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协同推进三年取得六大进展

时间:2019-05-13 16:54: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协同推进三年取得六大进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协同推进三年取得六大进展》。

第一篇: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协同推进三年取得六大进展

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协同推进三年取得六大进展

“应该说教育信息化就是‘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因此教育信息化必将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教育部日前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国教育信息化总体进展,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雷朝滋如是说。他总结了2012年9月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的六大进展:

教育信息化战略地位得以确立

教育信息化得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各部门协同推进。一是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将教育信息化写入了中央全会决议。部际协调小组各部门协同推进,比如,财政部与教育部共同实施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学校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纳入了“全面改薄”底线要求,提高了学校公用经费标准并明确可用于购买信息化服务;发改委在“信息惠民工程”中将优质教育信息惠民行动计划列为重点项目;教育部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重要指标,等等。二是各地积极推进,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成立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18个省份建立了厅际协作机制。三是企业界参与热情高涨,平均每天产生近3家在线教育公司,在线职业教育规模逐年上升,很多投资机构研究认为教育信息化将成为未来股市投资的新亮点。

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建设大幅改善

一是“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圆满收官,6.4万个教学点全部实现设备配备、资源配送和教学应用“三到位”,有效破解了长期以来教学点缺师少教、无法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的难题,有效满足了400多万偏远地区孩子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实现了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的重要突破。二是“宽带网络校校通”快速推进,截至2015年3月底,全国中小学(除教学点外)中,81%的学校实现网络接入;73%的学校已拥有多媒体教室,43%的学校实现多媒体教室全覆盖。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兵团已率先实现100%的学校互联网接入并拥有多媒体教室。

优质资源匮乏局面明显好转

一是“优质资源班班通”成效显著,基础教育启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鼓励企业系统开发并推广应用与教材配套的基础性资源,以科大讯飞、威科姆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企业开发的资源已覆盖所有主流版本教材;全国29.5%的中小学建有校本资源,36%的中小学实现全部班级应用数字资源开展课堂教学。职业教育建设了56个专业教学资源库,国家开放大学汇聚优质网络课程3.3万门、总量达60TB。高等教育在“爱课程”网上线资源共享课2621门、视频公开课810门。二是“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现新跨越,全国已有超过30%的学校开通了网络学习空间,国家开放大学远程开放教育云平台,为86万名学生开通空间,全国师生空间开通数量已达3600万个,407万名教师应用空间开展网络教研,326万名教师应用空间开展教学,带动了教育理念变革和模式创新。

国家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初具规模

国家平台充分发挥信息汇聚和交换的枢纽作用,已实现与17个省级、5个市县级平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建成了资源智能导航系统,提供统一用户注册、统一资源规范、统一交易结算、统一界面标识和就近服务,全国近50%教师通过平台便捷地获取适用的教学资源,国家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初步形成。2014年,国家平台的总页面访问数近10亿次、访问用户5400多万人次、总资源下载数3000多万次。

教育管理信息化全面推进

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联合推进,初步构建起“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格局,国家级数据中心基本建成,省级数据中心建设快速推进,建设了支撑学生、教师、学校等核心业务管理的29个信息系统及各类基础数据库,实现学校“一校一码”、学生“一人一号”,覆盖全国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体系日趋完善。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率先大规模应用,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成为教育系统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

系统部署推出若干重大政策措施

一是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的基础上,部际协调小组9个成员单位联合发文部署了7项重点工作,教育部、财政部会同发改委、工信部、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了《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到2015年、2017年和2020年的目标和重点任务,形成了新时期教育信息化全方位的整体部署。二是基教、职教、高教等领域系统部署,强化教师和干部专题培训,培训了中小学教师600多万人、校长5万多人,职业院校教师20余万人,举办了23期教育厅局长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班,完成了全国县区以上教育厅局长首轮全员培训。狠抓试点引导,首批筛选了682个教育信息化试点。(记者 赵秀红)

第二篇: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发布日期:2012-10-23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2012年10月23日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建立,社会保障覆盖人群迅速扩大,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发展,实实在在地让亿万名老百姓受益,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日,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记者: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您如何评价十六大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工作?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

胡晓义: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社会保障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一时期成为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最快、人民群众获益最多的时期。

