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考语文 议论文阅读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2011年中考议论文阅读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中考时针对议论文的解题,除了在解题顺序上与说明文、记叙文基本相似。但更要强调从整体上把握。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之后再动手解题。以下是解题思路:
一、找准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陈述句。一般有五种表现形式(1)有些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2)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3)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4)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5)还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考生要针对不同情况仔细分析。
二、分析论据:分清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理清论据有助于对文章整体的理解,把握解题的要领。
三、明确论证方法:辨别文章使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中的哪些方法。其中,举例论证比较好辨别。道理论证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对比论证一般须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
四、分析文章的结构: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论――结论)。看看开头提出了什么问题,是从几个方面分析论证的,其中着重论述的是哪个方面,再进一步研究这么安排的道理。这样一来,文章的结构就很清楚了。
五、分析语言特点: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概括性和严密性强,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是解题的关键。
在实际解题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议论文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论点:是议论文的作者对所论问题的见解和主张。1.分清论题和论点。
2.注意论点的位置:头尾、自己概括。
3.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能统摄全文、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用心
爱心
专心 三.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
1.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据等,明确论据时,要格外注意概括的事实。
2.道理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及公认的事理等。
四.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1.举例论证:增强文章说服力 2.道理论证: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3.比喻论证:可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4.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五.结构、层次:
1.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2.常见结构:总分式、层进式
3.理清层次的方法:先了解各段内容,归纳段意;然后根据邻近段落在内容上的联系,进行合并;最后弄清层次间的内在联系,理清论述层次。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二篇:小学数学解题思路技巧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小学数学解题思路技巧
神奇的1和0 [知识要点]
1.我们用字母α表示除0以外的任何数,则有
⑴ α×1=1×α=α;
α÷1=α。
⑵ α+0=0+α=α;
α-0=α;
α×0=0×α=0;
0÷α=0。
⑶ α÷0无意义。
2.掌握含0的数的读法,规定末尾的0不读;中间有一个0或几个0连在一起都只读一个0。[范例解析]
例1 计算下面由数字1组成的“金字塔”,把所有的1都加起来,看谁算得快。
解
“金字塔”每层的和分别是1、2、3、4、5、6、7、8、9、10。
它们的总和是:1+2+3+4+5+6+7+8+9+10 例2 请回答:数字3最少是几个数字相乘的积?最多呢?
解
由于3×1=3,所以3最少是两个数字的积,最多可看成是一个数3和无穷多个数1的积。
例3 我们做一个数字计算游戏。任取一个不是1的数,如果是双数就除以2(如取18,就18÷2);如果是单数就乘以3加上1后再除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以2[如取7,就(7×3+1)÷2]。现在我们取数3,反复用这两种方法计算,最后的结果怎样?任取数7呢?
解
将数3按这两种方法计算有:
3×3+1=10
10÷2=5
5×3+1=16
16÷2=8
8÷2=4
4÷2=2
2÷2=1
简记为:3→10→5→16→8→4→2→1
同样,对于数7有:
7→22→11→34→17→52→26→13→40→20→10→5→16→8→4→2→1 数3和数7经过用规定的两种方法反复计算,最后的结果都是1。这种计算方法称“角谷猜想”。例4 2÷0得几?说明理由。
解
假定2÷0=α,根据除法的意义,应有α×0=2。但α×0=0,所以α×0不能等于2。这说明,找不到一个数与0的积等于2,故2÷0无意义。
例5 把两个“9”和两个“0”拿来组成四位数,那么:
⑴ 两个0都不读出来的数是什么数?
⑵ 只读出一个0的数是什么数?
⑶ 四位数中最大的一个数是什么数?
⑷ 四位数中最小的一个数是什么数?
解
⑴ 9900
⑵ 9090
⑶ 9009
⑷ 9900 例6 计算:⑴ 1300×3
⑵ 1600×5
⑶ 470×3
⑷ 5008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5 解
[思路技巧]
任何一个数中间或末尾的0,都占一个数位。因此,用乘数去乘被乘数时,不管乘数中间有几个0,都要一个一个地同乘数相乘;遇到被乘数末尾有0的时候,可以先用乘数去乘0前面的数,然后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0,填写0的个数要与被乘数末尾的0的个数相同。
总之,0和1有许多奇妙的性质,用途很广,例如,电子计算机所采用的二进制数,就只用1和0来表示。随着数学知识的增长,你会越来越感到它们重要。[习题精选] 1.填空。
1×()=1
1+()=1
1-()=1
2-()=1
1÷()=1
7÷()=1 2.计算。
⑴ 617×0×4
⑵ 5783×9×0
⑶ 80×3×1 ⑷ 2030×3×4
⑸ 3020×2×3
⑹ 7010×1×2 3.用“角谷猜想”计算方法填数。
⑴ 6→□→□→□→□→□→□→□→
⑵ 18→□→□→□→□→□→□→□→□→□→□→□→□→□→□→□→□→□→□→□→1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4.在6的后面添上一个0,这个数是原来的几倍?比原来的数多多少?
5.1400末尾的两个0可以不读,也可以不写,对吗?为什么? 6.1005中间的两个零只读一个,也可以只写一个,对吗?为什么? 7.0、2、4、6、8五个数字的和与2、4、6、8、0五个数字的积相比,不用计算,你说是和大?还是积大? 8.比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1+0
0+1
1×1
1×0
1-1
0+0
1÷1
0×0
1-0
0÷1 1+1
6×1
6÷1
7+0
0+7
7-0
0÷7
7-7
7×7(6-6)×4
(8-8)×0
0÷(8-4)
1×1+1÷1+0×1+0÷1 9.用四个
3、三个0写成七位数,按下面的要求写出各多位数:
一个零都不读出来
()
只读出一个零
()
读出两个零
()
读出三个零
()10.数字迷。
下面每个题里都有一组数,请你从中找出一个适合各问条件的数:
⑴ 7 6 25 53 19
这个数被3除余1;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这个数比最小的两位数大;
这个数加上1,再乘以5正好是最小的三位数;
这个数的几?
⑵ 30500 53010
400200 7003000
这个数只读出一个零;
这个数的最高位在二节中;
这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为8;
这个数是几?
11.用1、0、0、4四个数字写出两个四位数,要使它们是差是99,这两个四位数分别是()和()。余数的妙用 [知识要点]
1.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2.余数要比除数小;
3.会解有余数除法的应用题。[范例解析]
例1 如图1-1。把14个乒乓球平均分给三个班,每班分得几个?还余下几个?
解
14÷3 = 4余2
每班分得4个还余2个。
例2 下面三个竖式,哪个对?哪个不对?为什么不对?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解
第一个竖式不对,它的余数8比除数5还大,还可商1,即商应为8;
第二个竖式也不对,因商和除数的积不能大于被除数;
第三个竖式是对的,余数3小于除数5。
说明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时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的关系是:
被除数 = 除数×商+余数
被除数-余数 = 除数×商
例3 把11、12、13、14、15、16、17分别除以3时,各得哪些余数?
解
11÷3 = 3余2;
12÷3 = 4余0;
13÷3 = 4余1;
14÷3 = 4余2;
15÷3 = 5余0;
16÷3 = 5余1;
17÷3 = 5余2。说明
一串连续数除以同一个数,因为它们的余数小于除数,所以余数重复出现。
“余数”在我们生活中还有不少的用处呢!
例4 国庆节挂彩灯,用六种颜色的灯泡,按红、黄、蓝、白、绿、紫的次序装配,总共要装50只灯,每种颜色的灯泡各需要多少只?
解
可以这样想,六种颜色的灯泡作为一组,50只灯泡可以分成50÷6 = 8(组)余2(只)
于是,其中有四种颜色的灯泡各配8只,另两种颜色的灯泡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各配9只。
例5 今天是星期三,再过20天是星期几?
解
今天是星期三,因为一个星期有7天,以星期一为星期的第一天计算,因已经过了3天。所以有
(20+3)÷7 = 3余2
即再过20天是星期二。
例6 把4、7、18、2四个数填入下式的括号中。
()÷()=()余()
分析
第一个括号是被除数,它必须填最大的一个数18。其次,除数比余数要大,因此,第二个括号中的数必须比最后一个括号中的数要大,但是7×4大于18,所以最后一个括号中只能填数4。即题中式子填数如下:
(18)÷(7)=(2)余(4)[思路技巧]
1.正确理解余数的性质,是正确解决有关余数问题的关键。
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习题精选] 1. 看图填数。
⑴
11÷3 = ______(根)......______(根)
⑵
14÷4 = ______(份)......______(个)
14÷3 = ______(个)......______(个)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 下面各题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过来。
⑴ 38÷5 = 6......8
49÷6 = 7......7
49÷8 = 5......9
33÷4 = 8......1
2÷1 = 1......1
17÷3 = 5......2
3.()里最大能填几?
()×8<55
()×5<19
()×7<33
()×9<62
()×6<50
()×4<14 4.55除以7,商几余几?除以8呢?除以9呢? 5.
被4除没有余数的:________________
被9除没有余数的:________________ 6.⑴ 用下面各数除以2时,得到哪些余数?除以4时,得到哪些余数?11、13、14、15、17、19
⑵ 用下面各数分别除以5、6时,各得到哪些余数?11、12、13、14、15、16、17 7.把23、7、3、2填入两个式子中,使它们的余数相同。
()÷()=()......()
()÷()=()......()8.下面三个算式的被除数相同,你能填出来吗?
