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部分练习

时间:2019-05-13 11:53: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部分练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部分练习》。

第一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部分练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部分练习

(一)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

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学不可以已 已:已经 B.木直中绳 中:合乎

C.声非加疾也疾:强

D.圣心备

备:具备 2.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

C.参省乎己

D.君子生非异也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及词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取之于蓝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寒于水

④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4.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A.虽然有的干枯了,不再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了这样。B.即使又干枯了,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使它弯曲变成了这个样子。C.虽然有的干枯了,不再挺直,这是使它弯曲变成了这个样子。D.即使又干枯了,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了这样。5.

列句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吾尝终日而思矣

B.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C.登高而招

D.顺风而呼 6.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学习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断积累,才能获取渊博的知识,达到“神明自得”的地步。

B.“骐骥”“驽马”两个比喻暗示客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好坏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习的关键。

C.在学习上尽管主、客观条件有不同,但要学习成功就必须专一而不能浮躁。D.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从正面证明了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二)《过秦论》节选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1.

列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是()

A.氓隶之人(农村的下层人民)谪戍之众(因罪被遣)度常絜大(衡量)B.不爱珍器重宝(喜欢)致万乘之尊(达到,取得)序八州而朝同列(招致)C.才能不及中人(中间的人)揭竿为旗(举起)

非及向时之士也(先前)D.过秦论(指出过失)

非抗于九国之师(抵抗)

蹑足行伍之间(置身于)2.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A.百有余年也

B.而倔起阡陌之中 C.赢粮而景从 D.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3.

比较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是()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②斩木为兵

④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B.非銛于钩戟长铩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

D.蒙故业,因遗策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5.文中描写陈涉的势单力薄与微不足道,用意是()A.反衬秦国力量的强大。

B.对陈涉这些农民起义军估计不足。C.与山东豪俊相比较,暗示农民起义军的失败。D.强调秦暴而速亡,从而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6.

下列是贾谊的一些观点,选出错误的一项()

A.兼并天下不妨采用武力,但要守天下一定要施行仁义,顺应民心。

B.秦始皇不懂得攻守之势发生了变化,仍以武力统治天下,所以导致迅速灭亡。C.秦始皇统一天下不得人心,后来又施暴政,所以很快倾危。

D.秦朝统治者用攻取天下的措施,对付敌国的方法来对付人民,因而丧失民心而倾危。

三、《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吾从而师之

2、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而耻学於师 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D、吾从而师之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B、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传:流传

C、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圣:圣明;愚:愚蠢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固:本来

4、下面句子中“乎”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生乎吾前

其皆出於此乎?

B、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D、相于枕藉乎舟中

生乎吾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或师焉,或不焉

或,或者 B.句读之不知 读,dòu,句中停顿 C.官盛则近谀 谀,yú,阿谀奉承 D.术业有专攻 攻,学习,研究

6.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① 小学而大遗

则群聚而笑之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吾未见其明也 A.两个“而”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B.两个“而”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C.两个“而”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D.两个“而”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7.下列句子中,“师”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或师焉,或不焉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8、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C、其往欲何云?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9、写出下列加划线词的古今义。

①小学而大遗

②吾从而师之

③弟子不必不如师 ④古之学者必有师

⑤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10、下列各题的划线词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无常师

常:常常 B.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C.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D.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

师:老师 11.下列句子中“传”的意义相同的两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此世所以不传也

12、下列各题的划线词中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A、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不必:没有必要)

C、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D、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13.对下面两句话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①圣人无常师 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A.①圣人没有普通的老师。②三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B.①圣人没有普通的老师。②三人同行,里面一定有曾当过我老师的人。C.①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②三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D.①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②三人同行,里面一定有曾当过我老师的人。14.在“从师”问题上,属于作者批评的对象的一项是()。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士大夫之族 ③圣人 ④君子 ⑤郯子之徒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②⑤

15、翻译句子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③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⑥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⑦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⑧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四、《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选出与“寡人之于国也”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D.是谁之过与

2.选出“之”字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 ②填然鼓之 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④寡人之于国也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⑥申之以孝悌之义 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A.①④/②③/⑤⑥/⑦ B.①②/④/③⑤/⑥⑦

C.①⑦/②③/④/⑤⑥ D.①⑦/②③/④⑥/⑤

3.对“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B.体察邻国的政令,不如我这样用心的

C.考察邻国的政治,不如我的用心 D.了解邻国的政令,没有像我这般用心的 4.对“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A.兵器拿到手,(士卒们就)抛下武器而逃跑

B.兵器已经接触,(士卒们)抛下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C.兵器已经握在手,(士兵们)丢下大部队拖着武器逃跑

D.兵器刚接触,(士兵们就)甩下盔甲、武器走了

5.对选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用比喻的方式,指出梁惠王的“补救灾区”的方式不是好方法

B.孟子用比喻的方式,指出梁惠王所用的“爱民”的临时措施,与邻国之政实际上是“五十步”与“百步”之比

C.孟子用打仗为例,指出梁惠王没有实行仁政

D.孟子用打仗为喻,指出梁惠王对人民“让步”太少

参考答案:

1.C(介词,对、对于)2.C(助词,的/助词,凑音节,可不译/主之谓,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⑤:这种情况⑥:他们)3.A4.B5.B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部分练习

(一)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

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学不可以已 已:已经 B.木直中绳 中:合乎 C.声非加疾也疾:强

D.圣心备

备:具备 2.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

C.参省乎己

D.君子生非异也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及词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取之于蓝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寒于水

④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4.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A.虽然有的干枯了,不再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了这样。B.即使又干枯了,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使它弯曲变成了这个样子。C.虽然有的干枯了,不再挺直,这是使它弯曲变成了这个样子。D.即使又干枯了,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了这样。5.

列句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吾尝终日而思矣

B.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C.登高而招

D.顺风而呼 6.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学习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断积累,才能获取渊博的知识,达到“神明自得”的地步。

B.“骐骥”“驽马”两个比喻暗示客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好坏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习的关键。

C.在学习上尽管主、客观条件有不同,但要学习成功就必须专一而不能浮躁。D.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从正面证明了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二)《过秦论》节选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1.

列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是()

A.氓隶之人(农村的下层人民)谪戍之众(因罪被遣)度常絜大(衡量)B.不爱珍器重宝(喜欢)致万乘之尊(达到,取得)序八州而朝同列(招致)C.才能不及中人(中间的人)揭竿为旗(举起)

非及向时之士也(先前)D.过秦论(指出过失)

非抗于九国之师(抵抗)

蹑足行伍之间(置身于)2.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A.百有余年也

B.而倔起阡陌之中 C.赢粮而景从 D.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3.

