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物理易错题分析01——质点的运动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高中物理易错题分析——质点的运动
[内容和方法]
本单元内容包括位移、路程、时间、时刻、平均速度、即时速度、线速度、角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平抛运动的规律及圆周运动的规律。在学习中要注意准确理解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特别应该理解位移与距离(路程)、速度与速率、时间与时刻、加速度与速度及速度变化量的不同。
本单元中所涉及到的基本方法有:利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研究平抛运动的问题,这是将复杂的问题利用分解的方法将其划分为若干个简单问题的基本方法;利用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图像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的方法,这也是形象、直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这些具体方法中所包含的思想,在整个物理学研究问题中都是经常用到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特别加以体会。
[例题分析]
在本单元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对要领理解不深刻,如加速度的大小与速度大小、速度变化量的大小,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之间常混淆不清;对位移、速度、加速度这些矢量运算过程中正、负号的使用出现混乱:在未对物体运动(特别是物体做减速运动)过程进行准确分析的情况下,盲目地套公式进行运算等。
例
1、汽车以10 m/s的速度行驶5分钟后突然刹车。如刹车过程是做匀变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5m/s2,则刹车后3秒钟内汽车所走的距离是多少?
【错解分析】错解:因为汽车刹车过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v0=10 m/s加速度
出现以上错误有两个原因。一是对刹车的物理过程不清楚。当速度减为零时,车与地面无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变为零。二是对位移公式的物理意义理解不深刻。位移S对应时间t,这段时间内a必须存在,而当a不存在时,求出的位移则无意义。由于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a
由此可知三角形v0Ot所包围的面积即为刹车3s内的位移。
例
2、一个物体从塔顶落下,在到达地面前最后一秒内通过的位移为整个位移的9/25,求塔高(g=10m/s2)。
【错解分析】错解:因为物体从塔顶落下,做自由落体运动。
解得H=13.9m
物体从塔顶落下时,对整个过程而言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而对部分最后一秒内物体的运动则不能视为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因为最后一秒内的初始时刻物体具有一定的初速,由于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不清,导致物理规律用错,形成错解。
【正确解答】根据题意画出运动草图,如图1-3所示。物体从塔顶落到地面所经历时间为t,通过的位移为H物体在t—1秒内的位移为h。因为V0=0
由①②③解得H=125m
【小结】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时,对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过程相互关系的分析,是解题的重要环节。如本题初位置记为A位置,t—1秒时记为B位置,落地点为C位置(如图1-2所示)。不难看出既可以把BC段看成整体过程AC与局部过程AB的差值,也可以把BC段看做是物体以初速度VB和加速度g向下做为时1s的匀加速运动,而vB可看成是局部过程AB的末速度。这样分析就会发现其中一些隐含条件。使得求解方便。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有很多题通过v-t图求解既直观又方便简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洁。如本题依题意可以做出v-t图(如图1-4),由题意
例
3、气球以10m/s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从气球上掉下一个物体,经17s到达地面。求物体刚脱离气球时气球的高度。(g=10m/s2)
【错解分析】错解:物体从气球上掉下来到达地面这段距离即为物体脱离气球时,气球的高度。
所以物体刚脱离气球时,气球的高度为1445m。
由于学生对惯性定律理解不深刻,导致对题中的隐含条件即物体离开气球时具有向上的初速度视而不见。误认为v0=0。实际物体随气球匀速上升时,物体具有向上10m/s的速度当物体离开气球时,由于惯性物体继续向上运动一段距离,在重力作用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正确解答】本题既可以用整体处理的方法也可以分段处理。
方法一:可将物体的运动过程视为匀变速直线运动。根据题意画出运动草图如图1-5所示。规定向下方向为正,则V0=-10m/s,g=10m/s2
∴物体刚掉下时离地1275m。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方法二:如图1-5将物体的运动过程分为A→B→C和C→D两段来处理。A→B→C为竖直上抛运动,C→D为竖直下抛运动。
在A→B→C段,据竖直上抛规律可知此阶段运动时间为
由题意知tCD=17-2=15(s)
=1275(m)
方法三:根据题意作出物体脱离气球到落地这段时间的V-t图(如图1-6所示)。
其中△v0otB的面积为A→B的位移
△tBtcvc的面积大小为B→C的位移
梯形tCtDvDvC的面积大小为C→D的位移即物体离开气球时距地的高度。
则tB=1s根据竖直上抛的规律tc =2s,tB-tD = 17-1=16(s)
在△tBvDtD中则可求vD=160(m/s)
【小结】在解决运动学的问题过程中,画运动草图很重要。解题前应根据题意画出运动草图。草图上一定要有规定的正方向,否则矢量方程解决问题就会出现错误。如分析解答方法一中不规定正方向,就会出现
例4有一个物体在h高处,以水平初速度v0抛出,落地时的速度为v1,竖直分速度为vy,下列公式能用来计算该物体在空中运动时间的是[ ]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形成以上错误有两个原因。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小结】解这类题时,决不应是想当然,而应依据物理规律画出运动草图,这样会有很大的帮助。如本题水平方向每隔1s过位移一样,投小球水平间距相同,抓住特点画出各个球的轨迹图,这样答案就呈现出来了。
例
6、经检测汽车A的制动性能:以标准速度20m/s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制动后40s停下来。现A在平直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发现前方180m处有一货车B以6m/s的速度同向匀速行驶,司机立即制动,能否发生撞车事故?
【错解分析】错解:设汽车A制动后40s的位移为s1,货车B在这段时
S2= v2t = 6×40=240(m)
两车位移差为400-240=160(m)
因为两车刚开始相距180m>160m
所以两车不相撞。
这是典型的追击问题。关键是要弄清不相撞的条件。汽车A与货车B同速时,两车位移差和初始时刻两车距离关系是判断两车能否相撞的依据。当两车同速时,两车位移差大于初始时刻的距离时,两车相撞;小于、等于时,则不相撞。而错解中的判据条件错误导致错解。
【正确解答】如图1-8汽车A以v0=20m/s的初速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经40s停下来。据加速度公式可求出a=-0.5m/s2当A车减为与B车同速时是A车逼近B车距离最多的时刻,这时若能超过B车则相撞,反之则不能相撞。
△S=364-168=196>180(m)
所以两车相撞。
【小结】分析追击问题应把两物体的位置关系图画好。如图1—8,通过此图理解物理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情景。本题也可以借图像帮助理解图1-9中。阴影区是A车比B车多通过的最多距离,这段距离若能大于两车初始时刻的距离则两车必相撞。小于、等于则不相撞。从图中也可以看出A车速度成为零时,不是A车比B车多走距离最多的时刻,因此不能作为临界条件分析。
例
7、如图1-10所示,一人站在岸上,利用绳和定滑轮,拉船靠岸,在某一时刻绳的速度为v,绳AO段与水平面夹角为θ,不计摩擦和轮的质量,则此时小船的水平速度多大?
【错解分析】错解:将绳的速度按图1-11所示的方法分解,则v1即为船的水平速度v1= v·cosθ。
上述错误的原因是没有弄清船的运动情况。实际上船是在做平动,每一时刻船上各点都有相同的水平速度。而AO绳上各点运动比较复杂,既有平动又有转动。以连接船上的A点来说,它有沿绳的平动分速度v,也有与v垂直的法向速度vn,即转动分速度,A点的合速度vA即为两个分速度的和。vA=v/cosθ
【正确解答】方法一:小船的运动为平动,而绳AO上各点的运动是平动+转动。以连接船上的A点为研究对象,如图1-12,A的平动速度为v,转动速度为vn,合速度vA即与船的平动速度相同。则由图可以看出vA=v/cosθ。
【小结】方法二:我们可以把绳子和滑轮看作理想机械。人对绳子做的功等于绳子对船做的功。我们所研究的绳子都是轻质绳,绳上的张力相等。对于绳上的C点来说即时功率P=F·v。对于船上A点来说P=FvAcos人绳绳船
解答的方法一,也许学生不易理解绳上各点的运动。从能量角度来讲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还应指出的是要有实际力、实际加速度、实际速度才可分解。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例
8、一条宽为L的河流,河水流速为v1,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v2,要使船划到对岸时航程最短,船头应指向什么方向?最短航程是多少?
