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试题:第3单元-第8课-课后达标检测(含答案)
一、选择题
1.2013年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宏观经济数据,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248 009亿元,同比增长7.6%;全国税收总收入59 260亿元,同比增长7.9 %,全国公共财政总收入68 591亿元,同比增长7.5 %。这说明()①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②分配政策是影响财政收入的重要因素
③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④税收是实现国家职能的物质保证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解析:选A。本题考查税收与财政的关系、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随着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税收收入增加,财政收入也获得增长,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①③符合题意,故选A项。
2013年济南市财政工作紧紧围绕“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这一中心任务,切实增收节支,有效生财、聚财、用财、管财,确保了全市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据此回答2~3题。
2.“生财”之道的根本在于()A.调整分配政策,提高财政收入在GDP中的比重 B.提高税率,增加税收收入 C.减少财政支出,增发国债 D.发展生产,促进经济增长
解析:选D。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有两个:一是经济发展水平;二是分配政策。所以增加财政收入的方法也有两个,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是基础性的,而制定正确的分配政策是重要措施,故选D项。
3.“聚财”之度在于()A.财政收入的增幅与国民收入同步
B.财政收入的增幅应高于国民收入的增幅
C.财政收入的增长应与企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相适应 D.避免财政赤字的出现
解析:选C。在增加财政收入中要制定正确的分配政策,即在财政收入增加的基础上,保持企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4.2013年我国公共财政收入拟安排12.7万亿元,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安排13.8万亿元,财政收支差额1.1万亿元。下列关于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财政收支完全相等几乎不存在 ②只有财政盈余才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③财政略有盈余或略有赤字都属于财政收支平衡 ④财政赤字不利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财政收支状况的认识。①③说法正确。②④对财政盈余和财政赤字的说法过于绝对。
5.自2013年8月1日起,国家审计署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全面展开新一轮的政府性债务审计。在本次债务审计结果公布前,已有权威专家在公开场合表示:当前地方债务规模远远超过2010年的水平,预计规模在20万亿出头。面对持续增长的地方债务,政府应()A.降低社会保障标准,减少财政支出 B.依法制定财政预算,向公众公开 C.大幅度增加税收,增加财政收入 D.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关系,防范风险
解析:选D。本题考查财政收支平衡。地方债务持续增长,会使财政赤字扩大,如不加以控制,会引发通货膨胀。因此,政府应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关系,减少债务和赤字,以防范风险,故选D项。
6.2013年,我国将加大财政投入,将20 种新农合重大疾病优先纳入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范
围,并由新农合和大病保险按照一定比例给予补偿。这表明()①我国初次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②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的物质保障 ③国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④商业保险提供的是基本生活保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财政的作用。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们生活的物质保障。国家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有利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②③符合题意,故选C项。①中的“初次分配”表述错误,④中的“商业保险”不符合题意,应为社会保险。
7.2013年7月,国家发改委下达农村公路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1.2亿元,用于新疆农村公路建设,年内计划完成投资25~30亿元,全面完成续建、改建农村公路里程4 800公里。这体现了国家财政的作用是()A.财政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B.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C.财政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D.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解析:选B。本题考查财政的作用。中央财政加强新疆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体现了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故选B项。
8.财政部于2013年9月10日至9月19日发行凭证式(三期)国债,本期国债最大发行总额400亿元。这一政策发挥影响的路径是()①增加财政收入
②增加国内需求 ③扩大政府投资
④刺激经济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②-④-①
D.②-④-③-①
解析:选B。本题考查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发国债会形成财政收入,再用于扩大政府投资,会刺激投资需求,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刺激经济的发展。
9.2013年9月10日,国家下发通知要求,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骗取出口退税行为。这主要基于税收的()A.法制性
B.无偿性 C.强制性
D.固定性
解析:选C。本题考查税收的基本特征。严厉打击骗取出口退税行为,这是国家运用政治权力打击违法行为,是税收强制性的体现,故选C项。
10.漫画《上调》告诉我们,个人所得税的上调()
上调
①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②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收收入
③有利于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④能够调节过高收入,实现社会公平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D。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上调,纳税人减少,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税收收入和财政收入,故排除①②。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上调是国家通过税收调节收入差距的体现,有利于提高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实现社会公平,故选D。
