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军地协调联动机制建1

时间:2019-05-13 16:09: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军地协调联动机制建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军地协调联动机制建1》。

第一篇: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军地协调联动机制建1

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军地协调联动机制建设

军队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具有重要作用。2005年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颁布的《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中就明确规定:“军队是抢险救灾的突击力量,执行国家赋予的抢险救灾任务是军队的重要使命。”任何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独立应对特大突发事件,特别是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都显得势单力孤。为了减轻次生灾害,打破灾害链,就要调动一切可资利用的社会资源,以临战的姿态去应对。国家和军队的应急动员能力,成为抢险抗灾胜利的重要保障。2008年南方部分地区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广大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公安民警都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发挥了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2009年年初胡锦涛主席就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军队要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勇于承担并积极完成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统筹抓好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

一、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军地协调联动机制现状

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是宪法和法律赋予武装力量的重要任务。《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下称《条例》)规定了军队参加抢险救灾主要担负的五项任务,即解救、转移或者疏散受困人员;保护重要目标安全;抢救、运送重要物资;参加道路(桥梁、隧道)抢修、海上搜救、核生化救援、疫情控制、医疗救护等专业抢险;排除或者控制其他危重险情、灾情。条例规定必要时,军队可以协助地方人民政府开展灾后重建等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八条明确规定当发生突发事件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由本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驻当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有关负责人组成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领导、协调本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开展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因此只有做好军地协调联动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军队在抢险救灾中的主力军的作用。

目前军地协调工作是政府主导。各级政府都积极与军队保持良好融洽的军地关系。地方政府会同驻军普遍建立了议军会、“双拥”工作联席会、军政座谈会等制度,积极帮助部队解决军事训练、基础设施建设、军人权益维护等方面的困难。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各地方政府积极探索建立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军地协调机制。

尽管军队与各级政府都积极探索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军地协调联动工作,并成功应对了冰雪灾害与汶川特大地震等特大突发事件,但仍存在不足。

一是突发事件发生后军地协调联动不顺畅。协调联动主要包括灾情信息共享、协调组织应对和联合出动三个层面。目前仅军地灾情信息共享方面就有待完善。造成灾情信息共享不畅的原因,一方面政府各部门多采用文件的传统方式报送军队,这种信息共享方式无法满足应急时限的需要,因此地方驻军感到地方政府各部门报送的灾情信息慢。另一方面由于部队系统的特点,使得很多部门感到与部队联系困难。这些都造成军地灾情信息共享不够快速及时。因此军地灾情信息共享的机制、内容、手段等亟待完善。

要保证联合抢险救灾的顺利实施,在灾情共享的前提下,军队和地方政府还需要建立突发事件的联合会商制度,当灾情发生后能联合制定应对方案,保证科学救灾。《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要求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时,当地人民政府应派出专业技术人员指导部队的抢险救灾行动,因此迫切需要军队和地方政府制定联合出动方案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

二是军地联合救灾抢险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军地联动的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条例》、《军队处置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条例,但还需要进一步制定关于军事力量非战争运用的条例或法规,如军队参加抢险救灾的原则、目标、任务、人员、训练等需要进一步做出详细规定。

三是军地抢险救灾保障需要加强。《条例》明确军队执行抢险救灾任务所需要的燃油,由执行抢险救灾任务的部队和当地人民政府共同组织保障。实际上军队出动应对的灾害往往是特大灾害,这时受灾地区政府已经因灾受到极大压力,再让灾区政府保障抢险救灾部队则实属不易。《条例》还提出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时,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提供必要的装备、物资、器材等保障,这就要求政府平时要自备一定数量的专业救灾装备,以便抢险救灾时给部队使用。

四是军队的抢险救灾能力有待提高。尽管军队刚刚初步构建了以抗洪抢险、地震灾害紧急救援、核化生应急救援、交通应急抢险和国际维和等专业部队为骨干,与公安、武警部队紧密配合,与国家和地方专业队伍相互衔接的兵种部队非战争军事行动力量体系。由于军队平时的训练内容与抢险救灾脱离,普遍存在抢险救灾专业化程度不够高、专业装备器材不足的问题。参加抢险救灾的部队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的镜头以往多是徒步、徒手,或是仅带着锹镐等简单劳动工具去救灾。这样的现状严重制约了部队抢险救灾的时效,更谈不上实施非军事化立体救援行动。

二、国外军队参与防灾救灾的做法

军事力量的非战争运用已成为各国军队的普遍做法。在近几年发生的特大自然灾害如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救援行动中,许多国家都派出了军地联合救援队,展现了各国的军地协调能力。

(一)联合国的军地应急协调机制

联合国非常重视军地协调机制。联合国分管人道主义救援的副秘书长约翰·霍尔姆斯评价军事与民事的救灾协调工作为“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

体制方面,联合国专门成立了军民协调办公室(简称UN—CMCoord),负责协调军队参加非战争的人道主义救援工作。联合国还成立国际搜救咨询团(INSARAG)负责建立各国救援队的标准工作体系,促进大灾发生后各国的国际救援队在现场开展有效救援。在特大灾害现场,赋予了联合国灾害评估与现场协调工作队(UNDAC)负责协调各国救援队的职能,包括在海关和机场设立接待中心、建立联合国现场协调中心、快速调查核实并与各方共享灾情信息、帮助受灾国向国际社会申请援助、指导各国救援队开展救援等工作。

机制方面,联合国应对特大灾害的军民协调主要涵盖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信息共享方面,包括军民之间信息共享、促进双方的日常沟通、共同确定制约因素、共同建立维护灾害早期预警系统等。二是联合规划方面,包括联合评估灾情,共同准备军队增援请求报告、联合确定会谈议题、联合起草协议、联合培训、共同推进能力建设、制定联合互助策略、建立军地相关部门对接机制等。三是协调行动方面,包括联合经费保障、人员与资源共享、联合行动、联合起草总结报告等。

法制方面,联合国出台了《在救灾中使用外国军事和民防资源准则》(即(奥斯陆准则》)、《在紧急复杂情况下使用军事和民防资源支持人道主义行动的准则》、《复杂紧急情况下的军民联合委员会准则》等一系列指南和文件,用来规范应急状态下正确使用军事资源。

预案方面,联合国制定了《联合国军民协调官现场工作手册》、《联合国灾害评估与现场协调工作队现场工作手册》、《国别指南》等。这些手册详细规定了军民现场协调的工作内容和操作流程,简单实用,可操作性极强,能起到让每位工作人员拿来即用的作用。

(二)北约的军地应急协调机制

近年来北约越来越重视参与人道主义救援任务。北约认为,在当今快速多变的世界里,成员国不仅受到恐怖分子威胁,也受到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的严重威胁。因此北约民事应急救援的目标是搜集、分析和共享信息以保证应急状态下最有效地使用民事资源。1998年北约成员国部长会议决定切实增强成员国之间的国际灾害救援领域合作。在体制上,北约在位于布鲁塞尔的总部成立了民事应急规划司(CEPD)和北约灾害应急协调中心(EADRCC)。该协调中心的主要职责是在欧洲一大西洋区域协调北约和成员国之间应对地震、洪水、森林火灾等25种灾害与灾难的应急处置。

