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些地方民主生活会质量不高的原因
一些单位民主生活会质量不高的原因
目前一些单位党内民主生活会质量难以提高有其复杂的深层次的内在原因,既有历史上的原因,又有现实生活中的原因;既有人的主观因素,又有外部环境的客观因素。从目前情况来看,民主生活会质量难以提高的主要症结有:
(一)重数量轻质量,会前准备不足。一些单位在召开民主生活会时,只注重开会的次数是否符合要求,而对开会的质量重视不够。一是学习不够。会前围绕主题安排学习的少,针对性不强,思想不统一。二是选题不够集中。一些单位没有针对会前形势确定主题,临时开会,导致党内民主生活会“生活化”。
(二)重形式轻内容,会中批评不力。一些单位在召开民主生活会时,只注重形式,走过场,而对开会的内容和所达到的目的重视不够。突出表现为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力,不能找准问题和真正解决问题,这是目前民主生活会质量不高的最主要的症结所在。批评不力的主要表现有:
1、不敢批评
2、不愿批评。
3、不能批评。
4、不想批评。
(三)重程序轻措施,会后落实不够。一些单位在召开民主生活会时,只注重是否按照规定走了程序,而对整改措施重视不够。有的没有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有的只在会上谈了个人的看法,没有形成统一的解决办法,有的虽然提出了整改措施,但在会后置之高阁,不了了之,没有抓落实。一些单位虽然对存在的问题找得很准,但由于研究得不够透彻,拿不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或整改措施不够明确具体,没有做到责任到人而无法抓好落实,最终导致问题仍然是问题,矛盾仍然是矛盾。
第二篇:党内民主生活会质量不高的症结及对策
党内民主生活会质量难以提高的症结及对策
民主生活会制度,是党内政治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加强党内批评、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水平和党性修养的有效途径,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一项重要措施。《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指出,“切实改进民主生活会的方式方法,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原则性,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加强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相互监督。”坚持和强化党员民主生活会制度,对于解决领导班子及党员干部存在的问题,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党内民主生活会质量难以提高的主要症结
目前党内民主生活会质量难以提高有其复杂的深层次的内在原因,既有历史上的原因,又有现实生活中的原因;既有人的主观因素,又有外部环境的客观因素。从目前情况来看,民主生活会质量难以提高的主要症结有:
(一)重数量轻质量,会前准备不足。一些单位在召开民主生活会时,只注重开会的次数是否符合要求,而对开会的质量重视不够。一是学习不够。会前围绕主题安排学习的少,针对性不强,思想不统一。二是选题不够集中。一些单位没有针对会前形势确定主题,临时开会,导致党内民主生活会“生活化”。有的天南海北、漫无边际地神侃一通,生活会变成了“大杂烩”;有的顾虑重重、一言不发,生活会开成了“沉思会”;有的只谈成绩不谈问题,表扬和自我表扬相结合,生活会开成 了“评功会”。三是征求意见不够。会前没有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座谈会、开通热线电话、设置意见箱、单独走访等形式,广开言路,全面了解本单位、本系统、服务对象中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人员的心声,认真总结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导致不能查找出真正的问题。四是谈心交心不够。特别是领导班子成员会前交换意见不够,对思想状况综合分析不够,对存在的问题心中无数,不能初步达成共识,导致会上开展批评不到位和“突袭”批评的现象发生,出现了要么相互开展批评不够,要么相互开展批评过激两个极端。
(二)重形式轻内容,会中批评不力。一些单位在召开民主生活会时,只注重形式,走过场,而对开会的内容和所达到的目的重视不够。突出表现为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力,不能找准问题和真正解决问题,这是目前民主生活会质量不高的最主要的症结所在。批评不力的主要表现有:
1、不敢批评。党员干部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制约。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社会生活的“货币化”现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人功利观,促使一些党员干部对于影响其功利实现的言行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由于人的社会地位、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都直接关系着个人功利的实现。因而,不少党员干部非常担心或者惧怕开展批评会影响个人的前途和利益。也就是说,思想潜意识中的功利化,增大了党员干部对“不良”后果的畏惧程度。为了防止“不良”后果,一些党员干部在是非面前绕道走,你好我好大家好,明哲保身,以致在 民主生活会中出现了表面“一团和气”的景象。
2、不愿批评。在过去,特别是革命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党员干部缺点、错误形成的原因多数是主观脱离客观实际的主观主义、经验主义造成的,而且常常是在非自觉状态下形成的。加之当时党员干部对革命和建设成功的强烈欲望,较普遍地希望他人指出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并乐于改正,以便使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更加适合革命与建设实际的需要。这样,在批评与被批评的过程中,不太容易产生思想隔阂,更少有打击报复现象。现在情况有所不同,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客观环境的普遍改善,虽然也难免有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缺点错误发生,但更多的是带有主观故意性质,即明知故犯。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为了自己的利益,故意不作为或乱作为。对这类缺点错误,一般情形下,当事人是非常讳疾忌医的,甚至会极力掩盖,当然不希望别人揭疤瘙痒。对于这类明知故犯的,作为党员干部,没有极大的正义感和勇气,也是不太情愿冒得罪人这个风险的。
3、不能批评。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明知故犯的增多,加之人们民主意识的增强,不少人为防止自己成为众夭之的,则比较注意自己的非正常行为尤其是犯错误的隐蔽性。因为不显山露水,别人就很难发现缺点、错误构成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有的只看到一些现象,有的只是一知半解或道听途说。由于难以掌握真正情况,则党员干部在批评时很难做到胸有成竹,唯恐说的不准确或说错了,造成不应有的矛盾,影响不好。所以,在批评时出现了欲言又止、话到嘴边讲半句、兜圈子、绕弯子等不正常现象。再加之,有的党员干部本身素质不高,对被批评对象不熟悉、掌握情况不明确等原因,造成了党员干部不能有力地开展批评。
4、不想批评。在民主生活会上,大多数是采取面对面的批评形式进行的,由于受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等运动的影响,一些代表谈“批”色变,从过去“无情打击”的极端又走到了“一团和气”的极端。再加之,这些年来,在执行民主集中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家长制”、“一言堂”、“小山头”等现象,致使党员干部对于开展批评所带来的“副作用”担心程度加剧,尤其是在批评一些主要领导时,更是怕白费口舌,怕打击报复,给自己穿小鞋。由于怕字当头,担心挡道,不少党员干部喜欢“锦上添花”,不愿意“花中挑刺”。
(三)重程序轻措施,会后落实不够。一些单位在召开民主生活会时,只注重是否按照规定走了程序,而对整改措施重视不够。有的没有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有的只在会上谈了个人的看法,没有形成统一的解决办法,有的虽然提出了整改措施,但在会后置之高阁,不了了之,没有抓落实。一些单位虽然对存在的问题找得很准,但由于研究得不够透彻,拿不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或整改措施不够明确具体,没有做到责任到人而无法抓好落实,最终导致问题仍然是问题,矛盾仍然是矛盾。
二、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的对策
要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保持民主生活会的长期性、稳定性和高效性,必须从建立健全党员民主生活会的质量保障机制入 手,进一步抓好会前准备、会中运行、会后整改等环节的工作。
(一)夯基础,建立健全会前准备机制。党内民主生活会准备充分与否,直接关系到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班子团结和问题解决。
