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气科学小结
大气科学导论小结
现代大气科学不仅是研究大气状态及其变化规律、成因的一门科学,而且是 研究大气与周围海洋、陆地、冰雪和生物圈层相互作用的动力、热力和化学过程 的一门综合性科学。近几十年来,由于大气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 的普遍应用,使得大气科学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在已成为一门拥有大气探 测、天气学与大气环流、大气动力学、气候学、大气物理、大气化学和全球变化 等众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而且大气科学也从简单的定性描述演变为一种可以精 确进行数值计算、数值模拟的科学,并且可以较准确的预报预测未来几天甚至十 几天以上的天气气候变化。大气科学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变得越来越关系密切。因此,面向大气科学类各专业学生开设全面介绍现代大气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 特点、学科分支、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课程——《现代大气科 学导论》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大气科学是一门研究大气的各种现象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学问,也可称作气 象学.它是地球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分支学科主要有大气测探 ,气候学,大气物理学,大气化学,人工影响天气,应用气象学等。作为具有介绍性、引导性及提高学生专业兴趣等性质的专业课程,该课程的 教学目的、教学重点与采用的教学方式与措施手段,具有与其他专业课程明显不 同的特点。在课程设置之前,我们已经认识到设置这门课程的必要性。了解大气 科学专业学习的特点,了解专业研究和应用领域,开阔专业视野,增加学好专业 基础性课程的认识,激发专业学习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结合“ 导论”的教学内容,我们首先介绍大气科学专业是理科专业,本专业的学习方式 前后关联程度大,需要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才能为将来的专业课程学习提供坚 实的基础。对于大气科学的社会需求来说,一个明显的需求是要为社会提供较为 准确的天气预报服务和气候变化预测服务。大气科学的研究对象──地球大气,无论它的组分,它的结构,还是它的 运动,都存在着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两个方面。这正是大气科学研究复杂性的一面。天气变化、气候异常以及大气质量变化同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休戚相关,正确 的天气预报、气候预测以及改善大气污染情况对人们具有极大的迫切性,这正是 大气科学研究为人类紧迫所需的应用性的一面。这种艰巨而有意义的科学事业不 断吸引着人们去探索地球大气的奥秘。
大气科学导论小结 2010 年 11 月27 日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大气科学一班王智超 20102301035 研究大气的结构、组成、物理现象、化学反应、运动规律,以及如何运用 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一门学科。地球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对象主要是覆 盖地球的大气圈,以及太阳系其他行星的大气。地球大气的运动非常复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以及自转轴的倾斜,产生了地 球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以及赤道热、两极冷的规律。海陆和地貌的不均匀分布,导致地表温度呈现出非带状的不均匀分布。大气的温度、压力和密度之间有密切 的关系。大气压力的不均匀会导致大气的运动,大气的运动又会引起气压场的重 新调整。大气的水平辐合和辐散运动会引起大气在铅直方向上的上升和下沉运动。大气通过多种运动形式进行水平和铅直方向的物质和能量传输和转换。由于影响 大气运动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许多不确定性,导致大气运动呈现出既有规律 性又有随机性的特征。大气科学的主要分支学科有: 大气探测、气候学、天气学、动力气象学、大气物理学、大气化学、人工影响天气、应用气象学等。想了解大气状况首先要气象观测,而气象观测的基础就是获得气象数据,像 温度,气质压,湿度压,风速,风向等最基本的气象参数。因此,我国发送了一 系列的风云系气象卫星,可分为极轨气象卫星和静止气象卫星两种。它们一般高 可靠,长寿命,业务化,通过遥感技术工作,具有大范围,全球均匀一体的观测 能力,具有多要素多圈层综合观测能力,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特点,及全天候,三 维观测手段等,可探测海洋,陆地,地质地理等等。除了卫星探测以外还有雷达 探测,我国已建成 156 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每 6 秒观测一次从而有效地监 控灾害性天气。其次是要对天气的预报,气象的预测。这也是气象工作的核心。随着计算机 技术的发展,数值天气预报技术的改进,卫星提供更好的资料,数值天气预报越 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像欧洲的 ECMWF,美国的 NCEP,NCAA,NCAR,国际的 NMSS 等 等。