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大学生服务社区的调查与分析 (自动保存的)
当前大学生服务社区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未来的希望。身处21世纪,当代大学生已不再是困于“象牙塔”之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了。当代大学生已经逐渐把步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加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以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提高自身整体素质作为大学阶段学习生活的最高目标。社区服务工作对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积极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社区服务,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服务水平,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建设和谐社区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有助于形成人与人相互关爱的人际关系,同时,这也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因此,为了了解当前大学生服务社区的情况,本文通过了一系列调查,以对当前大学生服务社区的现状做出分析和评价。二.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随机对广东省100名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访问了珠海市香洲区白莲新村社区30名学生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运用问卷调查,访问法。三.调查结果
1.大部分大学生有服务社区的意识
问卷调查显示,82.5%的大学生赞同服务社区的行为,并表示愿意积极投入服务社区。18.5%的大学生认为服务社区与他们无关。张同学认为服务社区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到别人,并且自己也可以通过服务社区学到许多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东西。俞同学认为与其在宅在家里玩游戏,不如去服务社区这么有意义的活动
2.多数大学生尚未有过服务社区的经历。
问卷调查显示,62.3%的大学生尚未有过服务社区的经历。
3.对于不去服务社区的原因,55%的大学生表示,他们社区没有组织服务社区活动。35%的大学生表示,他们接收不到有关于服务社区的消息。10%的大学生因为自身的原因没有参加服务社区活动。
4.通过对去过社区服务的大学生调查,他们进行社区服务的次数不多,且服务内容单一。
四.调查分析
1.当前大学生普遍有服务社区的意愿,但因为没有得到信息,或是社区没有组织活动等原因而缺乏行积极性。
2.社区服务内容单一,活动主体的)服务内容单一,活动主体的自我价值未得到充分体现。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没有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活动、融入社会大环境、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机会,活动辐射面比较窄。其次。志愿工作大多还停留在简单的服务性工作上。志愿者很难在活动中找到自我认同感,实现自我价值。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受经费的限制,只能停留在对社区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和道德观、价值观教育,开展社区公益服务等传统内容上,比如,组织去孤寡老人家打扫卫生,清洁社区环境等,服务内容单一,在经过一个阶段的工作后,志愿者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下降。5.服务行动缺乏连续性和持久性。
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往往都是在一些重大纪念日或节日开展服务。比如每年的三月份“志愿者月”轰轰烈烈地搞一下,出于暑期社会实践的考虑再搞一下,其他时间就偃旗息鼓了,连续性较差,工作缺少持久性。虽然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空间很大,但有关组织机制也存在问题,如学校只是为了完成上级任务,走过场,缺乏长效机制。
6.服务动力不足,缺乏评价体质和社会支持。
合理的管理和激励机制是调动志愿者行动积极性的有效措施,它需要一套合理的评估体系作为支撑。然而,大部分高校志愿者尚缺乏一套专门的志愿者评定机制.还没有一个较统一的评定标准。新闻媒体没有对志愿服务活动作深入报道和宣传,使得社区居民对志愿者和志愿活动的了解还比较缺乏。
五.解决对策
1.校社联动,共建志愿文化,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的意识。学校应主动与社区加强沟通联系,建立良性互动,共建志愿文化,架起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进社区的桥梁。学校可以与社区管理部门开展文艺汇演、体育竞赛、安全、消防、健康等各类知识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推动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的深入融合,丰富学校学生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2.加强管理,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应该通过探索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维持志愿者的热情,让他们在服务中感受快乐,对踏踏实实参与服务、卓有成效的个人和集体要及时进行表彰。3.创新内容,创建服务品牌,形成大学生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的体系。既要根据社区居民志愿服务的需要,又与专业相结合,在内容上进行创新,提高大学生们服务社区的积极性。
以上,是我对当前大学生服务社区的调查和分析。通过调查和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服务社区的行动力仍然不够,需要我们一起改变这个状况,创造更加文明,和谐的社会。
第二篇:关于我校当前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思考
关于我校当前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思考
