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湘江北去后感
思想汇报
今天,我们党校培训,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电影《湘江北去》。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收到了很大的震撼,它让我受益匪浅,明白了很多道理和了解了很多关于党的诞生与发展,理解了我们的现在的美好而幸福的生活都是我们的革命先辈用他们自己的鲜血换来的!这部片让我感触良多,作此思想汇报。
看完这部电影,我不谈演员,不谈演员的演技,我只想发表一下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所要传达的精神:
1、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先进性
当时的中国,真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三座大山的压迫,陷入苦难深重和极度屈辱的深渊中。外国资本主义的西方列强,不断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法估量的物质损失和精神伤害!因此,如何反对外国的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如何摆脱封建专制造成的黑暗和愚昧?如何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这是当时中国的先进分子反复思考的主要问题。各个阶级的先进分子都踏上了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期间相继发起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以及著名的辛亥革命!但是这些变法和革命都没有让中国走上独立、民主富强的道路,归根结底因为他们阶级的局限性和没有一个正确和科学的知道思想!但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却完成了这个伟大的历史使命,这足以证明;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先进的、是科学的!我们必须坚持马列主义!
二、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
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工人阶级为基础,代表着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大家都知道团结就是力量,真因为中国共产党广大的人民群众基础,所以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的社会拥有全社会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党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让中国共产党有了无坚不摧的力量!此时,说中国共产党不能取得革命胜利是不可能的!这也足以证明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我们党必须为广大人民群众着想,为人民谋利益,身为党员应当要到群众中去!三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完成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由工人阶级的像毛泽东、陈独秀、李大钊等等这样的先进分子组成,使得党成为一个有活力有生命力的领导者,带领全国人名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而且,中国共产党有先进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些都表明了党的先进性,在当时的社会正是要有这样的领导集体才能让中国走向光明!
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通过曲折的、艰苦的革命道路,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历史雄辩地证明了党的正确和伟大,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建党至今的90多年的历史,证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走向民主富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
通过这部电影,我学习到了很多。看了部电影更是坚定了我对共产党的追求。作为一名积极分子,我决心努力学习党的历史和理论来武装自己充实自己!将来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中,坚守岗位,用实际行动靠近党,为党和国家奋斗一生!
第二篇:电影《湘江北去》感后感的具体要求
电影《湘江北去》观后感作业具体要求
1.课下以下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2.讨论的主题是电影《湘江北去》观后感而非影评;
3.小组成员每人发言时间不能少于2分钟;
4.课下讨论的地点、具体时间由小组成员自主决定;
5.每个小组交一份观后感讨论总结;
6.总结要尽可能详细记录小组讨论的全过程,要有小组成员的互动和思想的交锋,越详细越好;
7.要求主题突出、集中,思想认识深刻,并能有机结合课程的相关理论和知识;
8.撰写总结的纸张统一使用A4打印纸,全部手写,竖用,作业纸要上留“天”,左留“边”,以便装订;要设计一个封面,写清小组成员所在的学院、专业、年级、组号、组员姓名等信息; 9交到学习委员(科代表)处;
.10.此次作业满分20分,是第2次小组实践教学作业。
第三篇:《湘江北去》 观后感
《湘江北去》 观后感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物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首词乃是毛主席32岁而立之年所做,为了革命事业踌躇满志雄姿英发北定中原,那湘江自诩北上定中原,一统河山彰显一代帝王之气。
电影的主线一直在围绕在风华正茂的毛主席为了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满腔热血为旧中国指引出一条光明的道路。主题积极向上启发人要坚持自己的理想、片中导演多次特写润之带着大家跳那种比较夸张的舞蹈,这种乐观的主旋律给影片添加了几份红色色彩。而且在某些细节的处理上也从侧面烘托出毛主席个人的魅力,比如从斯咏以矿上的名义给若贤家洋钱,到被善于洞察的毛润之一眼看穿是斯咏用自己家的钱来帮助的若贤。从毛润之对老师杨溢之的爱敬和内心无限的心疼恤怜,到他和杨开慧的淡雅浪漫的悠远爱情。从毛润之憨厚执着的找寻各种机会与当时陈独秀、李大钊等领袖接近交流学习,到张敬尧开始畏惧这个叫毛和泽东的年轻人。
片中一开始毛润之发现自己的学生若贤因为自己的父亲在矿上出了意外身亡而家落窘境之时,慷慨解囊那自己当教员的本为自己母亲治病的薪水去捐助这个更加弱势的家庭,他本可以亲自去把这所谓的洋元交给这个不幸少年的手中,而他并没有这么做,他通过一个个班上同学的手一次次的传递最终交给若贤手中,我开始也是非常不解的,而毛润之接下来的一段话解释了他这看似多余的做法,民国奇耻 何以报仇 在我学子 团结就一定能报仇。
其次片中给我留下重要印象的角色不得不提毛主席爱人的杨开慧,她给人的印象始终觉得这是个美丽的符号,终是面带微笑着站在家门口,等待润之的身影出现,太清纯太含蓄了,“今年飞雪时,能否至吾家”当润之在大雪纷飞中拉着车跑来,把守候在门口的杨开慧抱上车,这份乱世中的爱情穿越了伟大和平凡的界限,还原的是一幅极具质感的人生写真,而非历史画卷。自然的黑色头发,眼睛清澈,她的眼睛里没有任何的阴云,她的灵魂清澈见底却又深不可测,温柔是她的信仰,爱是她的生命之光,简单生活,她的眼睛里永远只看到一个人。为了他的丈夫她可以牺牲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有此相陪,方见美景良辰。
写湖南长沙就应该写“辣子”,写湘江,不能不写“辣子”,写毛主席的故乡,怎能越过“辣子”?这是本剧的特色,编剧很有头脑,让人感到真实,亲切。是神来之笔!
