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嘉子乡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3 17:11: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嘉子乡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嘉子乡调研报告》。

第一篇:四嘉子乡调研报告

四嘉子乡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乡高度重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把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一项繁荣场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兴农产业来抓,通过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及二、三产业发展等措施,围绕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富余时间这两个“富余资源”的转换问题,大力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了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

一、我乡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

(一)全乡总面积2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960亩。据统计资料表明,2009年底,全乡农业人口4814人,农村劳动力人口2767人.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了快速增长时期,劳动力转移收入成为农民收入来源的主渠道之一,为实现全年农民增收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有力地推动了农民的经济发展.(二)我乡属农业乡,二、三产业还不够发达,因此劳务经济对我乡农村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我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2009年全乡农村异地就业人数达到1100人,比2008年增长22人。从转移区域看,区内转移780人;市外省内112人;省外30人,境外就业23人。

2、按转移的行业去向看,2009年转移的劳动力中,转移到工业部门的占21.79%,转移到建筑业的占21.35%,转移到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的占11.88%,转移到社会服务业的占23.42%,转移到其他非农产业的占21.56%。

3、我乡大部门农村富余劳动力已趋向农忙务农、农闲从事其他各种非农职业,继续承包土地的多,放弃承包或流转土地的少,具有明显的兼业性。据统计,全乡离土不离乡的乡村从业人员占全乡转移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8.3%。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据调查,2009年在外打工人员在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批零贸易餐饮、社会服务等行业的从事人数占整个务工人员的78%。

(二)、历年的外出务工以自发为主,政府和经纪人组织的偏少。农村劳动力在异地转移中,主要以自发转出为主。

(三)、季节性转移的较多。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和传统的风俗习惯,决定了我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季节性很强的特点。基本上农忙务农,农闲务工、经商、跑运输,往往是春节后出夏收前回,夏种后出秋收前回,秋种后出春节前回的“候鸟式”转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三、农村劳动力的对策及建议

(一)继续加大对劳务输出工作的宣传发动力度。要继续发挥基层组织在劳务输出宣传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继续发挥新闻媒体、务工人员及家长和务工典型现身说法、进村入户宣讲等现有的宣传资源和宣传方式,使农民的思想观念尽快转变,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使劳务输出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

(二)在劳务输出工作中应该把握一个“早”字。于年初和春节前把握内地用工企业普遍缺人的有利时机,早动员、早部署、早培训、早联系,及时往内地企业输出。每年六月份应抓住初中毕业班未升入高中的学生,加强培训,尽快输出一批人员。

(三)制定一些符合实际的优惠政策。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把土地等农业生产要素向龙头企业、种植大户集中,进一步解放农村劳动力。对外出务工学到技术、赚到钱,想回归原籍自办企业、搞开发的人员,给予鼓励扶持。

其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务输出专门培训,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衔接机制,注重培训质量,讲求培训效果,根据劳务市场和用工单位的需要,合理确定培训专业和培训规模,进行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培养输出。同时加强法律知识培训,增强劳动力的法律素质,提高转移劳动力的自我保护能力。加强农村富裕劳动力工作,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主要措施和途径,在抓好第一产业的工作基础之上,加大二三产业的工作发展力度,转变以往的工作方式,进一步增加和拓宽农民职工的收入,成为四嘉子乡党委、政府工作的中心工作和新的任务。

2010

四嘉子乡 年3月16日

第二篇:四嘉子乡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中心2010年工作总结

四嘉子乡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中心2010年工作总结

四嘉子满族乡劳动保障工作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业务指导和关心支持下,在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下,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统领全局,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为了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再接再厉地做2011年的劳动保障工作,在认真总结今年工作的基础上,提出明年的工作思路。现将我乡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中心工作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现状

我乡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中心于2010年3月成立,现有在岗工作人员共2人。其主要工作职责为:负责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劳动保障工作方针、政策;贯彻执行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的基本方针、政策、标准;贯彻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政策和规则;执行社会保险待遇项目,给付标准和领取条件;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培训信息和开展就业服务,就业前培训;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转移和有序流动、管理外来流动就业人员;实施对乡内企业、私营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等。

