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导学案
高二语文组
主编人:
班
姓名
2017年 5月
《“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导学案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你能说出流亡时期杜甫的人生经历以及代表作吗?
2、杜甫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和意义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
认真研读课本P10—P16,思考:
1、归纳概括杜甫流亡时期有哪些生活经历(境遇)?
2、梳理杜甫流亡时期的诗作及内容。
三、合作探究
1、杜甫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和意义是什么?
2、你如何看待杜甫不敢替吴郁辩白一事?
四、当堂检测
阅读杜甫的《月夜》,回答。
月 夜(杜甫)今夜鄜州①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②湿,清辉③玉臂寒。何时倚虚幌④,双照⑤泪痕干!
[注释]①鄜州:现陕西省富县。②云鬟:妇女的鬓发。③清辉:指月光。④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⑤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
1.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推断,此诗大约写于什么时候?诗人在哪里?家人又在哪里?
2.试分析颈联的写作技巧。(注意找出其中的两个关键词)
低头不是认输,是要看清自己的路;
《“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导学案
第三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你能说出“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时期杜甫的人生经历以及代表作吗?
2、杜甫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和意义是什么?
3、杜甫的诗歌为什么被称之为“诗史”?
二、自主学习
认真研读课本P16—P22,思考:
1、归纳概括杜甫“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时期有哪些生活经历(境遇)?
2、梳理杜甫“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时期的诗作及内容。
三、合作探究
1、杜甫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和意义是什么?
2、试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为什么杜甫的诗歌会被称为诗史?
四、当堂检测
“痴气”钱钟书
钱家人常说钟书“痴人有痴福”。他作为书痴,倒真是有点痴福。供他阅读的书,好比富人“命中的禄食”那样丰足,会从各方面源源供应,他只要有书可读,别无营求。这又是家人所谓“痴气”的另一表现。
钟书写完了《围城》,“痴气”仍然旺盛,但是没有体现为第二部小说。《围城》重印后,我问他想不想再写小说。他说:“兴致也许还有,才气已与年俱减。要想写作而没有可能,那只会有遗恨;为了写作而写出来的不成东西,那就只有后悔了。遗恨里还有哄骗自己的余地,后悔是你所学的西班牙语里所谓‘面对真理的时刻’,使不得一点儿自我哄骗、开脱或宽容的,味道不好受。我宁恨毋悔。”这几句话也许可作《围城》《重印前记》的笺注吧。
思考:《围城》重印后,钱钟书还想不想写小说?为什么没再写?请简要分析。(6分)
仰头不是骄傲,是要看见自己的天空。
第二篇:《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导学案(优秀)
高二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一课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导学案
编制人:______
课时:1
总课时:1
编制时间: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注重学生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2、了解这篇传记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会文学真实性的特点,以及此传记中人、诗、史三者有机结合的特点。
3、充分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传记,有效的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资料。【教学重点难点】:
1、本文学术性强,牵涉到许多历史时间,学生阅读可能有难度。
2、阅读时需提醒同学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历史时间的讨论上,重点应放在大致了解杜甫的文学生涯及诗人在“万方多难”中生发的诗歌创作上,体会杜甫的人格追求。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请同学认真阅读,划线部分熟记)
一、写作背景与作者简介
本文写于1946年,历时三年。冯至从青年时代就非常热爱杜甫。抗战期间,无论是在颠沛流离的途中,还是在相对沉静的昆明山中,冯至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正是在这个时期,他开始了写作《杜甫传》的准备,并在1945年发表了《杜甫和我们的时代》和《我想怎样写一部传记》两篇相关文章。
冯至(1905-1993),出生于河北涿州,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和德国海德堡大学。回家后先后在同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校任教。作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其诗歌创作主要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等;作为学者,他的杜甫研究和歌德研究都十分优秀。此外,他的散文作品《山水》和小说《伍子胥》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二、介绍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杜甫出生于一个有着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他的爷爷杜审言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的诗人,所以他7岁开始学诗,15岁时就已扬名。杜甫的诗歌现存1400多首,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情况,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同时,这些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后代称为“诗史”。
【课前预习】
1、字音识记:
府邸()
整饬()
兖州()
麻痹()
狷介()
李邕()
气氛()
王鉷()
李琎()
曜()
恩匦()
啻()
啾啾()
粜米()
号咷()
鄜州()
禁掖()
邠州()
阆州()
王缙()
李俶()
回纥()
歔欷()
妻孥()
鸱鸟()
糇粮()
顼()
滦()
砅()
马嵬坡()
2、词语积累:
整饬:
狷介:
励精图治:
乌烟瘴气:
穷兵黩武:
无济于事:
信手拈来:
3、名句集萃:
①致君尧舜上。
②无边落木萧萧下。
③,百年多病独登台。
④丛菊两开他日泪。
⑤出师未捷身先死
。⑥,城春草木深
⑦三顾频烦天下计。
⑧安得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
⑨细雨鱼儿出,⑩花径不曾缘客扫。
⑾露从今夜白。⑿,人间能得几回闻。
⒀白日放歌须纵酒。⒁朱门酒肉臭。
⒂君不见青海头,,天阴雨湿声啾啾。
【整体感知】
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表1:长安十年
时间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代表作品
诗歌特点
人格追求
746—755
这时的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
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随之产生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
;一方面。
①诗歌常有这样的对句:上句说要脱离使人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在这里。
②在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第一步。
【课后预习】
预习下一课时的所有内容,并尝试分析出杜甫的人物形象。
高二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一课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导学案
编制人:胡小丹
课时:2
总课时:2
编制时间:2014.02.17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注重学生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2、了解这篇传记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会文学真实性的特点,以及此传记中人、诗、史三者有机结合的特点。
3、充分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传记,有效的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资料。【教学重点难点】:
1、本文学术性强,牵涉到许多历史时间,学生阅读可能有难度。
2、阅读时需提醒同学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历史时间的讨论上,重点应放在大致了解杜甫的文学生涯及诗人在“万方多难”中生发的诗歌创作上,体会杜甫的人格追求。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续上课时)
表2:流亡生活
时间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代表作品
诗歌特点
人格追求
755—757
安史之乱开始,唐代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化:政治上,丧失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御不了外族的入侵;经济上,生产力下降,社会贫困日渐加深。
杜甫在长安沦陷前的一个月离开了长安。
时代的变化反映在杜甫的诗中,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此后唐代的诗歌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
表3: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时间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代表作品
