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学基础专业复习题
教育学基础专业复习题(2011-12-25 15:33:58)转载▼标签: 杂谈
名词解释
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教育学: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问题的学问,教育形态:由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教育制度: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以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于运行的一整套规则。
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他规定者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广义上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狭义上,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
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法杖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的基本行为规范,是教师自己对职业行为的自觉要求。他以敬业精神为基础,以协调师生关系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规范、学生发展:指学生在遗传环境与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与心理两方面所发生的质 量,结构方面变化的结果与过程。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见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峙的态度等。
教育目的: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狭义上特制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是整体教育意欲所达到的根本所在,广义上是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
教育功能: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多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与作用,是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所决定的,如师资水平课程设置等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衍生功能,也叫做教育的工具功能。
简答题
1从谢弗勒对教育概念界定方式的规定,你获得哪些启示?他对于教育概念的界定提出了纲领性描述性和规定性的定义方式。一方面他对于定义方式的区分,为我们研究教育定义提供了一个逻辑的视角,二方面,过于的区别,而忽略了整体性。
2结合教育实际,谈谈你对教育三要素的认识。教育者,学习者,与教育影响三要素。教育者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人,3简述目前教育学研究中对教育形态的划分。是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划分为非制度化教育与制度化教育2
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3
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及建立与其上的产业技术与社会形态划分为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
5、古代社会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在西方还具有鲜明的宗教性。2 教育具有非生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3 面向少数有特权的阶级子弟,以培养统治阶级为目的4 内容主要是军事知识,宗教教义和道德经典。5 方法是严明的纪律和强迫下的反省6 组织形式个别教育为主,没有形成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7教育实践以教育经验为基础,教育理论研究不独立不系统不科学。
6、现代社会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哪些?。1 提出培养现代化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并付诸实践。2 教育生产性日益突出与加强、3教育民主化纵深发展,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4 拥有前所未有的新手段5 日益突出整体性开放性。6 教育功能扩展与增强。7 教育的社会地位逐渐的发生根本性变8 教育不断变革。教育理论的自觉性不断提高。10 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趋势加强。11教育终身化
7、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代表性的教育家,教育著作及主要特征是什么?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前教育学时期)时间:欧洲从奴隶社会到文艺复兴前,约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6、17世纪。我国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9世纪,约春秋战国到清朝末年
教育学具有以下特点:
1、未形成独立的完整的体系;
2、未摆脱经验的描述,抽象概括的层次低代表人物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最早提出了分班教学的初步设想,反对体罚。苏格拉底:“智德统一论”;“苏格拉底法”
柏拉图《理想国》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系统教育理论的和公共学前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并主张男女教育平等。另有《法律篇》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和《尼各马可伦理学》两部著作中。他提出“教育适应自然”、“和谐教育”、“文雅教育”等主张
2、教育学创立阶段时间:欧洲的文艺复兴约17世纪---19世纪中叶,大约二百多年的时间。特点:
1、教育学成为一门专门的研究领域,有了专门的、系统的教育著作;
2、逐步从现象的描述过度到理论的说明,从具体的比喻上升到科学的论证;、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合理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并提出直观教学等方法,从而为资产阶级教育学奠定了基础。
另有《母育学校》一书,是世界上第一本学前教育著作。重视人的现实生活和教育,强调应当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儿童的年龄特征进行教育。提出“泛智论”即使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并使智慧得到发展。洛克《教育漫话》他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巨大作用,强调教育应培养身体健康、举止幽雅、有德行、智慧和才干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更具有世俗性和功利性的特点,他所论述的重点主要是资产阶级贵族子弟的教育。
他在书中还提出“白板说”,认为人在没有获得感觉、经验之前的心理状态如一张白纸,可以随心所欲的做成任何样式。卢梭《爱弥尔》反对经院主义教育,系统阐明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即教育应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使人得到自由的发展;认为的教育要以自然的教育为基础;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自然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儿童的特点,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自然的教育要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施教赫尔巴特教学过程应以心理学的“统觉”原理为基础;提出著名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原则。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
3、教育学发展阶段时间: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
特点: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学派别和重要的教育学论著。马克思的辨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为教育的研究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凯洛夫《教育学参考书》,1948、1956年,此书两次重版改名《教育学》是苏联建国后第一本用集体力量编写的,力求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全面总
结苏联建国三十年来教育经验,系统性强,体系完整,对教育教学、学校管理都做了论述。但他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主体作用发挥重视不足马卡连柯教育诗篇》主要以辨证的观点看待教育,认为学校不是孤立于社会的,个人是被整个社会教育着的;在教育的目的上,主张把社会需要和个性的发展需要结合在一起;创立了在集体中,通过集体和为了集体进行教育的思想和方法,提出尊重与要求相结合、前景教育等原则;强调劳动教育应与文化教育结合起来;注重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新教育大纲》
??
4、当代教育学阶段(教育学理论深化阶段)时间: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点: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布鲁纳教育过程》认为教育教学应重视学生智能的发展,注重教授各学科的基本结构,重视儿童的早期学习,提倡“发现学习法”,教师是教学中的主要辅导者。但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培养。赞科夫《教学与发展》他提出了教学过程中一般发展问题,一般发展主要是儿童个性发展;通过实验,他提出了5项教学体系的新原则: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在学习时高速度前进的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班上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教育家。著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和校长的谈话》、《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等,其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是重视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
1、教育功能: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多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与作用,是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所决定的,如师资水平课程设置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衍生功能,也叫做教育的工具功能。
??
2、教育功能类型的划分。按作用方向划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作用的呈现形式划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按作用的对象划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4、多维度的复合分类
3、教育的个体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1)促进个体思想观念社会化;
(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3)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角色。
4、教育的人口功能表现。
(一)教育是减少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 ;
(二)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改变人口质量的手段之一 ;
(三)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四)教育有利于人口的迁移
??
5、教育的经济功能表现。
(一)教育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
(二)教育对提高劳动生产率起关键作用;三)教育实现着知识的再生产和知识创新 ??
6、教育的政治功能表现。
(一)教育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实现教育的政治作用;二)教育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三)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政治活动,把学生作为现实的政治力量使用;
(四)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
7、教育的文化功能表现。
(一)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二)传播—丰富文化的功
能;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四)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8、教育相对独立性的含义与表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这是教育所独有的特点。教育过程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往往落后于存在,教育的思想和内容也往往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另一种情况是由于认识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预见到教育发展的方向,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下,也可能出现新的教育思想。
??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有哪些?、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2)社会生产力水平
2、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
3、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
2、人的才能全面发展
3、人自身全面发展
4、人的自由发展
4、当前阶段我国的教育方针是什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名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造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5、试分析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结构。
6、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7、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策略有哪些?
??
8、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1、我国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性质
2、培养劳动者,注重提高全民素质
3、使学习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n教育制度的特征
1、客观性具有一定的客观基础,有规律
2、规范性 任何教育制度都是制定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的有一定的规范性
3、历史性
4、强制性
??3、现代学制有哪些类型?我国现行学制主要属于哪种类型?双轨制: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单轨制:由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分支型学制: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中等专业学校)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互连。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4、现代学制的变革有哪些趋势?参照现代学制变革的趋势,你认为我国的现行学制需要怎样进一步改革?
(一)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制方向发展 ??(1)义务教育延长到哪里,双轨制并轨就要延伸到哪里,因为单轨学制是机会均等地普及教育的好形式;
??(2)综合中学是双轨制并轨的一种理想形式,因而综合中学化就成了现代中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
(二)从横向学校阶段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1、幼儿教育阶段1)结束
期有提前的趋势;(2)加强和小学联系。
2、小学教育阶段(1)已无初高级之分;(2)入学年龄提前;3)修业年限缩短;4)和初中直接衔接。现代学制已经由学校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变为终生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 ??
