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白沙古井导游词
白沙古井
白沙井位于长沙城南的回龙山下西侧,天心阁东南方约一公里处,自古以来为江南名泉之一。泉水从井底汩汩流出,清澈透明,甘甜可口,四季不断。白沙古井始凿于何时,已无法考证出来。明以前的长沙地方史志俱已散佚,所剩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刊印的《长沙府志》载了关于白沙古井的简介。可见此时白沙井已大大地有名了。民谣称:“无锡锡山山无锡,平湖湖水水平湖,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
清乾隆年间,将它与天下名泉济南趵突泉、贵阳漏突泉和无锡惠山泉相媲美,自明清以来,长沙人民世世代代饮用此水,前来取水者络驿不绝,即使西城区、北城区一带的居民也在这里挑水,即使到了晚上也不停止。更有不少穷苦人家在这里取水,卖给有钱人家,以此为生。清末以后,挑卖沙水的人大多都在白沙古井旁边定居了,白沙井一带人丁兴旺,遂形成白沙街。白沙古井可说是长沙生命之泉。正因为如此,自清末以来,官绅恶霸多想方设法妄图垄断白沙井水。清光绪年间,善化知县曾在井后立碑,将白沙井划为官井、民进,并订立用水章程。民国初年,又有军阀在井旁立一个“告示”碑。旧时,当地还有“挑水会”,凡挑卖沙水的人须先交银元数元入会,取得条据,方可取水。解放以后,白沙井回到人民手中,人们才真正自由地畅饮白沙水。1950年,市人民政府为保护古井,特拨款维修古井,建立石栏,铺砌地面,使白沙古井成为长沙解放后最早得到修复的名胜古迹。
开国领袖毛泽东在诗词中说:“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沙水、长沙水指的都是白沙井之水。白沙泉水,水质纯清,泡茶色味殊绝,酿酒芳香醇厚,煎药、熬汤皆极佳,而且无论冬夏、泉眼不溢,泉井里经常保持同样多的水量,永不枯竭。至今许多居民仍不辞远劳,来这里取水以作饮用。待会儿大家参观时就会看到人们取水的场景。
名酒白沙液,曾经用此水酿制。关于利用白沙井所在山脉(古称锡山)的泉水酿酒,历朝很多人皆予以赞赏。晋代文学家谢惠连有“饮湘美之醇酵”之赋,唐代诗人杜甫也有“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之佳句。
古人对白沙古井的评价也是很高的。清代黄本骥在《湖南方物志》中说:“长沙之酒,自古有名”。白沙井最早只一眼泉,明末,水分为两个眼,其后又增二眼,现为四眼。白沙井旁原有亭榭楼台,曾多次修复,后毁于战乱。解放后,白沙井经多次修整,井台铺花岗石,四周围以石栏,坡侧植以树木,南北井中央立了“白沙古井”石碑。
2000年,长沙市政府应市人大提出“保护白沙古井、建设古井公园”的议案要求,决定修建白沙古井公园,并且效仿古制,号召民间捐建,消息一出,就有很多的人响应,有的捐款,有点捐古,有的捐花卉,更有三湘文人画士现场绘画,义卖书画筹款。2001年10月1日古井公园正是向长沙市民开放。
公园大门是一个四柱三洞的牌坊式建筑,中间两柱分别刻着“高天聚风月一园是造物之无尽藏好为寄兴怡神地”和“古井媲潇八景看游人之所共适都在廉泉让水间”,横批为“白沙古井”,进门后是一片由条石铺的广场,广场各处有参天古树。广场北面建有一两层楼的苏州园林式的白沙茶艺馆,茶馆尚未开放。
公园的灵魂当属公园中央的白沙古井,井区背靠仿古而筑的小土山,井周围的麻石栏杆将山与井分隔开来。井区用大块条石砌成略低于地面的扇形小广场,四眼方井,水从穴底上涌,与井口持平,多余者沿石条缝隙流到小广场两侧的沟渠中排走。前来取水的人们络绎不绝,盛水的工具更是五花八门,可乐瓶、食用油壶、塑料酒壶,更有甚者提来了矿泉壶,水声哗然,人声鼎沸。
第二篇:白沙壁画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到云南丽江来做客我是今天为大家服务的导游,我姓刘,大家可以叫我刘导,当然,如果大家称呼我“胖金妹”呢我也会乐此不彼了,因为在丽江它就是纳西语中美女的意思了。我在这里希望大家在我的带领和介绍下能够对丽江白沙有更多的了解,能够得到很好的收获过完开心充实的一天。
