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语文学习的积累与感悟
关于语文学习的积累与感悟
——牡丹江公益人文大讲堂讲稿董一菲
很高兴能与大家在2011年人文大讲堂第一场报告一同分享《关于语文学习的积累与感悟》,下面我们一同来探讨交流。在屏幕上的题目用红色字体突出两个关键词:积累和感悟。这两个关键词和语文学习关系密切,是语文学习不可绕过的两个重镇。
一、语文学习积累感悟的重要性
语文学习不是一日之功,也不可一日无功。
大家体会一下“不是一日之功”。它强调的语文学习是一个长久的过程,语文学习重在过程之中,这就是积累,这就是感悟。“不可一日无功”这句话说起来有点残酷,强调的是语文学习恒久的坚持,不可中断,时时刻刻点点滴滴,不能既打鱼又晒网。
关于语文是什么,我们是能够达成共识的:语文承载的是我们五千年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它的载体就是语文,中华文化既然如此博大精深,所以语文学习不可一日无功。大家学过数理化,数理化的解题讲究“举一反三”。老师教一个定理,一个公式,一个例题,考验你学习能力的一个方面就是能否举一反三,能否触类旁通。语文则不同,很多时候语文讲究的是“举三反一”。读的多了,体会很多,慢慢就有了语感,懂得了这就是盛唐诗的特点,这就是魏晋诗的特点,这就是晚唐诗的特点。这就是雪莱,这就是拜伦,这就是斑斓的李贺,绝不是飘逸的李白,这就是举三反一的结果。“举三反一”是学语文的一个要诀,一个秘笈。说是一个秘笈,其实是一个“笨功夫”,就是不断积累,不断感悟。
大家看,屏幕有四个词: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熏陶渐染、文火慢煮。这就是语文,这就是语文的积累和感悟。
第一个词叫做“绳锯木断”,何为绳?既是绳子,又不是绳子。高中语文课本有一篇荀子的文章《劝学》,其中有这样一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这里的绳是什么绳?就是墨线。一个木匠做木工活用的墨线,很细,是绳,也是线,但就是这个线却可以当锯,木头为之断。这说明什么?这就是语文的功夫,就像荀子所说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就叫“绳锯木断”。
第二个词叫做“水滴石穿”,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天下至柔者莫过于水也”,这句话很好理解,天下最柔弱、最柔情的是水,但就是这水,长久的滴啊滴啊,亿万斯年会使水滴石穿,金金属的坚硬的兵器靠石头来打磨,而石在水的打击下却会洞穿。这里面隐含一个哲理。想起了泰戈尔很抒情的一句话“使鹅卵石至臻至美,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这里同样可以用来说明语文积累的一个道理:学好语文需要大家有耐心,要耐烦。“耐烦”是谁说的话?是沈从文的话,沈从文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家,他以《边城》,他以湘西文学,走向中国,走向世界,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沈从文说做事情要“耐烦”,只要肯“耐烦”,就可以把语文学好。沈从文的学历是小学毕业,他经过了刻苦的积淀,通读古今中外的作品,耐住性子,坐住板凳,做了大学教授,写出了一系列的反应详细生活的作品。,我们难以忘怀他独特的“湘西世界”:“翠翠”,白塔,摆渡的老人,那条黄狗,那些水手,吊脚楼的女子,田园牧歌般的情调,一幅独特的风俗画。
第三个词叫做“熏陶渐染”,这个词要读准,“渐”读阴平,何为“渐染”,渐染是慢慢浸染,是有一个过程的,它不能一蹴而就的。大家都知道郭靖吧,金庸《射雕英雄传》中黄蓉的靖哥哥,郭靖要和一个高手比武,而郭靖刚出道,心里没底。就请洪七公教他降龙十八掌前三掌以求速成,以求应急,结果郭靖应付完场面,还要扎扎实实学一招一式。武功如此,语文亦如此。
“熏陶渐染”,这个又使我想起当代文学另一个大家,他就是《胡同文化》的作者,江苏高邮人汪曾祺。一个著名的作家。汪曾祺的父亲是一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人,书法写得悠然,民乐西洋乐样样精通,据说还会武术,深得老庄之神会,有名士风范,汪曾祺和父亲一起生活了十九年,耳濡目染,那股子语文的精气神,整个是熏出来的,字正腔圆,味道纯正,不是教出来的,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熏出来,汪曾祺的文字功夫才会如此了得。在样板戏的年代,江青也认可他的才华,他是沈从文的学生,深得沈从文的衣钵。汪曾祺读书也很有趣体现了读书的最高境界——超功利的率性阅读,在他老家——江苏高邮,他家的后花园有一棵老树,这棵老树有一个横斜的枝干,少年的汪曾祺在闲暇的时候,拿一块带筋的酱牛肉亦或是榨菜,躺在这老树的横枝上悠然而读,他终身难以忘怀的是这种阅读的时光。于是他从这里出发,带着他沉沉的文学大梦,走向更广阔的人生,成为现当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大家。他是真名士,自风流!学语文要有那份悠然,那份超然,学语文不可急功近利。
第四个词叫做“文火慢煮”,就更形象一点,大家知道大厨讲求火候,学语文也是一样要讲究火候,要文火慢煮,何为文火?文火不是武火,不是急火,是悠然悠哉的小火。大家知道要煲一锅味道鲜美的汤,必须要用文火慢煮,文火入味。学语文绝对不是学数理化,数理化学习可以大火猛攻,就像在攻城,语文学习像是在攻心。语文学习不可用大火,一部经典,一首诗词,要含英咀华。否则语文就成了一锅焦糊的饭。现在的中学语文教育就充斥着利欲熏心和急功近利,充斥的是背道而驰,充斥的是一锅焦糊饭。比如小孩子识字,识字在这里我要做一下说明,识字提前不是坏事,三周岁就可以识字,但关键的是怎么识?一般的方法是这样,送幼儿园今天学七个字,明天学八个字,后天转个幼儿园,再加上休息,时断时续,这种识字是没有帮助的,而多数幼儿识字就是停留在这种状态。识字应该集中识字,应该是在三周岁到六周岁之间,将中国的两千常用汉字熟练,这里熟练指能认就可以,能念就可以。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来不得半点马虎,要扎扎实实稳扎稳打,花费三到四年时间,为孩子的语文学习终身奠基。这是我们传统塾学的精华,我们应该继承。王国维,胡适,如鲁迅、郁达夫,宗白华、朱光潜、梁思成、林徽因„„他们都走过这样一条路。
因为每年都要出去讲课,接触的孩子也多了,自然感触也就多了,许多生活在文化名城孩子,文学积淀也没办法令人满意。,是不是说我们的孩子没学语文,那可是最大的冤案,我们的孩子一直都在学语文,很努力的那一种。许多孩子幼儿园就开始踏上了漫长的语文学习路,家长们也反复地说“孩子学的最多的就是语文”。可是语文的现状却是孩子们错字连篇,词不达意,文不对题,甚至胸无点墨。
这一切是因为我们背离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追求速成,热衷技巧,不能叩问语文之心。
什么是积累?我们不妨再来解释一下,积累其实就是一个语文学习的过程,这个学习的过程对于语文来说,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阅读的过程。语文底子就是书底子。当然,也可以问问自己。我曾对我所教的班级进行过调查,问有多少学生读课外书超过两本,举手的才一半左右,第二高级中学是一所省级示范高中,高二的理科实验班有两个,我教其中的一个,孩子们的读书情况就是这样。而我上一届教的文科实验班,学生们爱读书,能说,能写,即使是在高三三模的时候,仍然能在他们的书包里找到品味不俗的书,甚至还有佛教的《心经》和《金刚经》,而且有几个同学还能背。你看这样的两个班,仅仅相差三年,孩子们的书底子又相差这么一大截。一是应试教育的直接的恶果,素质教育的呼声越高,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应试教育太猖狂了。
正像孔子为什么在春秋时大喊“仁义道德”,因为“仁义道德”在那个时代缺失。为什么有“三八”妇女节,却没有男子节,这正说明了妇女地位不高。为什么大喊素质教育?这正是暴露我们教育的问题。应试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大声呼吁中节节胜利。教育的悖论。某知名中学的初中部,他们怎么学语文,我听到了甚感震惊,从最早的月考到半月考,再从半月考到周考,这还是初一的阶段,这还不够,又从周考到课考,“课考”顾名思义就是一课一考。语文的课文成了什么,语文的课文不再是文质兼美、感染人的东西了,而是成了一个个的考点,被肢解了。学生们的成绩要排名次,老师的成绩也要排名次,这是最好的学校,这里的老师有清华、北大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为了成绩,干脆只讲考点,再好的文章,都不讲了,只是以题的形式来呈现,这就是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当然,我说的可能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
