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以自然村落为基础的农村村落社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以自然村落为基础的农村村落社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以自然村落为基础的农村村落社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以自然村落为基础的农村村落社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以自然村落为基础的农村村落社区建设是当前农村基层工作的一项崭新课题。去年以来,上饶县从调整组织设置、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等入手,全面实施村落社区党建试点工作,积极开辟农村党建新领域,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实践充分证明,农村村落社区党组织建设,对全面推进农村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上饶县组织力量就此课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建立村
落社区党组织的价值取向
1、成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依靠农村群众的自我组织、自我动员、自我参与。而村落社区,就是农民群众直接自我参与的阵地和链体,农民群众真正意义上的受益,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村落共同建设和共同繁荣来体现的。因此,构建以自然村为单位的村落社区网络,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在设立村党总支的村建立村落社区党支部,在设立村党支部的村建立村落社区党小组,对于加强村落社区和推进新农村建设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成为村党组织延伸的“服务站”。当前,随着撤并村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一些由2-4个行政村合并后的大行政村,由于地域面积广、党员分散等因素,而导致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更加难以展现。而在村落社区建立的党组织,能够有效利用村落社区这一良
好平台,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组织党员开展活动,使农村党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有力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有力加强,进而使党在农村的政策传导渠道更加畅通,基层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更为强大。
3、成为党员发挥作用的“主阵地”。目前农村仍然存在党员难以发挥作用、党员的先进性难以体现的问题,通过建立村落社区和在村落社区建立党的组织,并在村落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建立以老党员为主的“五老”志愿者协会,以及建立以党员为骨干的公益事业服务站、卫生环境监督站、社会互助救助站、民间纠纷调解站、文体活动联络站,为农村党员充分发挥其在组织和协调村落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舞台,从而为村落社区建设找到了主心骨,形成了核心,使村落社区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4、成为推进村民自治的“新平台”。农村税费改革后,经过撤乡并村,不仅减轻了农村负担,又且还夯实了基层政权建设和村民自治
组织建设。现在的行政村规模大了、范围广了、干部少了、机制活了,这无疑促进了农村的发展。但是村民委员会在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同时,有时会显得力不从心。村委会制定的村民自治章程、发展计划、村规民约难以实现等等。村落社区就为实现村民自治架起了一座新的桥梁,村落社区党员在本村落的公益事业、环境卫生、文化生活、互助互济、纠纷调解等服务上发挥积极作用,可以有效消除农村社会管理体系中的基层盲点,可以较好地弥补乡村两级管理上的不足和缺位,增强村民自治机制的活力,从而达到深化村民自治的目的和效果。
二、建立村落社区党组织的利弊分析
为切实明晰按村落社区设置党组织的主要优势以及存在的主要困难,上饶县对花厅、黄沙岭、煌固、石狮等四个乡镇建立村落社区党组织前后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对比。
村落社区党组织建立前后的数据对比。表﹙1﹚数量上对比项目数量行
政村党支部村民小组村落社区党小组设置前43个43个387个0158个设置后39个39个387个132个132个表﹙2﹚活动上对比
项目数量电教播放点播放电教片培训班组织学习组织生活老年活动中心文体活动设置前39个156次117期167次78次27个196次设置后132个528次396期573次264次121个662次表﹙3﹚作用上对比
项目数量提供致富信息提供服务便利赠送科技书籍落实帮扶资金党员联系群众硬化维修道路维修水利设施提供就业岗位 义务投工投劳设置前374条195次813本56万元1254人64公里27处244个1763个设置后683条475次2621本124万元3258人115公里49处457个2696个
按村民小组设置党组织的不利因素
1、党员人数较少,设置上不够合理。设置前,四个乡镇共有43个行政村,均单独建立起了党组织,但行政村规模大小不一,党员数量分布差别较大。有20个村人数超过3000名,平均每村党员65名,最多的村有党员109名。设置前,党员最多的村党小组有21个,大的党小组有党员42人,小的党小组有党员2—3人,设置后共有39个行政村,村落社区党小组132个,平均每个党小组有党员24人。由于设置不合理,党小组大小悬殊,导致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加强,特别是党员人数较少的党小组,一部分党员在外务工,平时组织学习也因为人太少缺少气氛,导致党组织活动无法开展。党员人数较多的党小组,又因为党员从事的行业、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性,导致党员管理难以有效加强。
2、缺少有效平台,活动上难以开展。设置前,四个乡镇43个村党组织共开展各类活动741次,设置后,共开展各类活动1761次。由于缺少活动平台,党小组活动无场所,党员人数少甚至到不了,致使党小组无法开展活动,造成部分党员游离于组织,党小组在活动时间上很难求得一致,少数党支部长年不活动,即使活动也流于形式,削弱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影响力。
3、行业呈现多样化,作用上较难发挥。设置前,四个乡镇3148个党员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共813件,义务投工投劳1763个,落实帮扶资金56万元。设置后,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共1615件,义务投工投劳2696个。落实帮扶资金124万元。市场经济的多样性,带来了行业的多样性,党员之间由于行业不同,村党组织难以统一组织活动,党员发挥作用难以体现。同时,由于绝大多数外出务工经商,留在家的基本是一些年老体弱或无一技之长的党员,缺乏开拓意识,导致党组织缺乏应有的活力。有的村甚至连党支部书记都没有合适人选,上级党委下达给村支部的任务不能及时落实,更不能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按村落社区设置党组织的主要优势