我们今天即将到达的地方是白沙,白沙是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的一个乡,坐落于玉龙雪上下由北向南倾斜的一片沙土地上,因为地表多有白色纱粒而取得这个汗语名称。其于丽江城北约10公里,北临玉龙雪山,南至龙泉,西依芝山,南距丽江古城8公里,是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小镇,是纳西族在丽江坝的最初聚居地,也是丽江木氏土司的发祥地,为纳西族最早的政治中心。境内白沙古街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白沙壁画,旅游资源十分富集,极具开发价值,历史有数万年之久,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淳朴的民风民俗。
我们今天的重点是在白沙壁画上,据史料记载,明朝时期,是丽江木氏土司正值鼎盛之时,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为显其富有,因此他大营宫室,建成了一批颇具规模的建筑群。现存的白沙琉璃殿、大宝积宫和大定阁等庙宇均为该时期所建。白沙壁画因吸收了汉族绘画中精细、洗炼的笔法,融汇了众教绘画中流畅绚丽的风格,又不乏纳西族性格中的粗犷,所以成为了壁画艺术中的珍品,是极为珍贵的文物,其中大宝积宫和琉璃殿所保存的壁画是丽江白沙壁画的代表和精华,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沙壁画以其别具特色的绘画艺术风格和珍贵的历史文化内涵,深深吸引着国内外游客,每天到此观光游览者络绎不绝。
好了,在不知不觉中呢我们的旅游车已经进了停车场了,下面呢我将带大家一同进去参观,参观结束后呢请大家在这里集合。
大家注意了,我们现在的位置就是文昌宫了,文昌宫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后由清道光年间任贵州镇远总兵官的白沙古镇人和耀曾捐款扩建。其坐北朝南。请大家随我进入景区参观。迎面照壁上写着“玉璧金川”的四个大字是清代丽江郡丞聂瑞题写在玉龙雪上下的,是对丽江的概括,也是对玉龙雪山和金沙江的赞美。下面我们进入《木氏土司历史文化展》得三个展厅一探究竟:首先是“族源厅”,这个展厅主要介绍纳西族的历史渊源。纳西族源于战国末期的黄河上游地区,而后南下,先到岷江流域,再到雅砻江和金沙江流域,最后集中在滇西北的玉龙雪山的周围地带,汉晋时期称其为“摩梭夷”,唐代称其为“磨些”,这个“些”是现在“一些”的“些”,而当时的音为“摩梭”的“梭”。他们自称“纳”、“纳西”、“纳日”等。接着是第二个展厅,“木氏厅”。木氏的祖先源于从盐源西迁的纳西先
民,当时在白沙岩脚居住称为“岩脚院”。1253年,忽必烈南征,木氏先祖阿将迎忽必烈,被任“茶汉章官民官”首领,后改为“丽江路军民总官府”,阿良阿胡把“丽江路军民总官府”从金沙江边的石鼓搬迁到丽江八字的白沙,这个展厅只要介绍的就是这段历史。第三个就是“白沙风物厅”了,这个展厅是丽江民族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一个缩影。它说的是玉龙雪山是南国最高的山峰,白沙是纳西族进入丽江坝子的最早落脚点。从清末以来很多进入丽江中外科学家、探险家都在白沙留下过他们的足迹。在这文昌宫的后院正殿中供奉这的就是文昌帝君了。文昌帝君本名为张亚子,他笃信道教,在四川宣传道教教义,死后因人们敬仰他的品质而在七曲山建了他的庙宇,名为“清虚观”,并立碑刻上“梓潼君”,成为梓潼神,供人祭拜。说到这里呢正准备考试,或自己的亲戚朋友正面临考试的呢就得好好的拜拜他了,为什么呢?这就和我们接下来介绍到的有关了,元朝的仁宗赐封其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简称“文昌帝君”。这个封号出现文昌二字,就和文昌星的向阳结合起来,从此梓潼君就成了文章、学问之神,掌管文昌府的事务。由于历代帝王的大力i推崇,文昌君又成为长官考试命运、主宰士子功名利禄之神。农历的二月初三时文昌帝君圣诞,每到这一天呢古代读书人都要到文昌宫举行奉祀文昌帝君的仪式。当然农历二月初三我们是不一定能来,但是现在来到他的面前而借此机会向他摆一摆还是可以的,希望他能够保佑我们身边的朋友们身成名就啊。
接下来呢我们看一下琉璃殿。琉璃殿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也就是1417年。此殿原是供奉“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的殿堂,现存有壁画16幅,每幅高1.2米,宽0.6米,构图简单,色彩暗淡,是丽江壁画中年代最早的作品。琉璃殿里画的如来、观音以及各种佛神,是纯粹根据汉传佛教的题材来画的,都有汉字提款而没有藏族绘画的痕迹。