【错解分析】错解:要使航程最短船头应指向与岸垂直的方向。最短航程为L。
上而错解的原因是对运动的合成不理解。船在水中航行并不是船头指向什么方向就向什么方向运动。它的运动方向是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方向与水流方向共同决定的。要使航程最短应是合速度垂直于岸。
【正确解答】题中没有给出v1与v2的大小关系,所以应考虑以下可能情况。
此种情况下航程最短为L。
②当v2<v1时,如图1-14船头斜向上游,与岸夹角为θ时,用三角形法则分析当它的方向与圆相切时,航程最短,设为S,由几何关系可知此时v2⊥v(合速度)(θ≠0)
③当v2=v1时,如图1-15,θ越小航程越短。(θ≠0)
【小结】航程最短与时间最短是两个不同概念。航程最短是指合位移最小。时间最短是指用最大垂直河岸的速度过河的时间。解决这类问题的依据就是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等时性及两个方向运动的独立性。
例
9、物块从光滑曲面上的P点自由滑下,通过粗糙的静止水平传送带以后落到地面上的Q点,若传送带的皮带轮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起来,使传送带随之运动,如图1-16所示,再把物块放到P点自由滑下则 [ ]
A.物块将仍落在Q点
B.物块将会落在Q点的左边
C.物块将会落在Q点的右边
D.物块有可能落不到地面上
【错解分析】错解:因为皮带轮转动起来以后,物块在皮带轮上的时间长,相对皮带位移变大,摩擦力做功将比皮带轮不转动时多,物块在皮带右端的速度将小于皮带轮不动时,所以落在Q点左边,应选B选项。
学生的错误主要是对物体的运动过程中的受力分析不准确。实质上当皮带轮逆时针转动时,无论物块以多大的速度滑下来,传送带给物块施的摩擦力都是相同的,且与传送带静止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时一样,由运动学公式知位移相同。从传送带上做平抛运动的初速相同。水平位移相同,落点相同。
【正确解答】物块从斜面滑下来,当传送带静止时,在水平方向受到与运动方向相反的摩擦力,物块将做匀减速运动。离开传送带时做平抛运动。当传送带逆时针转动时物体相对传送带都是向前运动,受到滑动摩擦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物体做匀减速运动,离开传送带时,也做平抛运动,且与传送带不动时的抛出速度相同,故落在Q点,所以A选项正确。
【小结】若此题中传送带顺时针转动,物块相对传送带的运动情况就应讨论了。
(1)当v0=vB物块滑到底的速度等于传送带速度,没有摩擦力作用,物块做匀速运动,离开传送带做平抛的初速度比传送带不动时的大,水平位移也大,所以落在Q点的右边。
(2)当v0>vB物块滑到底速度小于传送带的速度,有两种情况,一是物块始终做匀加速运动,二是物块先做加速运动,当物块速度等于传送带的速度时,物体做匀速运动。这两种情况落点都在Q点右边。
(3)v0<vB当物块滑上传送带的速度大于传送带的速度,有两种情况,一是物块一直减速,二是先减速后匀速。
第二篇:高中物理各章易错题归纳
第十三章 光学
一、主要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光的直线传播、棱镜、光的色散、光的反射、光的折射、法线、折射率、全反射、临界角、透镜(凸、凹)的焦点及焦距、光的干涉、光的衍射、光谱、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y射线、电磁波谱、光电子、光子、光电效应、等基本概念,以及反射定律、折射定律、透镜成像公式、放大率计算式,光的波粒二象性等基本规律,还有光本性学说的发展简史。
二、基本方法
本章涉及到的方法有:运用光路作图法理解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等的成像原理,并能运用作图法解题;根据透镜成像规律,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判断物象变化情况。
三、错解分析
在本章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解题操作过程不规范导致计算错误;将几何光学与物理光学综合时概念不准确;不善于用光路图对动态过程作分析。
例1 波长为0.65μm的红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水相对空气的折射率为1.33。求该光在水中的波长,并判断在水中该光的颜色。
【错解】
得波长0.49μm的光是蓝色。【错解原因】
上述求得光在水中的波长为0.49μm是正确的,但用光谱表查得光的颜色却错了。人眼对光的色觉决定于光的频率而不是波长。
【分析解答】
当光从一种媒质进入另一种媒质时,波长变化了,波速也相应变化了,但它的频率却不变。所以在水中该光仍是红色。
【评析】 物理规律的因果关系是有条件的,记忆规律时应该首先弄清规律成立的条件。凡是波,无论是机械波还是电磁波,只要振源的频率不变,波的频率就不变。例2 一束白光从玻璃里射入稀薄空气中,已知玻璃的折射率为1.53,求入射角为下列两种情况时,光线的折射角各为多少?
(1)入射角为50”(2)入射角为30° 【错解】
r=30°3′
r=19°4′ 【错解原因】
此解法中没有先分析判断光线是从光疏媒质进入光密媒质,还是从光密媒质进入光疏媒质,会不会发生全反射。而是死套公式,引起错误。
【分析解答】
光线由玻璃里射入空气中,是由光密媒质射入光疏媒质,其临界角为
由已知条件知,当i=50°时,i>A,所以光线将发生全反射,不能进入空气中。当i=30°时,i<A,光进入空气中发生折射现象。
sinr=n·sini=1.53×sin30°=0.765 r= 49°54′ 【评析】
解光的折射现象的题目时,首先应做出判断:光线是从光疏媒质进入光密媒质,还是光线是从光密媒质进入光疏媒质。如是前者则i>r,如是后者则i<r。其次,如果是从光密媒质进入光疏媒质中,还有可能发生全反射现象,应再判断入射角是否大于临界角,明确有无折射现象。
例3 光从玻璃射入空气里时传播方向如图13-l所示,请在图中标出入射角和折射角。
【错解】
如图 13-2所示,α为入射角,β为折射角。【错解原因】
错解原因一是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不加分析地认定玻璃与空气总是上下接触的;二是对光的折射及其规律未吃透,将题设文字条件与图形条件结合起来的分析能力差。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光从水或玻璃等透明物质射入空气里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题设文字条件是“从玻璃射入空气”,因此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再结合题设所给图形,可知CD为界面,AB为法线。
【分析解答】
如图 13-3所示,α′为入射角,β′折射角(CD左面为玻璃,右面为空气)。
【评析】
解光的折射现象的题目,首先应对光线是从光疏媒质进入光密媒质呢?还是光线是从光密媒质进入光疏媒质作出判断。为了保证你每次做题时,能够不忘判断,建议同学们做光的折射题时,先画出光路图,标出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的方向,在界面处标出哪一个是光密媒质,哪一个是光疏媒质。然后再解题。例4 如图13-4所示,放在空气中折射率为n的平行玻璃砖,表面M和N平行,P,Q两个面相互平行且与M,N垂直。一束光射到表面M上(光束不与M平行),则:
A.如果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光在表面M发生全反射。B.无论入射角多大,光在表面M都不会发生全反射。C.光可能在表面N发生全反射。
D.由于M与N平行,光只要通过M就不可能在表面N发生全反射。【错解】
光束从空气中射到玻璃砖表面M上,是由光疏媒质到光密媒质,不可能发生全反射,而从表面N射出空气,是由光密媒质到光疏媒质,光可能发生全反射,故选B,C。
【错解原因】 机械地记住光从光密媒质到光疏媒质,可能发生全反射,而不具体分析光通过表面M后射到N表面光线的入射角的大小是否大于临界角,而错选C。
【分析解答】
如图13-5所示,光射到表面M的入射角为i(i≠90°)折射角为r,面N,因M∥N,故其入射角i′=r<C。即光只要通过M即不可能在表面N发生折射。
若光通过M先射到MN面再射到P面(如图13-6),同样可以证明经P面发生反射,反射光线射至N面时,由几何关系可以证明入射角i′=r,根据折射定律折射角r′=i,同样不可能发生全反射。故应选B,D。
【评析】
同一个初始条件可能有若干个不同结果。这是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本题中,当光线射到M上,发生折射。以A为分界点,入射点在AC之间,光线先要到达P界面,所以一定先要讨论光线在P界面上的行为。光线在P界面一定会发生反射现象,是否发生折射要看入射角是否大于临界角。由于此问题与本题无关所以可以不讨论它。如果试题提出光线在P界面的行为时,就要认真讨论。结论是:入射到M面光线的入
例5:如图13-7所示,有一长方形的玻璃砖,内有一个凸型空气泡,某学生用这个玻璃砖来做光学实验。当一平行光束通过玻璃砖时,光在空气泡中发生的现象是:
A.这一平行光束在空气泡中将不改变原来的方向。B.这一平行光束在空气泡中将发生会聚。C.这一平行光束在空气泡中将发生发散。D.无法确定。
【错解】
不少学生看里面是一个凸型气泡,认为光线经过的是凸透镜,故最终成为一束会聚光线,应选B。
【错解原因】
对透镜的作用不清楚,而是简单地由镜子的形状来判断它对光线的作用种类,认为凸型空气泡与平时用的玻璃凸透镜形状一样.便认为空气泡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与玻璃透镜的作用效果相同。
【分析解答】
设想在图13-7中,沿AB方向把玻璃砖等分为二,即成为图13-8中情形,显然该束光经过的是一凹透镜。由光学知识可知,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则平行光束在空气泡中将发生发散,故应选C。
【评析】
更基本的方法是画一条入射光线到空气透镜的前表面,用作图法来判断光线经过透镜之后的行为。光线从玻璃进入空气,由光密媒质进入光疏媒质,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出射光线是发散的。可见“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是会聚的”这个结论是有条件的。条件是透镜材料的折射率大于周围环境的折射率。
例6:如图13-9,P为发光点,MN为平面镜,那么在MN与P之间放上不透明挡板Q后,像的亮度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填“变亮”或“变暗”或“不变”)。【错解】
在MN与P之间放上不透明挡板Q后,必然会使从P点发出的光被挡板挡住部分,所以像的亮度会变暗。
【错解原因】
选错的同学是将此类问题与在发光点S与透镜之间放一挡板的情况混为一谈了。若是凸透镜,如图13-10,发光点S发出并且到达凸透镜上的那部分光线,经折射后必然全部相交于实像点S1,而当如图13-11所示的凸透镜下半部分(或其上任何一部分)放上挡板B后,S发出并且到达挡板B的光线就会被反射和吸收不能透过凸透镜经折射到达实像点S2,使得相交于S2像点的光线大大减少了,显然由于放上了B,S2点变暗了,而平面镜则不同了。
【分析解答】
所不同的是,图13-12中发光点P在平面镜中所成的是虚像点P'。眼睛之所以能看到P',是因为P发出的光线,在平面镜MN上发生反射并且进入人眼睛。人按照平时形成的观察习惯,逆着进入眼睛的这些反射光线看到镜后的虚像点P',P'就是进入人眼睛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相交点,显然P'像点的亮度取决于眼睛的某一位置观察时进入其中的光线多少与强弱。
如图(13-12)所示,无放挡板时,眼睛在M1N1与M1'N1′所包围的空间区域内均可看到P′点。放上挡板后,在图中的阴影部分A或B区域内(即在M1Nl和M2N2与M1′N1′和M2′N2′所包围的区域),进入眼睛的光线多少强弱与未放入挡板时相比保持不变。因为在没有放上挡板时,通过挡板所在位置的那部分光线经平面镜后,同样不能进入处于A,B区域内的眼睛,这样对进入A,B区域内的光线多少与强弱并不能做出贡献。也就是说,挡板放上后,对在A,B区域内眼睛,能否看到像及看像的亮度都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当然此时A,B区域外再也看不到P的像点P′了。因此,在发光点与平面镜之间放上不透明挡板后,观察到的像的亮度是不变的,变化的是像的观察范围,而且是明显变小了。
【评析】
几何光学把光理想化为光线,用几何的方法研究光在介质中的行为。总结出光的直进、反射和折射三大规律。所以用几何光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应先画光路图再做具体分析。这不仅是按照规律办事的的起码要求,也是保证做题正确的手段。
例7 用一个放大镜观察细小的物体,若物体距镜2cm远时,将看到一个放大3倍的像,求此放大镜的焦距是多少?