11.自 2013年 8月1日起,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再度扩容,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的试点范围扩至全国。“营改增”将二、三产业的抵扣链条打通,实现了由“道道征收、全
额征税”向“环环抵扣、增值征税”的转变。“营改增”改革的推进有利于()①拓宽财政收入来源,释放改革红利 ②避免重复征税,增强企业发展能力 ③完善财税体制,增加税收收入 ④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由“道道征收、全额征税”向“环环抵扣、增值征税”的转变,有利于避免重复征税,减轻企业税负,增强企业发展能力,应选②;“营改增”将二、三产业的抵扣链条打通,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应选④。“营改增”并没有拓宽财政收入来源,也不会增加税收收入,①③不符合题意。
12.网络发票是符合国家税务总局统一标准并通过国家税务总局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公布的网络发票管理系统开具的发票。网络发票推行后,纳税人可以通过互联网,利用省级以上税务机关公布的发票在线应用系统开具发票,开票信息会实时传至税务机关监管系统。可见,推行网络发票()①可使电子发票完全取代纸质发票,节约应用成本 ②可以有效防控各种发票、税收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 ③主要是为了方便向电子商务或个人网店征税,堵塞漏洞 ④有利于加强税收征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信息管税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依法纳税与征税。网络发票的推行有利于税务机关加强发票管理和税收征管,防止偷税漏税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②④符合题意,故选D项。①“完全取代”表述错误,③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3.材料一 2012年某市经济数据统计
材料二 2012年以来,该市教育、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支出达115.9亿元,占财政支出总数的59.5%。该市财政局严格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兑现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1 452万元,补贴标准达到每亩120元;积极支持支柱企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说明财政在该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解析:本题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在概括图表信息时,既要注意该市GDP、财政收入、税收收入三者横向变化,又要注意三者之间在纵向上的相互影响及其关系。第(2)问主要考查财政的作用,回答时应依据该市财政支出的内容来回答,切忌罗列财政的三个作用。
答案:(1)①2012年该市GDP、财政收入、税收收入都有所增长。②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③税收是筹集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在财政收入中占主导地位。
(2)①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该市教育、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支出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医疗
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和谐。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该市通过惠农补贴,支持支柱企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14.近年来,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我国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断深化税制改革,相继实施了提高个人所得税法起征点、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小微企业减税等政策。同时,为保证国家税收的收缴,税务机关也加大了对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的惩处力度,震慑了违法行为,保证了税收任务的顺利完成。
(1)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实施上述减税政策的重要意义。
(2)运用税收的知识,分析加大对四种违反税法行为惩处力度的经济学依据。
解析:本题考查税收的知识。第(1)问属于“意义类”题目,可结合材料中提到的“个人所得税法起征点、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小微企业减税”分别说明其意义。第(2)问属于“依据类”题目,可从税收基本特征、税收与财政的关系、公民依法纳税等角度分析。
答案:(1)①提高个人所得税法起征点,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②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同时也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③对小微企业减税,有利于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①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基本特征。加大对四种违反税法行为惩处力度,体现了税收的强制性。②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加大对四种违反税法行为惩处力度,有利于加强对税收的征管,防止税收流失,保证国家财政收入。③我国税收的性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依法纳税是每个纳税人应尽的义务。加大对四种违反税法行为惩处力度,有利于体现税法尊严,维护人民利益。
第二篇:必修3第二单元第四课课后达标检测
[学生用书单独成册]
一、选择题
1.2014年9月2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遗产地联盟成立大会在杭州良渚举行。在会上,联盟成员达成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遗产地联盟良渚共识》,承诺将坚持依法保护,努力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我国重视文化遗产保护是基于()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保护传统文化就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 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保护文化遗产的原因,②④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①中的“基础”表述错误。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不能等同,③说法错误。
2.中国古代提倡“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在践行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这表明()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传统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④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A.②③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D。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在践行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表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②④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目主旨。③观点错误,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因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具有双重性质。
