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意义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意义
数学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知识讲解与记忆为特征的陈旧方法,它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解决某一实际的数学问题为目标,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和对数学本身的探究中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和直接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贯彻着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思想,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由舒展身心。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教与学的方式转变
数学实践活动的设置,打破了原来学科教学中重书本知识,轻直接经验;重结论,轻过程;封闭学习多,开放学习少;机械记忆多,实际应用少等的教学模式。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改变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课堂中充满着研讨、探究、思考的气氛。学生要改变以听教师讲授,回答教师的问题为主的学习方式。在实践活动中,要大胆尝试,努力克服困难,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归纳,清楚地发现其本质的内在规律,从而获得知识,并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
(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数学实践活动的内容就是有趣的、有意义的、有疑惑的。数学实践课堂就是使学生经历一个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尝试探索与成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同时这一过程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数学实践活动提倡“做中学”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例如,教学《大树有多高》,学生在比的知识基础之上,教师提出测量大树有多高这一有趣的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得出同一时刻影长与竿高的比是一定的这个结论,并运用这一结论解决大树高度、楼房高度的计算等实际问题。这一过程中不是教师要学生做什么,而是学生想做什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三)有助于增进学生的互相交流,发扬团队合作精神
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要想很好地完成研究,得出研究结论,就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分工,发扬团队合作的精神。这样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也有观摩别人的机会;有自己成功的机会,也有自己在大家面前失败的时候;有头头道道说理的时候,也有推翻自己去承认别人的时候。一个实践课题,一个探索过程,展示的是智慧的空间,又给学生创造了合作交流的机会,是一种体现自我协调同伴间优势互补的有效学习形式。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既相互交流又相互竞争,同时又体现了小组团队合作的精神。
(四)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应用意识
数学课程是以教学系统的理论知识为主,而实践活动课则是在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搭起的桥梁。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就必须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从而拓宽知识范围,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价值和魅力,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先到银行去参观或查资料,了解什么是利率,然后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存钱、取钱,计算相应的利息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第二篇:小学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的意义(定稿)
小学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的意义
姚寒梅
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使语文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使语文教学变封闭为开放,成为一泓活水。在此,就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开展的意义浅论一些自己的拙见。
1、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恩格斯说过:“从事实践活动是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语文实践活动经常把写作、口语交际教学融合在活动之中,从而促进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实践活动可以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注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语文实践活动大部分需要学生密切合作,这样会培养他们的交流合作能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必然要运用学过的多种知识去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实际操作的能力。比如开展“所在社区用字情况” 的调查,对不规范的用字的辨认过程一定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而怎样让人们做到规范用字就需要靠孩子们开动脑筋想出巧妙的办法,这会涉及到文明交际方面,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实践出真知,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还可学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东西,而这些知识是学生通过自己探索获得的,所以理解更为深刻,运用起来灵活自如,这样培养了学生自学自育的能力。实践活动拓宽了课堂教学内容,丰富了课外知识。使得学生不仅养成了探索学习的习惯,还锻炼了他们搜集、处理、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
2、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
实践活动是开放性的,不仅有学习实践,校园生活实践,还有社会生活实践。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可以让学生自觉感受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关心社会,从中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比如开展“我们与周围环境”的调查,学生不但要查阅相关资料,而且要走出学校,调查研究,了解社会,采访社会人士,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如当小保洁员、小宣传员等。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每个人作为社会成员应当为社会作出贡献,不能危害社会,这样社会才会和谐地发展,社会成员才会幸福地生活。
