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柠卡王国年终工作总结
柠卡王国年终工作总结
回顾这不到一年的时间,虽然生活比起以前的任何工作来说都要辛苦,但很有意义。这里热心的老师、热情的小朋友,都让我体验了许多,感受了许多,成长了许多。使我的实习工作取得了比较圆满的成功。我向前辈老师们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从中体会到喜悦和烦恼,体会到我未来工作的快乐,也有了新的追求,总结以下3点。
1、重视学生安全,安全第一位
在学龄阶段,小朋友的安全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尤其低年级小朋友。小朋友的年龄比较小,心智未成熟,需要辅导员在身边监管,而安全问题则成了首
要问题,它包括了交通安全问题和场馆安全问题必须严肃及时地处理好安全问题必要时告知家长,这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保障小朋友的安全。
2、明确要求,让小朋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对小朋友的生活要求都是很细致的,都是一些很细小的问题,然而在小问题上却必须明确要求,对于表现好的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而对于违反的也必然采取一些相应的惩罚措施,让小朋友从小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很重要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教导,做好辅导员工作,当然也离不开家长的辅助。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才能让家长及时了解自己孩子在场馆内的各种情况,同时也能让辅导员更清楚每一个孩子的个性,针对孩子的问题与家长共同解决。
下面分享一些我在柠卡王国的故
事:
(一)、带馆期间发生的事
记得是一天的下午,小胖哥哥在带面包馆(今天做的东西是蛋挞)
我和正常一样在等待着小朋友来体验呢!
没过一会就来了个小朋友了,小朋友都很兴奋的跑到了我的场馆了,每个人交了蜗牛币就进来开始体验了!
我就开始给每个小朋友开始换工作服了,小朋友都很兴奋因为他们都多这个充满了好奇,都想知道这个是做什么的所以都很认真换好衣服大家坐下了,然后不把今天做蛋挞的原料拿了出来,他们也是第一次知道蛋挞到底是用什么东西做出来的,个个都聚精会神的听着我在介绍。
终于到他们自己动手了,个个都太兴奋啦!都在争先恐后的忙碌着,这个时候也不管什么面粉,蛋液了!搞的满脸都是的,也顾不得去洗干净了直接用手臂一擦,继续调制他的蛋挞原料,经过孩
子们的努力历经10分钟的调制,蛋挞的原料终于成功了!
这个时候大家什么都不顾了,直接就问我原料出来要怎么做,这个时候我拿出蛋挞皮,告诉他们用小勺子把原料慢慢的放进蛋挞皮里,有的小朋友为了吃更多的馅料,就把原料放的特别的多,这个时候我就告诉他们不能放太多,一进烤箱在加热的情况下会漫出来的。听玩这番话大家都很自觉的,按照规定的量进行操作。
小朋友都操作好了,抱着期待的眼光看着我把蛋挞慢慢的放进烤箱,进行烤制。这个时候我就开始和小朋友开始互动了,我就问他们平时都是那个请你吃蛋挞,大家都很开心的告诉我,不是妈妈就是爸爸!我就随口问了一句你们还请你们的爸爸妈妈吃过自己亲手制作的蛋挞,大家都安静老!我说你们可以借此机会请你们的爸爸或妈妈吃一个蛋挞!我自我感觉对小朋友说完这番话,小朋友都很安静。他们到底是在想自己吃还
是给爸妈吃呢?好争扎啊!这个好吃的蛋挞能舍得给爸妈吃吗?
最后经过10分钟的烤制,新鲜的蛋挞出锅了,香气充满了整个房间,小朋友都很开心终于看见自己做的蛋挞是什么样子的都很兴奋!我开始给大家把蛋挞装袋,好多小朋友都围着我,迫不及待的想拿到自己的蛋挞!开始发蛋挞了,个个都很满足的拿到了自己蛋挞了。离开了场馆!
体验是结束了,感人的事件开始了!有一个小男孩拿到蛋挞飞速的跑了出去,制服还没来的急脱呢?我心里想这个小朋友是怎么啦!我随着走了出去看见他双手捧着自己幸幸苦苦做出来的蛋挞要给妈妈吃!
