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题答案

时间:2019-05-13 14:38: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学复习题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学复习题答案》。

第一篇:教育学复习题答案

0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选择题

1.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记载在(C)。

A.《中庸》

B.《礼记》C.《论语》

D.《学记》 2.昆体良的(A),比较系统的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本研 究教学法的著作

A.《雄辨术原理》

B.《理想国》C.《大教学论》

D.《教育论》 3.标志着教育学科成为独立学科的教育著作是(A)。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大教育论》

D.《教育论》 4.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的是(B)

A.《康德论教育》B.《普通教育学》

C.《教育漫话》

D.《爱弥儿》

5.大教学论》被看成是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它的作者是(B)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康德

D.培根 6.柏拉图的名著是(A)

A.《理想国》

B.《政治学》

C.《伦理学》

D.《爱弥儿》 7.首次提出并论证班级授课制的是:(A)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C.卢梭

D.孔子

8.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思想是我国的教育著作(B)。A.《师说》B.《学记》C.《论语》D.《大学》 9.“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句话出自(D)。

A.《学记》

B.《论语》

C.五经四书D.《说文解字》

10.提出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的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著作是(B)。

A.《爱弥尔》B.《教育漫话》 C.《大教学论》

D.《教育论》

1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D)。

A.社会科学

B.自然科学C.交叉科学D.人文科学 12.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C)A.《大教学论》

B.《论演说家的培养》 C.《学记》

D.《劝学》 13.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的教育著作是(C)

A.《教育漫话》

B.《大教学论》 C.《爱弥儿》

D.《普通教育学》 14.“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句出自(C)

A.《论语》

B.《学记》

C.《孟子·尽心上》

D.《劝学篇》 15.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B)

A.《论语》B.《学记》

C.《孟子》

D.《中庸》

16.主张“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观点的是(B)

A.生物起源说B.心理起源说 C.劳动起源说

D.关系起源说

17.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A)A.利托尔诺

B.孟禄

C.高尔顿

D.达尔文

18.在教育起源问题上,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本能的观点是(A)A.生物起源说

B.神话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19.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C)

A.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B.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C.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D.教材和教法 20.从形式上说,教育影响是指(C)

A.教育内容

B.教育对象C.教育手段

D.教育原则

二、判断题

1.早在原始社会里就出现了专门教育机构的学校教育。(×)2.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现象,它与人类社会共始终。(√)3.不同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4.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的科学。(×)5.教育学和教育同时产生。(×)

三、名词解释

1.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2.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3.教育学: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工作的学科。

四、简答题

1.简述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他们以教育为目的把受教育者作为对象。(2)学习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2.简述教育起源的四种观点

(1)神话起源说: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

(2)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是物种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本能行为。(3)心理起源说:教育最初起源于原始人类的那种具有教育意味的无意识模仿。

(4)劳动起源说:劳动创造了人类和社会:劳动过程的复杂性要求通过教育把人类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

3.简述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

(1)前教育学时期---萌芽阶段: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孔子

《学记》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2)学科雏形时期--独立体系形成阶段: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卢梭《爱弥儿》、康德《康德论教育》、裴斯泰洛齐、洛克《教育漫话》(3)学科形成时期: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奠基人)(4)教育学的多元化时期:杜威《民主主义和教育》

五、论述题

结合实际的教育教学谈谈教育学的价值表现在哪里。p24-28 师范生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教育学,你打算怎样学好教育学?

A.1)思日常教育经验。教育的科学认识即教育学是对教育的习俗认识即日常教育经营的一种理性反思和历史性的超越,是教育习俗性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在教育习俗性认识中,经常是各种问题混杂在一起,根本不加以逻辑的区分和界定,因此就需要教育科学对教育问题进行界定和明确。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领悟教育的真谛;获得大量的家坳与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为成为研究性的教师打下基础。

B.教育学是师范专业的核心课程,教育学教学是对我们师范类生进行现代教育观念,教育学知识和教育 研究意识教育的基本途径。(1)教育学有助于师范生拥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培养良好的教育素质。(2)教育学有助于师范生提高教育智慧。(3).有助于科学的教学管理(4)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

C.(1)认真学习教材,深入地理解和领会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教育学的基本结构,要反复推敲、弄懂教材每一章节的主要内容和渗透在其中的重要观念、教育思想,注意把握教材的逻辑体系,学会独立思考。(2)联系教育实际,联系相邻学科和相关知识、信息,联系有关社会现象和问题

第二章教育功能

一、选择题

1.从教育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C)。A.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B.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C.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D.谋生功能和享用功能 2.提高人口质量的根本途径是(D)。

A.遗传素质

B.社会环境

C.生活水平D.教育

3.从教育作用的对象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D)。

A.正向功能

B.筛选功能C.协调功能D.社会功能 4.从教育作用的方向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C)。

A.正向功能

B.协调功能C.负向功能

D.社会功能 5.与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不符的是(C)。

A.教育能满足人的本性需要

B.教育使人追求真善美 C.教育不能满足人的本性需要

D.教育能让人获得幸福 6.下列不是教育的文化功能有(A)。A.谋生

B.传递

C.更新

D.创造

7.“狼孩”的例子从反面说明了教育促进个体(B)功能的重要性。

A.个性化B.社会化

C.职业化

D.主体化 8.教育的固有功能是(A)。

A.个体功能

B.社会功能

C.正向功能

D.隐性功能

9.教育再现了社会的不平等,这属于教育的(C)。

A.负向功能

B.社会功能 C.隐性功能

D.正向功能 10.使人成为自由、幸福的人,是教育的(C)。

A.个性化功能

B.社会化功能C.个体享用功能

D.人口功能 11.通过“科教兴国”促进社会的繁荣和发展,成为我国教育(B)功能的基本方向。

A.个体 B.社会

C.正向

D.负向 12.把教育作为一种生存的手段和工具,这是指教育的(A)功能。A.个体谋生

B.个体享用

C.个性化

D.社会化

二、判断题

1.“齐家”、“治国”、“平天下”反映了“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2.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是个人本位的代表。(√)3.德国现代教育家凯兴斯泰纳是社会本位者。(√)

4.古代社会,个人没有独立的人格,教育的功能趋向只有社会本位。(√)5.我国的文化传统是个人本位取向。(×)

6.教育对受教育者和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只有正向的促进功能。(×)7.教育功能从作用的呈现形式可以分为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8.显性教育功能是指依照教育目的、任务和价值,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

9.“文革”中的教育,体现了非常态教育的负向功能。(√)

10.教育可以通过劳动力的生产和促进科学技术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名词解释

1.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2.隐形教育功能:是非预期的且具有较大隐蔽性的功能。

四、简答题

1.教育的个体正向功能体现在那几个方面?(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A.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B.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C.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A.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B.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C.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2.教育对文化的正向功能(1)教育的文化保存功能;(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4)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

3.教育在促进政治民主化方面的作用是?(1)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

(2)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社会民主化的重要一环。(3)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孵化器”。

五、分析题

甲说:“教育就是为国家培养人才!”乙说:“教育就是为了学生个体的发展!”你赞同哪种观点?为什么,请陈述理由。P32 参考答案:

这两种说法都不完全正确。我认为在论及教育的功能时首先是要坚持发挥教育的基本功能,即发挥教育对人的影响,选择教育对人正面的影响——促进发展功能,即在目标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内容上实施全面的教育内容,在过程中完成个体社会化与社会个体化过程,使人趋向真、善、美的境地。其次是要重视教育的扩展功能。即发挥教育培养社会人才,通过所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而促进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道德、人口等方面的全面进步;并充分发挥教育对社会的科技支撑与文化服务的功能,使社会朝着文明、富裕、和谐的方向前进。

六、论述题

1.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谈谈怎样发挥教育对个体发展促进功能,并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其负效应。

①当前中国教育活动主要在学校开展,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的生力军。学校作为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场所,负有促进青少年社会化的职责。因此,教师的言行、学校课程的设置、教育活动的开展都必须以促进青少年社会化为重要依据,注重青少年的个体发展。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还要传播社会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使学生形成易于形成于主流社会文化要求一致的思想意识,不至于与社会脱节。②我们经常看到新闻报道的学生校园暴力行为,文明的校园环境里竟然会发生这样的暴力事件?这不禁让我们反思当前的教育,除了知识的传授,我们的教育应该传递社会规范,让学生学会做人,防止个体行为偏离社会的轨道。

③大学生新生报道,却成了父母一个人的忙活,一些学生甚至连基本的洗衣、做饭等基本生活技能都不会,这不禁让人感到心酸。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应试而应试,却忽略了对学生生活技能上的指导。因此学校应重视教育的生活指导作用,开设厨艺、野外生存、急救、人际关系处理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等,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能够过一种集体性的社会生活。

④每年高考填报志愿时,都成了学生最头痛的难题,选什么专业好?从小学到高中,很少有学校会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学生的兴趣和天赋没有很好地被引导,所以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学生不知道自己的路在何方这样的困惑了。基础教育作为一种全面的素质教育,负有职业指导和职业定向的重要职责,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因此学生应开展兴趣班,职业规划引导班,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课程,并事实加以鼓励与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较为清晰的职业规划。

⑤中国的学生只会考试,而不会提问。如何破除这一困境是中国教育前进的关键。整齐划一的教育是扼杀个性的元凶,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或因材施教的方式,鼓励他们进行创新和个性张扬,为学生的潜能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通过知识的传授,促进学生的知情意、德智体全面发展,从而造就一种自由人格。⑥克服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效应,关键是进行教育内部的改革。首先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者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他们的人格。其次,要改革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如整齐划一的管理制度、扭曲的考试制度等,尊重学生的差异,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再次,要纠正教育活动中失当行为,如教师素质不高、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不当、师生关系不民主、压制学生的主体自由等。

2.分析中小学的教育现状,列举对学生发展起负向功能的表现,找出原因和解决问题的的对策。

(1)在应试教育下,为了追求高分数,特别强调标准化教学。标准化的教学、考试就如同温柔的陷阱,过分追求客观化、规范化而束缚了人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成为扼杀创新精神的最大凶手。

(2)现存教育由于某种异化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第一,过重的学业负担、唯“智”是举的做法,使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甚至到了不能忍受的边缘,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学生体质的普遍下降和心理问题的大量出现。第二,现存学校的管理模式,只能教学生学会顺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第三,教育的功利性使教育丧失了对生命的关怀。

(3)克服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关键是进行教育内部的改革。首先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学生的需要当作第一需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其次,要改革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尊重学生的差异,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再次,要纠正教育活动和过程中的失当行为。

第三章教育目的

一、选择题

1.涂尔干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某些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这种对教育目的的表述是属于(B)价值取向 A、个人本位B、社会本位 C、自然本位 D、政治本位 2.(A)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活动的归宿。A、教育目的 B、教育内容 C、教育规律 D、教育方法 3.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D)A、涂尔干 B、凯兴斯泰纳 C、孔德D、卢梭 4.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定向和动力作用的是(A)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5.一定社会为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的要求,我们称之为(B)A、培养目标B、教育目的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6.在学校教育中,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A)A.教学 B.生产劳动 C.团队活动 D.课外活动

7.表示各种教育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的是(D)A.社会性教育目的 B.目的性教育功能 C.功能性教育目的 D.发展性教育目的 8.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C)A.普及义务教育 B.扫除文盲 C.促进人的发展 D.增强国力

9.教育目的的确定首先要反映的是(A)A.社会生产力水平B.历史发展进程 C.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D.教育价值取向和理想

10.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B)A.重要前提 B.重要条件 C.重要中介 D.物质基础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教育的目的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发生的影响和作用。B.教育功能与教育职能的含义一致

C.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D.教育的内部功能是由社会的结构决定的 12.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是(C)。

A.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B.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C.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D.推进素质教育

二、判断题

1.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的教育目的。

(√)

2.操作性教育目的一般是由一系列短期、中期、长期的具体教育目标所组成。

(√)3.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育目的。

(√)

4.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价值取向,涉及的基本问题是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问题。(√)5.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

6.近代以来的教育基本上是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主要的价值取向(×)7.教学问题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8.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永远追求而又永远没有止境的目标,所以人的全面发展并不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9.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是教育理论中最为复杂、最为重要的领域。(√)

10.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的价值取向,涉及的基本问题是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1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视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它在历史发展中的每一步变化,都不具有变革性(×)

12.可持续发展是指既不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和发展。(×)

13.教育目标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14.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导向功能。(√)

15.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16.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17.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三、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

2.全面发展教育:是对含有多方面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是由多种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点的教育所组成。

四、简答题

1.教育目的选择的依据包括?

(1)社会依据:一是要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二是要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2)人的依据:从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它是确定各级各类教育目的(或目标)不可忽视的重要依据。从人的需要来说,人的发展需要是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2.教育目的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3)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3.简述我国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

(1)我国的教育目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精神实质:

①社会主义---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②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③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④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4.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

(1)现在的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既包括人在物质生活领域,特别是生产劳动领域的全面发展问题,又包括人在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领域的全面发展问题,并强调前者是后者的基础。(2)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3)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人的个性发展总是和全面发展联系在一起的。(4)要坚持人的发展的全面性。

5.如何看待“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之争?

(1)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认为,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因此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

(2)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

五、案例分析

1、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的调查显示,80.9%的家长认为实施素质教育主要是发展学生的特长,且有41.8%的家长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搞课外活动,有三分之二的教师把素质教育理解为合格加特长。你认为这些观点合理吗?应该如何正确认识素质教育?(87-88)参考答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有偏颇,素质是对人的心理、学识、道德、审美、生活态度和能力等各方面发展质量或品质的总称。所以,素质教育是指通过教育使人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并不是单指某一方面的发展,并不是各类活动的叠加。在素质教育中要关注到孩子的特长,长善救失,同时也可以通过活动的方式开拓学习的领域以及加强学习兴趣,但这些只是素质教育的其中一方面,并不是它的全部和出发点,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2、成都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任何公办、民办的小学、初中不得以考试方式择优选拔新生,也不得以小学阶段各类学科竞赛(如小学数学奥赛等)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依据。”你赞同成都市教育局这个规定吗?请从全面发展的角度评价此规定。

答:我赞同成都市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我认为这一规定进一步规范了基础教育的办学,避免教育偏离它的轨道,成了变相教育;这个规定也促进了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实现。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由德、智、体、美、劳五育组成。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注重智力发展是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共同趋向。奥赛正是发展学生的智力,用知识的精华去武装学生,迎合教育的趋向。但许多人却一味地为了奥赛,只注重发展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其他四育的发展,厚此薄彼,有所偏颇。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知竞赛,而不知其他是不健全的。

3、近两年,在广州、海南举行的歌唱大赛和模特大赛爆出“冷门”:夺冠的分别是两位15岁和16岁的学生。从两项比赛的参赛情况来看,选手呈低龄化趋势。一些家长甚至不顾孩子的意愿,把孩子推上造“星”之路,对此,许多教育界专家提出了强烈批评,认为这是拔苗助长的行为,是家长教育孩子的一种浮躁心态的表现,不利于孩子日后的成长。请运用所学教育理论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而艺术教育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手段和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艺术教育说到底是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如果把艺术教育看做是素质教育的“特长”教育,一种专门的本领教育,把“技能”、“技巧”放到主导地位,放弃其特有的净化心灵、提高精神境界、培养创造美的功能,那么,艺术教育也就丧失了它的本质,走入“误区”,甚至成为一种新的“应试教育”的变种形式。有些人,把孩子硬性地捆在钢琴或者小提琴房,既不明白这么干的目的,又妨害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有人说,门门功课都得优秀就是全面发展。你赞同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六、论述题

1、结合中小学实际,分析在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问题:我国中小学在教育目的过程中存在认识上的模糊和实践上的混乱现象。模糊上主要表现在,将中小学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等同,还有将国家的教育目的认为是发展中小学生的集体或社会价值目的。在实践中,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下,出现了诸多问题,而且越来越严重。例如:中小学学生负担较重、中小学教育费用过高,乱收费现象依然严重、学校、社会对学生道德教育重视不够、中小学学生考试作弊严重等等。对策:

(1)明文规定中小学学生最高作业量,严令禁止学校利用晚上和节假日(尤其是寒暑假)给学生补课,禁止私人和学校开办寒暑期补习班。以此减轻中小学学生的负担。

(2)明文规定接受九年免费教育的学生不需向学校任何人交纳任何学习费用。同时规定高中学校学费额,除此外学生不用交纳任何费用。

(3)加强对教师的法治教育,增强教师对未成年人权益及有关隐私权的认识。(4)完善教育监督机制,实行全国教育巡查员制度。

2、当代有位教育专家曾这样叹息中国的教育:“要想使中国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的前程,现在中国父母要做的恰恰不再是帮助学校把他们的考分再提高一些,而是保护好自己的孩子的天赋别再受学校的侵害吧。”请问这段话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对当前中小学教育现状进行反思评价。

答:这段话指出了当前中国教育的弊端。当前中国教育趋向于分数教育(即应试教育),都是以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学生已经变成读书机器,而失去了本身拥有的天赋,没有自我了。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部分组成。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中国教育已经开始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力求解放人的自我。

3、联系实际,谈谈怎样认识并实现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P87-90(1)要以素质发展为核心

教育目的的实现不能忽略对人的素质的培养,因为素质既蕴涵活动的潜能和底蕴,也表现为现实应对中适当把握、灵活驾驭事物或问题的实际水平。素质教育部不能停留在应有素质的形成上,更应重视素质的巩固和提升,使人的素质不断地得到充实和丰富;要注重把应然素质和实然素质结合起来。

(2)要确立和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①确立全面发展教育观的必要性。

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各国教育普遍重视并努力实现的目标。树立全面发展教育观对搞好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尤为重要。②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

不能把西方传统上的人的“全面发展”与我国现在所讲的人的“全面发展”等同起来。现在的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既包括人在物质生活领域,特别是生产劳动领域的全面发展问题,又包括人在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领域的全面发展问题,并强调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正确理解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坚持人的发展的全面性。③正面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

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各育不可分割,又不能相互代替。各育都具有特定的内涵,都具有自己特定的任务,各育的社会价值、教育价值、满足人发展需要的价值都是通过各自不同的作用

体现出来。因此在教育中要把各育结合起来,使它们在全面发展中相互协调、相互促进,都得到发展。

④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要以教育目的的要求来时刻校准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向,把它作为衡量、评价教育实践的根本标准。要不断强化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加强对教育实践的评估指导。

第四章教育制度

一、选择题

1.以下不是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的是(D)

A.政治

B.经济

C.文化D.自然和人文环境 2.苏联的学制是最早出现的(A)学制

A.分支型学制

B.单轨制

C.双轨制

D.并轨制 3.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也称(A)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六三三学制

D.壬子学制 4.美国现行学制属于(A)

A.单轨学制

B.双轨学制

C.混合学制

D.分支理学制 5.新中国第一个学制颁布于(C)

A.1949年

B.1950年 C.1951年

D.1952年 6.我国第一个在全国颁布实施的现代学制是(A)A.癸卯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壬戌学制