3、实践活动有利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在教学中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改变,懂得让教学面向社会生活,面向学生实际,懂得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发展自己,提高语文水平。使学生从书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享受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乐趣,使学校教学成为学生沟通社会生活的平台,使孩子们体验生活的成功,做人的成功。教师在教学中,以课堂实践为主阵,以学生实践为核心,以课外实践为延伸,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实践活动让教师更容易深入学生当中,成为他们的朋友,让教师领悟到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愿望:“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取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4、实践活动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挖掘教材内容
实践活动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可以根据地区和学校资源特色,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并确定科学的评价体系。这样自然会深入钻研教材,更好地挖掘教材内容。在开展实践活动“我们与周围环境”的调查之前,为了把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可引导学生把大题化小,讨论可以从哪些具体方面开展调查,比如“垃圾与我们的环境”“关于白色污染”“小山沟的变化”“关于六店自来水的调查”……教师鼓励学生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容,使调查活动更切合实际,更容易操作。
综上所述,语文实践活动在促进学生成长与进步的同时,对教师的成长与进步也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学习不单单是学生同时也是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通过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重建教师的课程意识。
第三篇:小学数学活动实践课的意义
小学数学活动实践课的意义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已成为小学数学教育界的共识。我认为小学数学活动实践课有以下几个好处:
一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尽力去完成,并且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主动的去探索、研究,努力寻找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出各种具有问题和故事情景实践活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心里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
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实践活动环节,以数学知识来解决学生身边的问题,通过问题创设、调查活动、交流报告等环节的实践活动,我们可以使学生经历一个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尝试探索与成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这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条件使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实践活动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让学生大胆尝试,要允许学生失败,鼓励学生克服困难,不断探究。数学实践活动能为学生探索知识形成过程,掌握思想方法提供广阔的空间。因为,它可以让其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归纳,清楚地发现其本质的内在联系,从而获得知识,并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
四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展一些有组织的数学实践活动,可以给更多的学生施展才华的机会。特别是对一些数学成绩不很好的学生,在活动中常常可以扬长避短,产生很好的结果。教师再对这些学生鼓励,可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能力。活动可以在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下由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完成。
总之,教学问题解决的方法很多,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差别,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予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 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第四篇:开展学雷锋活动意义
篇一:学雷锋活动内在意义之我见
学雷锋活动内在意义之我见
摘 要:半个世纪以来,党中央先后三次提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本文从深化学雷锋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入手,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剖析了蕴藏在学雷锋活动中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并以此阐述了坚持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战略意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学雷锋;意义
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部署学雷锋活动的总体要求中强调了“三个着眼于”:一是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是着眼于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三是着眼于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把深化学雷锋活动的主要目的和总体要求用“三个着眼于”来表述、来概括,是对学雷锋活动目的性要求的科学表述,是对学雷锋活动目标性追求的高度概括,其意义十分明显又极其深远。
一、深化学雷锋活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只有努力构造具有
