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出一条能源大省的绿色发展之路
走出一条能源大省的绿色发展之路
来源:《求是》 期号:2013/04 作者:祝作利
陕西作为全国能源大省,面对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双重任务,要实现全面建设西部强省、与全国同步达到全面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必须顺应时代潮流,着力技术创新,加快结构调整,努力探索出一条资源型地区低碳高效发展的新路。
一、低碳高效是陕西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
陕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基地和能源化工基地,所处鄂尔多斯盆地被誉为“聚宝盆”,半盆油,满盆气,煤层全区分布,岩盐更为丰富。2012年煤炭产量突破4.6亿吨大关,油气当量达到6000万吨,继续稳居全国第一油气大省。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突破“资源诅咒”,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是陕西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目标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
低碳高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低碳高效发展,是转方式、调结构的一个重要目标,要通过观念、科技、制度、发展模式等一系列创新,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升级来实现。过去很长的一个时期里,西部资源地区经济增长通常是过度依赖资源开发,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益成为积弊和顽症。近年来,陕西坚定推进“煤向电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转化、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的战略,先后建成全国第一个煤电一体化项目、全国第一套单系列60万吨甲醇装置、规模达百万吨的聚氯乙烯等30多个重大转化项目,一批具有世界级水平的示范项目先后启动建设。同时,大力发展非能源产业,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文化、旅游等产业快速发展,能源化工产业比重大幅下降,以煤为基、深度转化、产业转型展现出巨大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低碳高效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治本之策。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低碳高效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保障。大规模的化石能源开采,必然伴随地下水体和地表景观破坏、自然植被毁坏和土壤侵蚀等问题。低碳高效发展,既从减少化石能源使用着力,又从清洁高效利用能源着手,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陕西始终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不断强化项目建设绿化责任、生态保护工程和生态恢复补偿制度;把环境承载作为项目准入、规划布局、建设规模的前置条件,做到“开发一地资源,形成一方绿色”。同时,大力实施退耕还林、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1.6%。
低碳高效是人民幸福安康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与人们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生态质量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指数。传统发展模式和资源开发方式,不仅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也引发了不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经济社会问题。而低碳高效发展,则着眼于国家与人民的长远利益,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陕西坚持能源化工产业发展与带动县域经济腾飞相结合,统筹规划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与环境绿化,工业化、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推进,形成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局面。过去5年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实施了一系列重点生态民生工程,实现了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与生态建设的良性互动,发展的协调性持续增强。
二、陕西低碳高效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低碳高效发展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已成为国际科技经济竞争的新领域,各国都在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绿色发展路径。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积累,陕西实现低碳高效发展具有良好的条件,面临难得的机遇。
