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魏塘镇村建农贸市场生猪产品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和对策
魏塘镇村建农贸市场生猪产品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和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乡一体化推进,魏塘镇在302国道沿线的部分村因征地拆迁开发,形成嘉善经济开发区、魏塘工业经济区,“新嘉善人”不断集聚再加上市场的多元化,给嘉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魏塘镇320国道沿线的部分村,结合新农村规划要求,逐步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村民住宅区,各种社会功能也在完善配套。陆续投资建造了各种类型的农贸市场。为方便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解决部分失地农民和“新嘉善人”收入来源起到积极作用。
一、基本情况:
目前,魏塘镇村建农贸市场有:庄港、南署、国庆、南桥、魏中村、里泽、李家、李家北区、城南、城桥、城东11个,举办单位是10个所属村民委。木业城管委会也在魏塘西项村投资建造了1个农贸市场。这些市场投资金额差异较大,分别在30万~120万之间。12个农贸市场在320国道沿线的有庄港、南署、国庆、西项、南桥、魏中村6个农贸市场。12个农贸市场中经工商部门核准市场资格证的仅国庆、南桥、魏中村农贸市场。市场管理人员基本是举办单位自行聘用,管理人员主要是本村的人为主,主要以收费和卫生管理为主。
二、突出问题:
1、几年来,魏塘镇区域面积不断扩大,征地拆迁开发涉及的村,根据自身条件,相继投资建造各种类型农贸市场。但由于存在土地、消防及其它各种因素,9个市场主体资格未得到工商部门的认准,主体资格存在缺陷,进入市场的鲜肉经营户也无从办理准入手续,如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动物防疫合格证等。带来一系列矛盾,市场管理制度建设也难以落到实处。
2、村建农贸市场入主鲜肉经营户主要有两类:一是当地村失地村民。失地村民由于各种原因,无正当经济来源,通过各种途径增加收入,部分村民靠经营鲜猪肉维持生活。二是“新嘉善人”中部分有经济头脑的人也涉足经营鲜猪肉行业。不稳定加上强烈的利益驱动,致使市场中不少鲜肉经营户不择手段,私宰生猪,偷逃规定生猪定点屠宰税费的情况时常发生,且屡禁不止。
3、农贸市场建设主体重投资收益,轻规费管理,在招标经营摊位上存在弊端。根据调研,一般农贸市场投资方在鲜肉经营招标上采取限额招标,鲜肉经营户为了生活,维持一年的经济来源,经营只能提高标的,无序竞争,使经营摊位的标的大幅度提高。部分村级农贸市场鲜肉经营户摊位标的金额年达到3万元,一般在招标金额在年1~2万元之间。以一个鲜肉经营户年摊位招标金额1.5万元测算,每天摊位费在42.85元,生猪定点屠宰税费在51.5元/头,一天固定费支出94.35元,一只生猪白胴(以活猪100公斤,宰杀7.5折白胴计算)一般收入在150元/头,去掉固定费赚50元左右。且经营户一般是夫妻卖肉,起早摸黑,为了获取最大收益,很多经营户不择手段,私宰生猪,偷逃规定生猪定点屠宰税费,时常出现“白板肉”上市。
4、市场举办单位放松市场管理,个别举办单位对“白板肉”现象放任自流。部分举办单位虽配各管理人员,但管理人员认识不同,层次不同,管理经验缺乏,各种新情况、新矛盾出现,解决办法少,部分管理人员甚至偏袒鲜肉经营户,使市场肉食品监督形同虚设。
5、县生猪定点屠宰管理稽查大队力量薄弱。稽查大队有关部门执法人员均为兼职,经常巡查比较困难,影响行政执法。生猪定点屠宰行政执法在取缔私屠滥宰点过程中,群众配合程度差,责骂、抵触、威胁、对抗行为时有发生,影响行政执法。行政处罚难,查处案件中行政相对人处罚难度大,通知下达,仍我行我素,抱着“死猪不怕滚水烫”的态度,处罚难到位,影响行政执法,县级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难以落实,存在推诿扯皮现象,也影响行政执法。
三、整治情况:
根据这些情况,县生猪定点屠宰管理稽查大队及时派人了解情况,加强对鲜肉经营户宣传教育,发放宣传资料,把有关要求发放到鲜肉经营户人手一张。开展多次集中整治,一定程度上形成生猪定点屠宰管理的氛围。会同魏塘镇,有关职能部门、村民委沟通协调。2001年与举办农贸市场的村民委签订“肉食品销售安全责任书”。通过采取各种措施,逐步规范村建农贸市场肉 食品经营。但由于各种原因,村建农贸市场特别是320国道沿线西项、南桥农贸市场出售未经定点,未经检疫生猪产品的情况仍然时常发生,生猪定点屠宰管理问题较为突出。县稽查大队每年对320国道沿线农贸市场开展集中整治活动,规范肉食品市场。据统计:2003年,2004年县稽查大队开展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各三次大整治活动。其中2004年稽查大队采取早晨查,下午查,6次取缔非法屠宰点,派人进市场监督等办法,遏制销售“白板肉”。2004年1月~2005年4月县稽查大队、魏塘稽查中队检查109次,涉案人数68人/次,没收未以定点、未经检疫生猪产品1032公斤,罚款4270元。2005年对该区域检查53天,端掉私宰窝点8个,涉案人数41人/次,没收未经定点、未经检疫生猪产品967.5公斤,没收屠宰工具12件,派人驻市场25天。在整治阶段,魏塘镇村建农贸市场的鲜肉经营户按规定把活猪送到屠宰场宰杀。但每次整治结束后,都有所反复。特别是南桥农贸市场“白板肉”反弹,负面影响很大,成为难以治愈的“顽症”。现在稽查大队到该市场检查,8个经营户采取放哨、打电话、屠宰隐蔽、打游击、猫捉老鼠的方式抵触行政执法,该农贸市场已成为魏塘镇销售未经定点,未经检疫生猪产品重灾区、“钉子户”。仍然按原有的格局和方式去治理难度很大,治标不治本,矛盾愈来愈突出。
四、对策:
1、加强领导,形成合力。肉食品安全越来越引起各级政府 和各界重视,肉食品安全也是稳定社会,创建“平安嘉善”,构建和谐社会,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重要环节。各级、各部门要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按嘉善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善政办[2004]114号《嘉善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部门必须各司其职,明确责任,落实具体工作措施,明确责任人员,形成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2、工商部门要对已核准的市场加强监督,落实有关措施。对未经核准的农贸市场也应按上级有关规定加以规范,符合条件的应及时予以核准。对已建成的农贸市场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要履行职能,督促举办单位整改。工商、卫生、农经要按规定对建成的市场办好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动物防疫合格证等证照,使之合法化,纳入规范管理。对西项、南桥市场、木业城管委会、魏塘镇政府、魏中村村民委应认真研究强化管理的措施,承担市场举办主体的责任,改变目前存在无序管理状况。
3、贯彻“谁主管,谁负责”原则,落实人员,加强市场管理人员教育,落实完善农贸市场肉食品管理制度,实行生猪产品进场“一猪一票”验收制度,每天登记备案。同时开展市场信用登记制度,加强市场巡查,保证肉食品销售安全。对出售未经定点,未经检疫生猪产品的经营户,工商部门和举办单位要予以挂牌警告,限期停止整改,屡教不改的要取消其市场摊位,对疏于管理,整改不力的农贸市场将进行曝光、警告、追究责任,对严 重失职的市场管理人员要予以辞退。
4、按属地管理原则,发挥魏塘镇生猪定点屠宰管理稽查中队作用,开展日常与突击相结合检查方法,打击生猪屠宰违法行为。同时加强稽查中队检查人员教育,提高稽查人员执法水平和素质水平。
5、县生猪定点屠宰管理稽查大队继续打击私屠滥宰违法行为,取缔生猪私宰非法窝点,同时加强屠宰厂(场)监督管理,督促提高屠宰厂(场)管理水平。生猪定点屠宰厂(场)要转变观念,改变传统垄断思想,树立创新意识,要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树立服务意识,提高生猪加工技术业务水平,有条件或创造条件,推行生猪产品配送服务制度。
6、县生猪定点屠宰稽查大队行政执法抽调的有关部门人员要相对固定,明确职责。改变临时观点。根据生猪定点屠宰管理的特点,行政执法属高风险,披星戴月,风雨无阻,面对行政相对人手持刀具,素质较差的执法,各级领导,部门要理解支持行政执法人员的工作,生活上予以关心。相对固定执法人员能熟悉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工作环节,树立责任意识,结合各部门工作职能,想办法提建议。根据工作需要,随时集中,齐心协力,使生猪定点屠宰管理行政执法有坚强保证。(课题调研:嘉善县生猪定点屠宰管理稽查大队)
第二篇:农贸市场存在的管理问题
农贸市场存在的管理问题
X镇农贸市场位于镇中心的地理位置,农贸市场周边存在农户占道经营,它堵塞交通、偷税漏税、侵占公共利益,影响市容、污染环境、影响公平竞争,是目前各界,尤其是综合执法部门,比较关注又深感棘手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顽疾,综合执法人员疲于奔命,挨了不少骂,也受了不少委屈。群众的误解和责怪,直接或间接地损害了政府形象。农贸市场周边占道经营的管理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执法人员不足,中队除了市容管控,住建、水利、环保职能划转较多,加上红色领航沿线道路两侧整治任务,城镇燃气安全管理是重点,事情杂、任务重、要求高,导致我们的力量不够。
2、农贸市场周边占道经营管理以来一共发生过三次管理冲突,管理信心打击较大,导致我们执法人员及执法辅助人员出现了不敢管怕被打的心态。
3、市场布局与设施存在缺陷,市场容量小,同时流动摊贩较多,流动性很大,农贸市场分布不合理且规模面积小满足不了经营者的要求。
4、大部分住户将自家门口摊位出租给非自产自销用户。并长期占用多个摊位,导致农户无摊位可摆。
5、大部分三轮车的摊位经营者卸下物品,随意将车子停在自产自销区导致路面拥挤。
6、占道经营的违章者普遍岁数较大又属于基层群众,许多人不懂依法治市的重要性,视城市管理的法规制度于不顾。
7、农贸市场的管理需要多个部门的相互配合联合执法,才能更有效的把它整治到位。
农贸市场周边占道经营的管理一直是个老大难的问题,需要多个部门相互配合联合执法,更需要领导的支持和帮助。最终,我们才能更好的管理好城镇秩序。
第三篇:生猪规模养殖场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生猪规模养殖场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随着国家对养猪生产扶持政策的实施,以一家一户为主的传统养猪生产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如何提高生猪养殖场养猪的数量与质量,发展养猪循环经济,实现资源整合重组与农民富裕,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课题。虽然养猪生产发展势头良好,品种质量显着提高,但也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猪场选址不科学,场内布局建设不合理,养殖条件落后,饲养管理不规范,兽药滥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卫生防疫制度不健全,员工素质偏低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养猪生产的健康发展,为此,我们必须探索发展对策,以提高科学养猪水平、养猪生产效率、无害化处理能力、疫病防控能力、猪群抗病能力、生猪及其产品的质量,实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养猪生产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存在问题
1.1 选址不科学
由于受土地审批和资金紧缺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养猪场存在建场选址不科学的问题:一是有的猪场选址过于靠近乡村;二是有的猪场选址过于靠近学校;三是有的猪场选址过于靠近公路、溪河;四是有的猪场选址过于靠近城镇、工厂等;五是有的猪场是利用闲房建立或改造而成。这些地方没有足够的耕地、农田、果园、鱼塘消纳粪便。弊端很多,令人担忧。
