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 胡锦涛
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第001版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
胡锦涛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 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第二篇:注重科学实验 培养创新思维
注重科学实验
培养创新思维
新课程标准在小学科学课教学目标中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其实创新潜能是人人都具有的,只是如何把它开发出来。科学课应以实验作为切入点进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
一、突出实践性,培养创新能力。
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就是实验教学。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做”。因此,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引导学生探究液体的相同和不同时。我首先将各种实验材料:食用油、水、牛奶、蜂蜜、蜡光纸、小烧杯、玻璃片、木板、塑料小天平等,分发给每个小组,然后提出的问题:食用油、水、牛奶、蜂蜜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说出了很多看法,比如:颜色、透明度、味道、稀稠程度、喝下去的感觉、用途等等。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接下来,我就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整理、筛选,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通过实验发现各种液体更多的不同,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学生明确自己在研究什么,动手做实验时自然会紧紧围绕这个问题收集信息。这样无论是在科学概念方面,还是在科学态度、方法和探究方面,学生得到的东西很多,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培养。
二、增强启发性,训练创造性思维。
实验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有效的实验去激励学生思考、分析。实验本身所呈现的新奇现象会吸引学生去认真观察和动手实践,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和探究的欲望。做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过程,因此,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教学《做个小生态瓶》时,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惑:瓶子里是怎么样保持平衡的?如何选择水生生物的种类?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通过实验,每个实验小组展示自己试验瓶子的数据,在汇总后让学生分析、比较这些数据,从中可以发现生态瓶密封的作用和意义,这时,学生又产生了疑惑这是巧合还是规律?教师继续鼓励他们研究。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发现是生态平衡的缘故。这样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启发引导、点拨指导,降低思维难度,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注重实验中的猜想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科学猜想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或假设,要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学生进行猜测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猜测的理由,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又使学生交流了提出假设的思维方法,相互之间受到启发。
如在教学《自行车》一课时,让学生猜一猜猪自行车上的齿轮是起什么作用的?让学生大胆猜测,并用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测。又如在《农作物与土壤》实验中,先让学生猜测不同的土壤,成分是一样的吗?再联系生活实际,学生都能正确猜测并说出科学依据。然后用科学实验证实学生的猜测。看到自己的猜测一个个被证实,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四、关注有效性,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
实验的目的为的是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因此在进行科学实验时一定要关注实验的有效性,指导学生科学探究。不能只是为实验而实验,导致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
首先应注意实验的规范性。课前教师要试做实验,要做到心中有数,做到实验的设计科学有效,全强地设计操作过程,选定基本的实验方法,注意编定具体的操作细节,设计要合理规范、切实可行。演示实验仪器要做到可见度大,实验现象清晰可辨。在日常课堂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操作起着示范作用。教师应严格按实验基本知识要求进行实验操作,不仅要做到有条不紊,还要注意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同时也要多注重观察,如在《鱼》一课中,试验时尽量选择生命力强、不会对学生造成伤害、便于捕捉和研究的鱼(如鲫鱼),鱼的运动和呼吸方式学生最感兴趣,短时间内的试验效果明显,用不同方法观察、研究、描述去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得出结论!
其次应注意小组合作的有序性。小组合作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兴趣,让学生人人参与到实验中去,教师要注意正确引导和调控:①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分配实验任务、实验角色。②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倾听同伴发言的情况下向同伴提问或提出自己的看法。③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共用讨论、相互讨论、相互交流。④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协调小组成员的分歧,归纳小组成员的观点,这样有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共用增长。例如在研究“做个小生态瓶”实验中,教师先展示水族馆、水族箱(生态缸、掌中缸)相关图片或播放录像(课件),然后小组讨论修改设计图的内容和原因,其次各小组有秩序的领取不同的材料,分小组按制订的方案和设计图有步骤的制作小生态瓶,安排得井然有序,学生开展小组比赛,激发了学生协调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再次应注意实验形式的开放性。科学教材中实验教学的开放性体现在许多探究性活动,由课堂内向课堂外开放活动空间,学生探索活动的空间除了教室外,更多的应是大自然。因为学生要认识探索的就是大自然中的秘密,因此,要大力提倡科学课回归大自然,做到室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如认识蝌蚪、蛙,认识鸟、树、蘑菇,认识桥、农作物,都要让学生到大自然中自己去“摘”科学。实验中许多具体内容(材料、步骤、方法等)都不应作硬性规定,具有灵活性,这有助于进行开放性实验。从参加工作起,18年来一直和家庭分居两地,现在孩子上学没有人照顾,妻子没有正式工作,一直在外打零工,家中父母中风年龄大了生活起居不便,妻子一个人照顾不过来,为了工作家庭两不误,为此特向领导申请把工作调动到离家近一点的襄州区天润小学任教,请领导考虑我实际情况予以批准,为谢!