一、本次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随机问卷抽样调查的形式,其中以物理系学生为主,还包括化工院、数学院、计通院等其它院系学生。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比如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等;二是关于调查对象的家庭经济状况以及主要消费来源等内容;三是关于当前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以及消费结构方面的内容;四s是关于当前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方面的内容。
二、结果与分析:
1、关于大学生消费来源及其家庭经济状况的调查分析
目前,社会上有很多人认为大学就是“养老院“,认为大学生是被家人所供养,衣食无忧。对此,我们也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查。调查统计发现,当前大学生的消费来源主要是父母提供以及贷款、助学金、奖学金,只有少数大学生是通过自己打工、兼职获取生活消费来源。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对于家庭经济的依赖性是非常强的,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大学学费和生活消费都依赖于家庭。(详见表2)
表2:学生消费的主要来源(注:“三金”:是指贷学金、助学金、奖学金)不过,从调查中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还是都愿意参加勤工俭学,有83.9%的同学不同程度上希望能够通过打工养活自己,其中有22.4%表示非常愿意、44.6%表示愿意,大学生表示非常不愿意、不愿意、比较不愿意外出打工的比例共占16.1%,持此观点的部分大学生认为大学是用来专心读书的时期,外出打工相当于拿了家里的钱换取在大学打工的机会,得不偿失。(详见表3)
从调查中发现,我校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集中在中间阶层,呈现出“橄榄型”分布状况,被调查大学生的家庭月均收入在500-2000元、2001-4000元之间的分别占39.6%和24.8%,共占整个样本的64.4%,而家庭月均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学生比例不高,仅占12.4%,月均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大学生占23.2%,相对来说比例有点偏高(具体见表4)。就这样的家庭收入状况,大学生家庭的经济承受力是极为有限的,这充分揭示了面对这种经济来源十分窘迫的状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进一步规范自己的消费行为,是当代大学生必须直面的人生课题。
表4:学生家庭月均收入状况
2、关于大学生消费水平以及消费结构情况的调查分析
大学生消费水平是指大学生年均或月均支出的多少。调查发现,我校学生的月消费近一半人数在300-500元之间,但两头存在差距悬殊的现象,有少数的贫困生月消费在150元以下,但也有同学月消费在1000元以上(具体见表5)。对照表4,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学生每月的消费支出占其家庭收入的相当一部分,大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比较重。为了保证学生的消费,不少家庭必须压缩家庭开支,甚至要拿出原有的积蓄来维持学生每月的消费。表5:学生月均消费情况
调查数据统计显示,在学生每月消费结构中,较多的大学生认为他们最大的消费是用于日常
饮食,其次是交通/通讯和穿着,用于学习消费与娱乐消费差不多持平。(见表6)
表6:学生消费结构情况
注:本调查题“你每月消费的主要项目是什么”,包括上表中“消费结构”的七个选
项,在让学生作选择时,没有限定学生只选一项,学生可作多项选择。
据了解,我校食堂的饭菜均在1-2元之间,女生每餐一般消费在3元左右,男生则一般消费在4-5元左右。按这种方式计算,大学生用在吃饭上面的花费将不超过250-350元。其余的钱大学生们用来做什么了?根据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在消费问题上存在追求时尚和盲目享受的错误倾向,存在一定的攀比心理,比如购买时尚电子产品、过多的移动电话消费、畅游网络、庆祝生日的聚餐、K歌、送礼等等。(详见表
7、表
8、表
9、表
10、表11)
表7:学生目前拥有电子产品的情况
表8:学生每月手机话费情况表9:学生每月上网花费情况表10:自己庆祝生日花费情况表11:为别人庆祝生日花费情况
3、关于大学生消费认知以及消费习惯的调查分析
观念是人们行为的先导。消费也是这样,有什么样的消费观念,就会引导人们发生什么样的消费行为。不好的消费观念也许会引导人踏入歧途。
统计表明,当代大学生在选择衣食住行方面有49.6%的同学坚持以经济实惠为主要标准,有
5.9%的同学认为应该追求高标准,43.4%的同学是兼顾实惠和高标准;当自己月消费有盈余时,27.8%的大学生倾向于将余额用来改善物质生活,奖励自己一个月的“持家有方”,35.1%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将余额存入银行,做长期投资,用于将来购买比较大型的电子产品等,37.1%的学生愿意用来购买书籍、CD等,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在消费的计划性方面,有52.6%的学生对自己的消费有记录,不过当中有26.7%的学生不是从头至尾,而是断断续续做记录,还有近一半的学生对自己的消费从来没有记录,比较随意;在回答是怎么看待“在全社会提倡勤俭节约”这一问题时,认为“勤俭节约完全是一种美德,永远不会过时”的占72.9%、认为“以前曾经有用,现在已经过时|”的占4.9%、认为“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提倡”的占20.3%、回答“没想过”的占1.9%,这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还是完全赞同勤俭节约这一
传统美德的,调查中有49.8%的学生家长总是要求小孩注意勤俭节约,这进一步能够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消费观;在回答“在日常生活中花钱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有35.2% 的学生认为“钱来之不易,能省则省”,34.7%的学生认为“人是最重要的,钱该花就花”、但也有4.8%的学生认为“钱是身外之物,不花白不花”,还有7.6%的学生回答“几乎什么都不想”、17.7%的学生回答“心情很矛盾,说不清”;在回答怎样看待“只要我喜欢,价格再贵的东西我都会想办法买下来”这一观点时,有66.7的学生持不同意的看法、25.7%的同学持比较同意的看法,只有7.6%的同学持同意的看法。
由此可见,我校绝大多数学生还是具有良好的消费习惯和合理的消费观念的,能够摆正自己的消费心态,但也部分同学存在不正确的消费行为和不合理的消费观念。同时从调查中也发现,学生消费习惯的养成和消费观念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家庭、朋友/同学、媒体和现实生活的影响,排在第一位的是朋友/同学,第二是现实生活,第三是媒体,第四是父母。可见,我们学校应该要加强对学生消费行为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三、讨论与建议:
根据本次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总体来看,我校当前大学生的消费状况主流还是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呈现如下特点:
(1)在消费水平上趋于中等,但个体差别在拉大。我校大多数学生的月均消费在400元左右,大多数与家庭人均月收入基本持平。但从调查的结果看:城镇与农村之间、男生与女生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等的消费都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消费水平高低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生月均消费高居1000元以上,有的却在150元以下;有的花钱大手大脚、挥金如土,有的却节衣缩食仍难以为继。这种上下近十余倍的消费悬殊,在目前情况下,对生活在同一集体的贫困大学生来说是不利的。同时大学生在获取消费能力方面还不够积极主动,对家庭依赖心理比较严重。有些大学生尽管有勤工俭学的愿望,但在面对寻找打工机会和处理学习与打工的矛盾关系时,仍缺乏勇气、自信和吃苦精神。
(2)在消费结构上基本合理,但娱乐性消费在增长。大学生的消费主要用于日常生活,包括饮食、交通、通讯和穿着等,其中主要是用于饮食。大学生在月消费有盈余的情况下,倾向于将盈余购买物质品,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是,相对而言,大学生伙食消费的比例在下降,而在衣着、人情、娱乐、旅游、通讯以及其它方面的消费比例在上升,特别是大学生的娱乐消费,但娱乐的内容却基本都是看电影、录像、玩游戏、上网等等。这与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不协调,如不加以引导,容易助长大学生群体中形成铺张浪费、追求享受、相互攀比的不良风气。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的智力、才能的开发,而且往往会耽误学习,严重影响学业和成才。
(3)在消费认知上相对理性,但存在盲目消费现象。对于消费的态度、目的具有较明确的认识,多数学生认为在自己没有能力赚钱养活自己的现状下,节约勤俭是应该被提倡的。但是在具体消费行为中,很多学生开支缺乏计划性、理财能力比较差。部分学生不能摆正成才需要在个体诸多需要中的绝对优势,经常受其它需要的冲击而不时改变初衷,淡化了成才这一人生主题。而使一部分学生在消费上“跟着感觉走”,追求“不需要”的需要,导致盲目消费和高消费。随着独生子女比例的不断增大,进一步增加了大学生无计划盲目消费的现象。
由此可见,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的正确引导,提高大学生的消费素养,已经成为大学教育一项重要而必要的任务,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当前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客观要求。作为学校方面,应该努力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做到:
1、加强教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立人”是大学之本,大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而且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而大学生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是大学生做人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高校不能把学生的花钱、消费仅仅视为大学生个人的、“可管可不管最好不管的私事”,而应积极地加以引导、启发和教育。
(1)倡导节约消费。要大力向当代大学生宣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我国的优良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乃至将来依然具有坚守和弘扬的价值。通过在大学生中开展国情教育、责任教育、爱心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而且也是人生修养的重要方面。坚持教育与行为实践相结合起来,倡导学生从自身的点滴做起,比如节约用电、节约用水、不浪费粮食、少使用一次性用品、设立废旧电池回收点、尽量减少生活垃圾等等,对于做得好的学生要加以适当奖励和宣传。
(2)主张合理消费。从年轻人的特点来说,大学生在消费方面追求新颖、时尚,本无可非议,但必须与自身实际情况要相结合起来。因此,学校要在学生中开展合理消费的教育,要教育学生:一是量入为出,即告诉学生不要随大流、盲目攀比高消费,而要考虑自身及家庭的消费能力做合理安排。二是经济适用,即教育学生不要无原则地赶时髦、追新潮,在选择物品时要讲究实用、注重投资效益。三是统筹计划,即教育学生在花钱学会合理计划、及时调整,尽量做到使自己消费全程基本平衡。四是身份相符,即教育学生在确立消费时,要注意自己是大学生的特殊身份,确立健康的消费心态,不赶时髦、不借债高消费、也不能无限制地追求高档名牌,要坚持“学习消费是主导、生活消费是保障、娱乐消费是补充”的原则。
(3)引导高雅消费。和其他社会阶层相比,大学生群体应该是属于精神食粮丰富的社会群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追求一定的物质消费是完全合理的。相对而言,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艺术修养,提高自己的精神文化消费水平,对大学生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学校应该要引导大学生加大精神文化生活的投
入, 提高他们精神消费的比重和质量,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智力性、发展性消费活动,充实、丰富自己的生活,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2、注重管理,形成良好的消费示范。
对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学校要适当加以规范和管理,比如,制止大学生的高消费行为,严令禁止大学生的抽烟和酗酒行为等。根据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从众心理和追求时尚的特征,学校教师的消费行为和观念将对学生的消费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高年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将对低年级学生的消费具有直接影响,低年级学生的消费往往以高年级学生为效仿对象。因此,学校要切实加强对教师和高年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管理和引导,建立和完善引导学生正确消费的示范机制。另外,学校在综合测评、奖学金评定、困难补助、减免学杂费、贷款等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力度,要恰当地和学生的消费情况结合起来,使他们的消费与荣誉、利益挂钩,特别是要制止大学生用所获得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等去开展请客吃喝玩乐活动,让优秀学生、贫困生在学生中充分形成勤俭节约的示范形象,进一步带动广大学生合理消费。最后,对于那些个别采取偷、抢、骗等违法乱纪手段来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的学生,要严肃处理,对学生进行反面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