1.2 布局不合理
有部分养猪场存在场区规划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一是有的猪场没有根据当地全年主导风向设置各功能区;二是有的猪场各功能区没有围墙隔开;三是有的猪场大门口处、生产区入口处、每幢猪舍门口处没有设置消毒池;四是有的猪场没有建立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五是有的猪场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建有产仔舍、保育舍、育成舍、育肥舍、母猪舍、公猪舍等,区分不明显;六是有的个别猪场没有筑造围墙,七是有的猪场进入生产区没有消毒通道。猪场布局建设凌乱,不符合动物防疫条件。
1.3 养殖条件落后
我国养猪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绝大多数是以一家一户和分散饲养或小规模饲养为主。当前突出的问题是养殖设施简陋、养殖环境恶劣、饲养管理粗放、饲养密度大、防疫条件差、消毒工作跟不上,各种病原微生物易在外界环境中传播,引起猪病的频繁发生。小规模猪场之间的距离、小规模猪场与散养户之间的距离较近,养殖处于脏、差的环境之中,造成病原微生物在场与场之间、场与户之间的循环性和持续性污染。这是近几年来猪场疫病难以控制的最主要因素。
1.4 饲养管理不规范
据了解,有部分养猪场没有品牌意识、没有制定产、供、销一条龙模式。部分管理人员不掌握国家关于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的使用、规定,随意使用国家禁用、停用的饲料添加剂、假劣饲料;部分饲养员给猪群饲喂发霉变质饲料,引起猪只饲料中毒死亡现象的发生。部分养猪场业主缺乏应有的饲养管理专业知识和经验,在饲养管理过程中不能完全做到“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制;有部分养猪场业主没有为猪群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湿度、合理的饲养密度和运动空间未能做好夏天防暑降温,冬天防寒保暖工作;在防鼠、防虫和圈舍卫生上措施不到位,为猪群疫病的发生埋下隐患。
1.5 滥用兽药
有些养猪场广泛地在猪饲料中任意添加兽药供猪群长期食用和过量使用兽药给患病猪群治病,这直接导致猪细菌耐药性增强。有的养猪场疫苗超量接种,比常量高5—6倍,抗细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超剂量使用,滥用违禁药物,不执行药物休药期规定,造成生猪产品药残超标,直接影响猪肉产品的质量、出口和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1.6 消毒意识淡薄
据了解,有部分养猪场由于消毒意识淡薄,认为消毒与无消毒一个样,根本没有按程序进行消毒,或不按说明书的要求稀释消毒液或消毒次数不够或随便消毒。有的养猪场为降低饲养成本,贪图便宜购买低效消毒剂对圈舍、饲养环境、饲养用具、道路等进行简单消毒。但由于消毒液浓度不够,消毒不彻底,消毒效果差,故不能有效地杀灭饲养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导致病原微生物在养猪场内长期存在,这样的养猪场往往疫病连绵不绝。造成养猪场业主消毒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养猪场业主未能看到消毒的直接效益,因为消毒的效益是潜在的。
1.7 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不严
无害化处理不严,给病原微生物创造存活繁殖的机会。据了解,有部分养猪场业主对无害化处理概念非常淡薄、认识不高,舍不得将病死猪做销毁处理,而且廉价卖给不法商贩加工成烧猪、腊肉、腊肠等。此做法不仅坑害消费者,而是造成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扩散,同时造成养猪场周围环境被严重污染,这对下一批乃至以后猪群的健康养殖构成极大的威胁。还有的养猪场业主将患病猪只调往外地、或上市交易、或屠宰后销售、或乱扔乱抛、或弃之河塘池旁等,加之环境消毒不彻底,致使某种疫病的病原微生物到处散布,这为猪疫病的发生提供“温床”,引发的却是某种疫病的持续性发生或周期性出现。
第四篇:分析医疗器械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分析医疗器械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肖珊 07084111 生物医学工程
医疗器械设备作为现代医院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大大提高了临床诊治能力和水平,而且有立竿见影的经济收益,它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医院形象与声誉。但是在现阶段,我国医院的很多医疗器械特别是大型医疗器械存在着大量的管理缺陷,严重影响了医院的临床工作,因此分析医院常用医疗器械管理缺陷与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有关医疗器械的概念 1.1 医疗器械的定义
医疗器械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软件;其用于人体体表及体内的作用不是用药理学、免疫学或者代谢的手段获得,但是可能有这些手段参与并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其使用旨在达到下列预期目的:
(一)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监护、缓解;
(二)对损伤或者残疾的诊断、治疗、监护、缓解、补偿;
(三)对解剖或者生理过程的研究、替代、调节;
(四)妊娠控制。1.2医疗器械的分类
