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闻一多“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考证
闻一多“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考证
? ?
在博客的唐诗讲义初唐部分,有一篇题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和张若虚》,其中关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我大胆评价了一段话,不知您注意到了没有:
闻一多先生评价这首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先生才华横溢,对诗词很有研究,但他的评语对我们而言只说明两点:
一、他是这样认为的;
二、有人给过这样的评价,仅此而已。至于读者您是不是有这个体会,那就不一定了——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嘛。
其实,在这儿我的用词是“狡猾狡猾地”:似乎说得很公正,一付不偏不倚的样子,实际上骨子里是很不以为然的,只是碍于闻一多先生的大名不好意思明说罢了。“仅此而已”!您若是留心了,应该嗅得出这种味道。
那么,我为什么有这种想法呢?很简单,我非文人、更非诗人,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欣赏者,我也觉得这首诗很美、很好,但还是诧异——至于给这么顶尖级的评价吗?
《皇帝的新装》这故事谁都知道,但有一点并不是人人明白:如果你的直觉告诉你有哪儿不对——恭喜你,你的直觉很有可能是对的。
我们先来看看在这问题上的普遍说法: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
(《春江花月夜》)是初唐、盛唐之交诗人张若虚的代表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以孤篇盖全唐”,历来为人们所传颂。——百度百科
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百度百科
《唐诗鉴赏辞典》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评价注明了出处——《宫体诗的自赎》,这应该没有问题。而且这一说法出现在许多唐诗(唐文学)研究专家的表述中,说明不可能无中生有。不过,尽管这样,我还是听到了许多不同的声音,看来对闻一多先生的评价不是我一个人有想法。下面罗列几条,都是从网络上找来的:
一首《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誉为“孤篇盖全唐”,这样的赞誉,恐怕有些人不会认同,但由此可见其艺术价值的珍贵和在诗海中地位的崇高。
当然,把《春江花月夜》称为“宫体”,并不是很妥当,“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评价,也值得商榷,但是《春江花月夜》的确是乐府诗之精品,闻一多对它的情感与哲学内涵的剖析十分精妙,故而提供给大家作理解诗歌的钥匙。
(在第十三届青歌赛上)余秋雨评委的点评也很有意思,他在肯定了《春江花月夜》的文化价值后,又对闻一多“以孤篇压倒全唐”的评价做了点评,认为这话“有点过了”。
闻一多算哪根葱?他的文学成就能够在历史上排第几?他说的就是权威了?
哈,这最后一句说得有点过了,他也许习惯性地把闻一多先生仅仅当成一个民主斗士,而不清楚他首先是著名的学者、教授(那年代的教授一个至少能顶现在的一箩筐吧?),也不知道汪曾祺先生当年在西南联大听了闻先生的课后感叹“能够像闻一多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汪曾祺《闻一多先生上课》)。不过,学者的名气不管多大,“他说的就是权威了?”这倒是有道理的。
出于好奇,也出于谨慎,我找来了闻一多先生写的《唐诗杂论》(中华书局,2003),其中自有《宫体诗的自赎》(全文参见国学网http://)。读完之后,我大吃一惊。
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闻先生的这篇文章很长,先是讲述了宫体诗的前期发展,随后谈到了“初唐四杰”中的卢照邻和骆宾王,接下来谈到了刘希夷:
相传刘希夷吟到“今年花落……”二句时,吃一惊,吟到“年年岁岁……”二句,又吃一惊。后来诗被宋之问看到,硬要让给他,诗人不肯,就生生地被宋之问给用土囊压死了。于是诗谶就算验了。编故事的人的意思,自然是说,刘希夷泄露了天机,论理该遭天谴。这是中国式的文艺批评,隽永而正确,我们在千载之下,不能,也不必改动它半点。不过我们可以用现代语替它诠释一遍,所谓泄露天机者,便是悟到宇宙意识之谓。从蜣螂转丸式的宫体诗一跃而到庄严的宇宙意识,这可太远了,太惊人了!这时的刘希夷实已跨近了张若虚半步,而离绝顶不远了。
注意,这里出现了“顶峰”的概念:“这时的刘希夷实已跨近了张若虚半步,而离绝顶不远了。”
再接下去就是最值得关注的部分——开始谈到《春江花月夜》了。为了避免断章取义,我觉得还是把这一部分全部抄列在此为好:
如果刘希夷是卢、骆的狂风暴雨后宁静爽朗的黄昏,张若虚便是风雨后更宁静更爽朗的月夜。《春江花月夜》本用不着介绍,但我们还是忍不住要谈谈。就宫体诗发展的观点看,这首诗尤有大谈的必要。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它超过了一切的宫体诗有多少路程的距离,读者们自己也知道。我认为用得着一点诠明的倒是下面这几句: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从前卢照邻指点出“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时,或另一个初唐诗人——寒山子更尖酸地吟着“未必长如此,芙蓉不耐寒”时,那都是站在本体旁边凌视现实。那态度我以为太冷酷,太傲慢,或者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带点狐假虎威的神气。在相反的方向,刘希夷又一味凝视着“以有涯随无涯”的徒劳,而徒劳地为它哀毁着,那又未免太萎靡,太怯懦了。只张若虚这态度不亢不卑,冲融和易才是最纯正的,“有限”与“无限”,“有情”与“无情”——诗人与“永恒”猝然相遇,一见如故,于是谈开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对每一问题,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于是他又把自己的秘密倾吐给那缄默的对方: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因为他想到她了,那“妆镜台”边的“离人”。他分明听见她的叹喟: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他说自己很懊悔,这飘荡的生涯究竟到几时为止!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他在怅惘中,忽然记起飘荡的许不只他一人,对此清景,大概旁人,也只得徒唤奈何罢?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从这边回头一望,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至于那一百年间梁、陈、隋、唐四代宫廷所遗下了那分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宫体诗,不也就洗净了吗?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后也就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从估计的。
细读上文,可以清晰地看出闻一多先生对《春江花月夜》是从头到尾分段讲解的,每一段诗句之后,紧跟着的就是他对这一部分的理解和评价。这一点是我们准确理解闻一多先生所表达含义的关键点。
篇首八句、接下来到第十六句止,闻一多先生都分别评讲了,“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更夐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寂的境界”,这些都是分别针对这两部分的。从第十七句起到全诗结束,先生用自己的理解把这一部分串了起来,而后开始评价:
“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特别提醒注意,这里只有一个句号。我们先把这一句话稍微缩一缩:
这里一番晤谈,有的是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再来看看“这是诗中的诗”之中的“这”指的是什么。根据字面理解,闻先生的意思应该是:全诗的这一部分(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结尾,就是“这”之所指),通过一番晤谈,体现了张若虚强烈的宇宙意识,以及从中升华出来的纯洁的爱情,还有从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全诗的精华部分,是诗中的诗。
还可以有一种理解:闻先生在这句话的前半句谈的是诗的一部分,最后的评价却是针对整首诗而言的。人的思维发生跳跃(更何况作为一个诗人),这也是可以接受的。可为什么又说是“顶峰上的顶峰”呢?其实,闻先生在评价刘希夷时已经埋下伏笔了,他说“这时的刘希夷实已跨近了张若虚半步,而离绝顶不远了”,已经表明他将用“顶峰”(或绝顶)来形容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了。那么这一顶峰是什么的顶峰呢?——别忘了闻先生这篇文章讨论的是宫体诗——这只是“宫体诗的自赎”这一过程的顶峰!而“顶峰上的顶峰”,前一个“顶峰”指的是刘希夷,后一个“顶峰”指的是张若虚,这样理解是符合闻先生的思路的。
闻先生接下来的说法更是印证了这一理解:“从这边回头一望,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原来以为到了刘希夷这儿已经是顶峰了,没想到出了个张若虚,以一曲《春江花月夜》把他比了下去,成了新的顶峰。自然,刘希夷这座山峰只有退居其次了,卢照邻和骆宾王等人更是一堆小山丘、泥丸点点也。这样看来,前面提出的两种理解,还是后一种可能性更大,即闻一多先生的这一评价针对的是《春江花月夜》整首诗。那么,这一顶峰指的会不会是唐诗的顶峰呢?显然不可能。一则闻先生此文的讨论范围明确限定在宫体诗,二则他根本就没有把张若虚和任何一位初唐以后的诗人作比较。无需论证就获得所谓的“孤篇盖全唐”的称号,天下没有这么好的事吧?
