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的心性之说》(合集)

时间:2019-05-13 12:59: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孔子的心性之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孔子的心性之说》》。

第一篇:浅谈《孔子的心性之说》

浅谈《孔子心性之说》

心性之学,是关于心性的理论或学说。中国哲学虽然是围绕天人之际展开的,但是天人之际的核心不是天,而是人。而人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心性问题。所以心性问题一直是中国哲学,特别市儒家哲学的一项基本理论。

作为儒学的开山始祖,孔子还没有确立完整的心性学说,不仅几乎没有论“心”,论性也只有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 ·阳货》)

在“性相近,习相远”这个命题当中,关键词是“性”和“习”。在此,“性”是“人性”的简称。不过,“性”在孔子这里是中性的,无所谓善与恶,它指人先天的资质。就资质而言,尽管可能有差异,但人性之基本是相近的,此即“性相近”之义。需要说明的是,在孔子,“性相近”主要指在道德本性上的相近。例如,孔子认为人和动物对父母均能有所“养”,这是人与动物之共性;然而,人对父母不但能养,且有“敬”意,此乃人与动物之区别。《论语》载:“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里,人与动物之别是道德意义上的,故人之共性就是道德意义上的。“习”是与“性”相对立的一个概念。所谓“习”,主要指后天的“习染”,包括环境、教育和经历等。因此,所谓“习相远”,指人所具有的不同的道德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环境影响和后天教育的结果。也就是说,由于“习”的不同,个体的道德品质会相距悬殊。正因为如此,人们应该充分重视自身的学习和修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品德不修养,学问不探讨,正义不追随,缺点不改正,这些是孔子之所深感忧虑者。在此,孔子将落脚点放在了道德教化上,即主张通过道德教化来实现人的本性的复归。

从孔子论“性”这点上,我们可以理解为:其心性学说有知性、德性、情性三个层面,由于孔子一生讲得最多的是“仁”,“仁”首先是一种总德,是“德之君”。所有的道德必须以“仁”为最高意旨,同时,各种德行又是“仁”的“臣子”,是其发用流行的表现。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爱等都是仁德的具体体现。“仁”充盈贯穿于其他各种德性之中,每种道德行为,都内在蕴含着“仁”的精神。因此心性哲学多了仁性一个层面,“是”与“应该”之间就有了一个过渡性的桥梁,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孔子的心性之说,而且还形成了其重要特色。

孔子的心性哲学是有性有情,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论语》一书中,既有对道德律令的探讨,也不乏对感性情怀的重视。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由“知”、“好”到“乐”,境界不断攀升,从知性认识阶段,经实践理性而渐趋于审美的领域。世界已经从一个主体认知的对象物,逐步演变为主体组成的一个部分,直至融入到主体生存在世的内容中去。人类在“知”的阶段,可以不需要情的参与,但到了“好”的时期,则绝不可能没有情的介入,而处于最高境界的“乐”,则必定是融知性、情感、意志于一体的综合体验了。

在儒学哲学里,情才是知、理、义、道的领导力量和决定因素。其实,即使中国人谈论“知”,也绝不是西方意义上的“知”。“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这里的智、仁、勇既是理性,又是道德,又是感性,甚至还是艺术,根本不可能按照某一种特定的定义予以区分、划界。中国的“知”经常涵摄在情、意之中,一定没有了西方之“知”的那种纯粹性、绝对性与超越性。首先,“知”的对象是人,而不是抽象的概念系统、逻辑构架。“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论语·颜渊》)其次,学习的目的也不只是求知得理,而是达“仁”,即掌握做人的根本道理和重要原则。第三,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为什么只要达到“仁”之境界,放弃生命都没有悔恨和遗憾?就是因为在儒学哲学,“仁”却始终不离主体性情。“仁”不同于“知”,也有别于“理”,它不是绝对的、纯粹抽象的道德律令。一方面,仁中有智,如:“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另一方面,仁也不乏情,如:“仁者不忧”(《论语·子罕》)。再一方面,“仁”更不同于纯粹自然的本能宣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乐,然后笑。”(《论语·宪问》)仁存在于人的社会性与超越性之中,而绝不应该是一种动物性的自然。

