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我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建议

时间:2019-05-12 12:59: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强我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强我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建议》。

第一篇:加强我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建议

我市正处于工业现代化发展的中级阶段,面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谋划并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以增强我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一、我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明确指向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我市有如下比较优势:区域位置

和地缘经济价值,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劲,较强的总体实力,较好的产业基础,大型骨干企业和拥有的科研机构、人员、课题,科技创新资源在市场经济中具有一定竞争优势,弘扬“唐山魂”是自主创新的精神支撑。

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应以唐山湾“四点一带”的空间布局和“四个主体功能区”的发展为依托,要充分利用京津以及世界跨国公司的科技资源,加强技术合作,依托大中型企业,围绕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快以能源原材料、建材工业、化学工业的改造升级、临港产业和海洋经济为重点的创新体系建设。

二、我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

结合我市所处工业发展阶段及产业结构、资源秉赋、技术支撑、企业管理、中介服务等方面情况,对我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提出四个方面的构想:

——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学科建设,培育优秀人才,发挥自主创新的引领作用;发挥科研院所创新资源优势,以技术创新当好引领自主创新的主力军;以增量投入激活存量资源,加快实验室、技术中心建设。

——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努力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构筑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逐年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健全技术创新和研发机构;重视市场导向作用,协调好研发、生产和市场的关系;利用国内、国外的社会资源,合作开发,互利共赢;建立完整知识产权体系,重视专利工作,保守核心机密;提升企业经营理念,创造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企业文化;建立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给予科技人员公正回报。

——政府宏(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观调控体系建设:创新宏观调控管理体系;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整合科技资源;构建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平台;加强“产学研结合”和“学研产结合”,形成市场化良性运行机制;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法制环境;培育有利于创新的社会和人文环境。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和改进市、县两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功能;高新区和科技园区要搞好科技企业孵化;技术市场网络要健全技术市场管理机构;技术产权交易中心要建设好技术产权交易平台;科技评估中心要开展好咨询服务、科技评估;农业科研、技术机构要探索好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落实好科技风险投资中心和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作用。

三、加强我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系统工程

(一)大力加强科技园区建设

1、以落实《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为契机,发挥高新技术园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国家级高新区要围绕“二次创业”,着力创新管理体制,完善创业服务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省级高新区要加强动态管理,进一步优化并突出产业特色,逐步实现良性发展,尽快形成人才、技术、资源的聚集优势和竞争优势。

2、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要突出区位特点和示范带动作用。重点在城市郊区、山前平原、滨海平原、低平原、浅山丘陵等自然类型区,分别建立农业综合试验区,支持和发展市、县两级农业科技园区;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加速农业产业化为目标,逐步建成公司制运作、合同制连接农户、主体产业突出的农业科技园区,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3、加强民营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围绕区域特色经济和特色产业发展,建立民营科技企业开发中心,负责组织民营科技园区的人才引进、对外技术经济合作和技术管理人才培训,重点培育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海洋产业等一批民营科技产业。

(二)努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1、通过专题讲座、会员沙龙、成果展示、信息发布、专业培训等活动形式,促进科技成果需求方、提供方、投资方、中介方(经纪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

2、开展技术合作、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中介咨询服务,推动新型的产、学、研联合体的建立。

3、为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投融资业务和中介咨询提供服务。

4、根据科技成果需求方和提供方的要求,推动招投标等工作,促进科技交流与成果转化。

5、通过培训等方式,促进和培育科技成果交易经纪人队伍成长,使科技成果交易经纪人在唐山市新一轮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6、对科技成果转

化过程中的存在问题、难点进行调研,并对现行有关政策进行修订或补充,向政府建言献策。

(三)搞好农业科技创新一揽子工程

1、种子工程。主要以农作物改善品质为主,重点培育高产、优质、专用品种和抗旱节水品种;完善良种繁育体系,提高良种供应能力。

2、节水与旱作农业工程。针对我市农业水资源短缺和浪费、污染等突

出问题,组织好节水灌溉、旱作农业、蓄水补源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攻关,建立以品种节水、农艺节水、工程节水和管理节水的农业节水综合技术标准和试验区。