科技优势为低碳高效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陕西拥有80多所高等院校,10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重点科研单位,100多万科技人才,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36个,重点实验室6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6个,各类产学研机构、生产力中心近千家,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全国水平。近年来,针对资源深度转化、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相继成立了一批工程技术研究院,有效促进了科技优势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协同推进。
低碳高效技术成果取得重大突破。着力突破能源化工产业向低碳转型的“瓶颈”制约,煤炭分质利用的催化热解技术、中低温煤焦油加氢技术完成工业试验;煤油气结合生产甲醇、褐煤或年轻烟煤与重油共炼生产轻油,正在进行工业化示范;成功实施了煤制烯烃、丙烯和芳烃的工业试验,煤基化工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研究逐步深入,二氧化碳收集利用渐成规模。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已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达100多个。
国家低碳试点省建设带来了新机遇。2010年8月国家确定陕西等5省8市为国家首批低碳试点省市,作为列入其中的唯一能源大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在十二五规划中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低碳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并在能源优化、产业培育、节能减碳、林业碳汇等8个方面制定行动计划,一批低碳技术研发和低碳化产业建设项目全面启动,国际合作深入开展,先后有100多个清洁发展项目在联合国注册成功,40多个获得了国际资金支持。
作为能源大省,陕西向低碳高效转型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制约因素。一是低碳高效会限制发展、欠发达地区不宜急于发展低碳经济等传统保守观念仍然浓厚,低碳生活、低碳消费的先进理念比较淡漠。二是重化产业格局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等传统发展模式短时间难以扭转,传统发展方式的积习仍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生产生活和投资创业行为。三是适宜低碳高效发展的管理模式、市场体系、体制机制尚未建立,相关政策、发展环境有待完善。针对上述问题,必须着力突破。
要通过观念更新向低碳高效转变。牢固树立低碳高效发展理念,广泛宣传和普及低碳高效生产、生活知识,引导低碳消费,倡导低碳生活。大力开展低碳城市、园区、企业、社区、村镇建设活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推动全民参与低碳社会建设,多途径提高低碳发展能力。
要通过机制创新向低碳高效转变。进一步完善低碳高效发展的制度体系,制定配套政策,强化资金保障,加强对低碳重点产业、企业的扶持。建立低碳生产标准体系和认证制度,积极尝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形成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低碳高效发展机制。
要通过科技进步向低碳高效转变。积极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着力在新型储能技术、智能电网应用和扩展、新一代生物能源等技术上获得突破,加强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在高效清洁燃烧、工业余热利用、建筑节能等方面开发一批先进技术。积极引进和研发生物固碳及固碳工程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地质封存和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形成低碳高效发展的坚实技术基础。
要通过管理创新向低碳高效转变。构建低碳社会管理体系,逐步将生产、生活、消费活动纳入低碳发展管理。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监测中心,打破区域、行业界限,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形成有利于低碳技术研发、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机制。加强低碳科技成果转化,激发企业采用先进技术的主动性,加快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
三、陕西低碳高效发展的基本路径
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重化工业低碳转型,新兴产业低碳发展”为战略突破口,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策激励,拓宽发展领域,努力走出一条在西部率先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新路。
以现代农业为突破,促进第一产业低碳高效发展。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加快发展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兴业态。围绕提质增效大力发展品牌果业,提升关键技术,建设以苹果为龙头的绿色果品基地。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产业化,培育多元化深加工体系。充分发挥杨凌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推进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创新模式和机制,加快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吸引社会资本、技术等要素向农业聚集,提升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平。继续推进重点防护林等生态建设工程,着力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以高端制造为引领,推动第二产业低碳高效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构筑高端化高新化的工业结构。