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我市农民工文化工作的建议
关于加强我市农民工文化工作的建议
农民工是我市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已成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据统计,2011年,我市登记在册流动人口达77.6万人,常住人口119万人,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的65.2%。在太平、城东、城北每个街道流动人口均超6万人以上。横峰、大溪、泽国流动人口分别达9.5万、12.7万、16.8万人以上。因此,关心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维护和保障农民工文化权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民工文化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满足农民工文化需求,取得了明显效果。但也要看到,我市农民工文化工作仍存在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1、保障不够有力。一是市镇两级财政没有建立相对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部分镇街道在预算安排中没有农民工文化工作专项经费,严重影响农民工文化工作正常开展。二是文化人才队伍有待加强。目前我市在编文化员共117人,与流动人口的比例高达1:6632,且兼职现象较为普遍,难以有时间、有精力为用工企业的文化工作提供业务指导。
2、硬件建设不足。目前,我市面向农民工的文化设施极少、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为农民工提供的文化服务与他们的实际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从经济开发区、工业城和泽国大溪等工业园区农民工生活状况调查结果看,大部分农民工还处于食宿无稳定保 障、环境差(住宿民房、吃快餐),更谈不上文化娱乐活动。除东部产业集聚区文化会所和个别工业集聚区活动中心正在建设外,其它园区基本上都没有文化设施。比如某街道的一个工业集聚区,里面有7家上规模的企业,企业员工达6000多名,但园区内没有一个露天或室内文化俱乐部。因此农民工们强烈渴望能够建一些文化休闲活动场所。
3、服务能力不强。对农民工文化服务工作重视不力,公益性文化单位没有很好发挥农民工文化工作的骨干作用,重点骨干用工企业没有重视将农民工文化生活纳入企业文化建设范畴。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调动和提高,农民工文化服务的整体质量和能力水平仍不高。
我市作为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迈进,应率先在农民工文化工作上作出新的探索,构建农民工精神文化家园、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以确保我市这支劳动大军的和谐与稳定。为此建议:
一、要加大农民工文化工作投入力度。要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农民工文化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市镇两级政府在编制公共文化服务经费预算时,要充分考虑辖区内农民工特殊文化工作需要,切实将农民工文化工作日常经费纳入市镇两级政府财政预算,重点保障建立农民工文化专项经费。加大市文广新局、市总工会等部门农民工文化活动经费统筹整合力度,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政府探索建立农民工文化工作奖励引导基金,鼓励引导企业加大农民工文化经费投入,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对农民工文化活动、文化项目和文化设施等的捐 赠。
二、要加大农民工文化设施建设力度。要大力推进农民工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以东部产业集聚区、工业城、经济开发区及其它镇街道主要工业园区为重点,切实推进“两看一上”(看报纸、看电视、能上网)工程,切实加强活动健身场所、娱乐休闲场所、企业文化俱乐部等固定的文化设施建设,配备必要的活动器材和设备,建筑工地等农民工临时性聚居区要配置临时性文化设施,努力满足农民工基本文化需求。
三、要加大农民工文化工作统筹规划力度。市政府要尽快出台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政策措施,制定农民工文化服务指导规范,加大资源整合和共建共享力度。市镇两级政府要把农民工文化工作纳入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目标考核体系,切实提高面向农民工的文化服务能力。要充分发挥、文化站、图书室、员工书屋等骨干作用,切实加强镇村两级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民工文化工作骨干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民工文化工作服务能力水平,充分考虑农民工的规模、特点和文化需求,规划建设和优化配置农民工文化设施和服务。
政协城东街道工作委员会
2012年2月26日
第二篇:农民工文化工作调研报告
根据文化部社文函〔xx〕xx号通知和省市文化厅局社文处科要求,我局对农民工文化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基本状况
xx在全市是一个人口大县,也是一个农业大县。全县每年外出务工人员约有xx万,外来务工人员约x万人左右。农民工就业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和建筑业两大领域。二者相比,从事娱乐、餐饮、美容美发、家政服务等服务业的农民工,还有一些基本的文化生活,比如看电视和报纸。但从事较为艰苦的建筑业的农民工则xx%以上没有什么业余文化生活,聊天、睡觉、打牌赌钱、闲逛是他们打发空闲时间的主要方式。少数民工偶尔也参加一些文化活动,比如看电视或去广场看电影和演出,但次数和时间都没有保证。有八成农民工,认为文化娱乐乐生活主要靠睡觉、闲聊打发工余时光;近六成农民工对文化状况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超过四成的受访农民工没有一本书。打扑克、看电视、聊天几乎成为农民工基本的文化生活,上网吧、看碟片、逛商场成为一些年轻农民工的业余生活的主要方式。
调查显示,农民工群体文化生活的总体特点是:文化生活贫乏,文化消费不足,文化需求不能得到基本满足。打工之余,农民工做得最多的是睡觉(xx%)、看电视(xx%)和聊天(xx%),此外还有xx%的人读书看报,15.1%的人将闲暇时间花费在打牌或打麻将上,xx%的人听收音机。较少农民工上网(xx%)、看电影(xx%)、看录相(xx%)和上歌舞厅(xx%)。他们最喜欢做的是看电视(xx%),其次是睡觉(xx%)、聊天(xx%)和读书看报(xx%)。可见,睡觉、聊天这类休闲活动都已成为农民工的主要业余生活,电视更是成为他们文化生活的轴心。企业提供的文化产品有待丰富。在企业文化对农民工文化供给方面的调查中,傅才武和陈庚发现,农民工所在企业提供的文化设施或文化项目从多到少依次是电视(xx%)、图书报纸(xx%)、扑克象棋等(xx%)和技术培训(12%);而农民工对企业的文化需求中,电视(xx%)、技术培训(xx%)、图书报纸(xx%)、电脑(xx%)的要求最多。而在企业给予农民工文化生活满足上,其供给的主要文化产品(电视、图书报纸、扑克象棋)是一种普适性的大众文化消费品,对企业来说相对便利和便宜,但仍不能满足需求。在供需矛盾上,技术培训(xx%)、电脑(xx%)这类利于农民工素质提高的文化资本供需矛盾最大,其次是文化艺术活动。
二、农民工文化工作的基本状况、内容形式、特点亮点、措施和成效 关心农民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十一五”期间,我县围绕“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旅游活县”战略目标,突出绿洲红城特色,发现xx、建设xx、实现xx,打造神奇xx中国xx文化品牌,创办中国红军节,开展系列文化活动,丰富城乡文化生活。
我县把农民工文化工作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重点工作任务目标,通过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进一步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一是组织电影放映队,深入农民工集中的建筑工地、厂矿企业、广场等放映xx电影。二是在农民工集中的企业、社区建立“职工书屋”。三是积极组织职工参与文化广场活动,利用小品、相声、快板、舞蹈、小合唱等职工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寓教于乐。四是把做好农民工文化服务纳入文化建设总体目标。把送文化进工地、厂矿作为农民工文化服务的重点工作,通过开展各种适合农民工特点的文化活动,切实做好农民工的文化服务工作。五是编排一批文艺节目,到建筑工地、厂矿等地方进行演出,利用法定节假日组织举办农民工业余文艺汇演。六是开展向建筑业、饮食服务业以及商品流通业等农民工集中的地方送图书活动。七是鼓励支持离退休文艺工作者、艺术院校学生和其他热心公益事业的各界人士参与农民工志愿文化服务。八是通过强化文化设施配备,给农民工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便利条件。九是充分利用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城市社区综合文化站(室)向居住或工作在本社区的农民工开放,为农民工提供报刊阅读、文化活动等公共文化服务。十是以“关爱万里行—走近外出民工”为载体,实现交流沟通零距离。与县总工会、坭坝、二郎、双龙及部分县“三关”成员单位一起,先后走进北京、重庆、浙江、上海、云南、福建、贵阳、遵义等地,深入民工开展走访慰问,开展相关咨询服务、召开座谈会,进行中秋国庆联欢会。
部门的大力支持,也需要农民工用工单位的积极配合。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保持与用工单位的沟通,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协助用工单位做好电影、戏剧进工地和在全县各乡(镇)的村委会等开展“2131”电影工程活动。积极扶持农民工用工单位自办文艺表演团体,发展农民工业余演出队,鼓励农民工创作和表演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文艺节目,创新文艺形式,倡导健康文明的文化生活方式,推动农民工文化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加强与用工单位及有关部门的沟通,通过系统的文化培训,提高农民和农民工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素质,丰富农民工的文化生活。
