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故事中学数学
活动反思:有趣的数学故事
杜
金
《金老爷买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绘本故事,作者通过诙谐的故事情节,带着苏格兰古朴风格的画面,讲述了一个富有但缺少智慧的金老爷一次次犯错的有趣过程。通过比较不同钟面上所显示的不同时间,以及金老爷一次又一次上楼、下楼来到不同房间的复杂变化,该故事不仅具有帮助幼儿识别钟面时间的显性价值,还蕴含着“时间在不断流逝”这一幼儿很少察觉到的关于时间的重要特性。
大班下学期的幼儿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识别钟面时间的经验,但他们的经验大多停留在对于整点、半点等静态时间的认知上,通过将这一故事设计为大班数学活动,可以帮助幼儿联系已有经验,体会时间的流逝性,这对于提升幼儿对时间的认识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利用文学作品开展数学活动,是一个新的尝试,也是一次难度较大的挑战。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凸显文学作品的价值,还要充分挖掘故事中所蕴含的数学活动方面的价值。就《金老爷买钟》而言,我们在开展相关的数学活动时,不仅要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还要利用文学作品积极推动幼儿对于时间概念的重新建构。
最初,我们将“故事”和“数学”作为两条并进的线索,采取一边讲故事,一边识别时钟的方法,但这样既破坏了故事原来的趣味性,也没有达到使幼儿认识到“时间在不断流逝”的效果。经过修改以后,我们采取以故事为主线,通过金老爷一次次买钟的线索,将有关时间流逝的讨论贯穿其中,让幼儿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关注故事中金老爷在上楼、下楼时,时间也在不断流逝的内涵。
活动结束以后,我们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我们认为,这样的活动设计作为师生共读类型的活动是合适的,但如果要凸显故事的数学活动功能,还是有所欠缺,理由有二:其一,故事中对于时间流逝的解释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一气呵成,如果中途停顿下来插入讨论,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幼儿对这一内涵的体验:其二,在活动中,幼儿自始至终都是跟随着教师的思路,缺乏通过直接操作获得的直接体验。为此,我们重新对活动方案进行了修改,确定了活动的三个主体部分。
第二篇:幼儿园教学反思:在故事中学数学
幼儿园教学反思:在故事中学数学
《金老爷买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绘本故事,作者通过诙谐的故事情节,带着苏格兰古朴风格的画面,讲述了一个富有但缺少智慧的金老爷一次次犯错的有趣过程。通过比较不同钟面上所显示的不同时间,以及金老爷一次又一次上楼、下楼来到不同房间的复杂变化,该故事不仅具有帮助幼儿识别钟面时间的显性价值,还蕴含着“时间在不断流逝”这一幼儿很少察觉到的关于时间的重要特性。
大班下学期的幼儿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识别钟面时间的经验,但他们的经验大多停留在对于整点、半点等静态时间的认知上,通过将这一故事设计为大班数学活动,可以帮助幼儿联系已有经验,体会时间的流逝性,这对于提升幼儿对时间的认识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其实,利用文学作品开展数学活动,不仅是一个新的尝试,也是一次难度较大的挑战。因为,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凸显文学作品的价值,还要充分挖掘故事中所蕴含的数学活动方面的价值。就《金老爷买钟》而言,我们在开展相关的数学活动时,不仅要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还要利用文学作品积极推动幼儿对于时间概念的重新建构。
最初,我们将“故事”和“数学”作为两条并进的线索,采取一边讲故事,一边识别时钟的方法,但这样既破坏了故事原来的趣味性,也没有达到使幼儿认识到“时间在不断流逝”的效果。经过修改以后,我们采取以故事为主线,通过金老爷一次次买钟的线索,将有关时间流逝的讨论贯穿其中,让幼儿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关注故事中金老爷在上楼、下楼时,时间也在不断流逝的内涵。
活动结束以后,我们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我们认为,这样的活动设计作为师生共读类型的活动是合适的,但如果要凸显故事的数学活动功能,还是有所欠缺,理由有二:其一,故事中对于时间流逝的解释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一气呵成,如果中途停顿下来插入讨论,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幼儿对这一内涵的体验:其二,在活动中,幼儿自始至终都是跟随着教师的思路,缺乏通过直接操作获得的直接体验。为此,我们重新对活动方案进行了修改,确定了活动的三个主体部分。第一部分:由教师完整地讲述故事
在讲故事前,教师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听故事,如金老爷家里有钟为什么还要买钟?是金老爷家的钟有问题,还是金老爷有问题?活动中,教师在不打断故事情节的前提下,强化幼儿对问题的思考。故事讲完后,教师就以上问题引导幼儿交流各自的看法。第二部分:开展拨钟找答案的操作活动
