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机械制造技术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1-1 什么是生产过程、工艺过程和工艺规程?
答:生产过程——从原材料(或半成品)进厂,一直到把成品制造出来的各有关劳动过程的总称为该工厂的过程。
工艺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凡属直接改变生产对象的尺寸、形状、物理化学性能以及相对位置关系的过程。
工艺规程——记录在给定条件下最合理的工艺过程的相关内容、并用来指导生产的文件。
1-3 什么是安装?什么是装夹?它们有什么区别?
答:安装——工件经一次装夹后所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装夹——特指工件在机床夹具上的定位和夹紧的过程。
安装包括一次装夹和装夹之后所完成的切削加工的工艺过程;装夹仅指定位和夹紧。
1-6 什么是工件的定位?什么是工件的夹紧?试举例说明。
答:工件的定位——使工件相对于机床占有一个正确的位置的过程。工件的夹紧——将定位以后的工件压紧,使工件在加工过程中总能保持其正确位置。如在铣床上使用台虎钳装夹一个矩形工件,应该是先定位,后夹紧。
1-7 什么是工件的欠定位?什么是工件的过定位?试举例说明。
答:欠定位——工件定位时应该限制的自由度没有限制的现象。过定位——几个定位元件同时限制一个自由度的现象。
如:采用三爪卡盘夹持短轴,夹持过短(短销)属于欠定位;用三爪卡盘和尾座顶尖装夹一个轴类工件,也属于过定位。
2-1 什么是切削用量三要素?在外圆车削中,它们与切削层参数有什么关系? 答:切削用量三要素是指切削速度v、进给量f、背吃刀量ap(切削深度)。在外圆车削中,它们与切削层参数的关系是: 切削层公称厚度:hD=fsinkr 切削层公称宽度:bD=ap/sinkr 切削层公称横截面积:Ad=f*ap
2-2;确定外圆车刀切削部分几何形状最少需要几个基本角度?试画图标出这些基本角度。
答:确定外圆车刀切削部分几何形状最少需要7个基本角度:前角、后角、主偏角、副偏角、副前角、副后角和刃倾角,这些基本角度如下图所示(其中副前角、副后角不做要求
2-6 怎样划分切削变形区?第一变形区有哪些变形特点?
答:切削形成过程分为三个变形区。第一变形区切削层金属与工件分离的剪切滑移区域,第二变形区前刀面与切屑底部的摩擦区域;第三变形区刀具后刀面与已加工表面的摩擦区域。
第一变形区的变形特点主要是:金属的晶粒在刀具前刀面推挤作用下沿滑移线剪切滑移,晶粒伸长,晶格位错,剪切应力达到了材料的屈服极限。
2-7什么是积屑瘤?它对加工过程有什么影响?如何控制积屑瘤的产生?
答:(P32-34)切削塑性材料又能形成带状切屑时在前刀面刀尖处粘附的三角形金属硬块是积屑瘤。
它对加工过程的影响是:使刀具前角增大,切削厚度变化,加工表面粗糙度增大,刀具寿命降低;粗加工时影响不大,精加工必须防止。
控制积屑瘤的措施是正确选用切削速度(避开易产出积屑瘤的切削速度范围)、使用润滑性能好的切削液、增大刀具前角、适当提高工件材料硬度。
2-21 试论述切削用量的选择原则。
答:(P52)首先选取尽可能大的背吃刀量ap;其次根据机床进给机构强度、刀杆刚度等限制条件(粗加工时域已加工表面粗糙度要求(精加工时),选取尽可能大的进给量f;最后根据“切削用量手册”查取或根据公式(2-29)计算确定切削速度vc
2-22 什么是砂轮硬度?如何正确选择砂轮硬度?
答:(P60)砂轮硬度——磨粒在磨削力的作用下,从砂轮表面上脱离的难易程度。砂轮硬度越高,磨粒越不容易脱离。
正确选择砂轮硬度:
(1)磨削硬材,选软砂轮;磨削软材,选硬砂轮;(2)磨导热性差的材料,不易散热,选软砂轮以免工件烧伤;
(3)砂轮与工件接触面积大时,选较软的砂轮;
(4)成形磨精磨时,选硬砂轮;粗磨时选较软的砂轮。
3-1 表面发生线的形成方法有哪几种?
答:(p69-70)表面发生线的形成方法有轨迹法、成形法、相切法、展成法。
3-4 什么是外联系传动链?什么是内联系传动链?各有何特点?
答:外联系传动链:机床动力源和运动执行机构之间的传动联系。如铣床、钻床传动链;
内联系传动链:执行件和执行件之间的传动联系。如车螺纹、滚齿的传动链。外联系传动链两端没有严格的传动关系,而内联系传动链两端有严格的传动关系或相对运动要求。
4-3 为什么卧式车床床身导轨在水平面内的直线度要求高于垂直面内的直线度要求?
答:导轨在水平面方向是误差敏感方向,导轨垂直面是误差不敏感方向,故水平面内的直线度要求高于垂直面内的直线度要求。4-8习题4-8 图a)所示为铣键槽工序的加工要求,已知轴径尺寸80-0.10mm,试分别计算习题4-8 图b)、c)两种定位方案的定位误差。
4-25车一批外圆尺寸要求为20-0.10mm的轴。已知:外圆尺寸按正态分布,均方根偏差0.025mm,分布曲线中心比公差带中心大0.03mm。试计算加工这批轴的合格品率及不合格品率。
4-30 什么是回火烧伤?什么是淬火烧伤?什么是退火烧伤?为什么磨削加工容易产生烧伤?