三、农民工文化工作存在的困难、问题和对策建议
当前农民工群体文化需求旺盛,但相对供给不足。一是地方政府和社区财力有限,提供给农民工的文化设施或文化项目难以满足农民工的需求,所提供的文化设施、项目也比较单
一、匮乏。农民工反映所在地方政府或社区给他们提供了阅报栏、招工就业信息、休闲广场、露天电影、图书室和技术培训等文化设施或文化项目。而农民工则希望地方政府和社区提供技术培训、文艺活动、图书室和阅报栏、电视录像厅等文化项目、文化设施,同时,他们也期望地方政府和企业给他们提供更丰富的文化生活内容,而且这些文化生活内容符合农民工的实际需要。二是企业的文化供给与农民工的文化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缺口,农民工所在企业提供的文化设施或文化项目从多到少依次是电视、图书报纸、文体活动场地等。值得注意的是,高达近30%以上的农民工反映所在企业没有提供任何文化娱乐服务。而农民工的文化需求层次较高且具有多样性,他们希望企业提供电视、技术培训、图书报纸、电脑等文化设施或项目,或者组织各种文体活动,就文化需求而言,农民工对企业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发展型的文化需求,如农民工群体十分渴望企业为他们提供技术培训、电脑、图书报纸。第二,农民工群体在文化上渴望被“组织”,如希望由企业出面组织看电影、看戏,组织一些集体性的文化活动。农民工群体应当享受的文化消费更多的应是一种由社会、政府、企业、团体来提供的公共消费品,诸如公共图书馆、城市阅报栏以及必要的职业培训等等,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政府和农民工所在的企业、社区等不能提供这些消费品,农民工所需要的文化消费就会短缺。从本次调查情况来看,所有这些本应当由政府、企业、社区等提供的文化消费品,都存在严重的不足。
农民工文化建设面临的新问题。一是大部分农民工没有文化消费的时间和条件。文化素质不高、紧张而高强度的劳动、相对陌生的暂住环境,使得大部分农民工,特别是从事建筑行业的农民工基本上没有什么文化娱乐生活,长年累月重复着干活——吃饭——睡觉的单调乏味的生活。在许多城市,很多农民工将上街溜达、看临街电视、打扑克作为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新生一代的农民工又大多年轻力壮,精力充沛,求知欲强,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相对于他们的父辈,文化水平更高。但是,由于没有文化消费的时间和条件,使得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受到了严重压抑。二是农民工的心理障碍普遍存在。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旅途上,农民工很难做到精神天地的自由穿梭。与城市居民、农民工居民比,农民工频繁的流动职业和流动地域,难以形成象城市居民基于单位而结成的业缘关系,也难以形成象农民工居民与生俱来的地缘关系,难以与城市居民建立起较为深厚的联系。虽然农民工非常希望得到城市居民的承认和接纳,但天生的农民身份又使他们显得非常自卑,甚至会自觉不自觉地回避与城里人交往,形成自我隔离的状况。长期单调乏味的生活方式容易造成他们心理的孤独与无助,精神上的空虚和处境的艰辛又使得其中一部分人容易出现精神崩溃从而成为社会的隐患。三是农民工获得培训的机会普遍较少。目前,农民工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所占比例为80%,未接受过任何技能培训的约占70%左右。由于农民工外出务工人员文化和技能素质普遍偏低,他们本人主动获取技能培训的意识不强或者说有的根本没有,从而导致大部分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次、工作环境差、职业声望低、工资收入低,文化消费能力弱和文化消费机会非常少。四是农民工子女文化教育堪忧。多数农民工的孩子渴望读书,然而,家长们因给孩子找不到合适的就近学校上学常常感到头痛。为了孩子能够上学,多数农民工只好忍痛割爱把子女送回老家读书;有的农民工因某些原因只好让孩子不上学而留在身边;仅有少数农民工子女有条件在城市上学,但必须交纳较高的借读费或满足各种苛刻的条件。教育高收费已经成为很多农民工的不堪重负之痛。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着当代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并且他们子女中间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即将成为下一代的农民工。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程度如何,必将影响深远。五是对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关注度不够。据有关农民工文化生活的调查显示:逾八成农民工主要靠睡觉、闲聊打发闲余时光;近六成农民工对文化生活现状 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超过四成的受访农民工身边没有一本书。打扑克、看电视、聊天几乎成为农民工基本的文化生活,上网吧、看碟片、逛商场成为一些年轻农民工业余生活的主要方式。虽然一些私营企业设立了各种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但是往往成为一种摆设,活动室经常不开,阅览室没有图书的现象屡见不鲜。由于农民工与私营、个体老板的简单雇佣关系,使农民工大多处于散漫无组织的状态。因此,有的农民工走上了赌博、吸毒、偷盗等犯罪道路。目前,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虽然对农民工的文化生活给予了一定关注,举行了一些活动,但从总体上看,包括政府部门、建设单位在内的社会各界,对农民工的文化需求尚未给予足够重视。
农民工文化建设应采取的主要对策。一是提供便利条件。农民工文化建设问题是当前影响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实践证明,开展农民工文化活动是解决当前农民工文化建设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提高农民工文化生活水平,各地政府和企业都可以采取一些实际措施,比如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地方兴建一些文化娱乐场所,在劳动之余给他们播放一些健康时尚的电影、电视剧等,既能改善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增强他们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二是提高文明素质。创造条件和机会,引导农民工加强文化学习,用知识充实自己,尽快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农民工,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断活跃农民工的文化生活,满足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广泛开展农民工争创职业道德先进个人、“文明岗位”、“诚信示范岗”等活动,引导广大农民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守职业行为准则和社会公共道德。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帮助农民工增强法制观念,知法守法,学会运用法律,通过合法渠道维护自身权益。引导农民工遵守公共秩序、爱护社会环境、讲究文明礼貌,培养科学、文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三是提高职业技能。各级工会要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和以岗位技术练兵为基本内容的技能竞赛以及合理化建议活动,不断提高农民工的学习能力、钻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收费上,要低廉,要让农民工学得起;在学习上,要形式多样,提倡边工作,边学习,以工养读,以读促工;在专业设置上,要考虑能够大规模的解决农民工的长期就业问题,着眼于培养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四是加强关爱和帮助。农民工所在的单位必须履行改善其文化活动的义务,在强调企业社会责任、文化责任中,按照农民工的一定数量,规定企业设置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实质性地定时向农民工开放。农民工所居住的街道社区也要关心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应该象关心当地居民一样关注他们,不能存在忽视的现象,更不能有歧视他们的态度,要主动组织他们参与社区的各种文化活动。五是政府应有所作为。政府在农民工文化活动上要舍得花钱,多组织一些有益于农民工心智健康、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比如广场电影,广场文化活动,节日活动,送戏进社区、厂矿、企业,政府出资或社会赞助等组织农民工开展卡拉ok比赛、举行农民工地方民歌比赛、组织农民工开展各类竞技体育比赛等等。同时我们城市的一些文化设施和活动场地要争取免费向农民工开放,有意识地利用这些文化活动的窗口和平台,让他们 走进来,使他们从陌生到熟悉,最后融入城市居民的文化活动阵地。事实上,政府为农民工提供精神文化方面的公共产品花费不一定很大,一场露天电影、一次露天演出或者一个阅览室,农民工就会有很大满足。
