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湘江北去》有感

时间:2019-05-13 22:11: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观《湘江北去》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观《湘江北去》有感》。

第一篇:观《湘江北去》有感

观《湘江北去》有感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一首《沁园春 长沙》把正值青年,意气风发时的毛泽东的豪情壮志表达的淋漓尽致。当时毛泽东一行人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描写了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和其战友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这些青年正是中国的希望。

——题记

《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想必很多人看过,而《湘江北去》可认为是它的后续之作。这两部作品都讲述了毛泽东年轻时代的故事,虽然在历史上这些事并不是什么惊天地的大事,但从这些事中我们也看出了一代伟人的成长的历程。

影片《湘江北区》主要讲述了青年毛泽东从新文化运动后的1918年到1921年建党期间,从长沙与北京间辗转,求学,思变的成长经历。毛泽东以后的妻子杨开慧之父是毛泽东的老师,他有3个得意的门生蔡和森,萧子升和毛泽东,他推荐他们在新文化运动的思潮中赴北大求真知。毛泽东到北大认识了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中国思变的先驱者,毛泽东同志心怀国家与名族存亡,在北大他的思想进一步的得到了升华。一次大战结束后,中国举国欢腾,但是看得深远的毛泽东看到了国家并没有迎来真正的和平与希望。当时中国内外交困,内部军阀割据,外部列强强权,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丧权辱国的21条签订后,山东半岛归日本统治。但是人民对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变的麻木不堪,他们得过且过,并不思进取。当时以北大为首的积极向上,思变的爱国青年按捺不住,他们抵制日货,上街游行,反对军阀政府的残酷统治。在1919年54运动爆发了,看着片中当时的国人努力抗争,思变猛进,我感到无比的震撼,54运动由学生发起,由工人扩大,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在这之后马克思主义也开始在中国传播,发展。青年毛泽东开始研究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并坚信中国可以效仿俄国10月革命的成功经验,用共产主义来救中国。影片最后毛泽东踏上轮船赴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踏上了救国之路。

以上便是这部影片的大致内容。影片从头至尾都充满了抒情忧伤的音乐,略带心酸苦涩,代表了当时的人民生活在悲伤和痛苦之中,但最后的音乐犹如是奋发的前奏一般,显示着人们的希望与崛起。毛泽东与他的革命挚友胸怀天下,血气方刚,上下求索,纵然面对残酷黑暗的时局,仍努力思索寻找着救国的方法,探寻中国革命的道路。他们对真理和信仰的不懈和执着无不感动、震撼着我们。

当屏幕逐渐显现出画面的时候,首先出现的是一片红。有人说那个红是用革命先烈的鲜血染成的,红的那么刺眼,红的那么透亮。说实话,我很难想象,假如没有中共一大的诞生,从而组建、确认不了中国共产党的核心力量,没有那些革命先烈用血来铺红未来革命的道路,那么我们的现在的生活,又是怎样呢?我们是否正处于如同津巴布韦的通货膨胀时代,拿着一麻袋的钱却也买不到一个面包?我们是否如同过去被殖民的印度,正接受着日本的统治?抑或是被国民党掌管,忍受着他的腐败?这些生活都是我们现在所唾弃的,但如果,没有共产党,没有他与国民党的八年抗战,没有他的三次战役,没有他的联合抗日,没有他的农村路线,以及没有他的湘江北去,我们,现在又是在做什么呢?

