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实践报告-加快推进城乡社区建设
加快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努力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对全国百强县邹平县基层建设的调查
前言:
2013年2月20日——2月22日,我与江南大学医药学院大二的XX同学共同开展了为期三天的社会调查活动。我们以“关于邹平县城市和乡村基层建设情况的调查研究”为主题,先后前往邹平县黛溪街道办事处、邹平县长山镇以及邹平县城乡建设局等单位进行深入的调查采访活动。
活动内容:
1、时间安排:根据主题,我们确定了“先城镇,再乡村,后统筹”的调查方案。2月20日,前往邹平县黛溪街道办事处;2月21日,调查邹平县长山镇农村基层建设情况;2月22日,前往邹平县城乡建设局了解全县的城乡建设情况。在此调查的基础上,在亲身体验和资料搜集的辅助下得出结论。
2、具体实施:
2月20日上午,我们来到了邹平县黛溪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在询问了我们的来由后,引导我们来到了党委办公室。李主任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他从惠民举措、政务服务、文化建设和社会治安等几方面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其社区建设的情况。之后,我们参观了黛溪街道办事处。在大楼的入口处,我们看到了一个机器,上面可以查看一些社区的最新的信息和公告,这对政务的公开起到了一定作用。此外,社区的篮球场上打得火热,可见,居民锻炼身体的积极性较高。
2月21日下午,我们来到了长山镇,通过走访前栗村、增圣村、范公村和东尉村等几个村庄,我们了解到了一些可喜的现象。长山镇正在进行旧村改造,就是将原有的村落改造成社区模式。已建成的社区,如光明社区,基础设施完善,并且建有为民服务中心,在这里,居民可以享受医疗服务和生活咨询等。此外,还有多种文化娱乐的设施和场所。建有“一场一栏三室”,即健身广场、宣传栏、文化活动室、电子阅览室、书画室。我们随机采访了几位当地村民,他们都说,近年来,长山发展迅速,人们生活越来越舒适方便。的确,长山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迈出了很大一步。
2月22日上午,我们来到邹平县城乡建设局了解情况。负责人向我们简单介绍了全县城乡建设的情况,并给予我们一些资料来帮助我们的研究。
成果总结:
通过这次调查活动,我们得出了以下总结:
近年来,邹平县坚持科学发展,紧紧围绕“学赶全国前十强,争当全国排头兵”的奋斗目标,抓住机遇,不断创新,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城市综合功能和现代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荣誉称号。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城乡社区建设,并将其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邹平县被国家民政部确定为首批“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并经省政府批准成为全省两个撤镇设街道办事处试点县之一。
在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中,科学规划、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初步形成了“一村一社区、多村一社区、企业社区”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作为邹平县社区建设的模范,长山镇东尉村坚持共同富裕、城乡统筹的理念,大力实施“以企带村”的战略,逐步走出了一条“工业兴村、共同富裕”的新农村建设路子。认识与思考:
经过几年的努力,邹平县的城乡社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建成的几大社区也基本上实现了“四化一新”,社区管理规范化,社区功能齐全化,社区服务完善化,社区氛围和谐化,探索出一条适应环境的新型发展道路。
在我看来,此项举措的实施不仅具有重大的意义,更是为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社区在经济上更好地为困难群众提供支持,过节每家每户都会有福利;在政务方面,居民通过定期召开的居民代表大会发表意见和建议,并通过“居务公开栏”了解劳动保障、计划生育、财务等情况,对居委会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在医疗卫生方面,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不仅医生的医术和医德都有所提高,而且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更为居民带来实惠,报销比率可以达到一半以上,甚至是百分之八十。这都是我们的亲身体验。
可以说,城乡社区建设是邹平县未来乡镇发展的方向,也为邹平的明天勾勒出一幅美好的蓝图,它对于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之所以认为,社区建设是未来乡镇发展的方向,是因为社区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土地的节约,为第二、三产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环境综合整治,改善乡镇风貌,转变群众观念,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带来良好的社会效应。
在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的今天,城乡社区建设的发展必将极大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群众,也必将有力地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问题与建议:
城乡社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我们注意到,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各镇办之间存在经济基础差异,导致社区发展不均衡;
二、社区工作者队伍薄弱,素质不高,多数职工未经过专门培训,难以达到工作专业化的要求;
三、社区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许多政府的职能没有真正下放社区。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今后社区建设,我有以下愚见:
一、提高社区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依托当地职业技术学校和县委党校等基地,为社区工作者提供专业培训,提高他们为民服务的能力,以适应全县社区建设形势的发展;
二、因地制宜,根据各镇办情况的差异,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社区建设模式;
三、发挥好民政部门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深入基层,向上级领导建言献策,促进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城乡社区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结语:对于此次调查活动,我认为我们还有不足之处。因为时间和条件有限,我们走访的单位较少,而且在短时间内了解的情况可能不够深入,得出的结论不能完全代表全县城乡基层建设情况。若能扩大调查范围,并深入调查,必然能得出更为公正合理的结论。
江南大学商学院经管1101班
XX 2013年2月24日
第二篇:青岛 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2013-03-11 03:02 来源:青岛日报
昨日,在北京出席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新起接受本报采访,就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紧迫性、实践原则、破解融资难、服务保障、就业增收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两会”期间,城乡统筹再次成为广受关注的热点之一。从青岛来看,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紧迫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新起:今年“两会”上,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总书记在江苏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们现在搞城镇化,不能单兵突进,而是要协同作战;要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过快过慢都不行。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李克强副总理在山东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形成发展新格局。这些都为我们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青岛农村所占比重较大,大约还有450万人农村人口。一方面是以南部城区为代表的现代化大都市,一方面北部农村地区还比较落后,城乡居民收入、生活居住条件、城乡面貌差距明显。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必须下决心解决这一问题。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这一目标,最艰巨的任务是让广大农民也能过上宜居幸福的小康生活,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抓起。对此,广大农民要求迫切,外地也已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同时,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青岛已具备了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可以说,建设新型农村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国家有要求,外地有经验,发展有需求,群众有期盼。所以,我们必须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最基础、最基本、最迫切的任务来抓,计划将全市5983个村整合为1000个左右新型农村社区,用10年或者更长时间完成建设任务,努力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差距、南北差距问题。
记者: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创新性强的工作,实践中要注意把握好哪些原则?
