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的阅读成为习惯(共五则)

时间:2019-05-13 15:59: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孩子的阅读成为习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孩子的阅读成为习惯》。

第一篇:让孩子的阅读成为习惯

让孩子的阅读成为习惯

申静

每年在新学期开始的时候,也是我最累的时候,我常常思考,怎样才能让这群整天唧唧喳喳的孩子安静下来,怎样才能让班级的秩序井然,这些中国的“小皇帝、小公主”怎样才能成长起来呢?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讲过:“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本学期我和孩子们共读的书有《洋葱头历险记》、《昆虫记》、《伊索寓言》,共读的报刊是《小学生学习报》

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总结如下:

一、积极引导,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主动阅读。因此,我把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放在首位。开始,需要老师巧设“诱饵”。每天下午的第一节课前,我都会给孩子们生动地讲童话故事,讲到关键处我会戛然而止,孩子们特想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阅读,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捧着书尽情地读起来。沉浸在故事之中。不时还发出几声咯咯的笑声、几声惊叹……为了让学生读更多的故事,我引导同学之间互相借阅,书的种类多又节省开支。

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扩大阅读范围,每天我都会抽出一些时间和孩子们一起读小学生学习报,并且成立播报小组,入选小组员成员有一定的条件,不仅朗读能力强而且品德好、爱学习、团结同学。现在,我们班刚开始看到报纸就哭鼻子的许泽鹏也时常给我讲报纸上有趣的课外知识了。我想让学生知道,教材里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而课外的知识才是无限的,只有通过自己的阅读才能变成一个博学多才的人。通过各种办法使学生初步具备阅读的兴趣,有了阅读的需求,才能养成阅读的习惯。

二、家校沟通,取得支持

要说让孩子多读书,我觉得没有一个家长不支持,但是家长往往很头疼的是怎样做才能让孩子真正读进去呢。因此,每新接一个班级,我都会利用家长会,向家长推荐和孩子共同读书的方法。如

1、诵读法:让孩子大声的朗读一篇文章,这个一般应用于新课文的预习;

2、讲读法:等孩子读完一段故事,让孩子加动作表演或和家长分角色讲述;

3、讨论法:亲子共读完一本书,就有关内容提出问题,家长共同交流时,提倡家长为孩子营造其乐融融的读书氛围,在茶余饭后,全家人经常能够在安静、和谐的环境里倘徉书海,让每个家长认识到这是提高孩子智力,发掘孩子潜力的最优途径。

三、学会阅读、积累好词

在培养孩子阅读方面,不仅要增大阅读量,还要教给孩子好的阅读方法。在下午的班级共读时间里,有老师的引导读,有指名同学读,有同学们的自由读。在各种形式读之后我会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在阅读时圈画出的好词好句与大家分享,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大家一起讨论交流理解故事。在交流之后大家把好词好句写到自己的采集本上。积累下这些好词好句丰富自己的语言。

四、读书效果

本学期我和孩子们共读了《洋葱头历险记》、《昆虫记》、《伊索寓言》,和洋葱头一起经历了救爸爸的冒险经历,共同感悟了人物形象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会在日记中运用书中积累的好词好句。读过这本书,孩子们自己又读上了《木偶奇遇记》、《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等同类的书。读过《昆虫记》,孩子们又对动物感兴趣了,课间他们会趴在草丛旁仔细观察一些昆虫,比如:西瓜虫、圣甲虫、蚂蚁等,他们在仔细观察后还写下了观察日记,有皇佳琪、仝航杰、刘邦等同学。高武一丁同学买下了《猫武士》系列丛书四本,里面文字多且没有拼音,可是他会读得因激动而流泪,两眼通红,写下了读书感受。他那么投入、用心地读书让周围同学也受到了启发,仝航杰同学写下了日记——《为什么因激动而哭》,最后一句写下了自己的反思:难道是因为我读书不用心吗?

