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级国税部门完善利益冲突制度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之浅议
浙江省党员领导干部防止利益冲突暂行办法
(2010年12月25日)
章 总 则
一条 为规范党员领导干部从政行为,防止利益冲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准则》、《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等法律和党内法规规定,制定本办法。
二条 本办法所称利益冲突是指党员领导干部的个人利益与公职身份所代表或维护的公共利益两者之间可能发生的矛盾和冲三条 本办法所称利益,包括财产性利益和非财产性利益。财产性利益时指动产、不动产、有价证券等财物或期权、债权等经济价值的利益;非财产性利益是指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在政策制定、行政审批、人事任免、奖惩、执法裁量等方面谋或无形的利益。
四条 本办法所称党员领导干部包括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中县(处)级以上党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中相当于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
二章 防止利益冲突的行为限制
五条 党员领导干部应正确履行职责,切实维护公共利益,保持公共职务廉洁性。为防止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须对领导干应的行为限制。
六条 党员领导干部不准个人独资或与他人合资、合股经办商业或其他企业,不准以个人或他人名义入股的形式经办企业,以承包、租赁、受聘等方式从事商业和其他经营活动。
反本条规定的,应停止各种形式的经商办企业活动,或者辞去领导职务,并依照《中国共产党党员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华国公务员法》等有关规定处理。所得经济利益应当上缴。
七条 党员领导干部不准违反规定拥有非上市公司(企业)的股份或者证券。
反本条规定的,应在规定期限内将所持股份或证券作出处理,或辞去领导职务;逾期拒不改正的,依照《中国共产党党员纪例》第七十七条规定处理。
八条 党员领导干部不准违反有关规定,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向相关部门及其人员以暗示、授意、打招呼、批条子、令等方式,影响市场经济活动正常开展或者干扰正常监管、执法活动。
反本条规定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九条 党员领导干部不准违反规定买卖股票或者进行其他证券投资。
反本条规定的,依照《中国共产党党员纪律处分条例》第七十七条规定处理。所得经济利益应当上缴。十条 党员领导干部不准以集资、交易、委托理财等形式谋取不正当利益,或利用知悉和掌握的内幕信息谋取利益。
反本条规定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理。所得经济利益应当上缴。
十一条 党员领导干部不准违反规定在经济实体、社会团体、事业单位、行业组织、中介机构等单位中兼职或者兼职取酬,有偿中介活动。
反本条规定的,应辞去一方职务或立即停止有偿中介活动,并依照《中国共产党党员纪律处分条例》第七十七条规定处理。(包括各种经济利益)应当上缴。
十二条 党员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不准在该领导干部管辖的地区和业务范围内个人从事可能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办企业、社会中介服务等活动;不准在异地工商注册登记后,到该领导干部管辖的地区或者业务范围内从事可能与公共利益的经商、办企业活动;不准在该领导干部管辖的地区和业务范围内的外商独资企业或者中外合资企业担任由外方委派、聘任务。
中担任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党员领导干部,其配偶、子女及其配偶执行上述规定的同时,在该领导干部管辖的地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及相关代理、评估、咨询等有偿中介活动;不准从事广告代理、发布等经营活动;不准开办律师事务理诉讼;不准从事营业性歌厅、舞厅、夜总会等娱乐业,洗浴按摩等行业的经营性活动;不准从事其他可能与公共利益发生商办企业活动。
反本条各款规定的,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应停止、退出所从事的经商办企业活动或辞去所担任的职务,或者领导辞去现任职务,并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十三条 配偶、子女移居国(境)外的党员领导干部,其分管或办理的公共事务,涉及其配偶、子女移居国家和地区的,应管理权限向组织(人事)部门报告。存在利益冲突的,应当自行回避,或者由主管部门责成其回避。
十四条 党员领导干部离职或退休后三年内,不得接受原任职务管辖的地区和业务范围内的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中介任,或者个人从事与原任职务管辖业务相关的营利性活动。不得到与本人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上市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担事、独立监事。担任与原业务工作无关的上市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独立董事、独立监事的,须按照有关规定履行相关程序。
反本条规定的,由原所在单位的同级组织(人事)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三章 利益回避与监督实施
十五条 党员领导干部对可能发生利益冲突的事项,应主动回避,并向纪检机关报告。回避既可以是党员领导干部申请调整换岗位或辞去相关职务;也可以是其本人或利益关系人主动停止可能发生利益冲突的行为。
十六条 对党员领导干部应回避而未回避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作出强制回避决定。强制回避可采取停职、调离岗位、责令职等方式。对党员领导干部未主动回避而造成重大影响的,或拒不执行强制回避决定的,给予相应的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
十七条 对第三方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回避的申请或举报,纪检机关应进行调查,及时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如需回避,应明方式。
十八条 党员领导干部应自觉遵守本办法的各项规定,并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抓好职责范围内的防止利益冲突放任、包庇、纵容下属人员违反财政、金融、税务、审计、统计等法律法规、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实施责任追究。
十九条 各级党委(党组)负责本办法的贯彻实施。各级纪检机关协助同级党委(党组)抓好本办法的贯彻落实,按干部管立健全党员领导干部利益冲突回避信息档案,并负责对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四章 附 则
二十条 本办法由中共浙江省纪律检查委员会负责解释。
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小】
为进一步加强对行政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切实规范国税工作人员的廉洁从政行为,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该局积极探索扎实推进防止利益冲突试点工作。
第一,把握导向,形成有力的组织保障机制。一是深化思想认识。通过民主生活会、中心组学习、纪检日活动等各种形式加强对防止利益冲突的宣传,加强广大党员干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有关防止利益冲突知识的学习,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正确认识防止利益冲突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切实增强防止利益冲突的意识。大力宣传市委、市政府有关加强行政权力规范运行的各项政策措施,强化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和自觉意识,提高大家对开展利益冲突回避试点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二是强化组织保障。该局党组将防止利益冲突作为建设廉洁、高效、服务和法治国税的有力抓手,形成了党组总揽、“一把手”负责、分管局领导主抓、纪监部门落实、相关科室配合、全局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实施,确保防止利益冲突工作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三是固化组织实施。召开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理清工作思路,制定工作方案和相关配套措施;明确实施范围、工作任务、时间步骤和要求,落实工作责任,保障工作的有序开展。经市局党组研究,确定湘乡市国税局作为防止利益冲突试点单位,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再在全市系统进行推广。
第二,着眼于科学规范,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体系。一是以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管理为重点完善相关制度。严格执行一把手三个不直接分管制度,即不直接分管干部人事、财务、基建等工作;严格执行一把手任职回避和交流轮岗制度,一把手的配偶子女及其三代以内血亲近姻亲属,不得在其管辖范围内担任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务、审计等部门的领导职务,同一地方部门单位人一把手满5年原则上交流,满10年的必须交流;完善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重大决策一把手充分听取班子成员意见后再表态,对意见分歧大的,暂缓决策;健全议事规则、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述职述廉、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诫勉谈话和函询等制度。二是建立个人财产、重要信息申报制度。对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实行个人财产申报制度,将个人及配偶和共同生活子女的房地产、有价证券、大额现金(存款)、贵重物品、投资收益、债权债务等财产进行申报。参与操作、管理或监督的所有国税工作人员都应将本人可能产生利益冲突的重要信息按照人事管理权限实行报告,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三是建立利益回避制度,规范公共权力运行,消除重人情轻规则、办事靠关系等陋习。国税工作人员对可能发生利益冲突的事项,应主动回避,并向纪检监察部门报告。回避既可以是党员领导干部申请调整分工、调换岗位或辞去相关职务;也可以是其本人或利益关系人主动停止可能发生利益冲突的行为。对第三方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回避的申请或举报,纪检监察部门进行调查,及时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国税工作人员应回避而未回避的,按照人事管理权限作出强制回避决定。强制回避可采取停职、调离岗位、责令辞职或免职等方式。对国税工作人员未主动回避而造成重大影响的,或拒不执行强制回避决定的,给予相应的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四是建立岗位风险防控制度。根据部门职能、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全面排查个人、内设部门、单位的廉政风险点。针对岗位的工作性质和业务特点,编制岗位职权目录、制度目录和业务流程目录,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进一步优化权力运行程序。对重要部门负责人、重点岗位人员实行定期轮岗交流,制定权力行使实施细则,规范自由栽量权。及时收集廉政风险信息,对可能引发腐败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预警和纠正。