想起我上高中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一个非常出色的语文老师,他说过一句话,是我在学语文的道路上听到最振聋发聩的一句话,他说“语文是慢功夫,立一个竿十年八年不见影”这个话有些夸张,但是却说明一个问题。现在的人,从小学开始就要成绩,初中也要成绩,高中也要成绩,高考必须有一个合适的满意的语文成绩,凡此种种,所以语文就呈现出这样一种令人难以接受的现象。大家会有疑问,你这么说是不是说语文成绩不重要,是不是在为这件事找一个托词,你是不是认为孩子有素质就好了,这里我想借用周国平的一句话,来说明这么一个问题,周国平作为当代著名的哲学家,他在教育女儿的手记——《宝贝,宝贝》中,说过这么一句话:真正把语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教师,他抓起语文成绩来,也不会成问题的。我认同这句话。当一个孩子语文素质非常好,我们自然可以通过集中训练来提高成绩。这里的集中训练,是指高三阶段的集中训练,孩子们需要高考成绩这块“敲门砖”,敲开理想的大学之门。但是我也相信,真是扎扎实实进行语文专业素养的孩子,到了高三集中训练,面对那几套题是不成问题的。我们这里说到的积累,背啊背,看啊看,有的同学会说老师我真的读了,可到最后我怎么还是没有文采,我写东西怎么还是费劲啊,你需要注意语文首先要明确读书和不读书肯定是不一样。我一看孩子的作文,一过目就是可以看出这个孩子读没读过课外书,有人会说,这是不是有些夸张啊。当然不会,这叫开卷有益。
有时候读书入门的时候,不要分什么品味高下,有同学说,董老师,不好意思,我读的书就是金庸的,我读的书就是外国通俗小说之父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不要紧的,都可以读,读书讲究的是随性读,不要急功近利,喜欢读什么就可以读什么。有的孩子说,我就喜欢网络文学。也可以啊,你可以从这里入手。读书的过程,有人形象把它称为“开疆拓土”,大家知道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几个有作为的帝王,他们都在进行“开疆拓土”,如唐代中国的版图是方形的,成吉思汗的子孙打到了多瑙河的岸边,开疆拓土。读书亦是如此,从网络文学入手不是不可以,然后开疆拓土,到读纯文学、读历史、读哲学、读美学等,一点点升华,最后到宗教,我记得上高中时,读书时记得这样一句话“先读自己本专业的书籍,然后哲学,最后到宗教”,当时还想不明白,为什么读着读着,要读到宗教,现在我懂了,真是读着读着就到宗教去了。台湾著名的作家龙应台,曾从台湾席卷世界的“龙卷风”,现在大概五十多岁了,开始对宗教的书情有独钟。有人会说这是不是从此迷信了,从此信佛了,不是这样的,而是探究这个世界的本源,宗教是对世界最原始、最根本的解释。所以要说读书就是好的,以你的兴趣入手,比什么都重要。当你有一定阅读基础,你对阅读有一定兴趣,这个时候在探讨读书的品位也不迟。
仅仅读书不思考,读书不经过自己的内心,不经过情感的发酵,死读书,读死书,这就被称为“书呆子”,被称为“立地书橱”。这类的典型很多的,比如我们语文课本当中涉及到一个人,鲁迅笔下一个人物——孔乙己。这个孔乙己有一句经典的台词“多乎哉?不多也。”是什么东西“多乎哉?不多也”啊!居然是茴香豆。茴香豆这道不伦不类低等次的下酒菜和他文绉绉的表达构成强烈的对比,产生了反讽效果。这个完全可以不文绉绉,“多不多?不太多”这样的表达就可以了。你看这孔乙己学问做得多死板不会变通。他还会告诉人家说,我会“回”字的四种写法,以此来炫耀所谓的学问,真是人生识字糊涂事啊,真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啊。大家都知道孔乙己写不出一篇像样文章,在以文章取仕的时代,他连半个秀才都不是,只是一个童生,一辈子在科举上都没有作为,因为他不会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大家请看大屏幕,屏幕上有两个字,它们都是什么部?(心部)说的好。
什么是“感”?《说文解字》上说,“感”是人对外物的一种感受,是用心体会外物”。感悟山川,感悟日月星辰,感悟历史人生,感悟花鸟虫鱼,总之,用心感受世界,感受一切外物。何为“悟”?悟的右半部是吾,很显然是“我”的意思,这个“吾”既是声旁,又可以理解为形旁,声旁表声,形旁表意,我们可以说“我观心,心观我”,就是这样一个过程。这样一个过程就是悟,如果没有“感悟”,你所有的知识只是知识,不会成为才华,永远不会成为才华。语文知识,要积累,要经过情感发酵,经过心灵的孕育才能变成我们精神的血脉和筋骨,变成你心灵乃至灵魂的一部分。这里有一个内化的过程,作为物质的人如此,我们要摄入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等物质养料,生命才能成长。作为精神的人首先有一个摄入语文养料的问题,之后才是消化理解,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积累和感悟。首先要阅读,当然阅读不可刻意,不可急功近利,这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有的孩子说我读啊读,都读好几本书了,怎么还是写不好作文呢?孩子!这个真的急不得,先把书装在肚子里,它经过岁月的淘洗和酝酿,经过你人生过滤和感悟,总有一天会熠熠生辉的。
我想起一个说书的人,原来中学课本中有一个篇目教《柳敬亭说书》,柳敬亭先天的素质很好,嗓音高,语言表达好,唱的也好,总之有一个说书人天生的好条件,技巧也不错。他说书的第一重境界,只能使听众笑。笑笑而已,笑过而已。后来柳敬亭有拜师学习,反复揣摩说书技巧,过了很久,他达到了第二个境界可以使听众哭了,已经可以让人有所触动有所感动了。后来世事变迁,他遭遇国破家亡,他的人生阅历也完全不同了,当他阅历完全不同了,他说书境界也不同,不是仅仅使人笑,使人哭,而是让人为之震撼,有了一种生命的感动。这是一个人的人生阅历在文学艺术中所起的关键的作用。
佛祖释迦牟尼,他的感悟力超乎常人,但也许要一个漫长的修炼过程。释迦牟尼生来是一个王子,却不在意人间的荣华富贵,佛祖在29岁时出家,他要寻求一种道的方式,他到处修行,甚至是苦修,整整修行六年。如果在座同学能够为语文修行六年,你肯定是一个语文高手。释迦牟尼修行六年,其中包括到雪山上,到荒野里苦修,他都没能得道,没有悟道。最后他在菩提树下,仰望天上的星空与明月,这个时候,忽然间,他就悟道了,这就是著名的菩提树下的证悟。
这个问题说明什么?说明积累是个过程,感悟更是过程。感悟有的时候要讲究一种机缘,所以我们急不得。
大家想一想,要是给“悟”字加上一个修饰词,你觉得加什么修饰词好?咱们来互动一下。
生:悟都是用心用情的,我加“用心”二字。
她认为用心悟,强调“用心”,谁还能加一个简单的修饰词。生:内悟,因为悟是对自身内在一种发觉,所以我们需要向内心寻找我们对外物的一种感悟。
刚才回答问题的海瑜,是我们二中理科班读书最多的孩子。经常和文科班的同学换书来读。这让我想起了《蜗居》海萍和海藻姐妹俩经常在周末交换衣服穿,这是贫穷和虚荣的双重无奈。而我们的海瑜能够与别人换书来读,这可真是另一番境界了。好书大家读,这是最高境界的分享。非常好的!学语文不会影响数理化的学习的。海瑜一直高居理科榜首,我想这就是最好的证明。海瑜的语文素养和她平时的积累和感悟是分不开的,她将来的发展也必然会非常好。
生:从生活中悟‘
实际上中国古人加的字非常好,叫做“妙悟”,悟的最高境界是妙悟。此外,还有“顿悟”,所谓“顿悟”就是积累了好久,在一瞬间灵感一现,就是那瞬间完成飞跃,这就是顿悟,这就是我们苦苦追求的某种境界。如果我们能够坚持积累,总有一天会妙悟,会顿悟。
认识有几种呢?古人说有识识,有智识。何为识识?就是一般认识。还有一种智慧的认识,就叫智慧之识。
在《红楼梦》中有一个大观园的诗魂,她就是林黛玉,林黛玉在大观园中,黛玉是有咏絮之才的。香菱拜她为师,学诗文,这是《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一段文字,找一位同学来为大家读一下,大家思考香菱学诗给我们的语文学习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诗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旸、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黛玉教香菱学诗用的是什么教材?读谁的作品啊?王维、杜甫、李白、陶渊明、应旸、谢灵运、阮籍、庾信、鲍照的诗。下面我想问问大家,这则香菱学诗或黛玉教诗,给我们的语文学习什么样的启示? 学习语文不能不讲方法,“南辕北辙,缘木求鱼”是现在语文学习一种混乱的现象。语文让谁教坏了?究其实质是让不懂语文的人给教坏了,让懂语文却不敢教真正的语文的人给教坏了。先教教孩子“肢解课文”,幼儿园小学化应试,小学初中化应试,初中高中化应试,孩子没有“自留地”,没有徜徉精神,没有独立思考读书发呆的时间。
