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楼市未来10年3大问题和2大趋势(范文)

时间:2019-05-13 15:37: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楼市未来10年3大问题和2大趋势(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楼市未来10年3大问题和2大趋势(范文)》。

第一篇:中国楼市未来10年3大问题和2大趋势(范文)

中国楼市未来10年3大问题和2大趋势

2015年07月13日 07:17

未来十年中国楼市可能面临的突出问题

随着住房发展背景由“总量供不应求”向“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转变,以及住房发展主线由“有房住”向“住好房”转型,未来十年中国楼市将面临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住房存量的结构性过剩如何消化及鬼城、空城问题。未来十年,中国产业结构将面临深刻转型,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将不断上升,而第二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将趋于下降。由于第三产业主要集中于一、二线城市,而第二产业则是三、四线城市的重要经济支柱,这种产业结构转型实际上指明了未来的城市的人口分布蓝图。未来三、四线城市人口总体将持续外流,而一、二线城市人口总体将继续保持流入态势。

三、四线城市目前商品住房高库存及滞销问题已经较为严重,而其未来的人口又呈流出态势,住房供给结构性过剩问题必将会更加突出。此外,过去十年,各地方政府通过“高铁新城”、“金融中心”、“沿河新区”等各种题材,遍地开花式地开发建设了数量庞大的新城。这些题材新城,有一些只是为了配合政绩或地产炒作需要,通过虚构的城市发展愿景或盲目的乐观情绪投资建设起来的,并没有真实的产业发展作为支撑。随着房地产热的退潮,其中有部分必将沦为鬼城或空城。

二是住宅小区物业脱管问题。未来住宅小区被物业公司主动“抛弃”的现象将会越来越常见,形成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在过去住房大开发时代,开发商为了促进楼盘销售,往往主动掏钱对旗下楼盘的物业管理费用进行补贴,从而营造出高档明星楼盘的假象。随着大开发时代淡出历史,部分开发商退出区域市场不再卖房,也就无需通过补贴原有楼盘物业管理来促进新楼盘销售。失去了开发商补贴后,小区原有的物业管理将难以维持,随时面临被物业脱管的可能。物业脱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的住宅小区规模偏大,五千户以上的大楼盘也极为常见,这就产生了一个物业费搭便车问题。部分业主以各种理由拒交物业费,从而间接将物业管理成本转嫁到缴费业主的身上。这将会形成一个传染病效应,使拒缴物业费的业主比例不断增加。一般来说,如果拒缴物业费的业主比例增加到30%以上,物业管理公司将很难维持下去,只能将所管理的小区主动“遗弃”。

三是存量住房品质低劣问题。我国存量住房品质低劣有它的客观原因。我们通过十年左右的时间盖了别的国家需要几十年上百年才能盖完的房子,难免会对社会形势的发展估计不足。建房标准提升相对滞后,跟不上形势变化,这是住房品质低劣的客观原因。住房品质低劣的主观原因是,在以往供不应求的市场态势下,开发商没有改进产品品质的动力,商品房只要能盖出来都能高价售出。未来随着存量房时代的到来,住房品质低劣问题将受到更多的关注。住房品质低劣可体现在多个方面,如缺乏必要电梯设备,无老人儿童便利设施,建筑结构未做保温,外墙窗户漏雨渗水,无足够的停车位,户型结构不合理、配套不全等。住房建筑缺乏个性也将会是个问题。作为低成本复制的产物,同一住宅小区往往每幢楼房都长得一模一样,即便高档别墅区也不例外。在住房稀缺时期,缺乏个性或美感不会是人们关心的重点。但随着住房缺乏时代的过去,千篇一律的住房外观不光是缺乏美感的问题,它还将给人心理上施加莫名的烦躁感。

需求热点由“有房住”向“住好房”转变

展望未来十年市场形势,预计将发生两个趋势性的转变:

一是居民需求热点由“有房住”向“住好房”转变,住房市场不会出现整体崩盘。尽管存量住房从数量上已经出现结构性过剩,但是多数居民家庭对现有居住状况并不满足,居民改善住房条件的期望仍很迫切,优质住宅的短缺仍将维持一段时间。从人口流向看,中国作为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人口的城镇化、大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等力量是同时并进、共同存在的,不会在短时间内出现一边倒式的需求萎缩态势。大城市病的集中爆发将使部分富裕家庭对其产生厌恶感,从而激发了大城市郊区化的动力。但又有不少人口因大城市的高收入和高水准公共服务等,而被从中小城市吸引过来,在一定程度上将大城市富裕阶层家庭郊区化的空缺弥补。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住房市场不会出现断崖式的需求崩溃,但有可能会出现重大结构性调整。

二是供求形势由“供不应求”向“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转变,房价结构调整不可避免。由快速城镇化与国民收入高增长所带来的住房总量短缺已经趋于尾声。多数城市住房出现结构性过剩,房地产市场持续滞销。

一、二线城市将进入存量消化期,房价短期相对稳定。前期的疯狂上涨诱发了一、二线城市大量新房集中上市,已经形成阶段性高供给态势。为消化结高房价与阶段性高供给,一、二线城市住房价格将进入盘整期。但从长期看,一、二线城市的住房刚性需求仍可能是增长的,因而短期盘整主要是应对阶段性供应过剩问题。三四线城市楼市可能颓势延续,局部鬼城现象凸显。

三、四线城市由于前期突击造城运动产生的大量住房供给,在未来人口外流的条件下,鬼城现象可能扩大。与一、二线城市不同,部分三、四线城市住房刚性需求从长期看是萎缩的,因而也就存在住房绝对过剩的可能性。放开城镇居民自建房重购住房开发模式

在地方政府、银行与开发商三位一体共同主导垄断商品房供给的条件下,住房品质低下价格畸高,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人们日益精细化的住房需求,存量结构性过剩与优质住房短缺同时并存的矛盾难以缓解。尽管政府已经出台诸多政策以支持居民的改善性住房需求,但可以预见的是,如果开发模式没有全面改革,居民住房条件难以得到快速改善,更多的是在深化住房投机与结构性过剩。具体表现为:商品房位置越盖越远且产品风格简单重复,既无法上班也无法正常生活,孩子上学老人就医均十分困难,只能依赖投机者购买;住房消费者在市场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消费者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在期房预售制的助推下,虚假宣传、住房品质低劣、销售欺诈现象普遍存在,购房者权益普遍被侵犯,但维权极为困难;住房建筑质量低劣维护成本较高,住房规划设计简单克隆现象普遍,难以满足居民家庭追求品质生活需要;物业管理水平较低下,物业与业主的纠纷或冲突多发;绿色、环保、智能等新技术和理念推广应用较慢等。

较高的居民住房条件是中国梦不可或缺的部分,但三位一体的商品房开发模式更适合于大开发时代,而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住房品质需求。不改变住房开发模式而依赖单纯的政策刺激,不能有效激发居民改善性住房需求,而只会使商品房非理性投机与结构性过剩更加严重。政策重点应及时顺应市场形势的转变,以放开城镇居民自建房为契机,重构住房开发模式。不断提高居民住房品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全面放开城镇居民购买国有土地使用权自建住房,将进一步完善住房供应体系,有效激发居民改善住房的愿望,促进经济增长。农村居民可以在宅基地上低成本地自建住房,但城镇居民却只能高价向开发商购买质量低劣风格雷同的商品住房,这必然抑制城镇居民住房改善需求的释放。当前虽然中央政府没有明文规定禁止城镇居民购地自建房,但绝大多数城市政府都禁止了城镇自建房,或给自建房设置了极高的制度障碍,使其无法付诸实践。主要包括:通过地方法规直接禁止居民自建房;提高拿地门槛使个人无法拿地建房;建房报批办证手续极其繁杂,使个人无法完成;地方政府规划法规对个人自建房进行限制等。