第三,着眼于权力制约,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监督机制。该局从规范权力运行和优化流程入手,实行流程再造,让权力运行更加公开透明。结合内控机制建设,进一步定岗、定职、定责,科学合理划分权力,形成层层分解、环环相扣、有效制约的管理链条。对办税服务、税务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行政处罚等事项进行梳理、归集,对每个环节予以细化,制定统一的工作流程图,以流程规范执法和责任。在管理中确定了决策—执行—监督、审批—办理—监管、征收—管理—评估、推荐—考察—任用—监督等环节的工作职责,形成对权力的有效制约;对重大涉税事项推行集中审批、联合办公、流水作业等工作方式,加强业务协调和权力制衡,规避执法风险。加强两权监督力度,在税收执法权方面,重点围绕税额核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其他发票管理、纳税评估、税务稽查、行政处罚、减免缓税、所得税税前列支等等容易发生问题的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执法检查、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有效纠正了税收执法偏差。在行政管理权方面,加强对“三重一大”(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事项的监督,对经费预算和执行、基建项目、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固定资产管理等实行动态监督,有效促进行政管理权的规范运行。同时,结合国税工作实际,选择部分社会关注度较高、纳税人反映突出的问题开展专项效能监察,提高了监督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广泛开展向纳税人述职述廉、网上评廉、税企廉政共建、税收执法廉情回访、明察暗访等活动,有效规范国税人员的执法行为。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办力度,对违纪违法行为,坚决惩处,决不姑息。严肃查处在行政审批、纳税评估、征收管理、税务稽查等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徇私舞弊、失职渎职的案件;严肃查处在干部选拔任用、基建工程、政府采购、资产处置、信息化建设等过程中以权谋私的案件;严肃查处重大涉税案件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的案件;严肃查处国税机关、国税人员与中介机构串通谋利等侵害纳税人利益的案件。定期分析信访和案件的信息,研究违纪违法案件的规律,建立有效的办案制度与预防机制。进一步落实“一案双查”制度和大要案件检查“四个一”制度,加大案件剖析和通报力度,完善制度,堵塞漏洞,切实发挥案件查办的综合效应。
第四,着眼于科技创新,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信息公开机制。充分运行税收征管系统、税收执法管理系统、税收执法监察系统真实具体与实时高效的优势,发挥信息汇总与监测分析功能,实现对税收管理的监督、预警、评估及信息服务。利用网上评廉系统将基层局的对外执法人员的个人情况和工作职责以及述职述廉报告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约束税务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不断创新纳税服务举措,在全省率先推行“一站式”全职能服务模式,科学、合理整合办税服务厅职能,实现“集所属职能于一厅”、“汇涉税事项于一窗”、“融全能服务于一人”,办税效率更为快捷、高效,在全省国税系统推广,受到了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肖捷等领导的高度评价。对办税服务流程进行重新审视,实行“统一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的办税服务新流程,深受纳税人欢迎,有效防止了办税事项中不廉行为发生。利用内部纪检监察信息管理系统对全系统副科级别以上干部个人基本情况、住房情况、配偶子女就业情况进行全面摸底登记,建立廉政电子档案,进一步夯实纪检监察基础工作。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把涉及纳税人切身利益、影响公正执法的关键环节和内容作为公开的重点,通过公开栏、办税厅、媒体、网络、刊物等进行公开,促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完善网络舆情监测和处置机制。建立舆情监测队伍建设,随时监测相关网络媒体,及时监控网络热点和异常情况,拓宽了解社情民意的渠道,第一时间发现和收集有价值、有分量的反腐倡廉舆情信息,做好廉情预警工作。按照科技加制度的要求,岳塘区局创新管理方式,开发 “6S”绩效管理平台,将工作任务的部署、转办、反馈、落实纳入信息化管理,确保每项任务从开始到终结都有流程控制,每个环节都有对应的责任人,干部工作质效通过系统直观地用积分统计显示,并与年终考核、评先评优直接挂钩,实现行政管理的透明化和全程监督,有效堵塞了管理上的漏洞。
县级国税部门完善利益冲突制度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之浅议
龙小力 肖丽云 彭石岩
2011年11月11日
字体:【大】【中】【小】
冲突,就是指政府官员公职上代表的公共利益与其自身具有的私人利益之间的冲突。作为代表国家利益、具体行使职权的县一级国税部门,他们处在税收征管的第一线,直接与纳税人打交道,是征纳关系中最为敏感的环节。征纳地要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利益冲突。因此,进一步完善防止利益冲突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征收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利益县级国税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面前的一大难题。县级国税部门防止利益冲突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之现状
突在税收征管过程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为了防止利益冲突,各级国税部门尤其是县级国税部门制订了一系列制系列措施,也取得了不少成绩。
党风廉政建设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从税行为,加大惩处力度,税收收入稳步增长。按照国家税务总局“从严治队”的要求,在加强本单位干部队伍的党风断约束和规范自身税务干部的从税行为,努力从源头上杜绝税务违法犯罪行为发生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加力度、清除税收战线上的“害群之马”、纯洁了税务干部队伍、确保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的顺利贯彻执行等方好成效。
办税流程,拓宽监督渠道,透明度不断提高。在从税过程中,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在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党的面,做到了以身作则、依法办事,并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他们通过聘请专职纪检监察员、开通网上评廉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政务透明度有了明显提高。
网络控税,力排各种干扰,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通过金税工程、CTAIS软件的上网运用,“两权”监督网络、效能监法监察子系统的建立,从源头上形成了一整套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机制,为防止利益冲突、开展反腐倡廉探索出了具新路子,大大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减少了为税不廉现象的发生。
两权监督,防范执法风险,腐败现象日益减少。以税收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基层征管机构和人事制度综合改革分解上收、制约了税收执法权;通过高科技手段促使税收执法的现代化和规范化,创造了优良法治环境、有效避免了关系税”现象发生、减少了征纳之间利益冲突。
办事效率,坚持纠建并举,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坚持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的原则,切实加强了税风行风建设,电子化纳税人的充分肯定,服务水平、执法能力逐步得到了提升,社会各界及广大纳税人对县级国税部门的满意率有了进们绝大多数在县市两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组织的政风行风评议活动中获得了好评。
各种载体,丰富活动内容,廉政文化深入人心。坚持以人为本,以廉政制度为基础,廉政思想为核心,廉政教育为载展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充分发挥了廉政文化的教育、引导、规范作用,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县级国税部门在防止利益冲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仍存在诸多不足
了防止利益冲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近年来,县级国税部门做到了年年讲,年年抓。制度制定了不少,廉政教育活了不少,廉政考核也是年年进行,成绩也取得了不少。但以税谋私、侵犯纳税人利益等违法违纪案件仍时有发生。国税部门防止利益冲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现状仍不容乐观,党风廉政建设及反腐倡廉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多于落实,监督少于内容。县级国税部门党风廉政建设的主流是好的,但制度落实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一是制度落坚持;二是制度落实还存在一定阻力和压力;三是思想认识不够,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现象,存在“大事化小现象;四是领导率先垂范作用还有待于更进一步加强,在行动上作表率方面与党和人民的要求相比还差一定距离。由合不够、外部宣传发动不够、干部思想认识不够、监察监督力度不够等诸多因素,加之少数领导怕“廉政责任一票否人及单位的政绩,对监察监督思想上存在着反感消极情绪,以及个别监察干部在着只求过得去、怕得罪人等糊涂思实际监督情况少于需要监督内容现象。