5、联系当地实际分析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6、为什么终身教育会成为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方向?怎样才能使我国的教育制度朝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教育制度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儿发展变化从教育结构教育方法教育管理和师资培训国家立法等方面研究。
??
2、你怎样理解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
3、结合所学理论分析影响教师社会地位】
??
??的因素有哪些?
??
4、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具体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
5、一个成功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扮演的角色有哪些?运用角色理论分析教师在教学中的行为。
??
6、结合教育实际说明如何结合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施以教育?学生身心发展与施教:
1、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规律,决定着教育工作必须循序渐进
2、学生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要有针对性
3、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要求教育要适时和掌握关键期;
4、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必须因材施教;5学生身心发展的整体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要有整体性。
??
2、主要课程理论流派的基本观点。
1、学科中心课程论
学校课程应该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缺陷:学科分得过细,偏重书本知识,同实际生活距离较远,不能照顾到儿童的兴趣和需要,阻碍学生创造性发挥等。
2、经验主义课程理论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与儿童的社会生活经验经验密切相关;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缺陷:儿童从经验和活动中获得的知识难免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有较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
3、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认为课程应该围绕当代重大的社会问题来组织,帮助学生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这种课程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缺陷: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的范围和顺序没有明确规定,学习内容可能是凌乱的、琐碎的或肤浅的;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统一性也可能受到影响。
4、存在主义课程论课程应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学生本人要为他自己的存在负责为学生提供固定不变的课程是不当的,因为它难以满足学生个体的境遇与需要。缺陷:存在主义课程论是人本化课程论的另一种表现形,它贬低理性,轻视自然学科课程。
5、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反对课程编制的“目的——手段”范式;反对封闭式,提倡开放式的课程编制;反对片面、狭隘地理解“课程”。
??
3、课程目标的特征。
1、整体性
2、阶段性
3、持续性
4、层次
5、递进性
6、时间性
??
4、主要课程类型。学科课程 又叫分科课程。它是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是根据不同的学科门类加以设计的学校课程。二)综合课程:
又叫“广域课程”“统合课程”“合成课程”。它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
(三)核心课程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也指对学生有直接意义的学习内容。主张以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为中
心,要求围绕一个核心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7、影响师生关系构建的因素有哪些?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教师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领导方法教师的智慧教师的人格因素,学生方面学生对教师的认识,环境方面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特征:尊师爱生,相互配合,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
8、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有哪些?1 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
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
5、影响课程变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政治因素确定课程变革的目标厘定内容选择编制过程经济因素劳动力素质提高要求制约课程目标,经济的地区差异制约课程变革,市场经济文化因素文化模式文化变迁文化多元科技革新决定课程目标结构变革速度学生发展,学生身心发展特性学生需要,??
7、联系实际谈谈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以及在课程改革中应如何纠正。
1、中小学课程设置的总体方案模式比较死板单一,缺乏弹性。全国“一纲一本”与我国幅员辽阔、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不相适应;
2、课程结构和教学要求单一。主要以学科课程为主,门类多、课时偏大、内容偏深偏难。而课外活动重视不够,所谓的“副科”薄弱;
3、学科课程的内容实用性较差,知识面窄,对人文学科的内容反映不足,一些学校根本没有活动课、选修课。综合课程、短期课程、职业技术课程研究不足,分量不足或没有一席之地;
4、有些教材内容脱离青少年儿童的生活环境认知规律,缺乏可接受性,还有些内容比较陈旧、需要更新,一些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知识没有及时写进教材。
8、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
2、当代“教学”的新观念。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吧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力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3、教学设计的特征和依据。
4、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5、教学策略的特征。
6、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
6、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第二篇:教育学复习题
教育学复习题
单项选择题
1.以下哪个因素不属于教育要素 【 c 】 A.教师 B.学习者 C.教育形式 D.教育影响 2.从教育形态上分析,下列教育属于制度化教育的是 【 b 】
A. 家庭教育 B. 学校教育 C. 社区教育 D. 网络教育
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 【 c 】
A.循序渐进 B.教学相长 C.因材施教 D.防微杜渐
4.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A. 壬寅学制 B. 癸卯学制 C. 壬戌学制 D .癸丑学制 【 a 】 5.一些事例显示,对“兽孩”进行的补救教育都不很成功。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 【 a 】 A.顺序性 B.可逆性 C.模仿期 D.关键期
6.现代学制中,双轨学制的典型代表是 【 a 】 A.西欧国家 B.美国 C.前苏联 D.中国
7.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基础的课程类型是 【 a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核心课程 8.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作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的知识,这种教
学方法是
A.演示法 B.参观法 C.实验法 D.实践活动法 【 a 】 9.在班集体中,学生通过班集体中规范化的组织结构,扮演各种社会角色,培养公民品质,这说明班集体对学生发展具有 【 b 】
A.个性化功能 B.社会化功能 C.选择功能 D.保护功能 10.在教学测评领域根据教学目标,有意识、有目的地将学生的作品和参加活动的材料进行系统收集,通过合理地分析,展示学生成长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方法是
【 a
】 A.成长记录袋
B.观察法
C. 测验法
D.问卷调查法 11.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他的哪本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 c 】
A.《大教学论》 B.《教育学讲授纲要》 B.C.《普通教育学》 D.《爱弥儿》
12.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重要主张的学派是 【 d 】
A.实践教育学派
B.实证教育学派
C.传统教育学派
D.实用主义教育学派
13.以下的哪个不仅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教育的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最后归宿。
【 d 】
A.教育理论
B.教育媒介
C.教学内容
D.教育目的 14.在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中,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c 】
A 社会环境 B 遗传 C 学校教育 D 个体活动
15.一些事例显示,对“兽孩”进行的补救教育都不很成功。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 【 】 A.顺序性 B.可逆性 C.模仿期 D.关键期
16.现代学制中,双轨学制的典型代表是 【 】 A.西欧国家 B.美国 C.前苏联 D.中国 17.认为教育不仅仅局限于青少年阶段,而是涵盖人的一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称为 【 a 】 A.终身教育 B.义务教育 C.职业教育 D.普通教育 18.探索学习、实地考察,社会实践、户外教育、健康教育等,从课程的表现形式上属于
【
c
】
A.显性课程
B.隐性课程
C.活动课程
D.学科课程 19.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在一定的条件控制下,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获得知识,这种教学方法是
【 c
】
A.演示法
B.参观法
C.实验法
D.实践活动法
20.班主任在与小明谈话时说:“根据前段时间你的表现,虽然学习效果不很理想,但非常努力,如果注意改进学习方法,相信成绩会不断提高。”其中的评价属于 【 b 】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整体印象评价 21【 a 】的出现,意味着教育活动的专门化。
A.学校 B.教师 C.文字 D.劳动
22.【 a 】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对教育任务的确立、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全部教育活动过程的组织具有指导作用。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教学目标 D.教育方针
23.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局长【 b 】提出终身教育的理念。A.舒尔茨 B.保罗.朗格朗 C.杜威 D.布鲁纳 24.《荀子·儒效》曰:“四海之内差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夫之谓人师。”体现了教师职业的【 c 】。A.长期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复杂性