我们再去看看大宝积宫。大宝积宫殿建于明朝万历十年,即1582年。其取名出自《大宝积经》,现存壁画12幅,总的来说具有三大特点:一是画面内容同时表现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道教的神像,所谓三教合一。二是突破了宗教题材的局限,表现了明代边疆社会的侧面。三是在艺术风格上融会汉族、藏族、白族、纳西族的绘画技法,所谓多种画风融会贯通,这种艺术现象在中国的其他地方是闻所未闻的。大家请看大宝积宫顶部的藻井,在道教的八卦图中心,并没有绘制原有的太极图,而是换上了梵文的“郎酒王丹”,是由佛经上说的十种自在之权的每梵文的缩写后组合而成。外围的八卦符号则属道教文化。再往外的四角有四只蝙蝠,它既有汉文化中的“四时纳福”之意,蝙蝠本身也曾是纳西族的吉祥物,最外边画的龙则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吉祥物。这幅藻井绘画,是反映丽江多元文化特征的一个典型。据说过去大宝积宫住着喇嘛,前面的琉璃殿中住着和尚,大家各念各的经,相安无事。
据考证啊,白沙壁画除了大定阁部分是清初重建是补绘的以外,其他是在明朝两百多年里,先后由各民族的众多画师完成的,其中有江南人马肖仙、中原道士张氏、藏族画工古昌、纳西族画匠和氏东巴,以及来自大理白族杨氏画师。可以说,白沙壁画是各族人民传统友谊的结晶。此外,白沙壁画虽然晚在明末才完成,但仍能看出人物圆润丰满的唐代画风,所以有人形容白沙画壁是“眀画唐风”。在元明时代,汉文化大规模进入丽江,加之汉、藏、白、纳西等民族杂居共处,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纳西族呢采用了兼容并蓄的策略,明代木氏土司出于巩固统治的目的,也对各种宗教采用了兼容政策,因此使丽江成为一个多元宗教文化区,而丽江壁画也正是这种多元文化的反映,因此丽江壁画有别于其它地方的壁画。总而言之,丽江白沙壁画从内容到艺术风格都突出表现了宗教信仰和艺术创作的大融合,它是中华民族文化交流的果实,是古代各族人民和睦的象征,是研究民族史、艺术史和宗教史的珍贵材料。
各位游客朋友,我们今天对白沙的参观游览就到这里了,小导在这里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在这里也祝愿大家在丽江接下来的旅途中能够愉快的度过。现在请大家跟我反回停车处,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呢我们再返程中再一起探讨。篇二:丽江-白沙壁画 丽江景点介绍:白沙壁画 白沙古镇
位于丽江古城以北约8公里,北临玉龙雪山,南至龙泉,西依芝山,是丽江最古老的集镇之一,是纳西族在丽江坝的最初聚居地,也是丽江木氏土司的重要发祥地。现存有明代建筑大宝积宫、琉璃殿、文昌宫等,著名的白沙壁画就在大宝积宫内。其实,丽江壁画不仅仅在白沙古镇有,大研古镇、束河古镇、中海、漾西、雪嵩等村镇的十多处寺庙中都可以看到,但白沙壁画是保存得最为完好,规模最大的壁画。
交通:从丽江古城打车前往,来回费用约40元。也可乘6路公交车,至白沙路口下车,车费2元,然后步行前往,走路约十分钟。
门票:10元篇三:丽江古城部分导游词
古城民居
下面我们前往“纳西四合院”参观!古城民间在广泛吸收汉、白、藏等民族的建筑文化的同时,也把本民族的建筑文化和审美意识融于其中,形成许多具有纳西特色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样式。前后院一进数院的建筑形式,在门楼、前楼的设置,天井铺地、六合门及其装饰灯方面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的色和民族特色。说到这我们走进去看看吧,这里的“四合五天井”就是东南西北四坊房屋,每相邻两坊之间有一个小天井,再加上中间的大天井共五个天井,所以叫“四合五天井”。着四坊房屋的楼上楼下都是想通的,所以也叫“走马转角楼”。
木府
各位朋友,大家有看过电视连续剧《木府风云》的吧?《木府风云》就是在木府内取景、拍摄的,想必大家在欣赏剧情的同时,也沉醉于丽江的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里了。现在就让我们真真切切的去木府一览究竟吧!