通过本学期的共读,吴俊仪的妈妈告诉我孩子爱上读书了,还在新华书店办理了借书卡,二到三周看一本,并且用一个小本摘抄好词好句,写日记也会用上好词语了;还有我们班的小书虫许欣雨本学期读了《窗边的小豆豆》、《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等十本书,丰富了想象,她写得日记很有想象力,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卢坤驰读书习惯好,写得日记用词恰到好处,具体生动。我们班的小书虫还有梁家其、张宁、胡双莹、沈玉昆、郭文哲、梁若飞等,课间经常沉浸在故事中,漫步在书的乐园里。

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使其终生受益这是语文老师的责任,我将在新教育的旅途中坚持走下去,努力为孩子一生奠基——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浸润人生。

第二篇:让劳动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

让劳动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

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这个悠久的节日不禁让人想起“劳动是人的生存之本,立身之道”、“劳动创造了人类”、“不劳者不得食”等至理名言。但现在的很多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劳动最光荣”。爱劳动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我们的孩子现在却变得不会劳动了,上小学了还不会系鞋带、扎小辫,八九岁了还不会打扫房间、自己洗澡,上大学了还不会洗衣服,大学毕业了还不会打领带、拒绝穿需要系皮带的西裤……他们的智商越来越高,劳动能力和自我服务能力却越来越低。有一位老师指出:“我们现在的孩子,有多少会自觉主动地劳动?又有多少人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现在的孩子也不知道是怎么了,懒得有些太不象话了。懒得整理床铺,懒得洗袜子、洗内衣,懒得收拾书包,甚至连喝水也懒得自己去倒。过去的公子哥儿、娇小姐什么样,他们也差不多了。”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青少年缺乏劳动意识,应当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于家庭来说,良好的经济条件,让家长觉得没必要让孩子劳动;为了让孩子有更多时间学习,家长不忍心让孩子劳动;因为疼爱孩子,家长为孩子包办除了学习之外的一切……家长们的一番“苦心”却埋下了不少“苦果”:孩子好逸恶劳,依赖心强,高分低能,不懂得珍惜他人劳动成果……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家长们不妨从细微处做起,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我们常说的“德、智、体、美、劳”,就是要从娃娃抓起,注重培养孩子的劳动思想、劳动意识、劳动观念,让劳动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这样孩子才能在劳动中锻炼、发展、成长。

孩子能不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与家长有很大关系。但有效的教育,需要讲究方法和策略。家长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做起吧——

鼓励孩子主动劳动

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们在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的跟踪研究后,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离婚率与心理患病率也有显著差别。调查研究发现,不论智力、家庭收入、种族背景或教育程度如何,那些童年时参加劳动的人比那些不劳动的人生活得更愉快。由此可见,参加家务劳动不仅仅是孩子为父母分忧的权宜之计,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孩子今后的就业成才和生活幸福。我国一位教育专家也对中国孩子进行过调查,同样发现,在家中做力所能及的事的孩子,情绪较为稳定,心理问题较少,学习自觉性与责任感较强。因此,家长要创造良好的条件,让孩子从小就自然而然地参与并热爱劳动。根据孩子的性别和年龄,让孩子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在家庭中,鼓励孩子干家务活儿就是不错的选择。家长在给孩子分配家务活儿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孩子的能力,交给他那些能够胜任的、可以愉快完成的事,或者是在家长的指导、帮助下可以顺利完成的家务活儿。原则是让孩子能够看到这项劳动的成果,并对劳动产生兴趣。

开始的时候,孩子可能因为适应性差而缺乏耐心,甚至半途而废,这时家长就要鼓励孩子坚持下去,在孩子逐渐掌握了劳动技能和劳动方法的时候,家长要及时给予夸奖和肯定,如对孩子说:“就是这样干,你真聪明,妈妈相信你会越干越好的!”“你真是太能干了,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干得都不如你好呢!”孩子听到家长真诚的赞美和鼓励,不仅能从劳动中体验到成就感和愉悦感,而且可以激起孩子劳动的信心和决心。

