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公积金制度建设的建议

时间:2019-05-13 05:40: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我市公积金制度建设的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我市公积金制度建设的建议》。

第一篇:关于我市公积金制度建设的建议

关于我市公积金制度建设的建议

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根据我管理部日常业务开展的情况,结合在按照我市公积金相关制度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在借鉴其他地市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特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住房公积金归集

1、建议尽快拟定我市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的相关规定办法,以利于更好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公积金制度的热情。目前省内六盘水已拟定《六盘水市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暂行办法》,铜仁地区已报行署审定《关于在全区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实施意见》并实施。

2、建议积极探讨和试点个人缴存者缴存使用公积金的工作,适时拟定相关制度和管理办法,在解决三类人员(进城务工人员、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享受公积金制度问题的同时,促进我市住房公积金覆盖面的拓展。目前贵阳市已在城区管理部进行相关试点工作。

3、建议根据上一年度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公布的最低工资标准测算,明确年度安顺市住房公积金月缴存额上线限,以利于规范公积金归集工作。

二、住房公积金贷款

1、建议修改贷款管理办法第十三条第(1)点,不再要求借款人提供户口薄原件及复印件。

2、积极开展“商转公”相关工作的调研研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促进我市公积金贷款业务的发展。针对我管理部职工异地购房商业贷款较多的实际情况,结合贵阳市开展“商转公”工作的先进做法和有益经验,特建议我市也积极推进,仿效上海、贵阳等地成立市置业担保公司等中介机构,联合商业银行开展商业贷款置换公积金贷款业务。针对我市“商转公”工作的开展情况,主要关键点是要实现公积金贷出后再用于偿还商业贷款,而不是职工自筹资金偿还商业贷款再进行公积金贷款,目前贵阳市已实现,自8月份以来贵阳市公积金中心大力促进“商转公”业务,得到广大职工的热烈响应,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我市能在“商转公”方面有所突破,单就我管理部来说,预计将有3000万到5000万的贷款资金可以放出。

3、建议针对市域范围内资质信誉比较好的房开企业,探索施行“阶段性担保贷款”业务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这将大力促进公积金贷款的放款速度,提升公积金贷款的优势和竞争力。目前贵阳市针对市域范围内的几个大型房地产项目已经实质性开展该业务,使得放款时限大幅缩短,由原来的45—60余天缩短为15天以内,使得房开企业不再对公积金贷款放款时间过长问题担心,进而积极宣传公积金贷款业务。

三、住房公积金提取

1、建议适时修改我市公积金提取管理办法相关条款,在第五条职工可以提取住房公积金账户余额的情形中增加重大疾病,以体现住房公积金制度的人性化和科学化。针对职工重病而不能使用公积金造成相关职工家属激愤的事件在各管理部均有发生,职工家属不能理解为什么非要宣告死亡才能提取公积金,但当事工作人员迫于相关管理制度,只能尽力安抚职工家属。

2、建议对于解除劳动合同并已到我市以外工作或未再就业的职工,可以让职工自由选择是提取还是转移,并将离职一年后才能办理的规定重新明确为一个月后即可办理。目前在先进的省市如上海及福建相关地市均实行该种办法,离职一年的规定导致职工往返麻烦,在我管理部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建议本着公积金制度为职工的宗旨做出适时调整。

3、建议简化职工提取公积金偿还贷款所需资料,就同一套房非首次提取的不再要求提供借款合同复印件,但需审核原件。

四、会计管理和监督

建议中心适时拟定我市公积金管理相关会计、审计制度,以利于建立统一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和规范标准。就省内而言遵义市已出台《遵义市住房公积金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铜仁地区已出台《铜仁地区住房公积金内部审计办法(试行)》。

此外建议适时拟定监督稽查,廉政风险控制等相关制度,根据我市公积金管理的实际情况拟定内部风险控制管理办法。

XX管理部

二零一一年XX月X日

第二篇:关于切实加强我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

关于切实加强我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标志着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论的又一次升华。生态文明是个长远的奋斗目标,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同时也是个动态的时代概念,阶段性指标明确、任务具体、政策性操作性较强。在当前,我市建设生态文明面临最重要和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要改善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根据政协年初工作安排, 本调研组采用走访、座谈、外出考察等方式,围绕切实加强我市生态环境建设这一问题进行了专项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对前些年我市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基本估价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市的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采取了不少应对措施,主要可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先后成立了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市联创办、市整规办,落实工作职责,充实队伍力量;加大考核力度,设立了生态环境指标,纳入市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并不断增加其在总分中所占的比值;陆续编制了《慈溪生态市建设规划(2003-2020)》、《慈溪市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五年规划(2007-2011)》和水环境整治、土壤改良等方面的专项规划。二是创新工作载体。市委市政府根据阶段工作重点,着力推进全市的生态环境建设。从1998年以来,先后组织了“四个全面”、“四大会战”、“环境整治年”、“庭院整治”、“百日环境污染整治”和“百日文明创建”等活动,今年又启动了“人人守望、呵护绿色家园”环保专项行动。同时,依托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市,创全国环境优美镇、省(宁波市)级生态镇、宁波市生态村等活动,全面推进涵盖城乡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三是加大资金投入。近年来先后实施了梁辉水库、汤浦水库、姚江、曹娥江引水工程等“外引项目”;实施了市域污水治理工程、城市污水处理厂新建和扩容、城河综合治理、市域骨干河网建设、饮用水源地保护等“内治项目”;实施了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收集和处理、垃圾焚烧发电等工程项目,启动实施了世界银行GEF宁波/慈溪湿地项目和风力发电等项目。此外,对全市的各类环保行动实行“以奖代补”的扶助政策。四是增强监管力度。在全市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新增总量替代制度,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利用在线监控和联网监测等方式,确保市域内重点排污企业的实时监控;大力推进漂印染、电镀、熔炼等污染行业的集中整治;加强环保信访调处工作,组织“环保零点”行动,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并通过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等方式维护环保执法权威。经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效:环保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逐步完善,环境承载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局部区域的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环境保护理念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同,工作基础和社会氛围初步形成。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严峻的现实。从水环境污染来看,全市河道地面水体中V类和劣V类水占水体的90%以上,丧失水体功能;近年来杜湖、梅湖、窖湖等几个重要的饮用水源区蓝藻时有发生;杭州湾开发区无序开采地下水,面临地面沉陷的威胁。从土壤和滩涂污染来看,我市局部地区的农田中汞、镉、DDT等指标超标,329国道以南部分区域受重金属污染严重,沿海滩涂中铜和多氯联苯(PCB)等指标超标。从大气、噪音污染来看,市域酸雨发生率极高,属重酸雨区,同时因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小锅炉、小熔炼、小锻打、废旧塑料加工等引起的废气、粉尘、噪音污染比较普遍。客观上讲,我市生态环境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好转,生态环境改善的“拐点”依然没有出现。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环境信访逐年上升,去年市级层面收到的信访案件超过2000件,约占全市信访总量的1/4。我市两次创建文明城市,也都因为群众对环境的不满意而导致最终失利。可以这么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是我市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之题,重中之重。