解:回火烧伤——磨削区温度超过马氏体转变温度,马氏体转变为回火组织的烧伤。淬火烧伤——磨削区温度超过相变温度,加之冷却液急冷,表层二次淬火的烧伤。退火烧伤——磨削区温度超过相变温度,冷却液没有进入,表层产生退火的烧伤。磨削加工产生烧伤的主要原因是磨削速度高,砂轮是非金属材料,导热性不好,加之冷却液很难进入磨削区域,磨削温度高,散热不好,故易产生磨削烧伤。5-1 什么是工艺过程?什么是工艺规程?
答:工艺过程——零件进行加工的过程叫工艺过程;
工艺规程——记录合理工艺过程有关内容的文件叫工艺规程,工艺规程是依据科学理论、总结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制定出来的
5-4 试简述粗、精基准的选择原则,为什么同一尺长方向上粗基准通常只允许用一次?
答:粗、精基准的选择原则详见教材P212-214。
粗基准通常只允许用一次的原因是:粗基准一般是毛面,第一次作为基准加工的表面,第二次再作基准势必会产生不必要的误差。
5-8 什么是加工余量、工序余量和总余量?
答:加工余量——毛坯上留作加工用的材料层;
工序余量——上道工序和本工序尺寸的差值;
总余量——某一表面毛坯与零件设计尺寸之间的差值。
第二篇:机械制造重点总结
生产过程.工艺过程(直接改变生产对象尺寸形状物理化学性能相对位置):工序(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对一个或几个工件完成的工艺过程),安装(工件经一次装夹后完成的工艺过程),工位(在工件的一次安装中工件相对机床每占据一个确切位置所完成的…),工步(加工表面切削用量道具都不变完成的),走刀(切削一次)设计基准,工艺基准(工序定位测量装配基准)切削力:切削时使被加工材料发生变形成为切屑的力(影响因素f:工件材料切削用量刀具角度材料切削液)角度:前角Vo(正交平面内测的前刀面与基面夹角),后角ao(正交平面测的主后刀面与基面夹角),主偏角Kr(基面内测的主切削刃在基面上投影与进给方向夹角),副偏角(基面内测的副切削刃在基面上投影与进给饭方向夹角),刃倾角(切削平面内测的主切削刃与基面夹角)刀具:高速钢(普通W18、M2,高性能M42、501)、硬质合金(PKM)、立方氮化硼、人造金刚石。三个变形区:金属纤维化加工硬化 切削变形程度:变形系数Λh=切屑厚度/切削层厚度,相对滑移ε,剪切角Φ 积屑瘤:影响:刀前角变大,切削厚度变大,加工表面粗糙度增大,刀具寿命 影响因素:工件材料力学性能 切削速度 冷却润滑条件 措施:切削速度避开产生积屑瘤的区域,润滑性好的切削液,增大刀前角,适当提高工件硬度 切屑变形因素:工件材料、刀具前角、切削速度、切削层公称厚度 控制切屑:断屑槽、改变刀具角度、调整切削用量 切削力:影响因素:工件材料、切削用量、刀具几何参数、刀具磨损、切削液、刀具材料 切削热:两个变形消耗的能量转化为热能,两组摩擦热 影响散热:工件、刀件材料导热系数,周围介质 影响切削温度:切削用量、刀具几何参数、工件材料、刀具磨损、切削液 刀具寿命T:刃磨后的刀具自开始切削直到磨损量达到磨钝标准的总切削时间 最高生产率、最小成本刀具寿命 破损:脆性(崩刃碎断剥落裂纹破损)、塑性 车拉刀:螺旋形圆柱形(散热好生产率高刀具复杂不易造大批量)无心磨削快速点磨 研磨特点:速低压小力热小 高精小表面粗糙 纠形状误差,不纠位置误差 扩孔比钻孔:扩孔钻齿数多导向性好切削稳定,无横刃切削条件好,加工余量小容屑槽可浅钻心可粗刀体强度刚性好 铰孔(精低速)绗磨(高尺寸精度形状精度表面质量生产率)拉孔(精,分层分块综合式,平稳低``````````速无瘤多刃加工残留面积小 特点:多刃一次行程可完成粗精光整 精度取决于拉刀 工件以孔自身定位不保证孔与表面位置精度 拉刀复杂仅小孔 圆成形花键孔)拉削:一个行程完成粗半精精 刀具工件浮动安装缩短辅助工艺时间 多刃同时 滚齿:滚刀旋转工件旋转轴向进给,齿轮运动精度高齿形误差齿面粗糙度大于插齿 插齿:切削展成圆周进给径向进给让刀运动 剃齿运动:剃齿刀正反向转动工作台轴向进给径向进给,磨齿:成形法展成法 洗削:运动连续切削断续不平稳散热好
加工精度(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几何参数与理想几何参数的接近程度)影响因素:机床传动运动精度 定位 刀具形状尺寸 安装精度 原始误差:工艺系统几何误差(机床:主轴回转导轨传动误差,夹具,刀具)、工件装夹误差(定位夹紧)、工艺系统受力变形(误差复映系数ε=C/k系 减少变形:提高工艺系统刚度(设计机械制造装备时应保证关键零部件刚度,提高接触刚度,消除配合间隙,用合理的装夹方式加工方法),减小切削力及其变化)、受热变形引起的加工误差(热源:切削热、摩擦热和动力装置能量损耗发出的热、外部热源。↓热变形:减小发热量改善散热条件均衡温度场改进机床结构)、工件内应力重新分布引起的变形(内应力:残余应力没有外力作用或去除外力后残留在工件内部的应力,热加工冷校直)、原理测量调整误差 ↑加工精度:减小消除转移均分原始误差、误差补偿技术 加工误差(顺序加工一批工件时加工误差的大小方向):系统性(常值性变值性)随机性 定位误差:由于工件定位不准确所造成的加工误差 误差敏感方向:影响加工精度最大的方向 加工表面质量:加工表面几何形貌(表面粗糙度波纹度纹理方向缺陷)表面层材料物理化学性能(表面层冷作硬化残余应力金相组织变化)残余应力原因:表层材料比体积增大 切削热 金相组织变化 强化:冷作硬化塑性变形程度(↑刀具磨损已加工表面残余应力 ↓疲劳寿命)弱化:金属由不稳定状态向比较稳定的状态转化