多于处罚,实干少于形式。重教育轻处罚是当前县级国税部门纪检监察工作的普遍状况。纪检监察进行监督时有保护,但并不等于一味教育而不从严查处。近几年来,县级国税部门在完善利益冲突制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做了制定了系列规章制度、下发了很多文件,开展了许多宣传教育活动,这应该值得肯定。但笔者认为,形式居多,实干们只把防止利益冲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停留在纸上、悬挂在墙上、要求在嘴上,不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执法监察时,廉政监察部门只是在形式上装门面、摆样子,而不动真格,那单位防止利益冲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搞好。
多于主动,案前预防少于案后查处。被动多主动少、案前预防少于案后查处的事例居多是大多数地区县级基层国税部建设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表现在:一是接受廉政教育不主动,接受教育的自觉性不高,廉政教育往往只是停、读几篇警示文章的老方法上;二是主动预防腐败的意识不强,平时预防注重不够;三是应付检查考核被动,廉政搞,作用却不明显,对考核图应付,走形式,“临时抱佛脚”,只求过得去,造假做假,欺上瞒下,蒙混过关等现象比是接受监督被动多主动少,少数基层单位领导“政绩观”太强,对本单位存在的廉政问题不查处不上报,能捂则捂;甚务是务实,看得见成绩,抓廉政是务虚,抓与不抓影响不大,还有的甚至认为那只是纪检监察部门一家的事,因此高高挂起。
防止利益冲突、加强县级国税部门党风廉政建设之良策
党风廉政建设,是规范执法行为、防止征纳利益冲突、和谐征纳关系、树立优良行风、加强队伍建设的有力保证。县级国税部门党风廉政建设?笔者根据基层国税工作特点谈以下几点建议: 步完善廉政监察制度,让制度措施切实落实到位。惩防体系的完善,首先是制度的完善,其次是制度的落实。制度包制度、惩防体系制度、征收管理制度及行政管理制度等各方面的制度。就是说,县级国税工作的每个角落都要有监督收“两权”运作的各个方面都要有廉政建设“透视镜”。完善惩防体系,加强廉政制度建设并不是纪检监察一个部门的事与否,纪检监察能否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原则,需要各部门及广大国税干部的共同参。另外,制度建设不是一成不变,一劳永逸,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与时俱进,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度很重要,落实制度更重要。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就是要落实“一岗两责”、廉政谈话、述职述廉、重大事项决政制度,严格执行税务人员廉洁自律有关廉政规定,确保党风廉政建设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度过程中发现有不完善的地方应立即向上级反映;一把手、分管领导要深入基层抓落实、让问题解决在基层一线,萌芽状态。
步创新廉政监察手段,让权力运行更加阳光透明。对于县级国税部门来说,税收工作就是“常在河边走”,要做到“不税收工作者政治思想坚定不坚定。如果我们在征管过程中,政治思想不坚定,廉政意识较淡薄,就容易犯错。因此督是保护干部、加强国税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监督工作,一要加强内部监督。比如实行管理是内部自我监督良好举措。二要加强社会监督。邀请社会监督员、行风回访、民意测评、社会评廉等形式促进监督监督的有效途径。三是加强与地方政府、人大、政协、公检法部门的联系沟通,使县级基层国税部门纳入到地方监运用公开透明,真正打造阳光国税,不断加大政务公开力度,进一步拓展公开内容,是进一步完善利益冲突制度、建设又一举措。县级国税部门要充分依靠自身优势,巧妙借助内外网、办税服务窗口、新闻媒体、税收宣传活动等过民主生活会、局务会、支部会等来实现“两权”最大限度公开,让人人都在监督之下、人人都是监督员。
步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让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廉政文化的内涵是:(1)廉洁的政治文化,要力的领导廉洁自律,淡泊名利,恪守宗旨,执政为民;(2)廉洁的社会文化,要求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廉政氛围,廉政文化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使优秀的传统廉政文化和道德风尚在全社会发扬光大;(3)廉洁的职业文化,要求从业人员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克己奉公,遵纪守法;(4)廉洁的组织文化,要求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国有企业事公道正派,公正透明,诚实守信,廉洁高效。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的一项重大任务。县级国税部门要切实制定好廉政教育政学习效果。在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同时,进一步创新廉政教育方法,注重现实开展理论与法制教育。如到监狱接受,到老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到部队接受纪律作风教育,到农村接受艰苦奋斗教育等等。总之,要把党风廉政教育设和谐国税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形成反腐倡廉大宣教格局。
步加大案件查处力度,让办案方法更加科学合理。坚持从严从快查处、决不能心慈手软原则,是达到惩治极少数、教数之重要举措,在查办案件惩治腐败的过程中,对少数 “怕影响政绩”、“能捂则捂”、知情不报或为案件查处工作设领导,要究其领导和连带责任;要通过在互联网站、办税服务场所广设廉政信箱与公开举报电话等,进一步拓宽案要在执法检查、税务稽查、内部审计等工作中加强内部信息反馈,尤其要注重违法乱纪线索的信息反馈;基层领导多走出去,变上访为下访,变举报投诉为听取群众意见,要注意从容易发生以权谋私行为的重点部门和环节入手主索。同时,要严肃办案纪律,严格办案程序,科学组织,依法取证,保证办案工作依法依纪进行。对事实清楚、证不论涉及谁,要一查到底,对有关责任人也要追究到底,决不能“轻描淡写”;对事实不符、没有证据的,一定要还被公道、一个清白。此外,还要充分运用CTAIS系统及税收执法监察子系统等系统软件,进行科学分析,搜索疑点线途径和办案重点,并及时加强与地方纪委、检察、公安机关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大办案指导和督办力度,整合办案案合力。
步加强班子协调能力,让责任分工更加明确细化。要想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进一步主动,进一步协调,一是要建立“廉决制”,建立廉政激励机制。要把廉政勤政作为国税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政绩评定、奖励处罚、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健全促进廉政勤政、符合基层国税特点的收入分配机制,逐步解决不合理的平均分配制度。三是要抓好责任分解、任追究三个环节,“一把手”及班子成员的责任分工要明确到位。四是要加强内部的协调配合,形成一个上下有效联动配合、信息互通有无的立体监督网络系统。
步提高责任风险意识,让腐败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是原则,“注重预防,加强教育”是途径。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要进一步增强反腐倡廉的责任意识,充分认识到党风廉政建设在加强基层建设工作中的实做到税收工作和廉政工作并重。领导是干部的“排头兵”,在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及反腐败工作中,要起表率作用律,用实际行动做到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切实管好自己,管好下级,管好家庭;真正做到请吃不到,送礼不愿,不乱开口子、乱打条子;真正做到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带头学习、带头廉洁、带头遵纪守法。
完善利益冲突制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县级国税部门只有不断探索,常抓不懈,才能努治过硬、廉洁自律、文明执法、服务规范的国税干部队伍。
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预警机制的思考(湘乡市国税局)
日期:2012-1-2 0:44:07 来源:[湖南在线] 防止利益冲突就是防止利用公权牟取私利、私利侵害公利的可能性变为现实。在现实生活中,防止利益冲突,实际上就是防止公权私用。反对腐败的过程就是防止利益冲突的过程。推进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创新,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根本途径。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预警机制,是惩治腐败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的重要举措。防止利益冲突预警机制的主要职能是通过建立预警信息网络,形成有效的党风廉政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掌握苗头性、倾向性、普遍性问题,并通过对预警信息的综合分析和反馈,准确把握党风政风的现状、变化态势以及违法违纪案件发生的特点、规律,为防止利益冲突工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和针对性。
一、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防止利益冲突制度一般包括财产申报、回避、礼品登记、限制兼职、限制经商、离职后从业限制等。这些内容目前我们国税系统从总局、省局到市局的所有制度基本上已经覆盖,笔者试结合基层国税部门在防止利益冲突工作中的实践和探索,从总结经验和查找薄弱环节两方面入手,阐述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一)增强防止利益冲突建设的预见性和主动性,迫切需要建立预警机制。防止利益冲突的制度,因为涉及领导干部的切身利益,在执行中必然出现种种复杂情况,甚至可能遇到某些阻力。领导干部在权力行使过程中存在追求个人利益与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界限模糊甚至冲突的可能性,他们在代表社会公共利益的同时,也会追求一定的个人利益。这种代表双重利益的身份,可能使领导干部在同时追求双重利益的过程中发生角色错位,其行为过程则可能表现为以权谋私。如何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增强防止利益冲突建设的预见性和主动性,我们有必要认真进行思考。近年来,湘乡市国税局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抓手,以行风建设和干部廉洁自律为切入点,全面实施“两权”监督制约机制,切实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全市国税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然而,随着国税各项改革步伐的加快,岗责体系不断细化,工作目标责任制不断强化,如何进一步规范国税干部的执法行为,预防不廉行为的发生,寻求一项行之有效的监督载体,切实落实“两权”监督制约工作,增强反腐败工作预见性,把握反腐败工作规律,提高防范腐败的预警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