二、我市生态环境建设成效不佳的原因分析

(一)从政府工作层面分析。一是环境保护和治理方式方法存在偏差。环保工作“治标”的多,“治本”的少,对如何从源头上进行有效控制和预防重视不够,如全市污染源的专项整治力度不强,雨污分流等基础工程推进不快,市域内

污水、垃圾的收集和处理能力有限等,都影响到环境建设成效的提高。此外,环境建设工作主要依托“大会战”、“大整治”等方式来推开,造成战线越拉越长,范围越来越广,人力物力财力无谓分散,重点工作和工程不够突出,项目建设出现“木桶效应”,联动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如市域污水治理工程,污水处理厂和排海口工程建设进度与集污主干管工程进度不一致,涉及污水收集的各镇(街道)集污管网配套工程更是严重滞后,直接影响工程的按期完工投产和集污治污作用的发挥。二是环保资金投入缺少有效的绩效评估。很多项目只注重投资资金是不是到位,工程是否按期开工,但对投资期限的控制、项目实际达到的效果等不够重视。调研中有群众反映,有的工程“只见开工、不见完工”,“一年的工程两年做,两年的工程三年做,投资随之追加”;还有不少人对前些年投入巨资实施的环境治理工程成效产生疑虑。三是管理不顺、执法不力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市、镇环境监察干部为处理大量信访案件疲于奔命,无法集中力量抓好重大违法案件的打击处理,具体表现为:市环境执法队伍与慈溪经济发展和环境监管现状不相适应,与其它县市相比存在明显不足,而且很多镇的环境监察中队人员多为兼职,既缺人力、又缺少执法权,在处理基层环保案件上无能为力。环保工作牵涉面很广,很多工作需要不同的部门协同推进、联合执法,但环保局作为平行单位在协调方面力不从心,生态办承担的牵头、统筹、协调、监督职能难以较好落实,导致很多工作“僵持搁置”,无法顺利推进。

(二)从产业结构层面分析。当前,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是我市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而工业自身不甚合理的产业结构,又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一是慈溪工业企业数量众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一部分企业进入市、镇各级工业园区,但还有很多规模较小的家庭作坊式企业散布在城乡各地,依靠简陋的设备和陈旧的工艺进行生产,技术含量低,污染类型复杂,严重破坏周边的生态环境。二是慈溪工业经济的运行方式依旧遵循着传统的线性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物质单向流动模式。对资源粗放式、一次性的利用,使污染的总量随着产值的扩大而迅速增加。三是目前工业领域形成的家电、纺织、化纤、轴承等支柱产业,大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外来人口随着行业规模的急剧扩张涌入慈溪,一方面大量消耗本来就并不充裕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又对已经十分脆弱的环境造成更大程度的破坏,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此外,在一、三产领域,违规或过度施用农药化肥、散布全市的小型畜禽养殖和遍地开花的农家乐、小餐饮,都不同程度的增加了环境污染压力,使得环境承载力处于崩盘的边缘。

(三)从社会群体层面分析。一是一些基层干部受追求GDP总量传统思想的影响,仍未完全摆脱“重经济轻环保”的惯性思维,在整治和处罚污染行业、违规企业中往往“手下留情”。同时对大量环保资金投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一些经济实力不强的镇和村,难以承受财政上的巨大压力,在很多项目和行动的实施中持观望态度,推进速度较慢。二是不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无力承担治污设备投入,或难以承担较高的设备维护和治污运转成本,在当前“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大环境下,经常出现偷排或直排行为;而象小电镀、塑料退镀、山塘开采等部分行业,生产成本低下,利润率极高,从业人员为获取高额利润,完全不顾后果地进行野蛮经营和作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此外,调研中很多企业对节能减排反响不一,认为通过节能能够减少企业支出,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所以普遍比较热心,而减排要大幅增加成本,在政府补助力度不大,缺少排污权交易市场的情况下,治污成本不能内部化,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三是广大群众在环保认识不断加深的同时,还没有摆脱“只图眼前利益,不管长远发展”的小市民思想,严重影响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如城乡居民生活污水直排问题日趋严重,前几年农村开展的“砸缸建厕”行动,不少镇村的公厕建设都为“渗排式”,不少农户为了自己少出钱或不出钱,擅自降低户厕标准,变“三格式”为“单格式”,大多数建成“渗排式”,结果导致污水直接排入附近河道或渗入地下,使农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影响。