诗歌特点
人格追求
757—759
唐军收复长安,肃宗也回到长安。
杜甫和家属再次回到长安。
不仅反映人民的痛苦,而且深刻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矛盾。
【合作探究】
1、本文中的杜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1)初到长安,杜甫漫游时代的豪情还没有消逝,他一方面,一方面又想。
(2)他有对的不满和悲愤,如初试不第时以诗发泄心中的不满和悲愤。
(3)杜甫一方面被贫穷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到了的地步。
(4)他也有朋友,如、、等,正是这些朋友,丰富了他的生活,慰藉了他的愁苦。
(5)他用
替人民说话,以
描画杨氏姊妹丑恶的行为,以、表达对人民的同情。
(6)他同普通人一样掺杂在流亡队伍中,承受着一切流亡者应有的命运,且为了生计而奔波。
(7)面对胡人的凯旋,人民的痛苦,他期待。
(8)他,终日密切注意敌我势力的消长以及山川的形势。
(9)他任左拾遗一职。
(10)他站在的立场上,对于胜利有绝对的信念;站在立场上,他揭露朝廷的缺陷。
(11)他虽然看见人民受了那么多统治者带给他们的灾害,但因为胡人的势力的膨胀,为国家着想,他都按照个别的情况来鼓励他们,安慰他们。
2、作者不惜笔墨对当时社会背景做了较为详细的记述,有什么用意?
【拓展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传奇女子——林徽因
柳已青
①林徽因(1904~1955),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
②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尽管我们不是梁思成,也不是金岳霖,更不是徐志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喜欢她、欣赏她、深爱她,不能减少一丝一毫对她的爱慕。的确,林是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中国女性的偶像。
③林徽因的生命,不论是波澜起伏,还是风和日丽,她不是伟大和崇高的符号,不是降到人间的仙女,也不是供后人崇拜和议论的偶像,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不幸的是,一提及林徽因,总是把她和别人捆绑在一起。《林徽因》的价值,在于廓清了浮荡在主人公身上的尘埃,将她的真实面目彰显出来,在历史背景中将林徽因凸显出来,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
④我们不妨看看林徽因走过的路。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5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灵魂在飞扬。
⑤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哈张(爱玲),我觉得林可爱得多。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的朋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如果说没有林徽因家的沙龙的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璨群星的光芒将暗淡几分。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杆。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另一对我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相比较,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⑥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林徽因的崇敬之情。
B.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高尚的人生境界。
C.作者着力表现林徽因一个女性的人间柔情和高尚的人生境界。
D.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她对这些称谓也并不看重。
2.下列对第⑤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林徽因和张爱玲进行对比,其目的是贬低张爱玲,突出林徽因的伟大。
B.林徽因和张爱玲均是著名的才女,但林徽因的人生角色都是完美的,而张爱玲却并非如此。
C.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但张爱玲的爱情生活并不美满。
D.张爱玲的文学才能深得人们的喜爱,但林徽因家的文学沙龙里也曾高朋满座,群星璀璨。
3.林徽因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她的?
4.文中说:“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花”指什么?“树”又指什么?结合文章中林徽因的经历,谈谈她成为“树”后的具体表现。
参考答案:
一、【知识积累】
1、字音识记:
府邸(dǐ)
整饬(chì)
兖州(yǎn)
麻痹(bì)
狷介(juàn)
李邕(yōng)
气氛(fēn)
王鉷(hóng)
李琎(jìn)
曜(yào)
恩匦(guǐ)
啻(chì)
啾啾(jiū)
粜米(tiāo)
号咷(táo)
鄜州(fū)
禁掖(yè)
邠州(bīn)
阆州(làng)
王缙(jìn)
李俶(chù)
回纥(hé)
歔欷(xū
xī)
妻孥(nú)
鸱鸟(chī)
糇粮(hóu)
顼(xū)
滦(luán)
砅(lì)
马嵬坡(wéi)
2、词语积累:
整饬:
整顿,使有条理。
狷介: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污。
励精图治:
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
乌烟瘴气:
形容环境嘈杂、秩序混乱或社会黑暗。
穷兵黩武:使用全部武力,任意发动战争。
无济于事:对事情没有任何帮助。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3、名句集萃:
①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③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④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⑤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⑦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⑧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⑩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⑾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⑿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⒀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⒂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3、表1:长安十年
时间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代表作品
诗歌特点
人格追求
746—755
这时的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
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随之产生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
又想在长安谋个官职。
《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①诗歌常有这样的对句:上句说要脱离使人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在这里。
②在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第一步。
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形成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一、表2:流亡生活
时间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代表作品
诗歌特点
人格追求
755—757
安史之乱开始,唐代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化:政治上,丧失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御不了外族的入侵;经济上,生产力下降,社会贫困日渐加深。
杜甫在长安沦陷前的一个月离开了长安。
《春望》《月夜》《北征》
时代的变化反映在杜甫的诗中,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此后唐代的诗歌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
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
表3: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时间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代表作品
诗歌特点
人格追求
757—759
唐军收复长安,肃宗也回到长安。
杜甫和家属再次回到长安。
《新安吏》《石壕吏》《新婚别》
不仅反映人民的痛苦,而且深刻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矛盾。
从思想感情上完成了日渐远离皇帝而走向人民的痛苦过渡。
1、本文中的杜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1)初到长安,杜甫漫游时代的豪情还没有消逝,他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湖人士”,一方面又想
在长安谋得一个官职。
(2)他有对
统治者的不满和悲愤,如初试不第时以诗发泄心中的不满和悲愤。
(3)杜甫一方面被贫穷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到了
不择手段的地步。
(4)他也有朋友,如
高适、岑参、郑虔
等,正是这些朋友,丰富了他的生活,慰藉了他的愁苦。
(5)他用
《兵车行》替人民说话,以《丽人行》描画杨氏姊妹丑恶的行为,以《三吏》、《三别》表达对人民的同情。
(6)他同普通人一样掺杂在流亡队伍中,承受着一切流亡者应有的命运,且为了生计而奔波。
(7)面对胡人的凯旋,人民的痛苦,他期待
官军的反攻。
(8)他
关注现实,终日密切注意敌我势力的消长以及山川的形势。
(9)他任左拾遗一职,忠于职责。
(10)他站在民族的立场上,对于胜利有绝对的信念;站在人民
立场上,他揭露朝廷的缺陷。
(11)他虽然看见人民受了那么多统治者带给他们的灾害,但因为胡人的势力的膨胀,为国家着想,他都按照个别的情况来鼓励他们,安慰他们。
2、作者不惜笔墨对当时社会背景做了较为详细的记述,有什么用意?