大家游了古城,游了四方街,如果说四方街是古城的中心,那么,木府就是古城的心脏,也是丽江古城文化的“大观园”了。纳西族姓木的土司曾统治丽江470年,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共沿续了二十三代,建造了这被人称为“丽江紫禁城”的木府。木氏土司对朝廷忠义不贰,曾多次得到皇帝的嘉奖,这忠义坊就是明朝的万历皇帝批准建造的,人称“大理有名三塔寺,丽江有名石牌坊”。
大家请看,这里就是木府了。木府的整体构造,由东往西,就是我们刚刚看到的忠义坊,然后依次是眼前的大门,照壁,议事厅、万卷楼、护法殿、过街楼,光碧楼、玉音楼、三清殿一字排开。
我们现在看到的木府,是在1996年的七级地震后修建的。这是议事厅,议事厅端庄宽敞,气势恢弘,是土司召见贵客的地方。看,议事厅的门梁上面,高挂着三块牌匾,都写着“诚心报国”四个字,分别是明朝的洪武、永乐、嘉靖三位皇帝的褒奖。那么朝廷为什么如此倚重木氏呢?这是因为,纳西族生活在金沙江上游的江湾腹地,北有吐蕃,南有南诏大理。这两大地方势力常常成为中央王朝西南边疆的不安定因素,所以纳西族的向背举足轻重。
这是万卷楼,万卷楼有三层,看,第二层没有窗户,从楼底看不出第二层,所以里面收藏了许多珍贵的书籍。简单地说,这万卷楼,一楼读书,二楼藏书,三楼写书,是一个书藏万卷、书香满屋的地方。现在你们可以进去自己参观,请遵守馆内秩序,书籍能看不能摸哦!万卷楼后面便是护法殿。它是土司议家事之殿,这里除了摆放有木氏祖先的牌位外,还有长凳、棍棒等体罚的工具,一看就知道这里
是木老爷动用家规家法、管教子女的地方了。看来很像平时我们所说的祠堂了。
过了护法殿,走过一条古代的过街天桥,这过街天桥可算是木氏土司因地制宜,以民为本的一个创造。这样的设计,官民相安,互不干涉。让我们登上木府的光碧楼。这是1:300的古城模型,在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古城和木府的全貌。这是玉龙桥,是古城的北入口,这是西河、中河、东河。有谁在古城中迷了路,那么,溯流而上就一定能走到玉龙桥。这些图片表现了丽江丰厚的历史文化和壮美的自然风光,请大家浏览。
过了玉音楼,就来到了木府中轴线上的最后一个建筑——三清殿。在这里可以鸟瞰古城和木府,我们可以看到徐霞客笔下的古城“居庐骈集,萦坡带谷”,木府的“宫室之丽,拟于王者”了。
木府是一座辉煌的建筑艺术园林,它充分反映了明代中原建筑的风采,同时保留了唐宋中原建筑中的古朴粗犷。
游览丽江古城,不应错过还有纳西古乐。纳西古乐这一被国外称为“在中国各地已经失传的音乐”,它由《白沙细乐》和《丽江洞经音
乐》两部分组成。纳西古乐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变化,形成了汉族和纳西族音乐相融合的独特风格,具有浓厚的民族民间色彩。住在丽江古城,夜晚最美好的安排莫过于去聆听纳西古乐了。
好的,游到这里,各位对古城可算是一饱眼福了,我们的旅途也要结束了。在这段快乐的时光里,咱们浏览了享誉海内外,具有“中国的威尼斯”、“高原姑苏”美称的——丽江古城,谢谢大家一路上对我和小普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大家的热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希望我们的服务能给大家留下一些美好的回忆。
第三篇:杏花村古井文化园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非常欢迎你们到杏花村古井文化园参观游览,我是景点导游×××。池州杏花村以杜牧的《清明》诗而闻名,古有杏花村十二景,复建杏花村是池州几代人的梦想,这座牌坊就是杏花村复建的一个重要标志,牌坊上的“杏花村”三个字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艾青题写的。大门两边有一幅对联:“旭日照池州出墙红杏引春风四时飘绿雨,晓钟惊世界耀眼琼花香碧宇千里醉丹霞”,寓意改革开放的春风和池州优美的生态环境引来无数外商来池州投资兴业,也才有了杏花村复建的开始,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古井文化园就是旅欧华侨詹晓荣先生投资兴建的,下面就请大家随我进园参观,一起探寻杜牧笔下的杏花村。我们正前方这座山,上面刻有杜牧的《清明》诗,是大书法家启功的手迹,让我们走近看看。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首诗的书写不是按照正常的四句诗进行排列的,其实古时候人写字很多都是这样的。传说古时候有个书法家用此诗为人题写纸扇,持扇者不知扇上为杜牧之诗,便把它读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样一读便成了一首绝妙的好词,不知道是巧合还是艺术家的共同灵感,我们启功老先生写这首诗也是这样的。有关《清明》诗的有趣话题很多,相传清代大文人纪晓岚,就是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纪晓岚,觉得该诗不够精炼,便每句删去两字,成了五绝:“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后来也有不少人改过此诗,但真正流传到现在的还是杜牧的这首《清明》诗。