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诗歌的七绝艺术浅析

时间:2019-05-13 13:02: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王昌龄诗歌的七绝艺术浅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王昌龄诗歌的七绝艺术浅析》。

第一篇:王昌龄诗歌的七绝艺术浅析

古代文学课程论文

—— 王昌龄诗歌的七绝艺术浅析

班级:汉文2班

姓名:王 冠 兵

学号: 2010504047

王昌龄诗歌的七绝艺术浅析

摘要: 盛唐,一个多么锦绣的名字。唐诗,一个多么亲切的称呼。梦回唐朝,看千障关山,万里明月,令人产生太多的美好遐想。唐朝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唐诗则是唐王朝最耀眼的辉煌点。在唐诗的百花园中尽情盛开着个性迥异,各怀绝技的奇葩。在那短暂的半个世纪,他们自己的独创才能造就了一个再也无法复制的诗学奇迹,竟是那样的万象含蕴,诗情激荡;扬翊风骚,群彦汪洋。因此,中国诗歌史上便有了最瑰奇博丽的一章。这一大群优秀卓越的诗人中,王昌龄就是一位相当有特色和成就的诗人。

关键词:王昌龄 七绝圣手 边塞诗 送别诗 妇女诗 艺术风格 人格魅力

王昌龄(690——756),字少伯,汉族,盛唐著名诗人,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殷番《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全唐诗》对王昌龄诗的评价是“缜密而思清”,其七绝尤为出色。王昌龄的七言绝句素来享有极高声誉,与李白并称。如明王世贞在《艺苑后言》中说:“七言绝句,少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余尝谓古诗、乐府后,惟太白诸绝近之;国风、离骚后,唯少伯诸绝近之。”又说:“李写景入神,王言情造极。王官词、乐府,李不能为;李览胜、纪行,王不能作。”他赞誉说:“少伯七言绝,超凡入圣,俱神品也。”这不仅是因为王昌龄的七绝立意警拔,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而且也因为诗人的创作在艺术表现方面取得了独特的成就。潘德舆《养一斋诗话》亦云:“唐人除李青莲外,五绝第一,其王右丞乎?七绝第一,其王龙标乎?右丞以淡而至浓,龙标以浓而至淡,皆圣手也。”下面就以王昌龄诗歌中类型最值的称道的和代表诗人卓越成就的题材对其七绝的艺术特色进行解析,即边塞生活诗,女性怨情诗和送别赠答诗。

爱国是一个恒久的话题。爱国有设身处地的爱,也有身入其中的爱,王昌龄的边塞诗就充分体现了一种置身其境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用激越热烈的情绪歌唱唐军的声威;用强烈的个人感情描写边塞生活的艰难困苦,沙场拼杀的壮烈残酷及边塞特有的自然风光,从而表达出对将士的关切和对边塞的一种独钟的情感。同时他又毫无情面地揭露战争的阴暗、残酷,把矛头直逼发动战争的统治者,给人内心的那种悸动与震撼久久难消,他总以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天下百姓请命祈福。王昌龄的诗歌充满着现实主义的味道,无论是描写战争场面还是将士们的边塞生活,都是来源于眼前的真实存在,来源于自己的所思所感。如他最有名的《出塞》,此诗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其诗的前两句,诗人描绘出了一幅寥廓、苍凉的夜景图:暗紫色的绵亘的古城墙,苍青色的夜空,悬在中天的银白的明月,这灰暗色调的画面上,一定还点缀着戍边征人营帐中星星点点的灯火,读之颇能令人遐思。后两句是何等慷慨激昂,何等的气吞天宇。秦汉的明月依旧还在,但是国家仍未安定统一,那绵绵雄起的万里长城似乎连起战士们誓死报国,抗敌御辱的爱国情怀,还有那渴望建功立业的纠纠壮志。只要龙城还是飞将军驻守,入侵者就休想度过阴山。多么的气势逼人,多么的大气凛然。这是唐王朝整体精神风貌的一个极经典的缩影,这才是真正的盛唐气象。《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北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王昌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开头诗人就以现实中的景物进行叙述,“长云”与“雪山”,“孤城”与“玉门关”;这是两对在边塞诗歌中很常见的物象,然而一个“暗”,一个“望”,先是以辽阔的视野,高举的情思将边塞宽阔广博而又苍凉的景致完全勾勒了出来,让人不觉一阵气闷,这样的气势与感染力尽在一个全不见形迹的“暗”字上。而后的“望”则是一种充满人文气息的苍凉孤寂,空旷的大漠之上,与玉门关相距千里的孤城默默的,良久的,甚至可能是千载不变的回望着玉门关,更是回望着关内,回望着征人们的家乡。诗的后两句则显示出将士们必胜的决心,面对困难危机的一种无畏的英雄主义。将士们身披战甲,气势逼人,如果楼兰不破就终不回家园。“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一幅典型的西北边塞战时的图景,置身其中使人拥有一种壮阔粗犷的胸襟。画面上涂满了黄色基调的惊沙走石,弥天蔽日,飒飒有声,在布满风沙的画面中,一杆红旗在矗立的辕门之上猎猎扬卷,透过风沙可依稀辨认连营的帐幕以及奔突而出的战骑,黄与红两种热烈的色调主宰画面,渲染了一种英雄主义气概,画面有一种律动感。同时也从侧面写出边塞生活的单调孤苦。刘勰说过:“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文心雕龙·明诗》)在特定的环境中,特定的景物能触动诗人特定的感情。例如《从军行七首》之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作者以一位情感中人的视角与感知表达自己对将士的关心,充满着温情,鼓舞士气。另一方面也敏锐的反映战争的残酷,表达自己非战的思想,体现自己怀世忧民的情怀。诗人诗中出现的“烽火”“羌笛”“琵琶”“云沙”“铁鼓”等富有特征的边塞景观,注入自己的主观情感,促使情与景的水乳交融,达到真善美的完美统一。诗人总是以一种铮铮男儿的形象看待眼前的一切。他用一种对边塞的独特情怀,对战争的个人体悟,对将士的深厚关怀,通过自己心灵的感受丰富了诗歌的世界,突出了自己的人格与性格。

