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

时间:2019-05-13 13:53: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

第一篇:读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

读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

汉语言文学 09011042 肖雅莉

“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这是文坛对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公认的形容。而今,余老又用他的左手为读者奉献上一道精神大餐,散文集《左手的掌纹》选其作品五十多篇,有短到数百言的小品,也有长逾万言的巨制;有纯粹的抒情文,有夹叙夹议的杂文,还有不折不扣的论文。这些散文或记海外见闻,或写读书杂感,或写域外游踪,或写人情世故,或抒思乡怀人之情,内容广泛,不拘一格。文坛上有很多文学作品,笔者独爱散文那么多。我不敢说自己独爱一些人或是一些读物,但我很爱余光中,爱他的字,爱他的散文《听听那冷雨》。

料料峭峭,淅淅沥沥

那些素锦的年代 早已久远不见,回眸的瞬间亦是看透云卷云舒的缅怀。

惊蛰一过,春光无限,潮润润的也不过是你的心。

何时杏花春雨,渭城轻尘都只抛在过往。母亲,你可别来无恙?

(上为笔者针对原文的字词组句草拟的话语。)

余老的散文被称作是“诗化了的散文”,感性与知性,幽默与庄重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它独特的散文路径。他用他那智慧之笔加上他那厚重的思乡之情将《听听那冷雨》勾勒得淋漓尽致,诗化的语言,密集的意象,诗词的化用,时光的变换,这四者的巧妙运用,无不使人拍案叫绝,俯首称叹。

初次读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是被卷首语所打动: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他笔下凄凄切切、淋淋漓漓、淅淅沥沥的冷雨,隔着千山万水、千伞万伞,从中国历史的黑白片中扑面而来,满载着乡愁。“杏花、春雨、江南”,雨从中国的方块字上点点滴落,携着春日的清新与淡淡的土腥气,在层层叠叠的记忆中蠕动……唯美的文字与无尽的思绪在时光的隧道中穿梭往返。我一直都在思前想后,现在文学著作那么多,到底什么才称得上是好的文学,而什么样的散文才是好的散文。读到余光中的这几句话,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学术的魅力,文学之美在情在意,亦流露于字里行间。

大量叠音词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散文的节奏和韵律,而且描写细腻,刺激读者感官,使人如见如闻,如履其境。他说自己在细雨中“走入霏霏”,更“想入非非”,这里暗用了一个文化典故,是《诗经》里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接着说到汉字的“雨”,赞叹汉字象形的精彩,从那四个点就听出了“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文章通篇叠词的运用是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羞涩的表现出冷雨的美,经营“雨”在听觉、视觉、嗅觉上的诗意,这无疑是本文艺术追求的主导意向。但是,余光中在突出雨美的同时,也着意在其它感觉方面加以陪衬。叠词结构,跟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如出一辙,余光中就是要把雨引起的乡愁,不但定位在古典诗歌的韵味上,而且将其定位在古典诗歌的节奏,尤其是李清照式的节奏,以及汉语的特殊韵律上,而也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更将作者的乡愁无声无息地流露出来,温柔中带着坚强,羞涩之中流露出自然。

余光中还如是说:“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此处明确地概括了作者的遭遇:少年时,热情受挫;中年时,漂泊异乡;老年时,远离祖国,想到国家分裂不由得悲从中来。当作者在台北的瓦屋里听雨时,不时引起对祖国风情的回忆,同时也感叹随着时光的流逝,台北的瓦屋已经被林立的高楼所取代,失去了雨打屋瓦的特有情韵,同时伤感地回忆起雨中漫步的初恋时代。台北的雨季,漫长而细腻,从春雨潇潇听到秋雨绵绵,从少年听到中年,从杏花的江南,听到雨季的台北。潇潇,绵绵,淡淡,腥腥,滂滂,沱沱,细细,密密。可听,可看,可闻,那雨都是一样的雨,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在古老的大陆上听雨,在台北的氤氲迷离里听雨。那雨声,都是单调的乐曲,串连着雨中的片断,散发着浓烈的乡愁,不用闻,不用看,也能感觉到。最后又回到眼前的现实中来,感叹“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前尘隔海”是因远离祖国而发出的悲叹;“古屋不再”是因青春不再而发出的叹息。这是全文的感情基调,因时光的流逝,连瓦屋听雨也成了历史,其中对人世沧桑的感喟不言自伤,日式古屋听雨的妙不可言,令人念起祖国江南雨声,而台北突然进入了公寓时代,提醒作者时光飞逝,雨中漫步的初恋时代早已成为回忆。