总之,儒学的“知”显然已不是纯粹理性的认识运动,也不是一种抽象的知识体系,而毋宁更趋向于本体性的“仁”。“仁”有理有情,有知有欲,有意有乐,是包容一切的心理原真。它比知、德、情的包容更广大宽泛,涵盖着整个生存世界。“仁”的基本内涵是“爱人”。并从“爱亲”与“爱众”两方面确立了儒家全部道德理想和实践。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仁”从孝悌引发,以孝悌为本,表明孔子立足于亲亲之情论仁。孔子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依然有着重要意义。一个人没有文化但是有爱心,那么即使他不能为社会做杰出的贡献,他也会成为这个社会中的和谐音符,起码不会危害社会;但是一个有着很多知识的人倘若缺乏爱心,那将是非常可怕的。正如人们所调侃的那样——“坏人不可怕,就怕坏人有文化”。

人在家里和求学时就应该像孔子教导的这样,到了社会上,到了职场中,就应该放大你的爱心,把在家里时的孝悌和博爱之心扩大到职场中的上级、同时和顾客身上。孔子曾断言:“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一个在家里孝敬父母,尊重兄长的人到了职场中好犯上的人是很少的,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的人,从来就没有。

职场上的尊敬上级和爱同事爱顾客,是在家里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自然发展,是爱心的自然放大。由于“爱心”不是一个单一的优秀品质,还连带着很多其他优秀品质,除了“孝”、“悌”之外,还有“忠”、“恕”、“温”、“良”、“恭”、“俭”、“让”等等。当你在职场上放大你的爱心,同时也会把爱连带这些优秀品质融汇到职场上的工作中来。如果你做到了这一点,无论你的能力大小,你都会是一个职场君子,一个受欢迎的人。爱是有交互性的,当你爱别人的时候,别人也会爱你。对上级、对同事有爱心,会让你的上级和同事像父母和兄弟姐妹一样可敬可亲,会让你的工作场所想家一样使你感到温馨。

当今现实的社会验证,儒家以心性学说为基础形成了其独特的德育思想和丰富的个体道德修养方法,其中有许多优秀的思想,对今天德育实践仍有积极的价值,值得我们研究开发和继承。无论社会如何变迁,我们却仍然能够自觉地把儒学的心性学作为人生修养的指南,走上内圣的道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空间仍然是儒家心性学的活动舞台。

第二篇:心性的造句(模版)

【注音】: xin xing

【意思】:性情。

造句:

1、他心性敏感而体质柔弱,很早就过世了。

2、为陶冶宁静的心性并使我们简单的生活下去,有什么样的好习惯是你可以分享的?

3、并非所有事物都能够被量化,特别是当它与人们的心性有关的时候。

4、他正在学习制造政治变化所需的准备与组织的向心性。

5、也许你能够用当前系统实现这个目标,但是没有伙伴中心性这将是非常复杂的。

6、了解自己在属灵恩赐、心性、才能、个性和经验的组合(即你的特色SHAPE),什么是你在神家里最适合的角色?

7、还记得你对我说的么?生命是心性之事,之后是金钱之事,之后才使其它。

8、如果我要同男人较量,我的头脑便是快马,我的心性便是中马,我的身体就是驽马。

9、如果你心地善良,那就接着往下读,因为我会列出些建议,让你既能保持善良心性,又能尽占先机。

10、你说生活不是理智的奴役,而是心性之所爱。

11、而我们也知道,好的学校管理者亦有到中心性的重要作用。

12、那意识从中发生的,宇宙意识或心性,咱们称之意识的以太(载体)。

13、此言差矣,生活不是心性之事,而是权力之争。我厌倦透了宫里的生活。

15、有时我们会短暂瞥见心性。

16、同时,我们的文化给予我们些骗人的故事,从传统宗教到资本主义正统都是这样的,这些则巩固了我们的中心性。

17、这一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我称之为“伙伴中心性”,它指的不仅是“客户中心性”。