一是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颁布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全面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制定实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开展试点,企业年金制度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并开展了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实施,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障对城乡居民的制度全面覆盖。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基本建立,覆盖城镇职工的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普遍实施。全面建立和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实现了由单位和家庭保障向社会保障、由覆盖城镇职工向覆盖城乡居民、由单一保障向多层次保障的根本性转变,初步形成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

二是覆盖人群迅速扩大,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社会保障。截至2011年,全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84亿人、4.73亿人、1.43亿人、1.77亿人、1.39亿人,比2001年分别增长100.2%、549.1%、38.3%、307.1%、301.7%;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64亿人,新农合参保人数达到8.32亿人。在短短的几年里,数亿人被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计划,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就。

三是保障水平较大幅度提高,保障和改善了群众的基本生活。2005年至2012年连续8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2012年全国企业退休人员人月均基本养老金预计达到1700元,是2002年的2.8倍。开展了门诊统筹,逐步提高城乡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40元提高到2012年的240元以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由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提高到6倍,城镇居民基本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最高支付限额,分别达到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待遇,以及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

四是社保基金规模不断扩大,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各级政府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进一步规范社保基金收支和管理,基金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城镇5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支出和累计结余分别达到2.37万亿元、1.79万亿元和2.86万亿元。2009年至2010年,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社会保险领域首次实施对困难企业缓缴5项社会保险费、降低4项社会保险费率,并加大3项社会保险补贴力度的措施,直接为企业减负800多亿元,为6000万名职工稳定了就业岗位,促进了经济较快企稳回升。

五是加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一些突出矛盾得到化解。对招用就业困难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后申报就业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各类企业,在相应期限内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补贴以及适当的岗位补贴。将关闭破产国有企业未参保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统筹解决其他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纳入医疗保险问题。将国有企业 “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将未参保集体企业和 “五七工”、“家属工”等群体纳入养老保险。

六是社保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服务网络逐步延伸。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形成了以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主干、以银行及各类定点服务机构为依托、以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为基础的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组织体系和服务网络,并逐步向乡镇、行政村延伸。全国县及县以上经办机构8000多个,工作人员达16万人;全国街道、社区、乡镇、行政村建立的基层服务站所超过19万个,专兼职工作人员达37万人;医保定点医院9.6万个,定点零售药店11.3万个。建立了中央、省、市三级网络,并全部实现了省、部联网,实现了数亿名参保人员的监测数据上传。到2012年8月底,社会保障卡已发行2.52亿张。全面实现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率达到77.8%。

记者:我国社会保障改革发展为什么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有哪些主要的做法和宝贵的经验? 胡晓义: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在于我们始终坚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主要做法:一是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缺失和特殊人群保障问题。10年来,我们坚持以农村、居民和部分特殊群体为重点,加快推进各项保障制度建设。先后出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保险制度,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计划,使社会保障覆盖人数成倍增长。同时以中央财政投入为主,多方筹集资金,基本解决了国有关破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将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以及集体企业职工参加养老保险等历史遗留问题。

二是改革创新,努力破解群众和社会反映强烈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根据城镇化提速、老龄化加剧、人口流动性增强等新形势,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制定实施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以退休人员为重点推动异地就医结算。针对国际金融危机,社会保险领域首次实施对困难企业缓缴5项社会保险费、降低4项社会保险费率,并加大3项社会保险补贴力度的措施。

三是加大政府投入,不断提升保障能力和待遇水平。10年来,各级财政对5项社会保险的投入累计达到14542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支出10881亿元,有力支持了社会保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了及时足额支付各项社会保障待遇。

四是强化法制建设,依法推进社会保障事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10年来,随着社会保障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障立法进程不断加快,先后颁布实施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人保险法》,颁布修订了 《工伤保险条例》等,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规章和实施办法,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记者:今年是 “十二五”时期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十二五”时期,国家是否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整体布局和谋划?进一步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胡晓义: 《社会保障 “十二五”规划纲要》作为社会保障领域第一个国家级专项规划,对 “十二五”时期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行了全方位、系统化的布局和谋划。它的制定颁布,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社会保障工作的高度重视,凸显了党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实施规划,将成为我们站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新的强大动力,将为我国社保体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期内,我们将继续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更加注重保障公平,把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作为优先目标,着力解决制度缺失问题,逐步缩小相关群体保障水平的差距;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做好转移接续,加快制度整合,提高统筹层次,促进城乡统筹;更加注重优质高效服务,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服务的可及性、便利性和质量;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巩固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机制,拓宽多元化筹资渠道,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完备、体系比较健全、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历史遗留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水平适度、持续稳定的社会保障网。记者:近年来,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社保服务手段不断创新和提高,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好评,请问有哪些主要的创新服务手段?