按照安全性控制分为三类:第一类指是通过常规管理足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的医疗器械;第二类指是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应当加以控制的医疗器械;第三类是指植入人体,用以支持、维持生命,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2.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总体概况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是一个新兴的健康产业,由于发展不久,其不论是产能上还是研发上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我国现在医疗器械与药品的消费比例差不多为1:10,但在发达国家,这个比例已经达到了1:1,由此可见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还存在着多大的缺口,现在我国医疗器械产品只占国内总量的六成左右,大多数产品都依赖于进口。
在医疗器械的进出口方面,近年来,我国的医疗器械产业进口开始快速增长,09年1-8月,广东省共进口医疗器械2.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而出现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新医改使得我国基层医疗机构需求不断增大,另外甲流疫情也使全球对医疗器械的需求上升。
而在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主要城市里,深圳是一个领先的龙头,深圳目前拥有医疗器械企业500家左右,年出口额超过13亿美元,占到整个广东出口贸易市场的一半,08年,深圳的医疗器械产业产值达到了120多亿,深圳医疗器械产品门类齐全,不仅产品覆盖各个领域,而且如今也成为我国高科技医疗器械产品重要的生产基地。3.医疗器械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医疗器械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认识不到位,存在重药品轻器械的思想,大部分医疗机构未建立完善的医疗器械采购、验收、养护、使用及无菌器械后的用后毁形、销毁制度,从而使医疗器械在各个环节上存在管理漏洞,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也给广大群众留下安全隐患。3.2 采购、验收行为不规范,记录不完整
根据《医疗器械管理监督条例》和《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办法》,医疗机构应当从取得医疗器械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购进医疗器械,采购医疗器械必须索取提供货商的生产或经营许可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等。在乡镇以下医疗机构主要存在医疗器械无记录,不能提供提供货商单位的合法证明,有的医疗机构相互代购,甚至从私人手中采购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药监部门在日常监督发现,不能提供或者伪造、变造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和合格证明的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一是采购人员忽视审查供应商及产品的合法性给不法供应商提供了机会;二是医疗器械销售利润空间大,存在不正当竞争的行为。购进验收不严格,事故容易发生。3.3 仓储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仓库打防火、防尘、防潮、防污染、防鼠、防虫等措施不到位;仓库不分区,也不分类存放,医疗器械乱堆乱放存在混批使用现象,甚至造成部分医疗器械过期失效。
3.4 销毁制度不健全,无菌器械使用后毁形不彻底,记录不规范
《医疗器械管理监督管理条例》和《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应建立无菌器械使用后的销毁制度。对使用后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器械必须按规定销毁,使其零部件不再具有使用功能,经消毒无害化处理,并做好销毁记录。3.5 重复使用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的行为时有发生
在农村卫生所,一方面受患者经济条件限制,人员素质不高,一些患者为了省钱,主动提出对自己使用后的注射器或输液器重复使用;还有一些乡村卫生所,个体诊所受利益驱动,重复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尤其是重复使用做皮试用的注射器和配制大输液所用的注射器,个别的甚至重复使用一次性使用输液器。3.6 牙科诊所医疗器械质量隐患大
由于牙科诊所中义齿。牙科材料、设备本身的特殊性,加上进货渠道和管理上的混乱,乡镇以下牙科诊所使用的是医疗器械质量存在较大隐患。从使用的医疗设备上看:乡镇以下牙科诊所使用的医疗设备普遍存在陈旧老化。其性能参数不稳,不符合医疗器械相应的标准和要求。这些设备在治疗过程中无法保证医疗使用的安全有效。4.对策
4.1 严格从业人员上岗资格。医疗机构要建立相应的医疗器械管理的职能科室,负责医疗器械的采购、验收储存。使用管理、质量跟踪、维修保养检查、产品报废淘汰、不良反应报告等工作,并配合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对相关人员经行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培训。
4.2 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器械采购、验收 仓储、使用、销毁等制度,严格执行并作好记录。在用设备类医疗器械应建立档案,建立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后销毁制度 销毁记录至少要保存两年。
4.3 建议国家局应尽快制定和出台医疗器械在流通、保管、养护、储存和报废等方面的管理办法和规定,使药监部门和医疗机构在监督管理工作中有法可依。