2003 年重庆井喷事故的安全保障,2004 年 9 月份“伊莉莎尔”飓风在北大 西洋生成,预报它 3-5 天的移动路径,2009 年 8 月份台风“莫拉克”在我国大 陆福建霞浦县登陆后的途径等等就是通过数值天气预报来完成的。估计在不久的 将来数值天气预报 1-3 天便就可获得数据,并且会越来越精细化。数据天气预报 主要是考虑的影响因子较全面,预报较准确,较客观,定量,作出的预报快捷全 面,及时,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对资料的分析可以通过数值模式像全球大气 大气科学导论小结 2010 年 11 月 27 日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大气科学一班王智超 20102301035 环流(AGCM),全球海洋(OGCM);气候模式(一般是海气耦合方案);中,长期 天气预报(海气耦合);短期天气预报;中小尺度天气预报;专业预报„它已经 广泛应用于气象预报,气候预报测和研究,环境变化和预测研究等领域了.最后一点,也就是申双和教授所讲的,气象工作的重点就是服务于国家经济 发展,人们生活,国家的安全。应用气象学是研究不同行业与气象条件的相互关 系及其规律以及有关行业与公共服务对气象条件要求和反映的学科专业总称。它 主要包括农业气象,城市气象,资源气象,交通气象,健康气象,以及气象防灾 减灾。像气象能源就是由气象要素产生的能源统称,它具有可再生,自然性,清洁 性,资源丰富等特点.它的主要特点交叉学科,应用学科,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先 进的科学技术的运用,不可替代性,承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家的粮食安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气象侯变化应对。以上是我对 大气科学以及大气科学这门专业的认识。现在很多国家气象站都实现了自动化,我国也逐步由人工观测过渡到自动化遥感观测; 从单一的大气圈探测到气候系统 观测;从国外进口设备到自主研发,所以观测系统的重点任务对人才的需求也越 来越苛刻了(观测站网的科学设计需要掌握大气探测学,天气学,气候学;观测 资料质量评估和控制需要大气探测学,统计学和遥感学知识;观测系统自动化和 和集体化需要大气探测,大气学原理„),在大学的四年里我会以此为目标努力 学好各门有用的功课,打好基础,学好专业知识。在学生只有中学知识的基础上,传授专业内容和思想,需要合理的组织内容,并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上,“导论”课程尽可能全面的介绍与大气科 学密切相关的专业领域。从大气探测,气象要素分布,大气物理现象、天气系统、天气季节变化特点与原因,气候变化,气象灾害特别是海洋气象灾害(如台风、海雾、全球变暖等),大气污染和大气环境,大尺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等。专业 领域介绍的广泛与某些热点问题的适当深入讲学与讨论并重,既不流于肤浅,也 避免艰深专业内容的不容易理解。1.描述现象采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尽量贴近生活,文理结合,但对现象中蕴 含的变化规律、物理意义和变化机理尽量作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学习的 印象。大气科学导论小结 2010 年 11 月 27 日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大气科学一班王智超 201023010352.紧密结合本学科的热点和前缘学术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如对近年来台风结构变化的特点和变化特点进行介绍。台风的双眼结构,回旋曲 折的路径,台风卡特琳娜对美国新奥尔良的袭击,台风移动到近海,在登陆前中 心强度加强等等现象;日本海上极地低压的演变、结构特征,与台风的相似和区 别,发生原因及变化规律等等前缘领域的问题,在讲解中通过利用动画等多媒体 手段,形象连续的画面变化,结合深刻的科学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了解和探 索未知的热情。安排这种讲座的教学形式很好,可以让我们对大气科学这门专业感兴趣。要 达到掌握天气变化规律,并根据天气变化规律提供预报和预测需要理解天气系统 和气候系统的结构和相互影响,需要大规模的数值计算,需要世界视角的科学合 作和交流,需要熟练的计算机应用和操作能力。老师上课说的有时候太专业化,对于没有这方面基础的同学,对于卫星云图,雷达测控等专业知识不了解,直接 生搬硬套,我们无法理解从而提不起兴趣。我觉得内容应该多加点实用的,多于 同学互动的那种知识像看天气图之类的。翁笃明教授讲的就比较好。他给我们介 绍了气象图以及天气变化的预测方面。另外最后一次给我们上课的老师说的很好,他用我们身边的事例和专业知识相联系,我们既能听懂和感兴趣,又对专业知识 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大二的专业课有更好的发展。最后,大气科学是一门非常重 要的学科,也是我们今后四年要好好学习的专业知识,所以我们一定会拿出百分 之百的热情和精力去学好大气导论,为之后的专业课做好准备。大气一班 王智超 20102301035 大气科学导论小结 2010 年 11 月 27 日
第二篇:大气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大气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7090