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而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开展学雷锋,正是增强这种广泛感召力的一种群众性活动。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深入持久地开展学雷锋活动,并使活动常态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意见》中明确指出:“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新形势下开展学雷锋,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雷锋的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雷锋的“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雷锋的“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雷锋的“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既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要求,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与时俱进的精神资源。
雷锋精神从本质上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脉相传的,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诠释,因为它赋予了新时期先进文化的内核因子和很多鲜活的精神元素,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彰显,因为它承载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所蕴含的科学理论、理想信念、主流价值和道德追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也是雷锋精神的灵魂所在,是雷锋信仰和信念的所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也是雷锋精神的方向所指,是雷锋理想和追求的所
向;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也是雷锋精神的活力所在,是雷锋忠党、爱国、敬业奉献的所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也是雷锋精神的根基所系,是雷锋有品质、有道德、有美德的所现。今天,我们学雷锋,必须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来谋划,才有认真学雷锋的积极性,使学雷锋精神时代化;才有不懈学雷锋的持久性,使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二、深化学雷锋活动对于推进“四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并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简称“四德”)建设列入其中,说明“四德”建设之重要。从要义上讲,“四德”建设是道德建设在社会、职业、家庭和个人四个方面的具体体现,是将道德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从社会到个人,从职业到家庭的详分细说;从道德建设的目标上讲,这四个方面是各有内涵的;从逻辑上讲,个人品德是社会、职业和家庭“三德”建设的基础,没有良好地个人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也就成了无“地基”的空中楼阁了。这也正是当前党中央开展学习雷锋的现实意义所在。
从理论意义讲,个人品德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之基础,在“四德”建设中起着“奠基”之作用。因为人类社会是由每一个具体的人组成的,职业是每一个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承担的,家庭是人类社会的细胞,这个细胞核就是家庭的每一个成员。
所以,每一个人都在社会、职业和家庭这些舞台或平台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担当着不同的责任。而这种扮演、这种担当都是来自同一个人,只是空间的位移,时间的转移。如果说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上有公德,在职业上有道德,在家庭里有美德,从根本上来说都是来自这个人的品性好,都是源于个人品德好。雷锋之所以是道德楷模,郭明义之所以是当代活雷锋,究其根源是他们的个人品德之高尚。
从实践层面看,凡是有益于社会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都是个人品德高尚的人;凡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做的好的人,都是个人品德非常好的人。雷锋的平凡之中的伟大无一不来自个人品德的高尚,来自于心灵深处的纯洁,来自于对人民的挚爱。与此相反,那些置社会公德于不顾、那些与民族美德相违背的现象和行为,无一不来自道德低下、品德不端的心灵深处。这就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反复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领导干部要带头学雷锋、讲“四德”的根源之所在。
个人品德的培养,要从教育入手。人无常心,习以成性;国无常俗,教则移风。中华民族自主以来十分重视道德的教化和养成。当前,全国上下开展学雷锋活动,而且还从目标任务、方法步骤和学习要求上保持活动的常态化,从根本上说来,就是一个全方位、经常性、立体化的道德教育。这种教育有雷锋做榜样,有许多雷锋式人物当标杆,配以很多好的形式,好的方法,效果一定是好的。
三、深化学习雷锋活动对于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
度具有重要的深远意义
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坚持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终极目标之一就是“两个提升”:一是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二是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在这“两个提升”中,公民思想道德的提升是社会文明程度提升的前提和基础,它影响并决定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面和提升度。一是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首先要坚定人们的社会理想。人的理想有四个层次:社会理想、职业理想、学业理想、生活理想。这其中,社会理想是最高层次的理想,其他的都是个人理想。人都是社会的人,所以,社会理想是每个人都必须树立并坚定的。在当代中国,社会理想就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只有坚定了最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社会理想和信念,属于个人理想范畴的职业,学业和生活等,才有实现的方向和目标,才有实现的基础和条件,才有实现的希望和可能。
其次,要铸就人们的精神支柱。毛泽东曾说过:“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人无精神不立,国民精神不强。精神来自实践。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着力于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自强意识。要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唱响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强化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要大力倡导各民族、各阶级团结和睦、平等互助、共同发展的理念。要发扬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奋斗精 篇二:学雷锋活动的意义
新形势下大力开展学雷锋活动,有四个方面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一是有助于激发人们思想道德建设热情,激扬人们心中蕴藏的美好思想品德,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匡正道德失范,矫正诚信缺失,提升社会道德水平,引导人们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创造者。