总之,医疗器械是诊治病人的重要工具,做好医疗器械的管理工作,是评价科室管理质量的依据之一,它不仅反映医护人员的工作态度,也体现了管理者的管理效能。加强对医院大型医疗器械的管理,是医院管理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程技术人员应加强继续教育、更新知识,不断提高维修服务水平。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切实肩负起医疗器械监管的重任,督促医疗机构采取多种形式,从严规范医疗机构的医疗器械管理,抓好综合治理,做到标本兼治,确保人民群众用械安全有效。
第五篇:村改居社区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模版]
“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推荐本文
------------------
□ 梁 慧 王 琳
摘要:我国“村改居”社区居委会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而出现的,它是有别于村委会和城市居委会的一种新型居委会。由于其产生的时间较晚,“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的改制工作仍在摸索当中。本文着重针对“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中存在的职能定位不明确、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社区参与有限、经费来源模糊、法律法规欠缺等主要问题,提出完善我国“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社区;村改居;“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城市居委会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8)11-0171-0
3一、“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的含义与特点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步伐不断地加快,很多农村地区自主或者被动地进入到城市化的浪潮当中,其管理体制、经济结构和生活文化需求等方面发展到了城镇的水平或者接近于城镇的水平,或者是由于要适应村级行政区划的重新调整等形势,被强制性地划入到城市建设的规划区域之内,这些地区都面临着要进行“村改居”工作。而“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是指将原来的农村村民委员会撤销,改为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用城市的管理模式去治理被城镇化的原农村地区。而“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就是指以“村改居”社区居委会为管理主体,采用科学的手段,对辖区范围内实施的有效组织管理。
我国“村改居”工作大体上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的,由于开展的时间较晚,发展仍未成熟。进行“村改居”地区有别于原来的农村地区,也与一般的城市地区相区别。因此,通过对我国“村改居”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和城市居委会管理进行区别比较,可以看出“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具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过渡性。这种过渡性主要体现在管理主体、管理体制和管理人员等方面。在管理主体方面,管理主体是“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它是由村委会转变为城市居委会的,“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的产生就是为了适应从原行政村过渡到城市社区的地区在管理工作上实现和平过渡;在管理体制方面,“村改居”社区居委会仍然采用农村村委会的管理方式、方法进行管理,对社区的管理依然依靠传统的宗族关系手段,同时又受到城市居委会的影响,在某些方面已经实现了与城市居委会的衔接;在管理人员方面,“村改居”社区居委会成员主要是由原村委会的班子简单组合而成,社区管理人员绝大部分是由原村委会的干部担任。
第二,模糊性。一方面,“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在经费来源上比较模糊。《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为《居组法》)修改草案第26条规定: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经费和来源,居民委员会成员的工资的范围、标准和来源,由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规定并拨付;同时居民委员会的公益性设施由当地人民政府统筹解决,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需要委托居民委员会承办的事项,应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条件。而村委会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能时并没有得到国家财政补贴,公共事务、村干部的工资等方面的支出也主要由村集体经济承担。而“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由于改革不到位,还存在集体经济成分,因而经费来源多来自于集体经济组织。另一方面,指导“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的法律规范比较模糊。城市居委会有《居组法》对其管理工作进行指导,村委会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为《村组法》)进行约束,但由于“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具有其特殊性,在工