生:我觉得黛玉教香菱学诗给我的启示是:学语文首先一定要读,有了一定积累,然后有了一种感悟,才可能从内心把你想说的说出来,才会有所成就。
说得好,不仅要读,而且要读就读最好的诗人最好的作品,最好作家的最好作品。
作家汪曾祺小的时候,在家中受到非常好的家学熏陶,后来到西南联大,西南联大的教材选得就非常好。比如选了《论语》中“侍坐”一章,对他一生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侍坐中的精彩的那几句:“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充满了理想主义抒情色彩,体现了诗意的存在。汪曾祺曾经说,我受影响较深的,还是儒家。我觉得孔子是一个很有人情味的,并且是个诗人。他可以发脾气,诅咒发誓。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种阅读决定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有人也许会问,董老师你这是不是矛盾?你刚刚讲了读网络文学也可以,现在却又大谈经典。我认为读书从哪入门不重要,但是你要不断的“升级”,最后一定走向“经典”。要养成纯正文学品味,必须从纯正的文学入手。我们在这里再看黛玉教诗,黛玉是《红楼梦》中一个深谙师道文道的好老师,看他列的书单就好了,一个人是不是一个够格的语文教师,有时就要看看他给学生开了一个怎样的书单。就像评判中医的标准就要看他开的药方一样。黛玉特别会教学生,你看语文甚至作诗让她教的多简单,其实语文教学就应该这么简简单单朴朴素素。如果我们每个孩子,都能按照这个教材去自学,相信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诗翁,咱们不用成为诗翁,咱们却要把语文学到精髓处就好了。看看黛玉的书单和教材吧:王维五言律诗一百首,因为王维的五言律诗;杜甫的七言律诗一二百首,因为老杜的七言律诗无人可比,并且老杜只有151首七律,所以黛玉说是一二百首;李白七言绝句一二百首,李白和王昌龄被称为七绝圣手,七绝是李白最当行;略读的篇章有陶渊明、应旸,谢灵运、阮籍。
积累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积累有四个环节:理解﹑感悟﹑鉴赏﹑记忆。
第一关于“死记硬背”:有人说,“阅读时,‘死记硬背’也很好。” 我同意这种说法。学好语文的一个前提,就是先学会背诵,要有背功。背功是训练的结果,背得越多,功夫越深,背的也就越快,也就越得法。中国传统的文人士大夫多有这一套功夫。茅盾能背整部《红楼梦》,蔡文姬凭借记忆整理父亲蔡邕的文稿。实际上,年龄越小记忆力越好,年龄越大理解能力有了,记忆力明显下降。小学时候是记忆的黄金阶段,小学生记忆力好,这时我们不要贪图孩子是否懂,只要让他“死记硬背”就好了。我自己在教育孩子时也是这样,在小时候让他死记硬背,他背的时候并不懂,但并不影响背诵。这里我要说的“死记硬背”也是个系统的过程,不要今天背诵明天不背诵,家长和老师要做好计划,让孩子有步骤地去背,循序渐进的背。不仅是小学生,即便是高中生“死记硬背”也很好。比如说庄子的《逍遥游》,教材中的一段节选,我们懂了么?似乎懂,我们真的懂了么,肯定不太懂,没完全懂。庄子的许多研究家对《逍遥游》还莫衷一是呢。虽不能真懂,但我们可以背下来,为以后的理解感悟打好基础,庄子的文章很唯美,那种美的形象,那翱翔于天宇的大鹏,还有那畅游深海的鲲,都可以带给我们无尽的想像。所以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语文这个方法将伴随人的一生。
第二点,理解﹑感悟﹑鉴赏﹑记忆,不能绝对分割,是圆融的一体。的确是在学语文过程中,我往往是边理解边感悟,大家记住这四个环节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不能分割的。就像太极中阴阳两级是浑然一体的一样。
语文的积累要重视自主的积累,语文是个性的东西,一个教学方式,一个课堂,一个老师,六十个学生,我们不可能把所有孩子语文上教成一模一样,这是语文教学的大忌,它不是数理化,数理化的答案是唯一,一就一,二就二,不追求个性,追求共性,而语文正好相反,追求个性,张扬个性,如果我们把六十多个孩子,甚至更多的孩子,教成一样,这是一种失败,所以这里要强调自我积累,看到好的句子,看到好的诗文,你要摘抄,你要做积累,化成你精神的血脉,你语言是你一种存在方式。
另外还要记住:理解、感悟、鉴赏、感悟这个过程离不开想象,还要注意融入情感。学语文的人,学好语文的人,可以使自己成为一个相对深情的人。此外还可以使我们成为一个思想高尚的人。“文以载道”嘛!有人说一个热爱托尔斯泰和泰戈尔的人绝不会是个暴力分子,此言得之。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给人的是温暖和谐,拒绝冷嘲反对愤世嫉俗,摒弃玩世不恭,劝导人积极的生活,潇洒的超拔。语文是什么?语文是作用于我们的情感、思想和道德的东西,所以语文的终极目的是为人生,为我们好好的活着,绝对不是仅仅为考试等等。
冯友兰说,人生有四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是人生来就有的,功利境界是我们当下最孜孜以求的,总要叩问“有没有用”。其实有用之用是小用,无用之用才是大用。我们总讲,这个有没有用那个有没有用,在一个比较浮躁的时代,一个什么都讲速度时代,追求什么速成,什么快线,语文既不能“速成”,也不能“快线”。“功利”使人匍匐在大地上,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功利境界是较低状态的境界。既然人有四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生而有之,甚至动物也都拥有,老虎有功利性,狮子有功利性,狼有功利性,以此类推。如果我们的一生只能在这样的精神层面上低空飞翔,多么可悲可叹。这里我想起了一句话,我们人生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来到世界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今生的目的就是把我们自己这块材料雕琢到最高境界,达到最好的程度,发挥得淋漓尽致。语文会让我们的是心飞扬,会让我们诗意的栖居。
既然此生目的如此,语文会让我们拥有一个道德境界,拥有天地情怀。说了这么多,什么能完成,文学语文能完成,但不是唯有语文能完成,既然语文能完成,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我们的道德情感审美观甚至是教学风格来自于什么?可以肯定地说,很大的一部分来自于阅读。尤其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六零后的人八十年正读高中读大学,当时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呈现一种百花齐放的状态,这种盛况之下就有许多作品,这些作品呈现的繁荣态势,就像英国莎士比亚的伊丽莎白时代,也可以像法国路易十四的时代,是非常浪漫的时代,这个时期,有大量女性作家涌现,这些女性作家都是文革后读大学的,比如北京大学黄倍佳,还有张辛欣、张洁、张曼玲等,她们写了好多的小说,主题是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她们将女性自尊、自爱、自强写在她们作品的旗帜上,她们张扬的是人的个性和唯美还有奋斗。读了这样的作品,自然奠定了我们思想一种格局。经常在中华语文网的博客上,有一些网友就留言,说呀董老师你写的这些东西那么诗意,是不是你生活在桃花源里,你的教育观太富于理想主义啦,我想这个和环境和个人气质有关,和一个人所受的教育有气势所读的书一定关系跟大。
为什么要学习语文呢?因为人生需要诗意和唯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回顾,不是只有名人才可以写传记,当反思我们的精神成长史的时候,就一定会发现其实那就是我们的阅读史。比如大学时代我们读《平凡世界》,《平凡世界》这本书上浸满泪水,泡的厚厚的,为什么我们在青春的岁月里这么热衷读《平凡世界》,因为主人公孙少平,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他一生也没能超越平凡,做一矿工,他的生活际遇和我们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太相似了,我们大多数来自于农村,都未能脱离平凡,但是孙少平高扬的是一种自尊,那种人格的高尚,他背负的是生活的沉重与苦难,他拒绝了两个最优秀的女孩子的追求,他甘于坚守,坚守自己的生活,这种自尊自强感染了我们。再比如读《简爱》,当《蜗居》热播的时候,我更加怀念简爱。海藻可悲地成为“第三者”,的确有很多无奈,海藻的母亲——那个小学教师,却得出这样的育女经,她说:女儿就应该富养,男孩就应该穷养,我的女儿为什么最后成为大款的小三?选择这样的不归路,就是因为我太穷了,贫穷使得我们女儿只能走这条路。有道理,但有绝对没道理。,当你人格确立的时候,当你通过阅读完成自我精神养育之后,不会走这样的路。比如读简爱,简爱是一个没有地位的家庭教师,当时的英国家庭教师,地位相当于拥人,简爱贫穷,简爱又瘦又小,并不漂亮,但是她却赢得庄园主罗切斯特的爱情,罗切斯特为什么爱简爱,是因为简爱那份独立、自尊、别样的美,一个非常绝对独立凛然不可侵的女孩——永远自尊,自爱和自强。