比较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是()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②斩木为兵

④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B.非銛于钩戟长铩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

D.蒙故业,因遗策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5.文中描写陈涉的势单力薄与微不足道,用意是()A.反衬秦国力量的强大。

B.对陈涉这些农民起义军估计不足。C.与山东豪俊相比较,暗示农民起义军的失败。D.强调秦暴而速亡,从而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6.

下列是贾谊的一些观点,选出错误的一项()

A.兼并天下不妨采用武力,但要守天下一定要施行仁义,顺应民心。

B.秦始皇不懂得攻守之势发生了变化,仍以武力统治天下,所以导致迅速灭亡。C.秦始皇统一天下不得人心,后来又施暴政,所以很快倾危。

D.秦朝统治者用攻取天下的措施,对付敌国的方法来对付人民,因而丧失民心而倾危。

三、《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吾从而师之

2、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而耻学於师 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D、吾从而师之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B、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传:流传

C、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圣:圣明;愚:愚蠢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固:本来

4、下面句子中“乎”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生乎吾前

其皆出於此乎?

B、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D、相于枕藉乎舟中

生乎吾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或师焉,或不焉

或,或者 B.句读之不知 读,dòu,句中停顿 C.官盛则近谀 谀,yú,阿谀奉承 D.术业有专攻 攻,学习,研究

6.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① 小学而大遗

则群聚而笑之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吾未见其明也 A.两个“而”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B.两个“而”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C.两个“而”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D.两个“而”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7.下列句子中,“师”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或师焉,或不焉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8、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C、其往欲何云?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9、写出下列加划线词的古今义。

①小学而大遗

②吾从而师之

③弟子不必不如师 ④古之学者必有师

⑤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10、下列各题的划线词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无常师

常:常常 B.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C.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D.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

师:老师 11.下列句子中“传”的意义相同的两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此世所以不传也

12、下列各题的划线词中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A、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C、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D、鼎铛玉石,金块珠砾13.对下面两句话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不必:没有必要)

①圣人无常师 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A.①圣人没有普通的老师。②三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B.①圣人没有普通的老师。②三人同行,里面一定有曾当过我老师的人。C.①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②三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D.①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②三人同行,里面一定有曾当过我老师的人。14.在“从师”问题上,属于作者批评的对象的一项是()。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士大夫之族 ③圣人 ④君子 ⑤郯子之徒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②⑤

15、翻译句子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③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⑥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⑦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⑧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四、《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选出与“寡人之于国也”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D.是谁之过与

2.选出“之”字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 ②填然鼓之 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④寡人之于国也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⑥申之以孝悌之义 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A.①④/②③/⑤⑥/⑦ B.①②/④/③⑤/⑥⑦

C.①⑦/②③/④/⑤⑥ D.①⑦/②③/④⑥/⑤

3.对“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B.体察邻国的政令,不如我这样用心的

C.考察邻国的政治,不如我的用心 D.了解邻国的政令,没有像我这般用心的

4.对“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A.兵器拿到手,(士卒们就)抛下武器而逃跑

B.兵器已经接触,(士卒们)抛下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C.兵器已经握在手,(士兵们)丢下大部队拖着武器逃跑

D.兵器刚接触,(士兵们就)甩下盔甲、武器走了

5.对选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用比喻的方式,指出梁惠王的“补救灾区”的方式不是好方法

B.孟子用比喻的方式,指出梁惠王所用的“爱民”的临时措施,与邻国之政实际上是“五十步”与“百步”之比

C.孟子用打仗为例,指出梁惠王没有实行仁政

D.孟子用打仗为喻,指出梁惠王对人民“让步”太少

参考答案:

1.C(介词,对、对于)2.C(助词,的/助词,凑音节,可不译/主之谓,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⑤:这种情况⑥:他们)3.A4.B5.B

第二篇: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整理

寡人之于国也

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鸡豚狗彘(zhì)之畜 【无】失其时 【无】通“勿”或“毋” 不要。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通“敛” 收敛 积蓄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 道路

5:【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只是

古今异义

1.【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义: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词。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

2.【河】内【凶】。【河】:(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河内】:黄河北岸的魏地,今河南济源一带 【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1.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 2.不行的,不吉祥的。)

3.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古义:副词,更。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增加

4.弃甲曳兵而【走】。【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走)

5.【或】百步而后止。【或】:(古义:有的人。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许、也许)

6.是亦【走】也。【走】:(古义:跑,逃跑。今义:行走)

7.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谷】:(古义:粮食的统称。今义:谷子)

8.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shēng】:(古义:尽。今义:胜利)

9.斧【斤】以时入山林。【斤】:(古义:斧头。今义:重量单位。)

10.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11.非我也,【兵】也。【兵】:(古义:兵器。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

1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岁】:(古义:年成。今义:年)

13.【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古义:那么。今义:这;于是)

14.【填】然鼓之。【填】:(古意:拟声词。今译:填充,...)

一词多义

·1.数

①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 cù 密、细密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几、若干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命运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shuò 屡次 ⑤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 数目、数量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 shǔ计算 ·2.直

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仅、只 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 与“曲”相对,不弯曲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价值

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序》 径直、直接

⑤理直气壮 成语 正确

·3.发

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指打开粮仓 救济百姓

②百发百中 成语 发射

③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征发、派遣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开放

⑤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 出发

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五人墓碑记》 发出

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 发出、抒发

⑧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卖油翁》发射

·4.兵

①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 兵器

②穷兵黩武 成语 战争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军队

④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淝水之战》 士兵

·5.胜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 尽

②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承受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胜利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 超过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宏伟的 ·6.时

①不违农时 《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季节

②无失其时 《寡人之于国也》名词,时机,机会

·7.王

①王无罪岁 《寡人之于国也》大王,名词,读wáng

②然而不王者 《寡人之于国也》称王,统一天下,读wàng

·8.食

①谷不可胜食 《寡人之于国也》动词,吃

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寡人之于国也》前一个“食”为动词,吃;后一个“食”为名词,食物

·9.于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比

②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在 ④则移其民于河东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到

·10.之

①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填然鼓之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衬音,无意义

③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的 ④五亩之宅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的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代词,代百姓;助词,的

⑥孤之有孔明,如鱼之有水也《隆中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11.以

①请以战喻 《寡人之于国也》 用 ②以时入山林 《寡人之于国也》按照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把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 《寡人之于国也》凭借 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因 ·12.凶