坚持开发一块、绿化一片,大力促进化工产业高端化、电源建设大型化和载能工业特色化,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逐步由化石能源为主向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并举转变,由初级化工产品为主向精细化工产品为主转变。推进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在数控机床、基础制造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为实现低碳高效发展提供装备支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稳步提高有色、冶金、建材、纺织等产业技术水平,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装备,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加快第三产业低碳高效发展。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攻方向,按照增总量、提比重、升档次的思路,推进现代服务业成长壮大。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信息、创意、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推动制造业向“微笑曲线”两头延伸,不断壮大高技术服务业。大力发展物流、文化、旅游三大优势产业,着力提升质量和水平,成为低碳高效发展的支柱产业。以建设西安金融商务区、高新科技金融服务示范区为重点,探索发展碳交易、排放权交易等现代金融服务业。以西安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引导资源要素合理集聚,加快延安红色旅游等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推动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
以抢抓战略主动权为核心,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碳高效发展。站在全球发展前沿,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实现重点领域突破,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战略制高点。坚持“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发展产业化”方向,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组织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加快技术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协同,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协同,推动知识创新、产业创新、创新型城市建设等六大创新工程,构建完整的现代创新体系。加快航空航天、集成电路、高性能碳纤维、生物医药等产业链建设,全力打造中国钛谷、西部云谷、中国航天动力之乡等,建设国内新兴产业战略高地,全面提升低碳高效发展支撑能力。
(作者: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第二篇: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我校办学优势:1.台塑集团投资,硬件建设达标;2.师资力量雄厚,学历职称合格;3.老中青年结合,分配比例均衡。学校特色:在学科均衡发展提高的同时,努力打造英语教学特色。以学校为中心进行教学研究,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这是适应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需要的紧迫任务,也是我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为此在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建设过程中,我校根据自身实际采取以下做法:
一、加强领导、健全制度、保驾护航
为了有效地推进校本教研基地校的建设,我校构建了以校长室——教务处——教研组为主体的三级教研网络体系。
1、加强领导,发挥校长室在校本教研中的领导作用。
2、健全制度,发挥教务处在校本教研中的中枢作用
3、凸显骨干,推动教研组在校本教研中的带动作用二、三维培训,夯实理论基础
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决定了课改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及时地对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上的理论指导,引导教师学会理性地思考教学问题,是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有效保证。对此,我校从各个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来保证对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素养的培训。
1、理论培训,更新观念
根据学校实际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先后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师德教育、新教材培训、教科研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及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研究培训等,使老师在观念上能够做到与时俱进。
2、专家引领,提升素养
为此,我们邀请教研室领导来校做专题讲座,以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使教师们拓展了思路,开阔了视野,丰富了思想,提高了理论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参观学习,拓宽视野