除了口头鼓励,家长还可以送孩子日记本,让孩子写“劳动日志”、做孩子爱吃的菜等,让孩子能够记住和回味劳动带来的快乐和收获。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家长要尽量避免用金钱作为奖励。因为做家务活儿是每个家庭成员所应尽的义务,要让孩子知道劳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得到物质的奖励,而是为了锻炼自己的独立性。

让劳动变成快乐的游戏

家长让孩子劳动时,孩子可能正在玩。既然玩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就要巧妙利用这一点,让劳动和游戏相结合,唤起孩子对劳动的兴趣:对于上小学的孩子,家长可以让孩子玩“角色扮演”的游戏,不妨对孩子说:“妈妈来当厨师,你来当服务生,现在请你把饭菜端出去,把碗筷摆放好。”当孩子感觉做家务活儿就像玩游戏那么有趣时,他们一定会喜欢的;对于上中学的孩子,家长可以让孩子来当一天家,给孩子一定的钱,让孩子量入为出,安排一天的饮食起居、料理好家务。孩子不仅可以换位思考,懂得家长持家的不容易,还能让孩子具有主人翁意识,明白“家庭责任”的含义。

另外,在劳动过程中,家长应该主动开口,和孩子交流、互动。家长可以给上小学的孩子讲故事、唱儿歌、背古诗,让孩子在劳动的同时,能够获得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在说说笑笑中,完成了劳动任务,孩子非但没有感觉到累,反而感到和家长之间更亲密、融洽了;家长可以引导上中学的孩子,说出孩子感兴趣的事,和孩子一起讨论,也可以听孩子说说班里的事。无论孩子说什么,家长都不要质疑和指责,而应该耐心倾听、分享孩子的心事,让孩子劳动、倾诉两不误,让孩子在劳动中得到情绪的释放,还可以起到减压的作用。

舍得让孩子劳动

现在的家庭,普遍存在溺爱孩子的现象,大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不少孩子在一片溺爱的氛围中,被社会、家庭精心照顾的象温室里的花朵,家长处于对孩子的爱护,什么事都帮助着干,护着他,到了能做力所能及的小事时,仍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实行全方位服务,使孩子享受着“小皇帝(后)”的地位。这个溺爱综合症直接导致孩子动手能力差,独立性差,同时也妨碍脑的正常发育,使得孩子失去了最最基本的自理能力。有的父母总怕孩子会受伤害,怕孩子磕着,碰着,苦着,累着,所谓的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他们明的要保,暗的要防,就怕自己一不小心疏忽了会造成意外。所以时时处处把孩子带在身边,放在眼前,所有事情都不让孩子做,一切由家长包办代替。这种家庭中的孩子是生活在一种全封闭的“真空”中,没有生活的营养,何以健全他们的生理、心理。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女孩看到妈妈在洗衣服,她也会要求学着洗。这时女孩的妈妈便说:“这是妈妈干的活儿,你还太小,洗不干净,万一你把手洗爆皮了可怎么办?”男孩看到爸爸在修理家用电器,往往会跃跃欲试。这时男孩的爸爸会说:“这是大人干的活儿,你修不了,回头再电着你,你还是自己玩会儿吧。”殊不知,家长对孩子的“不舍得”,在孩子眼中却是“不信任”的表现,这是对孩子劳动潜意识的扼杀,也是对孩子劳动积极性的打击。

所以,家长遇到这种情况时,一定不要拒绝孩子,应该抓住这个引导、教育孩子劳动的大好机会,不仅要耐心地手把手去教孩子,而且要告诉孩子劳动的正确方法和技巧,还要提醒孩子注意安全以及在劳动中保护自己。只有这样循循善诱,家长才能让孩子始终保持对劳动的热情,从而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使孩子养成“眼中有活儿”、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从最简单的,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的劳动开始。让孩子逐步学会穿衣服、系鞋带、洗手洗脸洗脚;洗手绢袜子、叠被褥、扫地、擦桌子;到离家近的小店买酱醋、整理自己的图书、玩具等;孩子稍大后可教孩子逐步学会洗贴身衣物、收拾屋子、倒垃圾、钉纽扣、洗菜、洗碗等等,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劳动。

