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与证券业兼营下的利益冲突与“防火墙”法律制度探讨

时间:2019-05-13 17:52: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银行业与证券业兼营下的利益冲突与“防火墙”法律制度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银行业与证券业兼营下的利益冲突与“防火墙”法律制度探讨》。

第一篇:银行业与证券业兼营下的利益冲突与“防火墙”法律制度探讨

银行业与证券业兼营下的利益冲突与“防火墙”法律制度探讨

作者:刘筱琳

金融业的稳定与高效运转是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关键。金融不稳,则经济不稳,政治不稳,为此,当代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对金融业的监督管理,确立了一系列的金融监管制度。其中,银行业与证券业的“分业”制度作为金融业务监管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很多西方国家得以确立,我国现行有关立法亦确立了银行业与证券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基本制度。而分业法律制度的核心,就是对银证“合业”下的利益冲突问题进行法律管制,即“防火墙”法律制度。本文在结合理论研究及各国法律实践的基础上拟对此作一简要剖析。

一、银行业与证券业兼营下的利益冲突及其弊害分析

利益冲突产生的根源是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 information)问题,原则上这一问题在委托——代理(principal—agent)关系中是普遍存在的。就金融机构与客户的关系而言,客户往往并不了解金融机构的资讯情况及经营方式,也不能象金融机构那样跟踪市场的有关动向,而金融机构则可以“滥用信息”为自己牟利,而不尽到诚信代理的责任。所以只要在某一经济活动中存在着利益主体的多元化问题,就不可能完全消除利益冲突问题。

就金融业而言,商业银行可能发生以下利益冲突问题:(1)多名贷款人向银行的信贷部门同时申请同种类贷款,信贷部门以不公平的贷款条件对待之;(2)多名投资者向银行的债券部门同时希望购买同种类的债券;(3)根据贷款部门了解的信息,对某一贷款人的存贷款结算业务予以优先办理。

证券商则可能发生以下利益冲突问题:(1)证券承销部门从发行企业购进的不良证券,由证券分销部门销售给投资者;(2)自营部门应某些客户之要求自行购入不良证券,通过营业部门销售给其他客户。

由此可见,银行业的利益冲突主要产生于银行的顾客之间。相比起来,银行若兼营证券业务,利益主体也会更加多元化,因此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利益冲突问题。特别是银行部门与证券业务部门间的利益冲突问题,例如,贷款给客户用于购买本银行的股份;贷款部门会利用证券部门为企业发放新的贷款以回收贷款;把证券部门承销的证券强卖给客户或信托部门;利用与客户的存贷业务推销证券部门承销的证券;等等。

这种利益冲突造成的弊害较为严重,可以表现为:

(1)危害银行的安全,增大经营风险。若银行自行承销、买卖而持有的证券数额较大,在证券市场波动频繁时,将使银行的清偿能力及经营结构处于不稳定状态,一旦股市暴跌,便会危及银行的安全,进而波及到整个信用体系。

(2)内幕交易增多,损害投资者利益。银行利用其存贷业务所掌握的客户资信情况,特别是未公开的可能对证券交易有实质性影响的“内幕信息”,进行内幕交易以谋取自身或关系人的利益,损害广大投资者的利益,破坏正常的证券交易活动。

(3)危害证券市场发展,增加证券市场风险。银行为了增加承销收益或规避承销风险,去利用优惠的贷款条件吸引投资者从事证券交易,产生银行的信用扩张效果,此外,基于自身持有证券的利益出发,银行会有选择地对某些证券提供融资,增加证券市场的风险。

(4)损害银行的信用声誉。利益冲突的发生会损害银行在社会公众中的声誉,降低银行的信用功能,如果利益冲突危害了外国投资者或存款人的利益,还会影响一国金融机构在国际上的声誉,损害一国的国际信用。

银行业与证券业兼营所产生的利益冲突问题,如果不通过有效的法律制度进行规范,很可能会导致不可估量的后果。本世纪三十年代席卷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便是以大量银行倒闭为基本特征的,经过调查,美国政府的结论是“银行业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银行业通过大量的证券附属机构参与证券业务所造成的,而且,国会认识到由于商业银行直接或间接地从事投机证券交易,在股市暴跌时,他们因此受到了严重的损害。”(注:investment co.institute v.camp.401 u.s.617(1971).)八十年代以来,虽然很多实行“分业”制度的国家已经不断作出修正,逐步向金融业务的综合化方向过渡,但对利益冲突的法律控制仍然是当代金融业务监管制度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之一。

实质上,在证券法领域内,早有利益冲突的管制制度——中国墙制度(chinese wall),其目的在于防止多功能证券商在自营、承销、分销业务中因信息滥用而可能发生的利益冲突问题。而银行业与证券业兼营下的利益冲突监管,则主要涉及的是“防火墙”(fire wall)法律制度的有关问题。

二、“防火墙”含义探讨

“防火墙”是国内外学者在研究金融业务监管制度时常用的一个概念,但常常引起歧义,甚至于被滥用,因此有必要对其含义作深入的探讨。

实际上,“防火墙”概念的出现是在八十年代以后的事情。1987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阿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第一次在美国官方文件中使用了“防火墙”概念,特指“限制银行与证券子公司之间的交易,特别是信用交易”的措施。(注:参见(台)施敏雄:《美国银行与证券业务分离制度及防火墙的基本概念》,载《台北市银月刊》第23卷,第6期,第10页。)随后,这一概念被广泛援用,一般被用来泛指“隔离”银行业与证券业的系列措施,如“格拉斯·斯蒂格尔防火墙”指的就是由美国《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所确立的有关分离银行业、证券业的法律制度的统称,喻意传统的“分业”管理制度。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美、日等国的分业管制制度由于八十年代以来受到的削弱,实际上已具备了新的含义,它本身已经与金融业务的综合化联系起来,不能再认为现行的“防火墙”制度是传统分业制度的代名词,其构成要件有二:

1.法人防火墙——银行须通过“关联公司”(如银行控股公司、异业子公司等具有产权联系的公司,但须为独立法人)兼营证券业务;

