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抓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抓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构建和谐清远创建宜居城市
清远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石芳飞
清远市,是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地级市。全市土地面积1.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90多万人,辖清城区、清新县、佛冈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阳山县,代管英德市、连州市两个县级市。是广东省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并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漂流之乡、中国龙舟之乡、中国温泉之乡等多个荣誉称号。近几年来,我市围绕“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后化园”发展战略,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扎扎实实抓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建成区面积由建市初的3.7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39.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从7万增加到34万,一座现代化的江滨城市已初具规模。
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04年至2006年,在全省公布的八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我市连续三年取得了四项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全省第一的历史最好成绩,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清远现象”。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我市经济总量已领先于全省各山区市,多项指标在全省21个地级市中的排位明显提升。2006年,GDP列全省第14位,与2002年相比提升了4位;全部工业总产值列全省第12位,提升了6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突破300亿元,列全省第7位,提升了9位;外贸出口总额12亿美元,列全省第13位,提升了4位;实际利用外资总额3亿美元,列全省第10位,提升了6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列全省第14位,提升了2位。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着力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35.8:22.7:41.5,调整为2006年的18.2:46.4:35.4。工业经济突飞猛进,初步形成了建材陶瓷、电力、机械装备、金属制品、纺织服装、制鞋皮革、电子家电、农副产品加工、化学医药、废旧金属材料回收等十大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特色农业、效益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较快。
物价金融形势稳定。总体物价水平平稳,经济运行处在“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状态。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3%。金融运作稳健,对地方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品牌创建实现新突破。继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后,又荣获了“广东省文明城市”、“广东省双拥模范城”、“中国漂流之乡”、“中国温泉之乡”、“中国龙舟之乡”等8个区域性品牌,今年又荣获了“中国奇洞之乡”的美誉。连南“耍歌堂”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积极鼓励和推动企业创名牌,四年共获国家和省级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31项,7个产品被评为“国家免检产品”。1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 1个产品被确认为“中华老字号”品牌,8个系列产品荣获“广东省食品文化遗产”称号。3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1个产品获得原产地证明商标。9类农业特产产区获中国特产之乡称号,绿色食品认证实现零
突破。
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谐清远建设初见成效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四年来,各级财政投入教育事业资金37.6亿元,促进了教育事业大步发展,“普九”成果得到巩固提高。创省、市一级学校80所,其中省一级学校15所。创国家级示范性高中成绩显著,清远市第一中学被确认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英德中学、南阳中学、连州中学、清新一中等四所中学通过了初期督导验收。2006年秋季起,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全部免收学杂费。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3%,初中入学率达98.3%。民办教育快速发展,全市共有民办教育机构334所,在校生7.6万人。职业教育发展迅猛,创建了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引进了南华工商学院,清远市高级技工学校升格为国家级重点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清远职业技术学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全市中职学校在校生3.13万
人,比2002年增长1.1倍。
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成功举办了“心连心”慰问演出,成功举办了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等系列文化活动。率先打出“生态体育”品牌,成功举办第二、三届市运会,圆满完成了世界杯飞碟赛、全国四驱车越野车赛、龙舟赛和漂流赛、广东省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一系列国际、全国和全省体育赛事的承办任务。在第十二届省运动会中,共获得金牌14枚,总分964分的好成绩。文艺创作、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丰硕成果。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取得新成绩。
大力发展公共卫生事业。2003-2006年各级财政投入卫生事业7.4亿元。加强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以市疾控中心为主的疾病预防体系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农村
卫生院“改薄”有效推进。
