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进行散文的写作 (500字)
如何进行散文的写作
学习散文写作有两条途径,其一是从摹仿入手,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这种没有理论的盲目实践,往往事倍功半。其二是在阅读了一些散文,有了些感性认识,然后学习散文写作理论,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再阅读名家范文,然后从事写作实践,这样就可以事半功倍。我们应取第二条途径,即:阅读→研究→阅读→写作。
首先,要明白散文的定义。什么是散文呢?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刘勰在《文心雕龙》的《总术》篇写道:“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所谓“笔”,就是指韵文以外的一切记叙性和议论性的文体,这些文体就散文。不过,古代没有“散文”这一个名称;“散文”这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在现代,广义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如秦牧在《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中说,“不属于其他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属于散文的范围”。这样,就有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等的分类。
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这是因为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这就是狭义的散文。
我们这里要学习的主要是抒情散文,也涉及叙事散文和其它类型的散文。习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文化素养和爱好,或写作抒情散文,或作叙事散文,或写文化散文,或作智慧散文,或写游历散文,或作其它类型的散文。
其次,要认清散文的写作特点。散文是一种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篇幅短小、体裁多样、形式灵活、文情并茂的文体。在写作上,它有以下六个特点:
(一)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散文的内容涉及自然万物、各色人等、古今中外、政事私情??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的。可以写国内外和社会上的矛盾、斗争,写经济建设,写文艺论争,写伦理道德,也可以写文艺随笔,读书笔记,日记书简;既可以是风土人物志、游记和偶感录,也可以是知识小品、文坛轶事;它能够谈天说地,更可以抒情写趣。凡是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美的感受、情操的陶治,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心旷神怡的,都可选作散文的题材。
(二)思想警辟,诗意盎然散文多是真情实感的产物,那些优秀的篇章,都有思想火花的闪耀,表现着作者对时代和人生的深刻认识与精辟见解。徐迟说:“文学作品,应该有思想。散文也不例外。它要求有特别锐利的思想。即使是抒情散文,也要求有不但是锐利的,而且是特别锐利的思想。不到五百字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个光辉灿烂的思想。抒情散文固然很多,写到这样的境界就并不很多。然而,这正是散文、抒情散文所应追求的境界。”“凡掷地作金石声的作品差不多总是包含着鲜明的思想、结结实实的思想。有闪光的思想之焦点,飞跃着不灭的思想之火焰的。”(《说散文》)我们读鲁迅的《雪》,可以学到鲁讯从飞雪和雪罗汉身上探索到的美好、光明以及与冷酷现实进行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读茅盾的《白杨礼赞》,可以看出茅盾怎样从平凡的白杨树身上联想到北方农民的坚强不屈和英勇豪迈的形象;读袁鹰的《井冈翠竹》,可以领悟作者从普通的毛竹思考到井冈山人民的献身革命与建设的精神品质。秦牧说得好:“思想像一根线串起了生活的珍珠,没有这根线,珍珠只能够弃散在地。”散文的优秀作品还每每是诗意盎然的。杨朔说过:“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也指出:“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饱含着果汁一样。”因此,高尔基对青年作者说:“我们的青年是否也可以试一下,热情地用散文来写人们,使得散文也自然而然地变成为诗。”(引自《回忆高尔基》)杨朔的散文之所以写得那样好,原因之一就他“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他告诉我们:“不要从狭义方面来理解诗意两个字。杏花春雨,固然有诗,铁马金戈的英雄气概,更富有鼓舞人心的诗力。你在斗争中,劳动中,时常会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这不是诗又是什么?凡是遇到这样动情的事,我就要反复思索,到后来往往形成我文章里的思想意境。”(《东风第一枝·小跋》)他的名篇《荔枝蜜》、《茶花赋》、《海市》??都是诗意盎然之作,既是散文,又是诗篇。
(三)短小精悍,自由灵活有人称散文是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就是因为它具有篇章短小精悍、形式灵活自由的特点。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多数是很短的,如韩愈的《马说》
150字,柳宗元的《小石潭记》193字。现代散文的名篇多数也是很短的,如许地山的《落花生》482字,茅盾的《白杨礼赞》1074字。当然,较长的优秀散文也是有的,但它与一般记叙文相比,仍是精悍之作。所以散文写作要求做到短小精悍,以小见大,言近旨远。
从形式上来看,散文较其它的文学体裁更为自由活泼、灵活多样。鲁迅在《怎么写》中指出:“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冰心在《谈散文》中说:“散文比较自由”。当然,这里说的“随便”、“自由”不是毫不经心、信手乱写。自由灵活的散文写作,是“装着随便的涂鸦模样,其实却是用心雕心刻骨的苦心的文章。”(厨川白村:《出了象牙之塔》)散文写作自由、灵活这一特点,在写作上,首先指的是表达方式灵活自如,不局限于某一种表达方法。因而,散文写作可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抒情、说理、呐喊、怒吼、抨击、赞颂、幽默、讽刺、高歌、浅唱、漫谈、絮语、嘻笑怒骂、妙语解颐??各式各样、应有尽有。其次,写作者可以自由、灵活地选用各种体裁来写,赋铭、速写、游记、书信、日记、序跋、偶感、随笔、回忆录、读后感??,任人选择,因人而异,都能写成佳作。