实践证明,实验是学好科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有效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三篇:人才要注重引进更要注重培养
人才要注重引进更要注重培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21世纪,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组织部门作为人才之家,对人才工作牵头抓总,是党和国家赋予组织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要正确认识党管人才原则的科学内涵,优先考虑人才,优先发展人才。要统筹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各项工作,健全人才工作组织体系,建立起高素质的人才工作队伍。
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则愈匮。人才是事业之本、发展之基。组织部门在引进人才的具体实践中多花心思、多下功夫。要全面系统考察人才,以德为先、德才兼备摆在突出位置,将肯干事、能干事、干得成事作为人才引进首要选择。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趋势,丰富拓宽选人渠道,打破高学历的“桎梏”,不囿于高职称的“光环”,因地制宜、因地施策,避免人才闲置和浪费。要积极探索以才引才、以才引资的新模式,多渠道、多平台重点引进急需紧缺和高层次人才,力争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发挥出人才最大的效用。
人才在引,但不能过渡依赖,只注重“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不注重“墙内开花墙外香”,人才队伍只能成为一时的“盆景”而难以成为靓丽的“风景”。组织部门要按照新时代新标准新要求,大力培养本土人才,让本土人才在经济发展中唱主角、挑大梁。要在机制上求突破。牵头统筹各类培训资源,充分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建立政府、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构建形式多样、路径畅通的立体化人才培养格局。探索建立人才需求“大数据”体系,强化需求为导向,兼顾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人才,做到人才教育、人次培训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要在锻炼上求突破。将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创新升级作为人才锻炼的主平台、大战场,让人才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对人才多压担子、压任务,多给机会、搭梯子,让人才在压力和机遇中激发灵感、深华知识。要在环境上求突破。为人才干事创业铺路搭桥,帮助协调解决项目资助、创业扶持、贷款贴息等等实际困难,做到把准人才的脉、牵住人才的心,让人才创业有机会、创新有条件。鼓励人才先行先试,允许试错、支持纠错,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第四篇: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和个性、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老师要善于运用心理战术,以心育心,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和人格的谐调,把学生培养成跨世纪的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学生 心理 健康 教育
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和个性、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解决心理问题,使其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培训,我学到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这对于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将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下面,我就心理健康实践浅谈一些心得体会。
一、善用表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礼记·学记》中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如何“长善”——发扬其好的方面,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教育中运用表扬的艺术。这对于鞭策先进,激励后进;肯定正确,否定错误,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对少年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坚持对学生的优点、长处、成绩进行肯定,采取以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有位教育家说过:“无论什么
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比较是不大容易,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言。”因此,聪明的老师会用表扬性语言对学生进行教育,用他们的优点鞭策进步,以局部带动全体。在一次周会课中,我表扬了班中许晓栩、潘林丰等几位积极冲洗厕所的同学,不仅能自觉学习,又能以“一人脏换来万人净”的思想,持之以恒地冲洗学校里最脏的卫生死角。我话刚说完,教室里立刻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此后,在每天的卫生轮值工作上,卫生委员在安排卫生工作上再没有汇报“谁逃跑了,谁不去冲厕所”等现象。就连平时劳动好逃跑的曾楷敏同学,一天放学后,看到班里的门窗坏了,他马上向我汇报后,带动其他同学共同修理好。我抓住机会及时在班上表扬了他。从此,他不再对劳动产生厌恶,甚至毛遂自荐要当卫生委员呢!