2.业务防火墙——在银行与经营证券业务的关联公司之间设立防止利益冲突弊害发生的隔离措施。因此,“防火墙”的概念必须慎用,特别是不得与“中国墙”等概念相混淆。“中国墙”制度早已有之,在各国证券法中已较为完善,但其核心是防止证券机构不同业务部门间有害的信息流动,是证券业中实行的一种“信息隔离制度”,(注:刘丰名:《股份公司与合资企业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出版,第55页。)有些学者将其随意扩展为“防火墙”的概念是不妥当的。诚然,“防火墙”之设立亦包括限制在银行业和证券业部门间有害的信息流动,有时这种防火墙亦称为“资讯防火墙”,(注:参见(台)施敏雄:《美国银行与证券业务分离制度及防火墙的基本概念》,载《台北市银月刊》第23卷,第6期,第8页。)其规制内涵上近同于“中国墙”,因而“防火墙”与“中国墙”同有促进证券市场稳定发展、保护投资人之作用,但决不可因此招致二者概念之混淆。原因在于二者的规范目标有本质的不同,“防火墙”是针对银行业兼营证券业务而产生的弊端而设立,主要目的在于维护金融业的稳定和协调发展,“中国墙”则针对证券市场上的内幕交易和信息滥用而设立,主要目的在于维护证券交易或金融交易的正当公平。

三、“防火墙”有无必要

银行业兼营证券业务所带来的利益冲突弊害在前文已有昭示,但随着近几年呈现的银行业与证券业再度融合趋势的增强,美国“格拉斯·斯蒂格尔防火墙”的牢固性在一片批驳声中受到削弱,甚至到了要被取消的境地。反对“防火墙”存在的理由主要有二:一是“防火墙”根本就不应当设置,而应彻底采德国“合业”模式;二是“防火墙”即使存在,实质上也起不到有效作用,银行业必然会通过金融创新绕过“防火墙”的限制。

笔者认为,防火墙的存在仍有必要,只是必须适时进行修正。

第一,“合业”模式之弊端根本就在于无法克服银行业与证券业之间的利益冲突带来的弊害。德国全能银行制度下,由于银行业消极从事证券业务会导致证券业务发展滞后,正如1979年德国垄断委员会在其报告中所指出的:’德国全能银行大多将证券业务置于补充银行本业的地位,未能尽全力协助企业发行证券融资,因而导致资本市场功能低下”。(注:(台)林丽香:《银行兼营证券业务之规制》,载《证券市场发展》(季刊)1992年10月第12期,第6页。)1997 年经济学家布特(boot)、赛克(thakor)亦得出了全能银行体制下,资本市场发展受到抑制的结论。(注:arnoud w.a.boot, anjan v.thakor: banking sope and financial innovation, the revience of financialstudies winter 1997, vol.10, no.4, p1099—1131.)从实践来看,这一结论与现实情况也较为吻合。实行“分业”制的代表国家美国,是大多数金融创新工具的发源地,资本市场相当发达;而实行“合业”制的国家如德国、瑞士、荷兰等股票市场、企业债券市场都不很发达。基于同样的理由,这些国家的企业也较少通过发行公司债券的方式来进行融资。德国法兰克福交易所从1993年1月起虽然宣布与其他7家交易所合并运作,但距纽约、伦敦、东京证券市场的规模仍相去甚远,在国内国际上的影响力都相当有限。英国1986年“大震”(big bang)法案的诞生,彻底地打破了银行业与证券业之间泾渭分明的界限,但“巴林银行”的倒闭,除了向我们昭示了金融衍生工具业务蕴涵的巨大风险外,也再次证明疏于对银行业兼营证券业务进行监管可能带来的可怕后果,如果在银行业与证券业间设立适当的“防火墙”,则巴林分公司期货交易的金融风险就不会这么轻易的向总公司扩散,导致整个金融集团的崩溃。

当然,有的学者认为,通过相应的法律规定可减少银行业与证券业兼营所产生的利益冲突问题,如:(1)要求银行在向其有股权投资的公司提供贷款时,事先取得监管机构的批准;(2)银行披露书和客户同意书表明,政府存款保险不包括客户的股权投资;(3)要求银行的股权投资部门具有较高资本的规定;(4)有关管理部门的监管要求,以保证只有具备资格的专家才能允许其指导股权投资;(5)银行若不遵守有关规定或有过失,监管机构有权予以制裁,等等。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对银行监管的成本就会大大增加(注:余劲松:《论我国目前应如何处理银行业证券业之关系》,载《法学评论》1998年第4期,第48页。)。由此可见,设立“防火墙”是较为明智的选择。

第二,“防火墙”是否有效也无需多作说明,美、日战后金融的稳定与证券业的发达就是例证。虽然严格的分业管制具有限制竞争的效果,导致银行业效率低下,迫使它们通过金融创新绕过“防火墙”与证券业融合。但是,决不可认为就是“防火墙”本身导致了金融创新和银行业务多样化的趋向。首先,金融创新的出现是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现代市场经济追求高效率的必然结果,“防火墙”的存在只能作为金融创新和银行业务多样化的外在导因,而不是主因;其次,经济学研究亦证明,在动态模型下,银行是否进入新的业务领域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包括范围经济、市场的竞争优势,法律限制、进入成本等,在自然存在的经济壁垒较高的情况下,“经济防火墙”本身就会阻碍银行开辟多样化业务,而法律“防火墙”的存在实际上具备两方面的效果,一方面减少了进入新产业的成本(因为银行不须再承担开辟新业务的风险);另一方面则增加了退出新产业的成本(在进入新产业之前,银行需一次性进行更大的投入)。由此银行的决策必须依赖于二者的比较,在进入成本低于退出成本的情形下,银行才会涉足多样化经营业务。(注:andrew h.chen, sumon c.mazumdar,a dynamic modelof firewalls and non-traditional bankiog, journal of banking& finance 21(1997)p393-416.)最后,认为“防火墙”实则起不到有效作用的观点反映了把“金融自由化”潮流等同于“放松管制”的错误认识。金融监管可能“失灵”,也可能因时代发展而“失效”,但决不可否认金融监管存在本身的合理性。传统的“防火墙”制度确需因时之宜而作放宽的调整,但不可因此而否认金融监管本身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第三,从九十年代以来争论的有关观点来看,美国官方的发言人如联储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证监会主席布里登(richard c.breeden)、财政部长布雷迪(nicholas f.brady)、审计署(gao)副总裁福戈尔(fogel)均认为美国的“防火墙”制度仍有存在的必要,但需在原有的“格拉斯·斯蒂格尔防火墙”基础上作适当的放松。(注:参见(台)施敏雄:《美国银行与证券业务分离制度及防火墙的基本概念》,载《台北市银月刊》第23卷,第6期,第12页。)

