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穴位功效总结(合集)

时间:2019-05-13 17:28: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常用穴位功效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常用穴位功效总结》。

第一篇:常用穴位功效总结

常用穴位功效总结

尺泽喘咳痛肋胸,列缺头痛咽肿宁,合谷面口鼻齿患,曲池肩臂痛必松,肩禺臂痛无力举,迎香鼻塞即时通,地仓口歪不能语,颊车齿痛与中风,下关耳鸣上牙痛,天枢泻痛气上冲,三里主治肚腹病,内庭胀满牙病停,脾胃生育三阴交,水肿腹坚找阴陵,神门失眠心惊悸,后溪肩背并耳聋,听宫亦治耳中病,攒竹一刺目即明,脏腑俞穴皆在背,都治该脏与腑病,腰背委中求最灵,昆仑头痛目眩终,太溪一补滋肾水,曲泽烦热呕吐宁,内关胃痛心胸满,外关头痛热病清,翳风耳鸣颊肿好,瞳子寥治眼病灵,风池感冒头痛用,听会治病同听宫,环跳能治腰腿痛,风市冷庳瘫痪动,阳陵肋痛鹤膝肿,绝骨手足不遂行,侠溪胆火头目晕,太冲肝阳上亢平,命门火衰用艾灸,大椎泻热功最洪,哑门专治不语症,百会脱肛尸厥醒,人中神志不清醒,关元益气壮阳功,神厥回阳能固脱,中脘胃病吞酸停,咳逆暴喘寻天突,颤中理气又宽胸,诸穴又治本脏腑,泻热急救十二井,经穴皆治本经病,局部临近远端同。

第二篇:针灸穴位总结

十二正经

手太阴肺经

中府→少商

主治概要:咳、喘、咯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和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腧穴(共11穴,左右22穴)

尺泽 孔最 列缺 太渊 鱼际 少商 1.尺泽

合穴

[定位]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主治] 肺系热病;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操作] 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2.孔最

郄穴

[定位] 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 肺系病;肘臂挛痛。

[操作] 直刺0.5~1.2寸。3.列缺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简易取穴法: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食指尖端所压处是穴。[主治] 肺系病;半身不遂,口眼涡科,头痛,项强痛,牙痛等头部病。[操作] 向上斜刺0.5~0.8寸。9.太渊

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定位] 在腕掌侧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搏动处。[主治] 肺系病;无脉症;腕臂痛。

[操作] 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10.鱼际

荥穴

[定位] 在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主治] 肺系热病;小儿疳疾。[操作] 直刺0.5~0.8寸。

11.少商

井穴

[定位] 在拇指桡侧端,指甲角旁约0.1寸处。

[主治] 肺系热病;癫狂。

[操作] 直刺0.1寸,或点刺出血。手阳明大肠经

商阳→迎香

主治概要:头面五官、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腧穴(共20穴,左右40穴)

合谷 曲池 肩髃 迎香

4.合谷

原穴

[定位] 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中点桡侧。简易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 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等五官病;发热恶寒等外感病,热病无汗或多汗;经闭、滞产。(五官外感多汗经产

[操作] 直刺0.5~1.0寸。11.曲池

合穴

[定位] 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桡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处。

[操作] 直刺0.5~1.0寸。

15.肩髃

[主治] 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瘾疹,瘰疬。

[操作] 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定位] 在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凹陷中。简易取穴法:臂外展或向前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前方的凹陷即是本穴。20.迎香

[定位] 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 [主治] 鼻塞,鼻衄,口喎等局部病;胆道蛔虫症。[操作] 直刺或向上斜刺0.3~0.5寸。足阳明胃经

承泣→厉兑

主治概要: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病证。

腧穴(共45穴,左右90穴)承泣 地仓 颊车 下关 头维 梁门 天枢 梁丘 犊鼻 足三里 条口 丰隆 内庭 厉兑

1.承泣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主治] 眼睑瞤动,迎风流泪,夜盲等目疾;口眼喎斜,面肌痉挛。

[操] 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下缘直刺0.5~1.5寸。注意缓慢进针,得气即止,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眶内出血。出针时稍按压。

4.地仓

[定位] 口角向外旁开约0.4寸,上直对瞳孔。[主治] 口眼喎斜,流涎,三叉神经痛。[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向颊车穴方向透刺。6.颊车

[操作] 直刺0.3~0.5寸,或平刺0.5~1.0寸。可向地仓穴方向透刺。

[定位] 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按之凹陷处。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主治] 口眼喎斜,齿痛,颊肿,牙关紧闭等局部病。7.下关

[操作] 直刺0.5~1.0寸。留针时不可作张口动作,以免折针。

[定位] 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闭口张,张口闭。[主治] 牙关紧闭,三叉神经痛,齿痛,口眼喎斜等;耳鸣,耳聋。8.头维 [定位] 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处。主治] 头痛,目眩,目痛。[操作]平刺0.5~1.0寸。21.梁门

[定位] 脐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主治] 纳少,呕吐,腹痛等胃病。

[操作] 直刺0.8~1.2寸。过饱者禁针,肝肿大者慎。

25.天枢

大肠募穴

[定位] 脐中旁开2寸处。

[主治] 腹痛,腹胀,痢疾,便秘,腹泻等胃肠病;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病。[操作] 直刺1.0~1.5寸;孕妇不可炙。34.梁丘

郄穴

[操作] 直刺1.0~1.2寸。

[定位] 屈膝,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主治] 急性胃病;膝肿痛,下肢不遂等下肢病;乳痈,乳痛等乳疾。

35.犊鼻

[定位] 屈膝,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又名外膝眼。[主治] 膝关节肿痛、屈伸不利、下肢麻痹等病。[操作] 向后内斜刺0.5~1.0寸。

36.足三里

合穴,胃下合穴

[定位] 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外1横指处。

[主治] 胃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胃肠病;下肢痿痹证;癫狂等神志病;乳痈、肠痈等外科病;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胃肠外科足三里虚劳神志)

[操作] 直刺1.0~2.0寸。强壮保健常用温炙法。38.条口

[定位] 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处。[主治] 下肢痿痹;肩臂痛;脘腹疼痛。[操作] 直刺1.0~1.5寸。

40.丰隆

络穴

[操作] 直刺1.0~1.5寸。

[定位] 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距胫骨前缘外2横指。[主治] 头痛,眩晕;癫狂;痰饮病症;下肢痿痹;腹胀,便秘。(丰富痰)

44.内庭

荥穴

[定位] 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赤白肉际处。

[操作] 直刺或斜刺0.5~0.8寸。

[主治] 齿痛,咽喉肿痛,鼻衄等五官热病;热病;吐酸,便秘,痢疾,泄泻,等胃肠病;足背肿痛。(五官胃肠热内停)45.厉兑

井穴

[操作] 浅刺0.1寸

[定位] 第2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主治] 齿痛,鼻衄,咽喉肿痛等五官热病;热病;多梦,癫狂等神志病。足太阴脾经

隐白→大包

主治概要: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

腧穴(共21穴,左右42穴)1.隐白

井穴

[定位] 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趾甲角旁0.1寸处。

[操作] 浅刺0.1寸。

[主治] 便血,尿血等慢性出血证;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癫狂,多梦;惊风;腹满,暴泻。3.太白

输穴;原穴

[操作] 直刺0.5~0.8寸。

[定位] 足第1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 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等胃病;体重节痛。4.公孙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

[定位] 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操作] 直刺0.6~1.2寸。

[主治] 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等胃病;心烦失眠,发狂等神志病;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6.三阴交

肝脾肾三经交会穴

[定位] 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操作] 直刺1.0~1.5寸。孕妇禁针。

[主治] 肠鸣,腹胀,泄泻等胃病;月经不调,阴挺,滞产,不孕;阳痿,遗精,遗尿;心悸,失眠,高血压;下肢痿痹。8.地机

郄穴

[定位] 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操作] 直刺1.0~1.5寸。

[主治] 腹痛,泄泻等胃病;崩漏,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病;小便不利,水肿等脾不运化水湿病。

9.阴陵泉

合穴

[定位] 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中。[主治] 腹胀,水肿,小便不利,泄泻,黄疸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膝痛。[操作] 直刺1.0~2.0寸。

10.血海

[定位] 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处。简易取穴法: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第2至5指向上伸直,拇指呈45°斜置按下,当拇指尖下即是本穴。对侧取法仿此。

[主治] 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妇科病;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

[操作] 直刺1.0~1.5寸。

21.大包

脾之大络

[定位] 在胸胁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主治] 气喘;胁肋痛;全身疼痛;岔气;四肢无力。[操作] 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寸。手少阴心经

极泉→少冲

主治概要:心、胸、神志病和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腧穴(共9穴,左右18穴)3.少海

合穴

[操作] 直刺0.5~1.0寸。

[定位] 屈肘,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 心痛,癔病;肘臂挛痛,臂麻手颤;头项痛,腋胁痛;瘰疬。5.通里

络穴

[定位] 当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处。

[主治] 心悸,怔忡等心病;暴喑,舌强不语;腕臂痛。[操作] 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血管和神经。留针时,不可作屈腕动作。

7.神门

输穴;原穴 [定位] 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桡侧陷中。

[主治] 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失眠,健忘,癫狂痫等心病神志病;胸胁痛;高血压。

[操作] 直刺0.3~0.5寸。

8.少府

荥穴

[定位] 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小指尖所点之处。

[主治] 心悸,胸痛等心胸病;痈疡;阴痒痛;小指拘痛。

[操作] 直刺0.3~0.5寸。

9.少冲

井穴

[定位] 小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处。

[主治] 心悸,心痛,癫狂,昏迷等心病神志病;热病;胸胁痛。

[操作]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手太阳小肠经

少泽→听宫

主治概要: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

腧穴(共19穴,左右38穴)

1.少泽

井穴

[定位] 在小指尺侧指甲角旁0.1寸处。

[主治] 头痛,目翳,咽喉肿痛等五官病;乳痈,乳少;热病,昏迷等急热病。

[操作]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孕妇慎。

3.后溪

输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

[定位] 微握拳,在第5掌指关节后尺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主治] 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疟疾;癫狂痫;耳聋,目赤。

[操作] 直刺0.5~1.0寸。

6.养老

郄穴

[定位] 微握拳,在第5掌指关节后尺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主治] 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疟疾;癫狂痫;耳聋,目赤。

[操作] 直刺0.5~1.0寸。8.小海

合穴

[定位] 屈肘,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主治] 肘臂疼痛;癫痫。[操作] 直刺0.3~0.5寸。

11.天宗

[定位] 在肩胛骨冈下窝的中央,约当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上1/3折点。[主治] 肩胛疼痛,肩背部损伤;气喘。[操作] 直刺或斜刺0.5~1.0寸。

18.颧髎

[定位] 在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中。

[主治] 口眼呙斜,眼睑閏动,齿痛,三叉神经痛等。[操作] 直刺0.3~0.5寸,斜刺或平刺0.5~1.0寸。

19.听宫

[定位] 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主治] 耳鸣,耳聋,聤耳;齿痛。

[操作] 张口,直刺1.0~1.5寸。留针时保持一定张口姿势。足太阳膀胱经

睛明→至阴

主治概要: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部病证及神志病,位于背部两条侧线的背俞穴及其他腧穴主治相关的脏腑、组织和器官的病证。腧穴(共67穴,左右134穴)

1.睛明

[定位] 目内眦角稍内上0.1寸凹陷处。

[主治] 目赤肿痛,流泪,近视,夜盲,色盲等目疾;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心动过速。

[操作] 嘱患者闭目,医生左手轻推眼球向外固定,右手缓慢进针,紧靠眶缘直刺0.5~1.0寸(轻捻缓进得气即止),不提插。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禁灸。

2.攒竹

[定位] 在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主治] 头痛,眉棱骨痛;目赤肿痛,目视不明,流泪,眼睑闰动,口眼呙斜,眼睑下垂等目疾;呃逆。[操作] 向眉中或向眼眶内缘平刺或斜刺0.5~0.8寸。禁灸。10.天柱

[定位] 在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哑门穴)旁开1.3寸,当斜方肌外缘凹陷处。[主治] 后头痛,项强,肩背痛等痹症;鼻塞;癫狂病;热病。[操作] 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以防伤及延髓。12.风门

[定位] 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 感冒,咳嗽,发热头痛等外感病;项强,胸背痛。[操作] 斜刺0.5~0.8寸。

13.肺俞

肺背俞穴

[定位] 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 咳嗽,气喘,咯血等肺病;骨蒸潮热,盗汗等阴虚证。[操作] 斜刺0.5~0.8寸。

15.心俞

心背俞穴

[定位] 在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 心痛,心悸,失眠,健忘,癫痫等神志病;咳嗽,吐血;盗汗,遗精。[操作] 斜刺0.5~0.8寸。17.膈俞