3、创造条件,提供必要的消费指导。
消费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它涉及的内容很广,诸如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等。大学生虽然是文化修养层次较高的群体,但由于大多数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开始自己支配自己的日常消费,对于消费知识的了解并不多、不够系统。因此,高校有必要为大学生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消费指导:一方面可通过开设有关消费知识的课程或讲座、举办消费知识竞赛、成立大学生消费社团、协会、咨询和指导机构等形式,让大学生掌握一般的消费常识,并在掌握一定消费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识辨力、评价力、挑选力,克服消费过程中的盲目因素,增强消费的计划性、合理性,以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消费活动,获得良好的消费效益;另一方面应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工作机会和创造有利的条件,特别是要积极为贫困生开辟出更多的勤工助学机会,鼓励学有余力的大学生积极参加勤工助学,学校可以设立专项基金、开辟专门岗位、确定管理办法,促使大学生的勤工助学活动规范化、制度化。这不仅能改变学生对国家、学校和家庭的依赖心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真正体谅到父母供自己上大学的艰辛,自觉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而且能够培养大学生自主、自强、自立精神,同时也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应用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
4、优化环境,营造健康的消费文化。
学生的很多行为方式是受环境熏陶渐染所形成的,只要他们生活在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里,将会促进大学生形成科学的、理性的消费观念。为了给大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生活和消费环境,学校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与政府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共同整治校园的周边环境,取缔学校周边的违法商贩和网吧、游戏室等等,确保与校园环境的和谐;另一方面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校园内部环境的建设和优化,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在提高食堂伙食水平、改善生活环境、创造活泼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上下功夫,取消校内各种高消费娱乐场所,建设健康非盈利性或低盈利性的娱乐场所,合理布局必要的商业网点,充分利用校内大众传播工具,如展板、校园网、广播电视台、校报、专刊专栏等传播媒介进行直观形象的消费观宣传,树立正面的消费舆论和导向,努力创造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和氛围,进而培养学生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和高尚的情操。
第三篇: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
摘要: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经济发展水平、人才在地区间的结构分布、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和就业观念等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只有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论从提高整体国民素质、维护国家稳定还是从国家经济建设、综合国力提高的角度来看,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建立以市场为主体、政府为主导、学校及学生主动应对的大学生就业立体网络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可行之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
正文: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对于产生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原因,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就业难是扩招惹的祸;有人认为是政府制度与体制的缺失引起的;有入认为是毕业生和家长的心态所致;有人认为是学校的专业设置出了问题;还有人认为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行等。我国高等教育在20世纪末还处于“精英教育”阶段。但是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我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完成了由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重大转变,这无论从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来看,还是从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以及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来看,都是一项战略性和历史性成就,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但与此同时,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加之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容乐观。是不是我国的大学生数量太多了呢?据教育部今年4月发布的资料,目前我国大学生人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我国高等教育还处在世界发展水平的初级阶段,还不能够完全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有着强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我们认为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弄清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是摆在我们面前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原因分析