即使我们把范围再扩大一点——从宫体诗范围扩大到整个初唐,《春江花月夜》是否能在初唐称雄还很难说,起码在闻一多先生眼里还有个“顶峰”级的高手,他在文章结尾时写道:“因此,向后也就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从估计的。”路已经清除好了,被誉为“盛”的时代即将来到,在这期间能称得上顶峰的,除了张若虚,还有陈子昂。敢情《春江花月夜》“孤篇盖初唐”都不能说啊。
可见,“孤篇盖全唐”不可能是闻一多先生的意思,他的原意是明显的:《春江花月夜》一诗达到了宫体诗范围内的顶峰水平。这样看来,前面提到的几种对闻一多先生的评价的不同意见,如“恐怕有些人不会认同”和“值得商榷”之类,现在回头看,如果他们正确理解了闻一多先生的本意,估计也就不会不予认同、也不存在多少商榷的余地了。
12卷本《闻一多全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保留了许多闻先生珍贵的手稿,检索其间,发现还有几处谈到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恰好可以作为了解闻先生原意的最好的佐证:
《闻一多全集·6》(唐诗编上)P99《唐诗要略》(此文属提纲性质,根据作者手稿照相复印件整理而成),在《春江花月夜》之下作者标注“宫体诗的顶峰”。
《闻一多全集·7》(唐诗编中)P343:“《春江花月夜》传诵千古,说者谓'孤篇横绝、竟为大家’,信然。”
《闻一多全集·8》(唐诗编下)P119《全唐诗人小传·张若虚》:“然咏月之作,此篇固千古绝唱矣。”
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见到一篇程千帆先生发表于1982年的论文,题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抗日战争时期,闻一多在昆明写了几篇《唐诗杂论》,其中题为《宫体诗的自赎》的一篇,对张若虚这篇杰作,作了尽情的歌颂。闻先生认为:“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诗篇的第十一句到第十六句,比起篇首八句来,表现了“更夐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寂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对于第十一、十二、十五句中提出的每一问题,“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对于第十七句以下,展开了征夫、思妇的描写,则认为“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闻先生因此赞美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程千帆先生也注意到了闻一多先生的逐段讲评,也几乎触到了最终的结果,可惜功亏一篑,在最后一步随口说道:“闻先生因此赞美说……”而未注意到并指出闻先生评价的限定范围。很可惜,就像围棋高手在形势一片大好之下来了步随手棋,与揭开谜底擦肩而过。于是,对闻先生原意的误解,又继续下来了。
最后再说说关于《春江花月夜》的其他几种评价的出处。经查,“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这句话是有根有据的。清末学者王闿运(是杨度和齐白石的老师)说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陈兆奎辑《王志》卷二《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可见这一评价确是作者的本意。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评价只是认为张若虚仅仅凭着一篇名作传世就对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配得上“大家”称号,但绝无“孤篇盖全唐”之意——唐代的“大家”可不止一个两个哦。
至于“孤篇盖全唐”、“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说,我一直没有查到出处。程千帆先生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集评》一文汇聚了历代众多的评价,从中也没能找到这两句。而且似乎这样说的人都爱用“被誉为”这一句式,其来路实在可疑。估计是有人在错误地理解了闻一多先生的本意之后,再提取王闿运评价中的“孤篇”二字,如此以讹传讹而来的。哎,总不会是受到杨子荣的“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的影响吧?
闻一多先生的《宫体诗的自赎》一文写于1941年,至今已过了将近70年的时间。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文中这句被极为频繁地引用的话一直未能得到学术界正确的阅读和理解,这实在说不上是件正常的事。
第二篇:人生无顶峰美文
大学时代我很喜欢一门基础课——机械制图,因为喜欢,我从线条的粗细、形状的大小中感觉到的不是枯燥无味,而是一种凝固的美,因而我每次完成制图作业时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琢磨图中的每一个细节,我希望我的图尽善尽美。第一次作业发下来,老师给了一个“B”,这对我是一种鼓舞,于是以后我更加勤奋,因为我的目标是“A”,那意味着完美无缺。但是,尽管以后随着知识面的扩展,我的图一次比一次画得好,老师给的成绩却总是徘徊在“B”和“B+”之间,甚至有一次我画的一点错误也没有,老师也只给我一个“A-”,这表示比“A”还差一点,达不到完美的程度。我心中憋足了劲,为了一个“A”,完成制图作业时,我几乎全身心地投入。但直到这门课结束,我也未得到一个“A”,怀着深深的遗憾,我告别了校园。