全面放开城镇自建房,一是需要从中央层面出台相对法规,对个人自建房的权利进行全面保护,废除地方政府对个人自建房设置的种种政策限制;二是降低拿地门槛,划小地块出让;三是全面改革规划制度,建立与个人购地自建房相适应的城镇规划体系;四是废除房屋建设的面积套型限制;五是简化繁杂的报建审批、办证手续,清理昂贵的报建与办土地证、房产证费用;六是探索与代建、合作建房、自建住房相适应的住房融资模式,为代建、合作建房、自建住房低成本信贷支持;七是禁止以公共利益的名义强拆城镇居民住房用以开发商品住房。

短期政策走势及其影响

随着住房市场结构性过剩形势的不断明朗,调控政策出现由抑制住房消费到支持住房消费的方向性转折。

一是限购政策相继退出。自2011年以来相继实行限购的46个城市中,除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及三亚尚在坚守外,其他于2014年均已经取消或松绑了限购政策。二是针对住房改善及投机的信贷限制获显著放宽。2014年9月29日,人民银行与银监会联合发布通知,对于已经结清购房贷款的家庭再购买二套普通商品住房,执行首套房贷款政策;对于已结清购房贷款的家庭再购买三套及以上住房,取消贷款的行政限制,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首付款比例和贷款利率水平。时隔半年,2015年3月30日二套房信贷再获松绑。央行、住建部、银监会联合下发通知,对购房贷款尚未结清的居民家庭购二套房,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不低于40%。

三是调减二手住房交易税费,降低住房投机成本。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消息,从2015年3月31日起调整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政策,其中个人转卖已购普通住房,免征营业税的期限由目前的购房超过5年(含5年)下调为超过2年(含2年)。

如果楼市继续下滑,未来中央和地方政府有望推出的救市政策包括:全面取消包括一线城市在内的住房限购政策;进一步放宽二套及以上住房的按揭贷款条件,降低按揭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住房交易税费包括营业税、契税、个人所得税等;政府收购过剩的商品住房用作保障房之用;加大旧城区及棚户区改造力度以扩张需求、减少供给等。

限购限贷及存量房交易税费政策的及时调整,一方面有利于提振开发商信心,激发部分投机及改善性购房需求。但同时也将使公众对经济增速快速下滑、房地产市场过剩的猜疑得到确认,从而助长了对房价进一步下跌的预期和观望情绪。总体而言,密集救市政策的推出对于扭转住房市场一边倒式的看空预期,从而缓解局部市场恐慌、避免部分城市房价硬着陆有积极的作用,可以有效防止住房过剩城市楼市短期大起大落。这些政策在宏观政策刺激下,部分大城市住房成交量出现阶段性放大,房价已经出现小幅上调。

在住房价格过高投资收益过低、住房供给结构性过剩的大环境下,即便政府强力刺激,短期内大多数城市房地产市场也难以重振雄风。但对于少数特大城市,宏观刺激政策对房价上涨仍然具有相当的正向助力,需要未雨绸缪加以警惕。

第二篇:《中国大趋势》读后感

学会讲故事——《中国大趋势》读后感

作者:李萌

《中国大趋势》一书,讲述的是关于中国的故事。自己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和启示是,企业的对外宣传工作也需要像《中国大趋势》的作者约翰·奈斯比特那样学会讲故事。

