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朱敏才老人事迹报告
朱敏才老人先进事迹
报
告
遵义县龙坪镇中心小学冷泽权2013年8月28日
朱敏才老人先进事迹报告
在2012年3月份,龙坪镇教育总支组织全镇教师专项开展了一次“与榜样同在,向榜样看齐”的专题学习活动,活动中,到我镇支教的朱敏才老人,这位驻外17余年的外交官、年逾古稀的老人,阐述了他及他的夫人孙老师到我们贵州支教的艰辛历程以及他们在其中享受到的无尽的快乐,说句实话,我感触颇深,也随笔写下了我深刻的学习体会。
上学期,我亲自到了朱老支教的龙坪镇中心小学执教,亲眼看到了朱老的工作,我觉得,我的那一次仅凭从发言及视频中得到的感动远远不够,老人太多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教育总支为我搭建了这个平台,那我就将我的收获转达给各位,共勉:
一、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到中心小学后,我听我们学校的李主任说,朱老请他将他周三的课调整一下,我问他,朱老每周三要做啥呢,老人有什么事?可能在座的各位都会这么想,他老人家去干什么呢?原来,老人是要用周三这天到遵义图书馆去学习,去购书,因为那一天图书馆开放,且书价打折。有人会问,这么高的学问还学啥,还这么大年纪了?如果你这么想了,那你就错了。
江泽民在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会上提到:“希望我们的教师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学习,是前进的基础,有一个说法很是形象:学习即“充电”。教师这一特殊职业,不但要有丰富的学识、而且要有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只有不断的给自己充电,才能更胜任自己的工作,才会在工作中形成自己的特色。
朱老,这位博学的老人,就是江泽民总书记语言的典范,更是“人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还记得有一天下午,我在办公室里用会声会影制作一个视频,朱老来了,我便向他请教,他很谦虚,还说他在我校李相庆主任处学到了这款软件方面的很多经验,并详细的给我讲解。听说我谈及flash,还说哪天要向我请教这款软件的使用方法。说句实话,我很惭愧,因为我觉得我也会得不多,要是我有老人的这种学习干劲,我在这方面会的也不至于这么少。
审视现实,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教师的学习风气正日渐消退。原因有多种:有的年长者认为自己已定型,学习更多的是年轻教师的事情;有的年轻教师因为工作时间短,尚未体会到不学习的后果;有的安逸思想严重,不愿学习;有的有心学习,却因工作的繁重而没时间„„如此等等。因为这些所谓的“原因”,导致教师不愿多花点时间看书,甚至学校出资派其外出培训也推三阻四。
有一句话我这里想与各位共勉:不能埋头干活,还必须抬头看天,不然会将方向迷失。是的,总是“忙碌”,那只能变成碌碌无为,即使做得再多也无法让自己真正的得到提升。反思这些所谓的“原因”,只不过是个偷懒的借口罢了,它不应成为我们进步的绊脚石。我们学习的时间也是充裕的:工作中可以学习,休闲时可以学习,交流中也可以学习……
学习的关键是自己是否有恒心、有毅力,是否将学习当做自己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要向朱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随时随地都在学习,不断提高自己,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我们才会适应教育的发展而不被社会所淘汰。
二,知无不言,诲人不倦。
在我校,有一个不是学校安排的教学研讨会,那就是每周二的第四节课,我校的牟志艳老师和王平老师在朱老的组织下,在英语口语表达及教学方面进行探讨。
我只要一有空,就会参加到他们的学习探讨活动中,老人对我们这些年轻人可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就怕我们听不懂,就怕我们学不会,讲解阐述均很细致。每次老人讲课均作了认真的准备,将很多他在国外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常用语言打印出来,发给我们,然后认真的教,讲解。这种精神,可说是我们现在提倡的“以老代新”活动中很多小高教师所不及的。
三,情系教育,无私奉献。
朱老到我们龙坪镇也多年了,老人从孩子中了解到在电脑这方面很是缺乏。看到这些,老人心急呀。
本学期,孙老便在北京四处游说,阐述贵州的孩子们在信息技术方面如何的落后,硬件设施如何的不足。在二老的努力下,本学期,联系了北京赛晶电力电子集团为我校捐赠了20台电脑,为我校信息技术课的开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朱老的行为,与很多在职的领导相比,那也是很值得学习的。有的人,身在其位,想的不是造福一方,而是“如何多捞几把”,结果是身败名裂,既没给所服务的单位及老百姓干点实事,还落下了骂名。我们要向朱老学习,学习他的奉献精神,学习他的务实精神,切切实实的为我们服务的群体干点实事,留下美好的回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有了改变。似乎“奉献”离我们现实已有了距离,甚至有时这个词还有了贬义倾向。难道真正的奉献已不复存在?我们不需要奉献精神?不,就在我们身边的朱敏才老人夫妇却为我们做出了奉献的榜样。