【错解】
v= mu=3×2=6(cm)
【错解原因】
对题目中给的条件分析不够,题目中“通过放大镜看到一个像”这句话属于隐蔽的已知条件,暗示了像和物在同侧.说明成虚像即像距为负值。而此解法恰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而是不加分析地当作实像处理,简单代入公式求解,出现了问题。
【分析解答】
由于像与物在放大镜的同一侧。因此,是一个虚像,v为负值。
【评析】
胸有成竹说的是没画之前,画家的头脑里就有了一幅活生生的情境。理解题意也和画画的道理相同,看到一个物理问题,先要将文字叙述的物理情境想象出来,然后再进一步解题。本题如果先依据题意画一幅光路图就对像距的虚实一目了然。
例8 高9cm的物体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在屏上得到高3cm的像。将此物向透镜移近50cm时,则得放大率是3的正像。求此凸透镜的焦距?
【错解】
设此凸透镜焦距为f,第一次成像物距为u1,像距为vl。两次成像的放大率各为K1和K2。由成像公式
【错解原因】
上述解法不加分析地把两次成像都当作实像处理,得出了错误的结果。【分析解答】 由透镜成像公式
第一次成像为实像
第二次成像为虚像
【评析】
应用透镜成像公式时,一定要注意判断像的性质,若像距v>0,为实像;若像距v<0,为虚像。要想避免出现本题类似的错误。得在审题上狠下功夫。得在理解词语的物理意义上动脑筋。本题文中说:“在屏上得到高3cm的像”则这个像一定是实像。题文中又说:“将此物向透镜移近50cm时,则得放大率是3的正像”这段话中,像的前面有定语“正”字,其物理意义是“成虚像”,像距应取负值。
一般常见的描述像的性质的定语、状语有:
像的定语:实像、虚像、正像、倒像、放大的像、缩小的像、放大的倒立的像、放大的正立的像、缩小的正立像、缩小的倒立像等。
像的状语:像与物同侧、像与物异侧,成像在焦点以外、成像在焦点以内等。把这些修饰词的物理含义准确地再现出来可以正确地理解题意,避免犯一些“没看清楚题意”之类的低级错误。例9 用凸透镜成像时,当物体从极远处沿着主轴移向透镜时,像朝什么方向移动?像移动的速度比物体移动的速度怎样?
【错解】
由凸透镜成像实验知道,物体从极远处沿着镜轴移向透镜时,像从透镜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移动速度与物体速度相同。
【错解原因】
上述解法错在对成像过程只有表面局部认识,想当然地得出了结论。【分析解答】
凸透镜成像的讨论中,透镜焦点和二倍焦距处是转折点,应仔细观察实验结果,认真进行分析,切忌片面。像移动速度与物体移动速度的比较,决定于像移动距离和物体应移动的距离之比。
由实验知道,物体由极远处沿着镜轴移向透镜时,应分三个阶段讨论:(1)物体从极远移向凸透镜二倍焦距地方,像从透镜另一侧焦点处移向二倍焦距地方,在此区间像移动速度小于物体移动速度。
(2)物体从凸透镜二倍焦距处移动向焦点时,像从透镜另一侧二倍焦距处移向极远,在此区间像移动速度大于物体移动速度。(3)物体从凸透镜焦点处移向透镜光心时,像和物同侧,是放大虚像,像移动的速度大于物体移动速度。
例10 一焦距为f的凸透镜,主轴和水平的X轴重合,X轴上有一光点位于透镜的左侧,光点到透镜的距离大于f而小于2f,若将此透镜沿X轴向右平移2f的距离,则在此过程中,光点经透镜所成的像点将
A.一直向右运动。B.一直向左运动。
C.先向左运动,接着向右运动。D.先向右运动,接着向左运动。【错解】
由于透镜沿X轴向右平移,使物距增大,由于凸透镜是确定的,故焦距一定,而物距增大,像距必然减小,透镜向右移,可等效为镜不动而物向左移,物像应同方向移动,所以像也应向左移,所以选B。
【错解原因】
物像同方向移动的规律仅适用于镜不动而物移动或像移动的问题。此题是物不动而镜移动。再用常规解题就会出现问题。
【分析解答]
用物体间距变化的规律去分析,该题马上由难转易,根据题设条件,在透镜向右移动2f距离的过程中,物点到透镜的距离由大于f而小于2f增大到 2f,再增大到大于2f,则物像间距应先减小后增大,由于物点静止不动,像点应先向左移动,接着向右移动,得正确答案C。
【评析】
此题告诉我们,不管适用条件照搬以前做过的题的解法,“以不变应万变”是要误事的。要全面分析问题,应用物像间的变化规律去分析在透镜成实像的情况下,当物距u由∞→2f的过程中,由于m<1,像的速度小于物体移动的速度,物像间距变小;当物距u由2f→f过程中,由于m>1,像的速度大于物体的速度,物像间距变大;在u=2f时,v=2f,物像间距具有最小值4f。掌握上述规律不但进一步加深了对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更方便地求解一些光学问题。
例11 如图13-13所示,一线状发光物体AB,其A端恰在焦距为f的薄凸透镜前主光轴上2倍焦距处,AB与主光轴成α角,AB经透镜成像,A′B′与主光轴成β角,则β,α的大小关系: A. β>α B. β<α C. P=α D.无法确定。【错解】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u=2f时,则像距v=2f。若物距u>2f,则像距为f<v<2f,并成缩小的像,所以A发光点在2f上,则通过透镜后必过主光轴上距透镜2f的A′点,发光体的B点在2f之外,则经过透镜后,像点B′应变得离主光轴近了,并且离镜2f-f之间。像A′B′与主光轴所成的夹角β与AB与主光轴所成的夹角α由于几何关系不清,无法判断。故选D。
【错解原因】
只是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记住了,机械性使用。而对凸透镜成像原理不清楚所造成的,不能灵活地去分析和正确地画出成像图,这是造成错解的原因。
【分析解答】
我们利用一条特殊光线来进行巧解。众所周知,凸透镜成像,当物距u=2f时,对应的像距v=2f,因此,从凸透镜主光轴上的发光点 A(A距透镜2f)发出的一条光线AC(AC与BA在同一条直线上),经过透镜后的光线 CC′必过主光轴上距透镜2f的A′点。显然,从发光点B发出的光线BC经透镜后的光线必为CC′,且B点对应的像点B’点在CC′上,因为CC′既过A′点,又过B′点,所以CC′与B′A′必在同一条直线上,如图13-14所示。在直角三角形COA′与直角三角形COA中,CO为公共边,OA′=OA。因此,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设∠OAC=θ ∴β=θ=α。
顺便指出,本题中B,O,B′必在同一条直线上。
例12(1989年高考题)把一个点光源放在焦距为f的凸透镜的焦点上,在透镜的另一侧2倍焦距处放一个垂直于主轴的光屏,在光屏上看到一个半径为R的光亮的圆。现保持透镜和光屏不动,而在主轴上移
位置上?