启示之一:讲什么故事。当今,作为故事的题材很多,但讲什么题材的故事别人最爱听、最有影响、最受关注,就大有讲究了。约翰·奈斯比特认为,从目前全球来看,讲关于中国的故事无疑是最吸引人的。首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和进步举世瞩目,到去年8月份,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去年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2010年人类发展报告》,对1970年至2010年间的人类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评价。报告指出,在拥有完备数据的135个经济体中,人类发展综合指数(HDI)进步最快的十个国家分别是:阿曼、中国、尼泊尔、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老挝、突尼斯、韩国、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报告显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健康、教育以及基本生活标准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而进步最快的地区是东亚,其中以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为首。其次,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中国的表现可圈可点,作用凸显。因此,从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和对世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来看,从外界想更多了解关于中国的事情来看,对于约翰·奈斯比特这样一位具有国际视野的作者来说,讲关于中国的故事无疑是很好的选择,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重大题材,是人们愿意倾听的一个故事。

启示之二:谁来讲故事?一个好的故事还需要一个有很高技巧的人来讲述,因为选对合适的人,是增加故事的吸引力、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关于中国这样一个非常重大题材的故事,更需要一位有很强的驾驭能力、有很好的表述能力、有很大的国际影响力的人来讲,而约翰·奈斯比特无疑是最佳人选,他也看到了自身这方面的优势。他曾于1982年写过《大趋势》一书,立刻风靡世界。“该书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两年之久,而且大部分时间都是排在第一位,在全球范围内该书的销量也甚佳。”作者曾说道:“该书在中国的销量可能达到了2000万册。” 正如1996年,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在中南海接见作者时所说的:“你都不知道你自己在中国名气多么大。”

当然,对于作者来说,讲关于中国的故事,想法由来已久。1996年,在访问北京之前,约翰·奈斯比特在台北逗留了几天,他写道:从1967年开始,我曾多次访问中国大陆和台湾,亲眼目睹了两岸的巨变。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具有一定的发言权。我觉得对于台湾的良好宣传和中国大陆的低调态度不吐不快,于是在中南海被接见时,他对江泽民说:“江总书记,台湾是个小故事,但它讲得很好。大陆有个大故事可讲,可惜讲得很糟。”江泽民沉思了一下说:“你为什么不来讲这个故事呢?”由于作者当时正忙于其他事情,而且更重要的是,他还没有做好准备。于是这件事就放了下来。

10年后,约翰·奈斯比特在与中国商人王巍录制电视节目时相识。交谈中,王巍告诉约翰·奈斯比特,他在1982年就读过《大趋势》,并且受益匪浅。分别几天后,约翰·奈斯比特收到了王巍的一封电子邮件:“关于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崛起以及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前景的书籍简直是不计其数。但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您在《大趋势》一书中所作的那种分析。您为什么不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写一本关于中国大趋势的书呢?”于是,在南开大学和天津财经大学的大力支持下,约翰·奈斯比特开始了信息收集和材料的整理工作,拉开了讲关于中国故事的序幕。

启示之三:怎样讲故事。要把故事讲好,一定的技巧必不可少。在这方面,约翰·奈斯比特显然是内行。首先,他把中国的大趋势概括为“八大支柱”,既形象,又新颖,让人耳目一新。这“八大支柱”他表述为:解放思想;“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规划“森林”,让“树木”自由生长;摸着石头过河;艺术与学术的萌动;融入世界;自由与公平;从奥运金牌到诺贝尔奖。其次,在讲述的过程中,约翰·奈斯比特的语言也是生动具体,妙语连珠,让人印象深刻,浮想联翩。比如讲到解放思想,约翰·奈斯比特说,“解放思想好比中国的春天,新芽萌生,经历夏天的成熟之后,秋天必定收获累累果实。”有人评价,约翰·奈斯比特讲故事的技巧是,“有四分思想家的理性,四分媒体人的敏感,二分诗人的浪漫。” 我们仅从以上的简单介绍中就可领略一斑。

《中国大趋势》一书的讲故事技巧,对于我们如何做好企业的对外宣传很有启发和借鉴意义。因为,对外宣传的艺术性很重要,它直接影响到宣传效果。如果我们像讲故事一样,把我们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的行进路线图、企业吸引人的业绩、各种生动的事例以及未来可预见的前景等讲出来,不仅会让人喜闻乐见,而且效果也会比较理想。