而此时,就出现了毛泽东,他放弃了赴外留学的机会,却因此留在了北大,因此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因此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很快,他的思想上升到了一个新天地,他不去法国发展自己的学问,却发誓要研究“中国的问题”,五四爆发,全国震撼,他却联系新民学会会员,创立了《湘江评论》声援学生运动,不畏阻挠。

而在这些片段中,最让我感触的,还是湖南督军张敬尧倒行逆施,暴力镇压爱国民众为开端的剧情。毛泽东联络了各级阶层,打出了“驱张”的旗帜。经过一系列的运动,最终结果是成功了,但也只是表面上罢了。毛泽东长叹一声,因为他知道,即使打退了张敬尧,也无法脱离在中国根植了几千年的独裁和专制政权下军政腐败、官僚混乱的现实根源,即使提出“湖南自治”,也同样无济于事。正是这个叹息,我深感毛泽东的无奈与惆怅,他想救国,却发现社会本质已经根深蒂固。更糟糕的是,倡导教育救国的陶斯咏选择离开,从法国回来的肖子升更加信仰无政府主义,激进的彭璜四处碰壁,面对种种困境,毛泽东却义无反顾。

谈了这么多毛泽东事业,求学,政治上的事,当然这部影片中还讲述了毛杨二人纯洁的爱情。虽然片中二者的对话并不多,但二者感情的真挚大家都能从中体会到。“今年飞雪时,能否至吾家”,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大。虽然当时时局动荡,困难重重,但没有任何困难能阻挡他们。不多的言语,静静的画面,就这样刻画了二者的真挚的爱情故事。

影片最后的对话,毛泽东乘船北去参加中共一大,这也是毛泽东人生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杨:“多拿些衣服,江上风大。”、毛:“北去的湘江,风会更大”这个对话中不仅体现这关怀,而且也表现出了毛泽东不畏困难,即使风浪再大,也不能阻挡我前进的步伐。正所谓“男儿立志出相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种广阔的胸怀,求学的精神无不感动着后人。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时代在变,虽然现在我们生活的安居乐业,无需像他们当时那样每时每刻都生活在战战兢兢之中,但是革命的信仰永远都不会变。现在,正值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的我们,受否也应像我们的革命前辈们学习,学习他们的不畏强险、不惧阻挠、勇于思索的精神,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学习党的历史和理论,来武装和充实自己,建立更为崇高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用自己脚踏实地的行动来靠近党组织,在以后的日子里,努力用自己的所学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为国家的繁荣和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党和国家奋斗一生,奉献一生。

最后,用一首从这本影片中学到诗结尾以铭志:

男儿立志出相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第二篇:观《湘江北去》有感

观《湘江北去》有感

城南镇第一小学四年级一班 李英钺 一条江和一个国家青春的记忆。一群将改变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视为己任的热血青年,一部关于对理想、信仰的追求与迷茫的青春励志片,一位被亿万人民神化了的伟人终于走下了神坛。就像我们身边的亲人和师长,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一切都是那么真实。一幅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生活画面完整地展现在今人的面前。

《湘江北去》一片艺术地再现了以青年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热血青年的峥嵘岁月。虽然他们的一生,都经历了太多的曲折坎坷、荣辱悲欢,人生轨迹也在时代的洪流中因个人的信仰以及选择的不同而分别悄然转弯,但此片所截取和呈现的则是他们在最好的时光里一起并肩走过的日子。

其实,在当时的那个大环境下条件不是不艰苦,时局不是不动荡,人身不是不危险,而影片也并未回避这些客观事实,并在片中有相应的呈现,但它并没有去着重放大及渲染这些元素,而是尽可能得去挖掘和展现其中积极的一面。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陶斯咏、彭璜„„那时的他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尤其是毛泽东,在我们的印象中,他是慈祥睿智的稳重长者,是令我们仰之弥高的一代伟人,但在此片中,他走下神坛,会为陈独秀拉黄包车,会教李大钊跳操„„颇具一定的颠覆性,而这个在众多知名学者口中的“二十八画生”的北漂经历及个人奋斗史更是让人观之产生极大的共鸣。

所以,在本片里,我们所看到的,并非是刻板的说教或历史重演,更多的是一种脚踏实地、蓬勃向上、激情四射的奋斗精神,展现出老一辈革命家年轻时的热血和激扬,谋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而这种精神,恰好是我们目前诸多浮躁的年轻人所最缺乏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此片的励志成分颇值得肯定。电影结束语----毛泽东和何叔衡坐着游轮赴上海出席“一大”,这段故事更像是传奇的前传。

一场和电影同时开始的瓢泼大雨,伴随着电影的结束戛然而止,走出影院,放眼望去,只见碧空如洗,残阳如血,我们又回到了现实中的美好生活面前。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忘记:今天的这一切是无数先烈用他们的热血换来的啊!