八会穴之血会

[定位] 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 呕吐,呃逆,气喘,吐血等上逆证;贫血;瘾疹,皮肤瘙痒;潮热,盗汗。[操作] 斜刺0.5~0.8寸。

18.肝俞

肝背俞穴

[定位] 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 黄疸,胁痛等肝胆病;目赤,目视不明,夜盲等目疾;癫狂痫证;背痛。[操作] 斜刺0.5~0.8寸。

19.胆俞

胆背俞穴

[定位] 在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 口苦,胁痛,黄疸等肝胆病;肺痨,潮热。[操作] 斜刺0.5~0.8寸。20.脾俞

脾背俞穴

[定位] 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 腹胀,纳呆,呕吐,腹泻,痢疾,便血,水肿等胃肠病;背痛。[操作] 斜刺0.5~0.8寸。

21.胃俞

胃背俞穴

[定位] 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 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胃病。[操作] 斜刺0.5~0.8寸。

23.肾俞

肾背俞穴

[定位] 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 阳痿,遗精,早泄,遗尿等生殖泌尿病;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妇科病;头昏,耳鸣,耳聋,腰背酸痛等肾虚证。[操作] 直刺0.5~1.0寸。

25.大肠俞

大肠背俞穴

[定位] 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 腹胀,腹痛,便秘等胃肠病;腰腿痛。[操作] 直刺0.8~1.2寸。28.膀胱俞

膀胱背俞穴

[定位] 在第2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平第2骶后孔处。

[主治] 遗尿,小便不利等膀胱气化功能失调证;泄泻,便秘;腰骶痛。[操作] 直刺或斜刺0.8~1.2寸。

32.次髎

[定位] 第2骶后孔中,在髂后上棘下与后正中线连线中点处。

[主治] 遗精;小便不利;疝气;痛经,月经不调,带下等妇科病;腰骶痛,下肢痿痹。[操作] 直刺1.0~1.5寸。

40.委中

合穴;膀胱下合穴

[定位] 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

[主治] 腰痛,下肢痿痹;腹痛,急性吐泻;遗尿,小便不利;丹毒。[操作] 直刺1.0~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

52.志室

[定位] 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

[主治] 遗精,阳痿等肾虚病;小便不利,水肿;腰脊强痛。[操作] 直刺0.5~1.0寸。

54.秩边

[定位]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处。

[主治] 腰骶痛,下肢痿痹;便秘,痔疾;小便不利;阴痛。[操作] 直刺1.5~2.0寸。57.承山

[定位] 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主治] 腰腿拘急、疼痛;痔疾,便秘。[操作] 直刺1.0~2.0寸。

58.飞扬

络穴

[定位] 在小腿后面,当外踝后昆仑直上7寸,承山外下方1寸处。[主治] 头痛,目眩;腰腿痛;痔瘘。[操作] 直刺1.0~1.5寸。

60.昆仑

经穴

[定位] 在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主治] 后头痛,项强,腰骶痛,足踝痛;癫痫;滞产。[操作] 直刺0.5~0.8寸。孕妇禁用。经期慎用。

62.申脉

八脉交会穴,通阳蹻脉 [定位] 外踝直下缘凹陷中。

[主治] 痫证癫狂,失眠;头痛,眩晕;腰腿酸痛。[操作] 直刺0.3~0.5寸。

67.至阴

井穴

[定位] 在足小趾外侧端,趾甲角旁0.1寸处。[主治] 头痛,目痛;鼻塞,鼻衄;胎位不正,滞产。[操作] 浅刺0.1寸;胎位不正用灸法。足少阴肾经

涌泉→俞府

主治概要:妇科、前阴病和肾、肺、咽喉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腧穴(共27穴,左右54穴)1.涌泉

井穴 [定位] 在足底(去趾)前1/3处,足趾跖屈时呈凹陷中央。

[主治] 头痛,头昏,失眠;咽喉肿痛,失音,咯血;便秘,小便不利;小儿惊风,癫狂,昏厥;奔豚气;足心热。[操作] 直刺0.5~0.8寸。3.太溪

输穴;原穴

[定位] 在足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 头痛、目眩、失眠、健忘等肾虚证;咽喉肿痛、齿痛、耳鸣、耳聋等五官病;咳嗽、气喘、咯血、胸痛等肺病;消渴、小便频、便秘;月经不调;腰脊痛、下肢厥冷。[操作] 直刺0.5~0.8寸。6.照海

八脉交会穴,通阴蹻脉 [定位] 在足内踝下缘凹陷中。

[主治] 痫证,失眠等精神、神志病;咽干咽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病;小便不利,癃闭;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操作] 直刺0.5~1.0寸。

7.复溜

经穴

[定位] 在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主治] 泄泻,肠鸣;水肿,汗证;下肢痿痹,腰脊强痛。[操作] 直刺0.5~1.0寸。手厥阴心包经

天池→中冲

主治概要: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腧穴(共9穴,左右18穴)3.曲泽

合穴

[定位] 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尺侧缘。

[主治] 心痛,心悸;胃痛,呕吐,泄泻;暑热病;肘臂挛痛。[操作] 直刺0.8~1.0寸,或点刺出血。

4.郄门

郄穴

[定位] 在尺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处。[主治] 心痛,胸痛;呕血,咳血;癫痫;疔疮。[操作] 直刺0.5~1.0寸;可灸。5.间使

经穴

[定位] 在曲泽与大陵连线上,当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 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热病,疟疾;癫狂痫。[操作] 直刺0.5~1.0寸。

6.内关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

[定位] 在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 心痛,心悸,胸闷;胃痛,呕吐,呃逆;癫痫,失眠;上肢痹痛;眩晕症,如晕车,晕船,耳源性眩晕。[操作] 直刺0.5~1.0寸。

7.大陵

输穴,原穴

[定位] 在腕掌侧横纹正中,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 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癫狂;桡腕关节疼痛。[操作] 直刺0.3~0.5寸。

8.劳宫

荥穴

[定位] 在掌心,第2、3掌骨之间。简便取穴法:握拳时中指尖下穴。[主治] 心痛,癫狂痫;口疮,口臭;中风昏迷、中暑等急症;鹅掌风。[操作] 直刺0.3~0.5寸。

9.中冲

井穴 [定位] 在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

[主治] 中风昏迷,舌强肿痛,小儿夜啼,中暑,昏厥。[操作]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手少阳三焦经

关冲→丝竹空

主治概要:头、耳、目、胸胁、咽喉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腧穴(共23穴,左右46穴)1.关冲

井穴

[定位] 在第4指尺侧端,指甲角旁0.1寸处。[主治] 头痛,目赤,耳聋,喉痹;热病,中暑。[操作]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3.中渚

输穴

[定位] 在手背第4、5掌指关节之间后方凹陷中,液门穴后1寸处。[主治] 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喉痹;热病;手指不能屈伸。[操作] 直刺0.3~0.5寸。

5.外关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

[定位] 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 热病;头痛,颊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瘰疬;胁肋痛;上肢痹痛。

[操作] 直刺0.5~1.0寸。6.支沟

经穴

[定位] 在阳池与肘尖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主治] 耳鸣,耳聋;暴喑;瘰疬;胁肋痛;便秘;热病。[操作] 直刺0.5~1.0寸。

14.肩髎

[定位] 在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平举时,当肩髃穴后约1寸凹陷中。

[主治] 臂痛,肩重不能举。[操作] 直刺1.0~1.5寸。

17.翳风

[定位] 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 耳鸣,耳聋;口眼喎斜,牙关紧闭,齿痛,颊肿;瘰疬。[操作] 直刺0.5~1.0寸。

23.丝竹空

[定位] 在面部,当眉梢凹陷处。

[主治] 眼睑闰动,头痛,目赤肿痛;齿痛;癫狂,痫证。[操作]平刺0.3~0.5寸。足少阳胆经

瞳子髎→足窍阴

主治概要: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腧穴(共44穴,左右88穴)1.瞳子髎

[定位] 在目外眦外侧0.5寸,当眶外缘凹陷处。[主治] 头痛;目赤肿痛,目翳,青盲。[操作]平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

8.率谷

[定位] 在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处。[主治] 偏头痛,眩晕;小儿急、慢性惊风。[操作]平刺0.5~0.8寸。15.头临泣

[定位] 目直视,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处,神庭与头维中点。[主治] 头痛,目眩,流泪,鼻塞,小儿惊痫。[操作]平刺0.5~0.8寸。

20.风池

[定位] 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凹陷中,与风府穴相平处。

[主治] 癫痫,中风,头痛,眩晕,耳鸣,耳聋;感冒,目赤肿痛,鼻渊,鼻衄;颈项强痛。

[操作] 针尖微下,向患者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或平刺透风府穴。本穴深部为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角度与深度。

21.肩井

[定位] 肩上,当大椎与肩峰连线中点处。简易取穴法:左手搭右肩,中指尖下是穴。[主治] 头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难产,乳痈,乳汁不下;瘰疬。[操作] 直刺0.5~0.8寸,深部正当肺尖,不可深刺,孕妇禁针。

24.日月

胆募穴

[定位] 在乳头直下,第7肋间隙。

[主治] 呕吐,吞酸,呃逆;胁肋疼痛,黄疸。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部重要脏器。

30.环跳

[定位] 侧卧屈股,在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主治] 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风疹。[操作] 直刺2.0~3.0寸。

31.风市

[定位] 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处。简易取穴法: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在大腿外侧中线所点之处。[主治] 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瘙痒。[操作] 直刺1.0~1.5寸。

34.阳陵泉

合穴;胆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 [定位] 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 胁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脚气。[操作] 直刺l.0~1.5寸。

39.悬钟

八会穴之髓会

[定位] 在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处。

[主治] 项强,胸胁胀痛,下肢痿痹;痴呆,中风。[操作] 直刺0.8~1.0寸。

40.丘墟

原穴

[定位] 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外侧陷中。

[主治] 颈项痛,胸胁痛,外踝痛;足内翻,足下垂;目赤肿痛,目翳等目疾。[操作] 直刺0.5~0.8寸。

41.足临泣

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带脉

[定位] 在第4、5跖骨结合部前方,小趾伸肌腱外侧凹陷中。[主治] 目赤肿痛,胁肋疼痛,偏头痛;月经不调,乳痈;瘰疬。[操作] 直刺0.5~0.8寸。

44.足窍阴

井穴

[定位] 在第4趾外侧端,趾甲角旁0.1寸处。[主治] 头痛,目赤肿痛,耳聋,咽喉肿痛;胸胁痛。[操作]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足厥阴肝经

大敦→期门

主治概要: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腧穴(共14穴,左右28穴)1.大敦

井穴

[定位] 在足大趾外侧端,趾甲角旁0.1寸处。

[主治] 疝气,少腹痛;遗尿,癃闭,尿血;月经不调,经闭,崩漏,阴挺;癫痫,善寐。[操作] 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2.行间

荥穴

[定位] 在足背第1、2趾间缝纹端处。

[主治] 癫痫,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喎等肝经风热头目病;胸胁满痛;阴中痛,疝气;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遗尿,癃闭。[操作] 直刺0.5~0.8寸。3.太冲

输穴;原穴

[定位] 在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前凹陷中。

[主治] 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喎;黄疸,胁痛,腹胀,呕逆;遗尿,癃闭;崩漏,月经不调;癫痫,小儿惊风;下肢痿痹。[操作] 直刺0.5~0.8寸。

5.蠡沟

络穴

[定位] 在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中央。

[主治] 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疝气,睾丸肿痛。[操作]平刺0.5~0.8寸。

13.章门

脾募穴;八会穴之脏会 [定位] 在第11肋游离端下方。

[主治] 腹痛,腹胀,泄泻,胁痛;胁痛,黄疸,痞块。[操作] 直刺0.8~1.0寸。

14.期门

肝募穴

[定位] 在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主治] 胸胁胀痛,腹胀,呕吐,乳痈。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奇经八脉督脉

长强→龈交

主治概要: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以及相应的内脏疾病。腧穴(共28穴)3.腰阳关

[定位] 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髂嵴相平。[主治] 腰骶疼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阳痿。[操作] 向上斜刺0.5~1.0寸,多用灸法。4.命门

[定位] 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腰脊疼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经闭,不孕;遗精,阳痿,精冷不育,小便频数等肾阳虚;小腹冷痛,腹泻。[操作] 向上斜刺0.5~1.0寸,多用灸法。14.太椎

[定位] 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热病,疟疾,咳嗽,气喘等外感病;癫痫,小儿惊风;项强,脊痛;风疹。[操作] 向上斜刺0.5~1.0寸。15.哑门

[定位] 第1颈椎下,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处。[主治] 暴暗,舌强不语;癫狂痫,癔病;头痛,项强。

[操作] 正坐位,头微前倾,项部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0寸;不可向上深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伤及延髓。16.风府

[定位] 正坐,头微前倾,后正中线上,入后发际上l寸处。

[主治] 头痛,项强,眩晕,咽喉肿痛,失音等内、外风为患者;癫狂,中风。

[操作] 正坐位,头微前倾,项部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0寸;不可向上深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伤及延髓。20.百会