自成立以来,爱辉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我乡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中心的建设及进展工作十分重视,加强领导和管理,组织基层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进行业务知识的培训,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定期召开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中心工作会议,一边加强对基层业务指导工作,一边积极深入基层开展工作调研,为基层劳

动保障公共服务中心协调工作关系和创造工作条件。同时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工作方针、政策及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劳动保障部门的各项工作会议精神,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以健全和完善乡劳动保障体系为主线,以维护广大劳动者劳动权益为己任,积极工作,热忱服务,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切实推动爱辉区劳动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努力,为全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一年来,四嘉子乡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中心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积极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维权意识。乡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中心是最贴近劳动者、最贴近用人单位、最直接的劳动保障工作者,通过及时正确的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提高了广大劳动者的维权意识,促进了地方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的建立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是全面了解、及时掌握和熟悉辖区内各项劳动保障工作情况,建立和完善了劳动力登记台帐和劳动力转移台账,能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上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安排的各项工作,及时准确完整的统计和上报各项报表数据及资料。

三是认真做好新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为广大农民解决后顾之忧,使农民“老有所养”。乡党委领导带领工作人员深入农村,走村串户,宣讲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利用标语、传单、广播等形式,广泛开展新农保政策宣传。截止9月底,共有2863人次参加新农保。全乡16至59岁符合条件人员有3022人,已完成参保率70%的目标。按时足

额发放了我乡年满60周岁的参保人员(共计619人)的基本养老金,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维护了社会稳定。

四是积极开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培训信息和就业服务及就业前培训工作,将社会保险与就业、再就业工作紧密结合,及时公布招聘信息,为村民提供就业信息。填报再就业培训表3人次。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对劳动保障工作在思想上和认识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对工作的目的和意义认识还不到位,缺乏对工作的超前思考和计划。

二对劳动保障工作业务知识方面学习不够,还不能及时完整准确的将国家和上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工作方针、政策宣传贯彻到广大劳动者之中,为广大劳动者提供劳动保障服务的本领有待提高。

三 劳动保障内部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我乡劳动保障

公共服务中心成立时间较晚,现有条件差不利于劳动保障工作的开展。

三、今后工作的措施及建议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基层劳动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加强学习,提高工作业务技能,努力掌握为劳动者服务的本领。

三、扎实工作,确保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正确处理好本职工作同各级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关系,树立爱岗敬业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对乡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中心,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和工作实践。

五、积极组织和发挥好基层劳动保障平台作用,搭建好劳动保障工作服务网络,做好劳动保障社会化服务及“金保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的功能。

领导签字:

二0一0年十二月六日四嘉子满族乡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中心

第三篇:红庙子乡党建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红庙子乡党建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随着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千方百计加快农民增收步伐,已成为各级组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农民致富增收进程的一项紧迫任务。2009年4月份以来,红庙子乡党委通过建立党建扶贫互助合作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利用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以改善特色农业融资渠道为突破口,既提高了以支部为代表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又促进了产业项目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推动了土地流转,把农业产业化向更高层次推进。

一、成立党建扶贫互助合作社的动因:

一是近几年来红庙子乡党委通过倡导农民发展以冷碰香菇、肉食鸡、中药材和规模化农业为主的特色产业,使一部分农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但还有很多农民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技术,苦于“无米之炊”。银行贷款程序繁琐,利息成本颇高,无法满足广大农民需要。主导产业的普及和发展遇到了瓶颈。

二是以“整村推进”为主的扶贫款项利用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该地区产业发展的需要。上级的产业项目扶贫模式历经两个阶段,最初是以实物扶持为主。上级给什么,农民就发展什么,农民比较被动,效果并不好。近几年推行了“整

村推进”扶贫模式,虽是现金扶持,也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但资金、规模始终有限,满足不了农民日益增多的资金需求。

三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随之而来的是党员对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农民致富的能力要求逐渐增强。如何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农民增收致富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而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成为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

为此,红庙子乡党委经过几年的探索,在本地区建立了全新的党建扶贫互助模式—党建扶贫互助合作社,实现了“党组织领导农民致富,农民致富离不开党组织”的良性发展,谱写了农村党组织建设的新篇章。

二、党建扶贫互助合作社的基本思路:

1、坚持党组织-党员-群众这条主线:互助合作社雏形是2007年红庙子乡四道沟村出现的党建扶贫组织,组织核心为支部。利用上级的扶贫资金和支部协调的贷款,成立了由15名党员组成的党建扶贫组织,并成功的对困难的村民开展了扶贫。

2、坚持“3+1”资金运作模式:资金的出资主体为上级扶贫资金+政府出资+机关党员和产业大户投资,资金的使用主体只能为入社的农户。

三、党建扶贫互助合作社的基本做法:

1、加强党组织领导,落实支部书记责任。党建互助社从2009年4月筹备开始,就实行了乡、村两级领导一把手负责制。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刁威同志为组长的党建扶贫互助合作社工作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全乡党建扶贫日常工作。各村成立相应机构,村支部书记为中心小组组长,为第一责任人。制订下发了《红庙子乡关于建立扶贫互助合作社加强互助金管理的实施方案》,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细则,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互助社工作列入乡目标综合考评内容之一,做到了精心部署,慎密安排,保证了互助社工作的顺利开展。

2、充分发挥党员先进性,带动群众积极入社。红庙子乡各项产业的逐渐壮大,互助社运作的逐渐成熟,党员干部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全乡508名党员(其中农民党员412名),入社率达100%。作为“3+1”模式的出资主体,党员筹集的资金达将近100万元,占个人出资总额的83%。同时各村结合实际开展党员“一对一”结对子活动,带动群众共同致富,切实加强了贫困地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增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形成了抓党建、促扶贫、谋发展的良好工作格局。

3、明确受益对象,实行有偿使用,滚动发展。一是按照“3+1”模式,确定了借款人只能是入社的农业人口,机

关党员只有出资义务,没有借款权利。这样确保资金能够被集中高效利用。二是有偿使用,整借零还方式的月费率为5‰,整借整还方式的月费率为6‰。三是有序借款,按照“农户申请,担保人承诺,小组推荐,中心组上报,理事会审查、核保、批准,履行担保(抵押)手续,签订借款合同,发放借款”的程序运行。四是滚动使用,借款期限3-12个月,还清借款和资金使用费后可以重新借款。

4、严格资金管理,规范程序运作。一是严格借款用途,农户借款全部用于种植香菇、养殖、营销等产业发展。二是实行信用担保,采取有固定收入的公职人员担保、五户担保、五户联保制度。三是严格违约责任,对超过30天不偿还者,由互助社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依法清欠,至今未发生一起不良贷款,足以证明该模式的科学性。四是加强监督考核,严格坚持农户借款前调查、借款时审查、借款后检查的“三查”制度,如有到期不还的现象,互助社成员承担责任。

四、党建扶贫互助合作社成立以来取得成效:

1、党建扶贫互助社规模逐渐得到认可。截至2010年5月30日互助社共筹集资金近500万元,其中:上级拨付283万元扶贫资金;村民入社缴纳互助金62万元;通过党建扶贫吸收特殊社员缴纳互助金12万元;四是乡政府支持互助社扩大规模投入100万元;龙头企业支持互助社扩大规模投入25万元。全乡成立10个互助社中心组,入社农户906户,入户率29%,覆盖全乡10个村。从2009年8月份开始发放借款以来,共计发放借款379笔361.7万元,收取资金占用费20万元,扣除办公用品等管理费用2万余元,剩余部分全部用于互助金的滚动使用。农户借款全部用于种植香菇、养殖、营销等产业发展,目前,老百姓都说互助社是农民扶贫、解困、致富的“及时雨”,视互助社为草根银行、穷人的银行,对这种开发式扶贫普遍认可和赞同,首批加入互助社并通过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社员成了群众羡慕的对象。

2、变“输血’为“造血”,极大地促进了全乡农业产业的发展。互助社将救济式扶贫改为造血式扶贫,既满足农民对资金的需求,扶贫资金又得到有效滚动使用,没有以往流失的现象,扶贫资金额度日渐壮大,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同时建立了自动瞄准贫困户机制,提高了扶贫资金的瞄准度。去两头带中间,体现了“真扶贫,扶真贫”。