【错解】
【错解原因】
亮斑,如图13-15所示。亮斑的位置和物距不满足透镜成像公式。【分析解答】
因为处在焦点的点光源发出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轴。所
像前(图13-15),或者会聚成像后形成的(图13-16),所以,由图13-15的几何关系可知 v=4f,再由透镜成像公式可求得:
【评析】
画出光路图,才能正确求解几何光学题。
例13(1993年高考题)某人透过焦距为10cm、直径为4.ocm的薄凸透镜观看方格纸,每个方格的边长均为0.30cm,它使透镜的主轴与方格纸垂直,透镜与纸面相距10cm,眼睛位于透镜主轴上离透镜5.ocm处,问他至多能看到同一行上几个完整的方格?
【错解】
不少人认为,和主轴垂直且处在焦点的方格纸,经过透镜不能成像,或者说像成在无穷远处,从而得出位于主轴上离透镜5.ocm处的人眼看不到方格纸,或者此题无解的错误答案。
【错解原因】
处在焦点的方格纸不能成像,或者说成像在无穷远的结论是正确的。但由此绝不能推出人眼看不到方格纸,或者此题无解的结论。人眼也是个光学器件。平行光通过眼睛的晶状体在视网膜上成像为一个点。比如人们戴上老花镜(即薄凸透镜),完全能够清楚地看到处在老花镜焦点上的物体。
【分析解答】 把“人眼通过透镜能看到方格纸”这句生活语言,转化成物理语言应为“从方格纸射出的光线,经过透镜折射后能进入人眼”。根据光路可逆原理,我们再把“从方格纸射出的光线,经过透镜折射后,能进入人眼”转化成“从人眼所在处的点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透镜折射后,能在方格纸上形成亮斑”,亮斑的大小取决于透镜的大小、像距、屏的位置,如图13-17所示,其中像距可由透镜成像公式求得,即:
由图中的几何关系可得,亮斑的直径为:
进而可求得亮斑的直径上的完整方格数为:
也就是说,人眼透过透镜至多能看到同一行的方格数为26。【评析】
理解题意比解题还重要。当年不少的考生就因为读不懂题而失分。读不懂题的原因在于没有将题目所叙述的具体问题转化为一种物理模型。
例14 如图13-18所示,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的焦点上有点光源S。若使透镜以垂直于主光轴并过光心的直线为轴转过37°角。求此点光源到它的像之间的距离(sin37°=0.6,cos37°=0.8)。
【错解】
透镜转动后,发光点到透镜距离:
u=f·cosθ=8(cm)由透镜成像公式:
得
所以像物间距离
对透镜成像公式中的物理量,物距u、像距v、焦距f,这些概念理解不够。u,v,f应均是物垂直于透镜的距离,而不是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分析解答】
在透镜成像公式中,u,v,f均是物垂直于透镜的距离,而不是到透镜光心的距离。透镜转过后,所得的像距是相对于新的透镜位置的垂直距离。由透镜成像规律知该像仍在原主光轴MN上。如图13-19所示,离光心的距离:
所以像物问距离:
L=v′-u=40(cm)【评析】
从本题的正误比较中,我们发现基本概念必须准确。我们还发现主轴的作用。物距、像距都可以先把物点、像点投影到主轴上,投影点到光心的距离就是物距、像距。如果在转动透镜的同时也转动主轴,并将发光点投影到新的主轴上,如图所示M′N′。新的物距在一倍焦距之内,可用几何关系求出新的物距。完成了对新的物理情境的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有了。
第三篇:立体几何易错题分析
立体几何易错题分析
1.下列正方体或正四面体中,P、Q、R、S分别是所在棱的中点,这四个点不共面的一个图是()
A 正解:D
错因:空间感不强.2.如果a,b是异面直线,P是不在a,b上的任意一点,下列四个结论:(1)过P一定可作直线L与a,b都相交;(2)过P一定可作直线L与a,b都垂直;(3)过P一定可作平面(4)过P一定可作直线L与a,b都平行,其中正确的结论有()与a,b都平行;
A、0个B、1个C、2个D、3个 正解:B.(2)正确
错解:C 认为(1)(3)对D 认为(1)(2)(3)对
错因:认为(2)错误的同学,对空间两条直线垂直理解不深刻,认为作的直线应该与a,b 都垂直相交;而认为(1)(3)对的同学,是因为设能借助于两个平行平面衬托从而对问题的分析欠严密.正解:C
错因:将平面图形折成空间图形后线面位置关系理不清,易瞎猜.3.判断题:若两个平面互相垂直,过其中一个平面内一点作它们的交线的垂线,则此直线
垂直于另一个平面.()正解:本题不对.错因:未能认真审题或空间想象力不够,忽略过该点向平面外作垂线的情况.4.和是两个不重合的平面,在下列条件中可判定平面和平行的是().A.和都垂直于平面g
B.内不共线的三点到的距离相等 C.l,m是平面内的直线且l//,m//
D.l,m是两条异面直线且l//,m//,m//,l// 正解:D
对于A,,可平行也可相交;对于B,三个点可在平面同侧或异侧;对于C,l,m在平面 内可平行,可相交.对于D正确证明如下:过直线l,m分别作平面与平面,相交,设交线分别为l1,m1与 l2,m2,由已知l//,l//得l//l1,l//l2,从而l1//l2,则l1//,同理m1//,S
Q RS B
Q PC
S
R P DQ
//。
错解:B往往只考虑距离相等,不考虑两侧.5. △ABC的BC边上的高线为AD,BD=a,CD=b,将△ABC沿AD折成大小为q的二
面角B-AD-C,若cos
ab,则三棱锥A-BCD的侧面三角形ABC是()
A、锐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D、形状与a,b的值有关的三角形
6.底面是正三角形,且每个侧面是等腰三角形的三棱锥是()
A、一定是正三棱锥C、不是斜三棱锥正解: D
错因:此是正三棱锥的性质,但很多学生凭感觉认为如果侧面是等腰三角形,则侧棱长相等,所以一定是正三棱锥,事实上,只须考察一个正三角形绕其一边抬起后所构成的三棱锥就知道应选D
7.有一棱长为a的正方体骨架,其内放置一气球,使其充气且尽可能地大(仍保持为球的形状),则气球表面积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正解:2a2.错解:学生认为球最大时为正方体的内切球,所以球的直径为a,球的表面积为a2.这里学生未能弄清正方体骨架是一个空架子,球最大时与正方体的各棱相切,直径应为.B、一定是正四面体D、可能是斜三棱锥
8.过球面上两已知点可以作的大圆个数是_________个.正解: 1个或无数个.错解:1个.错误原因是没有注意球面上两已知点与球心共线的特殊情况,可作无数个.9.自半径为R的球面上一点P引球的两两垂直的弦PA、PB、PC,则
PAPB
PC=_____。
正解:4R2,可将PA,PB,PC看成是球内接长方体的三边,则PAPBPC应是长方体对角线的平方,即球直径的平方.10.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为2和4,沿斜边高线折成直二面角,则两直角边所
夹角的余弦值为_____.正解:
.设AB==
BD=
=
=
AD=-=
CDAB,BDCD,ADCD ADB为二面角B-CD-A的平面角,ADB
AB(5)(85
5)
2032025
2855
24(cosACB
5224
85)
错因:折叠后仍然BDCD,ADCD判断不了,找不到RtADB,AB的长求不出.错因:没有考虑到球内接长方体,直接运算,易造成计算错误.11.直二面角α-l-β的棱l上有一点A,在平面a,b内各有一条射线AB,AC与l成45,AB,AC,则∠BAC=.正解:600或1200
错因:画图时只考虑一种情况
12.如图在三棱柱ABC-A'B'C'中,已知底面ABC是底角等于30,底边AC=43 的等
腰三角形,且B'CAC,B'C22,面B'AC与面ABC成45,A'B与AB'交于点E.⑴求证:ACBA';(2)求三棱锥B'BEC的体积.正解:(1)证:取AC中点D,连ED,E是AB'的中点,ED12B'C
B'CAC,DEAC
又ABC是底角等于30的等腰,BDAC,BNDED
AC面BDE,ACBE,即ACBA'
(3)解:由(1)知
EDB是二面角B'ACB的一个平面角,EDB=45,ED
2,BDADtan30
23
2
在DBE中:
EB
ED
BD
2EDBDcos452422
2
11
VB'-BEC=VA-BEC=2VA-BED=2245=
32错因:求体积,不考虑用等积法,有时,硬算导致最后错解。
13.如图,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AB=3,AA1=4,M为AA1的中点,P是BC上一点,且由P沿棱柱侧面经过棱CC1到M点的最短路线长为29,设这条最短路线与C1C的交点为N.求: ⑴该三棱柱的侧面展开图的对角线长;
⑵PC和NC的长;
正解:①正三棱柱ABC-A1B1C1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为9,宽为4的矩形,其对角线长为92
4
97
②如图1,将侧面BC1旋转120使其与侧面AC1在同一平面上,点P运动到点P1的位置,连接MP1,则MP1就是由点P沿棱柱侧面经过CC1到点M的最短路线.设PC=x,则P1C=x,在RtMAP1中,(3+x)22229,x2 MCMA
P1C2P
1A
5,NC
错因:①不会找29 的线段在哪里.②不知道利用侧面BCC1 B1展开图求解.