我读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宛如重读《红楼梦》。每一处小细节都不肯放过,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令自己思考琢磨好几天,进而放入自己脑海中消化掉,回味无穷。听听,那冷雨,浪子江湖关何处!听听,那冷雨,天涯孤客情归何处!听听,那冷雨,白发游子肠断何处!人如水中鱼,又在记忆的长河之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生命的碰撞所引起的心灵的跳动。虽言世事白云苍狗,沧海亦会变桑田,却终会有记忆的港湾停靠着那些无言的心灵之船。

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实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书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的沧桑,但那种家国之思却永远都不会改变。

第二篇: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听听那冷雨观后感

余光中先生有一篇散文《听听那冷雨》,仅这名字就让人喜欢,引得人忍不住也想要写点什么。

一个人静静地坐着,听窗外那淅淅沥沥的雨声,心里该涌起多少回忆和感慨。李后主晚年的词里总是充满了雨声,绵绵的春雨,沥沥的秋雨,仿佛诉说着家破国亡的悔与痛。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浪淘沙》

“昨天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乌夜啼》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长相思》

这样的句子在国亡后后主客居卞京时俯拾皆是,但在早年的词作里,却几乎找不到关于雨的任何意

象。

从某种程度上说,雨天与黑夜具有同样的品质,它遮蔽了世界的喧嚣,让世界在雨声中回归单纯,同

时让心在雨中回归本质。也难怪,雨在很多文人眼中会成为一种感伤的情感符号,承担着演绎世事沧桑,抒发人生感慨的功能。关于这一点,最恰切的例子,大概要数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了。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眠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

星星也。悲歌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在这首词中,作者只剪取了听雨的三个片断,却表现了少年、中年以及晚年听雨的不同人生际遇和情

怀,特别是亡国后的悲苦心境,读来让人感同身受,无限惆怅。

不过同样是听雨,所得却会迥然不同。

“山中一夜雨,树梢百丛泉”,“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是盛唐诗人的句子,洋溢着生命的欢快和喜悦。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到了晚唐,那雨声中更多的是离愁别绪和人生的凄苦感受,和那个时代的气氛一样。

当然,在雨声中的感悟,也与生命个体的气质相关,象苏东坡这样乐天知命的人,你很难在他的话语

里寻觅到雨中的哀愁。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月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雨来也无晴。”

这首《定**》是许多人都熟悉的,即便时光已逝去千年,我们仿佛还能看到东坡竹杖芒鞋在雨中吟

啸徐行的样子,这真是一个天真烂漫充满生命激情的人。作者在词前小注中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作此。要知道,这一年(宋神

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东坡正谪居黄州,处于他人生中的第一个低谷期,但作者的笔下没有凄风苦雨,而是一派乐观开朗的心境。东坡一生还写过不少与雨有关的诗文——如《喜雨亭记》,“细雨斜风昨小寒”,“白雨如珠乱入

船”,但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东坡笔下的雨都是元气淋漓的雨,如同他的一生。对雨的迷恋似乎是中国文人的传统,你总能在他们的文字里听到若隐若现的雨声。

在现代作家里,周作人大约是对雨最情有独钟而情感又最为复杂的一位了。周作人喜欢雨,他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苦雨斋”,有两本散文集分别叫作《雨天的书》和《风雨谈》。在《风雨谈》小引中,周作人说:这个题目我很有点喜欢。……我取这《风雨》三章,特别爱其意境。另在《雨天的书》自序二中,周作人写道:但这个题目我很喜欢,现在仍旧拿了来作这本小书的名字。《雨天的书》中有一篇十分著