第三篇:观湘江北去有感

观《湘江北去》有感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这些都曾经了解过,或许说曾经为了考试而把他们背的滚瓜烂熟,留在脑海中的只有其发展历程、历史意义云云。似乎,记忆中其中革命先驱们的艰辛历程已然一度被淡化。

直到看了《湘江北去》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群洋溢着救国激情满怀一腔热血的年轻人,四处寻找着理想中的救国之道。他们漂洋过海,四处求学,只为了解救那个自己深爱着的却已然支离破碎的祖国。他们为了理想而努力,共同的目的使他们聚在一起,而选择道路的不同却又使得他们争论不休,甚至分道扬镳...看毕,我感到一种鼓舞人心的精神,还有一种淡淡的悲伤。

精神的鼓舞之处是看到那个时期的年轻人为自己的信仰而追逐,奋斗终身,乃至奉献自己的生命。少年毛泽东与众多好友为了寻求一剂拯救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的良药而四处求学,为了见到李大钊,陈独秀等思想领袖人物,宁愿屈身去做苦工,只为了有机会能和他们聊几句,增长自己的见识,表达自己济世救国的愿望。他们这种对知识的渴望使我钦佩,对理想的追求使我折服。对比自己,感觉真是太惭愧了。身在现在的太平盛世中,可以说,现在的美好生活是革命先驱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终身去换来的。可是现在还有这么多人不知道珍惜,即使在北理工这个校园里,还有这么多的人无所事事,在游戏中浪费青春。感慨万千啊。我佩服那一代的年轻人,他们为了理想而去

努力闯,努力奋斗,不懈努力。这些在以后的日子里将会时刻给我以鼓励,激励我奋斗,向着自己的目标!勇敢前行!

悲伤,则是对最后的结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萧子升,他从德国留学回来,得知毛泽东主张的是俄式武装革命的道路,与他们最初的信仰相抵触时,他选择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仰,说这种平和的方式即使得不到实现也要坚持。他与毛泽东做了多年的好友,彼此间信任已然亲如兄弟,结果因为道不同而分道扬镳,看到此处,心里很是悲伤,尤其是看到兄弟的背影渐渐离自己远去。或许,其中还有一些钦佩,这种信仰下产生的勇气。无论谁坚持的道路是对还是不对,这都是每个人的选择,也许你的是对的,但我还是要坚持我最初的。看到这,我突然觉得对自己的一种悲哀。我曾今对这段历史的发展过程及其历史意义背的烂熟,却忽略了他们的本质,忽略了他们所代表的含义,那种年轻一代为挽救国家,力挽狂澜,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中而追求、奋斗奉献的精神,我突然感到一种羞愧,感到自己的所谓的’烂熟’是一种亵渎,是对那种精神的一种可耻的亵渎。

湘江北去,革命先驱们依然在战斗。他们拥有最坚强的意志,怀揣最伟大的梦想,带着最科学的理论,他们怎么会,怎么可能不成功呢?一片湘江,浩浩汤汤,站在这样雄壮的景色面前,谁能无所动容,那些立在岸头,挥毫天下的诗人们,用鲜血和精神书写了这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般豪情,这般自负,这群睥睨天下的文生,硬生生的打出了一条红色湘江路。我为之折服,为他们的豪情万丈倾倒。

反观现在,我们新一代处于青春年少,拥有着幸福生活,这种无数革命先驱用生命去追求的幸福生活,可身边却又多少人不知珍惜,而是肆意浪费青春,这是怎样的一个不应该啊。青春,应该是大胆追求梦想的,是即使犯了错误也可以用最少代价去弥补的。青春应该是一个充满着激情的时代,我们应该勇敢去闯,即使自己一度碰壁乃至头破血流,这一切都将会成为美好的回忆。更何况我们还有资本--青春,我们最大的资本。

趁着年少,放飞自己的理想,大胆追逐你的梦!