表扬得当、及时,会使受表扬者乘风破浪,不断进取;表扬不得当,也会产生不良的副作用。因此,对学生进行表扬性谈话,要注意好以下几方面:
(一)表扬的准确性。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表扬之前,首先要对表扬的内容进行核实和确认。讲究分寸,要分析要表扬的东西是否真的值得表扬,以免产生表扬一个,挫伤一批等副作用。
(二)注意表扬的导向性。通过表扬个别,激励全部,让学生在表扬的激励下,朝着老师表扬所预定的目标前进。
(三)注意表扬的艺术性。对不同的时间、人物、事情要采用不同的表扬方法。如对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可用给予荣誉的方法;对中差生要指出 2
优点,公开表扬,增强其自信心;对有骄傲情绪的学生,要注意考虑表扬是否起到反作用。
二、巧妙批评,打开学生紧闭的心扉
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犯错误,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言行,通常需要运用批评的武器,使其得到改正。教师的批评,不应是大声叱责,也不应挖苦讽刺,更不应拍桌打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凡是出现大声叱责的地方,就有粗鲁行为和情感冷漠的现象,大声叱责表现出最原始本能的反应,每个教师心灵中所具有的情感素养的种子都会在这种反应中丧失殆尽。”由此可见,教师的批评方式如果粗鲁,不但不能使其改正错误,相反还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破坏师生之间的良好感情。可见,批评不仅是一种武器,而且也是一门艺术。只有巧妙地运用批评,才能打开学生紧闭的心扉,使之改过自新,使之“去人之短。”那么作为教育者,应如何正确利用批评性谈话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呢?
(一)用微笑来暗示。用微笑的方式去批评学生,实际上是动之以情的批评法,常能收到“润物细无声” 的教育效果。这种方法适用于学生的细微违纪行为,或偶一为之的过错。如:学生上课迟到一二分钟,或上课时思想开了小差,这时,教师对其微微一笑,他就会意识到自己的不对,并能告诫自己:老师注意到了,下次千万别重犯。
(二)寓批评于表扬中。多数学生一听到批评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小学生大多喜欢听表扬的话。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时,可先发掘受批评学生的优点,争取批评于表扬中,这样易于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我班谢泽彪同学喜欢搞小群体,甚至与其他班的小淘气包拉在一起。我教育他说:
“泽彪,你的交际能力很好,能与某些同学搞好团结,如果你能成为全班同学的好伙伴,那我就真服了你。”班中的黄梦智同学不仅聪明,而且学习成绩经常名列前茅,屡次获得不同级别的奖励。可他却骄傲自满。我教育他时说:“梦智,你在老师心目中是一名好学生,如果你能克服骄傲自满的缺点,那么你在老师、同学心目中就更完美了。”这种教育方式,能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容易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教育,故常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用故事来感化。生动的故事是“一部”可供借鉴的“历史”,当学生犯了错误,或出现某种不良倾向时,教师可通过相关的生动故事,来启发学生认识错误及其可怕后果,感化其被扭曲的心灵。如我班的黄立煌、吴圳煌等几位同学,经常放学后或星期
六、日到网吧上网打游戏。甚至在“六一”儿童节这一天,借口生病不参加学校开展的游园活动,而结伴到网吧。我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发现事情真相后,立即与其家长联系,把他们找回来。开始,我严厉地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让他们明白事情的严重性,进而用缓和的口气向他们讲述上网吧而造成的人格损坏、发生暴力、发生枪杀等有关真实事件,让他们感到“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道理。通过几次的教育点化。这几位好上网的同学终于在一次书信作文中自我表白了自己的心声与悔改。所以,老师不应该整天盯着孩子的缺点,苦口婆心地对他们进行教育,而是要尽量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地进行鼓励和引导。对一此确实很调皮的学生,老师要有耐心和信心,对他们动之以情,晓知以理,循循善诱,而不能态度粗暴。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新兴的长期的教育工程,任重道远,它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教育途径,改进教育方法,常抓不懈。只有老师善于运用心理战术,以心育心,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和人格的谐调,把学生培养成跨世纪的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探讨
第五篇:发展科学技术,培养创新人才
发展科学技术,培养创新人才
在读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日本国家第二期(2001-2005年)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后,两点令我印象深刻,要想立足于世界这个大舞台上,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这一第一生产力,而要发展科学技术,科技创新人才的建设则是重中之重。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从《纲要》和《计划》中可以明显看出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纲要》中提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进入21世纪,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将深刻地改变经济和社会的面貌。信息科学和技术发展方兴未艾,依然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导力量;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迅猛发展,将为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发挥关键作用;能源科学和技术重新升温,为解决世界性的能源与环境问题开辟新的途径;纳米科学和技术新突破接踵而至,将带来深刻的技术革命。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为技术和经济发展展现了新的前景。科学技术应用转化的速度不断加快,造就新的追赶和跨越机会。因此,我们要站在时代的前列,以世界眼光,迎接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纵观全球,许多国家都把强化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把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并超前部署和发展前沿技术及战略产业,实施重大科技计划,着力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面对国际新形势,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
《计划》中讲到:在经济全球化和越发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日本经济出现一系列诸如产业竞争力下降,就业创造力停滞等问题。日本面临的少子女、高龄社会又带来了劳动力人口减少和社会保障支出增加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为了稳定提高人民的生活,必须不断通过 技术创新,培育具有产出高和国际竞争力强的产业,以维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现代科学成为科学──技术──生产体系的先导,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科学技术超前于生产并对生产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是当代社会生产的鲜明特点。
科学理论不仅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而且为技术、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途径,形成了科学→技术→生产的发展模式。比如,先有了量子理论,而后运用量子力学研究固体中电子运动过程,建立了半导体能带模型理论,使半导体技术和电子技术蓬勃发展起来,并促进了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又如用相对论与原子核裂变原理发展了核技术,形成了原子能工业。激光技术产业、生物工程也是如此。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一系列新兴的工业,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激光工业等,都是建立在新兴科学基础上的。
现代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动力,特别是高科技已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第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马克思明确指出: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已经为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所证实。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其中的生产资料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劳动者也同样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改变了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管理水平。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提高了生产劳