在预案方面,制定了北约应急标准化程序,包括准备阶段、应急阶段、队伍出动阶段、队伍返回阶段、队伍撤回以后等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详细的操作程序,如与联合国灾害评估现场工作队的对接、跨越边境的步骤、执行任务中的信息报送流程等都规定得非常具体。2009年5月14日塔吉克斯坦遭受洪灾、2009年9月8日格鲁吉亚南部发生6.0级地震,上述两国政府都成功利用北约灾害应急协调中心的信息平台发送了紧急支援的请求。

在应急演练方面,北约强调贴近实战。如2009年9月5日至11日北约灾害应急协调中心和哈萨克斯坦联合举行了一次野外实战综合应急演练。演练场景假设9月6日下午6时17分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省发生8.9级地震,20万人受灾,灾区电力、饮水、通讯全部中断,通往灾区的桥梁发生坍塌。余震使山区发生泥石流。工厂由于受到破坏产生环境污染。灾区唯一的机场受到破坏,重型运输机无法降落。哈萨克斯坦政府请求国际援助。来自北约总部和成员国以及其他国际组织约l 000余人在野外参加了这次演练。

(三)欧洲国家的军地应急协调机制

欧洲国家建立了多个军地协调联动机制。2006年欧洲议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发展欧盟军地协调机制》。为了协调空军的民事行动,欧洲成立了军地协调联动机构(EUROCONTROL),由38个成员国组成。2009年7月EUROCONTROL正式发布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指导意见》。

欧盟及其27个成员国则是在应急管理体制上解决军地协调的问题。他们组建一个由部队和政府各部门联合办公、联合应急值守的专业应对突发事件的机构——民事保护部。该部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往往由总理授权,协调调度军队和政府各种资源开展应急处置。

为了加强欧盟成员国之间的联合应急行动,欧盟环境总司负责运行维护欧盟监测与信息中心(简称MIC),所有成员国都可以利用该技术平台发布预警和请求援助的信息,实现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和联动的目的。

(四)美国的军地应急协调机制

美国是因事建制的国家。为了进一步处理外国从冲突到重建的过渡,2004年美国在国务院成立了重建与安定协调办公室,实现了军地的联合行动、制定联合规划,其强大的协调能力使得可调用国防部的相关资金。美国军队还出台了《联合作战纲要》,明确规定抢险救灾行动在美国总统或国防部长的指令下在美国本土地区、美国在海外的领地或海外地区进行计划和实施,并详细规定了美国北方总部、南方总部或太平洋总部的职能划分,确保部队在24小时内迅速启动应急反应机制。美国军地协调联动经验是,做好军地协调的关键是建立常态的联系机制、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军地联合制定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在现场及时发现问题改进协调机制、鼓励联合提高救援能力等。

(五)俄罗斯的军地应急协调机制

俄罗斯走的是专业应急救援路线。突发事件应对主要由紧急情况部(简称EMERC0M)完成。紧急情况部主要由国家消防局、搜寻和救援局、民防部队和国家小型船只局四个基础部门组成。当突发事件升级需要调用大批军队时,可通过总理办公室请求获得国防部或内务部队的支持。

综合上述各国做法,国外军地协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外国军队普遍重视抢险救灾行动,非常重视与各非军方的合作。军队建立了专门的军地协调机构,以便加强军事机构与其他机构和地方当局间的联络与协调。

二是体制上走专业化应急救援的道路。一般由军队和政府若干部门联合组建专门的应急救援机构,如欧洲的民事保护机构、美国的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FEMA)、俄罗斯的紧急情况部(EMERC0M)等。平时建立了军地联合应急值守机制。

三是信息共享是军地协调联动的基础和重要环节。从目前情况看,国外建立了广泛、常态下的军地信息共享机制。

四是军地联合制定了战略发展规划、联合行动方案、应急保障措施,制定了可操作性极强的预案,明确了各方的职责与事权划分。

三、大力推进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军地协调联动机制建设

一是应着力解决应对突发事件的军地联动协调机制建设问题。应对突发事件的军地联动协调机制包括军地应急联席会议、军地灾情信息共享、军地联合指挥、军地联合应急值守、军地灾害联合会商、军地联合行动、军地综合保障、军地应急演练等各方面的制度和配套措施,逐步提高部队与地方政府之间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的联合指挥、科学行动、快速反应、兵力投送、专业保障等各种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

二是军队不仅与政府建立联动机制,还应主动与政府各部门、大专院校、志愿者组织等建立广泛联系。当前军队对非战争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职能得到加强。《条例》规定,在险情、灾情紧急的情况下,地方人民政府可以直接向驻军部队提出救助请求,但要说明险情或者灾情发生的种类、时间、地域、危害程度、已经采取的措施,以及需要使用的兵力、装备等情况。驻军部队应当按照规定立即实施救助,并向上级报告;如果驻军部队发现紧急险情、灾情也应当按照规定立即实施救助,并向上级报告。2006年颁布的《军队处置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处置军事冲突突发事件、协助地方维护社会稳定、参与处置重大恐怖破坏事件、参加地方抢险救灾、参与处置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是军队参加处置突发事件行动的基本任务。当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事发地的军队领导机关还可进行“先期处置”,即边处理边报告。这样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对人民生命财产、公共安全等造成的损失,也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需要。这就要求军队要主动与地震、地质、气象、卫生、民政等政府各部门,以及与共青团、红十字会等志愿者组织建立广泛的应急联动协调机制。

三是各级政府与军队联合组建军地协调办公室。当前专业与非专业救援队伍种类繁多。专业救援的的特点是专业性强,一专多能,一队多用,但是受到规模的限制。比如中国国际救援队在海内外名声远扬,成功参加了十余次海外救援,但是队员只有几百人,无法满足应对汶川这样大震巨灾的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和军队应增强军地协调功能,一个成功的经验就是政府及各部门与驻军、武警、公安、消防等联合组建一个常态化的军地协调办公室,平时开展军地联合应急值守,政府及各部门与各部队之间充分实现各种灾情预警信息的共享和互联互通。非常态下则自动转化为应急指挥机构,实现军地联合指挥,避免各级各类指挥部林立但相互沟通困难的局面。

作者简介:

卓力格图,湖北省地震局应急救援处处长,中国地震局现场工作队队员,联合国灾害评估与现场协调工作队(UNDAC)队员。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军地协调联动机制建设 军队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具有重要作用。2005年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颁布的《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中就明确规定:“军队是抢险救灾的突击力量,执行国家赋予的抢险救灾任务是军队的重要使命。”任何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独立应对特大突发事件,特别是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都显得势单力孤。为了减轻次生灾害,打破灾害链,就要调动一切可资利用的社会资源,以临战的姿态去应对。国家和军队的应急动员能力,成为抢险抗灾胜利的重要保障。2008年南方部分地区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广大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公安民警都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发挥了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2009年年初胡锦涛主席就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军队要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勇于承担并积极完成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统筹抓好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

一、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军地协调联动机制现状

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是宪法和法律赋予武装力量的重要任务。《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下称《条例》)规定了军队参加抢险救灾主要担负的五项任务,即解救、转移或者疏散受困人员;保护重要目标安全;抢救、运送重要物资;参加道路(桥梁、隧道)抢修、海上搜救、核生化救援、疫情控制、医疗救护等专业抢险;排除或者控制其他危重险情、灾情。条例规定必要时,军队可以协助地方人民政府开展灾后重建等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八条明确规定当发生突发事件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由本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驻当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有关负责人组成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领导、协调本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开展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因此只有做好军地协调联动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军队在抢险救灾中的主力军的作用。