25.教师不得随意宣扬学生的缺点,不得随意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等,这是维护学生的【 c 】。
A.荣誉权 B.人格尊严权 C.隐私权 D.身心健康权
26.强调要把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作为课程内容,并且特别重视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程序和结构的是【 c 】课程理论。
A.社会改造主义 B.存在主义 C.学科结构 D.后现代主义
27.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儿童中心”、“从做中学”等一系列口号和原则的是【 d 】。
A.布拉梅尔德 B.布鲁纳 C.卢梭 D.杜威 28.按照选择性分类可以把课程分为【 d 】。
A.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B.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C.德育课程、智育课程、体育课程、美育课程和劳动技术课程等 D.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29.教学艺术的【 b 】是教学艺术的核心。
A.情感性 B.审美性 C.创造性 D.科学性 30.【 c 】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A.批改作业 B.备课 C.上课 D.课外辅导 31.在中国,“教育”二字合用最早出现在【 a 】
A.《孟子·尽心上》 B.《学记》 C.《中庸》 D.《说文解字》 32.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必须【 c 】。
A.人的全面发展 B.因材施教 C.抓住人发展的关键期 D.人发展的顺序
33衡量教师社会地位最直接和最基础的指标是【 c 】。A.专业地位 B.政治地位 C.经济地位 D.职业声望
34.孔子定“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功课教授学生,可以被看作是【 d 】的雏形。
A.综合课程 B.校本课程 C.德育课程 D.分科课程
35.【 c 】是学生应该享有的最主要的权利。A.名誉权 B.隐私权 C.受教育权 D.身心健康权
36.按照选择性分类可以把课程分为【 c 】。A.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B.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C.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D.德育课程、智育课程、体育课程、美育课程和劳动技术课程等
名词解释
1教育---4 2活动课程-210 3教师专业发展--160 4项目教学法--237 5教育制度--117 6个人本位论--101 7个体身心发展--27 8班集体—254 9课程目标--204 10教育测量与评价-276 11学制—121 12教师--142 13任务驱动教学法--241
简答题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30 2经济对教育发展的制约表现在哪些方面?--66 3班级管理主要包括哪些内容?--257 4教育的政治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46 5简述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238 6.个体身心发展对于教育的制约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73 7.我国教师任职资格条件是什么?--155 8.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何在?--237 9.教育测量与评价实施的一般步骤是什么?297
案例分析题
一.案例分析题:请阅读以下材料,运用教育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共20分。
某校初中班主任吴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高某的作业本中夹了一封写有XXX收的信件,吴老师顺便拆封阅读了此信。这是高某写给一位女同学的求爱信,吴老师看了十分生气,后在班会上宣读了此信,同时对高某提出了批评。次日高某在家留了一张字条后离家出走。高某家长找到吴老师理论并要求将高某找回。吴老师解释说:“我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是我的职责,我批评高某是为了教育和爱护他。他是从家中出走的,与我的工作没有关系。” 请问:
⑴吴老师的哪些做法不正确?试述你的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⑵吴老师的解释是否正确?为什么?
二.请阅读李吉林老师成长经历片断,并结合自身的实践回答问题。40年前,我是一名师范生,走出师范的校门,便走进了小学,这一进去就是40年。40年来,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不断塑造自我,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在自我塑造中,最重要的是心灵的塑造,这是对高尚精神境界的追求。我爱学生,学生也爱我。我热爱和学生、青年教师在一起的生机勃勃的生活,虽然青春早已逝去,但是,我觉得我的心永远是年轻的。这样的精神世界驱动着我,鞭策着我,不敢怠惰,不肯荒废,于是,我会为寻找孩子观察的野花,在郊外的河岸、田埂专心致地认别、挑选;我会为了孩子第一次感知教材获得鲜明的印象,在家人熟睡的时候,一个人在厨房里练习“范读课文”;夜深人静之时,我进入教材所描绘的境界会为文章中的人物深深感动,从而一个个巧妙的构思如涌之泉流泻而出;课堂中,我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能使学生心领神会;一场大雪后,我又会兴致勃勃地带着孩子们去找腊梅,去看望苍翠的“松树公公”,然后和孩子们在雪地上打雪仗。当孩子们把雪球扔中了我,我笑得比孩子们还要开心,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几十岁。
我在读师范时,认真学好各门功课,还认真学画画、练美术字、参加诗朗诵会、创作舞蹈,我也很喜欢音乐,学指挥、练习弹琴,夏天在小小的琴房里练弹琴,尽管蚊子叮,浑身是汗,却乐趣无穷,整个身心都沉醉在琴声中了。这些在我后来的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当教师之后,我坚持每天黎明即起,坐在校园的荷花池畔背唐诗、宋词,背郭沫若、艾青、普希金、海涅、泰戈尔等中外的名家的诗篇,用优美的诗篇来陶冶自己的情操,我摘抄的古今中外的优秀诗篇,就有厚厚的几本。近20年来,为了搞教育科研,我又如饥似渴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还阅读了许多中外教育家的论述及国外教学实验的资料,做了不少卡片。学习对一个教师来说是永无止境的追求。我常常用屈原的话来鼓励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教师应具备怎样的专业知识?41--2 2、教师应具备怎样的专业能力?161--3
三、请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人们常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风流才子唐伯虎”、“大话西游周星驰”、“地痞无赖韦小宝”是男生的偶像;穿乞丐服、戴“骷髅头”饰品、哼“我不是黄蓉”歌曲。
如果你做班主任遇到这样的学生,该如何建设和管理班级组织?257 问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的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的相关知识,谈谈你会怎么办?260
第三篇:教育学复习题
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一种启迪儿童智慧、形成儿童健全人格、增进儿童身心健康的社会活动。内涵:
一、从内容上讲,教育应是一种追求儿童全面、主动发展的社会活动。
二、从目标上讲,教育应关注儿童成长的各个领域,使他们全面发展。
三、从形式上讲,教育按照“儿童的样子”构建儿童喜爱的教育方式。现代教育理论三要素:人的发展,学习和教育。2 保护儿童四大原则:1989年联合国通过《儿童权利公约》提出儿童利益最佳、尊重儿童尊严、尊重儿童意见和无歧视。我国《宪法》规定儿童具有生存权、受尊重、受教育及安全的权利。3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是一门学科。教育学与小学教师的关系:一从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来分析,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二从小学教师的能力结构来分析,包括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管理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4 学习研究教育学的理论及实践意义是:从现代教育理念分析,包括学生观、人才观、教师观三个方面。学生观与众不同在面向全体、承认差异、民主平等、相互关爱。人才观应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扎实的基础,善于合作。教师观上倡导长于研究、学习、既当经师又当讲师。5 现代教育的特征是:一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二学校教育制度逐步完善,实现教育普及。纵向来看,分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从横向来看每级教育都包括许多不同的类型学校。三班级授课制成为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教学。教育理论日趋发达,教育改革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主旋律。6 教育如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一教育可以把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二教育可以实现科学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三教育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7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一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的目的;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二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促进作用。教育培养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服务的人;教育可以推进政治的民主化进程;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8 2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一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二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极不平衡。又表现为教育往往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能产生某些超越当时新的教育思想;由于教育具有周期长的特点,发展需要面向未来。9
15、教育的三大社会功能:一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可以将潜在的劳动力、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和生产力;教育可以生产新的知识和技术。二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通过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实现教育的政治作用;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来为社会服务;凭借教育制度形成特定的社会政治关系。三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可以保存和传递文化;教育可以选择和整理文化;教育可以传播和交流文化。10
16、教育的起源在历史上有哪些学说?一生物起源说,有法国的勒图尔
诺,英国的沛木西能。二心理起源说,美国的孟禄。三劳动起源说,恩格思 11