第三篇:《中国大趋势》读后感

近日,阅读了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与其妻子德国学者多丽丝·奈斯比特共同撰写的《中国大趋势》一书。掩书而思,有对中国美好未来的憧憬,有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但更多的是对现实问题和个人肩负责任的思考。因为,“中国大趋势”,也是“个人大趋势”,中国的未来决不仅仅是一本书就能预测的,而是要靠我们每一个中国 人一点一滴的扎实工作累积而成。只有干好工作,才能够成就趋势。结合个人工作,特别是到干部监督处帮助工作以来的一些经历和思考,就如何做好工作,有四点体会。

一、多学习是干好工作的基础。总书记说过:“学习是进步的根基”。工作以来,我先后在乡团委、区政府办公室、市委老干部局等单位工作,并有机会多次到市委组织部跟班学习。每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我都坚持常学习,勤思考,重应用,通过学习尽快的胜任岗位工作。在学习时间上,注意合理解决工学矛盾,尽量抽出时间坚持自学,做到不因工作忙而放松学习,也不因学习紧而贻误工作;在学习内容上,做到业务知识与理论知识学习并重,仔细研读《老干部工作文件汇编》、《干部监督工作法规选编》、《组织部门信访工作常用文件选编》、《科学发展观》以及《学哲学 用哲学》等书籍;在学习方法上,既注重向书本学习,更注重从实践中汲取力量;注意向领导和同事学习,做到虚心请教,学以致用。

二、多实干是干好工作的根本。再多的激情,再好的思路,没有实干的作为,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市委老干部局决定开展离休干部历史资料征集活动。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近千人次的登门采访、近万幅图片的征集修剪以及近百万文字的组稿付印,时间相当紧、任务相当重,人手又相当少,在当时看来几乎就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工作。然而,在局领导的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和亲自参与下,全局同志凝心聚力,全力以赴,坚持做到“五加二”、“白加黑”,抽出一切可以抽出的时间干工作,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在建国60周年来临之际,给每一位老同志送上了一份实实在在的贺礼,受到了广泛好评,并被省委老干部局评为全省老干部部门创新创优优秀成果奖。通过这件事,我深刻地体会到,无论你面对的工作多么陌生、多么困难,只要能吃苦,肯实干,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完成工作任务。特别是青年干部,更要趁着年轻,多干事,多增长才干,才能提高得快。

三、多沟通是干好工作的保证。沟通是打开心门的钥匙,也是做好信访工作的法宝。在做老干部工作中,经常要接待一些带着问题而来的老同志,从交谈中,我能够明显感受到,他们大都期盼着与人沟通,被人理解。到干部监督处帮助工作以来,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沟通的重要性。因为,伴随着信访、电话、网络等“三位一体”举报渠道的建立和发展,组织部门信访接待对象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的范畴,信访量大、面广、事杂,仅上半年就已接待了来信、来电、来访261件次。不同的信访对象,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特别是一些信访老户,性格特点非常鲜明。因此,在工作中,更要注重沟通,讲究方法,要多尊重、多商议,要从一句亲切的问候、一杯解渴的热水做起,拉近与来访者之间的心里距离。还要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倾诉,在完全了解事情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再掌握好时机节点,适时插入,做好政策解释。尤其是当对方出现情绪失控或是说话出现明显差错的时候,不能紧追不放,更不能看笑话。而是要抓住时机,主动进行沟通,交换思想,促成问题的解决。总之,我坚信,在信访工作中,真情能融坚冰,沟通能解难题。