作中往往不能完全参考《居组法》的规定,导致在法律指导上比较模糊。
第三,环境复杂性。一是人口构成的复杂性。“村改居”社区的居民大都是由农民转化而来,居民社会生活圈子比较小,生活环境是比较稳定和封闭,彼此之间存在联系。而城市社区的居民一般来自不同的地方,彼此之间联系较少,生活环境比较开放,生活中显得更为独立。“村改居”社区多数处在城乡结合部,除了原来的居民,还会大量涌入的外来打工者,冲击着原有的人口构成。二是经济环境的复杂性。“村改居”后的社区经济成分比较复杂,农村原有的集体经济尚未完全转制或者难以进行有效的处理而依然存在。而且仍有少数居民从事农业生产工作,依靠土地生存。而城市社区的经济主要是比较成熟的工商业,实行的是市场经济模式。
二、我国城市“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村改居”以后,由社区居委会代替了原来的村委会,管理体制发生改变,社区居委会也按照《居组法》的要求进行了改组。但由于在大部分地区,原村委会的影响力巨大,导致在实际改造的工作中,两者的关系没有理顺,在多方面产生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影响着“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的良好运行。
(一)“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职能定位不明确
在职能定位上,“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的职能能否顺利转变,将直接影响“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的工作能否顺利进行。传统村委会的职能主要是管理本村事务,管理的是本村村民,以及对村经济组织进行管理,行政色彩较为浓厚。而城市居委会的职能主要体现在提供社区服务上,实现的应是服务职能,管理的对象不再只是原来的村民,还要面对很多外来的人口,对于经济部分则不再进行统一管理。目前大部分“村改居”社区居委会未实现由行政职能向服务职能的转变,无法按照社区的要求对社区进行有效管理,也无法向社区居民提供卫生、治安、教育、社会保障等社区基础服务工作。由于政府对农村向城市转变的复杂性了解不够,准备不足,因此在取得城市发展需要的土地以后,不愿意触动原有的利益格局和人事安排,没有将新改造的社区纳入到整个城市的统一管理体系当中,将“村改居”社区事务留给原来的村组织自行解决。
(二)“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主要是由原村委会的班子简单组合而成,社区管理人员绝大部分是由原村委会的干部担任的,这些人员的学历普遍不高,在管理工作上主要依靠的是个人威望和传统经验,还停留在使用“土办法打天下”的局面。无论在工作方法上,还是在管理理念上都显得创新不足,思想不够开放,再加上年龄偏大,学历不高,导致他们在工作上创新不足。
(三)“村改居”社区居民适应能力不强,社区参与有限
首先,农民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对土地的依懒性很强,受到传统生活习性的影响,“村改居”虽然将其身份改变为城市居民,将其居住的地区由农村转变为城市,但很多人无法改变其农民的意识,下至居民,上到“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的管理人员对社区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原来的行政村上。例如,不少居民仍习惯称呼居委会主任为“村长”,称呼其居住的社区为“我们村”。可见,居民仍不适应新的变化,思想观念仍停留在未改制之前。若“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的管理人员是由社会招聘而来,居民对其容易产生不信任感,容易出现“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工作不能落实的局面。
其次,“村改居”以后,居民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依靠土地生活,因此成为了失地人员。虽然这一部分人转变为城市居民,就业环境变得比较宽松,但由于大部分人的文化素质不高,又没有掌握相关技术工作,使这一部分人的就业存在困难。“村改居”的青年由于有年轻的资本,尚且可以快速地找到工作,但很多人特别是“4050”人员,就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而部分就地
安置的居民,由于缺乏技能和上进心,造成不少居民游手好闲、不思上进,不能融入到改变后的社区生活。
第三,由于选举制度的改变,导致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不足。《村组法》规定村民直接提名产生候选人,以无记名投票和公开计票的方法直接差额选举出村委会。虽然按照《居组法》也是采取直接选举的形式,但在实际工作中,居委会成员的产生采取的方法是间接选举或者直接向社会进行公开招聘。这对于“村改居”的居民来说,居民不能再像以前直接参与社区的事务,这会导致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权力减少,唤醒不了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意识,从而影响社区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积极性,也使“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的工作难以开展。
(四)经费来源比较模糊