(二)解决工作中防止利益冲突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建立预警机制。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一是执法行为不规范,履行征管职责不认真。税款该征不征、高开低征,征“人情税”、“关系税”、“过头税”的情况时有发生;个别干部甚至内外勾结,在检查组到来之前给纳税人通风报讯,造成不征、少征税款和税款损失;在税务登记管理方面,不认真执行新办户的管理制度。在日常管理中不注重对纳税人基础登记信息的动态管理,对固定税源监控不力、疏于管理,存在漏征漏管的现象;在双定户定额管理方面,不认真开展典型调查和行业评定,对个体双定税额不进行认真的分析,在评议和调整定额上就低不就高。二是信息反馈滞后。往往要在腐败行为已经发生,甚至造成重大不良影响之后才能被发现。如个别税务人员与纳税人进行“权钱交易”,接受纳税人送礼后在征税环节上应征不征或少征税款,但这些行为往往是在其受到检举揭发后才发现,现有监管制度不能预知诸如此类行为的发生并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更未起到风险警示和预报的作用。三是缺乏与税收业务系统的有效整合。国税部门税收征管的重点领域、热点部位、关键环节,往往是利益冲突、腐败现象容易滋生蔓延的地方。但是,现有的防止利益冲突机制 “自成体系”,这种脱离业务信息而发出的廉政预警信号有时不够准确,其时效性也差,很难捕捉到瞬息万变的风险踪迹。上述分析表明,要有效防范和遏制违法行为的发生,必须打破传统局限,挖掘预警新功能,建立新型的适应现代运作模式的防止利益冲突预警系统。
二、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预警机制的主要思路
如何及时预测和掌握领导干部权力行为可能产生的各种利益冲突现象,科学确定利益边界。建立健全的防止利益冲突预警机制,就是通过建立完善防止利益冲突的评价指标体系,切实加强对廉政预警信息的分析评估,有针对性地调整工作重点,提出加强教育、制度、监督、惩处等工作的意见和措施等。
(一)预警信息采集。按照加强内控机制建设的要求,将税务“两权”运行过程细分成一个个的风险点。腐败行为归根结底是公职人员对手中权力的出卖,有权力的地方才会出现腐败。在每一个风险点放置信息采集端口,就从总体上保证了预警信息的准确和完整。在各风险点设置预警指标。预警指标体系的设置是建设和完善新型预警信息系统的关键核心之一。结合国税工作实际,将廉政预警指标分成客观预警指标和主观预警指标两类。其中,客观预警指标主要针对“两权”风险点的客观数据所设置,主观预警指标主要针对相关税务人员的主观行为而设置。预警信息的采集主要有外部渠道和内部渠道。外部渠道:通过互联网上的湖南国税“网上评廉”系统反馈的信息;组织特邀监察员明查暗访发现问题反馈的信息;行风评议中提出意见和建议反馈的信息;群众来信来访举报反馈的信息。内部渠道:金税工程反馈的信息;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反馈的信息;税务稽查反馈的信息;通过开展离任审计、内部审计反馈的信息;领导班子考察和巡视检查反馈的信息;上级转办和查办案件中反馈的信息等。
(二)预警信息分析和反馈。首先要调查核实。监察机关定期对预警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初步审查;如果有必要,对部分特殊警情展开深入调查,以判定其真伪。其次是做好数据分析。按照责任人、责任单位、“两权”风险点、所属期间等标准对预警信息进行分类汇总。对于预警信息中出现频率、金额、大小、数量等量化指标的分析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综合应用各种数学、统计方法,建立预警分析模型,以保证输出预警信息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最后是编制分析报告。对数据分析的结果汇总整理,分析研究干部的廉洁从政情况,找出近阶段的主要腐败对象;寻找规律,找出廉洁自律和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方面存在的倾向性问题;有重点地剖析本期预警结果表现出来的的突出问题。最后,以税收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各项管理工作规程为依据,形成分析报告。根据存在问题的风险大小、影响程度、轻重缓急,将预警信息反馈给不同对象:一是反馈给相关责任人。涉及税务干部个人的苗头性的构不成党纪、政纪处分的问题或错误可以通过廉政预警系统发出警报,责令其限期整改。二是反馈给相关责任部门。涉及某一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问题,将处理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布,根据需要,还可召开相应形式的会议加以解决。三是反馈给上级监察部门。对问题严重、影响重大的情况,及时向上级监察部门发出警报,请求指示。
(三)预警结果使用。针对各种预警信息,对所反馈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向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汇报,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及时调整工作重点,不断完善机制和制度,做到关口前移,防范在先,切实做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对采取廉政提醒谈话给予预警的,在评先评优,竞争上岗和提拔任用中要将预警结果作为重要参考依据。
三、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预警机制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防止利益冲突预警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某一方面力量孤军奋战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基层税务部门各项工作任务繁重,往往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一是各级领导班子要加强领导,明确 “一岗两责”,真正承担起各自应尽的责任。看好自家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切实解决监督缺位、防范失效的问题,提高监督质量,增强监督效果。二是纪检监察部门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加强与各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充分运用和整合好监督资源,使党风廉政预警机制渗透到国税各项工作中。
(二)抓好宣传教育,增强干部队伍素质。
健全防止利益冲突预警机制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举措,是依法治税、从严治队的客观要求,也是强化征管、堵塞漏洞的实际需要。要经常组织干部学习《廉政准则》以及“十五不准”等廉政制度,使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权力是一把“双刃剑”,要教育他们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一定要规范用权,切不可滥用权力。国税干部要深刻认识到自己既是执法者又是被监督制约者,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接受监督,减少税收执法方面的随意性,坚决杜绝收人情税、关系税。要经常开展纪检日活动,强化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保持高度的警觉。特别是领导干部自己要率先垂范,敢做敢管,该坚持原则的,坚决不动摇,不随意干扰下级干部的执法工作。自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领导决策力争做到公开透明。要根据干部的思想、工作、作风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谈心谈话活动,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苗头,及时引导和调整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防患于未然。
(三)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多途径收集预警信息。深化征管改革,形成征、管、查相互独立、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格局。征收部门主要受理纳税申报和税款征收等事宜,并向管理部门、稽查部门传递纳税信息;管理部门主要对纳税人进行日常管理和审核检查,掌握税源变化和纳税情况,提供稽查建议;稽查部门主要对传递过来的稽查信息以及上级下达的稽查任务,开展日常稽查、专项稽查、专案稽查。征管、计会、监察等部门要不定期地联合开展执法检查,及时发现征、管、查之间监督制约不到位的问题,从源头上控制和解决各种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防止权钱交易、以税谋私行为的发生,促进征管质量的提高和执法行为的规范,全面收集各项预警信息。切实防止隐蔽性腐败问题的发生。
(四)细化预警指标,排查廉政风险点。一方面深化内控机制建设,明确岗位职责,精简工作流程,对各个权力事项进行清理;另一方面要求每个干部都要自觉排查廉政风险,确保每个风险点有制度的约束和防范措施。重点对税收执法权进行风险管理,主要是深入查找容易产生风险、诱发腐败问题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如对重点税源异常户进行风险管理等。增强廉政风险管理和控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深入开展执法监察,充分运用好预警信息成果。在税收执法权方面,重点对税额核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其他发票管理、减免税审批、出口退税审批、所得税税前列支审批、“双定户”定额核定等重点岗位和环节开展执法监察。在行政管理权方面,继续加强对车辆维修、基本建设、大宗物品采购、信息化设备购置等重点环节的监督,积极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大额资金审批、大项目招标等制度的健全和完善,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纪检监察部门要会同主管部门对干部录用、选拔、基建项目、招标采购等重点环节、重点部位实施全过程监控,防止权力滥用和以权谋私问题的发生。对预警信息所反映出的个人轻微违纪行为,要及时进行廉政预警谈话,给予提醒或批评指正。对预警信息反映的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群众反映较强烈的不正之风,对负有领导责任的同志实施廉政预警谈话,督促其及时整改。对预警信息反映的较严重、线索具体的信息,按干部管理权限由相关部门进行查处。