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全市工业废气治理率达到92%,工业废水处理率超过90%,处理达标率达到92.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9.8%。主要江河水质良好,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类区标准。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创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立能耗指标公报制度,实施节能指标责任制。推广清洁生产,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6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0705元,比上年增长13%,比2002年增长69%。农民人均纯收入3872元,比上年增长7%,比2002年增长26.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3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1.6%。小轿车等高档消费品逐步进入百姓家庭,2006年末,全市私人小轿车保有量超过一万辆,年均增加1500辆。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6.4平方米,增加12.2平方米。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已迈向更加富裕的小康。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突破。社会保险实现市级统筹,构建了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参保人员达90.62万人次,各项社保基金累计结余13.6亿元。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纳入医保覆盖率范围,国有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低保覆盖人口已达12.9万人,占全市人口的3.2%。
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和公共卫生安全工作。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以铁的手腕依法炸封关闭51对证照不全的小煤矿,工矿生产、交通、火灾等各种安全事故发生数和伤亡人数大幅下降。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依法严厉打击商业贿赂、假冒伪劣、价格欺诈等不法行为。进一步完善食品准入管理,将食品安全准入管理延伸到农村市场。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平安清远建设,严厉打击各种黑恶势力、严重刑事犯罪和“两抢”、“两盗”等多发性犯罪;大力整治治安重点地区和处置突出治安问题,坚决扫除“黄赌毒”、传销和变相传销及“六合彩”赌博,人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政府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市政府严格按照“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全市精简行政机构6%,精简行政编制25%;行政审批、核准事项由567项减少到192项,减幅达66.1%。乡镇撤并率达到44%。修改制定《政府工作规则》,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和《公务员法》,严格规范政府行政行为。积极实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认真执行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制度,坚持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认真办理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及群众来信。2003-2006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63件,政协提案550件。
三、城市规划合理超前,综合调控功能力不断增强。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工作,为加强领导,提高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于2003年成立了市城市规划委员会,由市长担任主任委员,分管副市长和规划局局长等担任副主任委员,其他委员由相关职能部门代表、专家和公众代表组成,凡重大规划项目都必须经该委员会审议。为提高我市的城市规划设计的水平,对一些重要规划项目,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清远城市广场规划、清远职业技术学院规划等项目,都采用招标或邀请省内外高水平的设计单位和有关专家进行规划方案的设计或咨询。
几年来,我市按照“提高科学性,把握整体性,突出超前性,树立权威性”的原则,先后组织编制和审核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850项,其中小区修建性详规810项,建筑面积1440万平方米。组织编制了我市近期建设规划、市区排水及地面标高调整规划、地质及勘察规划等专项规划;组织编制了清远市生态工业园选址规划方案、飞来湖公园总体规划、市区景观中轴线总体概念规划、武广铁路客运站广场及道路网规划以及其它重要地段和重要项目规划,为城市建设和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为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从2003年开始,我市对1994年版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几经审议和修改,已上报省政府审批。根据新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我市中心城区的城市性质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珠江三角洲后花园,以轻加工工业和旅游服务业为支柱产业的滨江山水园林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整个清城区行政区域,面积为927平方公里,到2010年,人口为61万,2020年,人口为95万。新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起点较高,充分体现了科学性、民主性和严肃性,为今后的城市建设绘就了宏
伟的发展蓝图。
四、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推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使城市规划的蓝图变成现实,改变落后的基础设施条件,我市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广辟渠道,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近30亿元,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城市建设取
得突破性进展。
