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教基〔2006〕5号)
【发布单位】教育部
【发布文号】教基〔2006〕5号 【发布日期】2006-04-25 【生效日期】2006-04-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
(教基〔2006〕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切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通知》(教党[2006]4号)要求,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以下简称中央8号文件),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在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重要作用,我部将在继续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努力把德育有机渗透到各门课程的同时,要进一步突出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并努力形成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建设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中小学校园文化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等给学生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施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这一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中小学生为主体,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积极推进中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推进、长期积累的过程。目前,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全面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要在规范办学行为、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遴选和集成社会的先进文化,弘扬主旋律,大力营造优于社会环境的独特氛围,使教育和引导体现在细微之处,体现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关怀和关心之中,体现在班级、团队组织的温暖和鼓励之中,体现在高年级同学对低年级同学的爱护和帮助之中。扎实开展师德教育,建设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钻研教法、不断探求的优良教风,倡导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学习生活,及时鼓励学生的进步,及时发现解决每一个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让学生在校园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落实好《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建设勤奋努力、积极向上、认真诚信、充满兴趣、乐于探究的良好学风,倡导学生把准备为祖国和人民做贡献作为学习的目的,把对知识的兴趣和追求作为学习的动力,爱动脑、勤动手、上好每一节课、完成好每一次作业。认真抓好班级和团队工作,建设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快乐和谐、健康向上、争做主人的良好班风,倡导营造充满正气的浓厚氛围,引导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他人的事情帮助做好,集体的事情一起做好。
二是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好“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纪念日、“十一”国庆节及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等国耻纪念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入学毕业、入队离队、入团、成人仪式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开展主题教育。坚持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发表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内容生动具体的国旗下讲话。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重视课间特别是大课间体育活动,使学生既放松身心、增强体质,又增进对同学、对集体的情感。保证共青团、少先队每周的活动时间和条件,注重教育教学活动与团队活动有机结合,支持团队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好已有的品牌活动,并鼓励结合实际创新活动形式。强化课后科技、艺术、体育、娱乐活动,广泛组织多种类型的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活动,每学年都应组织体育运动会和各种形式的艺术节、科技节及读书、读报、演讲等活动,积极推广优秀少儿歌曲,开展多种形式的歌曲演唱活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还应结合本民族的文化、风俗和节日,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尊重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考虑他们的年龄差异、地域差异和个体差异,切合各地实际,既体现知识性、科学性,更突出趣味性、娱乐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反对形式主义。
三是重视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要把校园建成育人的特殊场所,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营造德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要从本地自然环境和条件出发,有条件的学校应在校园内栽花种草,绿化、美化校园,还可以开辟小种植园、小养殖园,不具备绿化条件的学校也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使整个校园干净、整洁、美观、有序。要对校园人文环境进行精心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环境的设计、维护和创造。学校的校训、校歌、校徽、校标等设计要体现学校特点和教育理念,有条件的中小学要建好校史陈列室和共青团、少先队室。要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雕塑、地面、建筑物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体现教育理念,如张贴、悬挂革命领袖、英雄人物、劳动模范、科学家、艺术家等杰出人物的画像和格言,制作、设计介绍家乡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建设成就的图片和文字,绘制、创作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健康生活、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卡通人物形象等,特别是鼓励、展示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引导学生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从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有条件的中小学要发挥校园广播站、电视台和网络的作用,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注意了解和掌握社会文化动态,高度重视各种流行文化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及时发现、研究中小学生的文化热点,积极引导,有效地抵制粗口歌、不健康口袋书、非法彩票等不良文化。各地要在去年编创、征集新童谣、儿童诗歌的基础上,今年围绕学习宣传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继续开展新童谣、儿歌的编创、诵读和演唱活动。
三、组织开展好“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
“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要把集中活动与经常性的校园文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民族精神教育贯穿在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到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要交流和介绍各门课程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总结和发现学生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中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经验和做法,集中开展以民族精神教育为主题的团队会(日)、社会实践和参观走访等活动。特别要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内容有机纳入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的主题教育之中。各地组织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活动要因地制宜,从本地实际出发,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既可以突出“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民族精神内涵的某一方面,并进一步具体化;也可以选择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体现民族精神的一种精神,并结合历史故事和人物生动活泼地进行。
