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初中生历史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和对策
浅谈初中生历史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和对策
摘要:本文旨在探索初中生历史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和对策,以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笔者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陋见,希望能为历史教学提供借鉴,不妥之处望广大同仁提出宝贵意见。关键词:历史学习
重要性
原因
对策 [一] 谈谈历史学习的重要性
历史科是一门综合学科,内容广泛,大致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历史的学习对于人尤其是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青少年学生更加重要。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历史学习,历史学家司马迁说:“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伟大领袖毛泽东熟读二十四史。今天我就历史学习重要性谈谈我的看法,竟请各位先生不吝赐教。
一、从个人方面讲历史学习的重要性。1 历史学习对做人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根深蒂固,我们的一些教师不能正确处理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的辨证关系,盲目要求高分,忽视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人格上或多或少存在缺陷:自我定位太高、以我为中心、盲目自信或抗挫能力差、缺乏自信,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历史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历史知识中人格教育的素材,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激励,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戊戌变法中牺牲的谭嗣同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近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学习谭嗣同这种为启民智自我牺牲的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司马迁、罗斯福身残志坚的故事,使学生养成顽强的意志。介绍邓小平三起三落的故事,帮助学生树立笑对挫折、胸怀广阔的品质。2 历史学习对做事的重要性
现在学生最大的弱点就是——判断能力差。历史教学恰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来武装学生的头脑。如对拿破仑、毛泽东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让学生掌握一分为二的方法,提高判断事情的能力。俗话讲“读史使人明智”。通过学习历史,吸收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可以避免在人生的道路上走错路、走弯路。如南唐后主李煜,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写下了“问君能又几多愁,恰试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名句,但是,他却是亡国之君。如果他不是一位皇帝,仅仅作为一位诗人后世将怎样评价他呢?
青年学生应该从历史人物身上学习他们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避免少走弯路、错路,那么就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 从国家社会方面讲历史学习重要性
历史教育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多地搜集有关爱国主义的题材,在讲课过程中加以讲解,增强学生爱国热情。如:1 利用中国古代史中的祖国的灿烂文化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丝绸、瓷器、万里长城、兵马俑都是我们引以自豪的东西。利用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2 利用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如:从《南京条约》到《新丑条约》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定使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增强学生自立、自强意识。3 通过世界近代史的学习增强学生历史使命感。如:通过“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的经验,通过找差距,找原因进一步了解国情,增强学生历史使命感。历史教学要与党中央的大政方针保持一致,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正确的荣辱观。
历史学习的重要性还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总之,历史学习对于人很重要,对青年学生更加重要,正如司马迁所说:“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二]初中生历史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和对策