精基准原则:基准重合(设计基准)基准统一 互为基准 自为基准。粗基准原则:保证零件加工表面相对于不加工表面有一定位置精度 合理分配加工余量 便于装夹 在同一尺寸方向上粗基准一般不得重复使用 加工过程划分目的:保证零件加工质量 有利于及早发现毛坯缺陷并及时处理 利于合理利用机床设备 加工余量Z:总余量Zo(某一表面毛坯尺寸与工件设计尺寸差值)工序余量Zi(上工序与本工序基本尺寸差值)影响Z因素:上工序留下的表面粗糙度Rz和表面缺陷层深度Ha,上工序的尺寸公差Ta,Ta值没包括的上工序留下的空间位置度误差ea,本工序装夹误差εb 时间定额:基本时间tj(提切削用量缩工作行程长度多件加工)辅助时间(直接缩tf、缩减将tf与tj重合)布置工作地时间(减少换刀次数及时间)休息和生理需要时间准备与终结时间(用成组工艺原理用可换刀架刀夹、用刀具微调和快调机构、采用数控加工过程拟实技术)装配:按照规定的技术要求将零件或部件进行配合和连接使之成为半成品或成品的过程(零件套件组件组装部件部装总装)装配方法:1互换装配发(完全 统计)2分组… 3修配… 4调整…(可动固定)(互换:被装配的零件不需要挑选修配和调整就能达到规定的装配精度要求 完全:装配质量稳定可靠过程简单效率高易实现自动装配维修便,装配精度高时零件制造困难成本高,适于成批大量组成环少或装配精度要求不高 统计:组成环制造公差大成本低,少数达不到规定的装配精度要求返修,适于大批大量中装配精度高组成环多 分组:零件制造精度不很高可得高装配精度组内零件可互换装配效率高,额外增加零件测量分组修配工作量,适于大批大量中组成环少装配精度高者 修配:组成环能以加工经济度制造可获较高装配精度,增加了修配工作量效率低工人技术要求高,适于单件小批中组成环多装配精度要求高者 调整:组成环能以加工经济度制造可获较高装配精度,装配效率比修配法高,要另增一套调整装置,适于成批大批)加工经济度:在正常条件下一种加工方法所能保证的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 ↑生产率:↑毛坯制造精度 合理切削用量 高效机床
夹紧机构:斜楔…螺旋…偏心…定心…铰链…联动…(气动液压)钻模:固定式回转式翻转式滑柱式盖板式 钻套:固定可换快换专用 钻模板:固定式铰链式悬挂式
第三篇:机械制造总结—考试重点
1、切削用量三要素:切削速度vc、进给量f、背吃刀量ap
切削用量选择原则:首先选取尽可能大的背吃刀量,其次根据机床进给机构强度、刀杆刚度等限制条件或已加工表面粗糙度要求选取尽可能大的进给量f,最后根据切削用量手册查或计算切削速度
2、前刀面:切屑延其流出的刀具表面
主后刀面:刀具上与工件过度表面相对的表面
副后刀面:刀具上与已加工表面相对的表面
主切削刃:前刀面和主后刀面的交线,完成主要的切削任务
基面pr:通过切削刃上某一指定点,并与该点切削速度方向相垂直的平面 切削平面ps:通过点,与切削刃相切并垂直于基面
正交平面po:通过点,同时垂直于
前角ro:在正交平面内测量的前刀面与基面的夹角
后脚ao;在正交平面内测量的主后刀面与切削平面的夹角
刃倾角入s:切削平面内测量的主切削刃与基面的夹角
主偏角kr:基面内测量的主切削刃在基面上的投影与进给运动方向夹角 副偏角kr’:基面内测量的副切削刃在基面上投影与进给运动反方向夹角。
3、刀具材料:(工具钢、硬质合金——常用)、陶瓷、(立方氮化硼、金刚石)
4、金属切削过程:将工件上多余的金属层,通过切削加工切除成为切屑,从
而得到所需要的零件几何形状的过程。
5、积屑瘤:切削加工时,切屑与前刀面发生强烈摩擦而形成新鲜表面接触。
当接触面具有适当的温度和较高的压力是就会产生粘结(冷焊)。于是,切屑底层金属与前刀面冷焊而滞留扎起前刀面上。联系流动的切屑从粘在倒霉的底层上流过时,在温度压力适当的情况下,也会被阻滞在底层上,使粘接层在逐层在前一层上积聚,最后长成积屑瘤。
6、影响切削变形因素:工件材料(工件材料强度越高,切削变形越小;塑性
大,大),刀具前角{大、小},切削速度(大、小),切削厚度(增加、小)
7、刀具寿命:刃磨好的刀具字开始切削直到磨损量达到磨钝标准为止的净切
削时间。
8、机床组成:执行机构,动力源,传动装置
9、六点定位:按一定要求分布的的六个支撑点来限制工件的6个自由度,使
工件在夹具中得到正确的位置的原理。
10、不完全定位:根据工件被加工表面的加工精度要求,有事需要限制的自由
度少于6个。
欠定位:根据工件被加工表面的加工精度要求,需要限制的自由度没有得到完全限制
过定位:工件的某自由度被夹具上两个或以上的定位元件重复限制
短V块限制2自由度,长411、定位误差:由于工件定位造成的加工面相对工序基准的位置误差。
基准位移误差△j:由于定位副制造误差及其配合间隙引起的定位误差,即定位基准的相对位置在加工尺寸方向上的最大变动量。
基准不重合误差△b:定位基准和工序基准不一致引起的定位误差,即工序基准相对于定位基准在加工尺寸方向上的最大变动量。
12、加工精度:零件经机械加工后,其几何参数(尺寸、形状、位置)的实际
值与理想值的符合程度。
加工误差:实际值与理想值之差。
13、机械加工工艺工程:用机械加工的方法改变生产对象的形状,尺寸,相对
位置已经性能使其成为零件的过程。