他们不要报酬,甚至还为他们的这份爱还自帖着生活费,车费,为我们这个地方的孩子们无私的奉献着,教育着一批又一批可爱的孩子们。朱老人在外支教八年,从未回过一次家,用他爱人的一句话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他的这种行为,简直比大禹治水还“大禹”。
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更多的奢望自己过着安逸的生活,更多的将自己的工作和金钱加以权衡,将自己的利益放于首位。然而,这就是人生的追求吗?这就是所谓的幸福?
记得小时候,就曾听说过“老师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觉得老师是多么的伟大。而如今,这种观念已被尘封,觉得那很傻,殊不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教师燃烧自己的同时,也享受了自己的辉煌”。
我想,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自己的这份工作,把它当做一份事业来经营。如果仅是将教师看做一种谋生的职业,那么根本谈不上奉献,会不愿为学校多做一丁点事,不愿在学校多留一分钟。而如果把他看做自己的追求,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种体现,将会更加热爱这份职业,会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会愿意更多的去思考该怎样做得更好,怎样让自己有更大的收获,因而也会付诸于行动。当自己真正投入教育事业、认真做好每一件事、不计较个人得失时,这份事业也将会回报你最大的幸福和满足感。
我的汇报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遵义县龙坪镇中心小学
冷泽权
2013年8月28日
第二篇:乡村教师朱敏才
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事迹:
爱·慈善 支教贵州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 孙丽娜
10年前,退休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孙丽娜并没有选择在北京的安逸生活,而是来到贵州偏远山区义务支教。
他们将义务支教作为新生活的支点,也是圆了自己未圆的梦--1965年从贵州大学英语系毕业时,朱敏才填写的志愿是到贵州山区当一名英语老师,而国家的统一分配让他成了一名外交官。本来是小学教师的孙丽娜,因为跟随丈夫常驻外国使馆而不得不放弃心爱的工作,她总觉得当老师还没当够。
把光鲜靓丽的西装和礼服留在北京,背上简单的行囊,他们来到了偏僻的尖山苗寨。寨里有200多个孩子,在他们之前,这儿只有一名代课老师。
尽管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条件之艰苦还是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他们的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层口罩才能睡觉。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让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朱敏才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危险疾病,山区湿冷的气候又让他得上了风湿病。这里缺医少药,朱敏才干脆硬扛着。为省下钱购买教学器材和孩子的学习用品,那条大窟窿连着小窟窿的秋裤,他们都不舍得扔,缝缝补补接着穿。
这些年,夫妇俩行了上万公里,支教了5所乡村小学,不仅为学校新开设了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还募集善款350多万元,为孩子们建了电脑教室和学生食堂。偏远的山寨因为他们的出现而看到了希望,他们也因为孩子们的面貌一新而感到莫大满足,“整个寨子都飘着他们朗读的读书声,那声音太美了。”
2014年9月,在支教的第9年,扎根贵州山区的朱敏才第一次回到北京,他和孙丽娜一起,接受“最美乡村教师”的颁奖。谈起未来的打算,年逾古稀的他表示“只要还能动,就在那里教下去”。但让孙丽娜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一个月之后,丈夫就因突发脑溢血被送进了遵义县人民医院。突然见不到朝夕相处的朱老师了,孩子们总是问:“朱老师什么时候回来呀?朱老师您快点好起来吧!”
