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切实加强我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
关于切实加强我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标志着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论的又一次升华。生态文明是个长远的奋斗目标,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同时也是个动态的时代概念,阶段性指标明确、任务具体、政策性操作性较强。在当前,我市建设生态文明面临最重要和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要改善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根据政协年初工作安排, 本调研组采用走访、座谈、外出考察等方式,围绕切实加强我市生态环境建设这一问题进行了专项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对前些年我市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基本估价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市的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采取了不少应对措施,主要可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先后成立了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市联创办、市整规办,落实工作职责,充实队伍力量;加大考核力度,设立了生态环境指标,纳入市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并不断增加其在总分中所占的比值;陆续编制了《慈溪生态市建设规划(2003-2020)》、《慈溪市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五年规划(2007-2011)》和水环境整治、土壤改良等方面的专项规划。二是创新工作载体。市委市政府根据阶段工作重点,着力推进全市的生态环境建设。从1998年以来,先后组织了“四个全面”、“四大会战”、“环境整治年”、“庭院整治”、“百日环境污染整治”和“百日文明创建”等活动,今年又启动了“人人守望、呵护绿色家园”环保专项行动。同时,依托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市,创全国环境优美镇、省(宁波市)级生态镇、宁波市生态村等活动,全面推进涵盖城乡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三是加大资金投入。近年来先后实施了梁辉水库、汤浦水库、姚江、曹娥江引水工程等“外引项目”;实施了市域污水治理工程、城市污水处理厂新建和扩容、城河综合治理、市域骨干河网建设、饮用水源地保护等“内治项目”;实施了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收集和处理、垃圾焚烧发电等工程项目,启动实施了世界银行GEF宁波/慈溪湿地项目和风力发电等项目。此外,对全市的各类环保行动实行“以奖代补”的扶助政策。四是增强监管力度。在全市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新增总量替代制度,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利用在线监控和联网监测等方式,确保市域内重点排污企业的实时监控;大力推进漂印染、电镀、熔炼等污染行业的集中整治;加强环保信访调处工作,组织“环保零点”行动,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并通过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等方式维护环保执法权威。经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效:环保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逐步完善,环境承载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局部区域的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环境保护理念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同,工作基础和社会氛围初步形成。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严峻的现实。从水环境污染来看,全市河道地面水体中V类和劣V类水占水体的90%以上,丧失水体功能;近年来杜湖、梅湖、窖湖等几个重要的饮用水源区蓝藻时有发生;杭州湾开发区无序开采地下水,面临地面沉陷的威胁。从土壤和滩涂污染来看,我市局部地区的农田中汞、镉、DDT等指标超标,329国道以南部分区域受重金属污染严重,沿海滩涂中铜和多氯联苯(PCB)等指标超标。从大气、噪音污染来看,市域酸雨发生率极高,属重酸雨区,同时因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小锅炉、小熔炼、小锻打、废旧塑料加工等引起的废气、粉尘、噪音污染比较普遍。客观上讲,我市生态环境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好转,生态环境改善的“拐点”依然没有出现。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环境信访逐年上升,去年市级层面收到的信访案件超过2000件,约占全市信访总量的1/4。我市两次创建文明城市,也都因为群众对环境的不满意而导致最终失利。可以这么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是我市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之题,重中之重。
