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传记阅读一

时间:2019-05-13 14:18: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生的传记阅读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生的传记阅读一》。

第一篇:学生的传记阅读一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我是在梁先生于重庆北培创办“勉仁学院”时(1948年)认识他的。“勉仁”是梁先生的斋名,取儒家“勉于行仁”的意义;先前他也以“勉仁”办了一所中学。我是在建校以后去的,在那里待了一年多,所以对梁先生的学问与人格也有一些了解。

他是个了不起人物,从性情,智慧,个人人格各方面来讲,在这种时代,要找这种人,已经不太容易了。他的议论不管是对是错,都有真知灼见。他和一般社会上的名人,名流不同,他对中国有极深的关怀,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例如“乡村建设运动”,就是梁先生思想见之于行动的具体表现,不只是讲说学问而已。

“乡村建设”的实践,就他思想的渊源来看,可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代表。这本书是梁先生应王鸿一之邀,在山东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题的演讲稿合辑而成的。那时他还很年轻,不到30岁。这是当时非常了不起的一本著作,思辨性非常强,自成一家之言,不是东拉西扯,左拼右凑出来的,而是一条主脉贯串而下,像螺丝钉钻缝入几的深造自得之作,可说是第一流的。

梁先生没出过洋,又不是什么翰林学士,但一样可以讲中西文化问题;黑格尔没到过中国,也不认识中国字,但到现在为止,讲中西文化问题的,没有一个超过黑格尔的,谁能够像黑格尔了解到那种程度的 这就是哲学家的本事了。梁先生讲中西文化,完全出自于他对时代的体认及民族的情感,而这又是承续自他家庭中关心国事的传统。梁先生的父亲梁济(字巨川),在民国七年时,为抗议象征着固有文化的清朝之灭亡,而自杀身亡。这是一个时代的问题,也是梁先生格外关注的文化问题。

究竟,中国文化该何去何从 中国文化在满清统治了三百年之后,从辛亥革命到现在,一直难以步上正轨,而源始于十七,八,九世纪近代文明的西方文化,就摆在眼前,应该如何作个抉择。

梁先生曾说过一句话:要读他的《中国文化要义》,保存中国传统。保存文化是对的,那一个民族能否定自己的文化 但想了解中国文化并不容易,读《中国文化要义》恐怕不如读《东西文化其及哲学》。

《中国文化要义》是从他的《乡村建设理论》简约出来的,哲学味太重了,每一个项目都需要再加以申说,否则不易懂。而《乡村建设理论》虽是他最用心的著作,企图自农村风俗习惯的横剖面深刻剖析中,归结出中国文化的特征,但是纵贯性不够,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是有问题的。这是梁先生一生吃亏的地方,也使他不可能真正了解到中国文化。

梁先生晚年观念已老,也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尤其是文化上。

但是,在文革之时,他却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不屈不挠的风骨与气节,这是他最值得敬佩的地方。他被批斗时,家具和所有的藏书也都被摧残烧毁,他并没有反抗,只极力要求破坏者让他保留一部字典,因为那部字典是向朋友借来的,烧掉了会对不起他的朋友。虽然最后这部字典还是不能幸免,被烧掉了,但是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到他那来自传统知识分子的忠厚的一面。

梁先生在近代中国是一个文化的复兴者,不但身体力行地宣掦了传统的儒家思想,更可以说是接续了清代断绝了300年的中国文化。这是他的一生最有意义的地方,也正是梁漱溟先生象征“文化中国”的意义所在。

12、文章第二段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这样评说梁漱溟的具体理由是什么?(4分)

13、文章第四段写到了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14、作者在评述《中国文化要义》等著作特点的同时,也指出了梁漱溟的不足。他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分)

15、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 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

答案:

1、BC(B“她对这些称谓也并不看重”,文中并没有此意。C突出林徽因的伟大,但并不贬低张爱玲。)

2、答:三个方面:①她的光辉成就: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集于一身,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她致力于建筑事业,参与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②她的巨大凝聚力: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③她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3、答:“花”指年轻的林徽因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花一样,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树”指历经生活艰难,成熟坚强的林徽因。具体体现:①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②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③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她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④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