1一、培养目标: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大气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大气物理、大气环境、大气探测、气象学、气候学、应用气象及相关学科从事科研、教学、科技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大气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科学思维与科学实验(包括野外实习和室内实验)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具有进行大气科学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进行理论分析、数据处理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较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
二、基本要求:
1、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初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实干创新、热爱劳动、勇于实践,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事业心和责任感。
2、掌握系统的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扎实的大气科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进行大气探测的技术和分析的基本方法;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了解国家科技发展、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了解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发展的理论前沿和最新发展动态;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
3、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方面的知识,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心健康,达到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4、有正确的审美观和一定的文学、艺术欣赏水平。
三、学制:
基本学制四年,学习期限3-8年。
四、主干学科:
大气科学、环境科学。
五、主要课程:
大气科学概论、大气物理、大气探测学、天气学原理、动力气象学、气候学等。
六、教学计划安排:
1、各学年教学活动时间安排:(见附表一)
2、课程设置和安排:(见附表二)
3、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见附表三)
七、创新实践学分要求:
创新实践最低要求学分为8学分,其中社会实践3学分。创新实践学分由科研学分、技能学分和实践学分三部分构成,学生可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科技文化活动、学科竞赛、发表学术论文、研制出实用产品或取得专利等方式获得。
附表
一、各学期教学活动时间安排
备注:
1.每学期的实际周数视具体情况而定;
2.一般每学年寒假4周,暑假7周(最后一学年不安排暑假); 3.社会实践安排在每学年暑假进行;
4.公益劳动(1周)安排在第二、三学期,由学校统筹安排,公益劳动不占课内学时。
续附表
二、选 修 课 课 程 设 置
附表
三、实践性教学环节
注1:本科思政实践课累积58学时计2个学分,拟在一至五学期进行。一至四学期安排外出在实习基地参观,四至五学期重点指导撰写思政实践调研报告。注2:“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36/2)作为全校公选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
第三篇:中国科学院及工程院院士名单(大气科学方面)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气方面的非气象局部门的院士)
1.巢纪平
气象学家 1932年10月19日生于江苏无锡。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名誉主任、研究员。
2.符淙斌
气候学家 1939年10月14日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1967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毕业。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黄荣辉
气象学家 1942年8月17日生于福建惠安。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1968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83年获日本东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4.李崇银
气象学家 1940年4月15日生于四川达县。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5.吕达仁
吕达仁,大气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40年生于上海市。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66年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6.穆穆
大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54年8月生于安徽省定远县,籍贯安徽定远。1978年毕业于安徽大学数学系,1982年获该校应用数学硕士学位,1985年在复旦大学数学系获得应用数学博士学位。
7.吴国雄
大气动力学和气候动力学家 1943年3月20日生于广东潮阳。1966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1983年获英国伦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8.伍荣生