1、集中学习是前提。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习制度化是党员民主生活会质量保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前提条件。只有集中学习好党的组织生活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批评与自我批评原则等党内有关条例制度和党纪法规,不断引导和启发班子成员联系本单位的实际,对组织、个人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正确思考和积极分析,才能在重大问题上保持思想和行动的一致,为下一步召开民主生活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谈心交心是关键。要完善党员领导干部之间、党员领导干部与下级之间的谈心交心制度。要通过提前做好意见交换、个别谈心、耐心引导的工作,确保在会议上认识统一,真正调动成员相互间正确查找问题、敢于正视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对自己的问题“自觉查、认真找、敢于摆、切实改”的决心和信心,而且也能大大增强党内组织生活的民主性、原则性、战斗性,从而确保民主生活会的质量提高。
3、征求意见是基础。要认真组织好征求意见工作,征求意见的范围要尽可能广泛,要善于运用一对
一、面对面的工作方法,集中党内外各方面的意见,并认真进行梳理。征求意见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采取发放征求意见表、设置意见箱、座谈会等方式,全面准确地把握干部群众对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在党性、党风方面突出问题的反映,为民主生活会的召开做好准 备。
(二)抓关键,建立健全会中运行机制。在民主生活会上,班子成员之间能否相互指出缺点、开展批评,历来是制约民主生活会质量的关键,也是质量能否得以保证的重点和难点,更是对班子每一名成员党性是否过硬、原则性是否坚强的最实际的检验。要解决好这个问题,一要靠班长带头。作为党委一班人的带头人,一班之长要自觉锻炼和提高领导能力和艺术水平,敢于“超越自我”,勇于带头批评与自我批评,要在会议上切实做到集中地、有针对性地解决一至两个问题。二要真正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地“抠”出问题。为此,应坚持做到四个“为主”:
一要正确看待成绩,以深挖问题为主。一些党员干部,随着各种荣誉的纷至沓来,容易在其身上滋长一种居功自傲的情绪,并将这种情绪自觉不自觉地带进党内的民主生活会中,从而直接影响到对问题的正确判断。这就需要在会议中加强正确引导,及时提醒:民主生活会不是组织“评功会”,更不是个人“摆好会”,而是自查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亮丑”会、交心会、共识会。每一名党员干部要真正从思想上放下包袱、丢掉疑虑、求同存异、振作精神,积极参加到健康的思想交锋中来。
二要自觉摆正位置,以自我批评和接受批评为主。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主要内涵,是民主生活会在其内容上所反映出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它定位于自我批评,受到的是大家批评帮助。一旦偏离了这个定位,就难以获得同志之间的真诚帮助。这就要求党员干部相互间开展批评时,主要以个体为主,同时要形成双方的积极“互动”,切实做到:相互批评“敢较真”,指出缺点“不 护短”,接受意见“坐得住”。只有这样,每名党员干部在批评帮助的过程中,思想才能受到一次震动,感情才能得到一次加强,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批评、教育、团结”的目的。
三要认真剖析问题,以承担责任为主。对个人能指出问题,固然是一种进步,但从中剖析问题,进而区分责任和解决问题,才是真正意义上成功。作为“一班之长”一定要主动承担责任,这是从根本上解决“谁来负责”、“谁都不负责”的最为重要的导向性问题。同时,要谨防把党内民主生活会,仅仅囿于狭隘的“为找问题而找问题”的理解和做法上,这样容易使大家产生一种“人人要过关”的畏惧感,从而导致要么造成会议出现“晾会、默会、听会”的尴尬局面,要么造成把问题提得“简单化、程式化、僵硬化”,甚至把个人所提的“不痛不痒”的问题变成不负责任的“希望”,使会议变成了“走过场”的形式会。为有效地防止会议中出现这些现象,核心是抓住“指出问题”,关键是扣住“剖析问题”,根本的是扭住“承担责任”这个中心环节。这三者之间是手段、方法和目的的关系,是缺一不可的整体。只有切实在指出问题上做到“严抠、深挖、不草率”,在分清责任上做到“明辨、求实、不推诿”,才能集中体现会议的科学性、民主性和求实性,才能真正达到通过会议“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要敢于坚持原则,以受到教育为主。同志之间、上下级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有一些思想成见和矛盾,都是难免的,也是很正常的。要化解和消除这些矛盾和问题,途径很多,而通过民主生活会,依靠集体的力量来解决,这是最为有效的途径。但希望民主生活会一次就能彻底解决问题,也是不现实的。这 就需要坚持“三个重新来”:坚持问题找不准重新来,坚持原因分析不透重新来,坚持整改措施定不实重新来。批评是手段,教育是目的。因此,每一名成员要正确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思想武器,自觉接受党内这种特殊形式的教育,真正把教育的过程变为锻炼党性修养、增强思想涵养的过程,变成振作精神、鼓舞斗志的过程。