王昌龄的送别诗显现出一种男子汉的形象,没有女子般的哭哭泣泣,诗歌所传达出来的都体现着一种乐观的情绪,但又不失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清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诗人写送别诗有属于自己的风格,可能与自己的性格有关,在诗人的诗歌里充满着大气豪放。我总是认为王昌龄的诗歌有一种别样的魅力,给人一种激昂的生活态度。王昌龄的送别诗着意写别后情景,打破那种当时送别写当时之景和当时之情的规范,总带着一份离别感伤与难以倾诉的凄凉,似乎此别便是生离死别,永不再见。何必!何必!诗作《卢溪别人》:“武陵溪口驻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这首诗是作者贬赴龙标途中,在卢溪送友人入蜀之作。此诗完全是虚写与朋友别后的情景,想到友人从卢溪出发沿江北上,经过武陵,溪口有舟,乘舟远行,江水伴友人前行,而自己却不能同行相伴,表达出自已的惆怅之意。友人出洞庭湖由此入长江,沿江西行经过荆门山,再经三峡入蜀,最后一句则劝慰朋友别因为在月下听到猿啼而忧愁。全诗洋溢着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就连分别后都惦念友人行程如何,更加深切地写出了对友人的留恋,足以见诗人的抒情真挚朴实,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无病呻吟,只是情动于衷,情于自然,有感而发。昌龄诗的的另一特点是借送别以明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是诗人贬官江宁期间送别友人辛渐回洛阳时写的。前二句写寒雨连江,夜色茫茫,楚山孤立,使意境格外凄迷开阔。可能是在设置悬念,这样的环境送别自己的好友,而一路所看到的都是那样的让人心生悲伤之情,自己或友人肯定会相拥而泣,有道不尽的感伤。然而后两句作者并没有这样写,诗人却以抒情来言志,让友人告诉自己洛阳的家人自己仍冰心玉洁,志趣未改,品节不移,言语间流露出君子的伟岸,坚持自我的操守。同时也表现出与友人之间的感情深挚。二人互相共勉,人生觅得如此知己,此生足矣!“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送柴侍御》),这首诗是作者贬官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期间送别一位姓柴的朋友到武冈时写的。自古以来,人之常情都是“暗然销魂者,惟别而已”,而现在诗人却说送别朋友一点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什么原因呢?后两句借景抒情,巧妙作答。诗人对他的朋友说,我们虽然人分两地,但江河云雨,青山明月,都在把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都在为我们传递相思友情,不是吗?沅水之波,悠悠不尽,通连两地;青山隐隐,千里迢迢,触目生辉;云雨生风,晦明变幻,有目共睹;皓月朗照,清辉四射,千里可共。两乡虽远却心心相通,这种遥而不远,离而不别的心意通过青山明月、江河云雨被表达得淋漓尽致。“南越归人梦海楼,广陵新月海亭秋。宝刀留赠长相忆,当取戈船万户侯。”(《别陶副使归南海》),此诗作于江宁任上,是诗人在广陵(今江苏扬州)送友之作。陶副使为岭南采访处置使之属官,要从广陵返回南海(今广东广州)。第一句写陶副使从南越(今广东、广西)归来,梦中也想念着海楼,言其归心似箭,引出送别。第二句写二人分别的情景:时在广陵,新月当空,海亭饯饮,秋风送凉,撩起离情别绪。第三句却以宝刀相赠,一扫悲愁气氛。第四句再以功名相许,祝愿陶副使立海战之勋。于是,送别就成为对朋友的勉励。读其诗,不会悲观厌世,不会垂头丧气,更不会沉沦堕落,更多的是激励和鼓舞,多的是豪气和壮志,一扫前人的分别悲苦凄凉,独树一帜。“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送窦七》),该诗突显出诗人对于离别这样令无数人感到伤心难过的反抗,写出了盛唐气象里的慷慨旷达,透露出一种昂扬乐观的心态,这是时代的最强音,是诗歌文化繁荣的不竭源泉。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不见凄风苦雨,反见青山明月。如此送别加离别,可谓高迈超群,气度不凡!