1、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和就业观念
在“知识改变命运”的主流认知环境下,对读书改变个人命运的偏狭理解以及急于求得实际利益的大学生相当多。他们把上大学受教育当作找到“工作”的阶梯,当作改变自身命运,甚至于家庭与家族地位的筹码。这种观念使得无论是毕业生本人还是其父母、亲朋都认为读了大学,理应享有丰厚稳定的工资待遇,大都希望大学生毕业后选择一个好的职业,大学生的“精英情结”还没有彻底转变,仍然认为“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2、国家政策导向不力。
从上述分析来看,毕业生的就业困难还存在地区性问题。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工资待遇分配不公造成的。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三大差别”仍然存在。仅从城乡收入上看,城乡收入的差距一直较大,如果大学毕业生去农村找工作,将面临的是低收入。当然,经济发达地区和沿海地区与贫困落后地区同一工种的工资收入相差也相当悬殊,以至于影响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取向。如果采取倾斜政策进行疏导,如提高工资待遇、解除后顾之忧,或把到艰苦、落后地区工作作为评职、晋升的一种资历,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得以解决。尤其在我国,国家的政策导向明显影响民众的观念和发展方向。
3、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实际脱节。
高校培养的人才结构与社会所需的人才结构不统一,也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人才市场的供给方,高校的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于市场的需求。其原因主要有四方面:一是部分高校的短期“功利”行为,不顾社会需求盲目招生。二是高等教育的封闭性。目前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建设较多以学科自身内在逻辑发展为依据,较少参照现实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领域的需要。高等教育的这种封闭状态,不能准确反映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学校人才培养有较大的盲目性。高等教育培养的某些专业的毕业生往往只具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际操作能力。三是高校专业设置过细,毕业生适应面窄。四是高等教育的专
业结构层次不合理,出现本、专科比例倒置现象。
4、用人机制存在弊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日益成为市场行为。一方面,一些单位领导存在短期行为。由于职工的利益与效益挂钩,多选人意味着职工平均收益的减少。所以当单位需要劳动力增加时,领导往往选择培训内部职工来提高劳动力的使用效率以满足需要。有些单位的用人观念存在偏差,“用廉不用优”,只要节约开支就行。另一方面有些用人单位一再拔高用人标准,如限制学历、毕业学校、身高、相貌、户籍等等,这样就把许多大学毕业生拒之门外。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意义所在1、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安居乐业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理想,也是人的基本要求,有就业岗位、维持生计也就成了老百姓对政府的要求和期盼。如果政府不能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许多大学生“毕业即待业”和“高投入,低回报”的现实,将会使大学生及其家庭对政府产生不满情绪。若就业中再遇到各种不公平竞争,使他们失去许多平等的竞争机会,对他们的自信心、进取心打击很大,这更让他们感到困惑、迷茫、不满、愤怒甚至怨恨,使他们对社会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做人准则和社会道德等产生怀疑。只有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才能消除这些不稳定因素、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2、能减轻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就业难”使不少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生存竞争,不少大学生产生了焦虑不安、苦闷、抑郁恐惧、自卑和神经衰弱等心理倾向,于是休学者有之,畸形竞争者有之,轻生者有之,犯罪者有之,使本来宁静和谐的校园平添了几分浮躁和不安,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只有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才能解开郁结在大学生心中“毕业即待业”的心理阴影,使他们能够以一种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3、能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减少浪费
假如大学生毕业即待业,是一种巨大的浪费。首先,造成高层次人才的浪费。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高级专门人才,大学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就意味着这一部分高级专门人才的闲置或不能在用其所长的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这无疑是高层次人才的直接浪费。其次,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大学生作为高级专门人才,其培养费用是相当高的。如此大量的经费投入高等教育领域,培养出的大学生不能就业,社会无法获得收益回报,无疑是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只有人尽其才、各尽所能,才能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四、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