14、尺寸链:互相联系且按一定顺序排列的封闭尺寸组。
15、提高生产力:缩短基本时间(提高切削用量,合并工步,减少工件加长长
度,多件加工,改变加工方法),缩短辅助时间,缩短布置工作地时间,缩短准备与终结时间,进行高效及自动化。
16、工序能力系数:Cp=T/6&
17、△d<δ/3
外圆、V型:基准不重合:△b=δd/2,上母线去正,下母线取负
圆柱孔:a、定位心轴过盈配合△j=0;工序基准在孔母线上,△b=δd/2:在外圆母线上,△b=δD/2(外圆上偏差)
b、间隙配合(水平放置):基准若重合:△b=0,△j=(δd+δD)/2
第四篇:机械制造工艺学重点总结
第一章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研究对象是机械产品的制造工艺,包括零件加工和装配两方面,其指导思想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达到高生产率、经济型。课程的研究重点是工艺过程,同样也包括零件加工工艺过程和装配工艺过程。工艺是使各种原料、半成品成为产品的方法和过程。各种机械的制造方法和过程的总称为机械制造工艺。
一、绪论
机械制造技术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用机械来加工零件(或工件)的技术,更明确的说是在一种机器上用切削方法来加工,这种机器通常称为机床、工具机或工作母机;另一方面是指制造某种机械的技术,如汽车、涡轮机等。
广义制造论的形成过程
一、制造设计一体化
制造技术发展阶段: 手工业生产阶段、大工业生产阶段、虚拟现实工业生产阶段
二、材料成形机理的扩展
1去除加工:又称分离加工,是从工件上去除一部分材料二成形
2结合加工:是利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将相同材料或不同材料结合在一起而成形,是一种堆积成形,分层制造方法。按结合机理和结合强度分为附着、注入和连接三种
3变形加工:又称流动价格,是利用力,热,分子运动等手段使工件产生变形,改变其尺寸形状和性能,如锻造、铸造等。
三制造模式的发展
第二节
机械产品生产过程:是指从原材料开始到成品出厂的全部劳动过程,包括直接生产过程和辅助生产过程
直接生产过程:使被加工对象的尺寸、形状和性能产生一定的变化,即与生产过程有直接关系的劳动过程。包括毛坯的制造,零件的机械加工和热处理,机器的装配、检验、测试和涂装等主要劳动过程。
辅助生产过程:不是使加工对象产生直接变化,但也是非常必要的劳动过程。包括专用工具、夹具、量具和辅具的制造、机器的包装、工件和成品的储存和运输、加工设备的维修,以及动力(电、压缩空气、液压等)供应等辅助劳动过程。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概念:采用各种机械加工方法,直接用于改变毛坯的形状、尺寸、表面质量和力学物理性能,使之成为合格零件的生产过程。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组成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由一个或若干个顺序排列的工序组成,工序又分为安装、工位、工步和走刀。
1)工序
由一个(或一组)工人在同一台机床或同一个工作地,对一个(或同时对几个)工件所连续完成的那一部分机械加工工艺过程。
2)安装
在一道工序中,工件每经一次装夹后所完成的那部分工序内容称为一个安装。
3)工位
一次安装,工件在机床上占据每一个加工位置所完成的那部分安装称为工位。一个安装中可能只有一个工位,或者多个工位。
4)工步
指在加工表面不变、切削刀具不变的情况下所连续完成的那部分工序。若有几把刀具同时参与切削,该工步称为复合工步。复合工步主要是为了提高加工效率。
(5)走刀:切削刀具在加工表面上切削一次所完成的工步内容,称为一次走刀。一个工步可包括一次或数次走刀。当需要切去的金属层很厚,不能在一次走刀下切完,则需分几次走刀。走刀次数又称行程次数。
生产纲领:企业在计划期内应当生产的产品数量和进度计划称生产纲领。零件的年生产纲领指包括备品和废品在内的年产量。
N = Q n(1+α% +β%)
式中N — 零件的年生产纲领(件/年);Q — 产品年产量(台/年);
n — 每台产品中该零件数量(件/台);α% — 备品率;β% — 废品率。
生产批量:生产批量是指一次投入或产出的同一产品或零件的数量。
生产类型
根据生产纲领和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不同,主要分为: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和单件生产三种生产类型。其中,成批生产又可分为大批生产、中批生产和小批生产。
工件的装夹
装夹又称安装,包括定位和夹紧两项内容。
定位 — 使工件在机床或夹具上占有正确位置的过程。
夹紧 — 对工件施加一定的外力,使其已确定的位置在加工过程中保持不变。
工件在机床或夹具中的装夹方法主要有三种。
①夹具中装夹②直接找正装夹③划线找正装夹
定位原理(看书)
基准
1、设计基准:设计者在设计零件时,根据零件在装配结构中的装配关系和零件本身结构要素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确定标注尺寸的起始位置,这些起始位置称之为设计基准。
