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家是负责创新 不承担失败责任 文档
企业家是负责创新 不承担失败责任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2014(第十三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于12月12日-14日在北京举行。上图为中坤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怒波在“中国企业家领袖年会尖峰对话导师论坛”发言。以下为发言部分实录:
关于企业家精神,张维迎老师写了很多书,我认为在中国张维迎老师是研究企业家精神的第一人,而且他始终是相信市场的。那么,企业家精神在我这边怎么解释呢?熊彼特经济学家讲企业家是毁灭性创新,从哪里来的呢?从尼采。尼采当时认为整个欧洲社会的文化危机是虚无主义,就是一切价值观念都摧毁了,上帝死亡了,不信上帝了,也不相信终极观念了,人类进入世俗主义,所以尼采讲,欧洲现在最大的危机是虚无主义。需要什么人出来呢?需要强人,这个超人出来,超人出来干什么呢?毁灭一切。把旧的观念全部毁灭掉,创立新的观念。所以,希特勒受尼采的影响极大,鲁迅受尼采的影响也很大,为什么鲁迅老写《祥林嫂》,他认为低下的人,他受尼采的影响,互换一种超人,这种低下的人在尼采那里是贱人,她认为这些人是没有希望的。所以,尼采对虚无主义的批判,对超人的想象就叫毁灭性创新。
企业家就是负责创新的,企业家不承担失败的责任。跟我们理解企业家不一样,这讲的它有一个背景,因为在欧洲它的市场经济完善了。像硅谷,硅谷创新者都是企业家,谁拿钱?资本家拿钱,风投拿钱,天使基金拿钱。所以,企业家是不承担失败的责任的,他就是创新。当企业家一旦不创新的时候,像我们这样的人守成的时候就不再是企业家了,你就是商人,因为你不再创新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对企业家的区别程度很高。
但是,反过来为什么叫企业家呢?你看企业家多伟大,他永远在推动社会,改变社会,所以你们当下创业要感受到你们的伟大,你们没有安于这个平庸的生活,你们要去创造一些东西,能不能成功不知道,能干什么不知道,但是要去做。
所以,回到中国,为什么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成为今天的经济大国呢?就是社会的企业家精神得到了释放。为什么呢?原来是体制内,从封建王朝,到改革开放前没有市场经济,都是计划经济,国家主导一切,个人不可能发挥任何的想象力。所以,为什么我从中宣部出来呢?因为你感到很困惑,我在那儿永远是个螺丝钉,永远没有你独立的人格,你永远为你上级负责,你永远不能讲真话。所以只能那么活。所以,卡夫卡讲办公室的杀场,就是把工人是杀死了多少人。所以,改革开放的时候,发现还能有另外一条路,就是下海做企业,这时候对我们很激动,感觉千年没到的机遇到了,所以就下海了。整个社会都是这样,不知道什么叫市场经济,不知道明天的中国是什么,但是都是在改革。所以,那时候全社会从上到下对改革的看法是一致的,就是劳改释放犯也是要改革,最高领袖也说改革,这时候整个企业家精神就得到了释放。那时候什么规则都没有,比如过去叫投机倒把,后来投机倒把罪没有了,把南方的琵琶运到北京赚一大笔钱,倒卖瓜子也赚钱,整个社会充满了活力。
到后来我们逐渐走向了规范化,为什么房地产这么多富豪呢?就因为这个产业那时候是最先开放的,八几年,整个人说,住房解决不了,国家没钱了,反正谁也不要这个产业,好吧,把房地产市场放开,谁都做房地产,八仙过海,然后你们看到过去一大批的福布斯的符号都是房地产商。这批人从盖土坯房子开始,盖临建开始,到现在的这些高楼大厦,就是这批人,中国的这批房地产商在现代化进程当中做出的贡献。
所以,现在说上海不词语曼哈顿,就是因为改革开放后,这个行业得到了市场化,得到了今天。所以,当你们再骂房地产商的时候,你们也不要忘了房地产商的企业家精神是表现的很充分。在这个意义上,这几年企业家精神有一点问题,一个老的问题,企业家创新精神不强了,都是既得利益者,垄断也不只是国企,民企也一样,一旦形成了寡头,形成了垄断,企业家精神就不在了,社会就被刮风了。所以,这些年为什么年轻人很痛苦,很多论坛上问,我们还有没有机会,因为位置都被你们占了,我们再怎么创业?这个问题出来了,所以社会的企业家精神这十年是消退的。
带来一个什么后果呢?一个企业家的精神消退了,一个现在的人,我们都富起来了,现代化困境出来了,就是世俗化,整个道德沦陷。我们从一百年的新文化(30.250, 0.83,2.82%)运动开始侵蚀我们的文化,那时候突然发现中国这么穷,这么弱,怎么总结?是我们分化有问题,以至于提出来消灭汉字,拼音化,新文化运动就是打道孔子,批孔,打倒儒家。然后到80年代,刚刚改革开放,我们又一次向西方看,西方的现代启蒙,我们又在侵蚀我们的传统文化。最关键是文化大革命,我们就把红卫兵,把毛主席像章捌在肉上,不是捌在衣服上,那个时候人都是疯狂的。为什么?相信。我们的伟大领袖今天又发指示了,那时候北京来,毛主席给了一个芒果,整个全天下热烈欢迎,捧着芒果,不能想象,那时候我们相信毛泽东,相信共产主义,相信我们是战无不胜的。但是文化大革命把一切东西摧毁了,过去以为的那么多的东西全是假的,过去以为你多伟大,你发现你国家不是那样。所以,这个价值观念从传统上清洗了,然后经历文化大革命,把所有的价值道德观念全部摧毁了,这时候又到了现在最富的时候,所以现在所有的现象就是中国到了虚无主义危机非常严重的地步,就是道德虚无主义。明星吸了毒,嫖了娼反而更有名了,贪官一贪,两百套,一百套房子,这个社会没有伦理价值了,这是中国当下最大的一个问题。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怎么走出来?还是要回到企业家讲,靠知识分子没用,中国的知识分子始终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都是随波逐流的,过去是左派,来批判改革的。现在他又是左派,在批判另一派,中国的知识分子就是在摇摆。