今年9月是第三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要结合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把弘扬长征精神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各地可开展读一本描写红军长征的书,看一部反映红军长征的电影或电视片,学唱一首歌颂红军长征精神的歌,做一件学习红军长征精神后最想做的有益的小事等活动。红军长征经过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组织开展参观长征旧址、凭吊红军烈士等活动,也可联合有关方面组织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让区域内中小学校都参加,并形成一定声势和影响。
四、切实保障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取得实效
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基础教育战线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的一项长期工作,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认真抓好落实。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制订本地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要广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和经验的交流活动,重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强舆论宣传,积极报道校园文化建设的典型经验和做法;要特别重视校长和骨干教师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把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作为校长和骨干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使每一个校长和教师都树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责任感。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对学校的综合督导评估体系,通过评价机制促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小学校要制订符合本校实际和特点的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分步实施,强力推进;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广大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发挥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示范和表率作用。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今年深入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的一项重点工作,加强领导,认真部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进这项工作。同时,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积极参与,吸引家长和热心中小学教育的各方面人士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来。力争经过努力,使绝大多数中小学校拥有体现鲜明教育内涵和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课间、课后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校风、教风、学风有新气象、新面貌,取得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的实效。我部将联合中央电视台启动校园文化风采的电视展播活动,通过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展示各地中小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果。
为了解、指导和宣传各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时将本地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推进方案和实施过程中涌现出的好经验、好做法等相关情况报我部基础教育司。
教 育 部
二○○六年四月二十五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教基【2017】8号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教基【2017】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实效性,经研究,我部制定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该《指南》是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规范性文件,适用于所有普通中小学。各地要加强组织实施,将《指南》作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基本遵循,纳入校长和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并将其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德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价的重要依据,进一步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
请将贯彻落实情况及时报我部。
教育部
2017年8月17日
《指南》全文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切实将党和国家关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落细落小落实,着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大力促进德育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特制定本指南。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以落实《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为抓手,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不断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正确方向。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中小学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主导权,保证中小学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二)坚持遵循规律。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注重学段衔接和知行统一,强化道德实践、情感培育和行为习惯养成,努力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
(三)坚持协同配合。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引导家庭、社会增强育人责任意识,提高对学生道德发展、成长成人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的育人合力。
(四)坚持常态开展。推进德育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创新途径和载体,将中小学德育工作要求贯穿融入到学校各项日常工作中,努力形成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的德育工作长效机制。
三、德育目标
(一)总体目标
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学生理解、认同和拥护国家政治制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学段目标 小学低年级
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和有关祖国的知识,保护环境,爱惜资源,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形成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等良好品质。
小学中高年级
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了解家乡发展变化和国家历史常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光荣革命传统,理解日常生活的道德规范和文明礼貌,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观念,养成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具备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形成诚实守信、友爱宽容、自尊自律、乐观向上等良好品质。
初中学段
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理解基本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树立规则意识、法治观念,培养公民意识,掌握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养成热爱劳动、自主自立、意志坚强的生活态度,形成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良好品质。