名的散文《苦雨》,其中有一段说:卧在乌蓬船里,静听打蓬的雨声,加上 乃的橹声以及“靠塘来,靠

下去的呼声”,却是一种梦似的诗境。说到底,周作人喜欢雨,是喜欢它造成的迷离的梦一般的诗境。然

而,梦终究不过是梦而已,在现实的苦雨斋中,周作人体会到的却不是诗意而是人生的琐屑无奈与苦痛。

当全国抗战的风雨声响彻神州之际,周作人却躲进他的苦雨斋里,但他编织的雨的迷梦很快就破灭了,他

不得不很快作出选择,走出了人生最不光彩的一步。或许,自那以后,夜雨敲窗之际,周作人听到的再也

不是诗意的雨而是人生的凄风苦雨了罢。

外国文人对雨的兴趣似乎不如中国的这样强烈,这可能也算中外文学的差别之一,至于其间的原因却

说不出。我所知道的唯一一本与雨有关的书是英国十八世纪的作家约翰•史密斯的《book for a rainly

day 》,译成中文也可叫作《雨天的书》,不知周作人的书名是否就来源于此。可惜的是这本书我没有见

过,只在诗人布莱克的诗集中读到了一节引用的话,据说作者是布莱克的好朋友。倒是一首清新的与雨有

关的小诗让人印象难忘,诗中写道:我的房间变暗/几乎是正午/深蓝色的天空/一块挡雨板,雨最后落下

来/疗治女孩的伤口/自悲伤变形的早晨/拯救她们……/我们在最后一阵细雨中舞蹈。这首诗名叫《女孩和

雨》,作者是英国的当代诗人佩内洛•夏特尔。这样一些写雨的零星的片断当然不能和中国源远流长的传

统相比,不过也可看出,雨的诗意的意象不是中国文学所专有,它是具有世界性的。

海德格尔说:人,诗意的栖居。这是一种至高的人文理想,但不可否认的是诗

意正被后现代的社会事

实所驱逐。雨也正在从我们的文本中消失,逐渐蜕变成一种纯自然现象。你很难设想一个居住在都市森林

中的人还有听雨的闲情逸致,即便有,他又能听到什么呢?大概只有雨滴打在坚硬的街道和水泥屋顶上所

发出来的那种单调乏味的声音吧,而那差不多是一种让人厌烦的噪音。谁还能体会到“雨打芭蕉读红楼”

诗意,谁还能听到雨在大自然中所演奏出的天籁般的音乐?也许有一天,雨只是天气预报中的一名词,而

我们所需要做的仅仅是——出门带好雨伞。

第三篇:听听那冷雨余光中有关资料(本站推荐)

《听听那冷雨》有关资料

A有关乡愁的诗

1《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和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2民歌余光中

传说北方有一种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能听见,沙也能听见。如果黄河冻成了冰河,还有长江最最母性的鼻音。从高原到平原,鱼——也能听见,龙——也能听见。如果长江冻成了冰河,还有我,还有我的红海在呼啸。从早潮到晚潮,醒——也能听见,梦——也能听见。

有一天我的血也结冰,还有你的血、他的血在合唱。从A型到O型,哭——也能听见,笑——也能听见。

3当我死时余光中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 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了望,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4乡 愁席慕容 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 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5长城谣席慕容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的悲欢啊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 你的树 你的风

敕勒川 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6出塞曲席慕容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景象谁说出塞曲的调子太悲凉如果你不爱听那是因为

歌中没有你的渴望

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像那草原千里闪著金光像那风沙呼啸过大漠像那黄河岸 阴山旁英雄骑马啊 骑马啊归故乡

7狂风沙席慕容 风沙的来处有一个名字父亲说儿啊那就是你的故乡长城外草原千里万里

母亲说儿啊名字只有一个记忆

风沙起时乡心就起

风沙落时乡心却无处停息寻觅的云啊流浪的鹰

我的挥手不只是为了呼唤请让我与你们为侣划遍长空飞向那历历的关山

一个从没见过的地方竟是故乡所有的知识只有一个名字在灰暗的城市里我找不到方向父亲啊母亲

那名字是我心中的刺

8国殇(临终诗,又名《望大陆》)于右任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43年前(1964年去世),辛亥革命老人、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病逝于台北,其 著名的哀歌《望大陆》也同时公之于世。于右任先生的这首血泪涌注、情激山河的千古绝唱,曾令 无数中华儿女裂腹恸心。

9乡色酒舒兰 三十年前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正年少 乡色也好 你圆 人也圆。

三十年后

我从椰树梢头望你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10瓶竹舒兰 虽然

我生活的很好而且

仅凭一点清水

虽然

在有限的日光中我的枝叶

仍能进行光和作用

虽然

根须伸了又伸

却总不能触及生我的乡土

感叹:沐沐乡风,恋恋乡情,乡音难改, 乡土难忘;谁不念故乡,哪怕简陋得只 是茅舍一间。

B有关写雨的诗句: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巴山夜雨》 雨声里饱涵了个人的离愁 别绪和人生的凄苦感受。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浪淘沙》

李后主晚年的词里总是充满了雨声,绵绵的春雨,淅沥的秋雨,仿佛诉 说着亡国的痛苦。这样看起来,雨 在很多文人眼中总是一种感伤的情感 符号,它承担着演绎世事沧桑、抒发 人生感慨的功能。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月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雨来也无晴。