一是抓好市政道路建设,改善交通条件。先后高标准建设了一批城市主干道,如银泉路南段、北江东路、凤城大道、凤城大桥引道、清远大道等,完成了旧城区先锋东路、先锋中路、曙光路、桥北路、松岗路、沿江路和新城桥南路、人民西路、北江一、二、三、四路、连江路、人民东路等道路的加铺沥青改造,大大改善了市区的交通条件。各主要街道、道路出口已全部贯通,市区市政道路总长156公里,其中宽13米以上的道路长80公里,城市道路网络已初步形成,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二是抓好公共设施的建设,提升城市品位。扩建了江滨公园,使公园面积扩大到25万平方米,完成了占地4万多平方米的明珠广场和占地1.9万平方米的静福广场的建设,为市民开展文娱活动提供了场所。在市区各主要道路、街道及一河两岸的主要建筑物上增设了富有特色的灯饰,提升了城市亮化水平,市区现有路灯2万多盏,亮灯率达97%以上。小区和城市道路绿化水平不断提高,完成了长11公里、绿化面积达40万平方米的广清大道绿化工程和市政府广场四期绿化等建设,市区绿地总面积达1192.45公顷,绿化覆盖率达33.73%,绿地率达30.1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6.6平方米。公用设施的建设与完善,营造出优美的城市环境,城市面
貌焕然一新。
三是抓好旧城改造,改善城市面貌。面对资金不足、改造任务重等困难,大胆借鉴外市成功经验,实行旧城改造与房地产开发相结合,在拆除了平、旧房屋的土地上新建了一批较高档次的商住小区,如名都国际商业城、朝阳花苑、威龙花园等,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改善了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市政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条件,2003年-2006年商品房新开工面积达499.2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达361.69万平方米, 一河两岸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建成20层以上商住楼20多栋,在建20层以上商住楼48栋,建成金海湾豪庭、金碧湾花园、丽清花园等10多个大型高档住宅小区,拥有四星级酒店5间,五星级酒店2家,学校、商场、市场、医院等配套设施日趋完善,提升了城市建
设水平。
五、创新管理模式,城市管理成效显著。
为了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我市进行了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实现了从单纯建设城市向管理城市、经营城市的转变,城市建设和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路子越走越宽。一是改革城建投资体制,盘活城市存量资产。为解决城市建设资金缺口问题,敢于打破财政单一包揽的模式,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资产运营,走土地置换和转让市政设施经营权的路子,多渠道开辟城建资金来源,初步形成了城市建设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机制。如采取对规划地段先行投资,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开发环境,将“生”地养“熟”后进行拍卖、出租道路、桥梁的广告经营权等形式,筹集了大量资金用于城市建设。为吸纳社会资金和外资参与城市建设,制定了允许自然人(私人开发商)从事房地产开发的政策,启动了按揭房和住房公积金贷款,大大激活了房地产市场,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将旧城改造与房地产开发结合起来,实施“捆绑建设”,实现了“以城养城”、“以城建城”,节约了资金,较好地解决了城市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
二是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依法管理城市。制定和完善了城市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强化执法手段,加大执法力度,使城市管理走上了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尤其是近几年,为配合创建省文明城市,大力加强规划管理、市政道路管理、绿化管理和管养、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及亮化美化工作,大力整治城市“脏、乱、差”和乱摆卖、乱停放等“六乱”行为,市容市貌焕然一新,有效改善了市容市貌。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法》,下大力气拆除违法违章建筑,市委、市政府采取依法拆除了市区与清新县城之间隔离带及广清大道两旁的共4万多平方米的违法违章建筑,切除了影响城市面貌的“毒瘤”,有效地遏制了违法建设泛滥的势头,城市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去年12月,我市高分通过省检,被评为广东省文明城市、广东省卫生城市,这是对我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一个
充分肯定
六、继续抓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创建宜居城市
(一)进一步加强对城市规划工作的领导。市规划区的规划管理权集中在市政府,切实做到 “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条龙、审批一支笔”,树立权威性。
(二)切实抓好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和实施监督管理工作。按照“科学合理,适度超前”的原则,抓好《清远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和《清远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的完善和实施,抓好住房建设规划、排水、排污等专项规划、北江两岸规划、广清大道两旁规划、凤城大桥两旁规划、飞来湖周边规划等重点地段的控制性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严格执行“一书两证”制度,深入开展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严格执行错案责任追究制度,提
高依法行政的水平。
(三)进一步完善市政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和适度超前建设各类市政设施,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的承载能力。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城市“六纵、十横、一环”路网的建设,抓好清州大道、清远大道延伸、连江西路延伸、沿江东路延伸、北江东路延伸、鹿鸣路南段、滨江南路等市政道路的新建和扩建,形成新城西片区道路网络,推动该区域的开发建设,搞好外围环路的建设和对接。以公共交通作为城市交通的基本方式,加快城市公共交通和公共停车场建设,充实、完善公共汽车交通系统。加快完善供水设施,进一步完善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完善垃圾收运、处理系统,促进形成供排水和垃圾处理建设运营良性机制。完善消防设施,增强消防能力。以社区为载体,加强集社保、党建、文化、体育等综合功能的设施
建设。
(四)加快市区城市建设步伐。以现代化基础设施为纽带,发挥高新区、工业园区、旅游区的带动辐射作用,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形成三大功能区:文化旅游区、商业贸易区、工业经济新区。借鉴深圳、珠海等市的成功经验,改革城中村改造模式,提高城市建设水平。
(五)加快建设水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加快投资达15.5亿元的清远水利枢纽和投资3亿元的飞来湖等工程建设,改善城市发展的“水环境”,以北江、滨江、大燕河和笔架河为依托,加快中轴线、环城水系和环城绿带的建设,构建“大运动生态环”。清远水利枢纽建成后,北江市区段将保持常年10.5米的水位,飞来湖建成后面积达190公顷,其中水面达115公顷,加上筹建中的大燕湖,市区的水面面积达40多平方公里,占市区面积的40%以上,将营造富有灵气、充满活力的“湖城”、“水城”。努力把清远市区建设成为华南地区适宜发展居住的山、水、城相依、相亲、相融的山水园林城市。