总而言之,“防火墙”制度存在的必要性是毋需争议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在减少银行兼营证券的利益冲突与金融业务综合化实现经济效率二者之间取得一种平衡。“防火墙”太严太厚,将使银行无法实现多样化的经营目的,降低银行业的经营效率,传统的分业模式即为例;“防火墙”太松太薄,甚至仅限于资讯上的防火墙,则会突出银行兼营证券业务的各种弊端(传统的合业模式即为例)。在未来的综合化金融业务模式下,设立适度的“防火墙”将是各国金融业务监管共同的发展趋势。

四、“防火墙”的设立

如何设立适度的“防火墙”,各国根据本国的法律、历史、经济发展传统应当有不同的选择,除了符合“防火墙”设立的基本目标以外,还应当考虑建立“防火墙”的成本,一般不至于会导致原有法律体系的较大变动。下面是实行“分业”制度的典型国家美、日两国的作法。美国原有“分业”制度修正后的“防火墙”仍然沿用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基本框架,其内容主要包括:

1.银行介入证券市场需通过银行控股公司的证券子公司进行;

2.对银行控股公司的规制:(1)除非以清偿美国政府债券为目的,禁止银行控股公司及其它的附属机构向证券公司提供贷款;(2)如果没有可自由上市交易的证券作完全的担保,银行控股公司必须将出于清偿政府债券为目的而向证券子公司提供的贷款从公司的自有资本中扣除;(3)根据联邦储备的资本充足率要求,除非银行控股公司的资本充足率超过8%,否则不得向证券子公司转移资本。

3.对银行和证券公司的规制:(1)银行与证券子公司间不得有董事或职员的连锁兼职;(2)银行不得为了提高证券公司所承销公司证券的变现性而向公司贷款或为其提供担保;(3)银行不得为了支持证券公司所承销的证券的本息而向个人放贷;(4)证券公司不得在承销期或承销结束后的30日内向银行或信托帐户出售证券;(5)在银行与证券子公司之间设立“中国墙”,未经客户同意,禁止银行与证券子公司之间交换秘密信息;(6)证券公司不得受银行支持,亦不能被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保险,由证券交易委员会进行监管。

从上述内容来看,美国现有的“防火墙”制度是在《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原则范围内作出的选择。

日本法不允许银行控股公司的存在,因而其分业模式的修正采取的是异业子公司模式。其现行“防火墙”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注:(台)林丽香:《银行之参与证券业务——日本近年之修正法》,载《法政学报》1995年第4期,第1—20页。)

1.银行介入证券业务需采取证券子公司形式,证券公司亦然;

2.对母子公司关系的规制:(1)母子公司从事经常性业务的董事和职员不得连锁兼职;(2)证券子公司设立后5年内,自己任免的人员应当达到职员总数的50%,而且证券子公司内的重要职员在离职两年内不得担任母公司内证券关联部门的职员;(3)母子公司经营场所需受以下限制:证券子公司不得与母公司设于同一建筑物内;证券子公司的分公司或其他营业处若与母公司处于同一建筑物内时,则必须位于不同楼层,且须在建筑物外部分别设立出入口以便顾客能够分别出入,但该建筑物若为杂居的大厦能够使顾客明确作出区别时不在此限;(注:此规定之目的在于避免投资者误认证券公司为母公司的某一业务部门,而降低证券投资风险意识。)(4)母子公司电脑设备与会客室的使用需受以下限制:当子公司与母公司需共同使用电脑时,必须有特别的程序设计使双方都无法通过终端获取对方的情报;母公司与子公司需分别设置会客室以遮断情报;(5)母子公司的董事、监事及重要职员不得同时共同访问顾客。

3.对银行的规制。银行与证券子公司之间的交易条件应当和银行与其他客户通常的交易条件相同,而且上述交易应当以不损害银行的稳健经营为原则,除非该交易或行为经大藏大臣的批准,认为属于公共利益的需要。

4.对证券公司的规制:(1)证券公司明知某项证券发行所募集的资金是用于清偿发行公司对其银行母(子)公司的贷款,但未事先告知投资者分销该证券的,某项有价证券应予禁止;(2)证券公司的母(子)公司发行有价证券时,该证券公司不得担任主承销商;(3)在某项有价证券承销之日起6个月内,证券公司若明知银行母(子)公司对客户提供用于购买该有价证券的信贷,则不得将证券出售给上述客户;(4)非经客户同意,证券公司或其主要职员不得从银行母(子)公司处取得关于发行公司的重要信息,也不得将自身客户的重要信息提供给母(子)公司;(5)银行母(子)公司对其客户提供信贷时,如附加客户必须与证券公司进行某项证券交易作为条件,证券公司知悉此情形时,则不得与该客户进行指定的证券交易;(6)证券公司与母(子)公司之间的证券交易不得采取与通常交易不同以致于有失公平性的交易条件,资产交易或其他交易不得采取明显不同于通常交易的交易条件;(7)证券公司自承销某有价证券之日起6个月内不得将承销证券出售给母(子)公司。

比较起来,日本的“防火墙”制度规定得更为详细,一方面源自于日本长期以来的大陆法统,另一方面异业子公司与银行控股公司相比较而言,风险遮断效果要弱一些。

五、结论

银行业与证券业相互兼营会带来严重的利益冲突问题,必须通过设立“防火墙”法律制度进行规制。但各国应根据法律文化传统和金融业及其监管发展水平设立适度的“防火墙”,不一定要有完全一样的规制内容,关键在于能否有效消除银行与证券业务兼营可能带来的利益冲突弊害,一般应包含以下规制内容:

1.法人分离。从事银行业务与证券业务的机构需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即需为不同的法人,一般不允许连锁董事,但目前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允许它们之间以产权关系或其他经济关系相联系而成为综合化业务集团。一般来说,如有“揭开法人面纱”的情形出现,应予以特别立法规定。