2.工艺基准:零件在加工工艺过程中所用的基准。可分为工序基准、定位基准、测量基准和装配基准。
工序基准:在工序图上用来确定本工序所加工表面加工后的尺寸、形状和位置的基准。定位基准:在加工时用于工件定位的基准。
测量基准:工件测量时所用的基准。
装配基准:零件装配时所用的基准。
第二章
工艺系统:在机械加工时,机床、夹具、刀具和工件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
研究加工精度的方法:单因素分析法、统计分析法
一、加工原理误差:采用近似的成形运动或近似的切削刃轮廓进行加工而产生的误差。
二、调整误差
三、机床误差
1、机床导轨的导向误差
(1)导向误差
1.导向精度
导轨在水平面内的直线度;导轨在垂直面内的直线度;前后导轨的平行度;导轨对主轴回转轴线的平行度
(2)回转误差:是指主轴实际回转轴线对其理想回转轴线的漂移。包括
1、径向圆跳动。
2、轴向圆跳动。
3、倾角摆动。
影响主轴回转精度的主要因素:轴承的误差、轴承的间隙、与轴承配合零件的误差、主轴系统的径向不等刚度和热变形,引起回转轴线的漂移。
提高主轴回转精度的措施:
提高主轴部件的制造精度;对滚动轴承进行预紧;使主轴的回转误差不反应到工件上 减少传动链传动误差的措施
1.传动件数越少,传动链越短,传动精度越高
2.采用降速传动3.提高传动链末端件的精度4.采用校正装置
四、家具的制造误差与磨损
五、刀具的制造误差与磨损
刀具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1.采用定尺寸刀具加工时,刀具的尺寸精度直接影响工件的尺寸精度
2.采用成形刀具加工时,刀具的形状精度直接影响工件的形状精度
3.展成刀具的切削刀形状必须是加工表面的共轭曲线。因此切削刃的形状误差会影响加工表面的形状精度
4.对于一般刀具,其制造精度对加工精度无直接影响,但易磨损
残余应力:也称内应力,是指在没有外力作用下或去除外力后工件内残留的应力 产生原因:毛坯制造和热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残余应力;冷校直带来的残余应力
切削带来的残余应力
工艺系统的热源:
内部热源:切削热和摩擦热,产生于工艺系统内部,主要以热传导形式传递
外部热源:工艺系统外部的、以对流传热为主要形式的环境温度和各种热辐射
热传递方式:导热传热、对流传热、辐射传热
加工误差的性质
1、系统误差:在顺序加工一批工件中,其加工误差的大小和方向都保持不变,或者按一定规律变化,统称为系统误差。前者称为常值系统误差,后者称为变值系统误差。加工原理误差,机床等的制造误差等与时间无关,其大小在一次调整中也基本不变,因此都属于常值系统误差。机床、刀具等在热平衡前的热变形误差,刀具等的磨损等属于变值系统误差。
2、随机误差:在顺序加工的一批工件中,其加工误差的大小和方向的变化时属于随机性的,称为随机误差。
分布图分析法的应用:判别加工误差的性质;确定工序能力及其等级;估算合格品率或不合格品率
分布图分析法的缺点在于:没有考虑一批工件加工的先后顺序,故不能反映误差变化的趋势,难以区别变值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影响;必须等到一批工件加工完毕之后才能绘制分布图,因此不能再加工过程中及时提供控制精度的信息。
保证和提高加工精度的途径:误差预防;误差补偿
误差预防技术:合理采用先进工艺与设备;直接减少原始误差;转移原始误差;均分原始误差;均化原始误差
误差补偿技术:在线检测;偶件自动配磨;积极控制起决定作用得到误差因素
第三章
加工表面质量:加工表面的几何形貌和表面层材料的力学物理和化学性质
几何形貌:表面粗糙度 表面波纹度 纹理方向 表面缺陷。
表面材料力学的物理化学性能:表面层金属的冷作硬化、表面层金属金相组织变化。冷作硬化:机械加工中因切削力产生的塑性变形使表层金属硬度和强度提高的现象。评定指标:表层金属的显微硬度HV、硬化层深度h、硬化程度N
加工表面质量对机器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
表面质量对耐磨性影响:1表面粗糙度值越小 耐磨性越好,表面波纹度越大 粗糙度越大。2圆弧状 凹坑状表面纹理耐磨性好,尖峰状表面纹理耐磨性差。
3加工表面冷作硬化提高耐磨性能。
表面质量对耐疲劳性影响:1表面粗糙度值越小 表面缺陷越少 耐疲劳性越好。2 冷作硬化组织疲劳裂纹生长 提高零件耐疲劳强度。
表面质量对耐腐蚀性影响:1表面粗糙度值越大 耐蚀性越差。2 表面残余压应力 有利于提
高表面抗腐蚀能力。
表面质量对零件配合质量影响:1.对于间隙配合表面,其实磨损最显著 零件配合表面的起
始磨损量与表面粗糙度的平均值成正比增加。表面粗糙度越大 变量越大 影响配合稳定性。2.对于过盈配合 表面粗糙度越大 两表面相配合时表面凸峰易被挤掉 使过盈量减少。3 对于过度配合 兼有上述两种配合影响。切削速度V=20~50m/min时 表面粗糙度最大容易出现积瘤。
表面粗糙度测量:1比较法2触针法3光切法4干涉法
磨削烧伤:对于已淬火的钢件,很高的磨削温度使表面层金属金相组织产生变化,使表层金
属硬度下降,使工件表面呈现氧化膜颜色。
减少磨削烧伤工艺途径:1正确选择砂轮2合理选择磨削用量3改善冷却条件4选择开槽砂