17、学校教育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①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使一部分人能够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从事专门的教育工作.②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出现了专门从事科学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③社会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需要专门的学校教育进行传递.④文字的产生,使人类文化有了书面记载,促进了学校的产生和发展.12 教师的劳动具有哪些特点?教师工作性质任务和工作对象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特点: ①教师劳动的复杂性.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③教师劳动的示范性.④教师劳动的长期性.⑤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群体性相结合.13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是什么?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伴随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逐渐形成稳固的个体素质、心理品格和才能特征的过程。一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二发展的不平衡性。三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四发展的差异性。14 我国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一生理发育较快,成熟期提前。儿童知识丰富、智力发展。三儿童思想品德成长快。四存在一定的心理缺陷。表现为:娇气任性;独尊、自私缺乏责任心;忌妒心理;依赖和懒惰。15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什么?影响人的发展因素有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内部有遗传、主体的主观努力;外部有环境和教育。一遗传。是指人们从父母先代和种系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与生俱来的有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资金积累,它提供了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二环境。环境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包括纯粹的自然和人化的社会自然,前者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后者主要指被人加工改造过的社会化自然;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和社会大环境及社会整体文化。三主体的主观努力程度。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发展的决定因素。四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16 教育如何适应和促进人的发展?一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二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一均衡性;三教育要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四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17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规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教育目的受制约的因素有: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三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需要 18 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马克思认为,人作为劳动力是生产力的重要构成因素,体力和智力是进行生产活动的基本条件,是人的全优面发展的特征。一是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结合,是体力与智力的统一发展,二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达到能自由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三是包括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教育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邓小平指出教育要有三个“面向”。江泽民指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高素质的人才和劳动者。19 我国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是什么?教育方针:一个国家从具体国情出发制定的有关工作的总政策和总方向。核心是教育目的,规定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标准。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根据我国实际需要,按照教育的客观规律,并在教育方针中得到明确的规定。20 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方针是:按照1995年《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1 小学教育目标:指小学教育所应达到的标准要求,更进一步讲,指小学生在小学教育阶段所应完成的教育任务及在这个过程中应获得的全面发展。具体内容有:具有“五爱、三讲、三关心等”;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等基本技能;养成好的卫生和广泛的情趣和习惯;学会生活自给,使用工具等。小学教育目标的特点是:强调了基础性;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体现了学生的个性。22 德育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意义?德育:是按照一定社会思想观点、政治观点和道德行为规范,有目的、计划、组织的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教育。意义:一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道德品质结构,四个因素,知、情、意、行。二培养小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政治意识和道德意识。23 小学德育的特点:一从他律为主向自律为主过渡。二以生活道德品质培养为主,兼顾社会道德品质培养。三以道德品质教养为主,结合德育的有关内容和实际需要,兼顾政治意识和思想意识的培养。四在德育途径和方法上,以陶冶为主重在养成。24 智育的重要意义?智育:向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受教育者智力的教育。一使学生掌握系统地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必要的技能。二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美感。25 小学智育的特点?一智育的目标和内容具有基础性。二智育在形式和方法上注重体现生动形象和愉悦性。26 五育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实施要求?联系:一五育在全面发展中有自己特殊的作用和地位,特定的内容和任务,它们之间不可相互取代。二五育在全面发展中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三五育统一于教育教学工作之中,综合地表现在教育教学和工作的各个方面。要求:五育并举坚持全面发展,统筹兼顾,充分发挥小学教育内容的整体功能,提高小学生的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二体现特点,各育有所侧重。三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四重视发展的渐进、持久性。27 教育制度:一个国家为了实现国民教育目的,根据一定的原则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的各种教育机构,教育设施和规章制度。旧学制旧有:1902年清未壬寅学制,1904年仿日本的癸卯学制,1922年吸收美国的壬戌学制。新的学制是1951年我国颁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特点是:学校教育面向工农,让广大劳动人民及子女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重视培养工农生产的各种人才,反映了男女平等的原则。28 我国现行教育制度是:1995年《教育法》对学校教育制度作了明确的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原则是:一教育结构必须与经济结构相适应。二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三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四相对稳定性与变通性相结合。五当前与长远相结合。29 素质:是个体在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的影响和教育所获得的比较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具有的特征有:一素质是先天遗传和后天习性的辩证统一。二素质是相对稳定与动态变化性的辩证统一。三素质既有统一性又有差异性,四素质是个体与群体性的统一。五素质具有整体性。30 素质教育:全面提高素质为根本的表象,依据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发展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为宗旨,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五育”方面的全面发展。31 小学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文化素质。具备学校设置学科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技术技能和文化素质。
二、教育素质。具备理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组织能力,用普通话教学的能力,三、职业道德素质。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团结协作,互勉共进。32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比较,具有的特征是:一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二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三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四是让学生主动发展教育。33 素质教育的原则有哪几方面?基础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发展原则。34 创新: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有价值的推陈出新的活动。创新的本质是产生新形象,新观点,新事物,新发现。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等创新素质为目的的教育。35 影响创造力的一般因素有:环境、个体和群体组织因素。36 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37 小学课程的主要类型:一按表现形式分为显性和隐性课。二按内容性质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三按知识结构分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小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有:课程目标的整合性。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课程学习方式的探究性。38 小学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是什么,如何适应?一教师素质的综合性。知识结构的综合性;能力素养的综合性。二教师角色的多重性。长期以来,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与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作为促进者的角色要求:冷静地旁观;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三教师教学方式的研究性。四教师教学观念的新颖性。小学教师要树立新型的平等师生观。
37、小学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教学:在特定和条件下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一教学是实施小学课程的基本途径。二教学是小学一切活动的中心。三以教学工作为主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要求。