(四)形散神收,博而不杂宋代大散文家、诗人苏轼在《文说》中说:“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形散神不散”,这是许多散文作家的经验之谈。散文必须“散”,必须“博”,也就是说从表面上看,从形式上看,它运笔如风,不拘成法,似乎散漫无章,行文时断时续,时而勾勒描绘,时而倒叙联想,时而感情迸发,时而侃侃议论,既有天文地理,又有伦理人情,这段写甲地,那段却写乙地。但是,它的“神”却是始终不散的,是首尾一贯的,是表现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的。“神收”、“不杂”,就指的是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贯穿一条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例如秦牧的散文《社稷坛抒情》,是既“散”又“博”的,然而,尽管它天上地下,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却始终围绕着“歌颂赞美养育我们的土地和创造我们伟大民族文化历史的劳动人民”这一主题思想。因此,从形式上说,散文贵“散”,而在构思上、组织上,则散文忌“散”。散文写作具有的这一辩证统一的特点,使得它与其它文体区别开来。
(五)直抒胸臆,自具风格文学作品都是带有感情的,但小说、戏剧的作者,往往把自己强烈的感情倾注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对人物的爱憎褒贬,一般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而散文则不一样,它常常象诗歌一样,每每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抒写胸臆,不仅使读者知其理、晓其事,而且悟其心、感其情,因此,散文要求作者写真情实感。真情是散文的生命,只有直抒胸臆,把真情实感捧给读者,才会赢得读者的喜爱。作家贾平凹在回答“散文创作要不要绝对真实”的问题时说:“这个问题争论很多,又都没有一定结论。我个人的体会,还是倾向于‘绝对真实’四个字。所谓真实,主要是指在感情以及运用环境和事件上。古人写的散文,题材也是很广泛的,但古人写散文,都是有感而发。今人写散文,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为写而写的现象,所以在绝对真实问题上就出现了所谓‘理论与实践上的不一致。’也正因为如此,这些散文就写得不那么成功了。当然,作为文学作品应该生活化,生活也应该作品化,散文尤是这样。”(《怎样写好散文》)
写作要“文如其人”,散文更是这样。名家都有自己的风格,他们的作品即使不署名,读者也能从风格上看出作者。如鲁迅的散文深刻、精炼、峭拔,虽然他写文章经常改换笔名,然而“何家干”的文章,明眼人一看就看出是鲁迅。郭沫若的散文气势浩荡,又清丽、缠绵。茅盾的散文与郭沫若的浩荡相反,表现为深刻而细微。还有,老舍的散文诙谐,冰心的散文慈爱,叶圣陶严谨畅达,方纪潇洒俊逸,等等。初学写作者一时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散文风格,但是必须向这些各有风格的散文作家学习,经过多次的实践、创造,努力形成自己的散文风格。
(六)惨淡经营,文采斐然优秀的散文不可能是“掉以轻心”写出来的,它们都是作者惨淡经营、刻意加工的结晶。秦牧指出:“一篇小小的散文也许写作时间仅仅是一两个小时,但却要求作家深厚的素养,而且不断扩大和丰富这种素养。把散文当作是‘小功夫’,‘掉以轻心’的写作态度,是很不利于我们散文创作的繁荣发展的。即使是怎样熟练的名作家,我们也要求他们在写作一篇小文章时,采取‘大象搏狮用全力,搏兔也用全力’的态度。”有些散文家提倡散文的“整体美”,也是要求作者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惨淡经营”。整篇文章是惨淡经营、刻意加工写成的,它的语言就是精炼的,文采斐然的。这是由于作者运用的是散
文笔调。那么什么是“散文笔调”呢?可以说,散文笔调一方面表现在它的行文灵活自如,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它十分讲究文采。散文的文采不仅有华丽的,而且有朴素的。
第二篇:散文写作
散文写作
艺考中“散文写作”的考查标准
1、写作能力,即文字功底。
2、讲故事的能力,通过考生散文写作的考试,考查考生对生活中经历的事件的发掘、组织和结构的能力。
3、对生活的观察、感悟能力,特别是视觉感受能力。
艺考中“散文”文体
艺考中的散文与中学讲授的散文是不同的,中学讲授的“匆匆”“春”等都是抒情散文。老师强调的是“形散而神不散”的写作原则。
艺考的散文写作要求的是叙事散文。它必须具备几个条件:
1、必须有“事件”在里面,或者必须有事件的“片段”在其中。
“事件”是构成叙事散文的主体,光有“事件”还不够,还必须是“故事”。“故事”与是“事件”区别在于:故事必须是触及人的心灵和情感的,并且能够有一定主题的事件。并不是所有的事件都能构成故事。
2、必须是真实的故事。
这就与小说等虚构体裁区别开来。真实性来自作者的亲身经历、或者是亲眼目睹,亲耳所闻。比如《背影》、《小橘灯》。
故事可以是一个片段,或者由一连串几个记忆事件小片段构成。
这些片段可以是关于一个人的,也可以是关于许多人的。
有时不是由一个事件的线索来勾连,而是一个主题来联结,或者是由某种情绪联结成的。
3、必须有一定的情节性。
一篇优秀的散文要具有以下几个条件:
1、由一个或者几个故事片段构成,具备引人入胜的特点。
2、有感人的情节、内容,即它必须令人感动。
3、丰富的细节、生动的人物形象,特别是人物内心的揭示等。
4、具有一定的可视性。也就是尽可能有一定的“画面感”。所谓“画面感”就是你的文字描述具备一定的可视的内容。读者通过你的描写,可以建立起人物的形象、场面、气氛。
散文的内容来源于生活,需多观察、多练笔。
考生普遍感觉到没有内容可以写,所以建议平时多注意对生活的积累,通过最细致的观察,重新认识伸过,感受生活,从最普通的凡人琐事中去寻找、去发现。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准备、练习:
1、人物练习
从身边的人开始观察。
注意观察人在各种情况下眼睛、手、脸部变化。注意各种人物在情绪比较激动或比较低落情形下习惯性动作和反应。
2、静物练习
从一个静态的物品里,你要看出时间感、色彩的层次感等。从一个最普通的物品上,发现时光的烙印。如家里的门、窗、桌子,发现这些物品上面发生的细微变化。
3、场景的观察练习
公交站台、公园一角、小路、网吧、教室等。这些地方与哪些人群会联系在一起。在这里的人都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会来到这里。这些地方和其他场所气氛有什么不同。
4、自然界重要自然现象的观察练习
注意自然现象带来哪些不同的感受。考生要多体会。
5、情感表达练习
情感与温度。比如,你在清晨阳光升起时,你的心情。在黄昏的时刻,天空、大地给你的感受;这些时刻都需要体验。
6、色彩的观察
如通过不同颜色的服饰来表达一个人内心的心情。
7、环境与人的心情关系观察
如人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后,他的行为会发生一个变化,随着人物的情绪变化,在人物眼里的景和物也要发生变化。
散文写作是个基本功,以上是这些年指导学生备考的经验,希望每一个考生能够打好基础,考试的问题也就得到解决了。
散文写作练习题:
第一场雪春雨
童年往事回忆
母校纪事开学第一天
放学路上我的同桌
难忘的一课除夕之夜
彩虹窗
网雨
大雾门前的河流
一封迟到的信短信
呼叫转移网友
相逢半张照片
老电影笔记本
一张电影票一场难忘的比赛
我最爱的人桥
风最美丽的旅行
水远方
第三篇:散文写作(模版)
散文写作知识
一、什么是散文