D.1951年学制

7.南京国民政府于1927年设立大学院主管全国教育,并在地方试行大学区制,这主要仿照了下列哪个国家的教育行政制度(B)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8.英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是一种典型的(A)

A.双轨制

B.单轨制

C.分支制

D.中间型学制 9.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是(B)A.国民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国家教育体系

D.教育制度

10.体现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学制是(A)

A.癸卯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壬戌学制

D.1951年学制

11.教育制度在废止之前要求个体必须无条件地遵守,这说明教育制度具有一定的(B)A.客观性

B.强制性

C.价值性 D.教育性

12.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是指(B)A.学校管理制度B.学校教育制度

C.学校人事制度

D.学校办学体制

13.整个国家或地区教育制度的主体是(C)A.国民教育制度

B.社会教育制度 C.学校教育制度

D.高等教育制度

14.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制定或废止教育制度,必须依循一定的规律,这说明教育制度具有一定的(A)

A.客观性

B.强制性

C.价值性

D.教育性

15.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教育制度就不同,这说明教育制度具有(C)A.客观性

B.强制性 C.历史性

D.教育性

二、判断题

1.“制度”一词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机构或组织的系统;二是机构或组织系统运行的规则。(√)

2.任何教育制度的变革都可以说是重新对教育取向选择的结果。(√)

3.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着教育制度的纵向分段以及其他许多方面,而教育制度的性质、状况及其发展,则主要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决定的。(√)

4.双轨学制的两个平行的两轨既不相通,也不相接,剥夺了在国民教育学校上学的劳动人民子女升入中学和大学的权利。(√)5.终身教育是涵盖人一生的正规教育。(×)

6.教育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化的东西,是随着教育的产生而产生的。(×)7.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单轨学制。(×)

8.今后我国的学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适度发展义务教育,进一步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切实普及高等教育,以便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9.一般认为,教育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

10.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综合。(√)

11.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壬寅学制。(×)12.新中国的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1951年。(√)

三、名词解释

1.学校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2.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人一生个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合,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

3.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者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人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四、简答题

1.简述教育制度的特点P94-95(1).客观性

(2).规范性

(3).历史性

(4).强制性

2.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未来走势P114-115(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

(2).切实普及义务教育(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一、选择题

1.教师自治组织的建立、政治身份的获得等表现的是教师职业的什么地位?(A)

A、政治地位 B、经济地位 C、法律地位 D、专业地位

2.影响教师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教师社会地位的最直观表现是什么?(B)

A、政治地位B、经济地位 C、法律地位 D、专业地位

3.以什么手段确立、保障教师的权利,是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必要措施?(C)

A、政治 B、经济C、法律 D、专业 4.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内在标准是什么?(D)

A、政治地位 B、经济地位 C、法律地位 D、专业地位 5.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A)

A.工作关系 B.心理关系 C.道德关系 D.个人关系 6.师生关系在道德上的关系是(D)

A.授受服从 B.民主集中 C.矛盾排斥D.相互促进 7.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D)

A.尊师爱生,团结互助,双边互动 B.师生合作,长善救失,教学相长 C.尊师爱师,长善救失,双边互动 D.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 8.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D)

A.人—物关系 B.授—受关系 C.道德关系D.人—人关系

9.所谓“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皆是指教师的(A)

A.文化形象 B.道德形象 C.人格形象 D.外在形象

10.教师具有“科教兴国”、“让每个学生都成才和成人”的理念,是教师(D)的体现。

A.专业知识 B.专业能力 C.专业自我 D.专业理想 11.在教师的知识结构中,(A)是教学活动的基础。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文化知识

1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66年提出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把教师工作视为(D)A.职业 B.专业 C.事业D.以上三者都是 13.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是在(B)A.1988年 B.1989 年 C.1990年 D.1991年

14.在我国提倡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主要强调师生间的(D)A.权利平等 B.义务平等 C.知识平等 D.人格平等 15.教师的根本任务是(C)A.搞好教学 B.做好德育工作 C.教书育人 D.关心学生身心

16.“有的儿童情感际沉、持久,而有的儿童则表现为奔放、热烈”这说明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D)A.顺序性 B.不均衡性 C.可变性 D.个体差异性 17.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中,“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C)A.赫尔巴特 B.裴斯塔洛齐 C.杜威 D.夸美纽斯 18.学生不是被动的加工对象,他具有(A)。

A、主体性 B、独立性 C、选择性 D、调控性

二、判断题

1.有目的地培养人才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显著特征。(√)

2.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是一个持续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具有多阶段性特征。(√)3.在现代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客体。(×)4.学生的社会地位是指他们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应具有的客体地位。(×)5.在西方,古希腊时期出现的“智者派”是最早的教师。(√)

6.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主要包括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法律地位和专业地位。(√)7.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

三、名词解释

1.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从广义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从狭义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2.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教师的个体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3.教师的职业形象:教师的职业形象是教师群体或个体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其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与行为方式的整体反映。

4.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四、简答题

1.简述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具体内容 ①专业理想的建立②专业知识的拓展 ③专业能力的发展④专业自我的形成

2.简述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①思想品德素质②职业道德素质

③知识与综合素质④个性修养和心理素质 3.简述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途径

①师范教育②新教师的入职辅导③在职培训④教师专业发展学校⑤自我教育 4.简述现代教师的职业角色有哪些 ①学习者和学者②知识的传授者

③学生心灵的培育者④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⑤学生学习的榜样⑥学生的朋友 5.简述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①顺序性和阶段性②稳定性和可变性③不均衡性④个别差异性⑤整体性

五、案例题

1、某天松山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刘勇(化名)上学迟到了。方老师很生气,罚他当天打扫教室。放学后刘勇忍受着同学们“幸灾乐祸“的讥笑扫完了教室。他感到十分委屈。从小到大,爸爸、妈妈和老师一直说,劳动是最光荣的。可今天,他觉得劳动是一种耻辱。回到家里,刘勇躲在房间里写了一篇题为《劳动可耻吗》的日记,他想以日记的形式向老师表达他心中的疑惑与苦恼。第二天,日记本交到老师的手里。方老师看后很生气,在课堂上狠狠地批坪了他一顿。方老师在批评刘勇时,当着全班的面说“在我们班上就得有点儿师道尊严。你们现在很小,许多道理和规矩都不懂,老师和家长有责任管理和教育你们。否则,出了大问题,谁都负不了责任。“接着,方老师命令刘勇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撕掉这篇日记。刘勇‘禽着眼泪,慢慢地,慢慢地将日记撕得粉碎„„

试分析上述案例所反映的师生交往的问题及其原因与可能的解决之道。

2、考第一的孩子奖励什么?

“包老师,我和你打赌,我能考到年级第一,你要给我奖励。” “好,你能考到年级第一,我就给你奖励。”

这是几周前小洋跟我的对话。刚开始,我不以为然。这是孩子的撒娇,能考到第一,当然好,为什么不给奖励?

考试结束了,小洋语文拿了91分,确实是年级第一。我准备掏钱包买奖品了。“小洋,你想要什么奖品?”

“包老师,我早就想好要什么奖品了,你奖励我去你家吧!” 出乎意料之外的要求。这是什么奖励?能带孩子去我家吗? 周末,我的家中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试问,你怎么看老师给学生送礼物这件事?礼物在师生交往中有何作用?

六、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你所理解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如何构建这样的师生关系。P148-150 2.试论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能否正确履行教师角色,根本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教师应该对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能广泛而准确的掌握,对基本的技能熟练运用,对学科的基本结构能深入的理解。

第二,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包括学科间的相关点、相关性质、逻辑关系等。

第三,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包括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动向,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了解学科发展的因素,该学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及在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的表现形态。

第四,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包括领悟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域界、层次及思维的工具和方法等。(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素养。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要具有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愿意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信念;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对教育功能有全面的认识,全面理解素质教育;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全面理解学生的发展,理解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第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比如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重要工具,是传播知识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没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师,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第三,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重视进行科研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融进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的研究还包括教育研究,通过教育研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更大发展。

第六章课程

一、选择题:

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C)

A 内容改革 B方法改革C课程改革 D途径改革 2.学校教育的基础是(D)A教师 B学生 C班级

D课程

3.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B)A 洛克

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杜威 4.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指的是(A)A 课程类型 B教学计划 C教学大纲

D教科书

5.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三基”指的是(D)A读、写、画

B读、画、算 C画、写、算

D读、写、算

6.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的课程,属于(B)A实践型课程 B研究型课程 C拓展型课程

D知识型课程

7.以下哪个是“课程即文化再生产”所认同的(A)A 课程就是“从一定社会的文化里选择出来的材料” B 课程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 C 惟有学习经验才是学生实际意识到的课程 D 课程是指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

8.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确定(C)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9.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这三个特征是(C)A课程目标的基本特征 B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 C教学大纲的基本特征 D教学目标的基本特征 10.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A)

A开设哪些科目 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 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 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 11.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D)

A课程目标

B教学目标 C教学计划

D教学大纲

12.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D)A基本要求 B基本原则 C基本手段 D基本途径 13.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是(D)A安排课程表 B分析教学任务 C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D组织教学活动 14.被称为“现代课程之父”的教育家是(A)A泰勒 B伯比特 C杜威 D巴格莱 15.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于(D)年开始实施。A 2013 B 2010 C 2006 D 2001 16.主张“课程即学习经验”的代表人物是(B)A.斯宾塞B.杜威 C.多尔 D.弗雷尔 17.主张“课程即社会改造过程”的代表人物是(D)A.斯宾塞 B.杜威 C.鲍尔斯、金蒂斯 D.弗雷尔

18.强调“课程内容不能超出儿童经验和生活的范围,而且课程要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兴趣”,这是(A)的主张。

A.经验主义课程论 B.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C.存在主义课程论 D.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19.认为“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这是(C)的观点。

A.经验主义课程论 B.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C.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D.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20.认为“如果知识不能引起学习者的感情,就不可能是明确的知识”,这是(D)的观点。

A.经验主义课程论 B.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C.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D.存在主义课程论

二、判断题:

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目标的手段或工具,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

2.纯粹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在实际中是普遍存在的。×

3.比较而言,科学-实证主义课程评价观把评价的重点放在课程运行的过程上,试图解答“为什么”的问题,而人文-自然主义课程评价观把评价的重点放在课程结果上,试图解答“是什么结果”的问题。×

4.实质教育论主张学科课程和分科教学,形式教育论主张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

三、名词解释

1.课程: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

2.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3.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

4.教材:教材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5.综合课程: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统合课程”或“合成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

6.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既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也指对学生有直接意义的学习内容。

四、简答题:

1.课程的分类是如何划分的

(1)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2)从课程任务的角度,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3)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分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4)从教育阶段的角度,可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5)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课程理论。

3.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在具体的目的、编排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上有什么不同

(1)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性经验;

(2)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教育 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3)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实践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

(4)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

4.什么是核心课程,它有哪些优缺点

核心课程既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也指对学生有直接意义的学习内容。

优点:第一,强调内容的统一性和实用性,以及对学生和社会的适用性。第二,课程内容主要来自周围的社会生活和人类不断出现的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具有相当强烈的内在动机。第三,通过积极的方式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

缺点:第一,课程的范围和顺序没有明确地规定,学习的内容可能是零乱的、琐碎的和肤浅的。第二,学习单元可能被搞得支离破碎,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统一性受到影响。第三,由于缺乏有组织的内容,文化遗产不可能得到充分体现,而且还可能背离家长对课程的期望和高等院校对课程的要求。

五、案例分析

1、某中学对每年新入学的学生都要举办学习方法、学校课程、研究性学习等内容的讲座,并在拓展型、研究型、社会实践以及部分基础型课程实行走班教学。根据学生的选择,学校将4至5个班级的学生整合为一个大班级,分成ABC层,几个班同时开展同一科目的教学活动,其余教育教学活动则在原行政班进行。各学习层次和教学班级动态组合,一个学期微调一两次。请用有关课程理论对该校的做法进行评析。

[分析]学校的做法是正确的,它体现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①学校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将学生分层,确定了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兼顾了学生之间的差异,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体现了评价标准的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进步,使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实现自身价值。

②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观,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和综合性,避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学校开放了校本课程,体现了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放者,改变了以往被动执行的做法。

③该案例面向每一位生动活泼、发展、有尊严的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重视评价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性发展的建构作用。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

2、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中小学教学是分学科进行的,学科教学的重心在学科还是在人?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有人认为过分关注学科,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是学科本位论的反映。学科本位论把学科凌驾于教育之上,凌驾于人之上,学科成为中心,成为目的,学校教育、课党教学成为促进学科发展、培养学科后备人才的手段,这种只见学科不见人的教育观从根本上背离了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和神圣使命。

——材料选自《高中生物研修网》之《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 请结合所学有关课程的知识,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答: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从课程开发来说,分科课程坚持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础,强调本学科知识的优先性;从课程组织来说,分科课程坚持以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为线索,强调本学科自成一体。

分科课程具有以下优点:

①有助于突出教学的逻辑性和连续性,它是学生简捷有效地获取学科系统知识的重要途径;

②有助于体现教学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结构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科尖端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科技的发展;

③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现行分科课程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容易导致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容易导致将学科与学科彼此之间割裂,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广度。

六、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市场经济对我国普通中学课程的冲击以及我们应当采取的应对措施。P178-179 市场经济发展对课程有着直接的冲击和影响,主要表现在:(1)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价值倾向予“意识形态”,学校课程为意识形态服务。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课程开发更加注重经济价值,要求按市场经济发展来变革学校课程。市场经济打破了原来由政府进行资源配置的计划经济模式,而以市场为导向,运用市场来进行资源配置,促进了生产的多样性、产业的多元化,因而,对人才的需求也日趋多样化。市场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原来片面强调整齐划

一、追求共性的人才观,重新肯定了人的个性发展,要求学校课程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其主体意识,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2)课程目标综合性。

市场经济导致了就业的多样性与流动性,人们很难预料到将来于什么,因此狭窄的知识面妨碍其就业的适应面。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偏重“应试”,高考成了一切基础教育工作的灵魂和指挥棒。因此,学校课程从编制到实施都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课程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市场经济的运行,使人们改变了对基础教育的看法。(3)课程结构的优化。

在“信息爆炸”时代,在市场经济带来就业的不确定性面前,人类最好的办法不是去被动地收藏知识,而是如何掌握获取知识的钥匙,发展自己的自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创造能力。我国的学校课程,学科之间壁垒森严,市场经济导致就业的转换性更是对这种课程结构提出了挑战,它要求人们学会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各种职业的转换。

第七章课堂教学

一、选择题

1.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C)

A.布鲁纳 B.布卢姆C.克伯屈 D.杜威 2.教师向学生叙述、描绘事物和现象的教学方法称为(A)A.讲述法 B.讲解法 C.讲读法 D.讲演法 3.教师向学生解释、说明、论证概念、原理等教学方法称为(B)A.讲述法B.讲解法 C.讲读法 D.讲演法 4.教师利用教材对学生边讲边读的教学方法称为(C)A.讲述法 B.讲解法C.讲读法 D.讲演法 5.孔子“扣其两端”的方法是指(B)A.谈话法B.讲授法 C.陶冶法 D.实践法

6.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学生呈现、介绍大量和系统信息的方法是(D)A.实践法 B.谈话法 C.参观法D.讲授法 7.正确描述教学与智育之间关系的命题是(A)A.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 B.教学是智育的唯一途径 C.智育是教学的唯一任务 D.智育是教学的次要任务

8.强调完善人格的道德教育,并在教学中采用启发性教学方法——“产婆术”的教育(A)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昆体良 D.亚里士多德 9.讲授法有利于教师主导、主体的实践,但明显不足在于(B)A.不利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B.不利于在短时间获得大量系统的知识 C.不利于教师面向全体学生 D.不利于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10.“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这说明教学应当着重(D)

A.传授给学生直接知识 B.突出重点,突出难点 C.及时巩固复习所学知识 D.发展学生智能,教会学生学习11.教师主导作用的实质在于(D)。

A.讲授知识 B.教书育人 C.教学艺术D.引导启迪 12.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D)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13.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A)A.非指导教学模式 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 C.发展性教学模式 D.最优化教学模式 14.《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旨达”这句话体现了(D)A.循序渐进原则 B.教学相长原则 C.及时而教原则 D.启发性原则 15.“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B)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6.现代教育史上,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并倡导“发现学习”方法的教育家是(D)A.赞科夫 B.苏霍姆林斯基 C.皮亚杰D.布鲁纳

17.“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D)A.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法 B.巴班斯基的最优教学法 C.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 D.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法

18.在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B)。A.赫尔巴特B.瓦·根舍因 C.怀特海 D.克伯屈

19.澳大利亚的教师在向学生讲“雪花”这一事物时,采用观看录像带并向空中抛洒大量碎纸片以引导学生体会下雪场景的方式,这种直观的手段是(B)

A.实物直观B.模象直观 C.语言直观 D.虚拟直观

二、判断题

1.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2.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一种智育活动。(×)

4.教育性教学是夸美纽斯教育学的核心,他第一个明确提出这一概念,并提出了著名的教学形式阶段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

5.陈述性知识是有关“怎么办”的指示,它与程序性知识的主要区别是它是关于方法和应用的指示。(×)

6.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教学方法要受制于教学策略。(√)

7.讲述有两种功能:一是说明是什么或怎样做,二是解释原因,在讲述时,为提高效率,应当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给学生呈现尽可能多的新知识。(×)

8.在教学中,一般较为常见的是小组讨论,有研究表明,讨论一般以16人左右最为理想。(×)

9.美国心理学家加涅和布里格斯提出了过程模式应遵循的十个基本步骤。(×)

三、名词解释

1、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于老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是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2、教学设计:就是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特点以及所教课程的内容,将目标转化为单元或课时目标,并对这种目标加以分解和细化,据此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对照目标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安排。

3、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四、简答题

1、请谈谈当代“教学”的新理念的趋势

从重心转移的角度看当代“教学”观的变革主要体现为以下六大趋势:(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2、简述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及其基本主张。

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道德”的传统。这种理论的基本主张是:(1)知识——道德本位的目的观;(2)知识授受的教学过程;(3)科目本位的教学内容;(4)语言呈示为主的教学方法。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以斯金纳 的程序教学理论影响最大,其理论的基本主张为:(1)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2)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3)程序教学的方法。

认知教学理论:提出认知教学理论的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和奥苏伯尔等,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其理论的基本主张为:(1)理智发展的教学目标。(2)动机--结构--序列--强化原则。(3)学科知识结构。(4)发现教学方法。

情感教学理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就是这一流派的代表,其基本主张是:(1)教学目标。最好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发展的人和形成自我实现的人。”(2)非指导性教学过程。(3)意义学习与非指导性学习。(4)师生关系的品质。

3、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并比较和分析教学设计三种模式的特点。

教学设计作为对教学活动系统规划,决策的过程,其基本程序包括:

(1)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分析教学任务,尽可能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变化来作为教学结果的指标。

(2)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原有的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

(3)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度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

(4)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5)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6)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

三种模式的优缺点:系统分析模式的基本特点是简单,易于掌握和操作;目标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强调教学目标的基点作用,也最接近教师的实际教学,因此,这种模式设计过程系统性强,具体的设计步骤环环相扣,易于操作。过程模式的基本特点是灵活、实用,教学设计人员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有侧重地设计教学方案。

五、案例分析题

新课程实施后,青年教师小李主动向特级教师王老师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他经常跟班听课,并尽量在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甚至教学语言上模仿王老师,但教学效果就是不佳。对此,小李甚感苦恼和困惑。请运用教学的相关原理帮助小李分析一下原因。答案要点:

①小李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地模仿别人,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借鉴特级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理念、方法、智慧等,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来。②小李在向别人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应该根据不同学生学习状况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

③提高教学水平需要模仿,更需要自我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小李没有很好地做好这个环节,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六、论述题

结合实际的教学,谈谈教师在教学中怎样运用讲授策略才能使讲授的教学方法发挥它最佳的功效。P226

1、语意准确,语词恰当,语速适中。教师语意应以普通话为准。

2、教师要适时,恰当的使用本学科的专业词汇,避免使用日常生活词汇。

3、应选择最准确的词汇,防止使用笼统和容易引起歧义的词汇

4、讲授学生不太熟悉的新内容时,教师可向学生呈现“先行组织者”,以明确知识的内在结构性和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第十一章教师的教育研究

一、名词解释

1.教育行动研究:一种由实际工作者在现实情境中自主进行的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的一体化,使实际工作者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2.教育个案研究: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包括人或事件)的变化过程进行深入剖析的研究方法。

3.观察法:是作为研究者的脚是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根据研究的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看、思、记得一种方法。

二、简答

1.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优势有哪些?