()÷7 =()......1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6 =()......5
()÷5 =()......4 9.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0.在机场上停着20架飞机,准备每3架编为一组起飞,可以编成几组?还声几架?
11.⑴ 把16张风景画片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人分得几张?还剩几张?
⑵ 把16张风景画片分给同学,每人分得5张,可以分给几个同学?还剩几张?
12.⑴ 一件衬衣前面要钉5个纽扣,袖口要钉2个纽扣,一共要钉几个纽扣?
⑵ 现有45个纽扣,每件钉7个,够钉几件衬衣?还剩几个纽扣?
13.有30千克水果糖,每盒装4千克,剩下的装在纸袋里,纸袋里装多少千克糖?
14.一个星期有7天,十月份有31天,十月份里有几个星期零几天?
15.⑴ 学校开会庆“六一”,有9面彩旗,平均插在会场两边,每边插几面?还剩几面?
⑵ 学校开会庆“六一”,有9面彩旗,会场两边各插4面旗,中间插1面旗,共插了几面旗?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周期现象 [知识要点]
自然界里有许多现象,如春、夏、秋、冬年复一年地交替;白天与黑夜反复出现;我国民间流传着“初
三、初四娥眉月,十五、十六月团圆”的说法;七天一个星期,等等,都是周期现象。
算术中也有一些有趣的周期问题。例如,一串连续的自然数被3除的余数是: 1、2、0、1、2、0、1、2、0、......它是1、2、0重复出现的一列数,即周期是3。
本节就是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周期现象,并会用周期解某些较简单的问题。[范例解析]
例1 有一串黑白珠子排列如图1-4所示。
○●○○○●○○○●○○○●○○○●○......图1-4
其中黑珠与白珠共有70个,那么最后一个是黑珠还是白珠?共有几个白珠?
解
我们由图1-4可知○●○○四个珠子是一个周期,又70÷4=17余2,即这一串珠子经过17次重复后还余2个珠子○●,因此,最后一个是黑珠子。
一个周期的4个主张中有3个白珠,最后2个主张中有一个白珠,白珠一共应有: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3×17+1 = 51+1 = 52(个)
说明
对于周期问题,关键是要抓住周期规律这一重要环节,问题才好解决。
例2 1994年4月10日是星期六,那么这一年的7月5日是星期几? 解
从4月10日至7月5日的天数是:
(30-9)+31+30+5 = 87(天)
又一个周期的周期是7,所以
87÷7 = 12余3
即87天经过12个星期又3天,这3天应是星期
六、星期日、星期一。
我们推算出7月5日是星期一。
例3 1、2、0、1、2、0、1、2、0......第1995个数字是多少? 解
这一列数中,它的一个周期是:1、2、0,即周期是3。又
1995÷3 = 665
故这一列数按12、0重复665次,所以第1995个数字是0。例4 1+2+3+4+...+1992+1993被5除的余数是多少? 分析
这个问题如果先求和,就比较麻烦。我们知道,这1993个数被5除的余数周期性的出现,组成下面一列数: 1、2、3、4、0、1、2、3、4、0、1、2、3、4、0......我们知道,1、2、3、4、0是一个周期,周期是5。并且一个周期的5个余数的和是:
1+2+3+4+0 = 10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又10÷5 = 2,即是一个周期中5个数字之和可被5 除尽。这就是说,前5个数字的和能被5整除,接着的5个数字的和同样也能被5整除,等等。这样,有多少个5个数字的和可以被5整除呢? 我们知道,1993÷5 = 398余3。
即应有398个5个数字的和可以被5整除。只考虑最后三个数的余数是1、2、3。
又1+2+3 = 6,6÷5 = 1余1 所以,它们的和被5除的余数是1。
[思路技巧]
1.对于周期问题,解决的关键是要正确观察出周期的规律。2.有些问题,虽然不是周期问题,我们可以巧妙地将它转化为周期问题来解决。[习题精选]
1.2、1、1、3、5、2、1、1、3、5......,第273个数字是多少? 2.某年3月5日是星期四,那么这一年的10月1日是星期几? 3.某年的9月15 日是星期五,那么这一年的5月5日是星期几? 4.同样大小的红、白、黑三色球共193个,它们按如图1-5规则排列,其中红球有多少个?最后一个球是什么颜色?
5.1+2+3+4+......+1993+1994的和被9除的余数是多少? 6.有14个数排成一横排,每个数写在一个方格子里,它们具有这样的性质:任何三个相邻的数加起来都是10;另外从左边算起的第4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个数等于5,第12个数等于4,问第8和数“?”等于多少?
?
7.1+2+3+......+9999+10000被7除的余数是多少?
8.1994年的1月5日是星期三,问这一年的7月1日是星期几? 9.1、2、0、3、1、2、0、3、1、2、0、3......这一列数的第186个数字是多少?这186个数的和是多少?
10.拼音字母A、B、C按下面的规律排列:A、B、A、A、C、A、B、A、A、C......共有178个字母。请填下列空格:
⑴ 一个周期A、B、A、A、C它有()个字母;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⑵ 一个周期中A有()个,余数中A有();
⑶ 共有()×()+()=()个A;
⑷ 最后一个字母是()。加减巧算 [知识要点]
1.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用字母表示则有:
α+b = b +α,α+(b+c)=(α+b)+c
2.减法的性质,用字母表示则有:
α-(b+c)= α-b-c
反之,α-b-c = α-(b+c)[范例解析]
例1 简便计算下列各题。
⑴ 129+84+71
⑵ 83+135+65
⑶ 34+75+66
128+73+27+17 解
⑴
129+84+71 =(129+71)+84 = 200+84 = 284
⑵
83+135+65
= 83+(135+65)= 83+200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⑷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 283
⑶
34+75+66 =(34+66)+75 = 100+75 = 175
⑷
128+73+27+17 =(128+17)+(73+27)= 145+100 = 245
例2 你能巧算297+65的和吗?
分析
我们发现,第一个加数只要加上数3就凑成整数300,这样计算就方便多了。
解法一
297+65 = 297+65+3-3 =(297+3)+(65-3)= 300+62 = 362
解法二
297+65 = 297+62+3 =(297+3)+62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 300+62 = 362 说明
“凑整”是速算中最常见、简单易行的方法,计算时,若凑成10、100、1000、......计算自然方便。但“凑整”不是任意凑,而是有目的地进行,才能起到速算的效果。再看例3。例3 速算下面两题。
⑴ 3471+5899
⑵ 3891-1992 解
⑴
3471+5899 = 3471+(5899+101)-101 = 3471+6000-101 = 9471-101 = 9370 ⑵
3891-1992 =(3891-2000)+8 = 1891+8 = 1899
例4 速算下面两题。
⑴ 280-(80+92)
⑵ 297-173-27 解
⑴
280-(80+92)= 280-80-92 = 200-92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 108 ⑵
297-173-27 = 297-(173+27)= 297-200 = 97 [思路技巧]
“凑整”是速算中最常见的方法,有目的地把数凑成10、100、1000、......,可以使问题简化。[习题精选]
1.简便计算下面各题。
⑴ 74+29+26
⑵ 153+29+171
⑶ 58+47+42+13
⑷ 149+32+151+68
⑸ 2608+529+392+27 2.看谁算的快。
⑴ 36-12-6
⑵ 75-36-19
⑶ 129-(29+40)
⑷ 1995-(1001+895)3.速算。
⑴ 5789+2011
⑵ 1832-997
⑶ 6801+345+3199
⑷ 362+345+638+655 4.看谁算的快。
⑴ 57+78+43+42
⑵ 249+132+151+68
⑶ 405+997
⑷ 298+87 5. 下面有这样几排数。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⑴ 第一竖行各个数的和是15,请你很快算出其余四个竖行各个数的和;
⑵ 第一横行各个数的和是55,请你很快算出其余四个竖行各个数的和。乘法巧算
[知识要点]
1.用乘法口诀计算减法;
2.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
α×b = b×α,α×(b×c)=(α×b)×c;
3.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用字母表示为:
α×(b+c)= α×b+α×c;
α×b+α×c = α×(b+c)[范例解析]
例1 下面有一组减法计算题,想一想,能找出它们的计算规律吗?
21-12 = 9
31-13 = 18
41-14 = 27
51-15 = 36
61-16 = 45
71-17 = 54
81-18 = 63
91-19 = 72 分析
首先看被减数和减数的关系,它们正好是被减数的十位数字与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个位数字的位置交换了一下就得到减数;其次,它们的差正好是9的倍数。即9的1倍、2倍、3倍、4倍、5倍、6倍、7倍、8倍,也即是9的乘法口诀的得数。这是说明道理?