4、答:B 原文没有说明奥巴马曾在肯尼亚生活过,属于无中生有。

5、答:A 原文说“奥巴马是美国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改成“唯一”偷换概念

6、为了博得黑人的好感,为了博得草根阶层的好感,为了获得一切反对种族歧视支持人类平等权利的人的支持。(三点每点2分,若答成“为了竞选成功”只给1分。)

7、答:①美国民众渴望改变现实。②奥巴马多元文化背景。③奥巴马在哈佛受精英教育。④奥巴马从底层作起的个人经历。(2点3分,3点4分,4点6分)

8、A C

9、①认真讲解,时或热烈讨论。②不加约束,任其自由发挥。③重视评议,培养写作习惯。④善于启发,诱导深入思考。①仔细考查作文的表达形式。②详细询问作文的思想内容。

10、①有着几十年亲似手足的友情。②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③互相激励和帮助。

①随兴之所至,无话不谈。②没有功利目的,无所顾忌。③心领神会,肝胆相照。

11、三个方面:①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②对作者、读者热情宽容。③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

12、有真知灼见;不只是讲说学问,还将思想付之于具体行动;“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

13、表明梁漱溟关心国事是有家庭传统的;是梁漱溟格外关注文化问题的原因;使读者对人物了解更全面。

14、《中国文化要义》哲学味太浓;《乡村建设理论》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晚年观念已老;在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答“哲学味太浓,方法论上从果说因,观念陈旧,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也可。

15、主要是从学问和人格两个方面去认识梁漱溟的。启示有四点:(1)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2)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3)中心内容要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4)通过细节表现人物。

第二篇:传记文学知识(必修一)

传记文学知识

一、传记的含义:

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重要文体。

二、传记分类:

1、人物传记,属于文学性传记,它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于小说,不过其基本人物和情节必须符合真实性原则。可以运用想象手法,来恢复其失落的事件环节或细节。

2、自传:属于自述性文学作品,是一种第一人称叙述的人物传记。可以贴近人物的心灵来写,字里行间氤氲着自然、亲切与真切。

3、评传:是人物传记夹杂着作者评述的一种带有文学评论色彩的体裁。熔历史性、学术性和思想性于一炉,具有浓郁的学术研究特征。“传中有评,评中有传,评传结合”“传要真实,评要中的”等,是评传写作的基本要求。它处于人物传记和文学评论之间。由于评传兼具两者特点,因此可以写得比较简短,更适合于命题选用,所以常见于各种类型的试卷中,这是需要广大考生注意的。

三、传记写作特点:

1、开头一般都写人物姓名、字号、籍贯、家庭状况。

2、一般采用叙述与说明的表达方式、适当议论抒情。

3、以时间或人物为序。

4、以事实为根据

四、传记文体特征:

1、纪实性史料性(实事求是,感情真诚坦率)。注意理解文学性传记中的“艺术真实”(虚构符合人物性格的再创造)

例如:《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对文天祥创作《正气歌》过程的描写:“他忘记了酷热,忘记了弥漫在周围的恶气浊气,仿佛又回到了„夜夜梦伊吕‟的少年时代……(心理描写)……室内,文天祥前额也可见汗淋如雨。然而他顾不得擦拭,只是一个劲地笔走龙蛇。强风吹开了牢门,散乱了他的头发,鼓荡起他的衣衫……他兀自目运神光,浑然不觉。(动作、神态描写)

以上的心理、动作、神态描写是作者通过想象创作的,是一种虚构,是一种艺术真实。符合文天祥的性格特点,符合当时的实际。

2、文学性。

3、概括性(选人——选材)

例如:必修一传记单元所选的传主(华罗庚、孙中山、罗曼?罗兰、爱恩斯坦、文天祥),均是在做人、做事业方面成功的楷模。

例如:《“布衣总统”孙中山》围绕“布衣”特点选材、《留取丹心照汗青》选择文天祥被俘虏之后的有关材料(因为最能表现人物的精神 通俗性

表达简明易懂,语言简明、平实,也可以生动活泼,富有文学色彩。

(考查题目可设计为鉴赏传记的语言特色)

褒贬鲜明

作者的感情倾向鲜明(跟文学类文本的区别)

五、传记考查内容:

(一)思想内容方面

了解传主人生轨迹和内心世界,丰富自己人生经验,获得启示认;认识传主正负面影响,评价功过,读传主、作者、自己

(二)表现手法方面

1、叙述人称(一般是第三人称,第一人称为自传)

2、叙述顺序(一般是顺序,以时间为序。也可以据实际采用其他叙述方式)

例如:倒叙、插叙 空间顺序:国内国外

逻辑顺序:由主到次

3、选材的精当(具有代表性,详略得当)

4、语言特色(通俗性、简明、平实,或活泼生动,富有文学色彩

第三篇:演练23 传记阅读(一)

演练23 传记阅读(一)

(时间:40分钟 分值: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病人崔永元 易立静

崔永元为什么要骂“超级女声”,是我们采访的初衷。追问过后,才知道这多半只是一场误会,虽然他对“超级女声”的评委颇有微词。实际上,崔永元只看了10分钟的“超级女声”,他能说些什么呢?他是喜欢那些超级女生的,觉得她们青春活泼可爱。问题出在我们的电视没有“公共”和“商业”之分,这正是他目前大声疾呼的一件大事。

他很讲理地认为,如果是商业电视的一档商业节目,那么对于这档异常火爆的“超级女声”,任何人都没有置喙的权利;但如果它是公共电视的节目,它就应该被枪毙,因为它没有征求大家的同意,就播放了那些在他看来对孩子们不宜的东西。

“收视率是万恶之源”不是崔永元说的,是一位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员在一次“抵制庸俗化”的学术研讨会上提出来的。崔永元丝毫没有为自己开脱的意思,他坦白地说,虽然那句话不是他说的,他却坚决赞同,并且想借这次采访的机会声明,收视率是万恶之源,他认定这句话没有任何问题。

崔永元并没有像一些媒体想当然地以为的那样,站在央视的立场上,以老大哥的姿态对“超级女声”大加挞伐。他倒是对央视某些主持人的不厚道的做法感到恶心和寒心,主持人在荧屏上虚伪地流泪,他在下边愤怒地呕吐。

当然,他指出的,是电视界普遍存在的问题,那就是人格和节目的分裂。很显然,一个不厚道的主持人,即使满口锦绣,也是会被他打入不屑一顾的另册的。

7个多小时的采访,一次漫长的漫谈。在采访初衷所预设的那条通道上,并没有发现崔永元和“超级女声”之间的针尖对麦芒,我们遇到的还是那个熟悉的崔永元,幽默、睿智、轻其外、重其中,如在“实话实说”里那样,说些噱头,开些玩笑,在有意思的外表下端出致命的内核;也遇到了令我们感到有点吃惊的崔永元,那种不能抑制的忧愤,那种“一条道走到黑”的对于良心、责任和道德的执著。

他对世界和人应该是什么样,有一套近乎偏执与苛刻的,有点不顾国情世情人情的概念;对于那些噩梦般死死压住了他的无数个不眠之夜的问题,总是按捺不住拍案而起的冲动。他看到那些有能力拍案而起的人越来越少了。但即使没有战友,即使前景不乐观,也没有任何人,任何阻碍可以将他驯化成一个沉默的、顺从的、对一切点头称是的人。

但是悬在他头顶上的良心,并不总是像太阳一样将他照得光彩照人,有时,倒像一种坏气候,将他折磨得死去活来。这不是良心自身的问题,是真正的坏气候,是良心四周的社会乱象和时代病症。崔永元真的有过死去活来的时候,抑郁症最严重时,他曾经需要24小时的陪护,曾经想过自杀。

我们没有采访到崔永元的那位心理医生,不能确认他的抑郁症仅仅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生理疾病,还是更多地源自这个时代的种种问题对于他的恶性刺激,但是当他的失眠越来越紧密地和那些折磨他的问题纠缠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严重错位的时代,已经把这个失眠症和抑郁症患者拉到更深更黑暗的精神疾病中去了,让他不断地在绝望中反叛,又不断地在反叛中绝望。

“实话实说”的继任者和晶说:“那些一袋一袋的中药、西药,怎么会没有副作用呢?”从这次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到,比那一袋一袋中药西药更厉害更有毒的是让崔永元横挑鼻子竖挑眼、怒不可遏的现实。