1、教师工作于真是的教育教学情境之中,最了解教学的困难、问题和需求,能及时清晰地知觉到问题的存在。

2、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交往构成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因此教师能准确地从学生的学习中了解到自己教学的成效,了解到师生互动需要改进的方面,尤其是能从教育教学现场中、从学生的文件(如考卷、作业、作文、周记等)中获得第一手资料,这位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实践性是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品性,教师是教育教学实践的主体,针对具体的、真是的问题所采取的变革尝试,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进而产生自己的知识,建构适合清净的教学理论。2.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

1、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2、分析所要研究的问题

3、拟订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与策略

4、实践尝试行动策略

5、反馈与评价行动结果

6、归纳总结

3.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P356—360

1、调查时教育教学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实际运用这一方法时,又可以分为书面的问卷调查和实地的访谈、座谈等具体方法。

2、观察是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根据研究的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看、思、记的一种方法。

3、个案研究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包括人或事件)的变化过程进行深入剖析的研究方法。

4、教师在研究中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资料,但主要是收集文献资料和研究过程中的实际资料。

5、教育行动研究渗透了教师的心血和智慧,对研究结果的表达也是教师教育行动研究的重要方法。

4.教师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P364

1、研究报告(主要是调查报告)。

2、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3、教育教学案例

三、论述

我国在教育的政策法规上一直鼓励教师立足工作岗位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并作为对教师权利与义务加以保障和要求,作为对教师职称评定和对教师奖励的重要条件明确提出。请论述教师教育研究的重要性。p347--348 答:教师作为一个研究者,能够进入到研究状态,以研究的态度、行为来对待教育教学工作,其意义重大。这种意义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1、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使课程、教学与教师真正融为一体。

3、教师的教育研究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

4、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增强教师职业的价值感和尊严感。

5、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利于教师不断积累实践知识。

第十二章教育改革与发展

一、选择题

1、以下不属于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特点的(D)

A、延长普及教育年限

B、发展初等教育 C、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D、改革高等教育 2、1984年通过的(B),宣布“初级和基本教育应当免费”,“应当实现小学义务教育”。

A、《儿童权利公约》B、《世界人权宣言》 C、《世界全民教育宣言》D、《学会生存》 3、1990年3月在泰国召开的宗迪恩大会提出了(B)思想。

A、终身教育

B、全民教育C、教育公平

D、教育民主

二、判断题

1、教育改革与发展不是孤立的,它是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引起的。(√)

2、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水平具体表现在各级教育的发展现状中,学前教育受到重视,入学率提高,重视幼儿社会性和个性的培养。(√)

3、学前教育是指义务教育以前的教育阶段。(√)

4、中等教育包含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两者都属于义务教育。(×)

5、学会关心的提出是教育观念、伦理观念和教育发展的一次重大变革与更新,它标志着教育的发展又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6、教育信息化表现在国家注重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名词解释

1、学会关心:

2、毛入学率:是指某一级教育如小学这一级教育的在校生人数与符合官方为该级教育所规定之年龄的总人口之比。

3、全民教育:全民教育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道德发展的需要。全民教育是广义的,它的范围从学前教育到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教育不仅是投入更是产出,教育有各种传送体系,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不定形教育,学校应当与丰富的学习环境结合在一起。全民教育是一项新的社会责任,赞助者、家庭和非政府组织都要管车这一政策。

四、简答题

1、简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特点。

①高度重视教育改革,突出教育的战略地位

②教育改革的重点转向提高教育质量

③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④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

⑤重视提高师资水平。

2、举例说明21世纪教育发展的趋势

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有5大趋势:

1)全民教育。全民教育是针对世界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严重问题和令人生畏的问题而提出的。它的基本含义是:(1)全民教育即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道德发展的需要;(2)全民教育是广义的,它的范围从学前教育到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教育不仅是投入更是产出,学校应当与丰富的学习环境结合在一起;(3)全民教育是一项新的社会责任,赞助者、家庭和非政府组织都要贯彻这一政策, 2)教育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把人吸收到生活的所有过程中来,是社会一切工作的中心。不活跃人的因素,既不考虑人的各种劳动集体、社会团体等,又不把他们吸收到积极的创造活动中来,就不可能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这种参与、自治的思想,就是教育民主思想的精髓,。

3)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有两个含义:一是教育培养适应于信息化社会的人才,二是教育把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应用于教学与科研。教育信息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许多国家通过理发或颁布教育改革的政策法规,把信息教育课程列入了正式课程,并增大了投资;二是注重教育信息自愿的开发和利用。

4)教育全球化。教育全球化是一个多层次、多阶段、内涵丰富的历史过程。它有三种基本的表现形态:一是教育资源的跨国界流动,日益壮大的留学生潮是其典型的代表;二是全球性的教育现象,如义务教育制度;三是全球教育,现代远程教育使独立的跨国教育体系成为可能。5)教育个性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变得五彩缤纷,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同时,社会的激烈竞争也需要培养有个性、有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教育个性化也是为了克服目前存在的划一性、僵化和封闭性,树立尊重个人、发展个性、培养自我责任意识的需要。

3、简述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

4、简述我国中等教育结构改革。P381

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重点是调整结构模式,由相互独立的中学类型向综合中学的类型发展。“分流”过早地确定了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可能影响到他们一生的发展机会。许多采取“分流”模式的国家已逐渐采用“综合”模式,即“普通教育职业化”和“职业教育普通化“。职业教育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例已达到50%以上,这也是由我国经济发展对技术工人需求不断扩大的现实国情决定的。

五、论述题

1、比较分析我国初等教育与世界初等教育的发展水平,认清我国教育在世界教育发展中的地位以及与世界先进教育水平的差距。

①初等教育的普及。从初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上看,我国从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②义务教育的年龄段和年限。大多数国家已逐渐吧义务教育延长至中学阶段。我国自1986年后不断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③初等教育的生师比。我国初等教育生师比为25:1,超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水平,但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试述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1.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这两个是“二战”后相继出现的具有国际意义的教育思潮。是二战后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航标。它们既是两种迥然不同的教育潮流,又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教育潮流;既是二战,后教育发展的总结,又是21世纪教育理论的先导。它们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和逻辑的高度统一。

2.从科学主义、经济主义到推崇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思潮,根植于二战后西方社会教育雪中的功能论学派和冲突论学派。无论是功能轮学派还是冲突论学派,都承认教育的社会价值功能,只不过前者从维护现存社会制度出发,后者从批判现存社会制度出发。但两者对西方各国教育改革的提示作用客观是一致的,都刺激着各国教育改革大力强化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

3.从国家主义教育到国际化教育。国际化教育的要义是:(1)贯彻和平、平等、全人类道德原则;(2)理解、宽容和尊重异国文化、多元文化;(3)能够和外国人一道顺利开展工作;(4)掌握外语;(5)教育达到很高水平;(6)为国际社会做出贡献。

4.从阶段性教育到终身教育。终身教育观念能够使近代教育发生本质的变化,即将人生一

个阶段的教育改变为终身,将制度化教育转变为个性化教育,将学校化教育转变为社会化教育。可见,终身教育使教育回到了“原始点”,因为原始教育是终身的、个性化的、社会化的。终身教育可以统括教育社会化、继续教育以及非学校论对学校神话的批判等。

建议增加知识点:教育哲学和教育人文相关知识

一、选择题

1、教育哲学是哲学的(C)科。

A.具体 B.基础C.应用 D.一般

2、教育哲学是(C)结合的产物。

A.哲学和科学 B.哲学和社会学 C.哲学和教育学 D.哲学和人类学

3、教育哲学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B)一门应用学科。

A.教育具体问题 B.教育一般问题 C.教育理论问题 D.教育方法问

4、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句世界名言的是(A)。

A.弗兰西斯·培根 B.伏尔泰C.苏格拉底 D.孔子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最早出现在(A)

A.《论语》 B.《四书集注》 C.《学记》 D 《孟子》

6、“学而优则仕”概括了关于(A)教育目的的主张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韩非子

7、《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A)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B.启发性教学原则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D.巩固性教学原则

8、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D)A.朱熹 B.孟子 C.董仲舒D.孔子

9、“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一句出自(C)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

10、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A)A.是非之心 B.进退之心 C.悲喜之心 D.善恶之心

11、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其核心思想就是(B)。A.义B.仁 C.礼 D.智

12、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符合个体身心发展的(B)

A.不平衡性要求 B.个别差异性要求 C.顺序性要求 D.互补性要求

13、荀子以(A)作比喻,说明通过学习,后学可以超过前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4、“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教育与(B)的关系。A.经济B.政治 C.军事 D.文化

15、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D)看作是最终目标。

A.闻 B.见 C.知 D.行16、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与“教育机会均等”相类似的朴素主张,他的“有教无类”的观点体现了(A)

A.教育起点机会均等 B.教育过程机会均等 C.教育条件机会均等 D.教育结果机会均等

1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映了教学的(D)。

A.因材施教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D.教学相长原则

18、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以这则“揠苗助长”的寓言说明了(C)的重要性。

A.巩固性 B.启发性 C.循序渐进 D.因材施教

19、孔子在(A)方面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主张。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 20、在对人性的看法上,荀子主张(B)

A.人性善 B.人性恶 C.人性无善恶 D.人性有善恶

21、“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就是《学记》强调的(C)。A.博学于文 B.开而弗达 C.强而弗抑 D.道而弗牵

22、下列语句,哪一句体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D)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B.博学于文,约之以礼。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D.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23、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B)的教学方法。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启发诱导 D.有教无类

24、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是“六艺”,“六艺”指的是(A)

A.礼、乐、射、御、书、数 B.《诗》《书》《礼》《乐》《易》《春秋》

C.文法、修辞、辩证法、礼乐、书数、射御 D.算术、几何、文法、辩证法、天文、书数

2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B)A.官府 B.学校 C.家庭 D.社会

26、在学与思的认知上,与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观点相近的是(A)

A.王夫之 B.梁启超 C.顾炎武 D.黄宗羲

二、判断题

1.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的基本问题。(√)2.教育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的本质和规律。(√)3.现代教育哲学分为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派别。(√)4.教育哲学是哲学和教育学结合的产物。(√)

5.教育哲学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具体问题的一门学科。(×)6.四书指的是《大学》、《论语》、《中庸》、《孟子》。(√)7.荀子提出“性善论”,充分肯定和强调了教育的作用。(×)8.孔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

9.《中庸》就是以“中立”的哲学理念为指导,以自然和社会的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10.先王用礼是为了节制人心。(√)11.研究礼乐的结果是提高内心的修养。(√)

三、名词解释

1、教育哲学:教育哲学是哲学的应用科学,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基本问题的一门基础学科,揭示教育的一般本质和规律,提供教育价值和和规范原理的一门学科。

2、六艺: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七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按照“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原则,把学科区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类,即“七艺”。“七艺”包括三艺和四艺,前者指语法学、修辞学和逻辑学,后者包括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学,两者相和即所谓的“七门自由艺术”,简称“七艺”。

3、教育本体:教学实践是教育的本体。教学是统一诸多教育原因,形成教育活动,建构教育本质,实现教育目的的统一或终极原因,是教育的本体。

教育本质既来自教育思维,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抽象,也形成和实现于活生生的丰富的教育实践,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本体。

4、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四、简答题

1、简述教育哲学的特点。

(1)教育哲学的批判性。批判意味着质疑,意味着解读、讨论和反思。哲学就是考察与审理一切权威。哲学的历史就是不断发现问题的历史。一种教育哲学是否有价值,不仅看它“解决了什么问题”,而是看他“提出了什么问题”。如,康德哲学的伟大在于他扭转了西方哲学的“发问方式”。他以前的西方哲学总“是什么”、“为什么”。而他问的是一切的存在如何可能,追问事物的存在条件与存在性。

(2)教育哲学的反思性。这种反思性有两种含义。第一,教育哲学的研究是有鲜明价值立场的,第二,教育哲学知识不是一种操作性,描述性的知识,而是一种思考性的知识。操作性知识可改变行为,而描述性知识可增加知识,而反思性知识只能唤醒自我反思。教育哲学是对教育问题“寻根究底”其目的是不断提高对教育生活的感受力,理解力,判断力。(3)教育哲学的实践性。这一实践性,不是简单指为教育实践报务,而指教育哲学要从教育实践出发思考现实问题。要求教育哲学不能仅仅做纯粹的形而上学的思考。如教育公平问题、教育正义问题、教育的道德性问题,等等。

(4)教育哲学的价值性。教育哲学就是要追问教育的意义与价值:诸如教育的可能性、教育的意义是什么。今天的教育正是因为缺少这种哲学的智慧而显得贫乏和没有生命感。

(1)实践性,包括实践基础、实践过程、实践发展和实践检验。

(2)反思性,即对教育问题的反思和内在的注视,提高教育生活的理解力、感受力、判断力。

(3)批判性,指解读,表达,辨明,评价,判断教育价值观念和行为。(4)价值性,有教无类,泛智论等。

(5)人本性,即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决定教育的人本性。

2、简述人的存在特征。

人的存在方式的特殊性可划分为三个相互关联的要素:①生存事实,②生存实践,③生存价值。其中,核心要素是生存实践,本质要素是生存价值,后者决定人的存在方式的特殊性。

(1)存在的绝对性,先于生活,先于生活意义。(2)意向性,受意识指引,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3)文化性,人的一切都是文化的产物。(4)语言性,语言是人存在的家。

(5)时间性,人的存在是时间性,有限性的存在。

(6)独特性,精神特征上人的认识背景和结果具有独特性。

3、简述人的形象与教育的关系。

教育要帮助人类解决关于自我、自然、社会的认知与发展问题。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思考,并能具有自己的思想,成为独特性的自己。教育的价值在于使人类和谐、文明、进步、幸福。

教育的最大可能是人的自我教育,是人对存在的一种深刻认知和反思的教育。

教育传统中四种主要的“人的形象”:“宗教人”、“自然人”、“理性人”、“社会人”。

“宗教人”形象对中世纪的教育论述影响很大,使中世纪的教育知识充满着宗教气息。“自然人”是16~ 19世纪风靡欧洲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潮的重要理论基础,使教育有尊重和遵循人的或儿童的自然本性的特点。

“理性人”是现代西方文化中的一个具有哲学、历史和政治意义的人的形象。“理性人”形象对于18~ 19世纪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下列几点。第一,教育必须培养和训练人的理性,这是教育的最高目标,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第二,教育活动必须合乎理性。认为教育活动的首要原则就是“遵从理性”。第三,教育必须树立理性和教师的权威。第四,教育强调纪律和秩序。

“社会人”的形象是19世纪中叶以来出现于教育知识之中并逐渐占据教育相关知识核心位置的人的形象。教育被看作是“社会”或“个人”的工具,教师构成了一个专门的职业阶层,代表着一定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势力。从“宗教人”经“自然人”、“理性人”到“社会人”的转换过程,也明显地说明了人类在自我意识方面的不断进步,也明显的表现出历史的局限性。现代社会力求重塑教育中“人的形象”的问题,像“游戏人”、“文化人”和“制造人”的形象等,希望有助于重构21世纪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人性论基础。

4、简述人的境界与教育的联系。

(1)人的境界是人的精神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的整体反映,体现人对宇宙人生的整体理解和把握程度,也标志着人的教师修养及思想觉悟的水平。这些对学生发生着深刻而长远的影响,提升学生的教师境界。

(2)教育建立在生命完整性基础上,更要关注人的精神生命,这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教师必须不断提升教师境界以引导学生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寻。

(3)教师和学生人的境界与教育的契合点,教育与人的境界的提升是彼此内在的深刻需要,是不可分离的。

(4)重视教育提升人生境界的功能,既符合教育尊重人的本真意蕴,也与教育彰显人文性、关注人的完整生命的特征相吻合。

(1)教育应引导人们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与人生境界,寻找自我与目标。(2)教育应该帮助人们提升自己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境界,成为至圣之人。

五、论述题

1、阐述中国具有代表性的6名教育家及其核心思想

孔丘: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韩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朱熹:自动和适时启发,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王守仁:知行合一

朱元培:五育思想,尚自然,展个性。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2、阐述中国具有代表性的10本文献及其主要观点。

(1)《学记》:教学相长,长善救失(2)《论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3)《老子》:道法自然(4)《中国教育改造》:生活即教育(5)《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6)《孟子》:民本思想(7)《劝学》:性恶论,学习的重要性(8)《新教育学大纲》:学生为先(9)《钦定学堂章程》:兴学堂(10)《五经正义》

3、阐述外国具有代表性的10名教育家及其核心思想。

(1)柏拉图:灵魂是人的本质,灵魂由理性、意志、情感构成;社会本位教育(2)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论(3)杜威:儿童中心论(4)弗洛伊德:内发论(5)赫尔巴特:教师中心论(6)华生:外铄论

(7)夸美纽斯:泛智教育(8)卢梭:个人本位教育论(9)洛克:白板说,外铄论

(10)马卡连柯:班级平行管理理论

4、阐述外国具有代表性的6本教育著作及其主要观点。

(1)《爱弥儿》:人性本善,原始社会影响的教育才是好教育(2)《教育漫话》:白板说,外铄论(3)《大教学论》:班级授课制(4)《理想国》:社会本位教育(5)《教育诗》:集体主义教育

(6)《给教师的建议》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第二篇:教育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___自愿性___、___广泛性___、灵活性、自主性是社会教育的特点。

2、快乐教育又称__畅快教育____,主要是一种教育观念、__教育思想____。

3、“实质教育”派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__知识____,而___能力___是可以自然得到发展的。