农民工文化工作的建议。农民工大多干的是体力活,收入低,压力大,缺乏精神寄托,心理空虚是普遍现象。如果不给他们提供排遣苦闷、释放压力的有效途径,他们就有可能把时间和精力用来做一些不该做的事,甚至产生破坏行为。因此,关注和改善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应成为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的当务之急。一是应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城市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设身处地地为农民工着想,经常性地办一些免费或低收费的娱乐活动,设立一些面向农民工的娱乐服务场所。一些娱乐场所也应转变观念,降低门槛,或采取供应低价服务券的办法,为农民工适当地提供一些娱乐服务,丰富他们的生活。可以制定鼓励服务农民工文化建设的优惠政策,对为农民工提供专场演出的文艺团体和影剧院给予补助;让展览馆、博物馆、公园、体育场馆等对农民工可以提供免费或廉价门票等优惠;让用人单位将农民工文化生活消费打入生产成本,并加强检查督办,不断改善农民工文化生活。二是用工单位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企业管理层要改变那种吆喝式的管理模式,认识到工人才是企业真正的主人;管理层要逐步形成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要从心里尊重外来农民工,要保证工人必要的休息时间,提供必要的娱乐设备;可以为农民工提供简单的图书阅览室、乒乓球室、棋牌室等设施,满足他们的求知和娱乐需求。三是应该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在农民工中建立工会组织,不仅可以维护农民工最基本的合法权益,而且能使工会成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助推器”。作为农民工最重要的利益诉求渠道之一,工会应把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纳入工作日程,为他们提供切实有力的权益保障,在平衡劳资关系、保持农民工利益诉求渠道的顺畅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工会组织还可以出面组织一些免费的露天电影、纳凉晚会等节目,满足农民工的低层次,多元化的文化需求,让他们能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心,增加他们在城市中继续辛勤工作的信心与动力。四是农民工应该主动加强学习,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定南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魏佐善说:“减少和消灭农民工犯罪现象,最根本的是要提高他们的素质,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农民工自身应该将聊天、打牌的时间转而用在学习上,可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一些文化知识,给自己的大脑充电;农民工应该珍惜各级组织为他们举办的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在接受培训期间认真习得一技之长,切实让培训活动收到实效;农民工还应善于悦纳自己,看到自己身上的长处,保持淳朴的优良品质,同时主动找
出存在于自身的不良习惯,比如酗酒等,并努力改正,让自己的个人素质得到一种飞跃,从而更有益于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
四、保障农民工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
制定政策法规,形成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机制。一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纳入总体规划。建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将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纳入新农民工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乡镇党委、政府要切实高度重视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建立领导干部责任制,切实加强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努力推进我市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并把这作为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抓好落实,确保农民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二是出台加强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政策。建议市及县政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尽快制定加快农民工文化建设发展专项规划,重点突出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三级文化网络体系建设规划,出台《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三是对现有文体设施布局进行合理调整。特别是要在县、乡规划建设中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发挥县、乡文化中心的导向、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增加资金投入,形成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一是要继续加大政府的投入。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政府所应承担的公共责任,公共财政是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所需经费的主渠道,要认真抓好中央、省、市有关文化建设经费投入政策规定的落实,改进投入方式,形成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在加大基础设施和重点文化工程建设投入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费的投入,各类投资尤其是市、县财政投入要适度向乡镇倾斜,使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每年有较大增长,占财政支出的经费比重逐年提高。建议市及县政府设立“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补助基金”。二是出台配套优惠政策,拓展渠道,形成多元投入机制。要引导农民转变消费观念,扩大文化消费支出。倡导农民工集体投资、集资、个人出资自办文化事业。加大农民工文化建设招商引资力度,引导社会力量捐资、赞助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三是注重文化与经济结合,大力发展农民工文化产业。把农民工文化产业纳入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落实文化经济政策,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创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四是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促进农民工文化产业多元发展,引导和鼓励城乡资本参与农民工文化产业的开发;扶持农民工集体、个人放手经营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保障农民工文化专业户的合法收入,培植和做大做强农民工文化龙头企业。
完善阵地建设,形成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队伍培养机制。一是进一步健全和规范乡镇文化机构。合理设置机构编制,理顺关系,明晰职责,保证政令畅通。二是强化农民工文化干部队伍建设。配齐配强乡镇文化专职干部,切实纠正文化专职干部不专职的问题,通过提高政治经济待遇吸引专业人才。建议对缺额的乡镇文化干部由县统一招考,市文化主管部门备案,经培训后持证上岗。并通过调整、充实等措施,进一步优化基层文化专职干部队伍的结构。三要培养农民工公共文化事业带头人。采取得力举措,不断增强乡镇、村领导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建设观念,使他们成为农民工文化事业建设的热心人、带头人。四要积极培养农民工文化骨干。建设一支思想作风过硬、专业业务熟悉、组织能力强的农民工文化队伍。乡镇文化站还要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民工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巩固农民工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
五、下一步推进农民工文化服务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工业区的农民工实施送文化上门,消除文化服务盲点;三是实现服务市民与服务农民工相结合。把主要针对市民的文化进社区、社区文化艺术节、市民文化素质讲堂、社区文化学校等文化项目向农民工开放,欢迎和引导农民工参与这些活动,并保证这类项目和服务向农民工倾斜。四是实现政府投入与社会资助相结合。农民工文化服务工程要坚持公益性服务,政府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同时又调动全社会力量开展农民工文化服务,通过购买服务、委托承办等社会化运作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民工文化服务工作中来,共同实施农民工文化服务工作。
第三篇:关于农民工文化工作调研报告
根据文化部社文函〔xx〕xx号通知和省市文化厅局社文处科要求,我局对农民工文化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基本状况
xx在全市是一个人口大县,也是一个农业大县。全县每年外出务工人员约有xx万,外来务工人员约x万人左右。农民工就业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和建筑业两大领域。二者相比,从事娱乐、餐饮、美容美发、家政服务等服务业的农民工,还有一些基本的文化生活,比如看电视和报纸。但从事较为艰苦的建筑业的农民工则xx%以上没有什么业余文化生活,聊天、睡觉、打牌赌钱、闲逛是他们打发空闲时间的主要方式。少数民工偶尔也参加一些文化活动,比如看电视或去广场看电影和演出,但次数和时间都没有保证。有八成农民工,认为文化娱乐乐生活主要靠睡觉、闲聊打发工余时光;近六成农民工对文化状况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超过四成的受访农民工没有一本书。打扑克、看电视、聊天几乎成为农民工基本的文化生活,上网吧、看碟片、逛商场成为一些年轻农民工的业余生活的主要方式。