女性诗是王昌龄诗作中又一含金量相当大的题材,其大致可分为三类:闺怨诗,宫词和妇女糊口诗。王昌龄生平并不得志,屡遭贬谪,在自己的诗界里也曾写出“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满怀豪情的诗句,但现实却总不如意,因此他创作的女性怨情诗同时也是在抒发自己内心情绪的不称意,闺怨即生活怨,宫怨即君主怨。这便体现了诗人是性情中人,是有血有肉的人,才让我们感受到真切与真实。其闺怨诗最出名的是《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此诗精妙之处就是不像传统写闺怨诗一味的充满着哀怨之情,全诗不见一个“怨”字,从女子“不知愁”到“上翠楼”,接着笔锋低转看到陌头杨柳,使之情绪低落下来。“悔”字令人玩味十足,丈夫离去,自己没有抱怨反而自己开始自责,诗人把女性那种微妙的心理特点通过女主人公自己的悔恨表现出来,以一种自然的雕饰写出了女子对丈夫浓浓的思念,感情深厚真挚,回味无穷,叫人心为之触动,可见诗人的炼字功夫了得。王昌龄的宫词以宫怨诗为最,他是盛唐诗坛“最擅长写宫怨的诗人”(李珍长《王昌龄研究》91页)。清代沈德潜曾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主。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王昌龄的七绝诗就善于运用含蓄的手法来反映较为深刻的思想内容,意境深远,耐人寻味。王昌龄的宫怨诗中《长信秋词》五首是历代传颂的名篇。“奉帚黎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盘桓。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前二句写女子天天打扫宫门,宫殿,无聊摇着团扇,此情态写得极为传神,不语而神伤。后二句转写女子心理,感伤容颜已逝。作者以“玉颜”借代美貌的被弃宫女,以“寒鸦”暗喻新宠人,以“玉颜不及寒鸦”矛盾之举,委婉表达出被弃宫女深沉的怨愤,适当的比喻鲜明地传达出作者对被弃宫女的同情,以“日影”比喻君王的恩宠,借“团扇”寄托了对宫女被弃遭遇的强烈同情感,因为扇入秋而被闲置,这正与现在“奉帚”的宫女同一命运,通过代物托情的表现手法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人借失宠者的悲哀与凄凉心境,也蕴含着自己怀才不遇,不被君王重视的苦闷。“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西宫春怨》),写出妒忌他人之得欢,哀叹自己之失宠的心理。“谁分含蹄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西宫秋怨》),写出自己对君王临幸的失望但又为完全绝望的矛盾心情。至于妇女糊口诗,诗人则重注用平时化,生活化的语言描写妇女们的普通生活。古人云:言之精者为文,文之精者为诗。诗的语言要求千锤百炼,具有精粹性、形象性、音乐性。王昌龄的七绝所用的皆是寻常字眼,从未见僻字生词入诗,朴素、明白,读之朗朗上口,单凭耳听也能听懂,这在古代诗人中是难能可贵的,但这些朴实明白的诗歌语言实际上是经过精心锤炼的。如《采莲曲》其二:“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诗人巧妙将采莲少女的活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赞美劳动妇女的多彩智慧与勤恳淳朴。“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开来浣纱。”(《浣纱女》),以大白话语言描写女子在江畔浣纱的场景,体现了自由安闲的生活情态。诗人基本多以白描的手法或轻快的口吻写妇女的劳动和生活,读来使人倍感舒适亲切,使人感受到文字背后情感的跃动。胡应麟说:“少伯深厚有余,优柔不迫,怨而不怒,丽而淫„„《国风》、《离骚》后,唯少伯诸绝近之。”这就是王昌龄写人写景高出一筹的地方。

王昌龄作为盛唐诗坛里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着自己更展示着唐王朝的魅力。在他的诗歌题材中,时刻透露出现实主义的味道,诗人立足现实,感于现实,内心触发于现实,情感才真挚深厚,更能引起读者的内心震撼。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才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人民的检验,最后定格为一种文明的精华。他的七绝超凡脱俗,极具清刚之美,其诗格调多样,或高昂雄浑,或凄迷低沉,或清丽淡雅。诗人通过对边塞生活的描写,通过以送别赠答的方式,通过对女性生活和心理的刻画,以一段段的人生历程把自己思想中的点点滴滴用七绝的形式为后世展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唐朝,更是我们记住了这位血骨丰盈的盛唐诗人。我们应感谢王昌龄,是他让我们沐浴在伟大中华绚烂的文化中,是他带领我们徜徉着“盛唐的诗,诗的盛唐”的绝美花海,是他将盛唐的历史地位与诗歌地位提到了应有的高度。

王昌龄的才能并非只在对七绝的贡献,他的五言绝句,他的古风创作,他的歌行体写作都体现着诗人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本文就只以七绝形式对其进行探究,希望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多面更深层次的去了解这位优秀的盛唐诗杰——王昌龄。

参考书目:

殷 璠 《河岳英灵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游国恩等 《中国文学史》 人民出版社 2004 李珍华 《王昌龄研究》 太白文艺出版社 1994 毕士奎 《王昌龄诗歌与诗学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8 李云逸 《王昌龄诗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第二篇:试论王昌龄七绝诗艺术特色

试论王昌龄七绝诗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 本文从创作方式着手,探析了被誉为“七绝圣手”盛唐诗人王昌龄七言绝句的艺术特征。由此认为:王昌龄的七言绝句既有高度概括,又有以小见大的特征;既有委婉含蓄,又有情深意切的特征。构思新颖,想象奇特,形成诗人鲜明的个性

[关键词]

特征 概括 含蓄 以小见大 情深意切 新颖

[Content abstract]

This way from the creation, discusses the Chinese poetry “is reputed as” four-line sun tang poet Wang changling artistic features。This thought:Wang changling of both high sun,and with characteristics;Both euphem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has eloquently。The concept is novel and imagination,forming poet distinct personality。[Keywords] Character

Generalization

Implicit

wide views in a small confined space

Eloquently

Novel 王昌龄(六九八一七五七),字少伯,京兆(今西安市)人,祖籍太原,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尤以七绝见长。现存他的诗一百七十多首,绝句占了将近一半,七绝占了五分之二。他善于将错综复杂的事件或深挚委婉的感情,高度概括和浓缩,其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独到之处。