1.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由于历史原因,对我国大学生来说,考上大学就意味着可以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为转变这种就业观念,高校应加强就业思想教育,降低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摆脱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正确的择业观是顺利就业的关键,它包括正确的自我评价和恰当的职业评价。在大学生走向就业市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之际,能否把自我的位置摆正,顺应形势,在竞争中赢得适合自己的职业角色,总是首先决定于大学毕业生能否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恰当的职业评价有利于大学毕业生选择到理想的职业角色,避免职业选择中的随意性与盲目性。大学生应该看到,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大学生的人数越来越多,传统就业渠道对人才的吸纳力毕竟有限。而一些新兴的中小型企业、私有企业、服务性行业及有待开发的地区和小城镇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学毕业生只有合理定位才能施展雄才大略,为社会多做贡献。
3.加强政策引导,调整专业结构与设置。
由于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一些学校靠扩招收入来填补办学经费的空缺。因此,形成“不管毕业生就业如何,先招进来再说”的观念。只要能招进来学生,什么专业都可以上,什么专业都可以批。这实际上是地方审批部门的“保护主义”。为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和专业的重复设置,统筹资源的合理利用,国家应利用政策导向,宏观调控专业设置,限制那些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就业率低的院
校的招生数量;责令一些学校停办就业市场需求量少的专业,以改变部分高校的短期“功利”行为。
4.探索由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的新路子。
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乏独当一面的技能,毕竟市场的运行规律是企业难以回避激烈的竞争,而企业又不可能拿出很大的精力重新培养人才。因此,高等教育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手段与方式,让受教育者真实感受到企业经营者直面市场竞争的压力,学会承担风险与责任,提高经营素质与能力。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转变就业教育观念,探索创业教育的新途径,以培养学生善于创新、敢于冒险、开拓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知难而进的勇气与敢于挑战自我的信心。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创业教育是以主动求职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培养的人才“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且首先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世界高等教育宣言》,1998年)这一点已成为全世界高等教育的共识。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强调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美国率先行动,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倡导创业教育,并取得辉煌业绩。英国、德国等相继行动,将创业教育纳入政府政策之中。我国顺应时代发展,也把创业教育提上日程。2002年教育部做出决定:大学生、研究生(包括硕士和博士)可以休学保留学籍创办新产业。相信随着对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创业教育的全新理念会逐步确立,并贯穿到高教改革中去,培养出大批创业者,这样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可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总之,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措施是多方面的。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改革、协调与配合,才能见成效。
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
作者: 贾文华作者单位: 商丘师范学院,河南,商丘,476000刊名:成人教育英文刊名: ADULT EDUCATION年,卷(期): 2006,“"(4)
困境与出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
作者: 黎大志,姜新生作者单位: 黎大志(湖南师范大学,长沙,410081),姜新生(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长沙,410081)刊名:现代大学教育英文刊名: MODERN UNIVERSITY EDUCATION年,卷(期): 2009,”“(5)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分析
作者: 张向前,Zhang Xiangqian作者单位: 国立华侨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系,福建,泉州,362011刊名:经济问题探索英文刊名: INQUIRY INTO ECONOMIC PROBLEMS年,卷(期): 2005,”“(4)
关于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实证研究
作者: 许进军作者单位: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01刊名:继续教育研究英文刊名: CONTINUE EDUCATION RESEARCH年,卷(期): 2009,”“(8)