前一部分已经介绍了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在此我不想在费笔墨。“从社会整体看,学史以‘通古今之变’有助于人们认识世界发展潮流,推动社会进步。从个人方面看,读史有助于培养‘真、善、美’的思想品德和情操,而个人的进步正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因此,无论从社会的发展还是社会的进步看,学好历史都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目前学生对学习历史普遍缺乏兴趣。有关人员对北京2107位学生的统计资料显示:在学生最不愿学的科目中,历史位列第3;在学生对15门功课喜欢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序中,历史位居第2;在学生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的排序中,历史位居第五。[2]历史课在学生心目中地位如此低下,不得不让每一位历史教师反思。在这个部分从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三个部分探索历史课兴趣不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不妥之处望广大同仁提出宝贵意见。
[一] 从学生方面看学习历史兴趣不高的原因
首先,学生在认识上存在偏见。近几十年来,历史科目不受到学生的重视,在学生的心目中将所学科目分为“主
课”,“副课”,历史理所当然是“副课”中的一员。大部分学生认为历史学不学无关紧要,只要学好语、数、外这种“主课”就行了;加之中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也使许多学生认为历史学不学无关紧要。
针对这个原因,笔者认为,首先要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学生所开设的各门功课没有“主课”和“副课”之分,要学习好各门功课,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加之陕西省从2006年中考开始加考历史课,给搞好历史教学加上了加速器,我相信学生一定会逐步改变认识,喜欢历史课。
其次,学生课业压力大也是历史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之一。由于对教师考核评价标准有许多不妥之处,使许多教师对学生布置的作业太多,不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学生当然只能顺从,做那些永远也做不完的作业,谈何兴趣。以英语科为例来看以下一个学生的作业。课堂作业本、作业本、辅导资料一本、英语学习报,对于一个十二、三岁的初中学生来说,压力确实太大,能完成作业已属不错,他还有精力去看没有流下多少作业的历史书吗? 针对,这个原因,笔者认为,应该对教师评价机制作出调整,是各棵教师通力合作搞好教学工作,只有那样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才会考虑到学生的承受力,才会想到学生不光学习某一科。他们一定会在作业量上把握好尺度。最后,历史知识的特殊性,也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之一。俗话讲:“历史是过去的现实”,既然是过去的现实,当然具有不可再现性,越是久远,学生越是不感兴趣,越觉得没有学习的必要。加之,历史知识有众多的人物、时间、地点需要记忆,学生总觉得枯燥无味,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在记忆方面狠下工夫,创造趣味记忆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某些年代本身就有特征,如1234年(蒙古灭金)——四个连续的数字。如公元前359,商鞅开始变法,你只要想到《南泥湾》这首歌曲中有359旅就行了,在他前面加上公元前三个字就可以记住了。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兴趣和效率,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提高了。[3] [二] 从历史教师方面看学习历史兴趣不高的原因 1 授课方式单一,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门的历史教师仍然以“一书(课本)、一笔(粉笔)、一言堂”之“三一先生”的教学方式来组织教学,当然已无法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需求和对新时代下历史教师的要求。
身为历史教师的我们应该在积累丰富知识的同时,也要积极探索、尝试新教法,以满足学生的要求。教学方式要多样化,如组织小型辩论会,吸引学生参与,学生也学会了读书、搜集、整理史料的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指导学生学习,利用视觉的震撼来吸引学生;通过在历史遗址、遗迹上实地讲述历史使学生亲近历史、爱上历史;还可以讲他们经历过的大事,是他们感悟历史。如“申奥”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我相信,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一定可以吸引学生,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自然也会提高。历史教师必须在知识的广度上下工夫,也是提高历史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我门某些教师,认为身为历史教师学好历史知识就行了,不是这样的。众所周知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了众多的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我们必须广泛联系各学科,通过人格魅力、知识动力来吸引学生,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目的。三 从学校、社会方面看历史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
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的今天,人文科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冷遇,历史科也是如此。