简爱不穷么?简爱要比海藻穷多了,简爱可以永不放弃自己的人格和尊严,绝不出卖自己,也因此才能赢得罗切斯特的爱情。所以就通过阅读,我们从生存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蜕化、升华成一种道德境界,最后拥有一种天地境界,一种天地怀抱。当我们拥有一种天地怀抱的时候,世界在我们眼前,更在我们心中。
唐代有一个禅师青原惟信说过:“老僧三十年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家对这种语言形式会很感兴趣,禅师最终要说什么?禅师说的是一种认知的规律。我想说语文学习的积累感悟也要经过三个过程的,在未读书时,世界是世界的样子;在读了一些书后,还没有完全领悟,世界不再是世界的样子,带有强烈的自我的理解,自我的色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当你进一步阅读,有了最深的体验和深层的感悟时,才发现真的是这个山,为什么是这山;水还是这水,水为什么是这个水。人生境界你终于懂得,文学好处你终于领悟。
语文学习的积累和感悟有什么切实可行的做法?
有啊,比如说第一点积累,积累什么呀?语文材料的积累,什么是材料的积累,如盖大楼之砖瓦水泥沙土等,语文材料首先是汉字,有人理解会说,汉字我们知道,大家要知道汉字五万个,常用汉字三千个左右,据调查真正达标的人不是很多。语文学习非常专业,高中毕业就是结点,一般是这样。能够达到熟练运用三千汉字的不多,怎么办?要集中识字,另外像《中华成语大辞典》,以前我曾经把它作为教材,为什么教成语词典?成语有太多的东西,语法现象,历史掌故,文化内涵,还有历史背景,成语适用所有年龄阶段的。
第二个是语言规律的积累,语言规律积累有很多,比如修辞,比如说诗词中的意象,比如说诗词中的表现手法,这些东西要准确掌握,比如高考修辞格八个,修辞格必须掌握,因为语文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语法,我们的语法是借用西方的语法,我们讲究修辞,修辞掌握好。语言典范的积累,第一个典范教材就是黛玉教香菱学诗,非常明确,王维就读五律,杜甫就读七律,李白就读七绝,反复读,典范的东西,必须积累。好的开头有很多,积累常识大家背《安娜卡列尼娜》开头,“幸福的家庭幸福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再比如《雪国》的开头“穿过长长隧道,就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这都是很好的语言材料,这些好小说,它们的开篇都非常讲究,现在教作文一开头,先来一组排比句,有很多老师都教大家写排比句,董老师也只好标新立异的说,孩子们你们实在没有办法再用排比句。那我们就学学《安娜卡列尼娜》议论式的开头,还可以学学《雪国》的开头,描写式的开头,非常优美,还有时空交错的开头,如《百年孤独》的开头,这些都是材料的积累,还有作为教材的《一生需要认识的二十五个人》《一生要去的66个地方》,还有一些名言警句,如泰戈尔《飞鸟集》可定是要积累一些,写作文时使用,很多世界著名诗人的著名诗作,是要背的。像雪莱的诗家喻户晓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么”,拜伦的诗中最有名的“我为希腊生,我为希腊死”哈姆莱特的独白:“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用很的问题。”
语言规律积累有很多,比如修辞,比如说诗词中的意象,比如说诗词中的表现手法,这些东西要准确掌握。读的书本有多厚,底蕴就有多厚,花拳绣腿不可以,要有真功夫,文化的积累当然更重要。什么是文化积累?我以一首秦观小令作为例子来说明一下: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这是秦观的《画堂春》,如果没有相关的文化积累,这首小令是读不懂的。诗人流沙河说:中国人就要有中国人的眼睛,就要有中国人的耳朵和中国人的心灵。就是说我们中国古典文学,有我们独特的抒情方式,独特的价值取向,独特的审美标准。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对学生进行这样的文化熏陶,完成文化的传承。这首小令给不懂中国传统文化的来读,他难以读懂。东西方的文化是不同的,诗的元素自然也不同。美国诗人朗费罗是这样写诗的“不要用忧伤的语调告诉我,人生是春梦一场,人生要奋斗,人生要不断超越”。这是直抒胸臆,谁都会听懂。中国古典诗歌讲求那份象征性、暗示性,那份含蓄、蕴藉。中国古典诗歌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讲究无言之美,讲究诗的意境,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上”。
下面我们看看秦观在《画堂春》里究竟要表达什么情感?深谙中国传统诗歌之道的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伤春”诗,是一首怀乡诗。没有经过熏陶感染,没有经过训练,没有经过大量的诗歌鉴赏的阅读含英咀华的人是不可能领略这份古典美的。这就是说要有一个积累和训练的过程,那怎么办?要有理解,要有鉴赏,要有联想要有想象,总而言之,一句话就像黛玉教香菱学诗一样,背诵他几百首诗你就会懂了。比如《画堂春》“落红”落红的意象,表达的就是伤春的情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黛玉葬花辞将落红写到极致了,这是对春天对青春爱情对一切美好事物匆匆逝去的无奈和伤感;“铺径”,落红为什么要铺径?怎么不是铺在“路”上呢?词媚,词以婉约见长,“径”是小路,它幽深,它幽然,它婉转,它蕴藉,这里体现了中国古典美。“落红铺径水平池”,水为什么这么多呢?水,愁也。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这样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水状写的绵绵无尽的愁情,是浓浓的眷恋。“弄晴小雨霏霏”这里的雨写愁,雨不是落到地上,什么样的雨,?是乍晴乍暖之雨,极有味道极富诗意。什么样的雨?不是瓢泼之雨,那是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人力车夫的大雨,不是秦观的雨,秦观的雨是精致而婉约的,表现的是士大夫情怀,体现的是名士的优雅和风流。因此是小雨,是“霏霏”的小雨。“霏霏”是叠词,情悠悠,意悠悠。若有若无,如梦似幻,言有尽意无穷,有着平平仄仄曲曲折折的美丽。“杏园憔悴杜鹃啼”,状写的书初春之景。杏园是春的载体,二月就是杏月。杏花桃花,是春的使者。多情的柳树也是树中春的使者。菊花,那是九月的花,蒹葭,那是十一月的花,腊梅,那是十二月的花,必须是春天,杏花憔悴,杏花为何憔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人憔悴,在人的眼中杏花也憔悴。“杜鹃啼”,在这个世界上,杜鹃堪称天籁,诗如画,诗本身也具有音乐性,这幅伤心的春景图,用大自然什么音响来匹配呢?用哪一种鸟类的声音来渲染呢?自然数杜鹃,非杜鹃莫属。在传统文化中,杜鹃有最悲情最美丽的传说,有最啼血的哀鸣,可以表达相思入骨,可以表达肝肠寸断。“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叫声更是让远在他乡的游子辗转反侧。在这样的春天,在这样的潇湘,客居他乡的游子秦观,当他听到杜鹃叫声“不如归去”,他不可遏制的想起故园,想起曾经的过往,于是这里的声音形象,视觉形象都为一个主题服务,那就是“惜春”,无奈春归。这是词的上阕。
词的下阕“柳外画楼独上”,何为“柳”?谐音留也,《诗经》就开始已经赋予“柳”的这样的文化印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柳”代表离别,“柳外画楼独上”,为什么人一愁就上楼?无论男子,还是女子,古代的人一愁都上楼。因为“远望以当归”啊!南唐后主上楼说:“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清照也是一样“独自守着窗儿”,这里的“窗儿”在楼里。辛弃疾是要把楼的“栏杆拍遍”,岳飞是“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为什么凭栏?要收复中原,回到祖宗世代生活的中原大地,那份情怀,通过什么表达?独上高楼,孤独寂寞也。“凭栏撚花枝”这里的“撚”是一个动词,撚着花枝,无奈又把花放了,这里包含对春逝的感伤与无奈。“无语对斜晖”,日出给人以希望,“斜晖“,就是夕阳,表达一种无奈,一种忧伤,此恨谁知?