二是有助于凝聚全社会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道德取向,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全社会共同的价值理想和价值遵循,打牢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三是有助于引导党员干部,因为雷锋首先是一个共产党员,今天我们党员干部很重要的一点是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也要从学雷锋活动和雷锋精神中寻找我们的思想源泉,从而我们才能忠实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四是有助于凝聚干部群众的思想和意志,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据中国网文字直播整理)人民日报:重温《讲话》的现实意义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纪念《讲话》、重温《讲话》,因为它代表了党在文化领域的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讲话》不仅在新中国的文艺事业中长期发挥着指导作用,也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历了曲折的探索过程。
“一切人”与“一切材料”
为人民服务的文艺观
《讲话》的最大意义是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文艺观,它通篇贯穿的思想是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鲜明地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这个以人民为根本的文艺观,相比历史上的各种文艺价值观,最有社会影响力,最具文化创造活力,最能体现艺术规律,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在文化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则和方向。这一点是我们今天的文艺事业仍然必须坚持的最根本的原则。
围绕文艺为人民群众这个根本问题,《讲话》在文艺的来源、创作、传播、功能、标准、批判继承、世界观等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给我们以重要启示。
《讲话》提出,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这里提出的文艺的唯一源泉,革命的文艺家、有出息的文艺家必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的“五个一切”,不仅强调了人民生活对于文艺的重要性,而且强调了深入生活需要广泛性;既指出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也指出了社会生活中人民和阶层的广泛性。文艺家要了解一切人,不是深入一部分人,要研究一切文艺的原始材料,不是研究一部分材料。这使群众的概念、生活的概念、革命文艺与生活、与人民,有了最广泛的含义,不是狭隘的、片面的、机械的意义。
这既是一个文化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文艺的规律决定了只有最广泛地占有对人和生活的了解,才能带来艺术创造的巨大空间与丰富可能。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决定了先进文艺一定是从最广大的群众中来,到最广大的群众中去。今天的文艺要建设先进性、重视群众性,需要更加全面地贯彻“一切人”、“一切材料”的群众观点。全面认识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人民”范畴的新变化,让文艺全面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诉求和进步社会理想,有助于增强社会的民主团结。全面贯彻“一切人”、“一切材料”的思想,也有利于文化建设在开放环境中吸收人类一切有益的精神财富,有利于文艺的创造活力,防止文化观上的片面与偏激。认清发展阶段求真务实的精神
在文艺如何为人民群众服务的问题上,《讲话》突出体现了求真务实的态度。如在阐述普及与提高、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的关系时指出,普及与提高都应根据实际情况,围绕群众需要而实行。“普及是人民的普及。提高也是人民的提高。”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任何一种东西,必须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才是好的东西。”特别值得我们重视的是,毛泽东同志说,普及与提高,一方面是文艺家帮助群众、指导群众,一方面又是文艺家向群众学习,吸收群众中的养料,充实自己,丰富自己,使自己的专业性不致成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毫无内容、毫无生气的空中楼阁。“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这些思想告诉我们,文艺面向人民群众,不仅使人民受惠,也使文艺受益。优秀作品和艺术成就,只有在与人民的密切关系中才能产生。文艺家不仅应该在艺术上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关系,而且应该在社会生活、在精神上代言人民。今天看来,我们的文艺在这方面还有很大距离。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态度
《讲话》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它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讲话》是在延安整风中产生的,是在党内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作风,确立实事求是精神的思想教育中,毛泽东同志带头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的产物。
《讲话》指出,文艺和其它工作都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文艺工作者学习马克思主义,应该学习它的立场观点,“是要我们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文学艺术,并不是要我们在文学艺术中写哲学讲义。马克思
主义只能包括而不能代替文艺创作的现实主义”。这些话科学地说明: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不能代替文艺的特殊规律。加强文艺队伍思想建设,最重要的是文艺家要掌握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精髓,既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大方向上坚定不移,又在坚持文艺自身规律上保持清醒头脑。文艺繁荣同样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察实情,做实事,讲实效。
文艺坚持实事求是,面临的一个创作问题是,怎样有艺术感染力地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创造来自生活、来自现实、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写真实,不仅是勇气的问题,也是艺术良知的问题;不仅是能否正确对待金钱、名利、荣辱进退的问题,也是科学的艺术观念问题。现在有些创作生产存在脱离实际生活、价值观错位、回避矛盾、讲空话套话、为名利牺牲精神、低俗化的倾向;有的在观念上表现出形而上学,把艺术的歌颂与批判、继承与创新、精神与形象、崇高与滑稽对立起来,造成违背规律的片面性,失去艺术的真实的魅力和信誉,都需要用实事求是的精神来提高。
《讲话》本身朴素、求实的文风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本来的感染力,是一个求真务实的榜样。在起草《讲话》前,毛泽东同志广泛征求过文艺家的意见,与许多文艺家通信、交谈,反复联系,在给两位文艺家的信中,还特别要求听取人们对文艺方针的反面意见。正是通过对当时文艺实际的全面把握和科学总结,《讲话》后来才能对解放区文艺的大面积繁荣发挥重要的作用。