因为十位上的数变成个位上的数,就要相差几个9,如10→1,差1个9;20→2,差2个9;30→3,差3个9;......反过来也一样,1→10,差1个9;2→20,差2个9;3→30,差3个9;......所以,一个两位数交换它的个位与十位上的数字的位置后,得一新的两位数,然后将大数减去小数,它们的差就是这两个数字的差与9的乘积。即可用的乘法口诀计算。例2 下面一组减法题,看谁算得快。
⑴ 72-27 =()
⑵ 43-34 =()
⑶ 83-38 =()
⑷ 53-35 =()
⑸ 94-49 =()⑹ 63-36 =()
⑺ 87-78 =()
⑻ 73-37 =()
解
⑴ 五九四十五
⑵ 一九得九
⑶ 五九四十五
⑷ 二九一十八
⑸ 五九四十五
⑹ 三九二十七
⑺ 五九四十五
⑻ 四九三十六
例3 简便计算下列各题。
⑴ 214×5×8
⑵ 6×586×5
⑶ 1607×4×5
⑷ 25×8×125×4 解
⑴ 214×5×8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 214×(5×8)= 214×40 = 8560 ⑵ 6×586×5 =(6×5)×586 = 30×58 = 17580 ⑶ 1607×4×5 = 1607×(4×5)= 1607×20 = 32140 ⑷ 25×8×125×4 =(25×4)×(125×8)= 100×1000 = 100000 例4 下面有一组乘法算式,看谁算得快。
1×99 =
2×99 =
3×99 =
4×99 =
5×99 =
6×99 =
7×99 =
8×99 =
9×99 = 分析
我们首先找规律。从2×99看起,它可以靠成是:
2×99 = 2×(100-1)
= 2×100-2×1
= 200-2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98
照这样计算,3×99 = 300-3 = 297,即几乘以99可看成是几百减去几就得结果,因此,我们可很快算出各式的结果。
解
1×99 = 99
2×99 = 200-2 = 198
3×99 = 300-3 = 297
4×99 = 400-4 = 396
5×99 = 500-5 = 495
6×99 = 600-6 = 594
7×99 = 700-7 = 693
8×99 = 800-5 = 792
9×99 = 900-9 = 891 [思路技巧]
有目的地把数凑成整
十、整百、......,可使计算简便。[习题精选]
1.请你用乘法口诀来计算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快。
53-35 =()
94-49 =()
73-37 =()
82-28 =()
63-36 =()
40-4 =()
32-23 =()
80-8 =()
96-69 =()
70-7 =()
42-24 =()
71-17 =()2.速算下面各题。
⑴ 2×729×5
⑵ 4×83×25
⑶ 17×125×8 ⑷ 132×5×4
⑸ 222×5×8
⑹ 828×25×2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3.简便计算。
⑴ 42×3+42×2
⑵ 17×19+181×17
⑶ 125×(8-1)
⑷ 5×(24+38)4.下面有三个算式:
142×2 = 284
142×3 = 426
142×4 = 568 你能利用这三个算式计算下面两道乘法题的得数吗?
142×5 =()
142×6 =()
5.我们知道:37×3 = 111,你能利用它快速算出下面各式结果吗?
37×6 =
37×9 =
37×12 =
37×15 =
37×18 =
37×21 = 连续自然数求和 [知识要点]
1.连续自然数求和的方法:
头尾两数相加的和×加数的个数÷2 2.连续自然数逢单时求和的方法:
中间的加数×加数的个数。[范例解析]
例1 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1+2+3+4+5+6+7+8+9 = ? 解法1 如图2-2所示。
4个10加上5等于45。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解法2 如图2-3所示。5个9等于45。解法3
得到9个10,即90,它是和数的2倍,即90÷2 = 45。说明
解法1是利用“凑整”技巧进行简算; 解法2是利用“0”的神奇性配对进行速算; 解法3是常说的高斯求和法速算。
你听说过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故事吗?有一次老师出了一道数学题: “求1+2+3+4+......+100的和”。老师的话音刚落,高斯就举手说:等于5050。
高斯是怎样算的?他将这100个数倒过来,每相对两数的和等于101,共有100个101,将101乘以100后再除以2,结果等于5050。我们由此得到启发,一组连续自然数相加时,可用下面的公式求和。
头尾两数相加的和×加数的个数÷2 例2 计算下面两题。
⑴ 4+5+6+7+8+9+10+11+12+13 = ?
⑵ 21+22+23+24+25+26+27+28 =? 解
⑴ 4+5+6+7+8+9+10+11+12+13
=(4+13)×10÷2
= 17×10÷2
= 170÷2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 85
⑵ 21+22+23+24+25+26+27+28
=(21+28)×8÷2
= 49×8÷2
= 392÷2
= 196 说明
只要的连续自然数求和,不一定要从1开始,均可用此法计算。例3 求和:53+54+55+56+57+58+59 解法1
53+54+55+56+57+58+59
=(53+59)×7÷2
= 112×7÷2
= 784÷2
= 392 解法2
53+54+55+56+57+58+59
= 56×7
= 392 说明
如果相加的连续自然数的个数逢单时,也可用下式计算和:
中间的加数×加数的个数。例4 求和。
⑴ 1+3+5+7+9+11+13+15+17
⑵ 24+26+8+30+32 解
⑴ 1+3+5+7+9+11+13+15+17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 9×9 = 81 ⑵ 24+26+8+30+32 = 28×5 = 140 说明
此两题虽然不是连续自然数相加,但是每相邻的两个加数直接都相差同一个数,同样可用公式计算。[思路技巧]
计算连续自然数相加时,可用头尾两数相加的和×加数的个数÷2计算;如果相加的连续自然数是单数时,可用中间的加数×加数的个数求和;如果不是连续自然数相加,但每相邻两个加数之间都相差同一个数,也可用以上两种方法计算。[习题精选] 1.求和。
⑴ 12+13+14+15+16+17+18+19 ⑵ 28+29+30+31+32+33 ⑶ 101+104+107+110+113+116 2.求和。
⑴ 41+42+43+44+45 ⑵ 12+14+16+18+20+22+24 3.求和。
⑴ 77+78+79+80+81+82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⑵ 1006+1005+1004+1003+1002+1001 用运算符号连算式 [知识要点]
1.添运算符号+、-、×、÷和括号(),使等式成立;
2.逆推法;
3.凑数放。[范例解析]
例1
用运算符号把下面式子中的4个3连起来,使等式成立。
3 3 3 3= 9
①
分析
我们从最后一个3向前考虑添运算符号,如果添×号,①变为:× 3 = 9 两边除以3,即为= 3
②
将②中左边最后一个3前再添×号,②变为:× 3 = 3,两边再除以3,即为:= 1。显然再添÷号。解÷ 3 × 3 × 3 = 9 例2
在下列5个5之间,添上适当的运算符号--+、-、×、÷和(),使得下面等式成立。
5 5 5 5 = 10
①
分析
我们从①的后边逐步向前边考虑,最后一个5前面如果要添运算符号的话,只可能是+、-、×、÷运算符号中的一个。如果是加号,①式变为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5 5 5 + 5 = 10
②
两边减5,即变为 5 5 5 5 = 5
③
再重复上面的想法,如果③左边最后一个5前面又是加号,则③式变为5 5 5=0。这等式很容易得出:
(5-5)×5 = 0或(5-5)÷5 = 0或5×(5-5)= 0 如果③式左边最后一个5前面是减号,③式变为5 5 5 = 10,这式子没有解。
如果③式左边最后一个5前面是乘号或除号,也没有解。
如果①式最后一个5前面是减号、乘号或除号,可采用上面的方法进行同样的分析。
解
(5-5)×5+5+5 = 10(5-5)÷5+5+5 = 10
5×(5-5)+5+5 = 10
(5×5+5×5)÷5 = 10
(5÷5+5÷5)×5 = 10
等等。
说明
上面的分析方法,是从最后一个数字开始向前推想,所以我们可以把这种方法叫逆推法,使用时一定要考虑全面、周到。例3
在下列六个数的中间添上适当的运算符号,使得下面的算式成立:965 2 7 8 314 0 = 1986。
分析
这题如果采用逆推法,那肯定会相当的麻烦,我们必须另行考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虑,先找一个与1986比较接近的数,如965×2 = 1930,这个数比1986小56,这样原问题就转化为:能否用剩下的六个数经过适当的四则运算得出一个等于56的算式呢?然后作适当的增加或减少,使算式成立,增加或减小的部分也采用上述的方法,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叫凑数法。
解
965×2+7×8+314×0 = 1986 例4
在下列数码的某些相邻地方,只添运算符号+和-,使得等式成立: 8 7 6 5 4 3 2 1 = 20 分析
我们从头开始想,98+7 = 105
105-65 = 40 这一来问题转化我用4 3 2 1凑出个20来,而21-3+3 = 20。解
98+7-65+4-3-21 = 20 例5
有2、3、4、6四个数字,请你选择合适的运算符号,最少组成五个算式,使它们都等于24。
解
2×6+3×4 = 24; 4×6÷(3-2)= 24; 3×6+4+2 = 24; 4×2×(6-3)= 24; 3×(6-2+4)= 24 [思路技巧]
在数字之间添加运算符号使,可采用逆推法或凑数法解答。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习题精选]
1.在3个7中间的□里添入适当的运算符号和括号,使等式成立。
7□7□7 = 2
7□7□7 = 6
7□7□7 = 8 7□7□7 = 7
7□7□7 = 42
7□7□7 = 56 2.在下面各数之间填上“+”、“-”、“×”、“÷”、“()”使等式成立。
⑴ 快乐的1989年:
4 4 4 4 = 1
4 4 4 4 = 9
4 4 4 4 = 8
4 4 4 4 = 9 ⑵ 庆祝国庆四十周年:
2 3 4 5 6 = 40
3 4 5 6 1 = 40
4 5 6 1 2 = 40
5 6 1 2 3 = 40
6 1 2 3 4 = 40
1 2 3 4 5 = 40 ⑶ 在下面○里填上和左边对应地方不同的运算符号,使两边的计算结果相等。
6+2+4 = 6○2○4
8+2+3 = 8○2○3
12-2-2 = 12○2○2
18-9-3 = 18○9○3
1×3+2×4 = 1○3○2○4 ⑷ 下面每一道小题的□里都要填同一个数字。
□+□<□×□
□+□>□×□
□+□=□×□
□+□>□÷□
3.在()中填上+、-、×、÷符号使等式成立。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2()3 = 1
1()2()3()4 = 9
1()2()3()4()5 = 8
1()2()3()4()5()6 = 9 4.○内应填上什么运算符号?□内应填上什么数?