2.业务限制。银行与证券公司之间的业务往来需受严格限制,公司集团内部的交易应以通常的“公平交易”原则进行,并不得损害银行经营的稳健要求。禁止或严格限制银行向证券公司援以贷款,证券公司向银行出售证券亦同。

3.资本流动限制。银行与证券公司之间的资本流动不得损害银行健全经营的要求,最低不得低于银行资本充足率的限制。

4.信息流动限制。防止银行与证券公司之间有害的信息流动,即在二者之间设立“中国墙。”

从我国目前的实践来看,虽然立法已经明确了采取分业制度,但法律规定过于原则性,并未完善相应的制度措施,加实、加厚“防火墙”应当是目前金融业务管制立法的当务之急,因而可以借鉴前述西方发达国家的有关经验建立我国的“防火墙”法律制度。

第二篇:我国银行业与证券业合作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我国银行业与证券业合作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银行业与证券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合作越来越广泛,相互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银证合作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趋势。银证合作是提升我国金融体系竞争力,提高我国金融市场化程度,顺应资本市场和商业银行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

银证合作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的领域,它涉及到金融法规、金融监管、金融创新等金融领域的方方面面。同时,银证合作也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不仅会遇到金融工具创新的技术难题,而且会遇到银证业务发展过程中的政策瓶颈。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银证合作已经逐步走出了一条由不成熟到成熟,由被动模仿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

我国的银证合作是随着金融体系的变迁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在1993年之前,我国实行的是混业经营,各银行先后以全资或参股的方式开办了大量金融信托机构、证券兼营机构,但从1992年下半年开始,随着房地产热和证券投资热的兴起,大量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证券市场,增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助长了投机行为,增加了金融监管与宏观调控的难度。为了整顿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通过1995年出台的《商业银行法》和1997年出台的《证券法》,逐步确立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政策。然而,随着银证通、信贷资产证券化、融资融券、允许部分券商与投资基金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券商质押贷款等业务的不断完善与发展,银行业与证券业之间的业务合作已经成为星星之火,专业化、规模化趋势明显。

一、银证合作的主要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的实践来看,银行与证券机构之间的合作有三个层次:

(一)一般性业务合作

这是一种最表层的合作方式,银行将券商视同接受贷款的普通企业与之开展信贷业务,或者券商在证券市场上经营股份制银行的上市股票,双方只是一般的、常规的业务关系,其主要合作形式是二者之间的资金合作,如质押贷款、同业拆借等。1999年以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推动了该合作方式的发展,例如,199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及中国证监会先后下发或转发了《基金割裂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规定》和《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规定》,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国债回购市场;1999年9月和2000年1月,国通、国信、湘财、大鹏、光大等12家券商及10家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相继获准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2000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联合发布了《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以自营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券作为质押向商业银行贷款。2000年底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和广东证券宣布,该行将对广东证券所属广州市营业部的客户开办个人股票质押贷款业务,中银对这项全新的业务设置贷款最低额为30万元,相当于贷款个人拥有股票市值的五成,这是全国首家银行推出个人股票质押贷款业务,剧悉,国内各大商业银行都在考虑跟进。

这类合作有助于打破银证之间的资金流动壁垒,降低经营成本。

(二)业务分工合作

该方式是指银行和券商利用各自的优势,将业务进行分拆和组合,通过现有业务的相互交叉或新业务的金融创新,形成密切的分工合作关系。目前,银证之间这种合作方式的表现形式很多,主要有:

1.银证转帐。即银行代收客户资料及银证通兑,通过银行传递资料到券商处,客户从开户、买卖、存取款、查询均无须到券商处,投资者可以通过券商的委托电话或券商的网上交易等远程交易方式进行操作,客户资金可以在银行与券商处互相划转。目前大部分券商均已开展此项业务,约占业务量的10%左右。

2.网上交易。根据国家现行规定,开展网上委托业务的证券公司禁止直接向客户提供计算机网络及电话形式的资金转帐服务,但采取网上交易委托方式的证券投资者可以使用商业银行的银证转帐系统,从而为目前银行证券之间合作合作的银证联网业务建立了“供需通道”。部分券商委托银行办理开户手续,并对银行和券商的计算机系统进行联网,完成网上的交易和清算。该项业务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可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资金入市。

3.存折炒股。投资者只需凭有关证件到银行的任何一个网点就可以开户买卖股票,客户储蓄帐户即是保证金帐户,客户从开户、买卖、存取款、查询、销户均无须到券商处,客户可以通过银行的委托电话或银行的网上交易系统直接进行操作。这种方式根据帐户的运作形式又可分为两种:一是将投资者的储蓄帐户和股票帐户合二为一的混合式帐户结构。投资者的储蓄卡或存折中的储蓄就是其证券保证金,可以直接用于买卖股票;二是储蓄帐户混合股票帐户分立的帐户结构。该方式将投资者储蓄卡或储蓄存折变成一个综合理财总帐户,下设储蓄帐户和个人股票帐户两个子帐户,两个帐户间资金不能自动划转,必须通过投资者指令才能完成两个帐户之间的资金调拨。

4.券商委托银行网点代办开户业务。券商的网点相对比较集中,数量也较少,而银行则具有点多面广的优势,券商委托银行网点办理股票开户,目的是吸引地理位置相对不利地区的储户。

5.银行承担资金结算和基金托管业务。资金结算是银行的传统业务,券商托管银行进行资金结算是一种经济的选择,也符合《证券投资经济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

6.投行业务中的合作。例如企业在进行购并、重组以及配股融资活动时,券商提供担保,银行提供贷款;银行代销券商承销的企业债券等等。

(三)组织与股权合作

这种方式是指券商与银行相互参股或者直接在组织结构上合二为一。近年来,国内已经形成了如中信、光大等几个能够提供综合型金融服务的超级大型金融集团,从而出现了在组织上和股权上的银证合作方式。例如,以信托名义注册的中信,控制着16家直属子公司、10家地区子公司、7家海外子公司、3家香港上市公司以及4家下属公司,经营范围涉及境内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融资租赁、实业、房地产、贸易等各个领域。中国光大集团目前拥有光大银行、光大证券和光大信托3家金融机构,同时持有申银万

