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朱庆敏-我与科技创新
向科技创新要发展 水泥分厂 朱庆敏
伟大的改革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2016年5月30日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这足以看出科技创新对一个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科技创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可以被分成三种类型: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6月17日公司举办了一年一度的科技创新大会,大会上表彰了一批先进的科技工作者和先进集体。吴董事长在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皖维集团想要发展需以科技创新为内生动力,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才能增强皖维集团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谋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不知不觉中,水泥分厂成立一年时间了,在这一年时间里水泥分厂取得的成绩,公司上下有目共睹。生产上高效运行,水泥人斗志高昂,丰厚的工资收入,激发了水泥人的工作积极性。作为曾经一名水泥人我深感骄傲,也尝到了科技创新所带来的甜头。水泥分厂能取得这些成果得益于设备改革创新、生产工艺创新、管理制度创新。
设备改革创新 —— 去年7月份在集团公司统一部署下水泥分厂对袋收尘、煤磨、生料立磨、3#熟料生产线回转窑窑头AQC余热锅炉几个大的项目进行了设备和技术上的改造。袋收尘的改造主要是扩大了袋收尘的体积,增强了袋收能力,达到了国家标准。在3#回转窑窑头、窑尾加装余热锅炉利用高温烟气热能生产蒸汽,蒸汽直接输送至公司蒸汽管网,提高了回转窑余热利用效率。3#水泥熟料生产线每小时能产55吨蒸汽,热电分厂停开一台54t/h锅炉,每年可以节约6.8万吨标准煤。今年又对3#高温风机进行改造,改造后不但每年可以节省348.4吨标准煤,还提高了水泥熟料的产量,大大降低了单位水泥熟料生产成本。对制成粉磨站2#水泥磨系统前增加HT高效优化粉末设备并且对水泥磨内部进行分级改造,提高生产效率,改造后2#水泥磨工序单位电耗下降了6kwh/t。对3#、4#水泥磨系统进行节能改造,主要在3#、4#水泥磨前增加一套熟料预粉碎生产设备,对球磨机磨内结构和构件进行升级改造,提高生产效率,这样单位电耗量下降了6kwh/t。通过技术改革,降低了水泥生产成本。
生产工艺创新——水泥分厂之所以取得骄人的成绩不仅仅是设备上的创新,生产工艺的创新对水泥的生产至关重要。水泥分厂千方百计降低水泥熟料生产成本。第一从加强原材料管理,进一步优化配料方案,减小因原材料管理不当而影响水泥熟料的质量。通过干部职工不断地努力,克服了一些高产稳产的瓶颈,为水泥分厂逐步走上快车道插上了翅膀。第二从降低窑头余热利用效率,以此来降低水泥熟料的生产成本。改变煤磨取风口位置的工艺,充分利用篦冷机尾部废弃烘干煤粉,窑头袋收尘处理废气量减少,增加了余热发电系统发汽量且该项目实施后耗煤量减少,环境效益显著。
管理制度创新——去年10月份,水泥熟料达到20.15万吨,创造水泥分厂历史新高,这一成绩不仅仅靠的是设备创新、生产工艺创新、管理制度的创新占有很大的比例。水泥分厂成立时,经过两次减员,共减80余人,机构合并,减少了用工,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在人员改革初期领导担心人员的减少会影响生产的稳定,可是事实证明水泥分厂的管理制度改革创新是很成功的。分厂将职工的收入与分厂的效益紧紧联系在一起,用“干好干坏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原则来管理。提高了职工的收入,激发了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分厂专门设立了职工信箱,这进一步拉近了领导与职工的距离,职工的观念转变了,主人翁意识增强了。分厂领导很重视职工的职教培训工作,提出了“职工教育,从我做起,职教不通过,不放过”的原则,旨在提高职工的业务技能,为稳步高产保驾华航。
我相信在集团公司科技创新氛围的带领下水泥分厂的发展趋势将越来越好,通过水泥人的不懈努力得到了科技创新的实惠。成绩已成为过去,我们应该展望未来,加强科技创新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改革创新,向科技创新要发展。科技创新来于实践,又高于实践,需要我们职工不断解放新思想,开拓新思路。我们应该对“科技创新”抱一颗“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坚定信心。
第二篇:我与科技创新同在
我与科技创新同行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精神,根据我校工作目标,为进一步推进我校科技教育活动,普及科学知识,营造浓厚的“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氛围,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科技创新活动更加深入地开展,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
二、目的和内容
1、满足三个需要:学生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的需要;科学文化知识与动手实践能力的需要。
2、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活动主题:节约、环保、创新、发展。
三、活动要求
1、全员参与、点面结合。既要让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得到发展,又要注意参赛项目的数量、质量。
2、体现特色、突出个性。
3、科技创新、与时具进。紧密结合我校科普特色,围绕活动主题,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性。
四、主要活动内容及安排
1、注重科普宣传,营造活动氛围
三月份开始启动我校的科技创新活动。利用学校宣传橱窗加强科普宣传。主题是:我与科技创新同行。
2、注重实践,开展科技创新体验活动
(1)科幻绘画比赛。
(2)开展科技小论文竞赛活动。
(3)发明作品比赛。
3、阶段性活动总结。
4、选拔优秀作品推荐参加区及比赛。
5、科技创新活动成果展示活动。
6、科技创新活动总结。
第三篇:老人与海朱敏玟
《老人与海》读后感
我今天读了《老人与海》这本书,他的作者是海明威,主人公是桑迪亚哥。它讲的故事令我非常感动。桑迪亚哥在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之后,他终于捕到了一只剑鱼。可是,在他回来的路上,他遇到了一只鲨鱼,他与鲨鱼搏斗一场,最后,桑迪亚哥失去了他捕到的剑鱼,他又空手而归了。
桑迪亚哥永不言败的精神感动了我,在他与鲨鱼搏斗时说:“你可以杀死一个人,但你永远不可以打败他”。桑迪亚哥宁死不屈的精神让我为之震撼,我又想起了司马迁,他也没放弃自己的生命,终于写成了《史记》;我又想起了张海迪,她瘫痪在床,但还是用吉它歌唱自己的人生;我还想起贝多芬,他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却写出了9部交响曲„„
我终于明白自己平常生活中,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不能放弃,要坚持,这样才能成功。
第四篇:“我与科技同行”庆六一游园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为庆祝六一儿童节,让孩子过一个快乐的六一,同时结合科普教育特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校区拟开展“我与科技同行”庆六一游园活动。
二.活动时间:xx.6.1上午8:30—11:30,下午休息
三.活动项目、地点及负责人
低段:
1.七巧板拼搭
规则:给学生提供七巧板一副,学生如能拼搭成指定图案(有分解线的图案),即得分。
负责老师:张海衡 黄宁宁
活动地点:一(1)
2.开心农场
