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学复习题2
第一章学校的性质、价值、目的
一、填空题。
1.日常生活中“教育”概念的用法有三类:(1)思想转变过程的教育;(2)影响儿童成长方法的教育;(3)特殊社会制度的教育。
2.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主张有:(1)教育即生活;(2)教育即生长;(3)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主张有:(1)生活即教育;(2)社会即学校。3.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 个体的社会化和 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4.学校的个体价值体现在学校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学校引导学生个体的发展;学校规范学生个体的发展。
5.学生的发展,不单单体现在内在身体和心理机能以及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而且体现为学生的社会性适应、成熟、创造和行动的过程。6.学校的人类价值体现在:(1)学校是唤醒人类意识的场所;(2)学校是增进人类理解的工具;(3)学校是培养人类共同体的力量
7.2001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发表《21世纪新生计划》同年初,美国总统布什公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改革蓝图。8.《教育--内在的财富》中提出了“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9.当前,人的发展问题有:部分青少年学生发展动力匮乏;片面发展问题;个性、社会性与类特性的发展不够和谐。
二、简答题。
1.简要回答“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内涵。
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情感、知识、技能和信仰结构的成员;社会的个体化是指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和丰富的人格特质。2.什么是学校?
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所建构的、以及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为核心任务的社会组织和机构。学校的具体类型是由建构它们的社会制度以及所应该完成的个体社会化任务所选择和决定的。
3.简要回答作为一个专门的教育机构,其专门性体现在哪里?
第一,专门的教育职能;第二,专门的教育人员;第三,专门的活动内容和形式,第四:专们的评价方式;第五,专门的经费支持。4.学校的社会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答:学校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学校是社会团结的纽带,学校是社会进步的有效工工具。
5.如何理解学校是增进人类理解的工具?
在全球化的今天,学习教育应该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弘扬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用更积极的、建设性的眼光来重新思考中国与周边国家以及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增进理解,和谐共生。
6.简要回答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所颁布的有关学校教育的政策文本,它们对学校教育的目的有何表述。
1949年《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明确地回答了社会主义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7.新中国所颁布的教育文件中对学校教育目的的表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第一,人才培养的总体规格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是说,学校培养的人应该是合格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既是合格的经济领域的生产者,也是各个的能够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人,还要全面地提高国民素质。第二,人才理想的素质结构是德智体美全面和谐的发展,反对只重视智育弱化德育、忽视体育和美育的做法。第三,人才素质结构的重点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8.什么是“学习化社会”?答:社会中的每一个公民都享有任何情况下可以自由取得学习、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各种手段。就是有相应的机制和手段促进和保障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
9.简要回答21世纪学校目的的概念框架。答:1.总体规格:面向世界的中国人2.素质结构:人的全面发展 3.一组关键素质:良好个性培养有关的素质与社会性培养有关的素质与人类特性形成有关的素质 第二章学校的历史与教育遗产
一、填空题。
1.学校大致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我国古代的学校产生于夏代。
2.在古希腊,斯巴达建立了一套以军事训练为中心内容、以培养坚忍不拔的战士和绝对服从的公民为唯一目的的教育制度。而雅典的学校类型则有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和体操学校。3.欧洲中世纪大学主要有以下三所:萨莱诺大学;波洛尼亚大学,由学生管理,故称为“学生大学”;巴黎大学,由教授会掌权,有“先生大学” 之称。
4.三种基本的现代学制分为单轨制、双轨制和分支型(混合型)学制。
5.《学记》中提出的教学原则与方法有教学相长;长善救失;豫时孙摩;藏息相辅;启发诱导。
6.在韩愈看来,教师的任务主要有传道;授业;解惑。
7.夸美纽斯提出的泛智论是指把一切事物(或一切知识)交给一切人。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答:中国封建社会的学校有官学、私学、书院等三种类型,它们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一起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形态。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学体制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封建社会的中央官学产生于汉代,随后在各个朝代有所发展。封建地方官学始于汉景帝末年,蜀郡太守创办郡学,招收“下县子弟”入学。自汉代到明清,都分别按地方行政单位设立地方官学,如府学、县(州)学。明清还在乡村设立社学。私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朝被禁绝,汉代得以复苏和发展。汉代私学教育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第一种类型,为蒙学教育性质,主要形式是书馆或家馆,主要学习内容是识字、习字;第二种类型,是初读一般经书的私学,通称为乡塾;第三种类型,是专经研习性质的私学,这种机构多称为“精舍”或“精庐”,讲学者都是精通一经或数经的名师巨儒,多以研讨学问和治术为办学目的。魏晋南北朝以后,直至明清时期,私学在历朝历代都一直存在,并且在绝大部分时期都非常兴盛。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形式诞生于唐末五代,宋代时期书院发展成为一种制度化的教学形式,并产生了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等六大书院,明清时期有著名的东林书院、漳南书院、诂经精舍、学海堂等。我国封建政府不仅重视官学,并且对私学、书院等非官学教育给予支持,从而使官学、私学、书院等三种学校教育形式并存与相互配合,在社会动荡时期,每当官学衰微的情况下,私学、书院的发展与繁荣,很好地弥补了官学教育的缺失,并且促进了非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而为中华固有文化的绵延不绝提供了重要的教育基础。2.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答:(1)在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上:孔子主张通过教育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观念传播到民众中去,从而对政治发生影响。(2)在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上:孔子认为一方面教育必须依赖于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又优先于经济,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统治者取得民众的信任。(3)在教育对人的成长和发展的作用上:孔子主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认为人的才智不是先天获得的,主要靠后天习得的,无论什么人,只要肯努力学习,就一定能获得成功。(4)在教育对象上: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没有贫富、贵贱、地域等区别。(5)在教育方法论上:强调启发式教学。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只有学生处于“愤”、“悱”的心理状态下,有求知的欲望或动机而又发生困难时,教师再去启发他,这样自然就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善于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适时施教。(6)在道德教育原则上:第一,立志乐道,即教育学生确立远大目标和理想,眼前利益必须服从远大理想,要有崇高的精神、道德追求。第二,克己自省,即道德修养的核心是贵在严以责己,培养道德自觉,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合符道德规范。第三,改过迁善,孔子把道德修养的过程称作发扬优点、长处和改正过失、克服缺点的过程,闻过则喜、见过自讼。第四,身体力行,主张慎言敏行、言行一致。(7)在教师观上:孔子根据自身长期的教育实践对教师提出了多方面要求,总结出了优秀教师应具备的品质和条件。第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厌是做好一名教师的前提和基础,“诲人不倦”是一名教师最崇高的精神境界和最宝贵的品格。第二,关爱学生,无私无隐。孔子把“仁者爱人”的精神倾注到了学生身上,关心学生品德和学业的增进以及学生们的生活与健康状况。又主张把对学生的爱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对学生的教育做到无私无隐,鼓励学生超过老师。第三,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要求教师对学生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作学生的表率。3.朱子读书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循序渐进。所谓循序,是指遵循教材的客观顺序和学生的主观能力去规定学习进度。所谓渐进,是指不贪多求快。
(2)熟读精思。读书既要读得熟,又要思之精。
(3)虚心涵泳。读书必须有虚心的态度,不能穿凿附会,不要带陈见,不能先入为主,而要平心静气地去寻求书中的道理。
(4)切己体察。就是读书要把圣贤之言,变成自己的信念,见诸于自己的行动。
(5)著紧用力。读书穷理,要有发愤勇猛、坚持到底而不懈怠的精神。
(6)居敬持志。就是精神专一,全神贯注,树立崇高的目标、志向,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4.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
(1)“教育即生活”。杜威用“生活”来表示个人与种族的全部经验,而且个人的经验是在不断更新的。教育的作用:一是传递经验,二是交流经验。他认为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为儿童将来的某种生活做预备的。
(2)“教育即生长”。杜威把生物学上的名词“生长”搬到教育上来,所谓“生长”,就是指儿童本能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不仅包括身体方面,而且也包括智力和道德。因此,儿童的本能是教育最根本的基础。学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通过组织保证儿童继续生长的各种力量,使教育得以继续进行。因此,从“生长”的含义出发,教育就是发展,即学生个体经验的不断增长。
(3)“学校即社会”。杜威强调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型的社会”,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个雏型的状态,呈现给儿童现在的社会生活,学生应把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即学生应在学校学习现实社会生活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知识。
(4)“从做中学”。杜威从批判传统的学校教育出发,提出了“从做中学”这个基本原则。在学校里,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做”的过程,教学应该从儿童现在的生活经验出发,儿童应该从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从做中学”,实际上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
(5)以儿童为中心。杜威尖锐地批判了传统学校教育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儿童的做法,强调学校生活组织应该以儿童为中心,一切必要的教育措施应该为了促进儿童的生长,学校的教育计划、课程、方法以及一切教育活动,都应该服从于儿童的兴趣和经验的需要。他认为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
第三章学校的结构、体系及类型
一、填空题。
1.在美国,董事会是学校的最高权力机关。在法国,学校理事会是协助校长工作、参与学校管理的学校内部组织。德国的学校议会是中小学校的决策机构,由教师和家长组成。P76
2.我国中小学管理结构主要是以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管理结构。
3.目前普通中小学组织结构中的一办是指办公室,三处是指教务处、总务处、政教处。4.学校体系是指学校教育系统各个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形式。其构成成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p85
5.英国的中学分为公立中学和构成独立学校系统的公学两种。P87
6.教育分流是指由统一进行的普通教育向分别进行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P94 7.法国是欧洲最早开展中等教育综合化的国家。
8.家庭学校是指学龄儿童不通过公立的或私立的学校,而以家庭为地点,父母或者监护人在家庭或社区承担教育他们孩子责任的学校类型。
二、简答题。
1.当前各国学校结构发生变革体现出哪些共同特征?