家长以身作则做榜样

如果家长总是把劳动看成是一种枯燥无味的差事,整天为了干家务活儿而抱怨“真倒霉,这么累还得洗衣服!”“太烦人了,这么晚还得出去倒垃圾!”或者有的孩子的父母总是为谁多干了、谁少干了而争吵不休,那么孩子肯定不会觉得干家务活儿会有什么乐趣。

家长应该以身作则,不仅应该主动承担家务劳动,还应该定期打扫楼道公共区域的卫生。社区内如果开展义务劳动,家长也要积极响应、参加。另外,家长带孩子去奶奶、姥姥家时,要主动帮老人买菜、做饭、打扫卫生,最好让孩子也跟着一起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这样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自然会增强劳动意识,提高劳动自觉性。日后不用家长催促和监督,孩子就能自愿地承担起劳动义务。

别怕孩子在劳动中出错

孩子在劳动的过程中,难免会因为一时不慎出错,孩子洗碗时没放稳,碗全摔在地上。面对突发状况,孩子难免惊慌失措,家长应先确保孩子的安全,询问和检查孩子是否受伤,然后再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轻声安慰孩子,告诉孩子家长小时候刷碗也曾摔碎过,这都是在所难免的。等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家长要耐心指导孩子收拾残局,用扫帚将摔碎的碗清扫出去,以免扎伤家人。等孩子彻底冷静下来后再告诉孩子,以后刷碗时尽量把水开得小一点,根据碗的大小码放好,等等。

家长必须明白,摔坏的东西是有价的,孩子对劳动的热情和积极性是千金难买的。此刻对孩子的宽容,恰恰能让孩子长记性、引起孩子足够的重视,同时孩子的责任心也能够随之形成和增长,使孩子受益终生。

不要用劳动来惩罚孩子

在孩子犯错误后,有的家长喜欢用劳动来惩罚孩子,这样不但没能使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相反还会造成诸多不良影响。

一、具体表现

1.用劳动恐吓孩子。不少家长经常用“如果你不好好学习,考不上好大学,以后你就得去扫大街、当工人、买猪肉或者当农民”来恐吓孩子,还无限制地夸大这些岗位恶劣的工作环境、生活待遇和微薄的工作收入。同时,家长们带领孩子上街时,经常指着工作中的环卫工作或劳动中的劳改犯们对孩子说:“如果你不好好学习,不听话,你将来也会像他们一样做又累又脏的工作。”这样,无形中造成孩子们对艰苦劳动的恐惧,误导学生们回避和放弃艰苦的工作环境和工种,扭曲了学习和劳动的目的。

2.用劳动惩罚孩子。为了教训和惩罚那些不听话、学习成绩不好或者淘气的孩子,家长经常用劳动惩罚他们,无形中误导孩子仇视、敌意和害怕劳动,使他们认为:“劳动是低贱的、劳动是惩罚犯错误者的工具”,严重地亵渎了劳动。

二、不良后果

1.鄙视劳动。由于受到家长的长期误导和社会上对职业三六九等和贵贱高低的划分,也导致孩子在潜意识中形成:“谁劳动多了谁就是傻子,谁不劳而获谁就聪明;谁从事艰苦的劳动谁就低贱,谁能诈取他人劳动成果谁就有能力”,无形中培养了孩子鄙视劳动、投机取巧的不良意识和品质。

2.恐惧劳动。由于对劳动的错误认识,即“劳动是低贱的、劳动是惩罚犯错误者的工具”,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害怕劳动的种子。他们在没有示意下不愿意主动参加劳动,也不喜欢劳动。也害怕积极参加劳动后,受到家长指责和埋怨,即“埋怨参加劳动,耽误了学习”。慢慢地他们对劳动失去了兴趣和热情,形成了无视劳动的习惯和品格。