轮
表面强化工艺 1喷丸强化2滚压加工
机械加工中的振动主要有强迫振动和自激振动
强迫振动是由于外界周期性干扰力的作用而引起的振动
机内振源主要有机床旋转的不平衡、机床传动机构的缺陷、往复运动部件的惯性力级切削过
程中的冲击力
特征:其振动频率与干扰力的频率相同,或是干扰力频率的数倍
自激振动:机械加工过程中,在没有周期性外力作用下,由系统内部激发反馈产生的周期性
振动。
自激振动的特征:是在没有外力干扰下产生的振动运动,这与强迫振动有本质的区别;自激
振动的频率接近系统的固有频率,这就说明颤振频率取决于振动系统的固有特性。这与自由振动相似但不相同。自由振动受阻尼作用将迅速衰减,而自激振动却不因为有阻尼存在而迅速衰减。
消除强迫振动的条件:减小机内外干扰力的幅值;适当调整振源的频率;采用隔振措施 消除自激振动的条件:减小前后两次切削的波纹重叠系数;调整振动系统小刚度主轴的位置;
增加切削阻尼;采用变速切削方法加工
提高工艺系统的稳定性:提高工艺系统刚度;增大工艺系统的阻尼
减振装置:动力减振器;摩擦减振器;冲击式减振器
第四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是规定产品或零部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等的工艺文件,是一切
有关生产人员都应严格执行、认真贯彻的纪律性文件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作用
1.根据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进行生产准备(包括技术准备)
2.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是生产计划、调度,工人的操作、质量检查等的依据
3.新建或扩建车间,其原始依据也是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设计原则:(1)可靠地保证零件图样上所有技术要求的实现(2)必须
能满足生产纲领要求(3)在满足技术要求和生产纲领要求前提下,一般要求工艺成本最低(4)尽量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保障生产安全。
步骤内容:(1)阅读装配图和零件图(2)工艺审查(3)熟悉或确定毛坯(4)拟定机械加工
工艺路线(5)确定满足各工序要求的工艺装备对需要改装或重新设计的专用工艺装备
应提出具体设计任务书(6)确定各主要工序的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7)确定各工序的加工余量,计算工序尺寸和公差(8)确定切削用量(9)确定时间定额(10)填写工艺文件。
工艺路线的制定、主要问题、定位基准的选择、粗基准的选择:使用未经机械加工时的表面作为定位基准。&原则:(1)保证相互位置要求的原则(2)保证加工表面加工余量合理分配的原则(3)便于工件装夹原则(4)粗基准一般不得重复使用的原则。
精基准的选择:使用机械加工表面作为基准。&原则:(1)基准重合原则(2)统一基准原则
(3)互为基准原则(4)自为基准原则(5)便于装夹原则
工艺顺序的安排:1工艺顺序安排原则:(1)先加工基准面,再加工其他表面(2)一般情
况下,先加工平面后加工孔(3)先加工主要表面,后加工次要表面(4)先安排粗加工工序,后安排精加工工序。
热处理工序及其表面的安排:(1)为改善切削性而进行的热处理安排在切削之前(2)为消
除内应力而进行的热处理安排在粗加工之后(3)为改善材料力学物理性质半精加工之后,精加工之前常安排淬火,淬火—回火,渗碳淬火(4)对高精度零件,淬火后安排冷处理以稳定零件尺寸(5)为提高零件表面耐磨性或耐腐蚀性而安排的热处理工序以及以装饰为目的而安排的处理工序安排在最后。
工艺尺寸链:(1)尺寸链在零件加工或机器装配过程中,由相互联系的尺寸形成的封闭尺寸
组(2)尺寸环:尺寸链中每一个尺寸成一个环(3)封闭环:在零件加工过程或机器装配过程中最终形成的环(或间接得到的环)(4)组成环:除封闭环以外各环,一般由加工直接得到:a曾环:变动时引起封闭环同向变动。b:减环:变动时引起封闭环反向变动(5)直接尺寸链:在工艺尺寸链中,全部组成环平行于封闭环的尺寸链称直接尺寸链。
时间定额:在一定生产条件下,规定生产一件产品或完成一道生产工序所需消耗的时间-----------机械装配工艺规程设计---------------
装配包括:装配、调整、检验、试验等
零件:组成机器的最小单元,由整块金属或其他材料制成套件:在一个基准零件上,装上一个或若干个零件构成的组件:在一个基准零件上,装上若干套件及零件构成的部件:在一个基准零件上,装上若干组件、套件和零件构成的1.保证装备精度的装配方法:
一、互换法(1)完全互换(2)大数互换。
二、选择法(1)
直接选配法(2)分组选配法。
三、修配法(1)修配法单件修配法(2)合并加工修配法
(3)自身加工修配法。
四、调整法(1)固定调整法(2)可动调整法(3)误差抵消法 机器结构的装配工艺性:机器结构应能分成独立的装配单元;减少装配时的修配和机械加工;
机器结构应便于装配和拆卸
装配精度:相互位置精度;相对运动精度;相互配合精度
第五篇:技术贸易期末考试重点