妈妈对他说“宝贝你自己留到吃吧,那么幸苦做出来的。”
他对妈妈说“妈妈你吃吧!我不饿,这个蛋挞就是我做给你吃的”
妈妈听到这段话的时候,我就感觉妈妈感动了我就感觉妈妈的眼睛里泪水
就快出来了。
小朋友又对妈妈说“妈妈,我要看到你吃!”这时孩子还是满脸的面粉,还没来的急洗脸呢!多么朴实的孩子!
这时的妈妈已经无法用言语来和自己的孩子交流了,一把抱着穿着面包制服孩子就哭了起来,多么感人的画面啊!当时的我泪水也在眼睛里直转,看完了回想起来还是那么感人。
总体说我在柠卡王国工作快一年的时间了,有很多的心酸,很多的欢乐,自己很享受在柠卡王国工作的快乐,时光飞逝自己在柠卡王国已经度过了许多个日夜,我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对我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是我人生中伟大的经历,也将成为我一生中的宝贵财富。同时也让我认识到教育是神圣而细致的,教师是崇高而平凡的。教育是一种奠基和习惯养成。
第二篇:柠情感美文
今天的我们,依旧和往常一样,早早的下了班。
顺便去喧闹的广场转了一圈。
十一长假,而在私企的我只能继续上班、下班。
你呢?你放了短短的两天。所以想着。趁着晚上的好心情,去那些地下广场给你淘身便宜的衣服。
就这样,挽着你的胳膊出发了,踩着我心爱的高跟鞋。
一路上,好多人,尤其是之前一直去的市中心的广场,更是围满了人,各种各样的节目汇演,各种街舞派对,好不愉快!
尽心尽力的我忙完了一切,和你买好了看好的针织衫。就那样愉快的给你买了。
回到家后,因为各种原因,再加上我的例假的到来,让我有点恼火。所以跟你在发脾气。
你也是毫不礼让的一句话不说,收拾东西准备走人。
我不知道我当时是怎么样的一种心情和你对话的。
总觉得很生气,很无奈。
这次不是摔门走,而是收拾东西。
而我挽留了一会竟然独自睡着了。
再去回想时,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零零散散的记忆。
好不愉快。
第三篇:青柠时代读后感
梅吉所著的《青柠时代》是一部优秀的青春文学作品,讲述了一群少年少女们青春时代里美好的友情的故事。他们在校园时代肆意享受着美好的时光,也为自己的梦想和骄傲努力着。下面给大家分享青柠时代的读后感,欢迎欣赏!
青柠时代读后感1“青柠时代”,我的理解:青,指的便是活力满满的青春;柠,便指的是柠檬吧,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柠檬的酸甜苦涩味道!而这些混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五味杂陈,丰富多彩的青春时代。这本书汇合了十二名作家笔下各种各样正处于青春年华的少年们,他们的故事跌宕起伏,直锥人心,无不引起我的共鸣,给我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酸
六年级上册时,我们突然换了班主任!这个消息对我来说宛若晴天霹雳一般,我突然感觉自己的这个学期会不那么充实了,也许不能成为老师的小助手,帮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果然,虽然我后来的职位也是班干部,但是实际并没有为班级为老师做很多的事情,班里的大部份事情都有别的更加优秀的同学分担,我一下有一种被冷落的感觉,好失落呀!我宛如跌入冰窖一般对自己没有了像往日那样多的信心了。不过,我后来我想到,机会是均等的,也应该给其他同学更多的锻炼机会,同时自己也应该更加努力,争取更加的优秀,从而让老师更加的信任!
甜
记得那是一次朗诵比赛。赛前排练时几个主要的领诵同学都非常紧张地在场地上走来走去,个个心中忐忑不安的,都在害怕自己忘词忘动作。而我作为“久经沙场”的老将,肯定要将自己的朗诵经验传授给他们。果不其然,让我这么一指导他们自信了许多。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我们果然没有辜负老师们对我们的厚望,展现了自己最好的实力,结果我们拿到了光荣的第一名,那一刻,我们切实体会到了胜利的喜悦,成功的甜蜜!大家激动地抱在一起,喜不自禁地叫出声来,幸福而又自豪的泪花渐渐滴满我们的脸庞。这泪水是幸福而又自豪的泪水!