5.只填一个加号和两个减号于下列某些数码间,使等式成立。2 3 4 5 6 7 8 9 = 100 6.只填两个加号和两个减号于下列某些数码间,使等式成立。2 3 4 5 6 7 8 9 = 100 7.只填一个乘号和七个加号于下列9个数之间,使等式成立。2 3 4 5 6 7 8 9 = 100 8. 下面是几组数码,逆能不能将它们分别拼成数,并用运算符号排成一道算式题,使各题的得数均等于1995?
例如,“5、5、7、7”这组数得:5×5×57 = 1995 ⑴ 3、3、6、6、6 ⑵ 3、3、3、3、3、3、3、3 找规律填数 [知识要点]
1.数列填数;
2.阵图填数。[范例解析]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例1 找规律填出后面三个数:
⑴ 3,4,6,9,13,18,______,______,______; ⑵ 56,61,47,44,______,______,______; ⑶ 3,9,27,______,______,______; ⑷ 7,14,21,28,______,______,______; ⑸ 0,1,1,2,3,5,8,______,______,______。
解
⑴ 这一列数,从第二个数开始,逐渐增大,那它是按什么规律变化的呢?我们仔细观察,第二个数4比第一个数3大1;第三个数比第二个数大2;第四个数比第三个数大3;第五个数比第四个数大4;第六个数比第五个数大5。如图3-1所示。
即是按照加
1、加
2、加
3、加
4、......的规律加下去。因此,应填24,31,39。
⑵ 这一列数正好⑴相反,它们是逐渐减少。其中,第二个数51比第一个数56少5;第三个数又比第二个数少4;第四个数比第三个数少3。如图3-2所示。
即是按照减
5、减
4、减
3、......的规律减下去。因此,应填42,41,40。
⑶ 这一列数中,第二个数是第一个数的3倍;第三个数又是第二个数的3倍,如图3-3所示。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图3-3
即是按照前一个数扩大3倍,得后一个数的规律算下去。因此,应填81,243,729。
⑷ 我们观察发现,这一列数中的第二个数是第一个数的2倍,第三个数又是第一个数的3倍,第四个数是第一个数的4倍,如图3-4所示。
即是按照把第一个数扩大2倍、3倍、4倍......的规律酸下去因此,应填35,42,49。
⑸ 这一列数的变化规律较复杂一点,要仔细地观察。我们改变一下观察研究的顺序,即从8起往左看,可看出:8是3+5的和,5又是它的前两个数2+3的和,3则是1+2的和,2是1+1的和,1是0+1的和。如图3-5所示。
即是按照后一个数是前两个数的和的规律算下去。因此,应填13,21,34。
说明
在一列数中填数,关键是要找出这列数中各数之间的变化规律,按规律酸下去,才能正确填才其中的缺数。例2 你能把空缺的数填出来吗? 2 8 3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4 4 2 分析
我们发现,这已知的7个数字之间找不出它们的变化规律。因此,我们应该变换观察的角度,即分单双位上的数考虑,这就将一列数分才人下的两列数: 2 3 4 ?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前一列数是按照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加1的规律算下去,因此,空缺数应填5。
说明
有时一列数是由两个有规律的数串混合组成的。在填空缺数时,应注意这一点。
例3 找规律,很快把图3-6中小圆圈里的数填出来。
分析
首先观察第一横行和第二横行,发现第二横行的第二、第三、第四个数都是它的第一个数3与第一横行的第二、第三、第四个数的乘积。即3×2 = 6,3×3 = 9,3×5 = 15。又第三横行的第四个数35正好是7×5的积。这就是图中数字之间的规律,按照这一规律,如图3-7所示,缺数应填8,20,14,21。
例4 图3-8中是一个数字金字塔,青你先根据上下数字间的联系找出它们的规律,然后填出塔中的方框的数字。
分析
从上往下看,第一行是一个数2;第二行是两个数2、2;第三行是三个数2、4、2;则4应看作是第二行的2×2的积,这是因为第四行的8正好是第三行的2×4的积。这就是它的变化规律,如图3-9所示。图中画上“ /”表示尖端所指的数字是上一行两个数的积。
因此,方框中应填8、16、64(见图3-9)。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思路技巧]
找规律填数是一类有趣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常常要考虑运用观察、试探、枚举、归纳等研究问题的手段,寻找已知的数上下、左右及前后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规律,推导出未知的数。[习题精选]
1.先观察下面每一行数的排列有什么规律,然后在(个适当的数:
⑴ 1,4,7,10,(),16,19; 1 2 3 4 5 2 2 3 4 5 3 3 3 4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里填上一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5 5 5 5
⑵ 1,1,2,3,5,8,(),21,34;
⑶ 1,4,9,16,25,36,(),64,81;
⑷ 12,15,18,(),24,27,(),33;
⑸ 6,12,(),24,(),(),42,48;
⑹ 95,90,(),80,75,(),(),60;
⑺21,24,27,(),();
⑻50,48,46,(),()。
图3-10 2.按照图3-10中数字排列规律,在空格里填上适当的数。3.在图3-11中,依照第一个三角形里三个数之间的关系,在其他三角形的空格里填上适当的数。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4.不用乘法,找出规律后,就可以按规律把积填上去。
1×99 = 99
2×99 = 198
3×99 = 297
4×99 = 396
5×99 = 495
6×99 =
7×99 =
8×99 =
9×99 = 5.找规律填空缺的数。0 1 3 6 10 15 ? ?
6.如图3-12,在金字塔图中每一块砖上都有一个数字,请你根据上下数字之间的联系,找出它们的规律,然后填在空砖上。7.根据叶子中数字的计算规律,填出花中所空的数。
8.下面两题中的数去掉其中的一个数,其余的都是按规律排列的,请你去掉这个数。
⑴ 5,10,15,17,20;
⑵ 72,70,68,66,36。9.请按图3-14中的规律在空白处填上数。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奇怪的算式 [知识要点]
根据推理的方法来确定算式中的数字,分加法算式谜、减法算式谜、乘法算式谜几种。[范例解析]
例1 填出方框里的数。
分析
9加几个位上是3?十位上哪两个数相加得8。
解
等。
例2 填出右边算式方框里的数。
分析
18减几得9?十位上2+4 = 6,6+1 = 7。解
例3 右面的算式中,只有五个数字已些出,补上其他的数字:
分析
先填哪一个呢?做这一类题目要善于发现问题的突破口。从百位进位来看,和的千位数只能是1,从十位相加来看,进位到百位,也只能进1。因此□2□的百位是9,和的百位是0。通过上面的分析,就找到了这道题目的突破口。
再从15-7-6 = 2,11-2-1 = 8,得出算式:
例4 在下面的加法算式中,每个汉字代表一个数字,相同的汉字代表的数字相同,求这个算式: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分析
千位上的“边”是进位得来,所以“边”= 1,其次,从个位知道,“看”+“看”的末位数字还是“看”,所以“看”= 0,因此推出:
想想看 = 想×110
算算看 = 算×110
所以和数“边算边看”是11的倍数,因而“算”=2。进而推出:想想 = 121-22 = 99。
所求的算式是990+220 = 1210。
例5 下面的算式由0,1,......,9十个数字组成,已写出三个数字,补上其他数字。
分析
这一算式有十个数字,分别是0,1,......,9这十个数字,因此这个算式中所有数字各不相同,解题时要充分利用着一点,为了说明的方便,用英文字母A、B、C、D、E、F来表示要填的数字,很明显,A = 1。
解题的突破口是确定B,B可以是7或9,因为F至少是3,所以十位相加后一定要进位,如果B是9,C将是2,就出现数字的重复,因此,B只能是7,C是0。
现在还没有用上的数字是9,6,5,3,其中只有6是双数,因此,个位上D和E必定是单数,只能是D = 9,E = 3,因此也确定了F = 6,这个算式如右所示。
例6 如图是一个动物式子,不同的动物代表不同的数字,请你想一想,算一算,这些动物各代表哪些数字?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图3-15 分析
这个式子从哪里下手解答呢?根据两个一位数相加和只能满十的特点,首先,推出公鸡等于“1”。然后,又根据两熊猫相加,和仍然是熊猫,推出熊猫只能等于“0”。讲熊猫等于0,代入式中,又根据公鸡等于“1”推出白兔等于“5”。将白兔等于5代入式中,推出松鼠等于2。
这个算式是:
说明
奇怪的算式,实际上就是“算式之谜:”,也称“趣味算式问题”。它是一种猜谜游戏,故有较强的趣味性,可以锻炼思维能力。
既然趣味算式问题是一种猜谜游戏,“凑”就成了它的当然方法之一,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凑”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例7 填出右边算式方框里的数。
分析
因为积的个位数字是5,所以被乘数的个位数字只能是5;又积是千位数,且最高位是数字1,所以被乘数百位上的数字只能是2。解
[思路技巧]
解算式谜这类题,要认真观察算式,抓住问题的突破口。[习题精选]
1.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使下列各式成立。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在圆圈和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使下列等式成立(圆圈和方框分别代表两个不同的数)。
3.算一算,下列图形各表示什么数。
⑴ □+△ = 26
△ =()
△-5 = 3
□=()
⑵
⑶ ○-□ = 4
○ = 3
○+□ = 14
□ =()
⑷
4.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
5.下面三个算式的被除数相同,你能填出来吗?