3、农副产品深加工工程。围绕全市畜牧、蔬菜、果品三大龙型经济的发展,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延长农产品生产链条,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以农产品技术开发和质量保证,提高我市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4、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工程。抓好农业生物技术及制品的开发、农业信息技术应用、转基因植物研究、农业高新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开发,大力加强山区技术开发,把山区的“围山转”提升到富有科技含量的新阶段。

(四)创新不同层次科技人才培养机制

1、大力开发已有人才资源,落实知识、技术等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政策,调动科技人员从事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吸引其向研发一线聚集;用技术创新事业留住人才,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社会环境。

2、加强创新人才的继续教育,重点抓好急需的专业技术骨干、优秀青年人才的培养与企业职工的岗位技能培训。高等院校要根据唐山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技术创新,调整学科结构,为企业技术创新培养急需人才。

3、树立“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人才观念,引人与引智并重,通过项目合作、产品开发等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广泛引进人才和智力。特别是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通过多种途径引进国外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技术,为我市所用。

4、建立合理的人才机制,完善和规范人才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优化配置人才资源。

第二篇: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现状和重点研

山东省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现状和重点研

李红 林英华 娄成香 郭素娇

2013-1-7 9:29:16来源:《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年第3期

摘 要: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已经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论文通过分析山东省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山东省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以及发展趋势。关键词: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技术创新,山东省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10CJGZ14)研究成果

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该系统由人才、技术、资金、企业和科研机构、服务体系、政策环境等多种要素组成[1]。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地区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因此,如何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及如何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已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山东省经济总量处于全国先进行列,但山东是人口大省,按人均计算,许多经济社会指标处在全国的中下游水平,经济发展面临着环境、资源、人口的瓶颈制约。要发展成为经济强省,山东省必须把自主创新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尽快建立和完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山东省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现状

1.1 创新体系结构趋于优化

随着“建设创新山东”战略的推进,山东省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等已成为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创新主体。2009年,山东研究与开发(R&D)经费支出519.6亿元,是2000年的10.0倍。企业、政府研究机构、高校三方面经费支出占全省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80.3%、10.7%和8.8%。企业的R&D经费支出额年均增长30.2%,成为带动全省研发投入增长的主要力量。山东省R&D人员总量达28.4万人,其中企业R&D人员占67.4%,研究机构R&D人员占14.7%,高校占15.6%[2]。目前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近7千多个,其中常设技术市场10多个,技术贸易机构6200多家,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60多家,生产力促进中心72家,国家大学科技园2个。

1.2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创新平台建设有较大发展。2009年山东省拥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44个,其中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别为6家和10家;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35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392家;认定省级创新型企业58家。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09年山东省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436项,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36项,其中,国家发明奖4项,国家科学进步奖31项,国际合作奖1项。获奖数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2009年全省国内专利累计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8.1万件和5.1万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1.3万多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和填补国内空白的高水平项目5250多项[2]。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山东省自主开发了全氟离子膜、中通混合动力客车、浪潮存储服务器、年产32万吨MDI生产技术、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体系、高强超薄大型铝合金材料和巨型工程子午线轮胎成套生产技术等一批重大项目,填补了高技术产业领域的空白,其中有两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浪潮、济钢、莱钢、兖矿集团等企业也都获

得了自己的核心技术。

1.3 创新环境进一步完善

随着科教兴省战略的深入实施,山东省已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创新环境。山东省先后制定和修订了《山东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山东省科技投入条例》、《山东省技术合同条例》、《山东省专利保护条例》、《山东省高新技术发展条例》、《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和《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纲要》,为全社会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山东省发布的《山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及其配套政策,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科技政策体系的形成。

1.4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成果显著

山东省区域差异比较大,根据全省及省内各地的特点建立了各具特色又相互协调的区域创新体系,以增强市场竞争优势。如山东省高新技术区以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重点,以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大学科技园等为依托,成为山东省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2009年高新区全年营业总收入占工业总产值的32.9%[3]。山东省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产学研结合松散