大气科学家 1934年1月17日生于浙江瑞安。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9.曾庆存
气象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家 1935年5月4日生于广东阳江。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1年获苏联科学院数理科学副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相关领域)
1.陈俊勇
大地测量学家 1933年5月16日生于上海,籍贯浙江宁波。1960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1981年获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科学技术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陈运泰
地球物理学家 1940年8月10日生于福建厦门,籍贯广东潮阳。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院院长、教授。曾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地震学会理事长。
3.丁仲礼
丁仲礼,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57年生于浙江省嵊县。1982年在浙江大学获地球化学学士学位,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获第四纪地质与古气候博士学位。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4.李德仁
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 1939年12月31日生于江苏泰县,籍贯江苏镇江丹徒。1963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航测系,1981年获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硕士学位。
5.李小文
遥感、地理学家 1947年3月2日生于四川自贡,籍贯安徽贵池。1968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1985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地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6.刘振兴
空间物理学家 1929年9月14日生于山东昌乐。195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1961年获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副博士学位。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
7.欧阳自远
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 1935年10月9日生于江西吉安,籍贯江西上饶。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61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8.陶澍
环境地理学家。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1950年8月生于上海,籍贯江苏无锡。197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1981年、1984年在美国堪萨斯大学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9.童庆禧
遥感学家 1935年10月21日生于湖北武汉。1961年毕业于苏联敖德萨水文气象学院。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10.涂传诒
空间物理学家 1940年7月24日生于北京。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11.王水
空间物理学家 1942年4月12日生于江苏南京。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2.魏奉思
魏奉思,空间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1941年生于四川省绵阳市。1963年8月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
附:地学部院士名单
·安芷生
·常印佛
·巢纪平
·陈俊勇
·陈梦熊
·陈
旭
·陈
颙
·陈运泰
·程国栋
·丑纪范
·戴金星
·邓起东
·丁国瑜
·丁仲礼
·冯士筰
·符淙斌
·傅家谟
·高
俊
·顾知微
·郭令智
·侯仁之
·胡敦欣
·黄荣辉
·贾承造
·金振民
·李崇银
·李德仁
·李德生
·李吉均
·李曙光
·李廷栋
·李小文
·林学钰
·刘宝珺
·刘昌明
·刘光鼎
·刘嘉麒
·刘振兴
·陆大道
·吕达仁
·马
瑾
·马在田
·马宗晋
·莫宣学
·穆
穆
·欧阳自远 ·秦大河
·秦蕴珊
·邱占祥
·任纪舜
·戎嘉余
·沈其韩
·石耀霖
·苏纪兰
·孙鸿烈
·孙
枢
·陶诗言
·陶
澍
·滕吉文
·田在艺
·童庆禧
·涂传诒
·汪集旸
·汪品先
·王德滋
·王
水
·王铁冠
·王
颖
·魏奉思
·文圣常
·吴国雄
·吴新智
·伍荣生
·肖序常
·谢学锦
·徐冠华
·徐世浙
·许厚泽
·许志琴
·薛禹群 ·杨文采
·杨元喜
·姚檀栋
·姚振兴
·叶大年
·叶笃正
·叶嘉安
·殷鸿福
·於崇文
·袁道先
·曾庆存
·曾融生
·翟明国
·张
经
·赵柏林
·郑永飞