我认为,王昌龄的七绝创作之所以成绩赫然,全在于他抓住了绝句的一般特征,并遵循了绝句创作的内在规律,从而显示出独具匠心的艺

内容,也表现了对民族历史的自豪感。但关山如旧,明月如昔,而征人未还,战士们不由得会发出“古入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慨叹,思乡之情又显而易见。

再如《从军行》(其五),写挑河大捷,诗人没有绘声绘色地描写双方激战的过程和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只抓住“生擒吐谷浑”这最出色的一幕,便画龙点睛般地完成了对挑河大捷的艺术概括。这样写,并不使人感到简单、局促。因为前两句巳交代了环境气候之恶劣、军容之严整、士气之高昂,这就予示了“前军”胜利的必然性。同样,读者从“生擒吐谷浑”的战果,也可以想象得出战斗的激烈和将士们杀敌的英勇,以及胜利后欢呼雀跃的动人情景,甚至还会想得更远更多。

同样,《出塞》(其二),诗人只通过“鼓声犹振”、“刀血未干,这两个细节的描写,便告诉了我们致胜之速、将士们的武勇超人。虽然没有写出战斗的场面。读者自然也会想象得出。

还有些诗句,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从军行》其四),明白流畅,但却蕴含丰富,概活力极强,称得上是“片言可以明百意”。戎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激烈、敌人之凶悍、战士之忠勇、边地之荒凉、风沙之猛烈,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诸如此类富于概括力的句子,在王昌龄的七绝中,比比皆是。

二、情景妙合,悄深意切。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就是情景妙合,意深情切,以少总多,内涵丰富的艺术珍品。它从个别中体现一般,意境深远,节奏明快,格调自然,细腻动人。如这组诗的第一首:

此首紧承上首,虽述边愁,却别开生面,一改黄昏向晚,独坐戍楼,湖风扑面,通思报弓望之景,而是军中作乐,琵琶弹奏,舞姿翩翩,通霄尽欢的场景。既是写“边愁”,却又写到“起舞”,岂不是苦中作乐吗?柳宗元说:“嬉笑之怒,甚于裂眺;长歌之哀,过于痛哭”。此诗所表达的心情,正是如此。诗人把自己对开边默武的谴责之情,通过写征戍者因军中宴乐而引起的复杂感情曲折地表现了出来。短短的四句诗,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情韵无穷的艺术境界:在一个深秋的夜晚,秋风习习,军中有人奏起了新的乐曲,跳起了新的舞蹈,但戍边者所感觉到的却“总是关山旧别情”。怎么也改变不了《关山月》歌词包含的离情别绪。尽管调子再新,舞姿再变花样,也驱不散戍边者内心的无限惆怅,反倒更添一番新愁。末句以景结情,在无可奈何中,抬头遥望,月照长城,莽莽苍苍,绵亘起伏,景象壮阔而悲凉。这种“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的复杂感情,好象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在征人们的心头。诗人摄取军中宴乐这一边塞的生活细节,以乐写哀,收到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三、隽永含蓄,含而不露

清人贺贻孙在论李、杜诗歌和韩、苏文章时说:“但通一二首,似可学而至焉。试更诵数十首,方觉其妙。诵及全集、愈多愈妙。反复朗诵,至数十百过,口颔涎流,滋味无穷,咀嚼不尽。”②这一段话形象地道出了李杜诗歌和韩苏文章醇厚耐嚼的诗味,隽永含蓄的美感,是为至言。然而,若将其移至对王昌龄七言绝句的评价上,亦实可当之。我们细味王诗,会不难发现:作者诗中那美妙的意境、丰富的内涵,决非“质直敷陈,绝无蕴蓄,”而是“深文隐蔚,余味曲包,”具有蕴籍深永的含蓄

样的英明边将。“但使”、“不叫”这一假设句“用常得奇”,十分精当。它没有正面直接对那些无能之辈力加斥责,而是借对古代威震匈奴、令敌闻风丧胆的飞将军李广的向往、赞慕来表达对唐王朝边将的否定鞭笞。用语旁敲侧击,含蓄婉转,但言近而意遥,所谓“语不着色相,情意独至”,似“漫然成诗”,却“自有含蓄托讽”,大有“辞前意”。而同是表现对昏庸边将批判否定内容的,在高适的笔下则写为“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前者偏师取胜、借端托喻,后者则笔锋犀利,直接明快,其异显然。

四、深人细节,小中见大

从盛唐的七绝来看,李白创作的主要艺术特征是在泼墨描绘自然山水的雄奇壮丽中,寄寓豪放不羁的激情,如(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高适、岑参等诗人则以大笔勾勒边塞的奇风异俗见长,如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锤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与众不同的是,王昌龄的七绝侧重于选取生活细节,细致深入地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具有以小见大、言简意深的特色。如诗人的《从军行)之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的后两句,先对久已磨损的恺甲作细节刻划,典型地表现出战场生活的艰苦长久,然后以人物表白的坚定信念作结。一方面是久戍思归的苦痛,另一方面是保卫边防的必要,这是军旅生活存在的客观事实。诗人没有回避矛盾,而是将两者高度概括,统一于士卒的内心活动,把无人体恤的怨苦之情和戍守边关的责任心一同真切地反映出来。笔触深