四、多总结是干好工作的关键。不同的工作岗位,工作性质和工作方法虽不相同,但都有其规律性,只有不断总结,才能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才能不断适应新的环境,这对我们年轻同志尤为重要。工作中,我坚持每隔一段时间就把工作学习和思想中的各种收获、各种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及时理清思路,看看思想方法是否对路,工作方法是否对头,哪些事情做得成功,有何经验,哪些事情值得总结,有何教训。到干部监督处帮助工作以来,临时性、突击性、事务性的工作很多,工作计划常被打乱,如不认真总结,难免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因此,我坚持每天下班后把一天中领导交办的事情和已经做完的工作再疏理一遍,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再分析一下明天的工作如何安排,哪些事情要急办,哪些事情可以缓一缓。通过总结提高,对于接手的新任务我自然而然的先进行分类,分出轻重缓急,区别对待,这样也就做到了统筹兼顾,尽可能地避免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唯有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干好每一件工作,才能够真正成就个人和中国美好的大趋势。

第四篇:中国大趋势读后感

提高认识,学习方法,更好地推动本职工作开展

——读《中国大趋势》的思考和体会

**

《中国大趋势势》作者是美国人约翰〃奈斯比特及其妻子多丽丝〃奈斯比特。该书主要研究中国的发展大趋势,提出了“中国新社会的八大支柱”理论,即解放思想、“自上而下”和“自上而下”的结合、规划“森林”,让树木自由成长、摸着石头过河、艺术与学术的萌动、融入世界、自由与公平、从奥运金牌到诺贝尔奖。认为中国在创造一个崭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这种新型经济模式已经把中国提升到了世界经济的领导地位;而它的政治模式也许可以证明资本主义这一所谓的“历史之终结”只不过是人类历史道路的一个阶段而已。本书尽可能站在中国人的角度来观察、分析中国的问题,视角独特,有的论述也比较精彩,对中国的看法相对客观。虽然不少人也对其进行了批评,如有的认为本书历史学语境有余,未来学语境不足,对中国成功原因论述多而对未来趋势的判断不足,还有的认为本书将中国比喻为公司是凭空假设、偷换概念,八大支柱理论中,各个支柱的概念外延明显有别,位居首位的“解放思想”似可解释其余七个,而剩下这七个“支柱”也相互交叉、涵盖等,但是个人以为本书还是不失为一本好书,阅读本书还是能够起到“开卷有益”的效果。通过阅读本书能够增长知识,提高认识,开阔眼界,通过学习本书的相关研究方法,能够开阔工作思路,更好地为完成本职工作服务。

一是从宏观层面上加深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了解。本书从宏观、整体上多角度观察中国的发展,涉及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 1

社会生活等各个重要领域,力求寻找中国发生显著变化背后的更深层次因素,努力从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探寻作者认为的中国模式,预测和判断中国未来发展的走向。阅读本书,分析“八大支柱”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具体作用,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可以了解到哪些因素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成功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哪些因素产生了消极影响,让我们可以从更宽广的视角来观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加深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整体面貌和全局的认识。

二是从对比分析中深化了对中西方社会的认识。本书不少观点是通过比较我国与西方社会的实际情况、不同的社会认知与看法的基础上提出。作者的比较分析,让我们既能深入了解西方社会情况,也能在对比中加深对我国社会实际的认识。如,在比较中西社会差别时,作者认为西方是一个说教型社会,而中国是学习型社会,西方国家要求所有国家都遵循西方的价值观,而中国在则深深意识到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不断学习,愿意尝试任何符合自己目标的理论与实践。又如,谈到教育问题时,作者认为,如果说美国的问题在于孩子们和员工太缺乏纪律性,那么中国的问题就是他们的纪律性太强了。

三是从制度比较中增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书中提出的支撑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的“八大支柱”,都在我们的制度框架设计之内,是我们正在走并将持续予以完善的。虽然指出了一些问题,如东西部差距问题,户口制度问题等等,但也基本上是我们正在着力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从书中关于中西社会的比较分析来看,我们之所以能够成功,正是因为我们坚持走符合于中国国情、社情、民情的道路,而不是照抄照搬西方经验。如我国党的连续执政能够比西方两党制或多党制制定更为长远的执政目标,并持续努力地为实现目标而奋斗,最终达成既定的目标。就像作者所说的,在中国的纵向民主体系中,提出的目标并非是竞选承诺,而是可以通