山东省国有企业比重较大,大多数企业缺乏创新意识,企业新产品产值小,比重低,创新能力不强。从高技术产业来看,山东全面落后于京沪粤苏浙等发达地区。企业与科研机构的产学研联系不紧密,有效合作不多,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同时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难以转化实施,没有完善的技术和创新中介服务体系来加速科技成果向企业的转移,所有这些都会阻碍研究机构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2.2 高层次科技人才缺乏,重要的科技成果数量偏少

虽然山东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很多,但“211”工程大学、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层次教育研究机构较少。2009年全省每万人中科学家工程师17.5人,居全国第28位。两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带头人不足1500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0.06%。2009年山东省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6项,而江苏省有51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上海共取得国家科技成果2126项,其中,属于国际领先的有190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有751项。山东省科技成果距离国内先进省市尚有较大差距。

2.3 科技投入不足

2009年山东省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1.51%,距离自主创新能力较

强的目标(2%以上)还有一定的差距,与北京(5.5%)、上海(2.82%)、和江苏(2.07%)的差距更大,与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相协调。由于投入不足,科技转化能力不强,直接带来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后劲乏力。虽然“十一五”期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年均提高了1.77个百分点,但2007年以来年均只提高1.15个百分点,比重提升呈疲软态势[1]。与此同时,高新技术产业效益也出现下滑势头。

2.4 创新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有待完善

金融担保和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等发育滞后,制约了企业对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山东省现有的中介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数量少、服务范围和能力有限,特别缺乏专业化高素质的中介科技服务机构,满足不了需求。山东省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3.1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同样更是自主创新的主体。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尽快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和分配机制。引导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国家实验室和行业工程中心,主动参与、承担国家和山东省研究开发任务。要依托科技合作平台,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企业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引导重点行业中的骨干企业,以解决企业技术需求为目的,与相关优势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技术联盟,为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形成一批持续创新能力强的企业集团[4]。

3.2 建立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主要依托的知识创新体系

重点高校和实力雄厚的科研院所是主要创新源。因此,要积极推进高等院校的教育和科研体制改革,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探索建立创新型大学;充分发挥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山东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加快培养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围绕全省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和海洋高科技等主导产业的创新需求,统筹布局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各类科技力量,形成以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基地、以面向产业创新的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为重点的知识创新体系。

3.3 建立以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为主要任务的管理创新体系

加强政府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宏观调控和指导,为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首先,政府通过改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来营造自主创新的硬环境;其次,在实施政策、规划和法规等宏观措施的过程中,政府通过有效的组织为自主创新提供良好的市场、政策和信息等软环境,进而影响和引导技术创新的直接参与者—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等进行创新活动;第三,政府制定的中长期科技创新战略和规划,进一步明确了科技创新的方向、总体目标和重点领域,为创新主体指明了方向。

3.4 建立以科技中介机构为主体的创新服务体系

加快培育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无形资产评估和知识产权代理等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引导其向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近期重点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组织有条件的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立足于技术条件和人才优势,兴办各类科技中介机构,提高科技情报信息机构的信息采集、分析和综合加工能力,与技术交易机构共同发挥区域技术转移中心的作用;二是建立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为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提供技术评价、技术产权评估、政策咨询、技术产权交易和技术培训等服务,并以中心为依托,建设省、市、县三级科技成果推广信息网;三是加快大型科学仪器及设备共享平台、自然科学资源共享平台、产业共性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和科学信息和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促进山东省科技资源优化配置[5]。

3.5 建立多种资金来源、多层次结构的创新融资体系

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是一个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体系,包括政府科技投入、社会科技投入和企业创新投入三方面。从目前山东的情况看,存在着政府财力有限和企业资金短缺的双重制约。因此,建立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引导社会加大科技投入,应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要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积极推动银企合作,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信贷支持力度。建立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风险准备金制度,完善担保代偿评估体系,扶持创业投资企业发展并增加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鼓励国内外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和企业在鲁创办风险投资机构,通过参股和提供融资担保等方式开展风险投资业务。