三、切实加强我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确立战略地位,调整方式思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人们

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生活质量是否改善、生态环境是否良好,并以此作为就业、投资、居住的衡量标准。与此同时,国内逐渐盛行的“宜居城市”评选,取代了以往单纯就财富、区位、投资环境等指标的评选,昭示着区域竞争从以物质文明为主向以生态文明为主的转变趋势。当前慈溪在余慈组团、大桥通车、城市化加速的大背景下,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迅速,但要想在长三角城市群的区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大限度的获取区域内优质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与之相适应、相匹配的产业结构和城市文明。在外出考察期间,调研组被周边兄弟县市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的成绩所震撼,而反观我市,2007年生态环境质量却位列全宁波各县市区最末位。差距之大,令人吃惊!我们认为,若不能尽快改变这一状况,慈溪的区域竞争力将会逐步丧失,目前所处的位置也会被他人所取代,在整个长三角区域的快速发展中陷入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因此,建议市委市政府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将生态环境建设的理念贯穿于加速推进城市化、促进发展模式转型等重点工作之中,以切实有效的行动,遏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逐步提升和改善环境整体质量,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协调发展。慈溪作为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后发地区,要积极借鉴和吸收先进地区的经验,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完善方式方法,提高工作的成效。一要立足长远,宏观调控。建议结合生态市建设规划,邀请专家开展规划实施期间慈溪市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动态评估,并以此为标准不断调整工作方向和重心,促进各类生态环境规划的科学贯彻实施。二要主抓源头,兼顾其他。要真正实现工作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的转换,加强市域内污染源头的信息掌控,着力减少污染源的分布广度和排污总量,强化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三要收缩战线,突出重点。在正确估算市、镇、村财力和人力的前提下,对当前的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进行分级分类,专门建立生态环境治理与建设类项目库,每年集中财力实施项目库项目,确保重点项目和工程按期投入使用,发挥治污作用。四要强化督察,主抓落实。对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每一项任务,要集中力量抓好具体的贯彻落实,确保做一样,成一样,积小胜为大胜,使我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能逐步得到改善。

(二)明确工作重点,主攻关键环节我市的“环境欠账”问题十分突出,以现有的人、财、物和技术水平,想在短时间全面补足欠账,显然是不现实也不可行的。唯一的出路,是集中所有可利用的资源,从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几个核心问题入手,逐个破解,稳步推进,使环境在较长时间内逐步改善,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当前主要是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1、着眼于保障基本的环境承载能力,确保市域内的饮用水安全。饮用水安全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核心指标,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一旦出现问题,极易引起社会的**,影响面极广,2006年太湖饮用水源污染事件便是前车之鉴。建议市委市政府,首先要加强市域内几个重要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和治理,严格执行集雨区域的污染控制,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强管理,控制藻类发生,保证库区水质。其次要加强与外部引水县市的沟通和交流,密切关注引水区域的污染情况,定期检测引水水质。再次要注重市域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调配,谨慎划定饮用水、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比例,并制订相关的应急预案,增强非常时期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置能力。

2、着眼于遏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趋势,强化污染的控制和治理。一是着力抓好以市域污水治理工程和垃圾焚烧项目为重点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针对集污支管铺设慢的问题,市委市政府要引起高度重视,组织主要领导分头联系有关镇(街道),集中力量分区块、分重点推进排污接管工作,特别是落实好各镇(街道)、主要村集中居住区、工商企业排污管网配套工程建设。要坚决克服资金、技术、人员等各方面的困难,全力确保按期完工投产,发挥工程在改善全市环境污染方面的作用。对于垃圾焚烧项目,当前重点是要解决好配套电力设备配置和进场道路建设,并着手与有关方面做好衔接,协商确定垃圾处理的最终价格,以保障项目的按期正常运转。二是加强城河综合治理。要切切实实地推进城区河道污染源整治,着力加大对城区内小印花、轴承、三产等重点污染源的排查、治理、改造、搬迁和监督工作,从源头上减少排污总量;要通过各类建筑的雨污分流改造,城区集污管网覆盖面的拓展,逐步提高城区污水的收集率和处理率;要继续开展城河的生态化治理,逐步贯通城区河道,促进水系流通,提高河水的自净能力,使城区的河道水质量明显改善,达到联合创建的要求。三是加强农村污水治理。建议在全市农村开展“二次改厕”专项环保行动,以市财政补助为主,镇、村、户共同参与的方式,对前一轮砸缸建厕行动中不符合标准的家庭户厕和部分公共厕所进行整改,严把质量关,减少甚至杜绝对河道、地下水的两次污染。在条件适宜的地方,还可以将“二次改厕”和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推广各种类型的污水生态处理办法,实现小区域的生态循环治理。