首先,在大多数学生家长的心目中,只要学好语、数、外就可以了,像史、地、生这种《小学科》不学也罢,这种错误认识,也感染了学生,学生认为学习历史课不重要,导致历史教学难以有大的作为。作为家长应该纠正这种错误认识和学校一道搞好历史教学,让历史课的作用充分体现出来。
其次,有些学校也不重视历史教学。由于中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有些学校不重视历史教学,致使历史教学质量不高。
最后,社会也不重视历史教学。在市场经济大潮下,人们都关注可以创造巨大价值的学科,游离于古书、档案中的历史科目当然不受重视了,还有近几年,文科高校的就业率低于理工科高校,使学生想说;“历史,爱你不容易”。
历史对做人,做事都十分重要,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历史教学,让历史发挥应有的作用。历史使民族获得新生,历史一定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砖添瓦。
第二篇:公安民警积极性不高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公安民警积极性不高的表现、原因及对策(2011-07-10 09:40:25)转载▼ 标签: 杂谈
信息来源:太子河公安分局 责任编辑:高福鑫 发布时间:2011年3月4日17:26 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公安队伍,首先必须充分调动广大民警的工作积极性。为期五年的“三基”工程建设后,积极性不搞的问题仍没根本解决,在此,笔者结合基层公安工作,总结了公安民警工作积极性不高的几种主要表现,对其原因作简要分析,并就对策作初步探讨。
一、当前公安民警工作积极性不高的主要表现
当前公安队伍的主流是好的,民警的普遍积极性较高,但也确实存在着一些民警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职业认同感降低。社会思想观念的变化,使民警思维产生偏差并且淡化了奉献意识。部分民警思维方式上存在片面性,不能正确看待当地公安事业面临的实际困难,对基层公安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感到困惑。如在经济上,在同一地区,民警的工资收入同金融、工商、税务等部门的工作人员相比相差很大,一般情况下他们的工资是民警工资的数倍;在公安系统内部,不同的派出所、不同的警种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政治上,公安民警职级晋升也是比较缓慢的。这些现实问题都涉及民警的切身利益,民警的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难尽人意导致了民警有后顾之忧,无法集中精力一心扑到工作上来,有时还会将烦恼困苦情绪化,甚至把不如意不顺心之事归结于本职工作,失去了对职业的热情和兴趣,影响了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对政治理论学习兴趣不大,相当一部分民警不能自觉地看书、看报、看电视新闻,心不在焉地参加政治理论学习教育。对公安业务知识缺乏钻劲,满足于学校灌输的知识,满足于实践的直接经验,学习新知识少,钻研法律少,从实践到认识的理性思索少。价值观扭曲,畸形攀比。少数民警心理失衡,不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条件和待遇,横向比福利,纵向比职级,怕吃苦,怕吃亏,追逐名利,谋求享受,将主要精力投在“位子、房子、票子、娘子、孩子”身上。服务水平低,群众认为“窗口”服务单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二)适应能力较差。面对社会发展及新形势下公安工作的要求,部分民警思想上仍存在诸多不适应,工作中缩手缩脚,有畏难情绪。面对新形势对公安工作的要求以及对提高民警综合素质的要求认识不足,面对迅速变革的社会无所适从,面对多发的各种社会矛盾手足无措。学历层次上升了,工作能力没有明显增强。近几年,各级公安机关都很重视学历教育,鼓励民警参加自修、函授大专、本科学习,民警队伍的学历层次比例有大幅度提高。在这些学历文凭中,基层公安领导普遍认为,有些是“水货”,含“金”量少;有的学非所用,专业难用上;有的学用脱节,学历与能力差距大;有的重文凭、轻专业,重书本、轻实践,想干不会干,会干不愿干的现象在一些基层单位仍然存在。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对法律不熟悉、对业务不精通,造成工作上的被动,更有甚者导致违法犯罪。任何一个执法程序的错误,对法律法规运用的不当,甚至是群众对执法态度不满意,都有可能造成群众对公安民警的投诉和举报,受到责任追究,因此产生了怕出事、怕被投诉、怕得罪人的“三怕”思想。少数民警不认真学法,凭经验办案,在法庭上败诉的案件时有发生,甚至执法犯法。
(三)纪律作风散漫。少数民警宗旨意识淡薄,服务意识不够强,主要表现为群众观念不强,宗旨观念淡薄,工作中没能真正体现爱民、亲民、为民的工作作风。其一,警容风纪普遍较差。许多单位的民警基本没有按规定着装和佩戴警用标志的意识,有的上班不着警服,有的着装不整洁、不戴警号,特别是在办公区以外穿警服不戴警帽的现象随处可见。其二,道德行为明显滑坡。少数民警品行不端,讲话不文明,举止失水准。有的奢侈浪费,变着法子在辖区吃拿卡要;有的道德失范,经常涉足营业性舞厅、夜总会、洗脚屋,交朋友不够谨慎,有时与社会闲散人员一起吃喝玩乐。有的办人情案、办“油水”案,公开从事非警务活动,引起群众强烈不满。其三,警纪不严,警令不畅。有的在执法活动中,对法律规定和上级公安机关的指令置若罔闻,随意变通;有的管理失控,无考勤、无工作台帐、无监督措施,对民警经商炒股、非法经营者充当后台等违纪违法行为睁只眼闭只眼,迁就放纵;四是工作不深入。为人处事、执法办案以管人者自居,有的民警在接到群众报警、求助时,态度比较生硬,办事存在推诿现象。对违法行为处罚多,教育少,对处罚对象宣传法律法规不够耐心。工作作风不够扎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不够,就事论事。有的工作推诿拖拉,案件久拖不决,导致当事人有意见,甚至引发涉法上访,执法为民思想不牢。