中国古代的诗都是一些传统意象的集结,它是极具暗示性、象征性,如果不读懂,不揣摩,就会费解,古代诗词当中更深层次的东西是文化,是民族审美,是价值取向。这需要文化积累。
此外语文积累还有情感体验的积累,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每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人生的情感的积累是唯一的独特的,但同时也是单调的。人生不过百年,我们所能经历情感太有限了。有人说,情感的深浅可以衡量一个人品位的高低。伟大的人物都是拥有大爱之人,都是痴心之人,深情之人。语文能够给我们一个精神的家园,让我们经历我们短暂的人生不可能经历的一切。我们在阅读中,进行情感的积累,体会一切爱恨情仇。让我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大爱,真正的大痛,真正的大悲。我们可以因此收获更丰盈的人生。这是通过自己本来简单的生命经历所不能完成的,不能体验的。比如失去爱人的李商隐,他将爱情诗写得那么迷茫,像午夜的钟声。南唐后主李煜丢掉国家,他的内心悲苦,我们通过他的词可以来体会。“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这种深沉的白描,同样深深地打动我们的心。有人说金庸的小说,是浪漫的爱情之旅,有道理,那么这种浪漫的爱情在人世之中,在庸常的生活当中,是体会不到的。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感受。
语文学习的积累还包括思想的积累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精神的成长史,一个人的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阅读,语文学习会成就有思想有意义的人生。阅读成就我们精神的骨骼给我们一双慧眼成就我们的慧根。然我们告别愚昧和盲从,让我们在精神上遗世独立。(例子略)
三、怎样进行语文学习的积累和感悟
那么怎样进行语文积累和感悟?第一个阅读,说到这里,不得不再次罗列一组数据:以色列人年均读书55本,犹太民族没有自己的一寸土地,他们在全球范围内流浪,犹太人是一个不可战胜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国土的强大的民族,这个民族智商极高,如马克思、弗洛依德、毕加索等,有本书就叫《犹太人为什么这么优秀?》,读书成就了犹太人的优秀。美国人年均人读书55本。实际上美国人特别重视文化,美国人只有二百年的历史,但当你到了美国之后,你就会发现到处呈现美国历史,这仅有的二百年历史,他们保存的非常好。我们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在我们的土地上已经看不到了太多了。明清建筑已经毁的差不多了。美国是一个非常重视文化的民族,表现之一就是特别重视读书。俄罗斯人均读书50本,俄罗斯据说有两大景观,一个是无论汽车上,还是公共广场,白领女孩子拿着啤酒在饮酒;第二景观无论是孩子还是老人,只要有时间,树荫下、大路旁都有人在读书,他们年均读书45本。最后是中国人人均读书4.5本。前一段时间在二中,在我们的科研沙龙上,我设计一个环节,调查一下超过全国年均读书本书数的老师有多少,三百多教师举手的只有一半左右,老师是教书育人的,教书而不读书,还需要怎样勇气,真有点令人毛骨悚然的无知者无畏。这里不是说二中老师不读书,而是说我们全国人读书的现状。
就算是肯读书了,然后怎么读书?我以为读书的最高境界就是随性读书。一天挤出几十分钟或几个小时来学习,为谁读?为己读,就像吃饭,是为了自己长身体,是为了自己有力气。还要怎么读?苦读,这里我们说说琦君,台湾著名女作家,《橘子红了》的作者,她小的时候,读书写字,读得很苦,写得也很苦,她哭了一场又一场,于是就跟她妈妈说:“我要到山上当尼姑去,我不读书了。“她妈妈说:“可以当尼姑,可是你要想好,尼姑更苦,吃的不好,还得砍柴,而且尼姑也得念经读书。”琦君一想,既然已经无处可逃,于是开始苦读,书苦读之后,上瘾了就乐读,痴读,痴读的时候叫她一声都听不到,沉浸其中。总而言之,我们得有苦读的岁月,也学会享受读书之乐。如果苦读一生,永不能超越,那好,我们不如不读书了。
诵读积累很重要,是天天要背诵一些东西,比如有中文系大四的学生,到二中来实习,再比如年轻老师,经常要问我:“我们怎样能提升内功?”我不外乎就说,有两件事你必须做好,很简单,但要坚持。第一、天天背诗,第二、天天读书。当然,也有无知者无畏的,对我讲,我不用再读书了,因为我在大学时候名著都读的差不多了。我听了之后无语。我一直在教书读书,还有那么多的书没能读到,并且终其一生只能读出浩瀚书海中的“一粟“书。宣称读完书的人实在太有局限性了。另一件事,就是天天都要背诵,比如先秦的诸子百家中的经典《论语》和《道德经》,可以天天坚持背,做好计划,在计划内把它背完。不仅如此还要反复背诵。从“诗三百”到《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声律启蒙》《三字经》《千字文》有选择的背诵,外国诗歌、莎士比亚、雪莱、拜伦、纪伯伦、泰戈尔,普希金、白朗宁、莱蒙托夫、狄金森、惠特曼、里尔克都要能够背诵几首。背诵要有计划性、持久性、规律性。
另一个就是搜集积累,所说的搜集积累就是摘抄,我有一句话“摘抄本”等身。这是我的理想。想成为大家,你怎么成为大家,其中的一个价值标准就是著作等身。我们不能达到这个境界,我们可以“摘抄本”等身。如果做到这一点,在你的专业领域里也自然会游刃有余。这个“摘抄”得养成习惯,从小开始为好,做摘抄、做读感、做眉批、作评论,锱铢积累,成效惊人。
在交流中积累也很重要。“于无字处读书,与有肝胆人共语”,我们不能死读书,要交流,所以文人都要有“圈子”。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嘛!语文学习的交流可以使你快速成才。
运用积累主要指的是写。在写作中达成语文学习的飞跃。关于积累,我还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再一次体会积累和感悟的问题,我想问的是孙悟空——《西游记》中的第一主角,他有几个名字?