穿一件充满生机的绿色上装,孙丽娜来到“感动中国”的舞台,含泪接过属于他们夫妇俩的荣誉。她带来了丈夫的近况:“他右半边还没有知觉,但神智开始清醒,可以连着说两三个字了。”回到孩子们中间,这是朱敏才最大的心愿。“感动中国”为他们写下的颁奖词是:“你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你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
当朱敏才、孙丽娜夫妇将大爱洒向山间的时候,江苏江阴的村镇和河南郑州的陇海大院同样因为超越亲情的大爱而温暖如春。
支教期间不拿一分报酬,夫妇俩在北京治病时,仍心系山区的孩子,他们就是在贵州义务支教9年的朱敏才、孙丽娜夫妇。
在支教9年后,夫妇俩被评为“最美乡村教师”。昨日,在央视CCTV-1频道播出的《感动中国2014人物评选》中,朱敏才和孙丽娜夫妇当之无愧荣获“感动中国2014人物”。
朱敏才孙丽娜夫妇事迹回顾
2005年,朱敏才孙丽娜夫妇义无反顾地回到故乡,开始了支教生涯。同年,在贵州媒体的帮助下,将支教的第一站定在贵州省望谟县二小。
夫妇两人的足迹走过了贵州5所乡村小学,足迹遍布兴义市马岭镇尖山小学、贵阳市孟关石龙小学等地。
2010年,两人来到遵义县龙坪镇中心村小继续支教。
2014年10月,朱敏才老师突发脑溢血,被送往遵义县人民医院抢救。
2014年12月23日,朱敏才转院至北京,继续治疗。他们也曾感动中国
大山支教,徐本禹——2002年6月,徐本禹同另外4个同学组成了赴贵州社会实践小分队,到达贵州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2003年春天,徐本禹以考上了华中农大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之后,他果断地决定,保留两年研究生入学资格前往支教。
赤脚医生,李春燕——李春燕是贵州从江县大塘村乡村医生,从卫校毕业后,在自己家里开设了一间卫生室。大塘村是一个苗族村寨,只有她一个乡村卫生员,有2500多名苗族村民。2004年初,李春燕决定关掉卫生室,外出打工。当他们正准备出门的时候,闻讯而来的乡亲们正好赶到。面对大家的挽留,李春燕于是没有离开。
他们感动了中国
“你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你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废寝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昨天,在央视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上,主持人敬一丹深情宣读对朱敏才和孙丽娜的颁奖辞时,台下观众用掌声与泪水,向孙丽娜致敬。
当天晚上,孙丽娜穿着一件绿色毛衣,只身一人走上颁奖舞台,深深向观众鞠了一躬以表感谢。主持人白岩松立即上前给她一个拥抱后说道,过去二三十年的路都是你们两人一起走,始终在一块!现在只有你一人站在颁奖台上……瞬间,孙丽娜眼睛湿润了。她面对观众告诉大家:朱老师这十年特别不容易,是一种非常的信念坚持下来的。这种信念,就是朱老师最初的理想。
在现场,白岩松还向孙丽娜求证了当年支教睡觉的地方就和厕所是同一堵墙。面对疑问,孙丽娜肯定回答道:“是的!我们睡觉的地方和厕所就是同一堵墙,晚上睡觉都要带两个口罩。但是我们当时也没有当回事,臭就臭吧!这十年虽然艰苦,但是我们最开心也是最难忘的十年。”此刻,现场一片掌声。
得知朱敏才、孙丽娜夫妇获得此殊荣后,遵义晚报记者第一时间致电了孙丽娜,向他们表示祝贺。孙丽娜告诉记者,他们最应该感谢的是贵州人民,没有贵州人民的认同和帮助,他们不可能有今天,更不可能圆梦。“特别要感谢遵义人民,这里给了朱老师第二次生命。”她说,自从朱老师病倒后,遵义人民给予了他们莫大的支持和帮助,永远不会忘记!