高中学段
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治观念,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正确选择人生发展道路的相关知识,具备自主、自立、自强的态度和能力,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德育内容
(一)理想信念教育。开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教育,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加强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革命文化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时事政策教育,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深刻领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培养学生对党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中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治教育、诚信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引导学生牢牢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深刻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觉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精神内涵,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四)生态文明教育。加强节约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开展大气、土地、水、粮食等资源的基本国情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地理地貌,开展节粮节水节电教育活动,推动实行垃圾分类,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自觉劳动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五)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认识自我、尊重生命、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人生规划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等方面教育,引导学生增强调控心理、自主自助、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五、实施途径和要求
(一)课程育人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严格落实德育课程。按照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标准,上好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落实课时,不得减少课时或挪作它用。
要围绕课程目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挖掘课程思想内涵,充分利用时政媒体资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发展学生道德认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发挥其它课程德育功能。要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课程特点,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中。
语文、历史、地理等课要利用课程中语言文字、传统文化、历史地理常识等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
数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要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树立勇于创新、求真求实的思想品质。
音乐、体育、美术、艺术等课要加强对学生审美情趣、健康体魄、意志品质、人文素养和生活方式的培养。
外语课要加强对学生国际视野、国际理解和综合人文素养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要加强对学生生活技能、劳动习惯、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用好地方和学校课程。要结合地方自然地理特点、民族特色、传统文化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历史名人等,因地制宜开发地方和学校德育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人口状况和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树立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统筹安排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展法治教育、廉洁教育、反邪教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毒品预防教育、影视教育等专题教育。
(二)文化育人 要依据学校办学理念,结合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因地制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秩序良好、环境优美,校园文化积极向上、格调高雅,提高校园文明水平,让校园处处成为育人场所。
优化校园环境。学校校园建筑、设施、布置、景色要安全健康、温馨舒适,使校园内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
学校要有升国旗的旗台和旗杆。建好共青团、少先队活动室。积极建设校史陈列室、图书馆(室)、广播室、学校标志性景观。
学校、教室要在明显位置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教室正前上方有国旗标识。
要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地面等进行文化建设,可悬挂革命领袖、科学家、英雄模范等杰出人物的画像和格言,展示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或进行主题创作。
营造文化氛围。凝练学校办学理念,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形成引导全校师生共同进步的精神力量。
鼓励设计符合教育规律、体现学校特点和办学理念的校徽、校训、校规、校歌、校旗等并进行教育展示。
创建校报、校刊进行宣传教育。可设计体现学校文化特色的校服。建设班级文化,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班名、班训、班歌、班徽、班级口号等,增强班级凝聚力。
推进书香班级、书香校园建设,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提倡小学生每天课外阅读至少半小时、中学生每天课外阅读至少1小时。
建设网络文化。积极建设校园绿色网络,开发网络德育资源,搭建校园网站、论坛、信箱、博客、微信群、QQ群等网上宣传交流平台,通过网络开展主题班(队)会、冬(夏)令营、家校互动等活动,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避免沉溺网络游戏,远离有害信息,防止网络沉迷和伤害,提升网络素养,打造清朗的校园网络文化。
(三)活动育人
要精心设计、组织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教育活动,以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开展节日纪念日活动。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中华传统节日以及二十四节气,开展介绍节日历史渊源、精神内涵、文化习俗等校园文化活动,增强传统节日的体验感和文化感。利用植树节、劳动节、青年节、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等重大节庆日集中开展爱党爱国、民族团结、热爱劳动、尊师重教、爱护环境等主题教育。
利用学雷锋纪念日、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七七抗战纪念日、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九一八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重要纪念日,以及地球日、环境日、健康日、国家安全教育日、禁毒日、航天日、航海日等主题日,设计开展相关主题教育。
开展仪式教育活动。仪式教育活动要体现庄严神圣,发挥思想政治引领和道德价值引领作用,创新方式方法,与学校特色和学生个性展示相结合。
严格中小学升挂国旗制度。除寒暑假和双休日外,应当每日升挂国旗。除假期外,每周一及重大节会活动要举行升旗仪式,奏唱国歌,开展向国旗敬礼、国旗下宣誓、国旗下讲话等活动。
入团、入队要举行仪式活动。
举办入学仪式、毕业仪式、成人仪式等有特殊意义的仪式活动。
开展校园节(会)活动。举办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校园节(会)活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充实学生校园生活,磨练学生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学校每学年至少举办一次科技节、艺术节、运动会、读书会。可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实际,自主开发校园节(会)活动,做好活动方案和应急预案。