(六)加强城市管理,提高管理效能。巩固创建省文明城市成果,创新管理模式,进一步加强道路、绿化、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及亮化美化工作,开展户外广告清理,继续推行广告位拍卖制度,加大对市区“六乱”和“城中村”的整治力度,进一步改善市容市貌。加大力度查处违法违章建筑,促进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
总之,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博采众长,努力探索一条符合清远城市化发展实际的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新路子。
第二篇:切实抓好四方面工作加快建设新农村步伐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年以来,XXX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总抓手,突出集体增收、群众增收两个重点,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全方位倾斜。目前,全镇48个村较好地完成了以“治理五乱、搞好三清”为主的村容村貌整治和社会保障
等项工作,正在深入推进“三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道路硬化等实质性的工作。工作中,主要做到了“四个抓好”。一是抓好农民素质的提高。建设新农村,首要的是培育新型农民。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措施。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是建设新农村的中心任务。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只有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养造就新型农民,让农民学会使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才能有效推进现代农业进程。当前我镇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大多为初中、小学学历,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农民更加匮乏。因此,我镇制定培训计划,将教育培训资源更多的向农民倾斜,计划经过三五年,争取每个村都有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专业人才,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新型农民应该具备什么素质呢?首先,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化,这是基础,青年农民起码要有初中文化,中年农民起码要有小学文化。这就要求农村不折不扣地抓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同时,创建必要的载体,如“文化大院”等,在中年农民中扫除文盲。近期,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村人口文化大院这个阵地,发挥计划生育协会会员的骨干作用,在全镇开展了新农村知识培训竞赛活动,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其次,应该具备一定的生产技术,搞种植业、养殖业的要掌握先进实用的种植、养殖技术,搞加工业的要掌握应知应会的加工技术,搞运输业的要掌握熟练的驾驶技术……这就需要创建必要的载体,如农民技术学校等,使绝大部分农民懂技术、会经营。年初,镇党委、政府聘请泰安市党校教授进行了专题辅导。前段时间,又聘请山东农科院教授、章丘市、齐河县的乡土人才,到我镇就林菌间作、蘑菇种植等生产技术进行实地培训。再次,应该具备几种意识:从物质文明建设来说,应该具备市场意识;从政治文明建设来说,应该具备民主与法制意识;从精神文明建设来说,应该具备公德意识。
二是抓好农村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是群众的迫切愿望,是提高党委、政府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的核心问题。必须把适应新的形势、选准致富路子、加快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根本任务,不断增强党委、政府为发展经济服务的功能,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组织保证,从而不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在选择发展路子时,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适合种什么就种什么,能够发展多快就发展多快;要坚持一村一品,甚至多村一品,关键是产业要有规模,农民要有效益。路子选得好,农村经济发展的步子就迈得快,反之,发展就缓慢。一定要坚持求真务实,因地制宜,立足本地实际,突出本地特色,为农民办实事,让农民得实惠。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只有突出本地特色,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围绕“南菜北果中间塌陷地综合开发”的总体布局,我镇一直以优质、高效、有机为主攻方向,大力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起了有机菜、林果生产、果蔬大棚、桑蚕生产、奶牛养殖等产业,全镇粮经比例达到了4:6,农业经济效益明显增加。有机菜生产,曾经是我镇的空白,05年我们从无到有,当年发展刀豆、绿菜花、芦笋等有机菜3000多亩,实现了“零”的突破。今年1—3月份,我们在去年的基础上,又新发展2000多亩,总面积达到了5000亩,现在根据群众的要求,正在调整土地,计划再发展3000亩,使全镇的有机菜面积达到8000亩,力争突破10000亩。林业生产,我们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制定了“南部平原林网化、中部矿区塌陷地片林化、丘陵地带干果化、北部山区生态旅游化”的总体发展规划。通过近几年的实施,已在南部平原八纵二十二横的道路上建立起了绿色通道,里程达105公里,植树130万株,3万亩的平原也已全部实现高标准林网化;在中部矿区19个搬迁村,复垦开发2.5万亩塌陷地,发展丰产林1.5万亩,栽植107、108等树木110万株,预计到轮伐期时产值可达1.6亿元,人均增收3580元;在丘陵地带发展经济林1.4万亩,栽植核桃、冬枣、石榴等77万株,年产量可达210万公斤,产值400多万元;在北部1.2万亩山区,全部实施了封山育林工程,绿化面积达到85以上,不但彻底改变了湖屯这个矿区镇原先“
车后灰尘满天、白衬衣一天就黑”的生活环境,而且带来了非常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鑫国密度板厂落户我镇,就是看中了全镇丰富的林木资源。果蔬大棚,是我镇的传统优势产业,已经发展到了600多个,并且种植的品种也越来越多,效益也越来越可观。涧北村一个村就有107个设施杏棚,每个棚可盈利近2万元,为农户带来了非常好的效益。桑蚕生产,全镇现有桑园
3000多亩,带动农户1000多户。奶牛养殖,现有专业村5个,规模养殖大户30多户,全镇奶牛存栏量超过了1500头。04年,我镇与亚奥特公司联合,在前兴隆村建奶牛站一处,现在这处奶牛站运营良好,已经辐射到了周边多个乡镇。