调查显示,农民工群体文化生活的总体特点是:文化生活贫乏,文化消费不足,文化需求不能得到基本满足。打工之余,农民工做得最多的是睡觉(xx%)、看电视(xx%)和聊天(xx%),此外还有xx%的人读书看报,15.1%的人将闲暇时间花费在打牌或打麻将上,xx%的人听收音机。较少农民工上网(xx%)、看电影(xx%)、看录相(xx%)和上歌舞厅(xx%)。他们最喜欢做的是看电视(xx%),其次是睡觉(xx%)、聊天(xx%)和读书看报(xx%)。可见,睡觉、聊天这类休闲活动都已成为农民工的主要业余生活,电视更是成为他们文化生活的轴心。
企业提供的文化产品有待丰富。在企业文化对农民工文化供给方面的调查中,傅才武和陈庚发现,农民工所在企业提供的文化设施或文化项目从多到少依次是电视(xx%)、图书报纸(xx%)、扑克象棋等(xx%)和技术培训(12%);而农民工对企业的文化需求中,电视(xx%)、技术培训(xx%)、图书报纸(xx%)、电脑(xx%)的要求最多。而在企业给予农民工文化生活满足上,其供给的主要文化产品(电视、图书报纸、扑克象棋)是一种普适性的大众文化消费品,对企业来说相对便利和便宜,但仍不能满足需求。在供需矛盾上,技术培训(xx%)、电脑(xx%)这类利于农民工素质提高的文化资本供需矛盾最大,其次是文化艺术活动。
二、农民工文化工作的基本状况、内容形式、特点亮点、措施和成效
关心农民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十一五”期间,我县围绕“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旅游活县”战略目标,突出绿洲红城特色,发现xx、建设xx、实现xx,打造神奇xx中国xx文化品牌,创办中国红军节,开展系列文化活动,丰富城乡文化生活。
我县把农民工文化工作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重点工作任务目标,通过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进一步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一是组织电影放映队,深入农民工集中的建筑工地、厂矿企业、广场等放映xx电影。二是在农民工集中的企业、社区建立“职工书屋”。三是积极组织职工参与文化广场活动,利用小品、相声、快板、舞蹈、小合唱等职工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寓教于乐。四是把做好农民工文化服务纳入文化建设总体目标。把送文化进工地、厂矿作为农民工文化服务的重点工作,通过开展各种适合农民工特点的文化活动,切实做好农民工的文化服务工作。五是编排一批文艺节目,到建筑工地、厂矿等地方进行演出,利用法定节假日组织举办农民工业余文艺汇演。六是开展向建筑业、饮食服务业以及商品流通业等农民工集中的地方送图书活动。七是鼓励支持离退休文艺工作者、艺术院校学生和其他热心公益事业的各界人士参与农民工志愿文化服务。八是通过强化文化设施配备,给农民工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便利条件。九是充分利用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城市社区综合文化站(室)向居住或工作在本社区的农民工开放,为农民工提供报刊阅读、文化活动等公共文化服务。十是以“关爱万里行—走近外出民工”为载体,实现交流沟通零距离。与县总工会、坭坝、二郎、双龙及部分县“三关”成员单位一起,先后走进北京、重庆、浙江、上海、云南、福建、贵阳、遵义等地,深入民工开展走访慰问,开展相关咨询服务、召开座谈会,进行中秋国庆联欢会。
高度重视开展符合农民工文化活动工作。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文化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丰富农民工文化生活,切实保障农民工文化权益。一是充分认识做好农民工文化工作的重要性。做好农民工文化工作,切实尊重和有效保障农民工文化权益,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需要,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高度重视农民工文化建设,加大工作力度,把活跃和繁荣农民工的文化生活纳入小康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切实承担起满足农民工文化生活的责任。二是明确工作责任,积极探索和推广适合农民工的文化消费方式,加强面向农民工的文化服务。农民工文化生活既有城市特点,也有农民工特色。文化部门贴近农民工,研究农民工,深入开展针对农民工的社会文化调查,深刻分析农民工文化需求特点,掌握消费习惯,总结消费规律。积极探索适合于农民工文化生活的艺术形式,组织创作和生产农民工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开展适合农民工的文化活动,为农民工提供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三是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社会教育职能,完善服务方式。充分利用县图书馆、县文化馆、各乡镇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发挥文化工作在提高农民工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的作用,使农民工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送书到工地、图书流动站等文化项目,为农民工提供方便快捷的文化服务。四是调动文化经营单位和文艺工作者积极性,丰富活跃农民工文化生活。文艺表演、音像制品、电影、图书等文化产品和服务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载体,是活跃农民工文化生活的主要手段。引导文化经营单位和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民工生活,创作和生产反映农民工生活、为农民工所喜闻乐见的节目,鼓励文化经营单位和文艺工作者为他们提供免费或者优惠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五是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文化经营活动,净化农民工文化生活环境。提高责任意识,坚持守土有责,一方面加强引导和教育,开展文化市场法制宣传活动,帮助农民工提高识别、判断和自觉抵制不良文化产品的能力,提高文化水平,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另一方面加大对农民工务工相对集中的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产品的监督检查力度,有效杜绝和制止非法文化活动和不良文化现象毒害和侵扰农民工的身心健康。六是积极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农民工用工单位自身文化建设。农民工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文化、财政、劳动、建设、农业、公安等
部门的大力支持,也需要农民工用工单位的积极配合。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保持与用工单位的沟通,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协助用工单位做好电影、戏剧进工地和在全县各乡(镇)的村委会等开展“2131”电影工程活动。积极扶持农民工用工单位自办文艺表演团体,发展农民工业余演出队,鼓励农民工创作和表演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文艺节目,创新文艺形式,倡导健康文明的文化生活方式,推动农民工文化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加强与用工单位及有关部门的沟通,通过系统的文化培训,提高农民和农民工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素质,丰富农民工的文化生活。
三、农民工文化工作存在的困难、问题和对策建议
当前农民工群体文化需求旺盛,但相对供给不足。一是地方政府和社区财力有限,提供给农民工的文化设施或文化项目难以满足农民工的需求,所提供的文化设施、项目也比较单
一、匮乏。农民工反映所在地方政府或社区给他们提供了阅报栏、招工就业信息、休闲广场、露天电影、图书室和技术培训等文化设施或文化项目。而农民工则希望地方政府和社区提供技术培训、文艺活动、图书室和阅报栏、电视录像厅等文化项目、文化设施,同时,他们也期望地方政府和企业给他们提供更丰富的文化生活内容,而且这些文化生活内容符合农民工的实际需要。二是企业的文化供给与农民工的文化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缺口,农民工所在企业提供的文化设施或文化项目从多到少依次是电视、图书报纸、文体活动场地等。值得注意的是,高达近30%以上的农民工反映所在企业没有提供任何文化娱乐服务。而农民工的文化需求层次较高且具有多样性,他们希望企业提供电视、技术培训、图书报纸、电脑等文化设施或项目,或者组织各种文体活动,就文化需求而言,农民工对企业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发展型的文化需求,如农民工群体十分渴望企业为他们提供技术培训、电脑、图书报纸。第二,农民工群体在文化上渴望被“组织”,如希望由企业出面组织看电影、看戏,组织一些集体性的文化活动。农民工群体应当享受的文化消费更多的应是一种由社会、政府、企业、团体来提供的公共消费品,诸如公共图书馆、城市阅报栏以及必要的职业培训等等,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政府和农民工所在的企业、社区等不能提供这些消费品,农民工所需要的文化消费就会短缺。从本次调查情况来看,所有这些本应当由政府、企业、社区等提供的文化消费品,都存在严重的不足。