目前军地协调工作是政府主导。各级政府都积极与军队保持良好融洽的军地关系。地方政府会同驻军普遍建立了议军会、“双拥”工作联席会、军政座谈会等制度,积极帮助部队解决军事训练、基础设施建设、军人权益维护等方面的困难。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各地方政府积极探索建立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军地协调机制。

尽管军队与各级政府都积极探索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军地协调联动工作,并成功应对了冰雪灾害与汶川特大地震等特大突发事件,但仍存在不足。

一是突发事件发生后军地协调联动不顺畅。协调联动主要包括灾情信息共享、协调组织应对和联合出动三个层面。目前仅军地灾情信息共享方面就有待完善。造成灾情信息共享不畅的原因,一方面政府各部门多采用文件的传统方式报送军队,这种信息共享方式无法满足应急时限的需要,因此地方驻军感到地方政府各部门报送的灾情信息慢。另一方面由于部队系统的特点,使得很多部门感到与部队联系困难。这些都造成军地灾情信息共享不够快速及时。因此军地灾情信息共享的机制、内容、手段等亟待完善。

要保证联合抢险救灾的顺利实施,在灾情共享的前提下,军队和地方政府还需要建立突发事件的联合会商制度,当灾情发生后能联合制定应对方案,保证科学救灾。《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要求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时,当地人民政府应派出专业技术人员指导部队的抢险救灾行动,因此迫切需要军队和地方政府制定联合出动方案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

二是军地联合救灾抢险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军地联动的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条例》、《军队处置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条例,但还需要进一步制定关于军事力量非战争运用的条例或法规,如军队参加抢险救灾的原则、目标、任务、人员、训练等需要进一步做出详细规定。

三是军地抢险救灾保障需要加强。《条例》明确军队执行抢险救灾任务所需要的燃油,由执行抢险救灾任务的部队和当地人民政府共同组织保障。实际上军队出动应对的灾害往往是特大灾害,这时受灾地区政府已经因灾受到极大压力,再让灾区政府保障抢险救灾部队则实属不易。《条例》还提出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时,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提供必要的装备、物资、器材等保障,这就要求政府平时要自备一定数量的专业救灾装备,以便抢险救灾时给部队使用。

四是军队的抢险救灾能力有待提高。尽管军队刚刚初步构建了以抗洪抢险、地震灾害紧急救援、核化生应急救援、交通应急抢险和国际维和等专业部队为骨干,与公安、武警部队紧密配合,与国家和地方专业队伍相互衔接的兵种部队非战争军事行动力量体系。由于军队平时的训练内容与抢险救灾脱离,普遍存在抢险救灾专业化程度不够高、专业装备器材不足的问题。参加抢险救灾的部队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的镜头以往多是徒步、徒手,或是仅带着锹镐等简单劳动工具去救灾。这样的现状严重制约了部队抢险救灾的时效,更谈不上实施非军事化立体救援行动。

二、国外军队参与防灾救灾的做法

军事力量的非战争运用已成为各国军队的普遍做法。在近几年发生的特大自然灾害如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救援行动中,许多国家都派出了军地联合救援队,展现了各国的军地协调能力。

(一)联合国的军地应急协调机制

联合国非常重视军地协调机制。联合国分管人道主义救援的副秘书长约翰·霍尔姆斯评价军事与民事的救灾协调工作为“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

体制方面,联合国专门成立了军民协调办公室(简称UN—CMCoord),负责协调军队参加非战争的人道主义救援工作。联合国还成立国际搜救咨询团(INSARAG)负责建立各国救援队的标准工作体系,促进大灾发生后各国的国际救援队在现场开展有效救援。在特大灾害现场,赋予了联合国灾害评估与现场协调工作队(UNDAC)负责协调各国救援队的职能,包括在海关和机场设立接待中心、建立联合国现场协调中心、快速调查核实并与各方共享灾情信息、帮助受灾国向国际社会申请援助、指导各国救援队开展救援等工作。

机制方面,联合国应对特大灾害的军民协调主要涵盖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信息共享方面,包括军民之间信息共享、促进双方的日常沟通、共同确定制约因素、共同建立维护灾害早期预警系统等。二是联合规划方面,包括联合评估灾情,共同准备军队增援请求报告、联合确定会谈议题、联合起草协议、联合培训、共同推进能力建设、制定联合互助策略、建立军地相关部门对接机制等。三是协调行动方面,包括联合经费保障、人员与资源共享、联合行动、联合起草总结报告等。

法制方面,联合国出台了《在救灾中使用外国军事和民防资源准则》(即(奥斯陆准则》)、《在紧急复杂情况下使用军事和民防资源支持人道主义行动的准则》、《复杂紧急情况下的军民联合委员会准则》等一系列指南和文件,用来规范应急状态下正确使用军事资源。

预案方面,联合国制定了《联合国军民协调官现场工作手册》、《联合国灾害评估与现场协调工作队现场工作手册》、《国别指南》等。这些手册详细规定了军民现场协调的工作内容和操作流程,简单实用,可操作性极强,能起到让每位工作人员拿来即用的作用。

(二)北约的军地应急协调机制

近年来北约越来越重视参与人道主义救援任务。北约认为,在当今快速多变的世界里,成员国不仅受到恐怖分子威胁,也受到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的严重威胁。因此北约民事应急救援的目标是搜集、分析和共享信息以保证应急状态下最有效地使用民事资源。1998年北约成员国部长会议决定切实增强成员国之间的国际灾害救援领域合作。在体制上,北约在位于布鲁塞尔的总部成立了民事应急规划司(CEPD)和北约灾害应急协调中心(EADRCC)。该协调中心的主要职责是在欧洲一大西洋区域协调北约和成员国之间应对地震、洪水、森林火灾等25种灾害与灾难的应急处置。

在预案方面,制定了北约应急标准化程序,包括准备阶段、应急阶段、队伍出动阶段、队伍返回阶段、队伍撤回以后等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详细的操作程序,如与联合国灾害评估现场工作队的对接、跨越边境的步骤、执行任务中的信息报送流程等都规定得非常具体。2009年5月14日塔吉克斯坦遭受洪灾、2009年9月8日格鲁吉亚南部发生6.0级地震,上述两国政府都成功利用北约灾害应急协调中心的信息平台发送了紧急支援的请求。

在应急演练方面,北约强调贴近实战。如2009年9月5日至11日北约灾害应急协调中心和哈萨克斯坦联合举行了一次野外实战综合应急演练。演练场景假设9月6日下午6时17分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省发生8.9级地震,20万人受灾,灾区电力、饮水、通讯全部中断,通往灾区的桥梁发生坍塌。余震使山区发生泥石流。工厂由于受到破坏产生环境污染。灾区唯一的机场受到破坏,重型运输机无法降落。哈萨克斯坦政府请求国际援助。来自北约总部和成员国以及其他国际组织约l 000余人在野外参加了这次演练。