与此同时,记者了解到,在节目现场,孙丽娜认识了中国“氢弹之父”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之子于辛,在得知对方想支助一个贫困山区的孩子后,她立即推荐了龙坪镇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任俊明。于辛表示将每年资助这个孩子1200元至2000元的生活费,直到大学毕业。
坪镇中心小学冷校长告诉记者,任俊明家庭十分困难,父亲还患有鼻炎癌。“目前,在孙老师的牵线下,第一笔资助款1200元已汇到账上。”冷校长说。
朱老师今天出院
2014年10月25日23时许,在遵义县龙坪镇中心村小学支教的朱敏才老师突发脑溢血,被及时送往遵义县人民医院抢救。后来,经过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一个多月的全力救治,朱敏才老师才脱离生命危险。病情逐步稳定后,为了得到更好地康复治疗,朱敏才老师转往北京解放军空军总医院继续接受治疗。
27日,记者再次联系了孙丽娜,她告诉记者,朱老师现在的状况还不错,还能说一二三,但最遗憾的是朱老师今后再也不能下地行走了。她说,这个春节最开心的一件事就是大年三十的晚上,祝福短信一个接一个,而且大部分短信都贵阳和遵义的朋友发来的。
“没想到两个北京人,在离开贵州后,还能在春节期间收到贵州人民发来的短信祝福,可想而知,贵州人民没有忘记我们,这是我们新年收到的最好的春节礼物了。”孙丽娜说,前两天,经过医院的详细检查,朱老师的身体各项机能都已经符合标准,这意味着朱老师终于可以出院,回自己家了。
超乎寻常的坚持
朱敏才是贵州黄平县人,1965年从贵州大学英语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外经贸部工作近40年,退休时是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孙丽娜,今年60岁,是北京市最早一批取得小学英语教师资格的老师。夫妇俩在坦桑尼亚、尼泊尔、加拿大等国家生活了17年。退休后,两人选择回贵州山区支教,至今已逾9年。
2013年3月,孙丽娜利用回北京治病的机会,通过女儿牵线搭桥,为遵义县龙坪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捐助20台电脑。
2014年3月,她又和丈夫一起把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公益项目奖励给他们的10万元大奖,全部捐给了支教的中心小学作为盖食堂和电脑教室的启动资金。
2014年9月19日,记者再次来到中心村小采访孙丽娜夫妇,学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破旧的学生食堂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初具规模的教室宿舍楼和电脑教室。
山区孩子到北京求学
2014年9月份,孙丽娜夫妇在北京参加“最美乡村教师”的颁奖晚会。“第二天,主办方安排他们参观新建的北京市南口中学,看到如此好的教学环境,孙丽娜想起村里的学生,不由自主地感叹道:“希望学生们要珍惜这样好的教学环境。在贵州,还有很多小孩读不起书。”就是这句感叹,被南口学校的校长听见,他现场承诺,可接纳两个山区孩子免费来北京上学,从初中读到高中,免除一切书本费和住宿费,并且每月向支付1000元的生活费。听到这一消息,孙丽娜和朱敏才再也掩盖不住内心的喜悦,当场就给南口学校的校长深深鞠了躬。
有了去北京上学的名额,孙丽娜和朱敏才迫不及待地从北京赶回遵义县龙坪筛选学生。两个优秀的孩子入选,男生叫杨久涛,女生叫李化晓。毕竟孩子还小,怕他们不适应新环境,心思细腻的孙丽娜特意联系了在北京某大学教书的博士王晓玲,托她帮忙照顾两个孩子。
现在,周一到周五杨久涛和李化晓学校在校寄宿,周末假日,两个小孩就会到王晓玲家居住。孙丽娜说,两人在学习方面适应都比较快,一点也不比北京的孩子差。
他们还是最美乡村教师
为了支教,朱敏才孙丽娜夫妇甚至没有和儿女吃过一顿团圆饭。为了省钱,孙丽娜每次从北京回贵州都舍不得买飞机票,而是坐从北京到重庆的火车,然后拖着浮肿的双腿,再从重庆转车回遵义。
即便如此,孙丽娜和朱敏才表示,支教9年他们从未因此而后悔过。当初来支教的时候就意识到,儿女和支教只能选一个,既然做了选择就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在贵州支教期间,朱敏才和孙丽娜夫妇共筹集善款350万元,全部用于改善学校设施和资助贫困学生。
在朱敏才夫妇心中,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山里娃也能和城里娃一样,能学好英语,学好电脑。希望孩子们能走出大山,去看一看大山外的精彩世界。
据统计,支教期间,朱敏才和孙丽娜夫妇共筹集善款350万元,全部用于改善学校建设和资助贫困学生。
