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松竹年轮 第3章 流金岁月
松竹年轮 第三章 流金岁月
1966年初,关于《海瑞罢官》的批判,以及黑店运动就不在多提,给读者讲述下那一年的康县。康县从机关学校到工矿最后到农村开展了三村运动。那天起就解开了康县文革的大幕。1966年6月1日的《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催化了康县的斗争,7月大风暴席卷康县全境。那一年的所有学生、教师都集中在咀台小学也就是原来的旧一中批判。派出政法人员进驻学校大抓教师中的牛鬼蛇神。运动开始后就列名单、抄家、搜笔记。并且断章取义牵强附会的罗列罪名,他们上纲上线的抓走了一大批人。那时间大字报贴满了墙壁。那时间批斗声音、口号声交织,后来工作组错误的要求火药味,又将大批文教工作人员斗为涉黑,2个月间风声鹤唳人人自危,即使这样很多人都被弄到陈家山改造。
1966年8月这里又开始了破四旧,8月18日毛爷爷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红卫兵,红卫兵全国大串联,大中城市也开始,这里的岸门口、长坝的250名中学生也响应号召开始破四旧,在破四旧中商店视为走资的被禁,花鸟、盆景等被查被砸并且准备接见在去过的谈及的时间,那时吃饭不要钱,住宿不要钱,坐车不要钱,只为远远的等毛同志挥手致意。在大串联期间,外地的红卫兵来到康县,当他们回来后大多都成了批斗的主力,刚开始只有80个战斗团,到后来波及整个农村,康县成立了1000多个战斗队,上至古稀老人,下到儿童都参加了你来我往串联点火。到年底政府也陷入了,很快就变成5万人的斗争。绝大多数人卷入了这场斗争。不多久,康县各大派系的兵团成立。此时政府瘫痪,学习、工作、生活秩序混乱。此后在岸门口召开会议,大概是关于积极分子会议,许多人不承认该会议,随后全县开展数月大讨论。在此后部分人员张贴标语激化矛盾,最后参与人员分为三大派系。直到1967年夺权开始,这里的人陷入疯狂。1967年8月5日其中一个派系为了纪念《我的大字报一周年》在5日进行了大规模示威游行。武装部得知怕他们武斗,4日在平洛、大堡、长坝连夜拦截,并在黑马关设卡,5日一辆中有51名红卫兵的卡车翻车,此事件后派系升级为武斗。此后在各地的武斗中陆续有人员死亡。《松竹年轮》这是一部关于父亲的传记。我的父亲,他一生的故事,本书记录了他白手起家的整个创业过程,写下此文以纪念我的父亲(作者:崔皓景)。
第二篇:松竹年轮第41章好人坏人
松竹年轮第四十一章好人坏人
这一年是2002年父亲回到了家中,记得最清楚的事情是父亲给我开了一次家长会,在小学的时候他没有给我开过家长会,直到这一年他给欧文开了一次家长会,父亲来的很匆忙跑到同班的同学的课桌上,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老师以为我和那位同学同一个父亲。他走的也很匆忙接了个电话,给老师打了个招呼就走了。我也没有明白他去开家长会去做了个什么。后来我才知道,父亲操起旧业发起了竹子,这些货源还是以前的老供应的人,不过交货的人却变成了当年的周姓的男子。说起他还是当年父亲帮助他,收购了他的那批次货。并给了他一笔钱让他发展。也就是父亲出去的这几年他发展起来了。自己也在康南修葺了房屋,买了部越野车。他告诉父亲当年是他帮助了他,滴水不忘救命之恩,他也知道父亲的能力。于是二人一拍即合,父亲在当地负责收购和采买,他负责在略阳发货,每车以500-1000的劳务费给父亲,我也记不清父亲给他发了多少货。在我的记忆里这样的过称持续了3年。大约是2005年的时候,一件意外发生了,周叔比较喜欢去康县贾安去钓鱼,当他开车和朋友到大河边钓鱼的时候,甩杆子的时候不小心摔倒了高压线上,在走的时候只说了一句“我不成了!”当天父亲赶往他家去看望了他的家里人,在出殡的那一天。他的老婆问父亲,说:“是不是还有800块钱,你没有给?”父亲告诉她,说:“确实有800块,是他欠我的货款,人都走了还要什么。”说着父亲哭了。在我的记忆里在周叔叔没有去世和父亲一起做生意的那段日子里,周叔叔不管走到哪里都喊上父亲,时间久了两个人成了铁