开展团、队活动。加强学校团委对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的指导管理。明确中学团委对初中少先队工作的领导职责,健全初中团队衔接机制。确保少先队活动时间,小学1年级至初中2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
发挥学生会作用,完善学生社团工作管理制度,建立体育、艺术、科普、环保、志愿服务等各类学生社团。学校要创造条件为学生社团提供经费、场地、活动时间等方面保障。
要结合各学科课程教学内容及办学特色,充分利用课后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娱、体育等社团活动,创新学生课后服务途径。
(四)实践育人
要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紧密结合,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每学年至少安排一周时间,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开展各类主题实践。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设施、公共机构、企事业单位、各类校外活动场所、专题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等资源,开展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利用历史博物馆、文物展览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等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利用革命纪念地、烈士陵园(墓)等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利用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等开展法治教育。利用展览馆、美术馆、音乐厅等开展文化艺术教育。
利用科技类馆室、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设施等开展科普教育。利用军事博物馆、国防设施等开展国防教育。
利用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展览馆、污水处理企业等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利用交通队、消防队、地震台等开展安全教育。
利用养老院、儿童福利机构、残疾人康复机构等社区机构等开展关爱老人、孤儿、残疾人教育。
利用体育科研院所、心理服务机构、儿童保健机构等开展健康教育。加强劳动实践。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
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都要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
教育引导学生参与洗衣服、倒垃圾、做饭、洗碗、拖地、整理房间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组织研学旅行。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促进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德育体验、实践锻炼有机融合,利用好研学实践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研学旅行活动。
要考虑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能力,安排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研学旅行。
要规范研学旅行组织管理,制定研学旅行工作规程,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明确学校、家长、学生的责任和权利。
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要广泛开展与学生年龄、智力相适应的志愿服务活动。发挥本校团组织、少先队组织的作用,抓好学生志愿服务的具体组织、实施、考核评估等工作。
做好学生志愿服务认定记录,建立学生志愿服务记录档案,加强学生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宣传。
(五)管理育人
要积极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贯穿于学校管理制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完善管理制度。制定校规校纪,健全学校管理制度,规范学校治理行为,形成全体师生广泛认同和自觉遵守的制度规范。
制定班级民主管理制度,形成学生自我教育、民主管理的班级管理模式。制定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制度,健全应急处置预案,建立早期预警、事中处理及事后干预等机制。
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学校周边综合治理机制,对社会上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不法行为依法严肃惩处。
明确岗位责任。建立实现全员育人的具体制度,明确学校各个岗位教职员工的育人责任,规范教职工言行,提高全员育人的自觉性。
班主任要全面了解学生,加强班集体管理,强化集体教育,建设良好班风,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各学科教师要主动配合班主任,共同做好班级德育工作。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育、宣传师德标兵、教学骨干和优秀班主任、德育工作者等先进典型,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教师。
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注册、考核、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
细化学生行为规范。落实《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鼓励结合实际制订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引导学生熟知学习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践行每一项要求。
关爱特殊群体。要加强对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学习困难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等群体的教育关爱,完善学校联系关爱机制,及时关注其心理健康状况,积极开展心理辅导,提供情感关怀,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
(六)协同育人
要积极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引导家长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要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统筹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各种家校沟通渠道,丰富学校指导服务内容,及时了解、沟通和反馈学生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认真听取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家长了解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改进措施,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
构建社会共育机制。要主动联系本地宣传、综治、公安、司法、民政、文化、共青团、妇联、关工委、卫计委等部门、组织,注重发挥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以及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的作用,建立多方联动机制,搭建社会育人平台,实现社会资源共享共建,净化学生成长环境,助力广大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六、组织实施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中小学德育工作作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指导和管理。学校要建立党组织主导、校长负责、群团组织参与、家庭社会联动的德育工作机制。学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切实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把握正确方向,推动解决重要问题。校长要亲自抓德育工作,规划、部署、推动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学校要完善党建带团建机制,加强共青团、少先队建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的思想性、先进性、自主性、实践性优势。
加强条件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将德育工作经费纳入经费预算,完善优化教育手段,提供德育工作必需的场所、设施,订阅必备的参考书、报刊杂志,配齐相应的教学仪器设备等。
加强队伍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重视德育队伍人员培养选拔,优化德育队伍结构,建立激励和保障机制,调动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有计划地培训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德育干部、班主任、各科教师和少先队辅导员、中学团干部,组织他们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德育理论,提高德育工作专业化水平。