二、我市生态环境建设成效不佳的原因分析
(一)从政府工作层面分析。一是环境保护和治理方式方法存在偏差。环保工作“治标”的多,“治本”的少,对如何从源头上进行有效控制和预防重视不够,如全市污染源的专项整治力度不强,雨污分流等基础工程推进不快,市域内
污水、垃圾的收集和处理能力有限等,都影响到环境建设成效的提高。此外,环境建设工作主要依托“大会战”、“大整治”等方式来推开,造成战线越拉越长,范围越来越广,人力物力财力无谓分散,重点工作和工程不够突出,项目建设出现“木桶效应”,联动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如市域污水治理工程,污水处理厂和排海口工程建设进度与集污主干管工程进度不一致,涉及污水收集的各镇(街道)集污管网配套工程更是严重滞后,直接影响工程的按期完工投产和集污治污作用的发挥。二是环保资金投入缺少有效的绩效评估。很多项目只注重投资资金是不是到位,工程是否按期开工,但对投资期限的控制、项目实际达到的效果等不够重视。调研中有群众反映,有的工程“只见开工、不见完工”,“一年的工程两年做,两年的工程三年做,投资随之追加”;还有不少人对前些年投入巨资实施的环境治理工程成效产生疑虑。三是管理不顺、执法不力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市、镇环境监察干部为处理大量信访案件疲于奔命,无法集中力量抓好重大违法案件的打击处理,具体表现为:市环境执法队伍与慈溪经济发展和环境监管现状不相适应,与其它县市相比存在明显不足,而且很多镇的环境监察中队人员多为兼职,既缺人力、又缺少执法权,在处理基层环保案件上无能为力。环保工作牵涉面很广,很多工作需要不同的部门协同推进、联合执法,但环保局作为平行单位在协调方面力不从心,生态办承担的牵头、统筹、协调、监督职能难以较好落实,导致很多工作“僵持搁置”,无法顺利推进。
(二)从产业结构层面分析。当前,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是我市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而工业自身不甚合理的产业结构,又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一是慈溪工业企业数量众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一部分企业进入市、镇各级工业园区,但还有很多规模较小的家庭作坊式企业散布在城乡各地,依靠简陋的设备和陈旧的工艺进行生产,技术含量低,污染类型复杂,严重破坏周边的生态环境。二是慈溪工业经济的运行方式依旧遵循着传统的线性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物质单向流动模式。对资源粗放式、一次性的利用,使污染的总量随着产值的扩大而迅速增加。三是目前工业领域形成的家电、纺织、化纤、轴承等支柱产业,大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外来人口随着行业规模的急剧扩张涌入慈溪,一方面大量消耗本来就并不充裕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又对已经十分脆弱的环境造成更大程度的破坏,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此外,在一、三产领域,违规或过度施用农药化肥、散布全市的小型畜禽养殖和遍地开花的农家乐、小餐饮,都不同程度的增加了环境污染压力,使得环境承载力处于崩盘的边缘。
(三)从社会群体层面分析。一是一些基层干部受追求GDP总量传统思想的影响,仍未完全摆脱“重经济轻环保”的惯性思维,在整治和处罚污染行业、违规企业中往往“手下留情”。同时对大量环保资金投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一些经济实力不强的镇和村,难以承受财政上的巨大压力,在很多项目和行动的实施中持观望态度,推进速度较慢。二是不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无力承担治污设备投入,或难以承担较高的设备维护和治污运转成本,在当前“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大环境下,经常出现偷排或直排行为;而象小电镀、塑料退镀、山塘开采等部分行业,生产成本低下,利润率极高,从业人员为获取高额利润,完全不顾后果地进行野蛮经营和作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此外,调研中很多企业对节能减排反响不一,认为通过节能能够减少企业支出,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所以普遍比较热心,而减排要大幅增加成本,在政府补助力度不大,缺少排污权交易市场的情况下,治污成本不能内部化,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三是广大群众在环保认识不断加深的同时,还没有摆脱“只图眼前利益,不管长远发展”的小市民思想,严重影响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如城乡居民生活污水直排问题日趋严重,前几年农村开展的“砸缸建厕”行动,不少镇村的公厕建设都为“渗排式”,不少农户为了自己少出钱或不出钱,擅自降低户厕标准,变“三格式”为“单格式”,大多数建成“渗排式”,结果导致污水直接排入附近河道或渗入地下,使农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影响。
三、切实加强我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确立战略地位,调整方式思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人们