哥们。而唯独那次钓鱼他没有叫上父亲,每每提起他的名字父亲总会不自觉的黯然神伤。
2005年的秋季父亲认识了来自东北的一伙人,为首的姓余,因为是瘸子所以大家都叫他余拐子,同行的有几个人,我只记得王姓的叔叔,全名叫王业良,来自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那一年已经50多岁。余拐子来康县的主要目的是收购松子。而父亲当时正在收购核桃,记得当时还上了电视。那天的画面里父亲和他的几个朋友在谈论关于核桃的话题,满满一山的核桃出现在电视机前。或许正是这样的原因,余拐子几个人找到了父亲寻求他的帮助,主要原因是他们对于当地人生地不熟的,父亲帮助他租用了厂房和办理了相关手续,后来他们发货的时候也时常有联系。不过不到一年的时间那几位就没有把生意做成赔本了20多万。后来他们走了,而王叔叔留了下来。不知道是为什么他和父亲一起做起了生意。父亲当时手头有1万多借了人的1万多,老王出了1万多,约是三万五的样子。王叔叔人很好,每天都帮着干家务,而父亲很懒几乎没有做过家务。但是,二人有相同的爱好都喜欢喝酒。王叔叔喜欢吃鱼,父亲喜欢吃鸡。于是要么几天吃鱼,要么几天吃鸡,最后我忌口了。当吃鱼的时候我只远远的看看,当吃鸡时候只喝汤。听王叔叔说他是个砌墙工种,主要就是垒砌水井。就这样过了一年,由于父亲长时间喝酒身体垮了,他的生意不得不交给老王打理。在2006年8月的一天老王装上一车竹子去了内蒙再也没有回来。后来我给他打电话的时候,他支支吾吾的,渐渐懂事后我才明白他带走了父亲的三万八千的货款。父亲也给他打过几次电话,他
告诉父亲他身体不好过不来。从这件事情以后,父亲变了一个人,开始嗜酒如命。
《松竹年轮》这是一部关于父亲的传记。我的父亲,他一生的故事,本书记录了他白手起家的整个创业过程,写下此文以纪念我的父亲(作者:崔皓景)。
第三篇:流金岁月[模版]
流金岁月2011年11月22日
文学嗜好。同时也受母亲向往西方文化的影响,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西洋化的。因此,张爱玲后来在文学创作中总是以“衰落中的文化,乱世中的文明”作为文化背景。
然而好景不长,父亲娶姨太太后,母亲不但勇敢地冲出了家庭的牢笼,而且更勇敢地与姑姑一起出洋留学,而年幼的张爱玲,则在失去了母爱之后,还要承受旧家庭的污浊。
张爱玲不堪忍受旧家庭的污浊,离开了父亲逃到了母亲那里,母亲给了她两条路,让她选择:“要么嫁人,用钱打扮自己;要么用钱来读书。”张爱玲毅然选择了后者,然而,母亲的经济状况一直不好,而母女间的矛盾也在一天天地、以一种不易察觉的形式在慢慢地激化。张爱玲说:“这时候,母亲的家亦不复是柔和的了。底乐:花瓣雨
魅力永具的天才女作家
中学时期的张爱玲已被视为天才,并且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试。后来战乱逼使她放弃远赴伦敦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在那里她一直名列前茅,无奈毕业前夕香港却沦陷了。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对于这件事,她轻轻地说了几句话:“那一类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注定了要被打翻的罢?„„我应当有数。”大有一种奈若何的惋惜。但她没有后悔。