第四篇:高中物理质点的运动公式总结
高中物理质点的运动公式总结
一、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s2(定义式)
2、有用推论 vt2v02as tvv03、中间时刻速度 vt2v平t
4、末速度 vtv0at
21、平均速度 v平
5、中间位置速度 vs27、加速度a212vvtv0vt2t
6、位移sv平tv0tat0222vtv0 {以v0为正方向,a与v0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t28、实验用推论saT {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0):m/s;加速度(a):m/s;末速度(vt):m/s;时间(t)秒(s);
2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0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t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 v00
2、末速度 vtgt3、下落高度h12gt(从v0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2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2(2)、ag=9.8m/s≈10m/s(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0t2t12gt
2、末速度vtv0gt(g=9.8m/s2≈10m/s2)2202v03、有用推论vv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抛出点算起)
2g5、往返时间t2v0(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g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0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0t
4、竖直方向位移:y12gt
5、运动时间t22y2h(通常又表示为(t)ggvyvxgt v0
6、合速度v222vxvyv0(gt)2,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an
7、合位移:sx2y2,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 tanygt x2v0
8、水平方向加速度:ax0;竖直方向加速度:ayg
注:(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
(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
(3)、α与β的关系为tan2tan;
(4)、在平抛运动中时间t是解题关键;
(5)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vs2r22f
2、角速度tTtTv222r()2r
3、向心加速度arTmv22m2rmr()2mvF合
4、向心力F向rT5、周期与频率:T1
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r f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2n(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
8、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弧长(s):米(m);角度():弧度(rad);频率(f):赫(Hz);周期(T):秒(s);转速(n):r/s;半径(r):米(m);线速度(v):m/s;角速度():2rad/s;向心加速度:m/s。
注:(1)、向心力可以由某个具体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还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指向圆心;
(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并且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因此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向心力不做功。
3、万有引力
T24
21、开普勒第三定律:3k{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RGM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
Gm1m2-112(G=6.67×10N·m/kg,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2rGMmGMmg;g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R:天体半径(m),M:天体质R2R22、万有引力定律:F量(kg)}
GMGMr3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T2{M:中心
rr3GM天体质量}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GMv211.2km/s;v316.7km/s 7.9km/s;
R地m42(R地h)GMm6、地球同步卫星{h≈36000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R地h)2T2R地:地球的半径}
注:(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万; 向F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
(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一同三反);(5)、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高中物理力学公式总结
常见的力、力的合成与分解
1、常见的力
1、重力Gmg(方向竖直向下,g=9.8m/s≈10m/s,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2、胡克定律Fkx{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k:劲度系数(N/m),x:形变量(m)}
3、滑动摩擦力FFN {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摩擦因数,FN:正压力(N)}
4、静摩擦力0≤f静≤fm(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fm为最大静摩擦力)
22Gm1m2-112
2G(=6.67×10N·m/kg,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r2kqq9226、静电力F122(k=9.0×10N·m/C,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r5、万有引力F
7、电场力FEq(E:场强N/C,q:电量C,正电荷受的电场力与场强方向相同)
8、安培力FBILsin(为B与L的夹角,当LB时: FBIL,B//L时: F0)
v//B时: f0)
9、洛仑兹力fqvBsin(为B与v的夹角,当vB时: fqvB,高中物理动力学公式总结
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 {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m,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 {负号表示方向相反, F、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 {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G {加速度方向向下,均失重,加速度方向向上,均超重}
6、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条件:适用于解决低速运动问题,适用于宏观物体,不适用于处理高速问题,不适用于微观粒子
注: 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或者是匀速转动。
高中物理振动和波公式总结
机械振动与机械振动的传播
1、简谐振动Fkx {F:回复力,k:比例系数,x:位移,负号表示F的方向与x始终反向}
2、单摆周期T2l {l:摆长(m),g:当地重力加速度值,成立条件:摆角g10o;lr}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
4、发生共振条件: 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
5、机械波、横波、纵波
6、波速vsf {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波速大小由介质本tT身所决定}
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332m/s;20℃:344m/s;30℃:349m/s;(声波是纵波)
8、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方向相同)
10、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
注:
(1)、物体的固有频率与振幅、驱动力频率无关,取决于振动系统本身;
(2)、加强区是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相遇处,减弱区则是波峰与波谷相遇处;
(3)、波只是传播了振动,介质本身不随波发生迁移,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
(4)、干涉与衍射是波特有的;
(5)、振动图象与波动图象;
(6)、其它相关内容:超声波及其应用/振动中的能量转化。
高中物理分子动理论、能量守恒定律公式总结
1、阿伏加德罗常数NA=6.02×10/mol;分子直径数量级10米
3-102、油膜法测分子直径dV32 {V:单分子油膜的体积(m),S:油膜表面积(m)} S3、分子动理论内容: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4、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1)rr0,f引f斥,F分子力表现为斥力;(2)rr0,f引f斥,F分子力表现为引力;(3)rr0,f引f斥;(4)r10r0,f引f斥0,F分子力0,E分子势能0
5、热力学第一定律WQU{(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在效果上是等效的),W:外界对物体做的正功(J),Q:物体吸收的热量(J),U:增加的内能(J),涉及到第一类永动机不可造出
6、热力学第二定律 克氏表述: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它变化(热传导的方向性);
开氏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它变化(机械能与内能转化的方向性){涉及到第二类永动机不可造出}
7、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零度不可达到{宇宙温度下限:-273.15摄氏度(热力学零度)}
注:(1)、布朗粒子不是分子,布朗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越剧烈;
(2)、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3)、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比引力快;
(4)、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在r0处f引f斥且分子势能最小;
(5)、气体膨胀,外界对气体做负功W<0;温度升高,内能增大U0;吸收热量,Q0
(6)、物体的内能是指物体所有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对于理想气体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势能为零;
(7)、r0为分子处于平衡状态时,分子间的距离;
(8)、其它相关内容:能的转化和定恒定律/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环保/物体的内能、分子的动能、分子势能。
