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市高中语文第一课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时间:2019-05-13 12:34: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南洛阳市高中语文第一课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南洛阳市高中语文第一课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第一篇:河南洛阳市高中语文第一课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注重学生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2、了解这篇传记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会文学真实性的特点,以及此传记中人、诗、史三者有机结合的特点。

3、充分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传记,有效的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资料。

教学重难点

1、本文学术性强,牵涉到许多历史时间,学生阅读可能有难度。

2、阅读时需提醒同学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历史时间的讨论上,重点应放在大致了解杜甫的文学生涯及诗人在“万方多难”中生发的诗歌创作上,体会杜甫的人格追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000多年前,当唐朝岌岌可危、风雨飘摇之时,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就是用他的一根笔写下了无数的诗篇。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这是杜甫逝世前一年对自己的写照。后人从这孤独的形象中看到了他包容乾坤的博大胸怀以及回旋天地,与元气同在的精神力量。

这篇冯至所写的传记,展现了杜甫生命中的一个片段。《杜甫传》原有13节,大约3万字,限于篇幅,本文只选了其中的“长安十年”“流亡”“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三节,部分段落有删节。

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诗人的笔迹,再次回到那个时代,同诗人杜甫一起去感受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通过他的诗歌一起去感受一份与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的炽热而跳动的心灵。

二、写作背景与作者简介

本文写于1946年,历时三年。冯至从青年时代就非常热爱杜甫。抗战期间,无论是在颠沛流离的途中,还是在相对沉静的昆明山中,冯至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正是在这个时期,他开始了写作《杜甫传》的准备,并在1945年发表了《杜甫和我们的时代》和《我想怎样写一部传记》两篇相关文章。

冯至(1905-1993),出生于河北涿州,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和德国海德堡大学。回家后先后在同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校任教。作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其诗歌创作主要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等;作为学者,他的杜甫研究和歌德研究都十分优秀。此外,他的散文作品《山水》和小说《伍子胥》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三、介绍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杜甫出生于一个有着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他的爷爷杜审言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的诗人,所以他7岁开始学诗,15岁时就已扬名。杜甫的诗歌现存1400多首,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情况,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同时,这些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后代称为“诗史”。

四、学习指导与阅读文本

1、学习指导

这篇传记文学性较强,牵涉到的历史事件较多,阅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学习本文之前,同学们一定要先对文章中的一些内容作一些预习,最好能够做一些笔记和摘录。

①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杜甫生活的时代有什么样的特点?

②从杜诗入手,分析诗人、感情、社会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③从杜甫其人入手,分析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

2、快速浏览全篇,重点阅读第一部分“长安十年”内容,填写下表1:长安十年

【时间】746—755 【社会状况】这时的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

【杜甫经历】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随之产生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 又想在长安谋个官职。

【代表作品】《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诗歌特点】①诗歌常有这样的对句:上句说要脱离使人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在这里。②在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第一步。

【人格追求】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形成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分析课文。

①解读《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和《投简咸华两县诸子》二诗:

(汝阳王李琎是唐玄宗的侄子,杜甫能到他府上走动,多半有某种背景。何人举荐却无据可查。杜甫的袖袋里,可能有几封举荐信的。他进京献诗《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前提是要踏进王府的门槛。经济上的困顿使他追求功名,但改变不了他的病和饥寒的现状。)

②解读《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首诗的深刻之处,在于作者没有把笔墨局限在一时一事的描写上,而是通过征夫之口,把此次征丁放在连年征战的大背景下,从而在最大程度上表现了人民群众所受的兵役之苦,在最深的层面上揭露了唐玄宗不顾人民死活,频举开边之战的卑劣心肠。作者的立脚点显然在人民一边,这标志着杜甫在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第一步,这首诗可以看作是他的一座里程碑。)

③解读《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瓠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第一部分是自述平生之志,并揭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杜甫以”稷契“作为立身的标准,稷和契是辅佐虞舜的两个贤臣,他们爱民如子,政绩显著。然而,这种高尚的志向却遭到了世俗之辈的嘲笑,遭到了当权者的冷漠,把杜甫长期置于衣食不保的境况之中。相反,那些经营私利的“蝼蚁辈”们却衣食饱暖,飞黄腾达。)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中堂有神仙,烟雾蒙玉质。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诗的第二部份是记述途经骊山时的观感。杜甫半夜从长安出发,行至骊山脚下,天已黎明,这时,他听到从骊山行宫里传来震天动地的音乐声,想到君臣们正在通宵达旦地作乐,于是便依据平素所闻,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他们的享乐生活,揭示了统治者靠掠夺民财以膏腴自身的社会本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群冰从西下,极目高远兀。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第三部分是叙述路过泾渭时的艰难情形和到家后的见闻感受。以上十句,笔墨集中在过河这件事上,写得曲曲折折,感慨淋漓。先是渡口移动,不得不改道;到了新渡口,又无船可渡,从上游漂下来的巨大冰块,汹涌而来;幸而有座桥,却又摇摇晃晃,走在上面,心惊胆战。这一情节实为作者10年长安艰难生活的缩影。作者使用以小见大,寓情于事的艺术手法,展示出久历的坎坷和积郁的心境。)

4、总结

长安十年的生活磨砺,杜甫已变成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他不但在思想上已经成熟,而且在艺术上也已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五、作业

仔细阅读最感兴趣的段落。

第二篇:河南洛阳市高中语文第一课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学案《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学习重点】