·周志炎
度
周秀骥
·翟裕生 ·张本仁 ·张国伟 ·张弥曼 ·张彭熹 ·张宗祜 ·赵鹏大 ·赵其国 ·郑 ·钟大赉 ·周卫健 · ·朱日祥 ·朱显谟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和轻纺学部的气象相关专业院士)
1.丁德文
丁德文1941.2出生。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65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应用物理专业)。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暨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名誉主任暨所长、中国工程院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我国寒区工程热工领域的奠基者。
2.方国洪
生于1939年,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56年毕业于瑞安中学。温州瑞安市人,海洋物理学家,我国海洋潮汐学主要开拓者。长期从事海洋潮汐和海洋环流等领域研究,在海洋环境分析、模拟、预报和动力学研究多个领域做出显著贡献。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3.郝吉明
生于1946年8月。环境工程专家。出生于山东省梁山县。1984年毕业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在酸雨控制规划方面取得的成果,为确定我国酸雨防治对策起了主导作用。
4.侯立安
1957年8月出生,1976年2月入伍,中国工程院院士,文职少将,二炮工程设计院的高级工程师。2009年12月当选为中国中国工程院院士。致力于密闭空间环境工程领域的科研和技术管理工作,对推动我国环保行业及导弹阵地环境保护事业的技术起步做出了富含创造性的重要成就。
5.潘德炉
1945.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海洋遥感专家、《海洋学报》主编、国际海洋水色遥感专家组成员。1968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曾在加拿大、德国、日本、韩国等从事海洋遥感研究。在海洋水色遥感大气校正、反演模式和应用技术,以及遥感卫星应用效果模拟仿真理论、系统建立和应用等方面研究中有创造性成就和突出贡献。
6.任阵海
1932.11出生,大气环境科学专家。出生于河北省大名县,原籍河南新乡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国家环保总局气候影响研究中心总工。创造性地解决建立适宜模型、发展探测技术、获取综合参数等关键问题,国内最早组织大气环境航测着重边界层中、下层包括市区内和区域性研究,最早组织大气颗粒物沉降速度测量和SO2转化率实验,填补学科空白。建立大气环境容量理论,解决了环境规划、控制的难点,应用于多个区域性经济与环境的调控对策;首次揭示我国与跨国大气输送宏观规律;创立大气环境资源背景场;主持气候变化对我国环境影响研究,向联合国提交国家报告。利用卫星资料研究陆面生态变化,参加沙尘暴研究。7.唐孝炎
女,1932年10月出生,环境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系教授,并担任UNEP臭氧层损耗环境影响评估组共同主席,北京市人民政府科学顾问等。自1972年起开创了我国大气环境化学领域的系统研究和教学。在大气环境重要领域:臭氧、光化学烟雾、酸雨,以及气溶胶化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是我国大气环境化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8.袁业立
1938年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1982年美国北卡罗来那州立大学获博士学位国际海洋研究委员会海波数值模拟工作组成员、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常务理事、我国海洋遥感学会理事长。在海洋环流、波浪理论、海洋遥感、海洋数值模拟诸方面多有建树。
附:环境和轻纺学部院士名单
蔡道基
陈克复
陈联寿
丁德文
丁一汇
方国洪
顾夏声
郝吉明 侯保荣
侯立安
季国标
蒋士成金鉴明
金翔龙
李泽椿
刘鸿亮 伦世仪
梅自强
孟
伟
潘德炉
庞国芳
钱
易
曲久辉
任阵海 石
碧
孙宝国
孙晋良
孙铁珩
汤鸿霄
唐孝炎
王文兴
魏复盛 许健民
徐祥德
姚
穆
郁铭芳
袁业立
张全兴
张
懿
周国泰 周翔
朱尊权
第四篇:初二科学大气压强4节教案
第一节 大气层
地球周围被一层很厚的空气包围着,它一直延伸到3000千米的高空(主要集中在1000千米的高度)。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空气也叫大气。
一、大气的重要性 质等。
大气的作用(重要性):
(1)保护地球。如:避免流星的袭击。
(2)大气中的各种气体,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举例:氧气进行生命活动必需的;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3)臭氧层能保护地面上的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4)水蒸气能成云致雨。
思考: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没有天气变化,没有声音,易受陨石的侵袭,温度较差增大等
二、大气的温度
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
(1)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
(2)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趋势(想一想为什么?太阳辐射强)。