3.蔑视劳动、责任和义务。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其实,劳动也是人类社会组织的方式和纽带,在劳动中形成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劳动中实现了分工与合作,劳动让人学会分担责任和义务。孩子长期对劳动的鄙视和恐惧,必然躲避劳动,形成习惯,对劳动、责任和义务产生了漠然,无视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4.丧失学习的动力和创新的灵感。一个人只有在生活和劳动体验中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才能永葆不断探索和学习的动力。我们家长为了让学生在知识学习和应试教育中立于不败之地,剥夺了学生很多的生活和劳动体验的机会,让学生感受不到:为了什么学习?学到的知识能解决什么问题?完全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和创新的灵感,成为了知识学习的奴隶。

5.学习误入功利化轨道。在家长们的长期误导下,孩子们把学习作为实现个人功利、回避繁重劳动和低贱职业、跳出农门、改变命运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缺乏远大的理想和人生信念。当一个人一旦实现其人生初步的理想后,就丧失了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和后劲,甚至放弃了终身学习的理念和习惯。其实,学习应该成为一个人生活的一种习惯和常态,即不断充实精神生活、改进生命质量的习惯。但,我们的学习却进入了功利化的轨道,曲解了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6.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学生们由于缺乏劳动体验,感觉不到他人劳动的辛劳,更感觉不到他人的劳动成果的可贵。所以,经常践踏和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我们经常埋怨80后和90后是扶不起的阿斗,经常责备甚至指责他们缺乏责任感、缺乏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事实上,责任不在于他们,而在于家长。因为,家长根本没给孩子们体验和感受劳动的机会。

三、改进策略

1.不要用劳动惩罚孩子。

2.奖励孩子劳动,让其在劳动中体验光荣和尊重。并在劳动中感受到成功与喜悦、合作与交流、分工与协作,体验社会管理和劳动的辛劳,从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中学会珍视和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同时,让他们在劳动中感恩父母、感恩自然、感恩劳动。

3.给予孩子一定的劳动报酬。对于孩子的劳动给予一定的经济报酬,让孩子懂得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带给他(她)食物和喜欢的玩具,学会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让孩子在劳动报酬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身的价值和劳动的价值。同时,社会也要为学生设置一些勤工俭学岗位,以劳育德、以劳育智。

4.让孩子通过劳动学习生活基本技能(如烹饪、家政管理等知识)。这样,将来走向社会后,能够缩短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时间。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我们的社会正在逐渐抛弃这个美德,这是非常危险的。据一位家长讲,他儿子今年已经20多岁了,可家里的油瓶倒了都不会扶一下。“当初怕影响孩子学习,不让他做家务,可最终的结果是书没念好,倒是养出一条„懒虫‟,只知道上网打游戏,真不知道将来他自己成家立业,离开了我们之后该怎么办。”可见,父母要把孩子当作与成年人平等的家庭成员,而不是自己的附属物。对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大包大揽、包办代替。要给孩子施展自己能力的机会,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会做的事情经常做。毋庸置疑,对青少年来说,劳动的作用不光是让他们学会生活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我们虽然无须按照古人说的那样让孩子多吃苦头,但让他们学着自己料理自己的事情却是非常必要的,否则,将来可真是要“苦”了他们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热情离不开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除了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之外,学校和社会应当要采取多种形式营造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氛围。如对积极参与劳动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组织青少年参加集体劳动及义务劳动等。