张新起:新型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工作中必须把握好以下原则: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政策推动。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镇(街道)区划调整,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实现社区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相统一。同时,完善配套政策加以推进。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农村实际,打造城中村改造型、小城镇集聚型、功能区整合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中心村融合型等五种类型的新型农村社区,先易后难,成熟一个启动一个,启动一个成功一个。三是坚持两区共建、产业支撑。坚持新型农村社区与特色产业经济园区共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强化社区产业支撑,实现可持续发展。四是坚持农民主体,有序推进。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尊重群众的意愿,依靠群众的积极性参与进行社区建设,不搞强迫命令,确保把好事办好。
记者:在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中,需要突出把握好哪些问题?
张新起:规划建设水平如何,事关社区建设的成败。我们在工作中,始终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科学规划。在规划上舍得花钱,聘请高水平的规划设计机构编制社区建设规划,确保规划的科学性。二是体现特色。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不是简单地“小村并大村”,也不是单纯的“平房换楼房”,更不是把农村都建成城市,而是要体现地域特色,凸显田园风光,打造特色社区。三是传承文脉。注重对历史风貌、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农村文明。四是宜居适度。新建社区都要配套完善水、电、路、气、暖、通讯、排污、绿化、垃圾收集处理等基础设施,让群众住得舒适满意。同时,按照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的要求,既不搞“穷过渡”,也不能脱离实际、贪大求洋。
记者:当前融资难是制约新型农村建设的主要瓶颈,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张新起: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钱从哪里来”确实是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从青岛的情况看,大约一半的社区可以通过开发带动、市场运作实现资金平衡,另外一半分布在传统农村地区,资金缺口较大。我们本着“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渠道多元、以城带乡”的原则,建立多元化筹资渠道。一是通过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对村庄搬迁后的土地进行复垦,将节约的土地指标进行交易,筹集社区建设资金。二是建立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基金,由市级统筹,通过直接补贴、贷款担保、贷款贴息等方式,重点支持传统农村集聚类社区建设。三是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每建设一个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补助200万元,每建设一个特色产业园区补助200万元,区市按同等比例配套。四是通过完善利益回报机制,调动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企业的积极性,进入农村参与社区建设。五是整合部门资源,集中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六是通过改革,将农村各种资源尽可能资产化、资本化,把资源盘活用好,利用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等形式,吸引金融资本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记者:农民迁入新居后,生活成本会有所增加,如何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张新起:这确实是一个必须超前谋划、认真对待的问题,不能因为农民住进楼房而降低幸福指数,确保让群众住得上、住得好、住得起。对此,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尽量降低生活成本。在规划建设中,采用节能环保新技术和新材料,对暖气等配套设施宁可一次性投入多一些,也要尽可能降低运营成本,让老百姓少花钱。二是千方百计增加社区集体收入。在规划的时候,就预留社区集体经济发展用房,为集体增收开源;鼓励有条件的村通过土地入股等形式,参与园区建设和产业开发;旧村复垦的耕地由集体统一经营或对外租赁,从而获得稳定的收入。集体收入增加了,可对群众的生活特别是困难群体的生活进行补贴。三是市和区市两级政府设立基金,为入住社区的困难居民提供生活补贴。四是加强社区的服务保障。按照“政府主导、服务下沉、要素集聚”的要求,充分发挥各级财政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提升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让农民就近享受到周到方便的服务。
记者:新社区建成后,如何解决农民的就业增收问题,实现居住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步转变?
张新起:前面说过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原则之一就是新型农村社区与特色产业园区共建,这也是增强社区发展后劲、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我们将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原则,结合当地实际,规划产业园区,建设一批特色农业园区、工业园区或服务业园区。农民入住社区后,愿意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逐步变成职业农民或一定规模的农场经营者;愿意从事二三产业的,可以就近就业创业,并将原承包土地通过租赁、入股等方式,获得财产性收入,促进居住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步转变。
记者:为顺利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采取了哪些保障措施?
张新起:为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我们采取了一系列保障措施。一是在组织保障上,各级都成立了专门机构,具体负责这项工作,同时选派了得力干部驻村帮助工作,保证这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二是在机制保障上,建立健全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机制,把更多的资源配置到农村。三是资金保障上,上面已经讲到,通过多种途径努力解决资金平衡问题。当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开创性的工作,必须依靠基层、依靠群众,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完善,努力走出具有青岛特色的路子。
记者:除广大农村地区外,老城区还有一批危旧房需要改造,对此您有什么打算?