(关于《清明》诗的传说还有很多故事,大家有兴趣可以买一本我们公司编的《旅游指南》看看。)接下来我们看山的另一侧,是公园的园记和杜牧的生平简介。下面我就把杜牧的生平作一下简单介绍:杜牧,陕西人,靠近现在的西安市,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后人为区别杜甫称其为“小杜”。公元844年开始杜牧在池州做了两年的州官,当时叫刺史,足迹遍布池州美丽的山水。留下诗歌40多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清明》诗。杜牧在池州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如减轻赋税、抓社会治安、造计时器、修建一些颇有影响的建筑等等。但真正和旅游有关的还是保护九华山的寺庙,当时在845年的时候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灭佛”活动,杜牧对九华山刚兴起的寺庙进行了有效的保护,为后来九华山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然我们今天看到的九华山可能就是两样的,所以池州老百姓永远地记着他,现在池州市的很多地名也和他有关,如杜湖、杜坞大桥等。我们在规划中准备在公园的东侧建一座杜公祠(杏花村过去就有杜公祠,是杜氏后人所建,清代知府李暲撰写《建杜公祠记》,现在遗址早废。)现在我们向前走,顺着我手指的方向是一颗古老的树,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树吗?是樟树,樟树是我们池州市的市树,那你们知道我们池州市的市花是什么花吗?是杏花(池州市树市花是2002年3月29日池州市第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八项会议通过的)。大家请随我这边走,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杏花村千年古井遗址所在地,这座颇具唐朝风格的建筑就是黄公井院,(指着对联)“红杏花开泉香一井,黄垆酒熟诗醉千秋”,很有气势吧。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口井吧,这口井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井的内壁四周都是青砖砌成的,深有9米,据文物部门考证确是唐代古井,有1000多年的历史。大家再看一下井边“杜刺史行春处”这块碑,是由明代大文人李歧阳题写的。(指着雕像)这是黄公的雕像,旁边一副对联:“幸得仙人传绝技,欣将名酒醉奇葩。”传说当年黄公酿得一手好酒,供不应求,仙人铁拐李路过此处,看到黄公夫妇忠诚勤恳,就暗中点化井水帮助他,后来在酒供不应求时井水都可以当酒卖,黄广润的夫人说:“酒虽好,猪无糟。”
这黄公美酒大家要不要品尝一下,当年杜牧就是喝了黄公酒才诗意大发写下那首《清明》诗的,现在请我们现代杏花女把杜牧第一次品黄公酒的故事和大家说一遍,愿意品尝的就动手吧。(杏花女叙说这个典故)在清明这一天,杜牧一人私离刺史府,他久闻黄公酒的名气,于是慕名而来,到了黄公酒垆,当时没有什么客人,只有杏花女一人在那,杜牧让杏花女拿酒,但杜牧喝了之后觉得酒不好,不够香醇,说:“有没有好酒呀”,杏花女说:“好酒是有,但我要出一个上联,你若能对上来,就给你喝”然后,杏花女出了一个上联:“白锡壶腰中出咀”,杜牧没对上来非常后悔,当看到杏花女锁门,突然灵光一闪,对出了下联:“黄铜锁腹内生须”,杏花女就给他喝了黄公酒,杏花女要杜牧把这幅对联写下来纪念,不过杜牧在题名的时候没有直接把他的名字题上去,而是用了“半亩山林半亩地,一曲牛歌一卷文”,杏花女一看,大吃一惊,慌忙跪下,说到:“不知杜大人到此,多有得罪,还望大人海涵。”其中“半亩山林半亩地,一曲牛歌一卷文”指的就是杜牧,而如今,这铜锁,还有杜牧喝酒的酒壶,都保存在杏花村村志馆里。
(继续向前走)这是贮藏黄公酒用的酒窖,这里面的黄公酒有几十年的历史。大家请这边走,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吟诗台,过去村里有个小亭子,专为文人吟诗作赋用的,自从当年杜牧留下《清明》诗后,杏花村名声大振,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吟诗作赋,赏花沽酒。据《杏花村志》记载,共有300多位诗人留下诗词1000多首,所以杏花村又被称为“天下第一诗村”。现在的吟诗台不但定期举办诗会,还举行各种各样的文艺演出,主要以我们家乡黄梅戏、傩戏、傩舞、民歌为特色。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四篇:杏花村古井文化园导游词
杏花村古井文化园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非常欢迎你们到杏花村古井文化园参观游览,我是景点导游×××。