国19%左右的股权,还拥有在香港上市的3家上市子公司――光大控股、光大国际和香港建设公司以及与加拿大合资的中加合资人寿保险公司,光大集团的业务格局已是一个全能化金融集团的雏形。这种方式实际上已经突破了分业经营的体制。

当前,不论是资金实力、信誉度,还是网点密度和延伸范围,商业银行都有着券商难以匹敌的优势,但在银证分离的现有格局下,商业银行必须与券商合作才能渗透到证券业务中去,因此,银行和证券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前提下,取长补短、相互协作,除了目前实践中已经出现的上述方式外,在资金拆借、资产管理诸多方面仍有很大的合作空间,例如,扩大参与质押贷款的券商范围和充当质押品的股票范围;在银行已经推出的综合消费抵押贷款的基础上推出个人股票质押贷款;为企业购并提供过桥贷款;银证合作共同为客户担任财务顾问;银证合作开发资产证券化业务;设立开放式基金等。

尽管如此,在银证合作的不断发展当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商业银行因本身具有的专业优势、网络优势和系统优势而应在银证合作中起到的主导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和发挥。我国的商业银行无论从哪个角度上讲,都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银证合作的具体实践当中,银行往往扮演着陪太子读书的角色,在某些业务当中应当承担的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自身具备的各种优势也没有充分体现。其次,银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不够,产品单一化、同质化,缺乏系统性、针对性。由于我国银证合作刚刚起步,合作的具体形式还仅仅表现为银行代理券商的客户保证金结算、代理部分券商的经纪业务等比较初级的银证合作形式。这就导致各行推出的银证合作产品差异化水平偏低,同质化严重,针对不同客户推出的特色产品相对较少。再次,银证合作关系还比较松散,尚未形成固定的战略联盟式合作。银证合作要想向纵深发展,银行和券商之间必须建立起利益一致的战略联盟,只有双方减少猜疑、增强互信,实现互利共赢,我国的银证合作之路才能走的长久。最后,银证合作业务发展中存在部分制度缺失和不规范,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二、我国银证合作发展的对策

基于以上分析,银证合作是提升我国金融体系竞争力,提高我国金融市场化程度,顺应资本市场和商业银行自身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未来推进我国的银证合作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继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

1995年以后我国出台的有关金融法律中强烈贯彻着金融分业经营的思路。1995年出台的《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1998年出台的《证券法》第六条规定:“证券业和银行业、信托业、保险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这些条款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当前推进银证合作的法律因素,应当予以修订。在修订相关法规政策时,既要坚持分业原则控制风险,又要考虑到国际上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为未来银证合作留下足够的法律政策空间。例如,在对现行的《证券法》和《商业银行法》进行修改时,可在一定程度上放开银证双方进入对方业

务的限制,减少银证合作的政策性风险,逐步允许银行经营风险较小的证券业务(如承销、财务顾问、资本运作等),允许证券公司经营商业银行的一部分中间业务(如担保、签证、项目融资等)。

(二)建立有效的融资机制,打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资金循环渠道

在设立风险防范机制,建立风险防火墙的前提下,打通银行与资本市场资金循环渠道。我国证券公司和银行目前可以利用的融资渠道主要有增资扩股,股票质押贷款,发行金融债券,特种信用贷款融资,票据融资,证券回购,以客户的证券作抵押的信用交易,参加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上市融资等,这些渠道大部分与银行发生直接交易关系,因此,建立有效的融资机制的关键是要打通银行和资本市场的资金通道,银行信贷资金应当成为实现银行与资本市场的资金良性互动的重要媒质。而且,据估计,目前发达国家银行与资本市场的资金比例是1∶1,而我国目前是1∶4,我国银行资金流向资本市场的空间还很大。

当然,打通银行与资本市场资金循环渠道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商业银行作为投资主体直接进入资本市场是必须绝对禁止的,否则它会使资本市场的风险没有约束地传导到商业银行体系中来,这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是灾难性的。二是在银行资金流向股票市场方面,监管部门要实行“疏堵结合”的管理方针,要在理论上对资本市场与商业银行之间不同的资金循环管道加以定性,允许进入的资金宜疏,禁止进入的资金必须堵。

(三)借鉴国外经验,开发“现金管理账户”业务

现金管理账户(简称CMA)是指可以实现证券交易、存取款、结算、支票转账等多种功能的单一账户。CMA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美林公司,美林公司依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电子网络将以前互相独立的四种服务项目———支票账户、存款账户、信用卡和证券账户融合在一起,使顾客可以把款项在这四种账户之间随意调拨。当时美林证券凭借新型的CMA理财账户,在5年内开发了53.3万个资产管理客户,使其成功应对美国浮动佣金制度和银行业务渗透的挑战,从而被全球范围内银行和券商竞相效仿。

现金管理账户实际上是一种银行存款和开放式基金相结合的金融产品。现金管理账户的投资者可以利用账户中的资金通过VISA卡或支票购物,方便地进行广泛的投资,保持资产的流动性。同时,现金管理账户每周自动地将投资者闲置的现金存入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即利用支票账户和信用卡账户上的闲置资金投资于高流动性、高安全性、收益相对较高的货币市场基金。账户中的资金规模是不固定的,客户会随时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提取资金或进行消费,这符合活期存款和开放式基金“进退自由”的特点。而账户管理人的投资方式,则吸取了基金直接投资的形式而非银行的间接投资方式。现金管理账户是典型的金融混业产品,具有三大功能:银行类功能包括零售购物、现金支取、账户核对、签发支票以及申请贷款等;证券投资类功能则使客户可用账户现金余额赚取货币市场投资收益,并与券商受托理财相结合;保险类功能提供了客户账户保险。CMA将储蓄、投资、理财功能集于一身,主要面向拥有银行活期存款的中小机构和个人客户。CMA账户实际上也是银行储蓄功能的替代品,通过巧妙的产品设计,在分业经营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银行的客户资源优势和券商的专业理财优势。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大力发展“现金管理账户”业务。