由于涉及到原村民的实际利益和今后利益分配等重大问题,但在“村改居”过程中产权制度等改革不到位,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又没有出台统一的集体土地和集体资产的处置方法等情况下,在我国“村改居”工作中,我国很多地方都在这一环节被卡住了。很多地方由于缺乏指导,就直接简单地将生产大队改为居委会,将原来村民拥有的村集体资产的所有权,实行“村改居”后的“集体资产权属关系不变”原则,将集体资产简单置换,使“村改居”社区居委会这一本来不应具有的经济管理职能的城市群众自治组织接管了原生产大队的权力,造成“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和居办集体企业政企不分的局面。由于社区管理中的经费来源多来自于集体经济组织,因此集体经济组织在社区管理中占了主导地位,而“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则沦为附属地位,严重削弱了居委会的职权。根据《居组法》第十七条规定,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经费和来源,由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规定并拨付。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上级政府受财力的限制,从减少政府开支的角度出发,往往未将“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列入政府财政支出,而改由居办的集体企业所承担。这种结果导致政府把财政责任推给“村改居”社区,使其容易重走以前的由村委会作财政支出的旧路,更加使其政企不分,并且影响居办集体企业的健康发展。
(五)缺乏健全的法律规范
在“村改居”过程中,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导致“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在管理工作中缺乏制度的保障。在发达国家,凡是要进行改革之前,要先立法,然后按照法律的要求进行改革,这样做既有法可依,改革又有法律的约束,又能落实改革工作。但“村改居”工作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规范,因此在改制的过程中出现某些问题难以解决,如有很多“村改居”社区采用的仍是原来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的社保体系覆盖面低、保障水平较差,改制后的“村改居”社区居民未能享受到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加强我国城市“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工作的若干建议
(一)完善“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体制
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使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跨度较大,体制也不尽相同。因此,“村改居”工作存在其特殊性和敏感性,在进行新的组织体系的设置之前,我们要立足现实,基本保持原状,又要有适度的改革,使“村改居”社区居委会一步一步地转变为适合城市社区发展的要求的管理组织,实行和平过渡,从而安定民心。在管理方法上,要吸取原村委会的治理经验,借鉴村民自治的合理因素。例如在选举管理人员时,借鉴原行政村候选人的产生办法,即村民直接提名产生候选人,以无记名投票和公开计票的方法直接差额选举出村委会,保留民主的做法,发展基层民主。在管理模式上,要推进模式的创新,例如健全科学合理的社区自治体系,建立与基层党委、政府、社区企业等单位共建社区的机制;组建新的社区工作网络,招聘专业的社区工作者,加强“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强化社区服务,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把“村改居”社区的社会保障体系纳入到城市的管理体系,按城市的标准执行。
(二)推进“村改居”社区居委会职能的转变,有效提供社区公共服务
“村改居”社区居委会要把一般的社会管理职能和经济管理职能区分开来。应逐步将“村改居”社区居委会与社区企业分开,将社区管理的公共事务与社区企业的经营行为分开,减少经济功能,增强管理、服务、教育等其他功能提供更多的社区公共服务。首先,“村改居”社区居委会要向社区居民提供完善的就业服务管理,以及进一步完善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村改居”以后,居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为失地又失业的弱势群体。因此,“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应着重完善劳动就业培训体系,“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可以不定期地邀请专家和志愿团体为居民提供免费的劳动技术培训;可以通过与企业的良性沟通,扩大就业信息来源,为居民提供就业的平台。其次,“村改居”社区居委会作为公益型服务的提供者,应做好整体的规划,为社区居民服务。由于公益型服务的重要特点在于,它是免费提供给社区居民的,而进行公益型服务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上级政府的财政拨付。“村改居”社区居委会不能只依靠政府的资金,还要依靠社区内企业的、志愿团体等提供的筹资。第三,在社区开展互助性服务。“村改居”地区在这方面具有优势条件,原来的行政村拥有传统的宗族关系,居民间相互关系非常密切,“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可以设立社区治安联防队伍,由社区的失业居民担任,利用他们对社区的熟悉度,对社区的治安状况进行管理;还可以培育志愿团体,定期探访社区的孤寡老人,提供公益性服务。
(三)培训“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