18、想像太阳的光明、晴朗、毫无障碍和自然放现,心性的相就像太阳。

19、“心性儒学”作为中国文化精神之“教养的本原”,现代以来亦经历了一系列与现实政治事务解构的过程。

20、因此,我们为亡者所做的颇瓦法修持仅是善巧的引导和帮助他与心性合而为一,安住在当下的清明。

21、正见是无所不包的观点,能够透过修行,使我们对心性和实相有完整的了解。

22、但是,在一系列事件的因果性中,哈姆雷特这种喜爱对生命沉思的心性气质缺少发展与成熟的时间。

23、一元论者通过瑜珈习练,向由于对自我觉悟的渴望,而点燃的心性自我净化之火,奉献所有的感官,行动,以及生命力呼吸及其功能。

24、一旦我们通过平伏自心而止息错误的概念性思维,我们就会认知到心性,所有修持由此而趋进正确之道。

25、禅宗的心性论高扬人的主体性,对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进行着长期的渗透。

26、新技术并没有像中心性位点计算技术所称的“云技术”这样动人的名字。

27、此情实质上是超越的天道内化为人的心性而落实下来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得以呈现的方式。

28、就是同样的身躯、同样的心性去经验每时每刻。

第三篇:“走程序”之说

“走程序”之说

姚一鸣

大凡或年末岁初、或争先创优、或检查考评时,不少组织机构、政府部门都要让干部群众层层参加班子测评、干部考核、群众互评之类的打勾“游戏”。从而,班子是好的、干部是强的、先进是大家评出来的等结果一个个名正言顺的出炉了。你说有意见吗,我是走了规定程序的;你不服气吗,你那1张反对票只是百分零点几,其他的无可奉告。

项目审批需要经过项目建议、可行性研究、设计、建设、竣工验收等程序;行政执法应当有亮证、告知、处罚、申诉等程序;干部选拔时下有民主推荐、群众测评、组织考察、公示等程序;政府采购也要经过价格比较、质量PK、招投标等程序。就连老百姓办一些相关民生之事,也详细告知要带什么材料、需要什么证明证件、要盖多少个章之类的程序。那些个服务中心、办事大厅,张贴得最醒目的也往往是这些办事程序、须知。似乎我们已进入一个有规、有矩、有序的时代。

然有事、有时、有人往往让老百姓看了、听了、感受到心凉,似乎这些个“程序”只对普通事、平常人起作用。而对某些事、某些人、某些场合,这程序只是做做样子、装装门面、糊弄上面、唬唬百姓的。由此,也就有了相对于按程序办的“走程序”一说,那些个原本行之有效的程序成了走过、路过而错过的摆设。

殊不见,经过道道审批的优质工程转眼成了“豆腐渣 ”;经过层层选拔考察的干部上任不久就东窗事发;统一采购的东西反而大大超过市场价等等见怪不怪之怪象。而正是因为“走过”了程序,所以,审批者无责、举荐者无过;利益到手、以利再战。

从法理角度来说,程序合法是结果合法的前提。如果我们都能真正按程序办事、选人、执法、上项目,那豆腐渣、躲猫猫、选错人、群体上访等现象抑或会少些、再少些。如果说真要简化些程序的话,那在老百姓办事上多提供些方便才是正道。

第四篇:关于“求真务实”的探讨之说

关于“求真务实”的探讨之说

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求真务实,是党的活力之所在,也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之所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十分重要,也十分紧迫。

春节前10天的1月1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这一要求,抓住了党风廉政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意义。