三是抓好城镇经济的辐射。农村现在的生产方式主体上以家庭为单位,农民拥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在这样的体制下,地方政府抓经济,除了建立和完善面向一家一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外,最重要的就是抓好小城镇建设,发展以周边农村主打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流通业,通过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一家一户发展生产,提高第一产业的附加值。XXX以争创“省级示范镇”为目标,突出抓了小城镇建设,这几年来,先后投资4000多万元,完成了村村通柏油路工程及镇驻地“两纵三横”的道路建设,累计硬化路面19万平方米,安装路灯328盏,建设公共绿地4.8万平方米,构筑起了小城镇发展大框架。2005年,借涧北、北王搬迁之机,全面启动了北部十几个压煤搬迁村向镇驻地集聚工程和中湖、东湖东两个“城中村”改造工程,实施了镇驻地南北、东西两条大街的拆迁改造,进一步拓展了镇区空间,目前,镇区面积已达到了2.8平方公里,镇区人口2.4万人。今年,在05年全面关停97处地瓜淀粉加工企业的基础上,投资400多万元,铺开了大、小汇河治理,目前已进入收尾阶段,这两条河治理完毕后,与康王河相衬,三股清水穿境而过,将进一步完善小城镇的面貌,丰富小城镇内涵。现已初步形成了以镇驻地为中心的商贸服务区、以市五中和镇中学为中心的文化教育区、以泰聊铁路为中心的工业园区、以搬迁新村为中心的居民商住区“四大功能区”,商贸、居住、休闲娱乐、就医就学等功能一应俱全,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同时,发展农村交通运输、通讯信息、建材建筑等行业,为改变农村面貌提供产业支撑。
四是抓好公益事业的完善。建设新农村,应强化农村社会保障措施,这是事关农民家庭幸福、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件大事。首先,加快推进了农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镇党委、政府站在切实解决老百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的高度上,本着早抓早主动、早抓早受益的原则,于3月中旬就专题部署了这项工作,工作中,一方面采取领导干部包管区、机关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的办法,广泛宣传发动,盯紧靠牢督促;另一方面,勤调度、严考核,仅用一周的时间,就完成了全镇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款收缴任务。截至3月25日,全镇43787人加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4。其次,重点抓了规范化卫生室建设。今年以来,镇党委、政府投资近16万元,对镇卫生院进行了彻底改造,修缮了2000平方米的病房楼、门诊楼,配套完善了微机、心电图机等医疗设施,硬化、绿化、美化了院内院外环境,从根本上改变了镇卫生院30多年来较差的医疗条件,为病人创造了一个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同时,狠抓了村级卫生室规范化建设,把这项工作纳入到对管区、村全年的工作考核体系中,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来考核促动。目前,曹庄、张店等10个村正在进行高标准的卫生室规范化建设。还有,积极实施农民养老保险。XXX境内有5处煤矿,由于煤炭常年大量开采,致使采空区下沉,现在共有塌陷地3.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2,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越来越少,人地矛盾非常突出。为了切实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和长远生计,做到“失地不失保”,近年来,我镇一直在积极探索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今年正式付诸实施。坚持集体适当扶持、个人缴纳为主的原则,凡因国家占地,有卖地或租地经营收入的村,村集体必须在其收入中给村民补助30以上的投保金,其他有条件的村也要给村民适当补助。截至5月底,共收到农民养老保险金100.69万元,受益人口2.1万人。这一举措是XXX2006年为老百姓办的十件实事之一,真正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同时,高度重视和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加快敬老院等农村养老设施建设,更新农村养老观念,提高全社会养老能力和水平。
第三篇:抓好文明村创建工作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抓好文明村创建工作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尊敬的各位领导: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文明办的指导和帮助下,我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扎实推进文明村创建工作,营造了崇尚科学、弘扬正气、团结发展、积极进取的社会风气,“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较好的发展。现将我镇文明村创建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镇辖36个村、2个农科所、2个街道社区、33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0475人。
近年来,镇委、镇政府在坚持以发展经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带领群众致富的同时,积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我镇“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8年以来,我镇先后被市政府表彰为“国土资源工作先进单位”,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全县乡镇综合考评先进单位”,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高产创建、计划生育、民政、血防、固定资产投资、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思想等工作分别受到县委、县政府表彰。
二、主要做法
(一)组织健全、领导重视 我镇结合工作实际,始终把文明村创建工作纳入全年总体规划。去年,我镇成立了以党委书记舒汉邦为政委、镇长石团方为指挥长、所有班子成员为副指挥长、机关办公室主任为成员的创建省市县文明村和卫生城镇的指挥部,指挥部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分析全镇情况,探讨工作新举措、新思路、新办法,统一思想和认识,明确目标和任务,在工作中切实按照创建规划,有序推进、逐项落实。由于党政领导亲自抓、组织措施得力,有效保障了创建工作的全面展开。
(二)坚持发展、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近年来,我镇立足本镇实际,把发展经济放在工作首位。要发展经济,招商引资是关键,只有招商才能壮大集体经济。在上级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我镇利用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和监利连接线的区位优势,盘活集体建设用地和新农村建设项目扶持,合理利用闲置资产,各村集体资产倍增,特别是结合新农村建设的项目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大力开展和特色劳务经济的打造,2010年农村人均收入较2006年增长了5倍,全镇各村环境面貌得到大大改观。
(三)勤政为民、积极为民办实事