《这首《定**》是许多人都熟悉的,即便时光已逝去千年,我们仿佛还能看 到东坡竹杖芒鞋在雨中吟啸徐行的样子。作者笔下不是凄风苦雨,展示的却是一派 乐观开朗的心境。

C、余光中的亲情诗

亲情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 一个部分,余先生的母亲去世后,余先生写了一组诗《母难日》,共有三首,是给他母亲的。之一 今生今世

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 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 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 第一次,我不会记得,是听你说的第二次,你不会晓得,我说也没用

但两次哭声的中间啊 有无穷无尽的笑声

一遍一遍又一遍 回荡了整整三十年 你都晓得,我都记得

之二 矛盾世界 快乐的世界啊 当初我们见面 你迎我以微笑 而我答你以大哭 惊天,动地

悲哀的世界啊 最后我们分手 我送你以大哭 而你答我以无言 关天,闭地

矛盾的世界啊 不论初见或永别 我总是对你以大哭 哭世界始于你一笑 而幸福终于你闭目

之三 天国地府 每年到母难日 总握着电话筒 很想拨一个电话 给久别的母亲 只为了再听一次 一次也好

催眠的磁性母音

但是她住的地方 不知是什么号码 何况她已经睡了 不能接我的电话 「这里是长途台 究竟你要

接哪一个国家?」 我该怎么回答呢? 天国,是什么字头? 地府,有多少区号? 那不耐烦的接线生 卡挞把线路切断 留给我手里一截

算是电线呢还是若断若连的脐带 就算真的接通了 又能够说些什么 「这世界从你走后 变得已不能指认 唯一不变的只有 对你永久的感恩」 D、《听听那冷雨》中相关诗作

原文: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 已不再,剑门细雨渭轻尘也都已不再。相关诗作:

1、《绝句》志南(宋)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清明》王维(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宋)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原文: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 矶山上难睹的景象。相关诗作:

1、《望岳》杜甫(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点绛唇》姜夔(宋)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往。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原文: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来中国。相关诗作:《钟南山》王维(唐)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原文: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

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相关诗作:

《虞美人 听雨》 蒋捷(宋)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希望大家注意积累,学会搜集同题材资料,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第四篇: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教案

余光中用一场冷雨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凄凉而缠绵的思乡之情。他满怀的愁绪可曾勾起你的一丝感伤呢?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品读,理清思路,体会余光中笔下“雨”的美。

2、鉴赏文中的优美的语言, 品味其意境之美。

3、体味文中蕴涵的深挚的感情。

重点难点

1、体会“听听那冷雨”中“听冷雨”所蕴含的深深的家国之思、文化乡愁

2、品位语言,体悟意境。

教学方法

1、运用美读法,引导学生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沉潜到作品的深处,整体感知文章的情感美意境美。

2、提过提问和思考让学生体悟余光中先生那浓浓的家国之思,文化乡愁。

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余光中的《乡愁》导入。

学生齐背: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诗中,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表达了哪些具体的情感呢?

小时候 邮票 母亲 亲情 长大后 船票 新娘 爱情

后来呵 坟墓 母亲 亲情 而现在 海峡 大陆 乡土情、爱国之情

在这首《乡愁》中,作者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表达了自己丰富而深刻的情感,而在他的一些散文中,他同样借助一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优美的一篇《听听那冷雨》。

二、作者简介: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同时又是作家、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写下散文《听听那冷雨》,正如文章中所说,他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及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余光中是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一生从事诗歌、散文、翻译和评论的创作,他自称为自己的“四维的写作空间”,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他曾经说:母亲是大陆,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余光中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蓝墨水的上游的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三、感知课文内容。

1、我们接触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接触的是它的题目,因为,题目中往往包含着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具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呢?(具备)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么呢?(雨)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写雨的?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视觉:淋淋漓漓 淅淅沥沥 点点滴滴 滂滂沱沱

嗅觉: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薄荷的香味淡淡土腥气,淡淡土腥气

触觉:冷雨潮湿

味觉:舔舔吧那冷雨

第5节 凄凉凄清凄楚凄迷

第6节 清脆可听如瀑布比碎玉 凄凉凄清凄楚凄迷

听觉 第7节 黑键灰键“拂弄、奏

第9节 羯鼓 电琵琶 “刷、鞭、打”等

第10节 雨是一种音乐。单调而耐听、回忆、潮潮润润

3、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些地方哪些时代的雨?作者喜爱的是哪里的雨?