池州杏花村以杜牧的《清明》诗而闻名,古有杏花村十二景,复建杏花村是池州几代人的梦想,这座牌坊就是杏花村复建的一个重要标志,牌坊上的“杏花村”三个字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艾青题写的。
大门两边有一幅对联:“旭日照池州出墙红杏引春风四时飘绿雨,晓钟惊世界耀眼琼花香碧宇千里醉丹霞”,寓意改革开放的春风和池州优美的生态环境引来无数外商来池州投资兴业,也才有了杏花村复建的开始,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古井文化园就是旅欧华侨詹晓荣先生投资兴建的,下面就请大家随我进园参观,一起探寻杜牧笔下的杏花村。
我们正前方这座山,上面刻有杜牧的《清明》诗,是大书法家启功的手迹,让我们走近看看。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首诗的书写不是按照正常的四句诗进行排列的,其实古时候人写字很多都是这样的。传说古时候有个书法家用此诗为人题写纸扇,持扇者不知扇上为杜牧之诗,便把它读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样一读便成了一首绝妙的好词,不知道是巧合还是艺术家的共同灵感,我们启功老先生写这首诗也是这样的。有关《清明》诗的有趣话题很多,相传清代大文人纪晓岚,就是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纪晓岚,觉得该诗不够精炼,便每句删去两字,成了五绝:“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后来也有不少人改过此诗,但真正流传到现在的还是杜牧的这首《清明》诗。(关于《清明》诗的传说还有很多故事,大家有兴趣可以买一本我们公司编的《旅游指南》看看。)
接下来我们看山的另一侧,是公园的园记和杜牧的生平简介。下面我就把杜牧的生平作一下简单介绍:
杜牧,陕西人,靠近现在的西安市,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后人为区别杜甫称其为“小杜”。公元844年开始杜牧在池州做了两年的州官,当时叫刺史,足迹遍布池州美丽的山水。留下诗歌40多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清明》诗。杜牧在池州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如减轻赋税、抓社会治安、造计时器、修建一些颇有影响的建筑等等。但真正和旅游有关的还是保护九华山的寺庙,当时在845年的时候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灭佛”活动,杜牧对九华山刚兴起的寺庙进行了有效的保护,为后来九华山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然我们今天看到的九华山可能就是两样的,所以池州老百姓永远地记着他,现在池州市的很多地名也和他有关,如杜湖、杜坞大桥等。我们在规划中准备在公园的东侧建一座杜公祠(杏花村过去就有杜公祠,是杜氏后人所建,清代知府李暲撰写《建杜公祠记》,现在遗址早废。)
现在我们向前走,顺着我手指的方向是一颗古老的树,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树吗?是樟树,樟树是我们池州市的市树,那你们知道我们池州市的市花是什么花吗?是杏花(池州市树市花是2002年3月29日池州市第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八项会议通过的)。
大家请随我这边走,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杏花村千年古井遗址所在地,这座颇具唐朝风格的建筑就是黄公井院,(指着对联)“红杏花开泉香一井,黄垆酒熟诗醉千秋”,很有气势吧。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口井吧,这口井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井的内壁四周都是青砖砌成的,深有9米,据文物部门考证确是唐代古井,有1000多年的历史。大家再看一下井边“杜刺史行春处”这块碑,是由明代大文人李歧阳题写的。(指着雕像)这是黄公的雕像,旁边一副对联:“幸得仙人传绝技,欣将名酒醉奇葩。”传说当年黄公酿得一手好酒,供不应求,仙人铁拐李路过此处,看到黄公夫妇忠诚勤恳,就暗中点化井水帮助他,后来在酒供不应求时井水都可以当酒卖,黄广润的夫人说:“酒虽好,猪无糟。”
现在我们从后边走,去实地看看酒是怎样酿出来的,酒糟又是什么样的。(手指酒坛)这块空地上的大酒坛,有4米多高,是贮藏黄公酒用的,黄公酒是我们公司注册的商标,那个小井样的标志是我们公司的徽标。现在我们可以闻到酒香了,(走进酿酒坊)这位就是黄公的后代黄师傅,这是发酵池,这是煮熟的饭,酿酒要用米和糠,100斤大米要兑20斤糠呢,现在我把工艺流程向大家介绍一下:首先将大米隔锅蒸熟,待熟饭冷却至40℃左右放入酒麯等发酵材料,再入发酵池发酵,10天后起池再上锅蒸,利用循环水加热后出酒。