胡晓义:近年来,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大力推动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是通过建设和整合应用系统,推动实现 “五险合一”、“一单征收”、“一站式服务”、“柜员制”等经办模式,使经办工作逐步从分散走向集中,从粗放走向精确;许多地区还依靠信息网络,通过分级权限管理的方式,将业务窗口下沉到基层,方便了群众办事。

二是构建跨地区交换平台,为形成异地协作新机制创造技术条件。目前,养老保险待遇状态比对查询服务系统已有24个省份入网;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系统已有27个省226个地市1772个经办机构入网;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系统已有 15个省份接入部级平台。23个省份还建立了省内异地就医结算系统,或利用省级大集中系统形成对省内异地就医结算的支持能力。

三是大力推动社会保障卡建设,全国254个地区发行了社会保障卡,持卡人员达到2.52亿人。去年一年的发卡量就相当于 “十一五”期间5年发卡量的总和,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发卡地区普遍实现了持卡就医即时结算,部分省份实现了省内跨统筹地区持卡结算,有效解决了参保人员跑腿和垫支问题。与人民银行共同推动社会保障卡加载金融功能,使社会保障卡具备了对持卡缴费、持卡领取社保待遇的支持能力。

四是打造了12333服务品牌。全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29个地级以上城市开通了12333公益服务号码,平均每天的话务量达20多万人次。各地还开通了手机短信、电子邮件、政务微博等服务形式,并实现了不同服务渠道之间的协同。“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启动金保工程二期,进一步提升社会保障信息化水平,努力实现对参保者 “记录一生、服务一生、保障一生”的目标。

第三篇:教育信息化工作三年规划[推荐]

府谷县明德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三年规划

(2015—2017年)

信息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日新月异,学校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未来学校教育发展战略的制高点,成为学校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对学校来说,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是优化了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为改变“教育过程的模式”,也为我们继续深化课程改革,真正建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型课堂模式,以及为教师的专业发展,终生学习提供了技术支撑。在当前新形势下,将传统校园逐步转换为信息化校园已成为迫切需要。为适应这一需求,使我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更进一步,我们本着“明确目标,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以满足教育教学需要,满足教师发展需要,满足学校现代管理需要为基本出发点,根据《府谷县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及原则

我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关于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有关要求,坚持“关注教师幸福,让学生愉悦成长”的办学宗旨,以信息化引领现代化,实现我校发展的新跨越。

实施学校信息化建设坚持以下原则:.坚持科学规划原则。从我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出发,统筹规划,科学论证,分类指导,分工协作,整合和共享各种教育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整体效益。.坚持软硬件建设并重的原则。在积极配备教育信息技术硬件的同时,围绕加快学校信息化,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和管理机制改革,建设与管理并重,实现软硬件同步发展。3.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以前瞻的思想,改革的思路,推进学校信息化进程,做到认识统一,领导到位,措施有力,投入落实。

4.坚持资源建设共建共享、引进与自主开发想结合的原则。5.坚持效益优先原则,根据现实需求,因地制宜,分部实施,注重实效,克服盲目性。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我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充分发挥校园网的强大功能作用,在教育教学、教学研究、行政管理、家校联系等方面实现信息化。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运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工作和学习的能力,有效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进程的推动作用,促进信息技术和课程改革的整合,丰富网络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实现教育教学研究信息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两到三年内,初步实现教育信息数字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学校管理电子化。

(二)主要任务

1.教师全面掌握多媒体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网上在线学习,进行计算机辅助教与学,能指导学生用计算机学习和处理信息。.开齐开足信息技术课程。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

3. 在自主开发的同时,通过共建共享、购买、租赁等方式,建立健全各类资源库。力争到2017年,使每一学科、每一章节都有与之配套的优化过的“电子教案”和课件。使每个学科、每个年段都有与教材想配套的典型的新课程教学案例资源。4.抓好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效运用我校电子白板技术课题研究成果。