①河内凶 《寡人之于国也》 饥荒 ②汉初匈奴凶黠 《》 凶恶 ③甫闻凶讯 《》 不幸 ④缉拿元凶 《》 杀人的人 ⑤凶多吉少 成语 不吉利的事 ·13.加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于国也》 更 ②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增加 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 施加

④樊哙负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鸿门宴》 放 ⑤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曹刿论战》 夸大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 :

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击鼓进军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以仁德使天下百姓归顺 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

一般“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 一般“死”是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 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 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 :

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 动词的使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

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迁移

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亦走也

这也是逃跑。

2、非我也,岁也

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断肯定判断)

3、非我也,兵也

这不是我杀的,这是兵器杀的。(同上)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这就是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

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

【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1)申之以孝悌之义

反复进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教育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头顶着或背负重物行走在路上

2、宾语前置句:

(1)未之有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未之有也。

(2)鸡豚狗彘之畜。

畜鸡豚狗彘

3.介词结构后置句:

(1)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固定句式

(1)直不百步耳(“直……耳”相当于“只是……罢了”)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相当于“有的人……有的人……”)

(3)是亦走也(“是......也”相当于“这也是......啊”)

【省略句】

1、何也

省略主语“此”。

2、弃甲曳兵而走

省略主语“将士”。

3、可以无饥矣 省略主语“黎民”

师说

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讲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表否定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通"逗”,阅读中的断句

一词多义

【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

③吾师道也:(名词做动词,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

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则耻师:(动词 拜师)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 老师)(者也判断句)

【之】

①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结构助词,这)

③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

⑤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标志)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助词,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⑦士大夫之族:(这些人)

⑧古之圣人:(的)

⑨师道之不复:(主谓间,无义)

⑩吾从而师之:(代词,他)

1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翻译为“这些”)

【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词,那(些))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

⑦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强调,确实)

【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③吾师道也:(名词,道理)

④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②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

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

【于】

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③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传】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六艺经传:(名词,传文)【无】

①孰能无惑:(没有)

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

词类活用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2.吾从而师之:

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3.吾师道也:

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如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圣人,愚,笨拙的人 6.则耻师焉: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7.小学而大遗:

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8.吾未见其明也:

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9.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卑、盛,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 10.君子不齿: 齿,表并列。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 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4.无贵无贱 古:不论;不分 今:没有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风气 今:道理 6.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 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7.圣人无常师

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的

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9.年十七,好古文 古:秦汉的散文 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10.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大多数人 11.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了 今:初级正规教育学校。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介词结构后置

1、学于余。

2、耻学于师。

3、师不必贤于弟子。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人非生而知之者。

4、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省略句

1、则曰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被动

1、不拘于时 所字结构

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重点背诵句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劝学

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暴,同“曝”,晒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古今异义

1.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 古义: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今义:加入。

3.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今义:与“真”相对。

4.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今义:金子,黄金。

5.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 古义:因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7.绳 古义:墨线。例:木受绳则直 今义:绳子,绳索。

8.跪 古义:腿脚。例:蟹六跪而二螯 今义:跪下

9.疾 古义: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例:声非加疾也 今义:疾病

词类活用

①名词做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②名词做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③动词的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④形容词做名词

1.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⑤形容词用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变直,形容词用作动词)⑥形容词做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⑦数词做形容词

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一词多义

1.于:

(1)寒于水(比)

(2)善假于物也(介词,不译。引进作用)(3)取之于蓝(从)2.而: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关系,并且)(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递进关系,而且)(3)终日而思矣(表修饰)(4)而见者远(表转折)

(5)锲而舍之(表假设或承接)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因果,因而)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却)(8)锲而不舍(表假设,如果)3.者:

(1)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2)不复挺者(……的原因)4.焉:

(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2)圣心备焉(语气词)5.利:

(1)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2)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6.之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代词 代青)7.假

(1)善假于物也(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8.疾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2)君有疾在腠理(疾病)9.绝

(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次绝境(《桃花源记》)与世隔绝(3)以为妙绝(《口技》)极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

(5)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关系 10.强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壮(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3)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勉强

特殊句式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2.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4.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5.无以至千里(固定句式,“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7.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介词结构“于水”,表示比较)8.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9.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10.善假于物也(状语后置)11.学不可以已(省略句)

过秦论

通假字

外连衡而斗诸侯 “衡”通“横”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通“纵”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倔”通“崛”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有”通“又”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没”通“殁”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

一词多义

因遗策(沿袭,动词)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之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聚之咸阳(到,动词)及

非及向时之士(赶得上,追得上,动词)及至秦始皇(到,介词)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方,方位名词)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原为动词,在此用作名词)制

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裁,制服,动词)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动词)兵

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名词)

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词。下文“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中“兵”同此)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丢掉,动词)

追亡逐北(逃亡,动词。在此用作名词:逃亡的军队)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使动用法。)举

包举宇内(举起,拿走,动词)西举巴、蜀(攻取,动词)利

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形容词)固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地,牢牢地)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坚固)汝心固之,固不可彻(顽固)

词类活用

a)名词作状语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像用席子、包裹、口袋一样 内立法度 外连衡而斗诸侯 在国内 对国外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向南、向西、向东、向北等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像云彩那样 像回声那样 像影子那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向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在北方 b)使动用法

外连衡而斗诸侯 使(诸侯)相斗 会盟而谋弱秦 使(秦)衰弱

约从离衡 使(秦国的连横策略)离散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使(百姓力量)愚蠢 以弱天下之民 使(天下百姓)衰弱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八州)有序 使(同列)来朝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匈奴)退却 吞二周而亡诸侯 使(诸侯国)灭亡 c)名词作动词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做帝王

履至尊而制六合 本意为鞋子,此处意为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用瓮做 用绳子系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用鞭子打,用竹杖敲,引申为“奴役” 将数百之众 率领,带领 过秦论 指出过失 d)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变小变弱 尊贤而重士 看重 e)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逃跑的士卒 溃败的军队 f)形容词作名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险固的地方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坚固的屏障 因利乘便 有利的形势

古今异义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黄河今:河流)2.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古:继承 今:受)3.西举巴蜀(古:攻取 今:向上抬)

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古:吝惜 今: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5.以致天下之士(古:来,招纳 今:给予)

6.九国之师(古:军队 今:指隶属于军或集团军的一个编制单位)7.流血漂橹(古义:盾牌 今:划船工具)