1.记:掌握本文的字音词语,背诵杜甫的名句。2.读:通过阅读,探究思考造成杜甫人生悲剧的原因。3.写:运用引用的手法,写一段文字来表达自己的观点。4.练:叙述引用诗文的妙处。【诵记名言】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3.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五首》)4.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5.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7.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了解常识】 1.作者简介

冯至(1905-1993),出生于河北涿州,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和德国海德堡大学。回国后先后在同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校任教。作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其诗歌创作主要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等;作为学者,他的杜甫研究和歌德研究都十分优秀。此外,他的散文作品《山水》和小说《伍子胥》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2.文体知识——传记的定义和分类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1)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如:鲁迅写的《鲁迅自传》,沈从文写的《沈从文自传》。后者是他人撰写的,如:《华罗庚》《“布衣总统”孙中山》《我的父亲》等。

1(2)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记叙与评论各半,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如:卞毓方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朱志敏的《铁肩担道义》。

(3)从篇幅的长短来说,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

(4)从创作方法分,可分为历史性传记和文学传记。历史性传记: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用语比较平实。文学传记:多用形象化手法,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景等,以史实为依据,但又不排斥某些联想性的文学描写。

【夯实基础】

1.字正音准(先阅读课文,然后借助工具书,完成该题)(1)单音字

①疟疾()②老妪()③锁钥()④吐蕃()⑤气氛()⑥高涨()⑦筵席()⑧菜畦()⑨可汗()⑩拈花()(2)多音字

①监

②济

③和

(3)辨形组词

2.涵咏词义(1)词义理解

①失之交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错点提醒:“交臂”,因彼此走得很靠近而胳膊碰胳膊。)②穷兵黩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错点提醒:“黩”,读dú,随便、任意。)③信手拈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错点提醒:“拈”,读niān。)④一团和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错点提醒:注意语境,这是一个贬义词。)⑤泾渭分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点提醒:“泾”,读jīn,泾河;“渭”,渭河。)(2)近义词辨析 ①传颂 传诵

辨析:二者都是动词,“传颂”意为辗转传布颂扬;“传诵”意为辗转传布诵读,辗转传布称道。

例句:a.全村的人________着他英勇救人的事迹。

b.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________。②偶然 偶尔

辨析:二者都有形容词和副词的性质,都可以作定语和状语,但我们平常使用的时候,“偶然”侧重在它的形容词词性,与“必然”相对;“偶尔”侧重在它的副词词性,与“经常”相对。二者作定语的时候,“偶然”修饰中心词的时候可用“的”也可以不用“的”,而“偶尔”一般要用“的”。

例句:a.这可从他人深夜被抓的教训而来,由此可知此番捉人不是________和个别的现象。

b.他常常写小说,________也写写诗。【感知课文】

1.阅读全文,思考本文中的杜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答:

2.快速浏览全篇,重点阅读第一部分“长安十年”的内容,填写下表。

时间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代表作品

诗歌特点

人格追求

长安十年

746-755

【重点突破】 1.怎样理解本文的标题——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我来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来规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的诗为何被称为“诗史”?

我来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来规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不惜笔墨对当时社会背景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有什么用意?

我来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来规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下列句子的含意。

(1)院中的花草都在雨中烂死了,只有他在阶下培种的决明子格外茂盛,绿叶满枝好像是翠羽盖,开花无数正如他身边所缺乏的黄金钱。

我来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来规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再往前走,但见猛虎当前,崖石欲裂,山路旁开着今秋的菊花,路上印着古代的车辙。

我来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来规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点探究】

1.杜甫的诗歌把目光投向广大的人民,即使是个人身世的感叹,我们也能看到时代的影子。与杜甫的艺术成就相比,他的人生堪称悲剧,你认为造成他人生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我来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来规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点赏析】——叙述中引用诗句,表明观点

2.这篇文章在表明观点时不是直接说出,而是用杜甫的诗句来说明。如写统治者征发士兵开往边疆,引用了《兵车行》中的诗句“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等句子,来写妻离子散的场面。这种写法使传记叙中有评,观点更加客观。请分析下列名句在文中具有什么作用。

探究点拨:如果把古诗放在文中,利用它的独特想法,来修辞语句,这样一来不但能使观点找到一个强有力的后盾,起到了“如虎添翼”的作用,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语言更亮丽。

举文学家事例时可链接其诗词名句,从而化枯燥无味的语言为诗化隽永的语言,能增强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文化底蕴,提升文学品位。除直接引用诗句(明引)作论据外,还可间接引用诗句(暗引),即将诗句妙合无痕地熔铸在事例中。引用诗词结尾,感召力强,往往能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利用诗词名句富有哲理性特点,总结全文,深化主题。好文章加上好诗,锦上添花,让人读完后,也认同其中的观点,这样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1)他写诗赠给他们,推崇他们,说他们对待他是——招要恩屡至,崇重力难胜。——《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

但实际的情况却在另一首诗里说得清楚: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我来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来规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一开端就说出他在这腐化的社会中感到的真实——“纨饿死,儒冠多误身”。我来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来规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堂写练】

以“留下一点空白”为话题,运用引用名人名言的手法,写一段文字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少于200字。

妙笔生花:

【美文推荐】

悲情的杜甫草堂

我从遥远的水乡,执着初春含苞的莲,去看川西的杜甫。

想象中的草堂应在江南,水乡琴韵袅袅中,氤氲出朦胧的诗意;想象中的杜甫应是衣袂飘飞,诗句如漫天的蝶在堂前飞舞,舞落仄仄的诗韵。可惜,草堂不在江南,却如闲云野鹤般栖在川西万里桥畔。我在草堂里转悠,视野处尽是清代风格的建筑,园林是独特的古典“混合式”。玲珑的园内总算有一丝江南的小影附在里面。我费劲地琢磨:天府之国,遍地都是美景,杜甫怎么就选择了万里桥边、浣花溪畔?是缘于诸葛亮送费祎出使东吴所感慨的“万里之行始于此”,还是因了那条波光粼粼的有着黄鹂、翠柳影儿的浣花溪?