苦
作为学生,期末前的日子无不是最辛苦的。虽然,我们深知,不辛苦哪来的好成绩?但是几乎每天都要做四五张试卷,实在是又累又辛苦呀!这体力脑力上的辛苦还算是好的,如果一旦哪张试卷考砸了,回去肯定少不了父母的一顿责骂,这心理的小创伤才是难过呀。每次考试都是最煎熬的,考得不错还好,但一但考砸了自己的内心又要接受一次打击。于是我下定决不管再苦再累,也要坚持努力学习,争取这黎明前的黑暗早点结束,用优异的成绩迎接灿烂的黎明!
酸,甜,苦这几种味道混合在一起,让我的青春有滋有味,若是少了其中任何一味,便会觉得索然无味。《青柠时代》教给我们的道理正是这些,它将令我受益终身!
青柠时代读后感2《青柠时代》是青春系作家梅吉默默打造了三年,终于上映的“致青春”系列。
一起人为制造的车祸,让沈冬晴只能寄人篱下,享受着上学的待遇,却也不尽人意,成绩总是倒数;一次奋不顾身的维护,让楚君尧的眼中留下了另一个女孩的身影;一场抗争得来的初恋,让毕夏开始了患得患失的生活;一次命运的捉弄,让黎允儿不再相信毕夏,不再是好朋友;一次偶然的触碰,让败家子翡雨阳恋上了胆小的沈冬晴。一生中只有一次的相逢,猝不及防的出现在少年们酸涩又甜美的青柠时代。。在最狼狈的时光相遇,在最美好的时节分手。
记得最清楚的是里面提到的想象世界中的:“但不管喜欢与否,我们已经置身于1Q84.空气变了,风景变了,规则也变了。我们必须尽快适应这个带问号的世界。”是啊!现在的时代变化太快,真不知道真的到了1Q84的时候,我们又身处在何处?现在也许不懂,十年后再读一读,说不定会有新发现。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相信《青柠时代》中的故事一定会感染着我。毕竟年华青涩,终将老去,我们将用用漫长的告别祭奠这场青春盛宴。
青柠时代读后感3不同的年代,同样的生命阶段,都有着不同的感动。数位作家用不同的视角描述了儿时发生的各种美好故事:在那个豆蔻年华里,有一段美丽的邂逅、有同伴的纯真友谊、有一次争吵和解、也有女生们的时尚攀比……所有这些故事都像青柠一般,初尝酸苦,后味甘甜。
儿提时,不成熟,常因为做出一些幼稚的举动而遭到大人的批评,一阵阵打骂,看得我也心疼不已;而那给老人让座,鼓励没有考好同学的纯洁心灵,一声声赞叹,我的心也像蜜一样甜。
看了这本书,我又想到了自己和伙伴们的成长的烦恼。前几天的中午,我和好朋友小邹因为一点小事大打出手。一开始我特别生气,觉得她不该往我身上撒面粉,可是越想越烦,总觉得自己也做得很不对,一点都不会谦让。整一节课我都有如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想着下课立马道歉和好。下午一下课,煎熬的我俩又不约而同找到对方,拥抱和好,一起飞奔到小花园摘“豆角”玩。啊!童年没有永远的苦涩的事,就好似一个伊甸园。
这一本精美的好书,教会我宽容豁达,带我走进了不同的童年,体验不同的人生情感,并收获一份单纯。
在这个诗书满天下的人生阶段,纯洁的心不断做出一件又一件幼稚、善良的事情。想到这里,我就如吃了青柠一般,心里苦涩又甘甜。
这本书真的让读者受益匪浅,让读者也很受启发。文章开头简洁地介绍了书的精髓,语言富有诗意,为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作者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来写感想,段首一句话概括感想,下面围绕这句话具体描述,让读者读出了真情实感,很真实,很有说服力,也能打动读者。文末总结全文,并概括这本书给他带来的好处,点睛之笔。
这是一篇读后感,文章前半部分写了作者看完《青柠时代》这本书的感想;后半部分联想自己和好朋友的故事,展开想象,使文章更真实,饱满。是的,同学时光会带给我们各种各样的体验,就像青柠一样,有苦涩,有甘甜,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第四篇:张柠的那些名言
张柠的那些名言
1、农民没有历史。他们的历史就是个体自身的历史,一种短暂的循环时间:从天亮(醒)到天黑(睡),从子宫到坟墓。他们生活在一种奇特的建筑布局之中:从居室的后窗就能看到墓地;前院是人与牲畜、家禽的地盘,后院就是蔬菜、果树和庄稼。他们的历史就是稻子的历史,从生到死,从播种到收割。这是一种无法改变的宿命,它产生了一种农业文明特有的语言:抒情。面对这那些神秘的、不可捉摸的、看不见但又无处不在的对象,他们沉思默想、一唱三叹、同义反复。
2、农业文明与现代都市文明之间的敌意、冲突和暧昧的纠葛,作为当代中国一个重要的文化主题,正是建立在城市功能变化的前提上的,或者说是建立在传统农民的身份变化基础上的。