按村落社区设置党组织,实现农村党组织体系多元化,有效破解了农村党组织面临的村域面积变大、村组干部减少这道难解的“加减法”,给农村基层组织注入了新的活力。
1、由单一型向多元型的转
变,实现了党组织活动方式的灵活多样。合村并组后村域面积的扩大,给党组织开展活动带来了一系列难题。过去以行政村为单位召开党员大会,党员赶到会场一般需2-3个小时,远的需要凌晨三、四点钟就起床,下午才能赶到。同时由于农村客观存在的外出流动党员多、党员老化现象较为突出的问题,党员参会率较低,严重影响了党组织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按村落社区设置党组织,打破了单一的设置模式,党组织架构由过去的垂直式变为网络式,形成了以“乡镇党委→村党组织→村落社区党组织”为基本模式的党组织网络体系,党组织开展活动更加方便快捷,灵活高效。以煌固镇彭宅村为例,村落社区设置党组织前,由于党员居住分散,加之村级可支配财力的减少,支部每年只能保证在“七一”期间集中活动一次,平时党员学习、召开支部生活会很难集中,存在“开不起会”的问题,成立村落社区党组织后,以下设党小组为单位,召集党员开会比以
前便利得多,基本上可以保证每星期组织党员上一次社区夜校,每月开展一次党组织活动,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员民主生活会,村组干部可以保证每月一次集中学习。
2、由地域型向功能型的转变,实现了党的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有机融合。村落社区党组织设置,为党组织提高领导发展地方经济的能力提供了组织保证,增强了发挥自身作用的针对性。为了配合产业的发展,把产业做大做强,以村落社区为单位组织群众开展联片种植,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在村党组织的协调下,相互依存、相互协作,某一个村落社区党组织开展活动,一般都邀请其他村落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参加,做到了生产、加工、营销不同行业之间的信息、技术等资源共享。
3、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促进了村民自治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长期以来,村级组织的运作一直带有浓厚的“行政化”色彩,村组干部直接面对的是村民,农村各种繁杂事务要靠村组干部用“行政命
令”的方式“一竿子插到底”。通过推行村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微观型的农村自治模式和多元的党组织设置模式,把村干部从直接面对千家万户农民的“风口浪尖”上解脱出来,以农村社区区域自治的形式,把村干部联合搭配到社区,让村干部腾出精力谋发展,使社区运行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得到及时解决的同时,在社区内开展的党员帮、干部扶、能人带和互帮互助活动,又使一家一户的实际困难得到有效克服,实现了村干部工作方式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从体制上缓和了干群矛盾,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4、由被动型向主动型的转变,实现了农村党员作用的有效发挥。发挥农村党员作用,必须依靠一定的组织形式,为他们提供发挥作用的舞台,否则,在农村党员独立分散的情况下,单纯强调发挥农村无职党员作用,便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通过村落社区,使党员能在特定的环境中相互学习,提高技能,带动群众,共同致富,使大量有“双
带”能力的无职党员成为“有职党员”,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看得见,摸得着,同时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村能人等先进群体力量的有效整合,使得党在农村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得到了巩固。
按村落社区设置党组织的主要困难。
实践证明,推进村落社区和村落社区党组织建设,为欠发达地区加快构建和谐农村社会,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值得借鉴的有效途径。但是上饶县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无心干事”的问题。一些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建立村落社区和村落社区党组织的重要性,在推进村落社区和村落社区党组织建设中应付了事,致使村落社区和村落社区党组织建设仍然停留在村民小组建设上。二是“无人管事”的问题。建立村落社区党组织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要选好一个品德较高、乐于奉献的党小组长或支部书记,目前农村一些素质较好的年青党员要么已进入村级班子,要1 2 下一页
第二篇:农村新型村落社区建设总体思路
农村新型村落社区建设总体思路
刘志珺
在最近召开的瑞金市民政工作会议上获悉,瑞金今年将围绕“紧扣一个主题,围绕一条主线,坚持一个主旨”的总体思路,着力打造农村新型村落社区。紧扣一个主题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必须紧扣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围绕新农村建设抓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以社区建设的新成效推进新农村建设。围绕一条主线就是搭建新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农村新型社区服务发展机制,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进而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服务体系。致力于解决农村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迫切、最急需解决而又能解决的基础性问题,致力于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新生活的多元化、多方面的需求。