真正落实对领导干部有效监督的要求,努力把领导干部可能发生的利益冲突消灭在萌芽状态,是我们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预警机制的主要目的。防止利益冲突,要靠领导干部自觉,更要靠严格的管理和监督。在实际工作中,国税部门应使防止利益冲突制度与其他相关制度配套衔接,进一步形成反腐倡廉的合力。通过预警机制增强领导干部防止利益冲突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第二篇:完善基层国税部门绩效考核体系思考
完善基层国税部门绩效考核体系思考
完善基层国税部门绩效考核体系思考
从2014年10月份起,国家税务总局绩效管理信息系统正式运行,该系统是总局绩效管理的延伸,在保留总局功能的基础上,整合省、市、县多级考核模式,实现上下贯穿的绩效管理新模式,将涵盖绩效计划、过程管理、绩效考评、结果运用、汇总分析、系统管理等。新的考核系统作为一种有效的现代管理手段,在评价、激励税务工作人员,增强基层国税部门活力和竞争力,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国税人员考核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新的考核系统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一蹴而就。因此完善和发展合理的、科学的、可行的国税部门综合绩效考评体系将是我们未来工作的重点之一。笔者拟在从国税部门新的绩效考评基本内容入手,重点探讨当前我县国税部门综合绩效考评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一、当前绩效考评存在的问题
尽管基层国税部门采取的各种考评办法在税收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很多问题上认识还不充分,经验积累也不够。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综合绩效考评工作的深入推进,当前基层国税部门绩效考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考评内容过于笼统,内容针对性不强而不易把握。当前国税干部考核的内容按照公务员法规定设置主要有德、能、勤、绩、廉5项,但是考评的内容规定过于笼统,大都较为抽象,缺乏定量指标的设计。从表面上看,每一项考核内容都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极大的包容性,是对国税干部综合素质的全面要求。但这种概括性和包容性的另一面就是过于笼统、空泛,缺乏具体的可以操作的准则。大而化之的考评要求多,粗线条地考评标准多,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评标准少,使得考评者在操作时难以把握“尺度”,无所适从,只能是泛泛考评。
2、考评措施和方法粗放而不易操作,考评有失公正公平。目前县国税绩效考评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一是考核方式单一。考核主要采取述职、测评、查看资料等静态考核方法,致使考核者对干部情况的了解较多地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缺乏应有的深度,考核结果缺乏准确性。二是考评定性有余,定量不足。没有很好地将定性和定量评估结合起来,考评往往是凭经验、凭印象、凭感情,缺乏数据支持和科学分析。三是考评计分标准不科学。目前国税部门工作考评采用“扣分制”,工作中出现错误就扣分,不干不出错不扣分,这样,每个国税工作人员所干的工作不论多少,简单或复杂,只要不出差错就不被扣分,工作能力与工作效果得不到全面评价,考评显然有失公正公平。
3、考评评价流于形式,未达到约束与激励效果。目前,基层国税基本上没有建立正常的评价机制,随意考评的现象普遍存在。还有一些国税部门为了避免在考评过程中出现“冲突”,本着“和”为主的思想,考评中出现了个个都是高分的情况。考评由管理手段蜕变成安抚工具,使得考评评价流于形式,难以真正起到奖优罚劣的作用,考评激励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二、原因分析
当前基层国税部门绩效考评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1、岗位职责不明晰,绩效目标不明确。近年来,各级国税部门尽管在明确岗位职责上下了很大功夫,国家税务总局也制定了统一的《税收执法责任制岗位职责和工作规程范本》,明确了国税部门执法岗位的工作职责,划清了岗位间工作联系与界限。但在实际工作中,定岗明责工作却不容乐观,表现在:一是岗位设置不科学。基层税务部门未能根据基层工作需要来设置岗位。二是定岗明责不合理。虽然设定了岗位,也规定了相应职责,但实际工作中都是“遵照”领导意见安排工作,一些工作能力强、责任心强的同志屡屡“冲锋陷阵”,相反一些工作态度不端正、上进心不强的同志则“心安理得”,在这种情况下岗位职责与个人工作已没有太大关系。由于岗位设置缺乏科学性、规范性,职责不明确,导致绩效目标也就无法明确。
2、尚未健全合理的考评指标体系,绩效衡量不准确。税收管理模式改革后,国税部门除组织收入外,大部分工作主要是服务工作,其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业绩难以进行准确量化。除部分纳税业务有明确的办理时限规定外,税收法律、法规极少对税收工作标准进行量化规定,其考评标准不好掌握。同时,基层国税既有税收业务工作,又有行政管理工作,两者性质不一,考评的标准必然不同。而且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不同职务都有不同的素质要求,然而由于没有一个具体的考评指标体系,这些的绩效衡量就像是用一把没有刻度的尺子,绩效考评肯定不能准确评定。
3、绩效考评配套管理措施未跟进,绩效考评欠力度。绩效考评是评价国税干部工作是否出色的重要工作,其结果需要得到运用。考评结果与奖金分配、福利待遇、晋升调配、培训机会等挂钩才能起到激励作用。离开考评结果的运用,考评制度即成为形式。目前基层国税部门尚未建立以绩效为基础的激励机制和培训机制,绩效考评没有与政治待遇上的荣辱、职务上的升降、经济上的奖惩直接挂钩,导致绩效考评无力。
三、完善基层国税部门绩效考评体系的思路
国税部门的绩效考评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紧密结合国税部门特点和现有管理基础,大胆借鉴企业及其他组织已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做法,灵活运用现代绩效考评理论,建立起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建立规范和健全的岗责体系,确保绩效目标的科学合理性。随着税收改革的不断深化,税收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提高国税部门的绩效考评水平,必须建立科学的岗责体系,优化工作流程。只有有了科学的岗责体系和合理的工作流程,才能针对岗位和工作流程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科学构建国税部门岗责体系,必须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思想,按照新征管模式的总体要求,坚持以法律法规赋予税务机关的职责与权力为依据,以量化细致的工作规程为基点进行规范和健全。
2、制定量化、细化的个人考评指标体系,确保绩效标准的可操作性。绩效考评指标是进行绩效考评的基本要素,是绩效考评取得成功的有力保证,也是建立综合绩效考评体系的中心环节。基层国税部门的工作性质不同于一般的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人员担任的职务与应履行的责任(岗位职责)各有不同,职能各异。因此,在个人绩效考评指标的设置上,应坚持“能量化的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尽量细化”的基本思路,以各部门岗位职责为基础,依据全面性、针对性、操作性、适应性的设计原则,细分、量化考评指标,多方面构建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3、探索科学的考评方法,确保绩效考评的客观公正性。
考评方法是实现考评目的的手段,不确定科学的考评方法就难以达到考核目的。绩效考评要做到客观公正,在考评方法上必须纵横结合,综合衡量,才能保持考评结果的可靠性和可信度。一是实行日常、季度和考评相结合的“一体化”考核模式。将考评方式分散进行,考评结果集中计算,增强了考评的准确度和信服力。二是引入多维考评方法。历年来国税部门组织考评的主体主要是上级主管部门或本级由单位领导及办公室、人事部门组织的考评领导小组。由于种种原因,或上下级接触频繁,掺杂感情色彩,或涉及考评主体的管理职责及连带责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绩效考评的公正性。因此,绩效考评应走出自己考自己的模式,提高系统内部考评主体素质的同时,面向社会和服务对象(纳税人)。引入外部参评机制,扩大绩效考评的主体范围,将考核面拓宽为上级、平级、下级、外部的多角度评价模式,实现对被考核人的立体考核。三是实行人工考评与机器考评相结合。目前,国税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很快,数据已实现省级大集中。国税系统的税收管理工作基本上是依托计算机系统进行运作,工作的事务是也可以记录与衡量的。为切实减少考评中人为的主观随意性,积极探索人机相结合考评方式,探索建立计算机考评系统,考虑在计算机中建立每个岗位和干部的工作日志和工作底稿。每个干部要对每天完成工作数量在计算机中填写工作底稿和工作日志,包括涉税文书及相关资料,然后由监控人员按照质量要求从计算机中汇总考评,自动生成考评结果。这样既避免了考评统计口径不一致的问题和人为的扣分因素,又可以节省考评时间和人力,还可以体现计算机考评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基层国税部门绩效考评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考评必须立足实际,深入研究,渐进推行。一个好的考评系统对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建立公共服务型税务机关、挖掘人力资源,提高工作效能当前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反之则不然。
第三篇:浅议基层国税部门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近年来,基层国税部门对贯彻落实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高度重视,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着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领导干部从政行为进一步规范,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进一步建立,“两权”监督制约机制进一步完善,信访管理和案件查处水平进一步提高,党风廉政建设“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的格局基本形成。但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应当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并着力予以解决。