心穿透遥遥岁月的雨雾,想象那隐匿在云翳之下的眼睑,游人推开草堂厚重的门,找寻黑夜里的诗人。那栖息着一颗饱经风霜的魂儿的茅屋,流水萦回、竹树掩映,道不尽的古朴清幽。茅屋似和千年前不堪一击的草庐一样,竹条夹墙,裹以黄泥,屋顶是茅草遮苫。

能保持永恒的美,在于它蕴涵着悲愁。草堂因了诗人而安,古朴中透出浓郁的悲情色彩,游人漫步其间,深深感怀着,发思古之幽情。

史载的书籍中,虚衔与闲职,古已有之。李白领着薪水,活得有滋有味,可杜拾遗却傻傻地抱着“致君尧舜上”,数过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的星星和月亮,望穿了三朝的云和路,一世得不到重用。传世的1 400多首诗在其悲愤的眼眸中焚烧成空。时光易逝,伤怀的往事,都成了阡陌上点点黄花,枯萎,随风逐土、逐尘了,牵情的只有浣花溪畔伤怀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充满力量的悲情,在黄昏的斜阳里,破碎地燃烧。若浣花溪有情,必会情不自禁地背负着这一腔的忧怨、一溪的悲恸往前的。

光阴荏苒,数千年前的故事似乎仍然和裸呈在眼前的旷野一样,数十年的等待,终彻彻底底改变了一双眼。“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老杜的诗句中,江阔水深,能行大舟的浣花溪依旧,每一片落花上仍能看到大片春天的鲜嫩和盎然生机。

人一生中有一种执着永远是不过期的,它和时光星月同在。诗人孤独的忧郁、沉思苦吟的神情写在分行的诗句里。长安远去,代宗远去,一切阿谀奉承再也与他无缘,名舍去,利舍去,悲情在笔下燃烧,“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悲情的呼号响彻九州上空;《兵车行》《丽人行》一气呵成,忧郁的草堂缔造了千余行的经典诗句,恢宏的章法、行云流水的笔势,“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

这世界原本很简单的,杜陵布衣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界定着世界的芜杂、生命的简单;经历的不平事给了他“第三只眼”,让他从容地穿过斑斓诱惑,心无旁骛地如只鸟闲情地栖在草堂。

心累了,就找个地方歇歇脚吧,疲倦的杜甫一歇就歇到了天府之国去了,心在书籍、诗句里瑟缩,草堂里的一声叹息,千余年后仍谜一样吸引着后世的人前来瞻望。

第三篇:河南洛阳市高中语文第一课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测试《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气氛(fēn)

粜米(tiào)

别墅(shù)

开凿(záo)B.燕国(Yān)

月氏(zhī)

箜篌(kōnɡhóu)

讽谏(fěnɡ)C.氤氲(yūn)

唱和(hã)

拈花(niān)

老妪(yù)D.菜畦(qí)

幽咽(yâ)

樊川(fán)

放诞(dàn)2.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1)胡人________归来,在长安市上痛饮高歌,这使长安的人民多么痛苦,多么失望!(2)这说明皇帝并不________什么真正的谏臣,这只不过是他身边的点缀。

(3)这首诗只是客观的叙述,但其中充分表达了作者所感到的人民最深的痛苦;它一再被后人________,只因为它最真实地告诉我们,过去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是怎样对待他们的人民。

A.凯旋

须要

传诵 B.凯旋

需要

传颂 C.胜利

须要

传颂 D.胜利

需要

传诵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北京时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再次与诺奖失之交臂。

B.自从达尔文进化论出现,就有人把自然选择和物竞天择理论移植到社会领域,鼓吹残酷竞争,殊不知,一团和气与互相协作才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C.据国外媒体报道,雅虎新任CEO玛丽莎·梅耶尔正处心积虑对公司进行裁员,规模或达数千人,但她并没有在公司员工大会上提及裁员一事。

D.陈佩斯结合自己多年的舞台实践,不瘟不火,夸夸其谈,从“笑”的行为本身为听众剖析了自己“喜剧的背后必然会有一个悲情内核”的戏剧理论。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1 A.在解剖上,尽管用怎样精致的显微镜,结果所见仍是粗浅的;尽管用如何高等的功夫,结果所产生的观念亦终是想象的,而非整个一体的生命。