质的东西,有一种别开生面的恰到好处的揭示。或是一个新鲜的角度,或是一个机智的联想,或是一个巧妙的比喻,通过这些达到揭示生活真产的目的,这是构思的巧”。④王昌龄的一些七言绝句,之所以会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这是与诗人艺术构思的精巧、新颖分不开的。他在谈到自己的艺术构思过程时说:“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⑤。可见,王昌龄是很下了一番苦功。例如《芙蓉楼送辛渐》(其一): 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临别孙意,送辛渐却不言辛渐之事,第三句反而一笔宕开,直写到洛阳亲友。第四句更出人意料之外,送别却不叙离别之情,不说客居之感,偏说自己光

明磊落、清廉自守,如一片冰心之在玉壶,可以告公诸友。这就把那深挚的友情更推进了一层。这首诗的构思可谓新颖、精巧。清代吴韦奄评论这首诗时说:“寒江夜雨,客思

凄然。平明送客,两人情绪,不必再述矣。洛阳亲友,如有问讯者,云我止有一片冰心在玉壶,清而且洁也。是借客形主之法。”⑥从这种“借客形主之法”,我们窥见了诗人坚强、乐观、高洁的性格,也体会到了他对亲友真绝不渝的感情。再如《送柴侍御》: 沉水通流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题外生情之法”,可谓一语巾“的”。刘熙载说:“绝句取径青深曲,盖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如靓影知竿乃妙。”⑨《送魏二》通过虑拟的手法,将自己的感情表现出来,又不从正面涉笔,“本面不写写对面”,更见其曲折委婉,含蕴不尽,、意味隽永。

又譬如《出塞》(其一)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也是用想象中的美妙来反衬现实中的缺陷,即从侧面衬托。其他如《卢溪别人》: 武陵溪口驻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

这首诗四句都属想象之词。分别之地是在卢溪(今沪汗一县),而诗却从中途的某一个泊船的码头—武陵溪口写起。诗人想象故人从武陵溪口乘舟继续北上,而溪水能随君,自己却不能,则节怅之意自见,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三、四句更进一步想象由荆门进入三峡之景。峡中多奏,啼声哀怨,所以预先对友人加以劝慰,要他不要在月光之下,听猿声而引起愁心。还在卢溪,已先想到朋友进入三峡之景之情,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显而易见。《青楼曲》则是通过“楼头小妇”的想象和位憬,塑造了立功边塞、凯旋回朝封候的英俊少年的威武形象。爪德舆在评论这二首诗时说:“极写富青景色,„„而均从楼头小妇眼中看出,则一种桃达之状,跃跃纸上„„”⑩。这里所谓的“看出”,实际上是一种美好的想象而已。这二首诗的想象,又和以上几首的形式不同。可见,王昌龄运用想象进行诗歌艺术构思的技巧是多么纯熟。

《中国历代文论选》第《唐诗直解》 《文心雕龙 《唐诗直解》 《艺概、诗概》 《养一斋诗话》卷二参考文献:

(1):《唐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2):《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

(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3):《百家唐宋诗新话》,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4):《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名篇今译》第1册,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5):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版(6):周啸天《唐绝句史》,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7):张明非:《唐贤三味集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8):闻一多:《唐诗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9):勾承益:《唐诗感悟》,巴蜀书社,2005年版。(10):《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1年第4期

(11):李云逸:《王昌龄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12):彭定求等:《全唐诗》,中华书局, 1985年版。

第三篇:论王昌龄七绝诗的艺术风格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

学科论文

论王昌龄七绝诗的艺术风格

年 级: 2010级 学 号: 102001040019 姓 名: 胡振鹏 专 业: 汉语言文学四班

二零一二年六月

论王昌龄七绝诗的艺术风格

【摘要】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 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

【关键词】诗歌风格

送别诗

含蓄 以小见大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七绝圣手”。其诗歌体裁很大一部分是易于入乐的七言绝句。内容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其诗歌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意境深远,耐人寻味。他的许多描写边塞生活的七绝被推为边塞名作,《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由于王昌龄的诗歌最专于七绝,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称其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在七绝方面都有过人之处,特别是送别诗的感情都带一个“真“字,王昌龄是仁而真,“得罪由己招,本性易然诺”,殷蟠也说他“奈何晚节不矜细行,谤议沸腾,再历遐荒,使知者叹惜。’可谓“一片冰心”。王昌龄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

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一、融情于景。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就是情景妙合,意深情切,以少总多,内涵丰富的艺术珍品。它从个别中体现一般,意境深远,节奏明快,格调自然,细腻动人。如这组诗的第一首: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杳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此诗写在青海戍边的战士,抛妻弃子,远离家乡,不堪忍受饥渴冻馁之苦而引出的愁绪。在当时,征戍者那种厌战思乡的情绪,是普遍存在的。于是一幅完整的画面便兀现在读者眼前:在那荒漠边塞、烽火城西,燃火报警的百尺楼上,一个离乡戍边的战士,在值勤燎望。他站在高高的戍楼上,远望着夕阳西下的黄昏蓦景,从青海湖面吹来阵阵策瑟寒风,感到秋意袭人,孤独寂寥,心绪悲凉。在这孤独寂寥的环境中,远处偏偏又传来阵阵呜呜咽咽如泣如诉的《关山月》曲调的羌笛声。这缕缕笛声,幽怨哀婉,更加激起人的离情别绪。所以他很自然地想起了“万里”之外的“闺房”的爱妻,同时想到自己在荒漠的边塞思念着她,而“万里”之外“闺房”中的爱妻怎不想念我呢?可是彼此相去千万里,徒劳相思而不能相见,也只好无可奈何罢了。此诗前三句是景语,为的是创悲凉凄抢的环境气氛,给抒发边愁闺怨作铺垫,后一句是情语,通过“无那金闺万里愁”这一点睛之笔,把征人与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而造成他们远隔“万里”,彼此不能团聚的原因,正是统治阶级的穷兵默武。因此,此诗所流露的不仅是征人思妇彼此怀念的感情,也流林出作者对统治者连年征战的怨演。全诗写得情真意深,委婉曲折,意境浑然,耐人寻味。