作者在文中对唐代的长安,唐代政治显露出的日趋腐化征象:李林甫专政、奸臣弄权、残酷的战争、安史之乱等内容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是把杜甫放到如此的背景之下,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背景,为杜甫的思想转变提供依据,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丰满、更真实,达到学术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结合。
拓展演练:
1、D 解析:“她对这些称谓也并不看重”,文中并没有此意。
2.A 解析:突出林徽因的伟大,但并不贬低张爱玲。
3.三个方面:①她的光辉成就: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集于一身,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她致力于建筑事业,参与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②她的巨大凝聚力: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③她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4.“花”指年轻的林徽因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花一样,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树”指历经生活艰难、成熟坚强的林徽因。具体体现:①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②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③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她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④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5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
—
END
—
第三篇:《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导学练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导学练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注重学生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2.了解这篇传记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会文学真实性的特点,以及此传记中人、诗、史三者有机结合的特点。
3.将课文作为学习资源,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一石三鸟,既能学习传记文学的相关知识,又能积累增长语言、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4.充分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传记,有效的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资料。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激发学生阅读传记的兴趣:有收有放。放,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教学的起点,从多数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切入,学生既可自己提出问题,也可以从教师提供的话题中做出选择,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自己思考,独抒新见;收,学习活动由教师引导,不是让学生信马由缰,要紧扣本传记的特点展开。
学生可以自行设计表格,或根据教师提供的表格完成传记的阅读,并选择传记中自己感兴趣,有深刻体验的话题展开讨论或深入地探究。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静下心来仔细、认真地读传记。静心读书是学好传记的重要环节。
关于作者:
冯至(1905-1993),出生于河北涿州,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和德国海德堡大学。回家后先后在同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校任教。作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其诗歌创作主要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等;作为学者,他的杜甫研究和歌德研究都十分优秀。此外,他的散文作品《山水》和小说《伍子胥》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导读练习: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气氛(fēn)粜米(tiào)别墅(shù)开凿(záo)....B.燕国(yān)月氏(zhī)箜篌(kōnɡ hóu)讽谏(fěng).....C.氤氲(yūn)唱和(hã)拈花(niān)老妪(yù)....D.菜畦(qí)幽咽(yâ)樊川(fán)放诞(dàn)....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府邸(dǐ)整饬(shāng)放诞(dàn)沉溺(nì)....B.剥削(xuē)支绌(chù)纨绔(kù)吐蕃(bō)....C.诙谐(xiã)对峙(zhì)媲美(pì)伶俜(pìn)....D.作祟(suì)要塞(sài)单薄(bó)堆砌(qiâ)....3.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狷介 繁琐 偕同 间谍 乌烟瘴气 B.寂漠 抱复 诙谐 坐镇 民生凋敝 C.复辙 慰藉 因缘 杀戮 慷慨陈词 D.纨绔 想像 赌搏 艰深 历精图治 4.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1)但等到他和长安的现实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也就______收敛,这中间他对于过去自由的生活感到无限的依恋。
(2)有时酒酣耳热,主客间也仿佛暂时泯除了等级的______,彼此成为“朋友”。
(3)杜甫看着这凄惨的景象,听着这悲凉的谈话,再也______不住他心头的痛苦了,他写出他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兵车行》。
A.逐渐 界线 遏止 B.逐步 界线 遏制 C.逐渐 界限 遏制 D.逐步 界限 遏止 5.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李隆基做了三十多年的皇帝,眼看着海内升平,社会富庶,觉得国内再也没有什么事值得忧虑,太平思想麻痹了他早年无所不为的精神。....B.玄宗把政事交给贪污的宰相,把边防交给穷兵黩武的将官,人民受着纳租税与服役的残....酷剥削,同时生产力也就衰落下去了。
C.一家数口来到长安,他(杜甫)的负担更重了,加以几年来水旱相继,关中大饥,他在杜曲附近虽然有些微薄的“桑麻田”,也无济于事。....D.面对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各国均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但全球股市仍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未见好转迹象。
6.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A.人们若是登上寺内七层的高塔,俯瞰这渭水与终南山中间的名城,从它山川的背景上便会更清楚地看出它雄浑而沉郁的气象。
B.杜甫虽看见人民受了这么多统治者给予他们的灾害,但因为胡人的势力又膨胀了,为国家着想,他都按照个别的情况来鼓励他们、安慰他们。
C.他是那种一讲话就能给人带来震撼的作家,他的从容、大度和无拘无束,全是我很少见到过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企业员工通过共同努力,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各项工作均取得了圆满的结果,获得了检查团全体成员的一致好评。
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可能是759年春天在洛阳写成的(乾元二年),王安石选杜诗时,说它是杜诗中的“压卷”。
B.他只好长期地等待,等到第二年的春天他又回到洛阳小住时,他绝望地向集贤院的两个学士说,仕进的前途没有多大希望了,只有继承祖父的名声努力做诗吧。
C.我们应该了解作为高中生接受文明礼仪教育遵守礼仪规范有什么好处,不这样做有什么坏处?