地域感:美国 → 台湾 → 大陆(横向)形象密集

听雨(主线)历史感:太初有字 → 亡宋之痛 → 公寓时代(纵向)述写瑰丽

现实感:中年后洞明人生 现代都市对传统文明的破坏 情切意浓

对永恒的理想追求

作者喜爱的是:古大陆瓦上的雨。

4、体会本文的意境之美

本文的行文思路或作者对雨的感情的思绪之网撒得很开,总体上是由远到近,由物及人。时间上从远古时期、太初有字写到亡宋之痛写到今天的公寓;空间上从远隔万水千山的海外写到大陆写到宝岛;人生体验上从少年的“红烛昏沉”写到中年的洞明人生写到沧桑过后晚年的白头体悟。内容上写雨,按“雨”——“冷雨”——“嗅嗅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听听那冷雨”——渴望那冷雨(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盼望故乡那“六角形的白雨(雪)(对文化之根的追寻和永恒理想的追求)”的思路展开。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纵的历史感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抒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

5、作者通过雨主要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思乡之情,思念故土。或者传达了作者的乡愁、故国之思、古典文化情思以及对古典诗意生活的向往

6、作者为什么在雨前要加“冷”字?

“雨”可以表现故国之思的缠绵悠长。“冷”有两层含义:

(1)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的实在的感受。

(2)表现作者远离大陆内心产生的凄冷。

四、雨连着台湾与大陆,连着悠悠的历史和难尽人意的现实,尽管为文的契机是感慨与海峡两岸“参(shen)商太久”,但此文的审美对象是雨,所以作者一直用雨来濯涤自己的愁绪,用雨来勃发读者的情趣。由此来找一下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语段,并说明理由。

1、句式上 长短配合,短句参差跳跃,产生了珠落玉盘的效果,长句一气呵成,仿佛如歌的行板。

2、大量使用叠音词写雨,不仅具有一种和谐的音韵美,也使雨态表现得更形象。参差有致的韵语段落,在诉诸读者五官感觉是着重了听觉,充分应用双声叠韵,讲究平仄,转换同音异字,创造了音乐美。

3、诗化的语言。

4、修辞。匀称的对偶、生动的比喻、整齐的排比,别致恰当地烘托出思想情绪。

五、你觉得那冷雨里有-------------------

第1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故乡母亲的孺慕;

第2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美丽中文的热爱;

第3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古中国历史的遐想;

第4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名家点评:雨是古今作家反复歌咏的对象,而余光中在文中所创造的“冷雨”的意象是经过独有的审美感受创造出来的。余光中笔下的雨,如“鬼雨”、“冷雨”都具有鲜明的独创性。这是作家独具慧眼的发现。《听听那冷雨》借“冷雨”这个意象,把人带进了一个冷寂、凄迷的氛围之中,抒发了身在海岛、异城的游子对故国、故土的无尽的乡愁

这篇散文运用通感、比喻、叠字等多种修辞手法,构建出一个空蒙而迷幻的出神入化之境。如“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一句,综合运用了通感、叠字、排比等手法,渗融着诗的意境,有雨声的节奏感,诉之于感官,给读者的感觉是多方位的。

第五篇: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赏析

导语:现代作家余光中所写的《听听那冷雨》是一篇家喻户晓的散文,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听听那冷雨》赏析,欢迎阅读!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

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恩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柜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林之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的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紧,那腥气。

第三次去美国,在高高的丹佛他山居住了两年。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第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落基山簇簇耀目的雪峰上,很少飘云牵雾。一来高,二来干,三来森林线以上,杉柏也止步,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基山上难睹的景象。落基山岭之胜,在石,在雪。那些奇岩怪石,相叠互倚,砌一场惊心动魄的雕塑展览,给太阳和千里的风看。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

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露入看无”的境界,仍须来中国。台湾湿度很高,最饶云气氛题雨意迷离的情调。两度夜宿溪头,树香沁鼻,宵寒袭肘,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和万缀都歇的俱寂,仙人一样睡去。山中一夜饱雨,次晨醒来,在旭日未升的原始幽静中,冲着隔夜的寒气,踏着满地的断柯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一径探入森林的秘密,曲曲弯弯,步上山去。溪头的山,树密雾浓,蓊郁的水气从谷底冉冉升起,时稠时稀,蒸腾多姿,幻化无定,只能从雾破云开的空处,窥见乍现即隐的一峰半堑,要纵览全貌,几乎是不可能的。

至少上山两次,只能在白茫茫里和溪头诸峰玩捉迷藏的游戏。回到台北,世人问起,除了笑而不答心自问,故作神秘之外,实际的印象,也无非山在虚无之间罢了。云绦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由来予人宋画的韵味。那天下也许是赵家的天下,那山水却是米家的山水。而究竟,是米氏父子下笔像中国的山水,还是中国的山水上只像宋画,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吧?