在操作活动环节,引导幼儿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不断拨动指针,体验时间不断向前的过程,并联系金老爷不断对钟的故事情节,提出不同的问题,如楼上的钟在走的时候,楼下的钟在走吗?看得见的钟在走,看不见的钟会停吗?引起幼儿积极思考,在操作中自己去寻找答案。第三部分: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拓展
通过运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幼儿进一步思考时间的流逝性,这一部分既能检验幼儿在前两个部分已获得多少新经验,又能进一步拓展幼儿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于是,我们又进行了一次教学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幼儿积极思考,参与讨论,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如在讨论“究竟是金老爷家的钟有问题,还是金老爷有问题”时,幼儿说出了各自的理由:“钟一直在走的。”“金老爷把走路的时间给忘了。”“金老爷只记住原来看到的时间,以为这个时间永远不会变,这是不可能的。”
在拨钟找答案的环节中,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了更多的解释,如“楼上的钟在走,楼下的钟也在走,只不过金老爷没有看见”“无论上楼还是下楼,时间都在不断向前走”“所有的钟都同时在走,时间不会停在原地等金老爷”“如果有一个钟不一样,那这个钟就是不准的”“无论看见或看不见钟,就算家里没有钟,时间也是一样不断向前走的”…… 本次教学活动结束后,我们又对该活动提出了进一步修改的意见:
一、通过问题,进一步提升经验
幼儿将时间的流逝解释为“忘了走路也需要时间”“忘了看不见的那个钟也在走”,这说明幼儿对于时间这一特性的理解仍然停留在直观的体验上。为了进一步帮助幼儿提升经验,我们建议增加“原来看到的时间和现在看到的时间有可能一样吗”这一设问,引导幼儿去发现,金老爷的错误就是把原来看到的时间和现在看到的时间作比较,一直以为现在看到的时间应该
就是原来的时间,从而由幼儿自己得出“时间流逝”的结论。
二、联系生活,进一步迁移经验
教师在活动中选择了汶川大地震中青川中学师生脱险的事例,以真实发生的事件引导幼儿真切体会时间流逝的重要性。
我们还可以利用与幼儿日常生活直接相联系的实例,如整理玩具、上下楼梯、全园集合等,引导幼儿进一步迁移已获得的经验。附活动设计方案: 大班数学活动:金老爷买钟 活动目标
1.进一步识别时钟上的整点、半点和分钟,感知时钟与时间变化的关系。2.开展有关时间的探索,初步发现时间的流逝性。活动准备
绘本《金老爷买钟》、自制大钟面一个、金老爷家的四个钟、ppt、幼儿人手一个小钟。活动过程
一、讨论对时钟的认识,关注故事中所出现的问题 1.讨论时钟的用处,为什么许多人家里都有时钟。
2.观察绘本的封面图画,了解故事名称,带着问题听故事:金老爷家里有没有钟,在哪里?他家有钟为什么还要去买钟呢?究竟是金老爷家的钟有问题,还是金老爷有问题
二、听故事,交流各自的看法
1.听教师完整讲述《金老爷买钟》的故事。2.关注教师根据故事情节不断拨动钟面所发生的变化。3.教师讲述故事时强调以下内容,供幼儿思考,但不展开讨论。第一段:究竟是阁楼上的钟快还是卧室里的钟慢。
第二段:强调金老爷对钟时,不断与第一时间看到的钟面作比较。第三段:为什么屋子里没有一个钟的时间是相同的。
第四段:跟着钟表师父一起对钟时,一次又一次地发现钟表师傅的表与金老爷家的钟的时间完全一致。
4.讨论“究竟是金老爷家的钟有问题,还是金老爷有问题”,引导幼儿说出各自的理由。
三、操作活动:拨动小钟找答案
1.每人一个小钟,跟着金老爷买钟的故事情节,一起拨动小钟找答案。2.观察指针行走的方向,懂得钟表倒拨易损坏,况且把钟表倒拨,时间还是只能前进不能倒退。
3.引导幼儿通过拨动小钟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一:金老爷来到阁楼上时,下面卧室里看不见的钟是几点。问题二:金老爷跑到卧室时,餐厅里的钟是几点,下楼的时候钟在向前进还是向后退。
问题三:卧室里的钟是4点26分时,其他的钟分别是几点。问题四:金老爷买好表回到家正好是6点,他家会不会有一个钟不是6点。
四、进一步体会时间的流逝性 1.联系故事提出问题:是不是每次上楼、下楼用的时间都一样。2.运用生活实例,引导幼儿进一步思考。◆实例一
汶川大地震中,青川中学的一楼学生用了半分钟到达操场,二楼学生用了一分钟到达操场,三楼学生用了一分半钟到达操场,他们终于全部脱险。两分钟以后,地震发生了,两位教师为了让学生脱险,没能及时逃离,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思考:楼上和楼下学生撤离时分别用了多少时间,撤离过程中时间是否在不断向前;两位教师知不知道时间在不断向前走,当危险越来越近,他们为什么不逃离现场。◆实例二
早晨,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在做游戏,9点开始做早操。一楼有两个班级,一个班在搭积木,另一个班在看图书,结果看图书的班级准时到达操场,搭积木的班级却迟到了,为什么?怎样才能不迟到?(因为整理积木比整理图书需要花的时间多,提前整理积木就不会迟到了。二楼也有两个班级,一个班在搭积木,另一个班在看图书。他们同时下楼,结果,搭积木的班级准时到达,看图书的班级迟到了,为什么?怎样才能做到准时?(因为两个班级下楼速度的快慢不同,排好整齐的队伍快速下楼,就能准时到达了。
第三篇:在游戏中学数学
四、数学教学应以幼儿园各科教学相互整合《新纲要》指出:幼儿园各科教学应相互融入一体,以幼儿为主体,教师既是活动的引导者,又是活动的合作者,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激发幼儿学习的情趣。因此,老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闭门造车,把数学教学渗透到幼儿园各科教学中去,使幼儿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既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幼儿的艺术兴趣,也陶冶了幼儿的情操。如:在“神奇的10元”教学中,老师首先和幼儿一起在美工区制作各式糖果,并标上价钱,然后,在教室的另一角布置成糖果店,最后,展示1、5、10元硬币,让幼儿分辨他们的不同并介绍之间的关系。给每个幼儿10元,活动结束时,请幼儿说说买了什么糖果?花了多少钱?剩下多少钱?帮幼儿把买糖果的货币组合记录在白板上。