[定位] 在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处。简易取穴法:两耳尖连线中点,头顶正中是穴。

[主治] 头痛,眩晕等头面病;癫狂,痴呆,中风,失语,健忘,不寐等神志病;脱肛,泄泻,阴挺,肾下垂等气失固摄下陷证。[操作]平刺0.5~0.8寸。

24.神庭

[定位] 在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处。

[主治] 头痛,眩晕,鼻渊等头面五官病;失眠,癫痫。[操作]平刺0.5~0.8寸。

26.水沟

[定位] 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界处。

[主治] 晕厥,昏迷,中风,中暑,休克等急危重证,为急救要穴之一;癫狂痫;口角喎斜,鼻塞,面肿,齿痛;闪挫腰痛。[操作] 向上斜刺0.3~0.5寸,强刺激;或用指甲按掐。任脉

会阴→承浆

主治概要: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腧穴(共24穴)3.中极

膀胱募穴

[定位] 在下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下4寸处。

[主治] 小便不利,遗尿,癃闭;遗精,阳痿,不育;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不孕。[操作] 直刺1.0~1.5寸。孕妇慎用。

4.关元

小肠募穴

[定位] 在下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处。

[主治] 遗尿,小便频数,尿闭等泌尿系病证;泄泻,痢疾,脱肛,便血等肠腑病;腹痛,遗精等男科病;少腹疼痛,疝气;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妇科病;中风脱证,虚劳羸瘦等元气虚损证。[操作] 直刺1.0~1.5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

6.气海

肓之原穴

[定位] 在下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下1.5寸处。

[主治] 腹痛,泄泻,便秘等肠腑病;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经闭,崩漏等妇科病;虚脱,形体羸瘦,乏力等气虚证。[操作] 直刺1.0~1.5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

8.神阙

[定位] 在肚脐中央

[主治] 腹痛,泄泻,脱肛等肠腑病;水肿,小便不利;虚脱、中风脱证等元阳暴脱。[操作] 一般不针,多用艾条灸或艾炷隔盐灸。

12.中脘

胃募穴;八会穴之腑会

[定位] 在上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上4寸处。

[主治] 胃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泄泻等脾胃病证;黄疸;癫狂,脏躁。

[操作] 直刺1.0~1.5寸。

17.膻中

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定位] 在胸部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处。

[主治] 咳嗽,气喘,胸痛,心悸等胸中气机不畅证;乳少,乳痈等乳疾。

[操作]平刺0.3~0.5寸。23.廉泉

[定位] 在颈前正中线上,喉结上方,当舌骨体上缘中点处。

[主治] 舌下肿痛,舌纵流涎,舌强不语,暴暗,喉痹,吞咽困难。

[操作] 向舌根斜刺0.5~0.8寸。

常用奇穴头颈部穴

1.四神聪

[定位] 在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处共穴

[主治] 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目疾。

[操作]平刺0.5~0.8寸。

2.印堂

[定位] 在两眉头连线中点处。

[主治] 头痛,眩晕;鼻衄,鼻渊;小儿惊风,子痫;痴呆,健忘,失眠等神志病。

[操作] 提捏局部皮肤,平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

5.太阳

[定位] 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处凹陷中。

[主治] 头痛,目疾,面瘫。

[操作] 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背部穴

1.定喘

[定位] 在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穴)旁开0.5寸处。[主治] 哮喘,咳嗽,肩背痛。[操作] 直刺0.5~0.8寸。2.夹脊

[操作] 直刺0.3~0.5寸,或用梅花针叩刺。

[定位] 在第1胸椎至第5腰椎的各椎棘突下旁开,后正中线0.5寸处,一侧17穴,左右共34穴。

[主治] 适应范围较广,其中上胸部夹脊穴治上肢和心肺疾病;下胸部夹脊穴治胃肠疾病;腰部夹脊穴治腰、腹和下肢疾病等。3.胃脘下俞

[定位] 在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 胃痛,腹痛,胸胁痛,消渴。[操作] 斜刺0.3~0.5寸。

5.腰眼

[定位] 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凹陷中。

[主治] 腰痛;月经不调,带下;虚劳。

[操作] 直刺1.0~1.5寸。上肢穴

6.外劳宫

[定位] 在手背侧第2、3掌骨间,指掌关节后约0.5寸处。[主治] 落枕,手臂肿痛;脐风。

[操作] 直刺0.5~0.8寸。

7.八邪

[定位] 在手背侧,微握拳,第1至第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穴。

[主治] 手背肿痛,手指麻木,烦热,目痛,毒蛇咬伤,手指关节疾患,头项强痛。

[操作] 斜刺0.5~0.8寸,或点刺出血。

9.十宣

[定位] 在双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处,左右共10穴。

[主治] 昏迷,癫痫,高热,咽喉肿痛,指端麻木,中暑,晕厥,小儿惊厥。

[操作] 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下肢穴

4.膝眼

[定位] 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内侧者为内膝眼,外侧者为外膝眼。

[主治] 膝痛,腿脚重痛,脚气。

[操作] 向膝中斜刺0.5~1.0寸,或透刺对侧膝眼。5.胆囊

[定位] 在阳陵泉穴下2寸处,以压痛敏感点为穴。

[主治] 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1.0~2.0寸。

6.阑尾

[定位] 在足三里穴下约2寸(犊鼻下5寸),胫骨前缘旁开1横指处,以压痛敏感点为穴。[主治] 急慢性阑尾炎,急慢性肠炎,胃脘痛,消化不良,下肢痿痹,足下垂。

[操作] 直刺1.5~2.0寸。

祝你成功!

第三篇:常用中药功效总结

中药学功效总结

十八反药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芫遂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药歌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药性歌 辛发散行气血,甘补和中缓急,酸涩收敛固涩,苦有泄燥之功,咸能软坚泄下,淡能渗湿利尿,辛甘温热升浮,酸苦咸凉沉降。

一、解表药(多为辛味,主入肺和膀胱经)

1.发散风寒药

麻黄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发汗力强)香薷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和中化湿祛暑,“夏月麻黄”)桂枝 助阳解表,温通经脉,温通胸阳,通阳利水,温中散寒。(发汗力弱)紫苏 发汗解表,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发汗力强,无汗或脾胃气滞多用)生姜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发汗弱,轻症多用,解鱼蟹及半夏和南星之毒)荆芥 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防风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羌活 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善治太阳头项强痛,上半身风寒湿痹特别是肩背肢节痛)

藁本 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善治颠顶头痛兼治寒滞肝脉之脘腹疼痛)白芷 解表散风,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止痒(鼻塞头痛重症每用)细辛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苍耳子 散风寒,通鼻窍,除湿止痛,止痒。辛夷 散风寒,通鼻窍。

2.发散风热药

薄荷 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清利头目,疏肝。(主散上焦风热,发汗力强)牛蒡子 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长于清泄热邪,兼利二便)蝉蜕 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长于祛风解痉止痒)桑叶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疏散力较菊花强)菊花 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平肝明目力较桑叶强)柴胡 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主治少阳寒热往来及感冒高热)升麻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主治风热头痛而少用)葛根 发表解肌,解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主治外感表征项背强痛)都有升阳之功效,但柴胡和升麻升阳而举陷,多与黄芪和人参配伍,治气虚下陷,脏器脱垂;葛根,多用治泻痢。

蔓荆子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淡豆豉 解表,除烦。配伍

麻黄配桂枝:治表实无汗效果佳。麻黄配杏仁:治喘咳气逆和风寒束肺。麻黄配石膏:肺热咳喘。桂枝配白芍:风寒表虚有汗。

细辛配干姜、五味子:寒饮喘咳日久者佳。蝉蜕配胖大海:风热或肺热之咽痛喑哑。生葛根配黄芩、黄连:湿热泻痢初起。柴胡配黄芩:少阳寒热往来。药理作用 麻黄 桂枝 细辛 葛根

柴胡

二、清热药(药性寒凉,味多苦)

1.清热泻火药

石膏 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锻用:收敛生肌。知母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芦根 清热生津,除烦止呕,排脓,利尿。天花粉 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淡竹叶 清热除烦,利尿。

栀子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夏枯草 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决明子 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2.清热燥湿药

黄芩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黄连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龙胆草 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苦参 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

3.清热解毒药

①治湿热病药

金银花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痈散结,利尿。(疮家之圣药)大青叶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消肿。板蓝根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青黛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定惊。(1.5-3g)②治热毒疮疡药

蒲公英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善治乳痈,咽喉肿痛,内痈和毒蛇咬伤,湿热黄疸)

紫花地丁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善治疔疮肿毒)野菊花 清热解毒,疏风平肝。(咽喉肿痛,目赤肿痛即头痛眩晕)蚤休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息风定惊。(有小毒,治毒蛇咬伤,跌打肿痛)鱼腥草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善治肠痈,肺肝痈)红藤 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祛风通络。(善治肠痈;跌打肿痛,闭经,痛经,风湿弊痛)败酱草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蛇舌草 清热解毒,消痈利湿。(毒蛇咬伤;抗癌)土茯苓 解毒,利湿,利关节。(最善治杨梅毒疮)半边莲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毒蛇咬伤)垂盆草 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最善治湿热黄疸;水火烫伤,毒蛇咬伤)③治热毒泻痢药

白头翁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肠胃湿热和血分热毒,为热毒血痢之良药和治疗阿米巴痢之要药)

秦皮 清热解毒,燥湿止带,清肝明目。(湿热泻痢和里急后重,为湿热泻痢和赤白带之要药)

鸦胆子 清热解毒,燥湿杀虫,止痢截疟,腐蚀赘疣。(热毒血痢和冷积久痢俱佳,10-15

粒治疟疾,10-30粒治痢)

马齿苋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通淋。(唯治热毒血痢)④治咽喉肿痛药

射干 清热解毒,祛痰利咽,散结消肿。(热结痰盛,淤肿严重者)山豆根 清热解毒,消肿利咽。(实热闭塞火毒盛者,3-6g)马勃 清肺,解毒,利咽,止血。(风热袭肺或肺有郁热者)⑤息风止痉

熊胆 清热解毒,止痉,明目。(目赤肿痛和痔疮肿痛,1-2.5g)牛黄 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化痰开窍。(热病高热神昏和中风痰热神昏)⑥湿热疮毒和湿疹

穿心莲 清热解毒,燥湿。

白鲜皮 清热解毒,祛风燥湿,止痒。

4.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润肠。(长于滋阴凉血,阴血不足兼血热多用,又治血热妄行之吐血,便血,尿血等症)

玄参 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润肠。(长于清降火热,热毒炽盛兼阴虚多用)牡丹皮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热病后期阴虚发热)赤芍 清热凉血,祛瘀止痛。(治肝火痛)紫草 凉血活血,解毒透疹。水牛角 清热凉血,解毒消斑。

5.清虚热药

青蒿 清虚热,凉血,解暑,截疟。

白薇 清虚热,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地骨皮 清虚热,凉血止血,清肺火,生津。胡黄连 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解热毒。银柴胡 清虚热,除疳热。配伍

石膏配知母:热病气分高热症和肺胃火热伤津症。知母配黄柏:治阴虚火旺。

知母配川贝母:善治阴虚劳咳和肺燥咳嗽。黄连配木香:泄痢腹痛和里急后重每用。

黄连配吴茱萸:肝火犯胃、湿热中阻之呕吐泛酸。黄连配半夏、瓜蒌:治痰火互结之结胸证效佳。

青蒿配白薇:阴虚发热和小儿疳热,又治营血分有热以及阴分伏热等证。青蒿配鳖甲:阴虚发热。药理作用 知母 栀子 黄芩 黄连 生地黄 金银花 大青叶 牛黄

鱼腥草 青蒿

三、泻下药

1.攻下药

大黄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祛瘀。(泄热攻积力强,素有将军之称)芒硝 泻下,软坚,清热,回乳(外用回乳)。芦荟 泻下,清肝,杀虫。番泻叶 泻下导滞。(少量用助消化,缓下1.5-3g,攻下5-9g,宜用开水泡服,入汤剂当后下)

2.润下药

火麻仁 润肠通便。(肠燥便秘之要药)郁李仁 润肠通便,利水消肿。(肠燥兼气滞者为宜)

3.峻下逐水药

甘遂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药力强)京大戟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大戟科,泻下逐水力强)红大戟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茜草科,散结消肿力强,毒小)芫花 泻水逐饮,祛痰止咳,外用杀虫疗疮。(毒性强)巴豆 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蚀疮去腐。牵牛子 泻下,逐水,去积,杀虫。配伍

大黄配芒硝: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坚硬难下效佳。大黄配巴豆、干姜:善治寒积便秘。药理作用 大黄 芒硝

四、祛风湿药(多辛散苦燥)