2014年9月,由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经过两个多月的寻找和推选,在贵州边缘山区坚持支教9年的朱敏才和孙丽娜获得了“最美乡村教师”荣誉称号。
第三篇:学习朱敏才榜样心得体会
观看《讲述》
朱敏才和孙丽娜先进事迹心得
小关小学--
一位驻外17余年的外交官,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放弃了北京安逸的晚年生活,来到我们贵州这些贫瘠的乡村小学,无怨无悔地为我们家乡的这些孩子们奉献着他们夫妇俩晚年的余晖。作为一名年轻的人民教师,听着老人的讲话,看着他们的行为,我深受启发。特别是老人如此大的年纪,如此高的学问,仍不忘学习,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更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一、不断学习,努力创新
江泽民在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会上提到:“希望我们的教师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学习,是前进的基础,有一个说法很是形象:学习即“充电”。教师这一特殊职业,不但要有丰富的学识、而且要有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只有不断的给自己充电,才能更胜任自己的工作,才会在工作中形成自己的特色。
审视现实,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教师的学习风气正日渐消退。原因有多种:有的年长者认为自己已定型,学习更多的是年轻教师的事情;有的年轻教师因为工作时间短,尚未体会到不学习的后果;有的安逸思想严重,不愿学习;有的有心学习,却因工作的繁重而没时间„„因为这些所谓的“原因”,导致教师不愿多花点时间看书,不愿外出培训、听课。
在我十分忙碌时,我也曾抱怨:没时间停下来学习。一位友人于是送给我一句话:不能埋头干活,还必须抬头看天,不然会将方向迷失。是的,总是“忙碌”只能变成碌碌无为,即使做得再多也无法让自己真正的得到提升,反思这些所谓的“原因”,只不过是个偷懒的借口罢了,它不应成为我们进步的绊脚石。
有志者事竟成!我们学习的途径是多样的:可以与书本、网络对话;可以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可以在各级各类培训、教研活动中学习;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学习„„
我们学习的时间也是充裕的:工作中可以学习,休闲时可以学习,交流中也可以学习„„
学习的关键是自己是否有恒心、有毅力,是否将学习当做自己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优秀共产党员之所以优秀,与他们的持之以恒的学习密不可分。
二、把教育事业当作爱的事业
教育是“人与人的对话”,爱,是师生沟通的桥梁。朱敏才老人,在尖山小学,面对孩子们的种种困难,不是置之不理,而是不断思索,发明创造了“尖山棍法”为孩子们解决了野狗阻路的困难等等„„
“爱是什么?她是人类最美好的语言”。在充满爱的眼神里,我们将不会看到落后生、不会看到“弱智生”、不会看到不听话的孩子,他们都是祖国的花朵,都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学生们读懂了教师的爱,他们用自己的进步和成绩来回馈这一份份沉甸甸的爱,教育事业成了爱的事业。
一时的“爱”能做到,贵在持之以恒的“爱”。无论是喜笑颜开时还是烦闷苦恼时,无论是对待品学兼优还是存在差异的孩子,我们都应保持对孩子的爱,让学生在爱的海洋里成长,让自己的事业在爱的浸润中发展。
三、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有了改变。似乎“奉献”离我们现实已有了距离,甚至有时这个词还有了贬义倾向。难道真正的奉献已不复存在?我们不需要奉献精神?不,就在我们身边的朱敏才老人夫妇却为我们做出了奉献的榜样。
他们不要报酬,甚至还为他们的这份爱还自帖着生活费,车费,为我们这个地方的孩子们无私的奉献着,教育着一批又一批可爱的孩子们。朱老人在外支教七年,从未回过一次家,用他爱人的一句话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他的这种行为,简直比大禹治水还“大禹”。
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更多的奢望自己过着安逸的生活,更多的将自己的工作和金钱加以权衡,将自己的利益放于首位。然而,这就是人生的追求吗?这就是所谓的幸福?