3、着眼于发挥环境的自我修复功能,推进环境的生态化改造和保护。一是加强市域矿山的有序开发和科学管理,根据我市近阶段塘渣的实际需求量确定山塘的规模和数量,确保塘渣供给平衡;加强合法山塘开采单位的管理,足额收取保障金,并明确山塘开采后废塘的生态修复责任;加大城区周边废弃山塘的生态修复力度,同时在山塘土地性质转换方面动好脑筋,深入挖掘废弃山塘的价值,走出废弃山塘修复与再利用的新路子。二是禁止传统的占山建坟行为,推进墓葬改革,加快生态墓地建设。建议学习江阴等地做法,在条件成熟的地方,鼓励和引导骨灰堂等新型的丧葬模式,进一步减少墓地对山林的侵占。三是根据慈溪水系分布的特点,分类推开生态河道建设,对以排水、灌溉为主要功能的河道,可采取河岸砌坎的方式,便于水体的快速流动;对以水体循环、生态景观为主要功能的河道,可采取斜坡亲水式、木桩、竹篱笆隔离式或纯自然河岸等模式,使水体与泥土、水生动植物进行充分地物质交换,改善水体水质。四是加大城乡绿化造林力度,稳步提高市域的绿化率,在绿化过程中要多注重选用本土树种,减少成树的直接移植,设计草-灌-乔相结合的立体模式,最大限度改善小区域的生态环境。

(三)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在特定的发展阶段,要短时间内改变三大产业的构成比例是不现实的。所以,当前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重点是要调整提升我市现有工业产业结构,坚持走以循环经济为主的生态化发展道路。关于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当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波特假说”有很好的解释,并已经被世界各地的实践所证明。这一理论认为:“严格的环境规制能够引发创新,抵消成本,增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根据慈溪当前工业产业构成实际,建议可以通过实施严格的环保政策,对现有企业进行一次有计划的整合,让那些通过创新提升产业档次,提高资金和技术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获得更大发展,同时使一些规模小、档次低、污染严重的企业或家庭作坊逐步退出生产领域,从而达到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结构提升的“双赢”结局。在实施的过程中,需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立足当前和长远生态环境建设目标,调整完善工业领域的产业导向目录,通过引导各类资源在不同行业中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让企业作出理性的选择,实现产业结构的自我提升。二是政府在实施环保政策中要有配套辅助政策,如加强对现有规模型企业的政策倾斜,提供一定的帮扶,使其提升创新能力;积极实施企业家的教育和引导,培养他们战略上的远见和对自身形象的重视;普遍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参与日常的监督等等。三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执法,防止“厚此薄彼、区别对待”,对不符合发展要求的行业企业,要全面贯彻“限时整治、限时达标”和“关、停、并、转”等整治措施,对恶意逃避整治、严重违法违规等行为要予以严厉打击,决不姑息纵容。四是整合市级层面对工业企业的各类优惠政策,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促使企业注重环保,使环保工作实现质的飞跃。发展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的循环经济,是在现有产业结构下实现资源节约、污染减排、效益提升的有效模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产业升级、结构优化。促进我市工业领域的循环经济发展,要以政府为主,企业和市场为辅的思路,分三个层面循序推进。第一层面是抓好各个企业内部的循环发展,利用财政、税收、产品价格、行政许可等方式,鼓励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贯彻低消耗、低排放和高利用理念。第二层面是以生态化工业园区建设为抓手,按照资源的互补和再利用原则,促进园区内不同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和物质流通,形成产业间有机的资源-废物代谢和循环,增强整个园区内部的循环发展水

平。第三层面是开展园区与园区之间,以及整个社会层面的废弃物回收和再利用,通过建立废旧物资信息网、废物回收和再生利用中心等政府投资的公共平台,实现更大区域内资源的有效利用。

(四)增强管理力度,建立长效机制一是强化行政监管机制。借鉴张家港等地的做法,突出环保局在地方环境保护和治理中的核心地位,赋予其绝对的环保审核、协调、执法、监督职权,履行推进生态市建设的最高职责;对应职责的提升,要增加环保局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配备,可考虑在四个片区建立环保分局,承担起各片区内环保执法为主的环境监管责任;加强各镇(街道)环保干部和村(社区)环保协管员队伍的建设,抓好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的贯彻落实。二是完善综合保障机制。

1、要加大对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资金投入,积极拓展投融资渠道,充分运用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等手段,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2、要继续完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在干部考核中增加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等内容,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政治保证;

3、要深化环保信用体系建设,对广大企事业单位环保行为进行等级评定,并与信贷、担保、评优、审批等权限相挂钩,引导企事业单位自觉遵守环保政策。三是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我市在实施政府生态补偿方面有不少成功的做法,但是依托市场法则开展生态补偿方面尚属空白。建议建立健全符合慈溪特点的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在全社会树立资源有偿、生态有价的全新理念。当前可尝试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的生态补偿。通过实施水源地集雨区严格的产业限制,减少污染排放,来保证水库水质,对于区域内村民因发展受限引起的潜在损失,可通过自来水厂提高取水的单位价格来进行弥补,具体的补偿价格、水质标准、保护职责等可由集雨区内的村、自来水厂和有关政府部门协商决定。四是推广公民参与机制。

1、要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生态意识,特别是注重对党政机关干部、广大青少年的生态文化教育和宣传;

2、要引导全社会开展文明消费,消除浪费性和污染性消费,建立生态的生活方式,自觉地回收和利用废弃物,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3、要加大环保志愿者等民间组织扶持力度,提高他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能力,充分发挥在协调、处理基层微观环保污染问题方面的作用;

4、要强化社会监督,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管理、企业环境行为等信息,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要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接受舆论监督。

第三篇:关于加强我市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建设的建议[范文模版]

关于加强我市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建设的建议

农工党市委会

随着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土地供应日益紧张,高层建筑已成为城市建筑的主要选择。特别是最近几年,以小高层住宅楼为代表的我市高层建筑数量迅速增加,这些高层建筑以其宏伟的风格、现代的气息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品位,深受市场欢迎。与此同时,高层建筑的迅速增加,也暴露出高层消防救援能力薄弱的不足。由于高层建筑层数多、面积大、布局复杂、形式多样,通道密布,人员和物资高度集中,一旦发生火灾,火势蔓延途径多、速度快,扑救难度大,极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近年来全国各地先后发生的几起重特大火灾事故,已为我市敲响了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的警钟。经调查,我市高层建筑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高层建筑消防安全责任制主体不明。由于我市纯住宅和商住一体式高层建筑居多,受业主委员会建设滞后、物业服务不规范、商、住利益难协调等因素制约,法律、法规规定的消防安全主体不明,职责落实不到位,隐患较大。