大学毕业后我进了一家大企业,由于扎实的制图基本功使我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如鱼得水、游刃有余,领导的重用更使我有一种人尽其才的感觉。但是我心中总想起当年未得“A”的遗憾。
一次,无意中邂逅了我当年的制图老师。说起了大学时代的往事,我道出了心中的遗憾,我很想知道老师当时对我这个学生的看法。
老师说:“你是我教过的画图最好的学生,但我不愿给你‘A’。因为人生无顶峰,人只有树立了目标,才会奋力拼搏去实现,而那些能轻易得到的成绩往往不会被珍惜。我当时就希望你在人生之旅中也能对一个目标憋足劲地追下去。”
轻易得到的“A”可能很快会销蚀一颗进取的心,这就是老师从不给我“A”的理由,他让我永远生活在希望之中、追求之中。
人生中,永远的向往带来的进取心远比暂时的成功带来的满足感重要。
一个成功的老师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某个行动或者某句话打动学生并因此影响他的一生。如此要稍微梳理一下我们十几年的求学生涯,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有的老师如清风吹过,已经难留痕迹;而有些老师却如树木生根,深深地扎在我们的心里。我坚信,世间没有坏老师,却有“不好”的老师。我一直认为,中国应该让最优秀的人才去做教师,但是事实是:中国最优秀的人才往往不去做老师,尤其不去做中小学老师。教学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只需要上好每一堂课就可以;教学又是最难的事情,因为它不但需要爱心、慧心,还需要智慧和学识。
第三篇:第七单元 宗教复调音乐顶峰
第七单元 宗教复调音乐顶峰—巴赫
教学内容:
1.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巴罗克音乐—巴赫的《马太受难曲》的音乐风格特征
2.初步知道“巴罗克音乐”“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和音乐家巴赫
3.在歌曲演唱中分辨不同脸谱的不同表现力。4.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从音乐中了解到西方多源文化艺术 教学课型:多媒体 教学学段:高一年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巴赫人物的介绍以及对于《马太受难曲》的欣赏和学习,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巴赫对世界音乐所作的贡献和巴洛克时期宗教复调音乐的艺术风格特征。
2、能力目标:通过体验、比较、创作、探究等多样性活动,使学生了解主、复调音乐的区别并掌握其辨别技巧。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学会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多样性,并透过《马太受难曲》体味音乐所折射出的巴赫的精神世界,深刻了解这首作品之所以成为巴赫音乐从埋葬走向复活的转折点,是因为音乐中无不渗透出生命的真正涵义即以一种超我的状态坚定自身对理想和信仰不断的追求,永不放弃。
教学方法:情景导入式、诱导启发式、重点难点:
1、掌握主、复调音乐的辨别技巧并学会简单的创编。
2、鉴赏《马太受难曲》,了解其隐含的精神实质,并通过音乐加深对巴赫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播放《耶稣受难记》视频片段,提问:在观看视频片段中知道片段讲述了什么故事?(耶稣受难记)(这部视频片段讲述了耶稣受难记)也叫做《马太受难记》,接下来我们聆听感受《马太受难曲》的音乐。(第1、72、78分曲 选择片段)聆听感受体验《马太受难曲》第七十二分曲中音乐的情绪和特征及风格,《马太受难曲》第七十二分曲采用了一首著名的圣咏旋律。题目是“主啊,此时不要离开我“。这是一首”“众赞歌”,在演时要求听众一起演唱。这首歌曲在《马太受难曲》中先后出现过5次。这次是在耶稣死去之后出现的,将这部宗教悲剧推向了高潮。第七十二分曲旋律暗淡,音调低沉。悲沉的 音调营造了耶稣死去后的悲痛气氛。《马太受难曲》第一分曲的题目:“来吧,锡安山的女儿们”。这首歌曲是这部悲剧的序幕。展现了耶稣临刑前被游行示众的场景。《马太受难曲》第七十八分曲是《马太受难曲》的终曲。题目是“在你的墓前、我在哭泣”。终曲和第一分曲首尾呼应。不同的是,原来那悲哀的感情已不在强烈,一切痛苦皆化作平静的祈祷。歌中唱道:“安息吧!安息吧,你那疲惫的圣体!”、“我们落泪、下跪,呼喊墓穴中的你,轻轻的安睡吧!”第七十八分曲和第一分曲一样是双合唱曲。音乐安详、轻柔的气氛中渐渐淡去,复归于平静之中。
第一分曲是开场的双合唱曲,是整部作品的序幕。在管弦乐队伴奏下,气势磅礴的双合
唱队一开始就把人们引入一种悲哀的气氛中,确立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调。
二、讲解什么是“受难曲”受难曲的来源(与课件同步)
三、由老师介绍巴罗克艺术的由来并引出巴罗克音乐。(与课件同步)
巴罗克一词本意是指奇形怪状的珍珠,引申意是指奇特,怪异的事物。由于当时的艺术创作慢慢趋向于打破古典主义的束缚,并且崇尚一种华丽、炫耀,夸张的效果。因此很多保守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将那时期的艺术风格统一贬称为巴洛克。但我们知道没有创造便不会发展,任何一种事物的革新都必须要经历一段曲折坎坷的过程。而如今,巴罗克艺术也久经时间的考验,成为世界艺术史上宝贵的财富。
四、(欣赏一段介绍巴赫的视频)并对作者进行简单介绍(这里与课件同步)作者介绍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巴赫生于法国的爱森那赫,祖辈都是音乐家,是延续了几百年的音乐家族中的第五代。1695年巴赫 10岁时父母先后去世,从兄约翰·克里斯托弗(管风琴家)学习音乐。15岁参加教堂唱诗班独自谋生。18岁起历任多处教堂和宫廷的乐长及管风琴师。1703---1708年分别在阿恩施塔特和 米尔豪森的教堂任官风琴师。1708---717年在魏玛任宫廷管风琴师。1717---1728年 在 克腾的利奥波德亲王宫廷任乐长,因亲王喜爱器乐曲,并拥有小型乐队,巴赫为此乐队创作了组曲和协曲等。1723年任来比锡圣托马斯教堂唱诗班主领班并在唱诗班学校任教,直至1750年去世。