张新起:实现全域统筹发展,在农村重点是抓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老城区重点是加快危旧房改造。目前,对老城区5万户居危旧房,要统筹各方面资源,全力推进这一民生工程,力争本届政府任期内全部完成,使群众从“忧居”到“宜居”。这项工作去年已经启动,目前正在逐个落实改造方案,根据不同项目情况采取不同的开发模式,排出时间表,先易后难、滚动开发,确保如期完成改造任务。
第三篇: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
加快小城镇建设
推进城乡一体化
摘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提高城市化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协调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当前小城镇建设与管理存在诸多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分析石埠镇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整体现状,并从宏观角度挖掘石埠镇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给出应对策略,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关键词:小城镇建设
城乡一体化
发展小城镇,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城镇化道路,也是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培育和发展农村市场,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城乡商品流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村城市化、现代化、社会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农民奔小康的—项战略措施。
一、石埠镇小城镇建设的发展现状
(一)小城镇的概念
广义的小城镇包括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国家批准建设的建制镇、尚未设镇建制的乡政府所在地的集镇(乡集镇)和纯属集市贸易的集镇,是多层次、多等级构成的概念[1]。而本文所采用的是狭义的概念小城镇包括县城以下建制镇和集镇。
(二)石埠镇小城镇建设的发展现状
1、石埠镇基本概况
石埠镇地处新建县县城的西南方向,距省会南昌约20公里,全
镇版图面积93.53平方公里。共辖石埠、华山、竹园、乌城、新潘、霞源等12个行政村和1个镇办林场,共111个村民小组,6142户,30768人,拥有耕地33427亩(其中水田28776亩,旱地4650亩),山林3.01万亩,水面0.427万亩,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花生、油菜、瓜果蔬菜等。2013年全镇完成财政收入5432.4万元全年新增服务业重点企业户数1户;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0062万元,增长18.3%;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200元,增长14.1%。
2、石埠镇小城镇建设的发展现状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提高城市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石埠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我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一项中心工作来抓,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政策引导、有序推进的原则,不断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规划引路,科学制定小城镇发展规划
在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石埠镇始终高度重视规划的编制工作,始终牢牢把握城乡统筹发展这一主线,将加快村镇建设作为推进农村城镇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合理规划,强化政策扶持,着力推进产业发展与村镇建设的良性互动。制定了“一规、一整、一扩、一提”的“四个一”工程,即充分考虑石埠未来发展的潜力,高标准的搞好集镇总体规划,做到五十年不落后。确立了“一核心、两片区、三轴线”发展战略(即以集镇建设为核心、以乡
镇创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为规划片、以320国道、昌铜高速公路、杭南长铁路为发展轴线),把石埠建设成为昌西大门的“工业强镇、经济重镇、产业特镇、旅游名镇”的工作目标。(2)城乡统筹,有序推进小城镇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在实施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坚持城乡统筹的原则,始终做到认真落实规划,突出各阶段工作重点,分步有序地推进小城镇建设工作。
一是城乡一体化垃圾收集处理。严格按照“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典型示范、整体推进、重点实破”的原则,以“三清三改”为工作重点,健全了“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的垃圾收运体系,完善了村庄保洁员绩效考核制度。二是城乡一体化路网建设。实施各村公路和过境320国道连接线建设,完善村级公路。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建设通 公路网,基本形成了以村级公路为主框架,集镇至各行政村的“半小时”交通圈。
三是城乡一体化电网。石埠镇目前已经实行城乡电网同网同价。目前已建变电所多个,电力网络设施较为完善。(3)重建设强管理,城镇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建设与管理并重,始终是石埠镇推进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原则。石埠镇建立了城市管理体制,成立了城镇管理委员会及办公室,负责城镇的长效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石埠镇成立规范建房领导小组,由党政领导负责,成立城管中队,落实人员责任,与各村签订了规范建房责任状,依法规范农民建房报批手续,使石埠镇农民建房秩序做到“合理规划、有序报批、依法建设”,有效遏制了以往“乱
搭乱建、抢搭抢建”等违法建设行为的发生。今年石埠镇未发生一起违法违章建筑,同时按照县里安排于2013年8月份重新恢复村民建房审批,全县规范农民建房工作石埠镇成绩位于前列,产生良好的示范作用,小城镇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二、石埠镇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规模小,缺乏支撑产业
石埠镇现有行政村12个,从人口来看,集镇人口达1万人;从建成面积看,块状不一,大小各异。而集贸市场占总数的70%以上,主要为周围农村提供商品交换、物资集散等为职能,二、三产业相欠发达,致使城镇缺乏支撑产业,进入城镇的农民就业和生计难以保障,制约城镇化发展。
(二)城镇建设资金投入滞后于城镇发展需求
石埠镇大部分村财力薄弱,难以筹集大量的资金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大部分村缺乏稳定、规范的资金来源,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十分紧张,资金投入明显滞后于城镇发展需求。
(三)规划滞后,建设管理经验不足
在石埠镇城镇建设规划中,不少规划是粗线条的规划,缺乏个性和特色;城镇规划建设标准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较多,城镇综合开发率低,出现规划趋同性;城镇管理力度不够,大部分城镇缺少现代文明气息,甚至存在“脏、乱、差”现象。
(四)城镇发展存在“人才短缺”和“劳动力剩余”的矛盾
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管理人才,城镇企业生产发展需要专
业技术人才,农业科技推广需要农技人才,但是由于农村城镇的生活条件,信息交流、交通、通讯、娱乐和再教育条件与城市存在一定差距,具有高学历和具备一定技能的人才不愿意到农村城镇就业,而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这就出现了城镇发展过程中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与农村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之间的矛盾。
三、应对策略
综合上面提到的我国目前小城镇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去处理:
(一)深化认识,努力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城镇化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农民和农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城镇是经济文化的载体,城镇化过程就是聚集生产要素、繁荣和发展二、三产业的过程。随着人口增长和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人均耕地面积还在逐年下降,近年来石埠镇农村富余劳动力逐年增多。而人均耕地有限、农产品商品率低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长,使农村出现了“小空间,大人口”的经济格局。大部分农村人口迫切要求摆脱日益狭窄的生产空间,到城镇寻求发展。目前,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的主要是劳务输出,但长远之计还是就地安置转移,因而,加快城镇化建设是迎接我市农村人口空间和产业转移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城镇化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大力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二)搞好规划,正确定位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规划是城镇化的指导蓝图,规划决定城镇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质量。抓好城镇区域规划,要明确各城镇的功能定位,处理好与周边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突出各自的特色。要把各个城镇的特色充分挖掘出来,一村一品的经济结构是石埠镇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尽可能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集镇的风貌定位,根据文化含量,保持与历史一脉相承的地方文化,确立城镇的建设风格。结合石埠镇实际,要围绕“两个规划片”以及320国道、昌铜高速公路、杭南长铁路“三条发展轴线”,加快重点城镇建设步伐。
(三)完善政策,着力营造城镇化建设的良好环境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遇到了较多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用改革的办法加以解决,要大胆探索与城镇化配套的改革措施。一是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重点是消灭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差别,统一城乡居民身份,让农村人口与城镇居民拥有同等发展机会,让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居住、工作和创业不受身份限制。二是调整劳动就业和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管理措施和办法。让农民进城就业、就医、上学等方面不受限制和歧视,与城镇居民共享社会福利事业带来的实惠。三是改革现行行政服务模式。注重加强对农民进城投资兴业的培训和指导,并为农民进城投资兴业提供方便、快捷、和高效的行政许可服务。四是用改革的思路和市场经济手段,建立多元化的城镇基础设施投入机制。坚持以经营的理念建设城镇,加快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充分吸纳民间资金参与集镇建设,不断拉大集镇框架,积极引导农民进城入镇务工经商,通过从事非农产业减少农民从而致富农
民。
(四)坚持“五个结合”,做大做强城镇支撑产业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镇化互促互动,一、二、三产业相融。既要以城镇化强力带动一、二、三产业发展,又要以特色产业支撑和促进城镇化建设,坚决防止城镇“空心化”。一是把城镇化同工业化结合起来。要加速工业的发展,要立足资源优势,把发展工业同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合理布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既建立独具特色的工业体系,又建设特色鲜明的城镇。二是把城镇化同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要以城镇为依托,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同时促进城镇建设和发展。三是把城镇化同劳务输出结合起来。在不断提高劳务输出水平的同时,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带着积累的资金、技术和项目回乡创业,丰富家乡经济产业,壮大城镇经济实力。四是把城镇化同发展乡镇企业结合起来。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发展乡镇企业,要加快现有乡镇企业的改革步伐,掀起二次创业高潮,激发乡镇企业活力。五是把城镇化同发展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要积极扩大开放,大力招商引资,兴办城镇各类市场,通过繁荣城镇,达到辐射农村、活跃农村、带动农村的目的。
(五)严格管理,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依法严格管理城镇,首先要注意的问题就是环保。城镇的任何建设,都会对城镇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在建设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而且使生态环境随着城镇建设越来
越好,同时,要实施城镇“四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整治城市“六害”(污水、垃圾、废气、噪声、粉尘、医疗垃圾),创建舒适的人居环境和城镇创业环境。其次要切实保护耕地。由于我市人均耕地较少,所以,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土地的有效开发利用。要通过挖掘土地潜力,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开发利用荒地和废弃地,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
参考文献
[1].朱启臻、叶齐茂,小城镇建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P1。[2].加快城
镇
化
建
设的做
法
与
思
考,http://wenku.baidu.com/view/759eaa0402020740be1e9bc7.html 2014-04-18。[3].蒋楠楠,论
中
国
之
小
城
镇
建
设,http://wenku.baidu.com/view/bf20c8eaf8c75fbfc77db244.html 2014-04-18。
第四篇: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报告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报告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省委统筹城乡发展的部署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按照“两个率先”总体要求,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一项具有战略性、方向性和基础性的工作,作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和破解土地瓶颈制约、实现集约节约发展的有效载体,紧紧围绕服务完善、管理有序、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目标,高起点规划建设,市乡村三级联动,积极探索,强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健康和谐发展。3月19日、20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场调度会,市级领导成员、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各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乡镇长(主任)现场调度、观摩交流、检查评判,收到很好的成效。今年确定的64个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建设,扎实稳步推进,占全市规划总数的36%。
(一)高点定位,创新实践。在深入调研、充分吸收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境界、提高标准,研究确立了“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为总抓手,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支撑,以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载体,以改革农村经营管理体制为着力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导思想,以及抓住“规划编制”这个关键,打 造“服务管理和发展致富”两个平台,“坚持以民为本、服务农民,坚持超前规划,分步实施,坚持城乡互动,统筹发展”三项原则,做好“与新农村建设,与小城镇建设,与旧村改造建设,与产业发展”四个结合,实施“小城镇吸附型、中心村辐射型、经济强村带动型、行政村整合型、村企发展联合型、城中村改造融合型”六种模式,实现“与教育资源布局,与卫生服务设施布局,与集贸市场设置,与农资超市、便民服务超市设置,与农村产业布局,与文化娱乐设施布局,与社区警务室设置,与加工小区、养殖小区、仓储小区布局”八个统一的总体思路。各级高度重视、积极推进,普遍成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健全完善了党委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运行机制,加强了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具体指导。
(二)科学规划,布局合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高起点规划,把社区规划与市域经济发展战略、村镇体系、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等市专项规划相衔接,与乡镇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农村公共服务规划以及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相配套;同时本着“整合资源、城乡一体,适度超前、功能优化”原则,结合各乡镇实际,以“小城镇吸附型、中心村辐射型”等六种模式为基准,充分利用经济发展集聚地、闲置房产资源、乡镇工作片区等资源,科学规划布局农村社区,全市共规划农村社区79个,达到了以点带面、以强扶弱、全 面均衡发展的目的。