二是城市老城区建筑密度大,通道狭窄、违法堵塞严重,消防车辆通行困难。

三是居民装修缺乏消防安全常识,大量使用木材、纤维 制品和高分子材料,使得高层建筑火患荷载巨大。

四是现代化消防技术装备滞后。在扑救高层建筑火灾时依靠外部消防车辆等装备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我市高层建筑数量与扑救高层建筑的消防装备不相符合,目前全市仅有举高消防车?辆,高喷消防车?辆、压缩空气泡沫车?辆,最高施救高度仅为??米,而我市超过这一高度的建筑已有数幢,大型现代化消防装备亟待加强和完善。

五是人员消防安全意识淡薄。诸如人为因素引起的消防管带和管口失窃、灭火器过期、消防泵不启动、报警联动装置失灵、消防通道堵塞甚至移作它用、应急灯失窃或失效,物保人员不会操作消防设施,高层住户消防知识欠缺、没有经过培训、更没有进行过实际逃生演练,消防安全通道标志和示意图不明显等等,都是高层建筑存在的普遍问题,火灾隐患不容轻视。

消防安全,性命攸关。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明确管理责任,落实逐级防火责任制

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工作要层层落实责任制度。尤其是多家经营、使用的高层建筑,产权单位、使用单位和物业服务单位要尽可能地细化消防安全管理,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成立由出租单位(业主委员会)牵头,租用单位参加的防火安全领导小组,各租用单位要有一名负责人具体分管消防安全,集中管理大楼内的消防安全工作,定期召开 会议,按时进行防火检查,制定严格的消防管理制度,落实自主管理。物业服务单位要认真负责地对待高层建筑的防火安全,对管理区域内的共用消防设施进行维护管理,纠正堵塞消防通道、消防平台、应急楼梯等危险行为。同时加强居民生活用电常识和火灾逃生的普及和演练。各单位、各楼层、各住户要层层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做到层层有人管、处处有人抓、户户都参与,及时消除火灾隐患,确保高层建筑安全。

针对我市高层建筑多为住宅楼的实际,建议将高层住宅纳入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加强管理。

二、落实资金保障

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实施办法》,投入财力引进一系列先进消防设备,包括相当高度的举高消防车、有毒有害气体检测装置、高层建筑先进自动喷水灭火装置及附属排烟系统,特别是抓紧购置有效高度达100米的消防云梯等必备设备,财力允许时每个区、县应配备一辆。把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的维护保养纳入公共维修基金,由房管部门在验收时,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消防管理的专项储备基金,或提请业主大会同意,从维修基金中建立消防质量专项维护基金,遇有消防设施毁损、过期失效问题随时整改。

三、落实“双防联控”措施 在“人防”措施方面,消防部门、公安派出所要严把日常的监督检查关。要在熟练掌握消防监督检查业务的基础上,加大对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状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对违反消防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查处,及时消除隐患,确保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物业公司作为高层建筑特别是高层住宅消防安全的有生力量,必须在房管部门、街道、社区和业主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在公安派出所的监督下开展工作,将日常巡防重点从防盗向防盗防火并重转变,对堵塞消防通道、消防平台等行为及时纠正,形成自上而下,层层抓、层层管的局面。

在“技防”措施方面,逐步推行高层建筑城市火灾自动报警联动控制系统,既能解决因警力不足而存在的对社会单位实地监督检查率低的问题,又能及时发现火情,快速出警、迅速灭火。

四、提升全社会消防安全素质

一是广泛宣传,强化意识。公安消防部门要积极会同建设、房管、城管、广电等部门,充分运用各种宣传媒介和手段,广泛深入地宣传消防法律法规,制订防火公约,普及防火、灭火和自救逃生知识。要在高层建筑内建立动态消防宣传栏、消防漫画、专题图片展等,让群众在进出楼道时能时时看到警示图片。内容上要重点突出高层建筑安全疏散、初起火灾的扑救方法、简单设施使用以及高层建筑内常见的习惯性违法行为等基本常识。二是开展培训,落实责任。有关管理部门应经常性组织物业服务人员的消防专业知识培训,并对专职或兼职消防安全员进行培训考核,考核合格后颁发上岗证书。每个物业公司必须配备消防安全员,落实责任制。

三是开展演习,提高能力。有关部门应定期组织开展高层住宅消防演示和演习,增强居民的防火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四是针对实际,制定预案。针对高层建筑逃生难度大、救援困难大等特点,有关部门应及时研究制定针对性的措施,并指导小区业主委员会与物业公司共同编制适合本小区特点的应急预案,向全体居民公布并听取居民意见。

第四篇:关于加强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几点建议

市政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二组

(2006年5月11日)

近年来,在各级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快发展,但按照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要求,与先进的外市地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1、农村规划建设工作欠账较多

乡镇村屯规划相对滞后。一些乡镇、村屯没有建

设规划,有的作出规划也没有很好实施,造成农村建房缺乏规范,标准低,随意性大,畜禽圈舍与住宅混杂,农民居住分散,不仅占地多,也给基础设施建设带来较大困难。

农村生产企业布局散乱。一些乡村为招商引资、增加财政收入,不顾设施配套条件,到处办企业、上项目,缺乏统一规划布局。许多大的养殖场都建在村里、住宅院内,既影响了环境,又难以实现规模发展。