(三)欧洲国家的军地应急协调机制

欧洲国家建立了多个军地协调联动机制。2006年欧洲议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发展欧盟军地协调机制》。为了协调空军的民事行动,欧洲成立了军地协调联动机构(EUROCONTROL),由38个成员国组成。2009年7月EUROCONTROL正式发布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指导意见》。

欧盟及其27个成员国则是在应急管理体制上解决军地协调的问题。他们组建一个由部队和政府各部门联合办公、联合应急值守的专业应对突发事件的机构——民事保护部。该部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往往由总理授权,协调调度军队和政府各种资源开展应急处置。

为了加强欧盟成员国之间的联合应急行动,欧盟环境总司负责运行维护欧盟监测与信息中心(简称MIC),所有成员国都可以利用该技术平台发布预警和请求援助的信息,实现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和联动的目的。

(四)美国的军地应急协调机制

美国是因事建制的国家。为了进一步处理外国从冲突到重建的过渡,2004年美国在国务院成立了重建与安定协调办公室,实现了军地的联合行动、制定联合规划,其强大的协调能力使得可调用国防部的相关资金。美国军队还出台了《联合作战纲要》,明确规定抢险救灾行动在美国总统或国防部长的指令下在美国本土地区、美国在海外的领地或海外地区进行计划和实施,并详细规定了美国北方总部、南方总部或太平洋总部的职能划分,确保部队在24小时内迅速启动应急反应机制。美国军地协调联动经验是,做好军地协调的关键是建立常态的联系机制、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军地联合制定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在现场及时发现问题改进协调机制、鼓励联合提高救援能力等。

(五)俄罗斯的军地应急协调机制

俄罗斯走的是专业应急救援路线。突发事件应对主要由紧急情况部(简称EMERC0M)完成。紧急情况部主要由国家消防局、搜寻和救援局、民防部队和国家小型船只局四个基础部门组成。当突发事件升级需要调用大批军队时,可通过总理办公室请求获得国防部或内务部队的支持。

综合上述各国做法,国外军地协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外国军队普遍重视抢险救灾行动,非常重视与各非军方的合作。军队建立了专门的军地协调机构,以便加强军事机构与其他机构和地方当局间的联络与协调。

二是体制上走专业化应急救援的道路。一般由军队和政府若干部门联合组建专门的应急救援机构,如欧洲的民事保护机构、美国的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FEMA)、俄罗斯的紧急情况部(EMERC0M)等。平时建立了军地联合应急值守机制。

三是信息共享是军地协调联动的基础和重要环节。从目前情况看,国外建立了广泛、常态下的军地信息共享机制。

四是军地联合制定了战略发展规划、联合行动方案、应急保障措施,制定了可操作性极强的预案,明确了各方的职责与事权划分。

三、大力推进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军地协调联动机制建设

一是应着力解决应对突发事件的军地联动协调机制建设问题。应对突发事件的军地联动协调机制包括军地应急联席会议、军地灾情信息共享、军地联合指挥、军地联合应急值守、军地灾害联合会商、军地联合行动、军地综合保障、军地应急演练等各方面的制度和配套措施,逐步提高部队与地方政府之间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的联合指挥、科学行动、快速反应、兵力投送、专业保障等各种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

二是军队不仅与政府建立联动机制,还应主动与政府各部门、大专院校、志愿者组织等建立广泛联系。当前军队对非战争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职能得到加强。《条例》规定,在险情、灾情紧急的情况下,地方人民政府可以直接向驻军部队提出救助请求,但要说明险情或者灾情发生的种类、时间、地域、危害程度、已经采取的措施,以及需要使用的兵力、装备等情况。驻军部队应当按照规定立即实施救助,并向上级报告;如果驻军部队发现紧急险情、灾情也应当按照规定立即实施救助,并向上级报告。2006年颁布的《军队处置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处置军事冲突突发事件、协助地方维护社会稳定、参与处置重大恐怖破坏事件、参加地方抢险救灾、参与处置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是军队参加处置突发事件行动的基本任务。当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事发地的军队领导机关还可进行“先期处置”,即边处理边报告。这样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对人民生命财产、公共安全等造成的损失,也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需要。这就要求军队要主动与地震、地质、气象、卫生、民政等政府各部门,以及与共青团、红十字会等志愿者组织建立广泛的应急联动协调机制。

三是各级政府与军队联合组建军地协调办公室。当前专业与非专业救援队伍种类繁多。专业救援的的特点是专业性强,一专多能,一队多用,但是受到规模的限制。比如中国国际救援队在海内外名声远扬,成功参加了十余次海外救援,但是队员只有几百人,无法满足应对汶川这样大震巨灾的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和军队应增强军地协调功能,一个成功的经验就是政府及各部门与驻军、武警、公安、消防等联合组建一个常态化的军地协调办公室,平时开展军地联合应急值守,政府及各部门与各部队之间充分实现各种灾情预警信息的共享和互联互通。非常态下则自动转化为应急指挥机构,实现军地联合指挥,避免各级各类指挥部林立但相互沟通困难的局面。

作者简介:

卓力格图,湖北省地震局应急救援处处长,中国地震局现场工作队队员,联合国灾害评估与现场协调工作队(UNDAC)队员。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军地协调联动机制建设 军队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具有重要作用。2005年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颁布的《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中就明确规定:“军队是抢险救灾的突击力量,执行国家赋予的抢险救灾任务是军队的重要使命。”任何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独立应对特大突发事件,特别是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都显得势单力孤。为了减轻次生灾害,打破灾害链,就要调动一切可资利用的社会资源,以临战的姿态去应对。国家和军队的应急动员能力,成为抢险抗灾胜利的重要保障。2008年南方部分地区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广大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公安民警都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发挥了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2009年年初胡锦涛主席就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军队要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勇于承担并积极完成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统筹抓好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

一、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军地协调联动机制现状

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是宪法和法律赋予武装力量的重要任务。《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下称《条例》)规定了军队参加抢险救灾主要担负的五项任务,即解救、转移或者疏散受困人员;保护重要目标安全;抢救、运送重要物资;参加道路(桥梁、隧道)抢修、海上搜救、核生化救援、疫情控制、医疗救护等专业抢险;排除或者控制其他危重险情、灾情。条例规定必要时,军队可以协助地方人民政府开展灾后重建等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八条明确规定当发生突发事件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由本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驻当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有关负责人组成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领导、协调本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开展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因此只有做好军地协调联动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军队在抢险救灾中的主力军的作用。

目前军地协调工作是政府主导。各级政府都积极与军队保持良好融洽的军地关系。地方政府会同驻军普遍建立了议军会、“双拥”工作联席会、军政座谈会等制度,积极帮助部队解决军事训练、基础设施建设、军人权益维护等方面的困难。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各地方政府积极探索建立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军地协调机制。

尽管军队与各级政府都积极探索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军地协调联动工作,并成功应对了冰雪灾害与汶川特大地震等特大突发事件,但仍存在不足。

一是突发事件发生后军地协调联动不顺畅。协调联动主要包括灾情信息共享、协调组织应对和联合出动三个层面。目前仅军地灾情信息共享方面就有待完善。造成灾情信息共享不畅的原因,一方面政府各部门多采用文件的传统方式报送军队,这种信息共享方式无法满足应急时限的需要,因此地方驻军感到地方政府各部门报送的灾情信息慢。另一方面由于部队系统的特点,使得很多部门感到与部队联系困难。这些都造成军地灾情信息共享不够快速及时。因此军地灾情信息共享的机制、内容、手段等亟待完善。