(四)违法违纪问题突出。一是违纪问题较突出,有的民警大事不犯,小错不断,违反“五条禁令”和《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条令》,有的甚至利用职权徇私舞弊,权钱交易。二是执法粗暴,刑讯逼供问题较为突出。一些基层单位在办理刑事、治安案件中,不是重证据、遵循法律程序,而是轻信口供,轻率结案。对抓到的嫌疑对象,不是依法进行询问,调查取证,而是滥施刑罚,逼打成招。三是不作为,乱作为。有的基层科、所、队随意执法,不作为、乱作为较为突出,有的以言代法、以罚代法、以罚代拘、以罚代教、以罚代刑,有的执法不按程序,隐案、瞒案,甚至办黑案,有的定性不准,有的处罚不到位,该拘留的不拘留,该劳教的不劳教,该立案的不立案。
二、当前影响公安民警工作积极性的原因
(一)管理体制不顺。我国现行的公安领导体制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各级公安机关接受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和上级公安机关的业务指导。在这种领导体制下,公安机关的业务工作、人事管理和经费保障都受地方党委政府管理,容易出现许多弊端。地方领导运用权力,以言代法,以情代法,阻扰公安机关正常执法,或指派公安机关参与一些非警务活动,浪费警力资源。在一些基层派出所,违背民警意愿,指派民警参与市容整顿、房屋拆迁等非警务工作的情况还时有发生。有专家认为,我们对警察的定位不准,包括政府、民众和公安机关自己,都有认识不清的问题。公安机关说自己是半军事化单位,是武装性质的治安力量;人民群众说你是有求必应的服务机关;党委、政府说你是枪杆子、刀把子;人大代表说你是执法机关,要经常评议。正因为有这么多的面孔,对于警察的职责和定位,别人搞不清,自己吃不准,现在有很多民警在问:我们到底应该做什么?到底在忙什么?可见,管理体制不畅、职能设定不清,也会影响民警的工作积极性。
(二)经费保障不力。经费保障问题一直是制约公安机关可持续发展的老大难问题。随着社会发展,公安工作任务日益加重,经费不足问题愈加突出。现行公安经费供给体制实行的是“以块管理,分级负担”的地方财政管理体制。由于地方财政困难等原因,不愿负担或无力负担,严重影响了公安工作的发展。以我县为例,2010年人均财政预算仅为5.08万元,除去工资外,公用经费不足2万元。人民警察加班补贴和执勤岗位津贴没有到位,一些基础性建设经费严重不足,公安转移支付被财政克扣。客观地讲,警察也是一种职业,民警从现实生活和理性考虑出发,也要以谋取工资待遇来解决生活来源,保障家庭收入。进入市场经济时期,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坚持提倡奉献精神,但是与之相适应的物质、精神补偿也要跟上。可想而知,经费严重不足的后果必然导致公安工作被动,民警工作积极性降低。
(三)警力严重不足。近几年来,各地的刑事案件、特种行业、公共场所的数量、规摸都逐年猛增,现有警力与繁重公安工作的矛盾日益突出,增加的警力与公安机关所面临的艰巨任务相比无疑是杯水车薪。据调查,在基层派出所民警日加班4 小时,公安民警只能靠自己的身体去拼,用自己的健康去搏。但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长期超负荷大能量的运转往往会造成公安民警心理负担过重、精神压力过大,工作中出现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事难办”就是工作不积极的表现之一。
(四)民警心理失衡。主观方面:面对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日益突现的“金钱至上”观念,部分民警敬业精神退化,缺乏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意识和干劲,工作上不求无功,但求无过。客观方面: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面临新的犯罪高发期,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各项公安保卫任务十分繁重,超常的工作压力,警力的严重不足,一个接着一个的“严打”战役、行动让基层民警疲惫不堪。可以说,广大公安民警所付出的艰辛是有目共睹的,所取得的成绩是应当肯定的。但是,与其他单位相比,民警的待遇不高、晋升困难、危险性高等问题显而易见。通过对比,民警心理容易产生不平衡。正是这种不满情绪,使民警队伍思想不稳定,一定程度上导致个别民警工作积极性不高。
(五)社会关爱不够。一是社会认识偏颇。在中国,只要说治安形势不好,人们习惯性的就会想到公安机关没有尽力,而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人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公安机关而是政府的失职。中国的人们却将这一“板子”全打在公安机关一家的身上,提到社会治安,人们甚至包括一些地方党委、政府认为:那是公安机关的事,与我无关或关系不大。在这种情况下,公安机关在治安管理中“跳独角舞”、“唱独角戏”的现象就在所难免。一方面是公安机关一家对社会治安疲于应付,苦于奔命,同时,还要承受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指责。尤其是目前新闻媒体的报道大多带有倾向性,正反面反差较大,或是倾向于正面宣传,或是倾向于问题的揭露。有的报道宣传的痕迹过于明显,片面夸大揭露公安队伍的阴暗面,导致群众对公安机关抱着否定和抵触情绪。另一方面是社会治安打不胜打,防不胜防,恶性循环。二是政府保障不力。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地方失业率偏高,而政府又缺乏相应的保障措施,一方面造成群体性事件增多,分散公安机关部分警力和精力,使警力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另一方面失业人群生活无保障,闲散社会,违法犯罪,给社会治安带来大量不稳定因素。内外交困,使民警丧失了工作的积极性。
(六)政绩判定失当。在当前监督机制、考评机制还不十分健全的情况下,有一些人际关系较为复杂的单位中,极少数领导受自身素质和能力所限,对有些人、有些问题的看法常常只凭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尤其是那些实际工作成绩突出者,其功绩如果因领导的偏见或不信任未被认可、或者被埋没,甚至被他人取代时就容易导致民警不满。相反,有些民警不务正业,工作一般或出工不出力,或玩花样却被提拔重用。这种先人为主和掺进了个人情感成份的偏见形成后,就会影响上下级的融洽关系,使一些民警因领导者失之公正客观而产生消极怠工现象。