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生活质量是否改善、生态环境是否良好,并以此作为就业、投资、居住的衡量标准。与此同时,国内逐渐盛行的“宜居城市”评选,取代了以往单纯就财富、区位、投资环境等指标的评选,昭示着区域竞争从以物质文明为主向以生态文明为主的转变趋势。当前慈溪在余慈组团、大桥通车、城市化加速的大背景下,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迅速,但要想在长三角城市群的区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大限度的获取区域内优质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与之相适应、相匹配的产业结构和城市文明。在外出考察期间,调研组被周边兄弟县市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的成绩所震撼,而反观我市,2007年生态环境质量却位列全宁波各县市区最末位。差距之大,令人吃惊!我们认为,若不能尽快改变这一状况,慈溪的区域竞争力将会逐步丧失,目前所处的位置也会被他人所取代,在整个长三角区域的快速发展中陷入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因此,建议市委市政府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将生态环境建设的理念贯穿于加速推进城市化、促进发展模式转型等重点工作之中,以切实有效的行动,遏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逐步提升和改善环境整体质量,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协调发展。慈溪作为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后发地区,要积极借鉴和吸收先进地区的经验,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完善方式方法,提高工作的成效。一要立足长远,宏观调控。建议结合生态市建设规划,邀请专家开展规划实施期间慈溪市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动态评估,并以此为标准不断调整工作方向和重心,促进各类生态环境规划的科学贯彻实施。二要主抓源头,兼顾其他。要真正实现工作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的转换,加强市域内污染源头的信息掌控,着力减少污染源的分布广度和排污总量,强化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三要收缩战线,突出重点。在正确估算市、镇、村财力和人力的前提下,对当前的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进行分级分类,专门建立生态环境治理与建设类项目库,每年集中财力实施项目库项目,确保重点项目和工程按期投入使用,发挥治污作用。四要强化督察,主抓落实。对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每一项任务,要集中力量抓好具体的贯彻落实,确保做一样,成一样,积小胜为大胜,使我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能逐步得到改善。
(二)明确工作重点,主攻关键环节我市的“环境欠账”问题十分突出,以现有的人、财、物和技术水平,想在短时间全面补足欠账,显然是不现实也不可行的。唯一的出路,是集中所有可利用的资源,从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几个核心问题入手,逐个破解,稳步推进,使环境在较长时间内逐步改善,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当前主要是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1、着眼于保障基本的环境承载能力,确保市域内的饮用水安全。饮用水安全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核心指标,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一旦出现问题,极易引起社会的**,影响面极广,2006年太湖饮用水源污染事件便是前车之鉴。建议市委市政府,首先要加强市域内几个重要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和治理,严格执行集雨区域的污染控制,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强管理,控制藻类发生,保证库区水质。其次要加强与外部引水县市的沟通和交流,密切关注引水区域的污染情况,定期检测引水水质。再次要注重市域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调配,谨慎划定饮用水、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比例,并制订相关的应急预案,增强非常时期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置能力。
2、着眼于遏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趋势,强化污染的控制和治理。一是着力抓好以市域污水治理工程和垃圾焚烧项目为重点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针对集污支管铺设慢的问题,市委市政府要引起高度重视,组织主要领导分头联系有关镇(街道),集中力量分区块、分重点推进排污接管工作,特别是落实好各镇(街道)、主要村集中居住区、工商企业排污管网配套工程建设。要坚决克服资金、技术、人员等各方面的困难,全力确保按期完工投产,发挥工程在改善全市环境污染方面的作用。对于垃圾焚烧项目,当前重点是要解决好配套电力设备配置和进场道路建设,并着手与有关方面做好衔接,协商确定垃圾处理的最终价格,以保障项目的按期正常运转。二是加强城河综合治理。要切切实实地推进城区河道污染源整治,着力加大对城区内小印花、轴承、三产等重点污染源的排查、治理、改造、搬迁和监督工作,从源头上减少排污总量;要通过各类建筑的雨污分流改造,城区集污管网覆盖面的拓展,逐步提高城区污水的收集率和处理率;要继续开展城河的生态化治理,逐步贯通城区河道,促进水系流通,提高河水的自净能力,使城区的河道水质量明显改善,达到联合创建的要求。三是加强农村污水治理。建议在全市农村开展“二次改厕”专项环保行动,以市财政补助为主,镇、村、户共同参与的方式,对前一轮砸缸建厕行动中不符合标准的家庭户厕和部分公共厕所进行整改,严把质量关,减少甚至杜绝对河道、地下水的两次污染。在条件适宜的地方,还可以将“二次改厕”和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推广各种类型的污水生态处理办法,实现小区域的生态循环治理。