严肃的话题。“求真务实”四个字,并非新词。它是我们党作风建设中一直强调、提倡的基本要素。今天,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再次突出地提出这个问题,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真,即本性,本质,符合于事物的本来面貌。如:真正,真实,真切,真理,等等,与“假”、“伪”相对;实,即充盈,稳固,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如:实在,实际,实话,实干,等等,跟“虚”、“空”相对。真与实,是万事万物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规范自身行为的第一要求。有真,才谈得上“善”与“美”。实在,才有诚信与秩序。真与实,自古就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所谓“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即是千百年来对我们做人、办事的基本要求。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就要求全党:“实事求是,不尚空谈。”“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要讲真话,不偷、不装、不吹。……偷,就是偷东西,装,就是装样子……吹,就是吹牛皮。讲真话,每个普通的人都应该如此,每个共产党人更应该如此。”江泽民同志也一再强调:“中央三令五申,所有领导干部都要求真务实,少说空话,不做表面文章,不搞花架子,不搞形式主义。”“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时时处处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必须大力发展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1

在党内,多数同志能够坚持求真务实,发扬党的优良作风,为人民办了许多大事、实事、好事。但是,也确实存在着不少与“求真务实”相背离的东西。比如说,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整天沉溺于文山、会海,忙于各种剪彩、首发、颁奖。热衷于上电视、登报纸。搞形象工程,搞轰动效应,急功近利,大吹大擂。比如说,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即使下基层调查,也是像演戏一样,摆摆架子,做做样子。不了解真实情况,不关心群众疾苦。特别是,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谎报数字,虚构政绩,报喜不报忧,掩盖矛盾和问题,把造假当作往上爬的手段。这样的风气愈演愈烈,屡禁不止,与社会上的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之风结合起来,让老百姓吃了无数的苦头。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会议的讲话中列举了10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蔓延很快,为害甚烈,人民群众对此有切肤之痛。这些歪风毒化了社会风气,扭曲了党的形象,侵蚀了党的肌体,损害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动摇着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对此,我们必须高度警惕。胡锦涛总书记在新年伊始,鲜明和突出地提出这个问题,是党心所向,民心所向,抓住了重点,抓住了关键。

时代的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关键是引导全党同志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这四“求”四“务”,站在全党事业和工作大局的高度,站在历史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高度,站在党与人民群众根本关系的高度,揭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求真务实的内涵、本质和关键,深化了我们对求真务实要求的理解和认识。

求真务实,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就是要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掌握规律;就是要严谨扎实,一丝不苟地干实事,求实效。从“真”的内容上来说,是要求我们认清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和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共产党执政的规律,顺应潮流,把握趋势,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走在历史发展的前头。这是最大的“真”。我们的所有一切活动,一切工作,都是建立在求得这个“真实”和“真理”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在这个根本问题上的“真”,我们就不可能推进我们的事业。因此,我们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求真”还是“作假”,决不仅仅是无足轻重的小问题,而是与能否正确地认识国情和把握规律联系在一起的。从“实”的内容上来说,是要求我们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长期艰苦奋斗,真抓实干,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我们党的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这是最大的“实”。这样的大事办实了、办好了,我们事业的基础,我们党执政的基础就实了。如果没有这个根本的实,其他一切都会落空。因此,我们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务实”还是“弄虚”,也决不仅仅是无足轻重的小事问题,而是与人民的利益,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联系在一起的。

从这样的高度来看,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要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把握中国的现实国情,认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规律,科学地制定国策、纲领、战略和政策,需要求真务实。办好中国所有的事情,都首先有赖于对现实国情的准确把握。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国情有什么变化?出现了哪些新的特点?有哪些突出的问题?在总的国情背景下,各地的省情、市情、县情究竟如何?有哪些相同之处、不同之处?每个领域、每个部门有哪些紧迫的问题需要解决?等等。所有这些情况和问题,都不是高高在上所能了解的,也不是闭门