灵活地抒写经历中的见闻感受的精悍的文章,表达作者对人生或自然的感受。典型的散文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形式上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融为一体;从细处落笔,以小见大;从侧面暗示,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二、散文的分类:根据表达方式和侧重点的不同,一般把散文分为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在这类散文中,有的着重记写、刻画人物为全篇的中心。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它虽然也是以写人物为主,但与小说的区别是明显的。他们不像小说那样多方面细致的刻画人物,也不讲究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和曲折,有的侧重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他们不是纯客观地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抒情散文的“情”不是虚的、空的、而是有所依据的,即总有一定的人物、事件或景物作为文章抒写的对象,通过对他们的记叙或描写,作者达到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的目的。如《白杨礼赞》通过对白杨树的描绘与赞美,或隐或露,或曲折或直白地表现出来的。就是通过对具体的“物”的描述而表达思想,抒发感情。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议论文一样,它也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确、以理服人。但它不需要逻辑推理、论证严密。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于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虫鱼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妙趣横生而极富感情。从高考优秀作文看,大多数考生对议论散文情有独钟。
三、散文写作要领1.感情体验
散文要写感情,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感情体验。感情体验就是《背影》不是要记录回家和父子离别的琐事,惜和敬爱。刘真的《望截流》,重点不是顺理成章的工程本身或建设者业绩,归历史进步主流的内心感受。散文一开始就使自己沉浸在一种突如其来的悲喜交集的感情体验中,由此生发联想中被迫放下笔等。构。有了它,就可以天马行空地起草感情体验,只要再明确外在结构的核心就可以写好散文。2.细节描写
散文的结构的核心是细节。散文和小说一样,细节的排列组合方式不同说的“盘”是一个社会的横切面,具备冲突,各种阶层、力量的人物或隐或显。这样的“盘”中有机地展开。散文的以感情体验的表现为准。3.构思,散文,往往通过生活中偶发的、片断的事象,去反映其复杂的背景和深广内涵做,到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个认识过程,从他对外界事物的最初感受到成篇的全过程。就是进入下笔阶段,也仍然在思考,在探索,在继续认识所要描写的对象,深入发掘其底蕴和内涵。作者要善于由表及里,从纷繁错综的联系里,发现其独特而奥妙的联系点。构思的奥妙,不同的作家有不同发现。于是就出现了种种不同的构思方法。秦牧的构思方“滚雪球
“一刹那”,就抓住了头绪,抓住了中心,零散杂乱的材料才得以集中,才有了归宿。如他没有感情不是散文。——小时候跟着妈妈赶集差一点丢失,四十年代初一度离开部队。可以说,小说组合细节是 ”。要达到这种境界,构思是关键,构思是作者对一篇作品的整”。他写散文,起初的感受只是一点点,如一片小雪花,随着题材的增加,““抓一刹那”。这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散文的唯一内容和对象是作者的感情体验。散文写。这一点,“线”,就是感情体验,或多或少,随手拈来,任情挥洒”部分,最富有“一刹那”他认为是事物的建立在细节的描写和叙述的基础上,但“以盘盛珠”,而散文则是
“特征”的部分,一旦被作家抓住,就象一“精华“不散的神。有了散文的内在结构“以线穿珠 ”部分,最有“
它“文革”——”。小——“一粒”部分。抓抒情散文:议论散文:行,文学色彩很浓。同一般”。朱自清的而是要吐露一种对父亲及失败了的父辈的怜 而是一种回 最后又面对横江截流的宏伟场面,激情满怀。感情体验是散文的内在结不能不明朗和确定而细节只能在法,有人叫做体会的深入,联想的开展,那感觉一步步膨胀起来,就象滚雪球一样。这里可贵的是最初的感觉,照秦牧的话说,它是事物的尖端粒饱满的种子,落到肥沃的土壤里,作家用思想、感情的阳光雨露恩泽它,使它萌发成丰富的果实。这是一个核心,越滚越大,形成统一的构思。他的名篇《土地》、《社稷坛抒情》就是很好的例子。徐迟的构思方法,叫光彩住这的《在湍流的涡漩中》的创作,正反两方面的教训都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总之,一篇散文的谋篇、构思,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方法,因人而异,构思方法往往与手法联系着的。如借物抒情、小标题、象征
4、联想
一篇优秀的散文,几乎难以离开联想。所谓联想,是指对事物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想象活动。由一事物过渡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当人们由当前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者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波及到另一件事物时,都离不开联想。在这种联想活动中,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更容易鲜明和突出,作者的思想认识也能不断提高和深化。一个作者的知识积累愈厚实,则对生活的感受愈敏锐,易于触类旁通,浮想联翩,文思泉涌。
各种不同联系的事物反映在作者的头脑中,便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联想──有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联想(如由水库想起水力发电机);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的类似联想(如由鲁迅想起高尔基);有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对比联想(如由光明想起黑暗);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联想(如火和热),如2000年上海市作文《水的联想》和2002年的《面对大海》
散文的联想,总是同精细的观察、细微的描述相结合。散文的画面,首先力求真实、具体,使人读之如身临其境,同时也要做到含蓄、深邃,使人读之能临境生情。作者给读者想象空间、回味余地愈大,则诗意的芬芳愈浓,这就离不开丰富而活跃的联想。但联想不是凭着个人的闪念所得,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一个作家要想让联想的翅膀飞起来,没有广博的学识,不掌握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和底蕴,没有个人的创造性和激情,没有个人爱好的广大空间,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大空间,是高飞不起来的。只能象蓬间雀那样在草丛中跳跃。
5.文采 :散文作者要有特别敏锐的眼光和洞察力,能看到和发现别人所没有看到的事物,还需有异常严密而深厚的文字功夫。
简洁而潇洒:散文篇幅小,容量大,行文最忌拉拉杂杂,拖泥带水,容不得老王婆裹脚布,又长又臭。简洁,并不是简境,而是简笔;笔既简,而境不简,是一种高度准确的概括力。杜牧《阿房宫赋》开头写道:“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仅仅十二字,就写出了六国王朝的覆灭。秦始皇统一了天下,把蜀山的树木砍光了,山顶上光秃秃的,就在这里,修建起阿房宫。短短十二个字,写出了这么丰富的历史内容,时空跨度又很大,真可谓“言简意繁”了。潇洒,对人来说,是一种气质,一种风度。对散文来说,是语句变化多姿。短句,促而严;长句,舒而缓;偶句,匀称凝重;奇句,流美洒脱。这些句式的错落而谐调的配置,自然便构成散文语言特有的简洁而潇洒的美。