3、着眼于发挥环境的自我修复功能,推进环境的生态化改造和保护。一是加强市域矿山的有序开发和科学管理,根据我市近阶段塘渣的实际需求量确定山塘的规模和数量,确保塘渣供给平衡;加强合法山塘开采单位的管理,足额收取保障金,并明确山塘开采后废塘的生态修复责任;加大城区周边废弃山塘的生态修复力度,同时在山塘土地性质转换方面动好脑筋,深入挖掘废弃山塘的价值,走出废弃山塘修复与再利用的新路子。二是禁止传统的占山建坟行为,推进墓葬改革,加快生态墓地建设。建议学习江阴等地做法,在条件成熟的地方,鼓励和引导骨灰堂等新型的丧葬模式,进一步减少墓地对山林的侵占。三是根据慈溪水系分布的特点,分类推开生态河道建设,对以排水、灌溉为主要功能的河道,可采取河岸砌坎的方式,便于水体的快速流动;对以水体循环、生态景观为主要功能的河道,可采取斜坡亲水式、木桩、竹篱笆隔离式或纯自然河岸等模式,使水体与泥土、水生动植物进行充分地物质交换,改善水体水质。四是加大城乡绿化造林力度,稳步提高市域的绿化率,在绿化过程中要多注重选用本土树种,减少成树的直接移植,设计草-灌-乔相结合的立体模式,最大限度改善小区域的生态环境。
(三)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在特定的发展阶段,要短时间内改变三大产业的构成比例是不现实的。所以,当前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重点是要调整提升我市现有工业产业结构,坚持走以循环经济为主的生态化发展道路。关于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当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波特假说”有很好的解释,并已经被世界各地的实践所证明。这一理论认为:“严格的环境规制能够引发创新,抵消成本,增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根据慈溪当前工业产业构成实际,建议可以通过实施严格的环保政策,对现有企业进行一次有计划的整合,让那些通过创新提升产业档次,提高资金和技术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获得更大发展,同时使一些规模小、档次低、污染严重的企业或家庭作坊逐步退出生产领域,从而达到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结构提升的“双赢”结局。在实施的过程中,需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立足当前和长远生态环境建设目标,调整完善工业领域的产业导向目录,通过引导各类资源在不同行业中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让企业作出理性的选择,实现产业结构的自我提升。二是政府在实施环保政策中要有配套辅助政策,如加强对现有规模型企业的政策倾斜,提供一定的帮扶,使其提升创新能力;积极实施企业家的教育和引导,培养他们战略上的远见和对自身形象的重视;普遍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参与日常的监督等等。三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执法,防止“厚此薄彼、区别对待”,对不符合发展要求的行业企业,要全面贯彻“限时整治、限时达标”和“关、停、并、转”等整治措施,对恶意逃避整治、严重违法违规等行为要予以严厉打击,决不姑息纵容。四是整合市级层面对工业企业的各类优惠政策,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促使企业注重环保,使环保工作实现质的飞跃。发展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的循环经济,是在现有产业结构下实现资源节约、污染减排、效益提升的有效模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产业升级、结构优化。促进我市工业领域的循环经济发展,要以政府为主,企业和市场为辅的思路,分三个层面循序推进。第一层面是抓好各个企业内部的循环发展,利用财政、税收、产品价格、行政许可等方式,鼓励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贯彻低消耗、低排放和高利用理念。第二层面是以生态化工业园区建设为抓手,按照资源的互补和再利用原则,促进园区内不同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和物质流通,形成产业间有机的资源-废物代谢和循环,增强整个园区内部的循环发展水
平。第三层面是开展园区与园区之间,以及整个社会层面的废弃物回收和再利用,通过建立废旧物资信息网、废物回收和再生利用中心等政府投资的公共平台,实现更大区域内资源的有效利用。
(四)增强管理力度,建立长效机制一是强化行政监管机制。借鉴张家港等地的做法,突出环保局在地方环境保护和治理中的核心地位,赋予其绝对的环保审核、协调、执法、监督职权,履行推进生态市建设的最高职责;对应职责的提升,要增加环保局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配备,可考虑在四个片区建立环保分局,承担起各片区内环保执法为主的环境监管责任;加强各镇(街道)环保干部和村(社区)环保协管员队伍的建设,抓好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的贯彻落实。二是完善综合保障机制。
1、要加大对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资金投入,积极拓展投融资渠道,充分运用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等手段,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2、要继续完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在干部考核中增加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等内容,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政治保证;