3、实用主义由此而诞生。实用主义的结果是,将欲望这种自为的生命状态的东西,变成了一种供理性精打细算的对象,进而,还套上了一件具有普遍性的公允、合法的外衣。
4、在当代中国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过渡的进程中,还有一些特例需要交代。我指的是一种没有过渡状态的突发事件。殖民地香港就是一个代表。在一个前农业文明的孤岛上,突然开始了现代化和都市化。它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对孤岛进行突击清场,让舶来的工业产品迅速占领市场,或者将农副产品变成商品,在每一粒大米上都刻上经纪人的名字。
5、中国传统都市(市镇)文化的代表是庙会,进而是由庙会演化而来的农贸市场。但庙会和农贸市场都不是上海的特点。上海的城隍庙不过是一个摆设,一个噱头。上海都市文化的代表是徐家汇和外滩一带。徐家汇是指挥中心,外滩是前沿阵地。徐家汇是文化批发中心,外滩是文化展览馆。这两个地方的文化,几乎没有什么中国农业文明的色彩,而是西方文明的翻版。
6、在诸多对话语的类型中,最令人震惊的正是上文提到的那种挪到了“广场”狂欢场面中的“边沿对话”。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这类对话类型,可以说是世界文学中绝妙的精品。
7、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审美理想与古俄罗斯的审美理想是有着内在联系的。他把道德、理想和美置于并列的地位,其道德典范是基督精神,最高理想是使“爱的天国”成为现实。
8、人类社会的乌托邦理想大致有以下三类:第一,犹太先知和启示录的乌托邦;第二,基督教乌托邦;第三,16至18世纪以来的现代乌托邦。前两者为伦理——宗教性乌托邦,后者为伦理——社会性乌托邦。第一种和第三种乌托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构想了一个世俗王国,并试图借助个体之外的力量(神性的英雄和社会集团)来实施。它们都忽略了作为乌托邦王国的社会性和乌托邦理想的个体性之间的矛盾。而基督教乌托邦认为,这种王国不应由外在力量的干预来建立,而应通过人类个体逐步地“内心圣洁化”来实现(即人神意志的合一)。这既是一种审美的精神状态,又是一种社会化理想。
9、内心希望的表层那多彩多姿的苦难生活,是通过一群各不相同的囚犯形象而展现的。这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陀氏的倾向性通过对人物的刻画表现得十分明显。我们很难想象,杰符什金、戈略德金、奥尔狄诺夫这一类人会被镣铐送往监狱;他们尽管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心灵的痛苦冲突,但他们渺小得像“抹布”,软弱得像“虫豸”,他们没有任何勇气去触犯法律。
10、在世纪之交那大动荡的年代里,“白银时代”的知识分子作为俄罗斯精神的传承者,他们能做到不鼠目寸光,不为一时的现实功利所动,甚至不惜被流放,而执着于对俄罗斯的正义、灵魂获救等问题进行探索。这与他们十九世纪前辈知识分子的精神传统是息息相关的。
11、必须正确地认识到,“白银时代”文学的独特形式,并不是一种盲目借鉴过来的东西,也不是作家故弄玄虚的结果。它与十九世纪的文学和世纪之交的革命运动有相通之处,即带有浪漫色彩。区别在于,十九世纪文学的浪漫在本质上是带有伦理色彩的“感伤主义”;革命运动的浪漫,是一种行动的狂躁症和毁灭的激情;而“白银时代”文学的浪漫,是一种精神结构深层的“狄奥尼索斯精神”。
12、东方古代城市结构是一种典型的权力结构(以北京、西安、沈阳为代表)。它们成棋盘格式(或井田式)分布,街道笔直,便于皇室马车经过,也便于大内侦探工作。城市中央就是皇宫和中心广场。这种广场与自由贸易毫不相干。它不是供自由交易的集市或者庙会,而是阅兵的地方。
13、传统价值观一直制约着中国城市的发展。社会结构也左右着中国的城市结构。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当代。
14、自由城市是因商业交换的需要而产生的。真正的自由城市是经济的而非军事的;是商业的而非农业的;是市民(无产阶级、中产阶级和富翁)而非贵族(财主)或农民的;是商肆、街道、石头和水泥,而非草地和泥土。
15、中国的传统城市,就是这样一些城堡。尽管它也有商品交换设施,但那是附属的,属于后勤部门和军需官的领地。
16、俄罗斯知识分子拒绝与任何形式的权力(教会的、国家的等)合作。他们把对人的爱看得比所谓的社会正义要高。一旦那些所谓的正义违背了爱的原则,那么,无论你多么有道理、多么有意义、多么辩证,他们也会毅然地与之决裂。