坚持一个主旨是培育新型农民。农村新型社区要设立农民教育室,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载体,以集中授课、现场实践教学和农民互相交流等多种形式灵活开展,以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务工技能和三产服务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使农民基本掌握一门农业实用技术,外出务工农民基本掌握一门实用职业技能。围绕着农村新型村落社区建设的总体思路,今年新型村落社区建设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以公共服务为中心,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中普遍实施“1234”服务工程。即:建好一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做到服务项目明确,服务设施到位,服务制度上墙。设立两个阵地,一个宣传栏,一个文体活动场所,组织社区村民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体娱乐活动,形成社区文化特色。培育三支队伍,即自主管理队伍、专业服务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开展政策法律宣传、卫生保洁、维护社会稳定、民事调解、扶贫帮困等服务。开辟四个室,社区服务中心内均设置老年人
妇女残疾人活动室、图书阅览棋牌室、司法信访调解室和多功能教育室。
2、以共建共享为重点。加强与辖区单位的共建,促进资源共享。以“盘活资产、共建共享”为原则要求,统一合理调配闲散国有资产。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辖区单位的资源优势,用活用好社区的各类广场、学校等场所,采用多种形式的共建方式,如文化共建、治安共建、环境共建、村校共建等,延伸和拓展社区活动场所空间。
3、以搞好结合为切入点。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要与当前我市农村中心工作、已取得实践成果的特色工作紧密结合。具体地说,要做好三个结合:一是与和谐生态村建设相结合。和谐生态村建设是我市“三农”工作的特色和亮点,是我市农村工作的重头戏,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必须与和谐生态村紧密结合,赋予农村新型社区实实在在的内容。二是与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 相结合。坚持“六规范一满意”的工作要求与“三三三四”村务公开模式,不断丰富和创新农村社区村民自治工作。三是与中心村建设相结合。将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活动场所的建设列入中心村建设规划,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社区整体水平。
江西省瑞金市民政局
第三篇:推进自然村落改造 建设农村美好家园ok
推进自然村落改造
建设农村美好家园
徐磐石
在市、区两级领导高度重视和市农委的指导下,松江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积极探索、有序推进了以自然村落综合整治试点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这是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水平的需要;是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松江区自然村落综合整治试点(简称自然村落改造),聚焦新浜试点镇和“三农”工作综合试点区,2007年推进试点的村有:新浜镇林家埭自然村225户、新浜许三沿线许家草和南杨二个行政村中4个自然村735户,泖港镇黄桥村12个自然村571户、曹家浜村3个自然村514户,总计涉及5个行政村中20个自然村落、农户2045户,占全市的30%。试点村投入市区财政资金近4000多万元,完成了村内道路改造16.69万平方米、河道疏浚3.64万米、危桥改造21座、农民住宅外墙整修57.80万平方米、宅前屋后绿化3.3万平方米、自来水管网改造6.41万米、住宅环境整治2045户、拆除破旧房屋和违章建筑1.51万平方米、以及完成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等。通过试点,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农业的生产环境、农民的生活环境,目前已建成的区域初步展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态和风貌,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和社会的好评,为全市的推广做出了松江的贡献,市委、市府主要领导到松江调研时给予了充分肯定。
一、自然村落改造的基本原则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自然村落改造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规划工作。一是坚持科学规划。把新农村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自然村落改造要规划先行,统筹考虑,区别对待,逐年推进。对规划保留的村进行改造;有历史价值的村修缮保护;房屋破旧、宅基分散、空置农宅的村拆除归并;“城中村”重新规划建设;二是坚持人与环境的和谐。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线,整体搞好村庄布局和建设规划。实行田、林、路、河、住房、供水、排污等综合治理,做到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相结合,实用性和前瞻性相统一。体现文化内涵,反映区域特色,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落、田园农庄和农村社区;三是坚持传承历史文脉。保护村落历史文化遗迹、古树名木。规划突出江南水乡特色、田园风貌和民居特点,风貌各异,类型多样。
2、统筹谋划,配套推进。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明确推进自然村落改造的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一是聚集浦南,统筹谋划。自然村落改造集中浦南、集中“三农”工作综合试点区,系统谋划区域功能布局,统筹协调,整合资源,突出重点,成片建设;二是项目聚焦,配套推进。防止资金、土地、人力的浪费和重复建设,做到项目聚焦、政策聚焦、资金聚焦和工作聚焦,整体配套推进;三是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工,搞好配合协作。整合各部门力量,根据各自的职责,结合自然村落改造的内容和要求组织实施,确保自然村落改造工作又好又快的推进。
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一是加强分类指导。根据各村不同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充分考虑区域的人口变化、土地变化、城镇化发展 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不照搬照套,不强求一律,不包办代替;二是突出产业特色、区域特点、文化特征。注重实效。打造特色产业型、旅游观光型、生态自然型等新农村建设模式;三是坚持注重实效。因地制宜,不贪大求洋;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节约用地,不滥占耕地;积极扶持,不借债改造,不增加基层和农民负担。