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王禹的黄冈,破如椽的大竹为屋瓦。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而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这样岂不像住在竹和筒里面,任何细脆的声响,怕都会加倍夸大,反而令人耳朵过敏吧。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先是天黯了下来,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着灰云。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

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幺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在旧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四月,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湿黏黏的苔藓从石阶下一直侵到舌底,心底。到七月,听台风台雨在古屋顶上一夜盲奏,千层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挟,掀翻整个太平洋只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压下,整个海在他的蝎壳上哗哗泻过。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一阵寒潮泻过,秋意便弥湿旧式的庭院了。

在旧式的古屋里听雨,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雨。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室内乐是室外乐,户内听听,户外听听,冷冷,那音乐。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

因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乐器灰蒙蒙的温柔覆盖着听雨的人,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但不久公寓的时代来临,台北你怎么一下子长高了,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现在雨下下来下在水泥的屋顶和墙上,没有音韵的雨季。树也砍光了,那月桂,那枫树,柳树和擎天的巨椰,雨来的时候不再有丛叶嘈嘈切切,闪动湿湿的绿光迎接。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咯咯,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七十年代的台北不需要这些,一个乐队接一个乐队便遣散尽了。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找。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正如马车的时代去后,三轮车的伕工也去了。曾经在雨夜,三轮车的油布篷挂起,送她回家的途中,篷里的世界小得多可爱,而且躲在警察的辖区以外,雨衣的口袋越大越好,盛得下他的一只手里握一只纤纤的手。台湾的雨季这么长,该有人发明一种宽宽的双人雨衣,一人分穿一只袖子此外的部分就不必分得太苛。而无论工业如何发达,一时似乎还废不了雨伞。只要雨不倾盆,风不横吹,撑一把伞在雨中仍不失古典的韵味。任雨点敲在黑布伞或是透明的塑胶伞上,将骨柄一旋,雨珠向四方喷溅,伞缘便旋成了一圈飞檐。跟女友共一把雨伞,该是一种美丽的合作吧。最好是初恋,有点兴奋,更有点不好意思,若即若离之间,雨不妨下大一点。真正初恋,恐怕是兴奋得不需要伞的,手牵手在雨中狂奔而去,把年轻的长发的肌肤交给漫天的淋淋漓漓,然后向对方的唇上颊上尝凉凉甜甜的雨水。不过那要非常年轻且激情,同时,也只能发生在法国的新潮片里吧。

大多数的雨伞想不会为约会张开。上班下班,上学放学,菜市来回的途中。现实的伞,灰色的星期三。握着雨伞。他听那冷雨打在伞上。索性更冷一些就好了,他想。索性把湿湿的灰雨冻成干干爽爽的白雨,六角形的结晶体在无风的空中回回旋旋地降下来。等须眉和肩头白尽时,伸手一拂就落了。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

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一: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茶花赋》之于杨朔一样,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

文章虽说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但决不惜那朦朦的愁云蒙蒙的雨幕来晦涩自已的观点,他勇敢地涉足以让庸人却步的政治湍流,有意让作品的社会意义、美感价值经历洗礼和考验。此文开篇,作者便将在凄风冷雨中产生的单调感顺势行延为对历史与现实的喟叹:“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们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这妙喻准确、简赅、新鲜,下笔时全然不想着会开罪于何人,只是让艺术把真情实感馈返给现实——它的母体。大凡真爱,便不必讳言,无须粉饰,且读这一句吧:“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据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这声音来自台北,1974年。不是“箴言”,却是“真言”!想当时,正统作家群中诗以“莺歌”,文以“燕舞”不乏其人,愧杀,愧杀!用艺术伪装现实,艺术只能沦落。

余光中正视现实的勇气还表现在他不沉洒于历史的“杏花春雨”,也不轻信来自官邸或酒肆的传言。他思索、辩析:“日思夜梦的那片究竟在那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难怪他要写冷雨,听冷雨,嗅冷雨——“淋淋漓漓”的雨丝能清醒头脑,“渐渐沥沥”的雨声能增聪听功,“爽爽新新”的雨香则沁心润脾。冷雨,冷语,冷静的肺腑之语。