一、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当前,基层国税部门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是:有的单位源头防范意识不强,教育流于形式,监督力度不够,责任追究不到位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导致少数税干法纪观念淡薄,廉洁自律意识不强,为税不廉、以税谋私行为和违法违纪现象仍时有发生;少数同志大局观念不强、工作本领不高、服务意识较差,个别办税服务窗口“生、冷、横、硬”服务态度和纪律涣散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严重影响了国税部门的形象。剖析上述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说,教育不扎实、制度不完善、监督不得力、管理不到位是这些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
具体来看,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主观上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个别税干由于长期不重视政治理论学习,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理想信念动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有所滋长。其次,监督制约机制还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税收征管一些环节之间相互衔接不够紧密,监管措施还不够有力,制约机制还不够健全,部分单位部门的主要领导“一岗两责”落实不到位,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给以权谋私、以税谋私者带来可乘之机,导致违纪违法问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再次,管理不严,监督不力。淡化责任、疏于管理,制度不落实、监督不到位的问题仍然存在,致使违纪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因此,必须引起我们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切实加大反腐倡廉工作的力度。
国税机关作为国家的经济执法部门,如果对腐败问题不能有效加以防范和惩治,就会严重涣散党员干部队伍的信心和斗志,严重削弱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整个队伍就不可能做到依法行政,也就难以有效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最终必然会给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不断提高广大国税干部拒腐防变、经得起各种诱惑和考验的能力,是加强国税机关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国税事业发展的有力保证。只有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才能贯彻执行好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对国税工作的各项要求,把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宗旨落到实处;才能牢牢抓住新时期税收工作主题,做好推进依法治税、深化税收改革、强化科学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四方面重点工作;才能确保国税收入稳定增长,充分发挥税收调控经济、促进发展的职能作用,服务好地方经济发展大局。
二、纠正党风廉政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
中共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国家税务总局党组下发的《关于建立健全税务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基本框架和总体要求,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纠正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治本“良药”。
第一,要进一步增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广大国税干部反腐倡廉的自觉性。
加强教育,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的重要前提。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进一步加大预防腐败的工作力度,必须继续在加强教育上下功夫,使领导干部自觉拒腐防变,带头廉洁自律。” 要针对基层国税干部的思想状况,把握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特点,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保证教育覆盖面,使教育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切实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把正在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作为一项长期任务,使之经常化、制度化,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宗旨教育,使广大国税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要加强“两个务必”教育和社情民情教育,使广大国税干部继承发扬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优良传统和克己奉公的精神;要加强预防职务犯罪教育,使广大国税干部知法守法,依法行政,廉洁从政;要加强税务职业道德教育,重点抓好先进典型示范教育和典型案例警示教育;要抓住逢年过节、婚丧喜庆、群众有意见、社会有反映以及本系统内发生的违纪违法案件的时机,有的放矢地开展反腐倡廉教育,使广大国税干部树立“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思想,进一步增强法纪观念、廉政意识、执法风险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第二,要加快制度创新和机制完善,切实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腐败现象发生的特点和规律,针对权力运行的薄弱环节和腐败多发易发的部位,推进从源头上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制度改革和创新。要按照总局、省市局的要求,在建立健全明确的责任机制、有效的教育机制、严格的制度保障机制、严密的监督制约机制、严肃的惩治机制、科学的评估预警机制等六个机制上进行深入研究,逐步拿出符合基层国税工作实际的具体办法、措施。要进一步完善征管业务流程、稽查环节制约、责任区管理、税收优惠政策执行管理等制度,提高征管业务规范管理水平;要进一步健全民主决策制度,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党组议事规则,增强决策的民主性和透明度,防止“暗箱操作”和个人说了算;努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保证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保证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为推动国税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要完善财物管理制度,进一步改进经费支出审批办法,由“一支笔”审批改为“多支笔”会签,认真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大宗物品集中采购制度、工程招投标制度,坚决杜绝私设“小金库”和私分财物问题的发生,努力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
第三,要加大监督制约力度,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要把科学配置权力和有效监督结合起来,改进监督方式,加大监督力度,强化过程监督,形成严密的监督网络,要不断完善党组民主生活会制度、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勤廉公示制度、谈话和诫勉制度、任中和离任审计制度等一系列党内民主监督制度,认真执行上级国税部门下发的党组议事规则等7项制度,进一步强化对各单位、部门领导特别是 “一把手”的监督制约;纪检监察部门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履行监督职责,要大胆监督,敢于监督,“一把手”要支持纪检监察部门行使监督权力,主动接受监督;要将勤廉公示的成功做法向重点执法岗位人员延伸,推行政务公开和执法责任制,实行文明办税“八公开”和阳光操作,加强对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的监督;要在构建纠、评、建机制和建立党风廉政监督员等监督制度的基础上,加大信访和舆论监督力度,把权力置于严密的监督之下,不断增强权力行使的公开透明度,创造人民群众能够监督、方便监督、敢于监督的条件,切实增强监督实效。
第四,要坚定不移地惩治腐败,让腐败分子无藏身之地。
预防和惩治是反腐倡廉工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两项重要工作,进行有效预防本身就要求实行严肃惩治,而实行严肃惩治又有利于有效预防。惩治有力,才能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和监督的威慑力。要继续加大查办案件力度,使广大国税干部受到教育;以解决纳税人反映的突出问题为重点,严肃查处为税不廉、违规代理等行为,坚决防止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格责任追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不仅要坚决查处国税干部违纪违法案件,而且要严肃追究疏于管理、失职渎职的领导干部责任,真正从源头上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努力把基层国税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四篇:之刍议审判委员会制度完善
审判委员会制度完善之刍议
王毅
提要: 审委会是我国司法制度中的一项重要的制度,长期以来他为维护公平和正义,确保司法公正发挥了积极地作用。但是,这种制度存在一些不合理的问题,缺乏公开性、监督性,不利于专业化建设等。在实践中亟需加以完善。作者认为:审委会必须实行专业化管理,由专职审判人员组成,最大限度地体现公开原则,维护司法公正。