4、农民主体,多方参与。广泛宣传实施“自然村落改造”是党和政府的利民、惠民之举。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强化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和发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投工投劳,形成“农民家园农民建设”的浓厚氛围。把农民赞成、高兴、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改造方案需经村民大会讨论通过,加强民主讨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积极引导社会各界支持参与,形成城乡联动、整体推进的合力。
5、健全制度,长效管理。坚持建设与管理同步推进,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同步落实。明确村级组织的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健全和制订日常管理制度,修订村规民约,落实卫生保洁、道路绿化养护等管理队伍,开展文明家庭评比,加强检查考核等,建立长效机制。
二、自然村落改造的主要内容
1、农宅墙体整修。根据农民的意愿和计划方案的要求,对村民住宅外墙进行整修,达到房屋外立面色彩统一、实用美观。
2、村庄环境整治。统一进行环境整治,拆除危房、破旧房屋和违章建筑,清理零乱堆放的建材、建筑垃圾和杂物,做到无乱搭、无乱建、无乱堆现象,常年保洁,堆物整齐。
3、农村道路改造。对村连接交通网主干道的道路和村内主要通道是泥路和砂石路的,改建为不同宽度的硬化路面的道路。村内路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实现户户通路,改善村民交通条件,主要行政村实现公交村村通。
4、桥梁修缮改造。完成规划需保留但已属危桥的修缮和改建。加快危桥改造,方便农民出行。注重建筑风格与周边环境的融合性,营造“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乡村风貌。
5、河道疏浚净化。保护好村域内现有的水面,实行常年保洁,对频临废弃、垃圾杂草滋生的黑臭河道进行疏浚、填堵,改造后河道水面清洁,水体流动,水质达标,“水清岸绿”。河道堤防和排涝设施建设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6、生活污水处理。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规范合理,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试点村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建设DeWaCHfs 分散式生物膜法污水净化处理设施项目,使生活污水有净化和无害化处理,无污水直排河道。
7、村庄环境绿化。主要道路和河道两侧实现绿化,住宅之间有绿化带,农户庭院果树绿化,种植四季不同品种果树,村庄中有休闲健身公共绿地。搭配具有点缀色彩的长绿树和花卉,营造绿色家园。
8、生活垃圾处理。保洁制度健全,生活垃圾集中存放、及时统一收集,进行无害化处理,基本消除垃圾及废水污染。
9、农民住宅改厕。积极推进农村卫生厕所改造,农宅改厕率100%,村有公共卫生厕所并达标。
10、村内照明装置。村内主干道和公共场所有路灯照明装置,布局合理,环保节约。方便村民晚上出行,点缀乡村夜景,提升农村品位。
11、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建设深受农民欢迎的社区卫生室、便民小超市和文化活动室等村公共服务设施和群众健身活动场所。
三、自然村落改造的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构。区委、区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成立由有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负责自然村落改造工作的统筹、协调、指导、推进和检查验收,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目标,加强分工协作,落实工作责任;各镇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确保有分管领导、有专门职能部门,负责自然村落改造工作的计划安排、落实配套和组织实施;各行政村成立了相应的工作班子,负责自然村落改造的具体实施;区农委、规划局和相关部门,按职能分工,明确职责、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强化服务、注重实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简化工作流程,确保工作到位。把这项工作列入各级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奖惩制度。保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2、认真制定方案,细化工作计划。牵头部门区农委和试点镇共同制订、反复修改自然村落改造的实施方案和细化工作计划,并为全市的推进工作提供示范文本。工作方案包括改造方案和工作计划。改造方案以设计文本为主,详细说明基本概况、改造项目、空间布局、功能结构、配置标准、投资预算等。工作计划包括宣传发动、组织实施、资金使用、时间节点、总结评估和有关建议等内容。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实效性。
3、广泛宣传发动,村民主动参与。试点镇村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发动,召开村民座谈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发放村民告知书、拉设横幅、开辟宣传栏,向村民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营造良好的氛围。实施方案广泛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将整治内容中的若干项确定为村民参与的内容,村民主动参与修建道路、修建污水排放明沟等工程,主动拆除破旧房屋和违章建筑,发挥了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自我建设、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主体作用。
4、加强组织协调,因地制宜实施。加强对相关部门的组织协调,从农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因地制宜实施。一是坚持质量标准。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工程严格按照工作方案、设计图纸和施工要求,组织规范施工;二是讲究工作效率。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对各单位、部门所承担的工作和项目排出完成的时间节点,落实责任,突出重点,确保按质按时完成;三是加强监督检查。加强业务指导和施工质量监督,实行工程建设督理制度和村民自治相结合,定期不定期进行督促检查,组织统一评审验收。
5、落实管理队伍,探索长效机制。正确处理好集中建设与长效管理的关系。坚持建管结合,建管并重,协调推进,长效管理。试点村制订村规民约,列为文明家庭评比内容。建立了垃圾收集、宅前屋后保洁、河道和道路清理等管理队伍,有的还建立了卫生志愿者队伍和卫生监督队伍,探索长效管理机制。
四、自然村落改造的主要成效