一是加强班子建设。以争当“先进党组织”为目标,结合“五个基本建设”和“争先创优”活动的开展,按照思想联系点的工作要求,各村干部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勤政廉 洁、克己奉公,起到了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示范作用。镇班子主要成员结合县委工作要求,常年在村两委干部中认真开展党风政风教育,坚持学习党的相关法律、法规,重温党章和入党誓词,坚决拒腐防变,做到警钟长鸣。各村结合“五个基本”工作每季度召开党员大会,研究讨论基层组织建设,针对党员干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了干部的凝聚力与号召力。
二是坚持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为发扬“党风正、政风勤、民风纯”的传统,结合上级三资管理的要求,各村坚持大事让村民作主,重大事项张榜公布,征求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同时坚持每月公布村级财务,每年进行两次财务清理。做到事事公开,有问题及时整改,让群众满意。
三是加强组织建设。各村支部机构健全、制度落实、分工明确。在党员队伍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上,做好各村党员的发展、培养和选送工作。保持党员培养常数和后备干部人数,确保了党员和后备干部的质量。每年“七一”前组织党员干部集中参加工作学习。
四是加强村民自治建设。进一步完善各村《村民自治章程》,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经常召开民主生活会,狠抓村级班子团结。坚持民主生活制度,形成团结协作,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各村成立了调解委员会,治安联防委员会,公共环境卫生委员会,民主理事会,民主理财小 组。形成了以村支部为核心,村民委员会为依托,其他委员会相配套的村级组织体系。为三个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五是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严格执行上级政策,在“两免一补”政策中,全镇各村共资助困难学生28名。建立了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村级活动室、候车亭及文化健身场所,投资800多万元修建了老百姓出行的关健之路——发展大道,新建成了海螺自来水厂,解决了全村2000余人的饮用水问题。每年正月初十还举办劳务交流大会暨面点师比武大赛,引导性培训城乡劳动力。借助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硬化农村门前晒场71.85万平方米。
(四)加强社会治安工作
1、建立健全组织网络。按照综治工作要求,建立了村级治安联防队,健全了村级治保组织。充分发挥基础组织的作用,协助派出所民警做好各村的治安工作,加强对流动人员、刑释人员的教育与管理,处理村级发生的矛盾纠纷等。进一步完善和巩固了社会治安组织网络。
2、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常抓不懈。督促管理人员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配备防火设施及专业人员。对四湖河沿岸各村剅口设立候渡岗亭、建立值班制度。同时要求各村治安队员进行24小时值班巡逻。定期对渡船进行安全检查,注重人身安全,确保零事故。近年来,全镇未发生一起重大 安全事故。
(五)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开展
为了提高全镇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明素质,大力开展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一是抓好群众思想建设。按照县委工作要求,全镇包村干部作为各村思想政治建设及全省“三万”活动开展的联络员,对广大村民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切实加强主人翁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为人民服务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在开展教育的同时,各村结合全县创建卫生文明城市,我镇创建省级卫生文明乡镇契机,大力开展文明创建知识,公民道德“八荣八耻”等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抓住群众议论、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开展针对性强和耐心细致的工作,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把思想建设融入到有声有色的行动中。二是抓道德风尚建设。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始终注重社会公德建设,引导和教育群众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做文明村民。积极开展了优秀党员、优秀干部、优秀党支部、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每年有大批优秀人员得到了镇和县级的表彰。三是抓好民主法制建设。结合“五五”普法教育,在全镇各村开展了遵纪守法光荣户,十星文明农户等评选活动,评选面达85%以上,文明风气改善了家庭成员之间和邻里之间的关系,形 成了相互理解和睦友爱的社会气氛,有效制止了偷盗、赌博、打架斗殴等违法行为。四是抓好教育和文化环境建设。全镇各村都建有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远程教育网和网络宣传队伍,让各村群众参与学习、看书、读报。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下经常开展送电影、文艺、科技下乡等活动,各村还建立了标准化科普宣传栏,定期请专家为农户进行科普知识讲座,提高生产生活水平,扎实开展了“创建省级卫生文明城镇”,清洁大行动活动,使全镇人民过上健康向上的生活。五是抓好文明家庭评选活动。围绕创建文明村的奋斗目标,把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每年根据上级工作要求开展“文明之家”“文明村”的自评活动,按照标准再上报到县级参评。2009年全镇县级获评的村有4个,即卸市村、上观庙村、石码村、崔吴村。全镇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今年将申报更多的文明村。
(六)做好计生、土地和环境等法律法规的宣传,群众生活保障有力
一是认真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做好育龄妇女的健康检查,每年三查率在95%以上,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5%,定期做好对流动人口的生育文化建设服务,定期及时向他们提供服务,全面保证全镇计划生育工作正常开展。二是加大对土地管理和环境保护法的宣传力度。每星期定期在全镇各村开展土地法和环境保护法的宣传,特别是为了更好地使监利连 接线沿线各村的土地得到合理利用,更好地保护好我们自身的家园,今年三月份,我镇与县土地、规划执法部门对监利连接线部分村不符合土地审批和规划的违章建筑开展了联合执法,共拆除违规乱建房屋8栋。三是在全县率先实施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使全镇农民老有所养。
(七)加强环境卫生整治,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
1、加强教育工作。结合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重点镇的实际,采取多种形式,贴近群众,大力宣传各类卫生知识,进一步整治市容环境,整治占道经营,加大对违章搭建,违法建设的拆除力度。