由于把借款与产业化扶贫有效结合,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贫困人口的减少。2009年新发展香菇307棚,万寿菊1150亩,规模养殖户52家,养羊小区7个,农户人均收入从4000元一跃至8000元。

3、架起了党组织与党员群众之间的“民心桥”。互助社架起了一座“民心桥”,一方面在为贫困群众办实事中树立了基层党组织的威信,赢得了民心,另一方面党组织与党员、群众、党员与群众、群众与群众之间有承担担保、监督

和相互帮助的义务,密切了党组织与党员、群众之间的关系,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好转,同时小额信贷有效地遏制了农村放高利贷的现象,促进了乡风文明。

4、推动了土地流转,农业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在长期的产业发展基础上,合作社又推动了一次创业高潮,产业的迅速发展,直接促进了土地流转加速。农户精力更多投入在产业上,在乡党委的协调下,以合理的方式,将无暇管理的土地流转到适合的产业大户。产业大户机械化生产、集约化管理,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资源浪费,创造更大的价值。红庙子乡土地流转12500亩,形成了9个农业大户,其中土地流转最多的农业大户承包2000亩土地。引入抚顺产业大户,利用土地发展新型种植业,承包土地1150亩种植万寿菊。土地流转后,农民每亩每年收回资金300元,高于农户种植创造的净利润,在不影响农民收入的情况下,解放了劳动力,优化了资源的配臵。

5、促进了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发展。一是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意识明显提高,参与“帮带”活动和支部建设的热情空前提高。过去支部开展活动,积极响应的党员寥寥无几,在今天红庙子乡的各个村,参加支部的活动已经成为每名党员生活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二是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年群众加入党组织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目前红庙子乡每名村支部书记的都握有厚厚的一摞入党申请书,绝大部分都是近两年

递交上来的。

六、合作社目前存在的问题:

红庙子基层组织建设结合扶贫信用社的模式开展10个月来,运行良好,效果明显。但要继续发展,扩大效果,还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资金不足。资金的迅速流转造成合作社资金余额不足,合作社总计500万现金,现剩余资金仅70万元,以平均借贷速度推算,月借贷额37万元,进一步考虑到合作社的参与度提高,产业升级速度加快、投入资金加大,70万资金远远不足,即使其他资金回流,扶贫款依然吃紧。二是服务需要转型。扶贫合作社进一步发展,要与时俱进,转变服务内容。红庙子乡调研显示,需要贷款的农户数量有所下降,个体贷款金额有所上升,服务需求多样化、层次化。针对以上情况,红庙子乡计划调整贷款额度、细化服务对象、丰富服务内容,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风险保障、扶助本村大学生创业纳入服务范围当中。

七、党建扶贫模式在全县推广的可行性:

红庙子党乡党建扶贫互助模式最值得其他乡镇借鉴的地方主要有三点:

一是要以基层党组织为基础。基层党组织是新农村建设最核心的力量。红庙子乡正式充分利用这一点才取得如此好的效果。在红庙子乡,党组织、党员、群众关系和谐,处于良性发展阶段。这种氛围下,每项活动的开展,党员都会积

极参与,群众都会向党员看齐。

二是要以产业项目为依托。没有好的产业项目,互助社的资金将“无的放矢”。所以要开展党建扶贫,首先要发展产业。红庙子乡正是依托其传统产业食用菌,使党建扶贫模式迅速发展。

三是要有充足资金为保障。如何保证资金充足,红庙子乡为我们打开了值得借鉴的思路。一方面要多方筹集,确定资金主体,合作社的资金主体就是上级拨付的四个村的扶贫款,占资金总额的61%。还要充分利用政府投资和群众的积极参与扩大资金规模。另一方面资金要用“活”,通过严格的管理和有效的经营使资金能够循环使用,逐渐增值,最终实现党建扶贫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红庙子乡党建扶贫工作调研报告最新

关于红庙子乡党建扶贫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积极探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是基层党组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一项紧迫任务。2009年4月份以来,红庙子乡党委以拓宽特色农业融资渠道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建立党建扶贫互助合作社,不仅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而且促进了土地流转和产业项目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把农业产业化推向了更高层次。