规则:学生能认出开心农场中的3样植物即得分。
负责老师:项佳利 林舒婷
活动地点:学校五楼的开心农场
3.看谁开得直
规则:给学生提供直线车一辆,学生能在规定的长方形线内开10米远即得分。
负责老师:许统锋 邵贤艳
活动地点:一楼圆厅
4.给动物分类(适合低段)
规则:给你一个电路游戏板,游戏板的一侧写着一些动物的名称,另一侧写着动物的类别,请你利用指针把相应的动物和它所属的动物类别连接在一起,如果连接正确的话,电路就会接通,电灯随即点亮,即得分。
负责老师:王倩 蔡莲丹
活动地点:一(3)
5.奇妙的飞镖
规则:学生带着自己设计的飞镖,站在指定的圈内,用拇指和食指夹住飞镖的一端,抛出飞镖后,如果这个飞镖能够在空中划一道弧线,最后飞回学生所站的圆圈内,即得分。
负责老师:单洁 胡蔷薇
活动地点:一(4)
6.谁能分得清
规则:给学生提供生鸡蛋和熟鸡蛋各一个,学生如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出熟鸡蛋即得分。
负责老师:陈潇潇 李雅
活动地点:二(2)
7.纸飞机留空赛
规则:给学生提供4k的纸一张,请学生现场折一架飞机,如果这架飞机能在空中停留10秒钟即得分。
负责老师:石棉 王曙慧
活动地点:一楼航天航空模型室及东操场
8.视觉游戏
规则:在规定的时间内能按一定的顺序顺利地说对所给字的颜色即得分。
如:黄 红 绿 紫 蓝 橙 黑
负责老师:余敏 邓雪梅
活动地点:二(4)
9.手不能抖
规则:把手中的小铁丝顺利地穿过弯曲的轨道,而且没有触碰到轨道的即得分。
负责老师:毛素娟 孙玲莉
活动地点:三(2)
10.记忆力大挑战
规则:5秒之内找对亮灯的水果,并按下相应的按钮,如果答对了绿灯会亮。如果所有的绿灯都亮了,即得分。
负责老师:徐微知 尹丽琴
活动地点:三(1)
第五篇: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
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它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人类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效益。科技创新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样才能为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服好务,实现可持续发展。
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则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它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而人类科技发展的历史也证明,科技创新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效益。对于我国而言,科技创新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兴利除弊,更好地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真正实现经济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一、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
在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上,有过三次不同的科技革命,但相同的是,每一次科技革命给人类所带来的都是经济发展的大步前进,而这种进步是其它任何革命所无法比拟的。18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科技革命,蒸汽机车等发明使工场手工业大大发展,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从而使英国国外市场急剧扩大,成为世界上当时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电力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得到创制、新通讯手段得以发明,使得世界市场出现,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二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了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这些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变化,推动国际经济格局大幅度调整,同时也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一)怎样理解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经济是生产或生活上的节约、节俭,前者包括节约资金、物质资料和劳动等,归根结底是劳动时间的节约,即用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社会所需要的成果;后者指个人或家庭在生活消费上精打细算,用消耗较少的消费品来满足最大的需要。总之,经济就是用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获取较大的成果或收益。经济发展其实就是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所以,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超过了单纯的经济增长,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
(二)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从经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讲,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动力。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安德森·麦蒂森的研究显示:18世纪前,全世界最发达的西部地区的人均收入增长只
有0.05%,按此换算,1400年人均收入才能够增加1倍。可到了18世纪、19世纪,人均收入的增长增加了近1倍,从过去每年人均收入增长0.05%达到了1个百分点,按此换算,人均收入增加1倍所需要的时间从过去的1400年缩短为70年。进入到20世纪后,人均收入增长速度又提高了1倍,从每年人均收入增长1%变成2%,而2%的人均收入增长只需要35年的时间就可以增加1倍。到了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以后,即进入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像欧洲、美国这些发达的国家、地区,人均收入的增长还是每年还是2%,但是一批新兴工业化城市的人均收入增长每年达到了7%、8%。如果是7%的增长,那么,只需10年的时间人均收入就可以增加1倍。跟18世纪以前相比,为什么人均收入增长会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人类所经历的三次科技革命所带给我们的启示中可以清晰的看出,这背后的根本原因无疑是科学技术的创新。