三、提高公安民警工作积极性的途径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政治建警。思想政治教育是调动警察积极性的核心动力。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从而知道人的正确行为,在行为上防止发生偏差。使广大民警保持思想统一、团结一心、步调一致。其次是提高民警的身心素质。作为社会特殊角色的人民警察,其特殊的职能决定其心理压力比一般社会成员更大。为实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公安机关肩负的任务将艰巨繁重。要教育民警正确认识当前的形势,顾全大局,体谅国家的困难,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使民警面对需要与现实的差距,自我控制,调节心理失衡。使公安队伍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任何困难面前都保持昂扬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心
(二)理顺体制,强化警察的执法保障机制。公安保障机制建设要同政治体制改革同步,要与中国国情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立足现状,长远规划,分步实施。一是理顺“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领导体制。实行组织、人事、业务上的直接领导,将管事、管人、管钱一致起来,确保政令畅通,最大限度发挥公安机关整体作战效能。减少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指令的干扰,减少非警务活动,这样既有利于加大队伍管理监督的力度,保持队伍纯洁性,不断提高队伍建设水平和队伍整体素质,有利于改善县级公安机关的经费保障,缩小同一地区间民警待遇差别,调动民警工作积极性。二是建立适应公安机关特点的人事管理机制。公安队伍是一支半军事化的队伍,人数多、专业性强、危险性大,而领导职数少,民警职级、待遇长期偏低。根据这些特殊性,建立符合公安职业特点的人民警察职务序列,在国家公务员序列中单列出来,按照“高于地方,略低于军队”的原则,加大警衔工资在民警工资构成中所占的比例,提高民警生活待遇,最大限度的减少公安机关与其他行政机关公务员之间、公安机关内设机构与基层民警在职级待遇上的差别,充分调动广大民警特别是一线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建立“分级管理,分级、分项负担”的经费保障机制,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三是增强全民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素质,使人们能够自觉的支持配合执法,为执法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警察的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公安民警的队伍建设。首先解决警力不足的问题根据各地区的面积、经济、人口、治安状况等因素来确定本地区形势需要的警力配备数量。把好“入警关”,向素质要警力。首先以全国各专业公安、政法院校毕业生为主要警力资源,形成良性循环。加强对军转干部、社招人员的公安业务培训力度。其三,强化广大民警的日常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民警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通过警务人员培训,使全体警务人员在知识存量、技术存量方面达到全面质量改进。改革现行警务管理模式,应最大限度的把警力下沉到一线,实行“小机关、大基层”,切实解决头重脚轻、机关化严重的问题。科技建警,向科技要警力,提高科技含量,逐步实现公安工作现代化、科技化。建立科学的动态治安防控网络,达到警力资源的有效组合。
(四)坚持从优待警。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严峻复杂,公安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在各项保障不到位的情况下,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关心爱护警察,落实从优待警的各项措施,调动警察的工作激情。一是政治上从优待警。以公安改革为契机,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拓宽用人渠道,进一步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二是工作上从优待警。首先,加强警察执法权益的保护。目前,监督警察执法的途径越来越多,而保护警察权益的机构却明显不足。虽然公安机关督察机构承担了一些维护警察权益的工作。争取纪检部门、督察部门及检察机关支持和参与,依法及时处理各种侵害警察执法权益的问题,把警察的权益保护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其次,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努力改善基层公安机关的办公条件和设施,为民警营造舒适的工作环境。三是生活上从优待警。关心警察身体健康,定期组织警察进行身体检查,对患有严重疾病的警察要想方设法予以全力救助。对于特困警察,设立特困救助基金。并结合实际,科学合理安排休假时间,对加班警察尽量安排补休“充电”时间。科学理财,多方争取资金,确保警察的各项正当福利补助发放到位。尽可能帮助警察解决家属的实际问题。丰富警察精神文化生活,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振奋警察精神,促进积极性,使其毫无顾虑全心全意工作。