5. 抓好信息化校园创建工作,建设内容全面的校园网。建立网上教师社区,为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团队的学习力,表达力,领导力和创造力搭建平台;依托校园网建成网络备课系统,全面优化集体备课机制;建立教师专业成长电子档案系统,实现教师专业档案信息化;建立学生成长档案系统,实现学生成长档案信息化。

6.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丰富校本课程,进行质量监控等方面的作用,与学校的广播系统、演播系统相配合,促进学校课程实施的现代化。

7.充分用好机器人设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出一批学生骨干。.积极推进教育电子政务平台的应用,提高学校行政管理的信息化的水平,达到无纸化办公,实现由制度管理、层级管理向信息管理、文化管理转变。

9.积极引进培训资源,充分发挥网络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开展基于网络的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为做好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提供硬件保障。

10.创建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

三、工作措施

(一)统一思想,明确目标

引导全体教师转变思想,提升理念,充分认识信息化引领现代化的重要性,确立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整体中的重要位置:

1.信息技术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 2.信息技术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是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质量增长方式的重 要途径;.信息技术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平台。要引领教师把信息化建设当作学校办学特色来重点落实,运 用信息技术来开发和利用优质的网络教育资源;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来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全面提升我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二)强化培训,提高素质

1.加强教育信息化技能培训。在信息环境和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已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的角色。为了帮助教师实现这一角色的转变,强化教师的信息能力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结合继续教育,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电教设备操作技能培训,白板课件设计培训,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设计培训,常用软件的应用培训,常用网络平台和网络工具的培训等等。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水平。

2.打造新型教师队伍。学校要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型教师队伍。所有教师都要学会在网络环境下办公,信息查询,会利用备课系统进行集体备课,会应用常见的教学软件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大部分教师会开展基于网络资源的问题解决学习,会开展基于网络的教学科研。同时,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教师的信息化水平进行考核,在教师职称评聘、评优、评先中对信息能力作出明确要求,达不到要求的实行一票否决。

(三)优化课堂,减负增效

1.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互助探究构建了良好的环境,我校将逐步完善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五大模块”课堂教学模式(即:确定目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合作探究——课堂讨论、辩疑解难——训练巩固、知识迁移——检测反馈、总结升华)。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完善我校课堂主流模式,构建同时关注课前、课中、课后的高效课堂,使学生快乐学习,轻松掌握当堂知识,提高教学效益,减轻课业负担。2.信息化平台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信息化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显得重要,不仅便捷、高效,还能资源共享,特别是信息搜集和信息处理的能力增强了,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只要教师们能够树立高效课堂意识,教育的种种弊端不难改变,科学高效的课堂,毕竟是学生轻松愉快学习的乐土,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动起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境地,才能真正实现减负增效。

(四)专家引领,培养骨干

1.重视两支教师队伍的建设。在加强计算机专业教师和网络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同时,要做好教育教学骨干教师的培养。在信息化建设中,一是要加强专业信息教师和网络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依靠这支队伍做好教师培训,维护设备运行,并通过建章立制的办法,加强网络管理,做好网络安全教育工作;二是重视抓好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通过“请进来培训”与“送出去学习研修”等方式,培养好、使用好骨干教师,建立优秀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案例库(包括导学案设计、课件、课堂教学微视频等),通过网络供全校师生共享。

2.专家引领,培养骨干。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是学校建设永恒的主题,为了促进我校教师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使每一位教师都能用现代教育思想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学校定期请专家到校做培训指导,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培训学习,迅速培养我校较高层次的骨干教师队伍。

(五)保证投入,持续发展

合理调整学校经费支出,除了满足基本的办学条件支出外,将投入的重点投向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学校在自身资金来源中,优先保证教育信息化培训和设施建设的投入资金,促进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

(六)加强领导,实现目标

1.加强领导抓落实。学校成立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管理机构,由校长直接负责学校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学校教研室、教导处、信息处、网络管理员、信息专业教师、学校骨干教师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团队合力,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统一领导、协调管理。