3、要深化环保信用体系建设,对广大企事业单位环保行为进行等级评定,并与信贷、担保、评优、审批等权限相挂钩,引导企事业单位自觉遵守环保政策。三是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我市在实施政府生态补偿方面有不少成功的做法,但是依托市场法则开展生态补偿方面尚属空白。建议建立健全符合慈溪特点的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在全社会树立资源有偿、生态有价的全新理念。当前可尝试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的生态补偿。通过实施水源地集雨区严格的产业限制,减少污染排放,来保证水库水质,对于区域内村民因发展受限引起的潜在损失,可通过自来水厂提高取水的单位价格来进行弥补,具体的补偿价格、水质标准、保护职责等可由集雨区内的村、自来水厂和有关政府部门协商决定。四是推广公民参与机制。
1、要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生态意识,特别是注重对党政机关干部、广大青少年的生态文化教育和宣传;
2、要引导全社会开展文明消费,消除浪费性和污染性消费,建立生态的生活方式,自觉地回收和利用废弃物,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3、要加大环保志愿者等民间组织扶持力度,提高他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能力,充分发挥在协调、处理基层微观环保污染问题方面的作用;
4、要强化社会监督,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管理、企业环境行为等信息,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要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接受舆论监督。
第二篇:论我市水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
论我市水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
谭淦标
水环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经济开发活动和人口增加,水污染和生态破坏正呈加重和蔓延的趋势,成为经济持续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制约因素。加强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是水利建设的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
一、水环境
保护和生态环境体系建设须遵循以下原则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和同步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水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相统一。
2、把流域作为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将水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治理与开发结合。
3、水质和水量并重,开源和节水并举。把水资源的严格保护、管理和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结合起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防止生态破坏和水质污染。
4、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从源头开始,实行全过程控制,加强水污染治理,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从根本上解决水环境问题,实现生态平衡和良性循环。
5、多方集资,加大投入,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推动水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
二、我市水环境和水土保持现状
1、我市的水环境现状
东江河段水质总体状况基本保持良好,但水质从上游到下游逐渐降低。根据近几年的水质监测成果,东江上游桥头、石龙河段保持类标准,水质一直良好。东江南支流从石龙到樟村水厂河段保持类标准。东江南支流各水道出口河段水质稳定较差且不稳定,有的已达到类水体。
从资料分析统计,桥头河段、石龙河段水质基本可达类标准,占整个东江东莞段的30.0;樟村水厂河段、麻涌河段、漳澎河段水质符合类标准,占整个东江东莞段的40.0;大盛河段、泗盛河段水质属于类标准,占整个东江东莞段的30.0。由此可见,整个东莞河段水质上游较好,中游次之,出海口水质较差。
石马河、寒溪河水质较差,已无法达到饮用水源的水质要求,东引河水质最差,已超过类水质,个别指标超标严重。
我市的水库由于集水区范围内工农业生产密度较大,生活、工业、养殖废水排放,水质恶化趋势明显,据不完全统计,有15左右的水库已经达到和超过类水体。
2、我市水土保持现状
我市曾经是典型的农业经营地区,农业用地在土地利用整体结构中占据绝对优势,改革开放以后,我市境内快速城市化过程导致剧烈的土地利用调整,农业用地比重逐渐降低,建设用地比重逐渐升高,特别是1992年~1996年期间,各种建设用地开发速度和规模达到峰值。1996年以后,由于执行了比较严格的土地开发控制政策,加上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的陆续出台,土地开发的速度逐渐减缓,大量建设用地开发活动由于建设周期长或部分资金无法及时到位的缘故,使全市每年均保持相当数量的裸地比率,山区百余处采石场经营活动也造成局部地区坡面和植被的严重破坏,植被覆盖减少,引发了人为的水土流失问题,根据遥感调查统计,1999年底,东莞市共有水土流失面积147.13km2,占全市面积的5.97,其中自然侵蚀面积36.17km2,人为水土流失面积110.96km2,人为水土流失面积占75以上,近年经过复耕、绿化、强化土地开发管理等有效措施,全市裸地比率已逐年降低,但自然侵蚀面积未得到治理。