4、学生的年龄特征制约着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___深度___和广度。

5、各学科教学都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的___教学内容___与教学过程的__各个环节____之中。

6、在教学过程中__教师和学生____是最重要的人的因素、_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_____是顺利进行教学的客观依据和物质保证。

7、在教学中,学生以学习___间接(书本)知识___为主,___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___相结合,是教学的客观规律。

8、自学--指导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__教为主导,学为主体____”的教学观,独立性与依赖性统一的心理发展观和___学会学习___的学习观。

9、教育国际化即教育要面向世界。也就是说现代教育从__教育目标____、教育制度、__教育内容____到教育管理都要面向世界。

10、终身教育是一种始于本世纪___20___年代,流行于___60___年代的一种国际教育思潮。

11、终身教育是一种始于本世纪___20___年代,流行于___60___年代的一种国际教育思潮。

12、活动课程的特点有___主体性___、广泛性、___实践性___和灵活性。

13、我国教育目的的核心精神是___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___,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__建设者和接班人____。

14、我国教育目的的核心精神是___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___,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__建设者和接班人____。

15、社会生活条件(环境)包括社会____物质生活条件_、精神生活条件_和社会自然条件。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性影响作用。

16、结构主义课程的特征是课程框架不是具体的知识,也不是儿童活动中的___经验___,而是处于学科核心地位的_知识结构_____。

17、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是根据___卡罗尔“学校学习模式”___的基本观点提出的,“合作教育”教学模式的代表人物是__阿莫纳什维利____。

18、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___知识信息___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包括 __讲述____、讲解 讲渎、讲演等教学方式。

19、近十余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特征表现为广泛性、__全面性____、主体性 和__不平衡性___。20、教育思想就其表现形态可以分为__教育指导思想____、教育观念和教育理论三个方面,其核心集中表现在____培养人__的问题上。

21、广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__各种活动____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是指一门___学科___。

22、一堂好课的标准有:___教学目的明确___、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恰当、___教学结构紧凑___。

二、单选题

1、强调“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教育家是(A、陶行知 B、杜威 C、康德 D、马卡连柯

2、提倡终身教育的是法国的()。

A、郎格郎 B、斯金纳 C、布鲁姆 D、赞可夫

3、教育理论来源于()。

A、社会实践 B、生产劳动 C、教育实践 D、科学实验

4、教育在发展中与政治经济的发展并不同步,这是教育的()。A、能动性 B、可控性 C、超前性 D、相对独立性

5、儿童身心的发展总是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发展的,这是身心发展的(A、阶段性 B、可变性 C、顺序性 D、稳定性

6、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是()。

A、教育大纲 B、教育目标 C、培养目标 D、教育目的

7、范例教学认为教学的主体是()。A、学生 B、教师 C、教材 D、教学手段

8、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学科的总称是()。A、教育学科 B、教育理论 C、教育规律 D、教育科学

9、“大有大成,小有小成”是()教学原则具体运用的结果。A、自觉积极性 B、启发性 C、巩固性 D、因材施教

10、教师在上新课之前向学生进行有关教学的谈话,这是()。A、巩固性谈话 B、自发性谈话 C、指导性谈话 D、接交性谈话

11、中小学用得最多的课的类型是()。A、新授课 B、复习课 C、技能课 D、综合课

12、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小学阶段思想品德教育的(A、中心任务 B、教育任务 C、一般任务 D、基本任务

13、提倡“德治”和“礼治”的我国古代教育家是()。A、孔子 B、墨子 C、荀子 D、朱熹)。)。)。

14、运用先进典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德育的()。A、引导法 B、榜样法 C、谈话法 D、讨论法

15、由家长和其他年长者成员配合学校对孩子不同程度地实施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影响 称之为()。

A、校外教育 B、配合教育 C、家庭教育 D、社区教育

16、检验教育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准是()。

A、教育自身 B、教育评价 C、教育实践 D、培养的人才质量

17、标志着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诞生的《教育学》专著的主编是()。A、凯洛夫 B、赞可夫 C、马卡连科 D、苏霍姆林斯基

18、人在质的方面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总和称()。A、身体发展 B、人的素质 C、心理发展 D、奠基工程

19、人的发展指的是()。

A、思想发展 B、身体发展 C、智力发展 D、身心发展 20、检验和衡量教育工作好坏,主要看,()是否得以实现。A、教育目的 B、教育价值 C、教育思想 D、教育理论

21、结构主义课程论的创立者是()。A、杜威 B、布鲁姆 C、布鲁纳 D、赞可夫

22、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教育家是()。A、赫尔巴特 B、巴班斯基 C、维果茨基 D、杜威

23、我国的“六课型单元”教学、“六步教学法”、“学导式”教学等,都是()。A、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B、引导--发现教学模式C、自学--指导教学模式 D、集体教学模式

24、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籍和教材获得知识的方法是()。A、自学法 B、读书指导法 C、练习法 D、参观法

25、教学工作基本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 B、分组教学 C、课堂教学 D、现场教学

26、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

A、义务教育要求 B、素质教育要求 C、全面发展中导向作用 D、奠基工程

27、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个人或团体都是()。A、教育者 B、教育主体 C、教育因素 D、德育指导者

28、奖励和惩罚是德育工作的()。

A、比较法 B、榜样法 C、评价法 D、自我教育法

29、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

A、幼儿老师 B、父母 C、长辈 D、小学一年级老师 30、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重心是()。

A、教学改革和实验 B、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 C、实施素质教育 D、个性发展

BACDC DADDB DAABC CABDA CBCBC DACBB

三、解释题

1,遗传素质

答案:从上代那里继承下来的与生具有的生理特征。2,教科书

答案: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依据大纲要求编写的教学用书。3,教学模式 答案:在一定的教学思想理论指导下,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它以简化的形式,稳定地表现出来。4,活动课程

答案:是学校正式课程的一部分,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之外,依据教学计划的要求组织学生开展的以活动为中心的一种课程形式。5,尝试教学法

答案: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课本,通过尝试练习,自己去发现解题方法,掌握教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6、教师的任务

答案:教师的任务是遵循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教书育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7、赫尔巴特

答案: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的教育家,其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他在伦理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教学目的论和教学过程认识论,提出了教学的教育姓,第一个试图按心理活动规律来分析教学过程,提出了统觉概念和四段教学法,成为近代西方科学教学论的奠基人。

8、德育过程

答案: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一定思想品德的社会成员的教育过程。

9、教育功能

答案:教育作为一个社会的系统所能发挥的作用和能力。

10、素质教育

答案:教育者以培养、完善、提高人类自身素质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将社会的要求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身心发展品质的教育活动。

四、判断题

1、()只有进入现代社会,教育才具有文化功能。

2、()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注意听课的现象,属于学习态度问题。

3、()素质教育是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

4、()“教学过程最优化”就是“最优的”、“最理想的”、“最好的”意思。

5、()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可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适用于任何学科的教学。

6、()教师只要把基础知识讲清楚了,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就会得到发展。

7、()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顺序一般为具体←→抽象;个别←→一般。

8、()思想品德在个体发展中起着导向作用。

9、()德育原则是指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应达到的要求。

10、()学生的“自我中心”,是溺爱型家庭教育的结果。

11、()人的身心发展,是由于儿童已有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社会、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构成的新旧需要之间的矛盾而引起的。

12、()教育目的应当反映社会要求,应与人自身发展需要辩证统一。

13、()在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条件下,课程内容不再反映阶级的要求。

14、()范例教学“主体与客体统一”。主体是指教师,客体是指学生。

15、()情境--陶冶教学模式不适用于自然学科的教学。

16、()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则是同一概念的两种称谓,都是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

17、()检查评定学生成绩题目难度越大,越能区分学生学业成绩的优劣。

18、()对小学生的政治观点和思想观点的教育只是要求奠定他们的政治观点和思想观点的基础。

19、()参观、调查、访问等活动是说服法的具体形式。

20、()“先练后讲”、“先学后教”是尝试教学法的基本特征之一。××√×× ×√√×√ √√××× ××√√√

五、简答题

1、如何全面理解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答案要点:(1)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分)

(2)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同时个性也获得发展。(1.5分)(3)要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1.5分)

2、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答案要点:(1)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动机(1.5分)

(2)教会学生用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自我教育(2分)(3)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1.5分)

3、教师劳动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要点:(1)创造姓(1分)(2)示范性(1分)(3)长期性(1分)(4)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整体性。(2分)

4、列出五种国外主要的教学模式。答案要点:

(1)程序教学模式(1分)(2)“发现学习”教学模式(1分)(3)“掌握学习”教学模式(1分)(4)“非指导性”教学模式(1分)(5)“合作教育”教学模式(3分)

5、如何运用实践原则? 答案要点:(1)提高学生思想认识(1.5分)(2)多形式的实践(1.5分)(3)以身作则,做学生的典范(2分)

6、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答案要点:(1)顺序性与阶段性(1.5分)(2)稳定性与可变性(1.5分)(3)不均衡性(1分)(4)个别差异性(1分)

六、论述题

1、什么叫教与学辩证统一管律?在教学中应如何遵循这一规律,以提高教学质量? 答案要点:

教与学辩证统一规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他们之间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作用,辩证统一。(2.5分)(1)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中起主体作用。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辩证统一。

以上每小点2.5分,无说明者每点扣1.5分,说明不当适当扣分。

2、当前我国教学改革有什么趋势?结合实际谈谈认识和打算。答案要点:

(1)实施素质教育——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题(2分,未作解释或解释不当扣1分)(2)坚持整体改革和实验——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2分,未作解释或解释不当扣1分)(3)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重心。(2分,未作解释或解不当扣1分)联系实际谈认识和打算(4分,所谈认识和打算不切题意适当扣分)

3、什么叫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联系实际谈谈应如何贯彻这一原则? 答案要点: 指在德育过程中应严格要求学生,应严格要求学生遵守教育活动中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又要尊重学生人格,相信学生的力量和能力。把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结合起来。(2分)贯彻运用:

(1)热爱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2分,不分析扣1分)(2)尊重学生,维护学生自尊。(2分,不分析扣1分)(3)要严格要求学生。(2分,不分析扣1分)联系实际:(2分)

4、结合赞可夫的“教学发展理论”,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教育与发展辩证统一规律的理解和认识。答案要点:

(一)赞可夫的教学发展理论:

(1)主导思想:教学要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学生在一般发展上得成绩,又是自觉而巩固地掌握知识的可靠基础。他们说的发展是智力和个性品质的发展和提高。(2分)

(2)提出了教学五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全班学生包括后进都得到发展的原则。(1.5分)

(3)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上提出了:重视内部诱因,重视情绪生活,强调间接法为主、直接法为辅,讲清基本概念,精心安排练习等。(1.5分)

(二)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是:

(1)有系统有组织的认知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1分)(2)发展又为实现教学任务提供了有利的条件。(1分)

(3)二者之间是学生知识掌握和智力、能力、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品质发展的关系。(1分)

(三)其规律性的表现为:一方面掌握知识是发展学生智能和心理品质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的发展水平又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2分)

第三篇:《学前教育学》复习题及答案

《学前教育学》复习资料(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幼儿园的双重工作任务是

保育

、教育。

2.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是

陈鹤琴 于

1923 年创办的。3.儿童身心发展有一定顺序性和

阶段性,可塑性 和可变性。

4.维新运动的领导人

康有为

,在《大同书》中第一次提出 在我国实施学前社会教育。5.根据蒙台梭利的观点,现代幼儿教育应把教师、儿童 与 环境 三要素看作等边三角形的关系。6.幼儿体育锻炼要坚持 恒常性(持久性)、兴趣性(多样性)、渐进性原则。7.构成儿童品德的四个因素是 知、情、行、意。

8.幼儿活动室以

向南或向东 为宜,每个儿童占地面积平均为 2.5~3平方米。

9.战后国外幼儿教育的地位和职能发生了变化,从 照管 和 保护 的意义转而着眼于教育。10.幼儿教育基本体操包括

徒手操、轻器械操 和模仿操。

11.教育生态学是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于 1976 年在 《公共教育》 一书中最早提出来的。

12.有规则游戏包括体育游戏、智力游戏、音乐游戏 和娱乐游戏。

13.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稚园,他的办园思想是

中国化、平民化,主张在工农中普及学前教育。

14.“尚自然,展个性”是

卢梭 在 《爱弥尔》 一书中所强调的教育主张。15.道德认识越深刻,道德情感就越

深刻、强烈。16.幼儿体育锻炼要坚持全面性、恒常性、循序渐进性。17.幼儿体育锻炼要坚持 恒常性、兴趣性、渐进性原则。

18.幼儿园健康检查包括

幼儿入园体检 和

定期健康检查。19.学前教育学是一门具有 悠久历史 和

独立体系 的学科。

20.世界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母育学校》是

跨美纽斯 在16

年出版的。21.幼儿道德意志的特点是 自觉性差、抵抗力弱、。22.保育、教育 是幼儿园的双重工作任务。

23.维新运动的领导人康有为在《 大同书 》中第一次提出

在我国实施学前社会教育

。24.“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是

夸美纽斯 在《大教学论》 中提出的。

25.有规则游戏包括 体育游戏、智力游戏、音乐游戏 和 娱乐游戏。26.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或称为

“内在的潜力”

。27.“使人类一切心智按照一种自然的顺序和谐地发展”是 裴斯泰洛齐 的教育主张。28.知、情、行、意 是构成儿童品德的四个因素。

29.道德认识越深刻,道德情感就越

深刻 和

强烈。

30.幼儿园课程设计应坚持三个原则:

和谐发展、统合学习、自主性的培养。31.现代幼儿教育展现出“现代化”、“科学化”

社会化、人类化 的趋势。32.瑞典爱伦凯女士提出了20世纪将是

儿童世纪

的口号。33.基本体操包括

徒手操、轻器械操

和。

34.现代儿童观把儿童作为与成人平等的独立的个体,并确立了现代幼儿教育

民主化

、科学化

、个性化

的基本发展方向。

35.世界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

母育学校 》是在1632 年出版的。

36.1989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 儿童权利公约 》,从而订立了保护儿童权利的国际法律准则。37.幼儿体育锻炼要坚持

恒常性 原则、兴趣性 原则、渐进性 原则。38.儿童身心发展有一定顺序性和

阶段性,可塑性 和可变性。

39.陶行知提出幼稚园实施和谐的生活教育,反对束缚儿童

个性的 教育方法。40.道德认识越深刻,道德情感就越

深刻、强烈。

41.幼儿体育锻炼要坚持全面性、恒常性、循序渐进性。

二、单项选择题:

1.幼儿主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最重要的方式是 A。

A.游戏

B.交往

C.活动

D.玩耍 2.尊重和保护幼儿原则并不意味着 D。

A.尊重幼儿的基本权利

B.尊重幼儿的人格尊严

C.尊重幼儿的观点、意见

D.按幼儿的主张、决定去行动 3.直接决定托幼机构教育质量好坏的是 B。

A.幼教领导

B.幼儿教师

C.幼教设施

D.幼儿家长 4.幼儿教师了解幼儿的最好的信息源来自 C。

A.同龄人

B.社区人士

C.家长

D.教养员

5.2001年9月,我国出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确定的“五领域课程”内容包括的五个方面是

C。

A. 体育、艺术、语言、常识、社会 B.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 B. 体育、德育、艺术、科学、社会 D.健康、计算、社会、科学、艺术 6.麦克米伦姐妹最早于1911年在 B 建立了第一个托儿所。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7.角色游戏属于 A。

A、有规则游戏

B、创造性游戏

C、体育游戏

D、结构游戏 8.游戏理论中提出“生活预备说”的代表人物是 B。

A、斯宾塞

B、格罗斯

C、维果斯基

D、皮亚杰 9.四岁的幼儿是脱离乳幼儿体格的变幻期,人们称之为“ B ”。A、总在活动期

B、发现自我期

C、可靠期

D、自信期 10.我国幼教史上第一个重要法令是1938年国民党教育部正式公布的 C A、《幼儿园规程》B、《幼儿教育规程》C、《幼稚园规程》D、《学前教育规程》 11.“恩物”的设计者是 C。

A、卢梭

B、裴斯泰洛齐

C、福禄培尔

D、陈鹤琴 12.结构游戏反映现实生活的主要形式是 C。

A、扮演角色 B、表演文学作品 C、动手造型构造物体 D、说唱绘画

13.“生活预备说”游戏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D。

A、斯宾塞

B、皮亚杰

C、维果斯基

D、格罗斯 14.投形盒、拼图、嵌板等属于下列哪类游戏的玩具 A。

A、智力游戏 B、表演游戏

C、体育游戏

D、音乐游戏 15.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幼儿明辨是非的教育方法是 B。

A、情感陶冶法 B、正面教育法

C、品德评价法

D、实际锻炼法 16.最早提出学前教育公共教育思想的是 B。

A、福禄倍尔

B、柏拉图

C、亚里斯多德

D、皮亚杰 17.智力游戏属于 B。

A、创造性游戏

B、有规则游戏

C、体育游戏

D、结构游戏 18.“剩余精力说”的代表人物是 B。

A、格罗斯

B、斯宾塞

C、维果斯基

D、皮亚杰 19.形状知觉的关键期是出生后到 B。

A、四岁左右

B、二岁左右

C、六岁左右

D、五岁左右

20.1923年,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是 C。

A、第二保育院 B、蓝天幼儿园 C、南京鼓楼幼稚园 D、第一保育院

21.在罗马贫民区创办第一所幼儿学校——“儿童之家”,创立以感官为基础的幼儿教育教学体系的教育家是 B。

A.福禄贝尔

B.蒙台梭利

C.德可乐利

D.凯米

22.以“生活教育”为理念,创办中国化、平民化的幼稚园,建立生活教育课程理论体系的是

D。

A.陈鹤琴

B.张宗麟

C.张雪门

D.陶行知 23.1989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保障儿童权利的国际性法律文件是 C。

A.《义务教育法》B《未成年人保护法》C《儿童权利公约》D.《幼儿园工作规程》

24.“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这用来说明什么对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 B。A.颜色

B.环境

C.遗传

D.物质 25.幼儿园教育应以 D 为基本的活动方式?