我们先后派出多位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到石家庄、高阳、武邑等地接受培训和参观学习,相互交流,拓宽视野。
三、多种举措,实施有效教研
为实施有效教研,我校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和教师的发展需要,采取了多种举措。现举例如下:
1、有效开展教研组活动,促进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反思
2、开展师徒结对子活动,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3、确立与同行“对话”机制,促进共同发展。
四、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系列的校本教研活动,鼓舞了我校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实践的热情,促使一大批教师迅速成长,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总之,当我们真正走进校本教研,就会发现,路其实就在脚下,只要去实践,相信清秀小学的明天会在以校为本的基地学校建设中更加美好!
第三篇:绿色能源
绿色能源离生活越来越近新能源博览会展示三大领域新品风采
9月18日,在市体育中心开幕的第七届中国无锡太湖博览会暨2009中国(无锡)国际新能源博览会上,来自四面八方的观众人潮如海。
新能源博览围绕“科技创新,转型发展”主题,集中展示了光伏太阳能、风能、新能源汽车等三大领域新品。展会现场共有129家企业及相关机构参展,出展摊位达360个。尚德电力、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桥联风电、江苏双良等龙头企业在展会上光彩夺目。加拿大卑诗省、德国北威州等国际商协会也参加了展会。
观众最火爆的要数太阳能、风能与电动汽车展台,雅西、卡迪诺2家电动汽车企业一个上午展台上的资料全部抢光。最显眼的是江苏益茂纯电动汽车有限公司展间,那辆红色小巧的电动汽车。益茂纯电动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是施正荣博士的孪生胞兄陈恒龙博士。在弟弟施正荣的“怂恿”下,陈恒龙已从美国举家搬迁归国创业,投身新能源产业,他在常州武进高新区创立了江苏益茂纯电动汽车有限公司。目前,电动汽车已实现产业化,年产量可达到1000辆左右电动大巴。益茂公司在常州科教城与中国科学院合作投资成立中科院常州中心江苏益茂纯电动汽车研究院,将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潮流及产业化进程。
在无锡环特等太要阳能科技公司展台上,同样挤满了参观及咨询的专业观众,不少人全神贯注地观看,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热水水箱,并了解它的功能、使用范围及安装部位;还有一些人专程而来,探索太阳能建筑材料的设计。无锡市奥飞亚工贸有限公司的展间内,陈列着各色各样的锂电动自行车。不少观众欣赏新颖的款式后,还推着车子骑着去试车。不少人都说,这车不但美观,而且轻巧。
在当天下午举行的新能源产业峰会吸引了国内业界及全球众多人士的目光,来自美国、德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机构参加了峰会。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杨卫泽说,新能源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新一轮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在今后一段时期,无锡将大力引进新能源产业的领军企业,全力打造千亿级的光伏太阳能产业和百亿级的风能产业,把无锡发展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研发、制造和应用示范基地。
峰会现场还举行了合作签约仪式,其中包括美国能源与交通研究中心与无锡低碳城市发展研究中心进行战略合作;日本神户市政府代表处入驻无锡国际科技商务平台;香港贸发局与无锡市贸促会进行战略合作;科尔尼、罗兰-贝格等管理咨询企业与无锡市新能源博览会暨峰会组委会进行战略合作。
峰会的主题演讲精彩纷呈,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参事石定寰,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立时,欧洲光伏工业协会副主席默雷·格曼伦、尚德电力CEO施正荣博士等9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围绕新能源产业热点问题作了精彩的演讲。
据悉,最近新能源产业被列入我市重要发展的六大产业之列,到2011年,全市新能源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270亿元,其中光伏产业销售争取达到1000亿元。这次新能源博览会既展示了国内外最先进的新能源技术和产品,也为无锡“科技创新、转型发展”树立了新路标,开辟了新通道。再次警示人们:人类面临着共同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把眼光投向新能源,以期为人类创造一个永续发展的基础。同时,通过占领新能源技术这个战略制高点,把人类社会转型到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和生态文明阶段。对于中国这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短缺的国度,这个转型更为紧迫和意义重大。为此,中国需要制定经济环境双赢的低碳能源战略。
杜祥琬:绿色能源发展与中国的未来
2009年10月30日,由中国南方电网、中国国电集团和《能源》杂志社共同主办的“2009(首届)中国能源企业高层论坛”在北京召开。图为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主题发言。
2009年10月30日,由中国南方电网、中国国电集团和《能源》杂志社共同主办的“2009(首届)中国能源企业高层论坛”在北京召开。新浪财经全程报道本次会议。图为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主题演讲。
杜祥琬:大家早上好!下面我就中国能源战略、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讲以下几个问题。
一、中国需要低碳能源战略。