集中在师生见面那一个场面:大家纷纷说;"老师!这是辣椒油。”“这是干红辣子”“这是辣椒粉”“这是辣椒酱”“这是剁辣椒“。。
老师面对眼前的种种辣子,似乎看到他的学生那颗颗比辣子还红的心!
故事没有用个人英雄主义的手法,过分渲染主席的“英雄”事迹,而是通过一段段真实的过程,自然而然的讲述了一个革命建党的过程,才使得影片显得这样真实而令内心无法抗拒。
工业造型2班
王宏力
20100530215
第四篇:《湘江北去》观后感
湘江北去观后感
冒着大雨,一大早的跑到校区时,全身已经湿透。。所以自然当时心情不是很好,也没了所谓的看电影的心情。何况我本不喜欢看历史片,但是《湘江北去》却依然以其所独特的韵味深深的吸引了我,不管是演员还是电影的内容本身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片子越来越有激情。我的思绪被电影情节所感染,似乎被带入到90年前,和先辈们共同热血沸腾。搞笑成分也些许,或许是因为在21世纪的我们无法真正体会到那个时代的理想和信仰的追求,而认为某些情节惹人笑。
影片《湘江北去》主要讲述了青年毛泽东从新文化运动后的1918年到1921年建党期间,从长沙与北京间辗转,求学,思变的成长经历。毛泽东以后的妻子杨开慧之父是毛泽东的老师,他有3个得意的门生蔡和森,萧子升和毛泽东,他推荐他们在新文化运动的思潮中赴北大求真知。毛泽东到北大认识了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中国思变的先驱者,毛泽东同志心怀国家与名族存亡,在北大他的思想进一步的得到了升华。一次大战结束后,中国举国欢腾,但是看得深远的毛泽东看到了国家并没有迎来真正的和平与希望。当时中国内外交困,内部军阀割据,外部列强强权,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丧权辱国的21条签订后,山东半岛归日本统治。但是人民对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变的麻木不堪,他们得过且过,并不思进取。当时以北大为首的积极向上,思变的爱国青年按捺不住,他们抵制日货,上街游行,反对军阀政府的残酷统治。在1919年54运动爆发了,看着片中当时的国人努力抗争,思变猛进,我感到无比的震撼,54运动由学生发起,由工人扩大,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在这之后马克思主义也开始在中国传播,发展。青年毛泽东开始研究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并坚信中国可以效仿俄国10月革命的成功经验,用共产主义来救中国。影片最后毛泽东踏上轮船赴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踏上了救国之路。这是一条江和一个国家青春的记忆。一群将改变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视为己任的热血青年,一部关于对理想、信仰的追求与迷茫的青春励志片,一位被亿万人民神化了的伟人终于走下了神坛。就像我们身边的亲人和师长,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一切都是那么真实。一幅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生活画面完整地展现在今人的面前。年轻的毛主席打过铁、拉过黄包车、做过图书管理员……做这些,或是为了生活,或是为了筹钱出国,或是为了与胡适、李大钊、陈独秀等进步学者见到面,探讨救国真理、交流思想。影片中,我的印象很深,也令人感动的是,在毛主席还不出名时,那些文曲星级的人物会这样对待毛主席和他的言论――陈独秀在讲述自己的学说时,还只是清洁工的毛主席插了话、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并没有生气,后来还与他进行了认真的交流。还有,李大钊看了毛主席写的锻炼身体的操并且还做了实践……
后来,毛主席在湖南还创办了《湘江评论》,周刊“以宣传最新思潮为主旨”,深受读者欢迎。《湘江评论》反帝反封建的目标明确,它文风新颖,切中封建统治的要害。1919年8月上旬,军阀张敬尧派军警查封湖南学生联合会和《湘江评论》。尽管这些进步刊物出版的时间不长,但在湖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们不必把他们神化,他们也是一群普通人,一样会痛哭会欢笑、会迷茫会不安,会对前途充满忐忑,会对未来感到彷徨。但是他们也是一群不一样的普通人,他们胸怀大众,他们关怀民生,他们不死求己,猛进坚韧。他们不断追寻救国救民之道,在不断学习、思索的过程中,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萧子升等人慢慢的聚集在一起,也吸引了杨昌济、李大钊、陈独秀、胡适这样的先驱者,在他们人生道路上不断拨开迷雾,引领向前。而且毛泽东比他们走的更远、更坚决。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完成了救国救民的大业,带引泱泱华夏,开启一个新的时代,这不是更让人觉得伟大,觉得值得膜拜。