(四)推进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简称ABS)是当今银证合作创新领域一个颇具生命力的金融新产品。作为当今主要融资手段之一,资产证券化在国际金融领域使用已经相当普遍。美国是最早进行资产证券化、也是资产证券化最发达的国家。在美国,资产支持证券市场于1998年超过国债市场,成为第一大债券市场。目前,美国有一半以上的住房抵押贷款和3/4以上的汽车消费贷款是靠发行资产支持证券来提供的。纵观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可以选择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和不良贷款作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在信贷资产证券化领域的合作,一是银行提供财务顾问服务,协助建立资产组合,同时进一步对客户的整个财务结构及融资安排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优化其资产负债结构,以提高经营业绩,并协助完成证券的设计、现金流重组、操作流程的安排以及证券的发行与上市等事宜。二是证券公司为资产买卖双方担任中介。证券公司可利用自己的客户资源,发掘潜在客户,从中撮合,达成交易;同时做好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承销和上市服务。

(五)建立银证合作的技术平台

要成功地推进银证合作,必须消除金融技术上的障碍,建立相互支持、相互融合的技术平台。虽然我国的金融技术及其信息化建设最近几年发展很快,但由于体制及非体制性壁垒,这种发展迅速的金融技术目前仍处在相互封闭甚至恶意割裂的状态,严重影响了金融运行的效率。所以,建立一个统一的技术平台才能为银证进一步合作提供技术支持。

在坚持分业经营的原则下加强银证合作,有助于加快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步伐。对于银行来说,随着存贷利率的不断下降及存贷利差逐步缩小,银行存贷业务利润减少,经营环境日益严峻。与次同时,企业资金来源中直接融资的比例不断增大,间接融资的比重逐渐缩小,在企业和个人的资金使用结构中,证券投资的比重也在不断的加大。金融市场这种结构性变化,将迫使商业银行开拓其他服务领域,以稳定客户和创造利润。对券商而言,同业竞争日益激烈,一部分券商认识到只靠自己的力量难以维持生存或保持优势,有必要寻求银行的支持与合作。同时,我国证券投资队伍不断壮大或成熟,在客观上要求券商提供多样化的服务,这也促使券商积极去寻求和银行之间的合作。此外,随着外资银行和国外证券公司的进入,我国的金融业将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外资金融机构在其本国内是混业经营的,只要跨国金融公司在中国同时开办银行和证券公司,其资金就可以由母公司在银行和证券公司之间自由划拨,中国的金融机构尤其是证券公司将无法与之竞争,对此,壮大我国的金融业的竞争实力,迎接未来的挑战。

第三篇:GIS与银行业

GIS与银行业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在地球上存在的东西和发生的事件进行成图和分析。GIS技术把地图这种独特的视觉化效果和地理分析功能与数据库操作(例如查询和统计分析等)集成在一起。这种能力使GIS与其他信息系统相比有着独到的优势,从而使其在广泛的公众、个人和企事业单位中,对展现资源、解释事件、预测结果、规划战略等过程都具有实用价值。

GIS目前已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各家银行的管理体系之中,包括公众服务、商业分析、实体渠道管理(包括ATM、自助银行及网点的管理)、加钞押运管理、规划选址等各个方面。GIS技术的运用也逐渐成为银行业提高未来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目前我行将GIS运用于渠道管理及押品估值中。

金融服务机构通过GIS建立空间信息服务平台,动态发布和管理对应商业资源数据,吸引目标消费群并密切与商业资源机构的合作。利用GIS提供的基于电子地图的地理查询、分析比对等多样化的客户服务,为提高银行服务质量及其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撑。这种服务模式也使得用户更容易找到需要的商业数据,获得高效率、高满意度的金融服务体验。除了为公众提供基于地理的分析查询,GIS另一个主要应用是服务于银行内部相关管理部门,基于GIS的实体渠道监控为及时、直观地了解自助设备(网点)的运营状况提供帮助,各级主管部门和人员可以基于地图来及时准确地查看到各种信息,同时还可以利用这些基本信息,加强对各级主管部门和人员的监督管理。

此外,GIS将帮助金融分析专家从地理空间的角度进行商业分析,为自助设备(网点)布局评估,提升网点应用价值提供技术支撑,结合区域经济数据来明确营业区域;分析市场渗透;衡量市场活动的效果;定位潜在市场区域并进行市场开发,定位可获得高增长的微型市场;确定有效的目标市场多样化等等,各种商业分析手段将为银行管理人员决策提供依据。

第四篇:证券业后续职业培训现状与发展

证券业后续职业培训现状与发展

作者:吴顺虎中国证券协会教育培训委员会博士

中国证券作为金融行业的一个分支,最近这两年状态也不是很好,行业的商誉或者声誉在整个市场不高,我前一段时间看了一个报告,是民间的报告,谈了十个行业的声誉,证券业排在倒数第二,位于第九位。目前证券业遇到一些困难,尤其要撑的住这个风险。市场在不断的传闻,有二十多家风险公司的名单,有六十多家的公司名单等等。总之,我想银行也是有类似的情况,很多是从理论来讲,都是到了破产边缘。因为金融行业本身是讲究它的稳定性,不论从监管机构讲也好,还是从社会各界来讲也好,在处理这种问题公示的时候,处理大公司或处理小公司的时候,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我们国家向来讲究社会稳定,这是非常重要的。南方证券的方式和新华证券的方式是有差距的,他们处理德隆公司的方式又有一些差异,即使在金融行业,这种不同规模的情况,不同规模产业的承受有一些差异,承受风险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期货公司如果出了几百万亏损,就是一个大事。前不久汉唐证券公司,他委托理财的资金,突然被客户提走两三个亿,这个数字足可以让一家公司被托管。如果是银行,几个亿或几十个亿,不足以对银行生存构成的威胁,上百亿的资产对银行来讲,可能对它的不良资产的比率也只是零点几个百分点,那么对证券公司来讲就不会是这样。不同的行业承受风险的能力是有很大差异的。

金融系统有脆弱性,在追求市场竞争中不断的创新。在市场竞争中站住脚,这种创新要付出代价。如何规避风险,我们常说,金融行业有多米诺骨牌效益,有这种相互的影响,这种技术进步比较快,创新层出不穷,防范系统风险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作为一种知识性的服务型的行业,从业人员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像证券公司出事,中小证券公司出事,往往是高级管理人员出事,比如说卷走资金,明知故犯经常出现。所以这个行业从业人员,不仅要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更重要是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比如说有的财经网站,登了天通证券,说挪用客户的交易结算资金13.8亿,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监管机构有明确规定,要求独立存放,不能挪用。今年大股东把13.8个亿都给挪过去,还在继续做这样的事情,这样的事情如果被行业内的公司效仿,酿成证券风险。所以说,从证券业这个行业角度来讲,高级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是非常重要的。