第三篇:让运动成为习惯

让运动成为习惯

生命在于运动,要保持健康的身体,离不开运动。运动可以让我们保持良好的身型,让我们的皮肤有弹性,让我们显得年轻有活力,让我在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运动好好处太多太多,不胜枚举。运动要从兴趣出发。在美国,以兴趣引导为主的体育教育模式,加上健全的社区、学校运动设施,以及深入人心的全民健身文化,使得美国大学生体质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美国体育运动已逐步从简单的竞技比赛和游戏,发展成一种文化。全民健身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以兴趣为主导的体育运动模式,与通过行政手段要求参加人们参加体育运动,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两个不同的层级,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运动要注意方法,提高运动水平。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选择几个我们感兴趣的运动,配合相应的体育节目,钻研运动技巧,会使得我们对运动有更深刻的认识,使得我们的运动有连贯性,趣味性。我爱看比较大的运动赛事,比如奥运会,它追求更高、更好、更快的精神,不断鼓舞运动健儿刷新纪录,挑战人类的极限。对于我自己来说,也要求自己不断突破自我。运动是美妙的,赏心悦目的。李宁的体操,刘翔的跨栏是那么令人振奋,成为永恒的经典,留在我们记忆深处。激励着我们前进。

在运动中保持运动安全。运动前的准备活动不能少,防止运动损伤;运动后的必须做放松动作,确保尽快恢复身体疲劳。饭后不宜剧烈运动,身体状况不佳时也不宜剧烈运动等等。懂运动,才能热爱运动,才能更好的运动。

我运动,我快乐,我享受,我健康,抓住生命中最美好的,在运动中回归一份宁静、简单而又充实的生活,让自己拥有健康的体魄,宁静的心灵,充实的生活。

让运动成为习惯,就像吃饭睡觉一样,稀松平常。让运动带来健康,健康铸就美好的生活!

第四篇:让守规矩成为习惯

让守规矩成为习惯

有人说,中国是“人情社会”,熟人好办事,人情大于制度。这本身是对“人情”一词的一种过度解读,也是对“制度”本身的一种无端蔑视。在工作和生活中,人情与制度虽然可以并行,但不能相悖。换句话说,制度不能阻碍人情的正常交往,但人情也不能逾越制度的正义底线。

如果说人与人之间维系正常情感最要紧的是“讲人情”的话,那么党员干部之间维系正当关系最重要的就是“讲规矩”。这里所说的规矩,既包含对全体公民普遍适用的法律法规,更主要的是指党员干部必须遵循的党规党纪。正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对广大党员干部而言也不例外,相反会更加严格。党规党纪犹如一把衡量行为规范的戒尺,时刻鞭策着党员干部不可触碰红线,不可越雷池一步。

不仅如此,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发表重要讲话时还强调,“要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并针对“什么是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我们党有哪些纪律和规矩、党员干部应该如何遵守等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进行了旗帜鲜明地阐述。由此可见,尽快在党员干部心目中树立更加强烈、更加自觉的“规矩意识”已经迫在眉睫,成为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思想作风建设的关键一课。

然而,在这种严峻的大环境大背景下,个别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却还在为了某些所谓的人情面子打制度的“擦边球”,对党纪国法阳奉阴违,表面上一本正经的反对讲人情,私下里却曲意逢迎,刻意模糊人情与制度之间的界限,对自己和身边的违纪违规行为抱有侥幸心理,屡屡在原则问题上打折扣,在人情关系上开绿灯。虽然把党规党纪写在本上、挂在嘴边,却没有记在心上、印在脑海,甚至有人走上了“玩火者必自焚”的不归路。这种现象反映出当下官场上“人情风”、“关系风”对政治生态的不良侵蚀,更反衬出一部分官员内心深处对“规矩意识”的缺失。这种缺失,归根到底是把“讲规矩”当成了一种刻板的思想教条,一种拘谨的行为束缚,而没有从心理层面认可纪律的权威性,从思想层面接纳规矩的公正性,更没有真正意识到“规矩意识”对工作和自身成长的重要性,而这也是很多党员干部精神“缺钙”的一个集中表现。