加强督导评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学校德育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对学校督导的重要内容,建立区域、学校德育工作评价体系,适时开展专项督导评估工作。学校要认真开展学生的品德评价,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反映学生成长实际状况。
加强科学研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机构和学校要组织力量开展中小学德育工作研究,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特点和规律,创新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定期总结交流研究成果,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
《指南》解读
教育部近日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南》提出,中小学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注册、考核、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
《指南》指出,要严格落实德育课程。按照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标准,上好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落实课时,不得减少课时或挪作它用。要围绕课程目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挖掘课程思想内涵,充分利用时政媒体资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发展学生道德认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指南》要求,学校、教室要在明显位置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教室正前上方有国旗标识。
《指南》提出,应开展仪式教育活动。仪式教育活动要体现庄严神圣,发挥思想政治引领和道德价值引领作用,创新方式方法,与学校特色和学生个性展示相结合。严格中小学升挂国旗制度。除寒暑假和双休日外,应当每日升挂国旗。除假期外,每周一及重大节会活动要举行升旗仪式,奏唱国歌,开展向国旗敬礼、国旗下宣誓、国旗下讲话等活动。
《指南》建议,应组织研学旅行。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促进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德育体验、实践锻炼有机融合,利用好研学实践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研学旅行活动。要考虑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能力,安排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研学旅行。要规范研学旅行组织管理,制定研学旅行工作规程,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明确学校、家长、学生的责任和权利。
《指南》强调,要制定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制度,健全应急处置预案,建立早期预警、事中处理及事后干预等机制。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学校周边综合治理机制,对社会上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不法行为依法严肃惩处。
《指南》同时指出,要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统筹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各种家校沟通渠道,丰富学校指导服务内容,及时了解、沟通和反馈学生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认真听取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家长了解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改进措施,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
第三篇: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结题报告
课题类别:微型课题
课题编号:
课题负责人:王波
参与人: 叶艳艳 所在单位:砖井镇学区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师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是净化师生心灵的有效手段,可以说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因此,搞好校园文化建设至关重要。【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校园文化建设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校园文化一经提出就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三个方面的客观原因。第一,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微观现象,这是学校管理发展的高层次追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校园文化成了各级各类学校育人的一条重要途径,成了学校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充分显示了文化管理的高层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为学校管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二,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为校园文化的培植创造了优越条件。第三,随着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迫切需要学校教育在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上开辟一条新的路子,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校园文化在我国的兴起是客观必然的。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师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校园文化建设反映了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同时,校园文化作为蕴含精神因素、信念因素、传统习惯和道德风尚等内容的一种精神和文化氛围,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直接的制约作用。它能潜移默化地熏陶人、规范人,而又使受约束的个体心甘情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素质教育的内容融合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和途径。今天,我校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上级政府和人民大众对我校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由于学生数和教师数逐年增多,办学规模逐年增大,于是造成了教育难度、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的局面,所以,我们也迫切需要通过对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的研究,在学校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管理模式上摸索出一条新路子,以适应我校不断发展的要求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通过实地调查了解我县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二)寻找如何打造有内涵的校园文化
(三)通过对师生的访谈及问卷了解满意程度
(四)形成文字材料。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群体行为方式规则的总和,是学校全体成员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共同创造并逐步形成的文化氛围及相应物质形态,是学校这个共同群体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文化素质与文化集合的整体表现。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大部分。物质文化方面如校园环境、整体格局、人文景观、文化设施等作为其物质载体,构成校园文化的物质内容与发展前提;而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学校传统、校风学风、礼仪规范、人际关系等因素,由此反映一个学校的本质特征与精神风貌,对学校成员尤其是学生产生直接、深刻、持久的影响。
校园文化在纵向结构上由表及里,可划分为“物质的”、“制度的”、“心态的”三个层次,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校园文化形态的整体。
三、课题研究对象
我县典型的几所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四、课题研究内容
(一)物质的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道路景观建筑物的命名、校徽校旗的设计、校歌的制定、学校网站的建设与管理等;
(二)制度的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日常规范、奖惩条例、教育科研、教师培训、学生活动、饮食卫生等等;
(三)心态的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学校精神的打造、师生心灵的呵护、团队价值观的形成等等。