生:“弼马温”,还有他自称“老孙”。
这个“老孙”不能算,应该算作他的自称。还有谁来补充?后面有一个小朋友,我相信他们这时候应该是读《西游记》正酣之时。
孩子:泼猴,因为他大闹过龙宫。
噢,你这里说的“泼猴”,有点“贱称”的味道。善于发现,读书读的好,这位小朋友表达的也不错。
我们一同来看 “美猴王”“弼马温”“孙悟空”“孙行者”“齐天大圣”“斗战胜佛”六个称呼。对我们学习语文非常有启示的,因为这六个名字,都有隐喻的色彩。“美猴王”和“弼马温”是说孙悟空在修行的路上,在积累和感悟的路上,“心是猿,意是马”——心猿意马,后来有个法号“悟空”,“行者”亦是如此,《水浒传》中也有一个行者是谁?(武松)这小朋友真聪明。语文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个可以自我修行的学科,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孙悟空,仅有“悟”是不行的,“行”是非常重要的。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是“行”,司马迁无数次的壮游,实地的考察才能完成皇皇巨著《史记》董其昌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孙悟空成才的第二阶段是“悟中有行”“行中有悟”。然后才有最高境界的“齐天大圣”“斗战胜佛”,“齐天大圣”,“圣”是入世的最高境界,“佛”是出世的最高境界。所以我们说《西游记》不是一般的一个童话,不是一般神佛故事,它告诉我们一种人生的道理,学语文如此,做任何一件事亦是如此,要在你自己的领域中学有专长,希望从第一个境界快点跨越吧,去悟去行,最后到达最高境界。
庄子有句话说“大智闲闲,小智间间”,大智慧就是简短的一句话。,小智慧不停的说,“大言澹澹,小言詹詹”。也希望大家从中得到启示。
德国哲学家尼采说过人的精神经过三个过程,这三个过程也可以放在我们语文的积累和感悟中,先变骆驼,骆驼的特点是什么?骆驼吃什么?(吃草)好,那吃得多不多?(多)很多很多,它为什么要吃得很多很多?那是在储存,把营养储存到驼峰里,于是它可以远走大漠,在没有水,没有草的时候,他可以生存那么长,我们首先要变骆驼,你“吃”了多少本书啊。然后要变成“狮子”,狮子乃百兽之王,唯我独尊,你凭什么可以唯我独尊,在当今的时代,人以什么称雄?现在已经不是上古时代,拿一个弓箭,看谁拉开谁称王,李广臂力大,能拉开三百石重量的弓,于是李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现在是什么时代?是以什么称雄?以思想称雄,以精神称雄。使我们想起了罗曼罗兰的“英雄三传”,大家还记得么?(《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还有一个?噢,应该是列夫·托尔斯泰,《托尔斯泰传》,在“英雄三传”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时代什么样人可以称为英雄?”以思想雄霸世界的人,二十世纪如此,二十一世纪、未来更是如此。谁可以变成狮子?有思想的人。
思想从哪里来?阅读,任何一个伟人都是如此,美国总统奥巴马,就是一个非常爱读书的人,董老师看到他,感觉他大脑平滑,四肢发达,看他的长相还以为他是一个篮球运动员,这是偏见。奥巴马酷爱读书。有人为温家宝总理出了一本书名字叫《温文尔雅》,里面收录了温总理讲话中易用的大量的古诗文。我么继续说德国的哲学家超人哲学的代言人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这样讲的,这个叫查拉图斯特拉的人对五色牛村的人讲,你们有骆驼的性格,任重道远,在沙漠里慢慢行走,无怨无悔,这不行;你们有狮子的性格,狂风暴雨,风沙大起,作狮子吼,这也不行;你们要有赤子的性格。所谓赤子的性格就是:若狂也、若忘也、若游戏之状态也、若万物之源也、若自转之轮也、若第一之推动也、若神圣之自尊也。总之一句话,就是无论怎样,我们要永葆一颗赤子之心。这是阅读的一个境界。
语文要完成什么?说起来很大,它是一种大的人生,于是宋人张载说过这几句话,被称为横渠四句,今天我和在座的各位共勉。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学语文的境界是什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最高的境界。
今天的交流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二篇:语文学习中如何积累
学好语文关键在于积累。
语文融入到我们每天的生活中,故要学好语文就得把它与生活紧密结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我们的生活五彩斑斓,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总能从中发现和获得无限精彩的知识和素材,并且这些都是最有生命力最富时代感的。一位外国著名作家有一次请朋友吃饭,他看见菜单上的菜名起得很有意思,就马上拿出随身携带的本子记录起来,却忘记了朋友的存在。其实许多有名的作家都有随身带个本子的习惯。记些什么?可以记下交谈中的连珠妙语,可以记下突发的思维灵感,可以记下独特的事件等。我们不一定要这样做,但起码应养成一个善于观察生活,勤于思考生活,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良好习惯。
第二个积累的途径是听课和练习。老师的授课是相当关键的,她给予我们的是经过筛选后的精华,并且有着很强的指导和启发意义。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并且要有一定的量。我们要通过听课和一系列同步练习或专题练习,将基础知识和基本阅读及写作技巧牢牢掌握。
第三个积累的途径是看书读报。只要你肯钻进书的海洋游历一番,一段较长时间后,你可能发现曾结结巴巴的你居然能出口成章。博览群书确实能快捷有效地积累知识,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的综合能力。一般来说,阅读量提高了,语文水平自然也提高了。而看书也有方法可言。首先应选择好一些优秀的读物;在看书时,应注意运用老师教给我们的方法去看;看后亦不妨做些读书笔记,摘录精彩的词句、语段和有用的材料。
第四个积累的途径是习作。有时会读书的人不一定能写出好文章,只有通过自己实践练习,学以致用才能真正获得了知识,知识积累的过程才算完成。而习作形式可以是日记、周记、读后感、命题作文、随笔等。
第三篇:小学语文论文《浅谈朗读、感悟和积累》
浅谈朗读、感悟和积累
云南省普洱市思茅第六小学罗惠春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应付考试、会考试等观念的指导下,重讲解分析,轻朗读感悟、积累的现象相当严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从中可以看出,重视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已提到了重要的位置。而语言积累、语感的形成是和朗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朗读、感悟和积累谈一谈体会。
一、做好朗读,以读促悟
朗读是感悟和积累的前提和基础,《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重要视朗读和默读。”因此,做好朗读教学显得十分重要,古人言:“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是有道理的。读的形成是多种多样的,可是是教师范读,可以是齐读、引读、个别读、分角色朗读。采用哪种形式要根据课文内容而定。一般来讲,了解大意,分段分层,理解词句可采用默读;读正确、有感情等可采用指名读;指导示范可采用范读;分清段落层次采用教师引读,引总起句和过渡句;活跃课堂气氛的采用齐读;对话多的采用分角色读;但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就得下一翻功夫。
首先,要读正确、流利。读正确、流利是感情朗读的前提和基础,关键是要扫清生字词的障碍。如果会读生字,理解词意,然后在多读、读熟。基本上就能读正确、流利。
再次,要读出感情。做到感情朗读不得件容易的事,本人参考了一些 1
关于朗读的文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做了以下几方面,觉得还是非常有效的。
1、注意老师的范读。学生模仿性很强,老师好的范读能起到很强的示范作用。但并不是篇篇文章都范读,有些文章的段落学生读得不够好,老师范读,再让学生模仿老师读。
2、用提示语来引导学生读。课文引用人物语言的句子,给我们提供了感情朗读的提示。如《将相和》一课的一句: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说:“我看你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壁在我手里,你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壁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根据提示语“理直气壮”,就要读出理由充分、气势旺盛的语气。再如《巨人的花园》一课的一句:“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斥责。根据提示语“大声斥责”,不但声音要读得响亮,还要带有严厉、斥责的语气。又如选读课文《小抄写员》一课的一句:父亲很高兴,拍拍叙利奥的肩膀说:“哎,叙利奥!你爸爸还真的没有老哩„„”根据提示语“高兴”,就应该把父亲高兴、兴奋的语调读出来等等。
3、根据情感基调来读。每篇文章都有一定情感基调。写景壮物的文章可读得抒情、优美些,语调明亮些。如《美丽的小兴安岭》、《鸟的天堂》、《桂林山水》等。写人记事的文章根据具体内容来定,反映黑暗社会劳动
人民生活的文章要读得低沉些、慢些。如《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等。
4、根据课文内容来读。课文内容决定了用什么感情来读,要读出感情就必须读懂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如在读《去年的树》一课时,读到小鸟春天会来找它的好朋友树时的三次对话,鸟都是在寻找树,要用询问的语气来读,当它一次又一次地找不着时,心里是非常焦急的。所以,读鸟向门先生和小女孩的问话时,心情一次比一次急切。当它得知树被“砍倒”,被切成“细条条儿 ”“做成火柴”“ 卖掉了”“ 火柴已经用光 ”,只剩下用火柴点燃的火还亮着,它的内心越来越忧伤,读时要突出一次又一次伤
心,一次又一次难过。三个角色的回答,其身份不一样,朗读时也应有所区别。读树根的话时,要读出同情、伤感的语气,因为树根本是树的一部分;读门先生的话,声音要显得平淡,因为工厂的大门对这样的声音见得多了,不以为然了;小姑娘的回答声音要稚嫩些。
总之,无论是哪种朗读,最终归结到一点,就是根据课文内容来读。朗读的过程,就是理解感悟课文内容的过程。同样,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又为有感情的朗读创造了条件,这样循环往复,最终达到以读促悟。
二、熟读成颂,积累运用
学生通过熟读课文,会有所理解和感悟。但要达到充分的理解和感悟或者说自读自悟,这其中还有一个教师引导学生从读到悟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此不在进行探讨。
作为语言积累,它包括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识字和写字,掌握最基本的字、词,积累大量的词汇等,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二是语言运用规律的积累。口语交际、阅读、习作,都有自己的规律。了解这些语言规律是语言发展的内核。三是规范语言的积累,如教材文本的学习、记诵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等。它为语言发展获得了借鉴。”在此只针对第一、三种积累(具体的说词句等的积累)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学习语文要重视积累和运用,只有储存大量的优美词句和名篇佳作,并使之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才能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新教材很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很多课文后的思考、练习都有“背诵喜欢的段落”、“把你觉得需要记住的词语和句子抄下来”,或者“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抄下来”等。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积累和运用呢?