农民工文化建设面临的新问题。一是大部分农民工没有文化消费的时间和条件。文化素质不高、紧张而高强度的劳动、相对陌生的暂住环境,使得大部分农民工,特别是从事建筑行业的农民工基本上没有什么文化娱乐生活,长年累月重复着干活——吃饭——睡觉的单调乏味的生活。在许多城市,很多农民工将上街溜达、看临街电视、打扑克作为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新生一代的农民工又大多年轻力壮,精力充沛,求知欲强,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相对于他们的父辈,文化水平更高。但是,由于没有文化消费的时间和条件,使得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受到了严重压抑。二是农民工的心理障碍普遍存在。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旅途上,农民工很难做到精神天地的自由穿梭。与城市居民、农民工居民比,农民工频繁的流动职业和流动地域,难以形成象城市居民基于单位而结成的业缘关系,也难以形成象农民工居民与生俱来的地缘关系,难以与城市居民建立起较为深厚的联系。虽然农民工非常希望得到城市居民的承认和接纳,但天生的农民身份又使他们显得非常自卑,甚至会自觉不自觉地回避与城里人交往,形成自我隔离的状况。长期单调乏味的生活方式容易造成他们心理的孤独与无助,精神上的空虚和处境的艰辛又使得其中一部分人容易出现精神崩溃从而成为社会的隐患。三是农民工获得培训的机会普遍较少。目前,农民工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所占比例为80%,未接受过任何技能培训的约占70%左右。由于农民工外出务工人员文化和技能素质普遍偏低,他们本人主动获取技能培训的意识不强或者说有的根本没有,从而导致大部分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次、工作环境差、职业声望低、工资收入低,文化消费能力弱和文化消费机会非常少。四是农民工子女文化教育堪忧。多数农民工的孩子渴望读书,然而,家长们因给孩子找不到合适的就近学校上学常常感到头痛。为了孩子能够上学,多数农民工只好忍痛割爱把子女送回老家读书;有的农民工因某些原因只好让孩子不上学而留在身边;仅有少数农民工子女有条件在城市上学,但必须交纳较高的借读费或满足各种苛刻的条件。教育高收费已经成为很多农民工的不堪重负之痛。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着当代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并且他们子女中间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即将成为下一代的农民工。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程度如何,必将影响深远。五是对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关注度不够。据有关农民工文化生活的调查显示:逾八成农民工主要靠睡觉、闲聊打发闲余时光;近六成农民工对文化生活现状
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超过四成的受访农民工身边没有一本书。打扑克、看电视、聊天几乎成为农民工基本的文化生活,上网吧、看碟片、逛商场成为一些年轻农民工业余生活的主要方式。虽然一些私营企业设立了各种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但是往往成为一种摆设,活动室经常不开,阅览室没有图书的现象屡见不鲜。由于农民工与私营、个体老板的简单雇佣关系,使农民工大多处于散漫无组织的状态。因此,有的农民工走上了赌博、吸毒、偷盗等犯罪道路。目前,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虽然对农民工的文化生活给予了一定关注,举行了一些活动,但从总体上看,包括政府部门、建设单位在内的社会各界,对农民工的文化需求尚未给予足够重视。
农民工文化建设应采取的主要对策。一是提供便利条件。农民工文化建设问题是当前影响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实践证明,开展农民工文化活动是解决当前农民工文化建设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提高农民工文化生活水平,各地政府和企业都可以采取一些实际措施,比如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地方兴建一些文化娱乐场所,在劳动之余给他们播放一些健康时尚的电影、电视剧等,既能改善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增强他们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二是提高文明素质。创造条件和机会,引导农民工加强文化学习,用知识充实自己,尽快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农民工,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断活跃农民工的文化生活,满足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广泛开展农民工争创职业道德先进个人、“文明岗位”、“诚信示范岗”等活动,引导广大农民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守职业行为准则和社会公共道德。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帮助农民工增强法制观念,知法守法,学会运用法律,通过合法渠道维护自身权益。引导农民工遵守公共秩序、爱护社会环境、讲究文明礼貌,培养科学、文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三是提高职业技能。各级工会要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和以岗位技术练兵为基本内容的技能竞赛以及合理化建议活动,不断提高农民工的学习能力、钻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收费上,要低廉,要让农民工学得起;在学习上,要形式多样,提倡边工作,边学习,以工养读,以读促工;在专业设置上,要考虑能够大规模的解决农民工的长期就业问题,着眼于培养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四是加强关爱和帮助。农民工所在的单位必须履行改善其文化活动的义务,在强调企业社会责任、文化责任中,按照农民工的一定数量,规定企业设置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实质性地定时向农民工开放。农民工所居住的街道社区也要关心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应该象关心当地居民一样关注他们,不能存在忽视的现象,更不能有歧视他们的态度,要主动组织他们参与社区的各种文化活动。五是政府应有所作为。政府在农民工文化活动上要舍得花钱,多组织一些有益于农民工心智健康、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比如广场电影,广场文化活动,节日活动,送戏进社区、厂矿、企业,政府出资或社会赞助等组织农民工开展卡拉OK比赛、举行农民工地方民歌比赛、组织农民工开展各类竞技体育比赛等等。同时我们城市的一些文化设施和活动场地要争取免费向农民工开放,有意识地利用这些文化活动的窗口和平台,让他们走进来,使他们从陌生到熟悉,最后融入城市居民的文化活动阵地。事实上,政府为农民工提供精神文化方面的公共产品花费不一定很大,一场露天电影、一次露天演出或者一个阅览室,农民工就会有很大满足。
农民工文化工作的建议。农民工大多干的是体力活,收入低,压力大,缺乏精神寄托,心理空虚是普遍现象。如果不给他们提供排遣苦闷、释放压力的有效途径,他们就有可能把时间和精力用来做一些不该做的事,甚至产生破坏行为。因此,关注和改善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应成为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的当务之急。一是应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城市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设身处地地为农民工着想,经常性地办一些免费或低收费的娱乐活动,设立一些面向农民工的娱乐服务场所。一些娱乐场所也应转变观念,降低门槛,或采取供应低价服务券的办法,为农民工适当地提供一些娱乐服务,丰富他们的生活。可以制定鼓励服务农民工文化建设的优惠政策,对为农民工提供专场演出的文艺团体和影剧院给予补助;让展览馆、博物馆、公园、体育场馆等对农民工可以提供免费或廉价门票等优惠;让用人单位将农民工文化生活消费打入生产成本,并加强检查督办,不断改善农民工文化生活。二是用工单位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企业管理层要改变那种吆喝式的管理模式,认识到工人才是企业真正的主人;管理层要逐步形成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要从心里尊重外来农民工,要保证工人必要的休息时间,提供必要的娱乐设备;可以为农民工提供简单的图书阅览室、乒乓球室、棋牌室等设施,满足他们的求知和娱乐需求。三是应该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在农民工中建立工会组织,不仅可以维护农民工最基本的合法权益,而且能使工会成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助推器”。作为农民工最重要的利益诉求渠道之一,工会应把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纳入工作日程,为他们提供切实有力的权益保障,在平衡劳资关系、保持农民工利益诉求渠道的顺畅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工会组织还可以出面组织一些免费的露天电影、纳凉晚会等节目,满足农民工的低层次,多元化的文化需求,让他们能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心,增加他们在城市中继续辛勤工作的信心与动力。四是农民工应该主动加强学习,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定南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魏佐善说:“减少和消灭农民工犯罪现象,最根本的是要提高他们的素质,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农民工自身应该将聊天、打牌的时间转而用在学习上,可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一些文化知识,给自己的大脑充电;农民工应该珍惜各级组织为他们举办的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在接受培训期间认真习得一技之长,切实让培训活动收到实效;农民工还应善于悦纳自己,看到自己身上的长处,保持淳朴的优良品质,同时主动找出存在于自身的不良习惯,比如酗酒等,并努力改正,让自己的个人素质得到一种飞跃,从而更有益于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
四、保障农民工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