A.学习

B.上课

C.玩耍

D.游戏 26.第一次提出学前社会教育主张的是 B。A.福禄倍尔 B.柏拉图 C.亚里斯多德 D.皮亚杰 27.智力游戏属于 B。

A.创造性游戏 B.有规则游戏 C.体育游戏 D.结构游戏 28.1913年,普若特创办了美国的第一所 B。A.幼儿学校 B.游戏学校 C.幼儿园 D.保育院 29.学前教育学形成和发展的孕育阶段是 B。

A.十六世纪后 B.十五世纪前 C.十八世纪后期 D.二十世纪初期 30.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以下哪本著作中提出胎教 A ? A.《政治论》 B.《雄辩术原理》 C.《理想国》

D.《勤学篇》 31.1.移情法第一阶段运用的基本训练技术是 B。

A.情绪追忆和情境表演 B.认知提示和情绪追忆C情感换位和情绪追忆D认知提示和情感换位 32.在其它教育基本要素都具备的情况下,教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B。A.教育者的主导性 B.受教育者的主动性 C.教育的目的D.教育的方法 33.就狭义上理解,幼儿园环境是指 B。A.幼儿园生活环境 B.幼儿园心理环境

C.幼儿园教育的一切外部条件 D.幼儿园内一切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 34.个体发展的规律性表现为个体发展是一种 D 的过程。

A.从复杂到简单、从一般到特殊 B.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特殊 B.从复杂到简单,从特殊到一般 D.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

35.学前教育学首先面对的基本问题是 D。

A.学前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B.学前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C.学前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D.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36.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向幼儿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样品,如绘画、纸工、泥工样品等,供幼儿观察、模仿学习,这种方法叫做 D。

A.演示法

B.示范法

C.范例法

D.直观法

37.“把儿童看作是民族、社会或国家的财富,是未来的劳动力和兵源的观点”,代表了 B。A.人本位儿童观

B.社会本位儿童观 C.维持式教育观 D.促进式教育观 38.下面的选项中衡量社会文化水平的一般指标是 B。

A.人口的性别比例 B.人口的受教育水平C.人口的健康状况 D.人口的平均收入 39.美国的“幼教优先方案”是对家庭环境不佳的儿童提供 B。A.经济帮助

B.卫生保健服务 C.良好的环境 D.特殊教育

40.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格言:“我听见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主要说明了在教育过程中应(D)A.尊重儿童的个性

B.培养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 C.重视儿童学习的自律性

D.重视儿童的主动操作院 41.幼儿游戏玩具“恩物”的设计者是 C。

A、卢梭

B、裴斯泰洛齐

C、福禄贝尔

D、陈鹤琴 42.结构游戏反映现实生活的主要形式是 C。

A.扮演角色

B、表演文学作品 C、动手造型构造物体 D、说唱绘画

43.在幼儿游戏理论中提出“生活预备说”的代表人物是 D。

A、斯宾塞

B、皮亚杰

C、维果斯基

D、格罗斯 44.投形盒、拼图、嵌板等属于哪类游戏的玩具 A。A、智力游戏

B、表演游戏

C、体育游戏

D、音乐游戏 45.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幼儿明辨是非的教育方法是 B A、情感陶冶法

B、说理教育法 C、品德评价法 D、实际锻炼法

三、名词解释:

1、儿童观:简要地说是对儿童的看法。人们通过对儿童的认识,从而提出一系列较完整的有关儿童的看法、解释、思想或观点。如儿童是小成人;儿童就是儿童等。

2、幼儿教育——是指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即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幼儿教育强调保教合一、身心和谐发展,在培养幼儿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同时,力求个体性与群体性兼顾,智力发展与社会性发展兼备,情感发展与理性发展协调。

3、幼儿园的物质环境——是指幼儿园为教育儿童而具有的物质设备条件,如房舍、操场场、游系场、教室、钢琴、桌椅、黑板、休息床、厨房、厕所等等。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对儿童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4、间接知识——即幼儿通过书本学习以及教师的传授而间接获得的知识,即儿童获得的知识不是他自己通过亲自活动而获得的知识。幼儿园儿童学习的知识主要是间接知识。

5、小幼衔接——是指小学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衔接。即小学教育以幼儿园教育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高一级的教育教学活动;反过来,幼儿园教育不能做小学教育应做的事情,不能把小学教育的内容放在幼儿园进行教学,混淆两种教育活动的界限。

6、结构游戏——游戏的一种。是幼儿利用积木、积塑、砂、泥等结构材料进行物体建构的游戏。它对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乃至创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7、体质——体质即人体的质量。体质是人的身心各方面因素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体格、体能、适应能力和心理因素等几个方面。一个健康的幼儿必须有良好的体质,即不仅有正常的体格、体能和适应能力,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8、智育——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智力教育,是幼儿园通过向幼儿传授简单的文化科学知识,从而发展儿童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以及情感、个性等方面的良好品质的一种教育活动。智育对于促进儿童的发展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9、徒手操:一种幼儿体操,是幼儿园体育活动内容中的基本体操的形式之一,包括模仿操。这种体操对于锻炼幼儿身体,增强幼儿体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10、儿童发展:儿童发展是指儿童身体、心理和社会性的变化和成长过程,包括先天的和后天特性的全部量变和质变。身体发展包括身体形态方面的成长,心理发展包括心理过程各种机能的发展,社会性发展表现在个体对社会、群体与他人的态度,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的习得等等。

11、榜样示范法:幼儿德育方法的一种,即通过树立榜样向幼儿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一种方法。可以周围生活中的优秀儿童和成人中的好人好事或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如“向雷锋叔叔学习”就是典型例子。

12、体育: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身心健康教育,是幼儿园通过一定合适的体育活动或游戏活动,促使幼儿身体正常发育成长,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一种教育活动。体育对于促进儿童发展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3、表演游戏:游戏的一种。是按照童话、故事等文学作品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性表演活动的游戏。可以由幼儿自由参加、自己组织和分配角色,不一定要求统一的规格和模式。这种游戏对于帮助儿童理解文学作品、发展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培养团结协作的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14、情感陶冶法:一种幼儿教育的方法。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儿童的情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形成良好情感品质和道德品质的一种教育方法。情感陶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通过良好的情感态度去感化儿童;二是儿童自身在一定的情境中体验情感和控制情感,因此,运用情感陶冶法重要的是创设良

好的环境。

15、学前教育学:一门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它是专门研究学龄前儿童,即3~6岁儿童的教育问题,揭示其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它对于指导幼儿园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6、幼儿园课程:课程的一种。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以知识分类为核心而形成的教学科目及其活动的总称。幼儿园课程是教育者为促进幼儿身心发展而设计并实施的一系列经验,包括知识、活动和环境(即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

17、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幼儿园对学龄前儿童,即3~6岁儿童所实施的包括体、智、德、美等各方面的教育。这对于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并衔接小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8、幼儿德育的原则:是向幼儿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是幼儿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进行幼儿德育的指导思想。

19、复演说——早期的一种游戏理论。这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霍尔所提出的一种解释游戏的心理学观点。他认为,游戏是祖先活动的重演。儿童通过游戏活动而获得发展的阶段,这与人类进化中的文化阶段十分相似,是人类进化阶段的复演。

20、完整幼儿教育——一种教育人类学的儿童教育。即目标在于培养“完整的儿童”的教育,进一步说即培育“正常健康、活泼敏捷、友善快乐”的幼儿的教育。此外,完整幼儿教育具有它独特的内容、方法以及教师角色。

21、关键期——是指有利于儿童某方面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如果错过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将受到影响。如1-3岁是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如果这一时期发展不好,则会影响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再如,幼儿时期能否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他们以后的道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22、道德认识——人的道德品质四要素之一。这是人们对某种道德行为的是非、好坏、善恶的判断、评价及其意义的认识或看法。道德认识在品德四要素中起指导作用,人们只有认识了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的意义,才能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

23、儿童发展——是指儿童身体、心理和社会性的变化和成长过程,包括先天的和后天特性的全部量变和质变。身体发展包括身体形态方面的成长,心理发展包括心理过程各种机能的发展,社会性发展表现在个体对社会、群体与他人的态度,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的习得等等。

24、榜样示范法——幼儿教育方法的一种,即通过树立榜样向幼儿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一种方法。可以周围生活中的优秀儿童和成人中的好人好事或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如“向雷锋叔叔学习”就是典型例子。

25、智育——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智力教育,是幼儿园通过向幼儿传授简单的文化科学知识,从而发展儿童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以及情感、个性等方面的良好品质的一种教育活动。智育对于促进儿童的发展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26、幼儿教育——是指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即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幼儿教育强调保教合一、身心和谐发展,在培养幼儿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同时,力求个体性与群体性兼顾,智力发展与社会性发展兼备,情感发展与理性发展协调。

27、体育——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身心健康教育,是幼儿园通过一定合适的体育活动或游戏活动,促使幼儿身体正常发育成长,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一种教育活动。体育对于促进儿童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8、情感陶冶法——一种幼儿教育的方法。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儿童的情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形成良好情感品质和道德品质的一种教育方法。情感陶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通过良好的情感态度去感化儿童;二是儿童自身在一定的情境中体验情感和控制情感,因此,运用情感陶冶法重要的是创设良好的环境。

29、徒手操——一种幼儿体操,是幼儿园体育活动内容中的基本体操的形式之一,包括模仿操。这种体操对于锻炼幼儿身体,增强幼儿体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30、关键期——是指有利于儿童某方面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如果错过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将受到影响。如1-3岁是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如果这一时期发展不好,则会影响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再如,幼儿时期能否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他们以后的道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四、简答题:

1、结构游戏与角色游戏有什么异同?答: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结构游戏是幼儿利用积木、积塑、泥、砂等结构材料进行建造的游戏。二者之间的相同点都是通过幼儿的想象、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所不同的是,结构游戏是通过使用一些结构材料来建筑和构造各种建筑或物体,通过手的操作活动,反映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印象,而角色游戏是通过扮演角色来反映周围生活,反映人与人的交往。

2、幼儿园的教育任务与特点有哪些?答:国家教育部在1996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总则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德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在此基础上,规程还进一步提出了幼儿园保育教育的具体任务,例如,体育要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等;智育要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等;德育要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守纪律等良好品质和习惯等;美育要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要完成这些任务,幼儿园教育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它的“活动性”,即通过让幼儿自由、自主地活动,尤其是游戏活动,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

3、简介幼儿美感的特点及美育的任务?答:幼儿美感的特点主要表现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幼儿美感与积极的情绪体验联系紧密;第二,幼儿美感是直接表面的;第三,幼儿美感具有行动性。幼儿美育就是发展幼儿美感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对于陶冶幼儿情操、发展幼儿智力、丰富幼儿生活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美育的任务主要有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发展创造力。

4、什么是幼儿道德行为?如何培养幼儿的道德行为?答:幼儿道德行为是指符合道德准则和规范的行为、举止,例如诚实、不说谎等。当道德行为变成为不需要任何意志约束和监督的自觉行为时,就成为道德习惯。然而,这必须从幼儿时期开始注意培养幼儿的良好道德行为,从而使其经过反复实践,变成道德习惯。那么幼儿园教师应如何培养幼儿的道德行为呢?首先,应注意热爱、尊重和严格要求儿童相结合;其次,应坚持正面教育,比如为儿童树立榜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鼓励和表扬为主,等等。其三,应注意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其四,应注意教育的一贯性与一致性。

5、怎样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思维是人间接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人能够产生独特的、新颖的成品或观念的心理活动,是人的高级智力活动。要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应注意发展幼儿的感觉能力,因为感觉是幼儿认识活动前提条件,是保证幼儿能迅速地、准确地接受外界信息,从而认识周围的现实世界,并使创造性思维活动成为可能。其次,教师要向幼儿提出一定的智力活动要求,提供合适的、有助于幼儿智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并且提供探索活动的机会,允许有幼儿自己的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以成人的习惯和思维方式去要求幼儿。

6、简要说明如何指导幼儿表演游戏?答:表演游戏是按照童话、故事等文学作品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一种游戏,它对于帮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发展幼儿想象力、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培养幼儿团结协作精神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幼儿园教师应注意指导好幼儿的表演游戏。首先,应指导幼儿选择适当的游戏内容;其次,教师应生动有趣地讲述故事;其三,要带领幼儿准备表演;其四,要尊重幼儿选择角色的愿望;其五,教师应及时提出有益的建议。

7、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答: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不仅关系到幼儿的身心健康的问题,而且关系到为幼儿以后独立生活打下良好基础的问题,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非常重要。如何培养呢?首先,要创设良好的环境和制订严格的生活作息制度,应为幼儿提供干净宽敞的房舍、场地和必需的家具设备,还应帮助幼儿了解物品的位置及用途。其次,要注意成人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贯性,这样才能使幼儿已形成的习惯得以巩固。再次,培养生活卫生习惯的主要方法有演示、讲解、练习、榜样、表扬鼓励等,教师应经常提醒、督促和检查幼儿,并给予幼儿适当的帮助和鼓励。此外,还可以利用游戏、文艺作品等形式向幼儿进行教育,并且与家长配合,共同完成这一任务。

8、简介幼儿园教师应具备哪些工作能力?答:幼儿园教师的工作能力是搞好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因此,每个幼儿园教师应具备一些最基本的工作能力。幼儿园教师的工作能力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对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选择能力。第二,组织管理能力,如确定班级目标和计划的能力;组织和管理班级活动的能力等。第三,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第四,对艺术作品的表

现能力和教学能力。

9、什么是幼儿道德行为?如何培养幼儿的道德行为?答:幼儿道德行为是指符合道德准则和规范的行为、举止,例如诚实、不说谎等。当道德行为变成为不需要任何意志约束和监督的自觉行为时,就成为道德习惯。然而,这必须从幼儿时期开始注意培养幼儿的良好道德行为,从而使其经过反复实践,变成道德习惯。那么幼儿园教师应如何培养幼儿的道德行为呢?首先,应注意热爱、尊重和严格要求儿童相结合;其次,应坚持正面教育,比如为儿童树立榜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鼓励和表扬为主,等等。其三,应注意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其四,应注意教育的一贯性与一致性。

10、怎样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答:思维是人们间接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人能够产生独特的、新颖的成品或观念的心理活动,是人的高级智力活动。要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应注意发展幼儿的感觉能力,因为感觉是幼儿认识活动前提条件,是保证幼儿能迅速地、准确地接受外界信息,从而认识周围的现实世界,并使创造性思维活动成为可能。其次,教师要向幼儿提出一定的智力活动要求,提供合适的、有助于幼儿智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并且提供探索活动的机会,允许有幼儿自己的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以成人的习惯和思维方式去要求幼儿。

11、简要说明品德四要素的关系?答:品德即指人的道德品质,品德四要素包括知、情、行、意四个方面,“知”是指道德认识;“情”是指道德情感;“行”是指道德行为;“意”是指道德意志。品德四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知能够引导其它三个方面的发展;情是道德行为的动力;行是道德品质的表现;意是其它要素的维持力量。因此,如果没有道德认识,其它三个方面就缺乏正确的指导;没有道德情感,则道德行为缺乏动力;没有道德行为,则道德品质无法表现;没有道德意志,则道德认识易于动摇,道德情感难以控制,道德行为不能坚持。所以,品德教育中要注意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12、幼儿基本动作的锻炼有哪些?答:基本动作是人体从事各种活动的基本条件,充分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不仅能增强幼儿体质,而且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幼儿基本动作的锻炼主要有:走、跑、跳、投、攀、爬等几个方面。“走”即走路或行走能力的锻炼;“跑”是跑步能力的锻炼;“跳”是跳跃能力的培养,如跳高、跳远等;“投”是投掷能力的锻炼,如投铁饼、投标枪等;“攀”是攀登能力的锻炼;“爬”是爬越或钻爬能力的锻炼。基本动作练习的目的是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使他们动作灵敏、协调,姿势端正,从而增强幼儿的体质。

13、简述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关于学前教育的理论?陈鹤琴是国民党统治时期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他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对幼稚园的课程、设备等方面进行了实验研究,提出了一些有关幼儿教育的理论主张。第一,他主张幼稚园要注意儿童的健康,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第二,他主张幼稚园应有充分而适当的设备,并与家庭合作教育儿童;第三,他主张幼稚园的课程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实施单元教学,采用游戏方法并多在户外活动等。

14、幼儿园的教育任务与特点有哪些?答:国家教育部在1996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总则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德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在此基础上,规程还进一步提出了幼儿园保育教育的具体任务,例如,体育要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等;智育要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等;德育要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守纪律等良好品质和习惯等;美育要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要完成这些任务,幼儿园教育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它的“活动性”,即通过让幼儿自由、自主地活动,尤其是游戏活动,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

15、简要说明如何指导幼儿表演游戏?答:表演游戏是按照童话、故事等文学作品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一种游戏,它对于帮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发展幼儿想象力、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培养幼儿团结协作精神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幼儿园教师应注意指导好幼儿的表演游戏。首先,应指导幼儿选择适当的游戏内容;其次,教师应生动有趣地讲述故事;其三,要带领幼儿准备表演;其四,要尊重幼儿选择角色的愿望;其五,教师应及时提出有益的建议。

16、结构游戏与角色游戏有什么异同?答: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结构游戏是幼儿利用积木、积塑、泥、砂等结构材料进行建造的游戏。二者之间的相同点都是通过幼儿的想象、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所不同的是,结构游戏是通过使用一些结构材料来建筑和构造各种建筑或物体,通过手的操作活动,反映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印象,而角色游戏是

通过扮演角色来反映周围生活,反映人与人的交往。

17、科学护理幼儿生活的措施有哪些?答:为了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幼儿园除了创设良好的环境和物质条件之外,还应科学地安排和护理好儿童的生活,其措施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提供合卫生要求的房屋、设备和场地;第二,提供合理的营养和膳食;第三,保证充足的睡眠;第四,注意合适的衣着。

18、简介幼儿美感的特点及美育的任务?答:幼儿美感的特点主要表现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幼儿美感与积极的情绪体验联系紧密;第二,幼儿美感是直接表面的;第三,幼儿美感具有行动性。幼儿美育就是发展幼儿美感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对于陶冶幼儿情操、发展幼儿智力、丰富幼儿生活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美育的任务主要有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发展创造力。

19、什么是幼儿道德行为?如何培养幼儿的道德行为?答:幼儿道德行为是指符合道德准则和规范的行为、举止,例如诚实、不说谎等。当道德行为变成为不需要任何意志约束和监督的自觉行为时,就成为道德习惯。然而,这必须从幼儿时期开始注意培养幼儿的良好道德行为,从而使其经过反复实践,变成道德习惯。那么幼儿园教师应如何培养幼儿的道德行为呢?首先,应注意热爱、尊重和严格要求儿童相结合;其次,应坚持正面教育,比如为儿童树立榜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鼓励和表扬为主,等等。其三,应注意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其四,应注意教育的一贯性与一致性。

20、怎样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思维是人间接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人能够产生独特的、新颖的成品或观念的心理活动,是人的高级智力活动。要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应注意发展幼儿的感觉能力,因为感觉是幼儿认识活动前提条件,是保证幼儿能迅速地、准确地接受外界信息,从而认识周围的现实世界,并使创造性思维活动成为可能。其次,教师要向幼儿提出一定的智力活动要求,提供合适的、有助于幼儿智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并且提供探索活动的机会,允许有幼儿自己的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以成人的习惯和思维方式去要求幼儿。

21、幼儿园儿童游戏玩具的基本要求有哪些?答:玩具是指幼儿园教育儿童所使用的教学器具和游戏材料。幼儿园教育儿童的玩具选择,一般而言应遵循有助于发展儿童智力、有利于儿童安全卫生、及玩具应反映大自然的特色等基本要求。然而,由于幼儿园的儿童处在迅速成长和发展时期,因而对于儿童玩具的选择,不同时期还应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幼儿园玩具还应注意如下原则:第一,玩具所反映的内容应由简到繁。第二,玩具种类由少而多。第三,玩具的操作由简易到复杂。第四,由自我操作到经由指导。