1、关于积累。首先,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课堂上叫学
生用波浪线把自己喜欢的语句画出来。再次,说说自己对所画语句的理解。有些学生喜欢的语句可能意思很明显,不必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有些语句含义较深,学生可能理解得不够全面,需要老师的指导,教师要针对多数学生喜欢而含义较深的句子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就学生理解得不够全面的地方给予引导解决。当然,既然是学生喜欢的词语一定是学生理解了的,但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更深入的体会句子的含义。再次,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喜欢总要有喜欢的原因,说出喜欢的原因能够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意思、感悟语言、体会情感。从中还可以看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程度。如学了第十二册《匆匆》一课,有很同学喜欢第二自然段的一句:“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有的学生说:“这一句语句优美,很富有诗意,所以我喜欢”,这是从感觉层面上说的。有的说:“这一句用了很形象的比喻,把时间比作大海,把日子比作了一滴水,所以我喜欢,”这是从内容层面上说的。相比之下,后一种对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感悟就更深。第三,让学生熟读背诵,有时间的话还可安排学生默写,然后抄写在读书笔记本上。
2、关于运用。学生大脑中储存了优美的词句和名篇佳作就不愁不会用了,但教师的指导也是非常必要的。如写家乡的一处风景《家乡的》时,许多学生写了家乡的山、水和树,我提醒学生:写山水和树可以借鉴我们的哪些课文?学生很自然的想到了《桂林山水》和《鸟的天堂》,并将积累到的语句很巧妙的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有个学生这样写到:“家乡的山真绿啊,到处是碧绿的森林,仿佛是一望无际的绿色的海洋”;又有个学生这样写到:“家乡有水真爽啊,轻轻喝一口,就像那清凉糖,让你全身轻松自然。”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更是目不暇接的应用到作文中,学生真是尝了“学以致用”的甜头。
第四篇:语文学习感悟
我的小学语文学习研修心得体会(二)
张宜玉 河南省商城县
短暂的培训学习结束了,回想充实而又令人难忘的每一天,我们有着不尽的思索。培训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我们不仅学到了精彩的教学经验,进一步提高了业务素质。我们坚信在名校名师对我们的指导和影响下,以及通过自身的勤奋努力,相信我们会成为课程改革战线上的精兵强将,更加至力于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中,更加投身于教育教学工作中。通过这次培训,让我耳目一新,豁然开朗,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育手段,让我深深的反思起自己的教学来,使我如“井里之蛙”从“井里”跳了出来。认识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也认识了农村教育落后的根本原因,农村教育要想改变当前的教育现状,必须从我们农村教师身上入手,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提倡“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允许学生有个性的发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创设平等、互助、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活到老,学到老。”从很多的教学案例可以看出,一个教师要想把课讲得好,有吸引力,授课的教师必需具有丰富的阅读知识,在庄季葵老师的课堂中,庄老师的学生训练有素,庄老师是个非常有个人底蕴的老师,他的课堂让人有种浓浓的文学气息。可以看出她平时就十分注重个人修养的提高有直接关系。让我深刻的认识到了读书、阅读对于教师的重要性。而记忆最深刻的是,在集体观课议课活动团队展示的环节,教师们分工明确,提出的问题针砭时弊。是我大开眼界。
我们每个学员都来自农村,多媒体教学在我们学校是很难开展的、没有先进的教学设施和教学用具。但我想这都不应该成为我们做为一名好师的绊脚石。做一个有灵魂的教师,用自己的师魂塑造孩子的灵魂。让他们的未来充满阳光。这次培训在紧张、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通过这次培训我对教育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新的奋斗目标,确定了新的教学理论。对自己的教育事业更加充满了热情与信心,我相信我们的我们的农村教育会有一次更大的提高。感悟小学语文教学
人的一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学生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更新知识结构,去吸收新东西。可见,学习方法比知识更为重要,教给学生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因此现代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而学生灵活运用传授的方法又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反复训练的过程,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板块,采取了不同的训练方法,一、预习是学好语文关键的第一步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面对一篇新鲜生疏的课文,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在这种内动力的趋动下,主动地去研读课文。
预习只需粗略的阅读,了解知识的梗概,以做到心中有数地去听讲,或者说带着问题去听讲。在课堂中,教师对新知识的传授,是在学生准备程度和现在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的。问题的思考也是有较严格的时间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接受者若对新的认识对象心中没数,往往就会紧张地“奔命”于老师设计的思维轨道中。这样一种心理不但影响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而且更不易积极思维,求疑思疑,触类旁通。这样,就一步不备,处处被动。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心理,严重影响成绩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
二、预习的方法
1、阅读法。阅读是预习的主要方式之一,首先应把书本上有关内容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一遍,容易理解的可以“走马观花”。对于陌生的新知识,决不能仅看一遍,而要多看几遍,反复研读,可在重点和难点部位做记号,以引起自己足够的注意。
2、联想法。联想是预习不可缺少的贯穿于全过程的重要方式。由于语文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预习时总会引起一些联想。联想的过程,实际也是将知识融汇贯通、初步掌握的过程。有了联想,就能使自己的想象力得以发展。想象力是人的能力之一,对学好语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正如列宁所说:“想象是极其可贵的品质。”
3、设问法。从某种角度讲,能对某物提出问题,说明对该事物是了解的,同样,若对预习的内容能提出几个为什么,则说明预习是成功的,不怕不会学,就怕没问题。在预习时,除了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外,还应逐步锻炼自己变换思维的角度,要一题多问,故设难关,以求甚解的自学能力。可见预习时应特别避免的是那种表面无所不知,其实一无所知,头脑中一片混沌。勤于思考,多多设问,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4、整理法。整理是预习全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通过预习,对新知识的掌握会做到心中有数,对已学会的知识自己会感到喜
三、预习的步骤
1、总览单元。现行中学语文课本都是以单元做为基本单位的,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除各具有特色外,尚有其共同的知识和规律。因此,对整个单元浏览一遍,预先形成一个知识系统,明确单元要点,高屋建瓴,可少走弯路,便于对比和总结。
2、分析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观察”美景的“窗口”,充分利用这个窗口,也就占据了“攻击”课文的有利地势。有的题目启人深思,3、熟悉作者。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往往影响他作品的风格。
4、了解背景。文章都是为时而作,有针对而写,有感而发的。对背景的了解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写作目的和中心内容,课文中选入的伟大作家鲁迅的文章,有些内容与背景有直接的联系。
5、思考练习。对课后的思考和练习,若能事先思考,就会做到心中有数,在老师讲授时,就会找到这些问题的思考角度或^解答。这样既提高了作业的质量,同时又节省了时间。
预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它对培养我们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文成绩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针对学生基础差的特点,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获得了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第五篇:浅谈语文学习中的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浅谈语文学习中的积累
一、积累与语文学习