全球气候变化和世界金融危机再次警示人们:人类面临着共同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把眼光投向新能源,以期为人类创造一个永续发展的基础。同时,通过占领新能源技术这个战略制高点,把人类社会转型到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和生态文明阶段。对于中国这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短缺的国度,这个转型更为紧迫和意义重大。为此,中国需要制定经济环境双赢的低碳能源战略。
二、低碳与绿色并行。
低碳能源战略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战略,是低碳技术和政策为支撑的战略,是低碳经济的基础,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GHG排放和污染排放是两个有差异的概念,因而低碳与绿色(低污染)也是两个有差异的概念,单就中国能
源的具有情况而言,这是两个方向上高度一致的概念:走向低碳和走向绿色并行不悖。
三、中国低碳能源战略的主要内涵:
1、大力节能、提高能效、控制总量。要实现我们国家到2050年的第三步战略目标,所消耗的能源总量,尤其是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总量最小化。研究表明,强化节能,可以将每年的能耗控制到28亿吨标煤。到2020年有可能小于40亿吨。2030年46亿吨,2050年56亿吨上下。
2、洁净化利用煤炭,使这一黑色能源逐步“绿色化”。这一战略,就是洁净化利用煤炭。煤炭目前是我国压倒性主导能源,贡献很大,但是比较粗放(低效、污染、欠安全),煤炭在总能源当中的比重应该逐步下降。如果我们做的好,到2050年这个70%的比重有可能压到40%以下,煤炭年消耗的绝对量近一、二十年仍然会有所增加。经过努力,约在2030年达到峰值,以后总能源的增值量将由清洁能源补充。煤炭的清洁度、安全性和利用效率将逐步提高,煤炭的战略地位将调整为重要的基础能源。
再一个,就是加快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因为它是属于大家公认的可再生能源,这两个占的比重是百分之几。我们的铀强化节能可以将每年的能耗控制到28亿资源原则上不构成对中国核能发展的约束,这个是可以论证的。核能必须全产业链和政策的配套、协调发展。中国的核电站都是属于热堆,我们已经启动了快堆,再下一步是聚变堆。中国核能的三部曲,安全三部曲的技术路线,核能是可持续发展的。
水电2020年的装机有可能达到3亿千瓦,2050年会达到5亿千瓦左右。太阳能、风能我想说这样几个数字:
第一是资源足够。中国太阳能、风能资源足够。它既需要长的比较大,也有可能逐步长大。为了长大,他需要逐步地突破技术和经济的瓶颈,一些是技术问题,还有一些降价,和传统的电价比较。还需要发展新的方式,比如风能、太阳能的不稳定性,有一些创新的方式。另外从全社会分析来看,可以生物质能:多种形态,重点应是液体燃料替代和沼气,地热、海洋能等。
总而言之,可再生能源地位可以从现在的补充能源发展到替代能源,进一步发展到主流能源之一,最后发展到主导能源之一。
到2050年光是可再生能源就可以减排40亿吨。当然同时为了适应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就要构建智能电网。本世纪的上半世纪我们的战略提法,中国能源发展从战略过渡期、转型期,这是我们目前比较低效、粗放、污染的能源体系,逐步转型为洁净、高效、节约、安全、多元的现代化能源体系,能源结构、颜色和质量将发生各个性变革。从半个世纪后的长远看,中国能源长远是可持续发展的。今后二十年是这个转型期中的攻坚期(困难期),新型洁净能源要突破,煤炭洁净化利用需付出巨大努力;节能、提效也要花大力气,电力系统要解决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些都在今后,如果这20年解决的好的话,会有一个很好的能源形态。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通过能源中长期的发展有这样的一个预估。
我们预计到2030年以前煤炭会增加,但是他的比重已经开始下降了。2030年以后,煤炭的绝对量也会下降。
大家知道人类文明从原始文明向农业文明,现在到了工业文明阶段,我们现在从工业文明要过渡到生态文明,低碳能源战略就呼应了生态文明的呼唤,是由工业文明步入生态文明的通道。中国古代的哲人充满智慧,但却不可能告诉我们: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如何发展;世界上许多发展先进的发达国家各有所长,却不可能创造十几亿人口的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经验。
所以我想说我们“中国模式”在探索,中国人必须创造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型道路。因为现在国际上对“中国模式”讨论的非常多,也有很多非常好的话称赞中国。我个人认为,最好说中国是在探索。我们创造了很多很好的经验,还不能说中国有一个完备的“中国模式”,我认为我们还是要有很多探索,探索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低碳能源战略是我们这条道路的要素,而低碳是我们为人类做的贡献。
科技合作跨越时空。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共同目标,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与各国发展有共同性。这为国际合作开创了新的领域和广阔的空间
我今天就汇报这几点认识,希望大家认真参考。谢谢!
第四篇:人民时评:保护秦岭,走出绿色发展新路
保护秦岭,走出绿色发展新路
秦岭素有“国家中央公园”之称,是重要生态屏障。然而,一些人在秦岭北麓私建上百套别墅,破坏山体,随意排放生活污水,甚至削平山坡,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近日,陕西召开大会,部署开展秦岭北麓违规建别墅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对这一问题,总书记高度重视、多次批示,展现出党中央保护生态环境的坚定决心。
从秦岭北麓的违规别墅,到洞庭湖畔的超级矮围;从千岛湖饮水保护区违规填湖,到青海木里煤田超采破坏植被,生态环境领域的突出问题、突出矛盾,之所以常常演化为顽瘴痼疾,就在于山水草木、林田湖海的背后,往往牵扯着复杂的经济利益。生态环境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也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如果总想着赚快钱,甚至不惜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发展,那就是在为短期利益透支长远发展和整体利益。换句话讲,生态环境问题的紧迫性,要求我们必须看到更远的将来,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