3.“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每逢中秋佳节,海峡两岸都会庆祝这一传统节日。这体现了()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C.传统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D.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解析:选A。“每逢中秋佳节,海峡两岸都会庆祝这一传统节日”,表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干肢不符。
4.文化大师张岱年指出:“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民族的自信心与自尊心,而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有其思想基础,即对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可见()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继承性 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滞后性
C.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D.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解析:选C。材料强调的是优秀传统文化对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作用,C项符合题意且观点正确。A、D两项与题意不符,B项说法不科学。
5.《三字经》是古人留下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里面很多做人的道理对我们现代人仍然适用。但其中也有一些诸如“君则敬,臣则忠”等带有强烈封建色彩的句子。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需要()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②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③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A.②④
B.③④ C.①②
D.①③
解析:选A。本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选②④。①是发展大众文化的方针,③是对待文化多样性的要求,不符合题意。
6.2014年8月23日,26名少男少女身着汉服在长春文庙完成了成人礼,通过行跪拜礼、加冠加髻、献礼等“复古”流程,在感受中华民族传统的礼文化的同时,也明白了自己肩上所承担的家庭、祖先、祖国授予的人生使命。由此可见,传承古代文化必须()①剔除传统道德中的糟粕 ②扬弃传统道德中的合理成分 ③为道德规范增添时代精神 ④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通过传统的成人礼,使少男少女在感受中华民族传统的礼文化的同时,也明白了自己肩上所承担的家庭、祖先、祖国授予的人生使命,可见,传承古代文化必须剔除传统道德中的糟粕,为道德规范增添时代精神,①③符合题意。②观点错误,④不合题意。
7.“中国是个书法大国,拿起鼠标以后,也不能忘了笔杆。”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完全继承
B.优秀传统文化是财富,应加以继承和发展 C.中国书法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D.书法艺术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手段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材料强调要传承我国的书法文化,故选B项。A项错误,对待传统文化应批判继承;C项错误,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D项错误,书法艺术是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不是传播手段。
8.诵读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是“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的需要,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强调要“诵读经典”,是因为()A.文化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发展 B.文化只能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C.只要继承了传统就必定能实现发展 D.只有发展才体现继承
解析:选A。题干强调继承传统文化,B、D两项不符合题意;C说法错误,故答案选A。9.战国时期韩非子推行法治,其思想的实质是使法律成为君主统治天下的工具;如今,我国也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其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这一变化说明()①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 ②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③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④传统文化会因时而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C。我们现在所说的依法治国与古人的“法治”,其实质已发生了根本变化,说明今天的我们对传统文化应批判继承,②③④正确,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0.在广大乡村,历朝历代的村民们以“村规民约”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以同样的标准评判乡邻的行为。可以说“乡规”“村规”“族规”起着维护乡村文化传承和秩序的“习惯法”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在乡村传统习俗的改革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注入新社会的新精神,逐渐形成了以“村规民约”为规范的新习俗。上述材料说明()A.传统文化能够做到与时俱进 B.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C.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D.传统习俗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解析:选C。“乡规”“村规”“族规”注入新社会的新精神,逐渐形成了以“村规民约”为规范的新习俗,说明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故应选C项。A、B两项与材料联系不密切,D项说法错误。
11.随着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各类电子书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接受。但也有人认为,对于真正爱书的人来说,读纸质书才能让人享受慢慢思考的乐趣。这说明()①纸质书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②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③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④电子传媒取代印刷媒体已成为必然趋势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B。“随着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各类电子书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接受”,说明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②符合题意。同时,真正爱书的人读纸质书才能让人享受慢慢思考的乐趣,③符合题意。①观点错误。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④观点错误。