从全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看,我市属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告的水土保持重点监督区;从全省水土流失治理分区看,我市属沿海及珠江三角洲丘陵台地侵蚀区。
三、水环境保护
1、应根据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结合社会需求,确定各水域的主导功能及功能顺序,科学合理地划分水功能区,以作为水资源管理的依据。目前我市已基本上划分了水功能区,应加大检查控制的力度,以确保各水域能满足该功能区的水质要求。
2、水体污染的治理。根据水域的纳污能力大小调整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在东莞运河流域、寒溪河流域、石马河流域应禁止用水量大、污染严重的新项目上马;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生污染工业应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调整,现阶段应重点放在水泥、造纸、电镀等行业的治理、关闭工作上。
3、建立水质监测网及加强管理、执法。在供水水源地、排污口等地点建立水质自动监测站网,实现全市水质监测自动化。另外,相关管理部门应根据自己的职责,加强对污染源的查处,协助环境保护部门做好集水范围内的环境管理工作。
四、水土保持工作
1、水土流失的治理,又分人为水土流失治理及自然水土流失治理。人为水土流失具有流失量大、危害严重的特点,治理的重点是做好弃土弃渣的拦蓄、边坡的维护、裸露土地的植被恢复等。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落实业主或责任人限期进行治理,治理经费由责任人负担。我市的自然水
第三篇: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建设,是我国提出的、旨在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主要通过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等方式,建设祖国秀美山川。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经过一代一代人长期地、持续地奋斗,建设祖国秀美山川,是把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重大战略部署。
基本原则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优先抓好对全国有广泛影响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力争在短时期内有所突破;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相结合,各种治理措施科v学配置,发挥综合治理效益;坚持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建设进程,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使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法制化,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科学化;坚持以预防为主,治理与保护、建设与管理并重,除害和兴利并举,实行“边建设、边保护”,使各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发挥长期效益;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开发、农民脱贫致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坚持依靠亿万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生态环境建设资金。总体目标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用大约50年左右的时间,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依靠科学技术,加强对现有天然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加强综合治理力度,完成一批对改善全国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工程,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力争到下个世纪中叶,使全国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基本得到整治,适宜绿化的土地植树种草,“三化”草地基本得到恢复,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预防监测和保护体系,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中华大地山川秀美。
三个结合搞好生态环境建设要抓好三个结合:
一是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生态修复和小流域综合治理都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大举措,在水土流失重点区,除了实施综合治理外,在地广人稀、降水条件适宜、水土流失轻微的地区,应实施以封育保护为主的生态自我修复工程。通过综合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加快水土流失防治的步伐,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是梯田建设与径流控制相结合。梯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工程。在有条件的地方,除发展小型水利工程外,要充分发挥径流调控体系的作用,科学的修建水窖、涝池、蓄水池、古坊、塘坝等水土保持工程。就近拦蓄利用降水产生的径流,为梯田林果等提供生态用水,通过梯田工程与径流利用工程有机结合,实现基本农田的集约化经营。
三是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依据自然规律,实行山坡沟水路田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优先建设坡面径流聚集工程,鱼鳞坑整地以及沟道拦蓄工程,为林草提供生长环境,达到以工程保生物,以生物护工程,通过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实现退耕还林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第四篇:生态环境建设
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美丽中国
作者:水中闲 于 2012-12-03 14:53:07 发表只
看该作者 分享
2012年11月8日,全国人民盼望已久的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大会上做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高屋建瓴地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小康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宣言与行动纲领。
胡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举措,其中,在总体布局中,以十七大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为基础,新增了生态文明建设,使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拓展到了五位一体,并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新理念,表明了党与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将下大功夫进行治理的决心。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不可否认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一个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一个个五年建设的日新月异,从摸索到大踏步到飞奔,中国在这条道路上走得越来越快,这些在十八大报告中都给予了充分肯定。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快速发展的背后,我们给付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土地的沙漠化、空气的污染、河流的黑臭、臭氧层的空洞、物种的濒危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为多度开发所买的单。而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也将越来越多,资源的匮乏、人文的退化、环境的整治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一一面对,并花大力气逐一解决。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处理发展与生态之间的关系,达到最理想的可持续进程呢?有人在学习了十八大报告后,对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给出了这样的观点:“这五大建设是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可见,在这五大建设中,其实生态文明建设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如果基础被破坏了,那么其他一切都将是浮云。
故而,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必须严格遵守十八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始终,体现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里面,最终使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能始终伴随良好的生态。
党的十八大是中国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大会,是一个催人奋进的大会,希望十八大能将中国真正带上强国之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第五篇:关于加强我市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建设的建议[范文模版]
关于加强我市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建设的建议
农工党市委会