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不是非此即彼、二选其一,而是一枚硬币不可切割的两面。同样是秦岭北麓,在浅山区有一座天留村,曾在历史上小有名气,然而一度发展滞后。近年来,当地大力开发天留景区,打造森林公园、薰衣草园、农家休闲体验园,打响了“山水桥南,天然氧吧”的名号,当地人说,“没想到金钥匙就藏在山上的林子里、溪流中”。这说明,要把生态理念转变为绿色发展的思路,还需要进行因地制宜的探索。只要肯下心思、善找门路,就能搭上绿色发展的快车,避免走牺牲环境的老路,蹚出兼顾生态与发展的新路。
于山水之间发现新的出路并不难,难就难在斩断陈旧发展模式的利益链条,真正把生态环境保护落在实处。近年来,在中央环保督察的整改报告中,“主体责任”“政治责任”成为高频词。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严格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到河长制、湖长制的建立和完善,压实主体责任、悬起追责利剑,成为推动地方践行环保政策的有效制度保障。去年7月,中央对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严厉追责,相关责任人受到严肃处理,也为各个地方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敲响警钟。方此之时,中央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前所未有,关键是地方在执行时要扛起主体责任,确保政令贯通、实现上下对称。
生态环境的“公共产品”性质,决定了因个体破坏生态环境而产生的消极后果,会被社会中的每个人所分担,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正因如此,无论是一个地方还是某家企业,都不应该抱有“收益是我的,污染大家担”的侥幸想法,也不应该产生“让别人保护,自己坐享其成”的搭便车心理。正因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意识,处理好个体与整体、局部与全局的辩证关系,真正把环境保护当成全局的事来办,并承担起自己在全局中的那一份责任,才能用每个地方的努力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明代画家仇英曾作《辋川十景图》,描绘了秦岭脚下秀美的风光、诗意的生活。保护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峻岭,既是为中国保留一个天然的氧吧,也是在传承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文化。保护秦岭、守卫自然,以时不我待、间不容发的紧迫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我们才能离美丽中国的目标越来越近。
第五篇:残缺走出自强之路
残缺走出自强之路
——记2011年皖南医学院自强之星高储同学
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必然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你失去了一种东西,必然会在其他地方收获另一种馈赠。关键是,我们要由乐观的心态。
——题记
当我走进宿舍,准备对学校的自强之星进行采访的一霎那,意外的看见了今天的采访对象——那个拄着拐杖的女孩。
那是一个怎样的女孩子啊?她,两条腿不能长时间的站立,行走。她,脸上始终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她,轻柔的语言热情的招待着我。
这个阳光的女孩——高储,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七岁,一个懵懂的年纪,一个手术的失败改变了她的一生,髋关节脱位,之后的摔伤骨折无疑更是雪上加霜。这样一个花季的少女不得不与拐杖为伴终生。可是,再大的苦难也打不倒这个乐观的女孩,她一直坚信着一句话:上帝关上了一扇门的同时必然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你失去了一种东西,必然会在其他地方收获另一种馈赠。关键是,我们要由乐观的心态。
一路艰辛一路歌。2010年9月,高储通过奋力拼搏,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我校的临床学院。
考虑到她的实际情况,学校特意将她安排到了一楼靠近过道的一间宿舍。寝室的单人床将近两米,学校特意为她配上下铺的高低床。
在和记者的交流过程中,我发现她的坚强无处不在,在谈及刚拄拐杖极度不适应所以导致每天下课赶去食堂吃饭的过程中行动缓慢,往往吃不上热腾腾的饭菜时,她并没有选择放弃,或者依靠同学们的帮忙。她用尽自己的一切办法去适应拄着拐杖行走,就算短短的午休时间,吃过午饭之后,她在独自一人在食堂的楼梯上慢慢练习争取让自己早日习惯靠拐杖行走。面对大学上课之间换教室的不便,她从不抱怨。行动上的不便没有阻挡过她上课的热情,就算来不及站到前排的位置,就算只能在后排的角落里听课,她也认真听讲,从不因为自己的位置不好而选择开小差。冬天的早上,从宿舍到教室的短短一段路是艰难的,特别是遇上雨雪天气。那时候的她会选择提早一段时间起床然后慢慢的走到教室,就算是再大的雨雪也挡不住她上课的步伐。
面对拾到的巨款,高储没有动摇自己的决心,她毅然将这笔巨款交给辅导员,通过学校将钱送还到失主的手上。
这个入围“皖南医学院自强之星”的自强青年,用她的乐观和笑容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快乐,是阳光普照的清晨;快乐,是流水声中发出的美妙音符;快乐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等待。
在求学的路上,高储不仅让快乐伴随着自己,同时,也不忘记将快乐带个别人。身残志坚的高储,相信快乐会传染。她用自己的乐观,重新定义着快乐的方程式。她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同命运进行抗争,活出自己的精彩;她用自己的高度去抒写自己的优秀品质,超越自我;她用自己微博的力量去创造未来,实现救死扶伤的理想…… 生命的道路永不停息,理想的旅途充满荆棘,君子自强不息顶天立地。
她,笑对人生;她,给予我们宝贵的精神信念;她,阳光般的微笑感动着激励着更多的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