制定政策法规,形成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机制。一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纳入总体规划。建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将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纳入新农民工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乡镇党委、政府要切实高度重视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建立领导干部责任制,切实加强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努力推进我市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并把这作为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抓好落实,确保农民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二是出台加强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政策。建议市及县政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尽快制定加快农民工文化建设发展专项规划,重点突出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三级文化网络体系建设规划,出台《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三是对现有文体设施布局进行合理调整。特别是要在县、乡规划建设中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发挥县、乡文化中心的导向、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增加资金投入,形成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一是要继续加大政府的投入。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政府所应承担的公共责任,公共财政是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所需经费的主渠道,要认真抓好中央、省、市有关文化建设经费投入政策规定的落实,改进投入方式,形成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在加大基础设施和重点文化工程建设投入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费的投入,各类投资尤其是市、县财政投入要适度向乡镇倾斜,使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每年有较大增长,占财政支出的经费比重逐年提高。建议市及县政府设立“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补助基金”。二是出台配套优惠政策,拓展渠道,形成多元投入机制。要引导农民转变消费观念,扩大文化消费支出。倡导农民工集体投资、集资、个人出资自办文化事业。加大农民工文化建设招商引资力度,引导社会力量捐资、赞助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三是注重文化与经济结合,大力发展农民工文化产业。把农民工文化产业纳入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落实文化经济政策,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创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四是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促进农民工文化产业多元发展,引导和鼓励城乡资本参与农民工文化产业的开发;扶持农民工集体、个人放手经营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保障农民工文化专业户的合法收入,培植和做大做强农民工文化龙头企业。
完善设施建设,增强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物质保障机制。一要全面构建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屯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大力建设县、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县级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抓好一批龙头,重点建设文化活动广场、文化馆、图书室等一批现代化文化设施。乡镇级要努力建设一个集图书阅读、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老年与青少年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村级要坚持经济适用原则,重点建设“一网、一院、一室”。“一网”是指确保村村通有线电视,有线电视进村率和入户率要达到100%;“一院”是指在农民工开展创建文化大院活动;“一室”是指建立农民工图书室。通过倡导全民读书活动,努力培养知识型农民。二要建管并重,加强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利用和管理。建议采取强有力措施,制定建设标准。切实按照中办[2007]21号文件的要求,全力推进规范性综合文化站建设,实现三级文化网络体系化目标。实施农民工文化设施示范工程。力争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建设一批规范化综合文化站及示范性文化广场、村级文化综合活动室、“小康文化示范户”和农家书屋。应尽快出台农民工基层文化设施管理、使用办法,进一步强化责任制管理、规范化管理、功能性管理。建议市及区县对农民工文化设施的流失情况进行一次认真清理,对被挪用、出租的,要限期归还和恢复文化功能,进一步加强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利用和管理。三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民自办文化的引导与支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农民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以市场运行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支持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兴办农民书社、文艺团队等,开展各种面向农民工、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民工文化建设的主体。
整合服务资源,形成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辐射带动机制。一要延伸城区文化设施功能。市县文化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电教中心等文化设施的开放要向农民工拓展,为农民服务,加快文体设施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二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切实改进“三下乡”办法。建立健全协调机制、确保送文化下乡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在提升质量、增强实效上下功夫,让城乡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三要实施城乡文化建设共建工程。城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团体、驻市部队以及街道社区与乡镇农民工结对帮扶、共建,使城市文化下乡,农民工文化进城,双向助推农民工文化事业和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发展。四要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民工群众文化活动。要本着“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充分利用农民工农闲、节日和集市,丰富和活跃农民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要重视发展农民工特色文化,加强对农民工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通过建立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各种民间艺术或工艺项目。要开拓思路,把文化活动与农民致富结合起来,进入生态文化致富、文化项目致富、休闲文化旅游致富、文化知识致富的良性循环。
完善阵地建设,形成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队伍培养机制。一是进一步健全和规范乡镇文化机构。合理设置机构编制,理顺关系,明晰职责,保证政令畅通。二是强化农民工文化干部队伍建设。配齐配强乡镇文化专职干部,切实纠正文化专职干部不专职的问题,通过提高政治经济待遇吸引专业人才。建议对缺额的乡镇文化干部由县统一招考,市文化主管部门备案,经培训后持证上岗。并通过调整、充实等措施,进一步优化基层文化专职干部队伍的结构。三要培养农民工公共文化事业带头人。采取得力举措,不断增强乡镇、村领导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建设观念,使他们成为农民工文化事业建设的热心人、带头人。四要积极培养农民工文化骨干。建设一支思想作风过硬、专业业务熟悉、组织能力强的农民工文化队伍。乡镇文化站还要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民工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巩固农民工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