3.6 建立以半岛城市群为核心、周边城市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山东半岛城市群是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要进一步发挥该地区科技资源相对集中的优势,围绕海洋产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汽车及装备制造业和家电制造等优势产业,充分发挥中央驻鲁科研单位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半岛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术创新优势,整合和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使其成为全省科技创新的“活力区”和“辐射源”[6]。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必须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统筹规划。鲁南是山东省乃至全国重要的钢铁、能源及煤化工基地;鲁西北是重要的新能源、农用机械、纺织和农产品加工生产基地。这些地区要根据各地的资源条件和产业特点,以提高产业、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为目标,实施相应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7]。

作者简介:李红(1958~),女,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1]尚勇,朱传柏.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2]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省科技厅.山东省第二次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2010.12.[3]吴晰.山东科技“十一五”成就[N].科技日报,2010.11

[4]魏艳,杨迅周.区域创新体系中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3):53~57.[5]山东省政府.山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2006.[6]姜大明省长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

话.[EB/OL].http:///default/mingxi.[7]谢馥荟.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12):33

第三篇:加强淮安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强我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科技创新体系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在科技创新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更是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可持续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条件,也越来越受到各地的重视。我市的科技创新体系大致包括企业和社会的技术研发机构、专业化社会化技术服务机构、各类创新创业载体、政策环境和人才保障机制等几个要素。政府先后出台的鼓励科技创新创业、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建立企业创新主体等一系列政策与规定,对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全市已建成市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家,技术中心30家、博士后工作站2家,省级科技孵化器(科技创新中心)1个;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3个、省级40个、市级100个。全市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投资环境改善的作用日益显现。

随着我市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产业升级以及面对跨越发展的新形势要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还有许多不相适应之处,存在的问题还须亟待研究解决。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够突出。一是企业技术机构建设水平低。据统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50家,建有技术机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只有60多家,仅占总数的4.7%,在苏北五市位居第四。二是企业研发人员数远远不足,高层次人才更加缺乏。调查显示,全市每万人口中技术人员数为203.07人、科技人员中R&D人员比重为1.81%,均列全省第12位;企业研发人员数占职工总数的4.1%,高层

次人才引进、培养难度大,博士、硕士学位的专门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严重缺乏顶尖领军人才,人才问题已造成多数企业没有承接省以上重大科技项目的能力。三是企业创新意识淡薄。我市企业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改制阶段,多数企业忙于结构重组,难以顾及科技创新的思考与规划,特别是近年通过招商引资入驻我市的一大批中小企业创新意识不强,重生产经营、轻科技创新的现象较为普遍,缺乏长远竞争力。四是企业研发投入水平低。据调查,我市企业2005、2006年研发投入达2%以上的占33%,有67%的企业投入严重不足。国际通行标准: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为1%的企业难以生存,比重为2%的只能简单维持,比重达5%的才具一定竞争力。另外,长期以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创新投入。总体上看,我市多数企业还没有把科技投入和创新作为长远发展战略考虑。

2、科技创新基础支撑条件薄弱。一是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条件落后于经济发展要求。数字显示:作为基础研究和行业技术开发公共平台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全省47个,淮安仅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省161个,淮安仅6个;省级科技创新孵化器,全省76个,淮安也仅1个;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全省3514个、淮安只有47个。基础条件的薄弱,造成高新技术发展滞后,2007年1-6月统计,高新技术产值:全省6649.47亿元、苏北315.94亿元、淮安只有51.44亿元,占全省的0.77%,仅占苏北五市的16、3%,低于平均数。二是创新投资要素缺位。我市至今没有科技风险投资和科技担保资金专项,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缺少融资支撑,多年来有关部门对此呼吁的问题至今尚未解决;我市没

有高新开发区,仅有的一家科技孵化器(科创中心)成长缓慢,功能和手段也亟需进一步完善。

3、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不够完善。科技中介机构在创新体系建设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我市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缓慢,除科技创新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科技情报研究所自成体系外,科技信息、咨询、评估、创业服务等科技中介机构严重不足,不利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