(三)求实效,建立健全会后整改机制。民主生活会的整改实效问题是一个关键问题,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被忽视,效果大打折扣。有的民主生活会虎头蛇尾,会前、会中热热闹闹,会后整改鸦雀无声,没有严肃认真地落实有关规定,没有形成会前、会中、会后三个时期工作的完整过程,直接影响了民主生活会的质量和效果。针对这些问题,党政主要领导要认真担负起制定和落实领导班子和成员整改措施的领导责任,并努力把好“四关”:
一是把好制定整改方案关。整改方案的制定要同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结合起来,同班子及成员的剖析材料结合起来,同班子成员间的相互批评结合起来,增强方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把好通报公示关。民主生活会后,要及时通报会议的有关情况,以便广大党员、群众和社会共同批评。
三是把好群众评判关。将民主生活会中排查的问题和整改情况及时向群众反馈,把“尺子”交给群众,接受群众评判和批评。
四是把好决议执行关。要坚持做到“三个一定”:对会议未能形成决议的,一定要缓议、再议,切忌随便对外扩散;在成员思想认识不一致的情况下,一定要尽快做好疏通工作,不能 撒手不管,以免形成“隔阂”和“积怨”;对会议正式形成决议的,一定要不折不扣执行,坚决反对执行过程中的“两面派”,确保民主生活会真正见实效。(东安县纪委办公室:邓海祥)
第三篇:浅析“两新”组织党员发展质量不高的原因
笔者近期走访“两新”组织xx家,私营企业主xx人,了解到目前在“两新”组织中发展的党员,存在考察不准、发展不当、质量不高的问题,这一现象应引起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的重视。主要原因是:
一是从业人员入党动机不端正。从业人员存在功利型、虚荣型、盲从型、被动型等多种不正确、不成熟的入党动机,尚未把对党的事业和宗旨、使命建立在深刻、科学、理性的认识基础上。
二是推荐标准异化。主要是“两新”业主左右了新党员推荐工作。由于“两新”组织员工从业的不稳定性,私营业主在人才聘用上常采用非常手段,甚至以“党票”为承诺干涉党员发展工作。
三是组织考察接触对象家族化。“两新”组织大都以家族为纽带,形成盘根错节的血缘关系。在党员发展中,公司党员由于受共同利益和家族关系的制约,从推荐到发展“一条龙”的对考察过程进行“封口”,回避甚至隐瞒了某些有悖于发展条件的事实。
四是基层组织职能弱化。由于业主追求效益最大化的本质要求未变,从业人员追求生存技能提高的热情往往高于追求政治进步的热情,而身边党组织关心帮助、启发引导不足,党员干部示范帮带不够,员工表达入党愿望、与党组织交流的沟通途径不畅,“入党无门、培养无人”等情况在“两新”组织比较明显。
进一步做好“两新”组织党员发展工作,提高新发展党员的质量,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1、完善发展工作体系,多途径选苗育苗。各级组织部门要进一步整合社区、群团组织等基层政治资源,以各类学习、活动吸引更多的“两新”组织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拓展“两新”组织从业人员联系组织、交流沟通的渠道,接受组织上有意识的渗透教育。
2、健全举荐工作机制,全方位培养考察。一是要选配好合适的入党联系人。积极分子确定后,党组织要迅速明确入党联系人,通过入党联系人的工作,加强思想教育和业务指导,使之成为一名业务精通、思想活跃的优秀员工。二是要完善民主推荐、群众监督、组织把关的党内与党外相结合的考察机制。
3、强化基层组织职能,多层面教育提高。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适合“两新”组织自身特点的党建工作运行机制。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要充分发挥表率示范作用,同时还要采取压担子、交任务等办法,有意识地让新党员承担一些急、难、险、重任务,让他们在实践锻炼中不断增长才干,加强党性修养。
第四篇: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和粮食消费大国,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和努力,基本上达到了粮食自给。但是,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有所下降,出现了改种经济作物甚至撂荒等现象。中央接连出台了取消农业税、农资价格综合补贴、良种补贴、购买农机补贴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然而,由于种粮仍未走出“比较效益低”的怪圈,加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依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