促进学校由权威结构向专业结构转变赋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赋予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权重视非正式结构的功能
2.试述什么是双轨制?不同类型的学制只不过是学校的系统性和阶段性的不同组合。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双轨制
3.“六三三”学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人们对它有怎样的评价? 1:初等教育段(6年),分初小(4年义务教育)与高小(2年)2级。2:中等高育段(6年),分初中(3年)和高中(3年实行普通、师范、职业分科制)2级。它的优点在于:第一,它缩短了小学年限,将小学分为两个阶段,有利于实施义务教育,这是与当时社会的国情相适应的。第二,它将中学分为两个阶段,有助于当时中学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分流,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第三,它的分段基本上与中国当时儿童的年龄特征相适应。因此,它是我国教育史上一部影响非常大的学制,它所奠定的学校体系一直影响到今天。4.请简述蓝带学校、灯塔学校分别有哪些特色之处?
蓝带学校:重视儿童的全面发展,发展公民意识、品性教育和自我决策的教育;教学方法灵活,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学校重视学生评价和学校改进计划;注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校重视问题的解决,并视为还进的机会;学校环境有利于所有的学生,学校气氛有助于教学和教师专业成长;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并与家长密切合作;要与周边的学校共享学校的成功办学经验,以发挥学校的辐射作用。灯塔学校:与其他学校或组织机构有较紧密的联系,易于分享观念和经验,相互激励,共同提高教学水准;协助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自尊与自信,增强其荣誉感;为教师提供专业成长的机会,并能赞扬且珍视老师的工作;能吸引教职员与留任;鼓励反思;较弹性化的运作管理,不仅有利于创造的发展,也较能符合个别的需要;开设具有特色的学科课程;对学生的管教比较好。第四章学校的组织与文化
一、简答题。
1.学校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哪几个部分?P106
学校的简单要素主要包括学校的组织目标、活动参与者以及教育技术。学校组织目标是学校组织预期中且力图实现的某种未来状况。学校活动的参与者,他们是为学校组织做出贡献的个体,也是构成学校组织的重要要素,主要包括教师、管理者和学习者。学校组织的技术要素就是各种与学校组织目标的实现直接相关的物的(空间的、设备的)、经费的、知识的(或经验的、技巧的、策略的)、程序的、方法的、工艺的因素或特征,它们都是作为客观资源而存在。
2.学校组织主要有哪几种不同的取向?P118-p121
答:技术取向、规范取向、行动去向
2.简要回答学校组织结构的几种基本类型。P122-P124
答:绩效结构、韦伯结构、专业结构、权威结后、混乱结构
4.教育文化和校园文化的默会假设分别是什么? P129-130 教育文化的默会假设主要涉及有关人性的本质、知识的本质、学习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和学校的本质等方面的缄默共识。校园文化的默会假设主要涉及生活、儿童期、非连续性教育、社会活动或娱乐、人际交往、学校环境乃至性别的意义与性质等问题。5.教育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共享价值分别包括什么?P130
答:教育文化的共同价值包括共有的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学生观、学习观等方面。校园文化的共同价值主要涉及游戏观、庆典观、娱乐观、活动观、交往观、环境观乃至性别观、人生观等方面。
二、论述题。
1.简要论述学校规范结构与行动结构、技术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关系。P115
(1)规范结构与行动结构答:规范结构和行动结构一起构成了学校组织中的社会结构。
一般而言,行动结构与学校组织的规范结构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冲突,很多时候甚至存在令人惊喜的一致。由于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有时还由于学生之间的不可比性,或者由于学校激励结构的特殊性,教师们的这种私下耕耘甚至不会引起其他教师的排斥或嫉妒。但即便这种行动结构也并非与学校的规范结构完全一致。因为通常教师们的自我努力并不是为了使自己表现得和大家格格不入,或者是要殚精竭虑、挖空心思地出人头地,而是希望赢得组织中的非正规地位,因此在表现出自己的才能之后就可能会选择“适可而止”。(2)技术结构与社会结构答:学校的规范结构并非都是效率取向的。学校的规范结构除了受制于学校的技术结构外,通常还有另外的渊源,如对权力或其他价值的认识和偏好。最为明显的是,我们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学校 / 教育以及如何创建真正的学校 / 教育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们对学校组织的规范结构的设计。此外,究竟什么是学校的技术结构本身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制于学校的社会组织。技术结构给我们提供的只是一种可能性,社会结构给我们展现的则是社会或学校所能接受或追求的规范的学校形象,在这两者之间经常发生某种逻辑上的中断。
2.如何理解学校组织文化的独立性?P133
不论学校组织文化的根基在哪里,它们毕竟首先还是学校组织的意义或取向系统。学校组织文化的建设不是一种纯粹的从观念到观念的运动。大多数学校文化的构成基础是与集会、教师会议、运动竞赛、社区活动、自助餐、报告卡、奖励与奖品、课程计划以及学校的一般装饰等有关的人造器物、礼节、礼制、仪式。正如威廉·大内对组织文化的定义:“借以将组织的潜在价值观和信念传递给组织成员的符号、礼仪、典故”。这种事实和多少有些片面的定义突出了组织文化的相对独立性(相对于组织结构而言)。确实,尽管学校组织文化是以结构为根基的,但那种超越现实的结构约束的文化符号或现象始终是不可消除的,它们是组织结构运作与更新不可或缺的润滑剂。第五章课程、教学与学习
一、填空题。
1.中国古代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数、书。
2.古希腊的“七艺”各指的是:文法、修辞、辨证法、算术、几何、音乐、天文学。3.我国新一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它们指的是:、、。
4.主要的教学理论流派有: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5.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是:分析教学目标、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分析教学方法、教学材料的准备、教学过程的安排以及布置作业。
6.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我们应该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它们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二、简答题。
1.“课程”的涵义是什么?P143
答:最典型的课程定义主要有三种:(1)课程是学校中的教学科目和活动;(2)课程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学习经验的总和;(3)课程是文本和复杂的会话。
2.什么是“教学”?P163
答: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3.什么是“学习”?今天,学习的概念有怎样的变化?P176-177
答:学习指的是学生有意识地为了积累知识、提高技能和自身修养而采取的活动,它既包括了个体行为的改变,又包括了个体意识倾向和潜能的变化。当今,学习的概念发生了如下变化:
(1)在时间和空间上,学习已经贯穿到一个人的一生的过程,而且越来越超出了学校教育的范畴,在一个人成年之后的工作过程中也贯穿了学习的活动。
(2)在学习形式上,学校中的正规学习尽管仍然占主导,但学校之外的非正式学习也越来越重要。
(3)在学习手段上,学习除了依靠书本和纸笔之外,越来越多地要借助电脑和多媒体等。
(4)在学习态度上,学习越来越偏重于知识的运用,偏重于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偏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4.“泰勒原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163
“泰勒原理”是一种重要的课程理论,它的内容主要是:(1)学校应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的?(2)为达到这些教育目的,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经验?(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学习经验?(4)我们如何决定这些教育目的正在得到实现?