38、教学过程的本质和具体含义是什么?教学过程是实施课程的核心活动,只有优化的教学活动过程才能充分地实现课程目标。品质是:既要传授知识又
要发展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心理生理健康,又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既要处理人与物的联系,又要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具体含义: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任务,在教师有计划的指导下,通过教和学的双边活动,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增强学生的品质,开展五育并举活动,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39、教学过程的特点有哪些?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有: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策略和学习环境。一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二教学过程学生认识的间接性。三教学过程的发展性。四教学过程的教育性。
40、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一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二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辩证统一规律。三教学与发展相互促进规律。四掌握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41、怎样正确理解教师和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紧密相连的,辩证统一的。教是为学而教,学为教而学,两者互为前提和条件。一谁知过程的转化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二感情过程的转化,提高学生学习,引导学生从不爱学到爱学,三能力过程的转化,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形成技能技巧。
42、教师教的程序由几个环节组成?教的程序:是小学教师从事工作和开展教学活动的顺序。通常由备课、上课、课外辅导、作业批发与成绩考核等环节组成。
43、教师怎样才能上好课?一教学目的明确具体。二教学内容正确无误。三教学策略选择恰当。四课堂结构安排合理。五教学效果显著。
44、教学原则的作用?教学原则:是人们观察、处理教学问题,教师进行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工作的一般原理。作用:教学原则追求的目标是教学效果好,质量高。科学的教学原则,一有助于确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去观察和处理问题。二有助于自学遵循教学规律组织教学活动,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三有助于保证教学过程的有序进行,实现小学教学目的和任务。
45、我国小学的基本教学原则是?一科学性与教育性统一原则。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三启发性原则。四直观性原则。五循序渐进原则。六因材施教原则。七巩固性原则。
46、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是什么?一深入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二要立足全班,兼顾两头。三学生处理好全面发展和发挥个人特长的关系。
47、为什么说现代小学教学的任务是多元的?一学习基础文化知识是多元的。二培养各种基础能力是多元的。三养成和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多元的。
48、小学教学组织形式有哪几种?教学组织形式:是按照一定的数量将年龄、文化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级,由教师教学计划规定的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表进行分科式集体教学形式,也称为班级授课制。优点: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缺点是不利于小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常见的教学形式有:课堂教学;现场教学、个别教学、小组教学为辅助教学。
49、常用的教学模式有哪些?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目标而设计或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流程及方法体系。它的五个构成因素是:指导思想、达成目标、操作条件、活动程序和评价方法。常用的模式有五种:一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应用――检查。二自学/辅导教学模式。自学――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习总结。三引导/发现教学模式。问题――假设――验证――总结提高。四情境/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参与活动――总结转化。五示范/模仿教学模式。定向――参与练习――自主练习――迁移。
50、教学方法的意义和作用?教学方法:是联系教师与学生及课程内容的中介桥梁。小学教学方法:是指小学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和具体方式和手段的总称。作用:教学方法是教学系统中重要的因素,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小学生积极参与教与学的活动,实现课程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有十分重要意义。
51、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七种?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实验法、参观法、练习法。
52、现代化教学手段中实现的三个突破,两个提高和一个扩大是什么?一教材建设的突破;教学组织形式的突破;师生关系的突破。二提高了教学质量;二提高了教学效率。三扩大了教学规模。
53、什么是课程类型?课的结构有哪此?课的类型: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将课划分为单一教学内容和综合的教学内容。课的结构分为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识、讲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
54、什么是教学艺术?是教师遵循教学规律,针对教学对象,灵活运用教法,善于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热情,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过程,实现教学任务,取得最佳效果,体现德、才、术的统一结合。课堂教学艺术包括:组织教学、开讲、运用教学语言、提问和板书。
55、教学语言艺术具有几条标准?一准确明晰,具有科学性。二简洁练达,有逻辑性。三生动活泼,有形象性。四通俗易懂,具有大众性。五抑扬顿挫,具有和谐性。
56、小学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教师教学艺术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因此,每位教师都要热爱自己的事业,刻苦锻炼自己的基本功,板书绘图要按规范习;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养成庄重大方的说话仪态,发音准确,表达清楚;学好普通话,注意声调和语调的协调;并不断总结教学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经常反思,达到教学质量、能力逐步提高。
57、现代教学的评价原则有哪些?一客观性、二全面性、三指导性、四科学性原则。
小学生素质教育评价的有哪些?一着眼于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目标,二着眼于评价小学教学系统的各个因素,三着眼于多种评价形式的有机结合,四着眼于综合评价标准,五着眼于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和工具,六着眼于多途径的评价信息来源。
58、你怎样在理解当前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关键,最微妙的一种人际关系,是对学生各方面发展产生广泛深刻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是朋友关系,二是顾问关系,三是合作关系,朋友关系、顾问关系、合作关系是新型师生合适表达形式。
59、主体性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一从学生和外在的世界关系上看,主体
性表现为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二从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上看表现为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
60、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的优缺点?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与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前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被动的容器,因而丧失了学习兴趣。后者完全依据学生兴趣,恣意放纵,教师论为旁观者,从而教学质量大大降低。所以应把两者结合起来,对师生的教学责任重新定位,建立多样化的师生沟通方式。
61、智力:是人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组成的一种稳定结构。人的智力包括两种基本智力:语言和数理逻辑智力。七种一般智力:空间、音乐、身体运动、人际交往、内省、自然观察和存在智力。
61、多元智力理论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哪些新思路?一调整教学目标,大力倡导个性化教学,二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三倡导多元评价,打破单一人才规格束缚,四开展主题教学,促使智力全面发展。
62、我国目前学校德育的任务是什么?一提高学生思想觉悟,二提学生道德水平。三注重人文精神,关爱人生价值,体现平等自由,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
63、我国小学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自学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传统美德教育;民族人权平等教育;新时期总任务教育。四个特点是:具有社会历史性;长期性和连续性;复杂性;多开端性的特点。
64、教育原则与德育的密切关系原则有哪些?教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必须的基本要求。一方向性原则,二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四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五争取教育优势原则,六实践锻炼原则。
65、我国中小学与德育密切相关的教育方法有哪些?一说理疏导法,二榜样示范法,三实践锻炼法,四自我教育法,五行为评价法。
66、学校德育的生态功能有几个方面?生态教育(生态德育)是调整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思想品质。一形成新的人生观、自然观。二认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善与恶,三规范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树立新风。
67、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教学实验系统,它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和电教技术,系统地训练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掌握与提高教学技能的一种培训方法。68、教育科学研究的程序是:确定课题,收集资料,思考加工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四个步骤。
1、《义务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的,它的实施就是国家、政府的责任。(×)