1.祛风湿散寒药

独活 祛风湿,止痛,解表。(善治少阴伏风头痛和下半身风寒湿痹)威灵仙 祛风湿,通经络,消痰水,治骨哽。(治风寒湿痹肢体拘挛或麻木之要药)川乌 祛风除湿,散寒止痛。(1-3g)蕲蛇 祛风通络,定惊止痉。(有毒力强,顽痹顽藓多和麻风多用)乌梢蛇 祛风通络,定惊止痉。(无毒力缓,风痹藓痒多用)雷公藤 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3-9g,研粉每次0.5-1g)木瓜 舒筋活络,除湿和中,生津开胃。徐长卿 祛风止痛,活血通络,止痒,解蛇毒。

2.祛风湿清热药

秦艽 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利湿退黄。(痹症通用药,但治风湿热痹为宜)防己 祛风湿,止痛,利水。(善治风湿热痹或水肿兼热者。汉防己,防己科粉防己干燥根,善利水消肿;木防己,防己科木防己干燥根,善祛风止痛;广防己,马兜铃科,广防己干燥根,善祛风止痛,但含有肾毒性的马兜铃酸)豨莶草 祛风湿,通经络,清热解毒,降血压。臭梧桐 祛风湿,通经络,降血压。青风藤 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海风藤 祛风湿,通经络,活血。

络石藤 祛风通络,凉血消肿。丝瓜络 祛风通络,化痰散结。

3.祛风湿强筋骨药

千年健 祛风湿,强筋骨。(老人为宜)五加皮 祛风湿,强筋骨,利水。(无毒,风寒湿痹、肢体软弱和四肢拘挛之要药,长于补肝肾强筋骨)

香加皮 祛风湿,强筋骨,利水消肿。(有毒长于利水消肿,3-6g)桑寄生 祛风湿,强筋骨,补肝肾,安胎。(肝肾亏虚胎动不安之要药)鹿衔草 祛风湿,强筋骨,调经止血,补肺止咳。伸筋草 祛风除湿,舒筋活络。配伍

羌活配独活:走里达表,散风寒湿力强,治风湿痹痛无论上下均可。桑寄生配独活:治风湿痹痛和腰膝酸软。

豨莶草配臭梧桐:风湿痹痛肢体麻木兼高血压最适宜。药理作用 防己 秦艽 五加皮

五、芳香化湿药(辛香温燥,主入脾胃经)

藿香 化湿,解暑,发表,止呕。佩兰 化湿,解暑。

苍术 燥湿健脾,祛风湿,发汗,明目。(风寒湿痹及表症加湿常用,寒湿困脾尤宜)厚朴 燥湿,行气,消积,平喘。(治湿阻、食滞、气滞所致脘腹胀满之要药)草豆蔻 燥湿,行气,温中。

砂仁 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白豆蔻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配伍

苍术配厚朴、陈皮:治寒湿中阻、脾胃气滞。

厚朴配枳实:湿浊中阻,或食积停滞或脾胃气滞所致脘腹胀满,以及痰浊阻肺之咳喘、胸满和腹胀。

砂仁配木香:湿滞、食积、或夹寒所致脘腹胀痛均可。药理作用 藿香 厚朴

六、利水渗湿药(甘淡或苦,性多寒凉或平,多入膀胱、脾及小肠经)

1.利水消肿药

茯苓 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薏苡仁 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清热排脓。猪苓 利水渗湿。(主入下焦和膀胱)泽泻 利水渗湿,泄热。

2.利尿通淋药

车前子 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善治下焦湿热及水肿等症)滑石 利水通淋,清解暑热,外用清热收敛。(治湿热淋痛之良药)木通 利尿通淋,泄热,通经下乳。通草 清热利湿,通气下乳。

瞿麦 利尿通淋,破血通经。萹蓄 利尿通淋,杀虫止痒。地肤子 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主治热淋和疮疹湿痒)海金沙 利尿通淋,止痛。萆薢 利湿浊,祛风湿。

石韦 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最宜血淋)灯心草 利尿通淋,清心除烦。(1-3g)

3.利湿退黄药

茵陈 清热利湿,退黄。(治湿热黄疸之要药)金钱草 利尿通淋,除湿退黄,解毒消肿。(为治湿热黄疸、肝胆结石之佳品,治毒蛇咬伤)配伍 滑石配生甘草:暑湿身热烦渴。药理作用 茯苓 泽泻 车前子 茵陈

七、温里药(味多辛性温热,主入脾胃肾心经,兼入肝肺经)

附子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回阳救逆,补火助阳之要药,治寒湿诸痛每用)干姜 温中,回阳,温肺化饮。(温中散寒之要药)肉桂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寒凝血淤常用,畏赤石脂)吴茱萸 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燥湿止泻。(治中寒肝逆或寒郁肝脉诸痛之佳品,是治疗经寒痛经,寒湿脚气及虚寒泄泻之要药,辛热香燥,小毒)小茴香 散寒止痛,理气和胃。高良姜 散寒止痛,温中止呕。花椒 温中,止痛,杀虫,止痒。(小毒,内服不宜过量)丁香 温中降逆,温肾助阳。(温中散寒,降气止呃,治虚寒呕吐和呃逆)配伍

附子配干姜:治亡阳症和中焦寒证效佳。

附子配细辛、麻黄:善补阳发表散寒,治阳虚外感风寒。

肉桂配附子: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力强,治肾阳虚衰、脾肾阳衰及里寒重症均可。吴茱萸配补骨脂、五味子、肉豆蔻:治脾肾阳虚之久泄。药理作用 附子 干姜 肉桂

八、理气药(味多辛苦,气多芳香,性多偏温,主归脾胃肝肺经)

橘皮 理气调中,燥湿化痰。(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陈皮)青皮 疏肝破气,散结消滞。(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果皮,胃肠积滞及痰滞胸痹之要药)

橘红 行气宽中,燥湿化痰,发表散寒。(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外层红色部分)化橘红 理气宽中,燥湿化痰,消食。(化州柚或柚未成熟或近成熟的干燥外层果皮)枳实 破气消积,化痰除痞。(酸橙其栽培变种的或甜橙的干燥幼果)枳壳 理气宽中,行气消胀。(酸橙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木香 行气,调中,止痛。(行气调中止痛之要药,肠胃气滞兼寒者最宜,生用行气强;煨用力缓用于止泻)

香附 疏肝理气,调经止痛。(入三焦和肝。气病之总司,女科之帅,调经止痛之要药,治表征兼气滞)

沉香 行气止痛,降逆调中,温肾纳气。(不破气,理气之良药,2-5g,后下;冲服1-1.5g)乌药 行气止痛,温肾散寒。(治三焦寒凝气滞所致诸痛及阳虚遗尿、尿频)

青木香 行气止痛,解毒散肿。(马兜铃的干燥根,3-10g,散剂1-2g)川楝子 行气止痛,杀虫疗癣。(小毒,内用杀虫,外用疗癣)荔枝核 行气祛寒,散滞止痛。(善治寒滞肝脉及肝胃不和所致疼痛)甘松 行气止痛,开郁醒脾。(煎汤外用治湿脚气)佛手 疏肝理气,和中化痰。(尤治肝胃不和以及肝脾不调)薤白 通阳散结,行气导滞。(治胸痹之要药,肠胃气滞和泻痢后重之佳品)柿蒂 降气止呃。配伍

橘皮配半夏:燥湿化痰力强,痰湿滞中停肺可用。

枳实配白术:既补气健脾又行气消积祛湿,治脾虚气滞夹积夹湿。香附配高良姜:治寒凝气滞、肝气犯胃之胃脘胀痛效佳。川楝子配延胡索:善治血淤气滞诸痛。

薤白配瓜蒌:治痰浊闭阻,胸阳不振之胸痹症。药理作用 橘皮 枳实 香附 木香

九、消食药(味多甘,性多平,少数偏温,多归脾胃经)

山楂 消食化积,活血散瘀。(消肉食)莱菔子 消食除胀,降气化痰。神曲 消食和胃。(消食力最强,治饮食积滞或脾虚食少和消化不良)麦芽 消食和中,回乳消胀。(消面食,消食力次于神曲,促进淀粉类物质的消化)谷芽 消食和中,健脾开胃。(消食力最弱,食积轻症或兼脾虚胃阴不足,病后体虚胃弱者最佳)

鸡内金 消食运健,固精止遗,化坚消石。(消食运脾之要药)配伍

莱菔子配苏子、白芥子:温肺化痰,降气止咳平喘,消食除胀通便,治寒痰咳喘,兼食积便秘者尤佳。

药理作用 山楂 麦芽 莱菔子

十、驱虫药(味多苦,多入脾胃或大肠经)

使君子 驱虫消积。(6-10g,小儿,每岁每天1-1.5粒,每日不过20粒,治小儿疳积之要药,治蛔虫,蛲虫)苦楝皮 杀虫,疗癣。(治蛔虫,蛲虫)槟榔 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6-15g,多种寄生虫,驱绦虫之良药,对蛔虫也有效,驱虫水煎服)南瓜子 杀虫。(驱绦虫之良药,对蛔虫也有效,大量久服又治血吸虫,生用)贯众 杀虫,清热解毒,止血(9-15g)鹤草芽 杀虫。(驱绦虫)

雷丸 杀虫,消积。(驱绦虫)

十一、止血药(性味各异)

1.凉血止血药

大蓟 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药力强与小蓟。治吐血,咳血和崩漏。血热出血之要药,治痈肿疮毒所常用)

小蓟 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治尿血,血淋,血热出血痈肿疮毒所常用)

地榆 凉血止血,解毒敛疮。(善治下焦出血,大面积烧伤不宜用地榆外涂,以防所含水解鞣质引起中毒肝炎)

槐花 凉血止血,清肝泻火。(止血炒炭,生用泻火)侧柏叶 凉血止血,祛痰止咳。

白茅根 凉血止血,清热生津,利尿通淋。苎麻根 凉血止血,清热安胎,利尿,解毒。

2.化瘀止血药

三七 化瘀止血,活血定痛。(止血而不留淤,化瘀而不伤正之长,治出血,淤血诸症之良药)

茜草 凉血止血,活血祛瘀。

蒲黄 收敛止血,活血祛瘀,利尿。

3.收敛止血药

白及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仙鹤草 收敛止血,止痢,截疟,解毒,杀虫。紫珠 收敛止血,清热解毒。棕榈炭 收敛止血。藕节 收敛止血。

4.温经止血药

炮姜 温经止血,温中止痛。艾叶 温经止血,散寒止痛。配伍

蒲黄配五灵脂:无论生用炒用均能活血止痛,化瘀止血,善治血淤胸肋心腹诸痛及血淤出血。白及配乌贼骨:止血力强,促进溃疡愈合,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治吐血、便血效佳。艾叶配阿胶:养血止血,散寒暖宫调经,治崩漏下血属血虚有寒之症。药理作用 三七 蒲黄

十二、活血祛瘀药(味多辛苦,主入心肝经)

1.活血止痛药

川芎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血中之气药,头痛不离川芎)延胡索 活血行气,止痛。

郁金 活血止痛,行气解郁,凉血清心,利胆退黄。(活血行气凉血之要药)乳香 活血止痛,消肿生肌。没药 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五灵脂 活血止痛,化瘀止血,解蛇虫毒。姜黄 破血行气,通经止痛 2.活血调经药

丹参 活血祛瘀,凉血消痈,清心除烦。(反藜芦)西红花 活血祛瘀,凉血解毒,解郁安神。(1-3g)桃仁 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益母草 活血祛瘀,利尿消肿,清热解毒。红花 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牛膝 活血通经,利水通淋,引血下行,补肝肾,强筋骨。王不留行 活血通经,下乳消肿,消肿排脓。

川牛膝 逐瘀通经,通利关节,利尿通淋,引血下行。鸡血藤 行血补血,舒筋活络。

3.活血疗伤药

蟅虫 破血逐瘀,续筋接骨。自然铜 散瘀止痛,接骨疗伤。(10-15g,入散剂每次0.3g)苏木 活血痛经,祛瘀止痛。

血竭 内服活血疗伤,外用止血生肌敛疮。(1-1.5g)

虎杖 活血定痛,祛风利湿,清热解毒,化痰止咳,泻下通便。

4.破血消癥药

莪术 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主治血淤与食积之重症)三棱 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主治血淤与食积之重症)水蛭 破血逐瘀,通经。

穿山甲 活血散结,通经下乳,消肿排脓。土鳖虫 破血逐瘀,续筋接骨。干漆 破血逐瘀,杀虫。(多入丸散,每次0.06-0.1g)配伍

郁金配石菖蒲:治痰火或湿热蒙蔽清窍之神昏、癫狂、癫痫。郁金配白矾:治痰热蒙蔽心窍之癫痫发狂或痰厥等症。

牛膝配苍术、黄柏:善治下焦湿热之足膝肿痛、痿软无力及湿疹、湿疮等。川芎配柴胡、香附:治肝郁气滞之胸闷肋痛、痛经及月经不调。药理作用 川芎 延胡索 莪术 丹参 益母草 桃仁 红花