行文中,作者决不忽略文字的美感价值。冷雨中诱出了祖宗的诗韵,君不见“渭城朝雨邑轻生”、“清明时节雨纷纷”都以“变奏曲”形式流韵在字里行间。作者的“情丝”与雨丝绐终交织着,在冷雨中忆起了初临孤岛时的“凄迷”,也忆起了初恋时的温馨。他相信“商略黄昏雨”的意趣,只有在中国方可尽享,也讲在基隆的港堤上,也许在四川的池塘里。他想起辞书中“雨”部字块的繁坛,米家山水画的云情雨意,王禹冉为听雨而造的竹楼以及现金雨城中千个万伞的奇观。雨连着台岛与大陆,连着悠悠的历史与难尽人意的现实。

尽管为文的契机是感慨于海峡两岸“参商太久”,但此文的审美对象是雨、所以作者一直是用来濯涤自己的愁绪,用雨来勃发读者的情趣。至于载什么“道”,完全没必要让艺术去屈就。真正的艺术,本身自有扬善祛恶,昭示美于光明的功能。关键是那艺术要真,不要伪,每个艺术品种都要遵从自身规律去反映现实。唯其如此,也就必定能和当代生活节奏同步了。余光中的散文创作实践对我们上述的分析做了令人信服的回答。文坛宿耆柯灵说:《听听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

这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对中国文字和现实文学的表现力增加一点信心,也应该承认这在“五四”以来的散文领域中,算是别辟一境。”这评论有深刻的见解,也很公道,会引起作家与散文爱好者的思考。读《听听那冷雨》还可以感受到余光中对散文艺术的多方面探索。他努力开拓散文“可读性”的范围。所谓“读”,不仅染人以目,感人于心,还讲求易诵之于口,悦之于耳。为此,他十分注意词语的音韵美,化古求新,别具一格。叠字叠句的用法在他笔下出神入化了,让人一看便不禁吟哦。

余氏对李清照的词风是偏爱的,“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则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这句话显然师承《声声慢》,但他更注重的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这句,“譬如凭空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沦沦,浙沥浙沥浙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叠字连绵,表态、动态、声响三番俱出,把“雨”字的质感写活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善用叠字,“诗化”散句,似乎也可称作“余光中现象”,读起来有醉人的韵味,那巧构的谐音辞格又毅出一连串的遐想。再如“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个万伞”一句,“山”、“伞”湘谐,借喻妥帖,寄寓着无尽的忧思与遗憾。桐城文人“因声求气”的观点,在余光中的散文里得到的印证和发展。

有时,作者也排出个把长句,但不累赘,仿佛如歌的行板。他拿手的还是让短语、短句参差跳跃产生出珠落玉盘的效果,读这句便知此说不谬:“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不仅可诵简直可唱了。我们得到了启示:诗句要有节奏,散句也要有节奏;而这节奏千变万幻,调度得当便是艺术。

同类语或近义词的连用在文中也不乏见。“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一下子扫过万千山水,大陆风情,如数家珍。再看这句;“大陆上的秋天,天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一字之别,入木三分。

读余光中的散文,对于爱好古典文学的人来说,则常有会心,时而颌首;对于发蒙于新文学的青年来说,则知、美兼得,受益匪浅。当然,细心者也会发现余文中亦有西化句型杂陈其间,另有意趣。这表明在对待“民族化”的问题上余光中既坚持主脑又不偏颇自囿,至于文中大跳跃式的联想和具有现代风格的“情影置换”更能证明这一点。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二:

余光中认为,散文是一种具有知性美与感性美的文体。所谓知性,就是知识见解。“散文的知性该是智慧的自然洋溢”。1“所谓感性,则是指作品中处理的感官经验;如果在写景、叙事上能够把握感官经验而令读者如临其景,如历其事,这作品就称得上‘感性十足’,也就是富于‘临场感’。”2“许多出色的散文,常见知性之中含有感性,或是感性之中含有知性,而其所以出色,正在两者之合,非两者之分。”3余光中的散文理论是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之后的创造性思考,也是他自己创作实践的总结与理性提升,而他的散文创作是他的散文理论的优秀实践。他是把他的智慧才华、丰富情感自然融合在他那极具创造力和表现力的文辞中的。几乎可以说,他的每一篇散文都能给读者—个惊喜。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散文,是一切作家的身份证。”读他的散文,我们便借助文本而认识了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就是这样一篇最能显示出作者才华和风格的代表作品,也是一篇“感性十足”而又充盈着灵性与智性的散文精品。