散文的语言美,作家们有不少独到精辟的见解。秦牧说:“文采,同样产生艺术魅力和文笔情趣。丰富的词汇,生动的口语,铿锵的音节,适当的偶句,色彩鲜明的描绘,精采的叠句……这些东西的配合,都会增加文笔的情趣。”佘树森说:“散文的语言,似乎比小说多几分浓密和雕饰,而又比诗歌多几分清淡和自然。它简洁而又潇洒,朴素而又优美,自然中透着情韵。可以说,它的美,恰恰就在这浓与淡、雕饰与自然之间。”
散文语言的朴素美,并不排斥华丽美,两者是相对成立的。在散文作品里,我们往往看到朴素和华丽两副笔墨并用。该浓墨重彩的地方,尽意渲染,如天边锦缎般的晚霞;该朴素的地方,轻描淡写,似清澈小溪涓涓流淌。朴素有如美女的“淡扫蛾眉”,华丽亦非丽词艳句的堆砌,而是精巧的艺术加工,不着斧凿的痕迹。但不论是朴素还是华丽,若不附属于真挚感情和崇高思想的美,就易于像无限的浮萍,变得苍白无力,流于玩弄技巧的文字游戏。
像生活的海洋一样,语言的海洋也是辽阔无边的。行文潇洒,不拘一格,鲜活的文气,新颖的语言,巧妙的比喻,迷人的情韵,精采的叠句,智慧的警语,优美的排比,隽永的格言,风趣的谚语,机智的幽默,含蓄的寓意,多种多样艺术技巧的自如运用,将使散文创作越发清新隽永,光彩照人。
四、高考作文要求
(一)基础等级
1、感情充沛
没有感情就不成其为散文。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散文一般的写作规律是:对事物、人生、景观突然有了感悟,感悟深化升华,敷衍成文。这感悟就是散文的意味之本,是散文的中心立意。可是要表现这样的中心立意,就抒情。所以好的散文、记叙、议论都带有强烈感情,字里行间都有渗透着感情。
2、立意独特
散文的立意其实就是散文的感悟,有感悟才有散文的写作。可是普通寻常的感悟是不得人心的,看见蜡烛想起老师,看见葵花想起小学生……这些“感悟”已经不再给我们产生美感,而是产生憎恶;这样写作已经不再是生产精神产品,而是谋杀我们的阅读欲望。散文的立意要求独特,就是说作者的感悟是体现作者独特情志、独特受、独特体验的感悟,是他人所不能产生的精神产物
3形散神聚:这里讲的是散文的取材。
4、感悟具体
散文以感悟为灵魂,但感悟是什么,得在文章中说明白。有些散文含蓄,不明说感悟,但文章的景致、人物、事件均可以反映向感悟。感悟的清楚明白如同记叙文的主一样,要明白畅晓,让人觉得可喜,引人思考,同时要清楚地出现在文章中。如《亲近你》一文,就把抽象的感悟“体验“通过大量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幼鸟第一次避开慈母的呵护,飞翔有蓝天白云下,他体验到了自由的博大;蓓蕾在一场春雨后,绽放笑脸,新奇地看着这个世界,他体验到了尘世的纷杂;海燕在暴风雨中长鸣,勇敢他宣传革命圣火的到来,他体验到了胜利的喜悦;蝴蝶第一次来到大花园,飞东飞西,万紫千红的花为她绽放,它体验到了人世的热情……”通过这些具体的意象,者感同身受了。
(二)发展等级
1、体察入微,以小见大
上面说过,散文往往出奇制胜,以少胜多,说是有散文表现中心的方法。散文的这一用法是独特的。一般的散文写作,我们可以从细小的方面入笔,做到以少胜多,以小见大。实际上,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涕一笑;事物中的一枚叶片、一粒沙土都可以表现重大主题。如《红绣鞋,白布里》
2、表达方式多样,夹叙夹议,情理相透。
含蓄的感情也罢,激昂的感情也罢,都要真实地表现出作者的状况,而不仰仗虚构。散文因为有对生活或事物的感悟,可采用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引导读者理解,体味文章的意味。散文往往有深邃的思想内容,而这种深刻寓意又饱含诗情,因为散文有情理相透的特点,思想内容往往不直接,而是寓于“物”或“景”之中。以强烈的感性形象激发读者的理性思考。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浑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会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的。
春天必然会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扰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
为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舒适,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纱时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音来为这季节命名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
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梅子黄时的一川烟雨笼着如诗画的江南时,背倚着门的曾祖母手里拿着针线微微笑着。所有的怀念都是缘
所有的青春、所有的泪水和欢笑。
我所知道的绣花鞋,我所想象的绣花鞋,应该是有着鲜艳的红色缎子面,折射出令人陶醉的酒红色的光芒的。它应该有金色丝线织就的凤凰牡丹并蒂莲开,它应该着在三寸金莲之上微微地挪开步子,它应该伴着宫廷才有的醉香和历史才有的沉醉。
我常常仰头观望日落时的天空。一团团白色的云朵就像美人踩过蓝绸时的香粉屐痕,听说女子缠足始于五代南唐李煜,谁都不曾料到,这一缠缠了千年,缠出了多少血泪!?
小时候,看着曾祖母小心地挪动莲步,觉得很好看。也曾私底下学着走得摇曳生姿,“花枝乱颤”。新鲜感过去之后,还是会嫌像被什么辅住了手脚如此不得自由,于是和一大帮孩子欢呼1.春之怀古(台湾--“春”2.红绣鞋,白布里张晓风)--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我却常常梦到有着暖暖阳光的午后。--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老屋的后院,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于一双小小的绣鞋。那是曾祖母
着,奔跑着,自由自在,像极了空中的鸟儿,飞得无拘无束。我想,曾祖母一定在用那种与年龄不相符的羡慕眼光看着我“飞过”巷子。
在哪个年代,女孩子都是要缠足的。听曾祖母说她出生于宣统三年。那便是清王朝土崩瓦解的时候。历史书上说孙中山在中华民国成立之时便颁布法令禁止女子缠足。不知是新法令的春风没有惠及此地,还是丑恶的势力没有马上死亡,我的曾祖母缠了足。我倒没有听她说过缠足的种种痛苦,她尽量在我面前展现美的一面,要把最好的留给后代。正如她留下的那双红绣鞋,一双极其美丽的绣花鞋。虽然我只看到她在生前穿着青面小鞋,由爷爷扶着散步,白发被风吹过。奶奶说曾祖母年轻时也是美丽的女子,所以,我看着这双绣鞋,总会想象一个美丽的新娘。在那个年代的乡村,美丽是永远不会属于一个年轻女子的,她有的是什么呢?三日入厨房,洗手做汤,从此脱下美丽的嫁衣和华美的红绣鞋,开始劳作,相夫教子,担起生活的重担,任沧桑爬上脊背,青丝变为白发。只有红绣鞋,在她百年之后依旧美丽如初。
曾祖母教过妈妈打盘纽,一个个 精致得像艺术品。但始终不曾再做红绣鞋。
我缓缓地摸过红绣鞋的花纹,刹那间依稀看见飞天流转的衣纹,关于一个女人承受一切的美丽。我去看戏文里青衣流转的水袖,看她美好的身段,却永远也找不到红袖添香红鞋的神韵。红绣鞋已经成为过去。增祖母承担一切风霜的美丽永在我心中。
红绣鞋,白布里。一个女人最平淡的传奇人生,由它默默无语地讲述。(以小见大)
3、谁的眼泪在飞
这一天,电闪雷鸣,这一天,地动山摇,这一天,大雨滂沱。
这一天,世界同悲,这一天,天下共难,这一天,谁的眼泪在飞?