他曾经是睥睨群雄的中国电视第一男主持,他开创了中国电视节目的新形态。刚开始主持“实话实说”的时候,他老想着自己七八十岁满头白发了还坐在“实话实说”的演播厅里,最后,他却因为越来越少的实话离开了“实话实说”。

崔永元的心理医生只对我们的记者说了一句:他要是没什么责任感,他的病就好了。崔永元开给自己的处方是:我要是把那良心丢了,我的病就好了。

1.简要分析概括文中崔永元的性格特点。(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题目中称崔永元为“病人”,有什么作用?(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来看,让崔永元成为“病人”的社会因素有哪些?请对此作一番探究。(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

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

1958年8月的一天,时任二机部(核工业部)副部长的钱三强,对一个34岁的青年人说:中国要放一个大炮仗,要调你去参加这项工作。这个青年人接到钱三强交与的任务后,就开始消失在亲戚朋友的视线里,开始了长达28年的隐姓埋名,直到1986年6月的一天,他的名字突然同时出现在全国各大媒体的报道中,这个人就是邓稼先。

28年的默默无闻,换来的是中国在世界上响当当的核大国地位。这一声巨响的后面,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对于这些,有一个人,很清楚却又不太明白。他就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

杨振宁并不知道在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后的一年,邓稼先就在中国西北的大漠深处里风餐露宿着,用最原始的办法探寻着原子弹的奥秘。作为同行,杨振宁无法想象,没有外国人的帮助,年轻的新中国需要付出多大的艰辛才能让中国原子弹、氢弹的巨响震撼全球。

要解开这一个个疑问,还需要从邓稼先的经历说起。

邓稼先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白麟坂的铁砚山房。邓稼先出生八个月后,就被抱到了北京,因为父亲已经学成归国并在北大任教授了。学贯中西的父亲在他上小学时就开始让子女们读中国的四书五经,同时也要读世界名著,学习英文、数学等。

邓稼先的童年生活,充满着书香并且是快乐的,快乐得甚至都有些顽皮。但他在同学们中间有种傻乎乎的诚恳,这种憨厚的天性,伴随了他整整一生的道路。

就在他的人生观开始萌芽的时候,平静的学习生活被侵略者践踏了。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7月29日,北平沦陷。1937年后的一天,发生了一件事,让邓稼先终生难忘。父亲有个老朋友很快就在伪政府里谋了一个差事,拿着伪政府发的薪饷。有一天这个朋友夹着公文包前来拜访,叫邓以蛰去伪政府任职。邓以蛰立即勃然大怒,对来人呵斥道,你给我滚出去。这件事多年后邓稼先数次和弟弟提起。

那个年代,日军每攻占我国的一个城市后,都要强迫市民游行庆祝他们的所谓胜利。有一次邓稼先实在无法忍受心中的屈辱,当众把一面日本旗撕得粉碎,并扔在地上狠狠踩了又踩。这事发生后,为安全起见,邓以蛰只好让大姐带着邓稼先南下昆明。

1941年秋天,邓稼先考上了西南联大物理系。那里汇集了众多知名专家和教授,使邓稼先的学业如鱼得水,他读书的劲头比中学时期更进一筹,在各个科目上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7年顺利地通过了考试,留学美国。在西南联大打下的坚实基础,此时在美国学习的时候显露出来,三年的博士课程,邓稼先仅仅用了一年零十一个月便读完学分,并完成博士论文,顺利通过了博士答辩,获得了博士学位。

1950年的8月29日,邓稼先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收拾行李毅然回到还处于贫穷中的祖国。

当时对于制造原子弹,国内可以说是一片空白。经过艰难的思考,邓稼先终于找到了方向,他决定,从中子物理、流体力学、高温高压下物质性质三个方向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这等于是找到了原子弹喉咙的位置。研究人员用算盘、计算尺、手摇计算机,甚至纸笔来计算着人们难以想象的大量数字,算完的纸一扎扎、一捆捆地装在麻袋里,堆满了屋子。在1960年,他们曾经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难题。苏联专家以前曾经随口说出一个关键数值,后来经过计算得出的结果和苏联专家说的并不符合。就这样,邓稼先带领大家反复演算了九遍,演算纸都从地面堆到了房顶。最终证实苏联专家的数值是错误的。