□÷7 = □......1
□÷6 = □......5
□÷5 = □......4 6.写算式(能写几道就写几道)。
□÷□ = 2
□÷□ = 5
□÷□ = 7
□÷□ = 9 7.在下面算式的圆圈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你能写出几种填法?(每次填的运算符号不要完全相同)
8○□○□ = 21。8.数字还原。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下面的竖式,是用△、○、□、★、◎这样的图形表示0至9中的数字。想一想,这五个图形各代表几呢? ⑴
⑵
⑶ ◎+◎ = ◎×◎
◎ =()9.在下面竖式中的方格里填上适当的数。
10.请将下面竖式里的字换成数字,使竖式成立。
11.巧填竖式。
12.题中每一个字母或字都代表一个数,请想一想它们各代表什么数字,算式才能成立?
调整法趣谈
[知识要点]
1.调整法的意义。
我们看下面的点子图:
●●●●●
●●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图3-16 它一共有二组,一组有5个点子,另一组有两个点子,图中一共有多少个点子?
算式:5+2 = 7(个)。现在问:怎样改变点子图,来表示算式2+5呢?我们可用交换点子位置或移动点子位置来改变。如图所示:
这种通过交换点子位置或移动点子位置的操作过程,我们较做调整法。
2.调整法的用途,我们通过举例来说明。[范例解析]
例1 右面正方形方格中的数字,怎样移动才能使横行和竖行三个数相加的和相等?
分析
我们可从图中观察到:竖行三数的和都是6,它们相等,打上“√”号,而横行三数的和都不相等,因此,要调整位置的是横行的数字。我们只要按照下面图3-19箭头所示进行交换调整,问题就得到解决。
说明
凡是符合条件的横行或竖行打上“√”,可使问题一目了然,方便调整。
例2 图中有“+”、“-”、“×”、“÷”四种运算符号。移动这些符号,使每行每列的四种符号不相同。
分析
通过观察,发现3-20中只有从左数第二列符号与题目要求不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同,因此我们先考虑列的情况,第一列多“+”号,缺“÷”号,而第三列多“÷”号缺“+”,如下图交换后,把符合条件的行与列打上“√”。
经过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第三篇:中考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思路
如何获得良好的考试状态:
中考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思路
材料分析题是各地中考思想品德试题中的重要题型,具有形式多样化、信息容量大、设问角度多、能力要求高等特点,既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笔者结合2012年中考思品试题,谈谈几类常见材料分析题的解题策略。
1.说明类、反映类材料分析题。
这类题目的设问一般是:“上述材料说明(表明)了什么”,或“上述材料反映(体现)了什么”等,注重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这类试题的解题策略是:先描述材料本身讲述的是什么问题,再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这个问题的实质,即“通过什么反映了什么”。
例1:(2012年山东滨州中考试题,本题有删减)【关注时事情系家乡】
时事一滨州新闻网:2011年,滨州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817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3.8%;地方财政收入l30乙元,年均增长2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2540元和8744元,年均分别增长14%和14.9%。
时事一反映了哪些经济或社会信息?
参考答案:2011年滨州市经济社会取得较快发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人大幅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与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相比仍比较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等。
2启示类材料分析题。
这类题目的设问一般是:“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或“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等,重点考查学生能否从提供的材料中悟出道理,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这类题目的解题策略是:先找出材料所叙述问题(现象)产生的原因或材料中人物、事件的特点,也就是先回答出“材料反映了什么”,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回答出怎样学习好的方面、摈弃坏的方面。
例2:(2012年贵州铜仁中考试题,本题有删减)2012年3月5日是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49周年纪念日,也是雷锋去世50周年纪念日。根据教育部的统一部署,这一天全
国中小学生学雷锋“六个一”活动全面启动。广大中小学生将通过读一本书、讲一个故事了解雷锋事迹,通过开一次班会、写一篇心得感受雷锋精神,通过做一件好事、参加一次志愿服务开展学雷锋实践。
经过50年的发展和积淀,雷锋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全国各地纷纷开展纪念雷锋、学习雷锋、实践雷锋精神的活动,掀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学雷锋高潮。
雷锋虽然生命短暂,但雷锋精神却具有永久的生命力。这对我们实现生命的价值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①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许多人虽然生命已经结束,但他们为社会所作的贡献却让后人受益无穷。②我们应该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从生活、学习中的小事做起,关心、帮助他人,在不断奉献中提升自己生命的价值等。
3.理解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
这类题目的设问一般是:“对上述材料该如何理解(认识)”,或“谈谈你对××的认识(理解)”等,重点考查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题策略是:如果所给出的材料较长,应分层概括出每一层的意思,即明确它属于哪个问题,(如果这个问题是概念性的,还要回答出“这个问题是什么”),然后再回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等。另外,我们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时,思维要有发散性,角度应全面一些。
例3:(2012年黑龙江鸡西中考试题,本题有删减)【文化瑰宝】
2012年秋季,国家将正式启用教育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在新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专设了书法课。
请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书法进课堂的认识。
参考答案:①有利于传承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②有利于发展先进文化。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⑥有利于陶冶学生性情。⑦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
4.评析类材料分析题。
这类题目的设问一般是:“对××进行简要评析”,或“你对××持怎样的态度”等。这类题目的解题策略是:先进行正误或好坏的总体评价,然后再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做出评价的依据。这类题目考查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但重点考查学生的觉悟水平。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对于行为是非、说法正误的判断一定要准确,说理要严谨。
例4:(2012年江苏苏州中考试题,本题有删减)材料一:我国是互联网大国,网民人数已超过5亿。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谣言也在滋生蔓延,既有针对个人的诽谤,也有对公共事件的捏造,如不依法加强管理,将危害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根据这一情况,国家相关部门果断出击,一批网络谣言的制造者、传播者被依法拘留或教育训诫。
对于我国相关部门的上述做法,有网民持不同看法,认为“网络是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场所,国家不能干预”。请你运用八年级(下)第五单元《与法同行》的有关知识对这一说法加以评析。
参考答案:认为“网络是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场所”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我国公民依法享有言论自由。对于制造网络谣言的违法行为,国家应该干预。因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公民有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公民在行使权利和自由时,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和权利。不受约束的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
5.感想类、体会类材料分析题。
这类题目的设问一般是:“谈谈你的感想(感悟)”,或“你有什么体会”等,重点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题策略是:结合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综合分析,紧扣题意。组织答案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材料体现了什么观点;这一观点有何意义;我们应该如何做。
例5:(2012年浙江衢州中考试题,本题有删减)刘伟,感动中国2011获奖者。10岁时因事故被截去双臂,12岁时学会了游泳,2年后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夺得两枚金牌;16岁学习打字,6年后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世界上用脚打字最快的人;19岁学习钢琴,4年后他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舞台,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男孩的奇迹。
刘伟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精彩。请从珍爱生命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角度谈谈你的感想。
参考答案:珍爱生命:注意安全,爱护自己,积极锻炼身体,善于保护自己;生命是宝贵的,要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勇敢坚强,敢于挑战;在困难和挫折中,磨砺生命的意志,展现生命的光辉。实现人生价值: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使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更有价值;通过对自我、社会的合理需要的满足和贡献来体现人生价值,在劳动创造中实现人生价值。
6.建议类材料分析题。
这类题目的设问一般是:“对某个问题提出几点建议”,或“对某一问题你认为应该怎样办”等。这类题目的解题策略是:在阅读材料发现问题后,找出与材料相关的知识点,然后再运用这些知识点分析该问题,并提出建议。同学们应注意建议的角度(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制、环保等不同方面)和所提建议的可行性。这类题目重点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在解答时同学们一定要注意拓宽思维广度,当从某一角度找不到合理建议时,就另换一个角度思考。
例6:(2012年贵州安顺中考试题,本题有删减)2012年1月Il日,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示了14种不合格食品黑名单,其中,香港知名甜品品牌“满记甜品”的一款芒果布丁,茵落总数实测值是标准值的13倍,大肠菌群数值也超标3倍多。
为杜绝此类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请你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参考答案:生产、销售产品的商家要诚实守信,合法经营;执法部门要加大管理力度,严惩不法经营者;消费者要树立维权意识,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要敢于拿起法律武器进行维权;相关部门要加大法律宣传力度,营造全民学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7.意义类材料分析题。
这类题目的设问一般是:“说说××的重要(现实)意义”,或“××有什么意义”等,重点考查学生对某一社会现象、行为,政府的政策方针、重大举措等的分析思考能力。解答这类题目的策略是:分层次、有条理地进行分析,按照一定格式,通常用“有利于„„”、“促进了„„”、“给„„带来积极影响”等来组织答案。同时,同学们在解答时还要注意围绕材料主题,紧扣教材知识,密切联系生活。
例7:(2012年黑龙江鸡西中考试题,本题有删减)【活力鸡西】
每年春秋两季期间,数以万计的候乌云集兴凯湖畔,这里成了鸟的天堂。今年3月末至4月末,鸡西市举办了历时一个月的黑龙江·鸡西兴凯湖国际春季观鸟节,主题是“候鸟天堂、生态家园、活力鸡西”。
我市举办观鸟节有什么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①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城市。②有利于推动鸡西旅游业的发展,促进鸡西经济发展。③有利于推动鸡西城市建设。④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⑤有利于扩大鸡西市的城市影响力。⑥有利于打造鸡西城市品牌。⑦有利于提高鸡西的知名度等。
8.打算类材料分析题。
这类题目的设问一般是:“作为中学生面对某一问题应怎么办(怎样做)”,或“你怎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应对某一问题”等。这类题目的解题策略是:首先将材料和国家、社会对该问题的态度、政策联系起来,然后在此基础上思考对策,即如何“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通常这类题目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树立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做“四有”新人;正确树立成才目标,肩负历史责任;增强法制观念,增强环保意识等。总之,在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把握两个方面:一是在思想上树立什么观念,二是在行动上表明有哪些做法。
例8:(2012年山东淄博中考试题,本题有删减)材料二:201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高层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国将进一步推动共同发展,承担力所能及的义务和责任,继续在国际体系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同各国一道分享发展机遇、应对各种挑战,使中国发展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
面对机遇与挑战,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参考答案:①要勇于担当振兴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②要树立全球意识和国家观念。③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④要具有平等意识和参与意识。⑤要善于学习。
总之,材料分析题的设问方式很多,针对不同的设问方式,可以采取不同的解题策略,但一般来说应做到以下五点:一是带着问题认真阅读材料,全面准确地把握其含义。二是找出背景材
料和设问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明确题意。三是找出相应的知识点,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统一。四是书写有层次,涉及多个知识点的答案要用序号标示清楚。五是思考、回答问题的角度要全面。
第四篇: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考点归纳:
1.提取.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关键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
3.考查论据的类型及作用。4.辨别论证方法.论证方式.或论证角度。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习惯.)