22、简要说明品德四要素的关系?答:品德即指人的道德品质,品德四要素包括知、情、行、意四个方面。“知”是指道德认识;“情”是指道德情感;“行”是指道德行为;“意”是指道德意志。品德四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知能够引导其它三个方面的发展;情是道德行为的动力;行是道德品质的表现;意是其它要素的维持力量。因此,如果没有道德认识,其它三个方面就缺乏正确的指导;没有道德情感,则道德行为缺乏动力;没有道德行为,则道德品质无法表现;没有道德意志,则道德认识易于动摇,道德情感难以控制,道德行为不能坚持。所以,品德教育中要注意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23、请介绍“幼教优先方案”的内容?答:“幼教优先方案”(Head Start Program)是一项由美国联邦政府拨款实施的一种补偿教育计划,开始于1965年夏天,主要收托家庭收入低微的4~5岁的儿童。该方案有5个方面组成内容:1)为儿童医药与牙科方面服务;2)社会服务与家庭教育;3)使用自愿服务人员;4)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服务;5)做好入学准备。

24、幼儿园教学与小学教学相比有哪些特点?答:幼儿园的教学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手段。由于受到幼儿身心发展的制约,幼儿园的教学与小学教学相比教具有它自身的特点:第一,让幼儿自主活动,即运用各种感官直接接触周围世界,在与环境中的人、事、物的互动中去认识事物和现象。第二,给予幼儿相互交往的机会和良好的榜样、正确的范例和示范,以便幼儿通过交往、观察、模仿进行学习。第三,在教学中,语言必须和具体的事物相结合,多用口头语言,少用或不用抽象的文字符号进行学习。第四,教学必须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或兴趣,以使幼儿主动学习。第五,教学应以易于幼儿理解的、简单的、具有启蒙性的知识经验为内容,以灵活而富有弹性的形式来进行。

25、简介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的内容有哪些?答:卫生保健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内容,幼儿园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卫生保健制度,并严格执行贯彻。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的内容主要有:1)建立健康状况检查的制度。2)安排合理的生活制度,护理好幼儿的日常生活。3)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及常见病的治

疗工作。4)坚持做好经常性的清洁卫生消毒工作。5)搞好安全卫生,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6)做好营养调配及膳食卫生工作。

26、简要说明品德四要素的关系?答:品德即指人的道德品质,品德四要素包括知、情、行、意四个方面。“知”是指道德认识;“情”是指道德情感;“行”是指道德行为;“意”是指道德意志。品德四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知能够引导其它三个方面的发展;情是道德行为的动力;行是道德品质的表现;意是其它要素的维持力量。因此,如果没有道德认识,其它三个方面就缺乏正确的指导;没有道德情感,则道德行为缺乏动力;没有道德行为,则道德品质无法表现;没有道德意志,则道德认识易于动摇,道德情感难以控制,道德行为不能坚持。所以,品德教育中要注意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27、简述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关于学前教育的理论?答:精神分析学派是以心理学家佛洛伊德和艾里克森为代表人物,以精神分析方法对人的无意识心理进行研究的一个心理学派。这一学派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解释游戏,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在幻想面纱下的真实事物,他把游戏行为解释为儿童成长的生物需要和要成长的愿望的混合。游戏可以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再现那些难以忍受的体验,抒发情感,缓和心理紧张,使儿童能够减少忧虑,发展自我力量,而能应付现实的环境。艾里克森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在游戏中,儿童可以“复活”他们的快乐经验,也能度过自己精神的创伤。通过游戏,儿童可以解决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这样儿童可以把个人的苦恼在想象中发泄出来。

28、怎样科学地安排和护理幼儿的生活?答:科学地安排和护理幼儿的生活,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健康成长与身心发展,因此,幼儿园必须做好如下几点:第一,提供合卫生要求的房屋、设备和场地。为护理幼儿的生活,幼儿园必须创设良好的环境和物质条件。第二,提供合理的营养和膳食。合理的营养和膳食是儿童健康成长的保证。第三,保证幼儿充足的睡眠,并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第四,注意幼儿合适的衣着。

29、幼儿体育的任务是什么?体育是促进儿童身体健康成长、增长体质以及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体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儿童各方面的发展必须建立在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显然,幼儿园体育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幼儿教育任务,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幼儿教育的理论发展,目前我国幼儿体育的任务主要有三项:第一,促进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长他们的体质;第二,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第三,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此外,在体育活动中还应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意志品质和个性,促进幼儿心理方面的发展。30、简述幼儿园智育的任务是什么?幼儿园智育是培养儿童能力、发展儿童智力的教育活动。对幼儿进行智育是完全必要的,因此,幼儿园必须完成一定的智育任务。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的规定,幼儿园智育的任务主要有五个方面:即发展幼儿正确运用感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能力;增进幼儿对环境的认识;培养幼儿有益的兴趣和爱好;发展幼儿的智力。

31、简述精神分析学派关于游戏理论的论点?答:精神分析学派是以心理学家佛洛伊德和艾里克森为代表人物,以精神分析方法对人的无意识心理进行研究的一个心理学派。这一学派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解释游戏,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在幻想面纱下的真实事物,他把游戏行为解释为儿童成长的生物需要和要成长的愿望的混合。游戏可以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再现那些难以忍受的体验,抒发情感,缓和心理紧张,使儿童能够减少忧虑,发展自我力量,而能应付现实的环境。艾里克森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在游戏中,儿童可以“复活”他们的快乐经验,也能度过自己精神的创伤。通过游戏,儿童可以解决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这样儿童可以把个人的苦恼在想象中发泄出来。

32、幼儿园教师应该如何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答:思维是人们间接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人能够产生独特的、新颖的成品或观念的心理活动,是人的高级智力活动。要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应注意发展幼儿的感觉能力,因为感觉是幼儿认识活动前提条件,是保证幼儿能迅速地、准确地接受外界信息,从而认识周围的现实世界,并使创造性思维活动成为可能。其次,教师要向幼儿提出一定的智力活动要求,提供合适的、有助于幼儿智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并且提供探索活动的机会,允许有幼儿自己的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以成人的习惯和思维方式去要求幼儿。

33、儿童道德品质四要素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答:品德即指人的道德品质,品德四要素包括知、情、行、意四个方面,“知”是指道德认识;“情”是指道德情感;“行”是指道德行为;“意”是指道德意志。品德四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知能够引导其它三个方面的发展;情是道德行为的动力;行是道德

品质的表现;意是其它要素的维持力量。因此,如果没有道德认识,其它三个方面就缺乏正确的指导;没有道德情感,则道德行为缺乏动力;没有道德行为,则道德品质无法表现;没有道德意志,则道德认识易于动摇,道德情感难以控制,道德行为不能坚持。所以,品德教育中要注意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34、幼儿基本动作的锻炼有哪些?答:基本动作是人体从事各种活动的基本条件,充分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不仅能增强幼儿体质,而且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幼儿基本动作的锻炼主要有:走、跑、跳、投、攀、爬等几个方面。“走”即走路或行走能力的锻炼;“跑”是跑步能力的锻炼;“跳”是跳跃能力的培养,如跳高、跳远等;“投”是投掷能力的锻炼,如投铁饼、投标枪等;“攀”是攀登能力的锻炼;“爬”是爬越或钻爬能力的锻炼。基本动作练习的目的是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使他们动作灵敏、协调,姿势端正,从而增强幼儿的体质。

35、幼儿园的教育任务与特点有哪些?答:国家教育部在1996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总则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德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在此基础上,规程还进一步提出了幼儿园保育教育的具体任务,例如,体育要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等;智育要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等;德育要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守纪律等良好品质和习惯等;美育要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要完成这些任务,幼儿园教育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它的“活动性”,即通过让幼儿自由、自主地活动,尤其是游戏活动,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

36、简要比较说明角色游戏与结构游戏的异同?答: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结构游戏是幼儿利用积木、积塑、泥、砂等结构材料进行建造的游戏。二者之间的相同点都是通过幼儿的想象、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所不同的是,结构游戏是通过使用一些结构材料来建筑和构造各种建筑或物体,通过手的操作活动,反映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印象,而角色游戏是通过扮演角色来反映周围生活,反映人与人的交往。

五、论述题:

1、教师应如何引导幼儿个性的发展?

答:个性是指人在需要、兴趣、爱好、理想、世界观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倾向性,由于人在这些方面的倾向性不同,因而每个人的个性是有很大差异的。幼儿个性就是每个幼儿在上述方面所具有的倾向性。幼儿的个性处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幼儿园教师应加强引导,使其朝着积极的个性品质方向发展。

教师引导幼儿个性的发展,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要接受并尊重每一个儿童。第二,教师要做幼儿的榜样。第三,教师要为儿童提供探索的环境;第四,教师要为儿童提供自我表达的机会。第五,提供幼儿完成活动的机会。第六,教师要正面引导儿童。第七,教师要以积极的方式帮助儿童对待失败和挫折。(将上述要点加以适当解释)

2、教师应如何指导幼儿的结构游戏?

答:结构游戏是幼儿利用积木、积塑、泥、沙等结构材料进行物质建造的游戏。结构游戏对于发展儿童感知、观察和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幼儿园教师应加以正确引导。

教师指导幼儿结构游戏应注意如下方面:第一,指导幼儿熟悉各种材料,掌握造型的基本技能。第二,加深幼儿对物体和建筑的印象。第三,教会幼儿初步的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和一定的技能。第四,注意激发幼儿结构游戏的兴趣,提高结构游戏的水平。第五,充分提供材料,适时地启发思考。第六,培养良好的常规习惯,发展健康的个性。(将上述各要点加以适当展开即解释)

3、试述精神分析学派关于游戏理论的论点?答:精神分析学派是以心理学家佛洛伊德和艾里克森为代表人物,以精神分析方法对人的无意识心理进行研究的一个心理学派。这一学派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解释游戏,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在幻想面纱下的真实事物,他把游戏行为解释为儿童成长的生物需要和要成长的愿望的混合。游戏可以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再现那些难以忍受的体验,抒发情感,缓和心理紧张,使儿童能够减少忧虑,发展自我力量,而能应付现实的环境。艾里克森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在游戏中,儿童可以“复活”他们的快乐经验,也能度过自己精神的创伤。通过游戏,儿童可以解决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这样儿童可以把个人的苦恼在想象中发泄出来。

4、联系实际谈谈学前儿童德育有什么意义?答:学前儿童德育主要是指对幼儿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由教育者依据国家和社会的道德教育要求,培养幼儿掌握具体的浅显的社会道德准则,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其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打下基础的一种教育活动。因此,学前儿童德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前儿童德育是国家发展与建设的需要。我国当今所面临的任务,就是要努力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这既需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也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要达此目的,就要从学前儿童抓起。要加强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引导儿童热爱祖国,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形成优良的品德。如果忽视对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就必然会影响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第二,幼儿园德育活动是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德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德育,使幼儿掌握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有利于他们迅速地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他们以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这是其他各项教育所不能取代的。同时,通过德育,还可以使儿童更好地按社会要求来发展自己智、体、美等多方面的才能。第三,幼儿德育可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幼儿生长和生活的环境来看,幼儿可能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既有家庭父母、长辈方面的影响,又有幼儿园教师、同伴的影响,还有社区邻居的影响等等,各种影响是交叉进行的,这会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不同的力量。由于幼儿缺乏生活经验,认识能力有限使他们往往分不清是非,对事物缺乏正确的道德判断,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意志力较薄弱,因而更容易受不良倾向的诱惑,采取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所以,此时如果不对幼儿开始实施正确而合理的德育,不注意调节、控制和改造来自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幼儿有可能形成不良的道德品质。幼儿期是儿童态度、性格、习惯奠基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接受怎样的影响对以后的发展关系重大。

5、举例分析玩具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答:玩具是指幼儿园教育儿童所使用的教学器具和游戏材料。幼儿园教育儿童的玩具选择,一般而言应遵循有助于发展儿童智力、有利于儿童安全卫生、及玩具应反映大自然的特色等基本要求。然而,由于幼儿园的儿童处在迅速成长和发展时期,因而对于儿童玩具的选择,不同时期应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幼儿园玩具还应注意如下原则:第一,玩具所反映的内容应由简到繁。逐渐增加玩具所反映内容的难度,让幼儿感觉到挑战性。如拼图由少片到多片、数概念由5以内而至10。第二,玩具种类由少而多。逐渐增加玩具的种类,让幼儿多样选择。例如,增加积木的附件、增加不同质料的玩具、或增加美术的工具和材料。第三,玩具的操作由简易到复杂。逐渐增加玩具材料的复杂性,如木工由铁锤到锯子,玩沙由干沙到加水成湿沙。第四,由自我操作到经由指导。先呈现幼儿可自行操作或自我纠正的玩具,如拼图、蜡笔、积木、粘土等,在逐渐增加需经教师指导的玩具,如手指书、颜料、跳棋等。

6、联系实际论述学前儿童德育的意义?答:学前儿童德育主要是指对幼儿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由教育者依据国家和社会的道德教育要求,培养幼儿掌握具体的浅显的社会道德准则,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其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打下基础的一种教育活动。因此,学前儿童德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前儿童德育是国家发展与建设的需要。我国当今所面临的任务,就是要努力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这既需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也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要达此目的,就要从学前儿童抓起。要加强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引导儿童热爱祖国,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形成优良的品德。如果忽视对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就必然会影响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第二,幼儿园德育活动是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德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德育,使幼儿掌握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有利于他们迅速地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他们以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这是其他各项教育所不能取代的。同时,通过德育,还可以使儿童更好地按社会要求来发展自己智、体、美等多方面的才能。第三,幼儿德育可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幼儿生长和生活的环境来看,幼儿可能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既有家庭父母、长辈方面的影响,又有幼儿园教师、同伴的影响,还有社区邻居的影响等等,各种影响是交叉进行的,这会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不同的力量。由于幼儿缺乏生活经验,认识能力有限使他们往往分不清是非,对事物缺乏正确的道德判断,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意志力较薄弱,因而更容易受不良倾向的诱惑,采取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所以,此时如果不对幼儿开始实施正确而合理的德育,不注意调节、控制和改造来自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幼儿有可能形成不良的道德品质。幼儿期是儿童态度、性格、习惯奠基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接受怎样的影响对以后的发展关系重大。

7、请比较说明角色游戏与结构游戏的异同。

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结构游戏是幼儿利用积木、积塑、泥、砂等结构材料进行建造的游戏。二者之间的相同点都是通过幼儿的想象、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所不同的是,结构游戏是通过使用一些结构材料来建筑和构造各种建筑或物体,通过手的操作活动,反映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印象,而角色游戏是通过扮演角色来反映周围生活,反映人与人的交往。

8、试述精神分析学派关于游戏理论的论点?答:精神分析学派是以心理学家佛洛伊德和艾里克森为代表人物,以精神分析方法对人的无意识心理进行研究的一个心理学派。这一学派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解释游戏,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在幻想面纱下的真实事物,他把游戏行为解释为儿童成长的生物需要和要成长的愿望的混合。游戏可以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再现那些难以忍受的体验,抒发情感,缓和心理紧张,使儿童能够减少忧虑,发展自我力量,而能应付现实的环境。艾里克森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在游戏中,儿童可以“复活”他们的快乐经验,也能度过自己精神的创伤。通过游戏,儿童可以解决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这样儿童可以把个人的苦恼在想象中发泄出来。

9、教师应如何提高与幼儿言语沟通的质量?

答:沟通是一种相互理解,彼此接纳对方的观点、行为,创造彼此良好关系的动力,是在双向交流中彼此相互协调的默契。教师的沟通能力被许多国家和地区列为教师的基本功,受到高度的重视。幼儿园教师与幼儿的沟通除了非言语沟通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与幼儿的言语沟通。所谓言语沟通是指利用口头语言,通过与幼儿交谈的形式,达到相互了解和理解的一种沟通方式。由于幼儿年龄较小,知识经验贫乏,理解能力较差,往往会出现沟通效果不佳或质量不高的状况。这就需要幼儿园教师通过一定的努力和途径来提高与幼儿言语沟通的质量。

教师与幼儿交谈,特别是个别或小组中的交谈是与幼儿进行言语沟通的重要途径。通过交谈,教师与幼儿可以达到分享情感、心灵交汇的效应。当然,这需要教师在抓住机会、选择话题、引发和延续谈话、激发和保持幼儿谈话的兴趣和积极性等环节上具有灵活机智的策略、丰富的经验技巧;尤其是教师对幼儿的爱、尊重和想理解幼儿的那份渴望。然而,据有关方面的研究表面,目前幼儿园师生在言语沟通方面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习惯自己讲幼儿听,总认为自己讲的是有价值的,而对幼儿的见闻、感受等缺乏共鸣,所以很少有真正的双向交谈;谈话多在集体活动时,以教师提问、幼儿回答的形式进行,个别交谈较少;教师对幼儿的谈话中,批评、否定多于表扬、鼓励、肯定;指导、命令多于情感、经验的交流、分享;教师以为自己理解了幼儿,其实并没有理解幼儿;教师以为幼儿理解了自己的话,其实幼儿并没有理解;不少教师缺乏与幼儿言语沟通的技能技巧,以及必要的耐心,尤其是幼儿口齿不清、内容含糊、语法错误较多的时候。

因此,要提高与幼儿言语沟通的质量,最根本的就是教师从权威的地位转到与幼儿平等交流、共同分享的地位,同时加强教师自身沟通能力的提高。

10、要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幼儿教师应注意哪些教育原则?

答:幼儿园教育目标就是要为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要保证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实现,教师的教育工作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因此,教师在幼儿园教育工作中应注意一定的教育原则。这些原则包括如下方面:

1)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利的原则;2)身心和谐发展的原则;3)保教合一的原则;4)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5)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6)统合学习的原则;7)主动学习的原则;8)重视环境教育的原则。(将以上原则加以适当展开,即适当解释)

11、简述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关于学前教育的理论?

陈鹤琴是国民党统治时期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他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对幼稚园的课程、设备等方面进行了实验研究,提出了一些有关幼儿教育的理论主张。第一,他主张幼稚园要注意儿童的健康,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第二,他主张幼稚园应有充分而适当的设备,并与家庭合作教育儿童;第三,他主张幼稚园的课程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实施单元教学,采用游戏方法并多在户外活动等。

12、什么是热爱、尊重和严格要求原则?举例分析为什么要坚持此原则?