5.什么是研究性学习?P182
答:探究性学习也可以称为研究性学习,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第六章学生、教师与校长
一、填空题。
P186 1.学生的基本特征可以从生命的 灵动性、可塑性、自主性、独特性和发展性五个方面来理解。
2.学生自身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对自身的掌握之上,学生会主动地接受、选择或拒绝外界的影响,也会按照自己的理想积极组织外部资源来塑造自身。
3.学生群体的文化有学生正式群体的主流文化、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亚文化。4.教师职业从总体上看主要具有以下四种特征:(1)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研究者;(3)教师要有较高的道德素养;(4)教师职业形象的多重性
5.教师具有哪几种角色:学生学习促进者、教育教学研究者、课程建设者和开发者、社区型开放教师。
P205 6.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
P2107.教师的行动研究的四个步骤:明确问题、收集数据、分析并解释数据、确定行动计划。
8.学校中的政治问题主要是教师、管理者、学生、职工等人员或组织间的利益冲突问题。
二、简答题。
P191 1.请简要叙述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及其功能。(1)解释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定义(内涵)。(2)列出并阐释非正式群体的两个主要功能,即”保护功能“和”发展功能“,注意在答案中体现出你对这两个功能定义的理解。相关知识点可参考第六章”学生、教师和校长“的第一节”学生“中关于学生群体和文化的内容。
2.简述《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规定。P193
答:18岁以下的任何人都是积极和创造性的权利主体,都拥有生命权、存活与发展、参与社会、文化、教育、健康以及个人成长与福利所必须的其他活动的权利。
3.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对学生义务的规定。P195答:(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4.什么是教师的职业倦怠?P201 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压力的情境下,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在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一种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是属于一种非正常的行为和心理。
指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缺乏热情与积极的情感、态度、行为。在心理上表现为苦闷、淡漠,甚至于恐惧,在情感的上表现为疲乏、厌恶。在行为上表现为抵触,应付、逃避,被动。5.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P204(1)教育信念的建立;(2)专业知识的丰富;(3)专业能力的增长;(4)专业态度和动机的完善;(5)专业发展自我意识的提升。
6.简述叶澜教授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论。
P206--207
答: ”非关注“阶段;(2)”虚拟关注“阶段;(3)”生存关注“阶段;(4)”任务关注“阶段;(5)”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7.校长在学校的文化建设上具有哪些责任。P212 答:深刻理解和研究学校文化的历史和发展趋势;(2)领导学校文化的改造;(3)理念创新。8.校长个体专业发展的内涵。P218(1)校长专业信念发展;(2)校长专业知识发展;(3)校长专业能力发展;(4)校长专业伦理发展;(5)校长自我专业意识发展。
第二篇:学前教育学复习题及答案2
4.11.福禄贝尔认为儿童有哪四种本能?答:福禄贝尔认为儿童的四种本能是:第一为活动的本能(即是一种创造的本能),第二为认识的本能(即揭示万物的本能),第三为艺术的本能(即进行艺术创作的本能),第四为宗教的本能,是前三类本能的归宿。教育的任务在于促进儿童内在本能的发展,以培养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由此,他把课程分为宗教及宗教教育、自然科学及数学、语言及语言教育、艺术及艺术教育四大领域。
▲4.12.福禄贝尔的教育方法是什么?答:福禄贝尔的教育方法是:(1)在游戏中获得发展。福禄贝尔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承认游戏的教育价值,有系统地把游戏活动列入教育过程中。他认为,儿童的游戏,其意义和价值就在游戏的本身,只是为游戏而游戏,游戏活动过程即是目的,同时也是动机。他认为,儿童通过游戏活动不仅仅可以满足其自身的内在需要和冲动,同时也可以认识未知的世界;游戏活动一方面可以发展儿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又可以培养儿童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所以游戏是一种正确而有效的教育方法。(2)恩物引起幼儿的活动。恩物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是根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用简易明白的物体制成的,作为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初步训练。福禄贝尔设计的恩物有20种,前10种是分解恩物,着重于引导儿童的发现,是带有游戏性的恩物;后l0种为综合恩物,着重于引导儿童的发明与创造,是带有作业性的恩物。恩物教学的主要宗旨,就是从恩物的游戏中训练儿童的感觉,让儿童形成整体和统一的观念。
▲4.14.蒙台梭利将幼儿分为几个敏感期?答:蒙台梭利将幼儿教育分为以下几个敏感期:(1)秩序敏感期。幼儿对秩序的敏感从出生第一年就出现并一直持续到第二年,这甚至在他出生后的第一个月里就可以感觉得到。这是幼儿的一种内部的感觉,以区别各种物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物体本身。在这个时期得到生活秩序方面培养的儿童,可以养成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如早睡早起的习惯,饭前洗手的习惯,睡觉前把第二天的衣服放好等习惯。这种种习惯在秩序敏感期培养起来,可跟随幼儿一生。培养的方法非常简单,那就是父母或教师每天都要坚持按同一秩序做事,幼儿会自然而然地跟随父母或教师进行的。(2)细节的敏感期。幼儿在1~2岁时会表现出对细节的敏感,他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最细小的细节上,如鞋子放到了鞋架的旁边,而没有放在鞋架上等。在这个敏感期得到培养的幼儿,可以养成做事细致认真的好习惯。幼儿在有关细节方面的表现和行为,教师或父母要给与及时和必要的鼓励和支持,教师或父母更应该提醒幼儿在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细致。(3)行走的敏感期。这是在幼儿的发展中最容易观察到的一个敏感期。幼儿行走第一步,通常标志着他从1岁进入了2岁。这时候,似乎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冲动驱使幼儿去行走。幼儿通过个人的努力学会走路,并逐渐取得平衡和获得稳健的步伐。这一时期家长如果细心培养幼儿的行走能力,不仅可以使其获得稳健的步伐,还可以纠正他们的不良行走习惯,如我们常见的“内八字”与“外八字”等,从而使他们的行路姿势更美观大方。(4)手的敏感期。幼儿会朝外界伸出小手,这个动作的最初推动力代表幼儿自我要进入外部世界之中。他们经常抓握东西,喜欢开关一切可以开关的东西。蒙台梭利认为,正是通过手的活动,幼儿才得到了自我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手将能同成人一样的灵活,并有一种清晰的合乎逻辑的行动方式。对于幼儿手部能力的培养,蒙台梭利制造了专门的教具,这使得受过蒙台梭利式教育的幼儿在小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方面,比其他幼儿更胜一筹。幼儿手部能力得到训练后,对于物体的大小、体积、重量、温度也会比其他幼儿更加敏感。他们将来学习数、理、化时的基本感知能力也可能高于其他幼儿。(5)语言敏感期。l岁左右幼儿开始学说话,他们所获得的语言是他们从周围环境中听到的。当他们说出第一句话时,并不需要为他准备任何特殊的东西。幼儿开始学话时,只是发出一个一个的单音,而后是单词,接着将两个单词组成一个句子,再就是模仿更复杂的句子。这些阶段是以连续的方式出现的,而不是分开的。在蒙台梭利看来,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外部表现。▲4.17.简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观及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答: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花了数年时间分析人脑和人脑对教育的影响,其研究结论是简单但极其重要的。加德纳指出,我们每个人至少有七种不同类型的智力,其中两种在传统教育中受到了高度重视,而其他五种则长期被忽略或忽视。第一种叫做语言智力,即读、写和用词语进行交流的能力。显然,这一能力在作家、诗人和演说家身上得到了高度的发展。第二种是逻辑或数学智力,即推理和计算的能力。这在科学家:数学家、律师和法官身上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传统上,大多数所谓的智力测试都集中在这两种智力上,全世界很多学校教育也集中在这两种能力上。但是加德纳指出,这使我们对我们的学习潜力产生了一种不正常的、有限的看法。他列出的其他五种智力是:(1)音乐智力。在作曲家、指挥家和一流的音乐家身上有着明显的高度发展。(2)空间或视觉智力。建筑师、雕塑家、画家、航海家和飞行员所使用的那种能力。(3)运动智力或身体智力。在运动员、舞蹈家、体操运动员身上,也许还在外科医生身上得到很高程度的发展。(4)人际智力。与其他人相处的能力——是销售人员、鼓动家和谈判人员应有的那种能力。(5)内在智力或内省能力。洞察能力,了解自己的能力——给人以伟大直觉的那种能力,是让你进入存储在你潜意识中的巨大信息库的那种能力。加德纳的多层智力观对幼儿教育的启示是:要提倡幼儿的完整学习:即为幼儿提供完整的、多方面的学习环境,及早激发幼儿在七大方面智力的充分发展,达到人类潜能的启发和健康身心的培养之境界。这里的完整学习与传统的“体智德美劳”全面发展教育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但却是建立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观的基础上的,是有其当代心理科学研究依据的,也是有其现实针对性的。例如,当前各地幼儿园大力开展特色教育,各种兴趣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家长也争赶潮流送子人班。这种做法就完全违背了幼儿的完整学习这一理念,长此以往,不但培养不出音乐专才、美术专才等家长所期望的“材料”,反而会使儿童丧失了发展其他方面能力的机会,以至成为片面发展的“畸形人才”。这一问题,同样也应引起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关注与反思。
▲4.18简述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启示。答: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启示是:儿童的发展有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下一个阶段是儿童只有在成人的帮助下才可以完成的水平。在这两个阶段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即儿童已经能够做到、但不是独立地而只能是在教育指引下来做到的那个区域。最近发展区决定着教学的可能性,而教学也应当以它为目标。维果斯基写道:“教学不应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为目标。”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教学才会走在发展的前面。因此教育教学的作用就在于创造“最近发展区”,推动或加速儿童内部的发展过程,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创造条件。教育应该超前于发展,教育者不仅要了解儿童的现状,还要判断儿童发展的动态和趋势,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帮助儿童勇敢地迎接挑战,激发思考力、创造力和意志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4.19.陶行知主张要解放儿童,其主要内容是什么?答:陶行知在了解儿童身心特点的基础上,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他主张“六解放”:(1)解放儿童的头脑。把儿童头脑中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解放出来。(2)解放儿童的双手。让儿童在动手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3)解放儿童的眼睛。(4)解放儿童的嘴。允许儿童发问,让儿童在自由发问中发展自己的创造力。(5)解放儿童的空间。让儿童去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以及社会的士、农、工、商。要解放他们活动的空间,从而扩大儿童的眼界,以发挥儿童的创造力。(6)解放儿童的时间。幼儿园要给儿童自己学习、活动的时间,但不要把儿童全部的时间占去,让儿童有学习人生的机会。
▲4.21.陈鹤琴的教育方法是什么?答:陈鹤琴的教育方法是:陈鹤琴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出儿童的几个特点,即儿童有“好动心”、“模仿心”、“儿童是易暗示的”、“好奇心”、“游戏心”,因此他要求教师要以“做”为主,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陈鹤琴还根据当时幼稚园各科教学相互孤立、相互脱节而提出了“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完整地、有系统地教授儿童。运用的教材以故事或自然为中心或出发点,组织儿童进行学习的方法。但在教学中所运用的故事或材料都应来自于儿童的生活,并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5.4.《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提出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含义是什么?答:我国在1996年正式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提出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含义包括以下方面:(1)体育目标。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技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2)智育目标。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意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3)德育目标。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4)美育目标。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上述四个方面构成了学前儿童全面素质的提高,体现了我国学前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和发展方向。