巴赫是巴洛克时期音乐的集大成者,作品浩如烟海,他创作了除歌剧外的几乎所有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体裁,许多作品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主要作品有:二百多部宗教及世俗“康塔塔”、若干部宗教《受难曲》、《b小调弥散曲》、《平均律钢琴曲集》、《创意曲集》、《古钢琴组曲》、小提琴和大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勃兰登堡协奏曲》六首、《乐队组曲》四首、《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帕蒂塔》、《意大利协奏曲》和大量管风琴曲,晚年所著《赋格的艺术》一书等。
五、介绍主、复调的定义以及进行区别的方法。(与课件同步)
利用通俗的解释方法给学生解释,为学生构建一个初步的框架。(主调:以某一条旋律线为主。复调:多声部叠加,各声部均衡)给学生合唱训练时的练声曲,并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体验。
六、可以尝试让学生创编简单的主、复调音乐。(以小组为单位)
七、欣赏2000年纪念巴赫逝世250周年《摇摆巴哈》音乐会。(课外拓展)
总结:巴赫曾经说过“只要谁能和我一样努力,谁就能和我获得一样的成就。”他完全坚信在自己努力付出之后,必将获得成功。历史是一块很好的试金石,在无数音乐家的检验下,我们更加肯定了巴赫的精湛的技巧和高贵的思想。曾经有人这样形容过:“巴赫与音乐是相互渗透的。”我认为这样的形容并不是最恰如其分的,更准确地说是音乐使巴赫坚定了自身的信仰,是巴赫让音乐充满了生命的气息!我们相信,巴赫的音乐将伴随着巴赫的精神在世界艺术殿堂中经久不衰!
第七单元 宗教复调音乐顶峰—巴赫
学生:马丽萍
班级:09音乐2班
学号:09050401016
第四篇: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巴赫
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巴赫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巴洛克音乐
感受《马太受难曲》的音乐风格特征
初步知道?“巴洛克音乐”、“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和音乐家巴赫 教学重点:巴洛克音乐,复调音乐,巴赫音乐的赏析 过程;
一、导入。
1、播放两段音乐,分辨哪段是中国音乐,哪段是西方音乐。
2、讨论中西音乐的差异。
播放〈百家讲台〉片段,回答此问题。
二、课题《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巴赫》
关键词:宗教音乐、复调音乐、巴赫
1、宗教音乐
讲述特定的时代,展示西方音乐发展的音乐年轮图片。
巴洛克音乐:17世纪——18世纪中叶起源于意大利并流传于欧洲以及拉丁美洲的一种音乐风格。巴洛克原意为“怪异的珍珠”“荒谬的思想”,被18世纪末的文艺理论家用来贬称17世纪以来的意大利建筑=雕刻、绘画等艺术,此后就成为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总称。其特征是高贵庄严,气势雄伟,富有动力,常给人以紧迫感。同时期的音乐大体上也有这样的特征,故称为巴洛克音乐。讲解西方宗教音乐:是欧洲艺术音乐的创作源头。欣赏视频《哈利路亚》 讲解《弥塞亚》。
2、复调音乐
(1)复调音乐概念: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曲调以对位法的法则结合在一起的多声部音乐。主要特点在于各声部都有独立性。
用小步舞曲分手演奏做说明。
(2)主调音乐概念:是以一个曲调为主,其余声部作为伴奏以陪衬或加强这一曲调的音乐作品。
用《土耳其进行曲》做说明。
(3)十二平均律概念:将8度音程分为12个相等的音程的律制。用FLASH演示说明。
现象中国明朝时代
欣赏:《D小调托卡塔》。管风琴演奏。
3、巴赫
(1)播放视频《巴赫生平介绍》 音乐之父——巴赫讲解。(2)《马太受难曲》赏析
第1分。讲解,赏析。第72分。讲解,赏析。第78分,讲解,赏析。(3)G弦上的咏叹调欣赏。视频播放。
(4)D小调脱卡塔三种演绎欣赏。
结尾;
谈谈对巴赫和巴洛克音乐的认识。
播放〈百家讲台〉片段。
第五篇: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巴赫
音乐鉴赏《走进巴洛克——巴赫和他的时代》教学设计 华强职校音乐组罗琼
一、课前系统部分
1、课标分析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理解多元文化,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本节课的设计主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路,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自主交流和展示,结合课堂上互动的辨析探究和拓展,来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在对经典音乐作品的审美体验中知道“巴洛克音乐”、“宗教复调音乐”“卡农”及巴洛克时期代表音乐家巴赫,认识该时期典型乐器管风琴等,在聆听感受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巴洛克时期宗教复调音乐艺术的魅力。