国际技术贸易: 又称技术越过国境的有偿转让。是指不同国家的当事人之间按一般商业条件进行的技术跨越国境的转让或技术许可行为。
技术服务:是指技术服务机构利用其技术知识为委托方提供服务,以解决特定的技术课题,并获取一定的报酬。
专利权:是指以技术发明为对象,发明人依法享有的独占权。
专利实施许可合同:是一项技术成果依法被授予专利,其所有者成为专利权人后,专利权人许可另一人在约定范围和条件内实施专利即使所签订的具有约束力的书面文件。
国际技术市场:是一种“虚拟的”市场,但是又客观存在的,集技术开发、技术贸技术中介和技术信息交换为一体,多功能的,按行业分割的市场结构。
国际通行规则:是指以各国政府的名义参与制定加入的公约、条约、协定、国际组织制定的用以规范有关法人、自然人等的行为准则,以及各个领域长期实践形成的、被国际上广泛认可的、反复使用的习惯、做法的总称。
专利:一项技术发明经向国家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后,该项获得专利的技术发明。国际技术贸易合同:又称单纯技术贸易合同。是以指知识产权和非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性对象为基础的合同。
技术秘密:是指在生产或经营活动中已经使用过、不享有专门法律保护的、具有秘密性的技术知识和经验。
商标:任何能够将自然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商品与他人的商品区别开的可视性标志,包括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和颜色组合,以及上述要素的组合,均可作为商标申请注册。商标权:是指商标所有者依法向商标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核准商标注册并授予注册申请人该注册商标的专用权。
沉入成本:是指研制所转让技术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等,是在技术开发过程中形成的。不可抗力:是指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对其发生和后果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事件。技术的特点:
1、技术属于知识范畴,但它是用于生产或有助于生产活动的知识。(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可称为技术;“科学”与“技术”有着重要区别,科学是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技术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知识。)
2、技术是生产力,但技术是间接生产力。(技术必须与一定的物质条件相结合,通过转化、商品化才能转化为生产力。)
3、技术是商品,但它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技术商品的特殊性:高经济性,“私人占有性”,选择性。)
国际技术贸易的演变过程:
1、技术转移。是指技术地理位置的变化,可以是在一个国家境内不同地区,克可以是在不同国家间。
2、技术转让。是指人们根据不同地区或国家的生产力水平、经济基础、劳动力素质等因素,人为有意识地将技术在不同地区间或国家间进行引进或让予的行为。
3、技术贸易。有偿技术转让。
简述知识产权的特点。
(一)知识产权具有形式但无物质实体。知识产权是以作为社会资源的知识产品为基础,知识对有形物质而言,具有形式,但无有形的实体。知识产权也会非物质的(二)知识产权是财产性的权利。智力成果是人类智力劳动的产物,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三)知识产权是一种“私人专有权利”。
(四)知识产权“客体共享,权利专有”。知识产权是客体是知识,知识一旦被创造出来,在空间上可以无限制地再现和复制自己,人类可以不受地域、数量限制加以利用。未经权利人允许,控制他人不得擅自利用知识产权客体为自己谋取经济利益。
知识产权的类型:
1、按客体的性质来划分,分为著作权和工业产权。
2、按主体对客体支配程度划分,分为自主知识产权和非自住知识产权
试述知识产权与技术贸易的关系。
1、知识产权是国际技术贸易的重要客体。在国际技术贸易中,知识产权许可、转让和含有
知识产权的产品只有很大比例。但是,并非所有的知识产权都是技术贸易的客体,技术贸易的客体是技术类的知识产权。
2、知识产权是国际技术贸易的保护神。在国际技术贸易中,技术受方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能够减少技术供方转让技术的顾虑,提高其转让积极性。
3、国际技术贸易是知识产权价值体现的重要形式之一。知识产权只有通过权利人自己使用
或通过贸易让他人使用,占领市场并获得良好经济效益,才能实现其价值,达到保护知识产权的根本目的。
4、以知识产权为客体的技术贸易合同要受到知识产权法的制约。
合同主体的称呼:
1、许可方和被许可方。多适用于工业产权或著作权的许可合同