多学科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作者: 彭拥军,Peng Yongjun作者单位: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江苏南京,21009r7刊名:江苏高教英文刊名: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年,卷(期): 2009,”"(5)
第四篇:大学生消费结构调查与分析
首先,在学习方面,尽量考取一些资格认证,以备毕业后容易寻求工作。其次,积极参与学生会工作、社团活动,以及校外兼职工作,欲积累一定经验,因此这就保证了商家利用学生会大搞校内宣传,并充分利用兼职的高质量廉价劳动力成为可能。
㈡通过以上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和心理整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大。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⒈大学生消费有其不理性的一面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拿手机产品来说,目前,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既无通信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而“奢侈”消费则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导致的。
⒉大学生对品牌的忠诚度很高
大学生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形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比如洗发水,感性认识上的气味清香,质量好,效果明显,都会促使他们继续使用下去。
⒊大学生更侧重时尚性消费
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对企业而言,中国移动做的较好,他们借助流行时尚代言人周杰伦为“m-zone ”加油助威,同时利用学生追求物美价廉的心理,推出学生卡,从而赢得不菲的业绩。
㈢给商家的一些建议:
⒈为避免各大院校统一购书乱收费之嫌,国家XX年明文规定,不强制学生通过学校渠道来统一购书,因此,绝大多数学生通过班级集体在外书店订购,价格按8.5折。我认为这便为书商、网络书店提供了良机,如果在开学之际,书商能够去各大院校通过学生会主动联系采购,并且能够折价更低一些,势必会赢利不菲并能最终实现学生、商家互利互惠。同样,各大网络书店在这方面也尚需改进,其渠道不够透明,信息不够明确,这便严重阻碍销售。
⒉通过调查,可看出大学生对日用品的消费尤其是洗发水的消费比例很大。各大洗发水商家应注意大学生这一特殊消费群体,并更侧重于自身产品的差异化,特殊化,比如生产有利于清醒大脑,集中精神的洗发品牌等等。
⒊在一个地区的各大院校周边开设连锁快餐店,提供专门针对学生的特色饭菜,并凭借良好的快捷的服务,干净卫生的就餐条件必能赢的广大学生的青睐。
总之,大学生群体消费市场在逐渐扩大,人们对其关注也逐渐提上日程。因此,大学生消费市场定将成为商家的必争之地,各企业、商家应深度拓展其消费市场,抢得先机。
第五篇:大学生消费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消费调查与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纵深发展,我们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我们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我们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对我们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在当前就成为我们当代大学生共同关注的课题。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在大学生的消费理念超前或没有计划的前提下,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财商”。帮助大学生做好理财规划,是一个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课题。
之所以说大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他们离开亲人,有的人甚至千里迢迢地来到自己理想的大学继续深造、增长才干,过着相对独立的生活;另一方面因为年少,大多数大学生欠缺独立的经济来源,上大学的各项费用仍由家人供着。他们年青,有朝气,渴望干自己想干的事,可是就因为Money有限。在愿望与现实之间,他们将做出怎样的抉择,会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处在这样的年龄段、社会角色与人文环境下,他们的消费结构会是怎样?他们会如何支配自己手中的货币? 通过以网上询问及问卷调查可以看出:
大学生生活费及其来源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月花销在400-550元水平的占10%,550-900元的占57%,900-1400元占22%,1400元以上的占11%.说明大部分学生的月平均花销水平在550-900元,来自中等收入家庭,家庭经济并不富裕,大部分学生个人月开支与家庭月均收入有关。调查说明,大学生除了要支付每学年的培养费外,每月的开支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家长供应子女上学的经济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消费支出的来源是大学生消费的基本前提,来源渠道和量的不同会影响大学生的实际消费水平。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消费支出来源于父母供应的占70%,勤工俭学占18%,奖学金和助学金占12%。勤工助学应该是大学生获得消费开支来源的重要途径,然而在现实中,其比例却很小。大学生的独立意识不是很强。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和能力,不应该完全依赖家庭,而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消费提供经费来源。大学生可以参加一些勤工俭学、兼职类的就业,增加消费开支来源。同时,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行动帮助大学生加强自理能力,向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兼职平台,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通过自力更生来扩大消费开支来源,提高消费水平
大学生消费支出的结构
调查显示:消费结构的变动情况体现了人们的消费是否具有计划性。从调查结果看,23%的大学生消费支出结构比较稳定,属于有计划型。33%的人表示能省就省,属于节省型,43%的人表示随意消费,属于随意型。相当多的同学对自身消费约束能力不强,在消费上呈现出随意性甚至奢侈的倾向。多数大学生是第一次离家独立生活,又是独生子女,消费行为上表现出不成熟性。这主要表现在:盲目性消费、冲动性消费、从众性消费、攀比性消费。一些学生从吃、穿、用到其他各方面都与人比排场、讲阔气,认为在同学、老乡面前缺乏豪举有失体面。这既给家庭加重了经济负担,也影响了顺利完成学业,甚至会导致部分学生误入歧途。