1、美化农村生态环境。自然村落改造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通过综合改造和建设,实现了“村落绿化、墙壁白化、道路硬化、河道净化、环境洁化、路灯亮化”,彻底改变了昔日道路坑洼、河道淤塞、污水横流、垃圾乱倒、环境脏乱的现象,使试点村呈现了水清岸绿、村容整洁、鸟语花香,黛 瓦白墙、环境舒适的的新气象。
2、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大公共财政对新农村建设投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民屋前文明沟、宅后卫生沟,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统一处理;自来水管网换管改造,村民饮用水质量显著提高;新建的卫生室和农家小超市,方便群众就近就医购物,建设文化活动室和安装健身器材,丰富精神生活;臭水塘改造后种上了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四旁果树成荫,农民高兴的说,我们好象住在公园里。
3、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自然村落改造注重从群众最急需、最关心的事情着手,积极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文化休闲、信息网络、治安联防、环卫保洁、社区服务进村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和危桥改造,水泥路浇到农民家门口,方便了村民出行;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提高农村供水质量;河道疏浚和河堤加固,提高了农村防灾能力。
4、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改变村容村貌,使人与自然、人与环境更加和谐,而且通过自然村落改造,促进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农民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农民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改造成果,农民文明素质大大提高,村风民风有了新的转变,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农民群众积极配合,自觉维护环境卫生,垃圾入箱、家禽圈养、菜园围栏,环保意识、卫生意识、健康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逐步形成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和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五、自然村落改造的长效管理
1、加强宣传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召开现场会、组织参观、新闻报道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发动,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家园。加强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使农民变“要我建设”为“我要建设”。加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塑造良好的村风和民风。
2、健全管理队伍。按照长效管理的要求落实管理队伍,一是垃圾收集的保洁员队伍,二是河道整治的管理员队伍,三是绿化管理的养护员队伍,四是治安管理的巡视员队伍,五是全面检查的监督员队伍。实行定岗定责、分片包干、签订管护合同,做到分工明确,奖罚分明,责任到人。
3、完善管理制度。健全村民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制定长效管理制度。一是健全和制订日常管理制度。研究制定绿化管理、垃圾收集、道路清洁、养护维护等制度,建立与新农村日常管理相适应的投入机制;二是加强自然村落改造的项目管理制度。从项目计划、物资采购、工程监督到资金结算,规范管理;三是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推进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实行村民自治、财务公开、民主监督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4、组织评比考核。开展积极有效的创优评比考核竞赛活动。一是文明村的创建评选活动;二是文明家庭、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三是“星级文明户”、宅前宅后整洁小红旗流动评比制度。四是加强考核。严格实行量化考核,责任落实到人。通过评比考核,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对常年成绩突出、有特色的村和村民年 底进行表彰奖励。引导村民向文明和先进村民看齐,做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养成文明生活的良好习惯。
作者单位:松江区人民政府增加农民收入办公室
2008年2月28日
第四篇: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机制,是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举措。农村社区究竟该如何建设?其作用应该怎样发挥?带着这些问题,西安市部分领导干部到山东省诸城市进行了考察学习。所到所思,深感诸城市推行的农村社区建设,在有效地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重心向农村下沉的同时,找到了一个农村社会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成功路径。
诸城市地处山东省东南部,总面积2183平方公里,辖13处乡镇(街道),107万人口,是全国综合发展实力百强县(市)。2008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62.6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0.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701元。从2007年开始,该市创造性地开展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科学定位、贴近基层、服务农民”的农村社区化服务实践,把地域相邻的几个村庄规划为一个社区,在社区选择一个中心村配套设立社区服务中心,具体承接和延伸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职能,使农民在“2公里服务圈”内,享受近距离公共服务,打破了长期以来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方面的“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他们的经验主要是:
优化空间布局,合理确定服务半径。诸城市把全市1257个村庄进行一次性统一规划。按照“交通比较便利、班子基础比较好、发展潜力比较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原则,合理确定社区中心村、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半径。依托中心村的辐射带动,将周边2公里内的5到6个村作为一个整体,统一纳入社区进行建设和管理。截至2008年6月,全市规划的208个农村社区及社区服务中心全部建成并运行,实现了农村社区化服务全覆盖。
健全社区机构,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在每个社区成立社区党总支和社区发展协调委员会,具体指导协调社区开展工作。社区党总支由社区服务中心党支部和所服务的村党支部及其他党组织组成,支部书记一般由社区发展协调委员会主任兼任。社区党总支在乡镇(街道)党(工)委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不干涉社区内各村和驻地单位的经济及其他事务,与村庄、驻区单位不存在上下级隶属关系,其主要职责是围绕农村社区化服务与建设,发展指导协调、监督保障、教育培训等作用。社区发展协调委员会的职能定位是服务,不是一级行政管理机构,社区发展委员会与所服务的村(居)不存在上下级隶属关系,不干涉村级日常事务,而是互相支持、协商合作。社区发展委员会的核心机构是社区服务中心,采取以政府投入、政府出人为主的方式开展公共服务,用社区化服务来推动农村社区建设。
整合公共资源,全面开展为民服务。主要依托社区服务中心为社区群众开展“一揽子”服务。社区服务中心一般设医疗卫生、社区警务、灾害应急服务、社区环卫、文化体育、计划生育、劳动保障、社区志愿者等八个服务站(室)和一个慈善超市、一个办事服务厅。同时,根据各社区实际情况和群众需求,在保证基本服务供给的基础上,每个社区服务中心适当增设服务内容和服务机构。也可按照互利双赢的原则,由社区服务中心提供场所,组织引导供销、农技、通讯等部门到服务中心开展服务,这样既为农民提供更广泛的服务外,又可通过市场化运作,获得一部分收入用于社区服务中心的运转。
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服务高效运行。一是人员保障机制。每个社区服务中心一般配备7名专职工作人员,以乡镇(街道)机关、医院和站所选派为主,同时,充分吸收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复员军人等组成社区工作志愿者,作为社区服务人员的补充力量。二是资金投入机制。他们建立起了以市、镇两级财政资金投入为主体、社会捐助为补充的农村社区多元化投入机制,将农村社区建设和运行费用
纳入市、镇两级财政预算,不以任何形式增加群众负担。三是考核激励机制。诸城市将该项工作列入乡镇(街道)重点工作考核内容,对社区服务工作成效明显、群众满意度高的乡镇(街道)给予重奖。对选派到社区工作的人员从职称评定、提拔重用、工资报酬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要求乡镇(街道)干部的提拔对象至少要有一年以上农村社区工作经历,以此激励工作人员对农民群众用心服务、真心服务、贴心服务。诸城考察结束后,我们又对西安市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我市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按照省上的统一部署,正式启动了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全市确定了22个试点村,未央区被确定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
截止目前,我市已建成42个农村社区和210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总体看,我市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取得了开局良好、进展顺利、成效初显的好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职能作用发挥不够。从目前试点情况看,我市农村社区建设普遍存在着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忽视公共服务的现象,农村社区在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繁荣农村文化、促进农村社会建设等方面工作开展不够。二是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单一。目前,全市已建成的农村社区均采取“一村一社区”的模式,在空间布局上因地制宜规划不够,不分村庄大小,每村都建有公共服务设施,导致服务半径过小、服务资源浪费,造成建设成本过高和公共财力承受压力增大。三是农村社区化服务运行机制还不健全。公共服务资源缺乏集中有效整合,各职能部门和公共服务机构提供服务过于分散,存在“单打一”现象,农村社区化服务没有形成“一揽子”集中实施的长效运行机制。四是对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把农村社区建设放在深化农村改革和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来重视、去落实,致使我市农村社区建设舆论氛围不浓、创新探索不够、工作推进不快。
通过考察学习和对我市的调查研究,引发给我们诸多启示。
启示一: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效平台,必须强化服务职能。要从农村居民实际需求出发,积极探索建立覆盖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好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引导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科技、法律、社会治安、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进入农村社区,促进政府公共服务向农村、向基层延伸,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大力拓展市场化服务项目,增强社区“造血”功能,不断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多样性和实效性。
启示二: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客观要求,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要以优化整合政府公共服务资源配臵为重点,加快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要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促进政府公共服务部门工作重心下“沉”,为社区群众搞好面对面的服务。要加快推进乡镇机构改革,鼓励乡镇机关干部到社区工作,变原来驻守机关为走村入户送服务,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有效实现管理与服务的结合,加快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性政府转变。