高中物理气体的性质公式总结
1、气体的状态参量:
温度:宏观上,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的标志
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关系:T=t+273 {T:热力学温度(K),t:摄氏温度(℃)}
336
体积V:气体分子所能占据的空间,单位换算:1m=10L=10mL
压强p:单位面积上,大量气体分子频繁撞击器壁而产生持续、均匀的压力,标准大气压:
521atm=1.013×10Pa=76cmHg(1Pa=1N/m)
2、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分子间空隙大;除了碰撞的瞬间外,相互作用力微弱;分子运动速率很大
3、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pVp1V1p2V2 {=恒量,T为热力学温度(K)}
TT1T
2注:(1)、理想气体的内能与理想气体的体积无关,与温度和物质的量有关;
(2)、公式3成立条件均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使用公式时要注意温度的单位,t为摄氏温度(℃),而T为热力学温度(K)。
高中物理电场公式总结
-191、两种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e=1.60×10C);带电体电荷量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
2、库仑定律:Fk922Q1Q2(在真空中){F:点电荷间的作用力(N),k:静电力常量k=9.0×r210N·m/C,Q1、Q2:两点电荷的电量(C),r:两点电荷间的距离(m),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电场强度:EF(定义式、计算式){E:电场强度(N/C),是矢量(电场的叠加原理),q:qkQ {r:源电荷到该位置的距离(m),Q:源电荷的r2检验电荷的电量(C)}
4、真空点(源)电荷形成的电场E电量}
5、匀强电场的场强EUAB {UAB:AB两点间的电压(V),d:AB两点在场强方向的距离(m)} d6、电场力:F=qE {F:电场力(N),q:受到电场力的电荷的电量(C),E:电场强度(N/C)}
7、电势与电势差:UABAB,UABWABEAB qq8、电场力做功:WAB=qUAB=Eqd{WAB:带电体由A到B时电场力所做的功(J),q:带电量(C),UAB:电场中A、B两点间的电势差(V)(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E:匀强电场强度,d:两点沿场强方向的距离(m)}
9、电势能:EA=qφA {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点的电势(V)}
10、电势能的变化ΔEAB=EB-EA {带电体在电场中从A位置到B位置时电势能的差值}
11、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ΔEAB=-WAB=-qUAB(电势能的增量等于电场力做功的负值)
12、电容C=Q/U(定义式,计算式){C:电容(F),Q:电量(C),U:电压(两极板电势差)(V)}
1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εS/4πkd(S:两极板正对面积,d:两极板间的垂直距离,ω:介电常数)
常见电容器
21/
214、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Vo=0):W=ΔEK或qU=mVt/2,Vt=(2qU/m)
15、带电粒子沿垂直电场方向以速度Vo进入匀强电场时的偏转(不考虑重力作用的情况下)
类平垂直电场方向:匀速直线运动L=Vot(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平行极板中:E=U/d)
2抛运动平行电场方向: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d=at/2,a=F/m=qE/m
注:(1)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小球接触时,电量分配规律:原带异种电荷的先中和后平分,原带同种电荷的总量平分;
(2)电场线从正电荷出发终止于负电荷,电场线不相交,切线方向为场强方向,电场线密处场强大,顺着电场线电势越来越低,电场线与等势线垂直;
(3)常见电场的电场线分布要求熟记;
(4)电场强度(矢量)与电势(标量)均由电场本身决定,而电场力与电势能还与带电体带的电量多少和电荷正负有关;
(5)处于静电平衡导体是个等势体,表面是个等势面,导体外表面附近的电场线垂直于导体表面,导体内部合场强为零,导体内部没有净电荷,净电荷只分布于导体外表面;
2(6)电容单位换算:1F=10μF=10PF;
(7)电子伏(eV)是能量的单位,1eV=1.60×10J;
(8)其它相关内容:静电屏蔽/示波管、示波器及其应用/等势面。
高中物理电磁感应公式总结
1、[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计算公式]
1、E=nΔΦ/Δt(普适公式){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感应电动势(V),n:感应线圈匝数,ΔΦ/Δt:磁通量的变化率}
2、E=BLV垂(切割磁感线运动){L:有效长度(m)}
3、Em=nBSω(交流发电机最大的感应电动势){Em:感应电动势峰值}
24、E=BLω/2(导体一端固定以ω旋转切割){ω:角速度(rad/s),V:速度(m/s)}
22、磁通量Φ=BS {Φ:磁通量(Wb),B: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T),S:正对面积(m)}
3、感应电动势的正负极可利用感应电流方向判定{电源内部的电流方向:由负极流向正极}
4、自感电动势E自=nΔΦ/Δt=LΔI/Δt{L:自感系数(H)(线圈L有铁芯比无铁芯时要大),ΔI:变化电流,Δt:所用时间,ΔI/Δt:自感电流变化率(变化的快慢)}
注:(1)感应电流的方向可用楞次定律或右手定则判定,楞次定律应用要点
(2)自感电流总是阻碍引起自感电动势的电流的变化;
36(3)单位换算:1H=10mH=10μH。
(4)其它相关内容:自感〔见第二册P178〕/日光灯。
高中物理交变电流公式总结
正弦式交变电流
1、电压瞬时值e=Emsinωt 电流瞬时值i=Imsinωt;(ω=2πf)
2、电动势峰值Em=nBSω=2BLv 电流峰值(纯电阻电路中)Im=Em/R总
3、正(余)弦式交变电流有效值:E=Em/(2)1/2;U=Um/(2)1/2 ;I=Im/(2)1/2
4.、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的电压与电流及功率关系
U1/U2=n1/n2; I1/I2=n2/n2; P入=P出
25、在远距离输电中,采用高压输送电能可以减少电能在输电线上的损失功率P损′=(P/U)R;(P损′: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P:输送电能的总功率,U:输送电压,R:输电线电阻);
6、公式1、2、3、4中物理量及单位:ω:角频率(rad/s);t:时间(s);n:线圈匝数;B:磁2感强度(T);S:线圈的面积(m);U输出)电压(V);I:电流强度(A);P:功率(W)。
注:(1)、交变电流的变化频率与发电机中线圈的转动的频率相同即:ω电=ω线,f电=f线;(2)、发电机中,线圈在中性面位置磁通量最大,感应电动势为零,过中性面电流方向就改变;(3)、有效值是根据电流热效应定义的,没有特别说明的交流数值都指有效值;
(4)、理想变压器的匝数比一定时,输出电压由输入电压决定,输入电流由输出电流决定,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当负载的消耗的功率增大时输入功率也增大,即P出决定P入;(5)、其它相关内容:正弦交流电图象/电阻、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作用。
高中物理电磁振荡和电磁波公式总结 1/
21、LC振荡电路T=2π(LC);f=1/T {f:频率(Hz),T:周期(s),L:电感量(H),C:电容量(F)}
82、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c=3.00×10m/s,λ=c/f {λ:电磁波的波长(m),f:电磁波频率}
注:(1)、在LC振荡过程中,电容器电量最大时,振荡电流为零;电容器电量为零时,振荡电流最大;
(2)、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变化的电(磁)场产生磁(电)场;
(3)、其它相关内容:电磁场 /电磁波 /无线电波的发射与接收 /电视雷达。
高中物理光的反射和折射公式总结
光的反射和折射(几何光学)
1、反射定律α=i {α;反射角,i:入射角}
2、绝对折射率(光从真空中到介质)n=c/v=sin i/sin r {光的色散,可见光中红光折射率小,n:折射率,c:真空中的光速,v:介质中的光速,i :入射角,r:折射角}
3、全反射:1)光从介质中进入真空或空气中时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C:sinC=1/n
2)全反射的条件: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入射角等于或大于临界角
注:(1)、平面镜反射成像规律:成等大正立的虚像,像与物沿平面镜对称;
(2)、三棱镜折射成像规律:成虚像,出射光线向底边偏折,像的位置向顶角偏移;
(3)、光导纤维是光的全反射的实际应用 ,放大镜是凸透镜,近视眼镜是凹透镜;
(4)、熟记各种光学仪器的成像规律,利用反射(折射)规律、光路的可逆等作出光路图是解题关键;
(5)、白光通过三棱镜发色散规律:紫光靠近底边出射。
高中物理光的本性公式总结
光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
1、两种学说:微粒说(牛顿)、波动说(惠更斯)
2.双缝干涉:中间为亮条纹;亮条纹位置: =nλ;暗条纹位置: =(2n+1)λ/2(n=0,1,2,3,、、、);条纹间距{ :路程差(光程差);λ:光的波长;λ/2:光的半波长;d两条狭缝间的距离;l:挡板与屏间的距离}
3、光的颜色由光的频率决定,光的频率由光源决定,与介质无关,光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光的颜色按频率从低到高的排列顺序是:红、橙、黄、绿、蓝、靛、紫(助记:紫光的频率大,波长小)
4、薄膜干涉:增透膜的厚度是绿光在薄膜中波长的1/4,即增透膜厚度d=λ/4
5、光的衍射:光在没有障碍物的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在障碍物的尺寸比光的波长大得多的情况下,光的衍射现象不明显可认为沿直线传播,反之,就不能认为光沿直线传播
6、光的偏振:光的偏振现象说明光是横波
7、光的电磁说:光的本质是一种电磁波。电磁波谱(按波长从大到小排列):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伦琴射线、γ射线。红外线、紫外、线伦琴射线的发现和特性、产生机理、实际应用
注:(1)要会区分光的干涉和衍射产生原理、条件、图样及应用,如双缝干涉、薄膜干涉、单缝衍射、圆孔衍射、圆屏衍射等;
(2)其它相关内容:光的本性学说发展史/泊松亮斑/发射光谱/吸收光谱/光谱分析/原子特征谱线 /光电效应的规律光子说 /光电管及其应用/光的波粒二象性 /激光 /物质波。
高中物理功和能公式总结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1、功:WFscos(定义式){W:功(J),F:恒力(N),s:位移(m),:F、s间的夹角}
2、重力做功:Wabmghab {m:物体的质量,g=9.8m/s≈10m/s,hab:a与b高度
22差(habhahb)}
3、电场力做功:{q:电量(C),WabqUab Uab:a与b之间电势差(V)即Uabab}
4、电功:W=UIt(普适式){U:电压(V),I:电流(A),t:通电时间(s)}
5、功率:P=W/t(定义式){P:功率[瓦(W)],W:t时间内所做的功(J),t:做功所用时间(s)}
6、汽车牵引力的功率:P=Fv;P平=Fv平{P:瞬时功率,P平:平均功率}
7、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以恒定加速度启动、汽车最大行驶速度(vmax=P额/f)
8、电功率:P=UI(普适式){U:电路电压(V),I:电路电流(A)}
29、焦耳定律:Q=IRt {Q:电热(J),I:电流强度(A),R: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222210、纯电阻电路中I=U/R;P=UI=U/R=IR;Q=W=UIt=Ut/R=IRt
211、动能:Ek=mv/2 {Ek:动能(J),m:物体质量(kg),v:物体瞬时速度(m/s)}