(三)多元投入,强力推动。研究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农村社区建设扶持办法(暂行)》、《2010年农村社区建设考核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对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特别是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给予资金、土地、建设、技术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充分发挥财政杠杆的调节和激励作用,先行拨付5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对完成建设任务、年终验收合格的农村社区,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再拨付补助资金100万元;各乡镇街道也出台相应的配套奖励政策,给予改建、扩建、新建社区一定的资金奖励扶持。同时建立多元化投入和市场化运作机制,搭建融资平台,广泛吸纳社会投资,保证了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需求。各级加强调度,实行领导包靠制度,主要领导亲自抓、亲自管,重要环节亲自把关,主要问题亲自处理;分管领导靠上抓落实,及时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确保了面上工作的顺利推进;部门之间密切配合,牵头部门靠上指导,形成强大工作合力。注重加强舆论引导,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宣传作用,大张旗鼓地宣传新型农村社区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激发广大农民群众支持和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热情,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村级组织实施、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格局。
(四)示范带动,统筹推进。立足全市实际,本着“开工 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确定了15个新型农村社区作为先期示范点,与各乡镇街道签订目标责任书,以点带面,梯次推进。全市各级按照一个试点社区、一位牵头领导、一个工作班子、一套工作机制的“四个一”办法,精心组织,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按标准要求和时间节点严格规划设计、严格建筑资质、严格质量监理,形成“开工一批、建设一批、成功一批”的局面,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初具规模。同时立足今年,谋划明年,通过典型示范、样板引路、整体推进,力争经过两年努力,将全市79个社区全部建成“人口集中、产业集聚、服务集约”的新型农村社区。
(五)功能完善,服务到位。加快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建设好“八室、四站、两栏、两超市、一广场”为内容的服务中心建设,以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承载功能吸引居民向中心村和社区集中。在搞好教育、医疗卫生、社区警务、文化体育、社会保障、计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上,根据各社区的实际和群众需求,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构建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生产生活市场化服务和志愿服务“三大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便民利民服务村民,确保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在社区服务中心实现集中办理,方便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六)健全组织,党建先行。在加强农村社区自治组织、民间组织、中介组织、经济合作组织和社区队伍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把农村社区党组织建设与社区建设通盘考虑、同步推进,并辐射到社区内的企业、农村各种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中,初步构建了以镇(街道)党(工)委为核心、农村社区党组织为基础、农村社区党员为主体、其他各类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农村社区党建新格局。一方面科学定位工作职责,明确社区党组织在镇(街道)党委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指导协调社区范围内的党建工作,不干涉社区内各村和驻区单位的行政事务;另一方面积极配强党务干部队伍,普遍选配年富力强、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党员干部到社区抓党建工作,培育一批有技能、能干事、公道正派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带头人。
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纷纷以这次会议为动力,进一步振奋精神、凝心聚力,再鼓干劲、再加措施,起新一轮加快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热潮。下一步,市委、市政府将积极引导,大胆实践,在总结自身做法、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大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建设经济文化强市、统筹城乡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一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坚持把农村社区建设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宣传农村社区建设,不断提高各级干部对农村社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真正把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来抓,作为一项刚性任务来抓。二是 不断提高社区服务水平。根据群众生产生活需求的不断变化,科学设置社区服务内容,确保合理、实用;市直有关部门实行工作重心下移,切实把群众需要的服务延伸到社区,资源倾余到社区。各乡镇街道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区服务中心两个层面的考核,提高为民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全面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农村文明程度。三是切实加强社区工作队伍建设。大力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从大中专毕业生中选聘一批优秀人才;不断充实壮大社区社会工作者和社区志愿者队伍,动员农村党员、团员、教师、退休职工、退伍军人及民间“能人”组成社区志愿者队伍;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区志愿者队伍的培训,努力打造一支优秀的社区服务队伍。四是建立健全社区运行长效机制。将农村社区建设和运转费用纳入县、乡两级财政预算,并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增长逐年有所增加。加大社区经费自筹力度,鼓励社区面向社区内的单位和企业筹集资金。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各类资源参与社区服务网点和项目建设,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积极探索社区服务社会化的路子,采取无偿为主,低偿、有偿相结合的办法,引导养老、托幼、物业管理、家政、就业等向产业化方向发展,逐步使农村社区建设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按照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各级机构、部门和社会团体支持农村社区建设,努力营造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制定完善农村社区建设考核评价标准和实施 细则,把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各级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抓好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监督、检查、考核和奖惩制度,抓好对农村社区日常工作情况的监督检查,有力有序有效的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一)加强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