2、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中第七单元的内容,但教材的原标题是《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巴赫》,教学内容也只是欣赏《马太受难曲》(第1、72、78分曲)。《马太受难曲》虽是巴赫的代表作,但该作品是对耶稣受难过程的叙述,较为沉重、压抑,而且欣赏曲目就需要二十多分钟,时间太长,内容也较单一,这样很难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根据新课程提倡的根据实际可优化组合教学内容的要求,也考虑到自本单元开始,后面将有八个小节按照西方音乐发展史的顺序进行学习,于是教学设计就从西方专业音乐发展史的发展时期出发,进行了该课教学内容的重组,选择了巴洛克时期代表音乐家亨德尔、帕赫贝尔、巴赫的经典代表作品,从而引导学生逐步地探讨巴洛克时期的流派风格,重要人物及其主要作品,感受体验该时期的音乐风格特征。由于专业音乐的欣赏牵涉到音乐知识方面的内容,作品风格与当今时代差距也较大,欣赏曲目及知识点也尽量从学生的认知经验出发,找到与当代的切合点,抓住巴洛克音乐特点及巴赫这两个主要方面,其它知识性内容仅以课本上的介绍文字为度,不过多讲解,重点放在欣赏、感受、体验上。
3、学生分析
职高生的音乐能力相对较为薄弱,音乐素养也较低,音乐欣赏面较为狭窄,大部分只是喜爱流行音乐,对于古典音乐,尤其是西方专业音乐知识了解甚少,缺乏一定的兴趣,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须结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等要求,结合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对巴洛克时期音乐的聆听感受鉴赏并参与实践和辨析探究的过程中,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西方古典音乐的兴趣,并结合流行,通过当代对巴洛克音乐的融合运用,拉近距离,使学生通过感受、体验巴洛克音乐的艺术魅力,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
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巴洛克时期各代表音乐家的介绍及其代表音乐作品的欣赏和学习,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巴洛克音乐、宗教复调音乐以及代表音乐家西方音乐之父——巴赫的音乐成就。
(2)能力目标:通过感受、体验、比较、探究等多样性活动,使学生了解宗教音乐,对巴洛克时期音乐有鉴赏辨析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学会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多样性,并透过体味宗教复调音乐所折射出的人的精神世界,深刻了解巴洛克音乐的宗教性、复杂性,感受巴洛克时期音乐独特的美。
5、教学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巴洛克音乐风格特征。(2)初步知道“巴洛克音乐”、“宗教复调音乐”“卡农”和音乐家巴赫。
6、教学策略(1)现代化教学手段——自制的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音频,做到声像结合、视听结合,让学生能更形象直观地体验感受。
(2)通过对作品生动形象的介绍以及与结合现代对巴洛克音乐的运用,缩短学生与巴洛克音乐的距离感,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启发学生通过探究、分析、比较、感受、体验的方法,潜移默化地获取新知识。
7、教学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课前布置探究小组,让学生多渠道地搜集一些关于巴洛克音乐及代表音乐家巴赫的知识,使他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做好课件准备在课堂上展示交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易于学生理解接受,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2)教师的教学准备
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重难点,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出发,根据需要选取整合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家、音乐代表作,音乐知识点,创造性地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各项环节,布置好学生的探究内容,搜集剪辑好各类音频视频素材,制作好多媒体课件。(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
整个教室营造出古典音乐艺术的氛围,墙壁上挂上巴洛克时期音乐家的图片,并播放《勃兰登堡协奏曲》音乐,使学生一进入课室就如同进入了西方古典音乐的世界。
8、教学用具:
音乐鉴赏书、电脑多媒体课件
二、课堂系统部分 课前探究部分