政府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投向不合理。近两年,我市在村镇建设方面投入每年只有300万元,而且这些钱大多集中投向个别村镇。经济实力差的县乡两级财政投入较少,大多数村没有财力,致使目前我市少数示范村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广大农村基础设施仍十分薄弱,人居环境落后。

2、满足农民基本生存条件的设施十分缺乏

农民吃水难问题仍很突出。目前,大部分农民靠自己打井,吃浅层地表水,氟、铁、锰等有害物质超标严重,危害身体健康。在我们调研的15个村中,只有5个村上了自来水,其他村普遍吃水困难。有的村民得到几里路外挑水吃。就连地处近郊的千山区农村,也有很多地方吃水困难。据了解,目前我市农村饮用水不安全比率为34,还有62的农民吃不上干净的自来水。

___市农村饮用水安全及自来水普及率

全市农村

海城

台安

岫岩

千山

自来水普及率()

38

46

13

20

61

自来水受益人口(万人)

64.39

41.62

4.34

8.46

9.97

饮用水安全和基本安全

占农村人口比例()

66

72

62

60

58

很多偏远地方农民出行存在很大困难。我市农村大多数自然村没有通油路,还有72个行政村没有通油路。农村中原来修的大多是标准较低的砂石路,经过多年的使用破损严重。农村修路除国家和省投资外,其余为市、县、乡配套和农民自筹解决,而配套资金有时到位不好,资金缺口较大,只好借债修路,影响公路建设。已建成的公路,建管脱节,养护费用缺乏,养护问题较多,不利于延长农村公路使用寿命。

农村能源问题很大程度上没有根本解决。条件较好的部分乡村建了生物质燃气站,广大农村仍沿袭着传统的烧庄稼秸秆、林木大柴做饭取暖等生活方式。虽也有少部分烧煤,用液化气罐,但很多农民用不起。不少农村尝试过建沼气,但大多因技术、冬季温度低等原因不太成功。东部山区封山育林后,农民烧柴更困难。

3、适应农村环境保护和生产发展需要的设施还很不足

大多数乡村没有垃圾处理设施。垃圾没有统一收集处理,有的乡村有垃圾场但没有发挥作用,垃圾处理主要靠就地掩埋,或倒到河沟里。千山区垃圾收集清运系统建立较好,但运一车垃圾到市羊耳峪垃圾场,要花100元。

地处农村企业缺少环保设施。很多企业不上环保设备,有的上了也很少使用。一些采选矿、造纸、食品加工厂的生产废弃物直接排放,使河水变黑,山上植被遭破坏;一些养殖场的禽畜粪便随意堆积,严重污染环境。

农村生产和发展用电不能满足需要。目前我市农电设备较落后,容量不足,供电质量差,配电成本高。海城、岫岩和千山区一些农村生产和企业用电存在困难。

委员们建议:

1、加快农村规划建设步伐,全面付诸行动。应尽快启动全市农村镇村规划编制,加强规划力量,落实编制经费。目前,各级农村都在编制建设规划,有关部门应加强协调指导,统筹安排。及早确定具体建设标准模式、发展目标、达标时限,重点考核达标率,强调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首先,做好农村住房规划。规范提高住房标准,引导农民按规划逐渐建设适合北方特色、节能省地型住宅,由分散向集中发展;其次,要做好农村生产园区规划布局。逐步把工业企业和农村种植养殖业集中建设在园区内,实现生产、生活相分离。政府应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并积极筹集社会资金,动员企事业单位帮扶贫困乡村,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

2、加大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力度,尽快让农民吃上安全的饮用水。有关部门已编制了我市饮用水安全工程发展实施规划,应比以往投入更多的力量加快建设进程,尽管资金缺口较大,也应千方百计想办法力争提前完成。在积极争取国家扶持的同时,市县财政应加大投入,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同时,加强对农民的引导,调动农民积极性,动员农民投工投劳,采取多种方式分批逐步解决。对于近郊

农村离城市自来水管网较近的,应研究接入城市管网,避免重复建设。

3、按时完成农村公路网建设,逐步解决农民出行难。我市农村行政村公路和其它一些老路改造,已被列入省市农村公路建设“十一五”规划,并计划3年完成所有行政村通油路。应进一步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公路建设资金,切实落实各级财政配套资金,保证按时足额到位,避免出现一些农村欠债修

路的局面。对自然村公路建设也应尽快制定计划切实解决。尽快理顺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参照国家、省公路养护管理办法,出台我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细则,多方筹集养护费用,搞好公路养护和管理。

4、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能源建设,使农民用上清洁能源。在有条件的地方,继续推广建设生物质燃气工程。认真总结我市农村推广沼气项目的成功范例和失败教训,学习借鉴外市地的经验做法,加强组织引导,建设适合北方气候特点的沼气项目。重点应在大型种植养殖场推行建设大型沼气池,在一些适宜的镇村先搞好试点,加强技术指导。在具备一定条件的近郊农村、县城、中心镇应逐步把城市天燃气工程向其延伸。同时,采取政策扶持,鼓励农村开发利用太阳能等新型能源。

5、加强农村环保设施建设管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应把农村垃圾收集处理设施规划建设摆到重要位置。特别是偏远农村应尽快设置垃圾收集场、站、点,适当选址建设垃圾处理厂。可推广借鉴千山区的经验做法,建立垃圾统一清运管理系统。近期内应组织动员农村干部群众广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集中治理影响较大的环境脏乱差问题。减免农村垃圾运进市里垃圾场的费用。环保部门应加大农村环境监管力度,敦促农村企业上环保设施,并严格监督其正常使用,实现达标排放。对破坏的植被、污染的河水应尽快治理恢复,还农村这片净土。