B.当你遭遇厄运的时候,坚强与懦弱决定着你的成败。一个生命能否战胜厄运、创造奇迹,取决于你赋予它一种信念的坚强力量。

C.先生多次在各种场合呼吁人们重视吟诵,他本人也常常为大家作现场吟诵示范。吟诵时,那种余音绕梁的情境确实令听众久久陶醉。

D.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人们享受海量信息的便利,也饱受“雾里看花”之苦:凭空捏造的信息四处散播,似是而非的观点以讹传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李清照传(节选)国难当头之时,南宋统治集团内部的争夺却愈加激烈,朝廷章法大乱,众官无所依从。建炎三年(1129)二月,赵明诚罢守江宁被命移知湖州,但未到任即被罢免。三月,清照与明诚乘船上芜湖,入姑孰(准备移居赣水上),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处)。秦亡后,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最后失败。项羽垓下兵败后,逃至乌江畔,乌江亭长欲助项羽渡江,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言罢,拔剑自刎。面对历史遗迹,抚昔思今,清照思绪难平,于是作诗一首,题为《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中通过歌颂项羽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种人生哲学:活,要活得昂扬,出类拔萃,有声有色;死,要死得壮烈,慷慨英武,可歌可泣。

气节,是人的精神风貌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同时,诗人还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了无气节和昏庸无能。

5.从选文看,作者在叙述中加入李清照的《乌江》一诗,有什么作用?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

三、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谢希德的诚与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谢希德从亲人的来信中得到这一消息。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祖**亲,像磁石般吸引着这个远在异国他乡的赤子。有人劝告谢希德不要回到当时生活贫困、科研条件差的中国去,她却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决心在学习告一段落后,立刻回国参加建设。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谢希德回国,在复旦大学任教,并于1956年与北京大学的黄昆教授共同主持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

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上世纪70年代后期,她开始思索一个奥妙而又实际的问题——怎样使钢材不生锈?是什么起到抗腐蚀的保护层作用?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上千万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怎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涉足表面物理。专长在半导体和固体物理研究的谢希德,如果继续从事她的研究,可以说既省力又稳妥,还可以尽快出成果;如果另辟蹊径转入新领域,即使付出艰辛的劳动,五年十载能否取得显著成绩仍是个未知数。然而,她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表面物理亟待研究,哪怕付出10倍、20倍的努力,也要勇闯难关,有所创造。作为学界前辈,她也要借此鼓励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景广阔的新领域。谢希德率领她的团队,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使复旦大学的表面物理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

1983年,谢希德担任复旦大学校长。以她的身份,每天上下班都有专车。可是人们时常在校车上看到她的身影。她说:“在车上既可以提前处理一些公事,又可以借这个机会与同志们交谈,倾听各种议论。从校内的事到天下事都可以成为车内的话题,其中有牢骚,也不乏独到的见解;特别有意思的是车内总有一两位不愿隐瞒自己观点、也不善于窃窃私语的同志不时发表一通高见,而且获得一些同事的共鸣。”在这里,教师对学校的意见和要求得到了反映,学校的决策又通过谢希德的宣传深入人心。

谢希德这样一位日夜为科学事业操劳的学者,业余爱好广泛,喜欢多彩的生活。她酷爱集邮,喜欢欣赏古典音乐和阅读文学作品。生活虽然是丰富的,但一个人却不可能样样喜好、样样精通。有人曾撰文说谢希德爱好和擅长烹饪,其实她对此谈不上内行。为此她特意关照那位作者要实事求是:“中国的烹饪大有学问,我还未入门,其实我的手艺远不及我爱人。”

1987年,谢希德的丈夫、中科院院士曹天钦患重病住院,一位成就极高的科学家变成了比孩子更需要照顾的病人。谢希德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尽心履行着妻子的职责,为治愈丈夫的疾病倾注了一腔深情。那几年,谢希德政务缠身,再加上频繁的学术和外事活动,身心都十分劳累。但是不管工作多忙,只要人在上海,她每天都要挤出时间,去医院陪伴丈夫,默默地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她和所有勤劳朴实的中国妇女一样,有着撼人心魄的人间至诚。

1999年,谢希德应邀担任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委,并修改书中的两篇科学小品。她深知即便是科普文章也不能不讲准确性。谢希德修改文章也像做科学实验一样,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如某作者混淆了“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芯片是硅片经过多道程序加工而成的,她特地画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供作者参考。另一个地方,作者为求形象生动,用“指甲大小”来描述一个面积概念。不同人的手指甲可能差别很大,即便是同一个人,大拇指和小拇指的指甲大小也并不相同。谢希德根据实际情况把它改成“一厘米见方”这样较为准确的写法。求真的科学态度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谢希德对此更为看重。

(摘编自王增藩《谢希德传》)6.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新中国成立后,有人劝阻谢希德回国,是考虑她事业的发展,担心国内科研条件差影响她在物理学研究上取得成绩。

B.担任校长的谢希德,经常乘校车上下班,使校车成为反映意见、宣传决策的重要窗口,这体现出她为人的平易谦和。

C.谢希德在钻研科学的同时,业余爱好也很广泛,但不擅长烹饪,对此也不感兴趣,所以不希望别人宣传她精于此道。

D.谢希德在修改一篇科学小品时,特地为原作增补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以区别“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

E.本文撷取谢希德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她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关爱亲人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

7.谢希德转而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表面物理研究,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答:

8.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答:

9.谢希德的“诚”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答:

四、语言运用

10.曾几何时,我们徜徉在李杜的诗歌长廊中,感受诗仙风骨,领略诗圣风采。请以李白和杜甫为开头续写两个句子,与例句构成排比。

李清照在凄楚孤苦的守望中,把盏啜饮,用闲愁涂满生命的黄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从三个方面概括“养发”的注意事项。

日化产品很难做到纯天然、纯中药,洗发产品要起到柔顺、清洁作用,必然要添加表面活性剂、硅油、香精等化学成分。在洗发过程中,要减少洗发水可能带来的伤害,应避免洗发水长时间接触头发,不要天天洗,打泡沫的时间不要太长,还应常更换洗发水品牌。