当一排排倒塌的校舍扑面而来;当一具具遗体从瓦砾中缓缓抬出;当一个个母亲亡命般地冲出隔离带,冲向担架上已经永远沉默的孩子;还有谁,能够忍得住悲伤?还有谁?不泪如雨下? 谁的眼泪在飞?不期而至的四川地震,震撼了国人的心,也牵动了人民的好总理温家宝的心。余震还在继续,温总理便奔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当他看到抢险人员正在救两名被困在废墟下的孩子时,激动地流下了热泪。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总理的落泪,是对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的高度痛心和惋惜,体现了一个大国总理对人民的博爱之情和体恤之意。人们已经十分清楚,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总理的身影,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总理站在第一线!总理这一情不自禁的落泪,透视了他情牵百姓的公仆人生。人民为有这样充满爱心的好总理而感到幸福、欣慰。总理别哭,我们一定化悲痛为力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在您的指挥和运筹帷幄下,战胜这场灾害。
谁的眼泪在飞?救援不断深入,消息不断,同胞生命在地震中陨灭让人悲痛不已。“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一个刚从废墟中带出了一个孩子的战士跪了下来大哭,对拖着他的人说。战友别哭,灾区人民因为有了像你一样的千千万万子弟兵的救援,生命才得到延续,有了你们的救援,灾区一定会在废墟上重新崛起。
谁的眼泪在飞?央视的主持人在直播中哭了,在一句“为什么我们能够这样(爱心救助),是因为这片土地的人民懂得互相守望和帮助”的解说后,他眼含泪水,忍不住哭泣。主持人,你别哭,正像你说的,因为这片土地的人民懂得互相守望和帮助,我们的 祖国才会充满希望。
谁的眼泪在飞?在全国哀悼日,所有的人都泪如雨下。啊,我的父老相亲,别哭,面对天灾,我们可以对大自然的残酷无情心生怨恨,但我们明白,怨天尤人不会让逝者复活,努力从废墟中挽救幸存者的生命,才是我们应该做的。让我们檫干泪水,从四面八方伸出援助之手,为灾区人民尽一份绵薄之力。
“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泪水?因为我对着土地爱的深沉。”从手拉着手的那一刻起,就再也没有人会无助地哭泣。
人佑中国,人佑同胞!欢乐时我们同微笑,悲痛时我们同忍受。为了地震灾害中受伤受难受苦的同胞,为了依然在废墟中顽强生命的同胞,让我们,在心里,轻轻地,唱响那首古老的歌曲《让世界充满爱》:“轻轻地捧着你的脸,为你把汗檫干;这颗心永远属于你,告诉我不再孤单。深深地凝望着你的脸,不需要更多的语言;轻轻地握住你的手,这温暖依旧未改变„„”
(反复手法,形散神聚)
第四篇:如何进行散文阅读教学
张华清
如何进行散文阅读教学
散文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自由灵活的文体,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它既是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对七~九年级则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些要求告诉我们:在散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自主地位,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如此,才能使其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自己的情感体验”。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教给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授之以渔。
从本质而言,阅读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多向的对话过程,其中主要的一个方面是阅读者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鉴于此,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关键的一点就是“读”。教师指导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文本,在读中挖掘作者运用语言的褒贬色彩,品味语言的格调、情调,揣摩语言的内涵、内蕴,联想语言的文外之意,想像语言的空白形象,从语言中吸取营养,以提高语言的鉴赏力。而且,还要学会“披文入情”,善于从作者寄情的事物中捕捉诗意,以求与作者的思维碰撞,心灵交汇和感情沟通。在此基础上,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个性化的自我感悟,促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转化、升华。可见,散文阅读教学不同于其他文体。教师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针对文体特点和学生实际安排教学。
然而,由于种种因素影响,在实际的散文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仍是以讲析代替学生的阅读。零乱肢解,架空分析,剥夺了学生走进文本、对话文本的机会,使充满人文情趣的散文教学索然寡味。学生的感受都是教师的感受,更可悲者是教材编写者的感受。能力来自于实践,感情来自于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就一些教师的做法看,不用说学生难形成“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恐怕连基本的读书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难培养。这不能不说是对现代文化的糟蹋,不能不说是散文教学的失败。
为此,我们在实际的散文阅读教学中对其进行了较为细致地研究,将操作过程概括为“读——感——品——悟”四个环节。
“读”。读又可分为朗读、略读、速读等,此处专说朗读。其实,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朗读是学生走进文本、认识文本的过程;朗读也是品味感受的过程;朗读还是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语文新课标要求“反复朗读”,就是因为朗读是一门艺术,朗读是一种能力。
1.要读得正确、流畅。这是朗读文本的最基本要求。教师要训练学生面对生疏文本就能准确把握语音、语流顺畅的阅读能力。
2.要读出韵味。一篇优美的散文在内在的神韵上、意境上,以及外在的结构组成上、语言形式上都有丰富的内涵。学生朗读,就要掌握好语调、语速、语气、节奏、停顿等方面的技能。仅仅依靠标准的普通话是很难达到这一要求的。
3.要读出情致。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描绘的是作者的情感世界和思索过程,但重在冶情。面对这一感情物,学生就应带着感情去读,用声音传达出文本内蕴的丰富细腻的情感。平淡无味无情趣,“新闻播音员式”的朗读不是真正的散文朗读,不是艺术性的朗读,更不是创造性的朗读。
“感”。这是对文本的深入,是对文本的总体认识。能“感”的人,视文本为一个整体;会“感”的人,能及时筛选出有关信息,捕捉到重要信息点。
1.感知文本内容。这是整体阅读的一个方面,即首先要知道文本“写了什么”。在此基础上,能流利地复述出内容,能简练地概括出内容。同时,能准确定位文本内容的重点所在。
2.感受作者思路。思路是作者结构文章的思维程序。感受思路、理清思路是阅读理解的前提。其实,感受思路的过程,是学生与作者心灵对话的过程,是对文本解读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具体的例子教会学生善于探寻作者的思维方向,达到与作者思维的契合。“品”。这是揣摩、品味,是对重点内容的琢磨、感受、体验。
1.品味文本语言。散文属于文艺语体,具有形象性与生动性的特点。作者在行文时,往往会采用各式各样的修辞方法,采用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颇具特色的句式。而这些语言一般除具有表层的具象外,常常还隐藏着深刻的含义,内在的意蕴。学生在阅读中就要抓住重要的语段和关键的词句,把握字里行间蕴含着的意义,品析其巧处,体会其妙处,从而达到“悟意审美”的目的。
2.品悟作者感情。散文无不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要侧重引导学生以审美的视觉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品悟、感受文本的情感美。同时,这反过来又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达到“以情解文”之目的。
“悟”。悟即领悟、觉悟。这是在对文本内容理解之上的阅读联系、阅读发现,更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形式。1.悟人生。“文以载道。”学生在阅读中要认真学“文”,把握“文”的意义、内涵;同时,还要从字里行间发掘出更深的东西,悟道明理,并运用这些道理去思考人生。
2.悟社会。文本在反映作者思维、情感的同时,自然会折射出社会。学生要在阅读活动中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跨越与社会的距离,间接认知古今中外的社会,贴近广远的世界,挖掘出文本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3.悟自我。即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跨越“旧我”与“新我”的距离。具体来说,就是使自身的知识经验得以扩充,观点得以改变,思想感情得以升华,方法技术得以迁移,实现自我在量度上的增加,在本质上的提高,在价值上的飞跃,在能力上的练达。同时,还要学会将自我放进文本,与作者以及文中人物心灵沟通,确定自己的思维方向和认识价值。
总之,上述“四环节”散文阅读教学方式,注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注重了人文精神的弘扬,遵循了学生认知规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是行之有效的。
当然,散文阅读教学的方法不止一种,教师们可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采取不同的方法。但无论怎样,教师们都要切实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转换教学新理念,灵活处理教材,并将朗读作为贯穿始终的主线,引导学生品味赏析。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指导学生在字里行间揣摩体会出强烈的情感和独到的见解。如此,才能真正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何确定散文阅读教学内容
作者:李健 点击:306次 日期:2012-06-08
一、散文和散文教学现状
散文教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确“散文是什么”。
从广义上来说,散文是指诗歌以外的一切写作文体,包括文学作品和科学论文、应用文等。从狭义上来说,指纯粹的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文学体裁,即通常所称的文学性散文或艺术性散文。
以上,是从散文的外延来说散文是什么,那么散文的内涵是什么呢?