启示三: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是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必须坚持大胆创新。要坚持因地制宜搞好规划,在空间布局上,可采取“一村一社区”或“多村一社区”的模式,不搞“一刀切”; 在社区服务范围的设定上,要坚持以人为本、方便群众的原则,合理确定划分社区范围,使社区公共服务资源发挥最大效能;在社区组织形式上,积极探索农村社区理事会、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农村社区办公室(协调小组)等有效形式,为农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要以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力度,积极探索公共财政投入、社会捐助、村级积累的多元投入机制。
启示四: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要切实加强对农村社区建设的领导,各级党
委、政府应把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领导协调机构,形成协调有力、运转高效的领导体制。把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各级社会发展规划,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推进我市农村社区建设快速发展。要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形成任务明确、责任到位、上下配合、相互协作的工作协调机制。要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行政事业单位职工、乡镇机关干部、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工作,积极探索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引入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农村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水平。要建立农村社区建设的督察落实和绩效评估制度,建立党委政府目标考核、群众评价和社会各界以及舆论评议相结合的绩效评估机制,努力促进我市农村社区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第五篇:农村社区建设的一种好模式 ――彭泽县“中心+村落”的形成及其特点
农村社区建设的一种好模式 ――彭泽县“中心+村落”的形成及其特点
作为全国首批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之一,近年来,彭泽县加快了探索和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进程。2008年在市民政局悉心指导下,全县有重点的选择了五个乡镇的五个村开始了“中心+村落”农村社区建设新模式的探索与建立的试点工作。即:以村委会行政区划范围为单位,建立以村“两委”成员为主体的村级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以农村自然村或中心自然村带周边零星自然村为范围,成立以农村“五老”为主体的村落社区志愿者协会开展农村社区建设。通过建立“中心+村落”的农村社区建设新模式,初步形成了立足农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需求、建立上下衔接、覆盖农村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题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农村社区建设新体系。
彭泽县“中心+村落”模式诞生以后,以其现实的可行性和良好的展前景,为九江大多数县(市、区)所接受,目前正在全市积极探索和推行。为了帮助大家了解和认识彭泽经验,这里就“中心+村落”的形成及其特点作一介绍。
一、“中心+村落”的动义
“中心+村落”模式的建立,是在总结过去我市多年工作的基础上,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形成的。我市农村村落社区建设经过五年多的发展,已进入了覆盖全市乡村的发展阶段。止于目前,全市已创建村落社区3827个,村村均建有2个以上的村落社区示范点。这一阶段既是村落社区建设加速民展时期,同时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也明显表现出来。一是由于村落社区组织为民办自发性质,不是一级“准”组织,没有正式“户头”,在当前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投入逐步加大的情况下,难以实行与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有效衔接与传递。二是由于村落社区受人口与自然资源所限,其开采和发掘功能具有局限性,在大的层面上形成不了规模效应。三是由于村落社区组织的性质所定,在与村“两委”组织协调、管理与沟通上也存生着新的“断层”问题。四是由于自然村落量大面广,全面展开村落社区建设还存生着条件和时机问题,大量“空白点”的村民群众呼唤着村落社区建设,迫切需要得到多方面的农村公共服务。有鉴于此,在加速推进农村村落社区建设的同时,2008年,市局选择了基础较好的彭泽县率先开启“中心+村落”的农村社区建设新模式的试点,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通过“中心+村落”的建立,挖掘和整合村级资源,进而对村落社区实施有效的组织、协调和管理,以此激发村“两委”干部的责任感,进一步调动村落社区志愿者协会和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二是通过“中心+村落”的建立,为承接和延伸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投入提供平台。用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概念,更容易划清政府与社会的边界,使政府更清晰、更自觉地承担起农村公共服务的责任。三是通过“中心+村落”的建立,激发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社会的活力,解决村落社区“无户头”的实际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投入逐年加大的今天,只有以“社区”为单位的农村基层充满活力,才能有秩序、高效率地实现与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衔接与传递,最终让广大村民受益。否则,当政府面对的是一个没有组织、没有秩序的散漫人群的时候,任何管理与服务举措都难以有效实施。四是通过“中心+村落”的建立,可以达到农村自身建设能力的提高,强调让农村村民依靠自身力量改变面貌,创造美好生活,而不是消极、被动地座等来自外部社会以及政府的支持、援助。
去年以来,我们就是循此思路,把试点工作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并逐步形成了上下贯串的“中心+村落”的农村社区建设的模式。
二、“中心+村落”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一)合理设置社区组织。以村落社区“一会六站”为基础,在村一级设置“一心四所”的组织机构运行模式,即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下设:
1、新农村新社区建设服务所。其主要职责:对村落社区新农村建设实施有效的组织、指导、协调和管理,建立与村落社区上下衔接、立体覆盖、区域联动的农村社区建设新机制。