12.习近平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之所以要重视发展教育,这是因为()①教育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战略性支柱产业 ②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作用 ③优秀人才只能在学校教育中培养 ④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重视发展教育的原因。①错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②正确表明了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③说法片面;④正确表述了教育的功能。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3.近年来,在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原本乡土文化气息浓重的古村落逐渐出现“空心”现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014年8月20日,中国文化部召开的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表示,文化部将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城镇化进程中非遗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强对城镇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
(1)结合材料,说明我国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保留村庄原始风貌,“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文化意义。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发展的知识,说明应如何“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解析:第(1)问,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有利于人们认识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增强民族自豪感、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利于文化多样性发展。第(2)问,如何“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实际就是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调动教材相关知识,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1)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保护古村落有利于人们感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认识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增强民族自豪感。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村庄寄托乡情乡思,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④乡村承载着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有利于文化多样性发展。
(2)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或剔除。②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文化,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才能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14.材料一 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婚礼备受年轻人的重视。有人用豪华车队迎亲,以奢侈喜宴祝贺;而更多新人则选择了利用传统婚礼礼仪举办自己的婚礼。这种传统婚礼礼仪既时尚又节俭,还让现代的城市人目睹了久违的传统婚礼场面,很有意义。
材料二 前任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说:精美的民族民间文化,是我们的母亲文化,是我们的根。留住祖先的记忆,非常重要。但我们又必须赋予她新的时代精神。
(1)请用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今天许多年轻人愿意采用传统的婚礼习俗来举办婚礼。
(2)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我们应如何留住“祖先的记忆”和“民族的根”?
解析:第(1)问以传统婚礼习俗为切入点,考查传统文化的有关知识,可从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及传承方面分析。第(2)问要求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可从文化继承与发展两个方面作答。
答案:(1)①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今天许多年轻人愿意采用传统婚礼习俗举办婚礼,体现了传统文化在今天依然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②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今天许多年轻人愿意采用传统的婚礼习俗来举办婚礼,展现了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中华民族的基本特征,又能够因时而变,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文化传承是一个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的过程。今天许多年轻人愿意采用传统婚礼习俗来举办婚礼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2)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内容,要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②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出既具有时代精神,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新形式。
第三篇:(第3稿) 人教必修2演讲辞单元设计
演讲辞单元教学设计
北师大三附中沈瑛
一.单元结构说明:
1、演讲辞的定义及特点:
演讲辞(演讲词),俗称演说辞、演讲稿、讲话稿,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所发表的讲话文稿,旨在传播知识、表达感情,发表建议和主张,提出号召和倡议。
一般来讲,它的体裁是议论文,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内容上要有针对性,要有强烈的对象性和现场感。要弄清听众的身份,分清演讲的场合,研究听众的心理,要讲大家最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其次,演讲时间有限,所以内容需要单刀直入,高度凝练。中心要明确,思路要清晰。最后,演讲辞要富有感情,具有吸引力、号召力、感染力。演讲是与听众直接交流的一种方式,感情应真挚,运用语言的力量和多种表现方式触动听众的心灵,鼓舞听众的情绪,唤起听众的共鸣。
2、单元构成说明:
此单元设计是把人教必修二阅读鉴赏·第四单元演讲辞和表达交流中的演讲专题进行整合,读写结合,说写结合,目的在于使学生体会经典演讲辞的特点和魅力,揣摩其中深刻的思想和斐然的文采,并学以致用,学会写演讲辞,能够演讲。
人教必修二第四单元的演讲辞单元是由三篇文章构成: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这三篇演讲辞从内容上来说各有侧重。《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蔡元培先生上任伊始,以校长的身份,提出对学生约法三章,层层深入,意在为北大树立新的学风、校风。《我有一个梦想》是美国黑人领袖、民权运动发起人马丁·路德金在25万人的盛大集会上发表的著名演说。作者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的期待开始,到对一百年之后黑人现状的失望,到要求政府兑现“支票”的义正词严,再到“我有一个梦想”的热烈憧憬,表达出了广大黑人共同的心声,意在为黑人同胞争取自由与平等的权利。《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悼词,恩格斯总结了马克思一生对人类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段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哀悼之情。
这三篇演讲辞从风格上来说,也各具特色。第一篇心平气和,诚挚恳切,对青年学子们进行谆谆教诲;第二篇慷慨激昂,热烈奔放,号召黑人起来以非暴力形式展开争取自由与平等权利的斗争;第三篇高屋建瓴、深刻透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总结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表达了悼念之情。
在了解演讲辞不同类型及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表达交流”中设置的演讲这一训练内容,要求学生学以致用,会撰写演讲稿并能够演讲,读写结合,说写结合。通过演讲,让学
1生去理解演讲辞的特点和魅力,学会在公共场合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提高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这也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的:中学生要“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而有个性,材料充分、生动,有风度,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发言,直率而清晰地陈述个人的看法,敏捷而恰当地作出应对和辩驳。
二、学情分析:
1、此单元教学的对象是高一第一学期的学生,他们对演讲并不陌生,但演讲词的特点及如何把握其特点,学生并不熟悉。再加上本单元的三篇文章还有国别和时代的距离感,因而学习兴趣并不浓厚,还不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问题的探究中来。
2、高一学生刚刚进入一个新的集体,有比较强烈的表达愿望,再加上学校的各种活动中也需要学生在公开场合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所以让学生体会演讲辞的特点和不同风格,让他们试着写写演讲辞并能够演讲是十分必要的。
三.单元教学设想:
从教学上说,学习本单元的三篇演讲辞要抓住以下要点:一是要了解作者和演讲的背景(时间、地点、对象、目的);二是要抓住文章的主题,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并理清作者思路,明确文章结构;三是要体会文章的情感力量和综合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揣摩文章的感情,语气和表达技巧,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篇在教学上还应各有侧重,《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着重演讲的针对性特点(针对现实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我有一个梦想》着重体会演讲的感召力(情理和语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着重演讲逻辑性(层次和条理)。
在了解演讲辞不同类型及特点的基础上,老师可以组织同学举办《我也有一个梦想》的主题演讲会,指导学生能够写演讲稿,并对措词、语音、语气、语调、节奏、抑扬顿挫有所设计,进行演讲,召开班级演讲会,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单元目标:
1、了解演讲辞的特点。
2、体会三篇演讲辞的不同风格及个性特点。
3、会写演讲辞。
4、能够演讲。
四.单元进程:(总共7课时)
第一课时:单元起始课,介绍演讲词的特点并学习《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着重体会
演讲辞的针对性特点(针对现实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三课时:学习《我有一个梦想》,着重体会演讲辞的感召力(情理与语言)。
第四、五课时: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着重体会演讲辞的逻辑性(层次和条理)。第六课时:演讲辞类型及特点小结并按照表达交流·演讲专题的要求,指导学生写演讲稿,说明演讲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七课时:召开演讲会。
五.分课时教案(1、3-7课时略)
《我有一个梦想》教学设计
说明:
此课总共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介绍作者,了解背景,并划分文章结构。第二课时的设计如下: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感受马丁·路德金演讲情感的充沛和思想的光辉。
2、学生能够领悟这篇演讲辞“以情感人,以理动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播放马丁·路德金演讲的一段视频,同学们初步感受其演讲的感召力。(约5分钟)二:研读:
◆活动一:
现场的观众群情激昂,试想,黑人听众听到马丁·路德金的哪些语句时会深深地被打动,为之鼓掌、欢呼、甚至呐喊?(约15分钟)
『教师预设』
黑人听到那些能够引起他们情感共鸣的地方时,更容易被打动。
比如:
第 2节中作者以悲痛之情叙写了黑人物质上贫苦、精神上受歧视,他们没有安全感,没有归属感。并且与一百年前林肯签署《解放黑奴宣言》的历史事实相呼应;以排比句的形
式增添了讲演的气势,突出了黑人的痛不欲生,表达对现实的悲愤之情。
第 5节 中,“现在绝非..现在是..现在是..现在是..现在是向..”,作者是要表明现在是美国政府“兑现诺言”的最佳时刻。使用排比句式,则把这次示威游行的目的神圣化,是从“阴暗深谷”走向“光明大道”;是把“流沙”改为“磐石”,如此抒写增加了这次游行正义的分量。会让黑人觉得斗争是那样急切。
第 10~14节,连用四个“我们决不会满足”,有一个循序渐进的递进过程,从生存权到生活权到政治上的权利,层层深入,表明作者的愤怒情感,义愤填膺,怒不可遏,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会让黑人意识到斗争的坚定决心。
第17—25节,用排比的句式,呼喊出黑人心底的梦想,表明了对未来热烈的憧憬。第26-32节,信心坚定地相信自由一定会实现,极大地鼓舞了黑人的士气,激发了斗争到底的决心。
„„
◆活动二:
现场也有一些白人朋友,马丁·路德金的哪些语句也会打动他们,让他们鼓掌欢呼呢?(约15分钟)
『教师预设』
白人听到那些体现马丁路德金伟大思想的语句时,更容易被其理性的光辉所打动。比如:
第7、8两段中出现的两处 “不要”和三处“不能”等话语,从而可以明白,马丁 ·路德 ·金倡导的黑人自由运动不是为了消灭白人,不是在以暴制暴,以恶抗恶。体现了其博大的胸襟。
第 15~16节中“忍受不应得的痛苦是一种赎罪”?说明马丁 ·路德金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这也是其倡导非暴力抵抗的精神支柱之一,从中可见其高尚的忍耐精神与坚定的理想信仰。
第 17节,马丁 ·路德 ·金强调说 “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表明 为了美国的安全,为了美国的民主,为了美国的自由,为了美国的发展。马丁 ·路德 ·金摒弃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视全美国人为同一个民族,这种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精神更显示出作者博大的心胸和高尚的爱国情怀。