当代散文研究的重要学者刘锡庆有一个精彩概括:散文姓“散”(散行成体),名“文”(文学),字“自我”(具有独特个性的真实作者)。
李晓虹说:“散文是以表现内心为主的,它所展示的是作家„情‟的世界。” 郁达夫说:“现代散文的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的散文,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
韩向东说:“散文是主体性最强、最„自我‟的抒情方式。” 他们从不同角度指出了散文的核心特质:
1、抒发情感。散文展示作家的情感世界。《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4次,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感情。
2、展现个性。散文展现作家自己的个性,因此这一篇散文区别于其他散文,这个作家区别于其他作家。
3、倾诉心声。作家主要不是为了发表文章,而是在跟读者对话,在诉家常,掏心窝。《青海高原一株柳》陈忠实就是通过柳树发表自己的心声:“同是一株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树如此,人不也是这样吗?
4、反映生活。作家在他的作品中自然展现的生活都打上了那个时代地域的、人文的、风俗的烙印。《第一场雪》是作家峻青1962年在胶东半岛农村写的一篇散文。当时,我国连续几年遭受自然灾害,粮棉歉收,人们都期盼丰收年的到来。文章通过写胶东半岛入冬以来下的第一场雪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的大雪的喜悦之情。
目前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语文教学的内容随意性过大,“教什么”与“不教什么”完全依据教师个人的喜好。很多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基本上没有经过严格的研究与分析,而是凭借自己以往的经验或照搬他人的套路——“我就是要教这些”。但是如果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教这些?是否应该教这些?许多教师通常会比较困惑,如果没有合宜的教学内容,所有的方法事实上就失去了意义。具体到散文教学,目前主要存在着如下问题。
1、散文教学不符合散文体式。把散文教成小说,教成说明文、议论文,比如说《黄河的主人》《天游峰的扫路人》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去分析人物形象。
2、散文教学不考虑当下阅读文本的具体特点。把“这一篇”散文教得像“这一类”散文,或将所有的散文教成同一类散文。
3、不注重散文中蕴涵的情感而关注散文中所涉及的事物。这一现象尤其突出。比如《早》教师们的教法,各有特点,但是有一个共同点:都把焦点聚焦在“三味书屋”“腊梅”“早字的来历”上。讲授或者讨论作者如何按方位顺序写“三味书屋”,如何从色泽形态上写腊梅,如何回忆鲁迅刻早字的叙述上。布置作业:让学生也去观察自己的书房或者教室,模仿三味书屋的方位描写,写写自己的书房或者教室。当然学有所得,一课一得,这很好。但是,学习这篇吴伯萧的散文,仅仅做到在这些适合吗?到位了吗?
二、散文阅读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实践
1、研究学情
散文教什么首先是由学情决定的。一篇散文在手,学生不管目标理念,也不管成长发展,他们似乎并没有这样的长远眼光,他们通过各种方式的阅读———朗读的、默读的、指读的、品读的———懂得了什么,疑惑有些什么?我们教者不得而知。这就要研究学情。
2、文本特点
确定散文内容的另一条路径就是是文本特点。应该说,从学情分析与文章体式分析两条路径来确定教学内容显然合理全面多了。不过,两条路径得来的结论完全重叠是不可能的。事实可能更多会这样: 两条路径得来的结果部分相关,或者完全无关,或者互相冲突。这时,该怎样确定教学内容呢? 于是,我们的研究就要深入下去。
3、学情需求与文本特点的聚焦点是教学内容确定的最佳区域
我们认为,从文本特点与学情出发固然是确定教学内容的两个基本依据,而它们之间的聚焦点则往往是确定教学内容的核心所在。
根据文本特点,有些最核心的内容要素必须作为教学内容;但是如果根据学情分析发现学生理解这一内容可能存在缺失,教师就要唤起学生的需求,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在教学中比比皆是。
如果根据学情分析,发现学生全体的关注点均偏离文本,这时教师应分析: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是从众心理还是学生认知水平的共同反映?教师不能不顾学生的实际需求,还要保护学生的合理需求,通过课外渠道满足学生,通过更广阔的背景来理解散文。
4、具体到一篇特定的散文阅读教学,教师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确定教学内容: 其一,作者个性化的言语表达。
散文的语言自由随意,风格多样。既有最本色的如话家常、娓娓道来的语言,也有最优美的经过精心锤炼,讲究文辞的语言。因此,散文语言非常值得也最适合学生的揣摩与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语言表达庄重,结构严谨,环环相生,因为作者是写一种四季常青,能驱虫的樟树;不是写一种娇艳的花,是写一位伟大的女性,不是写一个歌女,所以语言工整庄重;《只拣儿童多处行》语言表达节奏非常欢快,因为是写孩子,写春天,因为作者爱孩子,作者在字里行间洋溢着快乐。这些东西,因为是四、五年级,无法和孩子言说,但是,从老师对写法的总结中,从孩子们一次次朗读中,这些内容就渗透进去了;《安塞腰鼓》语言表达是完全陌生化,讲究排比、对仗,运用大量比喻,语言本身就在传递安塞腰鼓的特点,气势。换成其他的语言,就传递不出来。其二,作者个人化的言说对象。
散文是抒发作者的情感的,而不是解说文本中所涉及的对象的。散文确实有现实所指,有外在的言说对象;但散文是文学作品,它是作者个人化的言说产物,是作者眼中心中特殊情境中的独特的感觉,客观的外在对象不在散文阅读视野中。每个人心中眼中都有 “孩子”,这个形象,“闹嚷嚷”“叽叽呱呱”“东一堆,西一堆”“莽莽撞撞”,“冒者汗珠”如果,换成我们会觉得孩子很喧闹,学生们说汗酸味。但是,阅读《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却需要感受冰心心中的“孩子”,这个典型的文人眼中的“孩子”,是小天使,是太阳,是花,是春天,是飞涌出来的,因为冰心“爱”孩子,“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所以,我们读《只拣儿童多处行》一定是读冰心的情感,永远是作者的情感,不是让学生去体会我们老师的情感。其三,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
根据散文理论研究成果,目前多数学者都强调散文的艺术理性成分,强调散文中的“情思”和“理 趣 ”。散文重思想,但是,散文中的 思想感受,是充满情感浸染的思想,而不是纯粹的理性的思考与论证。散文教学必须重视散文的这一鲜明的特征。
三、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
教师在散文阅读教学中要完成两大任务:
1、使学生获得与课文相符合的理解和感受;
2、使学生学会与课文理解、感受相呼应的阅读方法。什么是阅读方法?我觉得,所谓阅读方法,就是学生拿到一篇文章,眼睛往哪里看,试图看出什么东西来。这个什么东西,就是文字背后的生活
散文阅读教学构思2009-02-02 12:33 散文阅读教学构思 钟金燕
散文阅读教学我大致分五讲进行:如何读懂散文,含义类题型与答题模式,构思、手法类题型与答题模式,综合鉴赏类题型与答题模式,综述。
第一讲:如何读懂散文