▲6.1.学前儿童游戏的特点是什么?答:学前儿童的游戏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游戏是自发的、自愿的。儿童每天都在自发地进行游戏。不需要大人在旁边督促,儿童都会主动地进行游戏。如他们看到滑梯就会快乐地从滑梯滑下来,在泥土边挖沟、筑城堡,在小树林里捉迷藏、捡落叶等。他们还自愿地结成伙伴进行游戏,从中体验到无穷的快乐和满足。(2)游戏是自由自在的。儿童在游戏的时候没有规定的模式。他们会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喜好选择不同的游戏。在游戏中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内心,尽情显露内在的潜力。(3)游戏是愉快的。游戏不同于劳动,它没有劳动的物质目的,而以参加游戏活动的过程和取得游戏结果的愉快为目的。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是一种享受。在游戏中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探索周围事物。(4)游戏是充满幻想和创造的。儿童在游戏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创造不同的玩法。如儿童在玩沙、玩泥的时候,他们会想出不同的玩法,并且玩得津津有味。游戏就是玩,是“假装的,不是真的”。游戏的假想性是以模仿现实生活的某一个侧面为基础,但又不是照样模仿,而是加入了人的想象活动。
6.8.活动区材料投放有哪些要求?答:关于活动区材料投放的要求有:(1)材料和玩具多样化。教师应当在各个活动区内提供足够的材料和玩具,使幼儿在其中快乐地操作、探索和扮演。材料的种类应当适合不同孩子的能力和经验。如在益智区中提供的拼图玩具,其难度和复杂程度应有所区别,在操作区中提供大小不等的串珠活动等,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在其中找到适合其能力和经验的材料。游戏材料既可以是成型的,也可以是未成型的,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材料既可以是现成的,也可以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制作,更可以鼓励家长参与搜集,使家园教育同步化。既提供幼儿单独玩的游戏材料,如拼图,也提供合作的游戏材料,如玩水、玩沙等,满足幼儿独自探索和与人交往的不同要求。(2)材料和玩具摆放清楚、明确。多样化的玩具和材料应当有系统地分类放在开放性的、低矮的架子上,或者用透明的容器分类摆放,如筐、篮子、盘子等。同时也要用文字或图案来表示物品存放的位置。通过上述方式既帮助幼儿轻松顺利地拿取和收拾物品,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也便于教师管理。
6.9.在管理和使用玩具材料时,应注意哪些要求?答:在管理和使用玩具材料时,应注意的要求有:(1)因地制宜,注意废旧材料的运用。废旧材料(如各式小瓶子、纸盒子、碎布头、小棍等)在儿童游戏中有着特殊的、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对儿童的思维和想象的积极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如儿童用半个皮球当锅、碗、船,与其他物品结合又当作蘑菇、屋顶等。又如儿童用电光纸和小棍做成风车,用厚纸和绳子做望远镜,用中型纸箱做成汽车身子,儿童将其套在腰部到处跑就是开汽车的游戏了。实践证明,儿童对废旧材料的兴趣要强于对于现成的玩具的兴趣。故而幼儿园应该重视对废旧物品的收集,以便向幼儿提供多样的、无毒的、无污染的、安全的游戏材料。(2)让幼儿自由选择玩具。玩具属于儿童,应便于儿童使用。因此玩具材料应放置在儿童易于取放的地方,并允许儿童能自由选择玩具。(3)制定常规,养成好习惯。制定常规,让幼儿养成爱护玩具,物归原处的好习惯。
▲6.10.如何树立正确的游戏观?答:要树立正确的游戏教育观,要对游戏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不少教师和家长对游戏都有不正确的态度,他们认为游戏并不重要,只有学习、上课才是重要的。其实,儿童以游戏为生命,游戏是儿童的正当权利,是学前期的基本活动。(1)游戏是儿童的正当权利。婴幼儿在生理上发育还很不成熟,他们以游戏为生命,游戏是他们生活的方式,也是学习和工作的方法。幼儿就是在游戏电生活,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的。因而,有游戏生活的儿童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儿童,也只有在游戏生活中成长的儿童才会是身心健康的儿童。游戏是儿童的正当权利。(2)爱玩、会玩是评价婴幼儿发展的标准之一。当前在婴幼儿教育中,游戏行为往往不被鼓励,爱玩常被看作是淘气、调皮捣蛋、不用功、没出息。喜欢不喜欢玩,会不会玩,对大人也许不那么重要,可对婴幼儿却是件大事,它是衡量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由于婴幼儿游戏水平反映着他们的身心水平,因此,会玩的儿童总是聪明能干的、身体健壮的、善于交往合作的。教师在评价儿童的时候应该把游戏能力也当作一项重要的指标。(3)游戏是婴幼儿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正如在第一节中所分析的那样,游戏是早期教育的最佳方式。婴幼儿天性是活泼好动的。游戏恰好能够激发儿童的兴趣促使儿童情绪兴奋,充分发挥幼儿积极主动性在早期教育中的作用。通过游戏能够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开拓智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形成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等社会性行为,增强体质。人们在过去把玩和游戏看作是对立的。其实,游戏的对立面不是学习,而是不游戏。在游戏中学是婴幼儿学习的特点,游戏的过程就是婴幼儿学习的过程。由于游戏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轻松愉快、具有丰富刺激的、能鼓励自己学习的良好环境,使他们获得安全感、自尊和自信,获得对学习的持久热情,从而终身受益。而一些家长和老师力图让幼儿提早进入读、写、算的学科学习,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因此,游戏是促进婴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应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作用。6.11.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作用是:(1)创设游戏环境。教师应根据本班儿童的兴趣、爱好、发展水平以及该年龄班的教育目标创设游戏环境。(2)指导和促进游戏的开展。指导游戏是需要教育艺术的。①激发兴趣。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活动内容、展示活动材料、提出行为要求等方式,鼓励婴幼儿选择活动。②教师要多用肯定性的态度,在游戏过程中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氛围。如教师要善于用微笑、鼓励的眼神、点头以及饱满的情绪等体态语言,鼓励儿童去创造、发现。③针对不同情况,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在游戏指导过程中,教师可运用的方法有提问、丰富知识经验、提供范例、演示具体技能、共同参与、利用儿童之间的相互影响互教互学等。(3)观察和评估游戏。有人称游戏是婴幼儿身心发展的一面镜子。通过对游戏的观察和评估,可以真实地捕捉到婴幼儿在身体、智力、知识经验、情感、社会适应性、兴趣、个性等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和特点,为教师指导游戏提供客观依据,不断地提高游戏的教育效果。
第三篇:教育学复习题
教育学复习题
单项选择题
1.以下哪个因素不属于教育要素 【 c 】 A.教师 B.学习者 C.教育形式 D.教育影响 2.从教育形态上分析,下列教育属于制度化教育的是 【 b 】
A. 家庭教育 B. 学校教育 C. 社区教育 D. 网络教育
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 【 c 】
A.循序渐进 B.教学相长 C.因材施教 D.防微杜渐
4.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A. 壬寅学制 B. 癸卯学制 C. 壬戌学制 D .癸丑学制 【 a 】 5.一些事例显示,对“兽孩”进行的补救教育都不很成功。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 【 a 】 A.顺序性 B.可逆性 C.模仿期 D.关键期
6.现代学制中,双轨学制的典型代表是 【 a 】 A.西欧国家 B.美国 C.前苏联 D.中国
7.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基础的课程类型是 【 a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核心课程 8.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作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的知识,这种教
学方法是
A.演示法 B.参观法 C.实验法 D.实践活动法 【 a 】 9.在班集体中,学生通过班集体中规范化的组织结构,扮演各种社会角色,培养公民品质,这说明班集体对学生发展具有 【 b 】
A.个性化功能 B.社会化功能 C.选择功能 D.保护功能 10.在教学测评领域根据教学目标,有意识、有目的地将学生的作品和参加活动的材料进行系统收集,通过合理地分析,展示学生成长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方法是
【 a
】 A.成长记录袋
B.观察法
C. 测验法
D.问卷调查法 11.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他的哪本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 c 】
A.《大教学论》 B.《教育学讲授纲要》 B.C.《普通教育学》 D.《爱弥儿》
12.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重要主张的学派是 【 d 】
A.实践教育学派
B.实证教育学派
C.传统教育学派
D.实用主义教育学派
13.以下的哪个不仅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教育的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最后归宿。
【 d 】
A.教育理论
B.教育媒介
C.教学内容
D.教育目的 14.在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中,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c 】
A 社会环境 B 遗传 C 学校教育 D 个体活动
15.一些事例显示,对“兽孩”进行的补救教育都不很成功。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 【 】 A.顺序性 B.可逆性 C.模仿期 D.关键期
16.现代学制中,双轨学制的典型代表是 【 】 A.西欧国家 B.美国 C.前苏联 D.中国 17.认为教育不仅仅局限于青少年阶段,而是涵盖人的一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称为 【 a 】 A.终身教育 B.义务教育 C.职业教育 D.普通教育 18.探索学习、实地考察,社会实践、户外教育、健康教育等,从课程的表现形式上属于
【
c
】
A.显性课程
B.隐性课程
C.活动课程
D.学科课程 19.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在一定的条件控制下,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获得知识,这种教学方法是
【 c
】
A.演示法
B.参观法
C.实验法
D.实践活动法
20.班主任在与小明谈话时说:“根据前段时间你的表现,虽然学习效果不很理想,但非常努力,如果注意改进学习方法,相信成绩会不断提高。”其中的评价属于 【 b 】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整体印象评价 21【 a 】的出现,意味着教育活动的专门化。
A.学校 B.教师 C.文字 D.劳动
22.【 a 】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对教育任务的确立、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全部教育活动过程的组织具有指导作用。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教学目标 D.教育方针
23.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局长【 b 】提出终身教育的理念。A.舒尔茨 B.保罗.朗格朗 C.杜威 D.布鲁纳 24.《荀子·儒效》曰:“四海之内差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夫之谓人师。”体现了教师职业的【 c 】。A.长期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复杂性
25.教师不得随意宣扬学生的缺点,不得随意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等,这是维护学生的【 c 】。
A.荣誉权 B.人格尊严权 C.隐私权 D.身心健康权
26.强调要把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作为课程内容,并且特别重视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程序和结构的是【 c 】课程理论。
A.社会改造主义 B.存在主义 C.学科结构 D.后现代主义
27.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儿童中心”、“从做中学”等一系列口号和原则的是【 d 】。
A.布拉梅尔德 B.布鲁纳 C.卢梭 D.杜威 28.按照选择性分类可以把课程分为【 d 】。
A.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B.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C.德育课程、智育课程、体育课程、美育课程和劳动技术课程等 D.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29.教学艺术的【 b 】是教学艺术的核心。
A.情感性 B.审美性 C.创造性 D.科学性 30.【 c 】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A.批改作业 B.备课 C.上课 D.课外辅导 31.在中国,“教育”二字合用最早出现在【 a 】
A.《孟子·尽心上》 B.《学记》 C.《中庸》 D.《说文解字》 32.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必须【 c 】。
A.人的全面发展 B.因材施教 C.抓住人发展的关键期 D.人发展的顺序
33衡量教师社会地位最直接和最基础的指标是【 c 】。A.专业地位 B.政治地位 C.经济地位 D.职业声望
34.孔子定“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功课教授学生,可以被看作是【 d 】的雏形。