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3、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4、家庭在儿童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5、社会对儿童的影响是双重的。(√)
6、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7、把外在的刺激与自己原有的反应构建联系,是儿童活动的实质。(√)
8、就儿童的发展而言,心理成熟先于生理成熟。(×)
9、有了渊博的知识,就能当一名合格的教师。(×)
10、身教重于言教。(√)
11、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如何,主要是否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
12、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述。
13、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具体实践。(√)
14、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最经常、最根本的途径。(√)
15、有人说,说服不是万能的,对一些说而不服的孩子进行适当的体罚,不仅是可以的,而且是必要的。(×)
16、表扬对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影响,而批评和惩罚则对学生产生一种消极影响,所以不应批评学生。(×)
17、数学教学中,不一定有德育,因为数学教学和道德思想的联系存在牵强附会。
18、教育有法,但无定法,说明教育工作具有科学性,也具有印刷术性。(√)
19、榜样示范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品质、好行为等影响学生的一种方法,一般只选用革命导师人物作为榜样。(×)20、学校体育和一般的身体锻炼一样,带有较多的个体性,自愿性,随意性,娱乐性。(×)1 课程计划就是教师为了上课而写的各种计划。(×)2 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3 有些教师说,只要在教学中使学生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是完成了自己的任务。(×)4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主体。5 因材施教是根据教材特点施教。
1、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基本道德和和为规范教育,二、公民道德与政治素质教育,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2、简述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遗传论。遗传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因为它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它在人的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只有在一定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转化为现实。
二、环境决定论。环境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它是广泛的经常的,但却是自发的,无计划的,它并不能沿着一定的方向长期地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它具有局限性。
三、基于遗传论和环境决定论形成的教育辐合论。教育是环境的一部分,它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它利用人的遗传因素的基础,不断地在社会环境中加以控制,先把利于儿童发展的因素,通过教师专门培养训练,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3、现代教育的基本性有哪些?教育的生产性。教育受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反过来,它对生产力的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通过教育可以实现劳动再生产,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
二、教育的民主性。在民主型的教育人际关系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互助、合作和融洽的关系,教师以引导者的姿态出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进行创新教学活动,启发诱导学生是教育民主性的具体体现。
三、教育的革新性。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党中央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主张,倡导教师研究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教学方法,不断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广泛的人才。
四、教育的科学性。通过教育的传递,使科学知识和技术售货员不断地发展,通过教育,扩大传播范围,普及科学知识,补充科技力量,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第四篇:教育学复习题
1.“无意识模仿”是()的主要观点。
A 神话起源论B 生物起源论C心理起源论D劳动起源论
2.下面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是()。
A.有教无类B.教学相长C.长善救失D.不陵节而施
3.以传递文化为己任的是()。
A.社会文化B.校园文化C.学校文化D.班级文化
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历史继承性B.受制性C.独立性D.阶级性
5.人通过自我意识、自我态度,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思想,主动、自觉地而不是被动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认识和实践的特性,是()。
A.遗传B.环境C.教育D.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育中应注意因材施教,是因为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B.不均衡性C.个体差异性D.阶段性
7.中国在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是()。
A.1978年教育目的B.1982年教育目的C.1993年教育目的D.1999年教育目的8.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是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
A.问题意识B.审美能力C.动手能力D.实践能力
9.基本普及小学教育是在()年间。
A.1979年—1990年B.1986年—2000年C.2000年以后D.1979年以前
10.在人的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的是()。
A.遗传B.环境C.教育D.个体主观能动性
11.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居于首要和基础地位的是()。
• 10.()的教师,对学校组织结构和制度文化 了解甚少,对
职业角色要求和规范所知有限。
• A适应与过渡时期B分化与定型时期C突破与退守时期
D成熟与维持时期
• 11.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居于首要和基础地位的是()。
• A德育B智育C体育D美育
• 12.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课程类型主要有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A 校本课程B 选修课程C 活动课程D 显性
课程
• 13.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是()
• A.宏观性B.基础性C.特定性D.高深性
• 14.教学是在一定()的规范下,教师的教育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
教育活动。
• A 教育目的B 培养目标C 课程目标D 教学
目标
• 15.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
求是()。
•A教学目的B教学内容C教学原则D教学方法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跳一跳摘桃子”的学习要求,使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才
能达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这个新的发展水平通常称为(),它是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这一理论。
A.关键期B.最近发展区C.远景目标D.教学目
标
5.由社会教化并通过个体内化而实现的是()。L
A.个体社会化B.社会个体化C.个体化D.社会化
6.人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为(5)。
A.遗传B.环境C.教育D.人的主观能动性
7.一个国家在培养什么样人问题上做出的最高层级的规定是()。
A国家教育目的B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C课程目标D教师的教学目
标
8.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是教育目的的()。
A导向功能B激励功能C调控功能D评价功能
9.教师对象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
A示范校B复杂性C创造性D长期性
10.教师是课程理念的()。
A引导者B促进者C践行者D同行者
11.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居于首要和基础地位的是()。
A德育B智育C体育D美育
12.学科课程的优点表现为()。
A 注重学生的兴趣、需要B 注重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C 注重逻辑系统D 注重人人参与
• 13.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是()
• 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校本课程D.教师课程
• 14.教学是在一定()的规范下,教师的教育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
教育活动。
• A 教育目的B 培养目标C 课程目标D 教学
目标
• 15.反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规律的教学原则是()。
•A启发式原则B直观性原则C巩固性原则D循序
渐进原则
• 1.“无意识模仿”是()的主要观点。
• A 神话起源论B 生物起源论C心理起源论D劳动起
源论
• 2.狭义的教育专指()。
• A 学校教育B 家庭教育C社会教育D亲子教育
• 3.以传递文化为己任的是()。
• A.社会文化B.校园文化C.学校文化D.班级文化
• 4.校园文化的核心为()。
• A物质文化B精神文化C环境文化D设施文化
• 5.在中国,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 A.荀子B.孟子C.孔子D.韩非子
• 6.人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为()。
• A.遗传B.环境C.教育D.人的主观能动性
• 7.一个国家在培养什么样人问题上做出的最高层级的规定是()。
• A国家教育目的B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C课程目标D教师的教
学目标
• 8.教育目的具有鼓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朝既定方向发展这个功能是
()。
• A导向功能B激励功能C调控功能D评价功能
• 9.爱岗敬业精神属于()范畴。
• A教师知识素养B教师能力结构C教师个人生活D教师
专业精神与专业伦理
10.在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中,教师除了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学生观以外,还需要
提高(),保持良好工作状态。
A交际能力B情报能力C心理健康水平D科研能力
11.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后,构建了三维一体的“立交桥”的目标,这一目标是指
()。
A国家教育目标B各级各类培养目标C课程目标D教学目
标
12.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课程类型主要有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
A 校本课程B 选修课程C 活动课程D 显性课程