三月份证监会主席尚富林在保监人员考试的时候就讲了,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需要加强考试,加强法律意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和道德意识的培训,不是他不清楚,大多数是明知故犯,通过这种后续教育不断强化意识,是最近考虑的问题。

金融人才,除了专业金融院校的培养以外,更大层面是通过后续教育,更新知识。因为法律法规不断变化调整,在出新法律法规或业务规则后,这就需要在职后续培训,职业操守在职学习,提高整个金融行业人才的素质,这方面后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不间断的,人员在职终身学习的概念被大家认可。

证券行业推行各种资格考试。通过资格考试,资格准入,推动行业不断的学习。持证上岗对一半从业人员,对于高级管理人员,有部分人是九七年以后的从业人员,采用了资格管理办法。整个证券业从1999年开始证监会和证券协会举办资格考试,2000年开始整个行业从业人员进行资格考试,重新训练,社会人员年龄在18岁以上高中毕业可以参加这种资格考试。推出资格考试制度要改革,今年推出保监人考试,有1500人参加考试,有600人通过保监人考试资格。推出这种考试达到了目标,让从业人员系统学习法律法规,提供了一个机会,在考试当中很多证券公司一个多月封闭式学习,请老师来讲,内部不断讨论,对各种法规加深学习。有的公司二三十人考,一个人也没有考过。证券市场有一些比较怪的现象,很多是老业务员没通过,这次考过的是一些刚来的年轻人。在这行业里做了四五年,有学校毕业的经历,年龄30岁左右的通过率比较高一点。考试分两次,一天考六个小时,卷子上午一门课大概27页下午40页,考很多财务的计算、判断。有法律法规的运用,有一些小的案例。很多人,尤其是从业很多年老资格都没能通过考试。

第三,落实和香港的合作精神,在今年三月份向香港同行业开放考试,到大陆来从事相关业务,只需要参加我们举办的法律法规考试,通过了就可以,他的通过率不是太高,约百分之二十,他们对大陆的法律法规考试觉得有一些困难。

推出的第四个测试制度,证券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资质水平测试。证监会认可的单位组织测试,交给协会来承担,这种测试如何实行,要和证监会共同商定办法。高级管理人员分很多种,合格人员都经高级管理人员测试。我们还在和国际组织协商,准备引进的CRA考试叫“国际特许经济分析师”现正在谈的过程当中。

我是2000年到证券协会工作,对于培训,我认为这个行业很重视。当时在市场不错的阶段,每年花的培训费1000万,第二年500万,第三年200万,最近做的非常少了,我们这个行业有一个特点,忙的时候是市场行情比较好的时候,能拿出钱来,但是没有时间培训;行情比较淡的时候资金又得不到保证,国内大的公司培训费计划二百万,虽然每一个项目预算批了,但是执行时,还要单独申请单独报批。培训经费忙闲是不一样,大公司和小公司也不一样。大公司可以利用内部资源,内部会议系统或者内部的网络开展远程培训,全国性的一些大公司培训开展得都不错,光大证券公司培训系统是非常完善的。有的公司很重视,每天交易结束后提供一个小时的时间,介绍宏观经济分析。小公司在信息资源上会差一些,大公司会全面一些,小公司开拓市场做得快,在范围上有一些差异。

还有一些大公司,尤其出过事的公司非常重视对法律法规的培训,比如说国内合并的公司,他们有切身体会,合并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即使不盈利也不会做违规的事情。

证券行业后续培训,公司一直在开展,从业务知识,专业技能,包括公共课程、礼仪、应用语言等等,内容是比较全面的。另一方面我们证券协会也在做,后面我做一个介绍,像中介培训公司,管理培训、管理营销做的比较多。第二点,介绍一下证券协会的情况,协会的培训可以说分成三个阶段,证券法颁布以来,协会一方面组织更多的从业人员参与资格考试,考试教材的编写,组织大量人员的培训,集中面授。对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对一些专业人员的培训,比如投资银行人员的培训,投资分析师组织专题讨论会,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开展了一些境外交流项目的,每次大约有两三个星期时间。

我有一个比较深的体会,在培训过程中, 不仅是从政府请人来讲还请高级管理人员讲,做一段时间后,他们希望同业的介绍,行业里面的人相互介绍经验。今年组织几期到国外进行短期学习,一个多月的作了一期,三个多月的作了两期,都是去沃顿商学院学习,在美国排名第一的工商管理学院,学习价格也不低,收获非常大,大家感到非常满意。作为我们组织者,培训要求越来越高,要不断的改进。

2002年协会进行了改组,宗旨是自立、传导和服务。培训作为会员服务的一项活动内容,培训也需要改进,要为更多会员服务,培训费每人200-300元收费大大降低。市场上这个行情大概是每人800-1200元。层次比较高一点的培训是这样的。一是降低收费标准,二是提高服务的标准,开通远程培训。从资格管理上要求所有从业人员要参加后续职业培训,我们还和一些机构合作,目前正在做的是开展后续培训系统建设。

第三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行业后续培训。资格管理办法要求对从业人员每两年有20学时的培训。去年7月1日,资格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内容上没有一个标准,组织方式没有一定依据。在去年年底协会调研,希望提供一个标准,明确组织方式,我们着手就内容提了一个框架,对组织方式也提供了一个方案,上一个星期在长沙开会的时候,我们也分几个地区讲后续教育,从现在来讲它是一个强制培训,从内容来讲是基础。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法律法规的培训,二是职业道德的培训,三是根据从事的业务规则、业务操作方面的培训。一方面是了解经济形势,判断宏观经济方法,另一方面是创新产品的介绍。内部框架定出来,组织方式是由协会组织,在平台网站上学习。另外欠缺就是有的会员公司和地方学会培训平台没有建立起来。

在后期培训过程中,希望社会力量的参与,一个制度制定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持,我们从业人员后续培训工作也是刚刚展开,希望得到北京金融学院的大力支持。