造车所能解决的。脱离实际,甚至弄虚作假,必然造成信息的混乱,判断的失误,乃至决策的错误。其后果,不仅影响到一时一地,甚至会影响到全局。

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需要求真务实。今年是全面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实现“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很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面临艰巨繁重的国内建设任务,面对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使命,要贯彻落实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必须靠真抓实干。光说不干,再好的路线、纲领也实现不了,再好的政策、措施也会变形走样。如果当中再虚报浮夸,那就不仅会骗了自己,也骗了党和国家,骗了人民。我们的目标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需要求真务实。人民对我们每一个干部,都会“听其言而观其行”。他们不会只听我们嘴上怎么说,而是注重于我们怎样干。如果不干实事,只图虚名,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老百姓会非常反感。如果欺上瞒下,老百姓就会成为受害者,早晚会起来戳破造假者的谎言。只有求真务实,真正从老百姓的利益出发,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才能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落到实处,才能使我们党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全方位治理。

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大兴求真务实的作风,必须紧密联系加强和改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从多方面采取措施,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治理。

要切实加强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求真务实的自觉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使广大党员干部在行动上做到求真务实,首先要使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坚持求真务实的极端重要性,打牢求真务实的思想基础。胡锦涛总书记说:“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准则。”要不要求真务实,是不是求真务实,根

本上是与每一个党员干部的价值趋向和目的动机联系在一起的。共产党只有坚持立党为公,才能做到执政为民。同样,每一个党员干部,只有时时事事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重,一事当前,首先想的是人民利益、党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利益,就能够做到讲真话,办实事。如果只想到自己的地位、名声、金钱、家庭,只想到用手中的权力去谋取私利,那么,就不可避免地会察言观色,投机耍滑,搞种种不正当的事情,背离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所以,从主观上来说,要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就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宗旨、性质的教育,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真正明白自己与党的关系、自己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真正明白手中掌握的权力,都是人民群众赋予的,都是用来为人民办事的。进一步提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自觉性,真正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正做到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和政绩,不搞假的虚的那一套。

紧密结合各项工作,实实在在地转变作风,把求真务实的要求落实到每一个环节当中去。

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是真和实。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当然也要坚持真和实。也就是要真正落实到所有的工作和所有的环节上,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会议上和文件上。多年来,我们可以看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一种新表现:每当中央提出什么要求、部署什么任务,一些地方和部门就会大张旗鼓地宣传号召,搞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但有的并没有认真研究具体落实的办法,也没有采取具体落实的措施。会议一开,任务就算完成。事后也缺少检查、督促。风一过,什么都没有了。这种做法,被形象地称为“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必须破除。一段时间以来,中央先后召开了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对新的一年的工作作出了部署。现在的关键,就是要一项一项地抓好落实。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党的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上。这些事落实了,求真务实的要求也就落实了,求真务实的精神也就体现出来了。

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切实建立健全各项有关制度,为坚持求真务实提供体制和制度保证。

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是我们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取得的一个重要认识。解决各种问题都要在制度上下功夫,倡导求真务实精神,也要在制度上下功夫,通过制度建设,形成一种机制,促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地、自动地朝着求真务实的方向去努力。通过制度建设,严格地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使其言行受到强有力的约束和监督,真正在求真务实的轨道上运行。有了这样的制度和机制,求真务实的要求也就真正落实了。

多年来,我们在制度建设上做了很大努力,但还需要继续健全和完善。要坚持和完善各项学习制度,坚持和完善调查研究制度,坚持和完善联系群众的制度,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坚持和完善民主决策制度,坚持和完善各项公开办事制度等等。

要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要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干部评价体系,建立相应的干部考核评价的制度、标准和方法,全面、科学、正确地认识干部、考察干部、激励干部、提拔干部、使用干部。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使勤政为民、求真务实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使好大喜功、弄虚作假的干部受到批评和惩戒。鼓励干部正派做人、实在干事,而不是“鼓励”干部去投机取巧、琢磨关系。加强对干部的监督管理,对那种违背求真务实精神的各种不正之风和错误做法,及时发现,坚决纠正,防患于未然,也防止小错拖成大错。对那些作风不正派的人,决不能袒护姑息。