下面,我以坪为例来说明农民种粮积极性为什么不高——由于这几年于坪镇有接近35%的年轻人外出打工,年轻的劳动力都外出了,留在家的只有老人和小孩,妇女也外出务工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留守儿童问题也随即浮出水面,成为当地村民心中的一块心病。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耕地少,每人只有2分田,种粮仅能自给自足;2.农资价格偏高,增加种粮的成本,有的时候甚至入不敷出;3.外出务工人员比例偏高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4.因为基本是手工作业,劳动量大,使得水稻种植由二季变为一季,大大减少了粮食总产量。
如今,贫困仍然是余坪乡很多村民心中的梦靥。因种粮收益相对低,农民又缺乏种粮的积极性。很多农民为增加收入,而选择外出打工或从事其他产业经营。农业之于农民应是水之于鱼的关系,可现在农业地位受到严重挑战,逐渐沦为二流产业,农民成为彻底无业的群体,这到底是背叛,还是职业的选择?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第五篇:基层党支部书记培训质量不高的原因及对策
基层党支部书记培训质量不高的原因及对策
集中培训党支部书记,各单位年年都在搞,但一些单位党支部书记能力素质与工作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仍很突出。原因何在?我认为,除了党支部书记队伍新老交替快、成份新,部分支部书记职责意识不强、自身提高缓慢外,集中培训质量不高也是重要原因。具体表现有:一是指导思想不够端正。一些单位的职能部门视培训为年年都要搞的“例行工作”,只关注人员、时间的落实,不重视实际效果;培训前,既不搞调查研究,方案计划也是“几年一贯制”,无新意,无创意,老一套。二是缺乏长远规划。制度不健全,组织不规范,要求不明确,随意性较大,想到什么抓什么,想到什么训什么,缺乏长远规则。三是层次区分不清。制定培训计划方案,没有从党支部书记队伍的素质现状和工作需要出发,没有充分考虑培训对象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层次不清,重点不明,“一锅煮”、“一刀切”、“齐步走”,一个教案讲到底。四是内容针对性不强。尤其是研讨课题贪“大”求“高”,过分追求深层次理论,远离支部工作实际和支部书记的急需,因而实际收效不大。此外,培训与工作矛盾相对突出,分散了党支部书记参加培训的精力;奖惩机制不健全,参训人员的学习热情没有得到充分激发,也是重要原因。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切实增强集中培训的质量,我认为,重点应围绕以下“五性”做好工作。
共3页,第1页
一、摸清底数,强化培训目标的针对性。培训前,政治机关应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培训对象所求所需。既要摸清不同层次、不同任职年限、担负不同任务的党支部书记的实际需要,又要掌握广大官兵对党支部书记队伍的各种看法,既要知晓党支部建设状况和书记开展工作的能力素质,也要听取他们对搞好培训的建议。调查内容要全面具体,调查方法要灵活多样,掌握情况要客观真实,并做好归纳梳理、筛选分析工作。
二、区分层次,强化内容设置的选用性。要充分考虑到培训对象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以及在工作中应该达到的要求,有所区分,有所侧重。对由军事和专业技术干部改为党支部书记的,把培训重点放在熟悉党建基础知识上,努力使其尽快由外行变为内行;对任职不满两年的党支部书记,把培训重点放在巩固、更新知识上,加速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对任职两年以上的党支部书记,把培训重点放在引导其冲破传统思想束缚、创造性开展工作上,提高开展工作的标准和层次。同时,对担负不同任务的党支部书记,要结合任务特点,围绕“如何加强支部建设”、“打牢官兵思想基础”、“高标准完成任务”等方面设置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
三、互动启迪,强化培训指向的实践性。一是专题辅导。由政工领导对党建基础知识、党支部工作的基本方法以及《纲要》、《决定》等内容进行专题辅导,打牢党支部书记的理论基础。二是观摩演示。抓住实践性较强的难点问题,组织参训人员进行观
摩,以加深印象,掌握工作程序和方法。三是经验交流。组织优秀党支部书记交流工作和体会,进一步拓展工作思路,丰富套路。四是现场答疑。针对工作中的疑难问题,由政治工作经验丰富的同志,现场予以解答。五是集体“会诊”。对“难点”、“热点”问题,组织集体攻关,运用集体智慧解决问题。六是问题剖析。对问题较多的中队和工作实绩较差的党支部书记进行全方位剖析,使大家在剖析中吸取教训,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
四、激活动力,强化参训人员的积极性。要切实把参加培训的好与差同干部职务晋升、奖惩和单位达标等挂起钩来,形成外有压力、内有动力的激励机制,真正做到训与不训、训好训差不一样,增强党支部书记参加培训、认真学习、提高素质的自觉性。
五、转变观念,强化开展工作的创造性。要高度重视培养党支部书记的创新思维能力,围绕“如何确立创新思维”、“如何创造性开展工作”等内容精心设置课题,着力引导党支部书记打破传统的思想束缚,冲破陈规陋习,敢于放弃旧的、不科学的、不利于政治工作发展的东西,积极创造新方法和新模式,增强政治工作的适应性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