一、成立党建扶贫互助合作社的动因

1、近几年来红庙子乡党委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以冷棚香菇、肉食鸡、中药材为主的特色主导产业,鼓励农民规模化经营土地,使一部分农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但还有很多农民因缺乏足够的资金技术,面对程序繁琐和利息颇高的银行贷款,陷于“无米之炊”的困境,缺少启动资金成为制约产业发展和农民致富增收的瓶颈。

2、以“整村推进”为主的扶贫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该地区产业发展的需求。产业项目扶贫模式历经实物扶持和“整村推进”扶贫模式两个阶段后,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农民也从上级给什么,就发展什么,转变为接受上级扶贫资金,自主选择发展产业。但这种扶贫模式受资金和产业规模限制,已远远满足不了农民发展产业的资金需求。

3、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广大农民群众对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农民致富增收的愿望更加强烈。如何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农民增收致富紧密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成为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课题。

基于以上考虑,红庙子乡党委经过几年的探索,在本地区建立了全新的党建扶贫互助模式---党建扶贫互助合作社,形成了“党组织领导农民致富,农民致富离不开党组织”的党群联带关系,开辟了新时期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途径。

二、党建扶贫互助合作社的基本思路

党建扶贫互助合作社的雏形是2007年红庙子乡四道沟村建立的党建扶贫组织,组织核心为村党支部。该村党支部利用上级的扶贫资金和支部协调的贷款,成立了由15名党员组成的党建扶贫组织,并成功开展了对困难村民的扶贫帮扶工作。在总结该乡四道沟村党建扶贫组织运作模式的基础上,乡党委反复调研论证,建立了党建扶贫互助合作社,合作社坚持党组织--党员--群众这条联系主线,出资主体采取整合“上级扶贫资金+政府财政出资+机关党员筹资”和产业大户投资的“3+1”资金筹集模式,资金的使用主体只能为入社的农户。

三、党建扶贫互助合作社的基本做法

1、加强党组织领导,落实支部书记责任。党建扶贫互助合作社实行乡、村两级领导一把手负责制。乡党委成立了以党委书

记刁威同志为组长的党建扶贫互助合作社工作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全乡党建扶贫的日常工作。各村成立相应机构,村支部书记兼中心小组组长,为第一责任人。乡党委制订下发了《红庙子乡关于建立扶贫互助合作社加强互助金管理的实施方案》,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细则,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并把建立互助社工作纳入到对村“两委”班子目标综合考评内容中。精心的部署和慎密的安排,保证了互助社工作的顺利开展。

2、充分发挥党员先进性,带动群众积极入社。为了吸收更多的群众入社,保证合作社健康运转,乡党委号召党员干部带头入社。全乡508名党员(其中农民党员412名),入社率达100%。作为“3+1”模式的出资主体,党员筹集的资金将近100万元,占个人出资总额的83%。同时,各村结合实际开展党员“一对一”结对子活动,带动群众共同致富,充分展现了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使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真正的扎根于群众、服务于群众,形成了抓党建、促扶贫、谋发展的良好工作格局。

3、明确受益对象,实行有偿使用,滚动发展。一是根据“3+1”的合作社资金筹集模式,党建扶贫互助合作社规定了借款人只能是入社的农业人口,机关党员只有出资义务,没有借款权利,确保合作社资金能够被集中高效利用。二是有偿使用。整借零还方式的月费率为5‰,整借整还方式的月费率为6‰。三是有序借款,滚动使用。合作社资金借贷按照“农户申请,担保人承诺,小组推荐,中心组上报,理事会审查、核保、批准,履行担保(抵押)手续,签订借款合同,发放借款”的程序运行。借款期限为3-12个月,还清借款和利息费后可以重新借贷。

4、严格资金管理,规范程序运作。一是严格限定借款用途。农户借款必须用于种植香菇、养殖、营销等产业发展,用于其他方面的借贷,合作社不予受理。二是实行信用担保。采取有固定收入的公职人员担保、五户联保的形式,保证借贷资金按时收回。三是明确违约责任。对超过借贷期限30天不偿还者,由互助社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依法清欠。由于管理模式科学严格,合作社运作以来,没有发生过一起不良贷款。四是加强监督考核。实行农户借款前调查、借款时审查、借款后检查的“三查”制度,对因借贷过程“三查”工作落实不到位,导致不良贷款发生,由互助社成员承担责任。