D.校团委组织的“献爱心”活动所募集的捐款,据不完全统计:高一年级捐了两万元,高二年级捐了一万五千元,而高三年级则多达四万三千元,同学们捐款十分踊跃。8.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2009广东高考)示现本是佛教用语,指的是佛菩萨应机缘而现种种化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杜甫《月夜》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闺中只独看”,就是诗人运用示现修辞手法来描绘想象中的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言的示现,同追述的示现相反,是把未来的事情说得好像摆在眼前一样。______________。示现作为一种修辞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①修辞学中的示现是指把实际上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闻如见的一种修辞手法
②至于悬想的示现,则是把想象中的事情说得在眼前一般,同时间的过去未来全然没有关系
③后来人们把这一词语用在修辞学中,当作一种辞格的名称 ④在修辞学中,示现一般分为三类:追述的、预言的和悬想的 ⑤追述的示现,是把过去的事迹说得仿佛还在眼前一样 A.①④⑤②③ B.①③④⑤② C.③①④⑤② D.③④⑤①② 9.填空。
(1)都人回面向北啼,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3)丛菊两开他日泪,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路有冻死骨。(5)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天地终无情。(7)纵有健妇把犁锄,____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___,双照泪痕干?(9)田家望望惜雨干,________________。(10)________________,春分草又生。10.阅读课本第4页第二自然段的文字,完成习题。
(1).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能看出杜甫在长安陷入了怎样的困境?
(2).杜甫为什么写《奉增韦左承丈二十二韵》?
(3)怎么理解“他想东去大海,恢复往日自由浪漫的生活,可是又舍不得离开终南山下的长安”这句话的含义?
11.阅读课本第17页第二自然段——第18页第五自然段的文字,完成习题。
(1).如何理解“幸而不久他的生活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动”这一句子的含意?
(2).杜甫在长安生活的时期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对他的诗歌风格有什么影响?
(3).文章第四段在全文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你认为作者对“长安时期的杜甫”的描述体现了传记的哪个方面的特点?请举例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5).分析一下杜甫这一阶段的思想状态?
(6).如何理解“杜甫在长安的官吏生活事实上是一天一天地变得狭窄了”?
(7).作者为什么提到杜甫《瘦马行》《义鹘行》的创作行为?
(8).怎样理解作者对杜甫这段生活的叙述和评价?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导读练习参考答案
1.C 解析:C项中“唱和”的“和”应读“hâ”。2.B 解析:A项,“饬”应读“chì”;C项,“俜”应读“pīng”;D项,“砌”应读“qì”。3.A 解析:B项,“漠”应写为“寞”,“复”应写为“负”;C项,“复”应写为“覆”;D项,“搏”应写为“博”,“历”应写为“励”。4.C 解析:逐步:一步一步地,强调按步骤;逐渐:渐渐,慢慢,逐步。“界限”与“界线”都可表述“不同事物的分界”,但“界限”多用于抽象事物,“界线”多用于具体事物。遏止:对象多是“战争”“暴动”“洪流”等来势凶猛而且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遏制:是指压抑控制,使不发作,对象多是自己的情绪,有时也指敌人或某种力量。5.A 解析:A项,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应用“励精图治”。6.D 解析:D项,语序不当、暗换主语。应改为: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通过企业员工的共同努力,迎检的各项工作均取得了圆满的结果,获得了检查团全体成员的一致好评。7.B 解析:A项,括号应紧跟在“759年”的后面;C项,把句末问号改为句号;D项,把“同学们”前面的逗号改为句号。8.C 解析:③句中的“后来”一词照应文段首句中的“本是”,①句中的“把实际上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闻如见的一种修辞手法”与后文中的“运用示现修辞手法来描绘想象中的情景”相应。由④句中的“追述的、预言的和悬想的”可知,第三空为④,第四空为⑤,最后一空为②
9.(1)日夜更望官军至(2)万里悲秋常作客(3)孤舟一系故园心
(4)朱门酒肉臭(7)禾生陇亩无东西(5)恨别鸟惊心(6)眼枯即见骨(8)何时倚虚幌(9)布谷处处催春种(10)面上三年土 10.答案:(1).杜甫在长安的政治和经济处境都十分窘迫,政治上荐引无门,经济上饥寒交迫。
(2).一方面是向“知己”直陈个人处境,宣泄内心的痛苦以博得理解与同情;另一方面是事业心的驱使,他明知韦济是阿谀逢迎之辈也只能向其寻找入仕途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杜甫强烈的救世愿望。
(3).杜甫心中一直有着出仕与归隐的矛盾。来长安求仕,这是杜甫扶世济民的政治理想。然而此时的玄宗皇帝已然不是开明天子,他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信用奸臣,堵塞言论,生活极端腐化。杜甫对玄宗的做法不满,所以他想去过往日自由浪漫的生活。但杜甫仍然对玄宗抱有幻想,他关心人民,希望有一个爱民的政府,他把这一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希望他能够任用像自己这样有才干、有爱国之心的人,所以在长安虽然处境艰难却也不愿意离开,这是他伟大人格的体现。11.答案:(1).“大的变动”是指杜甫因受房琯事件的牵连被贬到华州做官一事,作者之所以说是“幸而”,是表示虽然这件事对于杜甫的政治前途是一个打击,但是对他的诗歌发展却是一个大的恩惠,从此杜甫由一个皇帝的侍奉官回到了人民诗人的岗位上。