余光中先生是华夏子孙的骄傲。他用那“汉魂唐魄锻炼而成的中文”抒写他“对中国之爱”,把散文写得像诗一样深情,像诗一样美。本文采用散点铺排的结构方式,立体建构起朦朦愁云与绵绵雨幕。

从平面铺展的广度看,文本是从台北的长街短巷“凄凄切切”的“风里雨里”,“走入霏霏”,“想入非非”,想到“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的江南,想到江南的杏花春雨;想到那叫赤县神州的那片土地,“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还想到了美国的丹佛山,落基山。那落基山的胜景“在石,在雪”,在红的土,白的云。“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中国”。

从纵深拓展看,作者透过迷濛烟雨,想起了宋代米芾父子的山水画、王禹偁的听雨屋,到整个的一部“黑白片子”的中国历史,似乎是“从片头到片尾,—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还有从“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写到白发桑榆,“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的一部人的生命史。还有这人生与祖国的一部情缘史,“十年前”,“二十多年前”,“四分之一世纪”的分离与牵挂……作者采用大跳跃、大跨越的置景方式,将愁情与雨景,历史时空与现实时空,目前与联想交融交汇,传达出作者那“春雨绵绵”、“秋雨萧萧”般的离愁,以及如“天潮潮,地温湿”的伤感。让人读来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那“冷冷的”雨、“湿漓漓”的魂和那“热浪沸沸”的情。

读《听听那冷雨》,不仅会使你动于心,而且会让你感于形,爽于口,悦于耳,极富感性体验。本文最见特色的另—种美质就是创造了一种语言美的极致。

一是利用汉字特有的声韵特点,造成一种极富音乐感的音韵美质。他用新奇大胆的叠词组合,写雨形、雨态、雨声、雨情,“淅淅沥沥”,“淋淋漓漓”,“清清爽爽新新”。“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写得情意缠绵,音韵缠绵,读起来特有韵味,品起来也特有情味。创造性的叠词连绵把一个“雨”字,从形到意到神,描画得遂情遂意,融情融意:“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把“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都寄托在这特能代表汉字美质的“雨”字上。作者还巧妙地建构一种谐音辞格,“风里雨里,走入霏霏,想入非非”,“隔着千山万山,千伞方伞”,形成妙手天成的意韵效果。将“凄凉、凄清、凄楚、凄迷”这样的近义词连用,也使得词意的传情效果特别细腻、深切。“嗅嗅、闻闻、舔舔”这种感觉借移手法的运用,这样一种特别的词语设置,看似无理,却特有情,都使语句产生了奇妙的艺术效果。

二是诗化的言语描述方式,更是创造了一种醉人的意境美。或将概述性语言形象化造成意境,“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或用拟喻描述,把实景虚幻化,构成美妙诗境,以寄托缠绵诗思。“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座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打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或借用,或化用古诗词入文,也使得文中凭添几分诗意。

下载读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语文读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有感

    青春飞扬 之 大学语文 随缘出版社 主 编:李文裔 20100103147 用 道必施之,外验此道,是为道也 术须用之,内敛其术,是为修术 ——编者题记 0......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读后感(通用)[推荐五篇]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读后感(通用5篇)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读后感(通用)(5篇范文)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读后感(通用8篇)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读后感(通用)(合集五篇)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读后感范文(通用12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余光中《听听......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读后感(通用)(合集五篇)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余光中听......

    读听听那冷雨有感

    我喜欢朱自清的清新婉约的美得纯洁,美得成熟的《荷塘月色》,喜欢这幅真实的景物,喜欢作者内心深处真挚情感的表达。杨朔的《茶花赋》,写出自然美,初看常有云遮雾罩的迷惑,但峰回路......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合上书本,《听听那冷雨》中的景象,仿佛依然浮现在我的眼前。 窗外,早春的小雨,携着还未远去的冬意,淅淅沥沥。 总是对雨有一种特别的感情。记得上小学时,每......

    听听那冷雨(xiexiebang推荐)

    给你的情人写一封情书,让爱情升华成最美的烟火!  作者:简方婷(jianfangting@fm365.com) 将近下班时,天空飘起了雨丝,手机及时地响了起来,是琳温柔而不失坚强的声音:“今天我在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