1961年,经过整整三年的计算,邓稼先带领的研究人员终于敲开了原子弹设计的大门,原子弹的蓝图基本成型。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按照邓稼先他们的设计,顺利地在沙漠腹地炸响。1967年6月17日,中国又顺利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氢弹的研制,我国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原子弹制成到氢弹爆炸:美国的间隔是七年零四个月,苏联的间隔是四年,英国用了四年零七个月,法国八年零六个月,而中国呢,两年零八个月。

1979年的一次核试验时,核弹直接从高空摔在地上,并没有出现蘑菇云。当时,作为理论设计总负责人的邓稼先硬是推开所有人,登上吉普车亲自去寻找碎片,查明原因。而因为这次找碎片,邓稼先受到严重的辐射。

1980年以后,邓稼先开始衰老得特别快,1985年,最终因癌症住进了医院。即使躺在病床上,邓稼先也时刻没有忘记我国的核武器发展事业,在此期间,他和老搭档于敏等同志又做了一件事,这件事情,成了他一生中最后一个重要的里程碑。1985至1986年期间,邓稼先向中央提出并起草一份建议书,建议书指出,世界核大国的理论水平已经接近极限,并且,他们已经可以达到计算机模拟的程度,不需要进行更多的发展,因此很有可能通过限制别人试验来维持自己核大国的地位。

邓稼先敏锐的远见,使我国在核武器发展方面继续辉煌了十年,使中国终于赶在全面禁止核试验之前达到了实验室模拟水平。

1986年7月29日,我国一代核物理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与世长辞。在临终时刻,邓稼先叮嘱身边的人最后的一句话是:不要让别人把我们落太远„„

4.分析文章第二自然段画线句“对于这些,有一个人,很清楚却又不太明白”的含意和作用。(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多次写到邓稼先的父亲,有什么作用?(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文章内容,探究邓稼先终成一代原子弹之父的原因。(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演练23 传记阅读(一)

1.(1)幽默、睿智,言谈风趣;(2)执著于良心、道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3)怀着时代忧愤,长期被抑郁症折磨;(4)面对种种社会乱象,拍案而起,大声疾呼。(4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2.作者称崔永元为“病人”,形象地揭示了崔永元的个性特征,突出了他忧时伤世的可贵情怀。(2分)一方面,崔永元确实是病人,患有失眠症和抑郁症;更重要的是,他的病来自他对社会和时代的忧愤,来自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3分,意思对即可)3.①电视没有“公共”和“商业”之分,公共节目有对孩子们不宜的东西;②“实话实说”节目的实话越来越少,让他不得不离开;③电视界普遍存在人格和节目分裂的现象,某些主持人不厚道的做法让他恶心和寒心;④社会充满乱象,时代严重错位,将他折磨得死去活来。(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5分,答对四点得6分)4.学识渊博的杨振宁很清楚年轻的新中国自主研发原子弹要面临的种种艰辛,而对于如何克服种种困难取得成功又难以想象,(2分)借此说明邓稼先的贡献巨大。(2分)5.(1)说明邓稼先受到父亲良好的影响,为他日后在原子弹研制领域做出重大贡献奠定了坚实的学问基础和人格基础;(2分)(2)父子二人相互映衬,使邓稼先的学品人品得以更鲜明、更丰满的体现。(3分)

6.(1)坚实的学问是根基。邓稼先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大学师从名家,留学美国,勤奋攻读,为他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2)崇高的爱国情感是动力。邓稼先撕踩日本旗、学成归国、临终不忘祖国核事业等都说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这是他坚持不懈的原动力。(3)无私的献身精神是支柱。二十八年隐姓埋名,不顾个人安危进入核试验现场寻找原因,没有无私的献身精神是不可能的。(4)持之以恒的攻关是保证。面对原子弹研究一片空白的情况,邓稼先率领科研小组经过多年的发奋攻关,才敲开了原子弹设计的大门。(每条2分,结合原文,答出三条即可)