4、科技政策的落实和科技投入不够有力。一方面表现在科技创新政策落实到位难。为鼓励创新,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市里也配套了相应文件,如2006年5月全市科技大会出台的《关于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对创新创业的主体培育、队伍建设、财税扶持和环境建设等方面给予了有力的扶持,但由于多种原因还没有全部到位,政策的引导效应还未形成。另一方面表现在政府鼓励和引导科技创新投入偏低。据统计,2007年我市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为1010万元,占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0.7%左右,与国家科技考核的1.4%指标相差一倍,与全省13个省辖市相比排列第12位,与苏北五市的徐州7000多万元、盐城的6000多万元、连云港的2000多万元相比,未到苏北平均数;全市科技三项经费每年仅为530万元,连续几年没有增加,全市技术人员每人年平均费用不足50元。这些状况除无力支撑每年必须下达的工农业和社会发展等大批科技项目的引导扶持作用外,也势必影响跨越发展的进度和速度,甚至会使差距越拉越大。

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

发展战略的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目前,我市已处在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迈进的快速发展阶段,既要注重扩充总量,更要注重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使其成为地方竞相发展的根本实力,成为产业结构升级和投资环境改善的重要条件,成为不断提高综合实力促其又好又快发展、可持续发展、跨越发展的长远动力,为此建议:

1、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凸显企业主体地位。一是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国家支持创新的各项财税政策,特别要抓好去年江苏省出台的“技术开发费加计抵扣”的优惠政策的落实和兑现,发挥政策的促进引导作用,鼓励企业积极增加科技投入,建立科技投入的激励机制;认真研究和优化市财政支出结构,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使其作为经济增长新亮点的重要抓手。二是规范企业科技创新行为,指导企业制定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和计划,建立企业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统计制度,并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加以约束。三是大力扶持企业技术机构的创建,提高技术机构的内在质量,使其能满足创新的需求。四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企业知识产权意识,促进更多的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五是建立良好的企业创新文化氛围,树立创新无权威、创新无禁区的社会风尚,积极开展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增强全社会自主创新意识。

2、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健全环境要素。一要进一步完善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科技服务网络和相关数据库的建设,为企业提供公共科技资源服务。要重点整合我市企业、高校、院所的科技信息资源,更好的为淮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二要搭建共性技术平台。聚焦我市三大千亿元产业、六大工业支柱产业和四个农业主导产业,引导企业与高校院

所实行强强联合,共建共性技术平台,加强行业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加速产业升级。三要健全创新环境要素。酝酿多年的科技风险投资和担保资金已到了该下决心尽快组建和实施的阶段,大批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融资难题不解决,将会使全市的科技创新受到极大的影响。四要建立县(区)级科技创新孵化器。建议各县(区)以工业园区为基础尽快建立科技创新孵化器,促进环境要素的完善,降低区域内的科技创新风险,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成功率。对此,宿迁市沭阳县的科技创新孵化器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

3、健全科技中介机构,提高服务创新水平。市场条件下,各类科技信息服务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知识产权(专利)代理机构、资产评估机构、投融资机构、共性技术服务机构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和企业与大学、研发机构联系的纽带,其作用是政府无法替代的。建议各级政府应予重点支持和鼓励发展,现阶段财政应给予一定经费培养其发展壮大,尽快建立和完善中介机构尤其是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科技咨询、科技政策和科技信息服务、科技培训等多方面的功能,待其发展到成熟阶段再行逐步推向市场。

4、深化产学研联合,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一要继续搭建好产学研联合开发平台。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继续办好每年一度的科技洽谈会,巩固和创新科洽会活动的品牌效应,不断创新办会形式和内容,为企业提供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科技信息服务。通过我市六届科洽会促进,我市80%以上的重点企业都与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取得了良好效果。为整合资源,深层次开展技术合作,快速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建议将2008年