2.实现目标促效益。按照我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目标任务要求,大力开展人人通综合服务平台的应用。一是用好开通的个人空间,2015年末开始广泛学习借鉴和利用人人通综合服务平台的优质资源;二是逐步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人人通平台,到2016年末实现全省用户、资源和应用共享;三是借助全省“人人通平台”开通的不同层次的名师课堂,开展校际互助、网络教学、在线学习等多种应用,到2017年我校推出一批创新应用的优秀示范案例;四是深入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进一步动员广大教师及电教、教研人员参与,逐步形成基础教育优质课例“研究、制作、评选、共享”的教学新模式应用推广机制;五是按照“完善共建共享机制,整合改造已有资源,购买特色资源服务”的工作思路,按需购买和引入公共资源,教师参与共建资源,实现在“人人通平台”支撑下不断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目标,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大提升。

府谷县明德小学 2015年4月26日

第四篇:十六大以来我国安全生产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安全生产改革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安全生产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安全生产是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安全生产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发展科学理念,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出发点,以减少人员伤亡、遏制重特大事故为目标,倡导安全文化,健全安全法制,落实安全责任,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安全投入,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体系、法规标准政策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宣教培训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安全生产规划确定的指标全面完成,国务院确定的到2010年底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目标如期实现,全国安全生产状况呈现出总体稳定、持续好转的发展态势。

——事故总量大幅下降。各类事故起数由2002年的107.34万起下降到2011年的34.77万起,减少了72.57万起,下降了67.6%;事故死亡人数由2002年的13.94万人下降到2011年的7.56万人,减少了6.38万人,下降了45.8%。

——重特大事故明显减少。一次死亡10人以上重特大事故由2002年的128起、2341人,下降到2011年的72起、1113人,减少了56起、1228人,分别下降了43.8%和52.5%;其中,特别重大事故由12起、623人,下降到4起、159人,分别下降了66.7%、74.5%。

——主要相对指标大幅下降。亿元GDP死亡率由2002年的1.33下降到2011年的0.173,下降了87%;工矿商贸十万人死亡率由2002年的4.05下降到2011年的1.88,下降了53.6%;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由2002年的13.7下降到2011年的2.8,下降了79.6%;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由2002年的4.94下降到2011年的0.564,下降了88.6%。

——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状况较大改善。2011年与2002年相比,农业机械、铁路交通、煤矿、危化品、火灾事故死亡人数降幅较大,超过50%,分别为94.4%、81.5%、71.8%、55.9%和53.8%;非煤矿山、道路交通、水上交通等行业(领域)事故死亡人数分别下降了48.3%、43%、37.1%。

2012年以来的安全生产各项指标继续向好。1月至9月份全国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为20.9万起、45091人,同比分别下降21.2%和14.8%;煤矿事故628起、1110人,同比分别下降32.6%和24%。十年来的安全生产工作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逐步确立。党中央、国务院对安全生产工作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对安全生产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和批示。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组织召开安全生产会议,听取安全生产工作汇报,深入基层和企业调研,解决安全生产实际问题。国务院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等重要文件,进一步确立了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地位、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指明了安全生产工作的努力方向,对于在全国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推动安全生产工作向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迈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特别是安全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把安全生产工作重要地位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进一步融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成为推动安全生产工作的强大动力。

(二)安全生产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经过多年来的持续努力,基本建立了以《安全生产法》为主体,由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程、部门规章、地方法规等所构成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形成了包括安全监管、煤矿安全监察、安全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复议,以及执法检查、执法监督、责任追究等在内的一整套安全生产工作规范,各方面工作都有比较严格的制度和相对严谨的程序。通过近年来持续加强安全监管监察执法、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开展各部门联合执法检查等,在打击震慑各种不法行为的同时,也不断增强了人们的安全法制意识,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等各项工作正在逐步走向法治化的轨道。

(三)安全监管监察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基本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安全生产工作格局和“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煤矿安全工作格局,并建立了一支能够适应这一工作格局、依法履行职责使命的安全监管监察队伍。目前全国已有省、市、县三级安全生产监管和执法机构7万余人,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管和受委托执法人员3万余人,驻地两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3000余人,共计10万余人的安全监管监察队伍,是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贯彻实施的重要保障。随着政府及部门安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领导干部“一岗双责”、领导干部带班下井等一系列制度的建立,进一步明晰了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安全生产费用提取、风险抵押金、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安全生产政绩业绩考核奖惩激励、事故查处和责任追究等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建立了良好的机制,增添了新的活力。