布置两个探究小组:巴洛克探究小组及巴赫探究小组,让各小组收集、查阅、整理所需各类素材,并在过程中学会学习,根据理解自主做好课件,准备好课堂上的交流展示,教师给予适当指导。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师:在人类音乐文化千姿百态的百花园地中,西方音乐是一支奇葩。我们常见的各种乐器,如钢琴、小提、管乐,我们学习的乐理知识等都是西方音乐发展的产物。西方专业音乐的发展对今天全世界的专业音乐学习奠定了基础,它也有着几百年的历史,每个时期都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说到西方文化,同学们最熟悉也最喜欢的要算是每年一度的圣诞节了,首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西方圣诞必唱的一首合唱,请同学们思考:这首音乐作品的名称?它适合在哪里演唱,人们通过歌唱表达了什么? [播放音乐视频《哈利路亚》]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圣诞节教堂必唱曲目《哈利路亚》进行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西方宗教音乐有了初步的感受和体验,从而顺利进入巴洛克音乐的世界。生答略
(二)新课学习
1、巴洛克音乐(1)概念简介 师:《哈利路亚》作于文艺复兴后,这个时期是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宗教具有很高地位,各种艺术围绕着宗教,充满了蓬勃的生机。这个时期被称为“巴洛克时期”,那么,巴洛克代表着什么意思?巴洛克时期到底有什么样的风格特征呢?为了更好的学习,课前我们布置了探究小组,下面,请巴洛克探究小组上来为我们展示汇报一下他们的研究成果。
巴洛克探究小组学生进行展示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小组对于本课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成果展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生为本”的教学宗旨。
教师小结强调巴洛克时期的艺术风格——其特征是高贵庄严、宏伟壮观、气势雄伟、富有动力,常给人以紧迫感。同时期的音乐大体上也具有这些特征,故称巴洛克音乐。(2)感受体验
师:也许很多同学觉得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离我们实在是太遥远了,其实不然,巴洛克风格直到现在都深深渗透各个艺术门类,在音乐方面也是如此,这是其他音乐风格所不能替代的,如前两年热播的电影《我的野蛮女友》的配乐,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欣赏电影版的《D大调卡农》——改编自巴洛克时期德国作曲家帕赫贝尔的《Canon and Gigue in D》。设计意图:《D大调卡农》是电影《我的野蛮女友》中的主要配乐,结合当代热门电影中对巴洛克音乐的运用,拉近巴洛克音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体验巴洛克音乐风格特征。教师简介卡农和复调音乐的概念。
深化体验——学生带着理解再欣赏弦乐与童声合唱版本《D大调卡农》,进一步领会卡农这个音乐创作手法,体验巴洛克音乐的宗教复调性。
2、西方音乐之父——巴赫(1)介绍巴赫
师:卡农是复调音乐的一个创作手法,帕赫贝尔也是巴洛克时期的一位音乐家,但巴洛克音乐的最杰出代表是他的学生——被称为西方音乐之父的巴赫,他的去世也标志着巴洛克音乐的终结。那么巴赫到底是何许人?又有怎样的非凡成就?下面就有请我们的巴赫探究小组来介绍一下。
巴赫探究小组进行展示介绍。
设计意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既是学生学习内容的展示,也是教师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以学生为本,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易于建立平等、和谐、互学的教学氛围。教师小结
(2)代表作欣赏
欣赏视频——巴赫的代表作管风琴曲《d小调托卡塔》
思考:这个乐器的名称叫什么?给你带来怎样的音响效果?这部作品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学生感受聆听,讨论回答。
(三)辨析探究
师:我们了解了巴洛克音乐,了解了巴赫,接下来要考考大家的耳朵了,老师这里有两小段音乐,请同学们仔细聆听分辨,哪段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巴洛克音乐?另外,在表格旁边有四组选项,请将相应的选项归类。
巴洛克音乐
浪漫主义音乐
音乐风格特征
A 宗教性
B 民族性 A 严谨复杂
B 自由抒情 A 宏伟庄严
B 细腻幻想 A 注重理性
B 注重情感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仔细聆听思考,亲身参与分辨探究,进一步明确巴洛克音乐的概念,并在实践中深化理解,增进感受,从而真正具备对巴洛克音乐赏析能力。
(四)拓展体验
师:2000年是巴赫逝世250周年,在这一年许多当代的音乐大师都用了各种形式来表达他们对这位伟大作曲家崇高的敬意。其中最盛况空前的就数《摇摆巴赫》音乐会,以融古典乐、爵士乐和摇摆乐为一炉的全新方式,使严谨神妙的音乐变得更为丰富而充满诙谐的趣味。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身临其境,感受巴赫音乐在世界音乐发展中的影响,也再次感受一下复调音乐各个声部独自成曲的风格特征。给大家带来的是由五个萨克斯来演绎的《d小调托卡塔》。
欣赏2000年纪念巴赫逝世250周年德国莱比锡举行的《摇摆巴哈》音乐会 设计意图: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巴赫音乐对世界音乐发展的影响,体会到人们对于巴赫音乐的喜爱之情,了解当代音乐中流行爵士与古典的完美结合,同时,也再一次感受巩固了巴洛克音乐、宗教复调音乐的知识。
(五)教师总结
巴赫曾经说过“只要谁能和我一样努力,谁就能和我获得一样的成就。”他完全坚信在自己努力付出之后,必将获得成功。历史是一块很好的试金石,在无数音乐家的检验下,我们更加肯定了巴赫的精湛的技巧和高贵的思想。巴赫的音乐被称为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基本代表了巴洛克时期的最高音乐成就,为后面的古典音乐和浪漫音乐发展铺平了道路,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学生在《D大调卡农》的音乐声中离开教室。