动能力。在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和主导性的要素。
第二,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过去,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投入,现代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智力资源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更是如此。
第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19 世纪末发生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是科学、技术、生产三者关系发生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生产、科学、技术三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生产的发展推动技术进步,进而推动科学的发展。例如,蒸汽机技术革命主要是从工匠传统发展而来,在生产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摸索出技术发明,然后才总结出热力学理论。以电力技术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来,这种生产带动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发生改变,现在是科学推动技术进步,再推动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走在社会生产的前面,开辟着生产发展的新领域,引导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如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它先主要是通过科学实验探索出电磁学理论,通过促进电力技术的革命,并最终引发电力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大量的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了: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实在,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陆相成油理论与应用、高性能计算机等为标志的一大批重大科技成就,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同时,还必须认识到,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发明专利数量少;在一些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技术水平仍比较落后;科学研究质量不够高,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同时,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目前,我国虽然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还不是一个经济强国,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创新能力薄弱。
进入21世纪,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加快科学技术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需要较长时期的艰苦努力。
二:科技创新人才建设
《纲要》中提到科技创新,人才为本。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切实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实施本纲要提供人才保障。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级专家,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加大吸引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力度,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等措施都说明了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
《计划》中也指出人才是科学技术活动的基础,要通过推动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教育改革,培养和确保优秀的人才。
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智力是活的知识力量。中国的改革和建设,需要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既具有独立创新精神,又善于向别人学习的优秀人才,这是我们各项事业发展的主要智力支撑。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今天,我们在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要始终把创新与科技进步、民族复兴、国家事业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要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知识经济的发展正在给人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再次证明,知识和技术创新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创新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越来越成为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辨证法的根本要求,也反映了我们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唤起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才能适应国际竞争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历来就有开拓创新的传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是富有创新精神的伟大民族和人民,是勇于和善于进行创新的,是能够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面对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要使创新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动力,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坚实基础。
我国人力资源丰富,但由于没有得到富有深度的开发,人才资源并不丰富,结构不尽合理,因循守旧,创新精神缺乏,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不同层次的高素质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当今世界,人才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科技人才资源被各国视为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科教兴国,教育为本。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直接担负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任。特别是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因此,源源不断地培养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是教育和广大教师神圣的职责。
目前,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是: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技水平还比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不高,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对外技术依赖,不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主要依赖进口;科学研究实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总之,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状况,与完成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我们必须下更大的气力、做更大的努力,进一步深化科技改革,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使命。
以上可以很清楚的得出结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型人才建设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