其中,研究重点是制度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难点是心态的校园文化建设。
五、课题研究方法
(一)查看法:到典型的几所农村中小学去实地查看校园文化建设,了解它们校园文化建设的情况。
(二)讨论法:交流讨论如何打造有内涵的校园文化。
(三)访谈法:对学校师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看
法。
(四)总结法:总结出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形成自己
文字材料。
六、课题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3年6月---2013年8月)确定课题研究内容,查阅文献资料,实际调查研究,制定实施方案。
(二)具体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4年4月)启动实施,开展研究,不断总结,形成阶段性小结。
(三)总结鉴定阶段(2014年4月-2014年7月)分析整理资料,撰写结题报告,敬请专家评测指导。
七、课题研究成效
(一)调查出我县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现状。了解如何打造校园文化建设。
(1)到典型的学校去实地了解校园文化建设。
(2)通过访谈及问卷调查了解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满意程度,(3)交流如何打造有内涵、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通过了解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有自己的看发,形成一定的文字材料,为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提纲依据。
(三)了解我县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不足之处和需要提高的地方。
八、课题研究主要成果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将课题研究与实地调查紧密联系起来,注重实效。通过本课题研究,我县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已取得了巨大的变化,我们认为研究初步达到目标,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我主要成果有: 主件有:
1、课题立项申请书
2、课题开题报告
3、微型课题研究成果鉴定书
4、课题结题报告
5、论文与心得体会:
论文:《浅谈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作者:王 波
心得体会:《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微型课题研究》
作者:王 波
第四篇: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充分说明了环境对人的潜在影响。校园是师生天天共处的场所,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建设一个充满温馨、书香四溢的校园,是我们身为人师梦寐以求的追求。如何在农村中小学校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呢? 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本着“学生身心健康是第一追求,增长知识是第一任务,提高能力是第一需要,学会做人是第一目标”的要求,我们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雅。”具有生命力的环境文化对人的发展和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环境无瑕点,处处能说话”,农村小学不同于城市小学的是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校舍比较简陋等诸多因素。因此,学校要根据实际,从校容校貌、教学设施、生活资料等校园文化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外在标志,加强农村小学物质文化建设。
1、要整体规划好校园。
学校的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布置要体现学校的人文特色,产生共鸣。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教会学生感受美,欣赏美。
1)洁净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外在表现。校园净化要做到地面无杂物痰迹,墙面无污渍,桌椅无刻印,门窗无积尘,卫生无死角。培养学生爱护校园草木的主人翁精神,树立净化校园、保持校园卫生人人有责的思想。
2)绿化葱绿的树木,艳丽的花草,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使人精神焕发。校容校貌体现出美的韵味,满足师生的教学、生活、活动和审美需求。
2、运用好校园资源,发挥每一角落的作用。
“让每面墙壁说话、让每寸土地传情”,在教室、走廊、过道等处张挂名人字画,书写名言警句,使其能发挥它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布置文化视角,创设文化生态环境,使校园处处弥漫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充满着飞扬的理想与激情。让学生在多彩多姿的文化板块中穿行,感受着书生意气,感受着中外文明,感受着生命与科技的伟岸,在幼小的心里播下真善美的种子,使校园成为孩子们向往的热土,成了园丁们潜心学问的净土。弘扬正气,清除“垃圾”,与时代同步。
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1、弘扬校园传统文化。
1)建立学校的文化传统,确立学校重大集会的时间,开展主题教育,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每星期一的国旗下讲话;“六一”、“教师节”、“十一”、等重大节日的纪念活动。一次集会一个主题,进行一个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全面发展。展示师生在绘画、表演、手工制作等方面的才能和特长,帮助学生形成广阔的思维方法,满足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定期表彰奖励先进,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鼓励学生立志成才。丰富学校的课余生活。成立广播组,各班学生每周投稿,选优定期播音,弘扬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发挥宣传栏作用,营造良好文化氛围。设立阅报栏、宣传栏、黑板报等,每班至少订有一种报纸,每周更换。让同学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去探索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看一份报纸,看一本好书,会唱一首好歌,会说一句格言。学校图书室应每日开放,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图书,扩大他们的阅读面,使学生对书的爱好成为首要爱好。学生每天能读板报、看标语、听广播,时时刻刻都在接受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熏陶。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组建篮球、绘画、手工制作、合唱等兴趣小组,分组定期开展活动,专人辅导,让每个学生的才能得到发展。为学生以后的事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室环境。教室布置可根据本班的特点,学生的爱好、特长,采用“简洁、美观、协调、实用”的原则。如设立班务栏,把课程表、作息时间表、班干部名单、班规制度等张贴在上面,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和美的享受。体现出一个班集体的严谨、有序;设立图书角、植物角,鼓励学生为班集体捐献图书与大家共同分享读书的快乐,墙角摆上几盆绿色植物可以给课室带了温馨的感觉;设立学习园地,用于张贴学生优秀书法作品、手抄报、绘画作品、优秀作文等,让学生找到自我,享受成功,使班级环境成为学生获取新知、陶冶情操、表现才能的土地,成为激励学生勤奋好学、追求上进的无声力量。
3)开展小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我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全校性手工制作活动,并对活动结果进行评比奖励,将学生优秀作品收藏于学生作品展览室,定期开放供学生参观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增长了学生的知识。2、加强教风建设。
1)抓好教师的职业形象、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弘扬奉献精神,形成“为人求真、为学求实”的良好校风。
2)重视教师的理想教育。教师是校园文化环境的缔造者,因此教师应有高尚的教育理想,要对教育事业充满着热情,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只有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教师才有可能平心静气地去研究教材,去教育学生;只有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心,才能够包容地对待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和个体差异。“亲其师,信其道”。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舞台,是师生共同的土壤,是师生焕发生命力的田园,教师要学会尊重、宽容、爱护学生,善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这个环境中是宽松的,师生之间是平等的。
3)教师的文化素养应体现在细节上,发散在空间中。作为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师是一份安静的职业,理性的思维,平和的举止。一个教师的基本文化素养如何,我们除了观其仪表举止,还不妨去看看他的办公桌,教材、备课本、作业本是怎样摆放的,我们再去听听他上课,感受一下他的课堂教学文化氛围。看看他有什么样的文化个性,以怎样的方式“传道、授业、解惑”,又是如何寓教于乐、循循善诱、师生平等对话交流的?