A.综合课程 B.校本课程 C.德育课程 D.分科课程
35.【 c 】是学生应该享有的最主要的权利。A.名誉权 B.隐私权 C.受教育权 D.身心健康权
36.按照选择性分类可以把课程分为【 c 】。A.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B.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C.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D.德育课程、智育课程、体育课程、美育课程和劳动技术课程等
名词解释
1教育---4 2活动课程-210 3教师专业发展--160 4项目教学法--237 5教育制度--117 6个人本位论--101 7个体身心发展--27 8班集体—254 9课程目标--204 10教育测量与评价-276 11学制—121 12教师--142 13任务驱动教学法--241
简答题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30 2经济对教育发展的制约表现在哪些方面?--66 3班级管理主要包括哪些内容?--257 4教育的政治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46 5简述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238 6.个体身心发展对于教育的制约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73 7.我国教师任职资格条件是什么?--155 8.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何在?--237 9.教育测量与评价实施的一般步骤是什么?297
案例分析题
一.案例分析题:请阅读以下材料,运用教育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共20分。
某校初中班主任吴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高某的作业本中夹了一封写有XXX收的信件,吴老师顺便拆封阅读了此信。这是高某写给一位女同学的求爱信,吴老师看了十分生气,后在班会上宣读了此信,同时对高某提出了批评。次日高某在家留了一张字条后离家出走。高某家长找到吴老师理论并要求将高某找回。吴老师解释说:“我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是我的职责,我批评高某是为了教育和爱护他。他是从家中出走的,与我的工作没有关系。” 请问:
⑴吴老师的哪些做法不正确?试述你的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⑵吴老师的解释是否正确?为什么?
二.请阅读李吉林老师成长经历片断,并结合自身的实践回答问题。40年前,我是一名师范生,走出师范的校门,便走进了小学,这一进去就是40年。40年来,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不断塑造自我,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在自我塑造中,最重要的是心灵的塑造,这是对高尚精神境界的追求。我爱学生,学生也爱我。我热爱和学生、青年教师在一起的生机勃勃的生活,虽然青春早已逝去,但是,我觉得我的心永远是年轻的。这样的精神世界驱动着我,鞭策着我,不敢怠惰,不肯荒废,于是,我会为寻找孩子观察的野花,在郊外的河岸、田埂专心致地认别、挑选;我会为了孩子第一次感知教材获得鲜明的印象,在家人熟睡的时候,一个人在厨房里练习“范读课文”;夜深人静之时,我进入教材所描绘的境界会为文章中的人物深深感动,从而一个个巧妙的构思如涌之泉流泻而出;课堂中,我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能使学生心领神会;一场大雪后,我又会兴致勃勃地带着孩子们去找腊梅,去看望苍翠的“松树公公”,然后和孩子们在雪地上打雪仗。当孩子们把雪球扔中了我,我笑得比孩子们还要开心,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几十岁。
我在读师范时,认真学好各门功课,还认真学画画、练美术字、参加诗朗诵会、创作舞蹈,我也很喜欢音乐,学指挥、练习弹琴,夏天在小小的琴房里练弹琴,尽管蚊子叮,浑身是汗,却乐趣无穷,整个身心都沉醉在琴声中了。这些在我后来的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当教师之后,我坚持每天黎明即起,坐在校园的荷花池畔背唐诗、宋词,背郭沫若、艾青、普希金、海涅、泰戈尔等中外的名家的诗篇,用优美的诗篇来陶冶自己的情操,我摘抄的古今中外的优秀诗篇,就有厚厚的几本。近20年来,为了搞教育科研,我又如饥似渴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还阅读了许多中外教育家的论述及国外教学实验的资料,做了不少卡片。学习对一个教师来说是永无止境的追求。我常常用屈原的话来鼓励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教师应具备怎样的专业知识?41--2 2、教师应具备怎样的专业能力?161--3
三、请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人们常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风流才子唐伯虎”、“大话西游周星驰”、“地痞无赖韦小宝”是男生的偶像;穿乞丐服、戴“骷髅头”饰品、哼“我不是黄蓉”歌曲。
如果你做班主任遇到这样的学生,该如何建设和管理班级组织?257 问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的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的相关知识,谈谈你会怎么办?260
第四篇:教育学复习题
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一种启迪儿童智慧、形成儿童健全人格、增进儿童身心健康的社会活动。内涵:
一、从内容上讲,教育应是一种追求儿童全面、主动发展的社会活动。
二、从目标上讲,教育应关注儿童成长的各个领域,使他们全面发展。
三、从形式上讲,教育按照“儿童的样子”构建儿童喜爱的教育方式。现代教育理论三要素:人的发展,学习和教育。2 保护儿童四大原则:1989年联合国通过《儿童权利公约》提出儿童利益最佳、尊重儿童尊严、尊重儿童意见和无歧视。我国《宪法》规定儿童具有生存权、受尊重、受教育及安全的权利。3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是一门学科。教育学与小学教师的关系:一从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来分析,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二从小学教师的能力结构来分析,包括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管理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4 学习研究教育学的理论及实践意义是:从现代教育理念分析,包括学生观、人才观、教师观三个方面。学生观与众不同在面向全体、承认差异、民主平等、相互关爱。人才观应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扎实的基础,善于合作。教师观上倡导长于研究、学习、既当经师又当讲师。5 现代教育的特征是:一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二学校教育制度逐步完善,实现教育普及。纵向来看,分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从横向来看每级教育都包括许多不同的类型学校。三班级授课制成为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教学。教育理论日趋发达,教育改革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主旋律。6 教育如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一教育可以把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二教育可以实现科学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三教育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7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一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的目的;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二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促进作用。教育培养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服务的人;教育可以推进政治的民主化进程;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8 2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一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二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极不平衡。又表现为教育往往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能产生某些超越当时新的教育思想;由于教育具有周期长的特点,发展需要面向未来。9
15、教育的三大社会功能:一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可以将潜在的劳动力、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和生产力;教育可以生产新的知识和技术。二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通过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实现教育的政治作用;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来为社会服务;凭借教育制度形成特定的社会政治关系。三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可以保存和传递文化;教育可以选择和整理文化;教育可以传播和交流文化。10
16、教育的起源在历史上有哪些学说?一生物起源说,有法国的勒图尔
诺,英国的沛木西能。二心理起源说,美国的孟禄。三劳动起源说,恩格思 11
17、学校教育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①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使一部分人能够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从事专门的教育工作.②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出现了专门从事科学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③社会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需要专门的学校教育进行传递.④文字的产生,使人类文化有了书面记载,促进了学校的产生和发展.12 教师的劳动具有哪些特点?教师工作性质任务和工作对象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特点: ①教师劳动的复杂性.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③教师劳动的示范性.④教师劳动的长期性.⑤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群体性相结合.13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是什么?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伴随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逐渐形成稳固的个体素质、心理品格和才能特征的过程。一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二发展的不平衡性。三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四发展的差异性。14 我国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一生理发育较快,成熟期提前。儿童知识丰富、智力发展。三儿童思想品德成长快。四存在一定的心理缺陷。表现为:娇气任性;独尊、自私缺乏责任心;忌妒心理;依赖和懒惰。15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什么?影响人的发展因素有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内部有遗传、主体的主观努力;外部有环境和教育。一遗传。是指人们从父母先代和种系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与生俱来的有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资金积累,它提供了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二环境。环境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包括纯粹的自然和人化的社会自然,前者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后者主要指被人加工改造过的社会化自然;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和社会大环境及社会整体文化。三主体的主观努力程度。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发展的决定因素。四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16 教育如何适应和促进人的发展?一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二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一均衡性;三教育要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四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17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规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教育目的受制约的因素有: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三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需要 18 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马克思认为,人作为劳动力是生产力的重要构成因素,体力和智力是进行生产活动的基本条件,是人的全优面发展的特征。