要保证联合抢险救灾的顺利实施,在灾情共享的前提下,军队和地方政府还需要建立突发事件的联合会商制度,当灾情发生后能联合制定应对方案,保证科学救灾。《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要求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时,当地人民政府应派出专业技术人员指导部队的抢险救灾行动,因此迫切需要军队和地方政府制定联合出动方案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

二是军地联合救灾抢险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军地联动的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条例》、《军队处置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条例,但还需要进一步制定关于军事力量非战争运用的条例或法规,如军队参加抢险救灾的原则、目标、任务、人员、训练等需要进一步做出详细规定。

三是军地抢险救灾保障需要加强。《条例》明确军队执行抢险救灾任务所需要的燃油,由执行抢险救灾任务的部队和当地人民政府共同组织保障。实际上军队出动应对的灾害往往是特大灾害,这时受灾地区政府已经因灾受到极大压力,再让灾区政府保障抢险救灾部队则实属不易。《条例》还提出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时,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提供必要的装备、物资、器材等保障,这就要求政府平时要自备一定数量的专业救灾装备,以便抢险救灾时给部队使用。

四是军队的抢险救灾能力有待提高。尽管军队刚刚初步构建了以抗洪抢险、地震灾害紧急救援、核化生应急救援、交通应急抢险和国际维和等专业部队为骨干,与公安、武警部队紧密配合,与国家和地方专业队伍相互衔接的兵种部队非战争军事行动力量体系。由于军队平时的训练内容与抢险救灾脱离,普遍存在抢险救灾专业化程度不够高、专业装备器材不足的问题。参加抢险救灾的部队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的镜头以往多是徒步、徒手,或是仅带着锹镐等简单劳动工具去救灾。这样的现状严重制约了部队抢险救灾的时效,更谈不上实施非军事化立体救援行动。

二、国外军队参与防灾救灾的做法

军事力量的非战争运用已成为各国军队的普遍做法。在近几年发生的特大自然灾害如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救援行动中,许多国家都派出了军地联合救援队,展现了各国的军地协调能力。

(一)联合国的军地应急协调机制

联合国非常重视军地协调机制。联合国分管人道主义救援的副秘书长约翰·霍尔姆斯评价军事与民事的救灾协调工作为“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

体制方面,联合国专门成立了军民协调办公室(简称UN—CMCoord),负责协调军队参加非战争的人道主义救援工作。联合国还成立国际搜救咨询团(INSARAG)负责建立各国救援队的标准工作体系,促进大灾发生后各国的国际救援队在现场开展有效救援。在特大灾害现场,赋予了联合国灾害评估与现场协调工作队(UNDAC)负责协调各国救援队的职能,包括在海关和机场设立接待中心、建立联合国现场协调中心、快速调查核实并与各方共享灾情信息、帮助受灾国向国际社会申请援助、指导各国救援队开展救援等工作。

机制方面,联合国应对特大灾害的军民协调主要涵盖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信息共享方面,包括军民之间信息共享、促进双方的日常沟通、共同确定制约因素、共同建立维护灾害早期预警系统等。二是联合规划方面,包括联合评估灾情,共同准备军队增援请求报告、联合确定会谈议题、联合起草协议、联合培训、共同推进能力建设、制定联合互助策略、建立军地相关部门对接机制等。三是协调行动方面,包括联合经费保障、人员与资源共享、联合行动、联合起草总结报告等。

法制方面,联合国出台了《在救灾中使用外国军事和民防资源准则》(即(奥斯陆准则》)、《在紧急复杂情况下使用军事和民防资源支持人道主义行动的准则》、《复杂紧急情况下的军民联合委员会准则》等一系列指南和文件,用来规范应急状态下正确使用军事资源。

预案方面,联合国制定了《联合国军民协调官现场工作手册》、《联合国灾害评估与现场协调工作队现场工作手册》、《国别指南》等。这些手册详细规定了军民现场协调的工作内容和操作流程,简单实用,可操作性极强,能起到让每位工作人员拿来即用的作用。

(二)北约的军地应急协调机制

近年来北约越来越重视参与人道主义救援任务。北约认为,在当今快速多变的世界里,成员国不仅受到恐怖分子威胁,也受到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的严重威胁。因此北约民事应急救援的目标是搜集、分析和共享信息以保证应急状态下最有效地使用民事资源。1998年北约成员国部长会议决定切实增强成员国之间的国际灾害救援领域合作。在体制上,北约在位于布鲁塞尔的总部成立了民事应急规划司(CEPD)和北约灾害应急协调中心(EADRCC)。该协调中心的主要职责是在欧洲一大西洋区域协调北约和成员国之间应对地震、洪水、森林火灾等25种灾害与灾难的应急处置。

在预案方面,制定了北约应急标准化程序,包括准备阶段、应急阶段、队伍出动阶段、队伍返回阶段、队伍撤回以后等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详细的操作程序,如与联合国灾害评估现场工作队的对接、跨越边境的步骤、执行任务中的信息报送流程等都规定得非常具体。2009年5月14日塔吉克斯坦遭受洪灾、2009年9月8日格鲁吉亚南部发生6.0级地震,上述两国政府都成功利用北约灾害应急协调中心的信息平台发送了紧急支援的请求。

在应急演练方面,北约强调贴近实战。如2009年9月5日至11日北约灾害应急协调中心和哈萨克斯坦联合举行了一次野外实战综合应急演练。演练场景假设9月6日下午6时17分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省发生8.9级地震,20万人受灾,灾区电力、饮水、通讯全部中断,通往灾区的桥梁发生坍塌。余震使山区发生泥石流。工厂由于受到破坏产生环境污染。灾区唯一的机场受到破坏,重型运输机无法降落。哈萨克斯坦政府请求国际援助。来自北约总部和成员国以及其他国际组织约l 000余人在野外参加了这次演练。

(三)欧洲国家的军地应急协调机制

欧洲国家建立了多个军地协调联动机制。2006年欧洲议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发展欧盟军地协调机制》。为了协调空军的民事行动,欧洲成立了军地协调联动机构(EUROCONTROL),由38个成员国组成。2009年7月EUROCONTROL正式发布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指导意见》。

欧盟及其27个成员国则是在应急管理体制上解决军地协调的问题。他们组建一个由部队和政府各部门联合办公、联合应急值守的专业应对突发事件的机构——民事保护部。该部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往往由总理授权,协调调度军队和政府各种资源开展应急处置。

为了加强欧盟成员国之间的联合应急行动,欧盟环境总司负责运行维护欧盟监测与信息中心(简称MIC),所有成员国都可以利用该技术平台发布预警和请求援助的信息,实现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和联动的目的。

(四)美国的军地应急协调机制

美国是因事建制的国家。为了进一步处理外国从冲突到重建的过渡,2004年美国在国务院成立了重建与安定协调办公室,实现了军地的联合行动、制定联合规划,其强大的协调能力使得可调用国防部的相关资金。美国军队还出台了《联合作战纲要》,明确规定抢险救灾行动在美国总统或国防部长的指令下在美国本土地区、美国在海外的领地或海外地区进行计划和实施,并详细规定了美国北方总部、南方总部或太平洋总部的职能划分,确保部队在24小时内迅速启动应急反应机制。美国军地协调联动经验是,做好军地协调的关键是建立常态的联系机制、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军地联合制定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在现场及时发现问题改进协调机制、鼓励联合提高救援能力等。