(3)在0-12千米、55-85千米之间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4)在12-55千米之间,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升高。
问:下列大气高度范围内,随高度的增加气温反而呈下降的是:。
①0-12千米;②12-55千米;③55-85千米;④85千米之外。
思考:哈勃望远镜的外面为什么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高层大气温度高、太阳辐射强,银白色的金属外壳可以反射热的辐射,避免高温下外壳熔化。
三、大气的分层
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可以把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即:
对流层(0-17千米)平流层(17-50千米)中间层(50-80千米)
暖层(80-500千米)外层(500千米以上)
1000千米以上,大气变得十分稀薄,密度很小,5000千米以外,大气已接近真空,外层就是地球大气与宇宙间的过渡层。
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
四、对流层
1、概念: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
2、特点:
(1)在两极和赤道地区的厚度不同:两极厚度约8千米,在赤道增大到17-18千米(赤道纬度为0°,两极的纬度为90°)。
(2)对流层集中了地球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3)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空气的垂直运动)。
思考:对流是怎样形成的?----受热处液体或空气上升,两侧温度低的地方液体或空气下沉。对流层的温度特点,对形成对流有利吗?----它的温度特点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有
大气组成成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臭氧、水蒸气以及悬浮在其中的固体杂利于对流的形成。
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雪、和雷电等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对流层的各种天气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行为,对流层是大气层中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补充:平流层:
1、臭氧集中在这一层中
2、随着高度的上升气温升高
3、空气的运动主要是平流(水平)运动,利于飞机飞行。同步练习: 1.大气主要集中在地面以上___________左右的高度内。
2.大气温度在___________方向上的变化是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
3.对流层集中了地球___________的大气质量和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是有强烈的___________运动。
4.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___________层,在___________千米以上的高度,大气密度已变得非常小。大气对地球的作用很大,它好像地球的___________,它可以保护地球的“体温”。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B.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可以把地球大气层分成5层 C.对流层集中了地球大气主要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所以也最厚 D.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不利 6.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下列现象仍然存在的是()。A.狂风暴雨 B.雷电交加 C.火山喷发 D.碧海蓝天 7.大气的作用是()。
A.是地球的外衣,保护地球 B.大气中的各种气体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 C.吸收绝大部分的紫外线,保护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D.以上各项都是 8.飞机在大气中飞行主要是在平流层而不是在对流层是因为()。A.平流层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而且空气流动平稳 B.平流层距地面最低,有利于飞机的飞行 C.对流层的温度太高了,飞机承受不了
D.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会影响飞机的飞行
第二节 天气和气温
一、天气是什么 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下列词语不属于描述天气的是
1、阴转多云;
2、和风细雨;
3、雷电交加;
4、小雨加雪;
5、终年高温;
6、四季如春
二、气温
1.气温的含义:空气的温度叫气温。描述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
2.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
【分类】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金属温度计等;普通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