12、重力势能:EP=mgh {EP :重力势能(J),g:重力加速度,h:竖直高度(m)(从零势能面起)}
13、电势能:EA=qφA {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点的电势(V)(从零势能面起)}
14、动能定理(对物体做正功,物体的动能增加):
2W合=mvt/2-mvo/2或W合=ΔEK
{W合: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ΔEK:动能变化ΔEK=(mvt/2-mvo/2)}
2215、机械能守恒定律:ΔE=0或EK1+EP1=EK2+EP2也可以是mv1/2+mgh1=mv2/2+mgh16、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重力做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增量的负值)WG=-ΔEP
注:(1)功率大小表示做功快慢,做功多少表示能量转化多少;
0OOOo
(2)O≤α<90 做正功;90<α≤180做负功;α=90不做功(力的方向与位移(速度)方向垂直时该力不做功);
(3)重力(弹力、电场力、分子力)做正功,则重力(弹性、电、分子)势能减少
(4)重力做功和电场力做功均与路径无关(见2、3两式);
(5)机械能守恒成立条件:除重力(弹力)外其它力不做功,只是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
6-19(6)能的其它单位换算:1kWh(度)=3.6×10J,1eV=1.60×10J;
2*(7)弹簧弹性势能E=kx/2,与劲度系数和形变量有关。
高中物理恒定电流公式总结
1.电流强度:I(s)} q{I:电流强度(A),q:在时间t内通过导体横载面的电量(C),t:时间tU {I:导体电流强度(A),U:导体两端电压(V),R:导体阻值(Ω)} RL2 3.电阻、电阻定律:R{:电阻率(Ω·m),L:导体的长度(m),S:导体横截面积(m)}
SE或EIrIR,也可以是EU内U外,{I:电路中的4.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rR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R:外电路电阻(Ω),r:电源内阻(Ω)}
5.电功与电功率:WUIt,PUI{W:电功(J),U:电压(V),I:电流(A),t:时间
2.欧姆定律:I(s),P:电功率(W)}
6.焦耳定律:QI2Rt{Q:电热(J),I:通过导体的电流(A),R:导体的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UU22t 7.纯电阻电路中:由于I,WQ,因此WQUItIRtRR8.电源总动率、电源输出功率、电源效率:P总IE,P出IU,P出{I:电路总电流(A),P总E:电源电动势(V),U:路端电压(V),:电源效率}
9.电路的串/并联 串联电路(P、U与R成正比)并联电路(P、I与R成反比)
电阻关系(串同并反)R串R1R2R3
1111 R并R1R2R
3电流关系 I总I1I2I3 I总I1I2I3
电压关系 U总U1U2U3 U总U1U2U3
功率分配 P P 1P2P31P2P3总P总P10.欧姆表测电阻
(1)电路组成(2)测量原理
两表笔短接后,调节R0使电表指针满偏,得
IgE
rRgR0
接入被测电阻RX后通过电表的电流为
IgEE rRgR0RxR中RX
由于Ix与Rx对应,因此可指示被测电阻大小
(3)使用方法:机械调零、选择量程、欧姆调零、测量读数{注意挡位(倍率)}、拨off挡。(4)注意:测量电阻时,要与原电路断开,选择量程使指针在中央附近,每次换挡要重新短接欧姆调零。
11.伏安法测电阻
电流表内接法:
电压表示数:UURUA
电流表外接法:
电流表示数:IIRIV
RX的测量值UUAURRARXR真 IIRUURRRVXR真 IIRIVRVRX
RX的测量值
选用电路条件RXRV [或RX
选用电路条件RXRV [或RXRARV] RARV]
12.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限流接法与分压接法
限流接法
电压调节范围小,电路简单,功耗小
便于调节电压的选择条件RPRX
电压调节范围大,电路复杂,功耗较大
便于调节电压的选择条件RPRX
注1)单位换算:1A=10mA=10μA;1kV=10V=10mA;1MΩ=10kΩ=10Ω(2)各种材料的电阻率都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金属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3)串联总电阻大于任何一个分电阻,并联总电阻小于任何一个分电阻;(4)当电源有内阻时,外电路电阻增大时,总电流减小,路端电压增大;
3636
E
2(5)当外电路电阻等于电源电阻时,电源输出功率最大,此时的输出功率为;
2r
(6)其它相关内容: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半导体及其应用超导及其应用。
高中物理磁场公式总结
1、磁感应强度是用来表示磁场的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单位T),1T=1N/A·m
2、安培力FBIL;LB {B:磁感应强度(T),F:安培力(F), I:电流强度(A), L:导线长度(m)}
3、洛仑兹力fqvB注vB;质谱仪{f:洛仑兹力(N),q:带电粒子电量(C),v:带电粒子速度(m/s)}
4、在重力忽略不计(不考虑重力)的情况下,带电粒子进入磁场的运动情况(掌握两种):
(1)、带电粒子沿平行磁场方向进入磁场:不受洛仑兹力的作用,做匀速直线运动vv0(2)、带电粒子沿垂直磁场方向进入磁场:做匀速圆周运动,规律如下
mv222mv2m2a)F Fmrm()rqvB;v;T向洛rTqBqB(b)运动周期与圆周运动的半径和线速度无关,洛仑兹力对带电粒子不做功(任何情况下);(c)解题关键:画轨迹、找圆心、定半径、圆心角(=二倍弦切角)。
注:(1)、安培力和洛仑兹力的方向均可由左手定则判定,只是洛仑兹力要注意带电粒子的正负;
(2)、磁感线的特点及其常见磁场的磁感线分布要掌握〔〕;
(3)、其它相关内容:地磁场/磁电式电表原理 /回旋加速器 /磁性材料
第五篇:易错题
·在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经常处于动态变化过程的心理活动称为(A)A心理状态
B心理特征
C心理过程
D个性心理 ·心理活动的产生方式是(A)A反射 B兴奋 C抑制 D神经元
·教师利用抑扬顿挫的声音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这种注意是(D)A有意后注意 B有意注意 C随意注意 D无意注意 ·人从明处突然走进暗处,人的感受阈限(A)A缓慢下降 B急速下降 C缓慢上升 D急速上升
·如果用眼睛注视一朵绿花,约一分钟后,然后将视线转向身边的白墙,那么在白墙上将看到红花。这种现象是(B)
A正后像
B负后像
C视觉适应
D感觉对比
·看到两歧图形时,知觉的对象和背景可以发生变化,这说明了知觉的(D)A理解性
B恒常性 C整体性 D选择性
·看到一面红旗,人们马上能认出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D)A感觉 B视觉 C色觉 D知觉
一个人换了衣服和发型,我们仍然能认出他。这体现了直觉的(C)A整体性
B恒常性 C理解性
D不变化 ·人们对整体的知觉和对部分的知觉上(A)
A前者由于后者
B前者劣于后者 C两者没有差别 D两者相辅相成 ·有目的、有计划、恒久的知觉活动是(A)A观察
B想象 C意志控制 D记忆 ·在知识学习的初级阶段,(B)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A言语直观 B模象直观 C观察标本 D图表直观
·人们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都可能会在人脑中留下痕迹,以后见到的时候能认出来或者不见的时候能回忆起来,这是属于(D)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记忆
·学生回答选择题时所使用的记忆过程主要是(C)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记忆
·学生在做问答题时所使用的记忆过程主要是(D)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记忆
·人们在游历过“万里长城”后,在头脑中留下了生动的长城形象,这种记忆是(B)A情绪记忆 B形象记忆 C动作记忆 D情景记忆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C)
A言语记忆 B逻辑记忆
C情绪记忆
D动作记忆
·许多人利用早晨和晚上的时间学习记忆,其效果优于白天。这是因为早上和晚上所受的是(C)
A双重抑制 B前摄抑制 C单一抑制 D倒摄抑制
·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网络,这种做法依据的记忆理论是(A)A提取失败说 B消退说
C动机说
D同化说
·具有随意性、开展性、计划性特点的言语形式是(C)A内部言语 B对话言语 C书面言语 D独白言语 ·自问自答的言语活动属于(C)
A对白言语 B对话言语 C内部言语
D书面言语
·学生掌握数的概念时,把数分为实数和虚数,又把实数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有理数又可以分为整数、小数和分数等,这属于(C)
A思维的抽象过程 B思维的具体化过程 C思维的分类过程
D思维的概括化过程 ·直观时运用变式方法的目的是(D)
A激发兴趣 B引起注意 C丰富想象 D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特征
·我们到一个地方去办事,会事先在头脑中想出可能到达的道路,经过分析与比较,最后选择一条短而方便的路。这样的思维是(B)
A直觉动作思维
B形象思维
C逻辑思维
D直觉思维
·法官判案要能理性。客观,而不能受情绪和个人偏好的影响,这时对其思维(C)的要求。A广阔性
B独立性
C批判性
D深刻性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是(A)
A直觉动作思维 B抽象逻辑思维
C具体形象思维
D聚合思维 ·初中生除了具有思维的深刻性,还具有(D)
A独创性和广阔性
B敏捷性和灵活性
C广阔性和敏捷性
D独创性和批判性 ·模像直观的形式有(BCE)
A观察标本 B模拟动画 C图表展示 D演示实验
E幻灯展示 ·我们在课堂上通过言语传授可以学习各种课本知识和日常生活知识,并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加以运用。这种对知识的记忆是(ADE)
A语义记忆
B情境记忆
C程序记忆
D陈述性记忆 E长时记忆 ·科幻小说中的人物属于(BDE)的产物。
A无意想象 B有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幻想 E创造性想象 ·对言语的理解包括(BCD)
A语言知觉 B词汇理解
C句子理解 D文本理解 D语意理解 ·情绪和情感是以(A)为中介的反映形式。A需要
B动机
C态度
D认知
·小明即将走上考场,感觉心跳加速,有点微微出汗,这属于情绪情感的(C)A主观体验
B外部表现
C胜利唤醒
D认知活动 ·“爱之深,责之切”说明了(A)对情感的影响。A认知 B意志 C需要
D个性 ·学会临考的怯场属于(C)A心境
B理智感 C应激 D焦虑
·车祸、地震、水灾等突如其来的灾难引起的情绪体验是(B)A心境
B应激 C激情
D热情 ·“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C)A激情 B应激 C心境 D热情 ·“心有余悸”是描写人在恐惧中的(A)
A心境状态
B应激状态 C激情状态
D热情状态 ·(A)具有较大的肤浅性、表浅性。A情绪
B情感
C感情
D心情 ·(B)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A感情 B情感 C情绪 D心情 ·“进退维谷”是一种(B)式的动机冲突。A双趋 B双避 C趋避 D多重趋避
·对于胆小而易受暗示的学生,教师要首先培养他们意志的(B)A自觉性
B自制性
C果敢性
D坚韧性 ·有的人在行动中畏缩不前,惊慌失措,他们缺乏的是意志品质的(C)A自觉性 B果断性
C自制性
D坚韧性 ·教师经常教育学生要“今日事今日毕”,这时为了锻炼学生的(C)意志品质。A自觉性
B果断性
C自制性
D坚韧性 ·“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是意志缺乏(D)的表现。A自觉性
B果断性
C自制性
D坚韧性
·飞机飞行出现故障,飞行员紧急准备着陆时的情绪状态是(B)A心境 B应激 C激情 D焦虑 ·(D)是幼儿良种最基本的肯定情绪。
A高兴和喜悦
B高兴和快了
C喜悦和兴趣
D快乐和兴趣 · 中班幼儿喜欢告状,这体现的幼儿情感是(C)A理智感
B美感 C道德感 D实践感 · 个性活动积极性的源泉是(B)A动机
B需要 C兴趣 D目标
·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最重要的是(C)
A安全需要 B归属于爱的需要 C生理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行为的坚持性上体现的是动机的(C)功能。A激活 B指向