(五)俄罗斯的军地应急协调机制

俄罗斯走的是专业应急救援路线。突发事件应对主要由紧急情况部(简称EMERC0M)完成。紧急情况部主要由国家消防局、搜寻和救援局、民防部队和国家小型船只局四个基础部门组成。当突发事件升级需要调用大批军队时,可通过总理办公室请求获得国防部或内务部队的支持。

综合上述各国做法,国外军地协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外国军队普遍重视抢险救灾行动,非常重视与各非军方的合作。军队建立了专门的军地协调机构,以便加强军事机构与其他机构和地方当局间的联络与协调。

二是体制上走专业化应急救援的道路。一般由军队和政府若干部门联合组建专门的应急救援机构,如欧洲的民事保护机构、美国的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FEMA)、俄罗斯的紧急情况部(EMERC0M)等。平时建立了军地联合应急值守机制。

三是信息共享是军地协调联动的基础和重要环节。从目前情况看,国外建立了广泛、常态下的军地信息共享机制。

四是军地联合制定了战略发展规划、联合行动方案、应急保障措施,制定了可操作性极强的预案,明确了各方的职责与事权划分。

三、大力推进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军地协调联动机制建设

一是应着力解决应对突发事件的军地联动协调机制建设问题。应对突发事件的军地联动协调机制包括军地应急联席会议、军地灾情信息共享、军地联合指挥、军地联合应急值守、军地灾害联合会商、军地联合行动、军地综合保障、军地应急演练等各方面的制度和配套措施,逐步提高部队与地方政府之间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的联合指挥、科学行动、快速反应、兵力投送、专业保障等各种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

二是军队不仅与政府建立联动机制,还应主动与政府各部门、大专院校、志愿者组织等建立广泛联系。当前军队对非战争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职能得到加强。《条例》规定,在险情、灾情紧急的情况下,地方人民政府可以直接向驻军部队提出救助请求,但要说明险情或者灾情发生的种类、时间、地域、危害程度、已经采取的措施,以及需要使用的兵力、装备等情况。驻军部队应当按照规定立即实施救助,并向上级报告;如果驻军部队发现紧急险情、灾情也应当按照规定立即实施救助,并向上级报告。2006年颁布的《军队处置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处置军事冲突突发事件、协助地方维护社会稳定、参与处置重大恐怖破坏事件、参加地方抢险救灾、参与处置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是军队参加处置突发事件行动的基本任务。当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事发地的军队领导机关还可进行“先期处置”,即边处理边报告。这样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对人民生命财产、公共安全等造成的损失,也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需要。这就要求军队要主动与地震、地质、气象、卫生、民政等政府各部门,以及与共青团、红十字会等志愿者组织建立广泛的应急联动协调机制。

三是各级政府与军队联合组建军地协调办公室。当前专业与非专业救援队伍种类繁多。专业救援的的特点是专业性强,一专多能,一队多用,但是受到规模的限制。比如中国国际救援队在海内外名声远扬,成功参加了十余次海外救援,但是队员只有几百人,无法满足应对汶川这样大震巨灾的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和军队应增强军地协调功能,一个成功的经验就是政府及各部门与驻军、武警、公安、消防等联合组建一个常态化的军地协调办公室,平时开展军地联合应急值守,政府及各部门与各部队之间充分实现各种灾情预警信息的共享和互联互通。非常态下则自动转化为应急指挥机构,实现军地联合指挥,避免各级各类指挥部林立但相互沟通困难的局面。

作者简介:

卓力格图,湖北省地震局应急救援处处长,中国地震局现场工作队队员,联合国灾害评估与现场协调工作队(UNDAC)队员。

第二篇:自然灾害预警协调联动机制

山西中阳沈家峁煤业有限公司

自然灾害预警协调联动机制

2011年4月22日

山西中阳沈家峁煤业有限公司 自然灾害预警协调联动机制

根据省安监局、气象局、海洋与渔业局、林业局、地震局、煤矿局、煤矿安全监察、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联合下发的《关于建立可能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自然灾害预警工作机制的通知》要求,加强我公司与煤炭局之间的信息沟通,全面提高灾难防范和处置能力,结合我公司实际,要求如下:

一、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做好可能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自然灾害预警工作的重要性,及时开展“自然灾害预警协调联动机制”工作。

全国连续发生多起因自然灾害引发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形势严峻,任务紧迫。加强可能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自然灾害预警工作,是有效提高防范应对自然灾害可能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灾害的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环节。因此,我公司应高度重视可能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自然灾害预报、预警、预防工作,充分认识建立“自然灾害预警协调联动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必须认真研究,密切合作,及时开展此项工作,做到信息共享、反应迅速、协调有序、科学处置,避免自然灾害引发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保障我公司安全生产。

二、我公司“自然灾害预警协调联动机制”应对措施:

1、建立严格的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预防机制,严格执行汛期灾害性天气停产撤人规定。气象部门要认真做好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工作,对灾害性天气必须在第一时间,通过媒体、网络、手机短信等一切手段和渠道及时向社会和公众发布,同时将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及时向当地政府及各个部门报送。

2、我公司接到预警信息和上级指令后,必须立即启动相关应急救援预案,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应对措施,做好防范应对工作。由调度室迅速发出警报,按预案中的避灾路线撤出井下所有施工地点全部人员。

3、预警信号:接上级指令,由调度室电话通知,遇到特殊情况由保卫科负责治安保卫工作。

4、所有值班人员、副科级以上领导听到预警信号必须立即到调度室待命。(我公司严格落实汛期24小时调度值班制度、矿领导带班制度和安全情况报告制度,及时掌握汛期安全生产动态,保证安全生产信息上下畅通。)

5、险情发生时,由调度室负责向上级有关领导汇报,及时调进外援。

6、井下施工地点都有与地面调度室相连通的电话(电话距工作地点距离不得超过50米)确保井上下通讯畅通,确保施工地点与调度室通讯联系畅通。

7、各有关单位必须组织学习相关自然灾害预警知识及相应救援预案情况,使全体职工做到心中有数,责任明确,要求每位职工都掌握相关救灾程序,都熟悉避灾撤人路线,确保险情发生时能及时汇报、撤离,把灾情减少到最低程度。

8、所有施工地点都绘制了避灾路线图,并健全了井下明显避灾标志,使所有进下人员都熟悉避灾撤人路线,人员撤离时,严格按标志路线安全撤离。

9、我公司将于2011年12月底完成后洼回风斜井工程,届时我公司具备安全通达地面的安全通道。

10、汛期之前,我公司已经完成了井底水仓清挖工作,完成了水泵联合试运转工作,完善个水平水泵的检查与维护,确保设备性能良好,雨季必须空出一个水仓,作为缓冲水仓备用,汛期杜绝按部就班执行谷峰排水。泵房、配电室工作人员在险情发生时要沉着冷静,在不接到撤离命令前,要坚守岗位,并随时保持联系。