第四篇:观《湘江北去》有感(2500字以上)

观《湘江北去》有感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群湖湘热血青年,怀抱救国理想,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在百舸争流的苍茫大地之上践行救国救民的理想!他们用青春的火焰燃烧现实的寒冰,用艰难的探索寻找人生的坐标。电影《湘江北去》讲述的正是他们的故事。在概论实践影视教育中,《湘江北去》让我感受颇多,毛泽东、萧子升、杨开慧、蔡和森,还有陈独秀、李大钊、辜鸿铭„„ 莫不给了我内心巨大的震撼。

“做教员就是要为人师表,是表率的表,是思想和行为的表率。”在一个简陋的小学堂里,毛泽东激动地为孩子们讲道:“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战争,就是要愈败愈战,为中国崛起而战。” 影片的最初,以此幕情景为契机切入,引出了青年毛泽东的故事。

还记得毛泽东为孩子们讲解的中国国情,那些忧国忧民的箴言,那一双双渴求的双眼,“先生,我们何以救国家”是啊,我们何以保家卫国,我们的先辈们研究了一代又一代,竟被一小儿稚语塞的哑口无言。这样看来那些鲜血,那些牺牲到显得毫不足惜了!但又能怎么样呢?强大的封建势力,压的激进分子寸步难行,他们苦苦挣扎,却没有出路。庆幸的是中国还有救,孩子们还是那么勇敢,说实话,当我看到那位浑身素缟的孩子将地图藏进自己身上时,我有一瞬间的惊愕,试想,如果东西被搜出来,那个孩子又会被怎么惩罚呢?他还那么小,家中的亲人又去世,那个小小的身板,怎么可以承受的下这么多的苦难,只因为他处在那样一个时期?他相信自己的老师,他们的眼里有些希望和不灭的挣扎,那是新中国未来的灯火,为了更好的将来他们不放弃一切的希望。他们努力奋斗下去,不论自己的力量有多么微小!

不久后,毛泽东等人乘船去武汉,为赴法留学之事北上,并探望恩师杨昌济,临走前,孩子们都奔来为这位仅当了两个月零七天的教员送行。怀揣着救国为民的热切希望,毛泽东一行人来到了北京。“一个人要有自己信仰的主义,树立一种贯穿自己一生的思想,一个人牺牲自己的利益可以,但牺牲自己的主义不可以,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再回想,杨老当年讲授课业时所道的话语,毛泽东心中思绪千万。

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等来到北京后,毛泽东结识了陈独秀、李大钊、辜鸿铭、胡适等文曲星。

陈独秀他爱国,恨国。恨卖国求荣的政府,恨自己还没有充足的能力救国。爱这片生他育他的土地,爱千千万万的同胞子弟。“爱它做什么,管它做什么,不爱也罢,不管也罢,忘掉更好。”即使语气是那么的决绝,我们还是能听到他内心的声音。这是气话,这是愤慨,这更是他对祖国的爱。每每讲到起头,他总是不由的让杯子,而他却不记得这样的行为,因为那是不由自主,那是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就山东主权谈判失败后,他再也无法抑制心中的不满。他在奋斗,他是个勇士,他不容许中国再这样消沉下去,他要唤醒十万万中华儿女的爱国心。

胡适先生正在为学生们授课,一番陈词,慷慨激昂,振奋人心。冲进学堂的一个学生带来了‘喜讯’——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了然而一战的胜利,却未能让毛泽东和各位革命有识之士舒展愁颜,中国的局情却是愈发复杂,不容人丝毫懈怠。