13.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
A引起学习动机B感知教材C理解教材D巩固知识
14.《学记》中的“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的思想,体现了教学中的原
则。
A循序渐进原则B巩固性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启发性原
则
15.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教育、实验或播放有关教学内容的软件、特制的课件,使学生认
识事物、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
A实验法B实习作业法C演示法D参观法
1.在学习方法上介绍了模仿—理论—练习三个顺序递进阶段的教育家是
()。
A 孔子B 夸美纽斯C杜威D昆体良
2.“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来源于()。
A 《学记》B《大教学论》C《普通教育学》D 《论
演说家的教育》
3.为人的发展提供必要生理物质前提条件的影响因素为()。
A.遗传B.环境C.教育D.人的主观能动性
4.人发展的内在动力为()。
A.遗传B.环境C.教育D.人的主观能动性
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要求教育要把握儿童学习的()。
A循序渐进B教育内容、方法C教育组织形式D关键期
6.教育目的在提法上往往是抽象的、概括的,例如“发展人的理性”这样的表述,这放映
出教育目的的主要特征是()。
A概括性与抽象性B理想性与终结性C社会性与历史性D阶
级性与民族性
7.()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健身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他们参与体育活动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A美育B体育C劳动技术教育D智育
8.教育目的具有鼓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朝既定方向发展这个功能是()。
A导向功能B激励功能C调控功能D评价功能
9.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做有效的研究者,也是()的基本途径。
A教师专业发展B教师教学特色C教师教育成效D教师教育过程
12.下列属于隐形课程的是()。
A活动课程B综合课程C学科课程D校园文化
13.教学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
A.基础地位B中心地位C主要地位D重要地位
14.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
A教学目的B教学内容C教学原则D教学方法
15.历史上最早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为()。
A.班级授课制B.个别教学制C.道尔顿制D.分组教学制
1.我国的“六三三制”是在()里提出,其实质就是采用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学制系统。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卯学制D壬戌学制
2.基本普及小学教育是在()年间。
A.1979年—1990年B.1986年—2000年C.2000年以后D.1979年以前
3.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与行为方式。
A道德水平B精神状态C 思想观念D文化修养
7.一个国家在培养什么样人问题上做出的最高层级的规定是()。
A国家教育目的B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C课程目标D教师的教学目标
8.人的片面发展的历史根源在于()。
A经济基础B社会分工和私有制C文化风俗D教育质量
9.教师全面地了解教材体系,弄清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达到懂、透、化的程度,这体现了教师的()。
A语言表达能力B课程开发的能力C了解学生的能力D处理教材的能力
10.教师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应树立教师自我发展意识,做科学的()。A规划者B 反思者C研究者D发展者
11.综合课程打破了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主张()。
A.整合若干相关联的学科B整合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C.整合教师与学生D.整合课内与课外
1.赫尔巴特提出教学过程形式阶段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可以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
A结论B方法C手段D内容
2.()里指出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在我国还是第一次,这部文献因此而被称为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文献和行动纲领。
A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B 1986年《义务教育法》
C 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D 1995年的《教育法》
3.校园文化的核心为()。
A物质文化B精神文化C环境文化D设施文化
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历史继承性B.受制性C.独立性D.阶级性
5.认为人的发展是外在力量塑造的结果,这种观点属()。
A.内发论B.外铄论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D.自然展开说
6.教育可以促进个体社会化发展之一为教育可以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A.思想意识B.个体主体性C.个体独特性D.个体自我价值
9.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属于教师的()范畴。
A.专业精神B能力结构C知识素养D专业伦理
10.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是促使教师发展成为()。
A.能手型教师B科研型教师C骨干型教师D专家型教师
11.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包括()。
A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B教学原则C教学方法D教学组织
12.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课程类型主要有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A 校本课程B 选修课程C 活动课程D 显性课程
13.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B上课C布置与批改作业D.检查与评定学业成绩
14.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班级授课制B.个别教学制C.道尔顿制D.分组教学制
15.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A.课外活动B实践活动C教学活动D班主任工作
1.倡导“泛智教育”的是()。
A 夸美纽斯B卢梭C赫尔巴特D 杜威
2.教育思想散见于政治、哲学著作中,这是()的特征。
A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B 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C教育学的发展阶段D教育学的分化阶段
3.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与行为方式。
A道德水平B精神状态C 思想观念D文化修养
4.以传递文化为己任的是()。
A.社会文化B.校园文化C.学校文化D.班级文化
5.认为人的发展是外在力量塑造的结果,这种观点属()。
A.内发论B.外铄论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D.自然展开说
6.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要求教育要把握儿童学习的()。A循序渐进B教育内容、方法C教育组织形式D关键期
7.我国教育目的实施的终极指向为()。
A快乐教育B阳光教育C情境教育D素质教育
8.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居于首要和基础地位的是()。
A德育B智育C体育D美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指教师劳动的()。
A统一性B连续性C示范性D复杂性
10.爱岗敬业精神属于()范畴。
A教师知识素养B教师能力结构C教师个人生活D教师专业精神与专业伦理
11.活动课程又称(),它是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A.分科课程B.经验课程C.国家课程D.校本课程
12.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是()
A.宏观性B.基础性C.特定性D.高深性
13.教学是在一定()的规范下,教师的教育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A 教育目的B 培养目标C 课程目标D 教学目标
14.教师在教育中应注意因材施教,是因为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B.不均衡性C.个体差异性D.阶段性
15.“个人本位”教育目的的代表人物是()。
A孔德B涂尔干C柏拉图D马斯洛
4.以传递文化为己任的是()。
A.社会文化B.校园文化C.学校文化D.班级文化
5.在西方,塑造说的著名代表人物是()。
A.卢梭、华生B.荀子、洛克C.洛克、华生D.弗洛伊德、格塞尔
6.在人的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的是()。
A.遗传B.环境C.教育D.个体主观能动性
7.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是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
A.问题意识B.审美能力C.动手能力D.实践能力
8.()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途径和方法。
A政治和经济相结合B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C教与学相结合D课上与课下结
第五篇: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
作者:上海师范大学考研网 来源: 日期:2012-2-14 13:58:00 人气:221 标签:
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关注和探询“谁控制学校”、“谁制定学校管理的政策”、“谁决定教育的伦理、社会和经济目标”、“谁设置课程”的教育理论流派是
A.制度教育学 B.改造主义教育理论 C.存在主义教育理论 D.批判教育学
2.如下现象属于教育范畴的是
A.爸爸针对小明懦弱的个性设法训练小明如何以牙还牙报复欺侮者 B.妈妈指导小明在与他人冲突中如何保护自己 C.老师严格管理以保护小明等弱小学生不再受欺负
D.小明在与同学的多次冲突中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人和睦相处
3.下列现象中。可以说明教育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是
A.班级授课制为普及义务教育提供了便利
B.普及义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机器大生产对劳动力的要求 C.僵化的制度化教育导致社会拒绝学校毕业生
D.学生发展指导制度促进了学生学业、生涯、个性及社会性的发展
4.把教育隐喻为“园艺”,把学生比作“祖国的花朵”,称教师为“园丁”。持这种观点的人在人的身心发展影响因素问题上倾向于
A.遗传决定论 B.成熟轮
C, 环境决定论 D.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
5.在课程内容选择上,斯宾塞认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其判断依据是他的
A.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 B.外在教育目的论 C.教育准备生活说 D.教育适应生活说
6.随着我国高中教育大众化、普及化,普通高中的性质发生 改变,在教育任务上兼顾
A.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 B.普通教育与基础教育
C.升学预备教育与就业预备教育 D.基础教育与预备教育
7.学生必须接受“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0”,受过这种教育的人因为有广播的知识和理性的能力,将来也是适应力最强的、对未来作了最充分准备的优秀公民和劳动者。秉持这种观点的人在课程类型上倾向于
A.学科中心课程 B.学生中心课程 C.社会中心课程 D.活动中心课程