2、公共事务所办所。其主要职责:为村民开展证件办理、政策咨询、信息服务、建房申报、救助保障、司法调解等代办服务。
3、卫生保健服务所。其主要职责:加强农村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
4、农业生产服务所。其主要职责: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农业产业政策,引导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引进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培育和发展服务性的民间组织及多种产业协会;协助办好以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的各类便民连锁小超市,并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和监管。
在村落社区原有的“一会五站”的基础上,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新增“农业生产服务站”:同时,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及作用,在有3名党员以上的村落社区建立党支部,3名一下的建立村落社区党小组。
(二)加强社区配套项目和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整合村级各种资源,按照“社会化、标准化、实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目标,加强完善公共服务基础建设。村级社区服务中心(含村委会办公用房)建筑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并做到“十有”即:有村落社区组织;有公共事务代办所(即便民服务室;设立了民政、劳动保障、民警司法、综治调解、土管、计生、残联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行政事务管理和代办服务项目);有能容纳党员、村民代表人数的多功能会议室;有文娱活动室、有图书阅览;有村级卫生服务所;有村务财务公开的宣传栏;有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的连锁超市(含农资超市);有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包括农业专业技术协会、慈善协会、文化协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有农村公益性墓地或骨灰堂;并以此在更大层面上满足村民发展经济、办事议事、健康娱乐、便民利民服务等需要。
村落社区服务设施标准:
1、志愿者协会活动房面积有100平方米以上,建有办公室、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村民议事场所,并建有不少于300平方米的室外活动场所。
2、村落社区路面实行了硬化,村庄花草树木修剪整齐,无毁绿,占绿地等现象。
3、修建了垃圾池集中处理生活垃圾。开展了“卫生户”评比活动,村民家庭干净卫生,村内无暴露垃圾,无污水、无乱扔废弃物。
4、村落社区电话、电视入户率达90%以上。
5、建有公益性墓地,无乱埋乱葬现象。
6、建有一支业余文艺队伍。
(三)建立工作制度,完善农村社区建设运行机制。在村级“一心四所”和村落“一会六站”的“中心+村落”运行基础上,以《九江市农村社区规范化建设指导意见》为依据,试点村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一套高效运转、规范运行的工作机制,如分工负责制度、议事决策制度、公开承诺制度、考核管理制度以及“中心+村落”的社区建设联系会议制度等,完善了农村社区建设运行体系。
“中心+村落”,有其鲜明的特点,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农村社区建设网络。上面,由村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头”,来统领和贯穿村落社区建设,下面,则有村落社区作“足”,搞好服务工作。使得上下贯通,连成一体,立体覆盖,区域联动,农村社区建设有了整体性质,较好地发挥了整体效益。
三、“中心+村落”的成效
从彭泽县试点工作的实践看,探索和建立“中心+村落”的运行模式成效是明显的。
一是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得到拓展,村“两委”组织引领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实行“中心+村落”运行模式,形成了以村“两委”为核心,以村社区服务中心为运转中枢、以村落社区为有效依托、以“四所”、“六站”为服务平台的运行方式,使农村基层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反映利益诉求、规范行为规则、化解利益矛盾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和有效拓展,提升了村“两委”引领发展的能力。
二是村级服务平台建设得到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水平明显提升。通过实行“中心+村落”运行模式,试点村建立代办服务室、图书室、社会救助保障室、警务调解室,提高了村级组织进行社会管理的层次和服务水平。同时,县直部门和单位依托“中心”和村落社区平台提供“驻点服务”,组织开展廉政建设进社区、道德规范进社区、文明卫生进社区、科技知识进社区、法制教育进社区、民政救助进社区、劳务卫生保障进社区等“部门进社区”的一系列活动,有效地解决了过去村级公共服务内容形式单
一、服务水平不高的问题,形成了全方式、多层次、宽领域的服务群众工作体系,有效地提升了农村社会管理和村级公共服务的水平。三是农村基层干部职责得到明确界定,工作水平明显提高。“中心+村落”的组织设置,使村级干部职责更为明确细化,解决了村干部“做什么、如何做”的问题,增强了对村级干部开展工作的指导性和工作的实践性,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和村民群众创优争先的热情,工作作用有了明显转变,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同时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中心+村落”的建立,建起了一个干群沟通、联系群众的纽带和平台,形成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机制。
四是基层民主得到扩大,村民自治进一步深化。通过社区服务中心,协调搞好村落社区村民自治活动的指导,不断健全完善村务大事村民公决等民主管理制度。注重发挥村“两委”组织的引导作用,鼓励群众参与民主决策和管理,在民主中促进了各项工作正常快速发展。
总之,我们在彭泽县开展农村社区建设中建立起来的“中心+村落”模式,还只是一个“框架”,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这个模式的发育还很不完善,发展也不平衡,有的服务能力较强,有的还非常薄弱,无论是服务的项目、范围和标准,都还是低水平、低层次的,但序幕已拉开,方向已明确,只要沿要这条路子走下去,继续努力探索和开拓,建立起具有我市特色的农村社区建设新途径是大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