3、加强学风建设。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习惯等方面的表现。
1)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我们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增强劳动意识,培养劳动习惯,让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用劳动创造生活。
2)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依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小学生日常行规范》,制订了《小学生礼仪教育细则》,狠抓文明礼貌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积一千,累一万,不如养成个好习惯。”通过调查分析,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大部分学生不是智力原因和教师因素,而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这种情况,学校着力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4)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会生活,就不会工作”小学生可塑性强,各种习惯极易形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一点一滴抓起,持之以恒,以一贯之,自己动手,自理生活,学习生活知识,掌握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能力。开展争当“小主人”活动,爱护公共财物,爱护学习用品,爱护花卉草木,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学校,照顾好家庭,当好主人翁。“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学校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的氛围,无疑会对师生心灵熏陶,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三、制度文化建设。
1、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四、集体意识的培养和舆论建设
1、正确健康的舆论,能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以保证学校工作得以顺利发展,它为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奠定了基础。可以采取对舆论的强化诱导,培养学生向上的品格,也可以时时总结,召开会议,通过宣传栏、广播站总结优缺点,使学生明确下一步学习、生活的努力方向。“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2、学生在集体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因此,学校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增加一点感情投资,优先一点学习指导,多给一点锻炼机会,放宽一点表扬奖励。”通过校会、晨会、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政治文件、法规制度、道德修养等文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向学生讲述学校的历史,统一校服,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自然生发出强烈的荣誉感,热爱母校的情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学校精神。学校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办学特点,提出校训和奋斗目标。
3、开展校内、外活动,活跃学生身心。农村广阔的田野是一个大课堂,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城市孩子无法亲身体会到的自然、环保等方面的知识。每年结合季节或节日组织一些植树节活动、春游、野炊、文艺汇演、朗诵比赛等校内、外活动。
校园文化体现的是学校团队持久恒定的价值取向,凝结的是一代代师生积累下来的文化内涵,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巨大向心力,还需要再一代代的师生不断努力,精心规划,细心呵护,耐心发展,凸显自己的特色,使之继承、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校园文化建设搞好了,她可以辐射到周边社区。古今历史证明,刀枪子弹可以消灭人,但难以消灭文化。一个民族只要文化还存在,这个民族就不会灭亡。比如以色列,二战的最大受害者,但因其文化未灭,所以民族仍存,且诞生出数位世界巨人。建一所有文化氛围的好学校,无疑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最有力的良方妙药。
第五篇: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威县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在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营造健康向上和谐的育人氛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继续深入开展“四个一”建设,切实落实我县年初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提升我县教育教学管理水平,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顺利通过“邢台市5A级学校”验收,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以中小学师生为主体,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四个一”为抓手、人文精神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为宗旨,通过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和丰富校园精神文化内涵,完善校园制度文化内容,提升校园物质环境文化品位,拓展校园文化活动领域,有效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全面提高中小学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
二、组织领导
县教育局成立“威县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xx局长任组长,xx局长任第一副组长,局其他班子成员任副组 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育股,xx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各学校要相应成立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领导小组,切实保证该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主要内容
(一)大力加强校园精神理念文化建设
1、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学校在实施校园文化建设项目的过程中,要组织本校的优秀教师和从事校园文化设计的专家成立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小组,深入开展校园及周边人文调研,认真诊断梳理现有校园文化,在挖掘、提炼本校优良传统和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时代精神,精心构建、确立符合学校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创作校歌、校徽、校旗等,最后提炼成自己的核心文化。(注:每个学校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文化,并形成书面语言报到教育股。)