定为全市产学研工程促进年。为此要以支持三大千亿元产业、工业六大支柱和农业四个新兴产业的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为重点,以创立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研发平台为支撑的目标及评价体系。要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宏观协调机制与政策扶持体系,研究并成立全市产学研联合专门协调机构,负责解决跨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以及对外联络工作,及时配套出台促进政策,确保落实到位。要营造产学研联合的环境氛围,加强对典型的宣传和推介,对先进及时予以表彰。二要加强与名校名院的院地合作,提升全市科技创新水平。当前应重点深化和落实我市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钢铁研究总院、中科院软件所、天津科技大学六家院地合作协议,强化对合作项目的对接和跟踪服务,力求见到实效;要充分发挥市政府特聘的科技发展高级顾问的作用,组织他们来淮考察和指导,请他们挂钩企业、推介淮安。三要鼓励企业广泛开展强强联合。引导重点骨干企业与知名高校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定点培养高层人才,共同承接省以上重点大项目,不断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扶持面广量大的民营科技企业、中小企业,并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引导其挂靠科技机构、大专院校、大型企业、科技中介机构等,充分利用社会科技资源,形成稳定的技术依托。

二00七年十一月

第四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背景链接】

2010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坚持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要认真贯彻自主创新的方针,全面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标准表述】

[意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措施]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二、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三、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

四、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第五篇:在全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大会上的讲话

郑州市人民政府市长赵建才

(2010.1.5)

尊敬的徐济超副省长,各位领导、同志们:

十一五以来,尤其是去年召开全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大会以来,在省科技厅的关心支持帮助下,郑州市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郑、人才强市和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全力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初步建成了协调、高效、充满活力的郑州市自主创新体系。

一、主要成效

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初具规模。郑州市有郑州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等49所高等院校。部、省驻郑的科研机构109家,其中包括中船集团七一三所、中电集团二十七所、国机集团三磨所等具有雄厚科技实力的科研院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家。市级以上研发中心592家,其中国家级20家,省级250家,市级322家。构建了大型科学仪器共享、科学数据资源共享、科技企业孵化共享等十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正在加大与地方科技工作、与企业创新开发工作相结合的力度,知识创新体系与技术创新体系的结合日趋紧密,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2009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25.7亿元,占全市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9%。其中,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能源等五个产业领域的增加值合计为485亿元,占全部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91%。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56家,超10亿元的15家,超50亿元的3家,超百亿元的1家。新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出台后,郑州市有202家企业通过认定,占全省认定企业总数的44%。国家863中部软件产业基地、郑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郑州高新区超硬材料产业园等一大批优势产业集聚区已初步形成。“十一五”以来,共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53项,三等奖62项。大方桥梁公司的“重型起吊与搬运机械关键技术”获2007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2009年专利申请6613件,其中发明专利1883件,专利授权380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91件。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2008年,郑州市被列为“中国城市综合创新实力50强”。2009年,荣获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称号,进入国家“十城万盏”试点城市行列,在连续四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基础上,进入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城市行列。

自主创新环境正在优化。近年来,郑州市先后制定、出台了《郑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郑州市知识产权条例》等地方科技法规,制定了《中共郑州市委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郑州的意见》(郑发

[2009]16号)、《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

主导产业发展的意见》(郑政[2009]21号)等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和措施,营造了较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氛围。

二、主要做法

1、搭建平台。十一五以来,我们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支持研发平台建设。全市共认定209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华晶公司等三家企业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国家级认定,郑州机械研究所的新型铅焊材料重点实验室成为全省首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郑州高新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正式授牌。目前大型共享仪器设备达1806套,入网会员达234家,总价值达14亿元左右,稳居华中区域之首,进入全国三强。技术交易平台已成为全国技术交易联盟八大成员之一,技术交易网络覆盖所有县(市)区。

2、选好载体。十一五以来,我们相继实施了科技自主创新工程3年行动计划、节能减排科技示范工程、科技资源共享工程、“十城万盏”创新示范工程、“十城千辆”创新示范工程、郑州市县区一把手工程、郑州市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工程、郑州市创新主体培育计划、郑州市科技创新人才培育计划、郑州市产学研结合及科技成果转化计划等十个科技重大工程(计划),这些工程(计划)的实施,对郑州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起到了奠基性的基础作用。如科技自主创新工程3年行动计划自06年实施以来,市科技局采取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全程服务、监督考核等措施,大幅度地提高了工程所列企业的创新能力、管理水平和经营绩效。2009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再度实施科技自主创新工程的新三年行动计划。