第五篇:证券业财务与会计人员执业行为规范

证券业财务与会计人员执业行为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证券业财务与会计人员(以下简称财务与会计人员)的执业行为,不断提高财务与会计人员的执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金融企业财务规则》等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所称财务与会计人员是指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或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应当接受中国证券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自律管理的机构中从事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资金管理等活动的财务与会计人员。

上述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或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应当接受协会自律管理的机构在本规范中统称为机构。

第二章执业要求

第三条 财务与会计人员应熟悉并遵守国家财务、会计、1

税务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所在机构的各项规章制度。

第四条 财务与会计人员应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证券从业资格证书。

第五条 财务与会计人员在执业工作中应当做到勤勉尽责,客观诚信和廉洁自律。

第六条 财务与会计人员应当客观、公允、及时地判断和反映各项经济活动,依据法律法规、自律规则和机构规程做好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工作。

第七条 财务与会计人员应当具备从事证券业财务或会计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不断优化本职工作,快速理解并适应证券业新业务。

会计人员应通过学习和参加培训等途径,不断提高会计理论水平、会计实务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

第八条 财务与会计人员应依法进行财务处理和会计核算,杜绝编造虚假会计信息等违法活动;认真履行职责,抵制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促进所在机构合规经营,防范和化解财务会计风险。

第九条财务与会计人员应严格保守企业商业秘密,不得泄露和违法使用在工作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规定应当披露的情形除外。

第十条财务与会计人员应当树立服务意识,运用掌握的会计信息,不断提高财务信息质量,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决

策提供相关信息。

第十一条 财务与会计人员应当协助所在机构业务部门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和业务流程,改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第十二条财务与会计人员应积极参加所在机构和行业自律组织举办的业务培训,所接受后续职业培训学时不得少于协会最低要求。

第十三条 机构应为财务与会计人员提供相应的履职保障。

第三章执业纪律

第十四条 财务与会计人员禁止从事以下行为:

(一)承担与本职岗位有冲突的工作;

(二)违反内部工作流程和岗位职责管理规定,将本人工作委托他人代为履行;

(三)违规向其他人员提供自己保管的印章、凭证、钥匙等物品或泄漏密码信息;

(四)未经授权动用本单位的资金、财产;

(五)擅自修改或危害本单位的财务系统;

(六)损害、侵占、挪用和滥用本单位及其所管理的资金、财产;

(七)损坏、隐匿或丢弃凭证、账簿、印章等财务资料;

(八)法律法规或自律规则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十五条 财务与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发现存在违法犯罪、违反行业自律规则或违反本单位内部制度行为的,应当加以制止,并依法向本单位的管理层、行业自律组织、监管机构报告,或向国家司法机关举报。

第十六条财务与会计人员应当正确处理财务会计工作与业务发展、客户利益保护与所在单位利益之间的关系,对存在潜在冲突的情形,应主动向所在机构的管理层说明,并提出合理处理利益冲突的建议。

第十七条财务与会计人员应当依据法律法规和自律规则积极配合行政监管部门、司法部门和自律管理组织的工作。

第四章权益保护

第十八条 财务与会计人员有权要求所在机构有关部门和人员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遵守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

财务与会计人员有权拒绝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并向所在机构负责人报告;有权退回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并要求按相关规定更正、补充。

业务指令违反法律法规和自律规则的,财务与会计人员有权拒绝执行、依职权予以纠正,或依法向所在机构、协会或有关监管机构反映。

第十九条 机构不得授意、指使、强令财务与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不得在工作上刁难和打击报复依法履行职责的财务与会计人员。

第二十条 财务与会计人员因依法执业和抵制违法违规业务指令而受到所在机构打击报复或受到其他不公正待遇的,可以向协会反映,协会根据相关规定进行调解。

第二十一条 对于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做出突出成绩的财务与会计人员,所在机构应给予适当奖励。

第五章自律惩戒

第二十二条 财务与会计人员不按照《会计法》等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处理的,所在机构应视情节轻重给予处分;情节严重的,所在机构应向协会报告,协会将记入从业人员诚信信息系统。

第二十三条 财务与会计人员违反本规范的,协会可视具体情节给予其警告、行业内通报批评、公开谴责等纪律处分,并将相关信息记入从业人员诚信信息系统。

财务与会计人员对协会纪律处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协

会申请复议。

第二十四条 财务与会计人员违反法律法规规定,需要给予行政处罚或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所在机构应当及时将其移交行政或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五条 机构违反法律法规或自律规则,侵犯证券业财务与会计人员合法权益的,协会可依据《中国证券业协会会员管理办法》等给予其纪律处分。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本规范由协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下载银行业与证券业兼营下的利益冲突与“防火墙”法律制度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银行业与证券业兼营下的利益冲突与“防火墙”法律制度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防止利益冲突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防止利益冲突的调查与思考 利益冲突是一个现实的廉政问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

    防火墙的技术与发展

    信息技术应用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摘 要 防火墙作为一种网络或系统之间强制实行的访问控制机制,是确保网络安全的重要手段,有基于通用操作系统设计的防火墙,也有基于专用操作系......

    计算机网络与防火墙技术论文

    计算机网络安全与防火墙技术 张帅 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06级 指导教师:蒲静 摘要:本文由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出发,分析了网络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及保护网络安......

    英美法律制度与影视欣赏

    英美法律制度与影视欣赏— 体验不同社会文化姓名:刘将 学号:119024483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级:料119 学校:安徽工业大学【摘要】人是天使与魔鬼的两面体,人是靠不住的。我......

    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险法律制度习题(精选合集)

    ◆本章近年考题:劳动合同法律制度一、单项选择题 1.(2012年)周某于2011年4月11日进入甲公司就职,经周某要求,公司于2012年4月11日才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已知周某每月工资2 000元,......

    第四章 会计与金融法律制度

    第四章 会计与金融法律制度单元自测题 一、单选 1、我国的会计法律制度包括()。 A.会计法律、会计规章 B.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 c.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会计规章 D.会计法律......

    防火墙的技术与应用-选购和应用

    防火墙的技术与应用-选购和应用 个人防火墙市场漫步网络的高速发展已促使信息时代以网络为核心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许多人遨游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时,并没有意识到有人正在......

    网络信息安全与防火墙技术

    网络信息安全与防火墙技术 钟琛 (2012级软件开发(3) 20150609) 摘 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应用得越来越广泛,网络安全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由于网络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