8.以为桂林、象郡(古:把……作为。“以”后省略了宾语“之”;今:认为)9.迁徙之徒也(古:征发今:迁移,搬家)10.斩木为兵(古:兵器 今:士兵)

11.赢粮而景从(古:担负,背负;今:胜,获胜)

12.山东豪俊遂并起(古: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指山东省)13.皆明智而忠信(古:聪明智慧;今:通达事理)

14.国家无事(古:诸侯和大夫封地;今: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

15.才能不及中人(古:一般人;今:在两方之间调解、做见证或介绍买卖的人)虚词把握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助词 相当于“的”

夫晋,何厌之有 助词(宾语前置标志)振长策而御宇内 连词表修饰关系 尊贤而重士 连词 表并列关系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连词 表转折关系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连词 表因果关系

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2、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倒装句

1、定语后置: 铸以为金人十二

2、宾语前置: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介词短语后置: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 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省略句

委命(于)下吏

士不敢弯弓(射箭)而报怨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 ——王安石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七绝·贾谊 ——毛泽东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七律·咏贾谊 ——毛泽东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田园言怀 ——李白

贾谊三年谪,班超万里侯。

何如牵白犊,饮水对清流。

第三篇: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归纳

《蜀道难》知识点归纳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所守或匪亲。“匪”,同“非”,不是。

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地崩山摧壮士死。壮士,古义:年轻强壮的力士;今义:豪壮而勇敢的人。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猿猱欲度愁攀援。愁,为动用法,“为„„发愁”。

使人听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译为“使„„凋谢”。砯崖转石万壑雷。转:使动用法,译为“使„„滚动”。侧身西望长咨嗟。西:名词作状语,译为“向西”。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尚: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尚贤使能。崇尚,尊重。

赵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还。危:

危乎高哉。高。危如累卵。危险。正襟危坐。正,端正。上屋骑危。屋脊。去:

去门十里以为界。距离。阳虎去齐走赵。离开。除残去秽。除掉。

有敢去柳下季垄而采樵者,死不赦。前往。

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介词结构后置句。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宾语前置句。但见悲鸟号古木。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雄飞雌从绕林间。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六、重要虚词。

难于上青天。于:介词,译为“比”。

开国何茫然。何:多么。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尚且。

但见悲鸟号古木。但:只。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胡:为什么。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归纳

一、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画图省识春风面。春风面,古义:形容王昭君的美貌;今义:得意的样子。万里悲秋常作客。万里,古义:远离故乡;今义:遥远。一去紫台连朔漠。去,古义:离开;今义:到。

百年多病独登台。百年,古义:年暮垂老;今义:很多年,一辈子,终生。艰难苦恨繁霜鬓。恨,古义:遗憾;今义:仇恨,痛恨。

二、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语

千载琵琶作胡语。话,言语,名词。又闻此语重唧唧。话,内容,名词。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动词。语曰:唇亡齿寒。古话,名词。亡去不义,不可不语。告诉,动词。独

百年多病独登台。独自,单独。鳏寡孤独。独身。

独亮自以为死灰有时而复燃者。唯独。哀

风急天高猿啸哀。悲哀,形容词。君将哀而生之乎。哀怜,哀叹,动词。秦人不暇自哀。哀伤,悲哀,动词。谁为哀者。悲伤,形容词。向

独留青冢向黄昏。对着。回车叱牛牵向北。面向。秋天漠漠向昏黑。接近。向吾不为斯役。从前。失向来之烟霞。刚才。

《琵琶行》知识点归纳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鎞”,密齿梳。

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义:年纪大了;今义:长子,兄弟排行第一。

铁骑突出刀枪鸣。突出,古义:快速冲出;今义:①冲出;②鼓出来;③超出一般地显露出来;④使超出一般。

整顿衣裳起敛容。整顿,古义:整理;今义: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 今:指今年的下一年。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 今:一般指虫鸣。

因为长句。因为:古义:因此写了,于是创作;今义:表原因。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义:容貌 今义:色彩。

梦啼妆泪红阑干。阑干:古:参差错杂,纵横散乱。今:用木、石、钢材制成的拦挡物。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义:刚才 今义:朝向前方(面)。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诗。浔阳江头夜送客。夜: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商人重利轻别离。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看重;轻:意动用法,以„为轻,看轻。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遂命酒。酒:名词作动词,摆酒席。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是: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此。

自言本是京城女。表示肯定、判断。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认为„正确。觉今是而昨非:正确。命:

命曰《琵琶行》。命名。死生有命。命运。

遂命酒。叫,吩咐,命令。

自命不凡。认为。言:

感斯人言。言: 话语。凡六百一十六言。言:字。自言本是京城女。言:说。为:

因为长句。写、作。

初为霓裳后六幺。为:弹奏。

为君翻作琵琶行。为:介词,为、替。暂:

凝较不通声暂歇。暂:副词,短暂。

如听仙乐耳暂明。暂:副词,顿时、忽然。幽:

别有幽愁暗恨生。幽:深沉。

幽咽泉流冰下难。幽:形容低微,隐晦,不畅达。野芳发而幽香。幽:清幽幽的。

较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昏暗。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语:说话,回答。今夜闻君琵琶语。语:曲。暗:

寻声暗问弹者谁(轻声地)别有幽愁暗恨生(隐藏的)偏听则暗(糊涂,愚昧)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 哭泣,动词。座中泣下谁最多 眼泪,名词。

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送客(于)湓浦口。省略介词。转徒于江湖间。“于江湖间转徙”,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句。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句。感斯人言。被动句。歌以赠之。状语后置句。本(是)长安倡女。省略谓语。送客(于)湓浦口。省略介词。使(之)快弹数曲。省略宾语。

沉吟放拔插(于)弦中。省略介词。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归纳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斑白。涂有饿殍。“涂”,通“途”,路途。

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河内凶。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古义:更,再,副词;今义:常指增加。或百步而后止。或,古义:有人,有时;今义:选择连词。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兵,古义:兵器;今义:战士,士兵。走,古义:逃跑;今义:行。

谷不可胜食也。胜,古义:尽;今义:胜利。

数罟不入洿池。数,古义:细、密;今义:数字或者数数。

树之以桑。树,古义:种植,动词;今义:常指较高大的林木。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同意,认可。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填然鼓之。鼓:打鼓,名词活用作动词。