另外,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对于头发的乌黑亮丽也是有帮助的。多吃新鲜的鱼、肉和豆制品等高蛋白的食物,有助于头发生长。而多吃海带、紫菜等可使头发更有光泽,多吃芝麻、黑豆、木耳等则有利于头发的黑亮,头发干枯、分叉则应多补充植物蛋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篇:高中语文 第一课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本课测试 新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第一课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本课测试(人教版选

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气氛(fēn)粜米(tiào)别墅(shù)

开凿(záo)....B.燕国(Yān)月氏(zhī)箜篌(kōnɡ hóu)讽谏(fěnɡ).....C.氤氲(yūn)唱和(hé)拈花(niān)老妪(yù)....D.菜畦(qí)幽咽(yè)樊川(fán)放诞(dàn)....答案 C 解析 “和”读hè。

2.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1)胡人________归来,在长安市上痛饮高歌,这使长安的人民多么痛苦,多么失望!(2)这说明皇帝并不________什么真正的谏臣,这只不过是他身边的点缀。

(3)这首诗只是客观的叙述,但其中充分表达了作者所感到的人民最深的痛苦;它一再被后人________,只因为它最真实地告诉我们,过去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是怎样对待他们的人民。

A.凯旋 须要 传诵 B.凯旋 需要 传颂 C.胜利 须要 传颂 D.胜利 需要 传诵 答案 D 解析(1)“凯旋”即战胜归来。(2)“需要”可作动词,也可作名词;“须要”只能作动词。强调重点不同,“需要”强调对可见可感物件的要求,主体与客体之间有着要求与被要求、使用与被使用的关系。“须要”强调事理上的必要,一般不用在对具体物件的要求上。(3)“传颂”意为辗转传布颂扬;“传诵”意为辗转传布诵读,辗转传布称道。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北京时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再次与诺奖失之交臂。....B.自从达尔文进化论出现,就有人把自然选择和物竞天择理论移植到社会领域,鼓吹 残酷竞争,殊不知,一团和气与互相协作才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C.据国外媒体报道,雅虎新任CEO玛丽莎·梅耶尔正处心积虑对公司进行裁员,规模..或达数千人,但她并没有在公司员工大会上提及裁员一事。

D.陈佩斯结合自己多年的舞台实践,不瘟不火,夸夸其谈,从“笑”的行为本身为听...众剖析了自己“喜剧的背后必然会有一个悲情内核”的戏剧理论。

答案 A 解析 B项一团和气:原指和蔼可亲,现多指态度温和而缺乏原则。C项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感情色彩不对。D项夸夸其谈: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与语境不符。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解剖上,尽管用怎样精致的显微镜,结果所见仍是粗浅的;尽管用如何高等的功夫,结果所产生的观念亦终是想象的,而非整个一体的生命。

B.当你遭遇厄运的时候,坚强与懦弱决定着你的成败。一个生命能否战胜厄运、创造奇迹,取决于你赋予它一种信念的坚强力量。

C.先生多次在各种场合呼吁人们重视吟诵,他本人也常常为大家作现场吟诵示范。吟诵时,那种余音绕梁的情境确实令听众久久陶醉。

D.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人们享受海量信息的便利,也饱受“雾里看花”之苦:凭空捏造的信息四处散播,似是而非的观点以讹传讹。

答案 C 解析 A项关联词使用不当,应把两个“尽管”改为“无论”。B项两面对一面,应在“赋予”前加“是否”两字。D项语意重复,“捏造”就是“凭空编造”的意思。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李清照传(节选)国难当头之时,南宋统治集团内部的争夺却愈加激烈,朝廷章法大乱,众官无所依从。建炎三年(1129)二月,赵明诚罢守江宁被命移知湖州,但未到任即被罢免。三月,清照与明诚乘船上芜湖,入姑孰(准备移居赣水上),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处)。秦亡后,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最后失败。项羽垓下兵败后,逃至乌江畔,乌江亭长欲助项羽渡江,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言罢,拔剑自刎。面对历史遗迹,抚昔思今,清照思绪难平,于是作诗一首,题为《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中通过歌颂项羽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种人生哲学:活,要活得昂扬,出类拔萃,有声有色;死,要死得壮烈,慷慨英武,可歌可泣。

气节,是人的精神风貌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同时,诗人还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了无气节和昏庸无能。

5.从选文看,作者在叙述中加入李清照的《乌江》一诗,有什么作用?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李清照在这首诗中,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楚汉之争中最后失败而结束了自己生命的楚霸王项羽,表示了钦佩和推崇。通过歌颂一位失败了的英雄——项羽,表现了诗人崇尚气节的精神风貌。对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也是一个有力的讽刺。

三、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谢希德的诚与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谢希德从亲人的来信中得到这一消息。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祖**亲,像磁石般吸引着这个远在异国他乡的赤子。有人劝告谢希德不要回到当时生活贫困、科研条件差的中国去,她却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决心在学习告一段落后,立刻回国参加建设。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谢希德回国,在复旦大学任教,并于1956年与北京大学的黄昆教授共同主持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