第五篇:中国茶文化起源之说

中国茶文化起源之说

一.茶之为饮

“神农有个水晶肚,达摩眼皮变茶树。”在我国关于茶的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源于上古,有的认为起源于周,起源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堂代的说法也都有。

1.神农说:陆羽引《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锐志”为佐证。在《茶

经》“六之饮”中写:“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随后又在”七之事”中进一步进一步指出所谓“神农氏”就是指“炎帝”而在《神农百草经》中写“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为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说茶时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掉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如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常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由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身农有个水晶肚子,有外观可见食物在肠胃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子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的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食物为“查”,后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2.西周说: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在武王伐纣时(公元前1066

年),巴蜀(即今四川东起奉节县,西至宜宾市宜宾县境,南极凌,北接陕西汉中地区)部落首领,已经将“丹漆茶蜜”联同当地其他大宗土特产作为供品晋献西周王室。文中还特别记载:“其果实之真者„„园有芳蒻香茗”.这说明茶叶在当时不仅被人们所关注,并且作为进贡的珍品而栽培种植。这大概是历史文献里最早关于种植茶叶的记录了。

3.秦汉说:西汉·王褒《僮约》: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

王褒所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此文撰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15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反正状况。

“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哺。涤杯整案。圆中拔蒜。”“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烹茶尽具”意为烹好茶并备好洁净的茶具,“武阳买茶”就是说要赶到邻县的武阳(今成都以南彭山县双江镇)去买回茶叶。这正好对应了前面的《华阳国际》所提到的“南安,武阳都出名茶。”从这寥寥数语中可以看出茶叶已经成为一种货物商品可以再市场上进行买卖。这也说明茶叶当是已经在中产阶级开始流行,足见西汉是饮茶已经相当的盛行。茶已经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环,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有此可知茶在当时社会的重要性。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口一笃”竹简文和木刻文,说明当时湖南饮茶已经有饮茶习俗。

作者:广西钦州市钦坭斋陶艺有限公司

下载浅谈《孔子的心性之说》(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孔子的心性之说》(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动漫营销之说

    中国动漫营销之说摘要: 动漫属于一种文化创意产业,有一个完整的经营链条,从生产到销售,到与各个行业的结合,这里面包含品牌授权、形象授权、衍生品开发等,从动漫作品创作之......

    红领巾与绿领巾之说

    班 主 任 工 作 中 的 爱 吉 首 四 中 黄 蛟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在班主任开展的各项工作中,要出色的完成,达到理想的目的,必须倾注对学生无私的爱。只有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

    关于企业法律维权之说

    随着国家法律的日臻完善,企业的经济行为也越来越受到法律的约束和规范,企业的经济风险也是越来越大。为了实现并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企业的所有经济往来,都是通过合同关系进行。......

    阅读之说明文阅读 (教案)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阅读 (教案) 吕毅超 注:内容较多,教师须全面掌握,但具体讲课时掌握时间择重讲解。 红色部分内容涉及初中各年级课文,要视具体学生情况更改。 教学目标......

    心性所向美丽所往

    心性所向,美丽所往 人的生命之花随心性绚丽绽放,无论多么渺小,也许有一天也会成为苍天大树,不要刻意去追求名牌时尚,普通,也是一种美。静静地在漫漫人生路上踽踽独行,心性所向,美丽......

    《提高心性拓展经营》读后感

    读《提高心性,拓展经营》有感 近期学习了《提高心性,拓展经营》这本书。它是一本介绍稻盛和夫企业管理经营理念的书。综合阐述了稻盛和夫的哲学思想,这一哲学的威力不仅限于京......

    从生日看穿男人心性

    方法:生日日期是个位数的,直接对照下文相应的数字参阅;十位数的就加至个位数再进行参阅,如18号生,1+8=9,见“9”号男人即可! 生日数1号男人: 他领导欲重,脾气牛,顽固坚韧,好斗不服输。......

    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

    [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 内容提要:将文献与口述历史视为“历史记忆”,我们所要了解的是留下这记忆的“社会情境”及“ 历史心性”;前者指社会人群的资源共享与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