(2).杜甫在长安生活的时期生活比较闲散、无聊,为官小心谨慎,把皇上的赏赐视为无上的光荣,虽然也偶尔关注民生困顿,但总的来讲,杜甫在长安的官吏生活一天一天地变得狭窄,这也使得他的诗歌出现很多应时之作,缺乏充实的内容,没有以前的诗歌那样的凄苦和沉痛,只显得轻飘而悠扬,没有分量。
(3).从内容上来说,表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从结构上来说,为下文作者得出杜甫成为人民诗人的结论作了铺垫。
(4).作者既描写了杜甫的伟大,也没有回避他在这一时期的历史局限,这体现出传记真实再现人物的本来面目的特点。如,“他终日只是供奉皇帝,伺察皇帝的颜色,他说,‘天颜有喜近臣知’;他4月里陪着肃宗祭祀九庙,5月端午得到皇帝的赐衣,都看为是无上的光荣”。再如,他离开时,“心境是很凄凉的”。“他不能‘从容陪笑语’供奉皇帝,觉得好像是一个被遗弃的人”,他当时只认为这对于他政治的前途是一个打击。作者如实写出杜甫的局限性,不但不会削弱杜甫的伟大,相反,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从中更能体会出杜甫走出这片狭窄天地的过程越艰难,他的转变才越显得可贵和伟大。(5).最后一次居留长安时期由于与肃宗矛盾一度缓和,得到暂时的安稳加之诗友较多空谈酬唱,他似乎被肃宗表面的中兴所迷惑,看不清现实,安于现状较为麻木,另外对于仕途很是爱惜,表现较为顺从可怜,有时偶尔关注现实。(6).长安城里的杜甫过着唱和同僚供奉皇帝的闲散无聊又可怜的生活,在政治上发挥不了儒家入世谏臣的积极作用,事与愿违;而且脱离了战乱中的人民的生活使他认不清时代的苦难,创作也进入狭窄的天地,空虚浅薄没有分量,以前对现实民生关注,对民族强大渴望的创作也陷入困顿甚至消亡殆尽。如果他不能从人民角度去观察社会所谓的安定,他的创作将会一蹶不振。
(7).首先说明杜甫创作圈子的缩小使他不能直接接触苦难的人民和战斗的将士,另外两首诗所反映的思想内容说明在杜甫的心里很清楚人世的困顿,始终同情苦难百姓,希望将士充满斗志,国家强大。而这种思想根源也为他以后由皇帝的供奉官到人民诗人立场的转变作了铺垫,打下思想基础。
(8).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作者对杜甫是充满景仰之情的,但他的叙述本着忠于历史,以杜写杜的原则保持历史的本来面貌,把杜甫作为有血有肉的人来写尽了作家应有的责任,因此,作者对杜甫这一阶段危险的生活给予冷静客观历史的评价。这种犀利的评价里包含的担心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出作者对杜甫深沉的爱。
第四篇:《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气氛(fēn)粜米(tiào)..别墅(shù)开凿(záo)..B.燕国(yān)月氏(zhī)..箜篌(kōnɡ hóu)讽谏(fěng)...C.氤氲(yūn)唱和(hã)..拈花(niān)老妪(yù)..D.菜畦(qí)幽咽(yâ)..樊川(fán)放诞(dàn)..答案:C
解析:C项中“唱和”的“和”应读“hâ”。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狷介繁琐偕同间谍乌烟瘴气 B.寂漠抱复诙谐坐镇民生凋敝 C.复辙慰藉因缘杀戮慷慨陈词 D.纨绔想像赌搏艰深历精图治 答案:A
解析:B项,“漠”应写为“寞”,“复”应写为“负”;C项,“复”应写为“覆”;D项,“搏”应写为“博”,“历”应写为“励”。
3.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1)胡人___________归来,在长安市上痛饮高歌,这使长安的人民多么痛苦,多么失望!(2)这说明皇帝并不___________什么真正的谏臣,这只不过是他身边的点缀。
(3)这首诗只是客观的叙述,但其中充分表达了作者所感到的人民最深的痛苦;它一再被后人___________,只因为它最真实地告诉我们,过去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是怎样对待他们的人民。A.凯旋 须要 传诵 B.凯旋 需要 传颂 C.胜利 须要 传颂 D.胜利 需要 传诵 答案:D
解析:“凯旋”即战胜归来。“需要”可作动词,也可作名词;“须要”只能作动词。强调重点不同,“需要”强调对可见可感物件的要求,主体与客体之间有着要求与被要求、使用与被使用的关系。“须要”强调事理上的必要,一般不用在对具体物件的要求上。“传颂”意为辗转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闲散的官吏生活。但是那些唱和诗和朝谒诗在杜甫的诗集里毫无光彩,事实上也不能有什么光彩,里边充满了初唐以来应制诗、奉和诗一向惯用的词藻,缺乏充实的内容。在这时期杜甫的诗中,我们只能从“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避人焚谏草”这样的诗句中想像杜甫不过是一个小心谨慎的官吏。此外他若从北城下朝回来,就是在春风荡漾的曲江头典衣买酒。他这时也写了一些关于曲江的诗,但这些诗与从前的曲江诗相比,既没有天宝末年的《曲江三章》那样的凄苦,也没有《哀江头》那样的沉痛,他在一片花飞的暮春天气,只感到一个庸俗的道理:“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像“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这些信手拈来、歌咏自然的诗句,若是在一般唐人的诗集里也许是很好的名句,可是在杜甫许多瑰丽而沉郁的诗篇中,只显得轻飘而悠扬,没有分量。至于“何时招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傍?”这样的思想实在不高明,尤其是在两京收复不久,胡人势力还相当猖獗、长安物价一天比一天高涨的时期。
是凤翔一段的经验给他的教训太大了呢,还是这平静的官僚生活把他的视界只限制在皇帝的周围,而看不见广大的人民呢?他终日只是供奉皇帝,伺察皇帝的颜色,他说,“天颜有喜近臣知”;他4月里陪着肃宗祭祀九庙,5月端午得到皇帝的赐衣,都看为是无上的光荣。他有时局促到这种地步:官马送还官家,自己又没有马,因此有十天之久不能去看望想去看望的邻近的友人,他说,这既不是爱惜身体,也不是脚力太弱,只怕在街上徒步走路时遇见官长,遭到官长的申斥。他有时自己也深深意识到这可怜的生活:
每愁悔吝作,如觉天地窄。
——《送李校书二十六韵》
可是在这狭窄的天地里,他偶然走到东郊,遇见一匹被兵士遗弃在路旁的瘦马,他也曾联想到人世的困顿,写成一篇《瘦马行》,对瘦马表示无限的同情;他在城南潏水滨听樵夫讲述几只小鹰被白蛇咬死、一支鹘鸟飞来报仇的故事,他也写出一首充满热情的寓言诗《义鹘行》,来激励壮士的肝胆。
虽然如此,杜甫在长安的官吏生活事实上是一天一天地变得狭窄了,若是长此下去,没有一点儿变动,我们真担心他六七年来开辟的诗的国土会断送在左拾遗的职位上。幸而不久他的生活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动。