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药(或辛或苦,或温或寒,多入肺经)

1.温化寒痰药

半夏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散结。(治湿痰、寒痰、呕吐之要药)天南星 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白附子 燥湿化痰,祛风止痉,解毒散结。(又称禹白附:天南星科植物半边莲的块茎;关白附: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的块根)

白芥子 温肺祛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痰在皮里膜外及经络者最宜)旋覆花 消痰行水,降气止呕。(治肺胃气逆之要药)白前 降气祛痰止咳。

2.清化热痰药

前胡 降气祛痰,宣散风热。桔梗 开宣肺气,祛痰,排脓。

瓜蒌 清热润燥化痰,利气宽胸,消肿散结,润肠通便。竹沥 清热滑痰。(治痰热咳喘、胶结难出之要药,治痰热蒙蔽清窍之佳品)海藻 消痰软坚,利水。昆布 消痰软坚,利水。

川贝母 清热化痰,润肺止咳,开郁散结。浙贝母 清热化痰,散结消肿。

竹茹 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凉血止血。天竺黄 清热化痰,清心定惊。(治小儿痰热惊风之要药)海蛤壳 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利尿消肿,制酸止痛。海浮石 清热化痰,软坚散结,通淋。礞石 消痰下气,平肝镇惊。(6-9g,入丸散,1.5-3g)

3.止咳平喘药

杏仁 止咳平喘,润肠通便。苏子 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百部 润肺止咳,杀虫灭虱。紫菀 润肺下气,化痰止咳。款冬花 润肺下气,化痰止咳。

马兜铃 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清肠疗痔。枇杷叶 化痰止咳,和胃降逆。桑白皮 泻肺平喘,利水消肿。葶苈子 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白果 敛肺平喘,收涩止带。胖大海 清宣肺气,清肠通便。

配伍 旋覆花配代赭石:降肺胃之逆气力强,治气逆呕恶、喘息效佳。药理作用 半夏 桔梗 川贝母 浙贝母 杏仁

十四、安神药(多入心肝经)

1.重镇安神药

朱砂 镇心安神,清热解毒。(心火亢盛诸症之要药,为治疗热毒疮肿及咽肿口疮所常用,忌火煅)

磁石 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Fe3O4)龙骨 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收湿敛疮。琥珀 定惊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

2.养心安神药

酸枣仁 养心安神,敛汗。柏子仁 养心安神,润肠通便。夜交藤 养心安神,祛风通络。

远志 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散痈肿。合欢皮 解郁安神,活血消肿。配伍

磁石配朱砂:重镇安神力强,善治烦躁不安,心悸失眠。药理作用 酸枣仁 远志

十五、平肝息风药(多入肝经)1.平抑肝阳药

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治肝阳上亢及肝热目疾之要药)珍珠 镇心定惊,清肝除翳,解毒敛疮。珍珠母平肝潜阳,清肝明目,收湿敛疮。

牡蛎平肝潜阳,镇惊安神,制酸止痛,软坚散结,收敛固涩。代赭石平肝潜阳,降逆,凉血止血。

刺蒺藜平肝,疏肝,祛风明目,散风止痒。罗布麻平肝清热,降血压,利水。

2.息风止痉药

羚羊角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牛黄 息风止痉,化痰开窍,清热解毒。钩藤 息风止痉,清热平肝。

天麻 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湿,止痹痛。地龙 清热息风,通络,平喘,利尿。全蝎 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蜈蚣 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白僵蚕 息风止痉,祛风止痛,止痒,解毒散结散结。

十六、开窍药(多辛,主入心经)

麝香 开窍醒神,活血散结,止痛,催产。冰片 开窍醒神,清热止痛。苏和香 开窍辟秽,止痛。安息香 开窍辟秽,行气活血。石菖蒲 开窍宁神,化湿和胃。

十七、补虚药

1.补气药

人参 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野生人参:挽救虚脱。生晒参:气阴不足者。红参:气阳两虚者)党参 补中益气,生津养血 西洋参 补气养阴,清火生津 太子参 补气生津

刺五加 补气健脾,益肾强腰,安心安神,活血通络 大枣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甘草 益气补中。祛痰止渴,解毒,缓急止痛,缓和药性 白术 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山药 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肾虚不固之要药)白扁豆 健脾化湿,消暑解毒

蜂蜜 补中缓急,瑞肺止咳,润肠通便,解毒

2.补阳药

鹿茸 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蛤蚧 补肺气,定咳嗽,助肾阳,益精血。紫河车 温肾,补精,养血,益气

海马 补肾助阳,活血散结,消肿止痛 肉苁蓉 补肾助阳,润肠通便 锁阳 补肾助阳,润肠通便 淫羊藿 补肾壮阳,祛风除湿

巴戟天 补肾助阳,祛风除湿(肾阳虚衰或兼风湿之要药)

杜仲 补肝肾,强筋骨,安胎(肾虚腰膝酸痛或筋骨无力之要药,治肝肾亏虚胎漏或胎动之佳品)

续断 补肝肾,续筋骨,行血脉 狗脊 补肝肾,强腰膝,祛风湿

菟丝子 补阳益阴,固精缩尿,明目止泻,安胎,生津 骨碎补 补肾,活血,续伤 仙茅 温肾壮阳,祛寒除湿 冬虫夏草 益肾补肺,止血化痰

沙苑子 补肾固精,养肝明目

益智仁 暖肾固精缩尿,温脾开胃摄唾

3.补血药

当归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妇科调经之要药,为内科补血之佳品)熟地黄 养血滋阴,补精益髓。

白芍 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何首乌 补益精血,解毒,截疟,润肠通便。阿胶 补血止血,滋阴润肺。龙眼肉 补心脾,益气血。(治心脾两虚或气血不足之良药)

4.补阴药

北沙参 养阴清肺,益胃生津。南沙参 养阴清肺,祛痰,益气。百合 润肺止咳,清心安神。

麦冬 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润肠通便。天冬 滋阴润燥,清肺降火,润肠通便。石斛 滋阴除热,养胃生津,明目,强腰。玉竹 滋阴润肺,生津养胃。黄精 滋肾润肺,补脾益气。枸杞子 补肝肾,明目,润肺。女贞子 滋阴补肝,退虚热,明目。

龟甲 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凉血止血,养血补心。鳖甲 滋阴潜阳,软坚散结。桑椹 滋阴补血,生津,润肠 配伍

药理作用

十八、收涩药(多酸涩,主入肺,脾,肾,大肠经)

1.固表止汗药

麻黄根 收敛止汗。浮小麦 益气,除热止汗。糯稻根须 止虚汗,退虚热。

2.敛肺涩肠药

五味子 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乌梅 敛肺,涩肠,安蛔,生津。

五倍子 敛肺降火,涩肠止泻,固精止遗,敛汗止血。罂粟壳 涩肠,敛肺,止痛。

诃子 涩肠,敛肺,下气,利咽。石榴皮 涩肠止泻,杀虫。肉豆蔻 涩肠止泻,温中行气。

赤石脂 涩肠止泻,止血,止带,外用收湿敛疮生肌。椿皮 清热燥湿,涩肠,止血,止带,杀虫。

3.固精缩尿止带药

山茱萸 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桑螵蛸 固精缩尿,补肾助阳。

金樱子 固精缩尿,涩肠止泻,固崩止带。莲子 补脾止泻,益肾固精,养心安神。芡实 益肾固精,补脾祛湿,乌贼骨 收敛止血,固精止带,制酸止痛,收湿敛疮。覆盆子 益肾,固精,缩尿,明目。

五倍子 敛肺降火,涩肠固精,敛汗止血,收湿敛疮。配伍 药理作用

十九、涌吐药(味苦,性寒)

常山 涌吐痰饮,截疟。(治疟疾寒热之要药)

瓜蒂 内服涌吐热痰,宿食;外用研末吹鼻,引去湿热。

二十、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

雄黄 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定惊。硫黄 外用杀虫止痒,内服壮阳通便。轻粉 外用攻毒杀虫,内服利水通便。

明矾 解毒杀虫,燥湿止痒;清热消痰,止血止泻。蛇床子 燥湿杀虫,散寒祛风,温肾壮阳。

铅丹 外用拔毒止痒,敛疮生肌;内服坠痰镇惊,攻毒截疟。土荆皮 杀虫止痒。

蜂房 攻毒杀虫,祛风止痛。大蒜 解毒杀虫,消肿,止痢。

二十一、拔毒化腐生肌药

炉甘石 明目退翳,收湿生肌。斑蝥 攻毒蚀疮,破血散结

蟾酥 解毒消肿,止痛,开窍醒神。马钱子 消肿定痛,通络散结。

硼砂 外用清热解毒,内服清肺化痰。

砒石 外用蚀疮去腐,内服祛痰平喘,截疟。

儿茶 收湿敛疮,生肌止血,清肺化痰,生津止泻。大蒜 消肿,解毒,杀虫。猫爪草 散结消肿。升药 拨毒化腐。

第四篇:中药功效总结(范文)

中药功效总结

中药功效总结

一、表药

1.1辛温解表药

麻黄: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桂枝: 发汗解表 温经通脉 通阳利水 温通胸阳 温中散寒紫苏: 发散风寒 行气宽中 安胎 解鱼蟹毒生姜: 发汗解表 温中止呕 温肺止咳 解鱼蟹半夏.天南星毒荆芥: 祛风解表 透疹止痒 炒炭止血防风: 祛风解表 胜湿 止痛 止痉

羌活: 解表散寒 祛风胜湿 止痛藁本: 解表散寒 祛风胜湿 止痛

细辛: 祛风散寒 通窍 止痛 温肺化饮白芷: 散风解表 通窍 止痛 燥湿止带 消肿排脓 止痒香薷: 发汗解表 化湿和中 利水消肿苍耳子: 散风寒 祛风湿 通鼻窍 止痛 止痒

辛夷: 发散风寒 通鼻窍

1.2辛凉解表药

薄荷: 疏散风热 清利头目 利咽 透疹 疏肝蔓荆子: 疏散风热 清利头目 祛风止痛

牛蒡子: 疏散风热 解毒透疹 宣肺利咽 消肿疗疮 利二便蝉蜕: 疏散风热 透疹止痒 明目退翳 息风止痉桑叶: 疏散风热平肝明目 清肺润燥 凉血止血菊花: 疏散风热平肝明目 清热解毒葛根: 发表解肌 解热透疹 生津止渴 升阳止泻升麻: 发表透疹 清热解毒 升阳举陷柴胡: 解表退热 疏肝解郁 升阳举陷淡豆豉:解表 除烦

二、清热药

2.1清热泻火药

石膏:生用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 煅用收敛生肌知母:清热泻火 滋阴润燥

天花粉: 清热生津 清肺润燥 消肿排脓栀子:泻火除烦 清热利湿 凉血解毒 消肿止痛夏枯草: 清肝火 散郁结 降血压芦根:清热生津 除烦 止呕 排脓 利尿淡竹叶: 清热除烦 利尿决明子: 清肝明目 润肠通便

2.2清热燥湿药

黄芩: 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凉血止血 安胎黄连: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黄柏: 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退虚热龙胆草: 清热燥湿 泻肝胆火

苦参: 清热燥湿 杀虫止痒 利尿

2.3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 清热凉血 养阴清热 润肠玄参: 清热凉血 滋阴降火 解毒散结 润肠 3牡丹皮: 清热凉血 活血化瘀 退虚热赤芍: 清热凉血 祛瘀止痛

紫草:凉血活血 解毒透疹水牛角:清热凉血 泻火解毒

2.4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连翘: 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 消痈散结 利尿蒲公英: 清热解毒 消痈散结 利湿通淋牛黄: 清热解毒 息风止痉 化痰开窍鱼腥草: 清热解毒 消痈排脓 利尿通淋败酱草: 清热解毒 消痈排脓 祛瘀止痛射干:清热解毒 祛痰利咽 散结消肿大青叶: 清热解毒 凉血消斑 利咽消肿板蓝根: 清热解毒 凉血 利咽白头翁: 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

马齿莶:清热解毒 凉血止血 通淋马勃: 清热解毒 凉血止血 清泻肺热 利咽红藤: 清热解毒 活血止痛青黛: 清热解毒 凉血散肿 清肝定惊蚤休: 清热解毒 消肿止痛 息风定惊穿心莲:清热解毒 燥湿