四、党建扶贫互助合作社成立以来取得的成效

1、党建扶贫互助社模式逐渐得到认可。截至2010年5月30日,互助社共筹集资金近500万元。其中:上级拨付扶贫资金283万元、村民入社缴纳互助金62万元、吸收产业大户等特殊社员缴纳互助金12万元、乡政府财政支持互助社扩大规模投入100万元、龙头企业支持互助社扩大规模投入25万元。目前,在乡扶贫互助合作社下面已成立10个互助社中心组,入社农户906户,入户率达29%,覆盖全乡10个村。从2009年8月份首笔借款发放以来,合作社已累计发放借款379笔共361.7万元,收取资金占用费20

万元,扣除办公用品等管理费用2万余元,剩余部分全部用于互助金的滚动使用。从调查情况看,农户借款全部用于种植香菇、养殖、营销等产业发展,首批加入互助社并通过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社员成了群众羡慕的对象,扶贫互助合作社的运作模式也因此得到了群众的充分认可。老百姓都说:互助社是农民扶贫、解困、致富的“及时雨”,并亲切地把互助社称为“草根银行”、“穷人的银行”。

2、变“输血’为“造血”,极大地促进了全乡农业产业的发展。互助社将“救济式”扶贫改为“造血式”扶贫,在满足于农民对发展资金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了扶贫资金有效滚动使用,避免了扶贫资金流失的现象发生,而且扶贫资金在使用中以“滚雪球”的方式日渐壮大,资金的使用效率明显提高。合作社坚持“去两头带中间”的办法确定扶贫对象,即富裕户、无致富能力的老弱病残户不列入借贷范围,充分体现了“真扶贫,扶真贫”。2009年红庙子乡新发展香菇307棚,万寿菊1150亩,规模养殖户52家,养羊小区7个,合作社中受益农户人均收入从2008年4000元一跃至8000元。

3、架起了党组织与党员群众之间的“民心桥”。党建扶贫互助合作社在为贫困群众办实事中,树立了基层党组织的威信,赢得了民心。同时,这种运作模式在党组织与党员和群众之间建立了承担担保、监督和相互帮助的信任互助关系,密切了党组织与群众、群众与群众之间的关系,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好转,有效遏

制了农村放高利贷的现象发生,促进了乡风文明。

4、推动了土地流转,农业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扶贫互助合作社的运行,激发了农民创业的热情,使农业产业化经营迅速发展壮大,直接促进了土地流转的加速。在乡党委的倡导和合作社的促动下,部分农民以合理的方式,将无暇管理的土地流转到适合的产业大户手中。产业大户实行机械化生产、集约化管理,合理利用资源,使单位土地面积创造出了更大的价值。目前,全乡已流转土地12500亩,形成了9个农业大户,其中土地流转最多的农业大户承包2000多亩土地。2009年,抚顺一产业大户了解到红庙子乡土地流转的信息后,到该乡承包土地1150亩发展起了万寿菊种植产业。土地流转后,农民每亩每年可收回租金300元,不仅高于传统种植创造的净利润,而且解放了劳动力,实现再就业,增加了工资性收入。

5、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广大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意识明显提高,参与“帮带”活动和支部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过去支部开展活动,党员参与意识较差,如今参加支部的活动已经成为每名党员生活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年群众加入党组织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如今,红庙子乡每名村支部书记都握有厚厚的一摞入党申请书,绝大部分都是近两年递交上来的。

五、党建扶贫互助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党建扶贫互助合作社成立以来,运行良好,效果明显,但要

继续发展,扩大效果,还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资金不足。借贷量不断增加造成合作社资金余额不足,合作社筹集的500万元资金,目前只剩70万元。考虑到合作社参与度的提高与筹集资金量不成正比、产业升级速度加快、投入资金加大等因素,以目前平均月借贷额37万元的借贷速度推算,70万资金远远不足,即使借贷资金回流,周转资金依然吃紧。