此后张爱玲返回上海,因为经济关系,她以唯一的生存工具——写作,来渡过难关。《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却成为她的成名作,替张爱玲向上海文坛宣布了一颗夺目的新星的来临。继之而来的《倾城之恋》《金锁记》等等更奠下她在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的地位。
她笔下的女性是实实在在的:自私、城府,经得起时间考验。就是这些近人情的角色的永恒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苍凉的味道,反复地提醒着我们所有现今的文明终会消逝,只有人性的弱点得以长存于人间。至于她本人亦是斤斤计较的小女人:认为摸得到、捉得住的物质远较抽象的理想重要。
张爱玲的作品取材于世俗生活,将西方现代心理分析派的要领和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笔法奇特地结合在一起,风格富丽堂皇而且充满丰富的意象。底乐:蝶恋花
爱得那样的超凡脱俗
就在她被认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事业如日中天的同时,她恋爱了。偏偏令她神魂颠倒的是位大汉奸汪精卫政府文化部服务的胡兰成。
但当时世人并不了解他们之间的感情,只觉得胡兰成的政治身份是汉奸,又有妻室,年纪大到几乎可以做张爱玲的父亲。世人都觉得这样的爱情似乎有些不可思议,都是为张爱玲惋惜的。她却不觉得。
胡兰成偶然读到《封锁》的时候,喜不自胜。文人与文人之间的那种惺惺相惜,使他对作者张爱玲充满了好奇。于是他对张爱玲的小说大加赞许,并表示极愿与作者相识。
几经周折,胡兰成得以拜访访张爱玲,她房里竟是华贵到使他不安,胡兰成形容说,三国时刘备进孙夫人的房间,就是这样的感觉。那天,张爱玲穿了一件宝蓝绸袄裤,戴了嫩黄边框的眼镜。多年后,胡兰成对这些细节都有着清晰的回忆。
此后,他每天都去看张爱玲。一天,他向张爱玲提起刊登在《天地》上的照片,张爱玲便取出来送给他,还在后面题上几句话: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胡兰成是懂张爱玲的,懂她贵族家庭背景下的高贵优雅,也懂她因为童年的不幸而生成的及时行乐的思想。仅仅这一个“懂得”,也许就是张爱玲爱上胡兰成的最大原因。
其实细细分析来,张爱玲本身就不是一个世俗之人,她不以尘世的价值观去品评一个人。她没有什么政治观念,只是把胡兰成当作一个懂她的男人,而不是汪伪政府的汉奸;对于胡兰成的妻室,她也不在乎,因她似乎并不想到天长地久的事。
她在一封信中对胡兰成说:“我想过,你将来就是在我这里来来去去亦可以。”也许她只在乎胡兰成当下对她的爱,其他的,她都不愿多想。胡兰成的年龄比她大出很多,但这也许又成了她爱他的原因。
张爱玲从小缺乏父爱,便容易对大龄男性产生特别的感情,所以,年龄问题也不是障碍。于是,她倾尽自己的全部去爱他了,就这样在世人诧异的眼光中相爱了。爱得那样的超凡脱俗。
这一段时间,也是张爱玲创作生涯中的黄金时间。胡兰成对她的写作是有帮助的,两人会一起讨论一些文学话题。而张爱玲的散文《爱》,在开头就说,这是一个真的故事。的确是真的故事,是胡兰成的庶母的故事。也许他是给她的创作提供灵感的吧。但,这样的时间,并不长。底乐:潮湿的心
爱情的谢幕
张爱玲与胡兰成相识于1944年,分手在1947年,只有短短三年,却是张爱玲一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张爱玲为这段恋情拼命地付出。她不介意胡兰成已婚,不管他汉奸的身份。战后人民反日情绪高涨如昔,全力捕捉汉奸。胡兰成潜逃温州,因而结识新欢范秀美。当张爱玲得悉胡兰成藏身之处,千里迢迢觅到他的时候,他对她的爱早已烧完了。张爱玲没能力改变什么,她告诉胡兰成她自将萎谢了。然而,凋谢的不只是张爱玲的心,她惊世骇俗的写作才华亦随之而逝。往后的日子纵然漫长,她始终没再写出像《金锁记》般凄美的文章。