随着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土地供应日益紧张,高层建筑已成为城市建筑的主要选择。特别是最近几年,以小高层住宅楼为代表的我市高层建筑数量迅速增加,这些高层建筑以其宏伟的风格、现代的气息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品位,深受市场欢迎。与此同时,高层建筑的迅速增加,也暴露出高层消防救援能力薄弱的不足。由于高层建筑层数多、面积大、布局复杂、形式多样,通道密布,人员和物资高度集中,一旦发生火灾,火势蔓延途径多、速度快,扑救难度大,极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近年来全国各地先后发生的几起重特大火灾事故,已为我市敲响了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的警钟。经调查,我市高层建筑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高层建筑消防安全责任制主体不明。由于我市纯住宅和商住一体式高层建筑居多,受业主委员会建设滞后、物业服务不规范、商、住利益难协调等因素制约,法律、法规规定的消防安全主体不明,职责落实不到位,隐患较大。
二是城市老城区建筑密度大,通道狭窄、违法堵塞严重,消防车辆通行困难。
三是居民装修缺乏消防安全常识,大量使用木材、纤维 制品和高分子材料,使得高层建筑火患荷载巨大。
四是现代化消防技术装备滞后。在扑救高层建筑火灾时依靠外部消防车辆等装备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我市高层建筑数量与扑救高层建筑的消防装备不相符合,目前全市仅有举高消防车?辆,高喷消防车?辆、压缩空气泡沫车?辆,最高施救高度仅为??米,而我市超过这一高度的建筑已有数幢,大型现代化消防装备亟待加强和完善。
五是人员消防安全意识淡薄。诸如人为因素引起的消防管带和管口失窃、灭火器过期、消防泵不启动、报警联动装置失灵、消防通道堵塞甚至移作它用、应急灯失窃或失效,物保人员不会操作消防设施,高层住户消防知识欠缺、没有经过培训、更没有进行过实际逃生演练,消防安全通道标志和示意图不明显等等,都是高层建筑存在的普遍问题,火灾隐患不容轻视。
消防安全,性命攸关。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明确管理责任,落实逐级防火责任制
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工作要层层落实责任制度。尤其是多家经营、使用的高层建筑,产权单位、使用单位和物业服务单位要尽可能地细化消防安全管理,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成立由出租单位(业主委员会)牵头,租用单位参加的防火安全领导小组,各租用单位要有一名负责人具体分管消防安全,集中管理大楼内的消防安全工作,定期召开 会议,按时进行防火检查,制定严格的消防管理制度,落实自主管理。物业服务单位要认真负责地对待高层建筑的防火安全,对管理区域内的共用消防设施进行维护管理,纠正堵塞消防通道、消防平台、应急楼梯等危险行为。同时加强居民生活用电常识和火灾逃生的普及和演练。各单位、各楼层、各住户要层层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做到层层有人管、处处有人抓、户户都参与,及时消除火灾隐患,确保高层建筑安全。
针对我市高层建筑多为住宅楼的实际,建议将高层住宅纳入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加强管理。
二、落实资金保障
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实施办法》,投入财力引进一系列先进消防设备,包括相当高度的举高消防车、有毒有害气体检测装置、高层建筑先进自动喷水灭火装置及附属排烟系统,特别是抓紧购置有效高度达100米的消防云梯等必备设备,财力允许时每个区、县应配备一辆。把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的维护保养纳入公共维修基金,由房管部门在验收时,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消防管理的专项储备基金,或提请业主大会同意,从维修基金中建立消防质量专项维护基金,遇有消防设施毁损、过期失效问题随时整改。
三、落实“双防联控”措施 在“人防”措施方面,消防部门、公安派出所要严把日常的监督检查关。要在熟练掌握消防监督检查业务的基础上,加大对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状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对违反消防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查处,及时消除隐患,确保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物业公司作为高层建筑特别是高层住宅消防安全的有生力量,必须在房管部门、街道、社区和业主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在公安派出所的监督下开展工作,将日常巡防重点从防盗向防盗防火并重转变,对堵塞消防通道、消防平台等行为及时纠正,形成自上而下,层层抓、层层管的局面。
在“技防”措施方面,逐步推行高层建筑城市火灾自动报警联动控制系统,既能解决因警力不足而存在的对社会单位实地监督检查率低的问题,又能及时发现火情,快速出警、迅速灭火。
四、提升全社会消防安全素质
一是广泛宣传,强化意识。公安消防部门要积极会同建设、房管、城管、广电等部门,充分运用各种宣传媒介和手段,广泛深入地宣传消防法律法规,制订防火公约,普及防火、灭火和自救逃生知识。要在高层建筑内建立动态消防宣传栏、消防漫画、专题图片展等,让群众在进出楼道时能时时看到警示图片。内容上要重点突出高层建筑安全疏散、初起火灾的扑救方法、简单设施使用以及高层建筑内常见的习惯性违法行为等基本常识。二是开展培训,落实责任。有关管理部门应经常性组织物业服务人员的消防专业知识培训,并对专职或兼职消防安全员进行培训考核,考核合格后颁发上岗证书。每个物业公司必须配备消防安全员,落实责任制。
三是开展演习,提高能力。有关部门应定期组织开展高层住宅消防演示和演习,增强居民的防火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四是针对实际,制定预案。针对高层建筑逃生难度大、救援困难大等特点,有关部门应及时研究制定针对性的措施,并指导小区业主委员会与物业公司共同编制适合本小区特点的应急预案,向全体居民公布并听取居民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