五、数学教学应以游戏为主
好奇心和相象力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动力,为了引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利用玩具和游戏寓教育乐,是幼儿最容易接受、最乐于参与的一种学习模式,而幼儿每一次玩,可能都有不同的玩法、不同的点子,无形中就培养了灵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大风吹”教学中,其目标是练习三层条件的连续分类。老师就扮演了“风婆婆”,大家围着“风婆婆”坐成一圈,玩“风婆婆”的游戏,“风婆婆”随意举出一种或两种以上多数幼儿所共有的特征,有该特征的幼儿就要站起来换位置,其他的幼儿则不动,“风婆婆”要趁着大家换位置的时候,枪到一个位置坐下,此时会有一位幼儿没有位置坐,便成为“风婆婆”,游戏又继续开始。因此,游戏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占据了很大的空间,幼儿在游戏中轻松、自主的掌握了数学知识,从而喜欢数学、探究数学、学习数学。
幼儿的认知、体能、语言表达、社会技巧等能力的发展都是渐进的,经过学习而不断积累、发展、成型,因此,幼儿教育是一个系统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
第四篇:实验中学数学故事演讲比赛通知
实验中学数学故事演讲比赛活动通知
一、活动目的:
为了进一步创建良好的数学人文环境,让每一位同学都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在数学魅力的感染下,掀起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潮,从而全面提高数学文化素养。我校将举行数学故事演讲比赛。
二、参加对象:七年级所有学生
三、活动时间:4月10日下午七八节课
四、活动步骤:
本次活动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各班级内部进行比赛,每位学生都有参赛机会,各班选拔出1名学生代表班级参加第二阶段比赛;
第二阶段:各班推选出一名学生参加年级讲故事比赛。
五、活动说明:
1.参赛要求:
⑴故事内容可以是关于数学家成长的故事,也可以是数学家的趣闻轶事,或者数学发展史中的故事,也可以是自己的数学学习感悟等。
⑵故事取材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必须与数学学科有关。⑶要求普通话标准、叙述流畅、表情丰富;
⑷参赛选手必须在4分钟内脱稿独立完成(超时、不能脱稿将酌情扣分)⑸要求4月7号前上交A4纸打印的演讲材料11份,并同时上交相应电子文稿。
2.评奖方式:
评出一等奖8名,二等奖12名。
六、评分标准:
满分为100分。
1、内容积极向上,贴近数学学习,能激发同学学习数学的热情。(15分)2.紧扣主题,富有现实教育意义。(15分)
3、普通话标准,语言流畅,表情丰富。(20分)
4、精神饱满、思路清晰、感情真挚、表演得体。(30分)
5、仪表大方、自然。(10分)
6、材料准备符合要求。(10分)
实验中学七年级数学教研组
2014年3月27日
新课程学习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二)方程与不等式 1.方程与方程组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参见例51)。
(2)经历估计方程解的过程(参见例52)。(3)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4)能解一元一次方程、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5)掌握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能解二元一次方程组。(6)*能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7)理解配方法,能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8)会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根和两个实根是否相等。(9)*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10)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合理。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结合具体问题,了解不等式的意义(参见例53),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能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会用数轴确定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
(3)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1]
第五篇:中学数学范文
1.任意过梯形小底上一点P作一直线,将梯形二等分。
D P M A
C N Q B 解析
做法: 如上图在梯形ABCD中,P为梯形ABCD的上底上任意一点。取AD和BC的中点M,N,连MN,此时MN将梯形ABCD二等分。
目标是过点P二等分梯形,我们在异边取一点Q使NQ=MP,则此时必有PQ与MN相交(交点记为点E),有SPME=SQNE,则PQ即为所求线段,从而二等分梯形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