又如《从军行七首》组诗之二,仍是写边愁,但却另涉笔墨: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下长城。此首紧承上首,虽述边愁,却别开生面,一改黄昏向晚,独坐戍楼,湖风扑面,通思报弓望之景,而是军中作乐,琵琶弹奏,舞姿翩翩,通霄尽欢的场景。诗人把自己对开边默武的谴责之情,通过写征戍者因军中宴乐而引起的复杂感情曲折地表现了出来。短短的四句诗,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情韵无穷的艺术境界:在一个深秋的夜晚,秋风习习,军中有人奏起了新的乐曲,跳起了新的舞蹈,但戍边者所感觉到的却“总是关山旧别情”。怎么也改变不了《关山月》歌词包含的离情别绪。尽管调子再新,舞姿再变花样,也驱不散戍边者内心的无限惆怅,反倒更添一番新愁。末句以景结情,在无可奈何中,抬头遥望,月照长城,莽莽苍苍,绵亘起伏,景象壮阔而悲凉。

二、含蓄婉转

在昌龄的笔下,即便是对昏庸的统治者或无能边将的鞭笞,亦多表现出含而不露、隐曲婉蓄的审美特点,“运用借端托喻,从反面侧面暗示微挑的手法,起到词约义丰小中见大的效用。”③如被后人誉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的《出塞》可为著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边关烽火,长年难息;从军万里,征人未还。对此,人们不禁要问: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何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这两句以曲折含蓄之笔,回答了问题的根结所在——实乃缺少象飞将军李广那样的英明边将。“但使”、“不叫”这一假设句“用常得奇”,十分精当。它没有正面直接对那些无能之辈力加斥责,而是借对古代威震匈奴、令敌闻风丧胆的飞将军李广的向往、赞慕来表达

对唐王朝边将的否定鞭笞。用语旁敲侧击,含蓄婉转,但言近而意遥,所谓“语不着色相,情意独至”,似“漫然成诗”,却“自有含蓄托讽”,大有“辞前意”。而同是表现对昏庸边将批判否定内容的,在高适的笔下则写为“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前者偏师取胜、借端托喻,后者则笔锋犀利,直接明快,其异显然。

三、以小见大

从盛唐的七绝来看,李白创作的主要艺术特征是在泼墨描绘自然山水的雄奇壮丽中,寄寓豪放不羁的激情,”高适、岑参等诗人则以大笔勾勒边塞的奇风异俗见长,与众不同的是,王昌龄的七绝侧重于选取生活细节,细致深入地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具有以小见大、言简意深的特色。如诗人的《从军行)之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的后两句,先对久已磨损的恺甲作细节刻划,典型地表现出战场生活的艰苦长久,然后以人物表白的坚定信念作结。一方面是久戍思归的苦痛,另一方面是保卫边防的必要,这是军旅生活存在的客观事实。诗人没有回避矛盾,而是将两者高度概括,统一于士卒的内心活动,把无人体恤的怨苦之情和戍守边关的责任心一同真切地反映出来。笔触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作品也就更深刻地揭示了边塞生活的内涵。人的艺术佳作,并不在于文辞的华美,而在于描写的真实和深刻,在于体现作者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和高度认识。王昌龄的七绝不仅写景真切,抒情深挚,而且情景妙合,耐人寻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综上所述,王昌龄的七言绝句,既有高度概括,又有以小见大的特征;既有委婉含蓄,又有情深意切的特征。构思新颖,想象奇特,形成诗人鲜明的个性。

第四篇:大寒七绝诗歌

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它意味着四时的终结,也预兆着新春的开始。小编整理了关于大寒的古诗,希望在这寒冬时节,给各位一点文化的温暖。

形容大雪寒冬的诗句梅花香自苦寒来全诗关于大寒的感想的诗歌

大寒

(左河水)

蜡树银山炫皎光,朔风独啸静三江。

老农犹喜高天雪,况有来年麦果香。

《和仲蒙夜坐》

宋 文同

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

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

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

24节气大寒诗歌大寒节气诗歌有关大寒节气的诗歌

《永乐沽酒》

元 方回

大寒岂可无杯酒,欲致多多恨未能。

楮币破悭捐一券,瓦壶绝少约三升。

村沽太薄全如水,冻面微温尚带冰。

爨仆篙工莫相讶,向来曾有肉如陵。

《元沙院》

宋 曾巩

升山南下一峰高,上尽层轩未厌劳。

际海烟云常惨淡,大寒松竹更萧骚。

经台日永销香篆,谈席风生落麈毛。

我亦有心从自得,琉璃瓶水照秋毫。

何为大寒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我国大部地区一年中的寒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大寒是中国二十四节气最后一个节气,过了大寒,又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

大寒习俗

尾牙祭

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作“牙”的习俗。所谓二月二为头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作“牙”,到了农历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尾牙同二月二一样有春饼吃,这一天买卖人要设宴,白斩鸡为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据说鸡头朝谁,就表示老板明年要解雇谁。