17、我们当然可以笼统地说,“白银时代”知识分子全盘地继承了上述十九世纪知识分子的传统,事实上这个传统已经发生了许多的变化。没有变化的是,知识分子依然在沙俄帝国权力和老百姓自发力量的双重挤压之下生存。这里的“老百姓”由原来信仰上帝甘作奴隶的农民,变成了只认金钱和“日常生活”的市民了。
18、文学从来就是俄罗斯知识分子思想的“晴雨表”。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几乎所有的“白银时代”的哲学家、思想家,都直接从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作家的作品中寻找哲学和思想问题的原材料。
19、十九世纪的文学是适宜于朗读的文学,因为它有着一种总体上的“忧伤”的基调,也就是浪漫的、抒情的、可以朗读的基调。诗歌不用说了,即使是小说,屠格涅夫的、托尔斯泰的,甚至陀斯妥耶夫斯基早期的某些小说,都能在上流社会的沙龙里,把贵族小姐感动得眼泪汪汪。
20、“死屋”是受难的代名词。监禁的“死屋”可以在时间中消失;而面对社会的“死屋”,按托氏的观点,实际上只有这种选择(也是三种不可解脱的矛盾)。第一,像娜塔落那样,流泪承受苦难、宽恕别人并奉献爱心;但是,这种信仰,这三种爱的呼告的理性根据在哪里?尤其是对那些纯洁无辜的少年来说。第二,像彼得罗夫那样去“撞墙”,那么,结局是:为自由而堕落,因堕落而永远失去自由。第三,像小人物那样,进入内心世界去生活,那么,人只能像“抹布”、像“虫豸”。陀氏不可能有第四种选择了。在这些矛盾冲突中,希望在经验中失去了根基。他此时像一个失去家园的人四处流浪,并唱着一曲令人焦虑的流浪者夜歌。但到了《地下室手记》中,歌已经不成“调”了,早期的各种矛盾借“地下室人”的声音,用刺耳的尖叫呼喊出来了。
21、由于特殊的原因,我们对二十世纪俄语文学的视野曾是那样的狭窄,如今一下子开阔起来了;从前只知道高尔基、马雅科夫斯基、叶赛宁等作家,外加四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今天人们谈论起了曼德尔施塔姆、吉皮乌斯、阿赫玛托娃、安德列?别雷、米?布尔加科夫(小说家)、谢?布尔加科夫(哲学家),乃至别尔嘉耶夫和洛扎诺夫这些“白银时代”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
22、对“白银时代”文化的关注,无疑不是出版家的心血来潮或者歪打正着,其中肯定有某种必然性的东西。在我们这个没有激情的年代,这个被欺骗、软弱、埋怨和嘀咕所笼罩的年代里,中国作家和知识界对西方现代派那隔靴搔痒式的模仿,造就了一大批术语玩弄家、技术权威、无病呻吟者、语言游戏者,最后弄得自己都腻了。
23、我们的知识界内心的确充满了困惑与渴望。可是,当我们仔细地想一想我们究竟渴望什么的时候就可以发现,其实我们很迷茫。
24、同样是对人的命运的关注、对小人物的同情、对穷人美好心灵的赞美,其背后审美理想最终的指向则不一定相同。“自然派”的创作是以理性的人本主义为基础的。他们对“理想王国”、“永恒正义”、“人性美好”的希望是建立在社会批判和改造基础上的。人是一种社会性存在,人性的恶、穷人自我意识的民化导致的自卑、怯懦都是社会环境造成的。只有通过改造社会、改变社会,才能拯救穷人。他们的创作往往欲担当起启蒙的任务。
25、监禁和流放的岁月,使得陀思妥耶夫斯基真正了解具体生活境遇中冲突的力量。正是这种冲突,才使陀氏早期那种乌托邦理想幻灭,而处于一种虚妄状态的焦虑中。
26、什么是对话呢?从一般语言的角度看,只要具备了建言与纳言这两者彼此交谈的外在形式就是对话,而自言自语则不是对话。而从诗学的角度看,是否是对话并不取决于有没有建言的直观形式,有的独白也可以是一种对话。
27、从一般语言学的角度看,例一是一种问答式的对话,它具备了对话的直观形态。而从诗学的角度看,情况恰恰相反;例一不是对话,例二却是对话。因为对话只能产生于自我意识的充分呈现中,产生于意识本身的价值不自足并引出了疑问词的过程之中。
28、从诗学角度看,不管话语是否具有对话的直观形态,只要话语自身不自足、有疑问,它不断地分解自身,不断地自我解释,这样一种话语就有了对话的含义,我们还需要把话题稍加展开,并且还得从对话的材料——语言入手。
29、在关于“光为何物”之类问题的对话中,不管双方认同与否,甚至有人坚持独白而拒绝对话,情况也总会好些。因为“光”依然是光,它永远照耀着。假如我们把问题变成另一种情形:我是谁?我幸福吗?他为何欢笑或流泪?为何有死亡和痛苦?那么,结果就大不一样了,对话便会激烈起来。