6、下力量解决农村用电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应积极协调省市电力部门,加大我市农村电网建设改造力度,增加用电容量,提高供电质量,改善一些重点乡镇的用电环境,对农村生产用电给予扶持。

第五篇:关于推进我市新市镇建设的建议

关于推进我市新市镇建设的建议

新市镇建设是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带来的时代课题,也是合肥“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发展的必解之题。行政区划调整后,加快推进新市镇建设,对于统筹城乡发展,深入推进县域突破战略,构建新型城市化体系和新型城乡关系,加快合肥新兴中心城市建设,朝着区域性特大城市的方向迈进,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

一、合肥“新市镇”概念的提出及建设情况

“镇级市”作为一个新名词,首次出现在合肥市的官方文件中是在2011年发布的合肥市“十二五”规划发展纲要中,“按照小城市规模,试点规划建设镇级市。”从浙鲁两省的实践来看,“镇级市”并非“镇改市”,不涉及行政区划层级调整,其核心在于:以一个城市的标准来建设和管理一个镇。比如道路、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文教卫体等公共服务水平,在建设、管理标准上要超越一般乡镇,按照城市标准来进行。

在合肥十二五规划中,合肥已经圈定了水湖、三河、长临、下塘这4个镇进行新市镇建设试点。这几个镇分别有自己的特色,能够错位发展。三河有旅游文化资源;水湖本身综合实力基础就较强;长临倚靠在滨湖和巢湖之间,又有四顶山风景区,有独特的地理优势;下塘则是合肥与淮南建设合淮工业走廊的重要节点,未来产业发展潜力很大。目前,这几个镇分别只有几万人口。按照10~20万人口规模规划建设“镇级市”后,4个点将吸引50万左右人口,成为环绕在合肥主城区周边的卫星城。

而成立于2007年的合肥东城新市镇,则已经进行了新市镇建设的探索性工作。合肥东城新市镇位于合肥东大门的东部组团,是四个城市副中心之一,是合肥东向接轨的门户,范围包括了肥东的“三镇两区”,即店埠镇、撮镇镇、桥头集镇、肥东经济开发区、合肥循环 1

经济工业园。东城新市镇是一个开放的突破行政区划束缚的城市空间,是合肥市“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布局中东部组团重要组成部分。

二、加快新市镇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市小城镇建设发展良好成效和总体态势构成了我市新市镇建设的良好基础,但是在加快新市镇建设过程中,一些困难和问题也是明显的,既表现为我们在现阶段传统小城镇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又表现为与新市镇建设要求相比的差距。

一是中心镇、重点镇发展不平衡,总体规模偏小。县域城镇化率只有36.5%,与全市和城区平均水平分别相差31.7和53.9个百分点。市区建成区面积达340平方公里,而县域镇区建成区面积只有147.3平方公里。靠近合肥市区周边城镇发展较快,偏远城镇建设缓慢,人口及规模基本没有增加。全市建制镇镇区人口平均只有2.3万人,最少的白龙镇仅0.4万人;店埠、上派、水湖、庐城四个城关镇人口占全县的比重分别只有18.6%、15%、13.8%、19.5%。建成区面积平均只有4.78平方公里,最少的包公镇仅1平方公里。与全国千强镇相比,我市小城镇区域面积、人口规模、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经济社会指标总体偏小,差距较大。

二是经济实力不强,工业化程度较低。多数乡镇镇域经济薄弱,产业门类小而全,支撑作用和能力较弱。有的乡镇还停留在小农经济阶段,几乎没有二三产业。综合实力较强(不包含城关镇)的撮镇、桃花镇、岗集镇、柘皋镇与沿海发达地区不少工业产值和财政收入已过100亿元和10亿元的强镇相比,差距相当大。

三是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制约加大,自我发展能力有限。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对城镇未来发展预留建设用地数量偏小,小城镇土地利用粗放,布局零乱、存量土地盘活不够,极大地制

约了小城镇空间拓展。四县一市建制镇(包括城关镇)建成区平均人口密度还不到5000人/平方公里,少数乡镇甚至不到1000人/平方公里。缺乏融资能力和市场融资主体,主要依赖政府投资,而市、县区、乡镇财力对小城镇投入很有限,污水垃圾处理、卫生保洁、绿化养护、供水等基础设施运行维护等缺乏稳定的后续资金支持。建设管理中急需大量人才,而乡镇从事规划、土地、建设、融资等工作的专业人才非常紧缺。

四是发展定位不清晰,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不高。一些镇发展定位不明确,重点不突出。组团的辐射带动作用尚不足,重点小城镇发展不快,城镇间缺乏有机联系,新型城镇化体系建设尚处探索阶段。虽然多数乡镇都已编制了发展规划,但规划起点不高,系统性、前瞻性不足,操作性不强,缺乏个性特色亮点,存在“千镇一面”现象。同时,规划管理薄弱,执行力不够,随意变更规划现象仍然存在。

五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承载力、吸引力不强。道路、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不配套,城镇之间的公路等级低,镇区道路标准不高,路网有待进一步完善;大部分城镇无排水和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三废”不能有效处理。各建制镇虽建有自来水厂或接通了自来水,但供水能力有限(县城除外),且水价偏高。服务功能不全,商业、金融业等形不成规模,教育、住房、医疗等各项社会事业相对滞后,社会资源共享程度低,人口集中度不高。