2、进一步加强环境卫生的清扫与管理。为了把xxx镇线路打造成新农村建设旅游精品线路,今年花费30多万元,常年雇请保洁公司保洁清扫,确保全镇主要道路无垃圾,全天候保持清洁,此举使全镇的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创建县级文明村不是我们的终点,追求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今后我镇继续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用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创新的方法去解决建设发展中的问题,为我镇“三个文明”建设,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浅谈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浅谈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盖晶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但是,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我认为,要高质量地建设小城镇,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发展,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就必须正确认识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一、明确发展目标,形成正确导向
目标决定方向,只有目标清楚,才能有良好的思路和正确有效的措施。这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首要问题。
我认为目前小城镇建设要把吸引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作为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因为世界上公认的标准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是否实现了城市化,主要是看这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果居住在城镇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0%,就算基本实现了城镇化。所以说,小城镇建设的目的不是做“花瓶”、搞摆设,根本目的是集聚人口,最大限度地吸引农民到小城镇安家落户,其他一切都是为此服务的。
从我所在的亚东镇来看,亚东镇辖区总面积1338.54平方公里,35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个外驻单位(格尼河农场),6万多口人。2005年,亚东镇行政区划调整后,我们立足镇域面积进一步扩大的实际,聘请黑龙江省甘南规划处对原规划进行了修订,按照“一体带两翼”的整体发展思路,本着“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原则,确定了以亚东镇区为中心,以被合并的两处乡镇镇区为次中心的大城镇建设思路。这样一来,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明确了,这项工作就会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健康发展。
二、突出城建重点,扶持强镇名镇
我国和国外的现有大中城市,都是在小城镇的基础上选择发展起来的。同样,现在的一些小城镇将来也会发展成为大中城市,但是,更多的小城镇永远不能成为大中城市,有一些还必然会走向消亡。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要有选择地、重点地布局建设小城镇。
既然将来大部分小城镇不能发展成为人口居住集中的大中城市,那么,按城市规划铺开摊子搞建设,既没必要,又会造成巨大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当前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工作就是要“控制普及性,突出重点性”。
由于2005年刚刚进行了乡镇整合,从现实情况看,要在面上再通过“撤并乡镇”,减少小城镇建制来控制普及性,不容易做到,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可行的办法是,有选择地建设小城镇,就是在普及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性。基本的选择思路为:首先是合理确定人口规模。按照人口密度的大小确定相应的规模来布局。其次要选择那些区位优势好、经济实力强,对人口集中吸引力大,现有人口多的小城镇作为中心或重点城镇,集中精力进行建设,再次是对于那些没有发展前途的小城镇不要铺开基础设施建设,不再上大的企业项目,防止造成更大的浪费。这样,把重点城镇突出起来了,再加上强有力的工作,小城镇就能健康发展,农村城市化的步伐就一定会大大加快。作为阿荣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那吉镇,近几年以“生态园林城”为目标,通过加强城市配套功能建设,加大投入小城镇建设资金,重点实施各项民心工程,“双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改革投资主体,促进良性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一项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内容。有着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吸引企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但是,基础设施投资是要花大钱的。这就要求我们科学地解决投资的主体性和商业性问题。正确的投资主体应主要是企业而不是政府,投资方式应主要是商业性的,而不是行政性的、无偿性的。小城镇的各类基础设施,都应该由企业来筹资建设。建成后,可出租、出卖,也可以自己经营或利用其他形式收回投资。不管是国家、集体还是个人,都可以参与投资,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真正把市场机制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形成开放的多元化投资体制。小城镇建设中政府的资金则集中用于确实无法实施商业化投资和经营的纯公共设施项目,如街道整修、公共场所照明、环境治理等等。正是这样的做法使那吉镇小城镇建设投资进入了良性循环,走上了科学发展之路。
四、做强特色产业,增强发展后劲
良好的主导产业不仅有利于吸纳聚集农村人口,形成小城镇发展的雄厚财力基础,而且它是决定小城镇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方向、使小城镇更有生命力和延续性的重要条件。我们都知道,山东省中心镇的景芝镇,就是因为 “酒”为主导产业,其镇才得以长久延续并名闻天下。但是,从我旗的小城镇看,大部分没有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而且,这些产业很不牢靠,随时都有被市场淘汰的可能。现在要重视的是,一方面,在选择重点发展的小城镇的时候,要考虑有主导产业基础,而且其产业有生命力、有良好的延续发展前途,这样的小城镇才有可能在将来成为一个城市,达到我们建设小城镇的预期目的。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小城镇,尽早树立建造主导产业的强烈意识,充分挖掘和发挥当地的自然、经济、区位、地理、人文、技艺、资源等等优势,扬长避短,尽快选择和确立自己的主导产业并形成“名牌效应”。同时,还要帮助已经初步形成主导产业的小城
镇,不断发展壮大,真正形成有广泛影响、规模大、质量高、效益好、带动性强的主导产业。
五、完善政策配套,集聚农村人口