30、如果对光的发现和称颂仅仅是个体的,那么,人与人之间会沉默无语、相安无事。问题是这一发现必须要通知他人转述。当一些人开始向另一些转述“光”时,必然引起许多隔膜和误解。
31、面对着人的本质、生命价值、社会的理想等问题,文学,哲学,许多的人都会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切入对话;并且,这种对话只能是“复调”,而不能是“独白”,只能是互为主体体的,而不能是独断的结语。
32、俄国形式主义则具有“语言本体论”色彩,其艺术实践最终指向人们在陌生化(奇特化)诗语中的震惊(注意:语言本体论也可能隐含价值论意义。不过只有当它上升到存在论层面时才能显现)。
33、人类筑居于“我——他”世界是必然的。在此世界中,人与人的交际就要要求将被赞美的事物,通过言谈来转述、通知他人。
34、诗性语言是人类对存在的真相、对原初之美的赞美,是对失去了的和被忘却的在的追寻,它并不承担转述和通知的任务,故也不具备对话功能。
35、当“复调”作为一种小说结构原则时,它与被俄国形式主义诗学视为艺术手法的“奇特化情节”不但不矛盾,甚至在进行对话的复调小说中,也经常运用“奇特化情节”作为引起“对话”展开的背景或中介。
36、传统小说往往以一种全知全能的视角进行叙述。作者在人物外部冷静地观察、描写、评判,其叙事结构借助于线性一的物理时间,给生活和事件完整的秩序。这种线性时间有一种理想化的结构和理想化的均匀节奏(对这种理想的状态人们却习以为常)。这种线性结构,通过将作为一连串的事件(即故事)转变成小说的情节面变成一种书写下来的语言结构,进入了大众日常意识,并且得到了认同。
37、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在将一连串的“事件”转变成“情节”时,往往采用“奇特化”的手法,以打破那种线性时间结构。它旨在恢复人对时间、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并引起人们倾听存在的声音的愿望,引起对话的欲望。
38、复调小说利用奇特化情节,就是要将叙事的均匀节奏打乱,将叙事的速度“耽搁”下来,“定格”在两点上(边沿、广场)。这种耽搁表明,如果目的不明或虚假,急于前行有何意义?“广场”是大众生活的地带。在那里有众多“失去了而不寻找、忘却了而不追忆”的人。他们在“广场”上演出种种闹剧(其实,这是“逛欢节”文化的一种变体)。而复调小说所描写的“广场”上的事件,往往造成一种“狂欢化”的效果。在这里,“奇特化情节”打破了人们惯于认同的日常生活结构,诸多笑的因素也消解了日常生活中权力的威严。
39、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利用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法,引发人们的关切,导致对话的欲望展开对话的过程。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作为一种实践对话的艺术,它正是一种“复调”;作为实践对话的手法,它与俄国形式主义有共同之处,并且与独白小说有原则性分歧。
40、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基础之上的。这种形而上将一切关于真理的观念都建立在一种先验的假定之上。它给人以定义,给世界以秩序,给生活以意义。
41、《复活》描写敢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人性的复活、道德的自我完善的过程,似乎给人类昭示了一条“拯救”的路途。这种描写和昭示,只是作者自足价值体系的显示。由价值不自足引起的自我意识中的疑问,引起的对话和争辩,只能是一种“复调”,而不能是“独白”。
42、人们都在这种复调中不断地言谈、争辩、对话,以不断地逼近人生的更本真的状况。其实,这种状况有如最初与人相遇的“光”,人类曾经与之相遇,曾经拥有,如今言说着却失去了。人只能在对话中不断地逼近。生命的意义的显现,也正在这不可终结的过程本身。
43、我们似乎有遁入相对主义之虞。但是,相对主义同样不能了结对话。事情非但没有结束,反而提醒了我们:事物越是具有相对性,独白在这里越是要引起警惕。正因为语词所指的差异性使得对话有不可终结的特性,才使得独白的语词对人的控制成为不可能。
44、我们把语言的出现视为人的历史的开端。此前,人的意识是一片混沌和幽暗,人的语言是模糊无义的自然的音响。用索绪尔的话来说,此时的能指和所指处于分离状态,即“模糊的观念的无限平面”与“声音的不确定的平面”分属两个领域。只有当上述两种状态,在“任意性”和“差异性”原则引导下交织在一起,意识才得以产生,这即意味着言语的出现。