第五篇:杏花村古井文化园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非常欢迎你们到杏花村古井文化园参观游览,我是景点导游×××。
池州杏花村以杜牧的《清明》诗而闻名,古有杏花村十二景,复建杏花村是池州几代人的梦想,这座牌坊就是杏花村复建的一个重要标志,牌坊上的“杏花村”三个字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艾青题写的。
大门两边有一幅对联:“旭日照池州出墙红杏引春风四时飘绿雨,晓钟惊世界耀眼琼花香碧宇千里醉丹霞”,寓意改革开放的春风和池州优美的生态环境引来无数外商来池州投资兴业,也才有了杏花村复建的开始,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古井文化园就是旅欧华侨詹晓荣先生投资兴建的,下面就请大家随我进园参观,一起探寻杜牧笔下的杏花村。
我们正前方这座山,上面刻有杜牧的《清明》诗,是大书法家启功的手迹,让我们走近看看。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首诗的书写不是按照正常的四句诗进行排列的,其实古时候人写字很多都是这样的。传说古时候有个书法家用此诗为人题写纸扇,持扇者不知扇上为杜牧之诗,便把它读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样一读便成了一首绝妙的好词,不知道是巧合还是艺术家的共同灵感,我们启功老先生写这首诗也是这样的。有关《清明》诗的有趣话题很多,相传清代大文人纪晓岚,就是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纪晓岚,觉得该诗不够精炼,便每句删去两字,成了五绝:“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后来也有不少人改过此诗,但真正流传到现在的还是杜牧的这首《清明》诗。(关于《清明》诗的传说还有很多故事,大家有兴趣可以买一本我们公司编的《旅游指南》看看。)
接下来我们看山的另一侧,是公园的园记和杜牧的生平简介。下面我就把杜牧的生平作一下简单介绍:
杜牧,陕西人,靠近现在的西安市,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后人为区别杜甫称其为“小杜”。公元844年开始杜牧在池州做了两年的州官,当时叫刺史,足迹遍布池州美丽的山水。留下诗歌40多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清明》诗。杜牧在池州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如减轻赋税、抓社会治安、造计时器、修建一些颇有影响的建筑等等。但真正和旅游有关的还是保护九华山的寺庙,当时在845年的时候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灭佛”活动,杜牧对九华山刚兴起的寺庙进行了有效的保护,为后来九华山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然我们今天看到的九华山可能就是两样的,所以池州老百姓永远地记着他,现在池州市的很多地名也和他有关,如杜湖、杜坞大桥等。我们在规划中准备在公园的东侧建一座杜公祠(杏花村过去就有杜公祠,是杜氏后人所建,清代知府李暲撰写《建杜公祠记》,现在遗址早废。)
现在我们向前走,顺着我手指的方向是一颗古老的树,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树吗?是樟树,樟树是我们池州市的市树,那你们知道我们池州市的市花是什么花吗?是杏花(池州市树市花是2002年3月29日池州市第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八项会议通过的)。
大家请随我这边走,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杏花村千年古井遗址所在地,这座颇具唐朝风格的建筑就是黄公井院,(指着对联)“红杏花开泉香一井,黄垆酒熟诗醉千秋”,很有气势吧。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口井吧,这口井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井的内壁四周都是青砖砌成的,深有9米,据文物部门考证确是唐代古井,有1000多年的历史。大家再看一下井边“杜刺史行春处”这块碑,是由明代大文人李歧阳题写的。(指着雕像)这是黄公的雕像,旁边一副对联:“幸得仙人传绝技,欣将名酒醉奇葩。”传说当年黄公酿得一手好酒,供不应求,仙人铁拐李路过此处,看到黄公夫妇忠诚勤恳,就暗中点化井水帮助他,后来在酒供不应求时井水都可以当酒卖,黄广润的夫人说:“酒虽好,猪无糟。”
现在我们从后边走,去实地看看酒是怎样酿出来的,酒糟又是什么样的。(手指酒坛)这块空地上的大酒坛,有4米多高,是贮藏黄公酒用的,黄公酒是我们公司注册的商标,那个小井样的标志是我们公司的徽标。现在我们可以闻到酒香了,(走进酿酒坊)这位就是黄公的后代黄师傅,这是发酵池,这是煮熟的饭,酿酒要用米和糠,100斤大米要兑20斤糠呢,现在我把工艺流程向大家介绍一下:首先将大米隔锅蒸熟,待熟饭冷却至40℃左右放入酒麯等发酵材料,再入发酵池发酵,10天后起池再上锅蒸,利用循环水加热后出酒。