8.发生在教学过程之中,旨在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调整和改进教学的评价是
A.初始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9.体谅模式与其他德育模式的区别在于
A.把道德情感的培养放在中心地位 B.把道德认知发展放在中心地位 C.把道德行为学习放在中心地位 D.把道德价值观念的获得放在中心地位
10.强调教师文化建设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是
A.知识取向模式 B.实践取向模式 C.生态取向模式 D.自我更新取向模式
11.道德认知发展模式采取“道德两难法”和“公正团体法”促进学生道德发展,其依据是人的道德发展具有
A.阶段性、顺序性、差异性 B.阶段性、差异性、不平衡性 C.顺序性、差异性、不平衡性 D.阶段性、顺序性、不平衡性
12.现代学校作为一种社会机构,除了具有教育功能外,还派生出许多社会功能,其中包括
A.社会交往与照看功能 B.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功能 C.选拔与社会分层功能 D.自我保存与自我更新功能
1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曾对世界各地的教育制度进行调查,发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这份报告指出各国的教育目的存在一些共同倾向,其中包括“走向科学的人道主义”、“培养创造性”、“培养承担社会义务的态度”以及
A.“培养完人” B.“培养独立个性” C.“培养国际理解” D.“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14.两周时期贵族家庭的儿童教育体现了循序渐进的要求,在其最初阶段更为注重 A.学习计数和练习写字 B.训练基本的生活技能 C.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D.养成端正的道德品行
15.唐代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和崇文馆、弘文馆,属同类性质的学校,其设立体现了当时学校教育的
A.系统性 B.等级性 C.制度化 D.专门化
16.“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提出这种主张的教育家是
A.张之洞 B.康有为 C.蔡元培 D.晏阳初
17.严复在教育作用问题上,受斯宾塞“三育论”的影响,主张鼓民力、开民智和
A.新民德 B.移民风 C.增民财 D.强民体
18.我国最早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9.最早输入中国的西方近代教学法是
A.德克乐利教学法 B.蒙台梭利教学法 C.设计教学法 D.五段教学法
20.陶行知创立“小先生制”的主要目的在于 A.解决普及教育额师资问题 B.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C.发挥优秀学生的帮扶作用 D.尽早完成儿童的社会化
21.黄炎培认为,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涵,其基本要求是
A.“博爱互助” B.“谋生济人” C.“敬业乐群” D.“爱国崇实”
22.我国近代最早制定分年课程计划,采用班级授课制进行教学的新式学堂是
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上海广方言馆 D.湖北自强学堂
2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在发展群众教育过程中采取的办学政策是
.A.公有民办 B.公有公办 C.公办民助 D.民办公助
24.古风时代雅典青少年一边继续在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学习,一边为了接受体育训练进入
A.斯多葛学校 B.体操学校 C.埃弗比 D.体育馆
25.西欧中世纪大学所设学科一般为
A.文科、法学科、医学科、神学科 B.文科、理科、医学科、神学科 C.文科、理科、法学科、医学科 D.文科、理科、法学科、神学科
26.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所具有的共同点是
A.实施贵族式精英教育 B.重视古典人文学科
C.实施世俗性的义务教育 D.重视教育的群众性和普及性
27.在西方近代教育中,一句教育心理学化的理念,提出初等学校教育应该从最简单要素开始,以便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家是
A.洛克 B.卢梭 C.夸美纽斯 D.裴斯泰洛齐
28.17—18世纪英国的公学采用寄宿制,以升学为主要目标,具有大学预科的性质。这种“公学”的含义是
A.公立学校 B.公共机构管理的学校
C.由政府或地方使用公共税收开办的学校 D.为培养公职人员而由公众团体资助兴办的学校
29.拿破仑执政时期所建立的帝国大学实质上是
A.帝国的最高教育领导机构 B.由帝国建立的大学 C.帝国高等教育机构的总称 D.由帝国统辖的大学
30.在美国进步教育运动中,为了充分利用学校设施提高办学效率,在教学中采用“分团学制”的教育改革试验是
A.昆西制度 B.葛雷制 C.道尔顿制 D.文纳特卡制
31.从20世纪30年代起,欧美掀起了一场主张恢复西方传统教育核心价值的取向,反对进步教育和新教育的运动,形成了“新传统教育”思潮。新传统教育主要包括
A.要素主义教育、永恒主义教育、新托马斯主义教育 B.改造主义教育、永恒主义教育、新托马斯主义教育 C.永恒主义教育、要素主义教育、改造主义教育 D.新托马斯主义教育、要素主义教育、改造主义教育
32.1963年,英国颁布教育改革法案《罗宾斯高等教育报告》,探讨高等教育如何为社会服务的问题,提出了著名的“罗宾斯原则”,其含义是
A.为所有类型的高等学校提供无任何附加条件的国家援助
B.为所有能力和成绩合格并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高等教育课程 C.高等教育分为“自治”部分(大学)和“公共”部分(大学以外的学院)D.建立由个人高等教育、职前专业训练、在职进修构成的“师资培训三段法”
33.1966年,受世界教育改革趋势的影响,苏联开始新一轮教育改革,矛头直指1958年教育改革的消极影响,即
A.片面强调提高智力水平,忽视基础知识教学 B.片面强调基础知识教学,忽视提高智力水平C.片面强调生产劳动教学,忽视理论知识教学 D.片面强调理论知识教学,忽视生产劳动教学
34.根据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观点,儿童学习游泳主要属于
A.连锁学习B.信号学习C.规则或原理的学习D.解决问题的学习
35.在期末复习时,学生采用将课文内容以列结构提纲、画网络图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36.同概念一样,规则也有正例、反例,下述表述能体现桑代克“效果律”正例的是: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得寸进尺 C.入乡随俗 D.吃小亏得大便宜
37.场依存认知风格者偏向的学习方式是:
A.自主学习B.合作学习C.探索学习D.有意义学习
38.某学生因对“必须坚持每天一定量的运动达半年以上”的要求感到自己落实困难放弃了瘦身计划,根据班杜拉的理论,这表明其对瘦身的
A.结果期望低 B.结果期望高 C.效能期望低 D.效能期望高
39.教育科学研究的目标是:
A指导教育实践 B.规范教育行为 C.揭示教育规律 D.制定教育方针
40.某校有2500名学生,先要抽取100名进行课外阅读情况调查。调查者将学生总体按姓氏笔画排列,把总体划分为K=2500/100=25个相等间隔,如随机抽取第1名为第10序列,那么依次抽取35,60,85,110„„直到100名学生为止,这种抽样方法是: A.简单随机抽样 B.系统随机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整群随机抽样
41.在教育文献检索中,题录、书目、索引、提要等属于文献等级中的
A零级文献 B.一级文献 C.二级文献 D.三级文献
42.便于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研究的观察类型是:
A.全结构式观察 B.准结构式观察 C.半结构式观察 D.非结构式观察
43.李老师将儿童阅读能力划分为优、中、差三个等级进行测量调查,这种测量属于:
A.定名测量 B.定序测量 C.定距测量 D.比率测量
44.凯米斯倡导的教育行动研究类型是:
A.理论取向的教育行动研究 B.技术取向的教育行动研究 C.反思取向的教育行动研究 D.批判取向的教育行动研究
45.教育研究的定量分析中最常用的反映离散趋势的差异量数是:
A.全距 B.中数和平均数 C.标准差和方差 D.差异系数
二、辨析题:46~48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要求判断正误,然后阐明理由。
46.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47.马卡连柯倡导的集体主义教育即集体主义的教育。48.心智技能的获得只要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熟能生巧即可。
三、简答题:49~53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49.简要解释并举两个实例来说明教育的负向功能。50.简述17——18世纪的德国新大学运动。51.简述杜威的教育目的论。
52.简述资源管理学习策略及其类别。
53.教育观察研究实施的程序包括哪几个方面。
四、分析论述题:54~56小题,每小题30.共90分。
54.下文是叶圣陶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一篇教育评论,请阅读并按要求回答问题:(1)简要概括此文的基本观点与主张
(2)试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指出“变相的语文教学”的局限性
(3)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进行哪些与“变相的语文教学”这种现象相关联的课程改革?
变相的语文教学(有删改)
有人说现在中学课程太多,五花八门,使学生应接不暇。我说现在中学课程并不多,除了英文,只有一门,便是国文。从中学往下,小学的课程似乎也不少;然而也只有一门,便是国语。从中学往上,大学的课程真可谓五花八门了;然而除了英文以及第二外国语,也只有一门,便是国文。
一个小学上自然课,课本摊在书桌上,学生看到“常绿树是四季常绿的,落叶树是秋冬落叶的”这样的文句,教师讲解了,“常”是什么意思,“绿”是什么意思,“落”是什么意思,“四季”是什么意思,“秋冬”是什么意思,一一说明,不厌其详;然而贯穿起来说:“一年四季总是生着绿叶子的那种树,叫作常绿树;到了秋天或冬天落掉叶子的那种树,叫作落叶树。”的铃„„的铃„„下课了。一个中学上劳作课,教师受了学生的敬礼,回转身去就写黑板,一面写,一面看手里的“脚本”,最先写上六个大字:“书架子的制造”。接着是个小标题:“书架子的材料”,随后便是木与竹都可以做书架子,从价值方面说,竹比木便宜,从效用方面说,木比竹坚实;以及什么木什么木都可以做书架子,哪一种木最好,可是价贵,哪一种木最差,可是便宜,诸如此类。写完了一段,再来个小标题:“书架子的制法”。随后便是书架子的大小,视需要而定;假定它五尺高,分作六层,每层该多少高,横里该多少宽,诸如此类。第二段没有写完,下课铃响了,教师这才面对学生开口道:“今天来不及讲了,下一回再给你们讲吧。”
但是,假如有一个人,绝对不熟悉现在的教育的实况,他跑进无论哪一级的学校参观一天两天,必将惊讶地想到:“平常人听了两个钟头的平铺直叙的演说,就会打呵欠,伸懒腰,用鞋底擦地板,给演讲者暗示,让他赶快把演讲结束;这班学生天天听讲,年年听讲,某字什么意义,某句怎么讲法,无非那一套,他们怎么忍受得住呢?”他或许还有奇怪的想头:“看他们一声不响,谁知道他们的心思在哪儿?说不定会如《孟子》上说的‘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吧?或者无思无虑,空空洞洞,像禅家的入定吧?”他如果是一个慈悲的人,更将往深处去想:“‘游心外鹜’是训练清楚头脑的障碍,‘心无着处’是趋向槁木死灰的途径,而他们的情形恰正如此,太可怜了!太可怜了!让他们多做一点儿事吧,用他们的心,用他们的手,用他们的口,无论怎样都是好的,退一步说,让他们跑出教室来种一方地,锯一根木头,甚至跑跳一阵,争论一阵,也是好的。只要不再教他们听讲那变相的语文功课,以至陷入‘游心外鹜’或‘心无着处’的魔境,他们就有福了。”
55.有观点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思想体现出平等精神。请依据实例,对这种观点进行分析。56.I.某教师试图采用榜样法和当众表扬的强化方式培养儿童形成利他习惯。试回答:(1)这种做法最初易引起学生习得何种行为?(2)这一行为发展成为习惯所需要的内、外部条件及理由是什么?(3)这一过程中需要使用到哪些强化? Ⅱ.某校进行了一项通过反思活动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实验。研究者将高中一年级的5个自然班,用抽签的方法决定其中一个班为实验班,另一个班是对照班(控制班)。实验前对两个班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进行了统一测试。实验开始后,两个班级使用同样的教材、保持同样的进度。对照班以常规方式进行教学,但对实验班每节课提供5分钟的反思练习,并布置一定量的课外反思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持续一个学期后,用统一测试的方法测出实验班的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班。请回答: 1.该实验研究采用了何种设计类型? 2.该实验的研究假设是什么? 3.该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有哪些? 4.该试验设计存在哪些优缺点? 5.该类型实验研究报告包括哪些基本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