3、用好抓手。十一五以来,我们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一个很重要的抓手是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我们共实施了现代装备与制造关键技术产业化、LCD和大功率LED驱动IC关键技术及产业化、信息网络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新能源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功能型新材料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种子种苗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光机电一体化专项、智能化仪器仪表及核心元器件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网络信息安全及行业支撑软件研发、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等共42个重大专项,支持经费15495万元。以科技专项资金为引导,促进了高新术产业发展,促进了创新能力的大幅跃升。另外,拿出经费710万元,构建了郑州市耐火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郑州市智能仪器仪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郑州市现代中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三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除此之外,我们还了运用了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官、产、学、研结合发展的新机制;以奖励创新人才、激发创造力为切入点,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以创新能力评价为标尺,把握、调控和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等抓手,推进工作。

4、抓好人才。人才是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是企

业实现自主创新的主导力量。一是把科技人才培育列为推进全市科技事业发展的一号工程,重点筹划,优先安排,保障投入。实施“113人才培育计划”,对于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分别给予50万元、80万元的经费支持。对科技创新骨干,每年择优支持100名开展科研活动,每人支持额不少于10万元,二是把人才培养渗透在科技计划项目执行过程之中,各类科技项目的安排都与人才培育相结合。三是建立高级人才信息库,入库总人数为20646名。累计认定科技领军人才62名、科技创新团队65个、科技创新骨干2500名,给予经费支持共计3100万元。

5、加大投入。十一五以来,郑州市依法保障科技投入的增长,保证财政科技投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提高。郑州市市本级投入62934万元,带动全社会R&D投入39亿元。除此之外,我们积极向上级争取科技资金支持,截至目前,共争取上级科技资金37330万元。同进,我们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自主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各项税收政策,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增值税转型改革,加大对企业研发中心投入的税收激励。自实施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以来,共有33企业165项享受3.15亿元税收抵扣。

6、搞好创建。十一五以来,我们本着以示范创建促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以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促示范创建原则,共

争取了7个国家级牌子。一是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二是在连续四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的基础上,拿到了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的牌子;三是“十城千辆”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五是“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示范城市。这些示范创建工作对郑州自主创新体系建设起到良好推动作用。郑州市进入了中国城市综合创新力50强行列。

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在省科技厅的领导与指导下,积极贯彻落实《郑州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把郑州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郑州市科学技术局

2010年10月27日

下载加强我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强我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市创业体系建设情况调查报告5篇

    我市创业体系建设情况调查报告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关于2010年政府系统重点调研课题安排的通知》要求,现就我市创业体系建设情况报告如下:一、 基本状况和主要成效为贯彻落实党......

    关于我市开展自主创新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开展自主创新情况的调研报告市自主创新课题调研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以科技创新为特色的区域品牌,是增创加快发展后发优势的重要途径。马鞍山是一座依托资源发展起......

    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建议

    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建议摘 要 以山东省为例,回顾了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加强农业科研创新体系、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

    基于军地共建的四川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本站推荐)

    基于军地共建的四川区域自主创新 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在对军地共建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解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军地共建四川区域自主创新的系统模型,并分析了其运......

    关于切实加强我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

    关于切实加强我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标志着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论的又一次升华。生态文明是个长远的奋斗目标,内涵丰富、意义......

    关于加强我市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建设的建议[范文模版]

    关于加强我市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建设的建议 农工党市委会 随着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土地供应日益紧张,高层建筑已成为城市建筑的主要选择。特别是最近几年,以小高层住宅楼为代表的......

    关于我市公积金制度建设的建议

    关于我市公积金制度建设的建议 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根据我管理部日常业务开展的情况,结合在按照我市公积金相关制度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在借鉴其他地市先进经验......

    关于加强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几点建议

    市政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二组(2006年5月11日)近年来,在各级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快发展,但按照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要求,与先进的外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