(四)安全生产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十年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组织实施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3个项目72个课题,重点推动了煤矿、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等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的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取得了100多项先进技术成果,一大批安全科技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实施“金安”工程,建成了覆盖全国各省市和部分市县的骨干信息网络系统、视频会议系统、IP电话和远程培训系统,初步构建起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煤矿安全监察、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的安全生产信息化的应用平台。同时积极推进煤矿六大系统建设、小煤矿机械化改造、非煤矿山中深孔爆破、运输车辆GPS定位、尾矿库在线监测等一批先进适用的关键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各类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障能力。

(五)安全生产基础工作进一步强化。在全国各类企业中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总结推广了北京顺义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神华集团建立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经验,督促指导企业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大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管理,排查治理安全隐患,从源头上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针对重点行业领域的不同特点和存在的薄弱环节,持续开展安全专项整治。煤矿瓦斯治理和小煤矿整顿关闭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煤矿瓦斯事故进一步下降,小煤矿数量减少到1万处以内。非煤矿山整顿关闭攻坚战已经启动。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安全监管联控机制及监控体系初步建立。已有53%的化工企业完成了搬迁任务。严厉打击和淘汰了一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烟花爆竹生产厂点。民爆器材企业加快了重组和技术升级,提高了生产自动化水平和安全技术防范水平。实行特种设备分类监管、重点监控和重大隐患挂牌督办。所有这些,都有力强化了安全生产基础,对提升安全生产水平必将产生重要作用。

(六)安全生产应急处置能力有了较大提升。7个国家级、14个区域级的矿山安全应急救援基地和救援队伍正在加快建设。依托中央企业及区域大型企业的救援资源优势,各专业救援队伍及基地也正在积极建设之中。国家、省、市三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体系初步建立,部分省市的安全应急管理机构已经延伸到县乡政府,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应急救援体系。应急预案工作进一步加强,应急预案体系逐步健全,各类预案之间的衔接愈加紧密,进一步增强了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与其他相关部门建立了应急联动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进一步提升了应急处置的快速响应能力。我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及其指挥系统越来越能够承担起各种重特大、复杂事故的应急救援任务。

(七)安全文化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通过宣传教育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各种先进安全文化的宣传和渗透。连续11年组织开展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以及“安全生产万里行”集中采访报道、安全发展高层论坛、“安康杯”竞赛、“全国青年安全示范岗”、“安全伴我行”巡回演讲等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安全理念、安全方针、安全法律和安全知识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编制出版了大量安全科普读物和音像制品。持续推进以企业“三项岗位”人员、农民工和班组长为重点的安全生产全员培训工作。举办企业高管和政府领导干部的安全生产专题研讨班。制定发布了安全文化建设规划和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标准,深入开展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和安全社区创建活动,命名了一批“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通过持续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全民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十年来,我国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由于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事故易发期,安全生产基础薄弱,事故总量仍然很大,重特大事故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有时还会出现反复,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今后一个时期,是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进一步减少事故总量、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实现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的关键时期,我们任重而道远。国家确定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的战略构想,采取了一系列推动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重大举措,这对安全生产工作既是机遇,更是挑战。我们应当准确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扎实开展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安全生产报特约评论员)

第五篇:区教育信息化工作三年发展规划

**区教育信息化工作三年发展规划

(2016 — 2018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的战略决策。近年来,全区上下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努力改善信息化硬件设施,快速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与新要求,为促进全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再上新台阶,开创全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局面,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面向未来、育人为本,应用驱动、内涵发展,统筹规划、整体推进,深度融合、引领创新”工作方针。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以体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提高全区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加快实现全区教育现代化,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与学习型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现状与问题 1.现有基础

(1)硬件环境建设。近年来,各学校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和社会其他资金的支持,整合、更新了学生用计算机,为信息课正常开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全区所有中小学全部实现了多媒体“班班通”,基本达到了专任教师人手一机的配备标准,能满足日常教育教学需要。在全区教育城域网建设方面,区教体局与中国移动公司临沂分公司网络部合作,改造了全区教育城域网。所有学校(包含村小)使用移动公司免费提供的网络核心设备实现了光纤接入,中学与街镇中心小学、区直小学带宽达到100M,村小带宽为10M。在录播室建设方面,全区第一期投入200余万元在7所学校新建了一批集微格教学、网络直播、点播等功能于一体的专业录播室系统。