其实,“讲规矩”并非冰冷生硬的条条框框,也并不意味着畏首畏尾的自我约束,而是一种对制度的敬畏,一种对原则的坚守。如果能够将“讲规矩”变成一种个人观念上的习惯,那么必将成为推进工作的助力器;如果任由个人行为游离于“讲规矩”之外,那么必将成为阻碍工作的绊脚石。因为对于习惯讲规矩的人而言,“规矩”就是一张公平公正的“通行证”,坚持原则、照章办事而不必担心遭遇阻力,出现纰漏。而对习惯不讲规矩的人而言,“规矩”就是一块验明正身的“试金石”,若有瞒天过海、暗箱操作终究会露出马脚,事情败露。因此,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要及时扭转对“讲规矩”的认知偏颇和观念淡化,及时弥补“规矩意识”缺失的精神之钙,既要懂规矩更要守规矩,既要讲规矩更要用规矩,把“规矩意识”从一种内心的羁绊变成一种行为的自觉,从一种空洞的说教变成一种观念的习惯。如此,在规矩的框架内行事,才不会出格,在纪律的红线内做人,才不会越界。

第五篇:让读书成为习惯

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飘满校园

今天4月 23日, 是世界读书日,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老师有话要对全体同学们说,大文豪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古人也讲,布衣暖,菜根香,还是读书滋味长。

读书虽然不能增加我们生命的长度,但却能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读书,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获得丰富的知识;读书,能引导我们明理,学会如何做个有修养的人;读书,还能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本好书就像一艘航船,引领我们从浅狭的港湾驶向生活无垠的海洋。

书是一道厚重的门,垂青着每一位敲门者。那敞开的门扉里,是一口淘不完的井,是一座掘不尽的矿。“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能没有书。一个家庭可能缺少这又缺少那,唯独就是不能缺少书。”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与我们相伴一生。

温暖的春天已悄然来到我们的身边。在这暖春时节,希望每位同学能在家长、老师的帮助下珍惜每一天的读书光阴,从读书中获得新知,在读书中快乐成长。

老师们、同学们,读书吧!让我们把读书活动真正作为一次新的耕耘与播种,让迷人的浓浓书香飘溢在我们的校园,让读书生活伴随着我们成长的每个脚步,让我们捧起书本,与书为友,与经典为友,点燃读书的激情,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飘满校园。在书香中成长、在书香中成人、在书香中成才!

下载让孩子的阅读成为习惯(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孩子的阅读成为习惯(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读书成为习惯

    让读书成为习惯 ——读《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有感 08小教张锁林这是继《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薛瑞萍读教育理论》、《书声琅琅的三年级》之后,读的第四本薛瑞萍的著......

    让积累成为习惯

    让积累成为习惯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充分重视学生的语文积累,这是语文课程新观念的折射,切实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积累,是当前语文教学亟待落实的目标。本文旨在论述语文积累......

    让阅读成为习惯

    人类需要读书已成公理,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警言名句车载斗量,关于读书的逸事佳话不胜枚举,诸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茧映雪等等。远的不说,就是刚从10年浩劫中走出来的那段时间......

    让习惯成为文明

    让习惯成为文明 讲文明,树新风,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多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为此做了大量工作。但从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出,一些地方不文明的现象随处可见,如......

    让感恩成为习惯

    讓感恩成為習慣 有一間學校的學生都來自基層家庭,他們得到某個集團的幫助,每天早上供給每位學生一個麵包和一盒奶,由幾位義工家長每天大清早負責安排分發。剛開始的時候家長很......

    如何让标准成为习惯

    如何让标准成为习惯——对开展岗位安全行为养成教育的思考武威南机务段党委书记王维国武威南机务段党委实践“安全在精神、安全在管理、安全在作风,安全在行为、安全在习惯、......

    让微笑服务成为习惯

    让微笑服务成为习惯 工作中,我们经常听到说:我已经习惯了。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究竟习惯了什么呢?习惯了单一模式应付每天的工作,还是习惯了固定方式的话术营销,甚至习惯了用......

    让感谢成为习惯范文大全

    教育随笔 让感谢成为习惯 幼儿园每天上午室外活动后,便是喝牛奶时间。周一我照例为孩子们插好吸管,请孩子们排队来我这里拿牛奶。一个又一个孩子依次来拿牛奶,什么也没说,只是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