第 26节中“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用交响乐章作比喻,恰当地表现了黑人运动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报复和消灭白人,而是要与白人共享美好生活,展现出一幅和谐而优美的生活图景。一位饱经患难的黑人,依然能够发出如此掷地有声的言辞,更能让我们感受到其博大的心胸与伟大的爱国情怀。
„„
◆活动三:
此时坐在教室里的你,再读这篇演讲辞,你还会受感动吗?为什么呢?(学生言之成理即可,可以引导学生看到马丁·路德金为了追求梦想可以付出千百次的努力,信念不移,信心不改的执着精神。)
实施步骤:1同学思考交流讨论。
2、同学发表个人见解。
3、老师启发、点拨。
4、学生带感情朗读,体味。
三、教师小结。
马丁 ·路德 ·金的演讲是极有激情、富有感染力的,这种感染力来自他充沛的情感和伟大的思想。作者从美国伟大的历史到百年后令人愤怒的现实,从黑人生活现状的悲苦到需要政府兑现诺言的急切,从斗争需要理智、坚韧的精神到高度张扬伟大的爱国情怀。并能够恰当地运用排比、比喻、对比等修辞方法,使作者表达的感情更充分,更鲜明,更有排山倒海的气势和一泻千里的激情。
我们从他那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言辞中还体会到作者博大的胸襟,爱国的情怀,文章扬的是悲苦、急切、愤怒之情,抑的是他诠释的爱国情怀、斗争策略的理智、斗争精神的坚忍。扬的是情,抑的是理。因此,这样的情理交融犹如一道翻滚不息的海浪在敲击着听者的心胸,时时地激起他们的共鸣,真正达到“以情动人,以理感人”的艺术魅力。
◆ 教师小结:(板书)
对现实的悲愤
感召力
副板书:
语言形象(比喻)
语势有力(排比)
思想伟大平等自由以理感人 博大爱国感情充沛 对斗争的坚定 对未来的憧憬 以情动人
六、单元推荐拓展阅读: 书籍杂志:
1、《中外著名演讲辞赏析》
2、《影响中学生一生的60篇演讲辞》
3、《演讲与口才》杂志
第四篇:2018—2019学年《成才之路》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同步试题:第8课
第三单元 第八课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安庆高一期末)1785年美国首任驻英大使亚当斯赴任时,英国外交官讽刺挖苦:“怎么只有你一个人来到伦敦?应该有十三位大使才对呀!”这位外交官针对的是(A)A.美国邦联制松散无力
C.美国南北分裂
B.十三块殖民地都有大使 D.英国尚未承认美国独立
[解析] 独立之初的美国名义上是一个国家,但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所谓的邦联,因此“1785年美国首任驻英大使亚当斯赴任时”,被讽刺为“应该有十三位大使才对呀”,A项正确。
2.(2018·苏州高一联考)萨姆·亚当斯曾打趣地说:“我跨进这座楼房时吓得绊倒在门槛上了。在我面前出现的是一个强大的全国性政府,而不再是一个各式各样的薄弱联盟。”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美国实行了
(A)A.联邦制
C.总统制
B.三权分立 D.两院制
[解析] 美国联邦制规定中央政府权力较大,地方权力较弱,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3.(2018·苏州高一检测)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美国总统掌握的权力是(C)A.最高立法权
C.最高行政权
B.最高司法权 D.最高财政权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立法权、财政权属于国会;行政权属于总统;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
4.(2018·南京高一检测)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总统不对国会负责,直接对宪法和选民负责。这主要体现了(C)A.联邦制原则
C.人民主权原则
B.分权制衡原则 D.中央集权原则
[解析] 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又对选民负责,这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5.(2018·蚌埠高一联考)2017年2月9日,美国联邦第九巡回上诉法院作出裁决,暂停总统特朗普签署的禁止全球难民入境的行政令。特朗普表示将上诉到最高法院,因此,入境限制令能否施行可能最终取决于最高法院的裁决。由此可见,美国
(D)A.司法权高于行政权
C.总统对最高法院负责
B.总统是国家权力中心 D.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美国政治制度的运行原则是三权分立,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总统与法院之间的制约。所以从题意可得出D项正确。A项中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是制约平衡,没有大小之分,因此错误。总统只是行政权的执掌者,在三权分立的原则下没有国家权力的中心,B项错误。美国总统对宪法负责,所以C项错误。
6.(2018·株洲高一检测)美国国会议员的来源分为两部分,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众议员由各州人民选出。这体现了(A)A.联邦与民主相统一
C.分权与制衡相统一
B.共和与联邦相统一 D.集权与分权相统一
[解析] “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反映出各州具有一定独立权力,是联邦制的体现,“众议员由各州人民选出”体现出民主选举色彩,故A项正确;共和是指权力执掌者由选举产生,参议员和众议员的产生方式都属于共和体制,不能体现材料中参议员与众议员二者的差距,故B项错误;分权与制衡是指美国国家权力划分为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并且互相制约,材料中没有体现参议员与众议员互相制约的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仅表述了参议员和众议员产生方式不同,体现不出集权与分权的统一,故D项错误。
7.弗吉尼亚州是美国独立之初就拥有的13州之一,曾拥有征兵权、征税权、发行货币权、制定法律权,1787年以后弗吉尼亚州将会丧失(A)A.征兵权、征税权、发行货币权 B.征税权、发行货币权、制定法律权 C.征兵权、征税权、制定法律权 D.征兵权、发行货币权、制定法律权
[解析] 1787年,美国联邦制确立,收回了各州所拥有的征兵权、征税权、发行货币权,各州在不违背联邦宪法的前提下可制定自己的州法,故答案为A项。
8.(2018·银川高一检测)美国的政治制度赋予了各州教育行政自主权,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造成美国高校考试制度相对灵活的重要原因是(A)A.联邦体制
C.邦联体制
B.三权分立原则 D.民主共和政体
[解析] 在联邦体制下,各州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力,“各州教育行政自主权”也是其中权力之一,故选A项。
9.(2018·南阳高一期末)“美国联邦宪法既非神授,也非在一定期限内由人类的智慧和决心写出来的最伟大作品,而是一部实际可行的文件。它被人规划来满足某些迫切的需要,并被人修改以适应意外情况。”材料主要反映了美国宪法(D)A.是一部完美的法律文件
C.由少数人操纵进行修改
B.坚持了民主原则 D.适应了现实的需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一部实际可行的文件”“满足某些迫切的需要”强调了1787年宪法的实用性,D项符合题目要求。
10.(2018·江苏学业水平模拟)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说过:“我们的宪法(1787),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整的大厦;它是根,而不是完整的藤。”这里所说的“奠基石”和“根”不应包括(B)A.共和制
C.联邦制
B.两党制 D.三权分立体制
[解析]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政体为总统制共和制国家,其国家结构形式是联邦制。宪法中还明确规定三权分立的原则。因此宪法中规定美国“奠基石”和“根”是共和制、联邦制和三权分立体制。两党制到19世纪二三十年代才逐渐形成,与美国1787年宪法无关。