3.气温度量单位:摄氏度(℃)思考:一般把温度计放在一个漆成白色的百叶箱里,为什么? 1)百叶箱内的气温比箱外低;
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比较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大概出现在什么时间?为什么?----一般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与太阳辐射和大地散热有关
4.气温与人类生活和其它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
例如:①人类的生产方面:春播、夏收;冬季作物的防冻;农作物有各自最适宜的生长温度;
②人类的生活方面:空调、暖气;避暑疗养;
③生物的行为:狗在高温时的表现;蛇的冬眠、蛙的产卵等。基础练习:
1. 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叫天气。2.天气由许多要素组成的,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还包括、、和 等。
3.气象观测中,用到的温度计类型有、、。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测气温的主要原因是百叶箱内气温波动(大或小)。4.一般一天最高气温出现在,最低气温出现在。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约为。我国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最低气温出现在。
大气的压强
1.定义
大气压: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2.马德保半球实验说明了。大气压的大小可以用 或 行测量。大气压的大小跟大气的 直接相关,所以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压反而。附:生活中可证明大气压存在的现象:吞蛋实验、覆杯实验、胶头滴管、吸管、挂钩、吊瓶静脉注射等。3.大小
标准大气压的大小为,相当于 厘米汞柱产生的压强。若某人的拇指甲的面积为1厘米2,则此人拇指甲受到大气给它的压为 牛。
4.如图:托里拆利实验中,最后水银柱的高度如图所示,此时大气气压的大小 为 帕,把玻璃管略向右转则会发现水银柱会(变长、不变、变 短)。若玻璃管上端突然打个小洞,你估计会出现的现象是。5.测量:水银气压计和空盒气压计
6.气体或液体的流速越大,其产生的压强就越。如:人要站在火车安全线以外。
7.下列生活现象中没用到大气压的是:。①饮料吸入口中;②用滴管取液体;③气球升空;④塑料挂钩吸在壁上。
大气压和人类生活
1.大气压对天气影响:
a.同一高度、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不同时间的大气压不一定相同
b.高压区(气流下降、天气晴朗、空气干燥)、低压区(气流上升、天空多云、阴雨天气)。c.高气压中心的空气 流动,天气多,低气压区中心的空气,天气多。2.大气压对液体沸点影响:
气压增大,液体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液体沸点降低(实例:高原上饭难煮熟等)。
【例】压力锅就是利用 的原理制成的。3.生活用品与大气压:
真空压缩保存袋、吸尘器、离心水泵
【例】下列生活用品或生产工具利用到大气压的是:
①真空保存袋;②吸尘器;③高压锅;④离心式水泵;⑤针筒吸药液。4.大气压对人体影响: a.高山反应
b.拔火罐原理
c.飞机在高空飞行时,机舱内必须进行增压
d.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时必须穿上加压的宇航服。同步练习:
1、下列哪一事例可以说明大气压的存在()A.用吸管吸牛奶 B.棒冰融化 C.手握橡皮圈发生形变 D.水往低处流
2、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是()A、堵上茶壶盖上的小孔,茶壶里的水不容 易被倒出来 B、用吸管能从汽水瓶中把汽水吸入口中 C、用抽气机抽出灯泡中的空气
D、医生提起针管里的活塞,使药液通过针头进入针管
3、今年5月8日,“祥云”火炬成功登上“世界第三极”——珠穆朗玛峰,成为奥运火炬传递史上的一大创举。下列哪项不属于和火炬在登顶时需要克服的困难()A.气温低 B.气压低 C.重力小 D.氧气少 4、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贯通,引发了西藏旅游热,许多游客刚到达西藏时会出现头晕、头痛、耳鸣,甚至恶心、呕吐等高原反应,其主要原因是 ①高原上气温偏低
②高原上缺氧 ③高原上气压偏低 ④高原上人体能量消耗过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三枚大头针插在水平台上,上放一枚硬币,紧贴硬币上表面使劲吹气,发现硬币被抛起来了。这是因为流体的压强与 有关,吹气使硬币上方空气的压强_ _。
6、在五一游艺晚会上,陈思同学演示了如图示的实验,排在一条线上的三个碗,中间碗内放一个乒乓球,当用小管向球斜上方吹气,乒乓球将()A、仍静止 B、运动到左碗 C、运动到右碗 D、无法确定
7、、当飞机起飞时,耳膜会产生一种不舒适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8、高压锅煮牛肉,牛肉容易烂,其原因是()A.高压锅压力较大,牛肉被压烂
B.高压锅内水温较高,牛肉在高温下易煮烂 C.高压锅内压强较大,牛肉易膨胀煮烂 D.以上说法都不对
9、在制药时,为了从溶液中提取抗菌素,要用加热的方法使水沸腾而除去水分,但抗菌素不能在超过80℃的温度下提取,能够采取的措施是()A、增加容器内的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80℃ B、降低容器内的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80℃ C、缩短加热沸腾的时间 D、用微火加热使其沸腾 强化训练:
一 填空