答:原则是人们进行某一活动时所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是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热爱、尊重和严格要求相结合是幼儿园德育活动的原则之一,它要求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德育活动中,既要热爱、尊重儿童,又要严格要求儿童。

首先,教育者对教育的对象负有社会责任,要以真挚的感情关怀和促进他们成长。幼儿尤其需要成人的热爱和关怀,幼儿依附于成人,成人对他们的情感和态度,对他们身心发展的影响很大。幼儿是在与人交往中发展的,成人对他们的热爱与关怀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者热爱儿童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教师和幼儿间的良好关系,幼儿对教师的依赖和热爱使幼儿乐意接受教育。例如,面对一个班级中的幼儿,教师应热爱全班的每一个幼儿,关心、了解全班每一个幼儿的需要,耐心地教育他们。

其次,教育者还应尊重儿童,平等相待。无论在家庭中,还是在幼儿园中都应给幼儿以应有的地位,决不可以认为他们年幼无知而任意训斥、辱骂和恐吓他们。例如,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应信任幼儿,保护幼儿的自尊心,不可损伤他们幼小的心灵。

其三,要使幼儿健康成长,教师必须对他们提出严格要求。幼儿知识经验少,自我意识、自觉性才开始发展,辨别能力差。教师应该根据教育任务向幼儿提出要求,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质。对幼儿提出的要求必须是合理的,经过一定努力可以达到的。要求提出后,就要让幼儿严格执行、真正做到。对幼儿没有要求或要求过高过低,或虽有要求并不严格执行,这样都会失去严格要求的意义,不能使教育受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对幼儿提出严格执行作息制度的要求;认真学习的要求;按规则游戏的要求等等。

总之,热爱和尊重幼儿与严格要求幼儿是辨正统一的,互为条件的,在教育中必须紧密结合,不可孤立片面地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

13、试述精神分析学派关于游戏理论的论点?

答:精神分析学派是以心理学家佛洛伊德和艾里克森为代表人物,以精神分析方法对人的无意识心理进行研究的一个心理学派。这一学派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解释游戏,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在幻想面纱下的真实事物,他把游戏行为解释为儿童成长的生物需要和要成长的愿望的混合。游戏可以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再现那些难以忍受的体验,抒发情感,缓和心理紧张,使儿童能够减少忧虑,发展自我力量,而能应付现实的环境。艾里克森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在游戏中,儿童可以“复活”他们的快乐经验,也能度过自己精神的创伤。通过游戏,儿童可以解决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这样儿童可以把个人的苦恼在想象中发泄出来。

14、简要说明如何指导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答: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它对于帮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发展幼儿想象力、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培养幼儿团结协作精神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幼儿园教师应注意指导好幼儿的角色游戏。首先,应指导幼儿选择适当的游戏内容;其次,教师应生动有趣地讲述故事;其三,要带领幼儿准备表演;其四,要尊重幼儿选择角色的愿望;其五,教师应及时提出有益的建议。

15、举例分析玩具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答:玩具是指幼儿园教育儿童所使用的教学器具和游戏材料。幼儿园教育儿童的玩具选择,一般而言应遵循有助于发展儿童智力、有利于儿童安全卫生、及玩具应反映大自然的特色等基本要求。然而,由于幼儿园的儿童处在迅速成长和发展时期,因而对于儿童玩具的选择,不同时期应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幼儿园玩具还应注意如下原则:第一,玩具所反映的内容应由简到繁。逐渐增加玩具所反映内容的难度,让幼儿感觉到挑战性。如拼图由少片到多片、数概念由5以内而至10。第二,玩具种类由少而多。逐渐增加玩具的种类,让幼儿多样选择。例如,增加积木的附件、增加不同质料的玩具、或增加美术的工具和材料。第三,玩具的操作由简易到复杂。逐渐增加玩具材料的复杂性,如木工由铁锤到锯子,玩沙由干沙到加水成湿沙。第四,由自我操作到经由指导。先呈现幼儿可自行操作或自我纠正的玩具,如拼图、蜡笔、积木、粘土等,在逐渐增加需经教师指导的玩具,如手指书、颜料、跳棋等。

16、根据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结合加德纳的多元智力观,分析当前我国幼儿园中普遍存在的“特色园”、“兴趣班”现象。

答:按照国家教育部在199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总则的规定,我国幼儿园“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这是现阶段国家对幼儿园教育目的的规定,在此基础上,规程还进一步就体、智、德、美各方面提出了幼儿园保育和

教育的具体目标。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通过研究提出了多元智力观,即人的智力是多方面的,如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符号编码能力、交往能力等等,这些能力是综合交织在一起的,人们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来。因此,在儿童早期的发展中,应注意综合地、全面地发展儿童各方面的能力,以便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按照我国幼儿园教育目的的实质以及加德纳的多元智力观,幼儿园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幼儿全面发展。然而,当前我国许多幼儿园中普遍存在着“特色园”和“兴趣班”现象,这是不符合我国教育目的要求的,也不符合加德纳的多元智力观的要求。因为,所谓“特色园”和“兴趣班”其实质是就幼儿的某一方面加以培训,从而有可能造成幼儿的片面发展。所以在学前教育阶段应制止这种现象。

17、结合创设游戏活动区的理论,举例说明创设游戏活动区应注意哪些原则?

答:游戏活动区是指一个有规划且多样性的游戏环境,幼儿能够在这里依照自己的兴趣、能力与发展阶段,有效地且有系统地完成某种游戏活动,或达到某一学习目标。游戏活动区的创设与规划可以多种多样,但有其基本的步骤:第一,拟定游戏活动区的种类与目标。即首先应确定创设多少以及哪几种游戏活动区,并给每一种游戏活动区制定具体的目标。第二,游戏活动区的组织。即将游戏活动区设置在什么位置,并制定每一种游戏的规则,使幼儿能够按照一定的要求或规则以一定的方式进行游戏。第三,游戏活动区材料的配置。即为每一个游戏活动区配置相应的活动材料,以便幼儿能够有效地进行游戏。

以上是创设游戏活动区的基本理论。然而,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大和年级的升高以及游戏活动内容的改变,游戏活动区的创设也应该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游戏活动区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内容由简到繁。逐渐增加材料难度,让幼儿期望被挑战,如,拼图由少片到多片、数概念由5以内增至10。第二,种类由少而多。逐渐增加材料的种类,让幼儿多样选择,如增加积木的附件、增加不同质料的书纸、或增加美术的工具和材料。第三,操作由简易到复杂。逐渐增加较复杂的材料,如画画由铅笔到水彩笔、木工由铁锤到锯子、玩沙由干沙到加水成湿沙。第四,由自我操作到经由指导。先呈现幼儿可自行操作或自我纠正的材料,如拼图、蜡笔、积木、粘土等,再逐渐增加需经教师指导的材料,如手指书、颜料、跳棋等。第五,游戏区(角)的个数有少到多。随着学期的进行,逐渐开放各个游戏活动区,如第一周开放三个角,让幼儿分三组玩;第二周、第三周相继加开别的游戏区,继续分组游戏。第六,配合单元主题。随着单元主题的进行和更换,逐渐增加或更换游戏材料的种类,如应“水”的主题增加玩水角(区),应“小商店”的主题而将娃娃家更换为小商店的材料。第七,配合幼儿发展。为配合幼儿某方面的发展需要,在各游戏区(角)增添有关的材料,以幼儿的读写发展为例,可在游戏区放置各种读写材料,让幼儿在活动中自发地运用书写语言。

第四篇:教育学原理复习题答案

《教育学原理》

一、概念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即研究如何培养人的一门科学。2.教育的本体功能:即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或可看成教育的职能。育人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和首要功能。

3.教育规律: 即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以及教育与其外部环境诸因素或自荐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4.教育原则:是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整个教育工作的根本性准则。

5.教师专业化: 教师职业达到一定的专业性职业标准,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

6.教育机智: 对一种突发性教育情境做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的能力。

7.教育情境: 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而创设的教学环境,包括学习活动、教学背景、教学氛围等。

8.教育方针: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最高行动指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9.教育目的:是国家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总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10.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11.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2.课程:是在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指引下,由具体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具有多层组织结构和育人计划性能、育人信息载体性能的,用以指导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育人方案,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3.活动课程:又称为“经验课程”、“生活课程”或“学生中心课程”,是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14.综合课程:是打破分科课程的界限,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把有关联的学科及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各成份整合成为有机整体的新型课程。

15.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

16.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按照一定的制度和程序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

17.教学观:是指人们对教学问题的基本看法和主张,包括对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学结果评价等基本问题的看法和主张。

二、填空题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的基本规律包括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和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3.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必修课的教育学是普通教育学。

4.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大致经历萌芽阶段、形成独立学科阶段和科学化发展等三个阶段。5.对于人类来说,遗传不是经验获得和智力发展的主要形式,人对经验和智力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学习的形式进行的。

6.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7.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特 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8.教育的一般规律,即教育的基本规律、普遍规律,指存在于教育领域之内为一切教育共有的规律,这类规律有两条,即_ 教育与社会发展_的关系和__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__的关系。

9.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包括_ 遗传_、__环境__、__教育__和__人的主观能动性。10.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___教师____、___学生___和___教育影响__。

11.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是____民主平等___、____尊师爱生____、___教学相长_。12.学生是教育的_____客体____,又是自我教育发展的____主体____。

13.教育影响包括_ 教育内容

_、教育方法___、_ 教育技术 _和_ _教育情境____。14.广义的教育情境包括____物理环境____和__ 心理环境____两大范畴。

15.人的片面发展的社会根源是随生产力发展出现的____社会分工___________。16.在确定教育目的依据问题上的两种片面理论是__个人本位论__和____社会本位论_____。17.确定教育目的反映出___社会发展___需要和____人的发展____需要之间的关系。18.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_____出发点____,又是教育工作的___归宿___。

19.确立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____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____。20.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21.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当时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又提出了改革学制的方案,于1922年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称的_____六三三学制________。22.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__单轨型___学制发展而来的___分支型____学制。23.义务教育是依据__法律_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_学校_、_家庭_和_社会_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24.现代教育制度发展方向是建立和实施终身教育制度。

25.美国著名教育学者_____博比特___出版的《课程》一书,被认为是第一本专门讨论课程的著作,也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

26.课程的纵向组织结构为:__课程计划____、__课程标准___、__教科书__。27.课程资源的特点包括多样性、价值潜在性、___多质性__等特点。

28.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正在被_ 相互适应__取向、相互创生_取向所超越。28.从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来看,目标取向的评价正在被__过程__取向的评价和__主体_取向的评价所超越。

29.教学是学校的__中心工作__,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加强素质教育、造就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30.教学过程中的三条基本规律包括_教学发展性_规律、_教学教育性_规律、_教学相长性_规律。

31.备课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钻研教材、___了解学生__、研究教法、__摸索学法__。32.一个规范、明确的行为目标的表述,应当包含以下几个要素:行为主体、___行为动词_____、情境或条件。

33.从教学设计的角度考虑,一般将知识分为以下三类:陈述性知识、__程序性_、策略性知识。

34.教学中的预设与______生成____不仅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二者相辅相成。35.德育过程是内化与建构相统一的过程。

36.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是社会需要、_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__、__现代教育理论_ 和法律政策。

37.德育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三、选择题 1.世界最早反映教育思想的著作是

B。A.《学记》

B.《论语》

C.《雄辩术原理》

D.《大学》 2.____C____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A.《论语》

B.《孟子》

C.《学记》

D.《师说》 3.最早地系统论证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

B。

A.康德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4.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

C

。A.斯宾塞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柏拉图

5.在教育学史上,一般把____B_____的《大教学论》看成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A.柏拉图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6.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

C,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A.卢梭

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7.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_______C________

A.柏拉图的《理想国》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8.教育的本体功能是

B。

A.社会功能

B.育人功能

C.经济功能

D.政治功能 9.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A。

A.教书育人

B.管理学生

C.教育学生

D.教学 10.教育的人性化是____D___的基本特征

A原始社会

B农业社会

C工业社会

D知识社会 11.教育的国际化是____D____的基本特征

A原始社会

B农业社会

C工业社会

D知识社会 12.教育的民主化是_____C___的基本特征

A原始社会

B农业社会

C工业社会

D知识社会 13._____B_____是传统的“师道尊严”的体现

A学生中心论

B教师中心论

C“主体—主导”论

D“主体间性”论 14.师生关系是通过

C

而形成的关系体系

A.师生对话

B.师生交往

C.教与学的活动

D.师生相互尊重

15.师生关系的主体是

C。

A.心理关系

B.社会关系

C.教育关系

D.情感关系 16.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_____B_____。

A.孔德

B.卢梭

C.那托尔普

D.涂尔干 17.教育无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_____D_____。A.卢梭

B.孔德

C.那托尔普

D.杜威 18.美育即____A____。

A.审美教育

B.艺术教育

C.社会美教育

D.自然美教育

19.当代教育制度发展方向是建立和实施__

D __制度。A.初等教育

B.中等教育

C.高等教育

D.终身教育 20.世界上第一个颁布执行义务教育令的国家是_____C_____。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21.我国颁布的第—个现代学制是_____A______。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子癸丑学制 22.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_____B_____。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

C.壬戍学制

D.壬子癸丑学制 23.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阶段是

B。

A.幼儿园至初中 B.小学至初中

C.幼儿园至高中

D.小学至高中 24.“课程”一词在我国文献中的出现,始见于

B。

A 汉代

B 唐代

C 明代

D 清代 25.D 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当代教育评价之父”。A 杜威

B 博比特

C 布鲁纳

D 泰勒 26.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

A 杜威

B 赫尔巴特

C 布鲁纳

D 洛克 27.依据

A

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于当年秋学期正式启动。

A 2001年

B 2002年

C 2003年

D 2004年

28.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新中国

C

课程改革,依据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于当年秋季进入实验区。

A.第六次

B.第七次

C.第八次

D.第九次

29.在西方,最早提出“课程”一词的教育家是

A

。斯宾塞

B.博比特

C.泰勒

D.杜威 30.我国当今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___ A_____。

A.课堂教学B.个别教学

C.小组教学

D.现场教学 31.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_____B____。

A.备课

B.上课

C.布置作业

D.课外辅导 32.______C____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

A.读书指导法

B.发现法

C.讲授法

D.探究法 33.狭义的德育是

B

A.思想教育

B.道德教育

C.法纪教育

D.文化教育 34.德育原则是教育者进行德育时所必须遵循的____A__ _。

A.准则和要求

B.具体程序

C.具体方法

D.实施途径

35.教育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提高其思想认识的方法属于____A____。

A.说理教育法

B.情感陶冶法

C.榜样示范法

D.实际锻炼法

E.品德修养法 F.品德评价法

36.班主任的中心工作____A__ _。

A.培养发展性班集体

B.个别教育

C.管理班干部

D.心理健康教育 辨析题

1.动物界也存在与人类本质上相同的教育现象。

错:这是“生物起源论”的观点,把人类教育等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从根本上否认的教育的社会性。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2.教学就是上课。

错。从教学活动全程来看,教学活动包括三大基本阶段,一是教学设计、计划与准备阶段,即备课阶段;二是教学实施阶段,包括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等;三是总结评价阶段,包括学业成绩的的检查、评价与反馈。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但仅仅是教学实施阶段中的一环,因而,不能将教学仅仅视为上课。3.学校教育应确立德育为首的目标。这种认识是正确的。通常认为学校教育由德、智、体、美、劳五育构成,五育之间的关系是:德育首位,统领其他各育,智育是基础和条件,美育、体育以及劳动技术教育是途径。但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往往智育首位,德育实效性难保。

4.“一两遗传胜过两吨教育”

错。这是“遗传决定论”的观点。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和物质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遗传素质固然是人的发展的重要物质前提,但它仅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能否变为现实性,还要靠后天的环境、教育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

5.“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错。这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着重要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程度和水平,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方向和性质。但是,环境仅仅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而不是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的发展是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6.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会任意地使他们加以改变,或把他们培养成医生、律师,或是乞、小偷

错。这是“教育万能论”的观点。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但是,教育并不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同时也离不开遗传、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因素的影响,人的发展是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综合作用的结果。7.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错。这是传统的知识本位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观。新课程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角色发生转变,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知识拥有者转变为合作学习者;由教材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开发者,由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习者、研究者。8.课程资源就是指教材 错。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教材无疑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课程资源绝不仅仅是教材,也绝不仅仅限于学校内部。课程资源涉及学生学习与生活环境中一切有利于达成课程目标的资源,它弥散于学校内外的方方面面,具有广泛多样的特点。

五、简述题

1.简述教育的本质特性。

(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2.简述教育的本体功能。

(1)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的进程——人的培养

培养人是教育的最基本职能,也是教育的特质所在。通过教育,加速实现人的社会化,使人 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

(2)人类精神文明的传递与继承——“社会遗传” 人类文明的传承,不是靠生物遗传实现的,而是靠教育(3)经验和人才的选择——科学筛选

选择和传承人类经验的精华是教育的基本职能;人才选拔时学校选择职能的又一方面。

3.简述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

(1)了解和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兴趣、需要、知识水平、学习态度与方法、个性特点等,这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前提。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正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正视学生的主体性特别是创造性,正视学生是整体的人、认知与情意发展的统一体,这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思想先导。(3)热爱学生,公平对待学生。这是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根本体现。(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这是了解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必要措施和途径。(5)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健全人格。这是影响师生关系、做好育人工作的核心因素。4.怎样理解教育史上关于教育目的的两个不同主张? 个人本位论主张:(1)教育目的应根据个人的本性需要来确定;(2)教育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本性,增进个人价值;(3)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4)评价教育的价值应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社会本位论主张:(1)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2)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3)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4)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在处理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关系的问题上,两种主张各执一端,割裂了个人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调统一的关系,走向对立,因而都是不科学的。只有将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辨证统一起来,才是唯一科学的观点。

5.制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什么?