北武当山导游词 ·山西导游词 ·观音堂导游词 ·晋祠导游词 ·广胜寺导游词
这黄公美酒大家要不要品尝一下,当年杜牧就是喝了黄公酒才诗意大发写下那首《清明》诗的,现在请我们现代杏花女把杜牧第一次品黄公酒的故事和大家说一遍,愿意品尝的就动手吧。(杏花女叙说这个典故)在清明这一天,杜牧一人私离刺史府,他久闻黄公酒的名气,于是慕名而来,到了黄公酒垆,当时没有什么客人,只有杏花女一人在那,杜牧让杏花女拿酒,但杜牧喝了之后觉得酒不好,不够香醇,说:“有没有好酒呀”,杏花女说:“好酒是有,但我要出一个上联,你若能对上来,就给你喝”然后,杏花女出了一个上联:“白锡壶腰中出咀”,杜牧没对上来非常后悔,当看到杏花女锁门,突然灵光一闪,对出了下联:“黄铜锁腹内生须”,杏花女就给他喝了黄公酒,杏花女要杜牧把这幅对联写下来纪念,不过杜牧在题名的时候没有直接把他的名字题上去,而是用了“半亩山林半亩地,一曲牛歌一卷文”,杏花女一看,大吃一惊,慌忙跪下,说到:“不知杜大人到此,多有得罪,还望大人海涵。”其中“半亩山林半亩地,一曲牛歌一卷文”指的就是杜牧,而如今,这铜锁,还有杜牧喝酒的酒壶,都保存在杏花村村志馆里。
(继续向前走)这是贮藏黄公酒用的酒窖,这里面的黄公酒有几十年的历史。大家请这边走,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吟诗台,过去村里有个小亭子,专为文人吟诗作赋用的,自从当年杜牧留下《清明》诗后,杏花村名声大振,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吟诗作赋,赏花沽酒。据《杏花村志》记载,共有300多位诗人留下诗词1000多首,所以杏花村又被称为“天下第一诗村”。现在的吟诗台不但定期举办诗会,还举行各种各样的文艺演出,主要以我们家乡黄梅戏、傩戏、傩舞、民歌为特色。
这匹石马传说是铁拐李的座骑,相传当年酒仙铁拐李,一天酒瘾大发,于是便骑马来到杏花村,大过酒瘾,喝了三天三夜,终于醉倒在一个小池边,后人称这个池子为“醉仙池”,大家看这个池子象不象个酒葫芦。
前面的这个亭,我们称它为“杏花亭”,这个亭子呢,就是当年为一些文人墨客来这里会友观景而特别建造的,此亭最早在嘉靖四年(1525年)由山西蒲州人张邦教兴建的,并撰联“胜地已无沽酒肆,荒村忽有惜花人。”后来此亭又于崇祯年间由时任池州知府的顾元镜重修。亭内书有杜牧《清明》诗中的石碑而成为杏花村的象征。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看到这个粉墙青瓦的建筑呢,就是陆舫,据历史记载最初是一座小桥,由于风景优美引得无数才子佳人来此赏景叙情,到明朝时贵池县令成都人张灿垣修建了一下,取名“陆舫”。
相传杜牧在池州任刺史时,经常带着他的官妓程氏到这一带饮酒作诗,程氏能歌善舞,懂诗作词,深得杜牧的喜爱。在唐代,县令、县尉都在全国范围内调动,不能带家属,杜牧当时四十多岁,许多生活料理都是官妓程氏长期服侍,这样,就成了他的次妾,当时唐代明文规定,所有地方官不能取民间的女子作妻妾,杜牧只好将已怀孕的程氏嫁给了石埭县长林乡乡绅杜筠,生下了杜牧的儿子杜荀鹤,后来人们改称程氏为鹤娘。
现在在我们池州市石台县长林乡和贵池茅坦生活的杜氏的家族便是杜牧的后裔。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的这个古建筑呢是村志馆,大家请看这有一幅对联,上联是“村在池阳杜诗物候能为证”,下联是“志存馆内赵客图文足释疑”。这里的“村”指的就是我们的“杏花村”,“池阳”就是贵池的别名,“杜诗”指的就是大诗人杜牧的《清明》诗,“物候”指的就是江南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景致。“志存馆内”的“志”指的就是“杏花村志”这本书,“赵客”指的就是《杏花村志》的作者郎遂,“图文”指的就是我们《杏花村志》里的图文介绍,《杏花村志》是唯一被收入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文献《四库全书》的村志。现在就让我们进去看看,这里有一块石碑刻的是古杏花村全景图,另外我们准备把杏花村志共12万多字,全部刻在墙上。虽然杏花村的争论由来以久,其中以山西的汾阳和安徽贵池为最,多数人也认为“酒是山西的好,村是贵池的真”,但我们还是希望通过史料让更多的人知道真正的杏花村在我们贵池。
各位游客,这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就是焕园,据记载,宋朝末年有位大官郎文韶因不愿入元朝为官,到杏花村隐居,建数间房屋,郎氏家族逐渐成为杏花村望族。到了清代,郎遂为纪念先祖在遗址上复建了焕园,今天我们又重新修建了这座名宅。大家请看这门上的对联“焕珠还异彩,盛世扩名园。”焕园又名“郎遂故居”。郎遂是贵池杏花村人,清代文学家、诗人。康熙时上过太学,从20岁开始起稿撰修《杏花村志》前后共十一年。现在就让我们进去参观一下。(介绍屋内陈设、郎遂的挂像、对联等)
各位游客,杏花村古井文化园的游览到此就全部结束了,欢迎下次有机会再来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