镇党委、政府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领导机构,成立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组织民政部门牵头、各个部门合作、村级组织实施、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运行机制。新农村建设办公室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纳入经常性研究的重点议题,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建立健全党政领导班子新型农村社区联系点,定期到点上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推动面上工作。建立健全督查工作制度,采取多种方式,加强督促检查,推进社区建设。
(二)通过党组织的融合带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在有条件的社区把以村为单位的村支部整合过渡成为以社区为单位的党组织,并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组建起其它社区管理服务机构。管理区党总支更名为社区党总支,增设黑石社区党总支,沙埠、夏庄村党支部设为社区 党支部。同时,对社区管理服务机构中的工作人员探索实行财政供养,工资列入财政预算,按月发放。
(三)制定优惠扶持政策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1、土地政策。对于已完成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的社区,全面停止你村庄内宅基地审批,由社区和镇政府共同向土地部门提出申请,经县国土部门同意并报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后实施。镇新农村建设办协调各社区积极与国土部门制定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 规划,批准后可以按社区总面积的20%安排社区建设启动 用地,用于社区居民楼和基础设施建设。两年内通过原宅 基地的腾空、复垦等途径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绝不允许在基本农田上搞规划、建设。
2、税费政策。对于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内的社区居民 楼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办负有监管、指导、督促、检查等职责,积极协调县内各类建设规费(包括各类行政事业性和基金类收费))给予减免。
3、财政政策。新农村建设办积极协调县财政新建社区启动资金,用于扶持新建社区建设,重点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扶持范围和额度由社区提出申请,镇府审核,报县委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考察、审核、确定。
4、奖励政策。镇新农村建设办积极争取县财政的奖励资 金,通过以奖代补形式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 先进社区给予现金奖励。
5、其它政策。教育、卫生、交通、电力、水务、广电、文体、通信、建设等职能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对试点社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分别制定各自的优惠扶持政策。
(四)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参与机制
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投融资体制,在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社区建设的同时,发动社区居民以自愿捐款、投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形式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社区干部培训管理机制,不断提高社区干部的整体素质,发挥好农村干部和社区党员的带头作用,积极开展社区义务服务。加大新型农村社区政策研究力度,分析借鉴先进地区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研究解决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
山东省梁山县统一思想,细化责任,强化措施,形成合力,坚决打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攻坚战。
领导重视,机制健全。该县成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示范攻坚行动指挥部,从县委农工委、县民政局、县建设局、县财政局、县国土局抽调人员组建挥部办公室,并在第一时间召开专 门会议,安排部署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示范攻坚任务。后应工作需要,指挥部合并了梁山县农村住房建设及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领导力度更大、覆盖范围更广的新指挥部。指挥部进行集中办公,建立会议制度,每周五召开总指挥和办公室全体成员会议,每月召开一次指挥部成员联席会议、乡镇推进机构负责人碰头会议。指挥部增设了督导检查组,建立了指挥部领导包保责任制度和定期调度通报制度,各项工作上图上墙,挂图、持图一线督导作战,每周一调度,一月一通报。
目标明确,规划优先。按市下达的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目标任务,梁山县结合各个社区的具体情况,将建设内容按时间对任务进行了分解,并与风景委、开发区和各乡(镇)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该县把规划当作社区建设成败的关键,力求规划科学规范,本着“长远不落后,眼前要领先”的方针,认真做好了规划上的结合,即规划与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规划及计划、土地增减挂钩置换规划紧密结合,同时与该县的重点工程南部片区开发改造建设工程、山北片区开发建设工程、西部片区开发建设工程、景区规划建设、移民开发、压煤搬迁村、滩区搬迁村建设统筹考虑、统一安排、搞好衔接、合力推进。目前,四项规划已由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基本完成。
加大投入,强化监督。该县拟定有关文件和规定,要求所有农村建设项目都要符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所有 涉农建设资金都要集中向新型农村社区投放,所有涉农项目都要集中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实施,统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金、资源,统一使用,集中投放,对不符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的项目和投入,发改部门不立项、环保部门不环评、国土部门不供地、建设规划部门不发证、财政部门不配套、呈报文件不转报,逐步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整合投入机制和统筹运行机制,举全县之力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督导检查组依据本周目标任务完成情况、阶段工作进度、工作效率情况、争取政策、资金情况、媒体宣传情况、信访稳定等进行督查、综合评定。
突出重点,梯次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合村并点为重点;合村并点建社区的,以梁山镇、拳铺镇为重点,其它乡镇结合整体规划和产业布局,依托优势、突出特色,选择确定合村并点一步建成型、合村并点分步实施型、社区服务引导集聚型示范点,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其中,梁山镇凤凰城社区、风景区后集社区为合村并点一步建成型第三类,拳铺镇拳铺社区、风景区张坊社区为合村并点分步实施型。在确保每年全县建成10个市级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同时,建设14个左右县级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力争通过3至5年时间,在全县建成100个左右新型农村社区。
沟通协调,齐抓共管。针对示范点建设任务,该县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配合、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新型农村社区 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各部门齐抓共管、指挥部统筹协调,坚决打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攻坚战。
截至目前,在全县确定的10个市级示范点和14个县级示范点中,拳铺镇信楼社区服务中心已完成规划,文体广场已开工建设,广场水泥路面硬化正在进行中;方庙社区服务中心已完成规划,进入基础砌筑阶段;拳铺、徐集、蔡林社区服务中心正在按市里要求进行规划设计的修改工作。梁山镇凤凰城社区已完成规划,已经全面开工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图纸正按市里要求进行修正;红旗社区,一期4万平米住宅区已完成建设,部分住户已入住,社区服务中心已完成选址;姜庄社区住宅楼已完成5000平方米,第二栋住宅楼已准备开工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已完成选址。风景区后集社区已完成规划,并已完成拆迁,住宅楼已开工建设;风景区张坊社区住宅楼4万平方米已完成主体建设,另有2.5万平方米正在施工,社区服务中心服务场所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文体广场设计面积4000平方米,现均完成设计并开始进行施工。在市级示范点建设全面展开的同时,县级示范点建设亦有条不紊地按计划推进。按照全市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工作部署和要求,辉县市初步规划将全市533个行政村整合为130个~150个新型社区,力争通过10年~15年时间,完善和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劳动就业一体化,逐步实现居住环境、就业结构、消费方式、公共服务城市化。围绕这一总体目标,我市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强力推进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取得了 初步成效。