所谓“读懂”就是明白作者在文章中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感悟,写了哪些内容。
一、片段阅读法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应把这一特点融入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形散”就是指文章的内容有多个。“神聚”就是指文章有一个核心、线索。
1、把散文所描写的片段、场景一一找到并归纳。如:写了哪些事件/写了哪些景物/写了事物的哪些特点。
这一板块的内容采用的多是记叙方式,描写一个个画面或场景故事。
2、比较找出各个场景片段的共同点、联系点。
如:都写了某一事物的什么事情/不同事件作者都体现出了共同的情感倾向/不同的景物都体现了什么共同特点/对这一共同点作者有什么感悟。
这一内容的概括主要从位置(每一片段的结尾)和表达方式(抒情议论)来入手寻找。
3、跳读全文,找出对片段之间共同点、联系点的相关评述。
如:相关的评论、抒情议论性文句。标志:我不禁慨叹„/让我领悟„/使我觉得„
这一板块的内容主要通过位置确定,一般位于文章的开头和最后部分。(卒章显志的模式)
小结:前两个步骤找到的就是散文的“形”,最后一步找到的就是文章的“神”,两者结合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主旨的概括归纳。
二、类型化阅读法
解读一篇散文,还可以从散文的类型去把握主旨。首先,要明辨散文的体裁,是叙事、写景还是咏史;是托物言志,还是阐明人生哲理。其次看话题,看作者是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还是对个人生活的感悟;是就历史做阐发,还是就现实做联想。
1、从体裁看,主要考查三大类:
① 叙事散文:内容主要描述事件、人物活动,由事及理。
② 记人散文:内容主要记叙人物事迹,突出人物精神特点,由人及义。③ 写景散文:内容以描绘山川花鸟虫鱼等景物为主,由景及情。
2、从题材看,主要考查三大类:
① 咏史怀古:描写古人古事古迹的共性特点、精神品质、文化内涵,由古及今,对现实社会、现象、个人际遇进行比对借鉴或反讽。
② 托物言志:通过描写物象特点,抒发感悟、感慨,由物及志,抓住物象与心态、性情的契合点生发感慨。③ 人生感悟:通常描述生活琐事,以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的手法,阐发生活中的哲理、顿悟。
三、文学主题阅读法
作家在创作时,往往喜欢写几个常见的主题,其实是文学中的几个母题。明确文学中几个常见主题,明辨文本中的意象指代意、寓意,把握中华文化底蕴,积累素材,是快速解读散文主旨的捷径。
1、抒发乡思乡情:
内容主要描写能寄托乡思乡情的事物,例如:月亮、故土或故乡的人事物(花草树、大雁、亲人、母亲)或故乡的土特产、特殊事物。
2、回归精神家园,文化的归宿:
内容意象,例如:南山、故乡、黄土、黄河、长江,或文学宝库中的一些经典意象(江南、鹧鸪、明月高楼)。
3、体现物质与文化的冲撞,表达物质与精神的取舍。
常见“城市”代表物质文明,一种浮躁、迷失的精神。“乡村”/ “原野”/“故乡”代表精神家园,一种质朴善良的民风民俗、本真的精神境界。
本讲总结:在这一讲中,介绍了三种阅读方法。第一种将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阅读法,完成这一方法,就可直接回答散文中关于内容与主旨的问题。第二、三种是解读主旨的捷径,但并不能适用于任何文本,只是做为第一种方法的辅助工具而适用。
第二讲:含义类题型与答题模式
此类题型着重考查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是散文阅读的基础考查等级:理解。
一、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语
所谓“重要”,是对文章的表情达意起到重要作用的,或体现作者观点的,或反映深层含义的,或在结构上起到独特作用的字词。最后一种放在第三讲中细化讲解。
1、问题类型:某词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某句中的某词?/某词在文中有何含义?
2、词语类型:
① 代词:关于代词的理解是常考类型。根据代词出现的语法原则,对它的含义阐释应该在上文中找,联系最紧密的部分。
如:“这”,“那些”指的是什么?关于原因的概括,考“因此”。往往答案是对前文内容的一个概述归纳。② 名词或动词
这一类型词的考查要结合所在文句进行理解。A、注意分析词语之间的搭配,或词语的修饰成分。
B、对词语比喻含义的理解与确认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形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C、对词语的引申义、隐含义的理解,要注意从整体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去分析。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二、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子含义
所谓“重要的句子”,就是指下列三种类型的句子:①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②关涉文章内容和结构的总结句、过渡句。③语约意丰,颇富言外之意的含蓄类句子。
1、问题类型:
某句话如何理解?/有何含义?/如何阐释某句话?/为什么说某句话,是什么含义?/某句话在文中有何含义?
2、句子类型: ① 揭示主旨类句子:
特点:抒情或评论式、慨叹式的文句
此类句子与主旨相关,往往是揭示主旨的文眼句,解答时应联系作者的情感立场作答。② 总结句、过渡句
此类句子的考查与构思相关,放下一讲 ③ 含蓄类句子
此类句子是考查的重点、难点。
A、明确含蓄的原因:句子含蓄,往往是因为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才使得句子暧昧不明。解题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再对症下药。比喻----找出本体与喻体,抓比喻的相似性。借代――找出本体与代体,抓借代的相关性。比拟――找出本体与拟词,抓比拟的相似性。反语――找准反语的讽刺性。
B、找准事物与事理的共同点、联系点。
若文句是对某一事物、场景的描述,要联系主旨,发掘事物与事理的共同相关、相似点,结合主旨回答。
C、联系前后相关论述,转换表述方式。
文句的含义阐释,往往能够在最靠近的地方找到,所以审题后,立刻回归文本,发掘前后文段的相关阐释句是一个重要的步骤。找到后要进行自己的处理转换,把原文的句子调整成为自己的答案:否定表述转换为肯定表述,抒情方式转换为陈述方式。
本讲总结:含义类考查题型,因为关涉到具体文本,因此较难掌握规律与模式。理解又因人而异,因此答题较难有一个普遍的指导。但是无论是考词语还是文句,无论是什么类型,应明确一个总的原则:坚持主旨先行,联系上下文的观点。
第四讲:综合鉴赏类题型与答题模式
这类考查题型是对文章主旨、手法的综合考查,是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等级考查,貌似难题,其实是纸老虎,往往拿分就靠此类题目。
一、问题类型:
文章有什么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体会某句话,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文章多次采用了某种手法,请在文中找出几个例子并进行分析。/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文章在语言上有什么风格,请举例说明。/对文章的主旨或某个观点,你同不同意,说说自己的看法。
二、题型分类:
1、艺术特色类:
这一问题问得一般很模糊,不容易找到答题的立足点,碰到此类问题,一般从三个方向考虑:
① 语言风格:明丽、清新、沉稳、凝重或具有音乐美、韵律美等,可借用诗歌鉴赏的术语。② 修辞手法:应特别重视比喻、拟人、排比、引用、反复、反语,并应明确它们在应用上的效果、作用。
③ 表现手法:一般常见的有对比、烘托、欲扬先抑、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2.手法分析类:
此类问题一般按照以下模式答题:
指出手法+文中例子+适当分析+手法的作用效果(对主旨情感的服务意义)
3、主旨归纳类: 此类问题的答题模式是:
通过描写/叙述/描述„„的内容,抒发/揭示/赞扬/揭露/抨击„„的情感/哲理/精神/现象。
4、体会感悟类:
此类问题要求学生联系现实事例,是跳出文本的考查,基本模式:
文中主旨/观点+文中的相关论述+自己的立场(同不同意)+现实中的名人名事
小结:这一类题型一般是散文阅读考查的最后一题,赋分值较高,虽然问题看起来较难把握,其实是所有阅读题中最容易拿分的。应告诫学生,此题千万不可开天窗放空。
第五讲:综述――做散文阅读的步骤方法
前四讲都是针对散文考查的题型细化讲解,这一讲是从阅读到做题的步骤整理。
一、跳读
1、定内容
对所给的现代文阅读文章进行大致的浏览,主要阅读文本的题目、开头、结尾及每一段的开头结尾,心中略有一个文章的概貌。确定文本是写社会人生的哪个方面的,是抒发人生情感,还是讨论文艺问题的;是重在叙事抒情、写景抒情、托物抒情,还是重在说理议事、追溯缘由、辨明真伪。这一步主要是明辨题材。
2、定文体:
通过以上阅读,要确定所给的散文是属于哪种类型的文体。不同体裁的散文,内容与主旨都有差异,确定文体为我们把握文章大意主旨指明了思考方向。
(这两点可结合第一讲“如何读懂散文”中的“类型化阅读放”进行理解。)
3、定重点:
跳读内容,可跳过的是叙述部分。从表述方式来区分,内容属铺叙、叙述的,都可跳读。但是表达上属于抒情、议论部分的,就要细读,切不可略过,应执笔在文本中划出,显著标识。
三、研读
1、定结构:
确定文章的线索、主要事件、人物。散文一般为:引入事物――展开――升华 小说一般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定中心:
由文体特点、文章主要内容,来推知文章的主体情感或表达主旨,抓住景、物、人的契合点,从文本的标题、开头、结尾处寻找把握。
3、定特点:
主要是确定文本抒发主旨,组织内容上的手法特点。是写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或全文使用象征。
三、审题答题
1、审题干,定类型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核心是“提取信息”,“信息”不仅仅表现在文章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的题干上,因为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十分巧妙,颇具匠心,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①定类型
审题干,明辨题目类型,分清题目是含义类型题(是什么?),还是构思手法分析类型题(为什么?),或是综合鉴赏类型题(怎么样?)
“是什么”要求是对文意内容的考查,答题时一定不要凭自己的主观去任意拓展、想象,一定要紧扣文本内容,抓住重点词语,重点句子做答。
“为什么”类的题目,就必然拓展开去,只从文章中找是找不到的,要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文章主旨、段落之间的关系,找出具体的手法,然后再回归文章的内容上来,记住不要只答手法而忽略内容,切记“手法永远为内容服务”。
“怎么样”的问题一定要区分命题人是给限定内容还是开放性较强,不要答非所问。②定区位
审明题干要点,提取了关键词后,应把所问到的词语、句子、段落还原到原文中,联系上下文得出答案。尤其是含义类型题,一定要还原后,在其所处的句群、段落寻找答案。(写景状物类散文,要突出把握它的修饰语。)
2、抓关键,定答案
①还原到原文,确定答案区间后,把关键词提取,组织好答案,注意转换表述方式:由否定到肯定,由抒情到陈述。
②根据题目类型,明确答案的要点,全盘考虑组织答案,不要漏掉得分点,也不要天女撒花没有要点。
③组织答案落实答案应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答案应是理论的提升,不可散文化、抒情化。
④陈述答案应注重条理性,应用小序号区分答案的要点,不可一勺烩。
第五篇:初中散文写作(定稿)
手腕上的白印,表带上的磨痕。是我的过去,那一切怀旧的感觉......从中不得不回荡着。
望着它,看到了曾经的我,那未变样的我,那少而细须的我,那阳光的我。过了数年,我变的太快,已经成了另一个人。而它,也只能成为美好的历史-----过去。
表上的划痕刻着我心里的记作。那已发白的印子,是我历史时的证据,所以,它,是不可丢弃的,是不可遗忘的。
也许,在别人看来,它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表。在我心里,却浮现出着一个个美好的画面,那是无法比喻的,无法形容的,更是无法丢失的。所回想的这一切,都是它-----旧了的手表。
它,犹如一个甜美而又欣喜的梦,不断徘徊在我身边。
它,犹如一本故事书,上面记载着我当年的快乐。
它,又犹如一个小孩,仿佛坐在你面前,给你一一讲解我以前的趣事。
看,它是我的回忆录,它也是我的象征物。不管在哪里看见它,同样,都能回想起以前的我,那么美好。
童年,给我留下了最宝贵的"资产",它们都在这个旧表里。透过它,你便能看见,那些美好的回忆。
清江,首先老师要向你道歉,年前一直很忙,期间好几次想起来要回复你的邮件,可是空闲的时候又一时忘记了,所以就拖到了现在,实在是抱歉。
你的散文写的很有感觉,真的,不像你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有的感触,很成熟呵呵。你善于透过一个人,一件物,一幕场景去思考,感受又很深刻,细腻,因此写出来很有感觉,很不错。比如“手腕上的白印,表带上的磨痕”观察细致,感情也很细腻。恭喜你,写散文的感觉你找到了!
题目是《旧表》,建议:旧表的外形是否需要简单交代一两句呢,(比如:拉开抽屉,我看到躲在角落里那块白色却又有些发黄的手表。。。)然后由看到旧表引发你的无限思索和感慨。
文章涂红的句子我觉得写的都不错。但是需要重新组织一下句子,要有个逻辑顺序,不能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建议:前四段需要合并的合并,删去的删去,按你心中设想的顺序重新组织一下语言。
散文,除了抒发情怀以外,必须有内容,也就是作者想表达什么主题。因此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的“神”就是文章的灵魂,即作者想表达的主题。你的主题就是“这块表是见证我成长,承载我回忆的物品,因此对我来说很珍贵”对吧?这篇文章强调它是你的“回忆录”或“象征物”的篇幅很多很不错。为什么这么说呢?你写了“它,犹如一个甜美而又欣喜的梦,不断徘徊在我身边。它,犹如一本故事书,上面记载着我当年的快乐。它,又犹如一个小孩,仿佛坐在你面前,给你一一讲解我以前的趣事。”强调记载你过去的快乐啊成长啊趣事啊美好的回忆啊。。可是读者感受不到,是不是内容有些空,有没有告诉我们它见证了你成长的哪些事例了呢?是不是需要简单列举一下呢?比如说妈妈在你的成长中重要吗?你说很重要,无论是小时候长大后,成功时还是失败时候都很重要。可是是否需要简单列举一些哪些情况下给你什么样的帮助以突出重要性呢?你的这样才能更生动更具体内容更充实,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它对于你的意义,是不是?建议:用排比句式说出它记载了你成长中哪些难忘的喜怒哀乐的经历。
不用长篇大论,你的散文就是一个小短文,咱们只需把它写的精致,并且主题明确,感情到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