回到企业家精神,讲几个故事。首先,你们都知道萨特,萨特的情人波伏瓦,他们俩挺逗的,波伏瓦咱们都看关于女性的著作,但是没想到她了写一篇长篇小说,叫《人总是要死的》,这本小说就是研究虚无主义,这个里面有一个主人公叫波伏福斯卡(音译),这个人就说,我怎么能够长生不老,然后他抓住一个人,要杀这个人的时候,这个人说我家里藏了一个东西,你别杀我,说有一瓶鲜液,你喝了就从此不死了,他不相信。最后到老头家里的地窖了找到了长满灰尘的瓶子,说你为什么不喝,他说我很矛盾,因为上帝诅咒犹太人说我诅咒你不死。这个人喝了,真的不死了,活的600年,他极痛苦,永远那么帅,那么年轻,老碰到非常美的女孩跟他谈恋爱,但是每一个女孩最后发现他不死的时候,就极为痛苦,疯狂,自杀,进疯人院,为什么?因为你永远不死,把我作为一个花看我花开花落,太痛苦了。但是,对他来说,他天天不死的时候,每天躺在长椅说,每天躺在星光下,最后发现他是人生最痛苦的人,他需要死,尽管短暂,但是他可以做许多事,做的事是有意义的,这是波伏瓦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你都盼着富贵,富贵了又想长生不老,你富贵了以后又能怎么样。当年我就想,我有钱了就要买苹果,现在你成了富豪,最想吃的就是回家吃一万炸酱面。
第二个故事,现在你们可能不关注,中国人回避谈死亡问题,但是最近我在写一部小说,写珠峰山南的,在8800下不来了,跟死神在一块儿,到底能不能救下来,生与死,爱与恨,金钱与灵魂,我去年带了十几个哈达登了一次珠峰,我登顶过三次,山上的那些人每年都在。我给他们献哈达。对死亡的问题,后来又问,为什么要登山,我发现登山变成一个宗教了,实际上你在找你心灵的终极问题,为什么要活着,有时候你会想,这活着有意思吗?这每个人类心灵的终极问题,你回避不掉。所以,虚无主义为什么出现?就是人类的心灵本质是虚无的,因为你对你自己永远是无法把控的。
这样我就研究死亡哲学,就发现一些问题。举个例子,托尔斯泰在全世界引起最大的尊敬的书还不是他的《战争与和平》,是一个长篇小说叫《一番伊里奇(音译)》。每个人没有意识到自己活着的时候是多么的可贵,活这的这一段是多么的可贵,都没有意识到。所以,这个一番伊里奇,小贵族,天天寻花问柳,天天贵族那一套,享尽了这些荣华富贵。但是,也一天突然他去钉一个钉子摔下来了,最后发现他慢慢变了,为什么?得癌症,到后来家里人,太太都在变。到最后,他想,有一天我是不是要死了,医生还不做肯定回答,他突然大叫,叫了三天,他不相信我怎么会死呢?死都是别人的事。然后,他在病床上慢慢回想这一生多么荒唐,多么虚度,每天起来是什么打牌,寻花问柳,现在突然觉得什么也没做,在床上开始一直想,想到最后,看着他的老婆,说你活着太可怜了。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人们不知道人是向死而生的,还在浪费生命。所以,这个意义就是人都是向死而生的,所以你要珍惜你的当下。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经历的所有的苦都值得,为什么?他是在活着,活着就是挑战,就是吃苦,创业,成功,失败,我们没有天天等死。所以,这个小说写完了,在全世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张显亮(音译)写《习惯死亡》也是模仿的这个。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探讨的话,作为一个企业家精神来说,它月份是创造向上的东西,不是浪费时间。所以,最近我就研究,就想,我们这一代人走过来,能够留下什么?当然你们去过红村,红村会留下来,不会因为我的死亡而终止,它变成世界文化遗产。但是,财富难说了,你留给社会了。但是,反过来说,如果每个人能够看到这些土豪,他给中国30年贡献的企业家更深,贡献的不光是成功,还有失败的时候,这一切都就值了。这个民族起码不会再富起来以后,变得除了钱什么也没有。所以,这个意义上想跟大家交换一下最近的心得和体会。
当然了,你说中国的社会有没有旧?我还是希望有旧。为什么呢?我最近在探讨,我不知道你们读了MBA没有,我是中欧的EMBA,1996年,我们读EMBA的时候都是学哈佛的案例、西方商学院的经典案例过来的,但是现在看,经典案例的大企业都倒闭了,倒了也伟大,但是下一步案例从哪里来?从中国来,因为下一个30年的经济该是中国的经济,应该是中国的企业家在创业的同时,树立我们的企业家精神,树起我们的案例。西方的企业家精神有一个精神支柱,叫兴教伦理,宗教。但是,西方的企业家相信经商就是挣钱,挣钱要还给上帝。但是,现在西方的企业家更深已经没有了,兴教伦理,为什么?从这次金融危机来看,整个现在西方企业家精神衰败了,变成了一个市场法则,丛林法则。
第二篇:承担是一种责任
承担是一种责任
维克多•费兰克曾经说过:“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因此,“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它是你必须履行的。
“责任”二字看似轻巧,实则重达千斤,如果你想逃避它,它会压得你悔恨终生。