七十者衣帛食肉。衣:穿,名词活用作动词。

然而不王者。王:为王、称王、统一天下,名词活用作动。树之以桑。树:种植,名词活用作动词。

王无罪岁。罪:归罪、归咎,名词活用作动词。请以战喻。战争,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活着的人。死:死去的人,动词作名词。谨庠序之教。谨:认真从事,形容词作动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为„„办丧事,为动用法。王无罪岁。罪,以„„为罪,意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移,使„„迁移,使动用法。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名—动,跑五十步,一百步。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名,活着的人,死了的人。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动,穿。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动,称王。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寡人之于国也。对,介词。

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在,介词。之:

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无义。

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无义。五亩之宅。结构助词,的。

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百姓,然:

河内凶亦然。代词,这样。

填然鼓之。助词,地、„的样子。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连词,然而、但是。太后曰:“然。”形容词,对的、认为„对的。王:

然而不王者。为王、称王、统一天下wàng,名作动。梁惠王曰。君王wáng,名词。食:

谷不可胜食也。吃,动词。狗彘食人。食物,名词。时:

不违农时。季节,名词。

无失其时。机会、时机,名词。以:

请以战喻。用,介词。

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以时入山林。按照,介词。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认为,动词。则:

则移其民于河东顺接连词。就、那么。

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转接连词,却。胜:

沛公不胜桮杓。shēng,能承担,能承受。谷不可胜食也。shēng,尽。二败而三胜。Shâng,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Shâng,超过。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Shâng,战胜、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Shâng,优美的。数: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扶苏以数谏故。多次。数罟不入洿池。细,密。发:

百发百中。发射。发闾左滴戍渔阳九百人。征召。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发现,赈济。野芳发而幽香。开花。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笔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系向牛头充炭直。价值,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径直、直接。兵:

非我也,兵也。兵器。穷兵黩武。战争。

是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草木皆兵。士兵。于:

寡人之于国也。对于,介词。则移其民于河东。至,动词。不求闻达于诸侯。在,介词。赵氏求救于齐。向,介词。以:

请以战喻。用,介词。

斧斤以时入山林。按,介词。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之:

填然鼓之。衬字,不译。

树之以桑。音节助词,衬字,不译。顷之,烟炎张天。音节助词,不译。胜:

谷不可胜食。尽,全部。予观夫巴陵胜状。美好的。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兵:

非我也,兵也。兵器。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将兵万人。士兵。穷兵黩武。战争。

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是亦走也。判断句。非我也,兵也。判断句。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判断句。

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树之以桑。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可以无饥矣。省略句,省略宾语。

六、解释下列句中固定格式的词的意义。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耳,是„也:只是„„罢了,那还是„„ 固定句式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有的„有的„.固定句式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是何异于„:这与„„有什么不同呢? 固定句式

七、重点词语。

1.尽心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强语气。2.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没有像。3.邻国之民不加少:更。

4.请以战喻:请允许我,表谦;请回答,请你„„,表敬。5.数罟不入洿池:密;网;池塘,洼地积水。6.鸡、豚、狗、彘之畜:鸡、小猪、狗、猪。

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谨,谨慎,认真从事;庠、序指学校;教,教化;申,反复陈述;义,道理。

8.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9.王无罪岁:归咎,归罪;年成。10.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吃。

1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食物;约束。

12.黎民不饥不寒:黎民、庶人、布衣、黔首、百姓均指平民百姓。

《劝学》知识点功纳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

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輮,通“煣”,用煣的方法。虽有槁暴。“有”yòu,通“又 ”。虽有槁暴。“暴”pù,通“曝”,晒。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同“于”,对。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zhì,通“智”,智慧。君子生非异也。“生”xìng,同“性”,资质禀赋。

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学不可以已。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行,表示答应。輮以为轮。以为,古义,把„„制成;今义,认为。

故木受绳则直。绳,古义,墨线;今义,泛指所有绳索。金就硕则利。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指黄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古: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今:人格高尚的人。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省,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而神明自得。神明,古义,指人的智慧;今义,指神。

下饮黄泉。黄泉,古义,地下水;今义,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的人指阴间。蟹六跪而二鳌。跪,古义,蟹腿;今义,跪下。

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义:藏身;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用心一也。用心躁也。用心,古义,因为思想;今义,集中注意力,怀着的某种念头。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

輮以为轮。輮:动词活用作状语,用煣的方法。輮使之然也。輮:动词活用作状语,用煣的方法。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活用作状语,每天。吾尝跂而望矣。跂:动词活用作状语,抬起脚跟站着。不如登高之博见也。高: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高处。登高而招。高: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高处。非利足也。利: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走得快。非能水也。水: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游水,游泳。积善成德。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善行,好事。不积小流。流:动词活用作名词,流水。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词活用作状语,向上,向下。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于:

青取之于蓝。介词:从。

而青于蓝。介词:比。善假于物也。介词:向。者: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原因,„„的原因。而:

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并列关系,并且。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修饰关系,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连词:转折关系,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顺接关系,就。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递进关系,而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但是,连词。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而且,连词。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表顺接,就,于是,连词。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连词。为:

水为之。变成。由也为之。做。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介词,被。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介词,给。何辞为?语气助词,呢。疾:

声非加疾。快,大。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迅速。疾言厉色。严厉。利:

非利足也。走得快。金就砺则利。锋利。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对„„有利。生:

君子生非异也。资质,禀赋。养生丧死无憾。活着的人。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产生。用 :

用心一也。因为。

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尽。焉用亡郑以陪邻?使用。赵太后新用事。执掌。绝: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停止。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以为妙。极点。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断绝。闻:

声非加疾也,而闻闻者彰。听见。博闻强志。见闻、见识。初闻涕泪满衣裳。听说。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使„„听见。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声望、声名。以勇气闻于诸侯。闻名、出名。扫后更闻香。用鼻子嗅。望:

吾尝跂而望矣。远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先达德隆望尊。声望

在丁卯三月之望。农历十五日。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借用。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利用。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

弓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健、强壮。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略多。乃自强步,日三四里。qiǎng,勉强。如此则荆吴之势强。强盛。

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学不可以已。省略句。青,取之于蓝。判断句。冰,水为之。判断句。

青,取之于蓝。介词结构后置句,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青于蓝。介词结构后置句,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寒于水。介词结构后置句,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介词结构后置句,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輮以为轮。省略句。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君子生非异也。判断句。无以至千里。省略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六、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无以成江海。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约从离衡。“衡”通“横”。

合从缔交。“从”通“纵”,战国时六国联合抗秦的策略。

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出。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百有余年。“有”通“又”。