备年货

按我国的风俗,特别是在农村,每到大寒节,人们便开始忙着除旧布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大寒是春节前的最后一个节气,所以叫大寒迎年。

喜迎春

正如农谚道:“小寒大寒,杀猪过年”,按我国的风俗,每到大寒节气,人们就开始忙着准备年货,腌制各种腊肉、腊肠或烹制鸡鸭鱼肉等年肴,除旧布新。旧时还有大寒时节购买芝麻秸的风俗,到了除夕夜,人们就将芝麻桔洒在路上,供孩童、路人踩碎,借喻“芝麻开花节节高”,寓意“岁岁平安”,为新年讨个好彩头~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大寒七绝诗歌

2.关于大寒的感想的诗歌

3.24节气大寒诗歌

4.大寒节气诗歌

5.有关大寒节气的诗歌

6.大寒节气的诗歌

7.冬雪雪冬小大寒的节气诗歌

第五篇:浅析王昌龄边塞诗及其艺术特色

湖南商学院课程论文

浅析王昌龄边塞诗及其艺术特色

【摘要】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国力的不断增强,使诗歌得到飞速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领土的不断扩张与巩固,出现了很多以“边塞”为题材的诗人。在这批边塞诗人中,边塞诗歌成就最高的当属“七绝圣手”王昌龄,他的许多描写边塞生活的七绝被推为边塞名作。

【关键词】王昌龄;边塞诗;七绝;艺术特色

文学是带有时代烙印的产物,它显示了当时社会状况。盛唐是富于创造性的解放的时代,它解放了诗人的个性,在诗歌创作中形成了富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自尊自强、自由自在的“盛唐气象”。立功边塞,是盛唐知识份子向往功业的一条重要途径。边塞军旅的豪情生活,边塞雄奇壮伟的景色,最足以引起向往建功立业的盛唐知识份子的感情共鸣。他们热烈的向往、追寻边塞生活,极为自然地留下了他们那些气势豪雄情感昂扬的边塞诗,诗中充满了对于功名理想的热衷追求和昂扬的爱国情怀。这种激越昂扬、达观进取的时代精神,是一种为国、为君、为社稷的强烈的外敛意识和追求。这种追求和意识激发了文人出世的热情。综观盛唐诗歌流派,唯边塞诗派最能表现盛唐之音。吟唱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的王昌龄就是边塞诗人的杰出的代表。

王昌龄一生写诗无数,尤其擅长七绝诗的创作,有“诗家天子”、“七绝圣手”之称。唐朝的大文学家殷璠对王昌龄的评价甚高,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说王昌龄的诗是“中兴高作”1。王昌龄的边塞诗雄浑苍茫,慷慨昂奋,既反映了盛唐时代豪迈勇敢、一往无前的时代精神和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弥漫着英雄主义的社会氛围,同时也于诗中寄托了对征战于大漠苦寒中的将士的深切同情,并且对统治者某些用人不当的情形表示了深 1王克让:《〈河岳英灵集〉集注》。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版,湖南商学院课程论文

婉的讽意。王昌龄边塞诗的数量并不算太多,但几乎篇篇俱佳,最有代表性的为《从军行》、《出塞》两组组诗。《出塞(其一)》更被明代诗人李攀龙推奖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出塞】(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这一首有名的边塞七绝,其妙处在于;篇幅虽小,而容量特大.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四句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准确而真实地表达了士兵们共同的愿望:希望国家将帅任用得人,边防巩固,使他们能够获得和平的生活,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明月关山亘古长存,“秦”“汉”互文,使人不由不联想到筑长城抗匈奴一大段烦扰不堪的历史,不由不关注到无数月下关山,而且感受到无限凄清。从秦汉而写到万里长征,苍茫的历史感和沉重的现实感结合,逼出了末两句呼唤和平共处的心声。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如果说《出塞》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是为了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复杂回忆,那么本诗的前两句则是为了唤起人们对辽阔苍茫边关的无限遐想。“青海长云暗雪山”把战争气氛渲染得饱满酣畅,“孤城遥望玉门关”更是与上句想关联,意境开阔,情调激越昂扬,音调铿锵。“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展现战士们轻身许国的英雄气概,感情激愤,气度轩昂,将盛唐人尚武豪迈之情发挥的淋漓尽致,读来令人热血沸腾,向往战场杀敌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一二两句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使三四两句的抒情不会变得空洞肤浅。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

湖南商学院课程论文

通过以上两首王昌龄边塞诗代表作的赏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他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1、善于刻画典型场景,抓住细微之景,以小见大,表达深刻的含义。王昌龄之所以被称为“七绝圣手”,就是因为他能够通过刻画典型来传达他所想要表达之感,变绝句体制短小的特点为他的优点。而且边塞这一题材本来就是“无声胜有声”的,过长的篇幅,过多的叙述描写,反而会让人失去对边塞的遐想、失掉边塞的美感。王昌龄以他独特的手法用短小的绝句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幅的令人遐想的凄美壮阔的边塞风光。如“万里云沙涨,平原冰霰涩”(《从军行》其二);“向晚横吹悲,风动马嘶合”(《变行路难》)“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塞下曲四首》其二)等诗句,就属此类。在王昌龄对边塞景物的描写中,常常有意选择那些具有相当的典型性景致。“诗人多选取最能体现思想、表达感情、传递心意的景色、事物,进行细致周到的描绘,并层层深入,反复渲染,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加以表现”2。王昌龄选择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注入强烈的主观情感,促使景与情水乳交融,真善美高度统一。客观世界五彩缤纷的景物,只有与诗人浓烈的主观情感相浸染、相融合、相统一,才能构成美的艺术境界。在《从军行(其五)》中这样描述到:“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湖南商学院课程论文