1.做托里拆利实验时,用一根长约1米、一端开口的玻璃管,充满水银后,将开口堵住倒插于水银槽内,则管中的水银液面会下降,降到一定高度时水银柱将。如果将玻璃管倾斜,管中水银柱的长度将,但水银柱液面所在的高度将。若用粗一点或细一点的玻璃管作这个实验,水银柱的高度将
,这是因为在一定条件下,同一地区的大气压强,如果管顶破一小洞,管内水银将。
2.大气压是由于 而产生的,大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随着海拔的升高,大气压强将
;随着海拔的降低,大气压强将。液体的沸点随大气压强的降低而。
3.在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装入一段长10厘米的水银,如果大气压强为75厘米水银柱高,在图所示的三种放置情况下,管中封闭气体的压强:甲是 厘米汞柱高,乙是 厘米汞柱高,丙是 厘米汞柱高。
4.用水把两块平行的玻璃板之间的空气排开后,沿垂直玻璃板方向把它们分开,必须沿垂直玻璃板方向作用很大的力,这是由于 作用,两块玻璃越大,分开它们时的作用力。
5.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减小时,体积增大时。
二 选择
1.有关大气压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大气压强等于760厘米水银柱高
B.大气压强的值在不同的地方是不同的C.同一地方的大气压的值总是不会发生变化的D.大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大
2.地球上大气压的存在是众人皆知的事实,但不是任何现象都能证实的,也不是各种运动都能证明大气压的存在。下面的几种说法中不能证明的是: [ ]
A.活塞式抽水机的抽水过程 B.离心式水泵的抽水过程
C.钢笔吸墨水 D.车辆的行驶
3.测量大气压强可以采用一端封闭的玻璃管进行。如果测量时是通过在管中注入水进行的,则管的长度应是 [ ]
A.1米左右
B.0.76米就可以了
C.与管的粗细无关,小于10米即可
D.管长大于10米
4.一个杯子的口径为10厘米,装满水后用硬纸板盖好,然后倒过来水并没把纸板压下,其原因是 [ ]
A.水对纸板的粘结作用力造成的
B.杯口对板的粘力造成的
C.大气对板的向上压力大于杯中水的重力
D.上面的说法都不正确 5.关于大气压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气压计由山下到山顶,示数增大
B.晴天变雨天,气压计示数变大
C.一天中,在同一地区任何时间所测的大气压的大小相同
D.冬天比夏天气压计的示数增大。6.有一种用塑料或橡皮制造的挂衣钩,中间是一个空的“皮碗”,如图所示,可以把它按在光滑的墙或玻璃上,在钩上再挂上几件衣服也不会掉下来,这是因为 [ ]
A.墙对它有吸力
B.玻璃对它有吸力
C.衣钉对墙或玻璃有附着力
D.大气压的作用
7.水银曲管气压计的构造如图所示,被封闭的一端是真空的,开口的一端 与大气相通。根据图中所示的数据,这时大气压强为 [ ]
A.90厘米水银柱高
B.75厘米水银柱高
C.85厘米水银柱高
D.难以读出,因无刻度
三 计算
1.塑料挂衣钩的塑料帽的直径是4.2厘米,计算大气压作用在这塑料帽上的压力多大?(设大气压为1个标准大气压,并且塑料帽完全密贴在玻璃上)2.潜水员在海水中,潜入20米深处的水下时,他所承受的压强是多少?(大气压强为76厘米汞柱,海水密度为1.03×103千克/米3)
3.大气压强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规律是,大约每升高12米,大气压强降低1毫米汞柱高。某气压计在山脚下,测得大气压强为750毫米汞柱高,已知该山的高度为1236米,则在山顶上气压计的示数为多少?合多少帕斯卡?
4.飞机在空中飞行时,测得所受的大气压是700毫米汞柱,若地面的大气压760毫米汞柱,问飞机的飞行高度是多少?
第五篇:2009届大气科学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题目
2009届大气科学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题目 1.2012年7月16日长江流域暴雨的卫星云图和天气资料及物理量的综合分析 2.2012年7月21日北京暴雨的卫星云图和天气资料及物理量的综合分析 3.2012年7月华北地区冰雹的卫星云图和天气资料及物理量的综合分析 4.2010年华南地区暴雨的卫星云图和天气资料及物理量的综合分析 5.2010年梅雨期间暴雨的卫星云图、雷达和天气资料及物理量的综合分析
6.2012年7月双台风的云系和天气资料及物理量的分析
7.2011年梅雨期间暴雨的卫星云图、雷达和天气资料及物理量的综合分析
8.2009年梅雨期间暴雨的卫星云图、雷达和天气资料及物理量的综合分析
9.2007年梅雨期间暴雨的卫星云图、雷达和天气资料及物理量的综合分析
10.2012年4月间华南冰雹形成的卫星云图分析
11.利用水汽图分析及物理量华北冷涡对流云的发生和发展 12.利用水汽图分析及物理量华南地区对流云的发生和发展 13.夏季青藏高原涡旋对流云系的形成、发展过程分析
14.初夏季节江淮地区强对流冰雹云系卫星云图和天气资料及物理量的综合分析
15.东北冷涡雷暴发生发展的卫星云图和天气资料及物理量的综合分析 16.北方冷锋暴雨卫星云图和天气资料及物理量的综合分析
17.副热带高压西北侧暴雨卫星云图和天气资料及物理量的综合分析 18.2011年夏季西北暴雨的卫星云图、雷达和天气资料及物理量的综合分析
19.2010年四川冰雹形成的卫星云图、雷达和天气资料及物理量的综合分析
20.2011年华南地区暴雨的卫星云图和天气资料及物理量的综合分析 21.江淮气旋性暴雨的卫星云图、雷达和天气资料及物理量的综合分析 22.华北冬季雾的形成的卫星云图和天气资料及物理量的综合分析 23.江淮冬季雾的形成的卫星云图和天气资料及物理量的综合分析 24.副热带高压进退的卫星云图和天气资料及物理量的综合分析
25.副热带高压进退与降水雨带的变化的卫星云图和天气资料及物理量的综合分析
26.副热带高压内云系的卫星云图分析
27.局地地形对强对流云系发生的星云图和天气资料及物理量的综合分析 28.京津地区一次强暴雨的卫星云图和天气资料及物理量的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