11、我公司每年组织一次停产撤人应急演习,确保自然灾害性天气撤人迅速,万无一失。

12、坚决杜绝超层越界开采,对与受水威胁区域或相邻矿井实施的隔离工程包括所有的水闸墙、密闭墙等,定期进行检查,有失修的立即采取措施。矿井之间加强联系,相互之间签定了安全开采协议,搞好了区域联防,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确保相邻矿井的安全度汛。

13、引入保险机制,发挥保险机制防损减灾、经济补偿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弥补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三、“自然灾害预警协调联动机制”体系:

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和山西省气象局,汛期继续联合开展自然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通过山西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道、山西卫视和“山西地质环境信息网”及时提供有效的预报预警信息。各有关媒体应确保预报预警信息向社会及时公布。

各市和县级、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以及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指派专人注意收听、收(查)看发布的自然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当本地有三级以上预报预警信息时,应及时做好通知和应急防范工作。

中阳县煤炭局在县政府的领导下,与气象、水利、地震、防汛抗旱等部门建立预警协调联动机制,随时通报台风、暴雨、暴雪、寒潮、震情、河流水库水文位等橙色、红色预警信息或警报、紧急警报、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建立了“自然灾害预警信息”联系专用电话,加强信息沟通。

中阳县煤炭局根据市有关部门的橙色预警信息和警报、红色预警信息和紧急警报以及国家、中阳县安全监管部门的预警通知。及时向我公司发出预警通知或紧急预警通知。

我公司接到预警信息和上级指令后,必须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应对措施,做好防范应对工作,并在24小时内由矿调度室书面向中阳县煤炭局报告我公司受自然灾害影响程度、采取的安全措施等情况。中阳县煤炭局在橙色预警和警报时每天跟踪反馈一次;红色预警和紧急警报时12小时跟踪反馈一次;紧急情况随时跟踪。反馈情况中阳县煤炭局汇总后及时报中阳县人民政府。根据应急响应需要,必要时煤炭局将派出人员赴现场,检查、协调、指导防范级抢险救援工作。

预警结束后,应对预警工作进行总结评估,总结评估报告应在3个工作日内上报中阳县煤炭局。我公司做好情况反馈,中阳县煤炭局及时调度和抽查预警预防措施的落实情况,凡是工作不到位或者该停产撤人而没有停产撤人的,要当作事故对待,认真追查各个信息传递环节的责任,并对有关责任人员进行严肃处理。

“自然灾害预警协调联动机制” 联系电话: 山西省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值班电话:

白天:0351—88583543 88583544

88583593(传真)

夜间:0351—88583516

反馈灾害信息联系的电话:0351--88932085 中阳县气象部门值班电话:

中阳县水利部门值班电话: 中阳县地震部门值班电话: 中阳县防汛抗旱部门值班电话: 中阳县煤炭局值班电话: 中钢公司调度室电话:

沈家峁煤矿调度室电话:8086、8043 沈家峁煤矿行办电话:8136、8027

第三篇:住建局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总结

###住房和城乡住建局 ####年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总结

###年以来,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住建局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完善了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机制,提高了干部职工处理建设行业突发突发事件应对事故的能力和水平,现将一年来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

###年,为有效加强对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全面加强和完善建设领域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机制,构建“统一指挥,反应敏捷,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努力实现责任明确、机制健全、制度完善、管理规范、准备充分、应对有效的工作目标,及时有效处置各类建设领域突发事件。住建局针对领导班子变动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了以局长###为组长,党支部书记及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突发事件应对救援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处理排水、燃气、建设工程重特大安全事故等专项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处理突发事件应对事故专家组,并建立了相应的办公室,明确了各股室在突发事件应对事故中的职责,强化责任意识,确保在突发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事故,增强对突发事件 1

应对事故的紧急处理能力和水平。

二、坚持多措并举,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

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突发事件应对体制,结合建设行业实际工作特点,住建局通过抓好多项措施,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机制。

一是抓好宣传教育,提高防范意识。在日常工作中,广泛开展预防建设领域突发事件的业务学习和培训,一方面加强组织各行业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开展专项业务知识学习和上级相应文件精神的传达贯彻,另一方面,将督促各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市政公用企业开展防范安全事故学习落实到日常监督管理工作中,使学习逐步融入工作之中,同时,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对社会公众广泛开展建设领域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应对知识的宣传,提高公众对建设领域突发事件自救互救能力,指导群众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建设领域突发事件,消除恐慌心理,进一步建立与完善建设领域突发事件的公众和媒体沟通机制。通过广泛的学习教育,增强了建设行业从业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

二是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救援预案,健全事故处理机制。年初,在现有的突发事件应对预案的基础上,结合建设领域事件和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了《建设工程重特大安全事故突发事件应对救援预案》、《建设工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突发事件应对救援预案》等各种建设领域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程序,健全建 2

设领域事件突发事件应对调查处理标准、操作规范和技术方案,使之更加科学规范,更具有操作性、针对性和指导性。

三是落实信息共享,完善部门协调机制。建立了加强对行业事故信息报告工作指导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资料及时进行分析、评估,提高建设领域突发事件预测、预警能力的工作制度,在完善建设领域突发事件监测和信息报告机制,实施规范管理,提高报告质量的基础上,同时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救援预案中的职责分工,建立了排水、燃气、建设工程等突发事件应对事件发生时住建局与县安全监督、工会、纪检监察、公安、消防、卫生等部门的协调机制。

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建设领域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二是城镇排水、燃气、建设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科技水平不高,技术装备不够;

三是突发事件应对培训和突发事件应对预案演练开展需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应对队伍建设才刚刚起步。

四、今后工作重点

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抓好安全生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住建局将认真学习上级关于突发事件应对的文件及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加强建设领域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建设的同时,严 3

格责任管理,重点抓好对建设领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事故的防范和应对,切实提高对建设领域突发事件的监测和处置能力。

一是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监管。加强对施工生产安全事故的防范,严格规范建筑施工操作规程,加大建筑企业施工管理,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急救援预案编制,提高预案编制的规范、针对性、全面性,及时做好安全事故发生后的救援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损失,做到预防事故的发生。

二是强化城市燃气安全监管。加大城市燃气安全监督检查力度,全力抓好燃气安全隐患整治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燃气事故突发事件应对抢险救援机制,切实落实预案中各项技术保障条件和措施,维护公共安全和利益。

三是完善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建设领域统一突发事件应对的指挥协调信息系统,加强突发事件应对专业队伍建设,对发生的突发事件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汇报、及时指导、及时应对,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事故损失。

第四篇: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二、如何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解决部分领导干部在应对突发事件中“考试没合格”的问题,是我们党在新形势新阶段必须努力解决的一大课题,笔者认为,必须在以下七个方面提出对策。

对策一,思想认识要到位。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冷静、理性、平和、快速处置好、应对好突发事件,对于保持我国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当前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应对好突发事件,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进一步提高行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从全面落实、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不断增强应对各种突发问题,辨别处理的敏锐性。以对党忠诚和极端负责的态度,聚精会神地分析各种信息并作出准确判断,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以一种责任心态,理性心态,机遇心态处置突发事件,使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对策二,现场指挥要到位。应对好处置好突发事件,是最大的政治,是覆盖全方位的工作。应对突发事件,一分一秒都显得异常宝贵,严密高效的组织指挥是实现最佳境界的决定因素。面对突发事件,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在第一时间亲赴现场、快速反应,在基本判明事发地点和类型之后,立即部署处置力量,做好先期的稳控工作。一方面要及时准确地控制事态发展,有效防范影响的深化,另一方面要特别善于抓住应对和处理的最佳时机,力争主动。