(2)软件环境建设。与中教启星公司合作,在中国移动公司资金协助下,初步搭建起科研、培训与教研为一体的罗庄区中小学研训教平台,在全区范围内正在推广使用。按上级要求,购买了全市统一的“一师一优课 ”视频资源平台,并在全区使用城域网版的办公OA系统,在系统内实施网上无纸化办公。

2、存在问题

(1)城域网硬件设施建设受限制,互联网外部出口有时受阻。我区城域网主干线主要依托中国移动公司免费提供的华为的网络核心设备,区教体局信息中心与诸多学校尚没有配置自己的网络核心设备,网络环境的基础性设施过份依赖中国移动公司,并且中国移动公司网络受诸多因素影响,有些需要的网站经常访问不了。

(2)资源平台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可以有效利用的平台数量少、功能不全面,各平台入口规则不统一,适用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资源不足。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尚不能深度融合,仅是把信息化手段作为传统教学的辅助工具之一。

三、发展目标与原则

按照“网络全域化、资源集成化、使用普及化、运维优质化”的总体思路完成教育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建设,实现教育信息资源互联互通与普及共享,基本建成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及教育管理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到2018年年底,建成人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建设中遵循如下原则:

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在区域教育统筹规划基础上,充分整合各学校现有的软硬件系统,合理规划新建系统,制定分步骤实施方案。合理分工,分步实施,确保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形成整体效益和整体优势,防止重复建设,避免资源浪费。

2.统一平台,互联互通。

建设符合国家标准规范的、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实现平台统一、标准统一、用户管理统一以及信息资源的分布式储存和检索统一,实现资源与信息纵向、横向贯通。

3.深度融合,支撑创新。

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前提,以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为核心,以有效支持教育教学创新、教育均衡为根本目的,开展智慧云平台建设与应用。

4.共建共享,全面应用。

整合力量共建共享,协同发展,全面推动应用。建立并逐步完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共建共享激励机制,保障信息资源建设工作持续、高效发展。

5.规范管理,保障安全。

严格按照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要求,制定智慧教育云平台建设管理规范,建立有效的安全保障体系和规范的安全管理体系,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

四、任务与措施

实现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基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是载体,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是保障,师资队伍的现代化建设是根本。

(一)硬件建设

进一步优化教育城域网,建设区级教育云数据中心,扩充互联网出口,逐步实现教育城域网内部无线网络全覆盖。加强学校多媒体录播教室建设和多媒体“班班通”升级改造工程,稳步推进数字化多功能教室建设。

主要措施:

1.升级改造现有教育城域网,内网主干线改造工程于2016年启动建设,完成城区学校1000兆光纤进校园,街道(镇)中学、中心小学100兆进校园,村小20兆光纤进校园。2017年启动无线骨干网络建设,2018年全区基本实现教育城域网内部无线网络全覆盖。2.2016年建设完成罗庄区教育数据中心。局信息中心与各学校配备统一品牌的网络核心设备,配备支撑全区教学、研修、管理信息化的服务器及网络平台,提供平台数据计算、网络安全传输、资源存储等功能。

3.按照应用导向原则,2017年前升级改造完成区内非交互式多媒体“班班通”设施,构建“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资源应用模式。

4.2017年街镇中心(区直)小学以上学校基本完成多媒体录播教室建设,提供支持开展集体备课、案例观摩、专家讲座的能够双向互动、交流研讨的支撑环境,促进教师间优秀教学方法和优质教学资源的传播和共享。

5.逐步开展创新实验室试点建设和翻转课堂应用试点工作,打造数字化网络课堂,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根据实际需求有计划地建设“一对一网络教学班”、数字化探究实验室、数字阅览室等项目工程。

6.整合中小学校园监控、视频会议、课堂直播等系统,完成全区教育视频系统网络融合建设。

(二)软件建设

进一步完善罗庄区中小学研训教平台,建立基于云服务模式实名制、组织化、可控可管的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教师研修模式、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探索,促进校内外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师生、生生、家校的多元互动。

主要措施: 1.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资源开发,区、校两级分工建设、共同应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2016年学科资源覆盖率达到85%,2017年实现中小学所有学科资源全覆盖。

2.2016年60%的教师和初中以上40%的学生拥有实名网络学习空间,2017年基本实现网络空间人人通。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教师普遍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研修、备授课、批改作业、家访及指导学生学习,学生普遍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自主学习,促进“空间应用”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3.2016年启动建设覆盖学校、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的管理信息系统和基础数据库,为教育监管、教育决策、各类在线测试、教师学分管理等提供技术支撑。建设多层次、多角度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建设教师个人成长档案与教师发展评价系统;建设家校互动服务系统,为家长提供管理与信息发布的入口,了解孩子的学习动态、学习评价等服务。