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盘问。孝公既没。“没”通“殁”,去世。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乏,疲惫。威振四海。“振”通“震”,使„„震动。

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河,古:黄河;今:泛指河流。因河为池。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河流。赢粮而景从。赢,古义:担负;今义:输赢的“赢”。

山东豪俊并起。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流血漂橹。橹:古义:盾牌;今义:划船的工具。

九国之师。师,古义:军队;今义:军队的一个编制单位。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过秦论。过,名词作动词,指出过失。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包、囊: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天下云集响应。云、响: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景: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内: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南取百越之地。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名词作状语,向北。履至尊而制六合。履:名词作动词,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绳:名词作动词,用破瓮作、用草绳系。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名词作动词,称帝当王。将数百之众。将:名词作动词,率领。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外连横而斗诸侯。外:名词作状语,对外;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约从离衡。约:名词作动词,招致;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却匈奴七百余里。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吞二周而亡诸侯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流血漂橹。漂: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漂起。

追亡逐北。亡、北:动词作名词,逃跑的人,溃败的军队。争割地而赂秦。争:动词作状语,争着。

会盟而谋弱秦。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削弱。以弱天下之民。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削弱。以愚黔首。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蠢。废先王之道。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作废。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亡,督促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

尊贤而重士。重:形容词作动词,敬重、看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固:形容词做名词,坚固的地势。因利乘便。利:形容词做名词,有利的形势,方便的条件。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北:

追亡逐北。名词,败逃的人。

北收要害之郡。名词作状语,向北。将军战河北。名词,北方。因:

因利乘便。介词,趁着。

因遗策。动词,沿袭。

因河为池。介词,凭借。

后因伐木。介词,因为。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连词,因而。

相如因执壁却立。介词,趁机。策:

振长策而御守内。名词,鞭子。

蒙故业,因遗策。名词,策略。可以策励期望者谁乎。动词,督促。策之不能尽其道。动词,鞭策。制:

覆至尊而制六合。动词,控制。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动词,阻止。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动词,限制。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名词,险固的地势。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形容词,牢固。人固有一死。副词,本来。向:

非及向时之地。名词,先前。向吾不为斯役。连词,假使。秋天漠漠向昏黑。动词,将近。信: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形容词,忠诚。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动词,讲信用。

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低眉信手续续弹。形容词,随意。信口开河。形容词,随便。延:

延及孝文王。动词,延续。秦人开关延敌。动词,引进。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动词,邀请。弱:

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的使动,削弱。弱国入朝。形容词,弱小。

不若孀妻弱子。形容词,年少。举:

包举宇内。动词,夺取。西举巴蜀。动词,攻取。举国欢庆。形容词,全。

杀人如不能举。形容词,尽。爱:

不爱珍器重宝肥沃之地。动词,吝惜。吴广素爱人。动词,爱护。

爱莫能助。动词,隐而不露、心理愿意。乘:

因利乘便。介词,趁着、凭借 chãng。

致万乘之势。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shâng。李白乘舟将欲行。动词,乘坐。通:

乐毅之徒通其意。动词,沟通。指通预南,达于汉阳。动词,到达。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形容词,广泛。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形容词,通畅。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丢失、失去。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亡的敌兵。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利:

金就砺则利。锐利、锋利。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丢失。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遗漏、忽略。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及:

非及向时之士。赶得上,追得上,动词。及至秦始皇。到,介词。兵:

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名词。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词。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之:

有席卷天下„„之意。结构助词,的。当是时也,商君佐之。代词,代秦孝公。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结构助词,的。东割膏腴之地。结构助词,的。收天下之兵。结构助词,的。聚之咸阳。代词,代天下之兵。

有宁越„„之属为之谋。指示代词,这类的。有田忌„„之伦制其兵。指示代词,这类的。而: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转折连词,却。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修饰连词,地。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转折连词,却。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结果连词,因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修饰连词,地。

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判断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宾语前置句。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被动句。为天下笑者,何也?被动句。陈利兵而谁何。宾语前置句。崤函之固,自若也。宾语前置句。

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介词结构后置句。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介词结构后置句。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状语后置句。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向郡。省略句,省略宾语。伏尸百万。定语后置句。

铸以(之)为金人十二。定语后置句;省略句,省略宾语。倔起(于)阡陌之中。省略句,省略宾语。威振(于)四海。省略句,省略宾语。身死(于)人手。省略句,省略宾语。委命(于)下吏。省略句,省略宾语。

《师说》知识点归纳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不。

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义:①用来„„办法,表方式、工具、依据等;②„„的原因(或缘由)。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吾从而师之。从而,古义:跟随而且;今义:合成一连词,表目的或结果。是故无贵无贱。无,古义:无论,不论;今义:没有。

句读之不知。句读,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今义:看字发出声音。今之众人。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的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所以,古义:①用来„„办法,表方式、工具、依据等;②„„的原因(或缘由)。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小学而大遗。小学,古:①小的方面学习;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圣人无常师。常,古义:没有固定;今义:变化不定;鬼名。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余嘉其能行古道。古道,古义:古人从师的风尚;今义:旧路,厚道。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

吾从而师之。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用作动词,低于。

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

不耻相师。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可耻;名词作动词,学习。孔子师郯子。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位卑则足羞。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

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前一个“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孰能无惑。惑:形容词作名词,疑难的问题。惑而不从师。惑:形容词作代词,疑难问题。吾从而师之。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吾师道也。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圣人之所以为圣。圣: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之所以为愚。愚:形容词作名词,愚人。

爱其子。其:第三人称代词作第一人称代词,自己。则耻师焉。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可耻。或师焉。师:名词作代词,学习。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从: 惑而不从师。跟从。动词。乃大惊,问所从来。自,介词。道:

有碑仆道。名词,道路。吾师道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策之不以其道。名词,规律。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惑: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的问题。惑而不从师。动词,有疑难问题。则耻师焉,惑焉。形容词,糊涂。之:

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它们,代“六艺经传”。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代“疑难的问题”。

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前置的标志。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其: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

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其可怪也欤。副词,表感叹语气,真的。

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于:

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学于余。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对象,对,对于。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受。

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就是“不知句读,不解惑”。“之”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而耻学于师。介宾后置句,介词“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后置。

不拘于时,学于余。介词结构后置,介词“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后置。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介词“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后置。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固定格式,“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生乎吾前。介词结构后置。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结构后置。吾从而师之。省略句,省略宾语“之”。生乎吾后。介词结构后置。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词结构后置。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判断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省略句,省略宾语“之”。