那是一个细雨蒙蒙的下午,我骑车回家,我边骑边后悔没听妈妈的话带上雨衣,结果淋得浑身上下都湿透了,像个落汤鸡似的。“真讨厌,这雨怎么还不停,那么密,前面的路看不清了。唉!还是赶紧骑吧,到家好暖和暖和!”我边想边加快了车速。
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时,尽管是红灯,我四处一看发现没有人,想到太好了,没人,冲过去吧!我蹬着车向前冲去,眼看就要过去了,可是祸事发生了。一个小女孩,撑着一把小花伞,手里拿着一个小饭盒,正准备过马路,正好走在我的车前。我马上急刹车,可是为时已晚,小女孩已经被撞倒在地,小花伞也躺在一边,饭盒也掉在一旁,衣服也脏了,更要命的是小女孩的手被磕破了,流了好多。看着这一切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脑子一片空白,不知道开怎么办。
这时候一股念头冲上了:“这里没人看到就不管她了。”但是当我再次看向小女孩的时候,小女孩的眼睛里流露出伤心地泪水,我的心软了下来,看到了她的泪水,我不忍心,但是有不知所措。这是我的脑海里突然想起了这样的一句话“一人做事一人当”是啊,自己把小女孩给撞倒了,就应该自己去承当,把她扶起来,再把她的伤口包扎好。于是我把车放到一边,跑到小女孩的身旁,把她扶起来,帮助她把散落的东西收拾一下,只见小女孩的胳膊还在流血,先用身上唯一一点干的卫生纸,为她清理了一下伤口,以防感染,又从旁边药店里买来创口贴为她贴上。
直到小女孩脸上露出了笑容,我才安心的离去,如释重负的喘了了口气。回到家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说:“儿子你做得对,你为你所做的承担了责任。”
从那时起我明白了“承担责任”这几个字。也知道了每个人都必须承担自己的责任,责任是永远无法逃避的。如果你承担了责任你会幸福一生。
第三篇:论法院不承担明责任
论法院不承担证明责任
方姚1 沙万中2
(甘肃政法学院 公安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要:近年来,各大诉讼法又开始进行新一轮的修改,证明责任与举证责任这两个被学界争论以久的概念又成为了争辩的焦点。有的学者重新提出法院是证明责任的主体,法院应当承担证明责任的观点。对此观点,第一、从诉讼证明的角度来看,法院不是证明的主体;第二,法院的查明责任不是证明责任;第三,司法人员的责任制与错案追究制度不是法院在没有履行证明责任后的不利后果。本文从以上三个方面论述法院为何不承担证明责任。关键词:举证责任;证明责任;查明;错案追究制;法官责任豁免权
一、举证责任与证明责任之辩
举证责任与证明责任的概念之争由来以久。不仅中国学者在两者概念的使用上存在分歧,在德国和日本有关举证责任或证明责任的概念问题,直到现代还经常发生争议。目前,在我国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证明责任的概念认识都是不统一的,众说纷芸。学界对举证责任和证明责任做了理论上了阶段区分理解,司法实务部门的判决在发展初期又极不规范,这直接导致了理论初学者以及实务界操作的困惑。对两者关系的论述,主要有以下几类观点:
1、主张统一使用举证责任的概念;
2、主张统一使用证明责任的概念;
3、认为举证责任包括证明责任;
4、认为证明责任包括举证责任;
5、认为这两个概念必须严格区分。从使用语言的习惯来看,理论界使用“证明责任”的概念居多;而包括立法人员在内的实务人员则更喜欢用“举证责任”的概念。3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台湾地区的理论和实务均偏向于“举证责任”称谓。
证明责任原本是德国的民事诉讼法术语,经日本传入我国。一般认为,“举证责任”、“立证责任”、“证明责任”是日本学者对德国民事诉讼术语“Beweislast”一词的不同译法,从翻译的角度看,三者之间并不存在意义上的区别。4 举证和证明含义存在区别:举证是指拿出证据或提供证据,而证明则是指运用证明来表明或说明。但是,举证的目的就是运用证据来证明案件事实,而证明的实现又要求必须拿出证据,在这个方面上来看,两者含义有相通 1 作者简介:方姚(1990-),男(汉族),安徽安庆人,甘肃政法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诉讼法学专业,研究方向为物证技术、刑事诉讼。2 沙万中(1968—),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文件检验教学、科研及文件物证鉴定工作。3 参见:何家弘《论推定规则适用中的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载《中外法学》2008年第6期。4 参见:陈刚《证明责任概念辨析》,载《现代法学》1997年第2期。
之处。通常认为证明责任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
1、行为责任,即证明主体就其事实主张向法院提供证据行为的责任;
2、说服责任,是指运用证据来说服事实裁判者相信其所主张的事实的责任;
3、结果责任,是指证明主体在不能提供证据或者不能说服事实裁判者时承担诉讼不利后果的责任。1
何家弘教授认为“举证责任只是举出证据的责任,证明责任则是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责任,二者的侧重显然有所不同。”;“如果说证明责任包括举证责任,人们一般不会反对;但是若说举证责任包括或等于证明责任,有人就会觉得难以接受。”2