这段感情,真的是谢幕了。
张爱玲从未就这一场恋情说过只言片语,我们只有从胡兰成所著的《今生今世》中《民国女子》去考证。这段感情,究竟孰是孰非,也许真的并不重要。
就象张爱玲在《金锁记》的开头说的:
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应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纸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后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点凄凉。
张爱玲与胡兰成,一个是当时上海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一个是汪伪政府的要员。在乱世之中,他们的相识、相知、相恋,及至最后的分手,都堪称是一场“传奇”。
底乐:被遗忘的时光
结束语:爱玲,当时她母亲为她报名上学时匆匆起就的名字,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用刀刻过般的名字,任凭岁月流逝,时代变迁,这一最普通的中国女人的姓名,伴随着她奇丽而又精美的佳作,流传到今日,并逐渐在风云中流露出她丰厚而又瑰丽的魅力。
或许又人会说看太多张爱玲会让人感到悲凉,对人生失去了乐观。或者又些人觉得“张爱玲只是一个不无庸俗的作家,被世俗倾向包裹着因而缩手缩脚,至多也只是一个冷面的但能深刻地描写人生的作家。”
然而我还是觉得她是伟大的,能把世俗生活写成这样的人,能用她那冷漠平静的声音述说的人。只是轻描淡写,便可呵成一片苍凉的气氛,这就是张爱玲了。
一九九五年中秋夜,曾经瞩目中国文学界的才女张爱玲死于洛杉矶一公寓内,她的逝世使她的名字在文坛上再一次复苏。这位沉没了多年的作家一夜间又浮出水面来,而且是前所未有的美。那刻的美是永恒的,因为张爱玲孤独的一生走完了,留下的一片苍凉与无尽叹息化成玻璃灵柩,守护着她过去的灿烂。隔着空间和时间的玻璃墙望回去,越光辉的成就也越凄凉。
追忆经典,经典追忆,今天的节目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让我们相约周五,相约黄昏。
播音: 编辑:导播:
第四篇:《流金岁月》读后感
《流金岁月》读后感
《流金岁月》读后感1
昨晚看完了《流金岁月》,花了3个多小时。凡事比别人慢两拍的我,独有两件事不慢:看书不慢!兵兵球打得也快!
《流金岁月》里有两位女主角:朱锁锁和蒋南孙。朱锁锁从小寄居在舅舅家,舅妈待她不错,因为在海外做船员的朱爸每月邮来不菲的生活费,当然舅妈还算普通而宽厚善良的人!蒋南孙的奶奶一直希望有个男孙,但南孙的妈妈只产下一女婴,此后也没有顺着婆婆的意愿再生小孩,这让南孙的奶奶一直指着南孙这棵桑骂着南孙妈妈这棵槐!
朱锁锁与蒋南孙是同学,是好友,是两朵美丽的玫瑰花!朱锁锁中学毕业后就开始混社会了,凭借美貌伺机找多金男捞取足够的生活费,还产下一女名唤爱玛。蒋南孙读了大学毕业后找工作,在工作上励精图治,赚钱养家!因为彼时蒋家破产败落,本是纨绔子弟的父亲因为投资上的失败而惊慌失措,又气又急猝死了。而蒋母是位只知道每天下午去找人玩牌的家庭主妇,她没有谋生的技能,南孙力劝母亲去投靠了她的亲妹妹(生活在英国的独立女人)。南孙的聪明才智都用在了工作上,也获得了不错的劳动报酬。南孙尽心尽力地赡养奶奶,还贴心地照顾着锁锁的.女儿爱玛。南孙在对的时间也遇到了Mr right王永正,两人惺惺相惜、情投意合,携手相伴,带着奶奶和爱玛,大家一起温暖和快乐地生活!