而湖南一面,传来了母亲病重的消息,毛泽东踏上了返乡的火车,临别前,同学们在站台前为他饯行,杨开慧知则赶来送了他自己写的诗句,并以诗相约冬季再见。“高谊薄去霞,温和德行嘉,所贴娇丽菊,今高独开花,月夜幽思永,楼台入暮庶,今年飞雪时,能否至吾家”这几句诗词,也仿佛毛泽东与慧知的情愫,淡淡的,悄然地升起。

毛泽东深受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影响。从一开始的“不死、求己、猛进、坚韧”到“生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他认为革命是要的,波涛汹涌是必须的,不做奴隶只有反抗。时值陈独秀被捕,为了声援北京的运动,毛泽东创立了《湘江评论》,他为《湘江评论》写下一段气势磅礴的创刊宣言。“不疑者疑,不取者取,不畏缩者不畏缩了。”“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毛泽东汇入了这条江河中,开始了他史诗般的革命生涯。

1919年5月4日,萧子升等人与众位北京的学子们一同进行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大声呐喊,为坚持主权,反抗帝国主义赤裸裸的国土侵占而呐喊,“宁肯玉碎,勿为瓦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星火正缓缓燃起,一位伟大的领袖的故事,才正拉开了序幕„„ 在这样一个黑白不分的年代,一批以毛泽东为首的爱国青年发起爱国求真的运动,他们练体魄,读新刊,充实自己的思想,犹记得他们于岳麓山下裸身沐雨,引吭高歌,壮怀激烈。救国救民可不是意气用事,需要武装思想,毛泽东经过了与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接触,经过了对马克思主义的阅读和思考,他们逐步对救国有了更理性的理解。毛泽东不再受他人幻想的鼓动,已经能自我控制。通过对李大钊先生赠与的书籍的深刻研读,加上对广大湖南农村的社会调查,更加坚强了毛泽东的革命信念,他们反复思想斗争中决定俄式的发展模式最符合中国的国情。只要主义真,砍头也不怕。

我在思考毛泽东等人的革命为什么能取得成功呢?

因为他们拥有最坚强的意志,怀揣最伟大的梦想,带着最科学的理论,他们怎么会,怎么可能不成功呢?一片湘江,浩浩汤汤,站在这样雄壮的景色面前,谁能无所动容,那些立在岸头,挥毫天下的诗人们,用鲜血和精神书写了这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般豪情,这般自负,这群睥睨天下的文生,硬生生的打出了一条红色湘江路。

《湘江北去》,确实给了我很深的启发与思考,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同样作为青年的我们,我们是否怀有革命先辈们那种热血和抱负呢?又该怎么做呢?这都很值得我们思考。

最后,以毛泽东的一首《沁园春·长沙》来自我激励: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第五篇:观《湘江北去》《建党大业》有感

那段沸腾的岁月

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土木七班陈孝天2010011070

4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是毛泽东在十三岁离家留书给父亲的诗。十三岁,在那个时代已是可以独自闯荡,求学报国的年纪了。再面对当今的时代时,我又不得不感慨了。总是搞不清时代在进步还是倒退,也许时代是前进的,人却是倒退的。每当读到这首诗,我总会有些激情澎湃,热血沸腾。再怎么,我也算个青年吧,热血青年。也许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除了勇气,便是坚持了。呵呵,这一点我就不细说什么了。

组织看完电影《湘江北去》,不知从专业的角度该如何分析,我只说我喜欢这部片子。也许是与中国的历史有关,与五四运动有关,与青春有关,于是,即使只是简简单单的对话,我也会被感动,忍不住有流泪的冲动。不知道这部电影与历史真实有多少抵触,我对毛泽东先生的历史不很清楚,只是讲讲这部片子的感受吧。