第四篇: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

导语: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中包括了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及鸿门宴三篇重要文言文,三篇文章的学习,对于我们积累文言文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有很大帮助。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荆轲刺秦王,供大家参考。

原文: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译文:

秦国的将军王翦攻破赵国,俘虏赵王,大部分占领了赵国的国土,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

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求荆轲说:“秦军马上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我想长久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荆轲说:“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取他的头颅。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会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现在听说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买将军的首级,您将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泪流满面地说:“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樊於期于是上前问道:“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秦王一定高兴而又友好地接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只胳膊,左手握住右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日夜夜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于是自杀。

太子听说了这件事,赶着马车跑去,伏在樊於期的尸体上大哭,非常悲伤。事已至此,没有办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安放樊於期的首级,用匣子装好它。

于是太子预先寻求世上锋利的匕首,得到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把它买到,叫工匠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用人来做实验,血沾湿衣褛,没有不立即死亡的。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燕国有个勇士秦武阳,十二岁的时候就杀过人,人们不敢同他正眼相看,于是叫秦武阳做助手。

荆轲等待着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因而停下等候他。

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说:“太阳已经完全落下去了,您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请允许我先遣发秦武阳!”荆轲发怒,呵斥太子说:“今天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有用的小子!现在光拿着一把匕首进入不可意料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下来,是因为等待我的客人好同他一起走。现在太子嫌我走晚了,请允许我告别吧!”于是出发了。

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到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变徵的声音,众宾客都流着眼泪小声地哭。荆轲又上前作歌唱道:“风声萧萧悲鸣啊易水彻骨寒冷,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又发出悲壮激昂的羽声。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到达秦国后,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替他事先向秦王进言,说:“燕王确实非常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出兵来抗拒,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意为:燕国愿意同别的诸侯一起尊秦王为天子)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俾能守住祖先的宗庙。他们诚惶诚恐,不敢自己来陈述,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吩咐。”

秦王听了蒙嘉的话,非常高兴。于是穿了上朝的礼服,安排下隆重的九宾大礼仪式,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

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伸直身子站起来,挣断了袖子。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秦王心里又怕又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

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君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并且按照秦国的法律,臣子们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排列在宫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大家仓猝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

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jū)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秦王还正在绕着柱子跑,仓猝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侍臣们就说:“大王背着剑!大王背着剑!”秦王于是拔出剑用来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被砍伤了八处。

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像撮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秦王的侍臣上前,斩杀荆轲。事后,秦王还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

第五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蜀道难》

1噫,哎呀,好高啊好险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和鱼凫是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开国的事业何等茫然。从古到今四万八千年,秦蜀二地从不通人烟。西面太白山上只有鸟飞的路线,可以通往峨眉山巅。多少壮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条天梯似的栈道互相钩连。上有那驾着六龙的日车也要回头的高峰,下有那奔腾澎湃的激流也要倒退的回川。连高飞的黄鹤也不得过啊,猿猴要过也无法攀援。青泥岭上路,盘旋又盘旋,百步九折绕山峦。抬起头来不敢出大气,手摸星辰头顶天。只好坐下来手按胸口发长叹。

2问那些入蜀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这可怕的蜀道,实在难以登攀!只听见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雌的跟着雄的飞绕在林间。又听见子规在月下哭泣:“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一声声,愁满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听一听也会使人失去青春的容颜。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千年枯枝倒挂在悬岩上边。激流和瀑布各把神通显,冲得山岩震,推着巨石转,好一似雷霆回响在这万壑千山。蜀道是这样的艰险啊!可叹(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不知是为了什么?

3剑门关气象非凡,但也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把关的人若是不可靠,他反而成为祸患。行人来到这里,早上要防备猛虎的袭击,晚上要警惕长蛇的暗算。它们磨快了牙齿,时刻要摆人肉宴。被它们杀害的人啊,密密麻麻,成千上万。锦城虽说是个好地方,倒不如早早回家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当我踏上归途回身西望,还止不住连声长叹。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1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2巫峡里面波浪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3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4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咏怀古迹(其三)》

1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2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3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4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登高》

1天高风急,猿啸声声似乎蕴含着无限的悲哀,孤洲沙白,只有沙鸥不时地回旋。2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坠,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而来。

3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4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琵琶行(并序)》

元和十年,我被贬到九江当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个夜晚,到湓浦口送一个朋友,听见船中有人弹琵琶,那声音,铮铮纵纵,很有京城里的韵味。问那个人,才知道她原来是长安歌伎,曾经跟曹、穆两位名师学弹琵琶,年纪渐大,姿色衰退,只好给一个商人当老婆。我便吩咐摆酒,让她畅快地弹几只曲子。她弹奏完毕,十分忧伤。叙述了年轻时候的欢乐情景;可是如今呢,飘零憔悴,在江湖中间辗转流离!我从京城里贬出来,已有两年,心情平静,安于现状。听了她的话,这天晚上,才感觉到被贬谪的味道,因而作了这首长诗送给她,共计六百一十二字(实际上全诗是六百一十六字),叫做《琵琶行》。

1晚间在浔阳江边送别友人,枫叶荻花,在秋风里沙沙抖动。主人下了马,走进友人的船中,拿起酒想喝,却没有音乐助兴。闷闷地喝醉了,凄凄惨惨地将要分别,将分别的时候,茫茫的江水里沉浸着明月。忽然听见水面上飘来琵琶的声音。

2主人忘记了回去,客人也不肯起身.跟着声音悄悄地询问是什么人在弹琵琶,琵琶声停止了,想说话却迟迟地没有说话。移近船只,请那个人相见。添酒、挑灯,又摆上酒宴。再三呼唤,她才肯走出船舱,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庞。拧转轴子,拨动了两三下丝弦,还没有弹成曲调,已经充满了情感。每一弦都在叹息,每一声都在沉思,好像在诉说不得意的身世,低着眉随着手继续地弹啊,弹,说尽那无限伤心的事件。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开头弹的是《霓裳》,后来弹的是《六幺》,粗弦嘈嘈,好像是急风骤雨,细弦切切,好像是儿女私语。嘈嘈切切,错杂成一片,大珠小珠,落满了玉盘.花底的黄莺间间关关——叫得多么流利,冰下的泉水幽幽咽咽——流得多么艰难!流水冻结了,也冻结了琵琶的弦子,弦子冻结了,声音也暂时停止。另外流露出一种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愁恨,这时候没有声音,却比有声音的更激动人心。突然爆破一只银瓶,水浆奔进,骤然杀出一队铁骑,刀枪轰鸣。曲子弹完了,收回拨子从弦索中间划过,四根弦发出同一个声音,好像撕裂绸帛。东边西边的船舫里都静悄悄没人说话,只看见一轮秋月在江心里闪耀银波。