2、感情慷慨激昂,气势恢弘。王昌龄的边塞诗中多充斥着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表达愿为国家安边宁民、长治久安做出贡献的雄心壮志,以及盛唐时代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进取精神。“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寒”(王昌龄《从军行》),“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王昌龄《少年行》),“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王昌龄《从军行》)等等,都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王昌龄意欲投身报国的抱负和胸襟。这种高扬英雄主义气魄与满腔爱国主义的热情洋溢于字里行间,一种盛世进取精神始终引人奋发向上。“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其五)构筑了边塞独有的自然景物和气象,在描摹边塞的艰苦和残酷的同时,以时代的责任抒发着达观、自信和悲壮的感怀。《出塞》其二:“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虽然用的是象征性笔法,但其高度的自信和豪情,敌人不灭战斗不止的精神却是完全一样的。这充满热情、自信的诗篇无疑是唐代国力强盛与疆土意识强化的产物。即使抒写“边愁”,也是意境雄浑开扩,情调激越的,如“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其一)“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其二)激扬慷慨的感情挥洒淋漓。

3、情景交融。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尤其擅长喻情于景,情景交融。这既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同时为诗歌渲染了气氛,让边塞风光跃然纸上,使读者更容易体会到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又抒发出自己感情,寄托于景之中,产生共鸣。《从军行(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时值秋季,黄昏时候,西部边塞的一座独的烽火了望台:秋天是思念的季节,四顾茫茫独有一楼,更适逢黄昏,在这样思念的季节,在这样孤独的地方,加上这样凄凉的时间,如何能不教人引起寂寞之感。短短几句就把一种寂寞凄凉的气氛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加上呜咽的羌笛声更是多了几分凄苦,由于有前面的情景交融,下文的抒情自然是水到渠成。王昌龄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确实是到了一个

湖南商学院课程论文

很高的境界。

4、侧面烘托。通过对景物,人物动作的描写,从侧面表达出诗歌的意义。边塞诗一部份是表达凄凉寂寞的感情,用侧面烘托的写法就能避免了直接抒发这种令人不快的感情,不会给人一种突兀的不快,而是在阅读景物描写时,慢慢感受的那种边塞的凄美与孤寂,让人回味良久;而另一种边塞诗则是写军威雄壮、国盛兵强,用侧面烘托放弃对国家军队的极力刻画,让读者有如身临其境之感。《从军行(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这是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小片断,诗人没直接写征人的愁,而是通过写军中宴乐来表现。由“新声”带起“旧别情”,不需铺叙,一烘托,各种伤感涌上心头。

5、虚实相生,使文章的内涵更深厚。王昌龄的《出塞》是古今传诵的名篇,更是被誉为唐代绝句压轴之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说“秦时明月汉时关”实际的含义不过是眼前的一轮明月照边关,这种凄凉的意境推到秦汉时期,这一句就由写眼前的是、实景一变而为饱含历史深度的虚景,虚实相生从而使这首诗的内涵深厚无比。

下载王昌龄诗歌的七绝艺术浅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王昌龄诗歌的七绝艺术浅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王昌龄边塞诗及其艺术特色

    班级:中文系4班 姓名:麻晓桢 学号:2012620059 浅谈王昌龄边塞诗及其艺术特色 【摘要】大唐盛世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辉煌的时期。国家实力不断增强,诗歌飞速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

    七绝.问溪诗歌[推荐五篇]

    七绝.问溪万泉结伴游山河,林秀谷幽两岸走。求问小溪何处美?频频微笑不回眸。守春人灯下影独思,未解千千结。温玉暖,瓷枕凉,何处温柔乡?其心不念,其意原空,栀子叶无香!阶上影独愁,明眸......

    从送别诗看王昌龄李白七绝的异同

    从送别诗看王昌龄李白七绝的异同 学号:1109280117姓名:刘柯 【摘要】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送别诗抒写离情别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

    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 内容 提要】 盛唐诗人王昌龄,一生留下将近200首诗作,在他为数不多的诗作中,送别诗有五十二首,占了四分之一左右。这些送别诗,不论是在审美情趣、 艺术 手法还是整体风格上,都有......

    2018春节诗歌:除夕感咏(七绝四首)

    2018春节诗歌:除夕感咏(七绝四首) 除夕感咏(七绝四首)(一) 千家万户贴春联,闪亮红灯照大千。 喜炮冲天飘彩雨,烟花萦地晶宫殿。(二) 荧屏演艺扣心弦,谈笑风生荡宇间。天论古今横竖看,乾坤......

    七绝随笔

    一又是清明柳絮飞,捎封锦信意同归。迢迢彼岸花香郁,朵朵雍姿前辈辉。二千古骚风话仲春,一行燕字写情真。畦间劳作禾苗壮,月下花前执手人。三银汉飞来会杜鹃,松根破壁啸苍天。溪云......

    八年级语文王昌龄《出塞二首》诗歌鉴赏(定稿)

    王昌龄《出塞二首》诗歌鉴赏 出塞二首(其一)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①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②。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是唐人七绝......

    诗歌教学艺术

    诗歌阅读教学浅谈 诗歌最基本的特点在于抒情,它比其他任何文学体裁都更富于感情色彩。在全社会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育有必要将诗歌教学作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