二是服务需要转型。扶贫互助合作社要进一步发展壮大,需要拓宽服务对象和内容。从红庙子乡调研中显示,需要贷款的农户数量有所下降,但个体贷款金额有所上升,服务需求多样化、层次化。针对以上情况,红庙子乡计划调整贷款额度、细化服务对象、丰富服务内容,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风险保障、扶助农村大学生创业纳入服务范围当中。

六、党建扶贫模式在全县推广的可行性

红庙子乡党建扶贫互助模式最值得其他乡镇借鉴的地方主要有三点:

一是要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基层党组织是新农村建设最核心的力量。红庙子乡党委正是充分发挥了这一核心力量才取得如此好的效果。在红庙子乡,党组织、党员和群众之间关系和谐,氛围融洽,党组织开展的每项活动,党员都会积极参与,群众也都会向党员看齐,拥护党组织的决策。

二是要以产业项目为依托。没有好的产业项目,合作社的资金将“无的放矢”。所以要开展党建扶贫互助合作社,首先要产业

基础,红庙子乡党委正是依托其传统的食用菌种植产业,使党建扶贫互助合作社的运行模式迅速发展壮大。

三是要有充足的资金为保障。一方面要多方筹集启动资金,确定筹资主体。红庙子乡党建持贫互助合作社的资金主体来源就是上级拨付给该乡四个村的扶贫款,占资金总额的61%。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利用政府投资和群众的积极参与扩大运转资金规模。另一方面要用“活” 资金。通过严格管理和有效经营使资金能够循环使用,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壮大周转资金额度,最终实现党建扶贫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县委组织部 王力笪 沈 鹏

2010年6月

第五篇:嘉龙社区调研报告

加强社区建设的经验和建议

——嘉龙社区调研报告社区是城市发展的细胞,加强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城市基层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关系到社会和谐,为更好提出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对龙门镇嘉龙社区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嘉龙社区位于龙门镇核心区域,成立于2004年3月。辖区面积约0.8平方公里,共计5个小区,总户数 2102户,人口7000多人,是龙门镇人口最多,党员最多的社区,人员构成较为复杂,暂住人口及退休人员占总人口比重较大。嘉龙社区党员总数700多人,建立党总支1个,下设5个党支部,5个居民小组,社区专职工作人员4人。

二、经验作法(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服务平台。

1.利用国企移交机会,积极争取300平米的营业房作为办公场地。为社区各项服务职能的实现提供了场地保障。

2.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资金添置现代化办公设备,实现网络化办公,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按“六室、四站、两栏”的标准进行了功能配置。六室即党建电教室(70m2)、居委会办公室2个(82m2)、微机室(10m2)、警务室(30m2)、计生室(30m2)、阅览室(30m2);四站即社区服务站、再就业服务站、社保救助站、医疗卫生保健站;两栏即宣传公开栏、居务公开栏。

4.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建设社区文化广场,添置健身器材,及音响设备等为居民开展文化活动提供场地及工具。

(二)推进社区文化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嘉龙社区大力开展社区文化建设,采取多种方式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1.成立了40多人的社区艺术团,积极参与腰鼓、舞蹈等

各项表演活动,为群众奉献了丰富精彩的文娱表演。

2.定期组织体育活动,如踢毽子比赛,乒乓球赛等活动,丰富群众业余生活的同时倡导群众参与体育锻炼。

3.利用节假日开展座谈、聚餐等活动,加强群众交流,促进邻里感情。如嘉龙社区重阳节坝坝宴活动,既促进了老年人间的交流又宣传了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

这些社区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不但丰富了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调动了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也提高了社区群众的素质,促进了社区文明程度的提高

(三)促进文明社区建设,倡导居民和谐互助互爱。

在嘉龙社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每个居民心中共同的信念。针对社区内的孤寡老人,困难家庭,社区每年通过各种渠道努力申请资金分等次对他们进行帮扶。部分上级帮扶无法覆盖的困难群众,社区领导总是带头为他们捐钱捐物。在社区领导的积极倡导下,社区群众总是争相伸出援手,献出爱心,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肖海全是嘉龙社区的一个普通居民,2011年,他不幸身患癌症,为治病花光了积蓄的同时家里又遭受火灾,生活陷入困难。社区工作人员知晓情况后,第一时间在社区各个宣传栏上发出倡议书,倡议大家积极为肖海全捐款,并以红榜的方式对踊跃为肖海全捐款的群众进行表扬。这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信念与行动已成为嘉龙社区一种独特的“习俗”,温暖着每个居民的心田。