(1)教育目的的确定首先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2)教育目的的确定要依据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3)教育目的确立要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 6.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其中,体育是各育实施的物质前提;智育是各育实施的认识基础,为各育提供智力支持;德育则是各育实施的方向统帅和动力源泉;美育协调各育的发展;劳动技术教育是各育的实践基础。

五育各有自己的特点、规律和功能,是相对独立的。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都是缺一不可的,不能互相取代的;同时它们又互相依存、相互渗透的、相互促进。在实践中,要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好他们的关系,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五育”并举并非要求学生门门百分平均发展,要正视学生个性差异,把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7.简述“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4个基本问题:①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②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③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④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这4个基本问题可以进一步归纳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出发点;选择教育经验和组织教育经验是课程开发的主体环节,它指向教育目标的实现;评价教育计划则是课程开发系统运行的结果检验和基本保证。

8.课程标准包括哪些内涵?(1)它是按门类制定的;

(2)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3)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4)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5)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9.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对策有哪些?(1)确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

(2)努力解决财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的问题(3)因地制宜,体现出地域特性、民族特性和文化特性(4)因校制宜,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10.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及其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什么?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具体体现为:

(1)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要使学生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4)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1.简答知、情、意、行相互作用和统一的规律。“知”即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关系、道德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及其社会意义的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是指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而产生的爱憎、好恶的内心体验。

“意”即道德意志,是在自觉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

“行”即道德行为及习惯,是指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支配下所表现的行动。品德结构中知、情、意、行四因素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其中,知是基础,是情和意产生的依据,并对行具有定向调节作用;情和意是构成道德动机和道德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向行过度的中间环节;行是品德形成的最重要标志,是知、情、意的外在具体表现。品德结构中知、情、意、行四种心理成分又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的。德育过程具有统一性: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构成,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德育工作应注意全面性,对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培养。论述题

1.论述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的人口功能

第一,教育可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 第二,教育可提高人口素质,是改变人口质量的手段之一; 第三,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第四,教育有利于人口的迁移。(2)教育的经济功能

第一,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第二,教育可实现劳动能力的再生产,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 第三,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四,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3)教育的政治功能 第一,培养政治人才; 第二,培养合格公民;

第三,传播政治意识,培养主流政治价值观;(4)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具有文化传承、文化选择、文化交流与融合、文化更新与创造的功能。

2.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人的身心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是内因,教育是外因,教育只有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有效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如下:

第一,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根据顺序性和阶段性特点,要求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尊重不同年龄学生的阶段特征,注意各年龄阶段间的相互衔接,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措施; 第二,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不均衡性。人的身心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或在个别方面是不均衡的,存在着发展的关键期。根据不均衡性特点,要求教育把握关键期,及时而教,促使其获得最佳发展。

第三,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个别差异性。根据差异性特点,要求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促进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第四,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稳定性要求教育把握各个年龄阶段中比较稳定的共同特征;可变性则要求教育把握学生身心发展时代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第五,人的身心发展具有整体性。人的身心发展是身体与心理、认知和情意等方面整体的、统一的发展。根据整体性特点,要求教育必须重视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并不是迁就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而要适当走在学生身心发展的前面,以教育促发展。

3.教育要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总体上来看:一方面,教育发展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另一方面,教育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促进社会发展。

(一)社会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1)国民经济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

第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第二,科技发展制约着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变革和发展; 第三,国民经济不平衡发展状况影响着教育发展; 第四,教育优先发展是当代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

第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的性质、目的、教育权和受教育权; 第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3)文化发展制约着教育

第一,文化知识发展状况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水平; 第二,文化模式制约着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第三,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传统与变革。

(4)人口因素、地域环境对教育也有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二)教育发展促进着社会发展

第一,教育可以通过劳动力再生产、劳动者劳动能力再生产、科学知识再生产等,发挥教育的经济功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教育可以通过培养政治人才、培养合格公民、倡导主流政治价值观等,发挥教育的政治功能,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第三,教育可以通过文化传承、选择、交流、创新等,发挥教育的文化功能,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四,教育可以通过改变人口质量、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发挥教育的人口功能,提高国民素质、优化人力智力资源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4.论述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要上好一堂课,需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教学目标明确:要明确认知方面、情感方面和动作技能方面等三方面目标。

(2)教学内容正确:要保证科学性和思想性,既要注意系统连贯性,又要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关注新旧知识的联系及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3)教学方法恰当:根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使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启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教学结构合理:整个课的组织合理,结构紧凑,有效利用上课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5)教学语言艺术、教学板书有序、教学态度从容自如。语言要清楚、精炼、通俗、生动,板书规范,教态从容、精神饱满。

(6)学生积极性高、课堂气氛好、教学效果佳。启发学生思维,发挥学生主体性,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

要上好一堂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5.论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的统一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

德育过程具有统一性。学生品德由知、情、意、行构成。知、情、意、行这四个因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同时发展。根据统一性特点,德育过程要注意全面性,对知、情、意、行全面培养,发挥德育整体功能。

德育过程具有多端性。一般来说,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从知开始,沿着知、情、意、行的发展顺序,最后以形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点。但由于知、情、意、行四因素发展常常出现不平衡状况,而且因人而异。根据多端性特点,德育过程要注意针对性,从学生知、情、意、行不平衡发展实际出发,选择多种开端。

(二)德育过程是在活动和交往过程中进行的,具有实践性和社会性。学生的思想品德既在社会实践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又在社会实践活动和交往中表现出来。学生的社会活动与交往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为保证德育过程的实效性,必须注意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矛盾发展的过程,具有矛盾性和转化性 德育过程具有矛盾性。德育过程是将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外在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学生现有的思想品德状况之间的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内在需要与学生原有思想品德状况之间的矛盾,即学生思想矛盾斗争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就是知与不知、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不断矛盾斗争的过程。

德育过程具有转化性。德育过程要实现多种转化,一是将外在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内在需要;二是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三是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四是将道德行为转化为道德习惯。学生思想中的内部矛盾过程和转化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四)德育过程是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

德育过程具有长期性。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反复培养和修养实践的过程 德育过程具有反复性。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曲折过程和发生反复现象。德育过程要坚持反复抓,抓反复。

6.什么是班集体?班主任应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发展性班集体的培养与教育工作是班主任的中心工作。

(一)班集体的特征:一个真正的班集体,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与传统。

班集体的教育功能:班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巨大力量;班集体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班集体还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1)确定集体的奋斗目标

2)培养骨干,健全组织,形成核心 3)有计划地开展集体活动

4)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一要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优秀典型;二要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化工作;三要做好偶发事件中的个别教育

第五篇:高等教育学复习题及答案

★呆呆整理版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概念题

1、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术性或职业性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专业教育”标明的是高等教育的性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是讲高等教育的起点或基础,是使“专业教育”

2、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型的教育科学。

3、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定的理发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他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一切教育工作应遵循的基本指针;其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目的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4、教学大纲:是指课程教学大纲。它是以系统连贯的形式,按章节、条目、基本论点和进程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他根据教学计划,规定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操作能力,同时也明确了教学进程、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5、高等教育目的:是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具体落实,它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竞技、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6、培养目标:是社会对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相对于教育目的来说,他是高等教育层次的特殊目标;而相对于各级各类高等学校来说,则是共同的总目标。

7、高等学校教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已设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让学生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发展智力和体魄,树立科学世界观,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形成良好个性品格的专业性、探索性、过渡性的高层次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

8、课程结构:就是各类型课程的有机组合方式,其功能是否优化,主要决定于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跨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理论性课程与操作性课程之间的关系;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之间的关系。

9、专业: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某种职业的劳动特点和职业特征。狭义的是指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分门别类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单位。

10学科:是基于学问性质划分的学问分支、教学科目或学界组织。学科划分的基本依据是学问性质,学问性质本质上是特定领域研究对象的特殊矛盾。基于学问性质,再参照其他因素,便形成学科的“学问分支”、“教学科目”、“学界组织”三个基本内涵。

11教材:又称教科书或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的阐述某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它是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

12威斯康星思想:威斯康星思想明确的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提出大学的基本任务是:第一,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会工作的公民;第二,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第三,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使之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政治及生活方面的问题。

13教师专业化的含义;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14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

15教学评估:是对教学现状、水平、质量等“事实”方面的观测和客观描述

★呆呆整理版

16通才教育:通才是指学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的人。通才教育是以培养通才为目的的教育,又称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

17专才教育:专才即专门人才,从高等教育来说,是指在某一学科领域有很深造诣、有特殊技能的人才。专才教育是以培养专才为目的的教育。

18高等教育能级结构:只要是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我国目前的高等学校大致可分为三个能级:1.设有研究生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学与科研兼顾的重点院校;2.以本科教育为主的一般院校;3.以培养应用性、技能性为主的专科院校。

19社会实践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使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20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的基本依据是教学大纲和教材。备课处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外,还要了解学生情况、熟悉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设计教学

二、辨析题

1、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

答:错。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

2、备课就是钻研教材和撰写教案。

答:错。备课除了认真研究教材、教学大纲和撰写教案外,还要了解学生情况、熟悉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设计教学方法、拟定课时教学内容及具体进度安排。

3、师生关系就是以知识授受为中心的关系。

答:错。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形成的相互关系。

4、学生在教学中既是客体又是主体。答:正确。

5、高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途径是课堂教学。

答:错误。高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有多种途径,如教学、科研、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其中教学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最基本途径。

6、教学的基本任务:一是促进学生知识积累二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答:错。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一是提高文化素养,促进理论深化,改善知识结构;二是提高智力体质,培养实际能力,增长创新才能;三是培养科学观念,陶冶品德和美感,促进那个发展。

7、高等教育是培养学术性和职业性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学。答:正确

8、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了高等教育市场化局面。答:

9、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答:

10、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应该高于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答:错。两种理论既有合理之处,又各有其局限性。过分强调单项必定导致给高等教育带来弊端。两种理论相辅相成,在教育实践中交替占据主导地位。

三、简答题

1、简述高校教育的个体、经济、文化功能。

答:

一、高校教育的个体功能是高等教育对个人身心发展所起的作用,具有促进个人发展的★呆呆整理版

多方面功能。

(一)促进个体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

(二)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

(三)促进个人改变社会地位。

二、高校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指高等教育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功能。

(一)高等教育担负着劳动力再生产的任务,为生产发展提供专门人才的支持。

(二)高等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和途径。

(三)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三、高校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指高等教育在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一)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二)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2、社会实践教学有哪些特征? 答:社会实践教学具有以下特征:(1)以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为根本目的;(2)以参与为最基本的实施方式;(3)教育教学内容具有定向选择性;(4)能与其他教学形式相互促进、效果互补。

3、备课的依据是什么?

答:备课的基本依据是教学大纲和教材。备课除了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外,还要了解学生情况、熟悉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设计教学方法、拟定课时教学内容及具体进度安排、写好教案。

4、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答:(1)师生交往要以平等为基础(2)加强理解沟通和交往(3)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4)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5、简述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答:质量工程包括六个建设内容:一是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二是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三是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四是教学团队和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五是教学评估与教学状态基本数据公布;六是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

6、高校教师的基本任务有哪些? 答: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高等学校要完成这三个职能,主要通过教师的工作来实现。因此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有:(1)教书育人(2)科学研究(3)服务社会。

7、简述当前高校课程改革的趋势。答:当前高校课程改革的趋势是:(1)课程基础化(2)课程综合化(3)课程职业化(4)课程国际化。

8、如何使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

答:通才教育是以培养通才为目的的教育,专才教育是以培养专才为目的的教育。当代高等教育在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教育的现实选择上,必须走两者相结合的道路,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达成共识:第一,以社会职业需求和学科分类为导向、课程结构调整和教学方法改进为基础,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能力结构。第二,注重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在教育对象上实现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整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提升、真理追求和价值追求的统一。第三,各级各类高校应根据需要和可能,在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上确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知识和技能、业务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心身素质等具体要求,不高“一刀切”、“齐步走”。

9、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如何打造特色专业? 答:专业建设主要是指专业内涵建设,包括:(1)专业培养目标建设。(2)专业课程体系、内容、方法建设。(3)专业教师队伍建设。(4)专业设施建设。(5)专业管理建设。以上专业建设是相互联系的,不能片面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但有不能平均用力,其中最关键的是专业教师队伍。

10、高校科研原则和意义。

答:

一、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性的原则。

二、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

三、研

★呆呆整理版

究组织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四、不同层次的科研规模与组织方式相统一的原则。

五、个体研究与课题组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六、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高校科研的原则是噶奥登学校进行科研工作应遵循的基本要求,他们是根据高等学校科研的任务和特点以及科研工作的时间经验二提出的。正确理解和全面坚持这些原则,对优质高效的完成科研任务与加速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11、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和内涵是什么? 答:“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的人,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人,是全面发展了自己一切才能的人。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是:

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是一致的;

2、旧式分工和私有制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3、大工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4、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内涵是:

1、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2、个体的全面发展

3、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多维的,而且是充分的、自由的、和谐的。

12、良好的课程结构要处理好哪些比例关系?

答:课程结构就是各类型课程的有机组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类课程的组合关系:

(一)、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跨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

(二)、理论性课程与操作性课程之间的关系。

(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

(四)、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之间的关系。

四、论述题

1、联系实际,论述高校教师劳动特点及意义。

答:作为高校教师,其劳动除具有一般教师的共同特点外,还具有高校教师自身的特殊性。

一、教师劳动共同特点

(一)、无私性。所谓无私性是指教师教学生是毫无保留的、不求回报的,而且以学生超过教师为荣。在我国传统的师徒关系中,就不具有这种无私性。

(二)、示范性。示范性是指在社会领域、在学生心目中,在教师自身的意识中,作为教师在做人、办事、治学等方面应成为表率。针对当前社会乃至高校出现的不良风气,高校教师对自己提出“诚信做人,踏实办事,扎实为学”的道德要求,也是教师的示范性劳动特点在新的条件下的表现。

(三)、迟效性和长效性。高校教师劳动是培养后备专门人才的劳动,教师劳动的实际经济效果、社会效益,一般要在学生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后才能显现出来。此外,教师教学、科研及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活动,会对教育对象产生长期影响力。

二、高校劳动的特殊性

(一)高校劳动的专业性。高校教师劳动是一种专业性的劳动,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知道学生社会实践,都是按专业安排、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进行的。

(二)劳动对象的高层性。高校教师对象的高层次性决定了高校教师劳动观念的平等性和劳动范式的创造性。当前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该机专门人才,更要求教师学会创造,成为创造型教师。

(三)劳动的时空延续性。教师的劳动时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劳动地点没有明确的划分。大学教师和学生的交往也是持续的。

2、结合大学教学过程的特点,说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答:高校教学过程和高校教学基本内涵是一致的。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已设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让学生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发展智力和体魄,树立科学世界观,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形成良好个性品格的专业性、探索性、过渡性的高层次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

(一)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逐步增强。(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逐步增强

(三)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加,具有很强的过渡性

(四)高等学校教学与学科发展、职业变化紧密结合,体现了很强的专业性

3、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加强课程建设。

答:课程是高等学校的核心,加强课程建设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等教育目的具有直接的意义。(1)师资队伍建设。它包括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建设。作为个体建设要加强思

★呆呆整理版

想道德修养和业务进修;作为教师群体,一要进行师资队伍结构调整,达到年龄、学历、职务、学科、学缘结构合理。二要加强梯队团队建设,形成凝聚力强、协作精神好、方向明确、有后劲的学术队伍。(2)教学内容建设。一要认真选择教学内容,二要科学组织教学内容,既不能不思改进和更新,有不能一味强调前沿而脱离教学实际。(3)教学资源建设。它包括基础建设和推进共享两个层次。基础建设是在个课程组、教研室、院系或学校范围内进行的,推进共享则突破了学校的范围,可为互联网提供信息资源并免费开放。(4)教材建设。它包括教材编写、选择、使用三个环节。注意多种教材的配合和使用多媒体等立体化教材。(5)设备、设施和实验建设。加大经费投入,更新、完善所需设施设备,提高教学技术的改进,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6)体制机制建设。不仅科学建立各项制度、体制和机制,更要具体落实好。

4、结合高等教育学的理论,谈校地合作的必要性。

答: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致使学术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中间出现断层,目前社会急需大批能将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物质产品和现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型人才。校地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采取高校和企业合作,主要是以高校和企业共同开展实习实践课程教学为切入点,双方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权威而先进的教学系统,最终达到多赢的效果。目前流行的 “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之一。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高校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企业自有人才的学历教育,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产学结合是促进科技、经济及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校企合作是办好高校教育、促进合作企业活力,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校地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采取高校和企业合作,主要是以高校和企业共同开展实习实践课程教学为切入点,双方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权威而先进的教学系统,最终达到多赢的效果。

5、结合实际,谈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答:教育部将高等学校教育的改革思路确定为:“体质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改革是先导”。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趋势主要表现在:

一、高等学校教学改革趋向国际化。具体表现在:增加更多的国际化课程;采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认证与国际接轨;新的教学方法会快速在全球内得到选用;教师培训与培养的国际性成分增加等。

二、学科综合化趋势增强。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趋向综合化;科学研究上的综合化等。

三、高等学校教学趋向个性化。具体表现在:学校提供多样化课程,使学生有充分的选课余地;教学过程和教学计划趋向个性化;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等。

四、教学管理的活性化。具体表现为:保证每个学生能根据自己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可以跨学科选课;可以允许学生在这所学校学习一两年,然后再到另一所学校学习一两年等。

五、倡导自主性学习。即学生有自己学习的选择权,也有决定自己学习内容的权利。

六、教学改革围绕培养人才展开。表现在教学观念方面,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只是的重组,二是只是的建构;改变传统的高等学校批量生产产品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教给学生确定性的知识,又要教会他们看到只是的不确定性,诱导他们自己探索。

七、趋向于强调教学内容的更新。即将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和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充实到教学内容去。

6、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答: 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相统一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只是的教学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在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培养能力,通过培养能力促进学生独立的学习更多的知识。知识与能力是两个概念。知识不同于能力,但它们之间又存在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能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知识并不会自然转化为能力,而能力也决不能替代对知识的学习。贯彻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首先要求教师重视基础学科

★呆呆整理版

和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把培养能力纳入到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中,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考试形式,以培养和促进学生的各种能力。

7、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人才培养中有何作用?

答: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实现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是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养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是高等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等。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对于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时间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有重要作用,而且是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群众观点、劳动观点和社会主义事业心、责任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教学特征:(1)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根本目的。高等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其目的是为了在改造世界中认识世界,即通过实践活动增长见识和才干、完善品格和修养、提高素质和能力。(2)以参与为最基本的实施方式。在社会实践中,教师主导逐渐淡化,学生主动参与上升为主要方面。(3)教育教学内容具有定向选择性;(4)与其他教学形式相互促进、效果互补。

8、结合高等教育学理论,谈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高校教师。答:高校教师是一种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高校教师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2)高校教师是科技和文化尝新的重要实现者;(3)高校教师是知识、技术应用的重要参与者;(4)高校教师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直接推动者。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有:(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2)开展科学研究;(3)为社会服务。在自身素质上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道德品质;(2)扎实的知识和广博的文化修养;(3)懂得教育科学,掌握教育规律;(4)精湛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要做一个合格的高校教师,还要注意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下载教育学复习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学复习题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前教育学复习题及答案

    学前教育学复习题1及答案 一、填空题 1.标志学前公共教育思想诞生的理论著作是柏拉图的——«理想国》 2. 学前教育是面向0一6岁儿童实施的教青。 3. 教育功能一般可以分为......

    学前教育学复习题及答案5

    ▲12.1.小班幼儿在身心发展上有哪些特点?答:小班幼儿在身心发展上具有以下特点:动作迅速发展。 幼儿对教师有很强烈的依恋感情,并向往得到教师的赞赏和认可。 处于直觉......

    学前教育学复习题及答案1

    学前教育学复习题及答案 ▲标记重点看。 2.1.物质环境对学前儿童有怎样的影响?答:出生至入学前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有赖于多方面的物质环境,如居住环境、饮食条件以及用以焕发精神......

    学前教育学复习题及答案2

    4.11.福禄贝尔认为儿童有哪四种本能?答:福禄贝尔认为儿童的四种本能是:第一为活动的本能(即是一种创造的本能),第二为认识的本能(即揭示万物的本能),第三为艺术的本能(即进行艺术......

    学前教育学复习题及答案3

    统的教师权威的面具,而勇于面对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以具有喜、怒、哀、乐等情绪的人的真正面目,来面对儿童,无所躲避,更不必掩饰。二是接纳与信任,教师要把每一个儿童都当作一个有价......

    2016电大《教育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2016电大《教育学》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学记》。 2.我国中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全面性、义务性的特点。 3.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是由具......

    高等教育学考试复习题答案

    高等教育学考试复习题答案 第一章 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的科学。 2、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高等院......

    幼儿教育学16年复习题答案

    2016年重庆市学前教育专业水平考试复习题 重庆市龙门浩职业中学校 沈兰整理 一、填空题 1、德国幼儿教育家 福禄培尔 被世界誉为“幼儿园之父”,他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