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的出台,自此三大诉讼法中统一了“举证责任”用语。《刑事诉讼法》第49条:“公诉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由人民检察院承担,自诉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由自诉人承担。”《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2~7条,第2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行政诉讼法》第32条:“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关于行政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1、4、6条。
三大诉讼都明确了“举证责任”的用语而不是证明责任。另外,《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2条也明确规定了未完全履行举证责任应当承担不利的诉讼后果,由此可见举证责任的含义不仅仅包括狭义上提供证据的行为责任或主观举证责任,还包括说服事实裁判者与在未能说服事实裁判者时应承担不利诉讼后果的结果责任或客观举证责任。因而,证明责任的概念内涵应是能被举证责任所包含的。由于受德国、日本的影响,理论界一直对这两个概念众说纷芸,又受到“举证责任”表面词义的影响,让人联想到的总是狭义的主观举证责任,因而理论界“证明责任”的提法居多,本文为了方便论述,就延用这一提法。
二、法院不是证明责任的主体
早在1991年,陈一云教授就认为法院是证明责任的主体:
1、尽管在不同的诉讼中,检察机关或某些当事人依法承担证明责任,但法院为查明案件的客观真实,在必要时仍应收集证据;
2、法庭审理中,法院居于主导地位负责对全部证据进行调查以查明案情;
3、裁判中 12 参见:何家弘、刘品新《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四版,第290~291页。
参见:何家弘、刘品新《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四版,第289页。
所认定的案件事实必须有确实、充分的证据,否则其认定不能成立。1近来,亦有学者重审了此观点,认为:
1、人民法院有权对证据进行审查判断,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收集和调查证据,审判人员并不是完全处于完全处于评判员、仲裁者的地位;
2、法院负有审查核对证据、评判证据的责任,而且还负有调查、核实证据的责任。
3、如果法官在办案过程中不负责任,未承担证明责任,出现错案,法院可能被追究责任。2
法院确实有权对证据进行审查判断,必要的时候还可以依职权或依申请进行证据的收集与调查,但是这只是广义上证明的范畴并不能成为法院承担证明责任的理由:
(一)从证明责任的实质来分析
我国证明责任的概念是经日本传入我国的德国民事诉讼法术语。1883 年德国学者优理乌斯·格拉查首先提出了证明责任概念的分层理论,他将证明责任分成两个层次:一是事实的主张者有责任向法院提供证据,证明其诉讼主张的一种行为责任,或主观的证明责任;二是若证明活动结束后,案件还处于真伪不明的状态,法官既不能任意裁判也不能拒绝裁判,这时法官就会按照证明责任的规则,判决负有证明责任的一方承担败诉责任,称为结果责任或客观责任。美国学者塞耶也认为证明责任具有两重涵义:
一、负有这种特定责任的当事人, 对他已主张的任何双方有争义的事实负担着危险——如果最终不能证明其主张, 他将会败诉;
二、在诉讼开始时, 或是在审理或辩论过程中的任何阶段, 对争议事实提出证据的责任。3
虽然各国对证明责任概念的表述各异,但是在其内涵的揭示中却有很多的共同点:
1、证明责任承担的主体是事实主张者,对其主张有义务或责任提供证据证明,也即是证明责任的主体是原告与被告;
2、证明责任既包括提供证据的行为责任也包括未能说明裁判者后承担败诉风险的结果责任;
3、证明责任是为了解决诉讼纠纷,当案件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的情况下,法官如何裁决的诉讼规则。
显而易见,第一,法官不存在承担证明责任的基础。证明责任的基础是不同的诉讼主张引起的纠纷,证明责任的主体就所争议的事实问题,极力的收集、提供证据来说服裁判者支持自己的诉讼主张,质疑对方证据反驳对方的诉讼主张。证明责任的创制也是为了解决当双方所主张的事实都不明确,事实真相真伪不明,法官裁判的诉讼规则。然而,诉讼的原告与被告才具有诉讼主张,法官是事实的居中裁判者,不会也不可能对争议的事实提出自己的诉讼主张,因而也不具有承担证明责任的前提条件。12 参见:陈一云《证据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页。
参见:王圣扬《诉讼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7页。3 参见:李浩《民事证明责任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3~4页。
第二,法官不可能代替诉讼主张者承担诉讼不利后果的风险。证明责任的第二层含义也就是客观的证明责任,要求负的证明责任的事实主张者承担诉讼不利后果的风险。显然,这是证明未达到裁判的标准而设置的裁判规则,法官是裁判者,他不可能代替诉讼主张者承担败诉的责任,否则这是违背证明责任的本质与目的的。法官既然不承担责任,法官的证明责任又从何谈起?