法院审判委员制度是司法审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是一级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最高审判组织。多年来,审判委员会(以下简称:审委会)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在运行着,审委员的组成人员由院级领导和部分业务庭的负责人员构成,按照“一州管三县”的方式,统辖刑事、民商事、行政、执行等各类案件,在审判工作和执行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与这种经济体制相匹配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发展,审委会制度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形势的要求。在注重诉讼活动的民主、注重对当事人的同等尊重、注重裁判过程的公开和透明的新的司法理念日趋形成的情况下,无论是从增强审判工作的透明度、还是从专业化要求上,审委会制度的不足和缺陷已彰明较著的确需要进一步补缺和完善。藉此简述自己对法院审委会制度完善之建议,与同仁商榷。
一、审委会制度存在的弊端
审委会制度存在的不足也就是存在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委会讨论案件太多,没有充分发挥合议庭职能作用,滋长合议庭将矛盾上交之弊。《人民法院组织法》对审委会职能作了明确规定,主要是讨论决定拟判处死刑、死缓、无期徒刑;重大、疑难、复杂或新类型的案件;合议庭在适用法律上有重大意见分歧的。其它案件均无需报审委会讨论,使审委会有充分的时间总结和研究审判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对审判工作和执行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提高法院法官的整体审判工作和执行工作水平。但是,长期以来,大多数审委会都是以讨论案件为
主,其数量一直居高不下,使审委会根本无暇顾及对法院全局性工作的宏观指导和监督。而合议庭的审判职能作用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合议庭能敲定的案件也不作结论,而是报请审委会讨论决定。如有的合议庭成员在评议案件时,明知案件事实清楚,适用法律规定明确,但碍于各种因素,不能坚持原则,将矛盾转移;有的合议庭对案件大小事项,有意形成两种不同意见,以“慎重”之名,行“推卸责任”之实,且造成了重复劳动;还有的合议庭把关不严,把一些事实不清的案件也报请审委会决定,事倍功半,久拖不决等等。审委会受理案件的压力越来越大,而合议庭则成为一个“过场”和形式。究其原因,一是审委会把关不严,没有相关配套制度进行必要的管理和限制,使审委会全面履行自己的职责造成“困难”。特别这几年法院审判和执行工作受执法环境的影响,审委会把一切工作的重点都放在个案的审理上,这是能够理解的。但是,审委会忽视管理,不能不讲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二是业务部门负责人管理不严,责任心不强,每年把大量的合议庭能够决定的案件,都报审委会讨论决定,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也是造成目前现状的重要原因。所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不仅使业务庭负责人和办案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淡化了,而且使合议庭的审判职能、作用降低了,久而久之,使审判人员在思想上“患”上了“矛盾上交”之弊。
(二)、同一法律关系的案件,几经审委会讨论决定,但是却得不出相同的结果,使审委会面临尴尬境地。对同一法律关系的案件,经原审和终审审判监督程序后,判决结果经常出现不一致,而这些案件又都是经过法院审委会讨论决定的,这种现象是否正常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二审程序对原审判决的维持或改判或发回重审,再审程序维持或改判终审判决,审监程序对原审、终审判决的改判或维持、撤销,这在程序上是没有问题的。但对案件实体问题的审理,在案件事实没有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就是不正常的。许多案件的判决往往是原审判决张三“对”,终审判决又是李四“对”,审判监督程序又改判是张三“对”。改来改去,没有结论,七判八判,莫衷一是。有一个当事人因析产纠纷整整在法院打了十三年的官司,上级法院审监程序作出的最后的一份判决,却维持了基层法院原审判决的内容,令人十分费解。十三年对一个自然人来讲是一个漫长的岁月,其愤怒和辛酸难以言表。这说明各级法院审委会运行中存在把关不严的问题。不仅使广大公民对法院的公信力失去“信心”,也使人民法院应有的公正、高效、严谨的形象受到极大损害,使当事人从怨气逐步走向对立,甚至经常发生谩骂围堵法院机关的事件,给社会稳定造成不利
影响,也使审委会处于“难堪”的境地。在此情况下审委会将做出如何选择,审委会新的决议总是对上次决议的否定,那么被否定的决议,其法律责任应由谁承担,说来道去还是由审委会承担。迟到的公正就是不公正,这种情况的发生就证明了这个问题。同时 也说明了存在于法院内部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故意“炒”作案件。如果说社会上有“官倒”、“商倒”,法院是否也有“法倒”,办“人情案、关系案”。长期以来审委会对此却无能为力而处于尴尬之地。
(三)、审委会成员多为庭长兼任,在审委会讨论决定时,有先入为主之弊。长期以来,各级法院审委会委员均由院长、副院长以及有关业务庭的主要负责人组成。做为有关业务庭主要负责人为审委会委员的,在以审委会委员身份表决本庭案件时,至少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1、合议庭是法院的内设机构,按照分工承担着不同的审判任务。由于其负责人既是审委会委员又是该机构的庭长,在审委会讨论本庭案件时,其身份是庭长还是委员说不清道不明。
2、业务庭庭长为审委会委员,对其本庭报请审委会讨论的案件,必然带有自己的倾向性意见。如果其意见并不正确,与合议庭意见存在分歧。但在审委会讨论时,由于其特定的委员身份对该案件决议的形成和坚持自己的意见自然形成了有效的一张支持票,不利于审委会公正处理案件。有先入为主不利公正审理案件之弊。
(四)、当事人对审委会委员无法行使法律规定的申请回避权,有引发不廉之风之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判人员严格执行回避制度的若干规定》中,规定了审判人员自行回避权和当事人回避请求权,一旦某个委员和当事人行使了回避权,当事委员就应当回避而不能参与案件的表决。但是,审委会对委员的自行回避从来没有或很少有实例。委员对回避制度也是讲的多,落实少。甚至有的委员错误地认为当事人主张回避权,是对自己人格的不尊重,尽管法律规定非常明确也不屑一顾。当事人也很少行使请求委员回避的实例,即使当事人主张回避权,常因证据不足或其他原因被轻易驳回。总之,审委会活动对实施回避制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不仅反映了审委会制度本身给当事人行使回避权所带来的困难,也反映了这个制度容易使委员产生潜在的特权思想,最终导致不正之风的滋长蔓延,有引发腐败问题发生之弊。
(五)、审委会成员“统管”刑、民、行、执等各类案件,有不利于专业化管理之弊。刑、民、行、执等各类案件,是根据不同的法律关系形成的,各类案件都有其各自的专项法律规定和特点,尽管在运用法律方面有一定的关联,但是毕竟是不同类型的案件。而审委会成员的业务知识或能力仅能侧重某一类型的案件,或刑事、或民事、或行政、或执行,不可能面面俱到。然而,不论研究什么类型的案件,都是这些审委会成员,显然不符合客观事实,虽然审委会采取的少服从多数的民主集中制度原则,但实际上采纳的却是个别审委会成员的意见。如刑事案件就以从事刑事的审委会委员的意见为决议意见,其它委员仅仅是表表态而已。这种决议议程既违背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又违背了集体讨论决定案件的原则,很难适应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要求。有不利于专业化建设之弊。
(六)、院领导参加审委会过多,影响了院领导对其主管事务的全面顾及,有顾此失彼之弊。法院现行的审委会组成人员主要由院长、副院长以及个别业务庭的一把手组成。每周工作日为五天,其中三天在参加审委会会议,有时时间更长。而其它重要的管理工作很难顾及,这些工作都是院级领导必须考虑和抓到位的工作,如政务、行政、队伍建设和纪律教育等方面工作,无法有充足的力量和时间认真地抓好。当选为审委会委员的各业务庭一把手也遇到同样的问题,每周有多少时间 来抓同样重要的其它工作。工作任务是个不可变量,已经安排的工作任务都必须完成。而人的能量也是不可变的,在同一时间不可能同时处理两件事情。这种“疲劳作战”,难免不在工作中出现顾此失彼之弊。
(七)、审委会制度本身之弊。
1、审委会制度违背了公开审理的原则。对案件公开进行审理是审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司法制度。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执行公开审判制度的若干规定》做了明确规定,除第二条规定的六种情形不予公开审理外,人民法院进行审判活动,必须坚持依法公开审判制度,做到公开开庭,公开举证、质证,公开宣判。但是,审委会在讨论案件时,并非是对当事人和合议庭其他成员公开的情况下进行的,仅要求案件承办人和负责承办该案的相关负责人列席参加,由案件承办人向审委会汇报和解释合议庭意见,相关负责人或庭长对案件情况进行补充汇报。而合议庭其他成员与此无关,审委会怎么决定就怎么判决。同时,委员们在讨论中,案件承办人和列席的相关负责人,对审委会委员发表的意见正确与否不能发表不同的申辩意见。当事人侧更是无奈,既不能面对审委会讨论过程,也不能了解审委会 的讨论情况,更不能行使开庭时的抗辩权。这种“暗箱操作”的方式难免不影响案件的公正处理。其次,“暗箱操作”救济程序艰难,一旦发生不公正判决,当事人只能通过上诉审程序或申诉程序以及审判监督程序寻求公正判决,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这几年当事人上访数量不断增加,与此项制度不能不说有一定的关系。增加了当事人的讼累,增加了法院的业务负担,影响了法院的公信力。
2、审委会制度造成的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不合理现象,不符合逻辑规律和审判工作的实践。审判过程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一个案件的审理过程,对事实的认定,法律的适用,是一个复杂的劳动过程,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承办法官审理了几十天的案件,然而在审委会做决定时仅凭一个审理报告就能定案,难免不出差错或不够全面,有些案件反复审理、反复判决正是源出于此。它违背了审判工作直接判决的法律规定和客观要求。
3、审委会制度有行政化倾向。审委会讨论案件时各委员先发表意见,最后以主持人的总结结论定案,似乎各委员发表的意见仅为主持人形成最终结论的参考意见,而实际是按首长负责制由主持人说了算的讨论决定形式,这种讨论方式给人以强烈的行政感觉。
二、对现行审委会职责应当进行改革。对现行审委会制度立即予以否定,至少目前条件还不够成熟,但是进行必要的改进和完善却十分必要。根据审委会工作的实践,本人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和改进:(一)、审委会实行院审委会和审委会专业审核组相结合的办法,院审委会讨论案件为特别,审委会专业审核组讨论案件为一般,分流案件,体现专业化。法院拟对现行审委会制度进行改革,各级法院将其审委会分为院审委会和审委会专业审核组两个层面。对于通过某项涉及全省法院适用法律方面和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的决定,拟判处死刑以及、复杂、重大或新类型案件可召开院审委会讨论为特别,由院长主持进行,不分案件类型,只要符合重大、疑难案件条件的,均可以报请审委会讨论。审委会专业审核组实行刑事、民商事、行政、执行、赔偿专业审核制为一般,由主管院长主持进行。审委会专业审核组实行以案件类型为主的专题专案会议,可分为刑事组、民事组、行执组。平时审委会活动一般均以各专业审核组活动为主,每组成员以奇数5至7人编制(包括主持人)。各组编目和排序以各组案件类型编目号,如审