7.根据文章.给文段补写一个恰当的论据。
首先要认真读文段.明确文段的论点是什么.,然后在看题干要求你补充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在搜索你平时积累的论据是否符合要求。根据题目要求.并且注意与上下文之间的衔接.同时注意关联词语的运用.从而补写出恰当的事实论据或则道理论据。
5.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探究品析。
6.根据文意从自己阅读和生活积累中列举事实论据.或谈自己个性化的阅读启迪和感悟。
二.题型分析: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经常出现的位置是:标题.开头.结尾
(2)文章第二段:如果第一段列举生活的种种现象.就可能在第二段出现论点。
(3)文章中间有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就是论点。
(4)文章有分论点出现.没有中心论点.要把分论点进行整合.自己概括中心论点。但这种情
况在中考中很少出现。
2.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指代什么内容?
我们可以用四步“解题技巧”来进行解题:首先在原文中找到这个词语.然后联系上下文寻找所指代的内容.这类题基本都在这个词语的前面而不远处出现.回答一般可以直接摘抄原文.有时也需针对题干进行概括、删改等加工。
3.指出下列语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1)道理论证:通过引用X的话,充分有力证明Y观点.增强文章的说
服力。
(2)举例论证:通过举X的例子,具体有力的证明Y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或 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3)比喻论证:把X比作Y.证明Z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的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对比论证:通过X与Y对比,鲜明、有力的证明Z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例子:“人生是个大舞台.我们都是表演者.但是.一位真正优秀的演员.不是仅仅依靠外表的华丽取悦观众.而是凭借内心世界的真诚、丰富来赢得更多的掌声。正如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所说:“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这段话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答:(1)比喻论证。作者把人生比做舞台.论证了诚实是可贵这个论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的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2)道理论证。引用傅雷先生的话.有力地论证了诚实的可贵这个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4.说说某段或几段的论证过程怎样?
(1)先(正反两方面)举出**事例或者道理论据.然后得出结论(或证明什么观点)分—总
(2)首先提出什么观点.接着用**事例(从正反两方面)或者道理论据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或说明了**的道理)总——分——总这一题型的答题技巧.(1)要点出文段的论点是什么.(2)要答出论据是什么(3)用好连接词。(4).答案要准确.简练.通顺。
5.下面句子(或语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1)常见的作用:引出下(全)文.总结前(全)文.承上启下(2)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1)作为文章的理论论据或事实论据。(2)引出论点或论题。(3)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6.前后两段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先看这两断与前面的段落之间有没有照应的关系.如果没有。再看这两段之间有没有先后关系.比如时间上.逻辑上等.分析后即可作答。两种答法技巧:(1)不能。因为这几段和第*段的**几句是一一对应关系。(2)不能。因为这几段存在着逻辑顺序或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或不符合人
8.文段中用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
包括事实论据(典型事例、史实、统计数字)和道理论据(经过验证的真理、名人名言、格言、谚语.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两大类。
答法技巧:用了***论据.证明了***论点。
9.:本文的结构怎样?(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1)、并列式。平列中心论点的几个方面.往往有分论点。
2)、递进式。层层深入、步步发展;起承转合、环环相扣。(注意顺序条理)
3)、对比式。正反对比。4)、综合式。
10.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
答题技巧:(1)不能。(2)这个词文中的意思是***.作用是***(3)删除后的意思是***.(4)这样表达不严谨.语言不严密.使论证缺少说服力。
议论文的语言:1)严密性;2)“但”、“固然”、“诚然”等提示语;3)词语的感情色彩;
4)语气、句式(设问、反问、祈使、肯否定陈述.排比、双重否定等)
11.结合生活阅历和自身实际评价作者观点.或谈谈自己个性化的阅读启迪和感悟。
此类题目形式虽然开放.但是从根本上来看.考题一般紧扣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因此.只要我们找到文章的论点并紧扣其解题就能拿到一半分数.再按题目要求.结合自身或社会现实展开论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言之成理.就能将此类题目的分数全部拿下。
答题技巧:(1)论点。(2)结合文段阐述论点的由来。(3)联系实际(用上理论论据或事实论据)(4)发出号召。
名著阅读
(三)七、《童年》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另有《在人间》、《我的大学》)。小说讲述阿廖沙三岁到十岁的童年生活。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如片断(2)写“我”刚到外祖父家时见舅舅们为争夺家产而争吵斗殴的情景,批判了小市民的自私残暴;片断(13)写“我”在母亲死后与外祖母相依为命的一段生活,作者刻画了外祖父的贪婪吝啬(该他出钱买的那天,午饭照例要坏些;十分注意倒给他的茶的浓度;连敬圣像点的长明灯的油也是各买各的),外祖母的宽厚善良(该她出钱买的全是好肉;对着“我”挣来的钱默默流泪)等等。
1、阅读感受:读来令人感到悲哀但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
2、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
1.阿廖沙 听外祖母讲故事,还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帮助,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
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
2.外祖母 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还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他听。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胸怀宽大、善于忍让。
○
3.外祖父 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如阿列克谢因染坏一匹布,被他打得昏死过去;狠心剥削工人,暗放高利贷,怂恿帮工偷东西。吝啬、贪婪、专横、残暴。
○
4.“我”: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第五篇:中考散文阅读解题思路及答题技巧例析
中考散文阅读解题思路及答题技巧例析
随着我省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散文阅读已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2005年云南省课改区和非课改区的中考语文试卷“
(二)阅读”中,均各选了一篇散文作为考查材料,这是新的课程标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具体体现。为了帮助2006年参加中考的同学能更好地完成散文阅读题,从而获得高分,笔者认为同学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复习备考。
一、认识和掌握散文的相关知识
1.什么是散文?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我们常说的是狭义的散文,指与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文学体裁,是一种自由灵活的,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2.散文的分类。我们常见的散文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