《讲话》也体现了党对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它一开始就把文化作为中国革命全局的组成部分,是继《新民主主义论》提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之后,再次从中国革命全局出发阐述党的文艺主张,体现了创业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源泉。今天更全面地认识文艺的地位作用,不仅要从思想文化的立场,而且应该从社会法制的观点看待文艺,创造更完善的制度环境,这样才能尊重文艺、善待文艺,又不夸大文艺、误导文艺。文艺工作者只有明确了文艺的根本方向,才能把为祖国、为人民服务,德艺双馨,精益求精,作为自己的根本追求。篇三:学习雷锋活动历史与现实意义
学习雷锋活动历史与现实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愿望和呼声。这是我们党总结学雷锋活动历史经验,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度提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指导方针,对于推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学雷锋活动有着重大意义。
一、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历史根据
全国性的学雷锋活动是以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题词为开端的。1963年3月5日,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相继发表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揭开了中国学雷锋活动的序幕,开启了一场影响新中国历史走向,塑造全新国民性格的伟大实践。
第二,定位雷锋精神实践价值,强调了学雷锋活动的目的。
邓小平题词“谁愿意当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应该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指明学雷锋是一个自觉成长为共产主义者的自我提升过程,是向共产主义者高标准前进的自觉的实践过程。进而强调了学雷锋根本就是要解决“怎样做人,为谁活着”的问题。周恩来题词,把“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原则、赋予明确内涵,指明学雷锋的目标取向。
第三,揭示雷锋典型人物特征,启示了学雷锋活动可能性、层次性、超越性。“学习雷锋同志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刘少奇)深刻揭示了雷锋“平凡而伟大”的典型特征,强调平凡与伟大在雷锋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这一方面从认识角度引导人们在学雷锋中着眼平凡,追求崇高,从雷锋的凡人小事中,探寻和强调不寻常的共产党人的价值;另一方面从实践角度启示了学雷锋活动的可能性、层次性、超越性,引导人们把学习精神与做好本职工作相结合。
第四,奠定雷锋精神基本范畴,明确、精简、易懂、易记使得学雷锋活动有抓手。题词以及遵循题词在随后宣传中提炼一系列新概念、新范畴、新规范,诸如“平凡而伟大”、“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螺丝钉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傻子精神”“钉子精神”等。在道德价值观上形成“甘做人民勤务员”、“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等新规范。这些新概念、新范畴、新规范,不仅使雷锋精神抽象概念变得有血有肉,而且易于入心入脑,加速人们内化雷锋精神过程。
第五,构建起上层周密安排,底层激情创新的组织体系,使学雷锋活动充满活力与成效。我们党有着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经验,学雷锋活动从一开始就是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在各级组织积极倡导和精心指导下进行的。学雷锋活动兴起之初很快就形成了党政的各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积极组织引导,党、政、军以及妇联、共青团、工会等群众团体互相配合、同心协力、共同推进的组织体系。上有精心安排,中有合力驱动,下有激情创新。与此同时,多种媒体载体共同宣传,报纸、图片展、画册、雕塑、诗歌、电影、教科书等媒体全部上阵,迅速推进雷锋精神的大众化。学雷锋必然酿成理性与激情合流的群体性盛大活动。
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学雷锋活动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有益的积极影响。它的社会意义就在于:雷锋精神鼓舞着人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激励着无数有志青年在雷锋的旗帜下,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学雷锋活动为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现代中国社会精神文化建设的主题提供了绝好的典型材料。由它以及它所代表、所激励而产生的各种社会行为和社会现象构成了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为未来的社会文化发展指示了价值目标和构成模式,并提供了可供参照的方法。“雷锋精神”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广泛接受而成为现代中国社会“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现代中国社会大众所易于接受的行为价值目标和道德品质,它也就自然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题词及其指导下的学雷锋实践揭示了学雷锋活动的科学规律,其真理性在延续近半个世纪实践过程中,得到并将继续得到证实。它为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提供了历史依据,规定学雷锋常态化的走向。
二、科学界定学雷锋活动内涵地位
学雷锋活动的含义是什么?从学雷锋活动的历史经验中,我们可以获得有益的启示。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题词以及群众性的学雷锋实践厘清了雷锋事迹与雷锋精神、学雷锋活动的两个层面等几个概念。
所谓雷锋事迹,是指在雷锋自身的社会实践中表现的具有先进典型意义的言论和行动。雷锋精神是指在雷锋身上得到充分体现的先进意识形态即共产主义精神。雷锋精神和雷锋事迹的区别在于二者表现形态不同,雷锋精神不是雷锋事迹的机械相加或简单的排列组合,它是从雷锋事迹中抽象、提炼出来的一种理性认识,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雷锋事迹作为雷锋亲身经历的真实记录,属于实践活动的范围,是精神的物化形态。其次是发生启迪教育作用的重点和深度不同。雷锋事迹以生动、具体的事实打动人心,以光辉的形象鼓舞和感染人们。雷锋精神是在更为本质的意义上把握了雷锋的形象,从而把学习雷锋活动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再次是历史归属不同。雷锋事迹作为客观记录,是随着一个具体的人的成长进步而产生,随其自然生命的结束而结束。雷锋事迹只能是雷锋个体所为,而雷锋精神不属于雷锋个人所有,在根本上是时代精神的代表,它是以雷锋名字命名的汇集熔铸了一代共产主义新人先进思想品德的,由集体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弄清雷锋精神和雷锋事迹关系的意义在于解决学雷锋到底学什么问题。避免学雷锋流于对雷锋事迹的机械模仿,而要把注意力和着眼点放在真正把握和弘扬雷锋精神上。学习雷锋事迹,重在引导领会雷锋精神。
学雷锋活动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种是在战略层面,作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带有方向性、战略性的学雷锋活动。一种是在具体实践层面,带有具体方式、具体方法性质的学雷锋活动。
这两种意义上的学雷锋活动,各有自己不同的特点。
作为从方向性、战略性角度提出来的学雷锋活动,具有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主导性和覆盖全社会的普适性,以及纳入常规工作的稳定性特征。
作为具体方式、具体方法性质的学雷锋活动具有形式服务于内容的从属性和相互区别的特殊性以及因地制宜的灵活性特征。