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上世纪70年代后期,她开始思索一个奥妙而又实际的问题——怎样使钢材不生锈?是什么起到抗腐蚀的保护层作用?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上千万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怎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涉足表面物理。专长在半导体和固体物理研究的谢希德,如果继续从事她的研究,可以说既省力又稳妥,还可以尽快出成果;如果另辟蹊径转入新领域,即使付出艰辛的劳动,五年十载能否取得显著成绩仍是个未知数。然而,她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表面物理亟待研究,哪怕付出10倍、20倍的努力,也要勇闯难关,有所创造。作为学界前辈,她也要借此鼓励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景广阔的新领域。谢希德率领她的团队,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使复旦大学的表面物理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1983年,谢希德担任复旦大学校长。以她的身份,每天上下班都有专车。可是人们时常在校车上看到她的身影。她说:“在车上既可以提前处理一些公事,又可以借这个机会与同志们交谈,倾听各种议论。从校内的事到天下事都可以成为车内的话题,其中有牢骚,也不乏独到的见解;特别有意思的是车内总有一两位不愿隐瞒自己观点、也不善于窃窃私语的同志不时发表一通高见,而且获得一些同事的共鸣。”在这里,教师对学校的意见和要求得到了反映,学校的决策又通过谢希德的宣传深入人心。

谢希德这样一位日夜为科学事业操劳的学者,业余爱好广泛,喜欢多彩的生活。她酷爱集邮,喜欢欣赏古典音乐和阅读文学作品。生活虽然是丰富的,但一个人却不可能样样喜好、样样精通。有人曾撰文说谢希德爱好和擅长烹饪,其实她对此谈不上内行。为此她特意关照那位作者要实事求是:“中国的烹饪大有学问,我还未入门,其实我的手艺远不及我爱人。”

1987年,谢希德的丈夫、中科院院士曹天钦患重病住院,一位成就极高的科学家变成了比孩子更需要照顾的病人。谢希德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尽心履行着妻子的职责,为治愈丈夫的疾病倾注了一腔深情。那几年,谢希德政务缠身,再加上频繁的学术和外事活动,身心都十分劳累。但是不管工作多忙,只要人在上海,她每天都要挤出时间,去医院陪伴丈夫,默默地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她和所有勤劳朴实的中国妇女一样,有着撼人心魄的人间至诚。

1999年,谢希德应邀担任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委,并修改书中的两篇科学小品。她深知即便是科普文章也不能不讲准确性。谢希德修改文章也像做科学实验一样,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如某作者混淆了“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芯片是硅片经过多道程序加工而成的,她特地画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供作者参考。另一个地方,作者为求形象生动,用“指甲大小”来描述一个面积概念。不同人的手指甲可能差别很大,即便是同一个人,大拇指和小拇指的指甲大小也并不相同。谢希德根据实际情况把它改成“一厘米见方”这样较为准确的写法。求真的科学态度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谢希德对此更为看重。(摘编自王增藩《谢希德传》)6.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新中国成立后,有人劝阻谢希德回国,是考虑她事业的发展,担心国内科研条件差影响她在物理学研究上取得成绩。

B.担任校长的谢希德,经常乘校车上下班,使校车成为反映意见、宣传决策的重要窗口,这体现出她为人的平易谦和。

C.谢希德在钻研科学的同时,业余爱好也很广泛,但不擅长烹饪,对此也不感兴趣,所以不希望别人宣传她精于此道。

D.谢希德在修改一篇科学小品时,特地为原作增补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以区别“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

E.本文撷取谢希德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她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关爱亲人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

答案 BE 解析 本题以客观题形式考查对传记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项“有人劝阻谢希德回国”不准确,原文仅仅是说“有人劝告”。C项“对此也不感兴趣”说法不当,原文说“她对此谈不上内行”,并非不感兴趣。D项谢希德画的示意图是供小品文作者参考用的,并非增补,这一说法无中生有。

7.谢希德转而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表面物理研究,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这项研究可以解决钢材腐蚀的问题,节约能源,对国家建设有重要意义;②作为科学家,积极进取,勇于创新,转入科研新领域;③作为学术前辈,可以借此鼓励年轻人,开拓科研新领域。

解析 本题考查从原文中筛选信息并整合归纳的能力。文章第二段从几个方面详细叙述谢希德从事表面物理研究的原因,主要包括实际需要、个人品质、鼓励年轻人等几个方面,归纳并整理相关信息即可。

8.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密切关注学术动态,努力探索真知;②研究过程中认真细致,注重积累,追求高水平;③修改科普文章一丝不苟,注重概念和表述准确无误,不片面追求形象生动。

解析 本题考查从原文中筛选信息并整合归纳的能力。文章第二、六段分别体现了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注意这里指的是“科学工作中的求真”,不是生活中、管理中的求真。归纳并整理相关信息即可。

9.谢希德的“诚”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方面一:对祖国无限忠诚。①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计个人得失,毅然回到科研条件差的祖国参加建设;②为国家建设需要调整研究方向,转入科研新领域。

方面二:对事业充满热诚。①作为科学家,锐意创新,勇闯难关,实事求是,一丝不苟; ②作为大学校长,谦虚做人,认真做事,深入群众,不搞特权。

方面三:对亲人至爱至诚。①不为丈夫身患重病的残酷现实所压倒,为治愈丈夫的疾病倾注深情;②不顾自己工作繁忙,尽心尽力地照顾丈夫,具有勤劳朴实的美德。

解析 这是一道看似探究实则仍为信息筛选并整合归纳的题目。谢希德的“诚”体现在很多方面:对亲人、对工作、对国家、对科研、对名利。归纳并整理相关信息即可。

四、语言运用

10.曾几何时,我们徜徉在李杜的诗歌长廊中,感受诗仙风骨,领略诗圣风采。请以李白和杜甫为开头续写两个句子,与例句构成排比。

李清照在凄楚孤苦的守望中,把盏啜饮,用闲愁涂满生命的黄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李白在怀才不遇的愤慨中,置酒会友,借豪饮挥洒人生的自信 杜甫在以舟为家的凄婉中,凭轩远眺,发忧思徒增暮年的感伤