第四篇:学生名人传记读书报告片段摘录

学生名人传记读书报告片段摘录

张裴(爱迪生):爱迪生在他的一生中取得了这么卓越的成就,这与他的努力奋斗是离不开的。他所走过的道路是艰苦的,曲折的,但他没有退缩。他走在这条艰难坎坷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在发明过程中,更有无数的失败打击着他,新闻报道讽刺着他,但他还是目光坚定,一步一步地向着成功迈出脚步。赵同宁(周励):周励之所以比同在美国留学的人幸运,不仅是因为她那奋斗的一生总是在设法改变命运,也是由于生命中受到的一连串磨难所逐渐养成的一种倔强的性格。

柳昱全(拿破仑):一个人若想得到某样东西,就必须凭借着自信和勇气,凭借激情和希望,而不是信奉宗教,认为上帝会显灵。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象拿破仑那样,有了错误从不讳言;有了困难绝不放弃;有了挫折从不逃避„„ 张念友(贝多芬):即使命运对他再如何不公,即使生活再怎么艰难,贝多芬依然没有绝望,依然没有放弃,他对生命有着无限的渴望,对音乐有着执着的信念„„

徐瑶瑶(卢梭):也许有很多人认为卢梭的成功源于机遇,但是我却反对。上帝是很公平的,他在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中都制造了机遇,把这些机遇放在不易被人发觉的地方。当机遇适时地出现时,有些人放弃了,到头来只得羡慕他人,大呼命运不公;有些人则选择了它,并将其好好“利用”,从而走向了光明的前方——成功。

仲启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为了坚持自己的的意见,相信自己的理论,甚至不惜与他最欣赏的学生、朋友决裂,正是这种坚持真理、追求真理的精神,才使得他伟大的思想不至于被反对声淹没。

王永强(海伦•·凯勒):命运捉弄了她,使她难以象正常人那样生活与学习,去理解与感受,命运常常如此,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地达成自己的愿望„„现实有时固然残酷,但人类拥有了坚毅的精神,便会以一颗不畏艰难的心去面对一切。

涂渝枫(姚明):姚明喜欢挑战,并且在这种挑战中迅速成长,面对挑战永不放弃苦苦支撑,才换得了今日的功成名就。

董欢欢(贝多芬):贝多芬的勇气造就了他的一生,痛楚与颓丧交替着他的人生,苦难是他的刑具,但这一切都打不垮他。他生活贫苦,精神上却不贫苦,从他身上传达出来的勇气和斗争的幸福足以感染、陶醉所有的人,他是那些在受苦、奋斗的人们最伟大和最好的朋友!

任丽(林肯):林肯的成功并不在于他在政治上取得的成就,并不在于他当上总统后解放了黑奴,人们承认他是个伟人完全是被他的意志品质所感动:他的谦逊,努力苦学,不害怕困难,并且在失败中寻找希望„„这些都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第五篇:传记读后感

读《武则天传》看武后

10151092万文辉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她坚强不屈、努力拼搏,她也阴险狡诈、心狠手辣。她虽身为女子,却没有女子的温婉顺从,而是觊觎朝政,胸怀天下。小小的皇宫抑或是怯懦的丈夫并不是她所想要的,她追求无上的权利以及绚丽的荣耀。她就是武则天。

武氏生的极其健硕,脸方,下颌秀美,两眉明媚,两鬓微宽。她有自知之明,料事如神,治事有方,十四岁时被太宗看中带入宫中,但直到二十七岁才被做到才人。既然没被太宗提拔,那么对于一般女子来说一生的幸福也已毁灭殆尽。然而她的命运并不是这样,她主动出击,令太子治对她倾心,进而满足她的各种要求。在太宗驾崩后,她被送去做了尼姑。武氏既为太宗的才人,现在又成了尼姑,高宗理应不在有什么非分之想。但高宗年轻气盛,又是一个多情的种子,自然常去与武氏幽会,武氏当然不能错过这个机会,已经怀有龙子的她理所当然的被接回宫中。于是她的第一步计划已经完成。

关于回宫这件事,表面上好像只是高宗的意思,但是事实上武氏自己已经做了很多的努力。其实在太宗重病时,她就已经认准了,只有高宗能够拯救她的人生。这后来发生的一切也都是按照她的意愿发生的,包括她做尼姑,高宗时常来看她等。我们可以看到,她是一个用于向命运发起挑战,主动制造机遇的人。她所做的这些可以认为是善用计谋、扩张欲望,但我却觉得她的这点很是令人敬佩,在困难面前冷静分析,在逆境中不屈不挠,不论结果成功与否,都要放手一搏。