增强人口凝聚性,关键在于政策要对头。为使农村人口有效地向小城镇集中,实现农村城市化,应尽快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打破城乡分割,降低农民进城门槛,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在生态环境建设和扶贫开发、灾后重建中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引导、鼓励、帮助农民向城镇流动。第二,要正确处理入镇农民与承包地的关系,建立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解除入镇农民的后顾之忧。这样,入镇农民一旦在镇上的非农产业失败,可以照常有饭吃,入镇的积极性就会高涨,目前实行的有偿土地流转政策,把分散的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就是一种很好的改革。第三,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解决好进城农民就业难的问题。第四,规范收费行为。入镇农民除了依法纳税外,不得向他们收取增容费、落户费等五花八门的费用,使农民轻装入镇,尽快地安居乐业。
六、高起点早谋划,避免重复建设
小城镇建设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应立足长远,高起点、高标准进行长期合理规划布局,避免重复建设而造成资金、资源等的浪费。例如我旗城镇建设出现多处主体工程建成后,才开始污水处理、排水、供热供暖、光缆、通讯设施等的建设。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并对市民生产生活带来许多不便。
我相信,只要能在小城镇建设的热潮中正确把握方向,明确建设重点,始终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客观地分析问题,对小城镇建设的政策措施有科学的认识,再加上扎实的工作作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的步伐,小城建设的目标在不远的将来定能顺利实现。作者单位:内蒙古阿荣旗亚东镇政府
第五篇: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但是城镇化水平却相对滞后,影响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适时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提高综合国力,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大力发展小城镇,有利于促进农村人口转移的空间,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提出几点看法。
一、更新观念,加强领导,与时俱进,树立城镇化战略思想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这表明党中央明确地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的战略摆到全党的面前,为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各级领导要立足实际,找准位置,明确思路,制定城镇化总体战略,使经济要素得到有效聚集,从而推动城镇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另外,各级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要确定一批重点发展的小城镇,并从资金,政策上给以倾斜,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
二、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多形式、多元化、多渠道城镇化市场投入机制
深化改革是搞好城镇建设的基本保证。一是要改革土地使用制度。土地既要严管节约,又要合理利用。今后要把土地指标用于城镇建设,创新土地经营权,应由当地政府统一规划,分期征用,要建立土地储备中心,对储备土地搞好先期开发,通过配套水、电、路和排水、排污管线,增强土地的产业凝聚力和市场吸引力。对经营性用地,一律采取招标、拍卖或挂牌等公开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使其充分增值。二是要建立城镇综合开发机制。对城镇主要地段、闲置土地、住宅小区等进行综合开发配套建设,转让、出租给进城务工经商者,为城镇建设积累资金。三是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对收益的准公共产品可以实行完全的市场化运作,放开城镇基础设施的经营权,拍卖公共设施冠名权、广告经营权等,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资城镇建设。
三、树立典型,以点带面,用科学的规划指导小城镇建设
城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发展不是独立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既涉及规划建设又涉及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还涉及领导和管理的水平。由于各乡镇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现状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小城镇建设必然是一个长期渐进的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遍地开花,也不可能“一刀切”。必须按照工业主导型、旅游开发型、综合发展型、商贸型等不同模式,抓试点,树典型,以期通过这些试点典型,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与此同时,对原有的各级试点镇,要把重点放在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建设,分步完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上。有了好的规划,不加强建设管理和督促,规划就有可能走样,生态环境也可能遭到破坏。为此,我们要求市县建设行政主管
部门加强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新建示范镇,则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经济发展需要,不同的地域环境特点,实施规划指导,为乡镇建设提供不同的建设模式。
四、科学规划,有序操作,从根本上提高城镇建设的总体水平
高起点的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龙头,一切建设活动都应在规划的指导下进行。一要前瞻未来,长远发展。小城镇规划深度达不到要求的要调整完善,不适应发展需要的要重新编制。合理定位,立足高起点、高标准,要科学安排住宅、商贸、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等方面建设,充分把握自然要素赋予城镇的特色,体现时代特征。二要长远结合,分步实施。坚持阶段性工作和长期性工作相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步实施,“建一段成一段,建一片成一片”。县城建设要强化精品意识,增强城镇的集聚功能。要充分发挥小城镇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增强小城镇的人口、产业、人才、资金和信息的聚集功能。三要立足当前,尽力而为。坚持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原则,对目前资金短缺、条件不成熟的项目,留待将来开发建设。
总之,在今后一个时期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择优扶强、集聚发展、生态优先、配套建设的原则,努力打造出一批规模适度、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三产”兴盛、工贸发达、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中心集镇。(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