1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从三个方面概括“养发”的注意事项。

日化产品很难做到纯天然、纯中药,洗发产品要起到柔顺、清洁作用,必然要添加表面活性剂、硅油、香精等化学成分。在洗发过程中,要减少洗发水可能带来的伤害,应避免洗发水长时间接触头发,不要天天洗,打泡沫的时间不要太长,还应常更换洗发水品牌。

另外,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对于头发的乌黑亮丽也是有帮助的。多吃新鲜的鱼、肉和豆制品等高蛋白的食物,有助于头发生长。而多吃海带、紫菜等可使头发更有光泽,多吃芝麻、黑豆、木耳等则有利于头发的黑亮,头发干枯、分叉则应多补充植物蛋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不要让洗发水长时间接触头发,不要天天洗;②经常更换不同品牌的洗发水;③适当调整饮食结构。

第五篇:《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气氛(fēn)粜米(tiào)..别墅(shù)开凿(záo)..B.燕国(yān)月氏(zhī)..箜篌(kōnɡ hóu)讽谏(fěng)...C.氤氲(yūn)唱和(hã)..拈花(niān)老妪(yù)..D.菜畦(qí)幽咽(yâ)..樊川(fán)放诞(dàn)..答案:C

解析:C项中“唱和”的“和”应读“hâ”。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狷介繁琐偕同间谍乌烟瘴气 B.寂漠抱复诙谐坐镇民生凋敝 C.复辙慰藉因缘杀戮慷慨陈词 D.纨绔想像赌搏艰深历精图治 答案:A

解析:B项,“漠”应写为“寞”,“复”应写为“负”;C项,“复”应写为“覆”;D项,“搏”应写为“博”,“历”应写为“励”。

3.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1)胡人___________归来,在长安市上痛饮高歌,这使长安的人民多么痛苦,多么失望!(2)这说明皇帝并不___________什么真正的谏臣,这只不过是他身边的点缀。

(3)这首诗只是客观的叙述,但其中充分表达了作者所感到的人民最深的痛苦;它一再被后人___________,只因为它最真实地告诉我们,过去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是怎样对待他们的人民。A.凯旋 须要 传诵 B.凯旋 需要 传颂 C.胜利 须要 传颂 D.胜利 需要 传诵 答案:D

解析:“凯旋”即战胜归来。“需要”可作动词,也可作名词;“须要”只能作动词。强调重点不同,“需要”强调对可见可感物件的要求,主体与客体之间有着要求与被要求、使用与被使用的关系。“须要”强调事理上的必要,一般不用在对具体物件的要求上。“传颂”意为辗转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闲散的官吏生活。但是那些唱和诗和朝谒诗在杜甫的诗集里毫无光彩,事实上也不能有什么光彩,里边充满了初唐以来应制诗、奉和诗一向惯用的词藻,缺乏充实的内容。在这时期杜甫的诗中,我们只能从“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避人焚谏草”这样的诗句中想像杜甫不过是一个小心谨慎的官吏。此外他若从北城下朝回来,就是在春风荡漾的曲江头典衣买酒。他这时也写了一些关于曲江的诗,但这些诗与从前的曲江诗相比,既没有天宝末年的《曲江三章》那样的凄苦,也没有《哀江头》那样的沉痛,他在一片花飞的暮春天气,只感到一个庸俗的道理:“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像“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这些信手拈来、歌咏自然的诗句,若是在一般唐人的诗集里也许是很好的名句,可是在杜甫许多瑰丽而沉郁的诗篇中,只显得轻飘而悠扬,没有分量。至于“何时招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傍?”这样的思想实在不高明,尤其是在两京收复不久,胡人势力还相当猖獗、长安物价一天比一天高涨的时期。

是凤翔一段的经验给他的教训太大了呢,还是这平静的官僚生活把他的视界只限制在皇帝的周围,而看不见广大的人民呢?他终日只是供奉皇帝,伺察皇帝的颜色,他说,“天颜有喜近臣知”;他4月里陪着肃宗祭祀九庙,5月端午得到皇帝的赐衣,都看为是无上的光荣。他有时局促到这种地步:官马送还官家,自己又没有马,因此有十天之久不能去看望想去看望的邻近的友人,他说,这既不是爱惜身体,也不是脚力太弱,只怕在街上徒步走路时遇见官长,遭到官长的申斥。他有时自己也深深意识到这可怜的生活:

每愁悔吝作,如觉天地窄。

——《送李校书二十六韵》

可是在这狭窄的天地里,他偶然走到东郊,遇见一匹被兵士遗弃在路旁的瘦马,他也曾联想到人世的困顿,写成一篇《瘦马行》,对瘦马表示无限的同情;他在城南潏水滨听樵夫讲述几只小鹰被白蛇咬死、一支鹘鸟飞来报仇的故事,他也写出一首充满热情的寓言诗《义鹘行》,来激励壮士的肝胆。

虽然如此,杜甫在长安的官吏生活事实上是一天一天地变得狭窄了,若是长此下去,没有一点儿变动,我们真担心他六七年来开辟的诗的国土会断送在左拾遗的职位上。幸而不久他的生活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动。