(五)以工作绩效公正评价,实施奖惩。现代心理学原理表明:社会群体中每个群体成员都有归属感,都希望自己的工作绩效得到公正的评价。要调动警察积极性,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并根据考核结果正确实施奖惩。实践表明,建立明确地让公众和警察都能理解的警务标准,是提高警务质量、加强警监督的前提和保证。为此,制定一套科学的、切实可行的绩效考核标准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建立一个专门的评估机构,负责绩效考核标准的研究制定和发布工作,指导绩效考核工作,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和通报机制。二是各警种要结合工作实际,开展评优树星活动。如办案明星、调解能手、责任区民警标兵等等,大力在民警中开展比破案、比办案、比执法、比做群众工作、比贡献的“五比”岗位竞赛活动,让全体民警学有榜样、比有标杆、奔有方向。从而激发每一位民警崇尚先进、争当先进、超越先进的意识,激发民警从事公安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产生强烈的爱业、敬业、乐业意识,满腔热情地的积极投入到公安工作中。三是抓好执法质量考核评议,将评议结果与执法单位和民警的经济利益、评先创优、选拔任用、记功授奖挂钩。把日常案件质量评判结果纳入日常绩效考核,及时兑现奖惩。
公安机关肩负着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责,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直接影响着公安工作的兴衰和保一方平安的落实。对于当前公安民警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我们要有清楚的认识,不回避,知根善解,迎接公安工作面临的更加严峻的挑战。
第三篇: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不高的原因及对策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不高的原因及对策
众所周知,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亟需在学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大学生自身成才的迫切需要。大学生中不乏精英和骄子,作为国家的栋梁和未来,对这一群体的法律意识的关注和培养,将会直接影响我国法治化的进程。
有关部门对当代大学生对法律的了解程度进行了调查研究,网络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2份,调查对象主要是四川音乐学院,四川大学,西南石油大学三个学校,川音有46%的学生有一定法律意识;四川大学有61%的学生有一定法律意识;四川石油大学有64%的学生有一定法律意识。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法律法规意识了解程度不够,造成很多大学生已触犯法律,却不自知,还有大学生因心理因素而犯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中阶段缺乏法律课程,普法教育没有落到实处;
法律观点、法律观念是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它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的依据。它们与法律知识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大家看看高中阶段的课程设置就会发现,除了数理化、语文、外语、地理历史之外,作为社会学科的政治,有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哲学生活还有文化生活,就是缺少了法律知识,我们的学生从小到大都没有接触过法律知识,法律知识的缺失造成了法律意识的淡薄,法律意识的淡薄造成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而且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学生学习知识仅仅是为了考试,这种竞争甚至由高中辐射到了学前班,学生的心理压力日益增加,引起学生在心理上的不适,难免会做出一些过激行为而引发犯罪。总之,因为课程设置中法律知识的缺失和考试压力的日益加大是引发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原因。二、一些社会现象也是引起大学生法律观念淡薄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近些年来,社会上一些违法犯罪中现象日益猖獗,有些违法犯罪现象不仅没有得到法律的制裁,反而成了某些人炫耀成功的资本,非法经营,钻营等带来的一夜暴富成了人们眼中成功的典范;加之,司法机关执法不严,出现了一些冤假错案,使人们对法律失去了信心,加之近年来权钱交易,一些官员的胡作非为而逍遥法外,使得人们认为权大于法,不再把法律放在眼中。以上种种原因,给世界观尚未完全成型的大学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大学生也想不劳而获,大学生更想坐享其成,把法律和道德置之脑后,使得犯罪呈高发态势。
三、道德滑坡冲击着大学生的法制意识;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唯钱是图,唯利是图,置道德于不顾,道德的滑坡导致大学生法制意识淡薄,依法治国本身与以德治国是相辅相成的。
四、对法律的信任度不高,态度不坚决;
作为消费者当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应当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但仍有一部分学生会采取自认倒霉或过激的暴力手段;如在个人利益、亲情和法律面前,更多学生会选择前两者。纳税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但迫不得已时才交纳;大部分学生认为捡到的东西应物归原主,否则形成不当得利之债,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这由个人的道德决定,法律不应介入;有少部分学生认为法律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相距较远,学好专业课就行了,只要不违法,法律就与自己没关系,对法律不太感兴趣,因而对《法律基础》课不重视,法律意识比较淡漠。这些都表现出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法律知识懂得不少,然而现实生活中,其行为与法律规定背道而驰,守法的自觉性较差,形成“学而不用”,“知而不信”现象。那么,针对以上现象,应该怎么办?