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合作实现的切实可行的目标。这都为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添了信心,坚定了决心。

四是从深层思考中提高了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自觉性。读完本书,个人觉得“八大支柱”都是一种手段或具体方式,更为根本的是我们的党作为执政的党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却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套用作者提出来的概念,个人以为这是更为根本的支柱,有了这一支柱的支撑,“八大支柱”才能支持中国社会的发展。如本书第二大支柱,认为中国政府自上而下的指令与中国人民自下而上的参与正在形成一种新的政治模式,指出支撑中国新社会长治久安最重要、最微妙也是最关键的支柱就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力量的平衡。这是中国稳定的关键,也是理解中国独特的政治理念的关键。个人认为这实际上是对我们党和群众上下良性互动成功开创各项事业的一种描述。这种良性互动之所以能够实现并保持,是因为上下利益的根本一致性,能够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用。可见,我们的事业要获得成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前提,也是根本。阅读本书,通过认真思考,更增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五是从方法学习上拓宽了研究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角度和思路。阅读本书,不仅能通过了解其内容,增长知识,提高认识,而且其严谨的态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也有利于帮助拓宽研究解决实际工作重点难点问题的思路。在方法上,个人认为本书值得借鉴的有以下四点:

(1)实事求是,客观研究问题的态度。虽然是西方学者,但作者从一开始就表示要努力抛开西方人的视角和态度,不以外来者的眼光审视中国,而要用中国人的眼光看中国。正视中国的短处,但绝不根据西方的价值观和标准评价中国。从本书的内容看,对中国的描述比较客观,评价也比较中肯。(2)从宏观上观察事物的视角。本书从宏观

视角研究中国问题,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范围内与西方国家进行比较观察,因而能既立足于收集的大量关于中国的信息,又能够从这些信息中跳出来,透过这些纷繁复杂的信息总结归纳出了支撑中国新社会发展的“八大支柱”。(3)从对比分析中发现事物特点的思路。对中西方社会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发现中国成功道路与众不同的特点,进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不仅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而且为本书的观点提供了较强的说服力。(4)多种方式开展调查研究的方法。作者为了归纳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开展了大量的多种方式的调查研究,使自己的结论有了坚持的事实基础。如为搜集关于中国基层的信息,组成了28人的工作团队,由天津两所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组成,从媒体上搜集各种信息。作者亲自游走于中国各地采访企业家、知识分子、官员、艺术家,乃至持不同政见者和在华外国人士。个人以为,这对本书的成功至关重要。

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检察工作面临的形势也发生深刻变化,要完成好检察工作任务,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为我国改革开放社会稳定大局服务,保好驾,护好航,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我们****人员立足本职岗位,履行好工作职责,争创一流业绩。这就需要我们要放眼全球,培养战略眼光,加深对我国经济社会的认识,着眼全局,胸怀大局,自觉把从事的工作纳入检查工作大局,乃至党和国家事业的大局中去考虑,找准定位,找准努力的方向。同时,工作要注意方式方法,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研究问题,要注意对事物进行对比分析,分清优缺点,找到最佳结合点,要注意进行调查研究,使采取的对策措施有坚实的事实基础,符合实际,便于施行,确保取得实效,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工作的科学发展。

第五篇: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破解当前发展难题,实现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的认识

一、中国当前经济形势

去年是世界经济跌宕起伏的一年,经历了金融风暴的冲击,世界市场经济都受到极大的重挫,特别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当经济危机发生时,各经济上牵连的国家都会受到影响,中国经济也不可避免地险象环生。