第三、证明责任的分配都是由法律事先规定。《刑事诉讼法》第49条规定了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一般由检察院承担,被告人不承担。《刑事诉讼法》还规定了特殊情况下证明责任倒置的情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2~7条规定了“谁主张,谁举证”的一般证明责任承担原则,对特殊情况下证明责任的分配也进行了细致的规定。《关于行政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1、4、6条规定行政诉讼的证明责任由原告承担,被告不承担证明责任。从上述法律规定可以看出,所有案件的证明责任只在原被告和控辩双方之间分配完毕,并没有对法院分配证明责任。
(二)从审判过程中证明的性质来分析
诉讼中的证明按对象可划分分自向证明和他向证明。自向证明就是向自己证明,一般来说,证明者先提出一个假设的结论,然后努力寻找证据去证明该结论是正确的或可以成立的。他向证明就是证明者在证明时已经知道或者认为自己已经知道了证明的结论,但是他人不知道或不相信,所以要用证据向他人证明。自向证明的主体一般是就是事实问题做出某种认定或裁断的人;他向证明的主体一般是提出某种事实主张的人。1 而庭审中的证明是一种他向证明,证明责任中的证明更是一种他向证明,证明责任的主体就是要运用证据证明自己的诉讼主张从而说服法官。法官在诉讼中的地位要求其中立裁判,在诉讼证明中是被说服的对象,是他向证明的接受者,而不是证明责任的主体。
(三)从诉讼结构与程序的正当性来分析
纠纷与争议是诉讼产生的根源,诉讼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如何公平公正的止诉息讼依赖合理的诉讼结构。现代法治国家的诉讼结构都是等腰三角形,顶端是法院,处于一个居中裁判的地位,对等平行的两边是原告与被告。诉讼过程必须遵循诉讼程序正义的一些基本理念,控审分离、控辩平等、法官独立裁判是现代刑事诉讼制度程序正当性的一条重要原则。如果将法官视为证明责任主体,必然导致法官职能的混淆, 在诉讼的竞技场上法官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不利于法官独立、公正裁判,不符合程序正义的要求。另外,如果法院承担证明责任必然会使得法院积极的动用公权力去搜集证据,这就会使得一方的力量得到加强,控辩 1 参见:何家弘、刘品新《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四版,第195页。
双方、原告与被告的力量将不对等,无论是在刑事、民事还是行政诉讼中势必造成公权力与私权的摩擦,造成对一方明显有利的局面,不利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利于程序正当性的实现。但是法律确实赋予了法院查明和调查权,这是由于法院不能拒绝裁判的职责所要求的,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会运用,是法院的一种职权与证明责任含义不同。
三、法官的查明责任不是证明责任
《刑事诉讼法》第191~193条,《民事诉讼法》第64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第67条:“人民法院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取证,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行政诉讼法》第34条第二款:“人民法院有权向有关行政机关以及其他组织、公民调取证据。”可见,三大诉讼均规定了法院可以依当事人申请或依职权进行调查取证的权利,这是法院的职权之一。
但是有学者认为法律既然赋予了法官调查取证权,法官对案件进行调查取证后并以此作为判决的依据,法官就应对其裁判的事实基础承担证明责任。另外,《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73条第二款:“因证据的证明力无法判断导致争议事实难以认定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据举证责任分配的规则作出裁判。”认为这实际上是对法官自由裁量的肯定,法官需要对裁判结果作出说明,需要对“裁判书”中的案件事实承担证明责任,以使诉讼双方对判决结果满意。此外,还认为我国诉讼模式是职权主义,法官在诉讼程序中占主导地位,强调一种裁判者的职权性,在民事诉讼中法官的地位尤为突出。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质的规定性在于民事裁判所依据的诉讼资料可以不依赖于当事人,裁判者可以在当事人主张的事实之外,依其职权独立地收集和提出证据,并以该证据作为裁判的根据。1 认为为了更好地规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需要确立法官的证明责任,确立法官的证明责任对正在逐步被告的司法人员责任制及错案追究制度很有意义。2
但是诉讼活动中查明与证明的含义是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的。查明是指通过调查研究,明确有关事实的真伪。查明是自向证明,而证明却是他向证明。3弄清证明和查明的区别,有利于避免将查明责任和证明责任混淆,有利于避免将查明责任视为证明责任, 有利于避免将查明主体视为证明责任主体, 可以避免将裁判者误认为证明责任主体。查明责任与证明责任有着本质的区别。
参见:张卫平《民事诉讼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3页。
参见:王圣扬《诉讼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4~75页。3 参见:何家弘、刘品新《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四版,第196页。
(一)主体不同
承担证明责任的主体只能是控方或被告,双方当事人中的一方;而查明在各大诉讼和各阶段的主体都是不一样的。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查明的主体为法官,而在刑事诉讼中侦查阶段的查明主体是侦查机关,在审查起诉阶段是检察院,在审判阶段是法院。两者的主体是明显不同的。
在刑事诉讼中,代表国家提起公诉的检察院在履行公诉职能,,向法官履行证明责任之前,必须先查明案件事实,但是往往自向证明很容易,要说服中立的第三者却很难。为了保证裁判的公正公平,法院在作出裁决前必须查明案件事实。由于各个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功能和作用不同,因此,各个机关行使查明责任的目的也是不同的,各个机关行使查明责任的方式也不一样。作为裁判者的人民法院在对案件作出认定和判决前,也有一个对案件事实进行查明的过程,查明案件事实是进行正确裁判的前提。人民法院查明案件事实主要是通过法庭调查和辩论,通过抗辩双方提供证据,判断证据证明力的大小,证据能否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链条证明案件事实。在大多时候,法院通过庭审就能查明案件事实就可以据此作出裁判,但有时候双方提供的证据不够证明其诉讼主张,这时就需要法官依法查明案件事实后作出裁判。法院查明责任是为裁判服务的,是其履行职责的必然要求,是职权的一种。