委会刑字第×号、审委会民字第×号、审委会执字第×号、审委会行字第×号。增强专业化管理,提高案件质量和效率。
(二)、设专职审委会委员,取消各业务庭庭长兼职审委会委员的旧的做法,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审委会是一级法院内部依据法律规定,按照级别管辖审理案件的最高审判组织,并没有对其委员在行政职务上有要求。因此,专职搞好本职工作是做好审判工作的客观要求。因此,院审委会、院审委专业审核组的成员不应当由有关业务庭庭长兼任,而应由从事审判工作时间长资历经验丰富,法律理论功底深厚的审判人员专职组成。由于审委会委员都是来自各审判庭,因此在审委会讨论本庭案件时,一般不能参加审委会活动。如果需要列席参加,不能以委员身份行使表决权。充分发挥审委会对合议庭的有效监督,切实实现两者之间的监督关系。以加强审判工作专业化建设,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三)、建立审委会成员回避制度。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判人员严格执行回避制度的若干规定》对审判人员应当回避的情形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但是还不够全面,在目前有关业务庭负责人“双重身份”不能改变的情况下,建立相关具有针对性的回避制度。该庭负责人为审委会委员的,在审委会讨论本庭审理的案件时应当自行回避,不能行使表决权,确保审委会讨论决定案件的公正性。如果实行审委会成员由审判人员组成的新制度也应建立这种机制,意在加强监督。没有监督的权力是危险的权力,乱行使监督权则是更危险的权力。回避制度本身就是监督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审判权监督,二是对监督权的监督。因此,只有坚持审委会的回避制度,才能保证案件审理的公正性。否则,他不仅使国家法律的公信力和人民法院公信力大打折扣,也容易引发“官司已进门,两边都找人”的负面影响,执法部门的公信力就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和支持,就会造成“不信法律信后门,不信法律信关系”的不良后果。(四)、审委会应当加强对审判工作总结和指导,充分发挥合议庭审判职能。审委会应当把总结审判工作经验和指导审判工作及讨论重大疑难案件作为第一要务,如制度建设、审判经验总结、案例选编等方面,从宏观上加大对审判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减少对个案的管理。充分发挥合议庭的审判职能,加大对合议庭的监督力度。
(五)、建立审委会报案审查和提审制度。合议庭审委会应当由专门的审判人员组成,级法院决定案件处理结果的最高权力决策组织。审委会与合议庭并非是行政隶属关系,而是法律规定的不同层次的相互独
立的审判监督关系。如果合议庭意见统一或者院长未提交监督决定,合议庭不能上报审委会讨论决定。审委会主要实行提审制度,对合议庭上报的案件应当进行审查。为了防止错案的发生,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七条的规定办理。对当事人反应强烈的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一级法院发现下一级法院已经生效法律文书确有错误,有权提审或指令下级法院再审;本级法院院长发现本院做出生效法律文书确有错误的,认为需要再审的,应当提交审委会讨论决定。通过提审制度有效地监督合议庭的审判活动和执行活动,提高审判工作和执行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六)、汇报案件取消只由案件承办人单独汇报的做法由合议庭全体成员参加。审委会讨论案件在目前还无法对当事人公开的情况下,应当先予合议庭公开。一来体现公开原则,二来有利于审委会对合议庭分歧意见能够直接完整的了解。案件汇报材料应注明合议庭成员姓名和案件承办人姓名,合议庭成员直接听取审委会对本合议庭案件讨论的情况,有利于正确理解和贯彻审委会决议精神,公正处理案件。(七)、审委会应加强合议庭职能作用,提高其工作质量和效率。审委会应重视合议庭的工作,从督促和监督两个方面进行管理,达到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的目的。合议庭是最基本的审判组织,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集体讨论原则履行其审判职能,它既具有独立性又受审委员的监督,其审判职能作用不容忽视。
1、合议庭成员固定化,这是案件得到公正审判和执行的组织保证。最高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合议庭工作的若干规定》第三条做了明确规定,合议庭成员的变更应当报请院长或庭长决定,并及时告知当事人。合议庭成员固定化有利于成员了解和掌握案件事实,有利于把握案件进展情况,有利于发表自己对案件认识和处理意见。合议庭以案件定成员,在案件未审结和执结前成员不得变更,院长或庭长也绝不能随意更换和调整(因回避而需要调整的除外),相互公开、相互监督过程中。
2、议庭评议意见记录必须记载完整,包括案件承办人陈述案件情况基本清楚,评议人意见完整,决议主文明确。
3、合议庭评议意见有分歧须报审委会决议的,其提交委会的案件报告定稿合议庭成员都必须过目并签字署名,案件承办人个人单方所写的报告未经其他成员同意,不能作为提交委会的案件报告,所产生的任何责任亦由案件承办人承担。审委会在受理时亦应予以审查,不符合条件的不予受理。
总之,如何完善审委会制度已是完善司法制度的重要内容。审委会如何实施公开化和专业化以及健全相关制度,规范审委会活动议程和行为,消除行政管理倾向,使之在一级法院充分发挥其审判职能,提高审判工作和执行工作质量和效率十分必要。
第五篇:完善我国反诉制度之设想
反诉作为一种诉讼制度,内含着极为丰富的法律价值,它不仅使原、被告当事人能够平等地享有国家法律保护的权利,且通过反诉与本诉的合并审理,减少了分别诉讼的成本,简化了诉讼程序,提高了办案效率,达到了诉讼经济的效果。但由于关于反诉的立法太过原则及司法实践不够重视等原因,我国反诉制度未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应将其完善为一
个体系完整、内容充实、功能齐备、操作可行的诉讼制度。本文就提起反诉的程序性条件、实质性条件及反诉的审理等方面进行了必要的探讨。反诉,是指在已经开始的民事诉讼中,被告以本诉原告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出的一种与本诉有关联的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独立的反请求(1)。反诉的本质属性是本诉的被告以本诉原告为被告提出的独立之诉。我国《民事诉讼法》虽然原则性地规定了反诉制度,但理论界对此意见分歧较大,司法实践中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操作标准,因而现有的反诉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并未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立法方面的不足。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涉及到反诉内容的仅有三处:一是第52条规定被告有权提起反诉;二是第126条规定法院对被告提起的反诉可以合并审理;三是第129条关于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被告反诉的,可以缺席判决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涉及反诉内容的只有两条:第156条规定在案件受理后,法庭辩论结束前,被告提出反诉,可以合并审理的应合并审理;第184条规定在第二审程序中,原审被告提出反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就反诉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告知当事人另行起诉。规定如此简略,就连提起反诉的标准都未明确,致使司法实践中反诉是否受理基本上取决于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由于本诉与反诉的合并会使案件审理的难度加大,在法律对反诉制度规定不够具体的情况下,法官避难就易将反诉与本诉分离的情况也就屡见不鲜了。而从法院的审判权角度看,法院对反诉是否受理不应取决于法官个人的意志,被告提起反诉的,只要符合法定条件,在不违背诉讼经济、诉讼效率的前提下,就应合并审理,即使拒绝也要赋予当事人以相应的救济程序。正是由于立法简单化,才使得司法实践中对被告的反诉权益保护远远不够,这也是反诉制度在实体法律关系日趋复杂、讼事日增的今天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的主要原因。第二,将反诉与反驳混淆不清。司法实践中,反诉与反驳很难区别、容易混淆。反驳,是被告对原告起诉请求所依据的事实、理由、证据的辩驳,以期达成部分或全部抵销、排斥、吞并原告诉讼请求的目的。反诉,是被告根据其与原告存在的法律关系的事实和理由,请求法院支持自己的诉讼请求,即判决原告对自己承担义务,当然也有可能起到部分或全部抵销、吞并、或者排斥原告本诉或者使本诉失去意义的作用。因此,反驳只是被告辩驳原告的一种诉讼手段,不是一个独立的诉,不具有诉的性质,它只是以否定原告提出的部分或全部诉讼请求为目的;而反诉则是被告针对原告的本诉提起的,是一种独立的诉,具有诉的性质,它要求法院判决自己胜诉为目的。在审判实践中,往往反诉请求与反驳意见同时并存,当事人自己搞不明白,甚至某些法官也将反驳与反诉混淆不清,对是反驳的当作反诉受理,而对反诉又当作反驳未予受理,这种情况的存在也影响了反诉制度功能的发挥。第三,法官对反诉制度的作用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民事诉讼中,起诉权与反诉权之间的关系在一些法官的观念中往往不是对等的,重起诉轻反诉的观念在我国司法领域还根深蒂固。不少法官忽视反诉制度特有的功能,以分别审理取代合并审理,认为两者无实质差别,其为本诉被告提供司法保护的效果是一致的。其实,对应当合并审理的反诉置之不理,可能导致法院就同一事实和法律关系作出两个互相矛盾的判决,同时这种错误地适用反诉制度的做法,会给民事诉讼的实践带来危害,挫伤当事人对程序正义的信仰(2)。所以说,司法实践中对反诉制度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也遏制了反诉制度功能的发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民事主体之间民事法律关系交叉重叠的现象日益普遍,彼此有关联的诉讼也逐渐增多,现有的反诉理论和立法规则已不能适应司法实践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反诉制度应当被及早提到议事日程。笔者拟从提起反诉的程序性条件、实质性条件及以及反诉的审理等方面谈谈自己的设想。
一、提起反诉的程序性条件
(一)形式条件
1、反诉是一个独立的诉讼请求,不因本诉的存在与否而受影响。因此,提出反诉应当具备起诉的条件,即符合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08条“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1)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2)有明确的被告;(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4)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
2、反诉没有超过诉讼时效。不能认为本诉在诉讼时效之内,反诉也自然在诉讼时效之内。本诉超过诉讼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