肃宗回到长安后,许多凤翔时代的官吏都或多或少地得到奖励,房琯也被命为金紫光禄大夫,进封清河郡公。可是房琯依然是结交宾客,车马盈门,常常称病请假;他空疏而放肆的言论有时传入肃宗耳中,引起肃宗的不满,再加上贺兰进明那些人的毁谤,致使他在6月里被贬为邠州刺史。他的许多朋友也受到牵连。人们说他们终日结党成群,乱发议论。国子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允许任意虚构。作者对杜甫是充满景仰之情的,但他的叙述本着忠于历史,以杜写杜的原则保持历史的本来面貌,把杜甫作为有血有肉的人来写尽了作家应有的责任,因此,作者对杜甫这一阶段危险的生活给予冷静客观历史的评价。这种犀利的评价里包含的担心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出作者对杜甫深沉的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曹禺传(节选)

关于《雷雨》的写作,曹禺曾回答过不少人的访问,也曾写过不少文章。他曾把一篇未曾发表的手稿寄给我“作为纪念”,比较详细地记述了他创作《雷雨》的过程:

写《雷雨》,大约从我19岁在天津南开大学时动了这个心思。我已经演了几年话剧,同时改编戏、导演戏。接触不少中国和外国的好戏,虽然开拓了我的眼界,丰富了一些舞台实践和作剧经验,但我的心像在一片渺无人烟的沙漠里,豪雨狂落几阵,都立刻渗透干尽,又干亢燠闷起来,我不知怎样往前迈出艰难的步子。我开始日夜摸索,醒着和梦着,像是眺望时有时无的幻影。好长的时光啊!猛孤丁地眼前居然从石岩缝里生出一棵葱绿的嫩芽——我要写戏。

我觉得这是我一生的道路。在我个人光怪陆离的境遇中,我看见过、听到过多少使我思考的人物和世态。无法无天的魔鬼使我愤怒,满腹冤仇的不幸者使我同情,使我流下痛心的眼泪。我写了许多种人物的小传,其数量远不止《雷雨》中的八个人。记不清修改了多少遍,这些残篇断简堆满了床下。到了1932年,我在清华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这部戏才成了一个比较成形的样子。

他写出《雷雨》时才23岁;这个岁数,对于一般人来说,也许正处在人生朦胧的阶段,而他却拿出了这样一个杰出的作品,这本身就给他的创作蒙上一层神秘莫测的色彩。他从来不是冷静的人,而是一个情感十分敏感的人。他把一些人看成是“魔鬼”,把一些人看成是“不幸者”,激起他的愤怒,勾起他的同情,使他落泪。这些抑压的愤懑情绪在他心中激荡着、积累着、灼热着他的情绪,增强着他的不安。他不是那种念了什么小说写法、剧作法之类的书,在那里刻意编织故事的写匠,也不是有着什么明确的匡正社会、扶救人心的目的,和有着高度自觉创作使命的人。他在《雷雨·序》中的回答是真实的:“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也许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然而在起首,我初次有了《雷雨》一个模糊的影像的时候,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

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思想主题鲜明,如《红与黑》《巴黎圣母院》等。你更喜欢哪种创作方式,并简要说明理由。参考答案:(1)喜欢第一种。理由:这种创作方式往往自然天成,不饰雕琢,随感情而作,不讲究为什么,目的是书写胸中之块垒,这种创作方式一般适用于激情澎湃的作家。如郭沫若创作的《女神》等。这样的作品表面看,创作前无目的,而实际创作的作品也往往有强烈的主题倾向性。

(2)喜欢第二种。理由: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有很多作家在创作前都有很强烈的责任感与主题意识,希望通过作品来反映现实或揭露现实,通过一定的主题倾向性来干预生活。

二、语言运用

14.按要求改写下面的语句。

采用总分(或分总)结构改写下面这段话。要求:①不得改变原意,②可适当添加语句,③语言要连贯。

诗人通过想像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像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

答案示例:例(1):诗歌的创作与欣赏都离不开想像,诗人创造诗的形象要靠想像,读者正确地把握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也要靠想像。例(2):诗人创造诗的形象要靠想像,读者正确地把握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也要靠想像。诗歌的创作与欣赏都离不开想像。

15.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补写结论句,使语段的意思完整明确。(不超过8字。)

新中国成立后,在极左思想的指导下,出版了几本当时极为流行的《中国通史》。不管作者学问多么大,名气多么高,在教条主义流行的年代,写出来的书绝对不可能不受其影响,有的是违反作者本意的产品。过去写通史,最早只写出商代,这样我们的历史只有三千多年,较之埃及、巴比伦,甚至印度,瞠乎后矣。然而,近年来,由于考古工作的飞速进步,夏代的存在已经完全可以肯定。我们相信,随着考古发掘工作进一步的发展,中国的历史必将更会向前推断。到于中国文化发源地的广袤问题,过去一般的意见是在黄河流域。现在考古发掘工作告诉我们,长江流域也是中国文化发源地之一。过去只看到黄河流域一个地方,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再写历史,决不能再走这一条老路。

因此,我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一段第1—2句主要说过去的《中国通史》在指导思想上的局限,第3—5句主要说过去的《中国通史》在中国历史起点问题上的认识局限,第6—8句主要说过去的《中国通史》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下载河南洛阳市高中语文第一课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中外传记作品选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南洛阳市高中语文第一课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中外传记作品选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