《湘江北去》讲述了从毛泽东求学到走俄式道路之间的事情。年轻时的毛泽东打过铁、拉过黄包车、做过图书管理员„„做这些短工,或是为了筹钱出国留学,或是为了与当时学者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见到面、交流思想。特别令我感动的是,陈独秀在讲述自己学说时,还只是清洁工的毛泽东插了话、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并没有生气,后来还与他认真交流了。还有,李大钊也会看毛泽东写的东西并且还付了实践。那时候的毛泽东并未太出名,这些文曲星级的人物会这样对待他和他的言论,这又令我太感慨。呵呵,那个时候,有不同的观点便可大声说出,管你是天王老子还是什么,而这“天王老子”也会认真对待来自底层的声音。至于现在如何,我不必说大家也可做到心中有数了吧。

再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萧子升,他从德国留学回来,得知毛泽东主张的是俄式武装革命的道路,与他们最初的信仰相抵触时,他选择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仰,说这种平和的方式即使得不到实现也要坚持。友情并不会改变一个人的立场,信仰的力量是无人能敌的。是的,无论谁坚持的道路是对还是不对,这都是每个人的选择,也许你的是对的,但我还是要坚持我最初的。我佩服这种信仰,和这种信仰下产生的勇气。

再者是杨开慧,周冬雨饰演的,镜头不多,这不多的镜头里却常出现那个在门外等候、守望的画面,无论晴天还是雨天。这就是一个女人简单的等待吧。《虞美人 枕上》是一九二零年毛泽东写给杨开慧的词: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皆灰烬,剩有离人影。

一勾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关于毛泽东先生的爱情,我了解的也不多,但却被影片中简单的画面,和写在书纸上的诗词感动了„„

关于五四运动,也许受现代文学老师的影响,我也是特别推崇和崇拜。想来便常常觉得自己生不逢时,错过了那场浩大的运动,也许那个时候,我也是个真正的热血青年。“狂飙突进,浮躁凌厉”。而不像现在,在这萎缩的时代,畏畏缩缩。

再说一部电影,《建党大业》!

去年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万众瞩目的献礼电影《建党伟业》便已如期公映。去年我便看过这部电影,至今还收藏在我的电脑里面。而今天,学校组织的一起看这部电影,使我得以再次重温那段激动人心的历史,再次感受革命先辈在那段峥嵘岁月里的热血与激情,感受他们对共产主义事业崇高的信仰和不懈的追求,我心里十分的激动和兴奋。

《建党伟业》这部电影所叙述的故事自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拉开的辛亥革命开始,至1921年6、7月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时止,虽然这短短的十年时间里在历史的长河里或许只不过是一瞬间的功夫,然而这十年又是极其不平凡的的十年,在这十年里,许许多多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走向的著名事件都发生在这十年,比如: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护法战争、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等,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真正称得上是“风雷激荡”、“巨变迭起”。虽然历史事件众多,知名人物众多,然而电影《建党伟业》却以时间的先后顺序为脉络,以不同空间发生的历史事件为故事的着眼点,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娓娓道来,精彩绝伦,引人入胜。可以说整部电影删繁就简,详略得当,节奏合理,看到悲壮处让我禁不住扼腕长叹,如国民党先驱宋教仁先生在上海火车站遭遇特务暗杀身亡,壮志未酬,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看到紧张处直让我为剧中人的命运直捏一把冷汗,如年轻的朱德率军在棉花坡与吴佩孚的激战;看到哭笑不得处直让我感慨莫名,如张勋被溥杰戏弄,在皇宫里丑态百出地放风筝;看到动情处让我情难自已,眼眶濡湿,如蔡锷与小凤仙车站离别情景,蔡锷将军貌似平静地与小凤仙话别,然而那缓缓流下的眼泪却已经无声地告诉小凤仙,他是怎样一个重情重义的将军!看到温馨处让我心生羡慕,默默祝福相爱的人幸福绵长,如年轻毛泽东与杨开慧的简单婚礼,毛泽东坦诚告诉自己的新婚妻子:“做我的媳妇,是要吃苦的,跟了我,从此就没有了安生的日子„„”,然而杨开慧却无限深情地回答他:“我愿意。”最简单的台词却道出了最真挚的爱情,让我焉能不深受感动?!