学雷锋活动的双重含义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作为带方向性的学雷锋活动,反映了社会经济基础的客观要求,适应了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其目的、功能是恒久不变的。作为具体形式的学雷锋活动,可以而且应当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不同人群的实际情况,在形式及载体上是与时俱进的,以保证和促进作为方向性学雷锋活动的深入开展。不能把学雷锋的具体形式变成一种凝固的僵化的模式,也不可因为具体学雷锋活动中出现了某种偏差,就从总体上否定学雷锋活动方向,动摇学雷锋活动信心。
毛泽东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题词以及群众性的学雷锋实践厘清的雷锋事迹与雷锋精神、学雷锋活动的两个层面等几个概念,对当前理解贯彻六中全会关于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指示,有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如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题词指引下的学雷锋活动一开始就定位在培养革命与建设接班人的战略层面上一样,学雷锋活动常态化要放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高度来思考,来破题。
三、让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把学雷锋活动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是一个科学的“顶层设计”。因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内在契合的,学雷锋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是一体同进的。
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内在契合的。
首先,雷锋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周恩来总理对雷锋精神的概括即“爱憎分明的阶段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两相对照,不难看出雷锋精神源于学习实践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源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理想,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一句话,雷锋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
其次,雷锋精神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材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它在不断创新与发展过程中,继承以往的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文化传统当中的文化资源,并将其作为继续前进的基础和平台。雷锋精神所包含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精神,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理念,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宝贵的价值元素。
再次,发挥雷锋典范引领作用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社会成员共同价值追求的有效途径。任何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典范人物,典范人物之于时代存在的意义就在于
一方面社会通过树立典范人物来确定主流意识形态,并在实践中加以巩固和强化;另一方面典范人物把抽象概念变为感性认知,易于人们接受,加速社会价值观的内化。学雷锋活动持续近半个世纪,雷锋精神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发展为一种大众行为,形成为一种道德规范。学雷锋活动为建设、传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从学雷锋活动的历史经验来看,学雷锋活动从来是与各个时期社会价值观的建立相结合并共同推进的。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占居主导地位,但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学雷锋活动是在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下发起的一场全国范围的学习活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受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也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反过来,学雷锋活动也对不同时期社会核心价值观确立起到巨大的的促进作用。以学雷锋活动兴起为例,五十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经济建设片面追求高速度,出现了违背经济规律倾向,加之三年自然灾害使国家面临巨大的困难。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爱党、爱社会主义,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成为全国人民同舟共济、重燃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的重要美德。于是,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本位的,融中国传统美德为一体的价值观就成为这一时期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在这种社会本位价值观的主导下,大公无私的雷锋成为全社会的精神坐标,雷锋作为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人物被全社会广泛学习。这个时期学雷锋活动不仅仅起到凝聚民众,团结一心共度时艰的聚合作用,而且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巩固。通过学雷锋活动历程考察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的学雷锋活动的确通过具体形式加强了同一时期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对群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所以,学雷锋活动常态化问题应该根据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原则、要求及时代特点,科学组织、统筹安排。
在具体操作层面,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主要强调两点:一是强化组织动员。运用组织动员贯彻社会主流价值观,是我们的传统。在以往学雷锋活动推进过程中显示了巨大优势,使整个社会形成了助人为乐、忘我奉献的良好风气,呈现出政通人和、欣欣向荣的景象。对于这种行之有效的经验我们要坚持,不能因为在执行中曾经出现某些偏差而否定合理的内核。
二是强化制度安排。学雷锋活动常态化首先要有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体同进的定位,要有强有力的组织动员,同时也离不开系统的制度安排。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前者引导人们自觉去做,而制度则约束人们必须去做。制度安排是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保证。要走制度化的路子,就必须形成完善的机制。诸如社会奖惩激励机制、教育培养机制、舆论宣传机制,还要建立法律强制机制,保护追求崇高的人的合法权益,惩治不道德行为,间接地为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不能否认雷锋精神的历史意义,也不能否认雷锋精神的现实价值。为什么?不是雷锋精神没有意义,而是现实中的不少人对雷锋精神的理解与实际运用的歪曲,使得雷锋精神违背了其本质也是最初的意义。