在中国面临经济危机时,国家充分发挥了宏观调控的作用,国民经济在面临经济危机之时仍有所发展。这得益于我国宏观力量调控经济模式和及时的经济结构调整适应市场的变化。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概念的提出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这是认真总结国内外发展实践经验和深化理论认识的结果。因此,十七大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我们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的结果,反映了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规律的全面和深刻认识,这一战略任务的提出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今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破解当前发展难题,实现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理论创新和重大意义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联系

首先,二者之间具有理论上的传承关系。其次,二者之间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替代关系。第三,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包容关系。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区别。

“经济增长方式”通常指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以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实际福利的增长过程,不仅指社会财富量的增多,还包括社会财富的质的提升,即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化,投入产出效益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的变化,更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特点。

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注重数量的增长,而且更注重通过科技进步、科学管理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注重经济总量的扩张,而且更注重经济结构及运行质量;三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注重经济领域的发展,而且更注重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乃至注重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创新 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应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

优势,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观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这种发展要体现科学性,如进行非科学的发展,简单地将发展看成是经济数量的增长,不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去发展,发展是难以为继的,甚至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全面发展。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

胡锦涛强调,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当前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因素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经济增长模式,而是已扩大和涉及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各个方面,并将会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及时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十七大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符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的重大战略。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实现途径。

四、对转变经济发展是一场持久战

胡锦涛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

全球金融危机当中,中国产业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我国政府谨慎地将长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短期刺激计划结合起来,中国经济把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增长的质量上。

在转变经济发展中,我们应当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

会协调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有利于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更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政府及时转变经济方针并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经济发展的脚步,经济自然有所发展。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使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景更为可观。

我们相信在有政府作为后盾,我国的经济结构得到适时的转变,在今后的市场经济发展中,我国的经济也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下载中国楼市未来10年3大问题和2大趋势(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楼市未来10年3大问题和2大趋势(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大趋势》读后感1

    《中国大趋势》读后感1初读此书,我从书中能从宏观上概括了中国近三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外国的眼光也许能为我们自己身处的时代提供一个更加合理的参考。本书站在全球的高度,精......

    《中国大趋势》读后随笔

    《中国大趋势》读后随笔 东坡总支李贤进非常欣慰,在当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普遍打压中国发展、扭曲中国形象、嫉妒中国发展成就的大背景下,还能有这样一位客观的学者,站在他......

    《中国大趋势》读后感d

    《中国大趋势》读后感一位来自美国的学者,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神奇人物,他的著作曾经在全球销量已超过1400万册,这就是奈斯比特,拥有人文科学、科技等领域的15个荣誉博士学位。若干......

    读《中国大趋势》有感

    《中国大趋势》读后感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中充满了好奇,同时也有很多的期待,深深吸一口气,闻到了书中浓浓的书香味,我喜欢读书,因为它传颂着永恒的经典,可以带我聆听沉淀下来的真......

    《中国大趋势》读后感2

    《中国大趋势》读后感2作者认为支撑起中国新社会形态的八根支柱是:①解放思想;②“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③规划“森林”,让“树木”自由生长;④摸着石头过河;⑤艺术与......

    读书报告 中国大趋势

    读《中国大趋势》有感 《中国大趋势》一书由约翰·奈斯比特和多丽丝·奈斯比特合著。两位作者将整个中国比喻成一个大企业,而将中国领导人,比喻成整个公司的CEO,为我们更好地理......

    学习《中国大趋势》心得体会

    通过开展学习《中国大趋势》活动,使我受益匪浅,利用工作之余,系统地自学了《中国新社会的八大支柱》相关知识。结合实际,现就围绕“构建大交通、打通微循环、对接主城区”的总定......

    世界大趋势及中国发展热点问题

    从朝鲜射星看东北亚局势 2012年12月12日,朝鲜官方媒高调宣,朝鲜“光明星3号”卫星发射成功,卫星已进入预定轨道。此消息一出,整个世界为之震惊,其周边各国也相继作出不同的反应,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