11.(2018·黄石高一月考)“美国1787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美国的诞生。”这主要表明1787年宪法(B)A.标志着美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的诞生 B.强化了中央政府权力,巩固和维护了美国的统一 C.建立了有别于英国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 D.正式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解析]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真正意义上的美国”是指结束了邦联状态,强化了中央集权,形成较为稳定统一的美国。
12.在美国,自1856年以来,历届总统不是共和党人便是民主党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历次总统大选中,两大政党的总统候选人所获选民票的总和,平均高达全部选民票的95%。这种情况说明两大政党(B)A.控制了美国政治生活 C.赢得了美国公民的一致支持
B.主宰了联邦政府 D.保持了政策的一致性
[解析] 本题考查资产阶级代议制——美国政党制度。题干反映了政党制度下的两党轮流执政现象,因此,B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C项错在“一致支持”;D项题干没有涉及。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2018·海南儋州高一调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7年出席美国制宪会议的有55名代表,其中14人从事土地投机,24人从事高利贷活动,11人从事制造和造船业,40人为债券持有者,15人为奴隶主……他们代表了不同的利益集团,分别来自南方和北方,大州和小州……经过4个月的闭门会议和激烈争论,最终还是达成了妥协。因此美国1787年宪法能够体现各方的利益和要求,制定之后各方都能认真遵守,虽200多年依然如此。
材料二(美国)国会拥有国家意义上的最高权力,这种权力可以制裁以州为基础的派别活动,防止州与州之间的恶性竞争,并将为各州的民主政体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宪法也让各州以种种方式保留了自己的主权……国会制定法律,但总统可以否决之,最高法院可以宣布经国会通过并经总统签署的法律违宪,但总统经参议院批准任命最高法院的法官;总统执行法律,但必须由国会给予财政支持……任何法案必须经两院批准才能生效,故参议院和众议院在制定法律过程中互有对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美国的民主……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而任何成功的妥协,都既需要足够的气度,也需要高超的技巧。学者们一般以“三大妥协”来概括费城制宪会议,这就是大州与小州就国会代表权达成的妥协,北部与南部就税收和代表权上如何计算奴隶人数达成的妥协,以及北部与南部就管理对外贸易和征税达成的妥协……事实上,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因此也可以说,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55名美国制宪会议代表的构成特点,并指出这一特点带来的积极作用。
[解析] 依据材料“出席美国制宪会议的有55名代表,其中14人从事土地投机,24人从事高利贷活动,11人从事制造和造船业,40人为债券持有者,15人为奴隶主”的信息,可以推断出代表的广泛性;“积极作用”可以从“美国1787年宪法能够体现各方的利益和要求”概括出符合各方的需求,从“制定之后各方都能认真遵守,虽200多年依然如此”的信息可以归纳出宪法的稳定性,还可以结合所学从宪法对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等视角进行综合归纳。
[答案] 特点:制宪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积极作用:使得制定出来的宪法能够体现各方的利益和要求,制定出来之后各方都能认真而且长久地遵循;使宪法有相对稳定性,对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或答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2)材料二反映了美国各种政治权力之间怎样的一种关系?根据材料二,简述其具体表现。
[解析] 第一小问可以从材料中的“制裁”“否决”等信息直接归结出答案;第二小问具体表现要依据材料进行概括回答。
[答案] 关系:分权制衡。表现: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联邦政府内部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权力之间;具有立法权的参议院和众议院之间。
(3)概括指出材料三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加以说明。
[解析] 第一小问可以从材料三中“妥协”“学者们一般以‘三大妥协’”以及“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等信息直接概括出答案;第二小问先依据材料三中“这就是大州与小州就国会代表权达成的妥协,北部与南部就……达成的妥协”等信息归纳出答案,还要联系所学知识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分析作答。
[答案] 观点:善于妥协的民族才能走向真正的民主(如答“民主政治是妥协的产物”也可得分)。说明:美国立法中实现了大州与小州的妥协、南方与北方的妥协,使美国建立起现代民主;英国“光荣革命”通过不流血的政变走上议会民主道路。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联邦党人当年设计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有衡”。政治制度的“有衡”包括两层意义:第一,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第二,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均衡。
——《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材料二 “美国实行联邦制政体……中央政府只从州政府的权力中拿走了若干明确列举的权力,州政府则保留着中央政府拿走的权力之外的所有权力。”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实现政治制度“有衡”的,这种“有衡”的目的是什么?
[解析] 本问主要根据“有衡”包括的两层含义来组织答案。
[答案] 实行三权分立原则,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实行两党制。目的:保障民主(或防止专制)。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理解。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中央政府……拿走”“州政府则保留”等信息来判断它隐含的信息。
[答案] 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国家主权属于联邦。
(3)材料三图片中的人物如果穿越时光隧道,能否出现在美国第一届联邦政府中?为什么?
[解析] 本问实际考查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不能。因为1787年宪法制定之初,不承认妇女、黑人享有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
第五篇:鲁人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8课《荷花淀》练习题.docx
《荷花淀》练习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打点(diǎn)
泅水(qiú)
一曝十寒(bào)
刚愎自用(bì)
B.塑造(suî)
吮吸(shǔn)
瞠目结舌(chēng)
一蹴而就(cù)
C.吆喝(yāo)
奔着(bân)
如火如荼(tú)
厉兵秣马(mî)
D.湿润(rùn)
筵席(yán)
面面相觑(qù)
垂涎三尺(yán)
2.下列加点词的读音全部相同的一项是()A.消灭
逍遥
销路
硝烟火药 B.水淀
纱锭
石碇
皮开肉绽 C.棱角
丘陵
凌晨
绫罗绸缎 D.飘飞
漂泊
骠勇
虚无缥缈
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攒(cuán)击
凫水(fú)
泅水(qiú)
金锭(dìng)B.淀(diàn)粉
菱角(línɡ)
膝盖(xī)
惦记(diàn)C.蛮横(hâng)
澄清(dâng)
梭鱼(suō)
积攒(zǎn)D.美姬(jī)
撅嘴(juã)
刀俎(zǔ)
奔着(bân)4.选出读音全对的一项()
A.细腻(nì)硝(xiāo)烟
凫(niǎo)水 B.撅(juē)着嘴 打点(diǎn)
脱缰(jiāng)C.菱(líng)角