记得小时候,就曾听说过“老师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觉得老师是多么的伟大。而如今,这种观念已被尘封,觉得那很傻,殊不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教师燃烧自己的同时,也享受了自己的辉煌”。
我想,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自己的这份工作,把它当做一份事业来经营。如果仅是将教师看做一种谋生的职业,那么根本谈不上奉献,会不愿为学校多做一丁点事,不愿在学校多留一分钟。而如果把他看做自己的追求,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种体现,将会更加热爱这份职业,会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会愿意更多的去思考该怎样做得更好,怎样让自己有更大的收获,因而也会付诸于行动。当自己真正投入教育事业、认真做好每一件事、不计较个人得失时,这份事业也将会回报你最大的幸福和满足感。
2014-9-4
第四篇:学习朱敏才夫妇先进事迹心得
学习朱敏才夫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辽宁省实验中学营口分校 原玉石
通过学校组织学习了朱敏才夫妇先进事迹,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被这些感人事迹深深感动的落了泪,他们给了我太多的感动,我为我们教师队伍中有这样好的教师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要学习朱敏才、孙丽娜老师热爱教育、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朱敏才曾是驻外工作17年的外交官,老伴孙丽娜退休前是北京的小学英语老师。9年前,他们得知贵州山区严重缺乏师资便决定去义务支教。2005年5月,他们在贵州望谟县复兴镇第二小学开始了支教。他们给孩子买来字典,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黔西南州兴义市尖山苗寨小学支教时,夫妇俩还给孩子开设了品德课、音乐课、体育课等。以前孩子们惧怕陌生人,不愿意说话。夫妇俩通过上课、游戏和多种课外活动让孩子们逐渐开朗、自信。苗寨的孩子们学会了汉语普通话、学会了讲卫生、懂礼貌,也了解了“世界”的含义。9年来,两位老人的足迹遍布贵州七八所乡村小学,目前在遵义县龙坪镇中心小学。虽然山村的艰苦条件让他们落下一身疾病,但他们说:“能发挥余热,是我们最大的满足。孩子的变化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只要还能爬起来,就会待下去。”
从朱敏才、孙丽娜老师的身上,让我看到了教师对教育的一种执着。我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以饱满的激情,百倍的信心,千倍的勇气投入到教育教学之中去,锲而不舍的追求着我人生的崇高理想——对党的教育事业矢志不渝。工作上,我要求自己踏踏实实、勤奋上进;为人上我要求自己谦逊坦诚、热情大方。教学上,我要求自己孜孜不倦,一丝不苟。关爱学生、团结同事,对学生要有耐心、爱心、恒心;对同事要有真心、热心、诚心。教育是爱的艺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教师奉献爱心和情感的工作。一个教师如果没有爱,就奢谈什么耐心、细心和责任心。老师的爱是博大的,但这种爱不是溺爱。因为溺爱不是真正的爱,放任不是爱,对学生严而有格,严而有度的要求,使他们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才是对学生的真爱。若有人问起我:“热爱教育吗?” 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矢志不渝!” 我还年轻,在教育的岗位上还需不懈的努力!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真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们要学习朱敏才、孙丽娜老师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
他们支教9年,除了儿子和女儿,其他亲友甚至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只知道去了贵州;这9年,朱敏才没回过一次北京;这9年,孙丽娜一人奔波在贵州和北京间,处理家事、为老伴拿药;这9年,夫妇俩的足迹遍及望谟、尖山苗寨、遵义龙坪等地,哪里最需要就去哪里,与山区的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朱敏才已经9年没有回过北京的家了,每年春节都在小学里过,因为年事渐高,72岁的他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症等危险疾病,孙丽娜两个月左右回趟北京,除了给自己看病,还要给朱老师拿药。朱敏才、孙丽娜老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心系祖国教育的未来、模范履行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用自己的辛劳汗水谱写了一曲曲辉煌灿烂的教书育人的动人乐章,为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其思想境界之高,业务技能之精,事业心之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想这句警句用在他们身上是太恰当不过了,他们用自己的心血在校园中永驻光芒!而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我们广大教教职工学习的榜样。