“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的治理,最重要的还是要关注居委会工作人员的能力与素质。目前“村改居”社区居委会中有一部分是由原来的村委会工作人员所担任,其素质较差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相对来说,留任一部分工作能力强的原村委会干部是必须的,因为其对于“村改居”社区各方面比较熟悉,比较容易开展工作,但应注意对这一部分工作人员进行引导和培训,转变其原有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加强对“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除了依靠正规的学校教育,还必须结合“村改居”社区工作的实际需要,不断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管理知识、法律知识、民主意识等方面进行培训。通过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把实践中的工作经验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同时在培训学习的过程当中,为了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素质,可以引入工作人员的竞争机制,采取目前比较流行的绩效评估制度,从各方面对“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进行考核,此外,还可以定期从社会进行公开招聘,促进竞争机制的有效实行。
(四)积极推进“村改居”社区居民参与社区自治
首先,采用多种形式调动“村改居”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社区自治的积极性。一是要进一步强化宣传,培养居民的社区意识。“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可以通过对社区居民树立强烈的社区意识,促使他们转变过去的原有观念,是促使他们广泛参与社区建设活动的思想基础。强化宣传要注意有针对性、广泛性和多样性。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居民参与的机制。从长远来看,要使居民参与自治建设社区的积极性保持下去,就必须将居民参与社区推向规范化、制度化,要依据有关法规、政策,通过民主程序和法定程序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形成一整套参与机制。三是要坚持社区需求本位原则,注重用共同需求、共同利益来调动居民广泛参与的积极性。“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应将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放在首位,把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社区工作的重点,从而调动居民广泛参与的积极性。
其次,“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应大力培育社区自治组织,提高社区内单位广泛参与社区自治的积极性。社区自治组织主要是指社区中介组织,如志愿者协会、业主委员会等组织。通过多种形式营造社区共建的氛围,“村改居”社区内单位通过参与、支持“村改居”社区自治工作,使社区资源得到最佳整合与配置,促进社区与单位的共同发展。还需注意要在不断探索、总结共建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构建企事业单位参与社区建设与社区自治的机制体系,逐步把“村改居”社区自治推向制度化的阶段。
(五)健全法律法规,为推动“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提供法律保障
“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在工作中,由于缺乏有关“村改居”工作的配套法律、法规,使“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的工作较难开展,难以推进“村改居”社区的建设和发展。虽然已经出台《村组法》和《居组法》等相关法律,但“村改居”后的社区居委会由于其存在背景的特殊性,在过渡工作中,这两部法律都不能处理好有关“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的职能和换届选举等有关问题,因此,应加快完善“村改居”配套的法律、法规,以法律来约束和指导处理好过渡工作。各级地方政府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关的地方文件,给予“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工作在程序上的指导。除了要制定文件,还应做好落实工作,保证文件的执行,并在适当的时候对相关文件进行修改,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同时,还应建立一套具有衔接功能的基层社区自治法规体系,以此来协调在村民向居民的过渡中出现的适用法律的相互冲突,以及主体之间的矛盾关系,保障由村民自治向居民自治的有序过渡,推动“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的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魏娜.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3.[2]吴开松.城市社区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王禹.我国村民自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邓泉国.中国城市社区居民自治[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5]崔运武,任新民,苏强.中国社区管理[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6]王振海,王义.农村社区制度化治理[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7]万雪芬.“村改居”社区转型期自治模式探微——以杭州市西湖 区为例[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