肃宗回到长安后,许多凤翔时代的官吏都或多或少地得到奖励,房琯也被命为金紫光禄大夫,进封清河郡公。可是房琯依然是结交宾客,车马盈门,常常称病请假;他空疏而放肆的言论有时传入肃宗耳中,引起肃宗的不满,再加上贺兰进明那些人的毁谤,致使他在6月里被贬为邠州刺史。他的许多朋友也受到牵连。人们说他们终日结党成群,乱发议论。国子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允许任意虚构。作者对杜甫是充满景仰之情的,但他的叙述本着忠于历史,以杜写杜的原则保持历史的本来面貌,把杜甫作为有血有肉的人来写尽了作家应有的责任,因此,作者对杜甫这一阶段危险的生活给予冷静客观历史的评价。这种犀利的评价里包含的担心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出作者对杜甫深沉的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曹禺传(节选)
关于《雷雨》的写作,曹禺曾回答过不少人的访问,也曾写过不少文章。他曾把一篇未曾发表的手稿寄给我“作为纪念”,比较详细地记述了他创作《雷雨》的过程:
写《雷雨》,大约从我19岁在天津南开大学时动了这个心思。我已经演了几年话剧,同时改编戏、导演戏。接触不少中国和外国的好戏,虽然开拓了我的眼界,丰富了一些舞台实践和作剧经验,但我的心像在一片渺无人烟的沙漠里,豪雨狂落几阵,都立刻渗透干尽,又干亢燠闷起来,我不知怎样往前迈出艰难的步子。我开始日夜摸索,醒着和梦着,像是眺望时有时无的幻影。好长的时光啊!猛孤丁地眼前居然从石岩缝里生出一棵葱绿的嫩芽——我要写戏。
我觉得这是我一生的道路。在我个人光怪陆离的境遇中,我看见过、听到过多少使我思考的人物和世态。无法无天的魔鬼使我愤怒,满腹冤仇的不幸者使我同情,使我流下痛心的眼泪。我写了许多种人物的小传,其数量远不止《雷雨》中的八个人。记不清修改了多少遍,这些残篇断简堆满了床下。到了1932年,我在清华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这部戏才成了一个比较成形的样子。
他写出《雷雨》时才23岁;这个岁数,对于一般人来说,也许正处在人生朦胧的阶段,而他却拿出了这样一个杰出的作品,这本身就给他的创作蒙上一层神秘莫测的色彩。他从来不是冷静的人,而是一个情感十分敏感的人。他把一些人看成是“魔鬼”,把一些人看成是“不幸者”,激起他的愤怒,勾起他的同情,使他落泪。这些抑压的愤懑情绪在他心中激荡着、积累着、灼热着他的情绪,增强着他的不安。他不是那种念了什么小说写法、剧作法之类的书,在那里刻意编织故事的写匠,也不是有着什么明确的匡正社会、扶救人心的目的,和有着高度自觉创作使命的人。他在《雷雨·序》中的回答是真实的:“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也许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然而在起首,我初次有了《雷雨》一个模糊的影像的时候,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
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思想主题鲜明,如《红与黑》《巴黎圣母院》等。你更喜欢哪种创作方式,并简要说明理由。参考答案:(1)喜欢第一种。理由:这种创作方式往往自然天成,不饰雕琢,随感情而作,不讲究为什么,目的是书写胸中之块垒,这种创作方式一般适用于激情澎湃的作家。如郭沫若创作的《女神》等。这样的作品表面看,创作前无目的,而实际创作的作品也往往有强烈的主题倾向性。
(2)喜欢第二种。理由: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有很多作家在创作前都有很强烈的责任感与主题意识,希望通过作品来反映现实或揭露现实,通过一定的主题倾向性来干预生活。
二、语言运用
14.按要求改写下面的语句。
采用总分(或分总)结构改写下面这段话。要求:①不得改变原意,②可适当添加语句,③语言要连贯。
诗人通过想像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像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
答案示例:例(1):诗歌的创作与欣赏都离不开想像,诗人创造诗的形象要靠想像,读者正确地把握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也要靠想像。例(2):诗人创造诗的形象要靠想像,读者正确地把握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也要靠想像。诗歌的创作与欣赏都离不开想像。
15.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补写结论句,使语段的意思完整明确。(不超过8字。)
新中国成立后,在极左思想的指导下,出版了几本当时极为流行的《中国通史》。不管作者学问多么大,名气多么高,在教条主义流行的年代,写出来的书绝对不可能不受其影响,有的是违反作者本意的产品。过去写通史,最早只写出商代,这样我们的历史只有三千多年,较之埃及、巴比伦,甚至印度,瞠乎后矣。然而,近年来,由于考古工作的飞速进步,夏代的存在已经完全可以肯定。我们相信,随着考古发掘工作进一步的发展,中国的历史必将更会向前推断。到于中国文化发源地的广袤问题,过去一般的意见是在黄河流域。现在考古发掘工作告诉我们,长江流域也是中国文化发源地之一。过去只看到黄河流域一个地方,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再写历史,决不能再走这一条老路。
因此,我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一段第1—2句主要说过去的《中国通史》在指导思想上的局限,第3—5句主要说过去的《中国通史》在中国历史起点问题上的认识局限,第6—8句主要说过去的《中国通史》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第五篇:杜甫 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教学目标】
1、学习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品味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
2、充分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传记,有效的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资料为我所用。【教学重、难点】
1、阅读重点应放在大致了解杜甫的文学生涯及诗人在“万方多难”中生发的诗歌创作上,体会杜甫的人格追求。
2、本文牵涉到许多历史时间,学术性强,阅读难度大。【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介绍“传记文体”,顺势导入新课: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一种新的文体——传记。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依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辑、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