3疑疑吞吞地放下拨子又插到弦中,整理好衣裳,站起来显得十分肃敬。她诉说:“本来是京城里的姑娘,家住在虾蟆陵附近。十三岁就学会了弹琵琶的技艺,名字登记在教坊的第一部里。弹罢曲子,曾赢得曲师的赞扬,妆梳起来,常引起秋娘的妒嫉。五陵少年,争先恐后地赠送礼品,一只曲子,换来无数匹吴绫蜀锦。打拍子敲碎了钿头云篦,吃美酒泼脏了血色罗裙。今年欢笑啊,明年欢笑,轻轻地度过了多少个秋夜春天;同属的姐妹嫁给了军人,老鸨辞别了人世,无情的时光,夺去了美艳的红颜。门前的车马,越来越稀,嫁了个商人,跟他到这里。商人只看重利,哪在乎别离,上个月又到浮梁,去买茶做生意。留下我在江口,独守这空荡荡的船仓,绕船的月光白得象霜,江水也那么寒凉。深夜里忽然梦见少年时代的往事,满脸泪水,哭醒来更加悲伤。„„” 4我听了琵琶声已经叹息,又听了这番话更加歔欷。同样是失意人流落在远方,碰在一起啊,从前不认识那又何妨!我自从去年辞别了京城,贬官在浔阳,一直卧病。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哪有音乐,一年到头,也听不见管弦奏鸣。居住在湓江附近,低洼潮湿,院子周围,尽长些黄芦苦竹。早上晚间,在这儿听见的都是什么?除了杜鹃的哀鸣,就只有猿猴的悲哭。春江花晨和秋季的月夜,拿出酒来,却往往自酌自饮。难道说没有山歌?也没有村笛?呕哑嘲哳,那声音也实在难听!今晚上听了你用琵琶弹奏的乐曲,象听了天上的仙乐,耳朵也顿时清明。不要告辞,请坐下再弹一只曲子,我替你谱写歌词,题目就叫作《琵琶行》。

5听了我的话长久地站立,又坐下拨弦索,拨得更急。凄凄切切,不象刚才的声音,满座的听众,都忍不住哭泣。这当中哪一个哭得最悲酸?江州司马的眼泪啊,湿透了青衫!

《李商隐诗两首》 《锦瑟》

1锦瑟呀,你为何竟然有五十条弦?每弦每节,都令人怀思黄金华年。2我心象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又象望帝化杜鹃。

3寄托春心哀怨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4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早已惘然。

《马嵬(其二)》

1传说,天下九州之外,尚有大九州。恐怕他们的今生,缘分已尽,而来世,尚且未知。相守与分离,有与谁知。

2回想明皇当年,暂驻马嵬,空闻金沱声,不见宫室繁华.短短几夕间,物是人非,斗转星移。岂料玉颜已成空。

3胞弟不正,三军怒斩其姐。那夜的天,正如那晚在长生殿嗤笑牛郎织女的天。谁料,竟然连牛郎织女也不如。

4想来,天子也不过如此,连自己心爱的人都无法保护。早知如此,倒不及小家的莫愁女了。

《寡人之于国也》

1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南。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想我这样尽心尽力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2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

3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4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5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鱼肉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 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供养活人,安葬死人不至于感到有什么不满足。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6“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出现在道路上了。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

7“现在,猪狗吃的是人吃的事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干,是武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想您这儿来了。”

《劝学》

1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2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一块木材很直,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聪慧明达,行为就会没有过错。

3我曾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不如登上高处能够见得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

4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就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和鳝鱼洞就没有地方可以寄托身体以生存,这是因为心思浮躁不专一的缘故。

《过秦论》

1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窥伺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因此,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2秦孝公已经死了,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事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很宽厚,对贤能之士很敬重,以合纵之约,使秦的连横之策离散,联合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因此,六国的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沟通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用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来攻打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战敌人,九国的军队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因此,纵约失败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富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来制服他们,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臣服,弱国入秦朝拜。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

3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吞并东西二周,消灭各个诸侯国,登上宝座来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秦的下级官吏。秦始皇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在咸阳集中它们,销毁刀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来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着华山当作城池,就着黄河当作护城河,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

4秦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用破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板的贫家子弟,是下底层一类的人,是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兵卒;才能不如平常的人,更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公、猗顿那样的富有。他在戍卒的队伍中跻身,从田野间突然突然兴起,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折断树枝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纷纷响应聚集,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行般地跟着他。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义,消灭了秦王朝。

5况且那天下并非很小,很衰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没有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陈涉的谋略,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 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地以及东西南北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一个戍卒发难国家就灭亡了,皇子皇孙都在人家手里死去,被天下人耻笑,为什么呢?是不施行仁义,攻和守的形势就不同。

《师说》

1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2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圣明,愚人愚昧,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读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学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聚在一起嘲笑他。问他们(为什么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耻辱;以官大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之道的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3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同行,那么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4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记都普遍学习,不被耻于从师的世俗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写《师说》送给他。

下载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部分练习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部分练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语文文言文练习

    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采桑子 重阳》中暗示革命前景的诗句是3我打江南走过东风不来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高中语文文言文(选修部分)

    长恨歌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

    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知识点(精选合集)

    真正的知识分子该有一副傲骨,不善趋炎附势。这使他们当中绝大多数显得个色,总是鹤立鸡群,混不进人堆里。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精选合集]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练习3) 篇目:《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晨读提要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晨读提要 湖北省罗田县一中 何木新 (《过秦论》《劝学》《寡人之于国也》《师说》《琵琶行》《蜀道难》 一、通假字(解释加点字) 1. 涂有饿莩而不......

    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部分梳理

    1、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同“赐”) . 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搢”,.插。)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 .其为时止十有......

    高中语文文言文练习(7)

    高中语文文言文练习(7)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贾黄中,沧州南皮人。父枇(pín)严毅,善教子。黄中幼聪悟,方五岁,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父常令蔬食,曰:“......

    高中语文 文言文练习苏教版范文

    浙江省牌头中学高中语文 文言文练习苏教版 学习篇目:*《陈情表》《项脊轩志》《长亭送别》《报任安书节选》《渔父》*《逍遥游节选》《兰亭集序》 一、写出通假字并释义 1.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