白鲜皮:清热解毒 祛风燥湿 止痒半边莲:清热解毒 利水消肿

土茯苓:解毒 除湿 利关节山豆根:清热解毒 利咽 散肿止痛

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 利湿 消痈野菊花: 清热解毒

熊胆: 清热解毒 清泻肝火 息风止痉紫花地丁: 清热解毒 消痈散结

鸦胆子: 清热解毒 治痢截疟 燥湿杀虫 腐蚀赘疣垂盆草: 清热解毒 利湿退黄

秦皮: 清热解毒 燥湿止带 清肝明目

2.5清虚热药

青蒿: 退虚热 凉血 解暑 截疟地骨皮: 退虚热 凉血止血 清肺火 生津白薇: 退虚热 凉血清热 利尿通淋 解毒疗疮胡黄连:退虚热 除疳热 清湿热

银柴胡:退虚热 除疳热

三、泻下药

3.1攻下药

大黄: 泻下攻积 清热泻火 解毒止血 活血祛瘀

芦荟: 泻下 清肝 杀虫

3.2润下药

火麻仁: 润肠通便

3.3峻下逐水药

甘遂:泻水逐饮 消肿散结

红大戟: 泻水逐饮 消肿散结

巴豆:泻下冷积 逐水退肿 祛痰利咽 蚀疮去腐

四、祛风湿药

独活:祛风湿 止痛 解表

徐长卿: 祛风止痛 活血通络 止痒 解蛇毒

豨莶草: 祛风湿 通经络 清热解毒 降血压

海风藤: 祛风湿 通经络 活血

秦艽:祛风湿 舒筋络 清虚热 利湿退黄

桑寄生: 祛风湿 健筋骨 补肝肾 安胎

香加皮: 祛风湿 强筋骨 利水退肿

千年健: 祛风湿 强筋骨

雷公藤: 祛风除湿 活血通络 消肿止痛 杀虫解毒

蕲蛇:祛风通络 止痒 定惊止痉

桑枝:祛风通络 利水

乌稍蛇: 祛风通络 定惊止痉

五、.芳香化湿药

苍术: 燥湿健脾 祛风湿 发汗 明目

草豆蔻:燥湿 行气 温中

白豆蔻:化湿 行气 温中 止呕

佩兰: 化湿 解暑

六、利水渗湿药

茯苓: 利水渗湿 健脾 安神

泽泻: 利水渗湿 泄热

车前子: 利水通淋 渗湿止泻 清肝明目 清肺化痰

木通: 利水通淋 泄热 通经下乳

石韦: 利水通淋 清肺止咳 凉血止血

瞿麦: 利水通淋 破血通经

灯心草: 利水通淋 清心除烦

芒硝: 泻下软坚 外用清热 消疮肿 回乳番泻叶: 泻下导滞郁李仁: 润肠通便 利水消肿京大戟: 泻下逐饮 消肿散结芫花:泻下逐饮 祛痰止咳 外用杀虫疗疮牵牛子: 泻下 逐水 去积 杀虫防己:祛风湿 止痛 利水威灵仙: 祛风湿 通经络 消痰水 治骨鲠臭梧桐: 祛风湿 通经络 降血压青风藤: 祛风湿 通经络 利小便木瓜:祛风湿 舒筋活络 化湿和中 生津开胃五加皮: 祛风湿 强筋骨 利水鹿衔草: 祛风湿 强筋骨 止血川乌:祛风除湿 散寒止痛伸筋草: 祛风除湿 舒筋活络络石藤: 祛风通络 凉血消肿丝瓜络: 祛风通络 化痰散结 厚朴: 燥湿 行气 消积平喘 8砂仁: 化湿 行气 温中 安胎藿香: 化湿 解暑 发表 止呕薏苡仁: 利水渗湿 健脾止泻 除痹 清热排脓猪苓:利水渗湿滑石:利尿通淋 清热解暑 外用清热收敛金钱草: 利水通淋 除湿退黄 解毒消肿海金沙: 利水通淋 止痛扁蓄:利水通淋 杀虫止痒茵陈:清热利湿 利胆退黄

地肤子: 清热利湿 祛风止痒通草: 清热利水 通气下乳

卑藓: 利湿浊 祛风湿

七、温里药

附子: 回阳救逆 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肉桂: 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 温经通脉干姜: 温中 回阳 温肺化饮花椒: 温中 止痛 杀虫

高良姜: 温中止痛丁香: 温中降逆 温肾助阳

吴茱萸: 散寒止痛 疏肝下气 燥湿止泻小茴香:祛寒止痛 理气和胃 10

八、理气药

橘皮: 行气 调中 燥湿化痰木香: 行气 调中 止痛

枳实: 破气消积 化痰除痞青皮: 疏肝破气 散结消滞

香附: 疏肝理气 调经止痛佛手: 疏肝理气 和中 化痰

化橘红:理气散寒 燥湿化痰 消食沉香: 行气止痛 降逆调中 温肾纳气川楝子: 行气止痛 杀虫 疗癣乌药: 行气止痛 温肾散寒

甘松: 行气止痛 开郁醒脾青木香:行气止痛 解毒消肿

荔枝核:理气止痛 祛寒散滞橘红: 行气宽中 燥湿化痰 发表散寒 11薤白: 行气导滞 通阳散结枳壳: 行气消胀 理气宽中

柿蒂: 降气止呃

九、消食药

山楂: 消食化积 活血散瘀麦芽: 消食和中 回乳

谷芽: 消食和中 健脾开胃神曲: 消食和胃

莱菔子: 消食除涨 降气化痰鸡内金: 运脾消食 固精止遗 化坚消石

十、驱虫药

使君子: 杀虫消积槟榔: 杀虫消积 行气利水 截疟

苦楝皮: 杀虫疗癣贯众: 杀虫 清热解毒 凉血止血

雷丸: 杀虫南瓜子: 驱绦虫

鹤草芽: 驱绦虫 杀滴虫

十一、止血药

11.1凉血止血药

大蓟: 凉血止血 散瘀消痈小蓟: 凉血止血 解毒消痈

地榆: 凉血止血 解毒敛疮白茅根: 凉血止血 清热生津 利尿通淋槐花: 凉血止血 清肝泻火侧柏叶:凉血止血 祛痰止咳

苎麻根:凉血止血 清热安胎 利尿 解毒茜草: 凉血止血 活血化瘀

11.2收敛止血药

白及:收敛止血 消肿生肌蒲黄:收敛止血 活血化瘀 利尿通淋仙鹤草:收涩止血 截疟 止痢 解毒 杀虫棕榈炭: 收敛止血

紫珠:收敛止血 清热解毒藕节:收敛止血

11.3化瘀止血药

三七: 化瘀止血 活血定痛

11.4温经止血药

艾叶: 温经止血 散寒止痛炮姜: 温经止血 温中止痛

十二、活血化瘀药

莪术: 破血祛瘀 行气止痛川芎: 活血行气 祛风止痛

延胡索: 活血 行气 止痛

郁金: 活血止痛 行气解郁 凉血清心 利胆退黄 止血 结石症

丹参: 活血通经 祛瘀止痛 清心除烦 凉血消痈

虎杖:活血定痛 祛风利湿 清热解毒 化痰止咳 泻下通便 结石症

益母草: 活血化瘀 利尿消肿 清热解毒桃仁: 活血化瘀 润肠通便 止咳平喘西红花:活血化瘀 凉血解毒 解郁安神红花: 活血通经 祛瘀止痛

苏木: 活血通经 祛瘀止痛穿山甲: 活血通经 下乳 搜风通络 消肿排脓王不留行:活血通经 下乳消肿 利尿通淋乳香: 活血止痛 消肿生肌

没药: 活血止痛 消肿生肌五灵脂:活血止痛 化瘀止血 解蛇虫毒

牛膝: 逐瘀通经 引血下行 利尿通淋 强筋骨 补肝肾川牛膝:逐瘀通经 引血下行 利尿通淋 通利关节姜黄: 破血行气 通经止痛三棱: 破血祛瘀 行气止痛

干漆: 破血祛瘀 消积 杀虫土鳖虫:破血逐瘀 续筋接骨

水蛭: 破血祛瘀 通经鸡血藤: 行气补血 舒筋活络

血竭: 内服散瘀止痛活血 外用止血生肌敛疮自然铜: 散瘀止痛 接骨疗伤

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药

13.1化痰药

半夏: 燥湿化痰 降逆止咳 消痞散结天南星: 燥湿化痰 祛风止痉 散结消肿白附子:燥湿化痰 祛风止痉 解毒散结白芥子: 温肺祛痰 利气散结 通络止痛

桔梗: 开宣肺气 祛痰 排脓 利咽瓜蒌: 清热润燥化痰 利气宽胸 消肿散结 润肠通便川贝母: 清热化痰 润肺止咳 开郁散结浙贝母: 清热化痰 散结解毒

竹茹: 清热化痰 除烦止呕 凉血安胎天竺黄:清热化痰 清心定惊

海蛤壳:清热化痰 软坚散结 利尿消肿 制酸止痛海浮石:清热化痰 软坚散结 通淋

竹沥: 清热化痰白前: 降气祛痰 止咳

前胡: 降气祛痰 宣散风热昆布: 消痰软坚 利水

海藻: 消痰软坚 利水旋覆花: 消痰行水 降气止呕

礞石: 消痰下气平肝镇惊

13.2止咳平喘药

杏仁: 止咳平喘 润肠通便苏子: 止咳平喘 润肠通便

桑白皮: 泻肺平喘 利水消肿葶苈子: 泻肺平喘 利水消肿

百部: 润肺止咳 杀虫灭虱紫苑:化痰止咳

款冬花:化痰止咳 润肺下气枇杷叶:化痰止咳 和胃降逆

马兜铃:清肺化痰 止咳平喘 清肠疗痔胖大海:清宣肺气 清肠通便

白果: 敛肺平喘 收涩止带

十四、安神药

14.1重镇安神药

朱砂: 镇心安神 清热解毒龙骨: 镇惊安神平肝潜阳 煅用收敛固涩 收湿敛疮磁石: 生用镇惊安神平肝潜阳 醋制聪耳明目 纳气平喘琥珀: 定惊安神 活血化瘀 利尿通淋

14.2养心安神药

酸枣仁: 养心安神 敛汗柏子仁:养心安神 润肠通便

夜交藤:养心安神 祛风通络远志: 宁心安神 祛痰开窍 消散痈肿

合欢皮: 安神解郁 活血消肿

十五、平肝息风药

15.1平抑肝阳药

石决明:平肝潜阳 清肝明目牡蛎:平肝潜阳 镇惊安神软坚散结 煅用收敛固涩 制酸止痛代赭石:平肝潜阳 降逆 凉血止血珍珠母:平肝潜阳 清肝明目 煅用收湿敛疮

珍珠: 镇心定惊 清肝除翳 解毒敛疮刺蒺藜:平肝疏肝 祛风明目 散风止痒

罗布麻:平肝清热 降血压 利水

15.2息风止痉药

羚羊角: 息风止痉平肝潜阳 清肝明目 清热解毒天麻: 息风止痉平肝潜阳 祛风湿 止痹痛钩藤: 息风止痉 清热平肝全蝎: 息风止痉 解毒散结 通络止痛

蜈蚣: 息风止痉 解毒散结 通络止痛白僵蚕: 息风止痉 解毒散结 祛风止痛 祛风止痒地龙: 清热息风 通络平喘 利尿

十六、开窍药

麝香: 开窍醒神 活血散结 消肿止痛 催产冰片: 开窍宁神 清热止痛

石菖蒲: 开窍宁神 化湿和胃苏合香:开窍辟秽 散寒止痛

安息香:开窍辟秽 行气活

十七、补虚药

17.1补气药

人参: 大补元气 补肺益脾 补益心肾 生津止渴 安神益智黄芪: 补气升阳 益卫固表 托毒生肌 利水消肿白术: 补气健脾 燥湿利水 固表止汗 安胎刺五加: 益气健脾 补肾安神

西洋参: 补气养阴 清火生津山药: 益气养阴 补脾肺肾 固精止带甘草: 益气补中 祛痰止咳 解毒 缓急止痛 缓和药性党参: 补中益气 生津养血

大枣: 补中益气 养血安神 缓和药性太子参: 补气生津

白扁豆: 健脾化湿 消暑解毒蜂蜜: 补中缓急 润肺止咳 滑肠通便 解毒 17.2补阳药

鹿茸: 补肾阳 益精血 强筋骨 调冲任 托毒生肌蛤蚧: 补肾阳 益精血 补肺气 定喘嗽

菟丝子: 补阳益阴 固精缩尿 明目止泻 安胎 生津益智仁: 补肾助阳 固精缩尿 温脾止泻 开胃摄唾肉苁蓉: 补肾助阳 润肠通便海马: 补肾助阳 活血散结 消肿止痛