三、推进合肥新市镇建设的建议

1、适度调整新市镇建设规划。新市镇的建设规划要与行政区划调整相适应,从“大合肥”的高度重新圈定试点镇,积极调整出台有关政策,引领支撑试点镇的发展,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不断做大做强试点镇,为我市的县域经济发展以及新兴中心城市建设夯实基础。

2、强化新市镇建设工作保障。加大工作推进力度。从市到县(区)、镇成立推进新市镇建设领导和工作机构,强化领导、协调和指导,及时研究解决新市镇改革发展中的体制机制创新问题和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各县(区)、各试点镇要抓紧研究制定推进新市镇建设的具体方案,明确阶段性目标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各相关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制定支持新市镇建设的配套政策和操作办法。完善制度保障。尽快出台我市加快新市镇建设的《意见》,统筹做好相关政策间的衔接和整体集成。同时,抓紧研究细化方案和用地、财政、体制改革等方面的配套政策。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加强新市镇建设的动态、好做法和新经验的宣传,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新市镇建设与发展的良好氛围。

3、做好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加快促进人口集聚。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农村宅基地换城镇住房改革,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提高就业服务水平,促进农村人口就近有序向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转移。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支持和鼓励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建设大型商场或商贸综合体,加快商贸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做大做强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加快工业功能区和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集聚提升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工业功能区工业增加值在全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大力发展规模农业、设施农业、精品农业,提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

4、加大新市镇建设人才保障。新市镇建设能否顺利推进,人才是关键因素。积极招引人才。要通过大力培育引进产业和企业,通过产业和企业等集聚各类人才。建立健全人才向基层流动的机制。特别是新市镇建设急需的规划、建设等方面的专业管理人员,要采取下派挂职、上挂锻炼等形式,建立市、县(区)与试点镇干部双向交流机制,加大乡镇干部的培训力度。加强社会管理力量。根据新市镇的人

口规模、经济发展、建设管理任务等情况,在不突破县(区)乡镇行政编制、财政供给事业单位编制总额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新市镇编制数量。

5、深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切实解决农民的居住、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提供教育、医疗、养老和救助等社会保障。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平台,完善劳动力就业服务网络。积极创新人才培养和引入新机制,市和各县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并在职称评定、社保、入户、住房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创新政策。加强农民技能和职业培训。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制度。改革社区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发展各类社区社会组织,积极探索市场化的社区服务机制,以社区发展为抓手推进中心镇社会建设。

6、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思路与“权力下移、能放则放、权责一致”的原则,着力增强中心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赋予中心镇相当于县一级政府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通过直接放权、委托执法、联合执法和由派驻机构办理等形式,下放事权。各中心镇根据规模大小综合设臵党政综合管理、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社会事务、农业农村等机构,“三定”方案由中心镇政府制定并报县政府批准。中心镇党委主要负责人,根据工作需要,可由县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兼任。符合条件的,可以享受副县级待遇。垂直部门派驻机构考核及主要领导任免须事先征求镇党委意见。根据工作需要,垂直部门派驻省级中心镇的机构主要负责人,可由各县局领导兼任。

7、加强试点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六网”建设。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加大试点小城市路网、电网、供排水网、广播电视电话互联网、供气网、物流网。路网建设。重点是以提升主干道、连接高速路、沟通大循环、实现网络化为目标。电网建设。重点

是加大试点小城市及村庄路灯建设,保证生产生活、公共照明用电。在农村征收的电费,其公用照明费部分返还给试点小城市。对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等公共、居民生活照明设施的试点小城市,在项目上优先安排,并给予资金支持。农村新一轮电气化示范建设项目,优先在试点小城市安排。供排水网建设。重点是加强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统筹规划好污水管网建设,每个试点小城市建成一座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广播电视电话互联网建设。重点是加快推进电视、电话、宽带网等网络和基站延伸,提高试点小城市居民和农民电视、电话普及率和使用率。供气网建设。积极推进城市天然气管道向试点小城市延伸,加大农村沼气建设力度。物流网建设。重点是鼓励大型商贸企业到试点小城市设立网点,提升商贸流通设施水平;试点小城市要根据区位条件、产业基础,积极发展特色鲜明、辐射面广的商贸物流市场。

下载关于我市公积金制度建设的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我市公积金制度建设的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我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建议

    我市行政服务中心成立4 年来,在提高行政效能、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对行政审批从体制、机制、流程、考核、监督等......

    关于我市建设“数字化城市”的建议V1.1

    关于我市 建设“数字化城市”的建议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盘锦市分公司 二00九年十月二十九日 中国联合通信网络有限公司盘锦市分公司 ---- 目录 前言 ......................

    关于加快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建议

    关于加快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建议根据合肥市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快巢湖市、庐江县和合肥巢湖经济开发发展若干问题的意见》精神,为切实利用好合肥市政府安排的专项资金......

    加强我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建议

    我市正处于工业现代化发展的中级阶段,面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谋划并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以增强我市的科技创......

    关于对我市重点项目建设情况的调研和建议

    关于对我市重点项目建设情况的调研和建议 今年,我们就全市重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市政协主席***、副主席***、***带领部分委员,联合市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到复兴液压、银河......

    关于对我市重点项目建设情况的调研和建议

    关于对我市重点项目建设情况的调研和建议 关于对我市重点项目建设情况的调研和建议 今年,我们就全市重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市政协主席、副主席、带领部分委员,联合市发......

    关于加强我市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文章标题:关于加强我市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群艺馆、图书馆、书店、博物馆、展览中心等文化设施是一个城市塑造城市形象、彰显城市品位所不可缺少的,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一、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条件和基础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大力推进“一主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