(二)目的与依据不同
证明责任的目的是为了摆脱承担诉讼不利后果的风险,而法院的查明责任是通过调查案件的事实真相,以便能公正、合理地作出判决。依据的是法律赋予其的职权,其调查取证权的启动既可以依当事人的申请,也可以依职权主动查明。
(三)后果不同
检察院若未能履行证明责任,造成案件事实不清楚,将要承担败诉的结果。法官查明案件的途径主要是庭审中的质证与辩论。通过庭审仍不能查明案件事实时的特殊情况下,法官也可以主动对一些事实进行法庭外的调查活动,庭外调查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措施,是特殊情况下的一种例外补救措施,而不是必然要采取的措施。如果法院收集到了其他证据能证明案件事实,可就此裁判;但是如果法院未能收集到相关证据,案件的事实无法查明,此时仍是由双方当事人承担诉讼的不利后果。
四、司法人员责任制及错案追究制度与证明责任的关系
有些学者认为司法机关的办案人员对自己所办案件实行责任制和错案追究制度是一种承担证明责任的体现。
但是,这不是证明责任的体现。证明责任是在不能证明自己的诉讼主张的情况下,承担 的责任是诉讼的不利后果。显然,司法人员责任制和错案追究制下所承担的责任是一种工作责任、行政责任而不是诉讼的不利后果的责任。司法人员责任制与错案追究制度是为了激励法官在审判过程中保证独立、公正、公平的审理案件,避免法官在裁判中玩忽职守、枉法裁判造成大量冤假错案。
错案追究制度也不是我国的独创,早在古罗马初期就确立了错案追究制度,很多国家的历史上也都曾确立过错案追究制度,如英国、美国、印度等。但是由于实践中屡屡发生法官被不正当解除职务的现象,因而西方国家逐渐形成了法官责任豁免制度。法官责任豁免是指法官对于自己在司法审判过程中依法实施的行为、发表的言论和判决的结果,享有不受指控或法律追究的权利。1 法官责任豁免是为了提高法官的地位,解除法官审判案件的后顾之忧而逐渐形成的法官保障制度之一。因为法官能否做到独立和无偏,以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做到独立和无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职业保障制度。法官责任豁免权也使得法官免于后顾之忧,更能公正的审判案件,而错案追究制度就使得法官承受一定的心理压力,在此情况下可能就不能理性、独立的作出判决,也导致了大量司法实践中“留有余地”的判决。法官责任豁免制度被大多西方国家接受和建立,但我国在立法并没有赋予法官责任豁免权。相反,我国存在与法官责任豁免权精神相对立的“错案追究制度”,并正在逐步建立司法责任人员制度。这是在审判方式改革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旨在加强对司法人员的监督,防止其他因素干扰司法,确保办案质量的一项制度。但是此做法一方面会严重挫伤法官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影响司法的权威。如果法官枉法裁判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基于自身的学识和经验进行审判应当无可厚非,但是频繁地追究法官责任势必大大降低司法的权威性。
司法人员责任制及错案追究制度在有些国家存在,在有些就主张法官责任豁免权。从根本上说,这两种做法都是为了法官能够更公平、公正的审理案件,只是做法不同罢了。我国的做法是给法官加压,督促其保持公正;西方国家的做法是给法官减压,使其无后顾之忧,从而更能保持中立与公正。可见,司法人员责任制及错案追究制度无关与案件的证明。另外,从各国的情况来看司法人员责任制及错案追究制度是可有可无的,但是证明责任是必须有主体承担的。因而从这个方面来看司法人员责任制及错案追究制度是法官承担证明责任的说法是错误的。
五、树立“人民法院不承担证明责任”理念的意义
证明责任一直被称为是民事诉讼的“脊梁”,在诉讼证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树立“人 1 参见:谭世贵、孙玲《法官责任豁免制度研究》,载《政法论丛》2009(05)。
民法院不承担证明责任”法律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第一,激励当事人参与诉讼,树立诉讼风险意识。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司法改革使得我们的诉讼模式吸收了大量当事主义诉讼模式的合理因素,控辩双方的对抗也越发激烈,诉讼不再是检察官与法官的事,它需要当事人积极地提供证据和参与辩论,不是消极的“陪审”而无配合审判活动的义务以及承担事实真伪不明时败诉后果的风险。
第二,有利于法院的权威和公正司法形象的树立。公正和及时的裁判是法院权威与司法公正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强化原、被告是证明责任主体地位,一方面可以避免由于人民法院先入为主的观念从而把主要的司法资源都放在了审查认定案件事实与正确适用法律法规上;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对司法权威与法院审判公信力的认同感。同时,在这一定的程度上防止了主审法官与当事人接触过于紧密,也根除了司法腐败的土壤,树立人民法院公正、公平、廉洁的司法形象。
第三,提高诉讼效率。强化原、被告是证明责任主体地位,能有效防止诉讼主体在权利上睡觉,使得有关案件事实的关键性证据材料被及时提交以进行质证、辩论,从而查清案件事实,而不是被故意留在关键时刻突然出示,既浪费诉讼资源又影响诉讼效率。即使是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法院也不得拒绝裁判,更不能以事实不清楚为由拖延诉讼,应及时作出裁判。
第四,有利于解决人民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与当事人提供证据与之间的紧张关系。强化当事人的证明责任主体地位,明确人民法院不是证明责任的主体,可以在理论和司法实践中解开既作为中立的裁判员又作为运动员的尴尬。在向提供当事人更多取证的法律资源和合法途径的同时,逐步取消人民法院依职权进行的调查取证制度。
参考文献:
[1] 何家弘,刘品新.证据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2] 王圣扬.诉讼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3] 季桥龙.民事举证责任概念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4] 叶自强.举证责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5] 陈一云.证据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151.[6] 李浩.民事证明责任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3-4.[7] 张卫平.民事诉讼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23.[8] 何家弘.论推定规则适用中的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J].中外法学, 2008, 20(6): 866-880.[9] 陈刚.证明责任概念辨析[J].现代法学, 1997, 2: 32-38.[10] 谭世贵,孙玲.法官责任豁免制度研究[J].政法论丛, 2009, 5: 005.[11]夏良田.关于法院不应当承担证明责任的思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2] 唐东楚.论人民法院不是证明责任的主体[J].河北法学,2002, 20(5): 26-31.[13] 张卫平.证明责任概念解析[J].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33(6): 56-62.[14] 李浩.证明责任与不适用规范说[J].现代法学,2003,4: 81-86.[15] 普维庭, 吴越.现代证明责任问题[M].法律出版社, 2006.[16] 龙宗智.证明责任制度的改革完善[J].环球法律评论, 2007, 3: 37-43.[17] 陈海光.中国法官制度研究[J].责任编辑: 江海洋, 2002.[18] 谭世贵, 孙玲.法官责任豁免制度研究[J].政法论丛, 2009, 5: 005.[19] 莫晓岚.法官豁免制度的研究[D].湘潭大学, 2010.The court does not bear the burden of proof
FangYao ShaWanZhong(GanSu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GanSu LanZhou 730070)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procedure law and began a new round of revision, the burden of proof and the burden of proof of the two is the academic debate for a long time the concept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debate.Some scholars proposed court is the subject of the burden of proof, the court shall bear the burden of proof in view.This view, fir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ubject of litigation proof, the court is not proof;second, the court found the responsibility is not the burden of proof;third, the judicial personnel's responsibility system and the criminal system is not a court in the absence of its adverse consequences after the proof responsibility.Why this article from the above three aspects of the court does not bear the burden of proof.Keywords: The burden of proof;burden of proof;identify;misjudged case investigation system;judge responsibility immunity
第四篇: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态度
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态度
1.:蝴蝶效应——细节决定成败别让细节阻碍你成功
别让蝴蝶倒“大厦”
2.墨非定律——感觉会出错的事,往往就会出错感觉不对了,就要小心
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态度
3.蜕皮效应——超越自己,才能不断成长满足是最大的敌人
不断提高期望,才能不断进步
4.帕金森定律——时间是海绵里的水
珍惜时间,做高效率人士
做领导,要学伯乐,别学武大郎
5.卡贝定理——适时放弃会得到更多
放弃已有的成功,才能更成功
放弃是创新的钥匙
6.“路径依赖”原理——选择正确,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找到北斗星
选对适合自己的赢利模式
7.王永庆法则——节省一元钱等于净赚一元钱赚钱是种能力,花钱是种智慧
吝啬成就大企业:剩下的都是利润
8.隧道视野效应——拓宽心路: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告别小农思维
看得远,才能发现商机
9.南风法则——温暖是谁都不能拒绝的力量循序善诱更容易被人接受
一点温暖,换来滚滚客源
10.特里原则——承认错误是力量的源泉
主动承担责任,没有任何借口
解决客户小问题,换得企业大进步
11.“标杆管理”法则——对手就是最好的学习对象效仿同事的做法
标杆学习:博人之长,为我所用
12.皮革马利翁效应——不要吝啬激励
从顽童到州长:激励成就一个人
愿景激励:让别人充分发挥才能
13.蘑菇定律——努力为自己增值
把简单的工作做到完美
三大法宝:帮你顺利度过“蘑菇”时期
14.华盛顿合作定律——明确任务:避免三个和尚的尴尬
清除“不拉马的士兵”
力量往一处使才能“1+1>2”
15.狗鱼效应——人生需要紧迫感:没有竞争,就没有动力感谢你的“狗鱼”
“空降”狗鱼,激发活力
16.冷热水效应——学会用不同的秤砣来衡量事物
运用冷热水效应,赢得谈判
运用冷热水效应,平和心态
17.雷尼尔效应——了解员工的真正需求
了解员工需求,留住关键人才
慧眼识人,让“怪才”为公司创造利润
18.杜拉克原则——任人唯贤
任人唯亲让事业毁于一旦
将亲人“拒之门外”
19.啤酒效应——10%的需求变化会导致200%的订单量变化保持信息的准确性
强效沟通,把“泡沫”消灭于无形中
20.手表定律——找到一只准确的“手表”,然后只相信它