虾篓(lǒu)
苇(wãi)眉 D.吮(sǔn)指头 嘱(zhǔ)咐
白洋淀(diàn)5.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脱缰(jiāng)
凫水(fú)
细腻(nì)
金锭(dìng)B.淀(diàn)粉
菱角(líng)
膝盖(xī)
惦记(diàn)C.蛮横(hâng)
澄清(dâng)梭鱼(suō)
积攒(zǎn)D.硝(xiāo)烟
撅嘴(juē)
打点(diǎn)
奔着(bēn)6.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摇橹
打涝
晌午
缝衣透针 B.吆喝
围剿
梭鱼
铜墙铁璧 C.搭理
菱角
震荡
烟波浩渺 D.浸透
凫水
惦记
聚精汇神
7.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泅水
菱角
晌午
缝衣透针 B.吆喝
围剿
肖象
铜墙铁壁 C.警戒
打涝
震荡
烟波浩渺 D.惦记
凫水
浸透
聚精汇神 8.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梭鱼 春风和煦 有志者事竞成 B.掂记 铜墙铁壁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C.淀粉 聚精会神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D.凫水 藕断丝联 慌手慌脚
9.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带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B.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胀,说话也有些气喘。
C.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D.你们不用惦记他们,听说水生一来就当了付排长,大家都是欢天喜地的„„ 10.下列各句空缺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
出头来。(2)最后,努力地一摇,小船
进了荷花淀。(3)忽然从她们的船底下
出一个人来。
(4)又沉到水底去了,到很远的地方才
出来。A.露
窜
冒 钻 B.露
驶
钻 冒 C.钻
冲
冒 露 D.钻
窜
冒 钻
1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除了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外,偷盗中的紧张、焦虑在一旦得逞后的顿然,以及对自己表现成功的欣赏,都成为偷菜者快感的来源。
(2)庄学本的作品在休斯敦引起的强烈,是对我们的艺术观念的一种警醒,也是对这届休斯敦摄影节最大的肯定。
(3)2013年11月份,我国农副产品特别是
食用油的价格涨幅很大。A.消释
振动
精制 B.消失
振动
精致 C.消释
震动
精制 D.消失
震动
精致
1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连日来,不少陆续抵京的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带来了有关大气污染的议案、提案。全国人大代表宋心仿说,藕断丝连的利益链,让一些地方治理雾霾时投鼠忌器。
B.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探月工程新闻发言人裴照宇昨晚表示,国产“玉兔号”月球车已全面苏醒,状态趋于好转,真是大快人心。C.“3·01”暴力恐怖事件告诉我们,只有坚定地依靠群众,让群众成为全面反恐维稳的有生力量,才能形成维稳的铜墙铁壁。
D.在许许多多朴实平凡的芸芸众生中,有不少人没有慷慨激昂的豪言,但在危难时刻会默默地为社会、为他人尽一己之力。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2012年贺岁大片《龙门飞甲》3D效果突出,现场感极强,片中人物打出的飞镖,常常会让观众情不自禁地躲来躲去。
B.在油气、电力、移动通信等公共服务行业,大型国企的垄断地位根深蒂固,为企业利益不惜损害公共利益的事情时有发生。
C.入世十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中,也许并不是显得那么泾渭分明,但它在改变国人观念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
D.自从甘肃校车出事后,全国范围内校车事件就像拔出萝卜带出泥一样地发生,规范校车运营,已刻不容缓。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采蒲台的苇 孙犁 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得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其中大白皮和大头栽因为色白、高大,多用来织小花边的炕席;正草因为有骨性,则多用来铺房、填房碱;白毛子虽有漂亮的外形,却只能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用。
我来得早,淀里的凌还没有完全融化。苇子的根还埋在冰冷的泥里,看不见大苇形成的海。我走在淀边上,想象假如是五月,那会是苇的世界。在村里到处是一垛垛打下来的苇,它们柔顺地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远处的炮声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还没有完全平复。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了。
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不能一一记述。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一次,在采蒲台,十几个干部和全村男女被敌人包围。那是冬天,人们被围在冰上,面对着等待收割的大苇塘。
敌人要搜。干部们有的带着枪,认为是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了。妇女们却偷偷地把怀里的孩子递过去,告诉他们把枪支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搜查的时候,干部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
枪掩盖过去了,闯过了这一关。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敌人问他:“你是八路?”“不是!”“你村里有干部?”“没有!”敌人砍断他半边脖子,又问:“你是八路?”他歪着头,血流在胸膛上,说:“不是!”“你村的八路大大的!”“没有!” 妇女们忍不住,她们一齐沙着嗓子喊:“没有!”“没有!”
敌人杀死他,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的!“没有!”“没有!”
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永远记住这两句简短有力的话吧!14.(1)文章第四自然段写道:“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你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不超过15字)
(2)文章第五自然段结尾说:“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其中“它们的清白”指什么?请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加以解释。(不超过10字)
15.文中“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一句读来具有“弦外之音”的作用。请你具体解释,并指出该句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该句的“弦外之音”是
。(不超过15字)
该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不超过15字)
16.本文从白洋淀的苇草写起,似乎漫不经心,闲话家常,实则紧扣题旨,字字珠玑。“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人和苇的密切关系由此可见一斑。请从全文出发,概括说明苇的品格和人的精神有哪些共同特点。(至少答出两点)
17.为什么共产党员在战争年月能冲锋在前?为什么一个老百姓能为战争献出一切;一旦被捕,即使在刺刀下从容就义,也绝不透露一个字的秘密?从本文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简要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