4.利用信息化加强教学、行政和后勤管理,2017年全区基本建成统一的基础数据平台,2018年实现教育教学管理公共服务云平台的各项功能。

(三)坚持应用驱动,深度融合教育教学

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强化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应用等内容的培训,把应用信息技术能力作为教师业务能力的基本要求,通过各级专题培训,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主要措施: 1.做好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学校校长(幼儿园园长)、教研人员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提升信息化规划能力、领导能力和执行能力。

2.强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各级各类学校要以信息技术应用为导向,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管理方式的优化和创新应用。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积极推动“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城乡互动课堂”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3.逐步开展“翻转课堂”应用试点工作,打造数字化网络课堂,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根据实际需求有计划地建设数字校园电视台。组织好微课大赛、电教优质课推荐评选活动,打造“翻转课堂”优秀示范案例。

4.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探索开展3D打印教学、创客式学习等课程,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综合信息化素养。

(四)启动智慧校园试点校建设项目

选择试点校配备智慧教室,打造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在智慧教育理念与实施方法指导下,基于智慧校园感知环境,引进新型多媒体互动交互设备、移动教学终端设备,重构传统的多媒体教室网络硬件环境,并提供课堂互动教学系统,结合备课与教学中心,为开展智慧教育提供应用支撑。探索形成以教材多媒体化、资源网络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为特征的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模式,实现智慧教育。

主要措施: 1.2016年在区内启动建设3所教育信息化基础好、学校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教师信息素养较高的学校作为首批“中小学智慧校园”创建试点校。

2.2017年,依据试点校的示范性作用,通过构建数字化校园环境,培养现代型教师队伍,探索依托新技术构建素质教育体系新模式、新途径,全面推进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为罗庄区“智慧教育”体系建设奠定基础。

五、保障体系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管理体系

区教体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班子成员为副组长,教研、电教、财务、基教和督导等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罗庄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领导全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实施、全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技能培训、信息化教学工作的开展。各学校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工作组织管理体系。

2.抓好队伍建设,夯实工作基础

充实区教体局信息中心技术力量,统筹指导全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区信息中心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5人。学校按规模大小配备1-3人的专(兼)职信息技术管理人员。

3.积极筹措资金,保证设施满足配备投入

统筹管理“两费”资金,协调安排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将配备和维护资金列入学校预算。严格落实临教财字﹝2009﹞2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两费”的管理使用,并在每年的教育费附加及学校教育公用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经费,用以支持教育信息化建设。在争取政府专项投入的同时,广泛宣传,努力动员社会各界捐资助学支持教育信息化建设

4.强化督导评估,建立激励机制

区教体局每年将根据全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计划,对各中小学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并纳入学校办学水平综合评估成绩,同时对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成绩突出的单位与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下载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协同推进三年取得六大进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协同推进三年取得六大进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重视和务实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

    如何重视和务实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 一、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建议(一)提高教育界各级领导干部对教育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教育信息化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它能够提高教......

    关于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汇报材料

    关于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汇报材料 2004年是区教文体局实施“二次创业”的开局之年,是我区教育事业迈向腾飞的一年,教文体局把教育信息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可以看出教......

    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与实施计划

    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与实施计划为了积极推进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进程,探索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及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模式,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及教育管理工作中的......

    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实施方案

    新华镇中心小学关于深化“互联网+教育”融合 创新推进信息化教学应用的实施方案 为推进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依据《......

    关于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汇报材料(五篇)

    关于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汇报材料2004年是区教文体局实施“二次创业”的开局之年,是我区教育事业迈向腾飞的一年,教文体局把教育信息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可以看出教育......

    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

    财会〔2009〕6 号 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 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务院有关部委、有关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信息......

    福台小学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实施方案(含5篇)

    安定区福台小学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甘肃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整体推进方案》、《定西......

    灵武市第四中学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会汇报材料

    关于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会的汇报材料 灵武市第四中学 我校是灵武市新建的一所公办初级中学,办学一年多以来,学校办学成绩显著,曾多次荣获市级各种称号,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