一、我市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现状
去年以来,我市规划启动34个重点新型农村住宅社区,涉及127个行政村,6万户,23万口人,原村庄住宅占地4.5万亩,规划建设占地2.74万亩,预计建成后可节约土地1.76万亩。目前34个社区已全部完成规划编制,26个已启动建设。今年以来,完成投资1.76亿元,其中市、乡(镇)财政投入1960万元;新增建筑面积11.2万平方米,拆迁10万平方米,新修社区道路96公里,已入住1100户。初步形成了城中村改造型、村庄合并型、整体搬迁型、旧村完善型、产业带动型等5种建设模式,涌现出了张村乡裴寨社区、孟庄镇涧头社区、城关办事处锦绣花园社区、百泉镇楼根社区等一批典型和亮点。
二、主要推进措施
我们着力在完善规划、加大投入、制定政策、督查考核上下功夫:一是高标准规划。本着适度超前,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的原则,高标准搞好规划编制。由市规划局牵头联系具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建设规划。二是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市财政列出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社区建设。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补助50%;对社区规划每公顷补助1万元;对拆旧房到社区建新房的农户奖励2000元。各乡村也都安排了一定资金。三是整合资源。市直单位申报、实施涉农项目资金优先向社区试点安排,捆绑使用。其中“村村通”工程已向社区安排项目资金220万元。四是开展“联包帮 建”。加强对驻村工作队的管理、指导、督查、考核。同时我市确定调派队员的市直单位作为联包社区的帮建单位,建立了周汇报制度,及时研究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五是实行绩效考核。将社区建设列入“联包帮建”单位和相关乡镇工作目标,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实行以奖代补。六是制定优惠政策。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定了14条优惠政策,对社区建设奖补资金、税收优惠、信贷扶持、土地调剂、项目倾斜、建房补贴、社保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规定。七是加强领导。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每10天召开一次例会,每半月进行一次督查,对社区进展情况实行台帐式管理。同时实行了四大班子领导联包社区责任制。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主要表现为思想认识、规划执行、资金整合、配套政策不到位:一是思想认识问题。宣传发动不够,干部群众中存在种种误解和不全面理解现象;部分干部思想不够解放,主动性、创造性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部门协调、配合不够,致使推进工作中出现诸多困难,影响工作进展。二是规划执法问题。部分社区规划层次偏低、前瞻性不强;总体规划与重点规划衔接不够;规划执法不够到位。三是资源整合问题。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模式不多,产业布局的整合力度不大;行政管理体制条块分割,致使电力、交通、农业、教育、文化、卫生、通讯等政策资源整合不到位。四是建设资金问题。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资金筹措 方式不活,投入严重不足;金融部门信贷支持存在手续繁杂,门槛过高,吸纳闲散资金力度不够。五是配套政策问题。一些现行政策一定程度上难以适应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的要求,必须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框架下制定、完善相应配套政策。
四、对策与建议
结合我市实际,推进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应做到“五个必须”:一是必须坚持六个基本原则。坚持群众自愿、政府引导;统筹规划、分层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培育产业、发展生产;集聚建设、节约土地;共同参与、合力推进的原则。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浓厚氛围。三是必须加强规划编制与执法。要着眼于城乡经济、社会、自然和人的协调发展,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城乡一体发展的各项规划;加大规划执法力度,确保建设与发展都要在规划框架下实施。四是必须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牢固树立大局观念,打破部门条块分割,整合各类资源;搭建投资平台,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金融资金加大投入,积极吸收社会闲散资金,为农村新型社区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五是必须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我市已经出台了加快推进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的优惠政策,各有关部门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同时要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建立健全 统筹城乡发展政策体系。
第五篇: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共)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 切实统筹城乡发展
着力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上 实现更大突破 实施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中国的第三次革命。李口作为欠发达地区,呼应城乡一体化建设虽有成绩,但制约因素多,困难大,需要下大力气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基础设建设一体化,社会服务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党建工作一体化,生态建设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解
决“三农”问题,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以城代乡,以工促农,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各种要素流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互动发展的重要途径。我镇是典型的农业大镇,工业发展起步较晚,财政实力较弱,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面临许多制约因素。作为欠发达地区和后发展地区,如何克服困难,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重要话题。
一、我镇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的重要成就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截止,全镇城镇城区建设面积增加到,每年新增城镇人口达人,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城镇扩容提质步伐加快。先后启动镇中村改造,欧亚花园开发,郑庄小区一期、二期工程建设,新政府办公区建设,城镇扩容提质步伐加快,城镇框架进一步扩大,辐射带动功能进一步增强。随着城镇建设的迅速推进,小城镇品味不断
提高。城镇面貌焕然一新。
交通瓶颈即将突破。新铺镇村道路公里,实现“村村通”工程。我镇道路通组公路建设正在全面推进。
镇村规划效果明显。镇区、工业园区、道口经济区规划体系正在进行,同时完成了14个农民集中居住区的规划编制任务。经规划指导已建成的农李农民集中居住区、葛庄小区、郑庄小区、灯塔、梨园、渡口等农民集中居住区效果良好。社会保障明显改观。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镇参保率达90%。大力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农村养老保险正在全面推开 城乡党建工作得到创新。我镇积极推进工作创新,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合作社、协会上、流动党员较多的聚集地上。创新较好地推动李口党建工作,为党员发挥模范作用,增强基层凝聚力,促进创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我镇城乡一体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宏观制约因素。