(三)科技创新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强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美国经济学家Ferguson Jr.和Wascher通过实证研究总结出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第一依赖因素就是科技革命和技术创新。“高能耗、高投入、高增长、低效益”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科技贡献率较低,发展经济过于依赖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以甘肃省为例,从经济增长方式来讲,甘肃省的经济增长表现为典型的投资驱动型,从1995年起算投资率呈持续走高趋势,“十五”时期年均投资率达47.59%,比“九五”时期年均投资率高6.26个百分点,2006年达到47.9%,至今维持在40%~50%区间内,始终大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消费来看,甘肃省最终消费率持续下降,1999年跌破至60%以下,2006年恢复到61%;生产总值净出口率多年来一直为负数,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贸易呈现为逆差,表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因素在甘肃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较弱。
当前要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一个重要的自变量就是科技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二、科技创新的伦理道德问题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效益
科技创新的伦理道德问题一直与近代科技进步形影相随,人们简科其为科技伦理,指的是科技创新活动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它规定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体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科学伦理事关整个社会的发展前途,当然也事关经济发展的好坏。
(一)科技创新的伦理陷阱
从人类的发展历史来看,科学技术本是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有力工具,但同时它也是一把有着“自杀力”的“双刃剑”: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使人类文明大大地向前跨了一步,但也使得杀人的兵器得到升级;核能的开发利用可以造福四方,但同时也让人类面临原子弹的毁灭性威胁;克隆技术让人可以死而复生,但却对人类社会伦理造成巨大的冲击。这种相伴相生却又相反相成的困惑,可能是人类所面临的空前绝后的一种伦理陷阱。
科技创新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控制自然和自身的能力,但是,科学技术在实际运用中所产生的新问题也日益突出。比如全球变暖、环境污染,比如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发展所引起的人类自身尊严、健康、遗传以及生态平安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存在,一方面是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副作用,另一方面也必将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阻碍甚至是破坏。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在21世纪,科技伦理的新问题将越来越突出。核心新问题是,科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建立和完善高尚的科学伦理,尊重并合理保护知识产权,对科学技术的探究和利用实行符合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政策引导,是21世纪人们应该注重解决的一个重大新问题。”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要求人类活动应当以不破坏生物物种的持续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持续生存为最低道德要求。
(二)科技创新的伦理道德问题影响经济发展的效益
科技创新有其本身的伦理困惑,这需要科技创新活动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道德。同样,经济的发展也需要规则,这一方面是经济发展自身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对科技创新的伦理陷阱进行规避的需要。经济通常是以经济行为的主体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为客观目标,而不是以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利益最大化为客观目标,因此经济行为的价值效应通常具有局限性、短期性、低价值层次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如果与科技创新的伦理困惑相结合的话,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是不可小觑的。虽然这种结合的负面效用更多的体现在社会问题层面,但是其对经济发展的间接破坏作用也是不容低估的。比如国际恐怖分子、网络黑客等人员的高科技犯罪,其一方面破坏的是社会秩序,另一方面则是对于地域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更为深远也更为巨大的破坏与阻碍。
三、科技创新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因此就当代中国而言,经济发展至少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经济的适度增长。经济增长是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和服务的实际产量的增加,经济增长的实质是规模不断扩大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和社会财富的增殖过程。测量指标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二是结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包括分配结构、职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等,以及各个层次上的经济结构的变化。三是福利的改善,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提高。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政府必须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使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益事业有基本的保障。四是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不能以危害环境为代价,可持续发展要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不应影响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可持续性意味着维持本地、本国乃至全人类福利的自然资源基础,使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由此可见,对于我们国家而言,科技创新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为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服好务,进而实现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经济发展目标:“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0二0年比二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
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