一是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结合,是体力与智力的统一发展,二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达到能自由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三是包括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教育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邓小平指出教育要有三个“面向”。江泽民指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高素质的人才和劳动者。19 我国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是什么?教育方针:一个国家从具体国情出发制定的有关工作的总政策和总方向。核心是教育目的,规定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标准。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根据我国实际需要,按照教育的客观规律,并在教育方针中得到明确的规定。20 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方针是:按照1995年《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1 小学教育目标:指小学教育所应达到的标准要求,更进一步讲,指小学生在小学教育阶段所应完成的教育任务及在这个过程中应获得的全面发展。具体内容有:具有“五爱、三讲、三关心等”;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等基本技能;养成好的卫生和广泛的情趣和习惯;学会生活自给,使用工具等。小学教育目标的特点是:强调了基础性;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体现了学生的个性。22 德育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意义?德育:是按照一定社会思想观点、政治观点和道德行为规范,有目的、计划、组织的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教育。意义:一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道德品质结构,四个因素,知、情、意、行。二培养小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政治意识和道德意识。23 小学德育的特点:一从他律为主向自律为主过渡。二以生活道德品质培养为主,兼顾社会道德品质培养。三以道德品质教养为主,结合德育的有关内容和实际需要,兼顾政治意识和思想意识的培养。四在德育途径和方法上,以陶冶为主重在养成。24 智育的重要意义?智育:向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受教育者智力的教育。一使学生掌握系统地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必要的技能。二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美感。25 小学智育的特点?一智育的目标和内容具有基础性。二智育在形式和方法上注重体现生动形象和愉悦性。26 五育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实施要求?联系:一五育在全面发展中有自己特殊的作用和地位,特定的内容和任务,它们之间不可相互取代。二五育在全面发展中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三五育统一于教育教学工作之中,综合地表现在教育教学和工作的各个方面。要求:五育并举坚持全面发展,统筹兼顾,充分发挥小学教育内容的整体功能,提高小学生的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二体现特点,各育有所侧重。三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四重视发展的渐进、持久性。27 教育制度:一个国家为了实现国民教育目的,根据一定的原则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的各种教育机构,教育设施和规章制度。旧学制旧有:1902年清未壬寅学制,1904年仿日本的癸卯学制,1922年吸收美国的壬戌学制。新的学制是1951年我国颁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特点是:学校教育面向工农,让广大劳动人民及子女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重视培养工农生产的各种人才,反映了男女平等的原则。28 我国现行教育制度是:1995年《教育法》对学校教育制度作了明确的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原则是:一教育结构必须与经济结构相适应。二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三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四相对稳定性与变通性相结合。五当前与长远相结合。29 素质:是个体在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的影响和教育所获得的比较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具有的特征有:一素质是先天遗传和后天习性的辩证统一。二素质是相对稳定与动态变化性的辩证统一。三素质既有统一性又有差异性,四素质是个体与群体性的统一。五素质具有整体性。30 素质教育:全面提高素质为根本的表象,依据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发展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为宗旨,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五育”方面的全面发展。31 小学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文化素质。具备学校设置学科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技术技能和文化素质。
二、教育素质。具备理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组织能力,用普通话教学的能力,三、职业道德素质。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团结协作,互勉共进。32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比较,具有的特征是:一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二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三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四是让学生主动发展教育。33 素质教育的原则有哪几方面?基础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发展原则。34 创新: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有价值的推陈出新的活动。创新的本质是产生新形象,新观点,新事物,新发现。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等创新素质为目的的教育。35 影响创造力的一般因素有:环境、个体和群体组织因素。36 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37 小学课程的主要类型:一按表现形式分为显性和隐性课。二按内容性质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三按知识结构分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小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有:课程目标的整合性。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课程学习方式的探究性。38 小学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是什么,如何适应?一教师素质的综合性。知识结构的综合性;能力素养的综合性。二教师角色的多重性。长期以来,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与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作为促进者的角色要求:冷静地旁观;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三教师教学方式的研究性。四教师教学观念的新颖性。小学教师要树立新型的平等师生观。
37、小学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教学:在特定和条件下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一教学是实施小学课程的基本途径。二教学是小学一切活动的中心。三以教学工作为主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要求。
38、教学过程的本质和具体含义是什么?教学过程是实施课程的核心活动,只有优化的教学活动过程才能充分地实现课程目标。品质是:既要传授知识又
要发展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心理生理健康,又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既要处理人与物的联系,又要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具体含义: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任务,在教师有计划的指导下,通过教和学的双边活动,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增强学生的品质,开展五育并举活动,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39、教学过程的特点有哪些?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有: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策略和学习环境。一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二教学过程学生认识的间接性。三教学过程的发展性。四教学过程的教育性。
40、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一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二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辩证统一规律。三教学与发展相互促进规律。四掌握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41、怎样正确理解教师和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紧密相连的,辩证统一的。教是为学而教,学为教而学,两者互为前提和条件。一谁知过程的转化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二感情过程的转化,提高学生学习,引导学生从不爱学到爱学,三能力过程的转化,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形成技能技巧。
42、教师教的程序由几个环节组成?教的程序:是小学教师从事工作和开展教学活动的顺序。通常由备课、上课、课外辅导、作业批发与成绩考核等环节组成。
43、教师怎样才能上好课?一教学目的明确具体。二教学内容正确无误。三教学策略选择恰当。四课堂结构安排合理。五教学效果显著。
44、教学原则的作用?教学原则:是人们观察、处理教学问题,教师进行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工作的一般原理。作用:教学原则追求的目标是教学效果好,质量高。科学的教学原则,一有助于确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去观察和处理问题。二有助于自学遵循教学规律组织教学活动,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三有助于保证教学过程的有序进行,实现小学教学目的和任务。
45、我国小学的基本教学原则是?一科学性与教育性统一原则。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三启发性原则。四直观性原则。五循序渐进原则。六因材施教原则。七巩固性原则。
46、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是什么?一深入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二要立足全班,兼顾两头。三学生处理好全面发展和发挥个人特长的关系。
47、为什么说现代小学教学的任务是多元的?一学习基础文化知识是多元的。二培养各种基础能力是多元的。三养成和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多元的。
48、小学教学组织形式有哪几种?教学组织形式:是按照一定的数量将年龄、文化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级,由教师教学计划规定的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表进行分科式集体教学形式,也称为班级授课制。优点: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缺点是不利于小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常见的教学形式有:课堂教学;现场教学、个别教学、小组教学为辅助教学。
49、常用的教学模式有哪些?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目标而设计或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流程及方法体系。它的五个构成因素是:指导思想、达成目标、操作条件、活动程序和评价方法。常用的模式有五种:一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应用――检查。二自学/辅导教学模式。自学――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习总结。三引导/发现教学模式。问题――假设――验证――总结提高。四情境/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参与活动――总结转化。五示范/模仿教学模式。定向――参与练习――自主练习――迁移。
50、教学方法的意义和作用?教学方法:是联系教师与学生及课程内容的中介桥梁。小学教学方法:是指小学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和具体方式和手段的总称。作用:教学方法是教学系统中重要的因素,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小学生积极参与教与学的活动,实现课程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有十分重要意义。
51、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七种?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实验法、参观法、练习法。