叙事散文,或称记叙散文,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以对人和事物的具体叙述和描绘为其突出特色,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例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鲁迅的《藤野先生》。这类散文,虽然也有风物、场景的记写,但它不是纯客观的记写,而是将内情与外物融合,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或称写景散文,指以描绘景物、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或托物言志,或寓情于物,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特点。例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浓,但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散文。
3.散文的特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4.阅读散文应注意的问题
(1)抓住“神”。“神”就是作者在文中的情感体验,就是作者借助语言文字表的“情”,达的“意”。抓住了“神”即把握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主旨。
(2)抓住线索。线索就是作者将材料串联起来的“红线”或“寄托物”。明确了线索,也就基本理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理。线索有的是标题,有的是开头一句话,有的是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短语或句子。线索有以时间为线的;有以人物活动为线的;有以情感为线的;有以事物为线的等。
(3)理清结构。结构是作者安排材料、处理详略的外显特征。理清了结构,也就基本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分清了结构层次。理清结构可从句子入手,迅速辨别把握文章的总起句、中心句、过渡句和总结句。
(4)了解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前后呼应,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等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等表达方式,学会鉴赏、评价文章的优劣得失等。
二、掌握散文阅读的基本步骤,琢磨答题技巧
1.思维的敏捷性是以思维的条理性为前提的,只有掌握了规律性的知识,才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考场散文的阅读一般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我们知道,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神聚”,我们看到一篇散文,千万不要被它的材料众多、内容博杂所吓倒。尽管散文看似很“散”,但都有一个“神”统领全文。这个“神”就是作者在文中借景抒情的“情”,就是作者托物言志的“志”,就是作者记事说理的“理”,即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主旨。我们一定要平心静气、集精会神的通读全文,读完之后要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什么”、或“抒发了什么情”、或“言了什么志”或“说了什么理”,即明确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只有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再来研究局部才不会偏离中心,局部问题的准确分析、深入理解,离不开对材料整体的准确把握。
第二步,找准线索,理清结构。
既然散文的取材广泛,内容博杂,那就要有把广泛材料、博杂内容串联起来的“东西”,这“东西”就是线索,散文如果没有贯穿全文的恰当的线索,文章将是“一盘散沙”。线索可是“景物”,可是“游综”,可是“情感”,或别的什么寄托物。它在文章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找准了散文的线索,就可理清文章的内容层次、结构安排。
把握主旨和理清线索时一定要注意三点:一是文章的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文章题目往往最先告诉人们作品要歌颂什么,反对什么,宣扬什么,控诉什么;二是文章的开头结尾,文章的开头结尾往往是作者“点睛”的地方,融情于景(抒情散文)、融情于事(记叙散文)、融情于理(说理散文)的过程是“画龙”的过程;三是各段的开头一句话,把各段的首句抽调出来进行整合性联读,就会发现作者写作的思路。四是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抒情议论的句子就是作者表明心志的地方,对把握文章主旨很有帮助;五是文章中多次、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
第三步,审清问题,确定答题区域。
在把握住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认真研读文后各题题干,看看命题人问了哪些方面的问题,各个问题涉及哪些知识,在文中的哪些段落寻求答案,即确定答题区域。有三点提示:一是看题干要一气看完,切忌“看一题,做一题”;二是思考问题要瞻前顾后,前后勾连;三是依据题干准确圈定答题区域。
第四步,根据答题区域,精读文本,勾画关键语句。第五步,紧扣题干要求,组织语言材料回答问题。
在组织语言材料进行表述时,一要整合筛选重要信息;二要剔除可有可无的字句;三要用词通畅精确,四要有分值意识。注意:尽可能用文中的句子或关键词语作答,实在不能时,也要紧扣原文意思作答。
下面以云南省课改实验区2005年高中(中专)招生考试语文试题
(二)阅读《千姿百态花烂漫》作具体说明
①人们观赏花,感受美,花与美形影不离。
②姑娘戴花,公园种花,庭院养花,是因为花除了在嗅觉上给人以浓郁的芳香外,还把姑娘、大地和环境打扮得绚丽多彩,赏心悦目,从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自古以来,人们常用“如花似玉”“花容月貌”来形容人的美丽,用“花好月圆‘来比喻团聚的美好。可见美寓于花,花含着美。
③花有美丽的形态。世界上的花可谓千姿百态:有的朴实浑厚,有的小巧玲珑,有的端庄秀丽,有的婀娜苗条,有的威武豪爽,有的风采翩翩。白色的绣球花并不著名,可它那晶莹洁白的丰姿叫人看了真有“白云疑向枝头出,明月应从此处留”的美感。芍药是芳姿绰约的名花,难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感到“周回未足,比喻语难为”。每当春风送暖,杜鹃鸟啼,杜鹃花满山开放时节,其红装嫣态,分外妖娆。怪不得诗人说“花中此物似西施”。
④花有鲜明的色彩。“花是颜色的宝库”这话一点也不夸张。红的似血,白的如雪,万紫千红,鲜艳夺目。万千种花有万千种景色,即使是一种花也有五颜六色。素称“花中之王”的牡丹就有红、黄、姿、绿、白、暗紫和墨色。北宋时洛阳姚家的千叶黄牡丹和魏家的千叶肉红牡丹,色压群芳,名贵天下,故称“姚黄魏紫”。在我国,牡丹自古被尊称为“国色”,古人有“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诗句。
⑤悠久的中华文化赋予花许多高尚的品位。兰花幽香醉人,花姿秀美,绿叶修长柔韧、四季常青,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喜欢种兰养兰,画兰颂兰,尊它为“花中君子”,把它作为超凡脱俗、高雅纯洁的象征。中国古人向来爱用兰花比喻正人君子,常以“兰交”“兰契”来形容深厚、真挚的友谊。古人说“芝兰生于山谷,本自无人知,只为馨香重,求这遍山隅”,热情歌颂了它的傲岸不屈的气质。冰肌玉骨的水仙花终生清素淡雅,不尚豪华。“得水能仙天与奇,寒香寂寞动冰肌”,诗人借水仙称赞了纯真高洁的人品。冰清玉洁的荷花,常常让人联想到高风亮节的为人品性,因而倍受人们的称颂。宋代周敦颐在著名的《爱莲说》中,热情洋溢地歌颂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⑥悠久的中华文化还赋予花许多可贵的精神。古今志士多以梅菊自许,这是因为梅花和菊花傲雪斗霜、不屈于严寒。苏轼《红梅》诗有:“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刘禹锡《菊花》诗云:“满丛佳色在,未肯委严霜。”这些诗句赋予了梅菊威武不屈的精神。在人们心中,花除了把自己的全部芳香、色彩送给人类,还慷慨捐躯,或入药祛病,或供食饮,具有为人类造福的献身精神。如荷花,除了以鲜艳的花朵给人以美的享受外,还把莲子、荷花、藕奉献给人们,作为食用佳品和疗病良药。
⑦花,可爱的花,外美内也美,愿花美人更美。19.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花与美的关系是什么。(2分)
答: 20.阅读第②自然段,说说花给人带来哪些好处。(3分)
答: 21.第③④自然段先后描写了花的形态和色彩,请用文中的词语概括其总体特点。(2分)(1)形态总体特点是: ;
(2)色彩总体特点是:。22.第⑤自然段分别写了三种花,请结合文意,说说它们被赋予的品性。(3分)
(1)兰花:(2)水仙花:(3)荷花:
23.第⑤⑥自然段分别写了兰花、水仙化、荷花的高尚品性和梅花、菊花的可贵精神。除文中几种花外,请你举出一种花,赋予它某种高尚的品性或可贵的精神。(3分)
答: 24.本文的行文思路是:首先,其次,最后归纳小结,表达作者的心愿。(2分)
25.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本文对文章主旨的理解。(2分)
答: 26.这篇散文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点,请说出其主要的特点并作简要评析。(3分)
答:
看到这篇散文,我们第一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通过赞美花的美来赞美高尚的品性和精神,希望人具有像花一样美好的品性和精神。
第二步就是抓线索,理清结构。一看标题“千姿百态花烂漫”,就可大体知道这篇散文的写作对象是“花”,读完全文,你肯定会确认就是写“花”;再把每一段的开头一句话连起来一读:“①人们观赏花,感受美,花与美形影不离。②姑娘戴花,公园种花,庭院养花,是因为花除了在嗅觉上给人以浓郁的芳香外,还把姑娘、大地和环境打扮得绚丽多彩,赏心悦目,从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③花有美丽的形态。④花有鲜明的色彩。⑤悠久的中华文化赋予花许多高尚的品位。⑥悠久的中华文化还赋予花许多可贵的精神。⑦花,可爱的花,外美内也美,愿花美人更美。” 再读开头段①、结尾段⑦,一想就会发现:本文的线索就是“花”,赞美的是“花”的美:外美,③④段;内美,⑤⑥段。①段讲花与美形影不离,②花与美的关系,⑦段是议论抒情,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愿花美人更美。”