也许正是因为我们的这个国家太缺少了雷锋精神,太缺少了雷锋这样的人物,因此政府才不会把这样的人当成标兵,当成榜样来宣传。因为稀缺所以珍贵,因为没有才提倡。雷锋恐怕就是这样的产物。即便如此,雷锋照样有其真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其实雷锋的存在只是证明了我们这个社会暂时在这个方面有所欠缺,雷锋用他的行动填补了这个空缺而已,或者说雷锋提醒我们不能忘了真善美的价值,不能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应该
互相帮助,不能忘了作为一个人你得成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如果我们追溯雷锋精神的历史演变,我们不难发现雷锋精神是有很强的时代色彩:60年代雷锋=真善美;70年代雷锋=爱憎分明;80年代雷锋=钉子精神;90年代雷锋=爱岗敬业。我们不能轻易否认雷锋在每个时代的意义,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每个时代给予雷锋精神的特殊内涵而不去探究雷锋精神的实质及其现实的意义。
我们学习雷锋并不一定要把他放在一个高度来学习,而要从他作为一个人活的深度来探讨。他生命的时间很短,但就在他短暂的生命历程里却有着闪亮而独特的价值:作为一个人,他是一个真正懂得生命价值的人,他是一个有生命力量的人;尽管他被媒体宣传成一个标兵,我们绝对不能忽略他作为一个人的价值:懂得关心人、帮助人、谦虚好学、不断提升自我修养。
假如我们这个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够从雷锋身上获得最起码的做人的道理,我们这个社会会不会因此而变得更生命力?会不会因此而变得更有生命的张力?我想会,一定会。我们学习雷锋,只要学那些值得我们学习,也应该学习的东西,才有现实意义。篇四:开展学雷锋活动总结
开展学雷锋活动总结
雷锋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三月五日是毛泽东主席为雷锋题词向雷锋学习的日子,是老一辈革命家集体号召向雷锋学习的日子。为弘扬伟大的雷锋精神,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我校掀起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热潮,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大力号召全体师生学习雷锋精神。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思想到位,认识到位
我校教师充分认识到深入开展雷锋活动的重要意义,把组织开展宣传、学习和实践雷锋精神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大力宣传雷锋事迹、雷锋精神和社会各界雷锋式人物,营造良好的学雷锋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努力践行雷锋精神、争当先进模范。
二、活动丰富,效果明显
(1)广泛开展活动宣传
通过校园广播播放学习雷锋歌曲,在国旗下讲话宣读学雷锋倡议书、主题班会上讲述雷锋纪念日的由来、雷锋事迹、当代雷锋式人物先进事迹,号召全体同学向雷锋学习,营造了良好的学雷锋氛围。(2)开展美化校园及周边环境环境活动
①立足校园做好事,组织学生对校园环境及周边进行彻底清扫,净化、美化校园,要求学生做到不乱扔杂物,见到地上有杂物主动拾起。②清扫东井村老人会。真真正正的做一回活雷锋。
(3)开展我以雷锋为榜样主题班会
各班组织开展我以雷锋为榜样主题班会,集体对雷锋精神进行深入讨论和学习。各位同学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讲述自己学习雷锋的故事,对雷锋人物进行了具体化、细化,让雷锋精神深入每位同学心中。
三、学习雷锋,意义深远
通过积极开展学雷锋活动,学生的助人为乐精神逐渐得到增强,学生的学习态度有所改善,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培养。把学雷锋活动和学校德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对我校学生的培养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我校将找准方向,持续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加强全体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改变学生的生活、学习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篇五:学雷锋的意义
学习雷锋的意义
进入三月份以来,全国各地都在组织各种形式的群众性学雷锋活动。这是一件好事。它说明雷锋精神依然在温暖着我们的世界、灿烂着我们的生活、高尚着我们的信仰、鼓舞着我们前进的脚步。半个世纪的事实证明,无论时光如何流逝,世事怎样变迁,雷锋精神都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雷锋毫不利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年轻人中已经是弱智的代名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物质上一点点丰富的同时,信仰的缺失和道德败坏,理想的泯灭大行其道。讥笑高尚,怀疑理想,使社会溃败。
雷锋是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典范。雷锋出现之后,在我们的英雄画廊里,就涌现出成千上万个“雷锋式的人物”;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中,就出现了雷锋精神。四十多年来,雷锋那种公而忘私、言行一致、艰苦朴素、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鼓舞和激励着我们。一代一代的领袖,一代一代的领导干部,一代一代的军人,一代一代的青少年,都向雷锋同志学习,雷锋精神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雷锋精神的意义在于,在平凡与伟大,个人与国家、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间找到了结合点。
向雷锋学习,第一要学习他埋下头来实实在在做好事的精神。第二要学习他认认真真、高质高量干好本职工作的精神。第三要学习他具体而微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雷锋精神表现为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雷锋自觉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始终坚持对待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积极团结身边同志、自觉维护集体荣誉。
雷锋精神表现为追求进步、刻苦钻研的进取态度。雷锋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以“秋风扫落叶”的态度对待缺点和错误。他认为,“真正的青春,只属于那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们,属于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他把科学理论当作粮食、武器和方向盘,认真钻研毛泽东思想,阅读报纸和政治书籍,积极参加各种会议和学习活动,努力充实精神生活,改造主观世界。
雷锋精神表现为言行一致、尽职尽责的实干作风。雷锋以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螺丝钉精神对待工作。他常说,革命需要我去烧木炭,我就去做张思德;革命需要我去堵枪眼,我就去做黄继光。
雷锋精神表现为见义勇为、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雷锋坚持把“生为人民生,死为人民死”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出色地传承了革命先烈的大无畏精神。他时刻准备着为党和人民的最高利益牺牲个人的一切,甚至生命。
今天,在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革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怎样学习雷锋?