(四)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先进性。

为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发挥党员的先进性,提升社区形象,实现社区的优化管理,嘉龙社区积极提升本社区党组织设置标准。在社区设立一个党总支,下辖5个小区设立5个党支部,加强党员教育与管理,让每个党员积极参与到社区建设中,发挥党建在社区建设中的龙头作用。

(五)促进和谐社区建设,实现零上访。

嘉龙社区人口多,人员构成复杂,各种矛盾尖锐复杂,曾经是龙门镇的上访大区,每年上访人数达到600多人。为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区和谐,嘉龙社区工作人员积极协调各方面资源,促进就业,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生活困难问题。对有矛盾的群众进行耐心劝解,交流谈心,帮助群众化解纠

纷。对有具体困难的群众针对困难群策群力,共同帮助群众切实解决困难。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最终实现零上访。

三、存在问题

嘉龙社区居委会在社区的建设中想了很多办法,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和谐社区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经过调查了解,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社区环境有待进一步美化。

(二)社区工作人员不足,工作任务繁重。

嘉龙社区人口达到7000人,社区居委会服务、管理的难度大,工作任务繁重,而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仅4人,难以保质保量完成各项社区服务工作。

(三)财力不足,工作经费及人员待遇有待提高。

目前社区工作经费主要靠财政拨款,难以支持各类社区活动的开展,为社区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待遇较低,影响了工作积极性,不利于社区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对社区的建设投入力度,大力建设设施完善,服务规范,环境优美的新型社区。

(二)增加人员配备,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

拓宽用人渠道。通过面向社会招聘、机关干部下派挂职、优秀社区工作人员留用等多渠道选拔社区工作人员,进一步改善社区工作人员队伍结构,完善社区工作人员的配备。

(三)加大投入,确保社区健康运转。

逐步形成财政投入、部门支持、有偿服务、社会资助的多元化社区投入机制。

1.是财政投入。适当增加社居委办公经费,同时要制定相关制度,加强对办公经费的管理,确保经费为社居委办公所用;

2.是争取资金。社区要积极开展与部门挂钩结对活动,争取市、区有关部门的经费投入;

3.是自筹资金。社区可结合自身实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以房屋出租、有偿服务等形式发展经济,增加经费收

入;

4.是争取社会赞助。

5.是提高社区工作人员待遇,建立工资收入自然增长机制,完善社区工作人员待遇的保障政策,逐步缩小与全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差距。

二〇一二年三月十二日

下载四嘉子乡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嘉子乡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茨营子乡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建设调研报告

    茨营子乡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建设调研报告一、 概况。茨营子乡位于赤城县东南部,属深山区,距县城50公里。全乡总面积272平方公里,耕地总资源1550公顷,常用耕地 746公顷。辖13 个行......

    四风调研报告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四风”问题的调研报告按照我镇党委“认真做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关于“四风”的调研工作”的要求,我通过深进各村,通过座谈交换、发放调查问......

    四绿调研报告

    南平市“四绿”工程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讨论稿) 绿色生态是闽北最大的优势、最大的潜力。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四绿”工程战略部署,尽快实现我市“四绿”工程决战三年的目标......

    xxx乡调研报告

    xxx乡调研报告 一、区九次党代会以来的主要成绩 五年来,乡党委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乡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双增工程”为目标,以加强基......

    四川绵阳游仙区街子乡土地流转的调研报告

    深化土地流转机制,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四川绵阳游仙区街子乡土地流转的调研报告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随着现代科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允许农民依法自愿有偿地......

    街子古镇旅游调研报告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

    四好班子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东北石油局(分公司)相关精神,调高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和领导管理能力,现就彰武采油厂领导班子开展以“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为主要内......

    交通事情调研报告(四)(精选合集)

    交通事情调研报告交通事情调研报告 都市交通是都市品味和文明程度的直接反映,是都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促进我区三创三评目标和争创全国文明都市、全国卫生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