第三步,明确问题,确定答题区域。把握了大意、抓住了线索后,再读文后的各题题干,就会明确命题人要求我们做的是:花与美的关系是什么,花给人带来哪些好处,花的形态和色彩特征是什么,作者赋予兰花、水仙花、荷花的品性是什么,你知道的其它哪种花的高尚品性或可贵精神又是什么,文章的思路、主旨是什么,对文章语言表达上的主要特点作评析。并且通过26题的题干“这篇散文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点”就确定这是一篇散文,散文就要按散文的要求来读来理解。
逐题确定答题区域:19题,一看理的结构就知道答案在第一二自然段中找。20题、21题、22题和23题题干已标明答题区域:“阅读第②自然段,说说花给人带来哪些好处。”“第③④自然段先后描写了花的形态和色彩,请用文中的词语概括其总体特点。”“ 第⑤自然段分别写了三种花,请结合文意,说说它们被赋予的品性。”“第⑤⑥自然段分别写了兰花、水仙化、荷花的高尚品性和梅花、菊花的可贵精神。除文中几种花外,请你举出一种花,赋予它某种高尚的品性或可贵的精神。”24题,行文思路就要看全文了,也就是文章的结构安排。第25题,文章主旨,就要结合全文内容,抓住文章标题、开头结尾、议论抒情的句子来领会了。
第四步,就是根据已确定的答题区域,再读文本,勾画关键语句,组织语言进行答题了。
答19题时,仅仅抓住“关系”二字,且分值是2分,读了第一自然段,因为才有一句话,我们一下就会发现花与美的关系是“形影不离”,但如何“形影不离”没讲,在读了第二自然段后,发现此段有三句话,第一二句话都没讲关系,只有第三句话讲的是“关系”:“美寓于花,花含着美”,此时,答案“美寓于花,话含着美,二者形影不离。”就出来了。
答20题时,题干已明确“阅读第②自然段”,我们发现第②自然段有三句话,分值又是3分,好象就是一句话1分,但第三句话是说花与美的关系的,这样,我们就要想到前两句话有一句话里有两层意思,再细读,就会发现第一句话中有“除了在„„还能„„”,两层意思已明,答案自然就有了“从嗅觉上给人以浓郁的芳香;从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从精神上给人以美好的联想”。
答21题时,读第③自然段,就发现本段共有5句话,第三四五句话是并列关系,分别讲了绣球花、芍药和杜鹃花的形态;第一二句话是本段的总说句,特别是冒号“:”的提醒,就可确定答案在第一二句话中“美丽”“千姿百态”。
读第④自然段,就发现本段共有7句话,其关系是由概括到具体,层层推进地进行说明论证:第一句说花的色彩“鲜明“,第二句话是引证第一句话的,第三句话再具体说鲜明的色彩是“万紫千红,鲜艳夺目”,第五句话进一步说明“即使是一种花也有五颜六色”。第六七八句话都是证明这一句话的。这样,答案自然就在第一二三四句话中。“鲜明、万紫千红、鲜艳夺目、五颜六色”
答22题时,阅读区域是第⑤自然段。我们首先分出层次,哪些句子是写兰花的,哪些句子是写水仙花的,哪些句子是写荷花的;再分别读这些句子,勾画与品性有关的句子或词语,然后再组织答案。“(1)纯洁,傲岸不屈(20清素淡雅,不尚豪华(3)冰清玉洁,高风亮节(意思对即可)”
答23题时,首先要分析文中兰花、水仙花、荷花、梅花和菊花与作者赋予它们的高尚品性和可贵精神之间的关系,再依据此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写出答案:“报春花清雅,是春天的信使;山茶花热烈,敢于与霜雪抗争。”
答24题时,作者的行文思路就是作者的写作顺序,我们已经抓住了贯穿全文的线索是“花”,并知道全文结构是总分总,分说部分又由外到内的写花的形态色彩和赋予它的品性精神。那答案也就出来了:“首先,写花与美的关系(形影不离);其次,写花的外在美(形态、色彩)、内在美(品性、精神)。”
第25题是对文章主旨的理解,通过做了上面的题目,主旨也不难把握了,再浏览一下开头和结尾,特别是结尾,主旨自然就明白了:答题要点:全文通过写花写美来赞颂高尚的品性和可贵的精神;表达了“愿花美人更美”的期望。
第26题,评析语言表达上的主要特点,首先要回亿复习时,我们学过哪些散文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再结合本文,列举一二进行评析:主要写作特点:古今诗文的穿插运用或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答题示例:文中写兰花的纯洁,穿插运用了大量的诗文,既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也增添了文学色彩;或者,文中使用了比喻、排比、拟人、引用等多种修辞方法,使语言生动形象。
2.利用2005年的经典试题,训练自己的阅读能力。附:北京市2005年中考语文阅读题。
阅读《老北京的小胡同》,完成第15—19题。(15分)
老北京的小胡同
萧 乾
(1)我是在北京的小胡同里出生并长大的。由于我那个从未见过面的爸爸在世时管开关东直门,所以东北城角就成了我早年的世界。四十年代我在海外漂泊时,每当思乡,我想的就是北京的那个角落。我认识世界就是从那里开始的。
(2)还是位老姑姑告诉我说,我是在羊管(或羊倌)胡同出生的。七十年代读了美国黑人写的那本《根》,我也去寻过一次根。大约3岁上我就搬走了,但印象中我们家好像是坐西朝东,门前有一排垂杨柳。当然,样子全变了。九十年代一位摄影记者非要拍我念过中学的崇实学校(今北京二十一中),顺便把我拉到羊管胡同,在那牌子下面只拍了一张。
(3)其实,我开始懂事是在褡裢坑。10岁上,我母亲死在菊儿胡同。我曾在小说《落日》中描写过她的死,又在《俘虏》中写过菊儿胡同旁边的大院──那是我的仲夏夜之梦。
(4)母亲去世后,我寄养在堂兄家里。当时我半工半读:织地毯和送羊奶,短不了走街串巷。高中差半年毕业(1927年冬),因“学运”被变相开除,远走广东潮汕。1929年虽然又回到北平上大学,但那时过的是校园生活了。我这辈子只有头17年是真正生活在北京的小胡同里。那以后,我就走南闯北了。可是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在那几条小胡同里转悠。
(5)啊,胡同里从早到晚是一曲动人的交响乐。大清早就是一阵接一阵的叫卖声。挑子两头是“芹菜辣青椒,韭菜黄瓜”,碧绿的叶子上还滴着水珠。过一会儿,卖“江米小枣年糕”的车子推过来了。然后是叮叮当当的“锔盆锔碗”的。最动人心弦的是街头理发师手里那把铁玩意儿,嗞啦一声就把空气荡出漾漾花纹。
(6)北京的叫卖声最富季节性。春天是“蛤蟆骨朵儿大甜螺蛳’,夏天是莲蓬和凉粉儿,秋天的炒栗子炒得香喷喷粘糊糊的,冬天“烤白薯真热火”。
(7)我最喜欢听夜晚的叫卖声。夜晚叫卖的特点是徐缓、拖尾,而且当中必有段间歇──有时还挺长,像”硬面──饽饽”,中间好像还有休止符。比较干脆的是卖熏鱼的或者“算灵卦”的。
(8)另外是夜行人:有戏迷,也有醉鬼,尖声唱着“一马离了”或“苏三离了洪洞县”。这么唱也不知是为了满足一下无处发挥的表演欲呢,还是走黑道发怵,在给自己壮胆。
(9)那时我是个穷孩子,可穷孩子也有买得起的玩具。两几个钱就能买支转个不停的小风车。去隆福寺买几个模子,黄土和起泥,就刻起泥饽饽。春天,大院的天空就成了风筝的世界。阔孩子放沙雁,穷孩子也能用秫秸③糊个屁股帘儿。反正也能飞起,衬着蓝色的天空,大摇大摆。小心坎儿可乐了,好像自己也上了天。
(10)夏天,我还常钻到东直门的芦苇塘里去捉蛤蟆,要么就在坟堆旁边逮蛐蛐──还有油葫芦。蛐蛐会咬架,油葫芦个头大,但不咬。它叫起来可优雅啦。当然,金钟更好听,却难得能抓到一只。这些,我都是养在泥罐子里,每天给一两颗毛豆、一点水就成了。
(11)北京还有一种死胡同,有点像上海的弄堂。可是弄堂里见不到阳光。北京胡同里的平房,多么破,也不缺乏阳光。
(12)胡同可以说是一种中古民用建筑。我在伦敦和慕尼黑的古城都见到过类似的胡同。伦敦英格兰银行旁边就有一条窄窄的“针鼻巷”,很像北京的胡同。他们舍得加固,可真舍不得拆。新加坡的城市现代化就搞猛了。四十年代我两次过狮城,很有东方味道。八十年代再去,认不得了。幸而他们还保留了一条“牛车水”。我每次去新加坡必去那里吃碗排骨茶,边吃边想着老北京的豆浆油炸果。
(13)但愿北京能少拆几条、多留几条胡同。①[锔(jū)]用锔子连合破裂的陶瓷器等。
②[沙雁]做工精细的风筝。下文中的”屁股帘儿”是一种自制的简易风筝。③[秫秸(shú jiē)]去掉穗的高粱秆。
15.从第(4)段中找出与第(1)段画线句子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从作者对胡同“交响乐”的描述中,你体会老北京的小胡同生活有哪些特点?(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第(9)(10)段,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段的内容。(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18.结合上下文,品味第(9)段中“大摇大摆”一词,说说这个词都写出了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这篇文章寄寓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字数在100字以内)(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答案:
15.答案:可是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在那几条小胡同里转悠。(共2分)16.答案要点:(1)丰富(2)和谐(有趣、安宁)(共2分。共两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
17.答案:回忆儿时丰富多彩的游戏生活。(或:回忆儿时游戏之乐)(共2分。答案不完整只给1分)
18.答案:写出“屁股帘儿”飞起时摇摇晃晃的样子,表达了“我”兴奋与满足的心情。(共3分,“屁股帘儿”飞起的样子1分,“我”的心情2分)
19.“感触”示例一:表达了作者对胡同生活的难以割舍的深切情感。
示例二: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应当保留它的文化传统。示例三:对城市建设中不适当拆除胡同的做法表示遗憾。
(共6分。写出感触最深的一点,给2分;能结合文章,给1分;有分析,给1分;语言通顺、有条理,给2分)
同学们,只要克服惧怕心理,掌握散文的相关知识、阅读思路和答题的一些技能技巧,多做题,并在作题的过程中多总结、多琢磨,散文的阅读能力一定会提高的,中考也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成绩的。要坚信:成功的大门是永远为敢于拼搏的人敞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