武氏精明强干,她不甘屈于人下,便生出计谋害死王皇后,自己坐上皇后之位。但是她还不能满足,她想象皇帝那样处理政务,甚至君临天下。无限膨胀的欲望与精明强悍的内心令她一步步向前,一寸寸逼近那张令无数人艳羡的龙椅。为了这个目的,她除掉朝中异己,连长孙无忌、遂良这样由先帝亲自制定的辅政忠臣都难逃一劫;她培养自己的耳目走狗,皇宫之中大小事务都逃不过她的眼睛;她管制皇帝,令一个风流多情的皇帝卑怯无助,宛如行尸。她日日临朝,参与政事,而皇帝却偶尔临朝,权力已经悄然想武后倾斜。

武后在情感方面也是不容侵犯的。高宗虽有三宫六院,但是生活中真正的妻子却只有武后一人。并不是因为高宗专情,那是由于但凡他喜欢的女子都不长命,她们一定会暴毙而亡,在这些暴毙的后宫佳丽中还包括着武后的姐姐、侄女。无论是出于嫉妒还是对自己地位的巩固,武后都有理由谋杀她们。

用传统的眼光来看,武后的所作所为早已超出了对女子的规定。她没有以夫为天,而是自己创造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虽然手段卑劣,但是若没有这卑劣的手段就成就不了如今的武后,也就没有看到自己梦想成真的一刻。古时候有乱臣贼子某朝篡位,武后也不过是篡谋了李氏天下,使之姓武而已,并没有比其他乱臣贼子卑劣到哪去,相反的,她迈出的步伐是那样特别,那样不俗,她知道人们就是见不得女人做皇帝,她却偏偏要这么做。对于感情也是一样,皇帝只属于她一个人,她不允许其他人分享——也许只有这样霸道的女人才能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女皇帝吧。

我读的这本《武则天传》是林语堂先生所著,书中没有提到武后的功绩,而是不停地描写武后的内心世界以及谋取利益的手段,可以看出来作者对武后持批判态度,他认为武后没有做女子该做的事,而是欲望太强,心狠手辣。我却认为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环境下,也只有像武后那样做才可以真正保全自己,活出真正的个性,否则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宫廷中,在那个封建礼教的时代,武后的下场一定是悲惨的。

下载学生的传记阅读一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生的传记阅读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传记 教案(推荐)

    盈江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组复习教案2012-3-26 高考语文复习人物传记之客观题(教案) 组长:唐赟 主备人:刘文灿 一、 复习反思: 通过一二轮的复习,同学们已经熟知人物传记的文体特......

    传记提纲

    人物传记 传记是记述人物事迹的一种文体。从传记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体悟一个人的情感世界,追寻一个人思想演变的线索,剖析一个人成败的缘由,寻回那逝去的岁月云......

    传记文言文

    传记文言文 阅读有妙招 2005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共有16套,其中涉及传记类文言文阅读试卷的共有11套,2006年高考语文试卷共有17套,其中涉及传记类文言文阅读试卷的也有11套。这实......

    名人传记

    名人传记 就是所写人的一生的缩写 ,在里面可以看到他的一生。儿子已经四年级了,我想是应该给他看一些名人传记的时候了。从这些名人的身上孩子们能够学到很多的优点,学到他们的......

    传记题型

    实用文本阅读——人物传记题型及答法 题型: 1、写什么? (1)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 (2)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相关信息。如: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

    名人传记

    读《梵高传》有感这个假期,我读了欧文·斯通的《梵高传》。这个如此深切,如此感人地打动了我的心,为我拨开了眼中的迷雾,使我能够把生命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的人。其实我并不懂得......

    文言传记

    传记类文言文巩固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卜式,以田畜为事。有少弟,弟壮,式出,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与弟。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余头,买田宅。而弟尽破其产,辄复分......

    传记知识

    一、传记: 1、写什么 (1)概括分析传主事迹 设问方式:……的事迹主要有哪些?请简要概括。/文中写了有关传主的几件事?/文中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传主的? 解题方略:找出时间变化的词句,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