一、高中应开设法律常识课,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 高中学生处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学生是次品,学生除了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之外,还应该有健全的人格和丰富的社会科学素养,尤其是要有一定的法律素养,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是正当防卫?什么是防卫过当?什么是激情犯罪?等等,这样就会对违法犯罪现象有一个后果的认识,不至于因法律知识缺失而引发犯罪。
二、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法律知识教育;
如今大学教材已经把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合二为一了,每周基本上只有一节课程,或许各大高校可以尝试一种“课时少,内容多”的教学方式,不仅在深化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更加体现在关注法律基础教育方面。开展课堂积极讨论,丰富课余活动,调动学生对这个方面的积极性和互动性,从而提高大学生们的法律意识。
三、高校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大学生违法犯罪是因为法律意识的贫乏,而法律意识的缺陷是由于其心理发展不成熟。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具有较强的意志力、稳定的情绪、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从而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北京大学精神研究所研究员王玉凤研究表明:大学生中有16%至25.4%的有心理障碍,尤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等为主。如在云南大学发生的“2.23”特大杀人案,马加爵于3月15日晚上在海南省三亚市被抓获。云南人力资源中心心理咨询服务中心惠主任说,从提供的资料来看,马加爵可能是一个有人格障碍的人。这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属分裂性质,表现在他性格内向、孤僻、不爱与人打交道;另一方面则属攻击性质的人格分裂,表现在从提供照片上看,马加爵蛮有攻击性。两者结合在一起,可以看出他平时很压抑,如遇上某些事情的话,就有可能爆发,且喜欢报复打击。当今导致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良情绪占主导地位,而不良情绪源自于家庭、社会及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低下,社会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家庭过高的期望值与自身能力差异所产生的压力,有的找不到正确的方式排解,久而久之,使他们有可能通过犯罪的方式而释放出来
四、全社会应大力推进依法治国,营造良好法律氛围。
社会和学校应加强法制氛围的制造:社会应该通过多种媒体,宣传法制观念,进行普法教育。占领网络思想教育阵地,让互联网同样也成为法律宣传的一个新平台。摒弃网络弊端,发扬网络平台的广泛性。加强社会注意荣辱观的教育,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氛围,进而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大学是一个学术重镇,要有活跃而浓厚的学术氛围,有宽松而自由的创新环境,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最后要有良好的文化环境。让大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教育。
针对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还很低,违法犯罪的大学生多数法律知识贫乏,法制观念淡薄,他们不懂得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自我教育的境界。”因此,高等院校高度重视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篇:如何激发初中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如何激发初中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历史课并不受学生重视,被视作“副”课,学生认为学历史是难记难背难思维、枯燥无味,学生宁可多做一道数理化题目,多记一个英语单词,也不愿意多花一会儿时间在历史上,学生对学历史心生厌倦,兴趣索然。所以我觉得要开展好历史教学工作,首先就要把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起来。我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探讨历史
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又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重心是关注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发展。每节课给自己定下三问:课程要达到什么目标?通过什么途径达到目标?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了吗?从设计课程开始注重过程,精心构思,巧妙设计。
二、组织有意义的课堂活动。
课堂教学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设计,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与历史对话,师生共同探讨,互动学习。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可以营造出一种能够使学生心情愉快、无忧无虑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可体会到角色的转换,还能培养学习兴趣。置身于课堂,学生不仅不会感到紧张、沉闷,反而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特别是对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在这种融洽的学习环境中,可以增强他们学习和克服困难的信心,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大胆尝试,从而有效促进能力的发展。
三、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