对策三,政策规定要到位。政策是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重要保证。在应对突发事件中最有说服力,最有权威性的是政策。掌握政策最重要的是,首先要认真学好政策,其次要维护政策的严肃性、法规性、原则性。在应对某个突发事件中,要牢牢把握住政策“底线”不被突破,力戒随意性。同时要在坚守基本原则的同时善于灵活运用,在情况有所变化的情况下,在请示上级同意并授权,可以对“底线”适当进行调整,不能死抠教条以致错失解决问题的时机。

对策四,疏导工作要到位。疏导教育在应对突发事件中至关重要。许多突发事件中,往往会有大量群众聚集,而聚集的群众又往往情绪激动,甚至有时会发生失控。在处置突发事件中,领导干部要善于晓之以真理、实理,从思想深处帮助群众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从理论层次上对广大群众感到困惑难解的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和说明,帮助群众从理性的高度辨是非,明方向,排疑难,解困惑,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现实矛盾。同时,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由于平时处置不当,要敢于向群众检讨,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得到群众的谅解,从而掌握处置突发事件的主动权。

对策五,披露信息要到位。随着信息传播途径的多元化,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透明和发布技巧在危机应对中占有重要位置。向社会提供真实可靠的公共信息是政府和媒体的社会责任,信息的公开,特别是对那些涉及重大公益的灾难性信息,就更应该及时准确地提供给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各级领导和部门,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地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发布信息,避免因信息不畅或失实和错误信息传播使事态扩大,从而引发公众集体恐慌和社会骚乱,影响社会稳定。

对策六,善后工作要到位。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善后工作也很重要。收尾不好,就可能再次引发事端,甚至形成社会更强烈的反应。要防止和克服个别领导干部,出了事东奔西忙,疲于应付,一旦事件平息下来就放马南山,一切照旧,甚至对已经承诺的事情也推三阻四,消极应付的问题。应当抱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搞好调研,寻求解决问题之道。要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心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心中时刻装着群众,一定要帮助群众解决一切能够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不断营造安定有序、团结友爱、政通人和的和谐局面。

对策七,学习实践要到位。一些干部之所以在突发事件面前束手无策、应对失策,思想缺乏灵气,讲话缺乏底气,行动缺乏朝气,工作缺乏锐气,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思想素质不高,实践经验不足。因此,一是要注重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理性思维能力,善于从大局上把握方向,同时要注重学习经济、法律、科技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二是要积极参加社会突发事件处理知识培训,明确自身在突发事件处理整体方案以及本人具体职责任务、基本要求、处置方法等,确保自己在应对突发事件中能够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第五篇:应对突发事件

1.()是人们对出乎意料事件的总称。通常包括各种自然灾害、严重事故、恐怖主义行为及重大群众性骚乱、重大政治经济事件等。(单选)

A突发事件

B应急处理

C应急事件

D突发处理

2.()是流行过程的组成部分,一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疫源地构成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时彻底地消除疫源地,流行过程即告中断。(单选)

A疫源

B疫源地

C疫区

D安全区

3.由于自然的和人为的原因,使环境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扰乱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这种现象称为()。(单选)

A环境破坏

B环境变化

C环境污染

D环境恶化

4.危机事件具有的特点是:高度确定性、事件演变迅速、事件的独特性以及信息全面,小道消息流行。(判断)

正确

错误

5.社会组织只有高度协调统一,才能保证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收益。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由组织的高层决策者来统一、协调和指挥,即组织的高层决策者必须有权威。(判断)

正确

错误

6.由于人们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会有所不同,专业技术人员在关注突发事件风险评估的大小的同时,还必须充分考虑人们对突发事件风险心理承受能力,把人们对风险的承受能力纳入到风险评估之中。(判断)

正确

错误

7.()是指一国政府在其国民中和国际上所享有的公众信任度,它的高低,除其他因素以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该国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的。(单选)

A政府公信力

B个人信誉

C国家信誉

D国家权力

8.突发事件中,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多选)

A大众传播媒介担负着更为重要的及时、准确、全面、公正地传播信息的责任

B大众传播媒介担负着更为关键的舆论监督与引导责任

C大众传播媒介担负着发动民众履行公民职责、配合政府正确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社会责任

D大众传播媒介担负着全面解读突发公共事件、引导深层次思考,从而推动社会运行机制有效、科学、合规律运转的社会责任。

9.在突发事件中,将要面对的询问主要来自()。(多选)

A受害者家属

B媒介

C其他公众

D上级主管领导

10.在危机的救治中,通过全球合作可以()。(多选)

A获得更多的谅解,有效消除危机,恢复社会秩序,重建文明的世界

B减缓危机的蔓延,为世界作出贡献

C为其他各国提供经验和教训

D提高危机救治的效率、降低危机成本

11.由于高校突发事件主体的特殊性,处理的时候要宜解不宜结,宜散不宜聚,不能随便采取高压政策,一切都应该在理智和法律的范围内处理。(判断)

正确

错误

12.控制、处理、传播、沟通、恢复及总结教训等活动进行科学策划和部署。(填空)

13.(填空)

14.对危机现场的隔离,首先要发出隔离报警的信号;其次,的范围。(填空)

15.控制突发事件的一般原则有哪些?(简答)

下载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军地协调联动机制建1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军地协调联动机制建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所谓突发事件,即指突然发生的事件。有的有征兆,有的没有征兆。可以说每天都在发生,小到鸡毛蒜皮的小事,如突然引发的口角之争;大到灾难战争危及生命的大事,如5。......

    浅谈当前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浅谈当前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这几年,我国在快速发展中,遇到了相当多的问题和困难,这其中,有人为制造的问题,也有自然灾害。当问题突然出现,灾难发生,作为最基层的党员干部,应该怎样面......

    公务员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公务员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最佳答案 第一,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突发事件发生前的预防是突发事件管理的重点,预防是突发事件管理中最简便、成本最低的方法。各监测......

    怎样应对突发事件

    怎样应对突发事件——主题班会一、德育主题日前,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某校两名学生家长先后接到自称为学校老师的陌生人的电话,称其孩子在学校突发重病,已急送医院,要求家长立即......

    如何应对校园突发事件

    校园突发事件 校园突发事件(Campus emergencies), 是指在校园内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影响着学生的安全和正常生活、学习! 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事......

    应对突发事件题解

    应对突发事件的策略 (其他机构所拟,仅供参考)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特征有: (1)有一定数量和规模; (2)涉及的部门行业多,主体成分多元化; (3)城乡群体性事件的指向对象不同、维权内容不......

    怎样应对突发事件

    怎样应对突发事件 绵阳二中金家林邓时勇 一、如何应对突发意外伤害事件 突发意外伤害是指非故意、无预期、突发的身体伤害。比如:意外交通事故、突发性疾病、突发火灾等。在......

    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总结

    2011年龙里县文化市场 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总结一、2011年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 (一)基本概况: 2011年,我县文化相关企业共35家,涉及从业人员360余人,根据统计要求,全年全县文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