最让我感到血脉贲张、激动莫名的电影桥段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全面失败,日本全面接收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利益,消息传来,举国震动,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终于把满腔爱国热情迸发出来,他们以无所畏惧的姿态走上街头,高呼着“爱国无罪”、“革命万岁”等口号示威、游行,继而火烧赵家楼、痛殴卖国贼;青年学子的拳拳爱国心震撼激扬、感昭日月,不仅在视觉上冲击着我,更在在心灵上感动着我,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就这样以其独特的魅力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之中,凝固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之中了。

最让我肃然起敬,钦佩动容的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全国各地的共产主义组织分别推荐代表奔赴上海召开会议,这些青年才俊怀抱着共同的理想和主义走到了一起,他们在中国的大地上共同缔造了一个全新的政党,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这个叫做“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成立之初只有五十多名党员,他们为了召开一次会议还得东躲西藏,谁又能料到,这个年轻而力量单薄的政党,却在二十八年之后成为新中国的执政党,带领全国人民从此走上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道路!

通过观看这部《建党伟业》,我们再一次形象地认识到,在当时的旧中国,无论是封建王朝还是北洋政府,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其他民主党派,无论是议会制、总统制、还是君主立宪制,都救不了积贫积弱、处于列强环饲的旧中国,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无数仁人志士在黑暗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最终他们发现,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人民的不二选择!

一路曲折一路歌,从当年建党之初的五十多名党员到今天拥有将近八千万党员,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九十年的风雨历程。这九十年是不平凡的九十年,是可歌可泣的九十年,是丰功伟绩的九十年,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为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观看《建党伟业》,重温中国共产党建党那段峥嵘岁月,感受革命先辈崇高的信仰,以及他们为了自己的崇高信仰而执着地去努力奋斗,使我再一次深深地被他们的革命精神所感动,自己的理念信念也得到了洗礼,思想境界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下载观《湘江北去》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观《湘江北去》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湘江北去》 观后感

    《湘江北去》 观后感 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物霜天竞自由。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

    《湘江北去》观后感

    湘江北去观后感 冒着大雨,一大早的跑到校区时,全身已经湿透。。。所以自然当时心情不是很好,也没了所谓的看电影的心情。何况我本不喜欢看历史片,但是《湘江北去》却依然以其所......

    湘江北去观后感

    在学校组织的看电影活动中,《湘江北去》让我收到了很大的震撼,本片讲的是毛泽东等人处在最低谷的时期,身为读书人却不得不被下放到社会的最低层,令我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毛先生与那......

    观看《湘江北去》

    《湘江北去》观后感 今天在学校党支部的组织下,我们观看了《湘江北去》,影片讲述时间是1918年,当时中华大地正饱经磨难,战后连连,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先进的知识分子刚刚接触......

    《湘江北去》观后感

    湘江北去观后感 冒着大雨,一大早的跑到校区时,全身已经湿透。。。所以自然当时心情不是很好,也没了所谓的看电影的心情。何况我本不喜欢看历史片,但是《湘江北去》却依然以其所......

    湘江北去观后感[定稿]

    湘江北去观后感一《湘江北去》带我们重温那个风雨飘摇、民不聊生的年代,有那么一群在黑暗里挣扎,在黑暗里迷茫,在黑暗里探索,在黑暗里斗争的热血青年,他们以改变国家命运为己任,走......

    湘江北去观后感

    观后感 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 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 多才自昔夸熊封,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 一百七十一年前,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开启了中华民族百年丧权辱国......

    湘江北去观后感

    《湘江北去》观后感 《湘江北去》带我们重温那个风雨飘摇、民不聊生的年代,记录了中国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艰辛历程。 影片讲述了1918年中国军阀割据一片混乱的景象,毛泽东、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