52、现代化教学手段中实现的三个突破,两个提高和一个扩大是什么?一教材建设的突破;教学组织形式的突破;师生关系的突破。二提高了教学质量;二提高了教学效率。三扩大了教学规模。
53、什么是课程类型?课的结构有哪此?课的类型: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将课划分为单一教学内容和综合的教学内容。课的结构分为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识、讲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
54、什么是教学艺术?是教师遵循教学规律,针对教学对象,灵活运用教法,善于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热情,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过程,实现教学任务,取得最佳效果,体现德、才、术的统一结合。课堂教学艺术包括:组织教学、开讲、运用教学语言、提问和板书。
55、教学语言艺术具有几条标准?一准确明晰,具有科学性。二简洁练达,有逻辑性。三生动活泼,有形象性。四通俗易懂,具有大众性。五抑扬顿挫,具有和谐性。
56、小学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教师教学艺术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因此,每位教师都要热爱自己的事业,刻苦锻炼自己的基本功,板书绘图要按规范习;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养成庄重大方的说话仪态,发音准确,表达清楚;学好普通话,注意声调和语调的协调;并不断总结教学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经常反思,达到教学质量、能力逐步提高。
57、现代教学的评价原则有哪些?一客观性、二全面性、三指导性、四科学性原则。
小学生素质教育评价的有哪些?一着眼于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目标,二着眼于评价小学教学系统的各个因素,三着眼于多种评价形式的有机结合,四着眼于综合评价标准,五着眼于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和工具,六着眼于多途径的评价信息来源。
58、你怎样在理解当前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关键,最微妙的一种人际关系,是对学生各方面发展产生广泛深刻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是朋友关系,二是顾问关系,三是合作关系,朋友关系、顾问关系、合作关系是新型师生合适表达形式。
59、主体性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一从学生和外在的世界关系上看,主体
性表现为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二从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上看表现为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
60、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的优缺点?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与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前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被动的容器,因而丧失了学习兴趣。后者完全依据学生兴趣,恣意放纵,教师论为旁观者,从而教学质量大大降低。所以应把两者结合起来,对师生的教学责任重新定位,建立多样化的师生沟通方式。
61、智力:是人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组成的一种稳定结构。人的智力包括两种基本智力:语言和数理逻辑智力。七种一般智力:空间、音乐、身体运动、人际交往、内省、自然观察和存在智力。
61、多元智力理论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哪些新思路?一调整教学目标,大力倡导个性化教学,二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三倡导多元评价,打破单一人才规格束缚,四开展主题教学,促使智力全面发展。
62、我国目前学校德育的任务是什么?一提高学生思想觉悟,二提学生道德水平。三注重人文精神,关爱人生价值,体现平等自由,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
63、我国小学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自学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传统美德教育;民族人权平等教育;新时期总任务教育。四个特点是:具有社会历史性;长期性和连续性;复杂性;多开端性的特点。
64、教育原则与德育的密切关系原则有哪些?教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必须的基本要求。一方向性原则,二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四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五争取教育优势原则,六实践锻炼原则。
65、我国中小学与德育密切相关的教育方法有哪些?一说理疏导法,二榜样示范法,三实践锻炼法,四自我教育法,五行为评价法。
66、学校德育的生态功能有几个方面?生态教育(生态德育)是调整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思想品质。一形成新的人生观、自然观。二认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善与恶,三规范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树立新风。
67、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教学实验系统,它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和电教技术,系统地训练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掌握与提高教学技能的一种培训方法。68、教育科学研究的程序是:确定课题,收集资料,思考加工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四个步骤。
1、《义务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的,它的实施就是国家、政府的责任。(×)
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3、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4、家庭在儿童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5、社会对儿童的影响是双重的。(√)
6、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7、把外在的刺激与自己原有的反应构建联系,是儿童活动的实质。(√)
8、就儿童的发展而言,心理成熟先于生理成熟。(×)
9、有了渊博的知识,就能当一名合格的教师。(×)
10、身教重于言教。(√)
11、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如何,主要是否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
12、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述。
13、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具体实践。(√)
14、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最经常、最根本的途径。(√)
15、有人说,说服不是万能的,对一些说而不服的孩子进行适当的体罚,不仅是可以的,而且是必要的。(×)
16、表扬对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影响,而批评和惩罚则对学生产生一种消极影响,所以不应批评学生。(×)
17、数学教学中,不一定有德育,因为数学教学和道德思想的联系存在牵强附会。
18、教育有法,但无定法,说明教育工作具有科学性,也具有印刷术性。(√)
19、榜样示范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品质、好行为等影响学生的一种方法,一般只选用革命导师人物作为榜样。(×)20、学校体育和一般的身体锻炼一样,带有较多的个体性,自愿性,随意性,娱乐性。(×)1 课程计划就是教师为了上课而写的各种计划。(×)2 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3 有些教师说,只要在教学中使学生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是完成了自己的任务。(×)4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主体。5 因材施教是根据教材特点施教。
1、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基本道德和和为规范教育,二、公民道德与政治素质教育,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2、简述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遗传论。遗传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因为它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它在人的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只有在一定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转化为现实。
二、环境决定论。环境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它是广泛的经常的,但却是自发的,无计划的,它并不能沿着一定的方向长期地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它具有局限性。
三、基于遗传论和环境决定论形成的教育辐合论。教育是环境的一部分,它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它利用人的遗传因素的基础,不断地在社会环境中加以控制,先把利于儿童发展的因素,通过教师专门培养训练,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3、现代教育的基本性有哪些?教育的生产性。教育受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反过来,它对生产力的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通过教育可以实现劳动再生产,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
二、教育的民主性。在民主型的教育人际关系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互助、合作和融洽的关系,教师以引导者的姿态出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进行创新教学活动,启发诱导学生是教育民主性的具体体现。
三、教育的革新性。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党中央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主张,倡导教师研究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教学方法,不断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广泛的人才。
四、教育的科学性。通过教育的传递,使科学知识和技术售货员不断地发展,通过教育,扩大传播范围,普及科学知识,补充科技力量,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第五篇:教育学复习题
1.“无意识模仿”是()的主要观点。
A 神话起源论B 生物起源论C心理起源论D劳动起源论
2.下面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是()。
A.有教无类B.教学相长C.长善救失D.不陵节而施
3.以传递文化为己任的是()。
A.社会文化B.校园文化C.学校文化D.班级文化
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历史继承性B.受制性C.独立性D.阶级性
5.人通过自我意识、自我态度,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思想,主动、自觉地而不是被动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认识和实践的特性,是()。
A.遗传B.环境C.教育D.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育中应注意因材施教,是因为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B.不均衡性C.个体差异性D.阶段性
7.中国在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是()。
A.1978年教育目的B.1982年教育目的C.1993年教育目的D.1999年教育目的8.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是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
A.问题意识B.审美能力C.动手能力D.实践能力
9.基本普及小学教育是在()年间。
A.1979年—1990年B.1986年—2000年C.2000年以后D.1979年以前
10.在人的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的是()。
A.遗传B.环境C.教育D.个体主观能动性
11.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居于首要和基础地位的是()。
• 10.()的教师,对学校组织结构和制度文化 了解甚少,对
职业角色要求和规范所知有限。
• A适应与过渡时期B分化与定型时期C突破与退守时期
D成熟与维持时期
• 11.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居于首要和基础地位的是()。
• A德育B智育C体育D美育
• 12.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课程类型主要有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A 校本课程B 选修课程C 活动课程D 显性
课程
• 13.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是()
• A.宏观性B.基础性C.特定性D.高深性
• 14.教学是在一定()的规范下,教师的教育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
教育活动。
• A 教育目的B 培养目标C 课程目标D 教学
目标
• 15.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
求是()。