传记的作者在记述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情感、想像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它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它的类型很多,包括一般的传记、自传、评传、人物小传、人物特写、回忆录、年谱等等。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诗人冯至的笔迹,同诗人杜甫一起去感受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通过他的诗歌一起去感受一份与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的炽热而跳动的心灵。(要求学生从教材“阅读提示”中了解诗人冯至,并从网上搜集、整理他的知识信息。)
二、抓住主要信息,提高阅读能力。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提炼课文主要信息:(学会怎样把长文章读短)
(1)教师先让学生按“时间”、“社会状况”、“诗歌特点”、“代表作品”几个方面提
炼课文各部分的核心信息;
(2)教师边提问边明确下列重要信息: 长安十年
时间:746——756 年5月
社会状况:这时的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唐玄宗纵情声色,李林甫专权,杨国忠等贪污,杨希烈庸懦。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
杜甫经历: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李林甫最嫉恨文人和艺术家,使杜甫在李林甫的阴谋政治里遇到打击。他一方面被贫穷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诗歌特点:一种矛盾的心情充分反映在他长安前期的诗里: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个官职。常有这样的对句:上句说要脱离使人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在这里。
代表作品:(1)三篇《大礼赋》:是他长安十年内最辉煌的一个时期。(2)《兵车行》:他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3)《前出塞》九首:一再地对于侵略性战争提出疑问。(4)《丽人行》:描画杨氏姊妹荒淫无耻的生活,是杜甫在长安真实的收获。(5)《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是一篇杜甫划时代的杰作,也是杜甫长安十年生活的总结,标志着他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超越了他同时代的任何一个诗人。
流亡生活
时间:756年6月9日——757年9月
社会状况:安史之乱开始,唐代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化:政治上,丧失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御不了外族的入侵;经济上,生产力下降,社会贫困日渐加深。
杜甫经历:杜甫在长安沦陷前的一个月离开了长安。756年6月9日潼关失守,白水也沦陷了,杜甫在局势急骤的转变中开始了流亡的生活。
诗歌特点:时代的变化反映在杜甫的诗中,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此后唐代的诗歌使脱去了浪漫主义斑谰的衣裳,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
代表作品:(1)《悲陈陶》和《悲青坂》:描写陈陶和青坂惨败景象,告诫反攻不要焦急,要等待条件成熟。(2)《春望》:充分表达了山河破碎和个人的生活与心境。(3)《哀江头》:给曲江唱出哀婉动人的挽歌。(4)《北征》: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相媲美,表现了杜甫惊人的写实才能。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时间:757年11月——758年6月;758年7月——759年7月
社会状况:唐军收复长安,肃宗也回到长安。但胡人势力还相当相当猖獗、长安物价一天比一天高涨。回纥抢掠,吐蕃扰边,阿拉伯围攻广州,“大唐”便从征服外族转变为被外族侵略,正是民生凋敝、外族侵凌的时期。
杜甫经历:杜甫和家属再次回到长安,这是杜甫在长安的最后一次居留。758年6月他离开长安,再也没有回到长安,他从一个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诗人的岗位上。诗歌特点:表达唐军胜利的兴奋的心情;开始顾虑到人民的负担,表达两方面的积极精神:既对胜利有绝对的信念,又揭露朝廷的种种缺陷。走向人民后,除去为人民诉苦外,还不得不考虑到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严重危机。
代表作品:(1)《洗兵马》:王安石说它是杜诗中的“压卷”。(2)《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写于从洛阳回到华州的路上,这六首诗自成一组,是杜甫诗中的杰作,从白居易开始就不断被人称赞为诗的模范,继承了《诗经》、汉乐府的传统,影响了后代的进步诗人。
三、培养探究能力:
1、试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为什么杜甫的诗歌会被称为诗史?
(1)学生思考、讨论、归纳,教师给予点评;
(2)教师明确:
杜甫的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就在于他的诗歌真实记录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年间的社会历史状况,这其中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也有普通老百姓痛苦呻吟的写照,同时也生动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历程。不同于正史只关注帝王将相的文治武功,他的诗歌把目光投向广大的人民,即使在个人身世的感喟中,我们也能看到时代的影子。
2、关于《杜甫传》的写作目标,冯至曾经这样要求自己:“还杜甫的本来面目,他的伟大之处和历史局限都要写够,写出分寸。”请从原文中找出一两处具体描写,说说冯至是如何实践他的这种写作要求的?