我们要学习朱敏才、孙丽娜老师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的高尚情怀。
在支教的9年里,他们选择教育最需要的地方,也是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工作,他们是扎根基层、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默默奉献的先进典型人物。
反思自己,我们有着比他们优越的环境,却做不到他们的坚持;我们有着比他们强健的体魄,却没有他们的勇敢„„
反思自己,有时候我们是不是会觉得教起来很累?是不是会抱怨?是不是会觉得生活很乏味?现在我才发现我的工作很有意义。
反思自己,以前老是觉得孩子们学习不认真,调皮捣蛋。可是现在看来,他们真的很可爱。什么叫“蜡炬成灰泪始干”,什么叫“春蚕到死丝方尽”,他们的事迹,让我重燃教育的热情,他们所做的不仅仅惠及他们的学生,更激荡着我们做老师的心灵。
我们要学习他们大力弘扬立足本职、爱岗敬业的工作精神,向先进学习,向榜样看齐,学习他们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学习他们任劳任怨、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学习他们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的高尚情怀。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争做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楷模,在教育系统里进一步掀起创先争优、学习先进典型的热潮,我将结合当前党的群总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以朱敏才、孙丽娜老师为镜子,做师德高尚、师级高超、师风严谨的人民满意的教师,为创建和谐、文明的马蹄教育强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16年04月18日
第五篇:朱敏才夫妇简介 孙老修改版
朱敏才孙丽娜二老简介
朱敏才:1942年出生老中医家庭。生在黄平,长在贵阳。贵州大学毕业。
加拿大访问学者。
朱老大学毕业后,在商务部工作37年,其中16年在国外工作。曾任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
做过对外经贸综合管理、项目管理和政策研究等工作,还做过以其相关的英语翻译、新闻宣传和编辑出版工作。协调管理、组织建设项目数十个。编译著作有《自学快速阅读法》和《成功方略》。主编《跨越世界屋脊》一书。曾8年应约校审《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英文稿。是《中国经济年鉴》和《中国大百科年鉴》多年的特约撰稿人。
退休后于2005年5月回到贵州,连续9年在贵州省望谟县、兴义市马岭镇尖山、贵阳市孟关乡、遵义县龙坪镇等5所小学义务支教。同时研读中医药学,编著有《开发生命的工具----长寿经穴按压法》。为提高学生素质,正研究有关“思”的“六何”。
孙丽娜:出生于军医家庭。大学本科。16岁参加工作,从事教育工作44年,担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15年。92年破格晋升,小学高级教师,北京市第一批小学英语教师。发表过教育论文多篇。曾获得北京市少先队大队辅导员银质奖章,所在的少先队大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大队。曾荣获北京市小学思想品德教材教法考试第一名。被评为北京市宣武区优秀骨干教师,多次评获思想品德优秀课。
退休后,提出到贵州支教,并联系有关单位,与丈夫一起在贵州省多所小学支教。在尖山苗寨,担任语文和音乐课,每周32节,还担任行政和少先队工作。在望谟二小和石龙村担任一二年级语文课,着重普通话的学习和文明礼貌的教育。虽然后期身患多种疾病,2次脑梗,右眼失明,左眼仅剩0.03视力,仍继续支教。
在北京治病期间,仍心系山区的孩子,为他们捐来了20台电脑。还把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奖给她和丈夫的10万元奖金转赠给了学校,用于建电脑教室。看到学校就餐棚破烂不堪,学生只能在操场和教室吃饭以及学生宿舍拥挤的情况后,积极帮助学校解决建电脑房、食堂和宿舍所需资金的缺口问题。
龙坪镇中心小学
2014年4月6日