•A教学目的B教学内容C教学原则D教学方法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跳一跳摘桃子”的学习要求,使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才
能达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这个新的发展水平通常称为(),它是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这一理论。
A.关键期B.最近发展区C.远景目标D.教学目
标
5.由社会教化并通过个体内化而实现的是()。L
A.个体社会化B.社会个体化C.个体化D.社会化
6.人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为(5)。
A.遗传B.环境C.教育D.人的主观能动性
7.一个国家在培养什么样人问题上做出的最高层级的规定是()。
A国家教育目的B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C课程目标D教师的教学目
标
8.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是教育目的的()。
A导向功能B激励功能C调控功能D评价功能
9.教师对象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
A示范校B复杂性C创造性D长期性
10.教师是课程理念的()。
A引导者B促进者C践行者D同行者
11.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居于首要和基础地位的是()。
A德育B智育C体育D美育
12.学科课程的优点表现为()。
A 注重学生的兴趣、需要B 注重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C 注重逻辑系统D 注重人人参与
• 13.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是()
• 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校本课程D.教师课程
• 14.教学是在一定()的规范下,教师的教育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
教育活动。
• A 教育目的B 培养目标C 课程目标D 教学
目标
• 15.反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规律的教学原则是()。
•A启发式原则B直观性原则C巩固性原则D循序
渐进原则
• 1.“无意识模仿”是()的主要观点。
• A 神话起源论B 生物起源论C心理起源论D劳动起
源论
• 2.狭义的教育专指()。
• A 学校教育B 家庭教育C社会教育D亲子教育
• 3.以传递文化为己任的是()。
• A.社会文化B.校园文化C.学校文化D.班级文化
• 4.校园文化的核心为()。
• A物质文化B精神文化C环境文化D设施文化
• 5.在中国,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 A.荀子B.孟子C.孔子D.韩非子
• 6.人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为()。
• A.遗传B.环境C.教育D.人的主观能动性
• 7.一个国家在培养什么样人问题上做出的最高层级的规定是()。
• A国家教育目的B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C课程目标D教师的教
学目标
• 8.教育目的具有鼓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朝既定方向发展这个功能是
()。
• A导向功能B激励功能C调控功能D评价功能
• 9.爱岗敬业精神属于()范畴。
• A教师知识素养B教师能力结构C教师个人生活D教师
专业精神与专业伦理
10.在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中,教师除了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学生观以外,还需要
提高(),保持良好工作状态。
A交际能力B情报能力C心理健康水平D科研能力
11.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后,构建了三维一体的“立交桥”的目标,这一目标是指
()。
A国家教育目标B各级各类培养目标C课程目标D教学目
标
12.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课程类型主要有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
A 校本课程B 选修课程C 活动课程D 显性课程
13.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
A引起学习动机B感知教材C理解教材D巩固知识
14.《学记》中的“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的思想,体现了教学中的原
则。
A循序渐进原则B巩固性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启发性原
则
15.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教育、实验或播放有关教学内容的软件、特制的课件,使学生认
识事物、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
A实验法B实习作业法C演示法D参观法
1.在学习方法上介绍了模仿—理论—练习三个顺序递进阶段的教育家是
()。
A 孔子B 夸美纽斯C杜威D昆体良
2.“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来源于()。
A 《学记》B《大教学论》C《普通教育学》D 《论
演说家的教育》
3.为人的发展提供必要生理物质前提条件的影响因素为()。
A.遗传B.环境C.教育D.人的主观能动性
4.人发展的内在动力为()。
A.遗传B.环境C.教育D.人的主观能动性
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要求教育要把握儿童学习的()。
A循序渐进B教育内容、方法C教育组织形式D关键期
6.教育目的在提法上往往是抽象的、概括的,例如“发展人的理性”这样的表述,这放映
出教育目的的主要特征是()。
A概括性与抽象性B理想性与终结性C社会性与历史性D阶
级性与民族性
7.()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健身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他们参与体育活动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A美育B体育C劳动技术教育D智育
8.教育目的具有鼓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朝既定方向发展这个功能是()。
A导向功能B激励功能C调控功能D评价功能
9.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做有效的研究者,也是()的基本途径。
A教师专业发展B教师教学特色C教师教育成效D教师教育过程
12.下列属于隐形课程的是()。
A活动课程B综合课程C学科课程D校园文化
13.教学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
A.基础地位B中心地位C主要地位D重要地位
14.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
A教学目的B教学内容C教学原则D教学方法
15.历史上最早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为()。
A.班级授课制B.个别教学制C.道尔顿制D.分组教学制
1.我国的“六三三制”是在()里提出,其实质就是采用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学制系统。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卯学制D壬戌学制
2.基本普及小学教育是在()年间。
A.1979年—1990年B.1986年—2000年C.2000年以后D.1979年以前
3.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与行为方式。
A道德水平B精神状态C 思想观念D文化修养
7.一个国家在培养什么样人问题上做出的最高层级的规定是()。
A国家教育目的B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C课程目标D教师的教学目标
8.人的片面发展的历史根源在于()。
A经济基础B社会分工和私有制C文化风俗D教育质量
9.教师全面地了解教材体系,弄清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达到懂、透、化的程度,这体现了教师的()。
A语言表达能力B课程开发的能力C了解学生的能力D处理教材的能力
10.教师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应树立教师自我发展意识,做科学的()。A规划者B 反思者C研究者D发展者
11.综合课程打破了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主张()。
A.整合若干相关联的学科B整合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C.整合教师与学生D.整合课内与课外
1.赫尔巴特提出教学过程形式阶段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可以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
A结论B方法C手段D内容
2.()里指出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在我国还是第一次,这部文献因此而被称为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文献和行动纲领。
A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B 1986年《义务教育法》
C 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D 1995年的《教育法》
3.校园文化的核心为()。
A物质文化B精神文化C环境文化D设施文化
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历史继承性B.受制性C.独立性D.阶级性
5.认为人的发展是外在力量塑造的结果,这种观点属()。
A.内发论B.外铄论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D.自然展开说
6.教育可以促进个体社会化发展之一为教育可以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A.思想意识B.个体主体性C.个体独特性D.个体自我价值
9.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属于教师的()范畴。
A.专业精神B能力结构C知识素养D专业伦理
10.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是促使教师发展成为()。
A.能手型教师B科研型教师C骨干型教师D专家型教师
11.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包括()。
A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B教学原则C教学方法D教学组织
12.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课程类型主要有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A 校本课程B 选修课程C 活动课程D 显性课程
13.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B上课C布置与批改作业D.检查与评定学业成绩
14.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班级授课制B.个别教学制C.道尔顿制D.分组教学制
15.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A.课外活动B实践活动C教学活动D班主任工作
1.倡导“泛智教育”的是()。
A 夸美纽斯B卢梭C赫尔巴特D 杜威
2.教育思想散见于政治、哲学著作中,这是()的特征。
A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B 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C教育学的发展阶段D教育学的分化阶段
3.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与行为方式。
A道德水平B精神状态C 思想观念D文化修养
4.以传递文化为己任的是()。
A.社会文化B.校园文化C.学校文化D.班级文化
5.认为人的发展是外在力量塑造的结果,这种观点属()。
A.内发论B.外铄论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D.自然展开说
6.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要求教育要把握儿童学习的()。A循序渐进B教育内容、方法C教育组织形式D关键期
7.我国教育目的实施的终极指向为()。
A快乐教育B阳光教育C情境教育D素质教育
8.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居于首要和基础地位的是()。
A德育B智育C体育D美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指教师劳动的()。
A统一性B连续性C示范性D复杂性
10.爱岗敬业精神属于()范畴。
A教师知识素养B教师能力结构C教师个人生活D教师专业精神与专业伦理
11.活动课程又称(),它是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A.分科课程B.经验课程C.国家课程D.校本课程
12.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是()
A.宏观性B.基础性C.特定性D.高深性
13.教学是在一定()的规范下,教师的教育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A 教育目的B 培养目标C 课程目标D 教学目标
14.教师在教育中应注意因材施教,是因为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B.不均衡性C.个体差异性D.阶段性
15.“个人本位”教育目的的代表人物是()。
A孔德B涂尔干C柏拉图D马斯洛
4.以传递文化为己任的是()。
A.社会文化B.校园文化C.学校文化D.班级文化
5.在西方,塑造说的著名代表人物是()。
A.卢梭、华生B.荀子、洛克C.洛克、华生D.弗洛伊德、格塞尔
6.在人的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的是()。
A.遗传B.环境C.教育D.个体主观能动性
7.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是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
A.问题意识B.审美能力C.动手能力D.实践能力
8.()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途径和方法。
A政治和经济相结合B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C教与学相结合D课上与课下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