2、供方和受方。适用于技术秘密转让合同和其他知识产权保护对象的合同
3、买方和卖方。多用于货物买卖,不宜用在技术贸易中。
4、出口方和引进方。
5、转让方和受让方。
6、委托方和受托方。用于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业务及相关技术服务贸易中
国际技术贸易合同的特点:
(一)国际技术贸易合同通常不是技术所有权的买卖,而是技术使用权利的许可。(按当事人授予或取得使用权限的大小可以分为:
1、独占使用权
2、排他使用权
3、普通使用权
4、交叉使用权
5、分许可使用权
(二)地域性
(三)长期性
(四)法律性
序文:又称鉴于条款或鉴于文句。其内容是:说明当事人双方的职业背景;解释双方签订该合同的理由;陈述许可方拥有的工业产权状况、合法拥有及转让的权利,以及被许可方希望获得许可方技术的愿望,表达双方为实现合同规定目标的意愿和所持态度。
对侵权的处理方式:
1、责令侵权人立即停止侵权行为
2、赔偿损失
3、责令改正并予公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
4、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的条件:
1、合同必须已被批准的有效的专利权为基础
2、合同的许可方必须是专利权人。专利权人有三种可能:发明人本人,发明人所在的单位或专利权的受让人。
3、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规定必须受专利法的制约
4、许可方的专利权应该在当事人双方国家均有效。
专利申请许可合同:是指技术发明人提出专利申请,专利申请日确定之后,特别是专利申请公布后,专利部门批准授予专利之前,就申请专利的发明使用权与他人所签订的许可合同。签订这类合同的目的:
1、避免技术成果无端被闲置
2、尽早手绘技术研制费用
3、缩短产品上市时间,抢占市场先机
专利权具有哪些特点?P99-101
一、专利权是国家或代表几个国家的地区机构授予的权利
二、专利权是一种不完全的所有权
三、专利权是一种排他性的权利
四、专利权是一种有地域范围的权利
五、专利权是有时间性的权利
技术秘密的特点:
一、知识性。技术秘密是人类创造性智力劳动成果,没有有形实体,通常表现在书面上
或人们的头脑中。
二、实用性。技术秘密必须具有工业上的有效性,能用于工业(农业)、商务、管理等
领域。
三、秘密性。一旦技术秘密内容公开,就将丧失其商业价值。
四、技术秘密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又富于变化。技术秘密内容将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深
化、发展和完善,也可能由于更先进技术的出息而被淘汰。
五、可传授性。技术秘密必须能通过适当的方式让他人掌握。
技术秘密与专利技术的区别:
1、专利具有很强的独占性,而技术秘密的独占性较弱
2、专利技术内容是公开的,技术秘密内容是秘密的3、专利技术有固定的保护期限,技术秘密没有固定的期限
4、专利技术有限性受批准的国家所辖地域的限制,技术秘密没有地域限制
5、专利技术内容比较单一,技术秘密的内容比较广泛
6、专利只有一种书面表现形式,技术秘密有多种表现形式
7、专利技术在任何条件下都无法转变为技术秘密,而技术秘密在符合专利法规定的条
件下,完全可以转化为专利技术。
技术秘密转让合同的法律性质:技术秘密转让合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合同,它不是以法律上授予的某种权力为基础,在实践中,双方也几乎缺乏有效的保护权,因此,技术秘密转让合同的顺利执行通常取决于双方的忠实和新人程度。
试用协议:又称选购协议,是技术秘密所有者选择理想合作伙伴,拟引进技术秘密一方为选择和进一步了解技术秘密状况,评估其经济价值,而签订的一种试用性的、可选择的协议。
签订试用协议的目的:
1、为拟引进方更多地了解技术秘密内容,作出抉择。
2、技术所有者选择理想合作伙伴。
3、引进方希望取得优先取舍权或优先选购权。
商标的作用:
1、表示商品或服务的来源
2、商标表示商品或服务的一定质量
3、商标是其所有者的重
要无形财产
4、商标起着重要广告宣传作用
5、商标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企业实力,乃至整个国家形象的外在表现
商标权的取得:
(一)基本原则:先使用原则;注册在先原则;无异议注册原则
(二)取得条件:必须符合法定的商标构成形式;商标必须具备显著性的特征;必须不属于法律禁用商标的范围;申请商标注册不得损害他人现有的在先权利
商标权包含哪些内容?P165
根据《商标法》,商标权依法享有的权利包括:
1、专有使用权
2、禁止权
3、许可权
4、转让权
5、续展权
6、注销权
7、请求保护权
技术服务与技术咨询的相同点P184
技术服务与技术咨询都是解决技术课题
技术服务与技术咨询所用的知识都是普通知识
技术服务与技术咨询机构是完全独立的 技术服务与技术咨询机构同委托方的关系是买卖关系
国际技术贸易合同适用法律的选择p314
国际技术贸易合同争端的解决P320和解 调解 仲裁 司法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