1、教材内容的问题化
初中生有着好奇的心理,因此我们可以“顺水推舟”,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将教材问题化,将各知识点转化成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尝试探索、合作等)一个个地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找出答案,并生成更多、更深层的问题。
2、教材内容的结构化
很多学生认为历史知识比较繁,导致学生厌学历史,这就需要我们对教材进行重组,将历史知识简单化、直观化,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而不能“见树不见林”。学生的认识结构是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某一课或某一单元历史知识教学时,要注意“瞻前顾后”和“左顾右盼”。要实现教材结构化,教师可以提出教材内容的“纲要信号”,也可以指导学生自己结合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系统框架。
第五篇:当前我县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不高原因及对策
当前我县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不高原因及对策
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是衡量和检验公安工作与队伍建设的根本标准。如何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是公安机关在新形势下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公安机关的一项重要社会任务。现结合我局实际,谈一谈对提高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的粗浅见解。
一、当前影响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一)发案多、破案少。当前我县正处在刑事犯罪的高发期,刑事犯罪的多发趋势很明显。两抢一盗案件居高不下,其中盗窃、故意伤害、诈骗,强奸等案件时有发生,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等微带有联帮结伙性质的案件也时有发生。据统计,从我县2012年上半发案情况看,我局立盗窃案占全部发案的57.4%。
(二)秩序差、管不了。车辆拥挤出入不便、车辆乱停乱放常发交通堵塞,歌厅舞厅、餐饮、娱乐等场所内的打架斗殴、寻衅滋事行为,旅店业内发生的以洗浴按摩为幌子从事的卖淫嫖娼行为,商贩叫卖、家庭装修等产生的噪声污染等,成为我县的交通治安隐患,给群众日常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道路交通供需矛盾加大,一些群众缺乏交通文明意识,酒后驾车、乱超乱抢、乱停乱放,导致道路通行能力下降,道路交通事故频发。在学校、市场周边、停车难、行车难,群众意见很大。比如说,东关小学门前早、中、晚接送小孩时发生人海车海现象。面对这些突出交通问题,公安
(一)、强化硬服务,做人民群众的坚强卫士,提高群众安全感。作为“人民公安”,其主要职能是打击违法人员,保护人民,惩治犯罪,服务建设。从这一职能出发,公安机关只有多破案、多抓捕、多追赃,才能做好人民群众的坚强卫士,才能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一是多破案。破案是硬道理,它体现公安机关的优良作风和公安民警的良好素质。人民群众或被打、被抢、被盗等,遭受不法侵害,而公安机关破不出案,群众心里是很失望的。所以千方百计多破案,破大案,提高破案率,才能顺民心,遂民意。二是多抓捕。抓捕是硬任务,它体现公安机关的拳头作用,能稳、准、狠地打击敌人。案子破了,违法犯罪分子抓到了,使之得到应有的惩罚,人民群众眼里亮堂了许多,心里出了一口“恶气”,也就享受到安全的滋味。三是多追赃。追赃是硬指标,它是公安机关打击处理的最终落脚点。案子破了,人抓了,而赃物没有追回,我们的工作就不完美,人民群众就有一种难以言状的失落感。一旦赃物被追回来了,人民群众享受到“实惠”,真切地感受到公安机关给他们提供的安全感,他们就会对公安机关、公安民警赞不绝口。
(二)、搞好软服务,做人民群众的贴身护士,提高群众幸福感。幸福在哪里?幸福在人民群众的心坎上,在人民群众的笑容里。群众心中有一杆秤,它不秤斤两,只秤尊严。公安民警如何像温柔的护士一样,小心呵护尊严,使人民群众笑容常驻、幸福常在呢?一是维护法律的尊严。如何维护法律的尊严呢?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是维护法律尊严的
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做好人民群众的谋士,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统领工作,讲究工作技巧,才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曾经有人说:老百姓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是为什么,就是老百姓对某些部门某些干部产生信任危机。那么如何才能提高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公安民警的信任感,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我们公安民警的铁哥们、铁姐妹呢?一是要讲究语言艺术,口里念着人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面对群众的报案、求助、上访等,公安民警要讲究语言艺术和方式方法,从三个方面接待、答复群众:第一,站在群众的角度,多讲认同的话、顺心的话、关心的话、帮助的话,避免刺激性语言、管理式语言、家长式语言、情绪性语言,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这不是青年人谈恋爱,距离产生美,而是近距离产生好感。第二,站在法律的角度,多讲公安机关的义务,公安民警的职责,也讲当事群众在法律上应承担哪些相应的义务,使群众能理性对待自己的要求。第三,站在民警自身的角度,多讲需要履行的法律责任和法律义务,如何多、快、好地为群众办实事,替群众排扰解难。如果在工作中确有困难的,多讲解释性语言,杜绝伤害性语言和生硬性语言,争取群众的理解。二是讲究以心换心,心里装着人民。公安民警不能高高在上,坐堂问案,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与群众接触,采取召开座谈会的形式,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我们可以邀请基层组织负责人、企业主、店主、治安积极分子、德高望重的长者参加,倾听他们的意见,请他们就当地治安问题及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