五、下一步推进农民工文化服务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保障农民工文化权益。一是抓好“两个体系”建设,保障农民工文化权利。“两个体系”指的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从2011年开始,全面实施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在未来几年内,要努力实现常住人口与暂住人口公共文化服务的协调发展,建成一个农民工能够自由享受的“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产品丰富、营运高效、服务优质”的公共文化体系,为农民工提供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加大推进外来工图书馆和外来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建设力度,五年之内在工业园区建设外来工图书馆,丰富农民工的文化消费内容。二是实施“两个工程”,打造农民工文化服务平台。“两个工程”是指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农民工文化服务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起了一个县级支中心、189个基层用户点,利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依托农民工大饭堂、厂区文化活动室、社区图书馆、厂区图书馆等场所,在工厂、农民工密集的生活区和农民工集中的地区重点建设“共享工程”农民工服务点,通过企业、厂区提供场地和管理人员,宣传文化部门提供电脑、投影仪、音响及“共享工程”相关设备的共建方式,为农民工提供网上阅读、影视播放、知识讲座、信息查询等文化服务,基本满足农民工对网络文化信息的需求,实现 “共享工程”,通过数字电视传播,有电视的农民工只需打开电视,就可以免费收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节目。
农民工文化服务工程是重点实施的一项文化关爱工程。农民工文化服务工程包括两个系列:周末文化系列和流动文化系列。周末文化系列就是充分利用市区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街道文化站和文化广场等公益文化场馆举办周末广场音乐会、周末讲座、周末艺术沙龙和周末剧场演出活动,文化项目均免费向农民工开放,吸引他们进图书馆和剧场,提高他们的文艺素质。流动系列是指由各文化事业单位开展的针对农民工的流动演出、流动图书、流动讲座、流动展览、流动电影等形式的文化服务,充分发挥流动文化服务的机动性、便利性,将各类文化资源送到农民工身边。同时,要求有条件的区图书馆在业园区开设分馆或者与企业、商会等社会组织联合举办图书馆,并将本馆资源以定期轮换的方式配置到厂区图书馆;各级图书馆要针对农民工的生活和工作需要组织内容丰富的讲座和信息参考咨询,每月至少举办1次讲座、展览和读书活动,厂区图书馆图书每季度至少轮换1次。三是办好节庆会展,打造农民工文化品牌。创办读书节和外来青工文化节。结合建设学习型城市和建设“图书馆之城”的文化要求,把农民工文化建设纳入全市文化规划建设一盘棋,建立“读书月”,在每年的“4·23世界读书日”深入工厂,积极开展针对农民工的读书活动,组织各类讲座、征文比赛、朗诵比赛、新书推介、上门办理借书证等活动。举办各类读书活动和“外来工知识竞赛”,提高农民工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积极性。四是抓好文化场馆免费服务,拓展农民工的文化生活空间。从2011年开始,出台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市民和农民工开放的措施,市民和农民工不仅可以免费进入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进行阅读、观看各类展览,而且可以进入群艺馆、文化馆站参加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和艺术培训。制定《加强基层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管理办法》,要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市民和农民工开放。农民工可以自由进出各级公益性文化场馆,极大地拓展他们的文化生活空间。五是实行“四个结合”,创新农民工文化服务方式。在农民工文化建设工作中,努力做到“四个结合”:一是实现场地服务与网络服务相结合。要充分利用传统的文化阵地的长处,实地开展文艺演出、展览、讲座和节庆文化活动,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整合各类资源,发挥网络传播的优势,开展网上阅读、讲座及影视播放服务,克服现有资源不足的弊端和时间空间制约,拓展服务空间;二是实现阵地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现有的各类公益性文化场馆实行免费开放,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流动文化服务,为边远社区和
工业区的农民工实施送文化上门,消除文化服务盲点;三是实现服务市民与服务农民工相结合。把主要针对市民的文化进社区、社区文化艺术节、市民文化素质讲堂、社区文化学校等文化项目向农民工开放,欢迎和引导农民工参与这些活动,并保证这类项目和服务向农民工倾斜。四是实现政府投入与社会资助相结合。农民工文化服务工程要坚持公益性服务,政府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同时又调动全社会力量开展农民工文化服务,通过购买服务、委托承办等社会化运作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民工文化服务工作中来,共同实施农民工文化服务工作。
总之,要用新理论、新思维、新知识、尽快转变成指导农民工文化工作实践的新观念、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把构建比较完善的社会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成为农民文化工作的重要任务,转变观念、明确思路、采取措施,扎实工作,积极推动xx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满足农民工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的贡献。
第四篇:《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摘要(推荐)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摘要
◆至2015年,形成相对完善的农民工文化工作机制,建立相对稳定的农民工文化经费保障机制;农民工文化服务切实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民工文化活动常态化、有特色;广大农民工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常住地政府是保障农民工文化权益、满足农民工文化需求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将农民工文化工作纳入常住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农民工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服务对象。
◆继续加大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美术馆以及工人文化宫(俱乐部)等公益性文化单位的免费开放力度,充分发挥其在满足农民工文化需求方面的主体骨干作用。
◆城市社区要以常住人口为主要依据,充分考虑辖区内农民工的规模、特点和文化需求,规划建设和优化配置社区文化设施和服务,构建以社区文化设施为依托的农民工文化服务平台。完善社区文化设施管理制度,积极引导农民工充分利用社区文化设施,保证农民工与社区居民具有同等分享社区文化设施的机会与权利。
◆引导企业将农民工文化生活纳入企业文化建设范畴,提升企业开展农民工文化工作的自觉性。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各项法规制度,使农民工有时间、有精力参与文化活动,切实保障农民工的文化参与权。◆大型制造企业、工业园区、工矿区等农民工生产生活密集区参照本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配套建设固定文化设施,建筑工地等农民工临时性聚居区配置临时性文化设施或提供流动服务。用工企业要配备文化管理人员,提高文化设施管理水平,保障文化服务质量,确保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常态化。
◆要特别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对他们的价值观念塑造以及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和精神抚慰,引导他们按照现代城市文明要求规范自身行为,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耐挫能力和融入能力。◆各级政府在编制公共文化服务经费预算时,要充分考虑辖区内农民工文化工作需要,切实将农民工文化工作日常经费纳入常住地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统筹考虑。针对农民工的特殊文化需求,建立农民工文化专项经费,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重点保障农民工专项公共文化服务、特定文化产品购买和专门政策引导等方面的支出。
第五篇:关于我市农村基层宣传文化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农村基层宣传文化工作的调研报告