消费方式模式
调查显示,大学生消费支出项目中比重最高的是伙食,高达33.33%,其次是购物方面的支出占20.33%,再次是交通、通讯开支占14.63%,而交际,学习方面、娱乐方面、方面分别以13.01%、8.94%、9.76%紧随,可见,在大学生的消费支出结构中,食物方面的支出占据了绝对地位,大学生的消费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
调查中还发现,电话费、娱乐费用、交际费用和恋爱费用随生活费的变化而变化,而绝大多数大学生每月购买学习用品、书籍等消费支出却不足50元。而且,许多大学生并没有在意自己的消费结构是否合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尚没有明确的消费观念和理财意识。
大学生消费特点
⒈大学生消费有其不理性的一面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拿手机产品来说,目前,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既无通信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而“奢侈”消费则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导致的。
⒉大学生对品牌的忠诚度很高
大学生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形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比如洗发水,感性认识上的气味清香,质量好,效果明显,都会促使他们继续使用下去。
⒊大学生更侧重时尚性消费
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对企业而言,中国移动做的较好,他们借助流行时尚代言人周杰伦为“M-ZONE ”加油助威,同时利用学生追求物美价廉的心理,推出学生卡,从而赢得不菲的业绩。
对大学生、学校、社会的建议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有着自己特殊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使得大学生消费呈现出不同一般的发展,大学生消费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也会影响着方方面面。对于成长中的大学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定型阶段,极易受家长、教师、同学及社会其它成员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而,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的消费观念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难题。同样大学生消费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的大规模扩招而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大学生市场是一个规模和潜力都很巨大的市场,如何规范并合理的发展这样一个市场也是摆在我们大家面前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下面从个人、学校、社会及家庭三方面对大学生消费提出几点建议:
1、对于大学生而言
要树立自己合理的消费观念,要理智地对待自己的消费。作为一个纯消费者,大学生经济来源大多靠家庭,所以自己的消费要考虑到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承受能力,还要有自制能力,不能盲目地陷入感性消费的误区。如今有的学生消费上大手大脚,还有沉迷于盲目消费中,比如最近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这将大大增加自己的消费负担,更重要的是大学生也会在盲目的消费中迷失自己,以至影响到自己的学业。另外,大学生也要具有消费者的维权意识,进入大学,已经开始慢慢地融入社会,社会中欺骗消费者的各种不法行为屡禁不止,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大学生要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2、对学校而言
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达到有效性目的,就一刻不能缺少对学生实际行为的了解与把握。应该承认,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取得较大的进展,但是由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科研条件、人员配置等原因,对学生的教育首先从实践调查开始的教学科研风气仍然未能形成。据我们了解,近年来有关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方面题材的论文被收入中国学术期刊上的少而又少,可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上还没有对这个问题形成足够的认识。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与人生观、劳动观、金钱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没有充分开展,从而也难以达到真正的指导目的。
校风建设范畴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除了在个人喜好、穿着打扮等较少方面比较注重突出个性以外,对于时尚品牌、基本生活用品、生活费用的额度等主要消费内容都具有群体从众心理。高校校风主要体现的正是学生的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在校风建设上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3、对于社会及家庭而言
当前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无计划消费、消费结构不合理、攀比、奢侈浪费、恋爱支出过度等问题,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也与家庭、学校教育缺乏正确引导不无关系。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某些大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当学生所在家庭可以在经济上满足较高的消费条件时,这些思想就会在他们的消费行为上充分体现。其次,父母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又何以正确指导自己的孩子呢?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影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