1、观念制约。作为实施城乡一体化的主体,一些干部群众思想僵化,行动消极。有不少人认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关键是上级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基层无能为力。从近期土地增减挂钩暴露出的问题看,一些群众故土难离,等待观望,把改变生活状况的一切希望寄托于政府扶持,这些落后的思想观念,难以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2、体制制约。从体制层面看,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成为新阶段推进城乡一体化所面临主要问题。乡镇基层权利弱化,人权、财权有限,导致乡镇基层工作决策和工作过程制约过多,自由发挥空间少,使乡镇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处于被动地位。
3、政策制约。长期以来,我国城乡户籍、投资渠道、就业、教育、社保等政策的不同,使城乡社会经济结构被相对分隔成两个相对不同的经济体系。种种有形和无形的“门槛”极大的制约了城镇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4、资金制约。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即使政府全面组织,引导多方筹资共建,仍然难以满足。目前推进城乡一体化主要依靠上级投资和农民自主投资,而绝大多数农民刚刚走出温饱。因此,资金短缺是制约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最大瓶颈。镇情制约因素
1.乡镇财力制约。,全镇财政总收入1528万元,只能维系保开门,保吃饭,保运转,很多支出依靠财政转移支付。可见镇级财政非常有限,对三农支持力度不够。
2.城镇规模制约。我镇城镇化率达25%左右,同时由于我镇城镇规模还不够大,致使接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能力有限。3.基础设施制约。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近年来我镇农村交通条件虽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与城市相比,教育、文化、体育、医疗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生活环境还比较差。4.消费水平制约。农村的商业和服务网
点严重不足,制约了农民消费,城乡居民在耐用品普及和推广建设上存在较大差异。
三、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考和对策
根据李口镇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审时度势,认真思考,精心谋划,确立了“一三五七”城乡一体化发展基本工作思路和对策。
明确一个目标引领
李口镇辖13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人口约万人。其中城镇居民8000人,既有蓬勃发展的城镇经济,也有面广量大的农村经济。加快形成土地向大户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居住区集中的基本思路,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因此,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李口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这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居民与农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与政策调整,促进城
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基础设施、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上的一体化,逐步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与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加快农民市民化。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农民进镇区就业和定居,逐步过渡到以证管人、以房管人,并保证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关系不改变,既得利益不减少,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着力提高农民素质,使在镇区稳定就业的农民有序转化为市民。每年实现城镇新增人口600户人以上,提高城镇化率8个百分点。
2、加快农村城镇化。科学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拉开城市就是框架,将梨园村纳入镇区规划,积极申报梨园的“村改居”,使村民居住环境大为改善,生活方式和水平不断向城
镇化迈进。
3、加快农业产业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大力引导和规范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为主的农村综合产权流转,实现农村资源与城市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的对接,鼓励农民离土离村、进程居住、从工从商,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有实力的城市居民到农村发展主导产业,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规模效益,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力争年流转农业综合产权50笔以上,流转融资300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15%以上。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不仅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不仅是联系农民与市场、增加农民收入的“桥”,也是拉长产业链、实现农业外延增值的“路”。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挖掘农民增收潜力的关键一环,切实抓紧抓好。李口
紧邻县城区,又位于高速道口。因此李口农业发展总体思路就是:积极抓好城郊结合部农业发展的华丽转身,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合理规划农业发展布局,切实抓好沿高速路、大运河两侧现代高效农业和农业产业园建设。重点抓好八堡信鸽放飞园和农李龙卧潭科技产业园等两个农业园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八堡放飞产业园重点打造信鸽训练、信鸽比赛、餐饮垂钓、休息观光等产业项目;农李龙卧潭科技产业园重点打造鲜食采摘、观光旅游、特色花卉等产业项目。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积极包装项目,争取扶持资金。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
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凤还巢”工程,加强对外出返乡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
4、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搞好村道养护、安全饮水、农网改造、标准化卫生室、村级活动中心建设等,努力使农民尽快享受到城镇居民的公共服务水平。建好三大板块承载 宜居城镇、工业园区和农民集中居住区是推进李口城乡一体化的三大基本承载板块,必须下功夫建好。建好宜居城镇,营造良好环境,发挥聚集效应。作为镇区建设与发展,重点做好五项工作。其一是突出抓好基础设施。确保道路、管网、路灯、绿化等功能完善。其二是进一步完善促进镇区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在户籍管理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方面,认真抓好已
出台政策措施的落实,积极借鉴外地的成熟经验和好的做法,拆除体制障碍门槛,实施人口倍增计划,每年新增人口人以上。其三是营造镇区发展强势。小城镇担负着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艰巨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立足点。因此,不仅要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小城镇建设给予大力支持,而且还要从文化、教育、信息、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进一步增强其自我发展的能力,确保每年新增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做好镇区发展的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小城镇发展的布局和步骤。避免小城镇发展的重复建设、土地和资源的浪费。其四是营造良好环境。继续落实好垃圾清扫清运,长效保洁机制,建好垃圾填埋点,加强镇容村貌环境整治,巩固创卫成果,把新农村建设成为群众理想的居住地。其五是树立把小城镇当作小城市经营的理念。要把小城镇的发展建设放在县城体系之中,放在大的环境之下来考虑。把小城镇建设
与农业产业化、乡镇工业园区、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发挥集聚效应,促进资本与资源对接。积极构建城市与城镇、城镇与乡村之间的“商品链”、“资金链”、“信息链”、“人才链”、“交通链”,突破行政区域之间、城镇之间、镇村之间的封闭状态,全方位促进城镇生产力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繁荣,力争通过3-5年时间把李口小城镇建成泗阳县城副城区。二要建好农李农民集中居住区。树立把农民集中居住区当作小城镇来建设的理念。进一步规划好农李小区一期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