(1)学生思考、讨论、归纳,教师给予点评;
(2)教师明确:
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关注现实,关心民生疾苦,这些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很具体的反映。但是,杜甫并不是一个高大全的人物,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比如:
①“他在长安一带流浪,一天比一天穷困,为了维持生活,他不能不低声下气,充作贵族府邸的‘宾客’。” “从这里我们看到,杜甫一方面被贫困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②“他40 岁以前存留下来的并不多,一共不过50来首,其中固然有不少富有创造性的诗句,但歌咏的对象不外乎个人的遭遇和自然界的美丽和雄壮。”
③最后一节结尾指出杜甫对统治阶级的某些幻想,以及对“变乱”在、性质的模糊看法,这也是杜甫历史局限性的表现之一。
这样类似的句子,在本文中还有很多。冯至在他的作品中,真实地刻画了一个为贫困和仕进心折磨的杜甫。在长安的十年中,他努力想博得权贵的青睐,谋求仕进的途径,因此这个时期,他创作了很多歌功颂德、酬酢唱和的诗篇,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他更多的关注个人的荣辱,他的目光还没有投向广大的人民。这是他的历史局限性。冯至在阐述这一点时,又真实地刻画了杜甫内心的矛盾,同时从个人的不幸中,杜甫也开始看出时代的危机,这一切都预示着他创作方向或者人生道路的转变即将到来。通过这样的例句,我们可以看出冯至在作品中刻画了一个为贫困和仕进心折磨的真实的杜甫。但是,作者如实写出杜甫的局限性,不不会削弱杜甫的伟大,相反。我们 看到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
3、从杜诗所表达的情感入手,分析一下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
(1)学生思考、讨论、归纳,教师给予点评;
(2)教师明确:
①早在“长安十年”时期,他就写出了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兵车行》,继此还写出了一再地对于侵略性战争提出疑问的诗《前出塞》九首;②以《春望》《月夜》《北征》为代表,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此后唐代的诗歌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③以《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为代表的诗歌,不只单纯地反映人民的痛苦,而且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这矛盾是在封建社会里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人在人民与统治者中间感
到的剧烈冲突,这时,他除去为人民诉苦外,还不得不考虑到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严重危机。
总之,“长安十年”的困顿,孕育了杜甫思想变化的种子;“安史之乱中的流亡生活”则使得杜甫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丰富了自己的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感情,从思想感情上完成了日渐远离皇帝而走向人民的痛苦过渡。杜诗中反复呈现的两种感情旋律:
一、无论“慨世”还是“慨身”,杜甫个人的喜怒哀乐总是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通;
二、杜甫无论遭遇多少挫折与艰难,始终不放弃对生活的承担与执著的意志。因此,“诗圣”这一称号对于杜甫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四、课外阅读杜甫下列名篇:《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月夜》、《北征》、《三吏》、《三别》,加深对上述问题的理解。(可上网搜索)
二、写作训练:
以“ ——读〈杜甫传〉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写作范例:
真——读《杜甫传》有感 许顺娟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杜甫《登楼》
公元712年正月,春天的绿色脚步,缓缓移到伊洛河的下游,在黄河南岸巩县城东的瑶湾村,一个新的生命伴随哭声而降临。他就是杜甫。
谈及杜甫,一首首爱国诗歌无疑成为了他最好的代名词。可是才华横溢的背后却埋藏着许多辛酸的故事。
公元747年,唐玄宗举行了一次特考,下诏征集天下凡对文学艺术有一技之长的人,杜甫以为展示才华的机会到了,高兴地去应考了,然而,宰相李林甫却不喜欢新进人物,他怕有才能的人进入朝廷,于是叮嘱主考官出了一些莫名其妙的试题,结果没有一个人能考上,这下可把杜甫害苦了,把他多年的幻想破灭了,给了杜甫一个沉重的打击。
杜甫为了维持生活,开始给一些达官贵人写信,希望得到他们的赏识举荐,可是,他得到的却是冷水和白眼,杜甫还是没有放弃,为了述说自己的抱负,他写了一篇《三大礼赋》给唐玄宗看,唐玄宗看了很满意,就要宰相李林甫再一次对他进行考试,然而李林甫还是象以前一样,没给杜甫这个机会。杜甫又写唐玄宗献上了两篇赋,才得到了一个地位很低的职务,这时,他已经四十四岁了。
作者笔下陈述的杜甫是我万分敬佩。他的文采固然是其中之一,但我最欣赏的是他的自
信。杜甫的仕途是很坎坷的,但他从来不会因为失败的打击而否认自己的才华。他自始至终都坚持着,坚持着对国家的期望,坚持着对梦想的追求。如果说“诗仙”李白的作品能让人沉浸于诗歌浪漫的美境,那么“诗圣”杜甫的笔墨却是让我们体味到诗的“真”——将自己的心寄予诗中的美丽。当看到杜甫是那么努力地追求梦想,是那么地坚信自己能行,我的心就会不停地问自己:你自信吗?我的回答是犹豫的。因为自认为充满信心的我在读到杜甫的那种信心后怯懦了,与之相比,我的自信似乎太过随便,以至于忘了自信的根本动力——梦的追求。我想,这种领悟是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诗人教会我的。
固然自信,杜甫却逃不了命运的捉弄。困苦的生活和家人的逝世也使杜甫获得了体验社会的机会。他发现了统治的黑暗,他盼望着光明的苏醒。于是,他创作了一首首爱国诗歌,用诗反对黑暗;用诗体恤民情;用诗报效国家。
一个爱国的诗人不足为奇,但杜甫确实值得传颂,是他面对痛苦有着挫而不妥的顽强意志和坚强不屈的生活态度成就了他,是他的自信成就了他。
《杜甫传》给我的启发很大,它使我更加地热爱我的祖国,同时也热爱着我自己。生活不管有多么艰苦,都有他的美。杜甫是最好的标榜。
或许贝多芬,爱迪生都会让我们感动,但我在杜甫的身上看到了一种别样的光辉,一种爱国诗人都拥有却又有着微妙诧异的“真情”。
我读了本好书,确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