雷锋在日记中写道:“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如果说这是傻子,那么我甘愿做这样的傻子”。今天重读《雷锋日记》,重温他那一个心眼向着党、向着人民、向着国家的“傻子”精神,仍能给我们深刻启示和教益。
“傻子”精神,实质上就是多做贡献、少取报酬的精神。在奉献与索取之间,具体到每个人,其所得所失计算起来可能会千差万别。但鲁迅先生也说:“世界却正由愚人造成,聪明人决不能支持世界。”只要有雷锋那种甘当“傻子”的觉悟,并切实付诸实贱,我们就能看到人类的希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雷锋精神,就要把学习雷锋同实现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用雷锋精神去激励人们,要像雷锋那样牢固树立远大理想,把个人追求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历史洪流中去。
学雷锋,关键在于“岗位学雷锋”,真正使雷锋精神扎根在各行各业。我们的事业是由无数个千差万别的岗位组成的有机整体,如果每个人都能像雷锋那样,立足岗位、忠于职守、勤勉敬业、做好本职工作,我们的社会就会充满人文关怀和希望。
学雷锋,最根本的就是要用雷锋精神提高自身素质。让雷锋精神越深刻地影响和改变我们社会的精神面貌,让学习雷锋的活动越来越发展成为自愿的精种文明创建活动。这是时代的需要,是人民的期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第五篇: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
机关第八支部XXX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思想上的洗礼,是制度上的变革。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加强制度建设,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政贵有恒,治须有常。制度带有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根本性,制度建设一直是我党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保证。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尤其是“四风”问题都是积弊顽症,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容易出现抓一抓有好转、松一松就反弹的现象。要扫除“四风”积弊,把整改落实的成效巩固下去、坚持下去,关键在于建章立制。如果忽视了建章立制,不良作风难免会在活动之后卷土重来。因此,制度建设既是活动的目标,也是活动取得成效的保障。只有把整改措施、落实意见用制度明确下来,建立起刚性的制度制约,才能够持续发挥激励、约束作用,从源头上遏制不正之风,从根本上解决突出问题,也才能避免改作风“一阵风”,从根本上解决突出问题,让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得到有效巩固。“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建章立制,必须坚持高标准、高质量、严要求,这也是规章制度有无生命力的前提。要认真梳理现有各项制度,对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要长期坚
持下去;对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要及时修订完善。要按照于法周延、于事简便原则,建立健全一批行得通、指导力强、能长期管用的制度规定。在完善充实这些共性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围绕克服“四风”、提高效率、改进工作、更好地服务群众,制定出台具有个性化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新的规章制度,规定要具体,标准要量化,办法要透明,实施要可操作、可执行、可检查,方便群众自下而上进行监督。
制度的建立,仅仅是个基础。“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制度一经形成,就要严格遵守,特别是要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坚持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不能变通、不打擦边球,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各种行为,用周密的制度管人、管事、管权,“把权力关进笼子里”,使制度真正成为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刚性约束,使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真正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进制度建设是有力抓手;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建立长效机制是重要方法。只要我们紧紧抓住制度建设这个关键,将之贯穿于教育实践活动始终,以创新的办法、法治的思维固化作风建设成果,就一定能将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轨道,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作风改进、群众满意的实效,把党的作风建设提升到一个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