影片从头至尾都充满了抒情忧伤的音乐,略带心酸苦涩,代表了当时的人民生活在悲伤和痛苦之中,但最后的音乐犹如是奋发的前奏一般,显示着人们的希望与崛起。毛泽东与他的革命挚友胸怀天下,血气方刚,上下求索,纵然面对残酷黑暗的时局,仍努力思索寻找着救国的方法,探寻中国革命的道路。他们对真理和信仰的不懈和执着无不感动、震撼着我们,这些精神现在仍是当代青年需要努力学习的。是的,他们在战斗着。他们拥有最坚强的意志,怀揣最伟大的梦想,带着最科学的理论,他们怎么会,怎么可能不成功呢?一片湘江,浩浩汤汤,站在这样雄壮的景色面前,谁能无所动容,那些立在岸头,挥毫天下的诗人们,用鲜血和精神书写了这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般豪情,这般自负,这群睥睨天下的文生,硬生生的打出了一条红色湘江路。
作为“80后”,我也自信满满,也许有些娇气,有些懒惰,但是我们的思想是端正的,我们是有能力的,我们也是愿意付出的。但是看过这部电影,我不得不承认,不论是思想的深度,勇气,还是吃苦耐劳,甚至是智慧,我都比不上先辈。要想负责起中国的未来,让中国永远摆脱“被人耻笑”的岁月,让中国傲然自立,青年的责任是重大的,我们实在是还有太多的路要走。辨明是非,提高自我,履行责任,修身养德,这应该是学生不变的责任。其实,除了青年,还有很多要反思的事情。扪心自问,与20世纪初相比,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少了什么?为了更好的发展,我们当然不能墨守着一切传统文化,只是,有些传统的东西,真的不应该抛弃,中国,永远不会,也永远不能等同于任何一个其他国家,正如电影中板仓先生杨昌济所言。最后以《沁园春长沙》互为勉励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第五篇:湘江北去观后感
在学校组织的看电影活动中,《湘江北去》让我收到了很大的震撼,本片讲的是毛泽东等人处在最低谷的时期,身为读书人却不得不被下放到社会的最低层,令我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毛先生与那几个孩子之间的互动,他本是对中国教育心灰意冷的人,却被那几个孩子深深感动,不是没有挣扎过的,他胸口中怀揣的所谓“禁书”,终是抵不过内心对孩子的忧虑,对国家的责任。演员并不流利的湖南话,让我不觉有些郁闷,甚至觉得有种毁掉片子的感觉。但是听久了,却又一种奇异的熟悉感,或许我们会对这奇怪的腔调进行调笑,但我们心中绝不会减少对伟人的崇敬之情,他们即使处在人生的最低端,也绝不会轻言放弃,他们不断用自己的力量,在小小的岗位上奋斗着,我看到那些活在语文课本中的大文豪们,放下了笔杆子,拿起了锄头,端起了铁钳,他们的身上穿的不是光鲜亮丽的长衫,而是破旧不堪的短褂;他们不在明亮的教室里谈天论地,却屈尊于火炉炼钢的煤灰中。但他们依然在战斗,依然不灭身体里沸腾的热血。
是的,他们依然在战斗。他们拥有最坚强的意志,怀揣最伟大的梦想,带着最科学的理论,他们怎么会,怎么可能不成功呢?一片湘江,浩浩汤汤,站在这样雄壮的景色面前,谁能无所动容,那些立在岸头,挥毫天下的诗人们,用鲜血和精神书写了这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般豪情,这般自负,这群睥睨天下的文生,硬生生的打出了一条红色湘江路。
为孩子们讲解的中国国情仍历历在耳,那些忧国忧民的箴言,那一双双渴求的双眼,“先生,我们何以救国家”是啊,我们何以保家卫国,我们的先辈们研究了一代又一代,竟被一小儿稚语塞的哑口无言。这样看来那些鲜血,那些牺牲到显得毫不足惜了!但又能怎么样呢?强大的封建势力,压的激进分子寸步难行,他们苦苦挣扎,却没有出路。庆幸的是中国还有救,孩子们还是那么勇敢,说实话,当我看到那位浑身素缟的孩子将地图藏进自己身上时,我有一瞬间的惊愕,不是没想过的,当东西被搜出来之后,那个孩子又会被怎么惩罚呢?他还那么小,家中的亲人又去世,那个小小的身板,怎么可以承受的下这么多的苦难,只因为他处在那样一个时期?他相信自己的老师,他们的眼里有些希望和不灭的挣扎,那是新中国未来的灯火,为了更好的将来他们不放弃一切的希望。他们努力奋斗下去,不论自己的力量有多么微小!
反观我们,生活在他们无法想象的年代,拥有他们无法想象的一切。明亮的教室没有改变什么,先进的设备也没有改变什么,甚至,我们更差了!这是为了纪念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的电影,但我却不想过分强调那时那些鲜明的人物们,他们无疑是任何时代的主角。那些与我们相同的学生们才跟让我感到心惊,我们是如此的不同又是如此的相同。我渴望追随他们的足迹,一畅我们心中的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