积累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基本义项是:逐渐聚集。“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有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一个逐渐聚集的过程。事实上,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积累,形成技能的过程。在语文学习中,积累就是不断丰富语言,形成语感和读写技能的过程。积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清•孙洙)”,说的就是不断积累,形成熟练技能的道理。当代作家叶文玲在谈到第一次写作成功的体验时说,“我深深明白: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出那800个字”,这些话说出了阅读积累在写作中的至关重要性。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把积累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课程总目标中提到,“(义教阶段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阶段目标中提到,“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1-2年级),“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语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3-4年级),“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5-6年级),“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7-9年级)。
上述目标阐述形成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积累“体系”:分级说明了积累的来源(课内外阅读、生活实际),积累的内容(优美词语、精彩语段、古代诗词),积累与阅读体验、生活实际、审美情趣的关系。
二、积累与生活实际
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阐述来看,积累的来源有有两个方面:书本(课内外阅读)与生活实际。但大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生形成积累时偏重甚至囿于书本,而忽略了生活这个渠道。事实上,读懂“生活”,从生活实际中积累语言,更加不可偏废。从文艺理论上说,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作家叶文玲在《我的“长生果”》一文中畅谈了阅读体验后在文章结尾写到,“社会人生这部深奥绵长而无页码的书,我什么时候才能读懂啊”,作家更注重的是阅读“社会人生”。事实上,生活中每天发生的、媒体报道的新人新事、新风新貌永远是学生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生活中极其口语化、大众化的鲜活灵动的语言,又是学生写作克服“学生腔”,做到语言生动贴切的最好实例。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时作了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例举的这些媒介和载体无一不来自生活实际。当代语文教育家魏书生早在前几年就提出了著名的“大语文教育”观点: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积累语言。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教科书在编排方面也体现了“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积累语言”这一精髓。义教阶段第四学段七年级上册的教科书第二单元编排了一个“漫游语文世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旨在让学生理解“生活处处有语文”,不要忽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要注意吸收和积累社会生活的新鲜用语。教师在指导这项活动时不能把它仅当作一个阶段性的活动安排,而要把它的要旨和方法贯彻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学会积累语言。
三、积累的具体途径
1、在阅读中积累
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化名著,是学生提高积累、丰富语言的有效途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学生阅读方面作了量的规范: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总目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7-9年级阶段目标);并在附录的“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列出了推荐书目。在具体的指导时,教师还应从阅读内容的选择、阅读计划的制订(学期计划、学年计划、假期计划等)、阅读效果的物化管理(摘抄、概括、心得)等方面规范学生课外阅读行为。
2、在诵读中积累
诵读文质兼美的优秀诗文,是学生汲取人类优秀营养、积累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义教阶段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段),并在附录中推荐古诗文120篇(段)。教师应根据教科书进度对优秀诗文的诵读作系统指导,让学生形成习惯。并定期举行诵读辅导讲座,对学生难以把握的语调和句读、难以理解的作品、难以领悟的艺术境界进行解答,帮助学生消化理解,不断提高诵读水平和艺术品味能力,最终形成积累。
3、在搜集中积累
搜集功能在信息社会体现得无处不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规定“(义教阶段学生)初步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搜集也是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学生的搜集活动一般可分为两类:
一是接触搜集。学生把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语言媒介和载体显现的语言现象、语言信息搜集起来。这种搜集活动发生在随时随地,形式比较灵活,学生积累到的是鲜活灵动的生活语言。
二是分类搜集。学生按一定的专题从各种语言载体中搜集语言信息,如在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时让学生搜集有关人生理想的格言,学习散文《紫藤萝瀑布》时搜集吟咏花草的有关诗词。这种搜集有一定的限制、目的,难度较大。但积累到的语言信息容量大、系统性强。学生通过此类活动实现了同类语言材料的链接。
4、在交流中积累
以交流为主要手段的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的主要内容之一。交流之于积累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学生的阅读和生活体验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交流能沟通个体偏狭的理解,使语言的积累达到融会贯通。交流所达到的效率永远是优于个体行为的效率,因为有交流就有兼收并蓄,学生花很短的时间(相互交流的时间远比独自探索的时间要短)积累到了不同的语言信息;有交流就有辨伪存真,在辨析和取舍中的积累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另外,交流活动带来的彼此认同和成功感受,又是语言积累以外的另一层妙处了。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可采用课堂讨论、辩论会、积累成果展示(如摘抄笔记、心得体会)等形式。
5、在运用中积累
语言积累是为了运用,即最终形成读写技能。不会运用的积累再多,也只能算个“两脚书柜”;在运用中形成的积累更具深沉厚重。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运用: ①词汇积累的运用。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词汇积累的编排自成体系,第四学段(7-9年级)的教科书在每篇选文后的中到出了要求掌握和积累的词汇——“读一读•写一写”,编排意图不仅仅是正音(读一读)、书写(写一写),而更重要的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可让学生不断地丰富语言。教师在指导可要求学生“说一说”(选用单个词语或多个词语组合口头造句)、“用一用”(选举多个词语进行情景语段写作),通过这些训练使文本的语言最终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②生活语言的运用。
学生搜集到的生活语言,也要在运用中积累。具体的做法是鼓励学生在写作中使用生活语言,并在写作讲评中设立语言大众化、生活化的评价标准,师生共同讨论、评点。通过这些训练使生活的语言最终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③优秀诗文的运用。
学生诵读的优秀诗文也要运用到写作中去,主要做法一是让学生多做诗文改写、续写之类的练习,使学生充分理解优秀诗文的意趣和意境,并有所创新;二是在写作中准确引用、阐发诗文意蕴,在运用中加深对优秀诗文的品味。通过这些训练使文化沉淀的语言最终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总之,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只有“积跬步”——不断地积累,才能“致千里”——形成良好的语言素养。
总是听一些学生说他最害怕背诵课文,特别是古文。说什么拗口了,又说什么没有时间背诵了。我想讲我的背诵经验。大凡上古文课,我总是在上正课前就把全文在学生面前背诵,因此,我得要求自己在上课前甚至开学前就把古文都背诵下来。
背诵我觉得有几点要把握的:
一、要培养兴趣,背诵就象唱歌一样,歌唱多了听多了,即使你只是把某首歌曲听上几遍也会无师自通的哼上几句。因此背诵多了,你就会越背越容易,有时候在背诵的时候你就能感受到古文语言的魅力,有了兴趣就更容易琅琅上口了,这是积累的问题。
二、不要专门用大段的时间集中背诵,每天有那么多功课,很多同学都在做功课前或后的大段时间拿来背诵,因为有功课的压力影响,不是老惦记着功课没做完就是做完功课已经很困了,背诵又是很沉闷的事情,于是记忆处在压抑状态。因此,我特有的背诵方法是化整为零,在干轻松的家务活时,在悠闲的走路时,手边都有一本书本,边干活边背诵,这样背诵速度很快,一个小时能背上几百字甚至一千多字。
三、背诵不强求从头到尾地背诵。真的有爱先生说的那种情况,就是把课文记下七七八八不难,难的是剩下一些由于旧有的记忆影响而产生的错漏字句总是不能准确记忆,这样,有的时候我就把特别难记的部分抽出来重点背诵,有的时候是自己老是记漏的记不牢的部分拿出来加强,甚至某个字都可以这样突出记忆。
四、有的同学说他今天背了的课文明天就忘记。我的经验是要反复,不要只是死抠某一课,背诵过的课文过几天要拿出来炒冷饭,反复如此,十年都可以不忘。
资料来自: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