45、面对着太阳的光,有人突然颂出了“光”。一方面,“光”的语音的出现具有任意性;另一方面,“光”的概念在与“非光”的差异性中产生。最初颂出“光”的人的幽意识状态,此刻便澄明起来。他会借助最初获得的言语,面对那一片神圣的光,发出赞美、祈祷、惊叹;并且,这种赞美并不注重“光”的概念,而是把“光”仅仅视为“光”而直接与之照面。
46、2004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的其他小说尚未译成中文,但出版于1983年,并改编成电影的著名长篇小说《钢琴教师》早就如雷贯耳。据翻译者说,小说几年前就翻译成了中文,但一直没有出版。如果不是作者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部小说估计还难以跟中国读者见面。我觉得当时出版社不出这本书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这部小说比较难读,属于典型的现代欧洲式的小说,叙事走向不是按照传统的故事情节,而是按照作者的心理联想思路发展,也可以说就是“意识流小说”或者“内心独白小说”,叙事繁复冗长,与中国小说的短句子相比,这种小说简直可以说是罗嗦,不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作者在叙事的过程之中,主观性或者说观念性非常强,整部小说(特别是第二部分)充满了作者“思维的强权”,这种强权让读者几乎喘不过气来。但是,阅读障碍并不构成评价一本书的全部理由,关键在于这种障碍是否能够将你的思维,从“世俗生活强迫症”中引出来。
47、俄国形式主义诗学以语言的“文学性”作为文学科学的研究对象,并为“文学性”确立了若干重要的原则,如差异性原则、陌生化(或译奇特化)原则、形式化原则等等。这些原则都是以语言作为一种特殊而自足的系统为前提的。它们强调的是语言能指本身的可感性。
48、巴赫金在使他的这一愿望得以实现的过程中,首先给予了语言学以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他把其复调小说理论建立在“元语言学”的基础之士(实际上是一种诗学语言学)。这种“元语言学研究,不能忽视语言学,而应该运用语言学成果。无论语言学还是语言学,研究的都是同一个具体、非常复杂的而又多方面的现象——语言”。
49、形式主义者关注的是诗的语言如何唤起人们对生活的新的感受,以穿透那遮蔽存在真相的意识。因此,他们注重语词的能指,利用语词能指的“任意性”特点,达到诗语“陌生化”的效果。比如,一阵赞美和祈祷的声音,一阵激越的歌吟,一声令人颤栗的惊叹……这些,必须要求人们去倾听,并引起震惊的效果。
50、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以“对话理论”为基础,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进行了大量而又周密的研究,其中列专章分析了陀氏小说的对话语言风格。这些语言风格的分析,都是从“元语言学”的对话类型角度入手的,尚未涉及“元语言学”与语言学的关系问题。
51、复调小说理论在国内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并展开了一些讨论。但一些讨论文章并没有从共同关切(这是对话的前提)的角度展开“对话”;或者说,这些讨论都在对话的入口处终止了。
第五篇:政治王国栋工作总结
2010
政
治
科
工
作
总
结
王国栋 2010-12-
31本学期我进行2009级的1、3、4、9班的政治教学。现将我一学期的教学点滴总结如下:
一、良好的工作态度决定一切。
本学期按照教学日历的安排如期完成所指定单元的教学任务(每8学时一个教学单元)。对于教学常规工作,我仍坚持常抓不懈:认真备课、虚心请教、、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针对教学目标的不同: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多方查找资料,认真备课,尽力充实课堂内容,使学生学有所得。对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做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另外,备学生也尤为重要。学期一开始,我主要抓好课堂教学常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行为产生兴趣,兴趣形成习惯,习惯养成性格。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如:(1)严守纪律,专心听讲的习惯。(2)文明礼貌,尊重别人的习惯。