选择一个正确的目标
站稳脚跟,不当墙头草
21.多米诺效应——防止一次行为的破坏无限放大
小事的破坏呈几何级数增长
堵住小疏漏,防止大祸生
22.马太效应——强大,才更有优势
一步步强大,才能取得更大成功
平实力实现赢家通吃
23.不值得定律——别把生命浪费在无意义的小事上
不值得做的,一定不要做
你认为值得的事,就一定值得做好
24.鸟笼逻辑——当心陷入惯性思维的怪圈
不做别人满意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打破惯性思维:创新方法,解决难题
25.破窗效应——及时矫正和补救正在发生的问题
及时制止小错误,可以避免大错误
反用“破窗效应”:把小处做好,带动大环境改变
26.临界点效应——从不气馁,跨越生命中的“临界点”
不要在临界点前放弃
超越临界点,迎来柳暗花明
27.卢维斯定律——“谦虚”,需要把握好度
保持谦虚,更容易被人接受
空杯心态,才更易成功
28.最大笨蛋理论——及时扔出“烫手山芋”,别当“最大笨蛋”当心掉进别人设好的陷阱
投机时适可而止
29.跷跷板互惠原则——互利互惠才能皆大欢喜
帮助别人,会带来快乐
互助互惠,会让你更好地生存
30.热炉规则——让纪律与规章的“热炉”发挥作用
制度清楚,警告也要做到位
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31.横山法则——触发被管理者的自发管理
与其强权压制,()不如激发自我管理善于做感情投资,让员工爱岗敬业
32.青蛙法则——居安思危,才能迎战危机
居安思危,改掉影响你一生的坏习惯
未雨绸缪,避免危机降临
33.跨栏定律——突破的困难越大,成功就越大
正确面对打击,跌倒要能够爬起
困难越大,成就越大
34.奥格尔维定律——敢用能人,善用能人
善于选用比自己更强的人
找到自己的左膀右臂
35.卡瑞尔公式——危机时保持清醒,终有解决途径
放松,冷静的大脑有利于思考
拿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
36.杜根定律——信心决定成败:胜利只属于自信的人
自信让你充满力量
别人都不相信你时,你更要相信自己
37.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决定了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
首因效应屡试不爽的原因
先入为主,用首因效应影响别人
38.杜利奥定理——失去热情,事业注定失败
热情,有打动一切的力量
善于发现亮点,找到热情
39.“灯塔效应”——设定远景目标,给企业树立“灯塔”
树立目标:让它像磁石一样吸引企业向卓越迈进
不要设立模糊不清的目标
40.史密斯原则——围绕利益,决定合作还是竞争
当心垄断的新型陷阱——市场萎缩、无利可图
说服别人合作时,要晓之以“利”
第五篇: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是群居的高等生物,所以任何人都需要依赖社会而生存。作为回报,每个人都得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社会才能保持和谐而稳定的发展。从这样看来,企业作为较普通公民更有影响力的社会成员更是承蒙社会的荫庇而发展,就更应当承担社会责任了。当然这是从类推角度来说的,但如果从客观上的法律、道德、企业长远发展三个方面来剖析,我们不难看出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法律的要求。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企业的一切行为都要受到相关法律的规范。企业成立要面临依法登记的问题,招工时不得违法招收童工,经营生产过程中不得破坏环境,同时要依法纳税,销售的产品要依法对消费者负责,企业经营不善申请破产后受破产法约束。这些规范都是法律出于保护法益的需要而强制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如果企业不肯承担这些责任就不得不为此承担更为严重的法律后果:三鹿集团因毒奶粉事件破产倒闭,双汇集团因瘦肉精事件而被迫停产整顿,北京“天上人间”因涉黄而被责令停业整改„„这都无不说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法律的要求。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道德的要求。在当下以互联网、微博为基础的“透明化时代”,企业正面对无所不在的、相互密切联系的告密者和监督者,进入越来越“他律”的时代。诚然,企业只是做出一些有违道德的举措不会被追究法律责任,但在“他律”时代的背景下企业不道德的举措会引发人们的舆论谴责。汶川地震后,万科董事长王石要求员工限捐10元的事件引得网友炮轰,更有人提出拒买万科房的口号,最后万科集团不得不以1亿元捐款为自己正名才平息此次事件。相较万科,王老吉集团就显得聪明得多。捐款伊始,王老吉就直接砸出
2.37亿元支持灾后重建赢得了社会广泛的赞誉,更使其销量直线飙升。这真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由此可见,企业还是要从道德的角度审视自己所须承担的社会责任的。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长远发展的要求。有人认为工商企业社会责任只有一个,而且只能有一个,那就是把资源和能源用于以增加盈利为目的的活动中,至于会导致企业经营成本增加的社会责任不是企业应该承担的。也许这样做的确会帮助企业暂时达成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但不得不说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有这种看法的人实在是目光短浅。假如企业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获得利润,政府会对这种行为放任不管吗?假如企业以生产伪劣商品盈利,政府会对这种行为不理不睬吗?假如企业雇佣童工生产谋求利润,政府会对这种行为视而不见吗?不考虑企业的长期生存,只顾眼前的蝇头小利,还妄图长期保持利润最大化是不切实际的。舍本逐末的行为最终只会自食苦果,追悔莫及。
有人说:“人生最苦的莫过于一种责任。”其实责任对人是如此,对企业也是如此。可是,为了逃避这种苦就可以不正视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了吗?除非企业不存在了,没有可以承担责任的载体。企业的存在必定是想谋求发展的,然而无论从法律还是道德,亦或是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不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是客观条件无法容忍的。因此,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