锁阳: 补肾助阳 润肠通便巴戟天:补肾助阳 祛风除湿

仙茅: 温肾壮阳 祛寒除湿淫羊藿: 补肾壮阳 祛风除湿

狗脊: 补肝肾 强腰膝 祛风湿杜仲: 补肝肾 强筋骨 安胎

续断: 补肝肾 强筋骨 安胎止血 行血脉 续骨疗伤骨碎补: 补肾 活血 止血 续伤

冬虫夏草: 益肾 补肺 止血化痰核桃仁: 补肾 温肺 润肠 温肾补精

紫河车: 养血益气沙宛子: 补肾固精 养肝明目

17.3补血药

当归: 补血活血 调经止痛 润肠通便熟地黄: 补血滋阴 益精填髓

阿胶: 补血止血 滋阴润肺何首乌(制): 补益精血 截疟

何首乌(生): 截疟 解毒 止痒 通便白芍: 养血敛阴 柔肝止痛平抑肝阳龙眼肉:补心脾 益气血

17.4补阴药

南沙参: 清肺养阴 益气 祛痰北沙参: 清肺养阴 益胃生津

天冬: 清肺降火 滋阴润燥 润肠通便麦冬: 润肺养阴 益胃生津 清心除烦 润肠通便黄精: 滋阴润肺 补脾益气玉竹: 滋阴润肺 生津养胃

石斛: 养胃生津 滋阴除热 明目 强腰枸杞子: 滋补肝肾 明目 润肺

女贞子:滋肾补肝 退虚热 明目龟甲: 滋阴潜阳 益肾健骨 养血补心 止血鳖甲: 滋阴潜阳 软坚散结 退虚热桑椹: 滋阴补血 生津 润肠

墨旱莲:滋阴益肾 凉血止血百合: 润肺止咳 清心安神

十八、收涩药

五味子: 敛肺滋肾 涩精止泻 生津敛汗 宁心安神乌梅: 敛肺 涩肠止泻 生津 止血 安蛔

椿皮: 涩肠止泻 收敛 止血 止带 清热燥湿 杀虫赤石脂: 涩肠止泻 止血 止带 外用收湿 敛疮生肌

坷子: 涩肠止泻 敛肺止咳 下气利咽肉豆蔻: 涩肠止泻 温中行气

罂粟壳: 涩肠止泻 敛肺止咳 止痛石榴皮: 涩肠止泻 杀虫

金樱子: 涩肠止泻 固精缩尿 固崩止带覆盆子: 益肾养肝 固精缩尿 明目

桑螵蛸: 补肾助阳 固精缩尿莲子:补脾止泻 益肾固精 养心安神 24山茱萸: 补益肝肾 收敛固涩芡实:益肾固精 补脾祛湿

乌贼骨: 收敛止血 固精止带 制酸止痛 收湿敛疮五倍子: 敛肺降火 涩肠固精 敛汗止血 收湿敛疮麻黄根: 收敛止汗浮小麦: 益气 除热止汗

十九、涌吐药

常山: 涌吐痰饮 截疟瓜蒂: 内服涌吐热痰 宿食外用研末吹鼻 引去湿热

二十、杀虫燥湿止痒药

雄黄: 解毒杀虫 燥湿祛痰 截疟定惊

硫磺: 外用杀虫 止痒 内服壮阳 通便

蛇床子:燥湿杀虫 散寒祛风 温肾壮阳

土荆皮:杀虫止痒 二

十一、拔毒消肿敛疮药

斑蝥: 攻毒蚀疮 破血散结

马钱子: 消肿定痛 通络散结

炉甘石:明目去翳 收湿生肌

砒石: 外用蚀疮去腐 内服劫痰平喘,截疟

大蒜: 消肿 解毒 杀虫

白矾: 解毒杀虫 燥湿止痒 止血止泻 清热化痰轻粉: 外用攻毒 杀虫 内服利水 通便铅丹: 外用解毒止痒,收湿生肌 内服镇惊,坠痰截疟蟾蜍: 解毒消肿 止痛 开窍醒神升药: 拔毒去腐儿茶: 收涩敛疮 生肌止血硼砂: 外用清热解毒 内服清肺化痰猫爪草:散结消肿

第五篇:中药学功效总结

解表药 发散风寒药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 紫苏:发汗解表,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羌活:发赛风寒,胜湿止痛 蒿本:祛风散寒,胜湿止痛

白芷: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燥湿止带 细辛:祛风解表,散寒止痛,温肺化饮,通窍 苍耳子:祛风价表,宣通鼻窍,除湿止痛 辛夷:发散风寒,宣通鼻窍 葱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胡荽:解表透疹,健胃消食 怪柳:解表透疹,祛风除湿

鹅不食草:祛风散寒,宣通鼻窍,化痰止咳 发散风热药

薄荷:发散风热,清利咽喉,透疹解毒,疏肝解郁 牛蒡子:发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散结,解毒消肿 蝉蜕:发散风热,透疹止痒,祛风止痉,退翳明目 桑叶:发散风热,润肺止咳,平肝明目

菊花:发散风热,清肝明目,平抑肝阳,清热解毒 柴胡: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清胆截疟 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葛根: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淡豆豉:解表,除烦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咳,收敛生肌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寒水石:清热泻火

芦根: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 天花粉:清热生津,消肿排脓 竹叶: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

莲子心:清心安神,涩精止血

熊胆: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息风止痉 鸭跖草:清热泻火,解毒,利水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夏枯草:清肝明目,消肿散结 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谷精草: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密蒙花:清肝养肝,明目退翳 青葙子:清肝明目,退翳 清热燥湿药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龙胆:清热燥湿,泻肝火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白鲜皮:清热燥湿,解毒,祛风

椿皮:清热燥湿,涩肠止泻,止血止带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 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 贯众: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三丫苦: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散瘀止痛 蒲公英:清热解毒,利湿

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蚤休: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息风止痉 木芙蓉叶: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野菊花:清热解毒

千里光:清热解毒,清肝明目

四季青: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敛疮 鱼腥草:清热解毒,效用排脓,利尿通淋 金荞麦:清热解毒,消痈利咽,祛风湿 穿心莲:清热解毒,燥湿

半边莲: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半枝莲: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利水消肿 山慈姑: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漏芦:清热解毒,消痈,通乳

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消痈,利湿通淋 红藤: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白蔹:清热解毒,消痈敛疮 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通淋

鸦胆子:清热解毒,止痢,截疟,腐蚀赘疣 秦皮:清热解毒,燥湿止痢,清肝明目 铁苋: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地锦草:清热解毒,活血止血,利湿退黄 射干:清热解毒,利咽祛痰 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马勃:清热解毒,利咽,止血 橄榄:清热解毒,利咽生津

余甘子:清热解毒,利咽生津,润肺化痰 金果榄:清热解毒,利咽,止痛

朱砂根:清热解毒,利咽,散瘀止痛 木蝴蝶:清热利咽,疏肝和胃

土牛膝: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利水通淋 胖大海:清热利咽,温肺开音,清热通便 肿节风: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止痛 绿豆:清热解毒,消暑,利尿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玄参: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 紫草凉血止血,透疹解毒

水牛角:清热凉血,解毒消斑 清虚热药

青蒿:清虚热,凉血,解暑,截疟

白薇:清虚热,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敛疮 地骨皮:清虚热,清热凉血,清肺降火 银柴胡:清虚热,除疳热 胡黄连:清虚热,清湿热 泻下药 攻下药

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清泻湿热 芒硝:泻下,软坚,清热 番泻叶:泻下导滞

芦荟:泻下,清肝,杀虫 润下药

火麻仁:润肠通便

郁李仁: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松子仁:润肠通便,温肺止咳 峻下逐水药

甘遂:泻下导饮,消肿散结 京大戟:泻下逐饮,消肿散结

芫花:泻水逐饮,祛痰止咳,杀虫疗疮 商陆:泻下利水,消肿散结

牵牛子:泻下,逐水,去积,杀虫

巴豆: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外用蚀疮 千金子:泻水逐饮,破血消癥

化湿药

广藿香:化湿,解暑,止呕 佩兰:化湿,解暑

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湿,发表 厚朴:燥湿,行气,消积,平喘

砂仁: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草豆蔻:燥湿行气,温中止呕 草果:燥湿散寒,除痰截疟 驱虫药

使君子:驱虫消积 苦楝皮:杀虫,疗鲜

槟榔:驱虫消积,行气利水 南瓜子:杀虫 鹤草芽:杀虫 雷丸:杀虫

芜夷:杀虫,消积 鹤虱:杀虫消积

榧子:杀虫消积,通便,润肺 温里药

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 干姜:温中散寒,惠阳通脉,温肺化饮 吴茱萸:散寒止痛,疏肝降逆,助阳止泻 丁香: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 小茴香:散寒止痛,理气和中 花椒: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高良姜: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胡椒:温中止痛,下气消痰 荜茇:温中散寒

荜澄茄: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山柰:温中散寒,健胃消食 理气药

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青皮: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枳实:破气消积,化痰除痞 木香:行气,调中,止痛 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沉香:行气止痛,降逆止呕,温肾纳气 檀香:理气调中,散寒止痛

川楝子:行气止痛,疏肝泄热,杀虫疗鲜 荔枝核:理气止痛,祛寒散结

佛手: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 香橼:疏肝解郁,理气宽中,化痰止咳 玫瑰花:行气解郁,活血止痛 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 青木香:行气止痛,解毒消肿 大腹皮:行气导滞,利水消肿 柿蒂:降气止呃

刀豆:降气止呕,温肾助阳 甘松:行气止痛,开郁醒脾 九香虫:理气止痛,温肾助阳 消食药

山楂:消食化积,行气散瘀 神曲:消食和胃

麦芽:消食和中,回乳消胀 谷芽:消食健胃

莱菔子: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鸡内金:消食健胃,固精止遗,化坚消食

鸡矢藤:消食健胃,化痰止咳,清热解毒,止痛 开窍药

麝香: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止痛,催产 冰片:开窍醒神,清热解毒 苏合香:开窍醒神,避秽止痛 石菖蒲:开窍宁神,化湿和胃 蟾酥:开窍醒神,止痛,解毒

安息香:开窍醒神,祛痰避秽,行气活血,止痛 涌吐药

常山:涌吐痰涎,截疟 瓜蒂:涌吐痰湿,祛湿退黄

胆矾:涌吐痰涎,解毒收敛,祛腐蚀疮 藜芦:涌吐风痰,杀虫疗疮 杀虫止痒药

雄黄:解毒,杀虫

硫磺:外用 解毒杀虫止痒内服 补火壮阳通便

白矾:外用 解毒杀虫,收涩止痒内服 止血,止泻,清热消痰

蛇床子:杀虫止痒,祛风燥湿,温肾壮阳 土荆皮:杀虫止痒

木槿皮:清热利湿,杀虫止痒

蜂房:攻毒杀虫,祛风止痒,祛风止痛 大蒜:解毒杀虫,消肿,止痢 樟脑:外用 除湿杀虫,温散止痛内服 开窍避秽

炉甘石:解毒明目退翳,收湿生肌敛疮 硼砂:外用 清热解毒内服 清肺化饮 拔毒生肌药 升药:拔毒化腐

轻粉:外用 攻毒,杀虫,敛疮内服 利水通便 砒石:外用 蚀疮去腐

内服 截疟,祛痰平喘 铅丹:外用 拔毒生肌,杀虫止痒内服 截疟

密陀僧:拔毒生肌,燥湿,杀虫止痒

祛风湿药 祛风湿散寒药

独活:祛风湿,止痹痛,解表

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消痰水,治骨鲠 蕲蛇:祛风通络,定惊止痉 乌梢蛇:祛风通络,定惊止痉 川乌: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木瓜:舒筋活络,除湿和胃

蚕砂:祛风除湿,舒筋活络,化湿和中 徐长卿:祛风止痛,活血通络,止痒 伸筋草:祛风除湿,舒筋活血 寻骨风: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松节:祛风除湿,止痛 海风藤:祛风湿,通经络

老鹳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解毒止痢 路路通:祛风活络,利水,通经下乳 丁公藤:祛风除湿,消肿止痛

两面针:祛风除湿,活血散瘀,行气止痛 八角枫: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散瘀止痛 祛风湿清热药

秦艽:祛风湿,舒筋络,退虚热,清湿热 防己: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雷公藤: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活血消肿,杀虫解毒 桑枝:祛风通络,行水消肿

豨莶草:祛风除湿,通经活络,清热解毒 丝瓜络:祛风通络,化痰解毒

海桐皮: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杀虫止痒 臭梧桐:祛风除湿,通络止痛,降压 络石藤:祛风通络,凉血消肿

穿山龙: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化痰止咳 闹羊花:祛风除湿,散瘀定痛 马钱子:通络止痛,散结消肿

独一味: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祛风湿强筋骨药

五加皮:祛风湿,强筋骨,利尿

桑寄生:祛风湿,益肝肾,强筋骨,安胎 狗脊: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 千年健:祛风湿,强筋骨,止痹痛

雪莲花:祛风湿,强筋骨,温肾阳,活血通经 鹿衔草:祛风湿,强筋骨,调经止痛,补肺止咳 利水渗湿药 利水消肿药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猪苓:利水渗湿

泽泻:利水渗湿,泻热

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清热排脓,除痹 赤小豆:利水消肿,解毒排脓,利湿退黄 冬瓜皮:利水消肿