三、课后系统部分 教学后记:
“只要谁和我一样努力,谁就能获得和我一样的成就。”我以巴赫的这句名言,结束了我这节课的教学,课上探究小组的精彩展示,学生的专注的感受体验,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学时间的合理把握,使这堂课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在欣喜之余我也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之中„„
1、优选教学内容是这节课教学成功的前提。本课是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中第七单元的内容,但教材的原标题是《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巴赫》,教学内容也只是欣赏《马太受难曲》(第1、72、78分曲)。《马太受难曲》虽是巴赫的代表作,但该作品是对耶稣受难过程的叙述,较为沉重、压抑,而且欣赏曲目就需要二十多分钟,时间太长,内容也较单一,这样很难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根据新课程提倡的优化组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对巴赫以及该时期的音乐作品及音乐家进行了大量的搜集整理和遴选,从即将到来的圣诞节引出亨德尔的《哈里路亚》导入,再由学生喜欢熟悉的电影《我的野蛮女友》配乐——《D大调卡农》入手介绍巴洛克复调音乐的特征,而重点介绍巴赫及他的管风琴代表作《d小调托卡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作曲家的伟大以及宗教音乐的魅力。最后结合当代爵士与古典融合的《摇摆巴赫》拓展赏析,内容几乎包揽了整个巴洛克时期的代表音乐家及经典作品,从古到今,由点到面,曲目选择也贴近学生的实际经验,自然使学生对巴洛克音乐产生亲近感,教学开展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2、教学环节的合理安排是教学成功的保证。音乐艺术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音乐学科同其他学科具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即:体验的方式。因此,音乐教育过程,是一个学习者对音乐的感受、感悟和音乐对学习者的感染、感化过程。从这点出发,结合新课程中提倡的学科综合的理念,以体验为主轴,共包括了兴趣导入、展示交流与赏析、听辨探究、拓展体验四个部分,通过巴洛克时期的建筑、雕塑、绘画、服饰等艺术的呈现,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巴洛克时期的文化艺术风格特征,把学生带回到了那个时代;通过展示交流,作品赏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再通过进一步的辨析,拓展延伸,各部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充分展现出了“以学生为本”的音乐教学观。
3、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精彩展示是教学成功的强动力。本节课安排了两个探究小组的汇报展示,在观看学生准备的课件展示中,深为他们收集、分析、处理音乐信息以及表达的能力感到欣喜。探究小组的课件做得十分精美,具有浓郁音乐气息,其中使用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加上准确的语言表达,让我不得不佩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这些资料也都体现出学生们所经历的自主、探究的音乐学习过程,成为该课教学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给课堂增添了活力。其他学生也通过探究小组的介绍,专注地跟随着老师的引导深入体验音乐,积极讨论交流,主动地参与学习体验与鉴赏,整个课堂所表现出来的欣赏与学习的氛围是那么融洽与浓厚,如在聆听了巴赫的管风琴曲《d小调托卡塔》后学生感受到了恐怖、庄严的感觉,这恰恰就是管风琴的音色特点和宗教色彩的体现;而在对音乐听辨探究中全体同学异口同声地说出答案,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的。
在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也有一些深深的遗憾:课堂伊始,学生看到那么多听课老师,都开始紧张起来,神情严肃,在一些问题上没有把握不敢大胆回答,反应不够热烈,而我也不由自主地受到这种气氛的感染,在一些作品的讲解上放得不够开,声情并茂上有所欠缺,甚至有了“卡壳”的现象,明显的课前“预热”不够,虽然很快调整,但总是觉得缺憾。其次,由于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内容,涉及到许多关于专业音乐的概念和知识点,所以在教学环节上安排比较紧凑,留给学生自主讨论的时间相对有限,学生就较难做到完全的自主体会、发现总结。音乐教学并不是让学生学会音乐,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己会学音乐,我想学生讨论时间如果安排得再多些,长些,那么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会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