加强农村宣传文化建设,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要的有效途径,近期我部就农村宣传文化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调研表明,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加强农村宣传文化工作,整合各种文化资源,积极开展健康向上、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切实保障了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建设的成果。通过开展农村“小学教”活动和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大报告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党的农村宣传文化工作有关文件精神的学习,逐步形成了一个适合农村宣传文化工作的思路,即,以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落脚点,以建好各类宣传文化阵地为基础,以壮大各类文化队伍为保障,坚持“三贴近”原则,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更加注重亲民、便民、利民,积极组织、全力支持开展能使农民群众得到娱乐、受到启发、受到教育、内容健康的文艺活动。以此为基础,随之而来的是我省农村文化活动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步形成了一个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自娱自乐、自我教育为特点的农村文化活动的可喜局面。目前,全市农村有专业文艺表演团体3个,凤台县推剧团、凤台县花鼓灯艺术团、毛集东方花鼓灯艺术团;凤台县花鼓灯艺术学校1所,乡镇文化站39个,农村文化活动室37个,农村图书室45个,农村影剧院3个,农村电影放映队28个,省“双百工程”示范点3个。全市各乡镇普遍成立了文化体育队伍,如各种民间艺术团、秧歌队、锣鼓队、龙灯队、健身队等。毛集镇建成了全国文明乡镇,夏集镇、舜耕镇获得了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荣誉称号,另外全市还有8个市级文明村镇。
二、突出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深深感到,我市在农村基层宣传文化阵地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农村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等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阵地少了。由于对农村基层宣传文化阵地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宣传文化阵地萎缩较为严重。目前全市各乡镇都有文化站,但普遍存在设施简陋,大部分存在“一个人,一间房,一桌一凳一公章”的“五个一”的窘境,很难有所作为,并且文化站多数都在乡镇政府大院内,成了机关活动室,农民只能“望站兴叹”。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出现滑坡。过去遍及农村的广播现在所剩无几。村级农村文化活动室、图书室,更是寥若星辰,大部分村都没有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甚至文化下乡,到一个村竟找不到一个相对开阔的地方放电影,就更谈不上开展经常性群众文化活动,添置文化体育活动设施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要,造成群众业余以麻将、扑克为伴,影响了乡风文明和社会治安。
二是管理乱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管理滞后,现有的广播站、影剧院、文化馆、图书室等设施简陋,有的已破旧不堪,且利用率不高,管理存在失控现象,少数()图书馆、文化站、广播站名存实亡。个别文化设施里面缺少文化内容,有的活动用房被挪用、挤占。场
馆资源闲置浪费与群众文化生活贫乏的现实矛盾较为突出。
三是队伍散了。农村文化队伍人才流失现象严重,队伍不够稳定,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力量薄弱,而且在乡镇机构改革时又被大幅度精简。宣传文化专干专而不专,缺少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学历普遍偏低,年龄偏大,思想观念陈旧落后,缺乏开展文化活动的经验、知识,专业化水平低,难以胜任工作需要。同时宣传文化专干兼职过多,有效投入宣传文化工作的精力、时间太少,常常是“种了别人地,荒了自己田”。
四是活动虚了。虽然我们反复强调“围绕”、“紧贴”,但实践操作中总是“围不住”、“贴不紧”,形成不了整体,“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各说各重要”的“两张皮”现象仍较严重。在座谈和走访中,很多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反映,宣传文化活动缺乏吸引力,重宣传、轻过程,重形式、轻实效。导致群众积极性不大,热情不高,有抵触情绪。
二、原因分析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主要原因:
一是重视不够。一些县区、乡镇领导对农村宣传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经济和工农业工作是硬任务、硬指标,文化建设是软任务、软指标,因而对宣传、贯彻、落实有关规定政策重视不够,致使宣传文化工作始终在低水平上运行。
二是投入不足。由于市、区两级财政只能保吃饭、保运转,近几年对农村宣传文化工作的投入很少,乡一级财政基本上拿不出专门的文化活动经费,致使有些农村基层开展文化活动陷于无阵地、无资金、无队伍的状况。
三是体制不顺。县乡机构改革后,乡镇宣传文化站归乡镇管理,县区文化部门业务指导,对宣传文化站的约束力很小,“管人的不管事,管事的不管人”,工作开展的难度增大。
四、几点建议
针对当前我市农村宣传文化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加强和改进:
1、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农村宣传文化工作。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要通过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各地各部门的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加强学习、领会上级有关文件会议精神,使其真正认识到加强农村宣传文化工作,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切实做到“五个纳入”,即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以此从根本上增强宣传文化工作的目的性、计划性和主动性,为农村文化改革、发展、调整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确保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健康地向前推进。
2、深化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农村基层宣传文化事业注入新的活力。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在党委、政府的指导和推动下,由党委宣传部门牵头协调,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推进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农村文化事业要通过深化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增强活力。政府兴办的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面向大众,面向市场,积极深化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新的充满活力的发展机制。在保证政府投入的前提下,要积极开展有偿服务和文化产品经营活动,通过增加自我创收,解决开展文化活动的经费短缺问题,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同时,要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改变观念,立足本土,重视和发挥农民自身作用,引导农民组建文化大院、书画室,自办文化,成为文化专业户,使其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有效盘活农村文化资源,为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加强建设,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基层宣传文化阵()地。要统筹城乡文化建设,不断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采取政府投资、城乡共建、文化帮扶、社会捐助等形式,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加快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要加快县城文化基础设施如县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等的重建、改造步伐,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影响和带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集镇要建立综合性文化站,村要有文化室、文化中心户等,逐步建立健全县、镇、村、户四级文化网络。在新农村建设中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考虑,在村庄规划中预留文化活动用地,建设文化活动场所和广场,确保中心村庄有不少于500平方米的场地和50平方米的活动场所,一般村庄有不少与300平方米的场地和30平方米的活动场所。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运用法律手段,维护、管理和使用好文化设施。
4、锻造队伍,建设一支稳定而健全的农村宣传文艺骨干队伍。农村宣传文艺骨干队伍是农村开展丰富多彩文化活动的重要保证和中坚力量。结合乡镇机构改革调整乡镇文化站布局,完善其功能,确保有编制、有经费。有阵地,同时逐步解决农村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待遇问题,明确他们的身份,提高他们的经济收人和生活水平。要抓好农村业余文化骨干队伍建设,把群众中那些热爱农村文化,有文化特长和组织才能的文化青年及时选拔出来,组织起来,给以必要的辅导、培训,提供必要的条件与支持,要广泛动员和鼓励大中专毕业生,特别是有一定文艺专长,热心农村文化工作,并对农民怀有深厚感情的青年学生投身农村文化建设。鼓励他们扎扎实实、坚韧不拔、为农民服务,为社会奉献,使他们逐步成长为散落民间的文化使者和活动支点。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的氛围。利用报刊、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广泛宣传农村文化工作者扎根基层,服务农民的先进事迹,使更多的有识之士投身于农村宣传文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