(3)主动积极。(4)自觉复习、学一点,会一点,记住一点,逐步提高应。形成这一个过程是一个需要反复强调的,辅导员的帮助尤其至关重要。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当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各班上课学习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中各班状况不一
学生在学习方面不能抓紧课堂学习,课后自学意识也很差,作业不能按时
完成 大多数学生回答问题时相当懒惰不积极。
在授课过程中,学生的思路不能及时跟上教学节奏,容易受到外界干扰 针对以上问题我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调节,采取循序渐急的方法帮助学生适应课堂学习。因为教学相长就是说教与学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因此,要想切实提高学生整体的知识技能,教师必须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同时,了解并认真分析学生情况。所以,在备课时,我力争将教材目标和学生的实际结合。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课堂教学应注生动性。目前,由于课堂仍是绝大部分学生唯一的方式和场所,教师更应该注重传达知识和信息的形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语言的环境。实践证明,教师不但要充分地备课并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基本做到了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如尽量让学生来主导课堂,发挥其学习的潜能,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并且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单元的学习上都积极与秦老师商讨,学习他们的方法,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同时,在驾驭课堂时,碰到的问题,都积极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解决方式,尽量做到把矛盾“由大化小,由小化无”,并且注意学生的课后动态,以求到达最佳。通过一学期的教学经验积累及教学方法的借鉴,我意识到自己在教学方面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的中,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四、作业批改:课后作业一课一布置,全收全批。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对于佳句,有选择的要求学生背诵并活以至用。晚自习做到按时到岗,认真辅导。
宁静致远,边教边研。在教学工作中我注重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深入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时刻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为学生今后语言发展奠定基础作为目标。一个学期的努力,我在获取了一些教学经验的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仍有许多须提高和改进的地方(如:增强课堂师生互动等)。今后我应该在如何自我提高方面多下功夫。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展示自我的同时,提升整体教学水平。多问、多想,多与其他教师交流工作经验。同时,我还要对支持的我工作的老师和辅导员们致以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