玉米须:利水消肿,利湿退黄 葫芦:利水消肿

香加皮:利水消肿,祛风湿,强筋骨 泽漆:利水消肿,化痰止咳,散结 蝼蛄:利水消肿 利尿通淋药

车前子: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饮 滑石:利尿通淋,清热解暑,祛湿敛疮 关木通:清热利水通淋,通经下乳 通草:利尿通淋,下乳 瞿麦:利尿通淋

萹蓄:利尿通淋,杀虫止痒 地肤子:清热利湿,止痒 海金沙:利尿通淋

石韦: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 冬葵子:利水通淋,下乳,润肠通便 灯芯草:利尿通淋,清心除烦 萆薢:利湿浊,祛风湿 利湿退黄药

茵陈: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金钱草:除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虎杖:利胆退黄,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祛痰止咳 地耳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垂盆草:利胆退黄,清热解毒 积雪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溪黄草:清热利湿,利湿退黄,凉血散瘀 止血药 凉血止血药

大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小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肿 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槐花:凉血止血,清肝明目 侧柏叶:凉血止血,祛痰止咳 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苎麻根:凉血止血,安胎,清热解毒 荠菜:凉血止血,清肝明目,清热利湿 景天三七:化瘀止血,消痈止痛,宁心安神 化瘀止血药

三七:化瘀止血,消肿定痛 茜草:活血止血,活血通经 蒲黄:化瘀,止血,利尿

五灵脂:化瘀止血,活血止痛

降香:化瘀止血,活血定痛,降气避秽 花蕊石:收敛止血,化瘀 收敛止血药

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仙鹤草:收敛止血,补虚,止痢,杀虫 紫珠:凉血收敛止血,清热解毒 棕榈:收敛止血

血余炭:收敛止血,化瘀,利尿 藕节:收敛止血,散瘀

鸡冠花:收敛止血,清热凉血,止泻,止带 花生衣:收敛止血

檵木:收敛止血,清热解毒,止泻 温经止血药

艾叶: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调经安胎,祛湿止痒 炮姜:温经止血,温中止痛,温中止泻 灶心土:温中止血,温胃止呕,温脾止泻 活血化瘀药 活血止痛药

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

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凉血清心,利胆退黄 姜黄:破血行气,通络止痛 乳香: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活血调经药

丹参:活血调经,凉血消痈,清心安神 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益母草:活血祛瘀,利水消肿,清热解毒 泽兰:活血化瘀,通经,利水消肿

牛膝: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引火(血)下行,利尿通淋 鸡血藤:活血补血,舒筋活络

王不留行:活血通经,下乳,消痈,利水通淋 月季花:活血调经,解郁消肿 凌霄花:破血通经,凉血祛风 凤仙花:活血消肿止痛,祛风 活血疗伤药

土鳖虫:破血逐淤,续筋接骨 自然铜:散瘀止痛,接骨疗伤

苏木:活血疗伤,祛瘀通经,消肿止痛 骨碎补:活血续筋,补肾强骨

血蝎:活血化瘀止痛,止血敛疮生肌 儿茶:活血疗伤,止血生肌敛疮

刘寄奴:破血,通经,止痛,止血,消食化积 破血消癥药

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三棱: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水蛭:破血逐淤消癥

虻虫:破血通经,逐淤消癥

斑蝥:破血逐淤消癥,攻毒蚀疮散结 穿山甲:活血消癥,通经下乳,消肿排脓 化痰止咳平喘药 温化寒痰药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天南星:燥湿化痰,祛风解痉;外用消肿止痛 白附子:燥湿化痰,祛风止痉,解毒散结止痛 白芥子:温肺化饮,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皂荚:祛顽痰,开窍通痹,祛风杀虫 旋复花:降气化痰,降逆止呕 白前:降气,消痰,止咳 清化热痰药

前胡:降气化痰,宣散风热

桔梗:开宣肺气,祛痰排脓,利咽

川贝母:清热化痰,润燥止咳,散结消肿 浙贝母:清热散结,化痰止咳

瓜蒌:清热化痰,利气宽胸,散结消痈,润燥滑肠 竹茹:清化热痰,开郁除烦,清胃止呕 竹沥:清热化痰,定惊利窍 天竺黄:清热化痰,清心定惊 海藻: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昆布:消痰散结,利水消肿

黄药子:化痰软坚,散结消樱,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海蛤壳: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制酸止痛 海浮石:清热化痰,软坚散结

瓦楞子:消痰软坚,化瘀散结,制酸止痛 礞石:坠痰下气,平肝镇惊

蔊菜:清肺化痰,清热解毒,活血通经,利湿退黄 止咳平喘药

苦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百部:润肺止咳,杀虫灭虱 紫苑:润肺下气,化痰止咳 款冬花:润肺下气,止咳化痰 马兜铃: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枇杷叶:清肺化痰止咳,降逆止呕 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白果:敛肺定喘,收涩止带,固精缩尿 矮地茶:止咳平喘,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洋金花:止咳平喘,止痛,止痉

罗汉果: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滑肠通便 安神药 重镇安神药

朱砂:镇心安神,清热解毒

磁石: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定喘 龙骨: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 琥珀:镇惊安神,活血散瘀

珍珠:镇惊安神,明目祛翳,收敛生肌 养心安神药

酸枣仁:养心益肝,安神,敛汗 柏子仁:养心安神,润肠通便

远志: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散痈肿 合欢皮:安神解郁,活血消肿 首乌藤:养心安神,祛风通络 灵芝:安神补虚,祛痰止咳平肝息风药平抑肝阳药

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珍珠母:平肝潜阳,清肝明目,镇心安神 牡蛎: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 赭石: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 蒺藜:平肝疏肝,祛风明目 罗布麻:平抑肝阳,清热,利尿

紫贝齿:平肝潜阳,镇惊安神,清肝明目 息风止痉药

羚羊角: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牛黄:息风止痉,化痰开窍,清热解毒 钩藤:息风止痉,清热平肝

天麻: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地龙:清热息风,通络,平喘,利尿 全蝎: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蜈蚣: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僵蚕: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 补益药补气药

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火生津 党参:补中益气,生津,养血 太子参:补气生津

黄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 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安胎 山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

刺五加:健脾益气,补肾强腰,养心安神,化痰平喘 绞股蓝:健脾益气,化痰止咳,清热解毒 红景天:补脾益气,清肺止咳,活血化瘀 白扁豆:健脾化湿,和中消暑,解毒

甘草:补中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饴糖:补中益气,缓急止痛,润肺止咳 蜂蜜:补中缓急,润燥,解鱼蟹毒 补阳药

鹿茸: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固带脉,托疮毒

巴戟天: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祛风湿 淫羊藿:温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

仙茅:温肾壮阳,强筋骨,祛寒湿,温脾止泻

补骨脂:补肾助阳,固精缩尿,暖脾止泻,纳气平喘 益智:温肾助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开胃摄唾 海狗肾:暖肾壮阳,遗精补髓

雄蚕蛾:补肾助阳,固精止遗,止血生肌 海马:补肾壮阳,活血散结,消肿止痛 肉苁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锁阳: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冬虫夏草:益肾壮阳,补肺平喘,止血化痰 紫河车:温肾补精,养气养血

蛤蚧:助肾阳,益精血,补肺气,定喘嗽 菟丝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 沙苑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 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续断:补肝肾,强筋骨,止血安胎,疗伤续折 韭菜子:温补肝肾,壮阳固精 阳起石:温肾壮阳

核桃仁:补肾益肺,纳气定喘,润肠通便 胡芦巴:温肾助阳,驱寒止痛 补血药

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 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白芍:养血调经,平肝止痛,敛阴止汗 何首乌:制首乌 补益精血,固肾乌须生首乌 截疟,解毒,润肠通便 阿胶:补血,止血,滋阴润燥 龙眼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补阴药

北沙参: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南沙参:养阴清肺,祛痰,益气

麦冬: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天冬:养阴润燥,清火,生津 百合:养阴,润肺止咳,清心安神 石斛:养阴清热,益胃生津 玉竹:养阴润燥,生津止渴 黄精:滋肾润肺,补脾益气 枸杞子:补肝肾,明目,润肺 桑葚:滋阴补血,生津,润肠 银耳:滋阴润肺,养胃生津 墨旱莲:补肝肾阴,凉血止血 女贞子:补肝肾阴,乌须明目 黑芝麻: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

龟甲: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固经止血,养血补心 鳖甲:滋阴潜阳,软坚散结 收涩药 止汗药

麻黄根:收敛止汗

浮小麦:止汗,益气,除热 糯稻根须:止汗退热,益胃生津 敛肺涩肠药

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 乌梅:敛肺止渴,涩肠止泻,生津止渴,安蛔止泻 五倍子:敛肺降火,涩肠止泻,固精止遗,敛汗止血 罂粟壳:涩肠止泻,敛肺止咳,止痛 诃子:涩肠止泻,敛肺止咳,利咽开音 石榴皮:涩肠止泻,杀虫

肉豆蔻:涩肠止泻,温中行气

赤石脂:涩肠止泻,收敛止血,敛疮生肌 禹余粮:涩肠止泻,收敛止血,止带 固精缩尿止带药

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覆盆子:固精缩尿,益肾养肝 桑螵蛸:固精缩尿,补肾助阳 金樱子:固精缩尿,涩肠止泻

莲子:补脾止泻,固涩止带,益肾固精,养心安神 芡实:补脾止泻,益肾固精,除湿止带

海螵蛸:固精止带,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收湿敛疮

解表药:凡以发散表斜,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清热药:凡以清泄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祛风湿药:凡以祛风湿,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芳香化湿药:凡是气味芳香,具有化湿运脾作用的药物,治疗湿阻中焦证的药物。称为芳香化湿药。

利水化湿药: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症为主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泻下药: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治疗便秘及其他胃肠积滞水饮内停等里实证的药物。

温里药:凡能温散里寒,治疗里寒证的药物,称为温里药。

理气药:凡以梳理气机,治疗气滞或气逆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理气药或消食药。消食药:凡以消积导滞,促进消化,治疗饮食积滞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活血化瘀药:凡以通畅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治疗淤血症的药物称为活血化瘀药。

化痰药:凡具祛痰或消痰作用,治疗痰证的药物,称为化痰药。

止咳平喘药:凡能止咳平喘,治疗咳嗽气喘的药物,称为止咳平喘药。

平肝息风药:凡具有平肝潜阳,息风止痉,主治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病症的药物。开窍药:凡具辛香走窜之性,以开窍醒神为

主要功效,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安神药:凡能安神定志,治疗心神不宁病证为主的药物,称为安神药。

补虚药:凡能补益人体正气,增强人体机能,以提高抗病能力,消除虚弱证候的药物。平抑肝阳药:凡能平抑肝阳,治疗肝阳上亢病证的药物。

息风止痉药:凡以平息肝风为主要作用,用治肝风内动痉厥抽搐病证的药物。收涩药: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作用,治疗滑脱症的药物。

止血药: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治疗出血病证的药物。

驱虫药:凡以驱除或杀灭人体寄生虫为主要作用,治疗肠道寄生虫证的药物。

涌吐药:凡以促使呕吐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凡以解毒疗疮,攻毒杀虫,燥湿止痒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拔毒化腐生肌药:凡以拔毒化腐,生肌敛疮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下载常用穴位功效总结(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常用穴位功效总结(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药功效总结(推荐5篇)

    解表药 1.发散风寒药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行气安胎,解鱼蟹毒。 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香薷......

    中药功效

    柴胡的功效与作用【功能主治】和解表里,疏肝,升阳。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官脱垂,脱肛。 【应用】 1. 用于寒热往来、感冒发热等症。治疗邪在少阳、寒热往来,......

    眼保健操穴位及图示

    眼保健操穴位及图示 眼保健操必须经常操练,做到动作准确, 并持之以恒。一般每天可做二次,上下午各一次。眼保健操经过简化有以下四节。(在中国中小学广泛推广的即是该套眼保健......

    眼保健操穴位详解

    眼保健操版本三 1 按揉攒竹穴 用双手大拇指螺纹面分别按在两侧穴位上,其余手指自然放松,指尖抵在前额上。随音乐口令有节奏地按揉穴位,每拍一圈,做四个八拍。 攒竹穴:攒竹穴在面......

    中药学学习笔记--功效总结

    中药学学习笔记--功效总结 1. 透疹—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紫草 又能炒炭止血的药物是 荆芥 又能疏肝解郁的药物是 薄荷 又能解毒散肿的药物是 牛蒡子 又......

    中药相似功效 全总结

    一、解表药 1.1辛温解表药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 助阳化气 紫苏:发汗解表 解鱼蟹毒——行气宽中 顺气安胎 生姜:发汗解表 解鱼蟹毒—......

    新版《中药学》中药功效总结(全文5篇)

    《中药学》中药功效总结 第八章 解表药(发表药)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药) 麻黄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 桂枝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 发汗解......

    针灸全部经络穴位总结(完整版)

    常用“骨度”折量寸表部位起止点折量寸度量法说明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12直寸用于确定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3直寸头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至后发际正中3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