《流金岁月》读后感2
读完亦舒的《流金岁月》,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有些人你很想去靠近,可是却怎么也不能靠近;而有的人你能很轻易地靠近,还能与他有剪不断的情(亲情、友情、爱情)。这可能就是缘分所致!无缘,你与他无法靠近;有缘,陌路也能相识也能让你与他成为朋友、恋人或亲人。
正如书中的蒋南孙与朱锁锁一样——任何的风雨,不能把她们分开。她们两个读书时相遇,然后再成为朋友。原本能够成为朋友就是一种缘分,就已经值得我们好好珍惜的了,更不要说是成为一辈子的朋友。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有一个真正了解自己的朋友;展现的永远是最纯洁的心灵;不管自己的人生之路遇到了怎样的坎坷,老朋友永远会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第一个出现在你的面前陪伴着你,成为你最坚强的后盾。恰如朱锁锁的婚姻不幸,与丈夫离婚后既要挣钱养家又要带小孩,实在是身心疲惫时,蒋南孙二话没说就把孩子接到自己的家中养着。这就是朋友。
《流金岁月》把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岁月虽然悄悄地遛走了,可是朋友之间这真正的友情却随时间的流逝倍加坚固,任凭风吹,任凭雨打,犹如一座大山巍然屹立。这就是朋友。
我十分喜欢书中的蒋南孙,她虽是个女孩,身上却展现出了男人的仗义与侠气。她做事十分踏实。我觉得人能够踏踏实实地做事真好,这样可以让日子过得踏实。如果整日就去想一些云里雾里的东西,整日就想着投机取巧、不劳而获,那么生活也会充满着危机。
第五篇:流金岁月抒情散文
1987年6月24日,当我得知自己中考落榜的消息时,我一时气急之下,就将张贴在我家中神龛木板壁上的,我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将近8年之中所获得的那大大小小的奖状共48张统统都揭了下来,整整齐齐地叠放在我家大门口前的屋檐沟里,愤怒地擦燃了手中的那一根火柴,将它们点燃,让那些代表着我过去的无限荣光与蕴含着我曾经洒下过的无数汗水的纸,随着火苗的舞动和烟雾的摇摆飞升,腾空而去……
今日得闲,在我整理学生时代的所用之物时,我真没有想到:一个讲议夹和一本三好学生证居然在那场泄愤的焚烧中成了漏网之鱼。于是,我就把它们用手机都拍摄了下来,拿出来晒一晒,顺便来祭奠和疏理一下,那一段在我的生命中算起来也称得上流金的岁月。
从1979年9月1日进入小学至1987年6月初中毕业,在这将近8年的时间里,因为当时我家里的生活状况不是一般的困难,所以,有多少次我不能按时交清书学费时无助的痛苦;有多少次老师为我免除学费时深情的关怀;有多少次我为了能购买一本《袖珍英汉小词典》在放学路上冒险爬上野生的盐肤木树(本地人称之为五倍子树)摇晃不定的高枝采收五倍子(树叶上五倍子蚜的虫瘿);有多少个月里洪远军校长竭力为我争取政策资助而力排众议,发给我每月4元人民助学金补贴住校生活的艰难;有多少次凭着所获得的“三好学生”奖状或证书到生产大队去领取奖学金的故事……那些经历,现在都历历在目,我都记得清清楚楚,这辈子直到我的生命终结时也不会忘记。
看到我在初中一年级第二学期获得的这本幸存下来的“三好学生”证书时,我回味起了一段凭借个人的品德修养与脑力劳动就可以获得奖励的往事:
从抗美援朝的战场上退役回来的老志愿军人赵秉权同志,担任发展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期间,于1984年9月在石滓人民公社开会时,他主动找到本公社中心小学校的洪远军校长与他交谈,并向洪校长表态:凡是户口属于发展生产大队而在公社的中心小学校就读的初中生,凭自己在学校获得的“三好学生”奖状或证书,可以到发展生产大队去找他签字领取奖学金。我在1985年7月12日获得了这本“三好学生”证书。在这年的暑假里,我拿着这本“三好学生”证书去找赵秉权同志,他非常高兴,因为在这一年里发展生产大队在在公社的中心小学校上学的60名初中生之中有两个(另一个是我的同班同学黄怀刚)获得了这种荣誉,他认为我们为发展生产大队的1502人争了光,他同意发给我们每人一张“大团结”——人民币10元。我所领到的这张“大团结”,比当时的代课教师一个月的工资还多出4元;当时能够买到11本《汉语成语小词典》或者能够买到6本《袖珍英汉小词典》;如买大米或者面粉,当时也能够买到72斤大米或者面粉;如果买猪肉当时可以买到15斤,够家里的8口人享受吃上5次油荤的生活待遇。
初中二年级第一学期,我们学校初中部举行了作文竞赛,题目为《欠收》,三个年级六个班共326名同学参赛,全校的语文老师统一评比,结果是:一等奖空缺,二等奖2人,三等奖5人。我名列获奖的7人之中,奖品就是写上了二等奖获奖情况的这个讲议夹。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语文课本上的课文从《我爱北京天安门》至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名篇《卖炭翁》,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增长了知识,也增长了见识,还培养出了良好的品性;那一段生活对我来说,在我的生命之中也算是一段流金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