2、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要在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中大力加强校园“三风”建设。要通过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的设计和引领,体现学校特点和教育理念,营造积极进取、协作创新、昂扬向上的校风;要通过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建设热爱学生、敬业爱岗、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不断探求的优良教风;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狠抓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培育勤奋好学、文明上进和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学风。
3、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要认真抓好团队和班级工作,建设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快乐和谐、健康向上、争做主人的良好班风。要切实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选拔政治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身心健康、乐于和善于做学生工作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每个班级要体现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并营造充满正气和个性的浓厚氛围,引导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他人的事情帮助做好,集体的事情共同做好。
(二)大力加强学校制度行为文化建设
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中,学校必须进一步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与科学发展观、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不相适应的制度要及时修改,经广大师生讨论后,统一修编健全科学的学校管理制度,形成与学校办学理念、精神文化相互统一、相互协调、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又具有高度执行力的制度文化体系。要以制度行为文化建设为抓手,加强对师生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管理与服务,引导他们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通过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合理制度的运行,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
(三)大力加强校园物质环境文化建设
1、高标准、高起点进行校园物质文化的整体规划设计。要将提炼总结的学校精神理念文化(核心文化)通过学校物质环境文化彰显出来,使学校物质环境文化建设与学校精神理念文化建设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2、做优做美校园环境文化。学校要将学校抽象的核心精神与理念转化为具体的、个性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视觉形象,展 现学校的良好形象,激发师生的活力,提高学校的办学品质。学校要在完成校园净化、硬化、绿化、美化、亮化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精美的雕饰、特色性的标志牌、人本化的警示语、优美的画廊、内涵丰富的文化宣传形式,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重点对学校功能区进行规划,并根据相应氛围要求,确定文化建设主题,进行文化氛围营造。主要包括:走廊文化、教室文化、办公室文化、会议室文化、宿舍文化、道路文化、学校景观文化等。
3、完善学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重视图书馆(室)、阅览室、计算机教室等建设,充实图书、器材等,加强管理人员培训,健全管理制度,让图书室、阅览室、计算机教室等功能室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用,成为学生吸取文化食粮的重要场所。学校要根据自身条件建设好校史陈列室(或荣誉室)、团队活动室,校园网、校园广播、校园报刊、宣传栏、阅报栏等校园文化载体,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大力加强学校活动文化建设
1、开展社团活动。根据学校实际,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开展各种兴趣小组、科技制作、社会实践等活动课程,培养学生兴趣与特长。
2、开展创建“书香校园”活动。倡导学生每年读1至3本名著或其他优秀图书,让学生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3、开展“六个一”活动。要让学生学会一门艺术技能,擅长一套(两项)体育活动,获得一次登台表演的机会,留下一件值得回忆的作品,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一项公益活动。
4、开展各种主题教育。在“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纪念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及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等国耻纪念日,入学毕业、入队离队、入团、成人仪式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开展丰富多采的主题教育,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性情,增强能力,提高素质,提升校园文化水准。
5、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要充分发挥威县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展红色文化“四进校园”活动,大力弘扬革命老区精神,形成独具特色、全省知名的校园文化品牌。
6、开展好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一是“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要把集中活动与经常性的校园文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民族精神教育贯穿在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到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有机纳入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的主题教育之中;二是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进民族传统教育;三是开展感恩教育、责任教育和经典诵读活动。
四、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各学校要紧紧围绕“校园文化建设”这一主题,采取多种形式,明确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建设的主要任务,校 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校风校貌的集中体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各校必须高度重视,校长是学校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一责任人。
2.精心组织。各校要因地制宜、因校而异、注重实效、形成特色,能体现自己学校的核心文化,以核心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发展,认真做好校园文化建设整体规划,将校园环境文化绘制出效果图,拟订好实施方案和工作进度,在2017年11月25日前完成本校校园文化建设。
3.加大投入。各学校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4.积极宣传。要加强舆论宣传,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积极宣传校园文化建设的典型经验和做法。
威县教育局
2017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