C维持 D调整 ·需要的根本特性是(C)
A目的性 B心理性 C动力性 D生理性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反应的是(D)因素对人的影响。A社会文化
B家庭环境 C自然环境 D早期经验 ·人格结构中自我的作用主要是(D)
A追求各种生理需要 B抑制本我的冲动 C追求完善的境界
D调节矛盾 ·“活泼好动”属于(B)的表现。A能力
B气质 C兴趣
D意志 节俭属于性格的(A)特征。A态度 B行为 C意志 D情绪
·性格中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属于(B)
A态度特征 B情绪特征 C一直特征 D理智特征
·害怕考试和体育比赛时双腿发抖的原因都是焦虑。“焦虑”是(B)A表面特质 B根源特质 C共同特质 D首要特质 ·16种根源特质里兴奋性和情绪稳定性属于(D)A能力特质 B次要特质
C环境特制
D体质特质
·态度过于偏激会让一个人失去很多朋友,这体现了态度的(A)A适应功能 B自我防御功能 C价值表现功能 D认知或理解功能
·渴望与别人发生相互作用,并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体现了人际关系需要中的(D)A感情需要
B爱的需要 C控制需要
D包容需要
·人们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在情感基础上形成的心理上的相互关系时(C)A人际互斥 B人际沟通
C人际关系
D人际交往
·迷信、巫术的流行,说明(C)影响社会态度的形成。A经验的情绪后果
B参照群体
C知识水平
D社会因素 ·学前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A)
A教师与儿童的关系
B教师与家长的关系 C教师与教师的关系
D家长与家长的关系 ·引起并决定教育发展变化的最根本、最内在的因素是(A)A社会生产力
B文化传统
C社会制度 D科技水平·加涅提出了(A)的模式
A累计学习
B发现学习C观察学习
D接受学习·在学校发生事故,学校领导应负(B)
A民事责任 B行政责任 C刑事责任
D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正强化包括(BCD)
A给予改正错误的机会 B奖学金
C对成绩的认可
D表扬
E撤销惩罚 ·哪个阶段学生品德容易发生分化(C)A学前 B小学 C初中
D高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明教育重点要(D)
A培养学生的能力 B教授学生知识
C发展学生技能 D教授学生学习策略与方法 ·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AB)A学费 B杂费 C书费 D住宿费 E取暖费
·教师在直观教学时,应用“变式”方法的目的在于(D)A激发兴趣
B引起注意
C丰富想象力
D分化概念
·用自己的话来表述问题的结构,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途径是(A)
A形成问题的表征 B知识技能的调用
C解题成果的评价
D知识的准备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称为(D)A实验法
B讲解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 ·威特金提出(A)认知方式
A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
B沉思型和冲动型
C辐射型与发散型 D同时性与及时性 ·厌恶疗法属于(A)
A行为矫正法 B精神分析法 C人本主义疗法 D合理情绪疗法 ·教师有偿家教,谋取私利,这实际上违背了(D)的职业道德 A教书育人 B关爱学生 D爱岗敬业
D为人师表
·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分辨是非的能力是(B)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 A小学 B初中 C高中 D大学 ·下列(C)属于元认知的实例
A学生在考试之后能准确地预测自己的分数 B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
C学生在阅读时遇到难点停下来思考,或回到前面重新阅读 D利用复述策略记忆
·ABC理论中的B指的是(C)
A诱发性事件 B个体的情绪 C对事件的看法 D个体的行为反应 ·下列不属于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应遵循的原则的是(C)A方向性原则 B教育性原则 C示范性原则 D客观性原则 ·取得教学成功的内因是(D)
A教师的主导作用 B学校的管理作用 C教材的媒体作用 D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主要有(A)A认知、人格和行为 B认知、气质和行为 C认知、情绪和行为
D认知、人格和道德品质 ·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特点是(ACDE)A内省性 B理论性 C自主性 D实践性 E持恒性 ·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是教师应具有(D)
A组织能力 B调控能力 C管理能力 D教育能力
·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是(C)A小学阶段 B初中阶段 C高中阶段 D大学阶段
·初创时期的教育心理学著作内容多以(C)的原理解释实际的教育问题,主要是一些有关学习的资料
A儿童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普通心理学 D学习心理学 ·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时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提供及时的反馈,这种途径的理论基础是(B)
A需要层次理论 B强化理论 C自我效能感理论 D成就动机理论
·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它的特征是以学生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A)A教师的主导教学 B独立完成作业 C家庭作业 D个别课堂练习·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B)A教学大纲 B课程计划 C教科书 D课本
·以往习得的经验对当前活动有影响,这种现象属于(D)A定式 B功能固着 C原型启发 D迁移 ·在《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中,(C)是其他道德规范的基础。A关爱学生 B教书育人 C爱岗敬业 D为人师表
·下列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所称“严重不良行为”的是(A)A杀人 B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 C吸食、注射毒品 D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衡量各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B)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学目的 D教学目标
·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在学习eye和ball后学习eyeball就比较容易,这种现象属于(B)A一般迁移
B具体迁移
C垂直迁移
D负迁移
·教师通过(D)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也可以对学生的认知、情绪、态度施加影响。
A心理测验
B观察法
C自述法 D评估性会谈
·教师的师德修养,只有在(D)中才能得到不断的充实、提高和完善。A学习B交往 C思考 D实践 ·(C)应当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应急机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加强管理,及时消除隐患,预防发生事故。
A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B县级以上人民检察院
C学校
D县级以上人民法院 ·教师的最基本条件是(D)
A承担教育教学职责
B以教书育人为使命 C专门从事某一学科的教学
D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教师不得谩骂、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因为学生享有(C)A身心健康权
B人身自由权
C人格尊严权
D隐私权
·孔子提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来了解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体现的于原则的)—C—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有校本教师培训、教师的行动研究、(B)和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和教师的业余训练。·学校应该尊重未成年学生(A)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优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A受教育 B人格尊严
C人身安全
D平等接受教育 ·贯彻德育的疏导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哪些?(ABD)
A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B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C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D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E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D)强调“废除教师中心,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A认知结构注意学习理论
B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C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D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在态度和平的的形成过程中,对榜样的模仿属于(C)阶段 A已从
B通话 C认同 D内化
·研究发现,随着参观人数的增加,利他行为有减少的趋势,这个现象说明(B)A社会惰化
B责任分散效应
C社会助长
D从众
·适龄儿童、少年音身体状况需要延迟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建华任应当提出申请,由(D)批准。
A学校 B市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C市级人民政府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D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循序渐进,熟读精思”由(C)提出。A孔子 B孟子 C朱熹 D老子
·能鉴别学业水平高低、能力强弱的测验表明其(D)很高 A难度 B信度
C效度
D区分度 ·班主任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进行小结与评价,这项工作是(D)
A建立学生档案 B班主任工作总结
C班主任工作计划 D操行评定
·在教“鸟”的概念时,用麻雀、燕子说明“前肢无翼,无齿有喙”是鸟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这时适当地运用了(D)A命题
B案例 C反例 D正例
·大多数心理学家都同意社会态度由认知、情感和(A)三种成分组成。A行为意向
B评价
C知识经验
D动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一缕不公开审理的的年龄是(B)
A14周岁
B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
C16周岁以上不满17周岁
D18周岁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